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多元智能视角下的高中政治课师生对话(共含7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赵杏杏赵梦梦梦梦梦梦”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多元智能视角下的高中政治课师生对话
多元智能视角下的高中政治课师生对话作者/ 褚宝福
当政治课教学由教师“一言堂”转向“师生对话”时,我们欣喜地看到政治课堂不再是教师单一灌输政治理论、传授思想品德的场所,而是师生平等交流思想情感、共同提升学识能力的生活共同体。可欣喜之余,却发现仍有不少教师正在将师生对话固化为一种日趋僵化的模式。那就是:教师将教材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和组织学生针对问题与教师展开对话。这种对话往往以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解答能力为基础、以帮助学生理解、复述知识和提高运用知识解答各类试题能力为目标,且整个对话过程以单一的语言形式为主。应该说,这种模式确实在某种层面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但如果我们从多元智能视角对其进行重新审视,那么就会发现它仍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读懂学生的多元潜能――师生对话的基础
教学需要因材施教。因此,学生究竟是一块什么样的“料”并适合于打造成什么样的“才”,是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之前必须弄清楚的问题。师生对话,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爱好等而盲目进行,其实际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在相对固化的师生对话模式中,我们看到,教师们只是将学生看作一个简单的“平面人”,即将学生看作是一个追求教材知识并能够运用教材知识不断提高解答考试题目能力的人。教师所关注的也仅限于了解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或者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兴趣点、兴奋点以及运用知识解答各类试题的能力层次,而很少或者没有从多方面、多角度全面而完整地去认识学生,从而使师生对话失去许多原本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是由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及博物学家智能、存在智能等九种智能所组成的综合体,而不是只拥有某一种智能的单一体,更不是只拥有逻辑一数学智能或语言智能的单一体。因此,我们的学生不是仅有“逻辑―数学智能”或者“语言智能”而是拥有多种智能组合而成的“立体人”,他们所追求的也不只是提高“逻辑一数学智能”或者“语言智能”,而应该是多种智能有效综合和全面发展。以此为指导展开的思想政治课师生对话,教师需要努力做到:
1.认清学生的智能特色。就思想政治学科学习而言,学生的智能特色一般表现为识记基本政治理论概念、观点及原理的潜能;运用政治学科术语表达自己观点的潜能;借助图形结构理解掌握知识体系的潜能;关爱和描述政治热点事件的潜能;解读政治学科类漫画的潜能;开展各类模拟政治活动的潜能,等等。认清不同学生的潜能特色,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教师经过较长时期并各种不同的渠道,如通过班队活动、校园社团活动等方能完成,而不是仅仅通过简单的书面测试,依据不同的考试分数,就简单地下结论,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2.选择适当的对话主题、内容及形式。(政治教学论文 )在理解学生的智能特色前提下,需要教师对教材知识进行灵活而富有创造性的改造,确定相应的对话主题、内容甚至是形式。如:针对具有认知知识、理解知识潜能的学生(动脑),可选择理解、掌握知识为主题的对话,其内容以教材知识为主、形式可以语言交流为主。针对具有分析解决问题潜能的学生,可选择能力为主题的对话,其内容以时势热点和现实问题为主,形式必多样:语言文字、书画艺术、行为表达等等。针对具有表现(艺术类)潜能的学生,可选择以艺术为主题的对话,其内容以政治实物(政治事件中出现的代表性的实物或艺术性作品)为主,形式以艺术方式(音乐、美术等)为主。
二、促进学生多元潜能的发展――师生对话的目标
