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论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共含6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亞太區行政蠢才”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论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
外来词是现代汉语词汇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本文拟就汉语外来词的内涵,新形势下外来词的特征,汉语的规范问题进行了探讨.管中窥豹,旨在找出汉语外来词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汉语中外来词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则,见证社会变革、科技发展给语言带来的深刻变化
作 者:侯杰 作者单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刊 名:大众文艺 英文刊名:ART AND LITERATURE FOR THE MASSES 年,卷(期): “”(6) 分类号:H1 关键词:现代汉语 外来词 内涵 新特征 规范论现代汉语外来词的类型
外来词的吸收引进是各种民族文化互相交流的必然结果.随着中国和世界的交流,汉语也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汇.汉民族吸收的外来词有几种类型,大致可以分为音译型、音译+表类属词型、半音译半意译型、借形词、字母词等几种.
作 者:田娟 TIAN Juan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刊 名: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INSTITUTE 年,卷(期):2008 17(1) 分类号:H109 关键词:现代汉语 外来词 类型论量观念在《现代汉语》教材编写中的重要性
汉语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按其数量可分为开放性的和封闭性的两类,教材在介绍它们时所采用的对应方法一般是举例法和穷尽法.但是通行<现代汉语>教材存在忽视量现念的`倾向,在介绍许多封闭性的知识内容时一味采用举例法,这使学生读者误把封闭性的知识内容当作开放性的知识内容,其后果是严重的.克服这一方法论缺点,可使教材质量大大提高.
作 者:王艾录 WANG Ai-lu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盐城,224002 刊 名: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8(3) 分类号:H109.4 关键词:开放性 封闭性 例证法 穷尽法 类的观念 量的观念论现代汉语中多个情态动词连用的句法结构
情态动词在现代汉语句子中经常连用,其连用顺序是:认知情态>道义情态>动力情态.多个情态动词连用的句法结构的探讨应首先把情态动词与体态词联系起来,找到认知情态动词与根情态动词(道义情态和动力情态)的差异;其次根据根情态动词源于ASPP并与体态词成时比分布,同时选择VP作为其补语;认知情态动词源于COMP并不能发生在不确定语境中;同时选择IP作为其补语的.特点,分析得出认知类情态动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要高于根情态动词(道义情态和动力情态).从而确定了情态动词连用的顺序.
作 者:崔靖靖 李百温 Cui Jingjing Li Baiwen 作者单位:崔靖靖,Cui Jingjing(山东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李百温,Li Baiwen(山东教育学院外语系,山东,济南,250013)
刊 名: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2008 23(3) 分类号:H109.4 关键词:情态动词的连用 体态词 认知情态动词 根情态动词论清代笔记中的现代汉语前期词汇新现象
在汉语发展史上,清代处于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尤其是中晚期,在剧烈的社会变化和西学东渐的社会背景影响下,汉语中产生了大量新词语、新词义,及外来词的输入、旧词的隐退、同义词的形成等等词语过渡的'复杂现象,这些在清代笔记中有突出的反映.
作 者:王宝红 WANG Bao-hong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人文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刊 名: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23(3) 分类号:H031 关键词:词汇史 过渡时期 清代笔记论现代汉语中被动的新式用法被就业论文
摘 要:在这个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类的语言日新月异,新颖的网络语言层出不穷,如“被就业”“被自杀”等。本文将从其出现的社会背景入手,揭示其背后隐藏的社会语码,并试图从认知的角度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被就业”;被动;认知;语法;语义
引言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的网民人数也呈递增趋势,网络语言也随之丰富了许多。盘点近几年出现的网络用语,我们可以发现“被”字的使用频率极高,早已超出网络范围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最初的“被自杀”到如今的“被就业”,“被和谐”等,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被动用法,而是一种新式用法,这并不符合我们传统的语法规范。可这种不符合语法规范的用法,现实中却受到人们的热捧,被人们运用自如。这是为什么呢?这种新的语言现象又意味着什么呢?
