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发展看汉语称谓及其语用变化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echo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从社会发展看汉语称谓及其语用变化(共含9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ech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从社会发展看汉语称谓及其语用变化

篇1:从社会发展看汉语称谓及其语用变化

从社会发展看汉语称谓及其语用变化

称谓是语言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交际中使用最广泛、最频繁的词语,它能够反映出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不同.中国社会从古至今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社会发展推动了社会诸方面变化与进步,同时也促使了称谓的变化.称谓的变化可以透视出一个社会的发展,同时社会发展又引起了新的'称谓变化及其语用功能的变异.因此,可以说汉语称谓及其语用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国社会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缩影.称谓能够反映人际关系,一个民族的语言中称谓越丰富、越复杂,说明这个民族越注意区别人的身份与地位.汉语中从古至今就有很多不同的称谓,这也正说明了汉语使用者非常注重彼此之间的关系.

作 者:方冬革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刊 名: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24(11) 分类号:H03 关键词:社会发展   称谓   语用   变化  

篇2:汉语称谓语的变化及其语用特点

汉语称谓语的变化及其语用特点

经济与语言的关系密不可分.而活跃在社会用语中的`称谓语,更是语言动态的一面镜子,直接地体现了语言与经济共变的关系.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称谓语的特点及其语用情况的分析,探讨了经济对称谓语所产生的影响,对如何正确地看待新兴称谓语提出了建议,为社会用语的研究提供了部分参考.

作 者:钟尹 Zhong Yin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外语系,广东,深圳,518053 刊 名:社会科学家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TISTS 年,卷(期): “”(2) 分类号:H136.1 关键词:称谓语   经济   语用   共变  

篇3:从新词变化透视美国社会发展

从新词变化透视美国社会发展

英语词汇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的动态过程.本文从社会语言学和文化的`角度分析二战后美国英语几类新词的出现、来源及构成,透视美国社会的发展.研究美国英语新词并理解其文化内涵,有利于提高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作 者:吴荣辉 张雅娜 张欢 WU Rong-hui ZHANG Ya-na ZHANG Huan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刊 名: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YANG AGRICUL TURAL COLLEGE 年,卷(期): 18(3) 分类号:H314.1 关键词:美国英语   新词   文化内涵   社会发展  

篇4:从语用角度看英语幽默

从语用角度看英语幽默

英语幽默的产生不仅有其语言内在规律,而且很大程度上与特定语境和语用原则密切相关.本文试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英语幽默产生的机制,即说话人有意无意违反某条或几条会话准则,传达出特殊的'会话含义,导致幽默.从而进一步指出欣赏幽默的过程就是推导出特殊会话含义的过程.

作 者:孙熠 刘青松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刊 名: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SHA RAILWAY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8 9(1) 分类号:H3 关键词:英语幽默   会话含义   合作原则   会话准则  

篇5:从跨文化视野看语用失误

从跨文化视野看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是异文化冲突的.常见现象.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列举大量语用失误的案例.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种种原因,以期在注重语言知识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交际失当和交际误解,从而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作 者:郑雪 ZHENG Xue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外语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刊 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H31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语用学  

篇6:从趋势看雅思考试如何变化

从趋势看雅思考试如何变化

从今年1月份开始到目前为止,雅思考试进行了近三十场,可以说本年度的雅思考试的全貌和总体特征已基本可以看出。随着20接近尾声,回顾本年度雅思的发展和考试总体趋势,以及雅思考试来年的发展方向和变化的可能性,使有出国意向的国内人群对于雅思考试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一、2005年雅思考试的发展

雅思考试的认知度:目前,全世界共有40多个国家认可雅思成绩。主要包括英、美、加、澳、新西兰、爱尔兰和南非等英语国家,此外还有很多欧洲及亚洲国家认可雅思,如瑞士、挪威和新加坡等;而且,它是赴澳、荷兰留学唯一受认可的语言考试;加拿大教育机构全部认可雅思成绩;在美国现在已经发展到近600所学校认可,包括大学和研究生院。不难看出,雅思俨然成为留学类语言考试中的“领头羊”。

考生人数:在雅思考试在全球如此“迅猛”的发展趋势下,每年全球参加雅思考试的考生数量也在稳步上升。今年全年有36个周末有雅思考试,因为考生众多,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每月都有2-3次考试。据不完全估计,今年中国参加雅思的考生将达到14~15万人。

