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了黄帝内经灵枢篇第根结(共含8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一灯飘过”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五篇根结
本章《根结》详述了三阴三阳经的根结部位与穴名,及其与治疗的关系。指出三阴三阳经开、阂、枢的不同作用和所主的疾病。举了手足三阳经根、溜、注、入的穴位。根据经气一昼夜间在人体运行五十周次的基本原理,讨论了从歇止脉次数的多少,来测定脏气亏损的情况。强调运用针刺治疗时,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针刺应有疾、徐、浅、深、多、少的区别。
【原文】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何泻何补。奇邪①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
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太阳为开②,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渎者,皮肉宛膲而弱也。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当窃其本也。
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太阴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③。膈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故开折者,气不足而生病也。合折,即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取之不足。
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小海,入于天窗,支正也。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此所谓十二经者,盛络皆当取之。
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④。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要在终始。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
黄帝曰: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大小,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经络之数,余已知之矣,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慓悍⑤滑利,其刺之徐疾浅深多少,可得同之乎。岐伯答曰:膏梁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以此观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慓悍滑利也。
黄帝曰:形气之逆顺奈何?岐伯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
故曰:刺不知逆顺,真邪相搏。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肺内月真,阴阳相错。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辟,皮肤薄着,毛腠夭膲,予之死期。
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审五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麤,而后取之也。
【注释】
①奇邪:不正的邪气,即违背四时规律的邪气。
②太阳为开:太阳为三阳之表,主表而为开。
③膈洞:膈,膈塞不通;洞,指泻下无度。
④狂生:一种病态。指生理功能不正常,生命有危险。
⑤慓悍:这里用来形容气血运行疾利。
【译文】
岐伯说:天地之气相感应,寒暖气候也交相推移,阴阳的消长、寒热的盛衰、谁多谁少,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阴道为偶数,阳道为奇数。病发在春夏之季的,阴气少而阳气多,对阴阳不能调和所致的病,应该怎样用补法和泄法?病发在秋冬季的,阳气少而阴气多,此时由于阳气衰少阴气充盛,因此草木的茎叶枯萎凋落,水湿会下渗到根部,对于阴阳相移的病变,又应该怎样用补法和泄法呢?不正的邪气侵入经络,所发生的病变是难以胜数的,如果不知根结的意义,奇邪侵扰脏腑致使功能失常,枢机败坏,气走泄而阴阳大伤,这样病也就难治了。九针的妙用,主要在于经脉根结。所以知道了经脉根结,针刺的道理一说就清楚了。如果不知道经脉根结,针刺的道理就闭绝难通。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足小拇指外侧的至阴穴,结于面部的命门。所谓“命门”,就是内眼角的睛明穴。足阳明胃经起于足大拇指和食指端的厉兑穴,归结于额角的颡大。所谓“颡大”,就是钳上于耳的上方、额角部位的头维穴。足少阳胆经起于足小趾端的窍阴穴,结于耳部的窗笼。所谓“窗笼”,就是听会穴。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介于表里之间,可转输内外,如门户的枢纽,故称为枢。所以太阳之关失掉了机能,则肉节渎而发生暴疾。因此针治暴疾,可取用足太阳膀胱经,根据病的情况,判断应该泄有余,还是应该补不足。(渎,是皮肉瘦小憔悴的意思——译注)阴之合失掉了功能,气就会无所止息,痿疾也就发生了。因此,针治痿疾,可取用足阳明胃经,根据病的情况,判断应该泄其有余,还是应该补其不足。(无所止息,就是说如果正气运行不畅,邪气就会留在里面了——译注)阳之枢失掉了功能,就会发生骨繇病而站立不稳。因此,诊治骨繇病,可取用足少阳胆经,根据病的情况,判断应该泄其有余,还是应该补其不足。“骨繇”,是指骨节弛缓不收的意思。以上所说的病应该探明它的根源。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的隐白穴,归结于上腹部的太仓穴。足太阴肾经起于足心的涌泉穴,归结于喉部的廉泉穴。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外侧的大敦穴,归结于胸部的玉英穴而络于膻中穴。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阳为枢。所以太阴之关失掉了功能,就会使脾运化功能降低而不能转输谷气,表现为上则隔气痞塞,下则洞泄不止。治膈塞洞泄的病,可取用足太阴脾经穴,根据病的情况而泄其有余补其不足。太阴之开失掉了功能,主要是因为脾气不足而引起的。