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导航。师生对话,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因为它不仅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关系到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相对固化模式下的思想政治课师生对话,其主要目标聚焦于提高学生各类考试中的成绩而无视其它目标,即使在学科理论知识的目标设定上,也模式化为聚焦于借助生活问题引出知识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或者启发学生们对相关知识作一解剖,将大内容化小要点,帮助学生分层次记忆,而很少涉及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因此,以此为目标的师生对话教学,便暴露出一个最大缺陷,那就是“学以致考、考过便忘”。这必将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精神相悖。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依据人所具有的多元智能,可供我们选择的教育目标是多样的,除了提升逻辑一数学智能或语言智能,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学科事实和理论目标外,还有如提升人际智能,帮助学生学会开展各类模拟活动的目标;提升自我认知智能,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及培养学生做文明社会文明人的目标等等。同样,学生对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目标,不应是简单地识记和搬用知识、而是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解决新的问题而形成对知识新的认识和感悟。也就是说,引导学生在任何教育背景下所获得的知识、概念和技能,应用到与这些知识确实相关的新的事件中,或新的领域内,从而让他们实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相反,如果学生们不会应用所学的知识或选择了不恰当的知识,来理解变化了的新形势新问题情境,那就意味着学生们并没有对知识达到真正的理解。
这些启示我们在思想政治课课堂上,师生对话,在目标定位上努力做到:
1.努力追求目标的`多元化,而不能以预先确定的统一的目标来扼杀学生的多元发展。例如在学习《政治生活》民主选举知识时,师生的课堂对话,不能简单地将复述我国选举方式、公民参与选举的重要性等知识作为目标,还应通过学生对与此选举相关的政治类漫画的深度解读来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学生们参与各类模拟或真实选举活动提高他们与人合作、做文明社会中的文明人的能力,等等。另外,追求对话目标的多元化,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要求,师生对话时不能拿事先确定的目标贴在相应学生身上,即进行标签式对话,而应该依据教学实际变化而变化。如事先确定的的目标是X,但经过对话,出现了目标Y,这时,师生对话就必须及时更改,直到最后顺利完成目标Y。
2.努力追求知识的“理解”,而不是简单识记和机械地搬用知识解答问题。具体对话时可分两步进行:一是依托知识形成发展的历史情境展开对话,让学生在知识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知识的内涵、价值及意义。如《生活与哲学》中基础性概念“物质”的教学,师生对话的展开,需要围绕“古代朴素唯物的物质观”――“近代机械唯物论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现代哲学发展中的物质观”这一主线展开对话,解决不同时期“物质观的进步性和不足点”,让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www.Fwsir.com)二是教师要努力引导对话主题向分析新问题、新情境方向转移,而不能始终围绕着教材知识打转转,同时在对话中鼓励学生敢于向新问题挑战,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并在成功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成功感。例如,在围绕“物质”概念展开对话教学时,除借助历史情境展开对话帮助学生理解外,还需要设置“南海领土争端”等热点时事情境,引导学生用“物质观”进行分析,充分认识此类争端既是客观存在的,又是可以认识并加以合理解决的,如此学生才能在对话中真正认识到“物质”这一知识的完整内涵,达到真正的理解。
三、多元激发学生的潜能――师生对话的策略与方法
