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导学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共含9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z_ly007”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导学案
班级 姓名 课型 主备人 组长签名
【学习内容】小数的意义和产生,课本50-51页内容。
【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观察知道小数的产生。
2、我能通过分析明白小数的意义。
3、我知道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学习重难点】小数的意义和计算单位及进率
【学习流程】
一、知识链接
1/、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活动:
认真阅读教材第50、51页内容,结合“导学案”中的学习提示,先自主探究,再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初步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温馨提示:
(1)能你测量课桌的长度和宽度吗?测量时发现了什么?
(2)、你知道米尺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吗? 它的每一份用分数怎样表示?
(3)、你能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吗?
(4)、你能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0的分数吗?
(5)、你能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00的分数吗?
(6)、什么是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7)、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8)、小数的计算单位和分数的计数单位有什么不同之处。
2、我会总结:
(1)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2)、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3、解决问题:
(1)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2) 一个小数由5个1、3个0.1、6个0.01组成,这个小数是( )
三、课堂巩固:
1、判断:
(1)0.40里面有4个0.01( ) (2)35克=0.35千克( )
2、把小数改写成分数
0.9 0.09 0.0359
3、括号里能填几?你是怎么知道的?
(1)、0.3里面有( )个 ,0.09里面有( )个 ;0.08里面有( )个 。
(3)、找朋友:(用线把上下两组数连起来)
0.045 0.13 0.0001 0.9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四、课后反思:
罗山县周党镇中心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初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过程和方法:
经历小数的发现和认识过程,感知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的习惯。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并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难点: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他们之间的进率.
三、教学准备:课件、彩带、米尺
四、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游戏:估一估、测一测。
①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玩一个“估一估、测一测”游戏。看看老师带来的带子,请大家估一估,它有多长?实际测量一下,它有多长?(2米)
②谁来估测一下这条彩带长是多少?(90厘米)
请一名学生到前面动手量一量,汇报准确长度。
在我们实际测量中,如果不是整米数,要用“米”做单位来表示这些数,应该怎样表示呢?
2、揭示小数的产生:
这样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为了便于记录和计算,人们想到了用小数来表示,这样小数就产生了。
小数的历史非常的悠久,请看前面出示的一个片段。(投影打出)
小数的历史: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早在公元三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微在解决一个数学难题时就提出了,把个位以下无法标出名称的部分称为微数。小数的名称是公元十三世纪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提出的。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直到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首先用了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界的记号。
3、揭示课题:
在三年级下学期,我们对小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它的意义。 (板书课题: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一位小数
(1)请学生观察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多长?(1分米)
①用米作单位,怎样用分数来表示?为什么?(学生发言,说明分数的意义)
②用小数表示是:0.1米 。
③谁来说说0.1米表示什么?(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1分米,是 米,也可以写成 0.1米 。)
板书:1分米 1/10米 0.1米
(2)讨论:
①用米作单位,3分米怎样用分数和小数表示?7分米呢?
板书: 3分米 米 0.3米 7分米 米 0.7米
②说说 0.3米 和 0.7米 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写在小数点右面第一位,表示十分之几。
2、认识两位小数
(1)我们都知道1米=100厘米,也就是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就是1厘米。如果用米作单位,1厘米是几分之几米?想一想: 米可以写成怎样的小数呢?你会把3厘米、6厘米也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吗?请自己尝试写一写。同桌交流想法。
(2)观察这组分数和小数,你又发现了什么?
投影打出: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小数点后面只有两位小数的,这样的小数叫两位小数。
(3)师生互动游戏:老师说出一个分数,看谁能快速说出相对应的小数?(略)
3、认识三位小数。
请学生猜一猜:三位小数可能和什么样的分数有联系?
集体验证:
(1)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的地方。
①用米作单位,怎样用分数来表示? 为什么?
②用小数表示是:0.001米 。
③谁来说说0.001米表示什么?
板书:1毫米 1/1000米 0.001米
(2)学生举两个以毫米作单位的数,请同桌说出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又是多少?
(3)学生讨论:三位小数和什么样的分数有联系?
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表示千分之几、万分之几、……照这样分下去,把一米平均分10000分、100000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几位小数来表示呢?
4、概括小数的意义。
同学们,不同的分数能写成不同的小数,读一读,想一想:分数和小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小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这就是小数的意义。
5、小数的计数单位。
(投影出示)想一想,括号里能填几?
