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朝花夕拾》、《野草》看鲁迅散文特色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武昌鱼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从《朝花夕拾》、《野草》看鲁迅散文特色(共含9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武昌鱼”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从《朝花夕拾》、《野草》看鲁迅散文特色

篇1:从《朝花夕拾》、《野草》看鲁迅散文特色

从《朝花夕拾》、《野草》看鲁迅散文特色

一、思想的自由驰骋

有温馨怀旧的回忆,有严格的自我解剖,有对社会的批判,也有对人性的呼唤,有对国民性的深刻剖析,也有对韧的战斗精神的颂扬。

二、内容的自由驰骋

读鲁迅的《朝花夕拾》,你就像走进一个丰富的'知识之林,科学的道理、历史的知识、生活的掌故、故事、神话、传说……无所不包,古今中外,无所不谈。既然是“散文”,那就散一些吧。鲁迅当年曾对读到《朝花夕拾》初稿的青年说过,要锻炼着撒开手,只要抓紧辔头,就不怕放野马,过于拘谨,要防止走上小摆设的道路。要知道:战战兢兢地抓住马鬃,亦步亦趋地蝺蝺而行,生怕离开划定的轨道一步,这样的“走马”是不会给人以任何美感的;只有在天边的原野上,撒开蹄子自由地飞奔,这样的“奔马”,才会给人以壮美,要写好散文就学习鲁迅,放开手,飞奔吧!

三、艺术创作上的真善美

鲁迅的散文则同他的所有其他作品一样,把真实放在第一位,拒绝任何粉饰和安慰,拒绝给现实涂上一层诗意而自我麻醉。

“无私才能无畏”——鲁迅之所以能够无畏地解剖自己,就是因为他“无私”,他的真诚向善,这是他的散文真善美的体现。

四、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

翻开《朝花夕拾》,顺着次序,从《阿长与山海经》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到《父亲的病》、《琐记》,再到《藤野先生》,最后到《范爱农》,处处都洋溢着人文主义精神。对长妈妈的怀念,对闰土父亲的回忆,对藤野先生的尊敬感激„„所有的这些,我们追随着鲁迅的回忆,看到了两个字“人本”。

篇2:鲁迅《野草》《朝花夕拾》简介

鲁迅《野草》《朝花夕拾》简介

《野草》的思想内容

一、《野草》的较多篇什,虽然流露出彷徨、苦闷等情绪,但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追求、牺牲精神。如《秋夜》中枣树的韧性战斗精神,正是鲁迅精神的富有诗意的形象表现。《这样的战士》中战斗显得英勇而悲怆。战士面对“无物之阵”这样的“绝望的抗战”反映了鲁迅的思想矛盾,也更体现了鲁迅的清醒执着,永不停息战斗的坚韧意志。《过客》中反映了在人生长途中战斗、探索的艰苦和矛盾,但不停顿地向前走,对旧社会绝无留恋的态度。

二、《野草》重点在袒露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彷徨,展示了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等等痛苦而激烈的内心矛盾,更显示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如《影的告别》中“彷徨于阴暗之间”的回环反复的语句,传达出内心斗争的深刻。《希望》希望与绝望的激烈矛盾。《墓碣文》自我解剖艰难痛苦。

三、以辛辣的`讽刺针砭圆滑的处世哲学、无聊的围观等病态心理以及黑暗丑恶的社会世态,或以沉痛的笔刻画群众的冷漠麻木。

简析《野草》的艺术特色

1、《野草》的多数篇什在艺术上采用象征主义的方法,以创造又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例:人物如过客;自然景物如天空、枣树都是象征性形象。作品中的故事也都具有象征性形象。2、艺术构思奇特,写梦境的作品有9篇,创造了许多非现实性的形象和境界:如影和人的告别。3、《野草》的艺术境界奇幻、神秘,但表现的是现实性的内容。4、《野草》的语言精致形象,饱含诗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

简析《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描叙了作者从童年到壮年时期的某些生活片段,具有传记意义。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副副世态图和风俗画。贯穿全书的,是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和对封建教育、道德、顽固派的批判。展示了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某些历史真实,揭示了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

艺术特色:十分注意人物刻画。作者运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范爱农》中的范爱农。文体不很一致。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三篇夹叙夹议,描述往事也批判现实穿插交织,有较多的杂文笔法。《藤野先生》《范爱农》重在写人。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以深沉的感情记事怀人,以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在往事追叙中闪耀着社会批判的锋芒。

