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学作品中意象的翻译(共含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力力力”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文学作品中意象的翻译
本文阐释了何为意象,论证了文学作品中意象的'民族色彩,并就意象的传递和翻译问题进行了探讨.强调译者应提高跨文化意识,结合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策略,实现文化传真.
作 者:张雅卿 ZHANG Ya-qing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15 刊 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RADIO & TELEVISON UNIVERSITY 年,卷(期): 27(9) 分类号:H059 关键词:意象 翻译 异化 归化摘要 英美文学作品中常常使用方言,方言较之官方语言,有着其独特的表现力,在翻译时如果技巧使用得当,对于还原其语言力量大有裨益。
本文谨从一些较为典型的例子入手,探讨在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方言的翻译技巧所特有的语言力量。
关键词:英美文学 方言 翻译 表现力
一 引言
我们常常感叹于汉语的包容和多样,在这片地大物博的国土上,有着大量不同种类的方言。
它们多以地理为界,在人们反复的使用中发展演变,被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各地方言虽然使用着相同的文字,却有着大相径庭的表达技巧,用一个地方的方言所表达出来的语句,常常伴随着此地不可磨灭的风土人情,将其独特的风貌呈现人前。
或许这就是方言所特有的语言力量。
而在英语中,也有着多种不同的方言。
它们形成于英美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程,并在时间的打磨和风浪的洗礼中存续演变至今,深深扎根在不同地区人民的灵魂之中,也正因此,它们至今仍带着强大的生命力活跃于英美文学作品之中。
方言辞藻朴实,却极富表现力,在翻译时如何尽可能地还原其自然风味,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语言力量,成为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二 英语中的方言
英美文学作品中有大量优秀的方言文学作品,它们常与地理、历史和民族相连,天生带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1 英语方言的语源
英语的方言因其复杂的语源而呈现出复杂多样。
方言在英美历史上一系列民族迁徙和民族政府的过程中分化派生而来。
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教授克拉克曾言:“语言有变化的趋势,语言在不同的地方倾向于发生不同的变化。英语方言作为英语的地方变体,就是英语在不同的环境中分化、演变、发展的结果。”
最早的英语来自于那些从欧洲大陆渡海到不列颠群岛的盎格鲁撒克逊人。
在那之后,随着早期移民者的繁衍与迁徙,他们的语言也经历了数百年漫长的分化和演变,最终发展成为现代的英式英语。
随着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大量的移民涌出,他们把英语像风媒种子一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英语在传播出不列颠群岛之后,迅速与殖民地的当地文化相融合,吸收了当地原有语言的特色,逐渐演变成了各具特色的英语方言。
2 美语方言的产生
美语是英语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起源于17-18世纪的英国英语,是英国移民扩张的产物。
美语如同美国的人种,是一个包容性和同化能力都非常强大的大熔炉。
现代美语不仅保留了英语正在渐渐丧失的某些特征,也丧失了许多英式英语中尚有保留的特征。
因此我们常常看到英国人责难美式英语对语言传统的颠覆,却也能见到英语中有些古老的语法在英式英语中式微,却又在美式英语中复活。
例如,英国人讥讽美国人将loan(贷款)一词用作及物动词,是一种对传统语法的颠覆,但实际上,这种用法却曾经出现于早在16世纪以前的英国,作“借出”意。
直至18世纪之后,英式英语中的这一用法已经湮没,美语中却保留了这一用法。
三 英美文学中方言文学作品的翻译及其语言力量
英美文学中有大量优秀的方言作品传世,例如美国的黑人英语作品、爱尔兰的撒克逊人英语作品等。
