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三米

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幼时记趣(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含17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三米”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幼时记趣(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1:《幼时记趣》教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幼时记趣》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能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能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并养成积累的习惯。

4、能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疏通文句;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

学习难点:

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学习方法:朗读、分析、讨论。

学习课时:两课时。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朗读课文,学会断句,注意感情和节奏。

2、借助字典、注释,了解字词解释、句子含义。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3、概括并口述文中三件趣事。

教学过程:

导入:

生命的街车走过千坎万坷,生命中的风风雨雨已经跌落成碎片。但童年的回忆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整个生涯中。童年的天空是用纯洁的心灵制成的清净的海蓝色;童年的画卷是用希望描绘成的五彩缤纷的梦想;童年的诗歌是用幻想写成的一首完美的欢乐。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于漪老师深情地追述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及对她的深刻影响;而沈复则以纯真的童心告诉我们他难忘童年的“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就能过这篇小品文的学习,来感受他的这份“物外之趣”。(板书课题)

这是同学们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你们首先要学会怎样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文意。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商量着把文章改写成每个人不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读懂的文章,通过注释和工具书都不能理解的字词你们可以问老师。

读一读

①读准下列加点字。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鹤唳(lì)  凹凸(āo tū)

沟壑(hè)  庞然大物(páng)  怡然称快(yí) 土砾(lì)

项为之强(jiāng) 癞蛤蟆(lài)

②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③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课文,做到读通顺、有感情。

④教师范读、领读课文;

译一译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词典,试着先独立翻译课文,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记一记

实词积累:

余:我 。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虚词积累:

之:  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

昂首观之:代词,代蚊子。

项为之强:代词,代“昂首观之”。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 蚊子。

常蹲其身:   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字同义不同的字:

观:  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 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  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时: 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  徐喷以烟(经常)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 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林(当作)

之: 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成语: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通假字: 项为之强  “强”通“僵”

省略句: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群鹤舞(于)空   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说一说

1、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的说一说。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2、请用自己的话将三件事向大家复述一遍,同学认真听好,并作适当点评。

练一练: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笔记本上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   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

2、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清代沈复的《幼时记趣》。童年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的一段美好的记忆,在我们的记忆里它是一支清亮的歌;是一首纯真的诗;是一只放飞憧憬的小鸟;也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上节课,我们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扫除了文字障碍,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更加具体地感受一下沈复幼时的童真童趣。

想一想

1、揭示本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你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

明确:本文中心的词语是“物外之趣”。通常的判断方法有:找标志词--“故”、或根据上下文内容的关系来判断--概括和具体、或根据上下文的结构来判断--总分结构等

2、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你在平时的生活中产生过类似的“物外之趣”吗?(讨论回答)

明确:①、私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怡然称快。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驱之别院。

譬如,骑在竹竿上想象成挥鞭策马驰骋沙场的场面;看到天上的白云所产生的连篇的浮想等。

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

明确:从生活的态度上看对生活的热爱、平日细心的观察、想象的奇特、纯真的童心是产生 “物外之趣”的因素。

热爱生活  明察秋毫  想象奇特    物外之趣    纯真童心

这些乐趣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的真的童心、童趣。

4、思考“探究练习”第一题。

一、有好的眼力:“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二、有爱好观察的习惯:“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三、想像的合理性:“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这样,癞蛤蟆当然就成了“庞然大物”、扑向小虫的动作当然就是“拔山倒树而来”了。

学一学

作者通过想像和联想把童年之趣写得如此生动,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观察,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像,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有关知识。

举例说明什么叫联想。

简单地说,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比如由“飞机”想到“空战”,这是事物的因果关系和空间的相邻引发的联想,我们称之为“相邻想像”;由“李白”想到“杜甫”,这是类似事物引发的联想,我们称其为“类似联想”;由对立的事物如由“高山”想到“深渊”,我们称为“对比联想”。当然,我们可以由“A事物”想到“B事物”,再由“B事物”想到“C事物”,这样完成由“A事物”到“C事物”的联想。请同学们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钢笔”和“袜子”通过联想联系起来。

再举几例:

“香烟”--“梨子”       “火车”--“金矿”

“书籍”--“电脑”         “游戏”--“学习”

举例说明什么是想像。

人们从已知形象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像的标志性修辞是比喻。比如《繁星》第三段和《冰心诗三首》。再举本文的例子。

写一写

请以“白云”为内容写一段想像的文字(可作为课外作业,100字左右)。

谈一谈

好了,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练一练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把课堂上自己讲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重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附  板书

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                  产生原因:

观蚊如鹤:群鹤舞空  鹤唳云端    观察仔细

神游山林                       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纯真童心

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二、思路结构(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第1节总叙“物外之趣”

这一节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

第二部分、第2-4节,分别写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三、写作特点

1、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正因为“明察秋毫”能细察藐小之物的“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是总述,是面上的记述。正因为“明察秋毫”,所以能观蚊如鹤,能“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为丘壑,能视蛤蟆为“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样用三个典型事例分述了“物外之趣”,从点上具体记述了幼时的趣事。

2、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从全篇来看,开头总说“物外之趣”,文字简洁。主体部分写得详尽具体,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3、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文中很注意观察的描写,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对二虫相斗,观之“出神”。这样的观察,实际上是“观”与“察”同时进行的。“察”这个动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因此,观察促进了想象和联想。观察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想象就越奇特。例如,把飞舞的蚊群,想象成“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成“鹤唳云端”;把丛草想象为森林,虫蚁想象为野兽,土砾想象为丘谷。这些都是由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象的;而这里的联想和想象,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因而事物形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4、语言简朴、自然、生动。

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吞”、“吐”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了“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另外,有些词语用得也很准确。如“冲烟飞鸣”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鹤唳”的“唳”字,仿佛使人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虽然在成人看来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却是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篇2:幼时记趣(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幼时记趣(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 学习目标

