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形+动态助词”考察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佯死带活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现代汉语“形+动态助词”考察(共含8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佯死带活”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现代汉语“形+动态助词”考察

篇1:现代汉语“形+动态助词”考察

零  引言

0.1“形+动态动词”,指的是形容词带动态动词“了、着、过”等。

0.2我国语法学界对“形+动态助词”现象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形容词带上动态助词后便具有了“动性”,带有“动作的意味”。例如,黎锦熙(1824)认为,诸如“

你的胡子却也白了许多”“孩子大了,今年要请个先生”中的“白、大”,由于其后添附了“了”,“这就

可以证明:它们不但在句法结构上是动性,便在实质的意义上,也含有迁变流转的动态了”(1)吕叔湘(1942)

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声音渐渐低了下去,一会儿忽然高了起来”“一到十月,这些树叶便红了起来”

中作谓语的形容词“不是表示一种无始无终的一瞬间的状态,而是表示一种状态的开始,或是表示一种状态

的完成,于是这个形容词也就带有动作的意味。”(2)黎、吕的说法代表了早期对“形+动态助词”的一种认

识,这种看法只是注意到了形容词带动态助词后语义上的变化,还没有从归类的角度明确带动态助词的形容

词词类归属问题。

(2)认为形容词接动态助词是其语法特点之一,并不改变形容词的词性。也就是说,带动态助词并不是动

词的专利,而是动词和形容词共有的语法特征。王力(1943)认为“形容词最不适宜于做叙述词(叙述句中的

谓词)……凡形容词用为叙述词的时候,往往是靠‘了’字或‘着’字的力量,如‘心冷了半截’‘他红着

脸’之类。”(3)在另一部著作(1944)中,他更明确指出,“了、着”二字“并不是专为动词而设的”,“红

了脸”“大着胆”中的“红”和“大”本身不是动词(4)。张志公(1959)认为“动词和形容词都有‘体’的变

化,就是加上‘了、过、着、起来、下去’这些辅助性的成分。”(5)房玉清(1991)指出“大部分动词可以带

动态助词,一部分形容词也可以带动态助词”。(6)基本属于这类看法的还有,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中

译本,第294~295页)、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第216、318、595页)、朱德熙《语法讲义》(第

69~72页)等等。

(3)带动态助词是动词的语法特征,形容词接动态助词后就变成了动词。唐广厚、车竞在1985年发表的《

形容词接动态助词动词化初探》一文可以说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该文认为形容词接动态助词以后:(一

)“就失去了形容词的语义特征,而与动词相同。”(二)“能带数量(动量)补语,与动词相同。”(三

)“有些可以带宾语,与动词相同。”(四)“一般不受程度副词修饰,与动词相同。”(五)“有些可受

形容词修饰,与动词相同。”据此,文章认为“形容词接动态助词后无论在语义上还是在语法功能上,都已

具备了动词的主要特征,把它们看成动词是完全合乎情理的。”(7)

(4)有的语法著作,特别是一些语法教材,把带动态助词“了、着、过”看作是动词的语法特点之一,而

谈到形容词的语法特点时却没有明确形容词能不能带动态助词,也没有说明对那些可以接动态助词的形容词

如何处理。如胡裕树等《现代汉语》(1981年第3版)。黄伯荣等《现代汉语》(1983年第3版)、钱乃荣《

现代汉语》(1990年第1版)等等。

(5)与“形+动态助词”问题有关,还有如下两种看法。一种以丁声树等(1961)为代表,认为有时候“形

容词加上‘了、起来’一类字眼,如‘花红了’‘雨大起来了’,简直和动词没有区别。……形容词这样用

的时候,就可以认为是动词。”(8)李临定(1990)也有类似的看法,主张“起来”等应做为确定动词的一个标

准,因此他认为“苹果红起来了、气球大起来了”中的“红、大”等所谓表变化性能形容词“也应该看做是

动词”,称为“形转动词”,意思是“从主要特征上来看,它们已变为动词,但是和一般的动词又有所不同

。”(9)

另一种以吕叔湘为代表,他在《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1954)中认为,“如果规定只有动词

能做谓语,能加‘了’”,把“天冷了”中的“冷”看做是兼属形容词和动词的话,那么“大多数形容词都

要兼属动词,这两个词类就不大分得清,这个分类法就有毛病了。”因此他主张把“作谓语和加‘了’字(

指句末的‘了’――引者)不作为动词的特点而作为动词和形容词的共同特点。”(10)徐枢(1991)也持类似

的看法,他认为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61)“列举的事实(指‘花红了’‘雨大起来了’――引

者)是正确的,‘了’‘起来’确实可以与形容词相结合,但这并不足以得出形容词‘可以认为是动词’这

一结论。”(11)陆俭明(1994)说得更明确:现在大家不认为“花红了”“水热了”“雨大起来了”“现在神

气起来了”中的“红、热、大、神气”是形容词兼动词的用法,而认为后加“了”“起来”是动词、形容词

共有的语法功能(12)。

0.3可以看出,人们对“形+动态助词”的看法还不尽相同,有些意见甚至完全相反。由于观察的角度不

尽相同,因此可以说不同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一般来说性质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属性,是静态的,动词表

示动作行为或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动态的。第(1)种看法正是着眼于形容词接动态助词后,其语义特征与原形

容词不同,而与动词相同,因而认为形容词接上动态助词后带有了“动作的意味”。第(2)种看法把接动态助

词看作是动词和形容词共有的语法特征,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确有一部分形容词可以接动态助词。第(

3)种看法从接动态助词后形容词在语义上和语法功能上发生了与动词相同的变化,因而把这样的形容词看成

是动词。恐怕也是“合乎情理”的。第(4)种看法没有说明如何处理能接动态助词的形容词,但是,我们猜测

,恐怕还是认为形容词不能接动态助词,接动态助词后就变成了动词。但这样处理似乎应以能带动态助词的

形容词数量不多为前提,否则动、形就很难区分了。第(5)种情况提到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从所举的例子来看

,谈的都是形容词带句末“了”的问题,还不能看作是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典型情况。

总的来看,前人在划分词类,特别是探讨动词和形容词问题时,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形

+动态助词”的问题,但大都是举例性地说明自己的观点,缺乏对形容词带动态助词情况的全面考察,因而

缺乏说服力。本文打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当数量的形容词带动态

助词的情况进行穷尽的考察,看看

现代汉语里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实际情况如何,究竟有多少形容词能带动态助词,有无规律性,哪些形容词

不能带动态助词,等等,在定量考察和描写的基础上,再来看看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的词类属性问题。

一  考察范围及原则

1.1  本文考察的形容词仅限于性质形容词,因为非性质形容词,如复合形容词(冰凉、雪白、鲜红、喷

香、高高的、乱哄哄、糊里糊涂……)和非谓形容词(正、负、单、双、初级、全能、有形、大型……)等

,都不能带动态助词。本文共考察性质形容词1360个,主要来自以下三种材料:(1)《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

增订本)》(郑林曦编,语文出版社,1987年版)。(2)《形容词用法词典》(郑怀德、孟庆海编,湖南出版

社,1991年版)。(3)《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国家汉办汉语水平考试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年版)。

1.2  动态助词包括“了、着、过”,此外也考察了形容词带“起来、下来、下去”的情况。其中动态助

词“了”主要限于句中的“了”,即“了(,1)”。句末的“了”情况复杂,即使是动词句末的“了”也很难

全部分清哪些是了(,2),哪些是了(,1+2)。形容词句末的“了”同样很复杂,不过本文用排除法,最大限度

地缩小那些不易区分是带了(,1),还是带了(,2)的形容词的范围。“起来、下来、下去”等是否完全虚化为

助词,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形容词带上“起来、下来、下去”后,语义上有了明显的过程性,是形容词

动态化的标志。为此本文权且把“起来、下来、下去”看作是非典型的动态助词。

1.3考察的原则是,优先考察能否带典型的动态助词,再看能否带非典型的动态助词;就带句末“了”来

说,先排除可以认定是带语气助词的情况,最后剩下的是不好确定到底是带了(,2)还是带了(,1+2)的部分。

具体来说,考察的顺序依次是:

(1)能否带“了(,1)”,即“形+了+后续成分”。

(2)能否带“着”,即“形+着(+后续成分)”。

(3)能否带“过”,即“形+过(+后续成分)”。

(4)能否带“起来、下去、下来”,即“形+起来/下去/下来(+后续成分)”。

(5)是否只能出现在“形+了”格式中。

(6)是否只能出现在“太+形+了”格式中。

(7)不能带动态助词(包括非典型动态助词“起来、下来、下去”)的形容词。

应该说明的是,我们依以上考察顺序对每一个形容词带各种动态助词的可能性都作了调查,其中有的能

带多个动态助词,但在最后分析统计形容词带动态助词比例时只按一词次计。

篇2:现代汉语“形+动态助词”考察

2.1  形容词带动态助词“了”

根据我们的调查,在1360个形容词中能带动态助词“了”的形容词,即能出现在“形+了+后续成分”