由于方言的表现方式深富多样性,且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独特性,这些以方言为特色的作品在翻译的过程中会遇到与标准语作品不同的翻译问题。
方言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鲜明而不可替代地存在,但是其书面语言的流传程度却远远不似口语那样广泛。
文学作品还是以标准语作品为主导,方言作品相对数量较少。
也正因此,方言作品的翻译实践不足,对于方言的翻译理论研究也相较艰难。
此外,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既保留原有的语境和文学氛围,又不损害方言的典型特征,是一个难题。
方言作品中常常存在叙事与对白的风格反差,以此来烘托出语言气氛,然而在翻译中,若无一种明确对应的方言体系,那么两种不兼容的语言之间的生硬转换,势必要破坏掉这种微妙而又独特的语言表现力。
翻译史上最成功的方言翻译者是马丁・路德。
1522年,马丁・路德用中东部德语翻译了《新约》,1534又翻译了《旧约》。
对此,翻译学家杨平评价道:“路德的《圣经》翻译不仅促进了德国语言的标准化,而且还把《圣经》带到了千家万户和平民百姓手中,同时还对翻译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马丁・路德的翻译使得普通德国人的语言也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张力,清晰又强烈。
翻译理论家奈达对于方言的翻译深有研究,奈达认为,“如果一个文本是用非标准用法的方言写成的,译者就面临着在目标语中找到正确的对等语的困难。”
而翻译学家纽马克则更加明确地指出了方言文学作品翻译的三个要素:表明语言的俚语用法、强调社交的阶级约束、指明地域的文化特征。
本文谨就一个典型的英美方言文学作品为例,探讨一下方言翻译技巧中所蕴含的语言力量。
2 翻译实例研究――以《即将成人》为例
理查德・赖特曾被誉为美国第一位知名的黑人作家和非裔美国文学的先行者。
赖特之所以被人赞誉至此,不仅仅因为他所表现出的卓尔不群的文学天赋,更因为他一生不懈的奋斗。
非裔黑人的身份使他对于种族歧视有着深刻的认识,并因此生发出反抗的斗志。
正如拉尔夫・埃里森说的那样:“赖特身体力行地把美国黑人自我消亡和‘走向地下’的趋势转化为勇于直面世界的意志;他的发现赤裸裸地拷问着美国社会的良知。”
赖特的成名作,短篇小说《即将成人》正是这样一部以种族压迫为主题的作品。
小说的男主人公戴维是个黑人少年,在青春期中,除了经历同龄人共有的烦恼之外,还因其肤色而备受苦恼。
这篇小说以种族和成长为主题,着重刻画了一个黑人少年成长时期的经历与心路历程。
其最大的语言特色在于大量使用了黑人英语方言。
整个叙事过程中交替运用黑人英语方言和标准英语。
在非裔美国文学领域,这种语言交替的叙事风格是场景的,黑人英语方言的运用使原文对于这位黑人少年的描述更加生动鲜活,黑人英语方言所内秉的阶层和社会地位特征在字里行间传达给读者,极大地还原了一个黑人少年的原貌。
正是这种生动活泼的描述,使得这篇小说成为美国当代文学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在翻译这篇小说时,如何尽量地保留原文中通过方言与标准语之间的转换来实现的那种语境的渲染,是一个难题。
在《即将成人》中,黑人英语方言和标准英语各自起到了不同的表达效果,其中黑人英语方言重在表现戴维的内心,并刻画他与家人的互动。
因此,不能直接将方言内容用跟标准语相同的译文形式表达出来,因为这势必会破坏掉原文所营造出的对黑人内心世界的强烈感染力。
例如,在第一段赖特就使用了方言和标准语结合的表达方式:
Dave struck across the fields,looking homeward through paling light.Whut’s the use talkin widem niggers in the field?Anyhow,his mother was putting supper on the table.Them niggers can’t understand nothing.One of these days he was going to get a gun and practice shooting,then they couldn’t talk to him as though he were a little boy…
这段话中第一句使用标准英语:“戴维沿着田野走去,透过越来越黯淡的光线望向家的方向”,这句话直接翻译为汉语即可。
而第二句是戴维的心理活动,则使用了黑人方言,词汇的拼写跟语法的使用全都有悖标准语的规范,两句穿插间,黑人特有的泼辣发音和毫不在意语法规则的语言习惯一下子跳脱出文本,给读者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一下子便把一个对世俗有些蔑视、教养不是很好甚至略有些粗俗的黑人少年的心理状态呈现了出来。
这里,需在汉语文本中选择合适的对应语来替代英语中的方言。
例如将第二句译为:“跟他们这帮子黑鬼在地里说话有啥用?”