师生对话的展开及教学目标的达成,都需要有正确的策略来保证。在相对固化的师生对话模式中,教师常常采用“一一对应”的策略,即师生对话时教师能认真对待学生知识之间差异,特别是对于每个学生知识学习上的强项和特点,都尽可能以一种最适合方式进行,如为学生挑选相匹配的对话话题、对话形式及对话步骤等。可长期的实际教学告诉我们,一味地用单一方法开展师生对话教学,不仅对学生产生的作用点单一、影响力窄化,而且易使学生成长固化、定型化甚至模式化,不利于学生综合和全面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总是运用多种智能的组合来解决问题的。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同时也承认每一个体所具有的不同智能之间是相互影响,如一种智能可以成为另一种智能的补充(补偿效应),或者一种智能可以促进另一种智能的发挥和发展(催化效应)。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组合以及相互影响的方式。同样,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任何丰富的有益的主题,应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切入,如叙事切人、逻辑切入、艺术切人、小组学习切入等。也就是说,优秀教师能够就一个概念打开多个窗户让学生从不同窗户来真正理解,如果仅仅采用单一的观点或方法来看待某一概念或问题,学生对它们的理解是片面的、僵化的。
这就启示我们,在实施师生对话时,在策略与方法上有所创新,努力做到:
1.运用“综合团块”策略,尽量最大限度地避免长期使用单一策略。如在课堂上,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抽象政治理论逻辑智能,教师在实施对话教学时,不能仅仅依托纯粹以理论内在逻辑方式展开对话,而应将言语方式、人际合作方式等与逻辑方式组合成一整体性团块,目的在于利用好补偿效应或催化效应。又如为提升和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语言智能,在利用叙事切人展开对话的同时,可结合学生的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等智能强项,借助政治主题性音乐特别是歌曲、组织学生开展微型政治模拟活动等展开对话。这些是在利用智能的补偿效应或催化效应。
2.采用“多元切人”的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根据对话对象的不同,灵活地实施以一种为主同时兼容多种不同的对话方式。也就是说针对一定的教学内容,在与学生进行对话时,一般结合学生的智能强项采取相应的对话方式,如与语言智能强项的学生对话时,尽量运用叙事性对话展开。但同时也需要用其他对话方法切人,如切人小组性对话(师生、生生间对话),通过培养人际智能以辅助语言智能,共同达成提升学生理解知识的目标。
总之,没有师生对话的教学,确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但与什么样的学生对话、通过与学生对话我们要达成什么目标、如何展开对话达成目标,这三个问题如果不能较好地解决,那么师生对话就不可能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学生的多元智能、重视团块策略和多种方法的同时应用,来深化师生对话,以促进学生多元潜能的发展,给我们的师生对话注入新的元素,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片全新的空间,极大地促进了师生的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善县嘉善高级中学)
中的数学老师:“说话不许出声音。”
老师,我真的做不到啊!
初中,某数学老师讲方程式变换,在讲台上袖子一挽大声喝道:同学们注意!我要变形了!……
老师,要去打小怪兽了么?
一同学在下面闹,我们老师说:“你给我站到黑板上面去!!”
老师,你是要把我粘在黑板上吗?
生物课上老师提问:青蛙和癞蛤蟆有什么区别?小明回答:青蛙是保守派,坐井观天;而癞蛤蟆是革新派,想吃天鹅肉。
不知道我是生物老师吗?
老师问学生:怎么解释“与人分担痛苦,会使痛苦减半呢?”小明回答说:“如果我爸爸揍我,我就揍他的.猫。”
小明麻烦你件事请,不要说我是你的老师。
老师:“请把‘马儿跑了’这句话转换成疑问句。
”小明:“马儿会跑吗?”老师:“正确!很好!现在把它转换成祈使句。
”小明:“驾!”
祈使句不是祈使!
室友眼睛近视,常占第一排座位,又苦于语文老师说话口沫飞溅,难以抵挡。
一日她对我说:语文老师低头讲课,第一排桌子全湿了;语文老师抬头讲课,第二排桌子就全湿了。
我当场晕倒。
你以为我想吗?每次上完课都喉咙痛,痛心啊!
地理老师质问小明:为什么没有完成世界地图的描绘作业?小明低着头小心翼翼地回答:我怕我画的地图会改变世界。
小明,顺带把外蒙古和库页岛收回来!
为考英语四级,大家都赶紧拼命学英语,一些笔记都不得不在其他专业课上做。
某日,历史老师发现台下一生忙得不亦乐乎,心中诧异,遂走下讲台,悄悄到他身边查看。
该生忙了一阵,觉得气氛不对,猛抬头,见老师正笑嘻嘻地对他说:“你觉得你用英语做笔记比用汉语记得快?”
老师你看到一个history就以为我在记历史么?其实我是在做阅读理解啊!