简析《朝花夕拾》的人物形象

一、作为叙事散文,十分注意人物刻画,尤其是写人散文。人物性格鲜明,如长妈妈的朴质、愚昧,范爱农耿直古怪,藤野先生严谨认真。

二、刻画人物方法有:运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如范爱农眼球白多黑少。

如实描写,如写藤野先生衣着马虎等。饱含感情,常有凝练的抒情文字。

三、全书贯穿的人物形象是“我”--作者自己。“我”从充满童心的孩提时代,到身受封建家长制迫害而萌发叛逆思想,离家出走,成为爱国青年等。既具有传记意义,又因注意性格刻画,“我”又是个十分成功的艺术形象。

篇3:鲁迅散文《野草》题辞》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

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解读

这种诗的结晶在《野草》里“达到了那高峰”。

《野草》被称为散文诗,是很恰当的。《题辞》里说: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此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又说: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溶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又说: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最后是: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这写在1927年,正是大革命的时代。他彻底的否定,“过去的生命”连自己的《野草》,连着这《题辞》也否定了,但是并不否定他自己,他“希望”地下的火速喷出,烧尽过去的一切;他“希望”的是中国的新生,在《野草》里比在《狂人日记》里更多的用了象征,用了重叠,来“凝结”,来强调他的声音,这是诗。

他一面否定,一面希望,一面在战斗着。

篇4:鲁迅的散文《朝花夕拾》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鲁迅先生所著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指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作者回忆少年时代5,犹如清晨开放的花到傍晚才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我看着,陷入了沉思……

我喜欢在有空时回忆往事,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在迷人和晕眩之中,我仿佛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一个个生动的画面,一件件永难忘怀的事情,一张张亲切、熟悉的面孔,这一切构成了我整个童年时代的回忆。使我整个放松了下来,将现在的一切烦恼抛之脑后,沉浸与其中。

小时侯,我会在课堂上因为老师的一个小错误而举手指出,否则决不罢休;如今,即使,老师一连几个错别字或小毛病,我除了查字典,翻资料外,就不会有其他动作。

小时候,我会因为捡到一枚硬币而欣喜若狂,并得到父母、老师的表扬;而如今的我,看到地上有一枚硬币,看一眼就过去,对它置之不理。

小时侯,我会因为晚上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感到恐惧因此大吵大闹,现在,晚上独自一人躺在床上,在一片漆黑中,没有恐惧,只是想一些琐事。

在这漫长的14个年头中,许多记忆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悄然无声地逝去,唯有那记录着你的所得所失的足迹永远会驻留在记忆中,让人难以忘怀。我真希望不要失去童年的那种快乐,天真、朝气蓬勃、无忧无虑……

童年就像一杯浓郁可口的咖啡,品味时很甜美,但甜美中带有一点苦涩;而成长则像一杯芳香四溢的茶,入口也许很苦,那是因为你失去了童稚,失去了那份坚持的勇气,失去了一份心灵依慰,但随后你就能品出这茶的醇美、香甜,让人回味无穷,你在成长道路中学到、懂得了许多。

童年的回忆就像一本令人难忘的日记,不经意一翻会让你感到流连忘返,哭笑不得,但更多的还是欢愉与喜悦。当我们有空时,不妨品品成长这杯茶,翻翻这本“日记”你会发现:自己得到了许多。

篇5:读《朝花夕拾》有感:我看鲁迅

读《朝花夕拾》有感:我看鲁迅

他也曾是一个玩童。不错的,孩提时,谁能舍得跳出“玩”这个字眼呢?百草乐园贯穿了他的大半童年。也曾与那高大的皂荚树为伴,也曾幻想拔出人形的何首乌因此而弄坏了围墙,也曾摘了那紫色的桑葚攒成球。在夏夜里倾听油蛉的低吟,蟋蟀的弹奏;在冬日里搓着红红的小手,塑起雪罗汉。哪怕是伏在菜花上的一只肥胖的黄蜂,哪怕是一片碧绿的菜畦,哪怕是墙角那如珊瑚珠般的覆盆子,也能让他着迷。惊异于鲁迅的一双慧眼,惊异于他的文笔细腻,也惊异与他的童年探险般的经历,却仍不失他那略带稚嫩、幼小的心灵。也难怪,在惜别百草园时,会发出那一声声包含着无奈与留恋的“Ade”的叹息。