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将读者置身于标准语的语境中,而此时戴维内心活动中的方言与文雅得体的标准语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令读者仿佛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亦即整个社会的非有色人种――与戴维之间的社会层次差异,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深入观察戴维的内心,将一个与白人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的黑人少年直接送进读者的心中。
这种强烈的语言渲染力就是依赖于方言的使用,因而译文想要完美地还原原文中的感情和文化背景,就必须要注意对这些方言进行特别处理,为其选择相对合适的汉语对应词汇和句式。
再如,戴维作为黑奴,与身为种植园主的白人吉姆的对话中,也存在标准语与黑人英语方言的穿插。
此处,吉姆拥有绝对居高临下的地位,完全没必要以黑人的语言习惯同戴维交流,因而他的台词全都是标准语;而戴维则早已深深习惯于黑人的语言和生活,也并未因同“白人老爷”的对话而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也或许,他根本就无法改变。
于是这段“土洋杂合”的对话,仿佛在无形中暗示了两人身份地位的天壤悬殊,也无形中透露出吉姆的不屑:
“What’re yuh doing here so early?”(你这么早在这里做什么呢?)
“Ah didn’t know Ah wuz gitting up so early,Mistah Hawkins.Ah wuz fixin t hitch up ol Jenny n take her t the fields.”
面对种植园主的询问,戴维的回答简直可以使刚入门的翻译者发疯――偌长的句子里连能看得懂的单词都没有几个!
而实际上,正是这种用词习惯,字里行间向我们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黑人少年戴维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他在说话的时候,压根不知道自己口里说出来的到底是哪些词,他的语言能力完全是自幼鹦鹉学舌地从父母口中传承而来。
此时,翻译这段对话时,就不得不注意如何将戴维的话用中文表达的问题了。
《从军行》中经典意象
王昌龄是盛唐边塞诗人的中坚力量,素来被称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
搭乘着时间的巨轮,我们一路聆听历朝诗歌的余音,来到“霓裳羽衣”的盛唐和“诗歌黄金时代”的盛唐。“霓裳羽衣”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远去,千古诗歌却依然散发着盛唐的绝世繁华。然纵观盛唐诗歌,唯有边塞诗歌最能表现“盛唐之音”。无论是那“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还是那“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都透露着雄健奔放的气势,表现出激昂慷慨的精神。边塞诗派虽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但作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代表诗人,他的《从军行》、《出塞》组诗都堪称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诗歌意象是诗人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意象的产生, 是诗人的主观心态与大自然客体密切契合的结果, 是主观精神的具体感性的外在形态, 而具体感性形态表现出诗人要表达的主体的思想感情。意象有着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内容。简言之, 意象就是以可感性语词为语言外壳的主客观复合体。唐代边塞诗人们在创作边塞诗时, 不管自己有无边塞生活经历,都能够以多姿多彩的地域风光, 形形色色的民族风情为其诗歌的意象群, 进而反映征人的生活与感情, 使得边塞诗呈现出独具的风貌, 散发出清新的气息。而王昌龄身体力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描写边塞情境,一组《从军行》诗选取边塞独有的意象,道尽边塞的万般风情,下面简单欣赏《从军行》中的几个经典意象。
一 、月的意象
自古以来,诗人就喜欢用“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或是寄托思念故人之情,或者表达离别之情等等。情感因“月”而生, 又被诗人赋之于“月”, 使“月”具有了人的种种情感。但是人们看到的都是同一轮明月, 之所以会有不同的感觉, 是因为主体所处的环境和心境不同。久而久之“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诗人最喜欢使用的意象。虽然月的“悲愁哀怨”不过折射了诗人的悲愁哀怨, 却蕴含着深深的生命之痛, 蕴含着无数征人思妇痛彻肺腑的哀思,“深情苦恨, 襞积重重, 使人测之无端, 玩之无尽”(陆时雍《诗镜总论》)。