中的形容词共有474个,占34.85%。可分作以下五种格式。

(1)形+了+名

白~胡子  慌~手脚  秃~头  黑~心肠  坏~名声  乱~阵脚热~馒头  冤~好人  明确~任务  满

足~要求  充实~内容  缓和~矛盾  活跃~市场  坚定~信念  简便~手续  肯定~成绩  健全~法制

开阔~视野  突出~重点  统一~思想  稳定~秩序  便利~群众  端正~态度  丰富~知识  方便~顾客

纯洁~队伍  巩固~国防孤立~敌人  固定~人员  红~脸  辣~眼睛  模糊~视线  晒~被子  完善~组

织  严格~手续  严肃~纪律  哑~嗓子  正~正帽子  壮~壮胆子  分散~精力  紧~紧螺丝

(2)形+了+数量

安静~许多  安全~不少  薄~二寸/点儿  是悲惨~点儿  是悲观~点儿  笨~点儿  迟~一步  精

力充沛~不少  就是丑~点儿  粗暴~点儿  粗糙~点儿  太残忍~点儿  是惨~点儿  质量差~点儿长~

三寸/许多  敞亮~许多/些  沉~不少  式样陈旧~点儿  屋子潮~点儿  沉默~许久/一阵子  稠~点

儿  大~点儿/七八岁  单调~点儿  菜淡~点儿  短~点儿/二寸

烦琐~点儿  肥大~点儿/些  就是

稍微浮~点儿  干净~几天  孤单~点儿  太过分~点儿  好~许多/不少  急躁~点儿  尖~点儿  紧张

~点儿/一阵  旧~点儿精练~不少  简单~点儿  太娇气~点儿  比以前进步~点儿/不少条件苛刻~点

儿  话是刻薄~点儿,可说的在理。  生活苦~点儿  太快~点儿  亮~一会儿  流行~几天/一阵子  l

uō@①嗦~点儿亮堂~不少  笼统~点儿  难~点儿  暖和~点儿/不少  浓~点儿胖~点儿/许多  细

~点儿  咸~点儿  远~点儿  天阴~一会儿  犹豫~一下/一会儿  窄~点儿

(3)形+了+名+数量

矮~人一截  低~人一等  高~他一着  大~他六岁  只小~我一岁  只快~我二秒  只慢~他一秒

晚~我一天  忙~我一周

(4)形+了+数量+名

就错~三个字  只差~一道题  才对~二道题  多~几个外地人废~几张票  贵~五角钱  贱~三角钱

门口横~一张桌子  红~几个苹果  瘸~一条腿  晴~一个白天  阴~一个下午  热~几个馒头  温~一壶

酒  脏~一只手  湿~一只鞋  坏~一台电视机  黄~几片叶子  近~三里地  瞎~一只眼  苦~几个孩子

烂~一车香瓜  聋~一只耳朵  麻~一只脚  急~一身汗  少~几件衣服  熟~一锅饭  集中~一批人才

宽大~二十名俘虏

(5)形+了+起来/下来/下去

立刻不安~起来  逐步成熟~起来  农民富~起来  态度和蔼~起来  立刻烦躁~起来  吃香~起来

这里竟也繁华~起来  他突然傲慢~起来  天黑~下来  目光暗淡~下来  情绪安稳~下来  慢慢地静~下

来  声音渐渐低~下去  立刻软~下来

2.2  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着”

能带动态助词“着”的形容词共有46个,占总数(1360个)的3.38%。有以下三种格式。

(1)形+着

饭正热~  鞋还湿~  正着急~  我肚子还饱~,吃不下了。  两个人一直别扭~,谁也不和谁说话。

他一直在心里憋闷~  敌人正猖狂~  他一直沉默~  腰弯~  在家里闲~  耳朵竖~

(2)形+着+数量+名

空~一个房间  密林中活跃~一支小分队  门口横~一条板凳  江北荒~大片土地  亮~一盏灯  瘸~

一条腿  炉子上热~一壶水  竖~两只耳朵  家里闲~一台计算机

(3)形+着+名

红~脸  低~头  光~脊背  厚~脸皮  尖~嗓子  空~手  竖~耳朵  歪~脑袋  弯~腰  斜~眼睛

阴~脸  硬~头皮  壮~胆子哑~嗓子  直~腰  晒~被子  流行~这样一句话

此外,下面几种情况不属于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着”。

(A)形+着+点儿,如:

机灵~点儿  积极~点儿  精神~点儿  薄~点儿(皮)  慢~点儿  轻~点儿  老实~点儿  厉害~

点儿

(B)别+形+着(+名),如:

别冷~  别凉~  别烫~&nb

sp; 别辣~眼睛  别咸~  别冤~好人

(C)形+着呢,如:

沉~  好~  快~  乱~  娇气~  懒~。

其中(A)(B)中的“着”表示命令、祈使、提醒(13),(C)中的“着、呢”表示强调,都不是表动态的,所

以不在本文讨论之内。

2.3  形容词带动态助词“过”

能带动态助词“过”的形容词有331个,占总数(1360个)的24.34%。可分作以下四种格式。

(1)(没+)形+过+名/名词短语

没向困难低~头  光~脚  没狠~心  没红~脸  没坏~人  没慌~手脚  也讲究~穿戴  没空~手

肯定~成绩,指出过缺点。  麻烦~他  满足~他的要求  没少~你的  没松~劲儿  没突出~他  团结~

他  委屈~你  没为难~他  村头响~一阵枪声  冤~不少好人  也冤枉~我  晕~车  没弯~腰

(2)(从/从来+)没(有)+形+过(+时量/动量)

从来没安分~  **年代这里就没安定~  来这儿半年他从来就没安心~  从没安逸~  这个人从没诚

实~  态度从没端正~  没安宁~一天  心里就没敞亮~  没干净~  从没公开~  从来没马虎~  没轻闲

~一天  一个多月就没睛~  没准时~一次  从来就没富~  在敌人面前他没有畏惧~

(3)(从/从来+)没(有)/未+这么/这样+形+过

她烙的饼从没这么薄~  他以前从没这么暴躁~  妹妹从来没这么悲观~  从没这么便利~  精力从没

这么充沛~  我感到自己从未这样充实~  他说话从没这样冲(chòng)~  从没这样粗糙~  从没这

样粗心~  心情从未这样沉重~  她以前可从没这么大方~  从没这么分散~  没这么干躁~  他写的字从

来没这么工整~  从没这么孤单~  没这么急躁~  矛盾没这么尖锐~  没这么紧张~

又如:没(有)+这么+快/慢/严/苦/辣/亮/黑/忙/胖/瘦/认真/任性/热情/仔细/客气

……+过

(4)形+过(+时量/动量)

这儿以前安静~  从前他在这一带霸道~一阵子  他小时候白~我以前保守~  他俩别扭~一阵子  心

里不安~  吃香~好些年  他聪明~,可也糊涂~  我沉默~一阵子  成功~,也失败过  只对~一回  我

也烦躁~  过去这里也曾繁华~  小河只干~一次  就旱~一年他俩好~几天  积极~一阵子  我们也艰苦

~几年  制度也健全~,只是没执行过。  苦恼~  我以前软弱~  神气~几天  我失望~  上午阴~一会

2.4  形容词接“起来/下来/下去”

能带“起来/下来/下去”的形容词共有195个,占总数(1360个)的14.34%。其基本形式是:形+起来

/下来/下去(+了)。

傲气起来了  变得霸道起来  心情悲痛起来  他立刻暴躁起来  敌人更加猖狂起来  天长起来(了)

渐渐成熟起来  把自己充实起来变得聪明起来  腰粗起来了  眼前敞亮起来了  皮肤变得粗糙起来了你怎么

大方起来了  养花的人多起来了  又得意起来了  乡镇企业发达起来了  烦躁起来  爸爸不在,你就放肆起

来  气球鼓起来了  声音渐渐低下来  不能这么软弱下去  不要这么消沉下去  松懈下来  安定下来  冷下

2.5  只能带句末“了”的形容词

是指不能带动态助

词“了、着、过”,也不能带“起来/下去/下来”,只能带句末“了”的形容词而

言。只能出现在“形+了”格式中的形容词有110个,占总数的8.09%。例如:

饱和~  颗粒饱满~  道路畅通~  人来不少~  比以前规范~比以前好看~  合格~  婆媳关系和睦

~  我已经寒心~  他已经灰心~  豁亮~  比以前健谈~  饭菜可口~  头脑灵活~  办事利落~思想开

明~  我感到困惑~  东西齐全~  问题清楚~  他已麻木~心情舒畅~  感到生疏~  眼睛湿润~  舒服

~  肃敬~  省事~  水灵~  通~  透~  稳~  糟~  烦~  甜~  (火)旺~

2.6  只能出现在“太+形+了”中的形容词

这是相对只能出现在“形+了”格式中的形容词而言的,有些形容词在带句末“了”的同时,往往要求

在它的前面有程度副词“太”等出现,否则就不大可能带句末“了”,我们把经常这样用的形容词看作只能

出现在“太+形+了”格式中。这类形容词有292个,占形容词总数的21.47%。例如:

肮脏  不幸  逼真  抽象  意外  慈善  丑恶  封建  偶然  尴尬  豪华  荒凉  晦涩  滑头  花哨

极端  精彩  绝对  可贵  可耻空泛  零碎  离奇  露骨  腼腆  勉强  狼狈  难得  难堪  平常  凄凉

轻浮  荣幸  俗气  突然  伟大  特别  武断  做作  主观  重要  痛苦  次  精  妙  猛  毒  弱  傻

帅  土  贪  凶  野

2.7  不能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

亦即“了(包括用在句末的)、着、过”以及“起来、下去、下来”都不能带的形容词,共有398个,占

总数的29.26%。例如:

安详  必然  奔放  诧异  昌盛  纯粹  从容  苍劲  苍茫  垂危  陡峭  繁多  端庄  灿烂  恍惚

酣畅  矫健  精锐  清脆  浓郁蓬勃  崎岖  浓厚  器重  深切  深远  爽朗  泰然  坦然  焦急  锐利

妥善  雄伟  汹涌  秀丽  悠扬  真诚  忠贞  茁壮  卓越  著名  长久  残  陈  甘  佳  古  荤  寒

枯  牢  善  盛  污  险  优  良  羞

三  “形+动态助词”现象分析

3.1  从以上考察来看,形容词带动态助词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基本上是有规律的。(1)带动态助词“了

”有五种形式,参见2.1。(2)带动态助词“着”有三种形式,参见2.2。(3)带动态助词“过”有四种形式,

参见2.3。(4)带非典型动态助词“起来/下去/下来”有一种基本形式,参见2.4。(5)8.09%的形容词通常情

况下出现在“形+了”格式中,参见2.5。(6)21.47%的形容词通常只出现在“太+形+了”格式中,参见2.6

。(7)另有29.26%的形容词不但不能带任何动态助词,连句末“了”也不能带,参见2.7。

&nbs

p;  3.2  但是,总的来说,形容词带动态助词不是很自由的,不少情况下是有条件限制的。例如“形+了+

数量”句式中的“数量”,绝大多数时候只能是“点儿、些、许多、不少”等,而不能换成别的数量词语。

又如,带动态助词“过”的形容词,绝大部分只能出现在前加“没有(+这么)”句式中,否则就不能带“

过”(参见2.3)。

3.3  只能带句末“了”的形容词(参见2.5),所带的“了”从出现的位置上看不像是动态助词“了”

,但到底是语气助词(了(,2))还是动态・语气助词(了(,1+2)),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现代汉

语八百词》认为,“形+了”中的“了”多数表示一种变化已经完成,出现新的情况,应该算是“了(,1+2)

”,但同时又说,如果只着眼于当前的情况,也可以说只是“了(,2)”。(14)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不过是

否“只着眼于当前的情况”只有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和说话人的主观表达意图才能判断,在具体的语句中缺少

形式标志。因此,我们暂时倾向于把“形+了”中的“了”看成是“了(,1+2)”,这样处理也许更稳妥些。

相对来说,把只能出现在“太+形+了”格式中的“了”看成是语气助词“了(,2)”就容易一些。因为

这时的句末“了”与“太”构成“太……了”格式,表示对某种性质的程度进行夸张性的强调,“了”不表

示性状的变化,只是加重感叹等语气的表达。不过,这种格式中的程度副词并不限于“太”,“可”和“最

”等也可以,例如:“可香了”“可鲜了”“你最傻了”“老赵最土了”等等。应该说明的是,所谓只能出

现在“形+了”格式中的形容词,是相对于能带“了、着、过”以及“起来/下去/下来”的形容词而言的

,事实上有些能出现在“形+了”中的形容词也可以出现在“太+形+了”中,如“甜了――太甜了”“舒

服了――太舒服了”等等,这类形容词我们算在“形+了”之列,因为两种格式的.“了”是不大一样的,而

我们考察的是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情况,所以形容词带“了(,1+2)”优先于带“了(,1)”。

3.4  从考察的情况来看,能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多见于口语中,如“慌了手脚”“厚着脸皮”“没轻闲

过一天”“天晴起来了”等等。不能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多是来自古汉语的书面语形容词(参见2.7),并

且除“恩爱”“浩荡”等个别的以外,都不能重叠。此外,能带“起来/下去/下来”的形容词,基本上都

能带动态助词“了(,1)、着、过”。

3.5  调查结果表明,在1360个形容词中:

(1)能带动态助词“了(,1)、着、过、起来(下去/下来)”的有560个,占41.18%。

(2)只能带动态・语气助词“了(,1+2)”的有110个,占8.09%。

(3)只能带语气助词“了(,2)”的有292个,占21.47%。

(4)不能带任何一个动态助词(包括“起来/下去/下来”),也不能带句末“了”的,有398个,占29.

26%。

(5)形容词与动态助词的组合能力依次是:带“了(,1)”(占34.85%)>带“过”(占24.34%)>带“起

来”(包括“下去/下来”)(占14.34%)>带“着”(占3.38%)。

3.6  在如何看待形容词带动态助词问题上,有两种明确而完全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形容词带动态助词

是其语法特点之一,并不改变词性(见0.2之(2))。另一种观点认为,带动态助词是动词的语法特征,形容

词带动态助词就变成了动词(见0.2之(3))。究竟哪一种看法可取,要看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实际情况如何

。本文考察的形容词数量有限,但大抵上能够反映出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实际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41.18%的性质形容词可以带动态助词。若加上8.09%的能带动态・语气助词“了(,1+

2)”的形容词,就有49.27%的形容词能带动态助词。这样看来,把能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都看成是动词,即

处理成形、动兼类,就有困难了。否则,兼类数太大(即使除去8.09%能带“了(,1+2)”的形容词,也还有41

.18%的形容词能带动态助词),那么这两类词就无法区分了,换句话说区分这两类词的意义就不大了。因此

,我们倾向于不把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处理成兼类,而承认(有近半数的)形容词可以带动态助词。然而,

这样处理的后果是,使得动词和形容词的界限更加模糊了。

3.7  进一步来看,“能否带动态助词”这一标准在动词和形容词区分中的作用也就值得重新认识了。

动词可以带动态助词,但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以带,“成为、认为、当做、促使、给予、加以、等于、

敢于”等等,都不能带动态助词。我们统计了《动词用法词典》(孟琮等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中动

词带动态助词的情况。统计结果是,在1328个动词中,能带“了、着、过”的动词有1198个,占90.21%。这

个比例远高于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比例,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动词的主要句法功能是作谓语,而

形容词的主要句法功能首先是充当定语,其次才是作谓语(15)。因此,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机会少于动词也

是符合情理的,但即使如此,也还有至少41.18%的形容词能够带动态助词。这样,我们可以说绝大多数动词

可以带动态助词,但不能说带动态助词的就一定是动词。我们也可以仍然把能带动态助词看作是动词的一个

语法特征,但那应该是针对动词与形容词以外的其他类的词而言,对于区别动词和形容词来说,这一标准就

不大管用了。换言之,动态助词在动词和形容词之间不起分类作用。

3.8  关于带句末“了”,现在多数人倾向于看成是动词和形容词共有的语法特征(见0.2之(5)),这种

看法是符合实际的。从我们的考察来看,能带“了、着、过”和“起来”等的形容词(41.18%)都能带句末“

了”,加上出现在“太+形+了”和“形+了”两种格式中的形容词(分别是21.47%和8.09%),合起来共有

70.74%的形容词能带句末“

了”显然不能把占绝对多数能带句末“了”的形容词看成是动词。因此,句末“

了”也不能起区别动词和形容词的作用。当然,这只是对句末“了”不加区分(是“了(,2)”还是“了(,1+2

)”)的笼统说法,事实上正如本文初步考察的那样,句末“了”的性质并不完全一样,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

深入地研究。

3.9  本文考察的根本目的,曾试图通过对较大范围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考察,在弄清现代汉语形容词带

动态助词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动词和形容词的词类划分问题,但事实并不支持我们的主观愿望

,带动态助词和带句末“了”不能起到区别动词和形容词的作用。我们只能尊重客观事实。不过,考察的结

果表明,过去那种泛泛地认为“形容词不能或只有极少数形容词可以带动态助词”的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形容词不但可以带动态助词,而且为数不少。

就现代汉语的实际来看,动、形两类词的确存在着某些相同的语法功能和语法特征,因此,这两类词的

区分始终没得到根本解决。有人主张把这两类词合并成一类(16)。但是,“合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为合并后在再分类中还会遇到二者的划界问题。我们相信,通过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特别是在多角度广

泛调查的基础上,是可以对动词和形容词作出符合实际的区分和处理的。

【责任编辑】沈庶英

附注

(1)《新著国语文法》,第123页,商务印书馆,1992新1版。

(2)《中国文法要略》,第57页,商务印书馆,1982新1版。

(3)《中国现代语法》,第44页,商务印书馆,1985新1版。

(4)《中国语法理论》(上册),第28~29页,中华书局,1954年。

(5)《汉语语法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新2版,见《张志公文集(一)》),第39页,广东教育