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向同学们解释“惊惶失措”、“不知所云”、“如释重负”、“一如既往”四个成语。
恰巧,某学生正在呼呼大睡。
老师一拍桌子,该生顿时坐起来,拿起书便看,老师说:“这便是惊惶失措。
”接着,老师让他回答问题,他站起来支支吾吾了半天。
这时老师说:“这便是不知所云,请坐!”这位同学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坐了下来。
老师又说:“这便是如释重负。
”等老师走上讲台,那同学又趴下睡觉。
老师猛一转身,指着他说:“这便是一如既往。”
老师,你确定你们不是排练好的么?
老师:今天天气很好
学生:明天天气很坏
老师:错误
学生:正确
老师:我说错误
学生:我说正确
老师:你这个笨蛋
学生:我这个天才
老师:你给我站起来
学生:我给你坐下去
老师:你敢不听老师的话
学生:我不敢听老师的话
老师:你知道你刚刚说了什么
学生:我知道我现在没说什么
老师:这位同学,我知道你是故意的
学生:那位老师,你知道我不是故意的
老师:你这么小不学好
学生:我这么大才学坏
老师:我不想说你了
学生:你又想说我了
老师:你给我停止
学生:我给你继续
老师:反义词练习到此结束
学生:近义词练习现在开始
老师:你有完没完阿
学生:我没完没了阿
老师:你没教养阿
学生:我有教养阿
老师:郁闷阿
学生:高兴阿
老师:我快被你气死拉
学生:你快被我气活拉
老师:你能不能不说话阿
学生:我能不能不闭嘴阿
老师:你继续吧,这课我不上了,我走。
学生:我停止吧,这课还得上,我来
课程与教学改革:多元智能的视角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为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新鲜活力,为变革传统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多元的切入点。本文仅就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及其对教师提出的挑战进行阐述。一、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要反映人类的多元智能:为多元智能而教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Spencer,H.)曾于19世纪中叶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依据这一命题来观照当今的课程和教学,可以看出它具有以下明显的缺陷:一方面充斥着大量陈旧甚至无用的课程内容,而另一方面大量有价值的内容被排斥在课程范围之外;只注重语言和数理逻辑等所谓的学业智能,而对其它的能力诸如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及认识自然的智能等却有所忽略,从而造成课程内容的窄化。退一步来说,即使没有忽略多元智能的其它方面,也只是注重与这些智能有关的知识或技能的传授,而没有把它们提高到智能的高度来认识和培养。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类个体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每个个体身上都至少存在着上述七项或八项智能(认识自然的智能是加德纳在后来的研究中增加进去的)。加德纳进一步指出,个体智能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受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教育的极大影响甚至制约,如以航海为生的人空间智能就比较发达,现代工业社会注重的是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而当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的信息社会,它要求每个人多项智能的全面发展及个性、才能的充分展示。因此,要使得教育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必须更新旧的课程内容,确立起新的课程内容体系。为此,首先要对传统的课程内容进行筛选,祛除陈旧无用的东西,并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把其它几项智能领域的内容充实到课程中去,使得新的课程内容体现人类智能的多元化;其次,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各项智能的发展,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智能。以上两方面的结合,才是“为多元智能而教”的应有之义。从事多元智能实验研究多年的林达・坎贝尔(Campbell,L.)等人,为了使学生的各项智能都能得到发展,针对每一种智能提出相应的智能结果(MI Outcomes),以此作为教学的目标。下面是其针对小学三至五年级学生提出了八种智能结果:(注: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 & Dee Dickinson.Teaching &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Second Edition).Bostonetc.:Allyn and Bacon,pp.278.)