在《从军行》中,“月”的意象多次被用到,例如“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二),就其本身说,它展示给我们的是边境夜晚的一种和平宁静的景象。而边境的和平宁静却是戍卒们用自我牺牲、忠于戍边职守所换取来的, 进而不能不使人想到, 此时此刻万里之外的家中亲人(其中当然包括“金闺”中的妻子,)能够安安稳稳地入进休息状态, 以消除一天劳碌后的疲乏, 这不正是对戍边征夫“ 别情” 、“ 边愁” 的一种最好的回报吗?从而,也更加衬托出出征战士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而《从军行》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由于得到了圣上的赏识与肯定,被委以重任,心里相当的`高兴,兴奋之情洋溢于表。因此,一路狂奔,一路轻快,就连那“月”儿今晚都是格外的圆。此情此景,仿佛也只有一轮圆月方可表达自己的情感,真是月满心满,原来月圆只是为“我”而圆。
二、胡乐的意象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行》其一)戍边将士远离中原, 深入胡地, 看的是胡风, 听的是胡音, 孤独之感、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乐为心声,最能表达心情、最动人心弦的当然是“伤离别”、“感物怀归”的《关山月》等曲调了。在《关山月》的感染下, 有边城游子的悲愁, 有三军将士的泪水, 有征人的乡情, 也有思妇的愁苦, 这样的感受都限定在音乐的流淌中。诗中不直接说战士对妻子的思念有多苦多切,而说他想到妻子在万里之外因为挂念自己而忧愁伤心,夫妻两人对长久的别离、无望的等待都同样地无可奈何。这就把广大守边战士的苦闷心情典型地表达出来,并取得了令人感动和同情的艺术效果。
而《从军行》不仅这一处用到胡乐的意象,“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也让人意味寻长。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不,“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哪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抛家弃子?“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久远的情感内容。
三、孤城的意象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其二)青海湖上空,长云横过;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点出了戍边将士对自己所担负的重大的责任感。环顾孤城周围,是寒冷的雪山、荒凉的戈壁,无不透出荒凉感,孤城也就被赋予了孤寂、凄凉的意境,成为一个悲壮的意象。“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从军行》其三)同样,边陲小城,叶枯黄欲落,日落时起风沙的古战场,让人怎么不感觉到凄凉,让人怎么不想逃离。接下来就是惨烈的战斗,以及战斗停歇后的惨不忍睹的画面……孤独的边关小城,就意味着侵略、掠夺与抵抗战争的绞肉机,人们时刻都绷紧了心弦,一不小心就要告别世界。特殊的地理意义,让孤城成为诗人描摹的一个肃杀、萧索以及悲壮的意象。
通过对王昌龄《从军行》的经典意象的赏析做简单的研究,我认为王昌龄是一个在诗的意象经营方面的天才,不愧为唐代的“七绝圣手”。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将意象的选取、运用经营得精巧绝伦,堪称诗家典范。
但是,由于我的才识疏浅,短见寡闻以及研究时间的短促,本文未能深刻地剖析《从军行》意象的精妙之处,只是片面的选取几个突出的意象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只是杯水车薪,只能为研究《从军行》的意象经营提供一点素材,没有多少理论可以引用。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如果将《从军行》中的经典意象与其他题材诗中的同一意象或者不同时代的同一意象做比较研究,将其意象充分的挖掘和分析,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获得更多成果。
文学作品《二马》中隐喻的翻译
《二马》是老舍早期创作的一部作品,作品中延续了老舍先生惯用的隐喻手法。
老舍先生早年教书谋生于英国伦敦,《二马》以作者在异邦的亲身感受为基础写成,是作者在国外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作者唯一的一部把中国主人公“载到”国外做生意求生存的作品(《老舍自传》)。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比喻,而这些比喻中有很明显的中国文化的烙印。本文运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对美国译者尤利叶·吉姆逊的《二马》译本Mr Ma andSon中隐喻的翻译策略进行个案研究,旨在探明翻译过程中译者所作的实际选择,从总领悟出一些规律。