出版社,1991年。

(6)《实用汉语语法》,第81页,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7)《锦州师院学报》,第92~97页,1985年第2期。

(8)《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第7页,商务印书馆,1961年。

(9)《动词分类研究说略》,《中国语文》1990年第4期,第254~255页。

(10)《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第256~257页,商务印书馆。

(11)《兼类与处理兼类时遇到的一些问题》,《语法研究和探索》(五),第45页,语文出版社,1991

年。

(12)《关于词的兼类问题》,《中国语文》,1994年第1期,第29页。

(13)参见吕叔湘《释景传灯录中在、着二助词》,《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第65页,商务印书

馆,1984年。

(14)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第318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

(15)据莫彭龄、单青《三大类实词句法功能的统计分析》(载《南京师大学报》1985年第3期)一文考察

,动词作谓语的频率是76.7%,形容词作定语的频率是42.0%,作谓语的频率是26.2%。

(16)如陈望道把动词和形容词等合为用词(《文法简论》,第68~7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

赵元任把动词和形容词合称为谓词(《汉语口语语法》中译本,第292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史存直把

动词和形容词合并为一类,称作表词(《语法三论》,第89~9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30年)等。

【参考书目】

吕叔湘1954《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中国语文》第9期。

吕叔湘1965《形容词使用情况的一个考察》,《中国语文》第6期。

吕叔湘1966《单音形容词用法研究》,《中国语文》第2期。

朱德熙1956《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赵元任1979《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

崔永华1982《与褒贬义形容词相关的句法和词义问题》,《语言学论丛》第九辑,商务印书馆。

叶长荫1984《试论能谓形容词》,《北方论丛》第3期。

胡明扬1987《北京话形容词的再分类》,载《北京话初探》,商务印书馆。

郑怀德等1991《形容词用法词典》,湖南出版社。

吴锡根1993《形容词研究概述》,《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陆俭明1994《关于词的兼类问题》,《中国语文》第1期。

邢福义1994《形容词动态化的趋向态模式》,《湖北大学学报》第5期。

Li and Thompson 1983《汉语语法》(中译本),黄宣范译,台湾文鹤出版有限公司。

李泉1994《现代汉语“形+宾”现象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4期。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口加罗

篇3:现代汉语“形+动态助词”考察

现代汉语“形+动态助词”考察

零  引言

0.1“形+动态动词”,指的是形容词带动态动词“了、着、过”等。

0.2我国语法学界对“形+动态助词”现象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形容词带上动态助词后便具有了“动性”,带有“动作的意味”。例如,黎锦熙(1824)认为,诸如“

你的胡子却也白了许多”“孩子大了,今年要请个先生”中的“白、大”,由于其后添附了“了”,“这就

可以证明:它们不但在句法结构上是动性,便在实质的意义上,也含有迁变流转的动态了”(1)吕叔湘(1942)

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声音渐渐低了下去,一会儿忽然高了起来”“一到十月,这些树叶便红了起来”

中作谓语的形容词“不是表示一种无始无终的一瞬间的状态,而是表示一种状态的开始,或是表示一种状态

的完成,于是这个形容词也就带有动作的意味。”(2)黎、吕的说法代表了早期对“形+动态助词”的一种认

识,这种看法只是注意到了形容词带动态助词后语义上的变化,还没有从归类的角度明确带动态助词的形容

词词类归属问题。

(2)认为形容词接动态助词是其语法特点之一,并不改变形容词的词性。也就是说,带动态助词并不是动

词的专利,而是动词和形容词共有的语法特征。王力(1943)认为“形容词最不适宜于做叙述词(叙述句中的

谓词)……凡形容词用为叙述词的时候,往往是靠‘了’字或‘着’字的力量,如‘心冷了半截’‘他红着

脸’之类。”(3)在另一部著作(1944)中,他更明确指出,“了、着”二字“并不是专为动词而设的”,“红

了脸”“大着胆”中的“红”和“大”本身不是动词(4)。张志公(1959)认为“动词和形容词都有‘体’的变

化,就是加上‘了、过、着、起来、下去’这些辅助性的成分。”(5)房玉清(1991)指出“大部分动词可以带

动态助词,一部分形容词也可以带动态助词”。(6)基本属于这类看法的还有,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中

译本,第294~295页)、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第216、318、595页)、朱德熙《语法讲义》(第

69~72页)等等。

(3)带动态助词是动词的语法特征,形容词接动态助词后就变成了动词。唐广厚、车竞在1985年发表的《

形容词接动态助词动词化初探》一文可以说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该文认为形容词接动态助词以后:(一

)“就失去了形容词的语义特征,而与动词相同。”(二)“能带数量(动量)补语,与动词相同。”(三

)“有些可以带宾语,与动词相同。”(四)“一般不受程度副词修饰,与动词相同。”(五)“有些可受

形容词修饰,与动词相同。”据此,文章认为“形容词接动态助词后无论在语义上还是在语法功能上,都已

具备了动词的主要特征,把它们看成动词是完全合乎情理的。”(7)

(4)有的语法著作,特别是一些语法教材,把带动态助词“了、着、过”看作是动词的语法特点之一,而

谈到形容词的语法特点时却没有明确形容词能不能带动态助词,也没有说明对那些可以接动态助词的形容词

如何处理。如胡裕树等《现代汉语》(1981年第3版)。黄伯荣等《现代汉语》(1983年第3版)、钱乃荣《

现代汉语》(1990年第1版)等等。

(5)与“形+动态助词”问题有关,还有如下两种看法。一种以丁声树等(1961)为代表,认为有时候“形

容词加上‘了、起来’一类字眼,如‘花红了’‘雨大起来了’,简直和动词没有区别。……形容词这样用

的时候,就可以认为是动词。”(8)李临定(1990)也有类似的看法,主张“起来”等应做为确定动词的一个标

准,因此他认为“苹果红起来了、气球大起来了”中的“红、大”等所谓表变化性能形容词“也应该看做是

动词”,称为“形转动词”,意思是“从主要特征上来看,它们已变为动词,但是和一般的动词又有所不同

。”(9)

另一种以吕叔湘为代表,他在《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1954)中认为,“如果规定只有动词

能做谓语,能加‘了’”,把“天冷了”中的“冷”看做是兼属形容词和动词的话,那么“大多数形容词都

要兼属动词,这两个词类就不大分得清,这个分类法就有毛病了。”因此他主张把“作谓语和加‘了’字(

指句末的‘了’——引者)不作为动词的特点而作为动词和形容词的共同特点。”(10)徐枢(1991)也持类似

的看法,他认为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61)“列举的事实(指‘花红了’‘雨大起来了’——引

者)是正确的,‘了’‘起来’确实可以与形容词相结合,但这并不足以得出形容词‘可以认为是动词’这

一结论。”(11)陆俭明(1994)说得更明确:现在大家不认为“花红了”“水热了”“雨大起来了”“现在神

气起来了”中的“红、热、大、神气”是形容词兼动词的用法,而认为后加“了”“起来”是动词、形容词

共有的语法功能(12)。

0.3可以看出,人们对“形+动态助词”的看法还不尽相同,有些意见甚至完全相反。由于观察的角度不

尽相同,因此可以说不同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一般来说性质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属性,是静态的,动词表

示动作行为或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动态的。第(1)种看法正是着眼于形容词接动态助词后,其语义特征与原形

容词不同,而与动词相同,因而认为形容词接上动态助词后带有了“动作的意味”。第(2)种看法把接动态助

词看作是动词和形容词共有的语法特征,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确有一部分形容词可以接动态助词。第(

3)种看法从接动态助词后形容词在语义上和语法功能上发生了与动词相同的变化,因而把这样的形容词看成

是动词。恐怕也是“合乎情理”的。第(4)种看法没有说明如何处理能接动态助词的形容词,但是,我们猜测

,恐怕还是认为形容词不能接动态助词,接动态助词后就变成了动词。但这样处理似乎应以能带动态助词的

形容词数量不多为前提,否则动、形就很难区分了。第(5)种情况提到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从所举的例子来看

,谈的都是形容词带句末“了”的问题,还不能看作是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典型情况。

总的来看,前人在划分词类,特别是探讨动词和形容词问题时,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形

+动态助词”的问题,但大都是举例性地说明自己的观点,缺乏对形容词带动态助词情况的全面考察,因而

缺乏说服力。本文打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当数量的形容词带动态

助词的情况进行穷尽的考察,看看

现代汉语里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实际情况如何,究竟有多少形容词能带动态助词,有无规律性,哪些形容词

不能带动态助词,等等,在定量考察和描写的基础上,再来看看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的词类属性问题。

一  考察范围及原则

1.1  本文考察的形容词仅限于性质形容词,因为非性质形容词,如复合形容词(冰凉、雪白、鲜红、喷

香、高高的、乱哄哄、糊里糊涂……)和非谓形容词(正、负、单、双、初级、全能、有形、大型……)等

,都不能带动态助词。本文共考察性质形容词1360个,主要来自以下三种材料:(1)《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

