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第七课幼时记趣预习导学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hanyuan

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初一语文第七课幼时记趣预习导学案(共含10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anyua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初一语文第七课幼时记趣预习导学案

篇1:初一语文第七课幼时记趣预习导学案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童年的记忆象广阔的大海,采撷几朵浪花,跳跃着律动的节奏,拍打着轻快的音符,那些随风飘散上午零零碎碎的感动与怀念,拼组成清晰的画面,留存在记忆深处。让我们聆听经典旋律----罗大佑的《童年》,在音乐声中揭示课题《幼时9趣》。

(一)自查沈复相关资料。找寻诗、词、歌、赋中有关童年的经典句子。

(二)自读课文三遍,完成下列练习。

1、借助工具书,自行扫除生字词。

2、你能读出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空。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嗬立云端,怡然称快。

3下列句子你能翻译吗?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立云端,怡然称快

(3)长蹲其身,使与台齐。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5)见二虫斗草间。

(6)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篇2:初一语文第七课幼时记趣预习导学案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交流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品读欣赏。

1、朗读第一节,思考:作者说的“物外之趣”指哪些事情?为什么叫“物外之趣”?

2、课文的结构有何特点?

3、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能从童稚小事中获得“物外之趣”?

课堂训练

1、继续巩固预习题。

2、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项为之强

(2)以土砾凸者为邱。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吓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延伸拓展

1、初学《幼时记趣》后,你对自己的童年生活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段话,写你童年时代的某种生活体验。(300字左右)

2、解释下列多义词

(1)之 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

(2)以 徐喷以烟--以虫草为林--

(3)为 项为之强--以虫蚁为兽--

(4)其 常蹲其身--神游其中--

课型:新授 课时: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具体分析三件趣事,和作者一起回忆天真的童年。尤其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学习重点

重点分析课文的第二、三件趣事。完成学习目标的1、2。

让学生娓娓诉说童年生活,感受物外之趣的魅力。

学法指导。

1、童年趣事的材料也许会有许多,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剪裁。

2、文言文距离学生生活久远,教会学生用学现代文的方法学习文言文。

3、结合自绘插图让学生对知识心领神会。

学习过程

检查旧知 导入新课

(一)、在知晓朗读节奏的基础上,请两位学生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有文言味道。

(二)、文章回忆了哪三件趣事,请用自己的语言作详尽叙述。

篇3:初一上册语文第七课预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简介作者及相关内容,了解作者创作背景。

2反复朗读课文,品位文章的童真童趣。

3疏通课文脉络,了解课文结构形式,掌握课文大概内容。

学习重点

目标2、3

方法设计:参照注释,推断语义

学法指导

1、在反复朗读中,咀嚼文言味道。

2、教会学生能抓住重点句子疏通全文内容。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童年的记忆象广阔的大海,采撷几朵浪花,跳跃着律动的节奏,拍打着轻快的音符,那些随风飘散上午零零碎碎的感动与怀念,拼组成清晰的画面,留存在记忆深处。让我们聆听经典旋律----罗大佑的《童年》,在音乐声中揭示课题《幼时9趣》。

(一)自查沈复相关资料。找寻诗、词、歌、赋中有关童年的经典句子。

(二)自读课文三遍,完成下列练习。

1、借助工具书,自行扫除生字词。

2、你能读出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空。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嗬立云端,怡然称快。

3下列句子你能翻译吗?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立云端,怡然称快

(3)长蹲其身,使与台齐。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5)见二虫斗草间。

(6)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交流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品读欣赏。

1、朗读第一节,思考:作者说的“物外之趣”指哪些事情?为什么叫“物外之趣”?

2、课文的结构有何特点?

3、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能从童稚小事中获得“物外之趣”?