然而,仅仅是对百草园的“探究”,是无法造就日后的大文豪的。于是,三味书屋中留下了他最初时稚嫩的童音。即便是那样威严的地方,在他的眼中,也同样能找到别样的情趣。“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无法想象,就是这样一个古板的老人,却是鲁迅十分敬重的寿镜吾先生。那读到极好的文章,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动作却也十分有趣。不知道,在私塾整日里念着“仁远乎哉”的日子是怎样熬过去的,正午习字傍晚对课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枯燥无味?最起码,还有去花坛折腊梅花的机会,最起码还有在地上寻蝉蜕的,捉苍蝇喂蚂蚁的可能。再不然,就是描绣像的意外收获。然而,这看似有趣的生活,看似广泛的兴趣果真是发自内心的吗?或许是对枯燥的私塾一种解脱吧,或许是潜意识里对封建腐朽的一种反抗吧,再或许,是对逝去童年的一种寄托与祭奠吧!

令人惊奇的是他的“启蒙老师”竟有一位目不识丁的连姓名也未曾知晓的女佣。她常切切察察地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还会竖起第二个手指,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这便是长妈妈了。在睡觉时摆成“大”字,许多繁琐的规矩,这与百草园中那个讲叙“美女蛇”的神秘故事的长妈妈实在是不相称了。“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看似普通的一句话,话语中却又饱含着多少复杂的辛酸。一位大字不识的普通百姓,竟能对我无意间说的“山海经”一词念念不忘。从走进书店到成功买书,这期间又受了多少白眼,遭受了多少辛酸。很难想象,诺大的书店里,长妈妈大着嗓门涨红着脸向店主“讨书”时的情形,一番嘲讽之后,终于丢出一本书。在众人鄙夷的目光中,缓缓拿起书走出书店的大门又得有怎样的'勇气。难怪接书的那一刻,鲁迅会觉着仿佛遇着了一个霹雳,致使全身都震悚起来。也难怪,在他的心灵深处,会有“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样的仰天长啸。

他也曾彷徨过。留学日本,身处异国他乡的他眼望着中国留学生的堕落倍感寂寥。本想求得一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不想却见得一个个堕落着的“将头发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的学生,仿佛惟有那样才能宣告自己是“清国留学生”。眼见着本国的爱国人士将要被日本人所枪毙,竟还拍掌欢呼高喊“万岁!”正当一个个不公正的待遇让他陷入迷茫与惆怅之时,一位日本教师走进了他的生活。“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这便是藤野先生了。这似乎是一位再平常不过的老师,但对鲁迅心灵却着实震撼了。他的严谨,他的一丝不苟的教风,对日后的鲁迅恐怕有了很大的影响吧。或许对于“我”,他并不是最优秀的教师,但他却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名教师。或许,也正因为受到了藤野先生忘乎国界般的感染,才使得鲁迅从“彷徨”走向“呐喊”吧!

平实的语言,流水般的真情,鲁迅用亲历唤醒了多少人对童年生活的向往,《朝花夕拾》中又存有多少当代青年美好的梦哦!朝花已谢,只待残阳下拾捡,珍藏这份永久的情感,珍惜这份美好的记忆吧!

篇6:野草鲁迅的散文读后感1000字

深夜,一间旧屋,一盏小油灯,几缕轻烟,一个微曲的背影。

屋里不时会发出一点动静,那是飞虫撞击窗户玻璃的声音。有时还有飞蛾扑向油灯惨烈身亡的声响。但更多的仍是安静。屋子里的人在写东西,他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了。或许是他已经快完稿了吧。不经意,声响惊动到了他。他轻轻放下手中的笔,对着青油灯,习惯性地点燃了一支烟,看着眼前这悲壮的一幕,陷入了深思。许久,皱一皱眉头,轻轻叹口气,缓缓的吐出烟雾。而后望了望窗外黑而高的夜空,看发白的月亮,听夜游恶鸟的声音。