◆语言智能:写作的步骤;
◆数理逻辑智能:对模式的辨别;
◆视觉空间智能:对颜色、形状、式样的运用;
◆身体运动智能:玩耍过程中眼、手、身体的协调;
◆音乐智能:两拍的节奏;
◆人际交往智能:调节冲突;
◆自我认识智能:设定个人目标;
◆认识自然的智能:在内、外部环境中辨认季节的变换。
(二)注重课程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和个别化:通过多元智能而教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虽然每个人都至少具备七项或八项智能,但是具体到每个个体身上表现则有所不同。如某一项或几项智能表现相对突出,而其它几项稍差。正是这些不同使得每个人的学习类型和智能类型各具独特性。传统上我们所认为的“差生”,只是由于其语言智能或数理逻辑智能表现不够好,但他在其它几项智能的表现上却可能相当出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学生都是最优秀的,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的问题,只存在智能类型或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
然而,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今天的课程和教学,我们就会发现:近年来虽然各种课程模式和教学方式层出不穷,但它们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陷,即只以一两种智能为基础,而忽略了其它智能。加德纳把这种教育称为“唯一机会的教育”,认为“唯一机会的教学方法造成许多儿童失去自信,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注:(美)柯林・罗斯、麦尔孔・尼可著,(台)戴保罗译:《学习地图》,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他说:“最终,如果我们限制在一种认识模式或一种表达方式上,要达到对任何复杂概念的完全理解是不可能的。”(注: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 & Dee Dickinson(1999).Teaching &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Second Edition).Bostonetc.:Allyn and Bacon,pp.261.)因此,适应人类个体智能特点的独特性和多样化,必须在多元智能课程和教学的设计上突出多元化和个别化,通过发挥不同智能活动各自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为此,林达・坎贝尔等人提出了“通过多元智能而教”的课程模式,该模式将多元智能用作教学的工具,以便相同知识内容的教学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例如,在学习有关“光合作用”的内容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智能活动进行:(注: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 & Dee Dickinson(1999).Teaching &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Second Edition).Bostonetc.:Allyn and Bacon,pp.269.)
◆语言智能:让学生阅读参考书中描述光合作用部分的章节;教师用语言讲解。
◆数理逻辑智能:列出光合作用的步骤。
◆视觉空间智能:用水彩描绘光合作用的过程。
◆身体运动智能: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表示光合作用过程。
◆音乐智能:创作一段音乐,其中不同的音乐片段表示光合作用的不同步骤。
◆人际关系智能: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叶绿体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转化作用,并找出学生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自我认识智能:描述个人的转化过程,并将它与光合作用作一比较。
◆认识自然智能:把种子分别种在阳光充足与没有阳光的环境下,对二者的成长作一比较。
这样,每个学生都能以适合自己智能特点的方式,通过多种途径达到对某一特定内容的掌握。因此,如果某个学生数理逻辑智能不好,那么教师应当设法找到另外一条使他通向数学王国的途径,比如通过空间模型甚至身体运动让他学习数学,也许空间智能或身体运动智能恰好是该学生的优势智能。目前在中小学广泛应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高度依赖于个体的人际交往智能和语言智能。为了确保学生通过其它途径也能进入学习领域,可以把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认识自然的智能及自我认识智能等融合进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了这样的修正,学生便可以选择适合其智能特点的方式进行学习。总之,在多元智能课程和教学的设计中,要确保给学生提供多样化和个别化的学习机会和学习途径。
(三)课程实施上强调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情境化的课程观
相对于传统智能观的“去情境性”,多元智能理论则强调“智能的情境性”(the Contextualization of Intelligence)。所谓智能的“去情境性”,就是认为“智能仅仅存在于人的头脑里”,“评估和看待个体时,可以并且应该脱离他们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所解决的问题和设计的产品”。而对于“智能的情境性”,加德纳认为:“很简单,就是不能将智能看成像胃那样的生理器官,也不能看成像情绪、爱好那样的心理属性。至多只能说,智能是取决于个体所存在的文化背景中已被认识或尚未被认识的潜能或倾向。……单一智能或多种智能,一直都是一定文化背景中学习机会和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注: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 & Dee Dickinson(1999).Teaching &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Second Edition).Bostonetc.:Allyn and Bacon,pp.263.)对于“智能的情境性”,我们从加德纳关于智能的定义中也可看出来――强调智能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或特定环境”中的表现。