0.3里面有( )个十分之一,0.8里面有( )个十分之一
0.03里面有( )个百分之一,0.32里面有( )个百分之一
小结:像这样一位小数有若干个十分之一组成,两位小数有若干个百分之一组成,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就是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写作0.1,0.01,0.001……
6.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0.1米里面有( )个0.01米
0.01米里面有( )个0.001米
0.1--0.01--0.001--0.0001。。。相邻间的数进率都是10,由此可以看出: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三)实践应用
1、完成书中做一做。
2、闯关练习:
(1)括号里能填几?你是怎么知道的?
0.6里面有( )个1/10,0.09里面有( )个1/100;
0.7里面有( )个1/10,0.08里面有( )个1/100;
小数常用的计数单位有:( )( )( ) 写作:( )( )( )
(2)找朋友:(用线把上下两组数连起来)
13/100 9/10 47/1000 1/10000
0.047 0.13 0.0001 0.9
(四)小结:好了,同学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还知道了0.1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0.01是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0.001是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五)拓展练习。
谈话:最后把著名发明家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天才=1/100的灵感+99/100的勤奋”送给大家,大家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请把里面分数改写成小数并记住这句话。
温馨寄语:
同学们,春天到了,多美啊!在这样的五彩缤纷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走进盲孩子安静的世界,和她一起去触摸多彩的春天!
预习目标:
1、能自己弄清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也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基本弄懂。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初步理解关键性语句,针对课文提出疑问。
我是预习小能手:
1、我已将全文读了 遍。我积累的词语有如下一些:
2、我知道了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叫 的女孩的故事,她是一个 。读她的故事,我感受到了她是一个 的孩子。
3、我觉得这篇文章有一个句子很有哲理,对这个句子我也有了自己的理解。我要把它写下来,课堂与同学交流。
4、课文中有些问题我不大明白,我要把它提出来,课堂与老师、同学交流。
课中导学(生)
一、课前创设情境,播放春天课件导入新课。学生先分组检查课后字、词的预习情况,再出示重点字词,学生认读,并由学生指出容易读错或写错的字词,教其他学生认读。小组分段朗读课文后推荐一名学生参加“我读得最棒”课文朗读。
二、学生自由朗读后全班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再交流读文感受及读后疑问,为下节课学习作铺垫。
三、引导学生勾画出盲女孩的神奇的词句走进文本,探寻人物内心。并抓住重点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的品味、朗读,体会文章的中心。
课后导练(生)
一、我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花香 ( )的经历 ( )的曲线
( )的早晨 ( )的灵性 ( )的世界
二、我能照样子写词语。
1、打打闹闹:
2、多姿多彩:
3、一瞬间(形容时间极短的词)
三、我能按要求写句子。
1、浓郁的花香吸引着邻家的盲童安静。(缩句)
2、这是奇迹!(扩写)
3、她的手指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
改为“把”字句:
改为“被”字句:
四、阅读课文第三--六段,答题。
1、我会查字典。
“袅”按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再查 画;按音序查字法应查 ,“袅袅”的意思是 ,与它字形相近的汉字有:
2、第五段中描写安静的动词有: 。我从这些动词中体会到了安静对 、对 的热爱。
3、填空。
① “悄然合拢“一词中的“悄”读音为 ,“扑腾”的意思是 。
②“全新的经历”是指 ,此时的安静一定在想: 。
③“我”没有惊动安静是因为: 。
④ 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安静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
。
4、安静明明是个盲人,作者却用上了“张望”,你体会到了什么?
导学案(师)
导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注,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导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一些含义深刻的词句。
2、运用适当方法体会,品读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导学时数:
两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春、夏、秋、冬,你最喜欢哪些个季节?说说原因。
2、播放课件:美丽的春天
你能想到哪些和春天有关的词语?
3、入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分组检查课后字、词的自学情况。
2、出示字词,学生认读,并由学生指出容易读错或写错的字词,教其他学生认读。
3、齐读重点字词。
4、小组分段朗读课文。
5、各组推荐一名学生参加“我读得最棒”课文朗读。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2、指名学生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归纳整理: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穿梭于花丛中,用双手拢住了一只蝴蝶,最后又将它放飞的故事。
四、交流初读感受。
1、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2、读了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问?
第二课时
一、走进文本,探寻人物内心。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用横线勾画出盲女孩的神奇的词句。
2、分组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全班交流重点词句。教师抓住第四、六两段引导学生交流。
①“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A、“竟然”“ 惊讶”一词写出了什么?
B、在这神奇的瞬间,安静的心里会闪现出怎样的画面,她会想些什么呢?