二、2005年雅思考试趋势

从2005朗阁中国雅思年会新闻发布会看今年的雅思考试较往年相比,在考试模式、内容架构、出题风格和总体难度上,都保持了原有的一贯水平,考试的难度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增长。

听力考试:从场景方面看,雅思听力在2005年考试出现了多个典型场景的重复出现。在下半年的'听力考试中,场景的出现一般遵循新题和旧题1:3的比例,新题的数量相对较少。

阅读考试:阅读方面的内容很多来自于我们熟知的传统题库。从考试的题型方面来看,在常考的几大题型当中,出现频率高的题型有配对题和是非无判断题。

写作考试:今年的写作考试小作文任务中,各种常规图表,柱状图、线图、饼图等交替出现。考生认为比较难以应对的图画说明题主要体现在上半年。

口语考试:口语考试是雅思听说读写所有考试中形式最灵活的一项考试,然而在内容方面,也是变化相对比较小的一项。从新题比例上来看,口语考试在话题中新问题的添加幅度并非很大。

篇7:从国力变化看中日

从国力变化看中日

  从国力变化看中日  在两千年的中日关系史中,日本人的“中国观”曾发生3次大的变迁,这种变迁往往都伴随着彼此社会内部结构的动荡与重组,以及国际关系格局的调整与国际秩序的重建。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认识就建立在这种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形成的新的价值观基础之上。纵观日本人“中国观”的变迁史,其规律为:每当中国处于鼎盛之时,日本人就向认同中国的方向发展;每当中国处于衰落之时,日本人就向蔑视中国的方向发展,显示出明显的“实用主义”特征,以及对“国家利益优先”原则的追求。日本人中国观的前三次变迁日本对中国的正式外交始于公元6。本来日本基本上是被纳入到“华夷秩序”的朝贡体系之中的。但到了隋朝,日本人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并对隋唐视其为东夷小国产生一种抗拒心理,想与中国平起平坐。唐朝衰落后,日本也于894年终止派遣遣唐使。日本人对华认识的这种变化可视为其中国观的第一次变迁。10世纪后,中日之间的正式外交中断。进入室町时代(1338―1573年),特别是到了足利义满时期,日本对亚洲以及中国的认识才发生划时代的变化。1373年明朝使节团被派往京都,足利幕府与中国重开外交。明朝永乐皇帝授予幕府将军足利义满“日本国王”称号,日本又被重新纳入到东亚国际秩序之中,返回了“中华文明圈”。这是日本人中国观的第二次变迁。进入15―16世纪,随着以葡萄牙为首的西方势力向东方渗透,日本的对外认识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16世纪末,丰臣秀吉率军侵略朝鲜(专题,图库)、觊觎明王朝,并在对女族钳制的过程中形成了日本大陆政策的雏形。德川家康改变了丰臣秀吉的锁国外交路线,实行了比较积极的对外政策,但拒绝接受中国皇帝册封。不过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亚洲的“主体性”还没有从根本上遭到西方破坏,华夷秩序仍是东亚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特征。19世纪中叶以后,华夷秩序受到西方列强挑战,东亚原有的国际秩序面临新的整合。1871年中日修好条约的签订,终于使日本天皇与大清皇帝处于平等地位。这是日本开国以来所签订的惟一的平等条约。但日本并未照此与周边国家、民族建立起对等关系,而是选择了“扩张国权”(对外侵略)的道路。日本的“攘夷”与扩张国权是同时进行的。“攘夷”要求与亚洲各国联合,扩张国权又导致对亚洲的侵略。甲午战争中大清国的'失败,使日本人的中国观发生了第三次大的变迁,他们开始蔑视中国,视中国为“半野蛮国家”和“亚细亚之恶友”。 二战后日本进一步脱离亚洲二战结束、日本战败,日本人又重新把中国看成“亚洲大陆的强国”,但很快这种中国观便发生变化。因为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日本经济实现了腾飞,而中国却经历了政治和文化上的动荡。日本人的亚洲观与中国观又恢复到近代的原点。20世纪80年代,长谷川庆太郎写了一本书叫《别了!亚洲》。在书中他谈到:“一直到明治维新,中国都被当作‘圣人君子之国’。孔孟之学即儒学奠定了日本政治思想史的基础”,“对于日本人来说,无论从哪方面讲,亚洲都是一个关系很近的地区……但这已成为历史。因为在战后40年里,日本与日本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亚洲在这40年里却未发生什么变化。结果,日本与日本人决定性地离开了亚洲。”长谷川认为,日本人的意识与日本周边亚洲人的意识之间,可以说几乎不存在共同要素。“日本不属于亚洲,日本人也不是亚洲人。日本是耸立在亚洲这个巨大的垃圾堆里的一栋超现代的高层建筑”。他的话很容易让人想起福泽谕吉撰写的《脱亚论》。