显然,这种情境性的智能观是一种交互作用的能力观,它认为理解智能不能脱离学习者所在的文化,只有在社会实践或社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能力才是智能;它强调智能的培养不仅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且还要通过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依据“智能的情境性”观点,多元智能课程和教学的设计不仅应当重视儿童智能结构的不同特点,还要营造丰富的有利于儿童与他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学习环境。为此,加德纳大力倡导“基于专题的课程”。这种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新目标的机会,能使学生深入研究某个专题,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同时决定用什么方式展现他们所学到的新知识和习得的新智能。与传统的课程相比,基于专题的课程具有以下特点:(1)学生成为自己主动学习的老师;(2)使得学校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专长和个人特长;(4)有助于学生了解如何应付现实生活中的无数挑战;(5)学生在完成专题的过程中需要广泛运用各种智能。可以看出,基于专题的课程和我国目前大力倡导的研究型课程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讲,期望他们能够完全自主地进行专题课程的学习是不切实际的,教师必须在研究思路和学习技能上给学生以经常性的指导和帮助。
这里,我们将课程与教学的传统观点与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加以对比,总结如表1。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一)更新智能观念,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智能特点
与传统的智商测试、学科成绩测验相比,多元智能理论使得教师以多元的观点看待学生,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最优秀的,都有其独特的智能特点和学习类型。要使得课程和教学适合每一个学生,教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智能特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和环境,从中观察、了解每个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状况和特点。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花一定的时间学习多元智能理论,改变原有的陈旧观念。否则,他们对学生的认识仍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附图
(二)针对不同智能的特点,设计相应的课程和教学活动
虽然每个学生的智能类型和特点各不相同,但一般来说在其智能结构中总存在着相对占优势的智能。如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是语言智能,而另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是身体运动智能。多元智能课程和教学的改革,目的就是要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其智能结构和特点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学生的优势智能得以充分发展的同时,带动其弱势智能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智能的特点,尤其是根据学生智能结构中的优势智能,设计相应的课程和教学活动。例如:
◆根据语言智能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如将讨论法引入课堂教学,这种互动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大有裨益。
◆根据数理逻辑智能的特点,教师既可以用它来指导数学、自然等学科的教学,也可以把数理逻辑智能作为教学工具应用于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去。如在历史课上,让学生归纳历史人物的贡献,分析整个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对未来作出预测等,都是对数理逻辑智能的应用。
◆根据身体运动智能的特点,教师可以较多地采用活动教学的方式,尤其是在小学阶段。
◆根据人际关系智能的特点,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种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在相互合作中共同取得进步。
◆根据音乐智能的特点,教师既可以以此为指导设计音乐课程,也可以将音乐智能作为辅助其它学科教学的手段,为学生营造一种有效学习的情境。如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配上与之相应的音乐。
◆根据空间智能的特点,教师应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根据自我认识智能的特点,要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以反思的机会,从而达到对所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如在历史课上让学生反省个人目前的生活与当时的差异、设想如果自己是某个历史人物会怎么做等。
(三)完善智能结构,组织教师“智能小组”