增订本)》(郑林曦编,语文出版社,1987年版)。(2)《形容词用法词典》(郑怀德、孟庆海编,湖南出版

社,1991年版)。(3)《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国家汉办汉语水平考试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年版)。

1.2  动态助词包括“了、着、过”,此外也考察了形容词带“起来、下来、下去”的情况。其中动态助

词“了”主要限于句中的“了”,即“了(,1)”。句末的“了”情况复杂,即使是动词句末的“了”也很难

全部分清哪些是了(,2),哪些是了(,1+2)。形容词句末的“了”同样很复杂,不过本文用排除法,最大限度

地缩小那些不易区分是带了(,1),还是带了(,2)的形容词的范围。“起来、下来、下去”等是否完全虚化为

助词,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形容词带上“起来、下来、下去”后,语义上有了明显的过程性,是形容词

动态化的标志。为此本文权且把“起来、下来、下去”看作是非典型的动态助词。

1.3考察的原则是,优先考察能否带典型的动态助词,再看能否带非典型的动态助词;就带句末“了”来

说,先排除可以认定是带语气助词的情况,最后剩下的是不好确定到底是带了(,2)还是带了(,1+2)的部分。

具体来说,考察的顺序依次是:

(1)能否带“了(,1)”,即“形+了+后续成分”。

(2)能否带“着”,即“形+着(+后续成分)”。

(3)能否带“过”,即“形+过(+后续成分)”。

(4)能否带“起来、下去、下来”,即“形+起来/下去/下来(+后续成分)”。

(5)是否只能出现在“形+了”格式中。

(6)是否只能出现在“太+形+了”格式中。

(7)不能带动态助词(包括非典型动态助词“起来、下来、下去”)的形容词。

应该说明的是,我们依以上考察顺序对每一个形容词带各种动态助词的可能性都作了调查,其中有的能

带多个动态助词,但在最后分析统计形容词带动态助词比例时只按一词次计。

二  “形+动态助词”考察

2.1  形容词带动态助词“了”

根据我们的调查,在1360个形容词中能带动态助词“了”的形容词,即能出现在“形+了+后续成分”

中的形容词共有474个,占34.85%。可分作以下五种格式。

(1)形+了+名

白~胡子  慌~手脚  秃~头  黑~心肠  坏~名声  乱~阵脚热~馒头  冤~好人  明确~任务  满

足~要求  充实~内容  缓和~矛盾  活跃~市场  坚定~信念  简便~手续  肯定~成绩  健全~法制

开阔~视野  突出~重点  统一~思想  稳定~秩序  便利~群众  端正~态度  丰富~知识  方便~顾客

纯洁~队伍  巩固~国防孤立~敌人  固定~人员  红~脸  辣~眼睛  模糊~视线  晒~被子  完善~组

织  严格~手续  严肃~纪律  哑~嗓子  正~正帽子  壮~壮胆子  分散~精力  紧~紧螺丝

(2)形+了+数量

安静~许多  安全~不少  薄~二寸/点儿  是悲惨~点儿  是悲观~点儿  笨~点儿  迟~一步  精

力充沛~不少  就是丑~点儿  粗暴~点儿  粗糙~点儿  太残忍~点儿  是惨~点儿  质量差~点儿长~

三寸/许多  敞亮~许多/些  沉~不少  式样陈旧~点儿  屋子潮~点儿  沉默~许久/一阵子  稠~点

儿  大~点儿/七八岁  单调~点儿  菜淡~点儿  短~点儿/二寸

烦琐~点儿  肥大~点儿/些  就是

稍微浮~点儿  干净~几天  孤单~点儿  太过分~点儿  好~许多/不少  急躁~点儿  尖~点儿  紧张

~点儿/一阵  旧~点儿精练~不少  简单~点儿  太娇气~点儿  比以前进步~点儿/不少条件苛刻~点

儿  话是刻薄~点儿,可说的在理。  生活苦~点儿  太快~点儿  亮~一会儿  流行~几天/一阵子  l

uō@①嗦~点儿亮堂~不少  笼统~点儿  难~点儿  暖和~点儿/不少  浓~点儿胖~点儿/许多  细

~点儿  咸~点儿  远~点儿  天阴~一会儿  犹豫~一下/一会儿  窄~点儿

(3)形+了+名+数量

矮~人一截  低~人一等  高~他一着  大~他六岁  只小~我一岁  只快~我二秒  只慢~他一秒

晚~我一天  忙~我一周

(4)形+了+数量+名

就错~三个字  只差~一道题  才对~二道题  多~几个外地人废~几张票  贵~五角钱  贱~三角钱

门口横~一张桌子  红~几个苹果  瘸~一条腿  晴~一个白天  阴~一个下午  热~几个馒头  温~一壶

酒  脏~一只手  湿~一只鞋  坏~一台电视机  黄~几片叶子  近~三里地  瞎~一只眼  苦~几个孩子

烂~一车香瓜  聋~一只耳朵  麻~一只脚  急~一身汗  少~几件衣服  熟~一锅饭  集中~一批人才

宽大~二十名俘虏

(5)形+了+起来/下来/下去

立刻不安~起来  逐步成熟~起来  农民富~起来  态度和蔼~起来  立刻烦躁~起来  吃香~起来

这里竟也繁华~起来  他突然傲慢~起来  天黑~下来  目光暗淡~下来  情绪安稳~下来  慢慢地静~下

来  声音渐渐低~下去  立刻软~下来

2.2  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着”

能带动态助词“着”的形容词共有46个,占总数(1360个)的3.38%。有以下三种格式。

(1)形+着

饭正热~  鞋还湿~  正着急~  我肚子还饱~,吃不下了。  两个人一直别扭~,谁也不和谁说话。

他一直在心里憋闷~  敌人正猖狂~  他一直沉默~  腰弯~  在家里闲~  耳朵竖~

(2)形+着+数量+名

空~一个房间  密林中活跃~一支小分队  门口横~一条板凳  江北荒~大片土地  亮~一盏灯  瘸~

一条腿  炉子上热~一壶水  竖~两只耳朵  家里闲~一台计算机

(3)形+着+名

红~脸  低~头  光~脊背  厚~脸皮  尖~嗓子  空~手  竖~耳朵  歪~脑袋  弯~腰  斜~眼睛

阴~脸  硬~头皮  壮~胆子哑~嗓子  直~腰  晒~被子  流行~这样一句话

此外,下面几种情况不属于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着”。

(A)形+着+点儿,如:

机灵~点儿  积极~点儿  精神~点儿  薄~点儿(皮)  慢~点儿  轻~点儿  老实~点儿  厉害~

点儿

(B)别+形+着(+名),如:

别冷~  别凉~  别烫~&nb

sp; 别辣~眼睛  别咸~  别冤~好人

(C)形+着呢,如:

沉~  好~  快~  乱~  娇气~  懒~。

其中(A)(B)中的“着”表示命令、祈使、提醒(13),(C)中的“着、呢”表示强调,都不是表动态的,所

以不在本文讨论之内。

2.3  形容词带动态助词“过”

能带动态助词“过”的形容词有331个,占总数(1360个)的24.34%。可分作以下四种格式。

(1)(没+)形+过+名/名词短语

没向困难低~头  光~脚  没狠~心  没红~脸  没坏~人  没慌~手脚  也讲究~穿戴  没空~手

肯定~成绩,指出过缺点。  麻烦~他  满足~他的要求  没少~你的  没松~劲儿  没突出~他  团结~

他  委屈~你  没为难~他  村头响~一阵枪声  冤~不少好人  也冤枉~我  晕~车  没弯~腰

(2)(从/从来+)没(有)+形+过(+时量/动量)

从来没安分~  **年代这里就没安定~  来这儿半年他从来就没安心~  从没安逸~  这个人从没诚

实~  态度从没端正~  没安宁~一天  心里就没敞亮~  没干净~  从没公开~  从来没马虎~  没轻闲

~一天  一个多月就没睛~  没准时~一次  从来就没富~  在敌人面前他没有畏惧~

(3)(从/从来+)没(有)/未+这么/这样+形+过

她烙的饼从没这么薄~  他以前从没这么暴躁~  妹妹从来没这么悲观~  从没这么便利~  精力从没

这么充沛~  我感到自己从未这样充实~  他说话从没这样冲(chòng)~  从没这样粗糙~  从没这

样粗心~  心情从未这样沉重~  她以前可从没这么大方~  从没这么分散~  没这么干躁~  他写的字从

来没这么工整~  从没这么孤单~  没这么急躁~  矛盾没这么尖锐~  没这么紧张~

又如:没(有)+这么+快/慢/严/苦/辣/亮/黑/忙/胖/瘦/认真/任性/热情/仔细/客气

……+过

(4)形+过(+时量/动量)