从历史上看,中国过于衰弱,日本就会面临危机;中国强大以后,日本似乎又有一种失落感。所以,在日本国内往往会出现一种自相矛盾的中国观,既有对中国强大后市场需求的渴望,又存在着“中国威胁论”的思潮。与此同时,日本国内也不乏态度严谨的学者,他们主张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正确的对华观。1961年,著名学者竹内好在他的《作为方法的亚洲》一书中主张把亚洲作为对象来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期,沟口雄三教授又对研究中国提出了具体的理论分析框架。他认为,研究的目的不能限于中国以及解构中国学,而是要把中国作为亚洲来解读,并试图用中国这副眼镜看西方。几十年来,一大批严肃的学者及友好人士对中国脚踏实地的研究以及实事求是的观察,为日本人中国观的第四次大变迁奠定了基础。 21世纪日本人中国观的新特点 11月,小泉内阁“对外关系课题组”向首相提交了《21世纪日本外交的基本战略―――新时代、新理想、新外交》报告书。该报告书所显示的日本人的国际观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一,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全球化;二,军事力量的显著发展与强化;三,中国经济的快速扩张。课题组得出结论说,这种变化对日本及亚洲各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威胁。该报告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加大了对中国问题关注的力度,且不惜笔墨在地区性课题以及附加报告书部分突出了对中国的看法与评价。 笔者将该报告书看作是即将到来的日本人中国观第四次大变迁的信号,它体现出21世纪日本人中国观变化的新特点: 一、重新定位中国以及中日关系。报告书认为,“中国已成为自鸦片战争以来150年中从未出现过的‘强势中国’”。日本必须面对这个新的事实,而不能用以往的方式处理日中关系。日中关系应是一种“协调与共存”、“竞争与摩擦”的关系,主张不能感情用事,要冷静对待。构筑“敞开心扉”、“建设性”的日中关系,就应扩展双方的共同点,承认双方的差异。 二、否定经济上的“中国威胁论“。报告书指出,与其说中国的发展是一种威胁,不如说是一个机遇。一个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中国才能给包括日本在内的国家带来丰富的商机。关于日本经济“空心化”问题,报告书并不认为中国要对此负责,指出“胡乱地强调对中国的受害意识毫无意义。与其如此,还不如接受‘健康的中国’,走与中国共存共荣的道路”。 三、肯定军事上的“中国威胁论“。令人遗憾的是,报告书认为,日中摩擦主要来源于“中国的军事威胁”,并把中国军事力量的增强看成是“对日本的中长期深刻威胁”。同时也指出,双方有必要积极开展安保对话,加强军队间的交流及军舰互访。关于“日台关系”,报告书认为,“自日中关系正常化以来,台湾变化很大,日台关系发生一定变化是自然的事情”。这就为日本将来插手台湾事务埋下了伏笔。 四、对解决“历史问题”的看法。报告书呼吁应尽快从“历史的束缚”中摆脱出来,构筑面向未来的中日关系。主张一方面日本要加强对青年一代的教育,不应任由歪曲历史的现象继续下去,尤其是日本领导人要控制自己刺激中国以及亚洲各国人民感情的鲁莽言行。另一方面也要求中国增进对日本的理解,特别是面对中国国内“厌日情绪”的增长,要求日本政府就中国国内的教育方式问题同中国政府进行坦率的协商,并期待中国多介绍战后日本是如何排除走军事大国的道路,而把所余之力用于支援亚洲各国发展经济的。

篇8:从“老爷”“太太”称谓看《红楼梦》成书年代

从“老爷”“太太”称谓看《红楼梦》成书年代

在《红楼梦》书中荣国府内,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在大多数场合较少使用真正意义上的亲属称谓。以宝玉为例,他在绝大多数场合,对父亲不叫俗称的“爸爸”,也不叫雅称的“父亲”,而是称为“老爷”。同理,对母亲一般也不叫“妈”或“母亲”,而称为“太太”。

随便举几个例,如第三十四回父亲贾政叫下人传话,要宝玉去陪贾雨村说话,他很不情愿地说:“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这是背后称父亲为“老爷”,也有当面叫“老爷”的时候,第十七回宝玉随父亲题咏大观园,在对稻香村的评价上父子发生争执,宝玉认为“不及‘有凤来仪’多矣。”贾政听了道:“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宝玉忙答道:“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常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顶得贾政勃然大怒,连骂“无知的孽畜”。

