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外国诗原文鉴赏(共含9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zoujianho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外国诗两首原文鉴赏
1、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合作鉴赏: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2、同是写夜的诗歌,叶赛宁的《夜》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夜
月光淡淡,
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
怕会有鲛人在岸。
漏出了几点疏星。
对月流珠
鉴赏感悟:
相同点: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
不同点: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1、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合作鉴赏: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2、同是写夜的诗歌,叶赛宁的《夜》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夜
月光淡淡,
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
怕会有鲛人在岸。
漏出了几点疏星。
对月流珠
相同点: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
不同点: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关于外国诗两首的鉴赏
方寸之间的大气美
《蝈蝈与蛐蛐》短小精致,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冬两季的具体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两种昆虫的吟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演出。但是这种描写表现出了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美境,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着墨不多却以少胜多,富有内涵,“方寸之间天地阔”,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角度独到,匠心独运,大气至极。
言此意彼的'含蓄美
《夜》这首短诗,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诗歌相当的内容在于展示夜的静谧,可是从表面文字看,见不到一个“静”字,极为含蓄,意境深远。第一节中,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秋鸡也不再喧嚷,调动视觉和听觉器官发挥作用,不言静而静自现。到了第二节后,潺潺的流水在轻轻地歌唱,更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外国诗两首课文原文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常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夜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丛林失去声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清清的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白居易
有木名凌霄,
擢秀非孤标;
偶依一株树,
遂抽百尺条。
托根附树身,
开花寄树梢;
自谓得其势,
无因有动摇。
一旦树摧倒,
独立暂飘飖;
疾风从东起,
吹折不终朝。
朝为拂云花,
暮为委地樵;
寄言立身者,
勿学柔弱苗。
《有木诗》是一组寓言诗,借树木喻人事,一共八首。诗人在序中说:余读《汉书》列传,..又见附丽权势,随之覆亡者。其初皆有动人之材,足以惑众媚主,莫不合于始而败于终也。因引风人骚人之兴,赋《有木》八章,不独讽前人,欲儆后代尔!