1简介作者及相关内容,了解作者创作背景。

2反复朗读课文,品位文章的童真童趣。

3疏通课文脉络,了解课文结构形式,掌握课文大概内容。

二、 学习重点

目标2、3

三、 学法指导

1、在反复朗读中,咀嚼文言味道。

2、教会学生能抓住重点句子疏通全文内容。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童年的记忆象广阔的大海,采撷几朵浪花,跳跃着律动的节奏,拍打着轻快的音符,那些随风飘散上午零零碎碎的感动与怀念,拼组成清晰的画面,留存在记忆深处。让我们聆听经典旋律----罗大佑的《童年》,在音乐声中揭示课题《幼时9趣》。

(一)自查沈复相关资料。找寻诗、词、歌、赋中有关童年的经典句子。

(二)自读课文三遍,完成下列练习。

1、借助工具书,自行扫除生字词。

2、你能读出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空。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嗬立云端,怡然称快。

3下列句子你能翻译吗?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立云端,怡然称快

3、长蹲其身,使与台齐。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5、见二虫斗草间。

6、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交流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品读欣赏。

1、朗读第一节,思考:作者说的“物外之趣”指哪些事情?为什么叫“物外之趣”?

2、课文的结构有何特点?

3、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能从童稚小事中获得“物外之趣”?

课堂训练

1、 继续巩固预习题。

2、 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项为之强

(2)以土砾凸者为邱。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吓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延伸拓展

1、 初学《幼时记趣》后,你对自己的童年生活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段话,写你童年时代的某种生活体验。(300字左右)

2、 解释下列多义词

1) 之 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

2) 以 徐喷以烟--以虫草为林--

3) 为 项为之强--以虫蚁为兽--

4) 其 常蹲其身--神游其中--

课时: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具体分析三件趣事,和作者一起回忆天真的童年。尤其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一、 学习重点

1、重点分析课文的第二、三件趣事。完成学习目标的1、2。

2、让学生娓娓诉说童年生活,感受物外之趣的魅力。

学法指导。

1、童年趣事的材料也许会有许多,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剪裁。

2、文言文距离学生生活久远,教会学生用学现代文的方法学习文言文。

3、结合自绘插图让学生对知识心领神会。

学习过程

检查旧知 导入新课

(一)、在知晓朗读节奏的基础上,请两位学生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有文言味道。

(二)、文章回忆了哪三件趣事,请用自己的语言作详尽叙述。

学习研讨

(一)、合作探究 品位鉴赏

1、这三件趣事的安排有没有一定的顺序,可以随意打乱吗?

2、你们对哪一件事最感兴趣。为什么?

3、结合每一件事,请同学们自行画简笔画。老师也画。其中第二件事由老师重点分析。以。。。为。。。的句式。作者的观察与想象、联想。还有第三件事,老师主要抓住其中的动词来体会作者的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思想。

4、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如果我们能仔细观察,再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奇特。作者文章中的哪些景象或事物变得美丽而奇特了呢?

5、很多人说“眼睛是窗户”,老师说“沈复的眼睛是放大镜,是美容镜”,你们同意吗?为什么?请用你们的双眼仔细观察教室里的.一切,看有无新的发现。

6、“一切景语皆情语”,毫不起眼的平凡物象,在作者眼里变了,寄予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让学生质疑,做到条条有落实。

课堂训练

1、本文作者是--代的--,本文选自----

2、本文以记趣为中心,记叙了哪三件事?-- -- --

解释加点的字

(1)私拟作群鹤舞空----

(2)项为之强----

(3)神游其中----

(4)鞭数十----

1、翻译句子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拓展延伸

一、 读下面一则关于“梦”的诗谜,回答问题。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似春潮不多时,去似朝露无觅处。

这首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花非花,雾非雾”写了梦的----特点。“夜半来,天明去”点明了梦的----特点。“来似春潮不多时,去似朝露无觅处”写出了梦的----特点。

二、 课内阅读

1、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虫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2,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选文第1段中私拟的自然景物有哪些?--------------------------------

(2)选文第2段,表现作者的情绪变化的语句是-------------------

(3)底1、2段间有什么关系?

(4)作者为什么“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而不将它打死?

(5)生活中,你有过作者描述的类似经历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教学反思:

篇3:《幼时记趣》教学设计(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在学会观察、想像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3.能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认识观察与想像、联想的关系。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童年。那么童年的歌谣、童年的玩伴、童年的趣事……是不上还历历在目呢?(学生议论)清代著名文学家沈复也和大家一样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幼时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的一些趣事,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一起来感受一下大文学家的童真童趣。(板书课题)

2.简介作品及作者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浪游各地的见闻,以及他们的坎坷遭遇,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作者沈复(1763~18以后),字三白,号梅逸,清代苏州人,文学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作者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象、幻想的性格特点。

二、 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鹤唳(lì)  凹凸(āo tū)  沟壑(hè)  庞然大物(páng)  怡然称快(yí)  土砾(lì) 项为之强(jiāng)  癞蛤蟆(lài)

2.常见文言词积累。

(1)实词: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手身上新张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2)虚词:

方:方出神(正)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介词,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为”的状语,相当于“把……当做……”)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3.学会断句,做到停顿正确,不读破句子。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特殊句式:

(1)省略句:群鹤舞(于)空   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2)固定句式: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三、 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脉络,本文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段意。(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本文没有连贯的情节,以总分结构叙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叙“物外之趣”。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记叙“物外之趣”。

第2自然段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夏蚊成雷”到“项为之强”):写观赏群鹤舞空图,是奇特想象之一。

第二层(“又留蚊于帐中”到本段结尾):写观赏白鹤青云图,是奇特想象之二。

2.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的说一说。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四、 布置作业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试着翻译全文。

五、 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沈复

观蚊成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冰心奶奶曾说过:“童年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是的,童年的生活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清代文学家沈复的《幼时记趣》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紧紧围绕一个“趣”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童真童趣图。好,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二、 检查预习

1.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找学生试着翻译全文。

2.教师指导纠正,并讲清文章翻译。

3.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怎么样的`童年生活?

明确:文章写了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2)“物外之趣”有哪几件?