再说宝玉对母亲的称谓,仅举一例,可见一般。书中第二十八回,王夫人同宝玉、宝钗一起谈论一味药的名称,王夫人错把“天王补心丹”叫做“金刚丸”,被宝钗纠正后,王夫人笑道:“是这个名儿。如今我也糊涂了。”宝玉道:“太太倒不糊涂,都是叫金刚、菩萨支使糊涂了。

“老爷”这个称谓在《红楼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据有的红学专家统计,仅在前六十回中就大约出现了185次之多。除了有明确所指者之外,一般情况下这个称谓均指贾政。“太太”一词在书中出现的频率比“老爷”还要高,一般情况下也仅指王夫人。不仅宝玉如此称呼,弟弟贾环,妹妹探春,也同样称呼其父亲贾政为“老爷”,称呼嫡母王夫人为“太太”。不仅兄弟姐妹如此称呼,就连老祖宗贾母在众人面前,也常用“你老爷”、“你太太”来称呼自己的儿子、儿媳。至于家中仆妇丫头,就更是一律以“老爷”、“太太”相称了。

对《红楼梦》中家庭成员互相之间的这种称谓法,越是熟读《红楼梦》的人越是习以为常,以为诗礼簪缨的贵族家庭本应如此,没有什么奇怪。其实《红楼梦》荣国府中的这种称谓是很奇怪的,如果在家庭外面的公开场合,这样称谓无可厚非,但在家庭内部,特别是父子、母子一起亲切交谈时,用“老爷”、“太太”直接称呼父母,就不是很正常了,最起码在亲情上显得很不自然,很隔膜,很别扭,很有距离感。

拿《红楼梦》书中其他家庭与荣国府相比,亲人间的称谓也显得很不一样。书中薛家,宝钗、薛蟠对薛姨妈人前称“母亲”,背后叫“妈”,显得很亲切自然。史家的史湘云父母双亡,依靠叔叔婶子生活,在人前提起叔叔婶子,史湘云也是以叔婶称呼,未见叫“老爷”、“太太”的现象。王家的王子腾兄弟没有直接在书中出面,但王夫人、凤姐谈起他们来,也没有使用过“老爷”、“太太”一类称呼。如果说身份地位,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差不多,都是公侯身份,为什么唯独贾家使用如此特殊称谓?

《红楼梦》书中出现的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其它小说中是否也有呢?我们用《儒林外史》来加以比较。在第四十四回里,有一节很趣的文字:汤镇台见自己的侄儿开口就说“禀老爷”,怒道:“你这样下流!我是你叔父,你怎么叔父不叫,称呼老爷!”讲到两个公子身上,他又叫“大爷”、“二爷”,汤镇台大怒道:“你这匪类,更该死了!你的两个兄弟,你不教训、照顾他,怎么叫‘大爷’、‘二爷’!”

照《儒林外史》的`描写看,在家庭中不使用“叔父”、“兄弟”这样的亲情称呼,而代之以“老爷”、“大爷”、“二爷”一类称呼,竟是“下流”、“匪类”、“该死”的行为,是“不长进”、“油嘴油舌”的表现。称呼“叔父”尚且如此,称呼亲生父母更不当人子。按照汤镇台的逻辑,《红楼梦》贾府中上下人等,几乎就全部是加一等的“下流”、“该死”的“匪类”了!

红学界一般认为,《红楼梦》和《儒林外史》是同一时代即乾隆年间的文学作品,为什么在家庭称谓上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有人认为是南北地域上的差异所致,这是说不通的。尽管我国南北方对父亲母亲俗称的用词不同,有“爹”、“爸”、“娘”、“妈”之分,但雅称还是一样的。不论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在家庭中称呼父母为“老爷”、“太太”都是反常的。《红楼梦》贾府这种反常称谓的出现原因,应该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在乾隆时代,称呼叔父为“老爷”是“匪类”行为,有《儒林外史》可证;但在康熙四十年前,却有个乱称“老爷”、“太太”的时期,有《聊斋志异夏雪》的记载为证:

丁亥年七月初六日,苏州大雪。百姓皇骇,共祷诸大王之庙。大王忽附人而言曰:“如今称老爷者皆增一大字;其以我神为小,消不得一大字耶?”众悚然,齐呼“大老爷”,雪立止。由此观之,神亦喜谄,宜乎治下部者之得车多矣。