课堂训练

1、继续巩固预习题。

2、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项为之强

(2)以土砾凸者为邱。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吓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延伸拓展

1、初学《幼时记趣》后,你对自己的童年生活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段话,写你童年时代的某种生活体验。(300字左右)

2、解释下列多义词

(1)之 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

(2)以 徐喷以烟--以虫草为林--

(3)为 项为之强--以虫蚁为兽--

(4)其 常蹲其身--神游其中--

篇4:初一上册语文第七课预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具体分析三件趣事,和作者一起回忆天真的童年。尤其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学习重点

重点分析课文的第二、三件趣事。完成学习目标的1、2。

让学生娓娓诉说童年生活,感受物外之趣的魅力。

学法指导。

1、童年趣事的材料也许会有许多,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剪裁。

2、文言文距离学生生活久远,教会学生用学现代文的方法学习文言文。

3、结合自绘插图让学生对知识心领神会。

学习过程

检查旧知 导入新课

(一)、在知晓朗读节奏的基础上,请两位学生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有文言味道。

(二)、文章回忆了哪三件趣事,请用自己的语言作详尽叙述。

学习研讨

(一)、合作探究 品位鉴赏

1、这三件趣事的安排有没有一定的顺序,可以随意打乱吗?

2、你们对哪一件事最感兴趣。为什么?

3、结合每一件事,请同学们自行画简笔画。老师也画。其中第二件事由老师重点分析。以。。。为。。。的句式。作者的观察与想象、联想。还有第三件事,老师主要抓住其中的动词来体会作者的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思想。

4、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如果我们能仔细观察,再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奇特。作者文章中的哪些景象或事物变得美丽而奇特了呢?

5、很多人说“眼睛是窗户”,老师说“沈复的眼睛是放大镜,是美容镜”,你们同意吗?为什么?请用你们的双眼仔细观察教室里的一切,看有无新的发现。

6、“一切景语皆情语”,毫不起眼的平凡物象,在作者眼里变了,寄予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让学生质疑,做到条条有落实。

课堂训练

1、本文作者是--代的--,本文选自----

2、本文以记趣为中心,记叙了哪三件事?-- -- --

3、解释加点的字

(1)私拟作群鹤舞空----

(2)项为之强----

(3)神游其中----

(4)鞭数十----

4、翻译句子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拓展延伸

一、读下面一则关于“梦”的诗谜,回答问题。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似春潮不多时,去似朝露无觅处。

这首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花非花,雾非雾”写了梦的----特点。“夜半来,天明去”点明了梦的----特点。“来似春潮不多时,去似朝露无觅处”写出了梦的----特点。

二、课内阅读

1、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虫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2,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选文第1段中私拟的自然景物有哪些?--------------------------------

(2)选文第2段,表现作者的情绪变化的语句是-------------------

(3)底1、2段间有什么关系?

(4)作者为什么“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而不将它打死?

(5)生活中,你有过作者描述的类似经历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篇5:《幼时记趣》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知识与能力

借助注释和词典读懂这篇课文,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

1.疏通文意。

2.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体会作者纯真的童心和想像奇特、视小为大的童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观察、联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

【教学重难点】

认识观察、联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法】讨论交流法

【课时】一课时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有一部回忆录,塑造了亡妻陈芸形象,林语堂称她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她不爱珠玉首饰,却对破书残画倍加珍惜。她有意识地与凡夫俗子相对抗,因之招致公婆的斥责。临终时也不后悔,她对丈夫说:“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

这部回忆录,名叫《浮生六记》,清代小说,共6卷。

2.作者链接

沈复(1763-约1807),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他一生长期作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嘉庆十 三年(1808)五月间,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 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在此期间,写作了 《浮生六记》。

3.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停顿,并且给易错字标清字音。

稚(       )藐(     ) 项为之强(      ) 怡(       )然  唳 (     )

凹凸(          )   壑(       )  庞(      )    哈蟆(            )

4.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私/拟作/群鹤舞空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果如/鹤唳云端                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6.找出文中你认为重要的不理解的词,准备课堂讨论

【自主合作展示】

一、合作探究:

1、本文围绕着污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

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总洋的童心童趣?

