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教师中心稿)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等我吃完这口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时记趣(教师中心稿)(共含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等我吃完这口”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幼时记趣(教师中心稿)

篇1:幼时记趣(教师中心稿)

幼时记趣(教师中心稿)

卫国中学  刘凤兰

教学目的: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

教具学具: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      明察秋毫       故      和       拟      强

怡然称快      其      必      之       则      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         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3、4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   其   神游      庞然大物      方      之      盖       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以……为

……为所……

8、朗读课文第三、四段,指导朗读

9、齐读课文

10、.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1、作业:(1)抄写不认识的字    (2)练习二

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研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产生的原因,“物外之趣”所体现出来的童心;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类似的趣事。

教学步骤:

1、复习:(1)注音:童稚   项为之强   藐小   怡然称快    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     和拟作群鹤舞空      徐喷以烟     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昨天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的大意,今天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2)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3)根据课文所叙,你能说一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8、作业:(1)练习册(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板书设计:

物外之趣:                       产生原因:

观蚊如鹤:(1)群鹤舞空 (2)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                                     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教师中心稿)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幼时记趣(教师中心稿)

幼时记趣(教师中心稿)

卫国中学  刘凤兰

教学目的: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

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1

教具学具: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

1、导入  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      明察秋毫       故      和       拟      强

怡然称快      其      必      之       则      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         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3、4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   其   神游      庞然大物      方      之      盖       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以……为

……为所……

8、朗读课文第三、四段,指导朗读

9、齐读课文

10、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1、作业 :(1)抄写不认识的字    (2)练习二

板书设计 (略)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研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产生的原因,“物外之趣”所体现出来的童心;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类似的趣事。

教学步骤 :

1、复习:(1)注音:童稚   项为之强   藐小   怡然称快    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     和拟作群鹤舞空      徐喷以烟     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  :昨天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的大意,今天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篇3:幼时记趣(网友来稿)

幼时记趣(网友来稿)

作者邮箱:tomato4526@sohu.com

第二单元

单元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人是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的情感

2根据作品的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3回忆童年生活9,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写真实的感受

4语言得体

六幼时记趣

沈复

一教学目标 :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二教学重点

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结合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二教学重点

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三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结合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读单元提示,引入童年趣事,你们小时候有观察过文字癞蛤蟆吗?你觉得蚊子癞蛤蟆有趣吗?

一全体朗读

二生字词

稚  zhi         藐miao           鹤 he        强 jiang          I li                         怡   yi               凹凸  ao tu              砾 li              邱   qiu               壑he              庞pang

三实词积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神游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三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因为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 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篇4:幼时记趣(网友来稿)

作者邮箱:tomato4526@sohu.com

第二单元

单元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人是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的情感

2根据作品的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3回忆童年生活9,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写真实的`感受

4语言得体

篇5:幼时记趣(网友来稿)

沈复

一教学目标: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二教学重点

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结合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二教学重点

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三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结合

四教学过程

导入:读单元提示,引入童年趣事,你们小时候有观察过文字癞蛤蟆吗?你觉得蚊子癞蛤蟆有趣吗?

一全体朗读

二生字词

稚  zhi         藐miao           鹤 he        强 jiang          I li                         怡   yi               凹凸  ao tu              砾 li              邱   qiu               壑he              庞pang

三实词积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神游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三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因为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 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五学生翻译课文

六概括

第一段:物外之趣

二  :观蚊如鹤之趣:观赏群鹤舞空图

观赏白鹤青云图

三  :神游山林之趣

四  :鞭打蛤蟆趣事

作业:翻译

第二课时

一 全体朗读

二 抽查复习情况

三 省略句

群鹤舞(于)空

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四 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五 观察DD联想DD想象

观察仔细:细察DD定目细视

联想丰富

想象奇特

六 语言简朴,生动,自然

* 动词的使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神定,抓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鹤唳之端

拔山倒树

作业:41页一 二

补:

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散文家,著有《浮身六记》。

幼时记趣(网友来稿)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6:《幼时记趣》

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

2、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读懂全文,学习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学习文章细致的观察,奇特的想象,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前苏联作家乌斯托夫斯基曾说:“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这是童年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馈赠,谁要是在成年之后的漫长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一馈赠,那么,他就是诗人或作家”。沈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二、简介沈复及《浮生六记》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书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娱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三、检查预习