这就是我眼中所敬仰的鲁迅先生。

读鲁迅的书,必须也是在深夜,最好也抽烟。鲁迅先生抽烟是为了提神,是为了保持大脑兴奋以更好的思考与写作。这样的例子中外并非少见,典型的还有美国的海明威。他为了写作是每天都要喝许多咖啡的。据说晚年多病,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咖啡慢性中毒。我说抽烟其实是为了说明读文章时必须百分百的的投入到文章里面,必须身临其境,和文字里的灵魂和为一体,才能感受文章的妙处。而并非给大家找吸烟的理由。其实,我是对吸烟很反感的。况且,我也不必用吸烟这种方式来使大脑兴奋,因为我的大脑可以一直都很兴奋。特别是入夜。

鲁迅的书我还是读少了点。不过最近在看《鲁迅的散文.诗全集》。看了挺久才看完《野草集》,在这里就说说自己的读后感吧,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切磋。大家一同探讨。不足之处还望指点。

可是这种苦涩味道并非让你尝不下去,反倒是吸引着你一口咬万还想再咬一口慢慢品尝。尝着尝着,你会发觉这非同一般的苦涩滋味似曾相识,但你又记不清是在哪里尝过。这里面的妙处只有用心品尝的人才能体会得出的。其实更难得是在这淡淡的苦涩味道里还渗透着一种醇厚的甘甘的滋味。这个滋味比橄榄的甘味儿还要再妙一些。我想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应该有许多这样子的。平易朴实的文字里娓娓地道出鲁迅先生心里的话。而话里又包含着先生深刻的思想。所以吃了这个果子后,你会惊觉你的身心会舒适许多 。这就好比一人在历经千辛万苦跑完马拉松后的那种脱胎换骨的感觉。而你的自身,你的灵魂“则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 。”

有人说《野草集》这本小本子是鲁迅先生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最高峰。本子里篇篇都是精华之作。我这般含英咀华,确实品了些好滋味出来,看来果然名不虚传。

篇7:野草鲁迅的散文读后感1000字

这些看似短小,而确短小深涵的文章,让我来不及变化表情,一百多页的墨洒开我心中点点疑团,对生活,以及对曾以往在我身边或未来抑或鲁迅年代的种种变迁,心灵的变迁,生活的万变。鲁迅要讲的很深,而总是用梦来诠释,哪怕梦,也是有些细腻的,幻然成了迷宫,我仰望天空给自己希望去寻找答案,所谓彩虹。鲁迅尖酸的文字直指封建阶级的腐朽庸俗,丑化之至。赞美,现在不是当时,我不会丝毫后怕与退却,所以我笑的直爽。

野草,好比当时社会起来奋斗的人民,他们的忘我、为民,使得更多的人民愤慨。鲁迅先生高兴,这样的局面预示着人们的革命快要完成,未来的大业就在眼前,同志们起来吧,奋斗吧,用我们的双手建立我们的家园,把侵略者赶出去。先生在革命成功之前,他不允许自己大笑或歌唱“为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起不幸。”先生希望战争快快到来,精力充沛的战士经不起岁月的摧残,时间也经不起等待的消逝;更希望战乱快快结束,流离失所的人民经不起硝烟的折磨,战火也经不起长久的痛苦。

从古至今,多少的爱国志士“生得伟大,死得光荣”。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过戍轮台”;顾言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雷锋的“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一句句感人至深的话语都是名人的肺腑之言,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诚实,什么叫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他们用青春燃烧,用生命激励世人。他们是历史的故人,也是伟人,更是我们心中的英雄。鲁迅先生也是。

“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的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记得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立刻被清透的蓝色漾满了,整个海是一面明亮的大玻璃,那是一种怎样的蓝色才能有如此的骄傲啊。 在大海这块明亮的大玻璃下,应该是一层层光滑的蓝色丝绸吧,把丝绸轻轻抚动,我看到了“海里最深的地方——海王宫殿,它的墙是珊瑚砌成的,尖顶的高窗子是用最亮的琥珀造成的;不过屋顶上却铺着黑色的蚌壳,它们随着水的流动可以自动开合。这是怪好看的,因为每个蚌壳里面含有亮晶晶的珍珠。”在这里看到了人鱼公主,静谧幽深的海里,她是最美丽的,“她的皮肤又光又嫩,像玫瑰的花瓣;她的眼睛是蔚蓝色的,像最深的海水。”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月光蔓延开来,我是一个安静的孩子,黑夜常常让我觉得平静和舒心,我衷情于醉人的蓝色,也固执的人为我与大海之间有前生的缘,让我在潜意识里一直默念着它,注视着它,拥抱着它,它的美是击碎在岩石上的浪花,是沉淀在海底的人类的情感,是一个个被人们幻想的童话。我的心里一直珍藏着这样的一幅图画: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有沙鸥点点,宝石一样的蓝在微风的吹拂下显露出层层的水波,在金色的阳光下,它们慢慢地向前涌动着,散发着清新的味道。抬起头看,是一片美丽的大世界,其实美丽多于伤害,人鱼公主也一定是这样的想的吧,因为她看见王子的微笑那么那么美,她一直都看着,记着,念着,想着。