3、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内容。

4、本文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何特点?试从文中举例说明其特点。

二、导拨提炼:

1、朗读(学生评价、比赛、老师指导)

2、讨论并明确文言文词语的特点。

有些句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可以用几个词简言之:

补--增补适当的内容。如:

调--调换词语的位置。如:

连--连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一句话

3、自主试翻译课文的第1--4段,小组交流并指出翻译中的问题,集体订正。(注意“释”、“补” 、“调”、“连”的具体运用)

强调以下几个句子。

(1)、 补    使与台齐       实为“使之与台齐”。

(2)、 以……为……      把……当作……

(3)、见二虫斗草间  见二虫斗于草间  原句省略了“于”字

驱之别院               驱之于别院

(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          表被动

三、反馈提炼:

1、积累成语

从文中概括出三个成语,并解释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乐

④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反馈检测】

1.《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其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字________。本文开头总说“物外之趣”,然后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这四幅图画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明: 物外: 私: 素:

称快: 神游: 拔: 方: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③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4.下列各句是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追记童年生活的极有情趣的散文。课文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

B.课文第二段描写了观蚊如鹤的两个画面。这里作者不是单凭眼观去接触画面,而是心有所向,凭借主观想像来感受画面,从而进入一种观察自如的神奇、美妙的境界。

C.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并隐含夸张的修辞方法。

D.课文第三段写神游山林的乐趣,这里不仅有前面所述的观蚊为鹤的逼真感,更突出视小为大,胸有丘壑的“神游”之乐。

5.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无锡)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③,子令吾去,败义④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⑤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⑥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解】①值:适逢。②郡:此指城。③相视:看望你。④败义:毁坏道义。⑤一:整个。⑥班军:调回出外打仗的军队。

(1)与“我辈无义之人”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吾欲之南海 B.水陆草木之花

C.怅恨久之 D.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列各项中加粗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

A.吾今死矣,子可去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B.贼既至 既克,公问其故

C.汝何男子 甚矣,汝之不惠

D.友人有疾 寡人无疾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浮生六记、清、沈复、三白、群鹤舞空图、青云白鹤图、神游山林图和鞭打虾蟆图

2.明,眼力;物外,物体本身以外;私,私下地;素,白色的;称快,喊痛快;神游,精神游历。意思是说感觉中好像亲游某地。拔,用力拉出,这里是搬开的意思。方,正。

3.①心中想像的景观是鹤,那么或者成千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②能够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好得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③心神安定下来,赶快捉住虾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4.C

5.(1)B  A项是动词用法,意为到,C项用在形容词后,起调节音节的作用,D项作代词。

(2)A  A项中的两个“去”字,前一个指“离开”,后一个指“距离”,意思不同。

(3)朋友有病在身,(我)不忍心抛弃他。此句中的“委”是译句的关键,从全句来看,“委”应作动词,“委”的主语应是“吾”,译句时应补充完整。

侯晓旭

[《幼时记趣》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6:初一语文《幼时记趣》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对童年趣事的记叙。

2.学习具体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对“物外之趣”的理解。

设计思想:

教学本文,首先指导学生从自学入手,自己反复诵读,自己翻译、理解课文,再来体会课文描写的童真、童趣,并品味课文用词的精当。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步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扫清字词障碍;第二步在学生反复诵读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第三步学生自读、圈点课文,就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向老师和同学们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钻研精神;第四步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训练学生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五步引导学生研读作者所描绘的童真童趣,从而感受文章质朴、清新、自然的文风,感悟作者富于联想、想像的性格特点;第六步深入探究,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第八步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还历历在目呢?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闲情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二、学习课文

⒈整体感知

(1)简介作品及作者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作者沈复(1763—18以后),字三白,清代苏州人,文学家。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

(2)解题

题目《幼时记趣》中,“闲情”:清闲、无拘束时的情致;“记趣”:将乐趣、情趣记录下来。题目本身就蕴涵着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教师范读时的节奏,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词。

(4)解决字词

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童稚 藐小 鹤唳 怡然 土砾 沟壑 项为之强 庞然大物 癞虾蟆

解释下列词语。

明察秋毫 物外之趣 私拟作 项为之强 素帐 鹤唳 怡然 鞭数十

(5)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完成正音、解词。

(6)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7)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

思考题:本文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归纳段意。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文章没有连贯的情节,先总后分地叙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常常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

第二部分(2-4段)具体记叙童年的各种“物外之趣”。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夏蚊成雷”景象,把蚊比作鹤,把它想像成“鹤唳云端”。表现出作者幼时富于联想、想像的性格特点。