指名注音: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鹤唳(lì) 凹凸(āo tū) 沟壑(hè)

庞然大物(páng) 怡然称快(yí) 土砾(lì) 项为之强(jiāng) 癞蛤蟆(lài)

四、朗读课文

1、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2、范读――跟读――自读――齐读

五、疏通第一节文意

1、生齐读第一节。

2、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学生小组合作翻译,教师巡回参与。

3、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巧妙插话。

六、小结、巩固。

在大家的合作解读过程中,我们自己发现了很多方法,如查看法(查看注释、工具书)、换加法(换词、加字)、对照法(对照上下文进行推断)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生齐读)

七、作业

背诵第一节原文及字词解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疏通文意

根据学习第一节的方法,学习课文的2-4节

1、强调翻译的注意点:

①根据内容,调整句序。

②联系前后文,补充相应内容,保持语句流畅,句意明确。

2、学生对照注释自行翻译。

3、指名翻译,讨论指正。

4、按组轮流翻译。

三、总结、巩固

文言现象归纳

1、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从(当做)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代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代自己)

神游其中(代词,代想象中的山林)

而:拔山倒树而来(连词,修饰作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2、成语: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3、通假字:项为之强 “强”通“僵”

4、省略句。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群鹤舞(于)空”,“驱之(于)别院” 省略介词。

3、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四、作业设计: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笔记本上翻译全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分析课文内容。

1、齐读第1段

①思考: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明确:文章主要写“趣”,写由观察“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②怎么理解“物外之趣”?

明确:“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乐趣。

③作者能得到“物外之趣”的来源是什么?

明确:客观:目力好; 主观:好观察,观察细

2、浏览2-4段,说说共回忆了几件趣事?

①观蚊如鹤 ②神游山林 ③鞭打蛤蟆

3、学习第2段,分层次,讨论:

这段中“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的原因是什么?“如鹤唳云端”的原因是什么?

①“心之所向” ②“作青云白鹤观”

两个“果”的作用是什么?

强调情景的逼真,想象给人带来的'乐趣。

4、第3段写了什么事?作者怡然自得的来源是什么?

神游山林

“细视” “神游” “以……为……”(①观察细 ②想象奇物)

5、第4段主要写什么事?“庞然大物”是什么?“拔山倒树”一句中“山”“树”本是什么?这样的变化得力于作者的什么能力?(想象)

6、齐读全文。

7、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设计: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把课堂上自己讲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重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沈复

观蚊如鹤 热爱生活

物外之趣 神游山林 观察仔细

鞭打蛤蟆 想象奇特

教后感:

篇7:幼时记趣(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幼时记趣(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幼 时 记 趣

预设目标:

1、口述作者及课文出处

2、读准生字词、学习断句、熟读课文

稚       藐      强     唳     凹    凸     砾    邱    壑

3、借助字典、注释、弄清有关字词解释

察   故   私   拟   强   怡然   徐   唳   拔   鞭   方   之   其   以   为   或

4、口述文中三件趣事、翻译全文

5、探究作者为何有“物外之趣”

6、口述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目标设定:(学生讨论制定)(3分钟)

目标设想:

1、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学会断句,注意感情和节奏。

2、借助字典、注释,了解字词解释、句子含义。

3、口述文中三件趣事

教学步骤 :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3分钟)

1、教师活动:生命的街车走过千坎万坷,生命中的风风雨雨已经跌落成碎片。但童年

的回忆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整个生涯中。童年的天空是用纯洁的心灵制成的清净的海蓝色;童年的画卷是用希望描绘成的五彩缤纷的梦想;童年的诗歌是用幻想写成的.一首完美的欢乐。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追亿幼时的童真童趣。

2、学生口述作者及课文出处,教师补充。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书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娱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二、自主合作,理解疏通(30分钟)

1、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词读音。(自读、相互纠正)(5分钟)

2、齐读课文,注意节奏和感情。(教师引导)(5分钟)

3、借助字典、注释,了解字词解释,句子含义。(自学、讨论、交流、纠正)(10分钟)

如:明察秋毫   故   私   拟   强   怡然称快   神游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方   之   以   或   其

4、  合作复述文中三件趣事。(自述、交流、评价)(10分钟)

三、复习巩固。(10分钟)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笔记本上翻译全文。(课后作业 )

第二课时

目标设想:

1、翻译全文

2、体会作者情感

3、认识观察和想象之间的关系

教学步骤 :

一、翻译全文、(合作交流)(10分钟)

1、交换笔记本,检查翻译情况

2、教师讲述课文中的省略句和固定句

如:“群鹤舞(于)空”、“使之(于)台齐”、“驱之(于)别院”等、

“作……    观”、“以……     为”、“ ……   为所 ……    ”等

二、学生质疑、探究思考(10分钟)

比如:1、你对文中哪件趣事最感兴趣,为什么?(讨论、交流)

2、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讨论回答)

①、私 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怡然称快。

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驱之别院。

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讨论明确仔细观察与想象力的关系;这些乐趣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三、拓展活动(20分钟)

1、根据自己的感受,口述自己的童年趣事。(回忆、交流、评价)

2、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将自己的童年趣事组织成文。(提醒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

四、布置作业 (5分钟)

1、熟读课文并争取背诵

2、笔记本上整理字词练习

如:①、字音、字形

稚    藐    怡    蹲    壑    癞

②、解释加点的字词

明察    项为之强   徐喷以烟  余年幼   拔山倒海   鞭之数十

心之所向       项为之强              常蹲其身          徐喷以烟

之   昂首观之  为    二虫尽为所吞    其                 以

项为之强        以虫蚁为兽            使其冲烟飞鸣     以虫蚁为兽

3、短文欣赏(《课程标准新教案》第56页《钓青蛙》)(课后作业 )

板书设计

第七课    幼时记趣

沈复

一、观蚊如鹤

总:物外之趣        二、神游山林          分(童真童趣)

三、鞭打蛤蟆

篇8:《幼时记趣》 2

《幼时记趣》 2

幼时记趣

瓜洲镇中心中学

预设目标:

1、口述作者及课文出处

2、读准生字词、学习断句、熟读课文

稚       藐      强     唳     凹    凸     砾    邱    壑

3、借助字典、注释、弄清有关字词解释

察   故   私   拟   强   怡然   徐   唳   拔   鞭   方   之   其   以   为   或

4、口述文中三件趣事、翻译全文

5、探究作者为何有“物外之趣”

6、口述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二、思路结构(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第1节总叙“物外之趣”

这一节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

第二部分、第2―4节,分别写观赏白鹤之图、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三、.写作特点

1、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正因为“明察秋毫”能细察藐小之物的`“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是总述,是面上的记述。正因为“明察秋毫”,所以能观蚊如鹤,能“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为丘壑,能视蛤蟆为“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样用三个典型事例分述了“物外之趣”,从点上具体记述了幼时的趣事。

2、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从全篇来看,开头总说“物外之趣”,文字简洁。主体部分写得详尽具体,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3、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文中很注意观察的描写,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

对二虫相斗,观之“出神”。这样的观察,实际上是“观”与“察”同时进行的。“察”这个动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因此,观察促进了想象和联想。观察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想象就越奇特。例如,把飞舞的蚊群,想象成“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成“鹤

唳云端”;把丛草想象为森林,虫蚁想象为野兽,土砾想象为丘谷。这些都是由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象的;而这里的联想和想象,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因而事物形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4、语言简朴、自然、生动。

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吞”、“吐”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了“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另外,有些词语用得也很准确。如“冲烟飞鸣”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鹤唳”的“唳”字,仿佛使人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虽然在成人看来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却是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目标设定:(学生讨论制定)(3分钟)

目标设想:

1、  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学会断句,注意感情和节奏。

2、  借助字典、注释,了解字词解释、句子含义。

3、  口述文中三件趣事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

1、教师活动:生命的街车走过千坎万坷,生命中的风风雨雨已经跌落成碎片。但童年

的回忆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整个生涯中。童年的天空是用纯洁的心灵制成的清净的海蓝色;童年的画卷是用希望描绘成的五彩缤纷的梦想;童年的诗歌是用幻想写成的一首完美的欢乐。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追亿幼时的童真童趣。

2、学生口述作者及课文出处,教师补充。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

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翻译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

幼时记趣的阅读答案

幼时记趣(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囚绿记 (教师中心稿)

初一语文第七课幼时记趣预习导学案

石钟山记第二课时(教师中心稿)

变形记(教师中心稿)

离骚(教师中心稿)

幼时记趣(教师中心稿)(集锦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幼时记趣(教师中心稿),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