篇8: 从“春运”看中华散文

新春佳节过去,迎来“春运”的第二次高潮。上班族返回工作岗位;打工的民工开始外出寻找工作;探亲访友的结束了行程,开始返回故里,还有一些学生开始返校,……这些人融汇在一起,把春运推向高潮,南来北往的人流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旅行大军,这就是中国独有的春运特色。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历史悠久,充满活力,富有中华民族的感情色彩,浓郁的东方文化气息,凝聚着华夏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这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值得赞扬。每年数亿人,为了这个传统节日不辞旅途劳苦,千里迢迢赶回家过春节,于家人团聚一堂,欢度春节,其核心就是一个字―― “情”。这个“情”,非同小可,表达着一个伟大民族的形象,凝聚着亿万人民血脉相连的真情实感,绽放着人间大爱的光环,推动着中华民族奋力前行,铸就了华夏儿女的不朽丰碑。在这样的基础上,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世世代代传承下来。我们为有这样的辉煌灿烂文化遗产而感到骄傲和荣幸,因为我们是中华儿女。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体现在亲情友爱上,一个“情”字,涵盖了一切。在华夏大地上有这样几句话,彰显出民族精神:“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亲不亲,家乡人,美不美,家乡的山水”,“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仔细品味这些经典语录,就不难发现“春运”的魅力所在。从春运亿万人来人往的大迁徙中,我们感悟到中华民族的浓郁亲情色彩,友爱氛围。

一年一度的春运彰显着伟大祖国的活力,雄伟的气魄,更是展现祖国交通事业发展成果的时刻――海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的.模式形成,综合国力有了雄厚的基础。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到今天这种程度,令人刮目相看,更是令世界震惊。这个成就来之不易,凝聚着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有多少人为了国家的交通事业的发展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的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提高,繁荣昌盛的国家为我们美好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看着步履匆匆的人流汇入春运大潮中,追逐着各自的幸福的源泉,涌向四面八方,为了中国梦而奔波于发展道路上,相信每个人在金秋时刻都有丰硕的成果,满载而归,再次加入春运回归的大潮中――

篇9:从《伤逝》看鲁迅的自由主义观

从《伤逝》看鲁迅的自由主义观

20世纪上半叶,随着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播散,女权运动也悄然展开,“恋爱自由观”也就顺理成章地逐渐被部分人所接受。正当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拥抱自由主义的时候,惯以睿智的眼光洞察时代的鲁迅却从反面对自由主义进行思考,当然他没有怀疑过自由,但他也意识到这种过度的热情所导致的纯粹自由主义却在一些方面给人们带来伤害,而妇女的真正解放与真正自由的根本――经济权利的自由――却未被提及。

一、恋爱需要自由

中国古代的婚姻一直遵循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是不可想象的。就拿《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来讲,虽然张生和崔莺莺在一定意义上来讲是自由恋爱,但是他们的结合最终还是要征求崔夫人的同意,如果崔母不同意,可以断定这一恋情不会有任何结果,所以说恋爱是需要自由的。

再进一步说,这种才子佳人小说也是后来才出现的,同时小说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想象成分,是作者美好愿望的体现。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作品既然是由心灵产生出来的,它就需要一种主观的创造活动。” 所以这些才子佳人的小说不能证明那时候就有自由恋爱,只能说这个想法已经开始萌芽。但是这仅仅是极少数人的意识而已,并没有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这种少数人的意识以一种思想的形式一直留存到清朝覆灭后,伴随着女权运动的开展才逐渐成为年轻一代的共识,尤其是到“五四”后恋爱自由的观念才逐渐上升并逐渐为部分人所接受。