明确:有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

三、 品读课文

1.赏读课文,品味文中精美词句,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找一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童真童趣的,并说一说是如何表现的?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睁大眼睛对着太阳,憨态可鞠,童真童趣便融于其中,此时的“童稚”,一面细察毫末,一面浮想联翩、想入非非,其乐趣已远超出“日”之本身。)

②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以“童稚”独有的视角、美妙的想像面对眼前的景象,“夏蚊”竟成“群鹤”,想像之奇特,童趣之美妙,可见一斑。)

③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徐喷以烟”之举,非童稚不能为也,小小素帐之中,竟出现“鹤唳云端”的奇观,确实令人怡然称快。)

④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既然“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为丘壑,则小小癞虾蟆便为“庞然大物”,所到之处,山为之拔,树因之倒,如此意境,世俗成人是无法领略的。)

⑤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观“二虫斗草间”的乐趣正浓,忽为虾蟆所坏,岂有不怒之理。惊魂既定,便用鞭打,一下两下不解恨,数十下仍不解恨,“驱之别院”而后快,童真童趣融于其中。)

2.深入探究

(1)怎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

明确: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明确: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四、 拓展训练

说说你童年生活的一些趣事,以此来拓展课文内容,加强口头表达能力。

五、 迁移应用

休息日到公园或野外去,从大自然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仔细观察,把你的感受写到日记里去,并讲给同学们听听。

六、 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巩固记忆文言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七、 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沈复

产生原因

观蚊成鹤

物外之趣   神游山林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篇4: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一、目标与要求

1、了解古文叙事的方法。

2、体会生动有趣的语言特点。

二、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首先要反复朗读,弄懂课文意思,了解作者记述趣事的方法;其次体会作者生动有趣的语言特点。

O重点与难点

1、课文的结构层次。

文章的内容,按总分顺序来安排,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概括回忆童趣。

第二部分(2-4):具体记述“神游”趣事。

第三部分(5):点题,收束全文。

2、课文的写法。

文章主要回忆童年的趣事。作者写自己儿时看见复蚊在飞就想象群鹤在舞;特别是第三段写在院墙处看见丛革就想象来到树林里,看见虫蛀就想象遇到兽类动物,看见突起的土块碎石就想象来到山丘上,看见凹着的就想象来到山谷里。这些记述足见作者儿时的“神游”之乐。

O问题与方法

1、记述趣事,绘声绘色,生动传神。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喷云端。

2“以……为……”句式。

以……为……,文中可译为“把……当作

三、学与练设计

O识记与理解

1、填空。

《闲情记趣》的作者是,_(朝代)_家。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童稚(2)果如鹤唳()云端(3)项为之强()(4)以土砾()凸者为丘

3、根据拼音写汉字。

(l)见miao3_小微物(2)凹者为he4_(3)pang2__然大物(4)yi2__然自得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项为之强:_(2)能张目对日:_(3)徐喷以烟:_(4)鞭数十:_(5)又留蚊于素帐中:_(6)余亿童稚时:_

O巩固与掌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练习。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怕然自得。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l)于土墙凹凸处:_(2)常蹲其身:_(3)神游其中:_(4)定神细观:_

2、翻译下列句子。

1)使与台齐。

(2)以土砾凸者为丘。

3、“怡然自得”这个词语,我们在初一哪篇文言文中学过?你能记得吗?请将该话默写出来。

4.解释“怡然自得”并造句。

5、文中运用了_修辞方法,突出“神游”之乐。

O拓展与迁移

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很多趣事。请你学着运用记叙、描写的语言写出自己的`一件或两件童年趣事。下面的文章是一位同学写他的童年趣事,语言生动有趣,可供参考。

提蛐蛐

天色已经很晚了,四周静悄悄的,乘凉的人们仿佛都陆续进屋了,只有我还在路灯下玩。

突然,一阵“嘟儿――嘟儿”的叫声从墙根下传来。再侧耳听,又是一阵“嘟儿――嘟儿”声,对,是蛐蛐!我马上跑进屋,拿了手电筒和玻璃瓶出来捉蛐蛐。

我蹑手蹑脚地顺着叫声寻找着,突然,一个小黑点一蹦,钻到了墙边的砖缝中,又继续叫了起来。我连忙打开了手电筒一照,啊,好大的蛐蛐呀!你看它,两根触须微微抖动,两只后腿强健有力。叫的时候,那只小肚子忽闪忽闪的,好像在使劲喊我呢。刚走近,它就跳到附近的碎砖堆里去了。我轻轻地把砖扒开,两手拢成喇叭,慢慢弓下身,心想:这下你可跑不了啦,谁知一扑竟没扑着,蛐蛐顺着手边又蹦到了墙根处。

我也追近墙根,那蛐蛐似乎知道了我在捉它,索性转身逃到了一个小洞里,再也不出来了。

篇5: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再读课文,仔细思考写“趣”的方法;

2、归纳总结“记趣”的写作方法;

3、运用写作方法,写出“物外之趣”。

教学重点:

1、再读课文,仔细思考写“趣”的方法;

2、归纳总结“记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写作方法,写出“物外之趣”。

计划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幼时记趣》中忆――统领全文(童年生活);小――贯穿全文(神游其中);趣――渗透全文(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再读《幼时记趣》,去想想要写出“物外之趣”,我们要掌握哪些方法。

归纳方法

一、请同学们用四字词语概括这篇文章写了哪三件事?

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二、这三件事都突出了“趣”字,那么作者是如何写出“趣”的?