异史氏曰:“世风之变也,下者益诌,上者益骄。即康熙四十余年中,称谓之不古,甚可笑也。举人称爷,二十年始;进士称老爷,三十年始;司、院称大老爷,二十五年始。昔者大令谒中丞,亦不过老大人而止;今则此称久废矣。即有君子,亦素谄媚行乎谄媚,莫敢有异词也。若缙绅之妻呼太太,裁数年耳。昔惟缙绅之母,始有此称;以妻而得此称者,惟淫史中有乔林耳,他未之见也。唐时上欲加张说大学士,说辞曰:“学士从无大名,臣不敢称。”今之大,谁大之?初由于小人之谄,而因得贵倨者之悦,居之不疑,而纷纷者遂遍天下矣。窃意数年以后,称爷者必进而老,称老者必进而大,但不知大上造何尊称?匪夷所思已!

丁亥年六月初三日,河南归德府大雪尺余,禾皆冻死,惜乎其未知媚大王之术也。悲夫!

由蒲松龄《聊斋志异》这段幽默诙谐而又悲哀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官员、缙绅或举人进士称“老爷”,其妻称“太太”,乃是康熙年间出现的独特现象,而且天下风行,过去只有在“淫史”中才有。由此可以从一个侧面旁证,《红楼梦》应是康熙四十年之前“老爷”、“太太”称谓风行天下时期的作品,而不是乾隆年间的作品。

其二,康熙四十年前虽然有这种滥称“老爷”、“太太”的风气,缙绅家庭也未必全部如此,如前所述,《红楼梦》书中的薛家、史家、王家就不是如此称呼。贾府不分内外均如此称呼,似乎是亲情上出了问题,父子、母子关系显得疏远而又郑重。出了什么问题呢?笔者考证,《红楼梦》的作者是洪昇,洪家百年望族在康熙十年前后出现了“天伦之变”,由于继母、庶母和异母弟的挑唆,洪昇和二弟洪昌被逐出家庭,父子、母子之间反目成仇,而且终生没有释怀。

洪昇创作《红楼梦》的目的,首先就是要表现“家难”,要把自己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红楼梦》前八十回描写的故事,就是“家难”爆发前家庭中“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真实故事。故事主人公贾宝玉的创作素材,就取自于洪昇自己和“二爷”洪昌在家庭中的真实经历。在如此深重的“家难”过程中,洪昇兄弟与父亲和继母、庶母的关系已经冷淡到了冰点,很可能当时就是以“老爷”、“太太”相称,而不是亲密地称呼“父亲”、“母亲”。

《红楼梦》创作基本写实,“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在封建社会,做人处事的准则至大莫过于一个“孝”字,“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在书中表现子女与父母的矛盾关系是很难下笔的。书中贾宝玉对自己父母的称呼一律为“老爷”、“太太”,正是作者使用“春秋笔法”,显示自己与父母关系之冷淡疏远!其实不止在称呼上,在情节上也暗示了许多宝玉与父母及庶母、异母弟的矛盾,如在宝玉挨打的情节,金钏投井的情节,情雯屈死的情节,赵姨娘魇魔的情节中,都若明若暗地透露出宝玉对父母感情的逆反和冷漠,以及对邢夫人、赵姨娘母子的怨恨。

篇9:从Thick Translation看汉语熟语英译

从Thick Translation看汉语熟语英译

汉语熟语作为汉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汉民族思维和认知模式、审美情趣和文化意韵,是汉语言的'精华.然而,能够将汉语熟语没有任何意义缺失地译成英语却并非易事.本文试结合Anthony Appiah提出的ThickTranslation的理论来探讨汉语熟语的英译方法.

作 者:张旭 顾飞荣 Zhang Xu Gu Feirong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刊 名: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Y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8 9(3)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Thick Translation   汉语熟语   翻译  

从关联理论看修辞格中的词汇语用现象

从顺应论角度看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

从目的论角度看汉语科技论文标题的英译

从英语词典中的汉语词汇看文化多样化和语言借用

教育资助看变化范文

从美国学汉语热潮看中国的英语热(教师中心稿)

从回指确认的角度看汉语叙述体篇章中的主题标示

从细节看一个人散文

从音乐角度看《易经》

从高处向下看作文

从社会发展看汉语称谓及其语用变化(集锦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从社会发展看汉语称谓及其语用变化,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