这儿以前安静~  从前他在这一带霸道~一阵子  他小时候白~我以前保守~  他俩别扭~一阵子  心

里不安~  吃香~好些年  他聪明~,可也糊涂~  我沉默~一阵子  成功~,也失败过  只对~一回  我

也烦躁~  过去这里也曾繁华~  小河只干~一次  就旱~一年他俩好~几天  积极~一阵子  我们也艰苦

~几年  制度也健全~,只是没执行过。  苦恼~  我以前软弱~  神气~几天  我失望~  上午阴~一会

2.4  形容词接“起来/下来/下去”

能带“起来/下来/下去”的形容词共有195个,占总数(1360个)的14.34%。其基本形式是:形+起来

/下来/下去(+了)。

傲气起来了  变得霸道起来  心情悲痛起来  他立刻暴躁起来  敌人更加猖狂起来  天长起来(了)

渐渐成熟起来  把自己充实起来变得聪明起来  腰粗起来了  眼前敞亮起来了  皮肤变得粗糙起来了你怎么

大方起来了  养花的人多起来了  又得意起来了  乡镇企业发达起来了  烦躁起来  爸爸不在,你就放肆起

来  气球鼓起来了  声音渐渐低下来  不能这么软弱下去  不要这么消沉下去  松懈下来  安定下来  冷下

2.5  只能带句末“了”的形容词

是指不能带动态助

词“了、着、过”,也不能带“起来/下去/下来”,只能带句末“了”的形容词而

言。只能出现在“形+了”格式中的形容词有110个,占总数的8.09%。例如:

饱和~  颗粒饱满~  道路畅通~  人来不少~  比以前规范~比以前好看~  合格~  婆媳关系和睦

~  我已经寒心~  他已经灰心~  豁亮~  比以前健谈~  饭菜可口~  头脑灵活~  办事利落~思想开

明~  我感到困惑~  东西齐全~  问题清楚~  他已麻木~心情舒畅~  感到生疏~  眼睛湿润~  舒服

~  肃敬~  省事~  水灵~  通~  透~  稳~  糟~  烦~  甜~  (火)旺~

2.6  只能出现在“太+形+了”中的形容词

这是相对只能出现在“形+了”格式中的形容词而言的,有些形容词在带句末“了”的同时,往往要求

在它的前面有程度副词“太”等出现,否则就不大可能带句末“了”,我们把经常这样用的形容词看作只能

出现在“太+形+了”格式中。这类形容词有292个,占形容词总数的21.47%。例如:

肮脏  不幸  逼真  抽象  意外  慈善  丑恶  封建  偶然  尴尬  豪华  荒凉  晦涩  滑头  花哨

极端  精彩  绝对  可贵  可耻空泛  零碎  离奇  露骨  腼腆  勉强  狼狈  难得  难堪  平常  凄凉

轻浮  荣幸  俗气  突然  伟大  特别  武断  做作  主观  重要  痛苦  次  精  妙  猛  毒  弱  傻

帅  土  贪  凶  野

2.7  不能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

亦即“了(包括用在句末的)、着、过”以及“起来、下去、下来”都不能带的形容词,共有398个,占

总数的29.26%。例如:

安详  必然  奔放  诧异  昌盛  纯粹  从容  苍劲  苍茫  垂危  陡峭  繁多  端庄  灿烂  恍惚

酣畅  矫健  精锐  清脆  浓郁蓬勃  崎岖  浓厚  器重  深切  深远  爽朗  泰然  坦然  焦急  锐利

妥善  雄伟  汹涌  秀丽  悠扬  真诚  忠贞  茁壮  卓越  著名  长久  残  陈  甘  佳  古  荤  寒

枯  牢  善  盛  污  险  优  良  羞

三  “形+动态助词”现象分析

3.1  从以上考察来看,形容词带动态助词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基本上是有规律的。(1)带动态助词“了

”有五种形式,参见2.1。(2)带动态助词“着”有三种形式,参见2.2。(3)带动态助词“过”有四种形式,

参见2.3。(4)带非典型动态助词“起来/下去/下来”有一种基本形式,参见2.4。(5)8.09%的形容词通常情

况下出现在“形+了”格式中,参见2.5。(6)21.47%的形容词通常只出现在“太+形+了”格式中,参见2.6

。(7)另有29.26%的形容词不但不能带任何动态助词,连句末“了”也不能带,参见2.7。

&nbs

p;  3.2  但是,总的来说,形容词带动态助词不是很自由的,不少情况下是有条件限制的。例如“形+了+

数量”句式中的“数量”,绝大多数时候只能是“点儿、些、许多、不少”等,而不能换成别的数量词语。

又如,带动态助词“过”的形容词,绝大部分只能出现在前加“没有(+这么)”句式中,否则就不能带“

过”(参见2.3)。

3.3  只能带句末“了”的形容词(参见2.5),所带的“了”从出现的位置上看不像是动态助词“了”

,但到底是语气助词(了(,2))还是动态·语气助词(了(,1+2)),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现代汉

语八百词》认为,“形+了”中的“了”多数表示一种变化已经完成,出现新的情况,应该算是“了(,1+2)

”,但同时又说,如果只着眼于当前的情况,也可以说只是“了(,2)”。(14)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不过是

否“只着眼于当前的情况”只有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和说话人的主观表达意图才能判断,在具体的语句中缺少

形式标志。因此,我们暂时倾向于把“形+了”中的“了”看成是“了(,1+2)”,这样处理也许更稳妥些。

相对来说,把只能出现在“太+形+了”格式中的“了”看成是语气助词“了(,2)”就容易一些。因为

这时的句末“了”与“太”构成“太……了”格式,表示对某种性质的程度进行夸张性的强调,“了”不表

示性状的变化,只是加重感叹等语气的表达。不过,这种格式中的程度副词并不限于“太”,“可”和“最

”等也可以,例如:“可香了”“可鲜了”“你最傻了”“老赵最土了”等等。应该说明的是,所谓只能出

现在“形+了”格式中的形容词,是相对于能带“了、着、过”以及“起来/下去/下来”的形容词而言的

,事实上有些能出现在“形+了”中的形容词也可以出现在“太+形+了”中,如“甜了——太甜了”“舒

服了——太舒服了”等等,这类形容词我们算在“形+了”之列,因为两种格式的.“了”是不大一样的,而

我们考察的是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情况,所以形容词带“了(,1+2)”优先于带“了(,1)”。

3.4  从考察的情况来看,能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多见于口语中,如“慌了手脚”“厚着脸皮”“没轻闲

过一天”“天晴起来了”等等。不能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多是来自古汉语的书面语形容词(参见2.7),并

且除“恩爱”“浩荡”等个别的以外,都不能重叠。此外,能带“起来/下去/下来”的形容词,基本上都

能带动态助词“了(,1)、着、过”。

3.5  调查结果表明,在1360个形容词中:

(1)能带动态助词“了(,1)、着、过、起来(下去/下来)”的有560个,占41.18%。

(2)只能带动态·语气助词“了(,1+2)”的有110个,占8.09%。

(3)只能带语气助词“了(,2)”的有292个,占21.47%。

(4)不能带任何一个动态助词(包括“起来/下去/下来”),也不能带句末“了”的,有398个,占29.

26%。

(5)形容词与动态助词的组合能力依次是:带“了(,1)”(占34.85%)>带“过”(占24.34%)>带“起

来”(包括“下去/下来”)(占14.34%)>带“着”(占3.38%)。

3.6  在如何看待形容词带动态助词问题上,有两种明确而完全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形容词带动态助词

是其语法特点之一,并不改变词性(见0.2之(2))。另一种观点认为,带动态助词是动词的语法特征,形容

词带动态助词就变成了动词(见0.2之(3))。究竟哪一种看法可取,要看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实际情况如何

。本文考察的形容词数量有限,但大抵上能够反映出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实际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41.18%的性质形容词可以带动态助词。若加上8.09%的能带动态·语气助词“了(,1+

2)”的形容词,就有49.27%的形容词能带动态助词。这样看来,把能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都看成是动词,即

处理成形、动兼类,就有困难了。否则,兼类数太大(即使除去8.09%能带“了(,1+2)”的形容词,也还有41

.18%的形容词能带动态助词),那么这两类词就无法区分了,换句话说区分这两类词的意义就不大了。因此

,我们倾向于不把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处理成兼类,而承认(有近半数的)形容词可以带动态助词。然而,

这样处理的后果是,使得动词和形容词的界限更加模糊了。

3.7  进一步来看,“能否带动态助词”这一标准在动词和形容词区分中的作用也就值得重新认识了。

动词可以带动态助词,但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以带,“成为、认为、当做、促使、给予、加以、等于、

敢于”等等,都不能带动态助词。我们统计了《动词用法词典》(孟琮等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中动

词带动态助词的情况。统计结果是,在1328个动词中,能带“了、着、过”的动词有1198个,占90.21%。这

个比例远高于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比例,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动词的主要句法功能是作谓语,而

形容词的主要句法功能首先是充当定语,其次才是作谓语(15)。因此,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机会少于动词也