(PPT)学生齐读下列句子: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4)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这四个句子,都写出了“趣”,具体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小物大写,劣物美写,低物高写,实物虚写。

之所以能将“小物大写,劣物美写,低物高写,实物虚写”,是因为加入了作者的

明确:联想和想象

(教师板书)写“物外之趣”要――不拘现实,大胆想象

(PPT)学生齐读下列句子: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2)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4)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这四个句子,也写出了“趣”,具体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描绘了声音和形态,刻画入微,文字极富表现力。神行兼备,情趣横生。

(教师板书)写“物外之趣”要――绘声绘形,生动传神

(PPT)学生齐读下列句子:

(1)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3)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这四个句子,直接抒情,写出了“趣”,具体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直接抒情,真情实感。

(教师板书)写“物外之趣”要――真情实感,由衷抒发

小试身手

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写一段《童年趣事》的片段作文。

篇6: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再读课文,仔细思考写“趣”的方法;

2、归纳总结“记趣”的写作方法;

3、运用写作方法,写出“物外之趣”。

教学重点:

1、再读课文,仔细思考写“趣”的方法;

2、归纳总结“记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写作方法,写出“物外之趣”。

计划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幼时记趣》中忆――统领全文(童年生活);小――贯穿全文(神游其中);趣――渗透全文(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再读《幼时记趣》,去想想要写出“物外之趣”,我们要掌握哪些方法。

归纳方法

一、请同学们用四字词语概括这篇文章写了哪三件事?

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二、这三件事都突出了“趣”字,那么作者是如何写出“趣”的?

(PPT)学生齐读下列句子: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4)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这四个句子,都写出了“趣”,具体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小物大写,劣物美写,低物高写,实物虚写。

之所以能将“小物大写,劣物美写,低物高写,实物虚写”,是因为加入了作者的

明确:联想和想象

(教师板书)写“物外之趣”要――不拘现实,大胆想象

(PPT)学生齐读下列句子: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2)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4)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这四个句子,也写出了“趣”,具体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描绘了声音和形态,刻画入微,文字极富表现力。神行兼备,情趣横生。

(教师板书)写“物外之趣”要――绘声绘形,生动传神

(PPT)学生齐读下列句子:

(1)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3)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这四个句子,直接抒情,写出了“趣”,具体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直接抒情,真情实感。

(教师板书)写“物外之趣”要――真情实感,由衷抒发

小试身手

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写一段《童年趣事》的片段。

篇7:《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识文言文特点和寓言的特征。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3.在了解文言文翻译方法的基础上,对照注释准确翻译全文。

4.理解寓意,并用以指导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2、3、4.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3、4;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并说出读过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

(如“守株待兔”:种田人放弃劳作,想不劳而获。寓意:成果靠劳动取得,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

这就是寓言:(请学生尝试着概括出寓言的特点。)

寓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给人以劝戒作用。(简言之:短小的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另外两则寓言:《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二、检测预习:

1.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

【明确】⑴韩非:战国末年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在政治主张变法图强,积极向韩国君主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他转而埋头著述之中。在这些作品中他把法、术、势思想熔为一体,从而大大丰富了法家学说的思想内涵。这些作品传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视。受到秦王的重用

⑵《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2.检查字词

履(lǚ)遂(suì)先自度(duó)其足吾忘持度(dǜ)宁(nìng)信度(dǜ)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出节奏、人物的语气。)

2.学生朗读(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3.老师范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4.学生齐读。

五、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文中注解翻译全文。

六、三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思考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提示:抓住动作和语言)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可看出买鞋者是一个固执,迂腐的人。

文章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2.说出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七、巩固训练:

1.写出重要字词的意思。

履:鞋度duo,量长短置:放。之:指量好的尺码。坐:同“座”,座位。

之:往,去。市:集市。操,拿。吾:我。反:同“返”,回去。

市罢:集市散了。遂:于是,就。宁:宁可。信度:相信量的尺码。

无自信:不相信自己的脚。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⑵至之市,而忘操之。⑶吾忘持度。

⑷及反,市罢,遂不得履。⑸宁信度,无自信也。

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置之其坐(坐通“座”)(2)反归取之(反通“返”)

4.请指出“之”在下列词语中的意思。

(1)至之市(动词,到)(2)而忘操之(代词,量好的尺码)

(3)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指“鞋”)

2.采取多种形式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郑人买履》

2.预习、背诵《刻舟求剑》

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第一层: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刻舟求剑》,看从中能得出什么道理。

二、检测预习

1.介绍作家作品

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吕不韦使其

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2.检查字词

涉sshè遽jù契qì矣yǐ若ruò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出节奏、人物的语气。)

2.学生朗读课文(朗读指导: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3.老师范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4.学生齐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文中注解翻译全文。

2.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记下来等待全班讨论。

五、思考讨论

1.这个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明确】寓意:不懂得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效果。

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在改革进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但我们面对现实,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于变通,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改革,才能将改革不断的推向深入,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2.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在揭示寓意的方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共同的寓意: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写法评析:《郑人买履》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刻舟求剑》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对比议论发人深省。

六、巩固训练

1.理解重要字词

涉:跋涉,就是渡水的意思。自:从遽:立即,匆忙。契:雕刻。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这儿。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

【从其所契者】从:依照,按照。所契者,雕刻记号的地方。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⑴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⑵遽契其舟⑶是吾剑之所从坠。

⑷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⑸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七、布置作业

1.熟背并默写《刻舟求剑》。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第一层:楚人丢剑和找剑的过程。

第二层:议论、讥笑这种找剑方法是糊涂的方法。

篇8:《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结构。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 能学会对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疏通文句,学会对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

教学难点: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

借助联想和奇特的想象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观察过蚂蚁吗?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还观察过其他的小生物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清朝人写的一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会再一次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二 检测预习,了解情况。

1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及文章出处的相关资料。

明确:《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作者沈复(1763—18以后),字三白,清代苏州人,文学家。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

2 解题:《幼时记趣》中 “记趣”:将乐趣、情趣记录下来。题目本身就蕴涵着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

3 交流预习导学中的字词。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鹤唳lì云端 凹凸āo tu 土砾lì 沟壑hē 怡然yí

三 初读课文,梳理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教师范读时的节奏,边听、边在书上划出。老师讲解节奏划分的三条规律:

方法指导:节奏划分的三条基本规律:

①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如:楚人/有/涉江者。

②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如:何不试之/以足?