1翻译规范论概述
图里是描写翻译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翻译是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活动,其社会、文化特点使之不同程度地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他将规范引入翻译研究,认为规范的作用是在相关社会文化背景下指导翻译活动,是社会文化方面对翻译的制约。译者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翻译,会受到不同的翻译规范的影响,翻译规范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译者们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篇章传统规范之间取舍的产物(Toury1977,1985,1995:57)。
图里提出了三种规范:1)预备规范,决定文本的选择,即翻译方针,既涉及在一定历史背景下知道篇章类型的选择,也涉及与在特定时期通过翻译输入某种语言/文化的个体篇章有关的因素,包括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需求、时代条件及面向何种读者群等影响翻译决策的问题;2)初始规范,决定译者对翻译的'总体倾向,译者可以坚持原文的相关规范,使译文充分表现原文内容,或者坚持译入语文化的规范,使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被顺利接受,前者称为“充分性”翻译,后者称为“可接受性”翻译;3)操作性规范,是译者在实际操作中的策略和技巧,是从具体的翻译策略中体现出来的。操作性规范影响篇章中语言材料的分布方式、篇章结构和文字表述,因此也直接或间接地约束源语篇章和目标语篇章之间公认的关系,即哪些在转变中可能维持不变,哪些会发生变化。译文中所谓省略、增添、位移和篇章切分等都受操作性规范的制约。操作性规范可分为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学规范,母体规范即在宏观结构上制约翻译的原则,篇章语言学规范即影响文本的微观层次的原则。这两种规范互相制约、互相影响译本文体语言风格的选择以及对翻译技巧的选择。
2译者对比喻的处理策略及原因
老舍先生在文中使用了大量的隐喻,通过笔者的统计,《二马》中共出现了111处。译者杰姆逊主要采取了一下几种翻译策略:
1)相同的隐喻,即保持本体和喻体不变;文中有90句采取了这种方式。
(1)P2:他想的那点事,象块化透的鳔胶,把他的心整个儿糊满了。
His mind was preoccupied-absorbed by that somethingwhich seemed to permeate his heart like glue.
(2)P4把脑瓜挤热羊似的凑在一块儿...huddling their heads together like sheep
(3)P8恰好不让黑白眼珠象冥衣铺糊的纸人儿那样死呆呆的黑白分明。
...just enough so that the contrast in his eyes wasn't asstark and simple as the black and white irises of paper figurinesburned for the dead.
(4)代写论文P8好像野鸽脖子上的那层灰里透蓝的霜儿。
...revealed a thin layer of bluish frost,like that on thenecks of wild pigeons.
(5)P16象刚由水里捞出的小淡绿珠儿。
...like the faint green beads of water that splash up from theriver.
(6)P16好像几支要往花儿上落的大白蝴蝶儿。
...like giant white butterflies hovering over flowers.
(7)P16恰像刚由蒲公英梗子上挤出来的嫩白浆儿。
...just like the white pulp squeezed from fresh dandelionstalks.
2)不同隐喻,文中总共有13处用了这种翻译策略
(1)P8工人的红旗慢慢的变成一块定住了的紫血似的...workers'red flags were slowly transformed into thepurplish color of congealed blood
(2)P60就是想到经济问题,也不能不设法包上一层爱的蜜皮儿。
When the economic snag came to mind,she inevitably re-treated behind her rose-colored glasses.
(3)P64脚面上凸出两个小肉馒头。
...two lumps of dumpling like flesh protruded on both sides.
(4)P90于是马威和女人们交际的命运好象舞台上的小武丑儿...the fate of Ma Wei's comraderie with girls was like that ofa skilled acrobat...
