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翻译中理解与阐释的多元化(共含10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InEye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论翻译中文本理解与阐释的多元化
哲学阐释学中关于文本理解与解释的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与逻辑上的契机.翻译是理解与表达的双向过程,译者首先是作为原文本的读者,先有译者自身对原文本的理解、阐释,才有译本的诞生.本文从理解的历史性,原作者与理解者视域融合的必要性,以及理解者对文本空白填空的合法性等三方面,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予以理论展开,分析不同译者对同一原著的不同理解,论证阐释多元化的合理性.
作 者:裘姬新 Qiu Jixin 作者单位:浙江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刊 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年,卷(期): 30(6) 分类号:H059 关键词:文本理解 阐释学 理解的历史性 视域融合 阐释的多元化论关联理论对幽默的阐释及翻译
关联理论是一种语言交际理论,它对于幽默话语的产生和理解,及其翻译都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并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分析了交际双方发出和接受幽默话语的双向交流过程.同时,在翻译幽默时,始终把翻译视为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动态明示--推进过程.译者要根据交际者的意图和受体的期待进行取舍,这样才能取得最佳关联.
作 者:罗映兰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长沙,41 刊 名:湖南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HUNAN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 分类号:H159 关键词:关联理论 幽默 翻译论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翻译是本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翻译引进和再现源语文化.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它们的不足.本文认为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都是翻译中不可缺少的方法,译者应该采取科学态度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
作 者:刘兮凌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外语系,湖北,武汉,430223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29) 分类号:H0 关键词:归化 异化 翻译元音格局研究方法的理解与阐释
元音格局的研究是语音格局研究方法运用的一个方面.元音格局的研究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因为它一是立足于音节结构给元音划分层次,符合中国音韵学的'传统;二是元音格局中的元音是音位性的;三是立足于语音学与音系学的结合.这种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延伸性,可用来研究少数民族语言及众多汉语方言的元音格局,具有类型学的意义.
作 者:时秀娟 SHI Xiu-juan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刊 名: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 分类号:H012 关键词:语音格局 元音格局 声学元音图论阅读教学中阅读期待的多元化和持久性
强烈的'阅读期待既能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又能拓展学生阅读思维的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其在阅读教学中焕发强大的生命力.文章根据阅读教学的特殊性,从学生个体差异、教师教学手段、语文实践及教师对学生评价等方面,对阅读期待的多元化和持久性进行了分析,旨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阅读期待.
作 者:江酬芳 作者单位:大庆市教育局,黑龙江,大庆,163458 刊 名: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年,卷(期): 27(5) 分类号:G420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期待 多元化 持久性翻译中的理解、表达与加工润色
翻译的过程大体都要经历理解、表达和加工润色三个阶段。正确理解原文是基础是前提,这要求译者精通外语和掌握所翻译内容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合格的译作不仅要求译者对原文的内容有深透的理解,而且还要求译者表达自如,要达到表达自如就需要精通本国语言,掌握本国古今文学知识和具备较高的写作水平。最后是核对、润色加工,这需要译者具备有关的理论修养,文学修养,如哲学、美学文艺理论和跨文化知识等等。一、理解能力
翻译的过程是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运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其中正确理解原文是最基本的环节,是翻译的基础与关键,理解错了,文字表达的再漂亮也是枉然。在翻译中如果理解性的错误或理解不准确就会影响对原文的忠实,就不能正确传达到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风格。
翻译首先关键是要吃透原文和对原文词、句进行透彻分析,然后再动笔翻译,若望文生意,难免读者不知所云或怡笑大方。不妨看以下几例:
例1原文:Those were drinking, and most men drank hard. So very great is the improvement time has brought
about in such habits, that a moderate statement of the quantity of wine and punch which one
man would swallow in the course of a might, without any detriment to his reputation as a perfect
gentleman, would seem, in these day, a ridiculous exaggeration. (A Tale of Two Cities, Book II,
Chap.5)
译文1:这是饮酒的'时代,大多数人都努力喝酒。由时势所造成的这种好习惯是如此伟大,以至述说一个人在一天晚上喝完了不致有碍他的标准绅士声名的相当酒量,在当日,似乎是过份客气的笑话。
这段译文第一句理解错了。Those (days) were drinking days 中的those (days),从上文来看,明明指的是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封建贵族阶级统治的时代,而狄更斯写成《双城记》是 1859 年,相距七十余年,故只能将它译为“那(时候)”。再则在这段文字的末了还有个these days。二者正是遥相呼应,借以作出前后相隔七十余年的时代对比。但上引译文恰好把它们搞反了(将 those days译为“这”,将 these days 译为“当时”)。由于这一字之差,结果全盘皆错。另外,这一句在逻辑上似也有语病。什么叫“饮酒的时代”?什么叫“努力喝酒”?译文中甚至还出现了“这种好习惯(指喝酒)是如此伟大”等字样。译者可能是认为狄更斯喜欢用讽刺笔触,于是就从这个角度来发挥;谁知狄更斯这次偏偏是一本正经在发议论,结果译者与作者完全背道而驰,越走相距越远了。由于没有把原文钻深钻透,不是根据上下文来求得每个词在句中的准确含义,而是定型化、概念化地对待,翻开英汉字典便对号入座,甚或妄加揣测,任意发挥,终至似是而非,不知
[1] [2] [3] [4] [5] [6]
英语中冠词的理解与翻译问题
文章从具体的语言运用出发,分析和探讨了英语冠词的理解和翻译问题,提出了冠词的理解和翻译应结合具体的英语语篇、语境、词汇以及习惯用法,并通过翻译实践中的'一些实例,总结出冠词的一些译法.
作 者:杨春泉 YANG Chun-quan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刊 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7(1)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冠词 语篇 语境 词汇 习惯用法论科技翻译中的形似与神似
文学翻译中所讨论的“形似”与“神似”的问题在科技翻译中也存在.科技翻译应分两部分来考虑翻译原则: 一部分是除核心词语以外的部分,这里基本不用考虑“形似”与“神似”的问题, 译文只求“准确,易懂”. 另一部分是核心词语的翻译,即新出现的`科技词语的翻译. 翻译核心词语的时候,译者应该尽量争取做到译文与原文不仅“形似”, 而且“神似”.
作 者:薛宁地 XUE Ningdi 作者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广东,佛山,528333 刊 名: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 24(2)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科技翻译 形似 神似 核心词语论形象思维与翻译教学
翻译思维以抽象思维为基础,但形象思维在翻译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实例讨论了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原语所反映的空间景物、故事场景、小说情节等进行想象对学生的正确理解所产生的效果,说明形象思维在翻译教学中发挥作用.
作 者:伍小君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12 刊 名:外语与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年,卷(期): “”(11) 分类号:H319 关键词:形象思维 翻译教学 想象贾谊论原文与翻译
苏轼,大家都很熟悉,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下面给大家分享贾谊论原文与翻译,赶紧来看看吧!
贾谊论原文与翻译
原文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yuè)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翻译
不是才能难得,而是自己把才能施展出来实在困难。可惜啊,贾谊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则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则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于万一,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远远地超过它?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起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象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全部弃旧图新,也真太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感情深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我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心绪紊乱,十分忧郁愤闷,大有远走高飞、悄然退隐之意。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短命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略一旦不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
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这就是所以若非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的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象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而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啊!
★ 论理解的建构
★ 如何理解翻译等值
★ 《亡论》原文翻译
★ 亲情与理解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