③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如:宁/信度,无自信也。

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徐喷以烟。

4。故时有物外之趣。

5。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6。盖一癞蛤蟆也。

2、朗读课文,准确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方法指导: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操作方法之一:扩,: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

宁 信 度:宁可 相信 量好的尺码。

观:作青云鹤观( ) 昂首观之( )

察:明察秋毫( ) 必细察其纹理( )

神:定神细视( ) 神游其中( )

时:余忆童稚时(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提醒学生字词翻译的要求:精准。指导学生做到翻译精准的方法——记忆、运用、积累。

积累一词多义:

以:徐喷以烟( ) 以丛草为林( )

为:以丛草为林( ) 项为之强(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之:昂首观之(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心之所向( ) 项为之强( )

观之正浓( ) 驱之别院( )

成语: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通假字:项为之强( ) 。

3、掌握句子翻译的基本方法。

①文言句的翻译要求:字字落实,句意顺畅。

例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学教案中体现,多媒体展示)

②句子翻译方法之一: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如:何不试之以足?

徐喷以烟:

③句子翻译之二: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如:反归取之

省略句:“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4、赏析课文,探究趣因

①读了文章之后,大家知道全文是抓住哪四个字来写的吗?明确:物外之趣

②围绕“物外之趣”作者写了哪几件趣事? 第一自然段与后三段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关系?

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总分结构。

③请大家在三件趣事中挑选一件自己喜欢的,把它读出来,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作者获得了那些乐趣。

师:观蚊如鹤的趣体现在哪里?(把飞舞的蚊群想象为“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鹤唳云端”。)

师:神游山林作者又是怎样想象的?

(这些想象和联想,都是符合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所以这些趣事描写非常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师:癞蛤蟆只有拳头大小,作者为什么觉得它是庞然大物?

师: 课文最后一句话“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给你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连用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房顶,随即惩罚蛤蟆,驱除残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把少儿鲜明的爱憎情感表现得十分到位。)

④为什么作者能产生这样的“物外之趣”?

师:我国古代有很多诗句是描写儿童游戏的,同学有想到的吗?

明确: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现在我们同学的娱乐方式有哪些?体育运动,像打篮球、踢足球,打电脑等

师:和古代的娱乐游戏相比,现代人有什么缺点和不足?

明确:活动空间封闭,不和自然接触;缺乏想像和艺术性。

师:沈复的《幼时记趣》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要有敏锐的观察和想像,有接触自然,保持童心。

师:同学们能回忆一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趣事吗?

如:小时候用塑料袋套蜜蜂,一不留神蜜蜂跑了出来,手指被狠狠蛰了一下,肿的老高。

……

师:大家的童年也充满着无穷的乐趣,也希望你们能够连缀成文,相信那也将会是很精彩的文章。

四、小结 谈谈你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观 蚊 如 鹤 敏锐的观察

物外之趣 神 游 山 林 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鞭 打 蛤 蟆 接触自然,保持童心

趣事 趣因

篇9: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二教学重点

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三教学方法:

讲读与自读结合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读单元提示,引入童年趣事,你们小时候有观察过文字癞蛤蟆吗?你觉得蚊子癞蛤蟆有趣吗?

全体朗读

2.生字词

稚zhi 藐miao 鹤he g 淚li 怡yi 凹凸aotu 砾li 邱qiu 壑he 庞pang

3.实词积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神游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4.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因为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五学生翻译课文

六概括

第一段:物外之趣

二:观蚊如鹤之趣:观赏群鹤舞空图

观赏白鹤青云图

三:神游山林之趣

四:鞭打蛤蟆趣事

作业:翻译

第二课时

一全体朗读

二抽查复习情况

三省略句

群鹤舞(于)空

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四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五观察――联想――想象

观察仔细:细察――定目细视

联想丰富

想象奇特

六语言简朴,生动,自然

*动词的使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神定,抓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鹤唳之端

拔山倒树

篇10:第七课幼时记趣(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第七课幼时记趣(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词,弄清有关字词解释

2、背诵并翻译全文

3、体会作者情感

4、认识观察和想象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背诵默写并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文学常识: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

二.课堂展示:

1.读准字音:

稚(  ) 藐(  )  项为之强(  )

怡(  )然  唳(  )  凹凸(    )

壑(  )  庞(   ) 蛤蟆(    )

2.解释字词

3.实词积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

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4.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因为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 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3.翻译句子:

心之所向

项为之强

徐喷以烟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故时有物外之趣

鞭之数十

以虫蚁兽

使其冲烟飞鸣

二虫尽为所吞

昂首观之

常蹲其身

必细察其纹理

私拟作群鹤舞空

又留蚊于素帐中

4.翻译全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

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

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

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

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

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

而来,盖一癞蛤蟆也。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

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第二课时

1.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群鹤舞(于)空”

“使之(于)台齐”

“驱之(于)别院”

2.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

(讨论回答)

①、私 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怡然称快。

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驱之别院。

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

(讨论明确仔细观察与想象力的关系;这些乐趣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课堂小结:

一、主要内容

这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二、思路结构(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第1节总叙“物外之趣”

这一节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

第二部分、第2-4节,分别写观赏白鹤之图、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板书设计:

沈复

一、观蚊如鹤

总:物外之趣        二、神游山林          分(童真童趣)

三、鞭打蛤蟆

篇11:《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教案

教学目的: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

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1

教具学具: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

1、导入  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      明察秋毫       故      和       拟      强

怡然称快      其      必      之       则      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         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3、4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   其   神游

篇12:《幼时记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

2、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二、教材分析

《幼事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写的是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本教案主要引导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设想

《幼事记趣》是一篇精读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本课学习,我采用四步教学法:正确朗读――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我觉得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一块石头,又经仔细观察,认为象阿诗玛。

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经过仔细观察,经过丰富的想象,就会发现它的审美价值。这说明,观察和想象是很重要的。它能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趣。尤其是天真活泼的儿童,更能从丰富的的想象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充满想象力的文章――《幼时记趣》。(屏幕显示标题)

二、学会正确的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解决文言文语言上的问题。

1、先请大家齐读,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发音饱满。(生齐读)

2、朗读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先听老师读第1段。(教师范读)

(1)你们认为应怎样读才会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明确: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还要读出感情。

(2)请学生试着注意停顿和轻重,读给大家听。(3个学生分读2~4段)

(3)情感式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要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就本文而言,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读出愉悦、自豪的感情。

(4)请一位感情丰富、声音甜美的同学为我们朗读这一篇文章。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合作探究

1、全文共有4段,每个小组合力译读一段,要注意:①读懂文章写的内容;②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

2、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吧!