(5)P110还喝得醉猫似的
...he was drunker then a log that night.
(6)P476喊得颇象吓慌了的小鸟。
...reacted like a frightened chicken.
3)隐喻转化为非隐喻,文中总共有九出采取了此种翻译策略。
(1)P2闷雷似的嗓子
...thundered out
(2)P40打了退堂鼓。
...backed out at the last minute.
(3)P64两个笑涡儿,不笑的时候也老有两个象小泡儿将散了的小坑儿。
There were always two dimples on her cheeks,even whenshe wasn't smiling.
(4)P72管得避猫鼠似的呀。
I'll be henpecked to death.
(5)要是四万万人都是饭桶
If the four hundred million are all a bunch of parasites(6)P154简直成了光屁股狗。
...had nothing to my name aside form a few books andclothes on my back.
(7)P342叫裙子褶儿像扇面似的铺展开。
She posed,holding the end of her wide skirt out at the sideso that it fanned out.
(8)P430烟灰在地毯上已经堆起了一个小坟头。
A small pile of ash had already formed.
(9)P560假如他把意志的钢刀斩断了情丝。
...so long as he used the force of his will of overcome hisfeelings.
4)省略原句,即译文中不出现相关内容,只有一处采取了这种翻译策略。
P142象个半熟的山里红的(omission)3结束语很显然,译者在处理隐喻时,大部分都采用第一种方式,即保留源语中的隐喻不变,做了异化处理,倾向于忠于源语的规范。也就是说作者采取了“充分性”的翻译,保留了源语的文化特色。《二马》作为一部讲述中国人在伦敦生活的书,译入语读者想从译本中获得什么呢,译者认为是代写论文中国文化以及作者本人独特的写作风格,而隐喻被认为是创作意象的最佳方式,可以使故事情节的描述更生动更立体,也是读者擅长使用的写作手法,保留源语风格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源语作者的独特风格。
保留原著作者的思想,还原原著所隐含的信息,是翻译者必须遵循的翻译规则。如果只能翻译出字面上的意思,那么这部翻译作品,无疑是失败的。
英汉文化意象比较及翻译
不同的物象附带的文化内涵在英汉民族文化中既具有共性,又存在着差异.本文将对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及意蕴进行探讨并论及翻译方法.
作 者:李晓燕 作者单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湖北,丹江口,442700 刊 名: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年,卷(期): 11(3) 分类号:G04 关键词:文化意象 异同 文化传递文学作品中宗教文化元素翻译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
我国无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宗教文化上一直都是有很深的内涵,所以我国文学作品中大多数都会存在着一些宗教文化元素,并且每一个国家文学作品中对宗教文化元素的表达都不相同,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本文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元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结归纳出了宗教文化元素在文学作品中的翻译原则,以供相关人员参考或采纳。
关键词:
宗教文化元素;文学作品;翻译原则
文学作品中经常性的会出现宗教文化元素,对文学作品中宗教文化元素进行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体现出国外的一些宗教文化和风俗信仰进而为国内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些其他的宗教文化知识,并且还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文章中的深刻含义。但是宗教文化具有复杂性和专业型等特点,所以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但是只要遵循其翻译原则,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一、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文化元素
当代的文学家Christopher Daw-son对宗教文化有着很深的研究,其不仅是著名的文化哲学家,还是历史学家和文化史学家,也有人称他为社会学家和宗教哲学家,甚至称他为“新时代的'先知”。Christopher Dawson认为宗教就是理解各国文化的关键所在,并且其还在文化的发展和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长久的历史长流中,无论是政治、文学、法律还是哲学上都有宗教文化的身影,其对历史的文化和意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文学与宗教文化之间更是有着非常深刻的渊源,宗教文化与文学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着,宗教往往会利用文学的形象感来宣扬宗教思想,而文学作品中必定会出现反映当时的宗教文化,以增加历史感和文化感,所以在进行文学交流和翻译时,最不容忽视的就是宗教文化元素。
二、宗教文化元素在文学作品中的翻译原则
(一)尽量保留
文学作品的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尽量保留文学作品中所想表达的信息,从而保证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但是在从前,我国学者在翻译一些国外文学作品时,大多数情况对其中的宗教文化都抱有一定的批判心理在,就算不存在批判的态度,也会进行选择性忽略,所以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宗教文化始终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诠释和理解。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现如今大多数学者在翻译国外文学作品时,都会选择尊重原作者,将原文中所想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翻译。