第二层(3-4段)写神游山林,观虫斗、驱蛤蟆的情景,充满童真童趣。

④学生诵读课文,把握文章写作思路。

2.精读课文

(1)反复诵读课文,正确理解疑难句意。

①学生自由诵读,借助文下注解和工具书进一步研读课文,圈点疑难文句。

②学生就疑难问题质疑。

③讨论、交流

(2)检查学生正确理解疑难文句的情况。

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常常能够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或:所以常常有超脱于尘世之外的乐趣。)

②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当青云、白鹤来观看,果然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③蹲其身,使与台齐。(蹲下身子,使身体与花台一般高。)

④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把丛草看作树林,把小虫、蚂蚁看成兽类,把土石凸出的看作丘山,凹陷的看作山谷。)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3)诵读课文,品味文中精美词句,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思考题:下边的句子是如何表现童真童趣的?

①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睁大眼睛对着太阳,憨态可鞠,童真童趣便融于其中,此时的“童稚”,一面细察毫末,一面浮想联翩、想入非非,其乐趣已远超出“日”之本身。)

②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以“童稚”独有的视角、美妙的想像面对眼前的景象,“夏蚊”竟成“群鹤”,想像之奇特,童趣之美妙,可见一斑。)

③ 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徐喷以烟”之举,非童稚不能为也,小小素帐之中,竟出现“鹤唳云端”的奇观,确实令人怡然称快。)

④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既然“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为丘壑,则小小癞虾蟆便为“庞然大物”,所到之处,山为之拔,树因之倒,如此意境,世俗成人是无法领略的。)

⑤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观“二虫斗草间”的乐趣正浓,忽为虾蟆所坏,岂有不怒之理。惊魂既定,便用鞭打,一下两下不解恨,数十下仍不解恨,“驱之别院”而后快,童真童趣融于其中。)

启发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共同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深入探究

(1)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作者的“物外之趣”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观察——联想、想象——玩赏。[板书]

作者“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脖子都酸了,可见其观察是多么专注,时间多么长久。作者善于联想、想象、玩赏,怀着极大的热情创造着种种属于自己的世界。正因如此,在他的眼中,才会出现“夏蚊成雷”“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等等景象,使他获得自我满足,产生“物外之趣”。

(2)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闲情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三、小结

《闲情记趣》文章紧扣“趣”字落笔,揭示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文中处处有情、处处有趣,因作者“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作者观物有情,嬉蚊有情,鞭癞虾蟆,简直就是用情在鞭;正因闲中有情,才写出让人体味不尽的“物外之趣”。

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这篇文章,体会文章表达的“物外之趣”;在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联想、想像能力,学习作者的下笔细腻,笔端存真的风格,写好自己的“闲情记趣”。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精美语句。

2.课下借阅《浮生六记》,阅读书中其他篇目及其他名家描写童年生活的佳作。

3.以《幼时记趣》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篇7:初一语文论语十二章预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二章内容。

学习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二章内蕴。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知识准备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2.《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3.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一般是在姓之后加“子”,以表示尊敬,是敬词。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二) 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自己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圈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2.划出节奏,读出韵味。

学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 乎?

学 而 不 思 则 罔,思 而 不 学 则 殆。

知 之 为 知 之,不 知 为 不 知 ,是 知 也。

三 人 行,必 有 我 师 焉 。择 其 善 者 而 从 之,其 不 善 者 而 改 之。

(三)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笃 ..

一箪食 士不可以不弘毅 ...

知松柏之后凋 曲肱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说乎 ..

学而不思则罔 死而不学则殆 ..

五日三省吾身 博学而笃志 ...