(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巧妙插话。)

3、在大家的合作解读过程中,我们自己发现了很多方法,如查看法(查看注释、工具书)、换加法(换词、加字)、对照法(对照上下文进行推断)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生齐读)

4、文言现象归纳

1、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从(当做)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代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代自己)

神游其中(代词,代想象中的山林)

而:拔山倒树而来(连词,修饰作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2、省略句。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3、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二、第二次合作探究

1、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哪些事情?

(2)怎么理解“物外之趣”?说说作者这种“物种之趣”是怎么样产生的?

(3)你还有什么问题?

2、文言文要反复诵读。下面请女生齐读第1段,男生思考: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女生齐读)

明确:大家从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不同词语。不过我们从题目《幼时记趣》来看,文章主要还是写“趣”,写由观察“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3、怎么理解“物外之趣”?

明确:“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乐趣。

4、请男生齐读第2段,女生思考:本段中具体写了哪一种“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明确:(男生齐读)从蚊子飞舞中找乐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还有“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

5、大家自由朗读3、4段,考虑一下,这两段主要写什么地方的乐趣。(全班自由朗读)

明确:“丛草之趣”。神游山林:“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鞭打哈蟆。

6、作者为什么会有“物外之趣”?

仔细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三、合作分享

扬州出版社要编辑《幼时记趣》现代版,你有无童年的趣事?说来听听,要善于从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四、拓展练习

想象可以使我们发现美,并从中得到快乐。其实,想象不但可以发现美,还可以创造美。你们看见过树根吗?树根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正是这不同的形状,给人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而艺术家便借助想象把它们雕成一件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这就是根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件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想象的结晶,也可以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每幅作品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看谁取的名字最美(屏幕依次显示《凌寒俏立》、《仰天长V》、《图腾》等根雕的图片。师生共同欣赏、取名、评议)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聪明的你,一定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放开眼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深入挖掘,大胆联想,驰骋想象,就能发现美,创造美,做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五、布置作业

课外大家可选读一段《闲情记趣》的文字,将自己童年的趣事用笔写下来,成为现代版《幼时记趣》。

附:板书设计

篇13:《幼时记趣》教案

沈复

观蚊成鹤 产生原因:

物外之趣 神游山林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篇14:《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课题:童趣

二、授课类型:人文学科新授讲授课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明察秋毫、藐小、强、素、唳、丘壑、庞然大物”等词语的意思,积累古文言知识;可以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方法目标

在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过程中可以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等;在阅读中可以产生并表达出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看法;在学习中能运用合作等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进而引发对自己童年乐趣的回忆;这是一篇生动的文言文,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对文言阅读产生兴趣,选择浅显的文言文章阅读,提升阅读品味。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字词教学,文言句式教学,文章内容理解。

2.难点

文言文离现代较远,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感强烈,对作者乐趣的感知较难;学生的个体差异。

六、教学关键

创设情境,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阅读中体验到作者童年的乐趣,并联系自己的童年,明白童年小小的幸福与快乐。

七、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情况

首先,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己查字典独立识字词的能力,所以学生能够通过预习解决字词问题了;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完成。

学生有自我搜集资料的能力,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手段搜集关于沈复和《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的相关信息,对文学常识可以有大致了解。

以上两点对于课堂教学是十分有帮助的。在课堂上就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来重点抓内容和思想。

2.学生阶段心理特征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由第三学段升入第四学段,在心理上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正处于一个十分矛盾的阶段,所以它们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即成熟性与幼稚性统一、向上性与盲目性统一、独立性与依赖性统一、新鲜感与紧张感统一。这虽然对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但是《童趣》这篇文章的特点可以让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学生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的效果。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我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大家先看一下幻灯片上展示的这幅图片,图片上显示了一组图,分别代表了一种游戏,你们有没有玩过呢?或者你们小时候有没有一些比较有趣的事情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呢?大家看完之后,我请一些同学来说一下。

好,看来大家都是挺会玩的。但是你们知不知道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遇到了怎样的趣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板书课题《童趣》。)

(二)揭题

昨天大家都预习过这篇文章了,了解了文章的大概意思,那么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的资料。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现在请大家先默读一下课文,然后看看幻灯片上的生字词的读音是不是都学会了?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同学们,刚才已经读过课文了,现在看看幻灯片上的这些句子是不是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呢?能不能试着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有看不懂的或者自己拿不准意思的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i.以草为林。j.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现在大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都没有问题了,我们下面从内容上再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吧!

a.首先谁能来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要是不明白的话可以前后四人一组讨论交流一下!

答案参考:“物外之趣”。“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b.我们明白了这篇课文主要是向我们讲述了作者童年的“物外之趣”,那课文主要写了作者童年哪几个“物外之趣”?(引导学生读课文,从课文中归纳)

参考答案:素帐围蚊拟鹤舞、从草为林观兽斗、二虫被食驱蛤蟆。

c.作者的这些物外之趣你认为是怎样产生的?

参考答案: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而产生。

d.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样的启发呢?(思考,单独作答)

参考答案:(1)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2)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3)在生活当中要善于观察,敢于勇于去发现去创造乐趣,使生活更有情趣。

(五)升华主题

a.大家特别注意一下最后一段,课文中作者为“二虫”出气,惩罚蛤蟆,但是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处死蛤蟆?这个问题大家同桌之间可以相互商量一下。

参考答案:爱护生命,处罚有度。(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b..你认为人应该怎么样生活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可以讨论也可以自己思考。

参考答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对于创意性的回答做记录,并鼓励学生思考。)

(六)拓展探究

童年总是让人难以忘怀,即使成年后或许在某天夜里依然会梦回童年,梦回那份属于自己的甜蜜和忧愁。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和童年有关的歌曲吧!