C、指导朗读第四段。
②“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
A、理解“张望”的含义,安静明明看不见为什么还要张望?
B、安静用心在感受着春天,她仿佛看见了……请同学们有“她仿佛看见了”开头,同桌间说说此刻安静心中的景象。
C、学生配乐朗读
二、升华情感,领悟人生真谛。
1、一个盲女孩竟能在花丛中流畅地穿梭,一个盲女孩竟能拢住精灵般的蝴
蝶,一个盲女孩竟能用自己的方式触摸春天,她为什么会具有如此神奇的灵性呢?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2、全班交流。
3、出示中心句: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学生谈对中心句的理解。
三、回归文本,总结品读,拓展延伸。
1、教师小结:谁都有生活的权利,只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因为爱能创造奇迹!感谢安静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感谢作者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让我们带着美好的心境再次朗读这个发生在春天的故事吧!
2、学生配乐朗读全文
3、介绍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附板书:
17 触 摸 春天
流连 花丛
拢住 蝴蝶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
安静
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放飞 蝴蝶
[《触摸春天》导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巴瑞,来自淮河东路小学,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小数的产生和意义》。首先我说说本课的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分析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领域,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三年级已学过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内容的学习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第一课时。
三、说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中4-6学段数与代数中的要求:进一步认识小数,我设计了如下学习目标:
1、通过课件演示和联系实际,探索并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2、通过实践操作,小组合作,学生理解并准确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根据以上学习目标我预设: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将成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进率将成为本节课的学习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本节课我将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五:说评价设计
根据学生的叙述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课本做一做和基础练习题,对目标1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与探索过程中表现状况和提升练习对目标2进行评价。
六、说学习流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学习目标,并结合本班学生特点,设计如下学习环节:
1、结合生活设疑 激发情趣导入
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在新课开始通过“估一估、测一测”的游戏导入,让学生通过在估测再测量90厘米长的红彩带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我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我引出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这时人们便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于是,小数便产生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同时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游戏,自然引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并使学生不知不觉走入对新课的思考。
2、探究小数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平均分成10份,让学生用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其中的一份,三份,七份,通过观察分数的相同点及小数间的相同点,总结出分母是十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接着在认识一位小数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测量彩带及数学课本的长度并按要求完成表格,从而得出结论:分母是一百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0.001米、0.051米,这些小数是几位小数?用分数表示分别是多少米?由此得知:分母是一千 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最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结果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学生的认知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小组讨论,动手实践,他们已经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同时完成学习目标一: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探索并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3、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我会趁热打铁,组织学生探究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我是这样做的:课件出示:0.8里面有个十分之一;0.6里面有()个十分之一;0.07里有()个百分之一;0.09里有()个百分之一。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引导孩子,像0.8,0.6这样的小数,我们可以看成有多少个十分之一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位小数的技术单位是十分之一,记作0.1。像0.07,0.09这样的小数,我们可以看成有多少个百分之一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记作0.01;同学们想一想: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四位小数呢?通过课件演示:1/10米里面有()个1/100米,1/100米里面有()个1/1000米,从而认识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请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习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完成学习目标二:2、通过实践操作,小组合作,学生理解并准确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4、分层运用新知,逐步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的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几道练习题:
(1)基础练习(通过这个练习,巩固新知。)
(2)提升练习(连线题体现学习知识的灵活性。)
(3)发散练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来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
七、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简洁性,既突出了本节课的重心,又凸显了清晰的课堂结构。
八 、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利用游戏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一定会十分活跃。而重点部分的教学采取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践,可以使学生互相督促,全员参与,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深入浅出的引导和充满激励的语言,将会给学生不断探究的动力和热情;而层次分明难易适度的练习题,也使新知得到巩固和应用。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环环相扣,清晰有序,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以上是我对《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一课的说课,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四年级下册《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操作发现法、设疑诱导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等。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新课标赋予的教学任务,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通过让学生先估测再测量2米长的红丝带和60厘米长的绿丝带、量课桌的长等估一估、量一量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我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们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有些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我便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需要用其它数来表示,由此引出“小数”。学生通过测量亲自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喜欢上小数,对什么是小数产生了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展开新课,探索新知
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研究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3)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趁热打铁,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给生活中的小数分类。我不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多少,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习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4)课堂小结