是符合情理的,但即使如此,也还有至少41.18%的形容词能够带动态助词。这样,我们可以说绝大多数动词

可以带动态助词,但不能说带动态助词的就一定是动词。我们也可以仍然把能带动态助词看作是动词的一个

语法特征,但那应该是针对动词与形容词以外的其他类的词而言,对于区别动词和形容词来说,这一标准就

不大管用了。换言之,动态助词在动词和形容词之间不起分类作用。

3.8  关于带句末“了”,现在多数人倾向于看成是动词和形容词共有的语法特征(见0.2之(5)),这种

看法是符合实际的。从我们的考察来看,能带“了、着、过”和“起来”等的形容词(41.18%)都能带句末“

了”,加上出现在“太+形+了”和“形+了”两种格式中的形容词(分别是21.47%和8.09%),合起来共有

70.74%的形容词能带句末“

了”显然不能把占绝对多数能带句末“了”的形容词看成是动词。因此,句末“

了”也不能起区别动词和形容词的作用。当然,这只是对句末“了”不加区分(是“了(,2)”还是“了(,1+2

)”)的笼统说法,事实上正如本文初步考察的那样,句末“了”的性质并不完全一样,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

深入地研究。

3.9  本文考察的根本目的,曾试图通过对较大范围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考察,在弄清现代汉语形容词带

动态助词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动词和形容词的词类划分问题,但事实并不支持我们的主观愿望

,带动态助词和带句末“了”不能起到区别动词和形容词的作用。我们只能尊重客观事实。不过,考察的结

果表明,过去那种泛泛地认为“形容词不能或只有极少数形容词可以带动态助词”的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形容词不但可以带动态助词,而且为数不少。

就现代汉语的实际来看,动、形两类词的确存在着某些相同的语法功能和语法特征,因此,这两类词的

区分始终没得到根本解决。有人主张把这两类词合并成一类(16)。但是,“合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为合并后在再分类中还会遇到二者的划界问题。我们相信,通过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特别是在多角度广

泛调查的基础上,是可以对动词和形容词作出符合实际的区分和处理的。

【责任编辑】沈庶英

附注

(1)《新著国语文法》,第123页,商务印书馆,1992新1版。

(2)《中国文法要略》,第57页,商务印书馆,1982新1版。

(3)《中国现代语法》,第44页,商务印书馆,1985新1版。

(4)《中国语法理论》(上册),第28~29页,中华书局,1954年。

(5)《汉语语法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新2版,见《张志公文集(一)》),第39页,广东教育

出版社,1991年。

(6)《实用汉语语法》,第81页,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7)《锦州师院学报》,第92~97页,1985年第2期。

(8)《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第7页,商务印书馆,1961年。

(9)《动词分类研究说略》,《中国语文》1990年第4期,第254~255页。

(10)《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第256~257页,商务印书馆。

(11)《兼类与处理兼类时遇到的一些问题》,《语法研究和探索》(五),第45页,语文出版社,1991

年。

(12)《关于词的兼类问题》,《中国语文》,1994年第1期,第29页。

(13)参见吕叔湘《释景传灯录中在、着二助词》,《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第65页,商务印书

馆,1984年。

(14)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第318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

(15)据莫彭龄、单青《三大类实词句法功能的统计分析》(载《南京师大学报》1985年第3期)一文考察

,动词作谓语的频率是76.7%,形容词作定语的频率是42.0%,作谓语的频率是26.2%。

(16)如陈望道把动词和形容词等合为用词(《文法简论》,第68~7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

赵元任把动词和形容词合称为谓词(《汉语口语语法》中译本,第292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史存直把

动词和形容词合并为一类,称作表词(《语法三论》,第89~9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30年)等。

【参考书目】

吕叔湘1954《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中国语文》第9期。

吕叔湘1965《形容词使用情况的一个考察》,《中国语文》第6期。

吕叔湘1966《单音形容词用法研究》,《中国语文》第2期。

朱德熙1956《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赵元任1979《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

崔永华1982《与褒贬义形容词相关的句法和词义问题》,《语言学论丛》第九辑,商务印书馆。

叶长荫1984《试论能谓形容词》,《北方论丛》第3期。

胡明扬1987《北京话形容词的再分类》,载《北京话初探》,商务印书馆。

郑怀德等1991《形容词用法词典》,湖南出版社。

吴锡根1993《形容词研究概述》,《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陆俭明1994《关于词的兼类问题》,《中国语文》第1期。

邢福义1994《形容词动态化的趋向态模式》,《湖北大学学报》第5期。

Li and Thompson 1983《汉语语法》(中译本),黄宣范译,台湾文鹤出版有限公司。

李泉1994《现代汉语“形+宾”现象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4期。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口加罗

篇4:干部动态考察工作经验做法

干部动态考察工作经验做法

加强干部动态考察不断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干部考察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做好干部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我们组织人事部门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近年来,我们既把考察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又把考察作为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严格实施干部任用性考察的同时,切实加强对干部的动态考察,为及时全面地了解干部、准确合理地评价干部、科学有效地管理干部提供了良好保证。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注重三个结合,及时全面地掌握领导干部现实表现

干部动态考察,就是通过全方位、立体化、动态性的考察和监督,及时、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领导班子的运行情况以及领导干部的思想动态、现实表现,使广大干部在经常性的“应考”中产生压力、激发动力、保持“状态”。具体做到三个结合:

1、定期考察与随机考察相结合。定期考察主要是通过每年一次的乡镇和市直机关领导班子年度考察、述职述廉和述职评议等三种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了解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情况。特别是年度全面考察,我们集中专门力量,通过考察预告、述职公示、民意测验、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现场察看、明查暗访等程序和途径,不断提高考察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开展横向、纵向的综合分析,采取相关跟踪措施。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加注重不定期的随机考察,通过思想作风建设调研、贯彻市委中心工作情况督查、人民来信来访调查、干部离任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组织部派员参加民主生活会、组工干部与乡镇班子挂钩联系等六种方式,进一步加大干部动态考察的密度和力度。如我们每年都要进行机关思想作风建设专题调研,并召开全市性大会进行讲评,特别是今年6月,我们通过明查暗访,拍摄了反映有关单位在作风建设上的存在问题的录像片,在全市机关思想作风建设大会上进行了曝光,震动很大。去年,我们围绕市委对乡镇区划调整后的决策思路,对新镇管理机制体制、城镇建设、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进行了专题考察调研,提出了对策建议,并着力选优配强乡镇经济工作、城镇规划等方面的领导力量,确保了新镇的顺利过渡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定性考察与定量考察相结合。定性考察是传统的干部考察方式,可以较好地考察、评价、判定干部的本质和主流。但要更好地判断干部的素质优劣、水平高低、实绩大小,则需要在定性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定量考察。对乡镇领导班子,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千分制”考核办法,突出科技创新、招商引资、资产增值、精神文明等更注重实绩的定量考核,较好地调动了乡镇领导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今年,我们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在对考核指标进行修改完善,力求科学正确地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主观努力与客观环境、个人政绩与集体政绩、前任与后任、显绩与潜绩的关系,引导和促进全市三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协调发展。对市级机关领导班子,我们借鉴南京、珠海等地的做法,实施了单位自评、群众评议、组织考察相结合的“百分制”考核评议办法,并与评比“市十佳文明示范机关”等奖惩措施相挂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班子动态考察与个人跟踪考察相结合。领导班子的现实表现和工作实绩,是班子成员个人表现和工作实绩的综合反映。我们在对班子进行动态考察的过程中,注意将对班子的考察内容和考核指标分解到每个领导干部,及时地了解掌握干部的现实表现和履行职责情况。同时,我们十分注重对领导干部,特别是新提拔、新挂职、新下派年轻干部的跟踪考察,历史、辨证地考察分析领导干部的情况。近年来,我们先后对三批通过公开选拔担任领导干部的21位年轻同志进行了跟踪考察,有2位同志因工作不胜任而被调整了职务,有4位同志因表现突出而被提拔到新的领导岗位。XX年,我们在对市级机关后备干部进行全面考察了解的基础上,挑选了8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全市乡镇、保税区、开发区及骨干企业担任领导助理,进行挂职锻炼。在一年的挂职锻炼期间,我们先后两次到挂职单位及原工作单位进行了跟踪考察,并先后提拔了33名佼佼者担任了乡镇、机关的领导职务。随后,我们又结合乡镇及市级机关的全面考察,对33位年轻干部进行了再一次跟踪考察,其中2位被提拔担任正职,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好的反响。今年,我们借鉴这一成功做法,继续挑选了25名机关年轻干部到经济一线挂职锻炼,跟踪培养、锻炼一批优秀人才。

文章来源:unjs.com

个人本站内容,请务必保留上面文章来源信息!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二、抓住三个关键,科学准确地评价领导干部德才情况

要通过动态考察全面真实地了解干部、科学准确地评价干部,必须严格考察程序,突出考察重点,改进考察方法,提高考察质量。在具体操作中,我们牢牢抓住三个关键。

1、严格考察程序,扩大民主化程度。扩大民主是做好干部工作的必然要求。干部考察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不断提高考察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此,我们按照《条例》规定的考察要求,力求做到三个“多”,不断提高考察的民主化程度。一是多形式公示。