欣赏歌曲《童年》或《别在长大》

(七)布置作业

请赶快拿起你的笔,把你童年的乐趣写下来吧,给自己的童年留一份美好的回忆,也让你的朋友老师同学了解一下你那多彩的童年吧。

九、板书设计

童趣

物外之趣 如何产生 启示

素帐围蚊拟鹤舞 丰富的联想、想象;儿童特有的好奇心 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想象联想,生活的情趣

草木为林观兽斗

二虫被食驱蛤蟆

十、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文言教学精读课文,从整体来看课堂教学收到了预设的效果。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

教学内容方面,把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和课文内容分析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的重点,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现阶段的基础情况。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对于文言文教学,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课堂容量来看,教学容量稍大,训练略多,这样虽然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但是学生整堂课下来会觉得东西很多很重很累。这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注意的。

侯晓旭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15:《幼时记趣》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对童年趣事的记叙。

2.学习具体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对“物外之趣”的理解。

设计思想:

教学本文,首先指导学生从自学入手,自己反复诵读,自己翻译、理解课文,再来体会课文描写的童真、童趣,并品味课文用词的精当。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步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扫清字词障碍;第二步在学生反复诵读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第三步学生自读、圈点课文,就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向老师和同学们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钻研精神;第四步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训练学生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五步引导学生研读作者所描绘的童真童趣,从而感受文章质朴、清新、自然的文风,感悟作者富于联想、想像的性格特点;第六步深入探究,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第八步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还历历在目呢?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闲情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二、学习课文

⒈整体感知

(1)简介作品及作者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作者沈复(1763-18以后),字三白,清代苏州人,文学家。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

(2)解题

题目《幼时记趣》中,“闲情”:清闲、无拘束时的情致;“记趣”:将乐趣、情趣记录下来。题目本身就蕴涵着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教师范读时的节奏,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词。

(4)解决字词

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童稚 藐小 鹤唳 怡然 土砾 沟壑 项为之强 庞然大物 癞虾蟆

解释下列词语。

明察秋毫 物外之趣 私拟作 项为之强 素帐 鹤唳 怡然 鞭数十

(5)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完成正音、解词。

(6)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7)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

思考题:本文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归纳段意。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文章没有连贯的情节,先总后分地叙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常常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

第二部分(2-4段)具体记叙童年的各种“物外之趣”。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夏蚊成雷”景象,把蚊比作鹤,把它想像成“鹤唳云端”。表现出作者幼时富于联想、想像的性格特点。

第二层(3-4段)写神游山林,观虫斗、驱蛤蟆的情景,充满童真童趣。

④学生诵读课文,把握文章写作思路。

2.精读课文

(1)反复诵读课文,正确理解疑难句意。

①学生自由诵读,借助文下注解和工具书进一步研读课文,圈点疑难文句。

②学生就疑难问题质疑。

③讨论、交流

(2)检查学生正确理解疑难文句的情况。

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常常能够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或:所以常常有超脱于尘世之外的乐趣。)

②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当青云、白鹤来观看,果然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③蹲其身,使与台齐。(蹲下身子,使身体与花台一般高。)

④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把丛草看作树林,把小虫、蚂蚁看成兽类,把土石凸出的看作丘山,凹陷的看作山谷。)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3)诵读课文,品味文中精美词句,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思考题:下边的句子是如何表现童真童趣的?

①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睁大眼睛对着太阳,憨态可鞠,童真童趣便融于其中,此时的“童稚”,一面细察毫末,一面浮想联翩、想入非非,其乐趣已远超出“日”之本身。)

②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以“童稚”独有的视角、美妙的想像面对眼前的景象,“夏蚊”竟成“群鹤”,想像之奇特,童趣之美妙,可见一斑。)

③ 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徐喷以烟”之举,非童稚不能为也,小小素帐之中,竟出现“鹤唳云端”的奇观,确实令人怡然称快。)

④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既然“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为丘壑,则小小癞虾蟆便为“庞然大物”,所到之处,山为之拔,树因之倒,如此意境,世俗成人是无法领略的。)

⑤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观“二虫斗草间”的乐趣正浓,忽为虾蟆所坏,岂有不怒之理。惊魂既定,便用鞭打,一下两下不解恨,数十下仍不解恨,“驱之别院”而后快,童真童趣融于其中。)

启发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共同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深入探究

(1)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作者的“物外之趣”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观察--联想、想象--玩赏。[板书]

作者“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脖子都酸了,可见其观察是多么专注,时间多么长久。作者善于联想、想象、玩赏,怀着极大的热情创造着种种属于自己的世界。正因如此,在他的眼中,才会出现“夏蚊成雷”“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等等景象,使他获得自我满足,产生“物外之趣”。

(2)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闲情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三、小结

《闲情记趣》文章紧扣“趣”字落笔,揭示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文中处处有情、处处有趣,因作者“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作者观物有情,嬉蚊有情,鞭癞虾蟆,简直就是用情在鞭;正因闲中有情,才写出让人体味不尽的“物外之趣”。

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这篇文章,体会文章表达的“物外之趣”;在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联想、想像能力,学习作者的下笔细腻,笔端存真的风格,写好自己的“闲情记趣”。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精美语句。

2.课下借阅《浮生六记》,阅读书中其他篇目及其他名家描写童年生活的佳作。

3.以《幼时记趣》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五、板书设计

观 蚊 如 鹤

趣      神 游 山 林

鞭 打 蛤 蟆

三、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问题。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 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     )

①于土墙凹凸处( 在 ) ②神游其中 ( 想像 )

③项为之强 ( 僵硬 ) ④留蚊于素帐中 (朴素的)

⑤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 ⑥鞭数十(鞭子)

⑦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土山) ⑧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

2.解释一词多义:

①之 时有物外之趣(     ) 昂首观之(      )心之所向(     ) 项为之强(      )