我会问学生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来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最后我会出示大发明家爱迪生的一句格言:天才=1/100的灵感+99/100的勤奋,让学生用小数把等式中的分数表示出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一、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说教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因此我在制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时注意联系生活,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小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并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使学生深刻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这些分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小说分别是0.1、0.01、0.001……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解决0.1里面有几个0.01;0.01里面有几个0.001,让学生深刻体会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这节内容选择的教学方法为尝试法、讲授法、练习法等,选择的依据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的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设计包含有四个环节的内容: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让学生先估测再测量2米长的红丝带和60厘米长的绿丝带、量数学课本的长的估一估、量一量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教师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们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有些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教师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需要用其它数来表示,由此引出“小数”。学生通过测量亲自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喜欢上小数,对什么是小数产生了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探究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研究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趁热打铁,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给生活中的小数分类。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习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四个环节是师生进行全课小结。
教师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来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最后教师出示大发明家爱迪生的一句格言:天才=1/100的灵感+99/100的勤奋,让学生用小数把等式中的分数表示出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教师:“这是大发明家爱迪生用加法描述的一句格言,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从而让学生明白:人必须勤奋才能有所成就!祝同学们都能成为天才!人才!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小数的初步认识》导学案(一)
备课者: 秦敬亚 冉敏 刘兆振 审核者:晋付春 年级:三年级
班级: 组别: 姓名:
课题 小数的认识
案序 第 7单元第 1课时
学习内容 教材第88-89页例1,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一第1、2题。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幸福自学
1.出示课前收集的一些商品标价牌,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标价牌中的数分成整数和小数两类?
2.区别整数与小数。
左边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你还能举出其它整数的例子吗?
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
3、自学教材教材第88-89页例1。
1、认识小数
(1)小数里的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 );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 )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是( )部分。你会读小数吗?
(2)试读标价牌上的小数。注意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1)标价牌上的小数分别表示多少钱?
元 角 分
4. 5 0 ( )元( )角
0. 7 0 ( )角
0. 6 5 ( )角( )分
(2)火腿肠5.98元,表示___元___角___分。牛奶0.85元,表示___元___角___分。面包2.60元,表示___元___角___分。读一读货架上三种食品标价中的小数。
3.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说一说。
4.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1)交流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少厘米?只用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
(2)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 ) 米,还可以写成( )米。
(3)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想一想:为什么小数点的前面写“0”?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一位小数?
5.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1)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 )厘米?用分数表示是( ) 米,还可以写成( )米。
(2)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 )米?18厘米呢?
(3)想一想: 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数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两位小数。
6.小组讨论。
(1)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2)点拨: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就是3分米)。
幸福合作
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讨论自学内容,小组内共同解决疑惑。
幸福展示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提问补充。
幸福闯关
1、完成课本第89页做一做。
2、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一第1题,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填在课本上)
3、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巩固小数的读法,并让学生说说,在这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幸福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还学会了哪些知识?
《小数的初步认识》导学案(二)
备课者: 秦敬亚 冉敏 刘兆振 审核者:晋付春 年级:中心小学三年级
班级: 组别: 姓名:
课题 比较小数大小
案序 第 7单元第2课时
学习内容 教材第90页例2,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一第3-10题。
学习目标
1、能运用直观比较和间接比较的方法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能正确地比较小数的大小。
导学案
幸福自学 1、上节课我们结实了一个新朋友:小数。如:笔记本1.2元与2.1元,你能改成几元几角吗?如果让你买,你会买哪一个?为什么?
2、看来小数也有大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较小数的大小。
3、自学教材第90页例2。
1、跳远比赛,小刚的成绩是2.98米,小明的成绩是2.89米,
到底谁的成绩最好?帮他们排出名次。
2、小组讨论、比较。
请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填写在书上。
3、化成分米比较:
0.9米是( )分米 1.15米是( )米( )分米
0.88米是( )分米 1.2米是( )米( )分米
4、化成厘米比较:
0.9米=( )厘米 1.2米=( )厘米
1.15米=( )厘米 0.88米=( )厘米
( )﹥( )﹥( )﹥( )
5、在米尺上标出小数,再比较。
( )﹥( )﹥( )﹥( )
6、小结方法:
比较小数的大小,可以先比较整数部分的大小,从小数点左边开始一位一位的比较;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先比较( )分位,再比较( )分位……一直比较出大小为止。
幸福合作
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讨论自学内容,小组内共同解决疑惑。
幸福展示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提问补充。
幸福闯关
1、看图比较各组数的大小,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2.5○1.8 0.68○0.86
2、比较三种茶叶的价格。
第一种 13.60元
第二种 8.8元
第三种 15.15元
( )﹥( )﹥( )
3、小组内量出身高并以米为单位进行记录,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列。
4、教材第94 页第10题。
结合首都人均绿地面积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说说我国人均绿地面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幸福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数的初步认识》导学案(三)
备课者: 秦敬亚 冉敏 刘兆振 审核者:晋付春 年级:中心小学三年级
班级: 组别: 姓名:
课题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案序 第7单元第3课时
学习内容 教材第95-96页例3、例4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能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导学案
幸福自学
1、笔算8+6= 28+5= 37-5= 12-6= 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手套2.00元,袜子1.60元,你知道这两样一共多少钱吗?