不断完善干部考察预告、述职公示、任前公示等制度,将考察的职位、条件、内容以及考察组人员、考察地点、联系电话、考察时间等向社会公示,让群众早知道,使群众心中有底。二是多角度测评。考察考核必须进行民意测验,并从开始就把光敏识别和电脑数据处理等现代化手段引入民意测验系统,以便进一步扩大民意测验的范围。同时,

我们在考察和对市级机关进行考核评议时,广泛发放《征求意见表》,征求各级领导、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多渠道采集干部的德才信息。三是多层面听取意见。通过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真心实意地听取市分管领导、主管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党外干部、基层群众等各个层面的反映,广泛收集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客观、公正地分析、评价干部的德才情况。

2、突出考察重点,增强考察针对性。确定有针对性的考察内容,是考察工作的根本所在。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坚持以有利于把握考察内容为前提,科学确定考察方式,着力增强考察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在坚持干部德才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张家港实际,主要强化三个方面的考察内容。一是弘扬张家港精神的思想情况。我们要求张家港干部首先是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的实践者、开拓者、创业者,既要保持艰苦奋斗、敢抢敢拼、勇创大业的优良传统,又要发扬奋发有为、科学创新、务实进取的时代精神,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二是履行岗位职责的实绩情况。围绕每个干部的岗位职责来定量评价、定性分析其工作实绩,在考察干部履行职责情况的过程中,客观分析其科学决策、组织领导、开拓创新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勤政廉政的自律情况。我们努力拓展考察空间,既客观考察干部八小时内的情况,又深入了解干部八小时外的表现,既考察“工作圈”,又考察“生活圈”、“社交圈”,全面分析干部的廉洁自律情况。考察“工作圈”,主要了解其工作作风、工作态度;考察“生活圈”,主要了解其生活作风、兴趣爱好;考察“社交圈”,主要了解其社会观念、社会责任和社会公德。

3、健全考察网络,提高考察深度。健全完善的考察网络,建立高素质的考察队伍,是防止考察工作失真失实的决定因素。干部考察既是组织部门的一项主要工作,又是相关单位部门支持协作的系统工作。我们变组织部干部科“单科考察”为全体组工干部“全员考察”,把考察了解干部作为每一位组工干部的职责,通过平时业务学习、考察前培训等形式,不断提高组工干部知人识人的能力。我们变组织部门“单独考察”为相关单位部门协作联动的“共同考察”,由组织部门牵头,在纪检、监察、人事、政法等部门聘请一些思想素质好、文化层次高、综合分析能力强并熟悉干部工作的人员担任“考察员”,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人员充足、经验丰富的考察工作队伍,并建立了与纪检、监察、司法、计生、信访、审计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了解干部的思想作风、任期审计、经济行为、廉洁自律等情况。另外,我们还专门聘请了18名社会各界人士担任干部监督员,随时掌握干部的动态表现,更加准确地了解、认识干部。 1 2 3文章来源:unjs.com

个人转载本站内容,请务必保留上面文章来源信息!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三、强化三种机制,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动态考察效能

加强干部的动态考察,既要直接或间接服务于干部选拔任用,又要达到对干部进行教育监督管理的目的。因此,在动态考察中,我们不断完善动态考察及其配套机制,使考察干部的.过程成为提高干部素质的过程,切实增强动态考察的整体效能。

1、强化考察汇总分析机制。对考察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是《条例》明确规定的程序,也是考察工作重要的关键环节。我们要求每个考察组在考察期间,要注重考察情况沟通,及时进行讨论分析,在考察结束时要进行集中商量研究,切实做到每天有小商量,结束有细分析,真正把班子和干部情况搞清楚。每次考察结束后,由考察组向部务会议汇报,按照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德才表现,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为调整、提拔、使用、管理干部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同时,我们利用传统方法及现代技术手段,分别建立健全了干部基本情况电子信息系统、干部考察档案及干部考察电子档案,将每个班子、每一位领导干部的基本情况及历次考察的原始材料、考察材料汇总归档,建立书面档案袋和电子专夹,明确专人负责,为今后历史、发展、辩证地分析、评价干部提供参考依据。

2、强化考察结果运用机制。在通过考察不断调优调强领导班子的同时,我们还将考察结果作为干部奖惩和任免的重要依据。对年度考察、乡镇“千分制”考核和机关“百分制”考核中评为优秀的领导班子,适当增加年终奖金,并可优先评为市“文明机关”、“文明镇”;对一般或差的班子,由市领导进行集体诫勉谈话,必要时进行适当调整。对考察中表现优秀的干部,给予优先评先评优、表彰奖励,甚至纳入组织培养选拔的视野;对表现一般的干部,进行批评教育、诫勉谈话或降免职;对不称职的干部,则免去现职,或责令辞职。我们将考察结果作为教育和管理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完善了考察结果反馈及谈心谈话、提醒教育、谈话诫勉等制度,及时将考察情况反馈给班子主要领导,并对考察中有这样那样问题的干部进行谈话诫勉,总结成绩,指出不足,激励进取。我们将考察结果作为关心和培养干部的重要依据,对考察中发现的优秀干部,为其提供培训、深造的机会,促进他们加速成长成熟;对在工作或生活上有实际困难的干部,主动关心,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帮助解决;对在工作中敢抓、敢管、敢于得罪人的干部,大胆支持,加大保护力度,有效地推进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3、强化考察责任追究机制。提高考察工作的准确度,是增强考察工作效能的前提和基础,而强化考察责任,是提高考察质量的保证。我们不断完善相关部门的考察分工负责制度,建立了宣传部(文明办)考德、纪委考廉、党校考学、农工办考绩、组织部门综合考察的“五位一体”考察考核责任体系,各负其责,构建起立体的考察网络。不断完善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和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本着“谁考察谁负责”的原则,合理界定考察人员应承担的责任,制定相应的处理办法,确保考察人员在考察过程中能按程序办事,坚持原则,认真工作,提高考察工作的准确性。文章来源:unjs.com

个人转载本站内容,请务必保留上面文章来源信息!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篇5:现代汉语诃典(增补本)动词新词语考察

现代汉语诃典(增补本)动词新词语考察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词新义不断涌现.这些新词语有着汉语词汇普遍的.特点,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很多学者对新词语的造词法予以关注,但大多是对于新词语总体的考察.本文对((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所收的1200余条新词新义中动词新词的造词法进行考察,希望可以对动词新词的造词法特点有所了解.

作 者:丁荣利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 刊 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 “”(2) 分类号:H1 关键词:动词   新词   新语   新义   造词法  

篇6:标题用词与格式的动态考察

标题用词与格式的动态考察

标题用词与格式既有相对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变异性.作为现代汉语社会语言生活监测与研究的.一个侧面,本文对标题用词与格式的一些变异现象进行动态考察.

作 者:尹世超 Yin Shichao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 刊 名:语言文字应用  PKU CSSCI英文刊名:APPLIED LINGUISTICS 年,卷(期): “”(1) 分类号:H08 关键词:标题用词   标题格式   变异现象  

篇7:气球快速泄气过程动态面形测量方法

气球快速泄气过程动态面形测量方法

提出一种气球快速泄气过程中动态三维面形的测量方法.用正弦光栅投影到处于快速泄气过程中的气球表面,使用高帧频CCD获取随时间变化的一系列变形条纹,再采用傅里叶变换轮廓术的方法进行处理,能再现气球快速泄气的整个变化过程.该方法为诸如爆轰、膨胀和萎缩等相关领域的.动态过程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作 者:赵文杰 张启灿 苏显渝 曹益平向立群 陈文静  作者单位:赵文杰(兰州交通大学,数理软件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张启灿,苏显渝,曹益平,向立群,陈文静(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光电系,四川,成都,610064)

刊 名:光电工程  ISTIC PKU英文刊名: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 年,卷(期): 31(5) 分类号:O438 关键词:傅里叶变换轮廓术   三维面形测量   气球泄气  

篇8:武汉桂子山地区几种常见雀形目鸟类种群数量动态

武汉桂子山地区几种常见雀形目鸟类种群数量动态

2005至2007年,在武汉桂子山地区设立5条调查样带,对样带中的灰喜鹊、乌鸫、[树]麻雀、白头鹎4种常见留鸟的`种群数量变化进行了调查,并分析校园生态环境对鸟类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鸟的种群密度均呈上升趋势.各样带由于覆盖的生境类型不同,使得鸟群密度分布不同,并都与其生境丰富度成正相关.

作 者:刘晨 王晶 吴法清 LIU Chen WANG Jing WU Fa-qing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林业调查规划  ISTIC英文刊名: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年,卷(期):2008 33(3) 分类号:Q959.739 关键词:雀形目鸟类   种群密度   生境   桂子山地区   武汉  

现代汉语试题

现代汉语试题及答案

现代汉语考试题及答案

现代汉语谐音的歇后语

qq动态说说

自我介绍ppt动态

动态通讯稿范文

招商动态范文

动态发说说

现代汉语区别词的词类地位

现代汉语“形+动态助词”考察(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现代汉语“形+动态助词”考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