通常,学校根据学科性质的不同将教师划分为不同的教研组,这样每个教研组内的教师其智能结构和知识结构相对趋同。显然,这种传统的教研组形式不适合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因为多元智能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要求教师具备多元的智能结构,以便设计出多元化和个别化的课程和教学方式。但诚如前述,每个人的智能结构和特点是各不相同的,其智能结构中多元智能均衡发展的情况也是不常见的,而更多的情况是其中的一项智能处于优势智能地位。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与同事合作的方式,组织“智能小组”,即小组内的每一位成员都有各自不同的智能强项。这样,“智能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就具有了完善的智能结构,小组成员之间也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这类小组通常包括有2~4名教师,在课程开发及日常的教学中,每位教师负责一种或几处智能。“智能小组”的出现,使得具有不同特长或智能强项的教师能够取长补短,集思广议,既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其智能结构的完善,也有助于多元智能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课程与教学改革:多元智能的视角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为世界范围内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改革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新鲜活力,为变革传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多元的切入点。本文仅就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及其对教师提出的挑战进行阐述。一、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要反映人类的多元智能:为多元智能而教
英国著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家斯宾塞(Spencer,H.)曾于19世纪中叶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依据这一命题来观照当今的课程和教学,可以看出它具有以下明显的缺陷:一方面充斥着大量陈旧甚至无用的课程内容,而另一方面大量有价值的内容被排斥在课程范围之外;只注重语言和数理逻辑等所谓的学业智能,而对其它的能力诸如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及认识自然的智能等却有所忽略,从而造成课程内容的窄化。退一步来说,即使没有忽略多元智能的其它方面,也只是注重与这些智能有关的知识或技能的传授,而没有把它们提高到智能的高度来认识和培养。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类个体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每个个体身上都至少存在着上述七项或八项智能(认识自然的智能是加德纳在后来的研究中增加进去的)。加德纳进一步指出,个体智能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受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极大影响甚至制约,如以航海为生的人空间智能就比较发达,现代工业社会注重的是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而当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的信息社会,它要求每个人多项智能的全面发展及个性、才能的充分展示。因此,要使得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必须更新旧的课程内容,确立起新的课程内容体系。为此,首先要对传统的课程内容进行筛选,祛除陈旧无用的东西,并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把其它几项智能领域的内容充实到课程中去,使得新的课程内容体现人类智能的多元化;其次,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各项智能的发展,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智能。以上两方面的结合,才是“为多元智能而教”的应有之义。从事多元智能实验研究多年的林达・坎贝尔(Campbell,L.)等人,为了使学生的各项智能都能得到发展,针对每一种智能提出相应的智能结果(MI Outcomes),以此作为教学的目标。下面是其针对小学三至五年级学生提出了八种智能结果:(注: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 & Dee Dickinson(1999).Teaching &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Second Edition).Bostonetc.:Allyn and Bacon,pp.278.)
◆语言智能:写作的步骤;
◆数理逻辑智能:对模式的辨别;
◆视觉空间智能:对颜色、形状、式样的运用;
◆身体运动智能:玩耍过程中眼、手、身体的协调;
◆音乐智能:两拍的节奏;
◆人际交往智能:调节冲突;
◆自我认识智能:设定个人目标;
◆认识自然的智能:在内、外部环境中辨认季节的变换。
(二)注重课程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和个别化:通过多元智能而教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虽然每个人都至少具备七项或八项智能,但是具体到每个个体身上表现则有所不同。如某一项或几项智能表现相对突出,而其它几项稍差。正是这些不同使得每个人的学习类型和智能类型各具独特
[1] [2] [3] [4]
要充分认识政治学科特有的价值。政治学科一个很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它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工具。这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
要克服学习中实用主义的倾向。“需要”是同学们学习的直接和重要的动力。现实状况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有的同学不自觉地将学科分为三六九等,凡高考中必须要考的、分值高的科目就会下大力气去抓,哪怕不喜欢也要强迫自己去学,反之对高考中不考、或者分值比较低的学科,不管有用没用,就不愿意付出精力去学习,而越学不进去就越感到枯燥无味,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要消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政治课的误解。这种误解主要是由于对政治课的不了解造成的。就高中的政治课而言,他本身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三大板块。一些人不了解政治课的学科体系和价值,本能地把政治课和行政工作或时事政治划等号,和思想政治工作划等号,认为政治课就是说教,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想当然的评价政治课。把政治课教学看成是传统灌输,影响了同学们学习政治课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