(二)主次有别
宗教一直都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因为宗教具有非常强的包容性,包含着众多的文化形式,甚至可以说人类的所有活动都和宗教逃脱不了关系,并且宗教中还包含着宗教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复杂结构。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员常常要面对着如此庞大的社会文化体系,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在进行翻译时,一定要遵循主次有别的原则,对原文理解有着重要影响的部分为主,对原文理解影响不大的部分为辅,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清主次,进行适当的取舍,才能够准确的表达原文中的信息。
(三)异国文化为主
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异国文化为主,因为中外的宗教文化相差很大,中国的宗教文化一只受到的都是儒家道家的思想影响,而国外的宗教,以俄罗斯为例,一直都是受到东正教的影响,两个宗教文化的差异非常巨大,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根据自身民族的宗教文化对原文进行修改,但是一经修改,原文所想表达的思想就会有所偏差,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异国文化,以原文中的宗教文化为主。
(四)形式和内容要兼容
各国的宗教文化是不相同,所以各国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包含着自身民族的宗教文化元素,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在理解语言表面意思的前提下,对原文所处的时代和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挖掘,从而得到一个最恰当的翻译方式。因为仅仅通过字面的意思很难真正的了解到原作者所想表达的内在思想,所以一定要保证形式与内容兼容的原则。
(五)注重细节,把握整体
每一个文学作品都是时代文化的象征,所以翻译文学作品时,一定要注重细节,把握整体,通过原文的整体,对文中所想表达的细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整体到局部的将原作者所想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明确的阐述,从而更加准确深入的理解文章的精神主旨。宗教文化元素的翻译作为文学作品之间交流的桥梁,其不仅能够拉近西方国家和本国的文化交流,还能够最大程度上帮助本国学习西方一些优良的文化,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对宗教文化元素的翻译可是说得上是举足轻重,其不仅是整个文学作品的关键,也是整个文学作品的精神主旨,所以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一定要遵循以上五点原则,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摘要:文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在翻译过程中涉及到各方面问题。要译得恰到好处,译者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源语和目的语中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即文化语境,从而向译文读者传达清晰的文化信息。本文将从几个部分阐述社会文化语境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文学作品,语境,翻译
1 文学作品的特征
文学作品不同于政论文、科技文、应用文,不是通过逻辑推理去表达一个现象,而是以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动的语言,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情景,能使读者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身临其境,是以作家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反映社会生活的。这样的特征决定了文学翻译不同于其它文体的翻译,它不仅要传达原作叙述的内容,而且还要着力传达原作的感情和意境,所以,了解语境、做好语境分析是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具难度的问题之一。一些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使译文难以完整地复现原文的艺术效果,甚至出现粗制滥造之作。所以,对语境的了解、把握程度有时是决定译文优劣成败的关键。
2 语境分析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
语境分析是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语境的了解、把握程度直接关系到译文的优劣。语境分析应从大处着眼,把握文学作品的整体框架和所反映的历史文化背景:从小处着手,重点解决作品局部的逻辑、语法和关键词语诸问题。只有在准确把握原文语境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才能够真实再现原文的艺术效果,进行文学翻译的二次刨作。
语境在交际活动中对意义的理解起着决定作用,在翻译过程中也是如此。语境不但对词义的取向起着决定作用,而且还影响到译文对原文风格和人物性格的再现。译者应根据原文风格和人物身份等因素构成的语境,充分理解原文并把握原文特点,以图准确再现原文风格。