3、自学教材第95-96页例3、例4。1.观察教材主题图.
(1)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探讨小数的加法。
(1)1个卷笔刀和1支铅笔一共要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说说你的算法。
(2)0.6元=( )角 0.8元=( )角
( )角+( )角=( )角=( )元( )角
(3)0.6+0.8这道式子是小数加法。小数加法怎样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
(4)比较算法:一道是小数加法题;一道是把元改写成角,把小数加法题转化成一道整数的加法题。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 ),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 ),也就是把( )对齐再相加。
(5)试笔算0.6+0.8 先将相同数位对齐,再计算。
元 角 分
0 . 6
+ 0 . 8
(6)说一说,用坚式计算0.6+0.8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观察思考:在小数加减法中,要使相同数位的数对齐,只要什么对齐就行了?
3、探讨小数的减法:
(1)带橡皮的铅笔比普通铅笔贵多少元?这道题你会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
(2)讨论、交流算法:怎样列竖式并正确计算出得数?试算一下。
(3)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元 角 分
1 . 2
- 0 . 6
(4)说说用竖式计算1.2-0.6时先做什么,再怎么做?最后做什么?
①从小数看,十分位上的2减去6不够减,向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也就是( )个0.1,减去( )个0.1。
②从人民币来看,把1元化成10角,加上原来的2角,用( )角减去( )角。
4.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它们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小数点( ),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幸福合作 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讨论自学内容,小组内共同解决疑惑。
幸福展示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补充指正。
幸福闯关
(1)练习:3.6-0.5 2.1-1.2 2.8+2.1 6.4+0.9
(2)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小数减法与以前所学的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减法?
(3)计算练习二十二第1题。
幸福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本课要求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及其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在创设情境中,我尽量让学生多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看到过的小数。如自己的身高、体重、物体的大小或长度等。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实际在生活的应用是非常广的,因此我们有学习小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于小数的知识,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学生基本掌握了在人民币背景下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读写。而四年级的目标是“体会小数产生的过程,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转化,明确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意义。”所以多数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的理解还是肤浅的,可能并没有真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上的理解。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尽管这是一种规定,但教学时,我是通过举例的方式,一是从元角分入手,从1角,5角转化成0.1元,0.5元,学生理解0.1元,0.5元所表示的意义再慢慢的抽象出小数的意义。再从一位小数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分析一位小数的意义的过程,为后面理解二位、三位小数的意义作铺垫,在此基础上再实现对小数的整体意义的概括,降低了教学难度。
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迁移、合情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理念。既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又重视发挥集体智慧,组织好学习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允许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大胆发表个人见解,这样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孩子们在静思、合作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在教学中我还觉得,小数的意义属于比较抽象的知识,而教学抽象的知识比较好的方法是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进行教学,而且越形象具体学生越容易理解。通过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都从一位小数画起、学起,积累一定的认知经验,再画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时就比较容易,也更能借助分数来理解的小数的意义。不过,通过教学也发现学生对小数的意义的表述、理解、应用还是有困难。可能学生一下要理解抽象的东西还是比较困难,如果能有合适的学具让学生亲自分一分,画一画就更好了。学生通过自己亲手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100份的过程,来感受十进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这样一步步的操作,学生的理解也要容易些了。
一、说教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因此我在制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时注意联系生活,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小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并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使学生深刻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这些分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小数分别是0.1、0.01、0.001……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解决0.1里面有几个0.01;0.01里面有几个0.001,让学生深刻体会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这节内容选择的教学方法为尝试法、讲授法、练习法等,选择的依据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的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设计包含有四个环节的内容: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先估测再测量2米长的红色彩带和90厘米长的绿色彩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我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们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有些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教师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需要用其它数来表示,由此引出“小数”。学生通过测量亲自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喜欢上小数,对什么是小数产生了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探究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研究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趁热打铁,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教材51页的做一做。我在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时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习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四个环节是师生进行全课小结。
我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本节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