一、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用法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做出明确断言“真正的被动式在先秦史比较少见的,它的出现是春秋以后的事”。主要有“为……(所)”、“为……见”、“被……(所)”几种句型。例如:①德若尧禹,世少知之;方术不用,为人所疑。(《荀子尧问》)②烈士为天下见善矣。(《庄子至乐》)③不被见闻觉知所缚。(《祖堂集》卷十四《百丈和尚》) 类似的被动句大量地出现在古代文献中。
被动用法主要分为有标记的和无标记的两种。有标记的顾名思义主要是指表达时出现“被”、“叫”、“让”、“受”、“给”等标志词的句子。例如①他因擅离职守被领导批评了。②小虎叫人给打了一顿。③二愣子让人给骗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再赘述。无标记的主要是指表述中没有出现任何表被动关系标志词的句子。例如①花瓶摔碎了。②那个犯人判了死刑。③粮食吃光了。这三个句子中虽没有出现标志词,却可很好的达意,丝毫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这主要是因为花瓶不可能自己摔碎,一定是被人给摔碎的。犯人也不可能自己判自己死刑,定是被法官给判的。粮食更不会自己吃光自己,只可能是被人或动物给吃光了。从上面三个例子可以看出,无标记被动用法其实可以看作是有标记被动用法的一种省略。
笔者发现无论是有标志的还是无标志的被动句,都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首先,从语义上讲都是表示的被动意义,主语不是动作的主动发出者甚至有时还是被迫的,这是被动用法的一个基本特点;其次,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如果有宾语的话,宾语是施动者;再次,其中的谓语动词一般情况下只能是及物动词,如“是,有,像,属于”等词是不可能出现在被动用法中的;还有就是被动用法和其主动用法一般都存有某种联系,可以相互转换。而语义是一样的,根据其语用目的选择用主动还是用被动表述
二、被动的新式用法及其背后的社会语码
最早出现的被动的.“变态”用法当属“被自杀”。1982年6月,意大利某银行行长被发现吊死在伦敦的桥下,所有证据都表明他是自杀。但外界却流传着关于他“被自杀”的阴谋,此案纠缠警方很多年,至今迷雾重重。当时,不及物动词suicide首次出现了不符合语法规范的用法—suicided。2008年,因举报“白宫”问题的李国福在狱中突然身亡,因现场呈现出自缢的痕迹,被断为自杀。但外界皆认为此事来的蹊跷,有人猜测这里的自杀是他杀,一定是有人或者是谋杀人刻意布置的自杀现场。于是就有网友调侃道李国福实际上就是“被自杀”了,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被”字在现代汉语中首次突破常规与不及物动词搭配。这种用法不仅立即为人们所接受,而且还得到了广泛的运用。2009年,帖子《应届毕业生怒问:谁替我签的就业协议书?注水的就业率!》,7月12日发表在天涯论坛上,作者“酱里合酱”说道:“我就业啦,就业啦,太兴奋了,而且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就业的!”就这样,“被就业”一词诞生了,并且在论坛转载的过程中被放到了标题里:《2009年的7月,我毕业了,我也“被就业”了》。 这里所谓的就业其实就是实实在在的伪就业,就业人没有班上更没有工资福利可拿。
分析“被自杀”和“被就业”的搭配用法,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有两个共同点:其一、“自杀”和“就业”两词都是不及物动词。不能说A自杀了B,也不能说C就业了D。其二、谓语的描述对象是主语本身,动作的真实发出者却是专制制度的各级执行者或强势一方。而从传统语法的规范上来讲,这种情况是不可以用于被动表达的,这种搭配只能算作是一种语法错误,是一种“变态”现象。而这种错误又为什么会被社会所接受呢?事实上,恰恰是因为“变态”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如今大家对此运用自如,使用的“不亦乐乎”,说是不亦乐乎其中却是包含着不少的无奈。学校假期补课,学生自愿参加,开学后老师却接着假期讲的内容往后进行,学生不补能行吗?于是只能“被自愿”参加。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有关居民收入的数据都是呈增长趋势甚至是大幅增长,但实际上并没有增长,大家的收入都是“被增长”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谈起“被……”的往往是处于弱势的一方,他们被掌权一方掌控。在这些词前面加上一个“被”字却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道破弱者心中的无奈与委屈。这也正是“被……”大受欢迎的社会根源。
正是“被”字这种特殊的语用功能使得它近一年来又被广泛运用。它已不局限于和动词的搭配,出现了很多与非动词搭配作谓语的现象,如“被和谐”、“被幸福”、“被健康”等等。更有甚者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被时代”。“被……”是一种主体表达,自身权利意识没有觉醒,个体是无论如何也不会产生与公权力异己的感觉的。因此,“被时代”是权利意识集体觉醒的标志之一。从这点看来,我们应该欢迎“被时代”的来临。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说明我们目前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现实的不满,公民只能借助语言来表达。但我们坚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被时代”总要一天会过去的。
三、从认知角度看“被就业”的出现
语言的产生、发展经历了无数的变化,并日渐丰富。甚至有些不符合语法规范的用法也开始为人们所接受。于是,“被就业”等词应运而生。而这些用法的出现和人类的认知是密不可分的。著名语言学家石毓智在其书中这样描述到:人类之所以能够创造和使用语言,是与其感知、记忆、判断等基本能力分不开的。人类有一种天生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认知能力。而认知对象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经验世界。语言具有丰富的属性,包括物质的、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交际的等。语言的形成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认知能力和经验世界(认知对象),语言系统就是认识能力和认知对象相互作用的产物。 可见现实决定了认知,认知又决定了人类的语言。
“被就业”的出现就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一个很好的体现。它突破现代汉语的使用常规,将“被”字与不及物动词搭配起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却是我们通常用几个句子都难以表达的。这种表达方法不但简洁而且还传递出了一种隐含的不宜直接表述的信息,表达了主体的无奈与不满。它不仅具有实在的表义功能而且还具备一定的情感功能。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的语用功能。它说明语言反过来会影响人们的认知,再去反映现实。所以,我们可以说语言既在现实中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而最终回归现实。人们因为对现实不满,对其产生一个感性的心理活动,最后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时语言再去反映和影响认知,认知再去反映和影响现实。如此反复不仅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语法其实就是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总结出的一套语言规范。语法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地变化发展,不符合语法规范的语言也允许发生。而所谓汉语研究的认知视角,其中主要的一个特征是指语义与语法的关系。所以,人们有时可能会为了表意的需要去有意或无意地犯一些语法错误。而这些语法错误也可能会因频繁使用逐渐演变成新的语言规范即语法。在笔者看来,这种新式的被动用法其实就是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它的频繁使用促成了被动用法的丰富,就是对它的一种补充。这种用法也会逐渐地由“变态”变为“常态”。而在语义基础上对语法的丰富与发展也将促进人类语言的不断发展。
注释
1 例子皆摘自顾穹.论汉语被动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J].东岳论丛,1993(1).
2 引自百度百科
3 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1
参考文献:
[1]顾穹.论汉语被动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J].东岳论丛,1993(1).
[2]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
[3]史锡尧.语法语义语用[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王灿龙.“被”字的另类用法-从“被自杀”谈起[J].语文建设,2009(4).
★ 现代汉语试题
★ 论行政法中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