②观 昂首观之(     ) 作青云白鹤观(       )

③以 徐喷以烟 (       ) 以丛草为林(      )

④为 项为之强 (        ) 以虫蚁为兽(       )

⑤故 故时有物外之趣(     ) 温故而知新(        )

⑥其 常蹲其身 (        ) 神游其中(        )

3.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

(1) 明察秋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二段写的趣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只用4个字)

6.对选文第三段文字意思的理解,有下面两种不同的概括。你赞成哪一种?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1)神游丛草 (2)神游山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 。

8.什么是“物外之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9.“我”能得到许多闲情之趣的原因是    。

10、没有想象就没有神游的感受,请用原文写出第三段中作者想象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说说“项为之强”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第四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第二段中“又”的用法应该是:(   )

A.表示重复或继续  B.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

C.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  D.表示转折,有“可是”的意思

14.第一段与二、三、四段的关系是:   。

15.文章具体叙述了幼时的几件趣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鹤”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请你写出两个带有“鹤”字的成语或诗句。1、 _________________ 2、_____ __ ________

三、1.④(白色的)⑥(鞭打)

2.①的;它,指蚊子;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助词,无实义);代词,指“昂首观之”。 ②观看;景观。 ③用;把。

④因;当作。 ⑤所以; 旧的。 ⑥指自己;它们,指丛草、虫蚁、土砾。

3.(1)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2)心情舒畅,自得其乐。(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3体积极大的东西。(形容极大极大的物体。)

4.①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私,私下里。)

②夏夜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着群鹤在空中飞舞。

③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

5.观蚊如鹤(夏蚊成鹤)。

6.以神游丛草为好,丛草也值得“神游”,更能体现童趣。选另一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7.物外之趣

8.即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超脱于尘世以外的乐趣)。

9.细察(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10、 “以丛草为林……凹者为壑.”

11.写出了“我”的专注,侧面烘托出想象世界的美好。

12.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13.C

14.总分关系

15.两件事,表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和富于热情幻想的性格。

16.鹤立鸡群(比喻人的才能或仪表卓然出众。)

鹤唳风声(形容极度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或形容凄凉的景象。)

鹤发童颜(白色的头发,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有精神。)

晴空一鹤排云上,……

《黄鹤楼》……

谭义专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16:幼时记趣的教学设计

幼时记趣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

教具学具: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 明察秋毫 故 和 拟 强

怡然称快 其 必 之 则 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 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3、4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 其 神游 庞然大物 方 之 盖 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以……为

……为所……

8、朗读课文第三、四段,指导朗读

9、齐读课文

10、.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1、作业:(1)抄写不认识的字 (2)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研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产生的原因,“物外之趣”所体现出来的'童心;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类似的趣事。

教学步骤:

1、复习:(1)注音:童稚 项为之强 藐小 怡然称快 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 和拟作群鹤舞空 徐喷以烟 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昨天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的大意,今天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2)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惩罚、同情弱小的童心,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3)根据课文所叙,你能说一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8、作业:(1)练习册(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板书设计:

物外之趣: 产生原因:

观蚊如鹤:(1)群鹤舞空 (2)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 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篇17:七年级下册语文《幼时记趣》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幼时记趣》教案

教学目的: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

教具学具: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 明察秋毫 故 和 拟 强

怡然称快 其 必 之 则 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 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3、4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 其 神游 庞然大物 方 之 盖 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以……为

……为所……

8、朗读课文第三、四段,指导朗读

9、齐读课文

10、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1、作业:(1)抄写不认识的字 (2)练习二

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研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产生的原因,“物外之趣”所体现出来的童心;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类似的趣事。

教学步骤:

1、复习:(1)注音:童稚 项为之强 藐小 怡然称快 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 和拟作群鹤舞空 徐喷以烟 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昨天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的大意,今天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2)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3)根据课文所叙,你能说一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幼时记趣》原文和译文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翻译:

我回忆童年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细心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高兴得直喊痛快。

在低洼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边,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体和花台一样高,凝神细看。

把繁茂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把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以……为……:把……当做……。邱:同“丘”,土山。壑:山沟。神:想象。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打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庞然大物,像搬开大山撞倒大树一样闯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之,指“二虫斗”。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拔:移,搬开。而:表修饰,翻译为“着”。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蛤蟆舌头一伸然后两只虫就全被癞蛤蟆吞进肚里。

而:表承接,然后。尽:全。为:被。为所:表示被动,“……被……”的意思。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我当时年龄正小,正在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等我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用鞭子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方:正在。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呀然;哎呀地(惊叫一声)。鞭,名词活用作动词,鞭打。

选自: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幼时记趣》教学反思

我是今年新走上工作岗位的一名新教师,面对的也是刚刚从小学阶段进入初中的新学生,因而目前总体来说应该处于一个初步学习阶段。无论对我而言,还是对学生而言,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都可谓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幼时记趣》作为初中阶段孩子们正式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在学习是也是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具体反思如下:这篇文章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正式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当然,在第一单元中也有文言体的短文《寓言二则》,但篇幅较短,内容也较为浅显,因而我把它视为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开幕式”。也正因为如此,我在课文前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想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让他们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唱歌曲《童年》,然后和他们交流了各自的童年趣事,通过师生互动来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然后,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个古人的童年,看看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趣事,不过,他用的是文言文来写的,需要我们来挑战一下。”随后我让学生们在疏通文章(即常规翻译)的基础上进行了特色翻译,让他们以沈复的老师,父母,同学等身份以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作者的趣事,结果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很快就了解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等具体事情,让他们在脑中建立一种整体的画面感。

与此同时,我在这个过程中相继点拨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等,并同时穿插师生的诵读,这样就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同时,向他们渗透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样在第一课时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做好了铺垫。

作为刚刚从教的教师,我的课上的还不够成熟,对有些内容把握的还不到位,今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上好每一课。

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翻译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

幼时记趣的阅读答案

幼时记趣(教师中心稿)

《春》(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马的教学设计(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感受自然(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幼时记趣(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幼时记趣(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