这段话是写诗人在阅读史书时,看到很多佞臣,或无所可否,曲意奉迎;或蛊惑上下,离间君臣;或依附权势,飞扬跋扈;或表里不一,色仁行违。开始无不具有出众之材,足以迷惑众人,谄媚主上,以致嚣张一时,最终却免不了身败名裂。诗人有感于此,因而作《有木》诗八篇,不仅讽刺前人,更是警诫后代,以免重蹈覆辙。这里选录的一首专意讽刺附丽权势,随之覆亡者,假借凌霄花来比喻那些通过各种卑劣手段窜踞高位而免不了以失败告终的人。诗的首句点明所咏是凌霄,此花不能说不美丽,且高高在上,挺拔突出,但并非傲视群芳,昂然独立。而是 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诗人用一偶字来修饰依,说明凌霄花不择良莠,只要有靠山,就会趋炎附势,顺藤而上,抽绎出长长的枝蔓来。这四句刻画凌霄花攀附它枝的本性。下四句对这种本性进一步表现,说它的根部附托在树干上,花开在树梢上,紧紧依附,一旦得势,便得意扬扬,自我陶醉,以为今生今世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使它动摇了。第三小段则写一旦树被摧倒,凌霄的生命连一早上难以维持,即使能自立,也是暂时的,摇摆不定的。这就是依附于他物的必然下场。最后四句是总结,感叹曾几何时还高攀入云的凌霄花,转眼之间,竟成了弃之于地的柴草。诗人谆谆告诫人们,千万要以此为戒,切勿做柔弱不堪、依附于人的小苗。
这首诗的主题很鲜明,但诗人是通过形象的`刻画表现出来的,思想巧妙地隐含在形象之中。虽然最后一句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直接劝诫人们应自立、自强,不可攀附高枝,免得随其覆亡,但全诗的大部分笔墨用于描绘凌霄花的各种形态。对凌霄花的刻画句句吻合这种花本身从生长到衰落的特点,同时又恰到好处地用以象征那些依附权势、攀附高位,一得小利,便洋洋自得,而最终又自取灭亡的小人,从而曲折地反映出诗人的褒贬倾向。比喻贴切,不露斧凿痕迹,读来形象跃然,富有教育意义。
生平简介
崔颢(704?—754),唐代著名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登进士第。开元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门下任职。
天宝初(742—744),入朝为太仆寺丞,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
题潼关楼
崔颢
客行逢雨霁,
歇马上津楼。
山势雄三辅,
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
河绕华阴流。
向晚登临处,
风烟万里愁。
崔颢写山水行旅、登临怀古诗,很善于将山水景色与神话古迹融合起来,使意境具有辽阔的空间感和悠久的时间感,更加瑰丽神奇。在名作《黄鹤楼》中,就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再现了茫茫天地、悠悠岁月,令人浮想联翩,引起无穷感慨。在这首诗中,他再次运用这一手法。
华山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它雄壮奇险,是神话传说中的“众仙之天。”诗人在此诗中,着意刻划华山的崇高形象。首句,叙述自己经过华阴仰望华山。
一下笔就以“岧峣”二字笼罩全篇,表现它的高峻,又写它如天外巨人,雄视咸京。这是概写华山的总貌。
次句,转入局部描绘。先写三峰峭拔天外,又以“削不成”,称赞它是巨灵鬼斧神工的杰作。这仍是远景。
三、四句摄取近景,写山上武帝祠巍然屹立,仙人掌峰粲然在目。又以“云欲散”、“雨初晴”等描写,给画面增添烟云的变幻和雨后新晴的翠秀。这两句的神灵古迹,令人浮想联翩。五、六句写渲染山形势的险要。诗人驰骋想象,描绘出自己眼中所无胸中所有的景色。从纵的角度看,函谷关北枕黄河与华山;从横的角度看,驿路平通着汉代的五畤。诗人形象地勾勒出西北的地势特征,视野千里,笔力雄健,境界壮阔。
至此,诗人在一、二联由远而近,二、三联又由近再次推向极远,层次分明地从各个方面刻画、烘托出了华山崇高、神奇的形象。
诗人为什么要一再渲染华山压倒京师、神工胜于人力呢?原来,他是要以华山的仙迹灵踪、飘逸出尘的崇高与壮美,反衬世上鄙俗俗人追名逐利、奔波仕途的委琐、卑俗与渺小。七、八句,诗人设问自答,抒发感慨,从而点明作意。诗人劝谕“名利客”及早离开尘世,上华山去寻仙学道,以求长生不死。表面是向旁人劝谕,实际上反映了诗人在瞻仰华山的崇高形象时所产生的`归隐思想。这种脱离现实,隐逸出世、崇奉道学的长生之道的思想自然是消极的,但诗中流露出对于仕途的险恶、坎坷的忧心忡忡之情,却是真实的。
这首诗与《黄鹤楼》都属于意境雄浑壮阔之作。
但它没有《黄鹤楼》的宏大气魄和渺邈情思,也不如《黄鹤楼》那么自然天成、流转活泼,不过,此诗写景有条不紊而富于意蕴,在对仗、平仄等格律方面都比《黄鹤楼》精严。由此可见,崔颢对于七言律这种体裁,驾驭自如,既能摆脱格式的拘束,挥洒出破格创新的名篇;也能遵守规则法度,创造整饬严谨的佳作。
入若耶溪
崔颢
轻舟去何疾,
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
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
溪里言弥静。
事事令人幽,
停桡向余景。
★ 木兰诗原文鉴赏
★ 秦州杂诗原文鉴赏
★ 戴叔伦诗原文鉴赏
★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
★ 外国诗两首教案
★ 外国冬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