不堪其忧 曲肱而枕之 ..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1:翻译课文。

问题1: 小组互译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不能解决的请同学们先作好记录,全班同学一起来解决。

省略句:可以为师矣。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判断句: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问题2:重点字词积累。

通假字: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本课出现的成语:

三、达标测评

篇8:初一语文论语十二章预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

法。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二章内容。

学习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二章内蕴。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预习指导

熟读课文,试着理解孔子的思想。

(二)预习检测

1.提醒人们应该注意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

2.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

3.关于培养宽厚胸怀的句子是:

4.论述学习和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二、合作探究

(一)学始于疑

通过这十二章《论语》,你觉得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二)质疑探究

探究点1:孔子思想

问题1:孔子在学习方法上有那些主张,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问题2: 孔子在学习态度上有那些主张,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问题3:找出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篇9:初一语文第二课繁星预习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会产生哪些遐想呢?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一颗颗璀璨的星星,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几许快乐、几多忧愁……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

让我们随著名作家巴金一起去看星星,听听他看星星的感受。

一、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巴金(1904~),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生于四川成都。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收获》主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可谓德高望重的文学泰斗。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后期作品用笔趋于沉实,其长篇小说《寒夜》堪称杰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

教师补充《繁星》的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的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轮抵达马赛。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冲关”练习

1用圈点勾画法标出生字词,掌握字音字形.

霎眼( ) 半明半昧( ) 摇摇欲zhuì( ) yíng火虫( )

⒉填空。

①《繁星》选自《 》,作者是巴金,他原名李尧棠。

②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 ”“ ”“ ”“ ”四个片段,表达了作者酷爱繁星的深切感受。

③第三段是全文重点,请你用三个词概括它的思路,并归纳出此段的中心意思。

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反复诵读文章的第三节。

篇10:初一语文第二课繁星预习导学案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欣赏课文

1、比较一下,你看繁星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文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望星空感受的句子,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

训练巩固

一、如果你看过大海、长江、田野等,面对它们,你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象呢?请你以“ ,你象……”为题,写一段抒情性文字,字数150字左右。

(写好后,先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推荐代表朗读作品。)

二、请分别以”乡村的夜”和”城市的夜”为话题,依照例句的格式各造一句.

例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寂静的,是梦幻的。

乡村的夜是 。

城市的夜是 。

三、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列问题。

(1)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2)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3)深蓝色的天空里悬挂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4)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5)渐渐的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象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6)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寂静的,是梦幻的。(7)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在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8)这时我忘记了一切。(9)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10)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1、第一段文字是按照“仰望---欲睡---沉睡”的过程来构思的,下列对该段层次分析正确一项是:

A.(1)(2) / (3)(4)(5)(6)(7) / (8)(9)(10)

B. (1)(2)(3)(4) / (5)(6)(7)(8) / (9)(10)

C. (1)(2) / (3)(4)(5)(6)(7)(8) / (9)(10)

D. (1)(2)(3)(4) / (5)(6)(7) / (8)(9)(10)

2、文中加点的“模糊”一词换上“闭上”,好不好?为什么?

3、请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的修辞手法和它在句中的作用。

修辞手法是 作用是

4、下面是对文中画浪线的句子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把“星的怀抱”比作“母亲的怀抱里”,形象地写出了星天的美妙亲切,甜美温馨。

B、“我”完全陶醉于星天的美景中,以至“忘记了一切”。

C、“我”长年漂泊在海上,每当看到像朋友一样的繁星,就会思念远方的母亲。

D、星天童话一般的天地,把“我”净化成一个纯真的孩童。

5、问答题。

(1)“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在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是如何写“爱星天”的?“爱星天”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同步导学:基础训练

延伸拓展

1、在夏天的夜晚,你观察过天上的星星吗?画一幅画,并配上适当的文字进行说明。

2、文章结尾看起来似乎不太完整,根据首尾照应原则,请你给文章续写一个结尾(字数在20字左右)。

3、课外收集阅读巴金的作品。

[板书]:

繁 星

巴 金

(从前) 家乡庭院

(三年前) 南京菜园

(如今) 海上舱面

酷爱繁星,向往光明

4、同步导学:能力提升、中考之窗。

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翻译

丑小鸭预习导学案

初一语文窃读记预习学案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

幼时记趣的阅读答案

幼时记趣(教师中心稿)

初一语文木兰诗导学案

古诗新趣导学案设计

三年级语文导学案答案

初一语文第七课幼时记趣预习导学案(集锦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初一语文第七课幼时记趣预习导学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