这在鲁迅的小说中已经有了强烈的表现,涓生和子君恋爱前在一起“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2]这说明他们已经是具有新思想的新青年,他们已经开始要求自由和平等,而后来文中两次出现的“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2],更加充分地说明他们相爱的基础就是不想被任何人干涉,包括长辈,他们的爱是自由的。

二、导致恋爱悲剧的原因是缺乏经济自由

鲁迅先生自己曾经说过:“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3]这是他1923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讲上的讲稿中的一段话,是用来解读易卜生的《娜拉》中主人公娜拉的'婚姻悲剧的。在这里,鲁迅直言不讳地揭示婚姻自由是需要以经济基础为支撑的,他讲到:“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地说吧,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可见经济的自由对恋爱自由的重要性。

当经济上还没有自由,表面上看似已经解放的妇女实际上是没有自由的,那么所谓的“婚姻自由”也只不过是一纸空谈而已。涓生和子君结婚了,可以算作是成功的自由恋爱,可是当涓生失去工作,生活越来越窘迫时,子君再也不会有说出“那算什么。哼,我们干新的”[2]的话语的勇气和自信了,她“又没有先前那么幽静,善于体贴了”,对爱情的忠心和对自由的信心逐渐都付水东流了,直至最后她被父亲接走,留下最后十几枚铜元给涓生。当然子君并不是恋爱自由的背叛者,她只是一个绝望的受伤害者。

她的出走的结局和娜拉出走的结局是相互照应的,其原因也是相同的。“娜拉当初是满足的生活在所谓幸福的家庭里,但是她竟觉悟了,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子君也是这样,她在结婚后的一段时间里“竟胖了起来,脸色也红活了”,但是实际上子君对经济自由还是十分渴望的,她并没有想做一个全职的“官太太”,但这最终造成了涓生和子君分手的悲剧性结局。

娜拉和子君的结局只是告诉我们恋爱悲剧的原因是妇女在经济上缺乏自主的权利,过分依赖于男方,缺少在家庭中应有的地位。如果妇女得不到经济的自由,那么所谓的“女权解放”“婚姻自由”口号全都是虚空的、不现实的。

三、鲁迅自由主义的核心是经济权利的自由

鲁迅在他的演讲里讲得很直白:“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事实上鲁迅多次提出妇女的真正解放在于经济权利的解放的观点,因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鲁迅自由主义的核心应当就是经济权利的自由。

其实鲁迅多次谈到了经济权利自由的问题,他在《华盖集续编・记谈话》中也曾经说过:“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4]这存在便是指经济上的存在了,经济上的自由支配是生活的基础,基本的生存问题解决了,才会对未来有希望,才会看到将来的光明。

在《伤逝》中,涓生也领悟到“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二者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都在必要的时候指出经济作为基础的支配作用。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的,马克思一直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恋爱自由就是上层建筑,如果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它会从基层开始垮掉。

鲁迅曾经提出过解决妇女经济上无法自由的方案:“第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3]他将女权解放的口号落实到经济平等的要求上,将争取妇女经济权利的自由提升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当时,这个思想是极其先进的。当然,鲁迅不是拜金主义者,他深知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他曾讲过:“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3]钱固然买不到自由,但是自由需要自主的经济权来支撑。

《伤逝》是1925年完成的,而《娜拉走后怎样》是1923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演讲的讲稿,《华盖集续编》是1925年到1926年间的作品。这段时间正是青年运动高涨的时期,也是自由主义观念深入人心的时期。在这三篇作品中,鲁迅持续强调妇女经济权利自由的重要性,《伤逝》虽然是相对比较隐晦的一篇,但却是影响最大的一篇。透过《伤逝》,我们可以看到,鲁迅自由主义的核心正是经济权利的自由,在女权运动兴起的时代,就尤其表现为妇女经济权利的自由。

鲁迅散文集野草

鲁迅《野草》主要内容

鲁迅野草读后感最新

鲁迅野草读后感实用

关于鲁迅野草读后感

鲁迅野草读后感精选

2023鲁迅野草读后感

鲁迅摘抄朝花夕拾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

从细节看一个人散文

从《朝花夕拾》、《野草》看鲁迅散文特色(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从《朝花夕拾》、《野草》看鲁迅散文特色,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