社会文化语境指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知及社会心理等反映和决定某一语言系统的所有内容。“文化语境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是整个语言系统的环境。具体的情景语境则来自于文化语境”(胡壮麟)。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反映社会文化;语言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而存在,社会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不同语言文化在历史传统、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会使同一词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产生不同的语义,引起的情感也往往因文化不同而各异。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有时甚至引起误解。例如,英语单词individualism,有相当一部分英语学习者将之视为“个人主义”的最佳对等词汇,有很多译者在翻译“我们要坚决反对个人主义”等类似汉语时,将其视为具有贬义的词项。这样的译文是西方读者难以接受和理解的。因为在许多西方国家,人们普遍把individualism视为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当作是拼搏进取的同义词。在西方文化中,在文艺复兴运动以来,对人类自我价值的追求—直是西方人文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确切来说,individualism不应译为“个人主义”,而应译作“个体主义”。个体主义是英美等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二百年来,西方诸国把尊重各人的权利、个人的价值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们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思想也深受其影响。因此,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英语中的“individualism“和汉语中的“个人主义”是不能互译的。由此可以看出,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反映。因此,在具体的文学翻译过程中,不仅翻译语言的表层信息,更要翻译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含义。
在文学翻译实践过程中,—方面要考虑原作风貌及原文体式,密切注意风格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译者还要考虑接收者因素。如下面一段文字的英译文: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鲁迅)
杨宪益、戴乃迭译文:Kong Yiji was the only longgowned customer who used tO drink his wine standing。
原文一个“而”字表示站着喝酒和穿长衫是相矛盾的。在旧中国,只有那些享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或知识分子才“穿长衫”,坐在座位上慢慢的饮酒。在那个时代,而站着喝酒的人是下层劳动人民,一般情况下他们不穿长衫,站着喝碗酒就要马上去劳动。因此,文中“站着喝酒”与“穿长衫”代表着社会地位完全不同的两种阶层。因为译文文化读者理解语境的文化内涵很吃力,所以要加注释。因此,转换为译文文化背景理解的方式是解决语境文化差别的另一方式。
3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任何一种语言,其本身就是各种语体的总合。语体要适合语境及社会场合。我们掌握一种语言,也就意味着掌握该语言的共核及其语体。翻译涉及到原语和译语两种语言,我们强调译者对两种语言要有深厚的功底,也就意味着在翻译中要善于对语境进行适当的把握。对文学翻译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文学翻译既要做到信息内容的再现,又要做到风格的再现。因此,只有注意到语境与文学翻译这种密切关系,我们才能达到文学翻译这种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萃田:语境、语体与语域[J],现代外语,1990,(1)
[2]轩然从语体的角度看风格的翻译[J],翻译通讯,1985,(10)
[3]张英进:从现代文体学看文学风格与翻译[J],外国语,1986,(1)
[4]杨宪益、戴乃迭译:Dream of Red Mansion咖,北京:外文出版社,1978
[5]郭著章:语域与翻译[J],中国翻译,1989,(6)
[6]萧立明:语言变体与文学翻译[J],中国翻译,1992,(1)
[7]李伟:文学翻译中文化语境的功能及作用[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9)
论文化意象在翻译中的保留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中难免地存在着文化差异,因受地域、民族、历史、文化和思维方武的差异形成了文化的异质性,从而使翻译过程充满了矛盾,出现了文化缺省、文化冲突的现象.随着改革的不断开放,文明发展,各国、各民族之间往来的日益频繁,迫切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学习,而文化翻译的`实质就是文化意泉的翻译.
作 者:肖婷 XIAO Ting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语系,湖南,娄底,417000 刊 名: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WORLD CHINESE ENTREPRENEUR ECONOMIC YEARBOOK・GAOXIAO JIAOYU YANJIU 年,卷(期):2008 “”(3) 分类号:H059 关键词:语言 文化意象 翻译 文化交流 寓意 重构★ 文学作品读后感
★ 文学作品赏析
★ 文学作品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