厥阴之阖失掉了功能,肝气就会弛缓,表现为时常悲哀。治疗好悲的病,可取用足厥阴肝经穴,根据病的情况而泄其有余补其不足。少阴之枢失掉了功能,肾经脉气就会结滞不通。治疗结滞不通的病,可取用足少阴肾经穴,根据病的情况而泄其有余,补其不足。凡是经脉结滞不通的,都应该用上面的方法刺治。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本经井穴至阴,流注于原穴京骨,又注于经穴昆仑,上入于颈部的天柱穴,下入于足部的络穴飞扬。足少阳胆经起于本经井穴窍阴,流经原穴丘墟,然后注于经穴阳辅,在上入于颈部的天容穴,在下入于络穴光明。足阳明胃经起于本经井穴厉兑,流经原穴冲阳,然后注入经穴足三里,在上进入颈部的人迎穴,在下进入足部的络穴丰隆。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本经井穴少泽,流经经穴阳谷,然后注入合穴小海,在上进入头部的天窗穴,在下进入臂部的络穴支正。手少阳三焦经脉起于本经井穴关冲,流经原穴阳池,注入经穴支沟,在上进入头部的天牖穴,在下进入络穴外关。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本经井穴商阳,然后流经原穴合谷,注入经穴阳溪,在上进入颈部的扶突穴,在下进入络穴偏历。这就是手三阳、足三阳左右共十二条经脉的根源流向与注入的部位,有络脉盛满现象的,都应当用泄法刺这些穴位。
经脉的气在人体内运行,一昼夜为五十周,以营运五脏的精气。如果太过或不及,而不能与周行五十次的次数相应,人就会生病,这种情况又叫“狂生”。所谓“五十营”,是说使五脏都能得到精气的营养,并可从诊切寸口脉象、计算脉搏跳动的次数,以测脏气的盛衰。如果脉跳动五十次而无歇止,说明五脏都能接受精气的营养而健全,若脉跳四十次而有一次歇止的,便说明其中一脏衰败了;脉跳三十次而有一次歇止的,是二脏衰败了;脉跳二十次而有一次歇止的,是三脏衰败了;脉跳十次而有一次歇止的,是四脏衰败了;脉跳动不满十次就歇止的,是因为五脏精气俱衰,说明病者死期将近。脉跳动五十次而不歇止的,是五脏正常的脉象,可以借以测知五脏的精气情况。至于预料一个人短期内是否死亡,则是从他脉象的.忽快忽慢来断定的。
黄帝说:人形体的差异有五种情况,即是指其骨节大小的不同,肌肉坚脆的差别,皮肤厚薄、清浊的差异,气的运行也有滑有涩,经脉也有长有短,津血也有多有少,以及经络的数目等,这些我已经知道了,但这指的都是布衣之士,对于那些王公大人和终日食肉的人,他们往往身体脆弱,肌肉软弱,血气运行急速而滑利,在治疗时,手法的快慢,进针的深浅,取穴的多少,也可相同对待吗?岐伯回答说:吃肥甘美味的人与吃糠菜粗食的人,在针治时怎么会一样呢?对于他们,气滑的应出针快,气涩的应出针慢;气滑的应当用小针浅刺,气涩的应当用大针深刺,深刺的还应留针,浅刺的则出针要快。由此看来,针刺布衣之士应深刺并且要留针,针刺王公大人应浅刺并且要慢进针,因为他们的气行有剽悍与急滑的不同。
黄帝说:形气出现了有余或不足的差别,又该怎样治疗呢?岐伯说:形气不足,病气有余的,是邪气满实了,应当急用泄法以祛其邪;若形气有余,病气不足的,阴阳之气都已经不足了,不能用针刺这种病人,否则会更加不足,更加不足就会导致阴阳俱竭,气血耗尽,五脏空虚,筋骨枯槁,其结果是,老年人将要死亡,壮年人也难复原。假若形气有余,病气也有余,这就是阴阳都有余了,应该急用泄法祛其实邪,以调其虚实。所以说,凡是有余的应该用泄法,不足的应该用补法,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凡是针刺,如果不懂得补泄逆顺的道理,就会导致正气与邪气的相互搏结。若邪气实却用了补法,就会导致阴阳气血满溢,邪气也会充塞大肠和胃,肝肺会发生胀满,阴阳之气也就错乱了。若正气虚却用了泄法,就会使经脉空虚,气血耗损枯竭,肠胃松弛无力,人也就会瘦得皮包骨,毫毛脱折枯焦,凭此便可以预见离死期不远了。
所以说,运用针法的要领,在于懂得调和阴阳。调和好了阴阳,精气就可以充足,形体与神气也可能相合,神气便能内藏而不会泄漏了,所以说,高明的医生能够调理阴阳之气,使阴阳之气平衡。一般的医生常常扰乱经脉,低劣的医生则有可能耗绝精气而危害生命。所以说,针刺时,运用补泄手法不可不审慎,一定要审察五脏的病情变化以及五脏的脉象与病的感应情况、经络的虚实情况、皮肤的柔粗情况,才能够选取适当的经穴进行治疗。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81篇痈疽
《痈疽》文中专门论述了痈和疽的成因、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故篇名为“痈疽”。
【题解】痈、疽,是外科疾病中的两类病证。
【原文】黄帝日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豁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叫,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调之,从虚去实,泻则不足。疾则气减,留则先后。从实去虚,补则有余。血气已调,形气乃持。余已知血气之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有远近,何以度之,可得闻乎?
岐伯日经脉留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萱不成引,五谷不殖,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则别离异处,血气犹然,请言其故。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
【提要】本节论述了营卫气血的运行,并阐明了痈肿的病因、病机。
【白话解】黄帝说我听说肠胃受纳饮食物以后,所化生的精气沿着不同的通道运行于全身。其中出于上焦的卫气,能够温煦全身的肌肉、皮肤,濡养筋骨关节,通达于腠理。出于中焦的营气,像自然界雨露布洒大地一样,流注于人体肌肉的大小空隙之间,同时还渗入孙脉,加上津液和调,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就化成红色的血液而运行于人体的脉道之中。血液运行和顺而有条不紊,首先充满孙络,再注入络脉,络脉充满了便注入经脉,这样阴经阳经的血气充盛,便随着呼吸而运行于全身。营卫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和循环道路,与天体的运行一样,周而复始,无休无止。如果发生病变,要细心地诊察虚实,然后进行调治。用泻法去治疗实证,就能使邪气衰减,但泻得太过,反会损伤正气。泻法宜急速出针,可迫使邪气衰减,若仅用留针法,不能及时泻邪,则病情先后如一,仍不见好转。相反,用扶正的方法,可以消除虚弱的现象,但过于补了,也会助长邪之势。经过调治,气血就会协调,形体和神气也就可以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了。关于血气是否平衡的道理,我已经知道了。但还不了解痈疽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又怎样把握其形成与恶化的时间及判断死生口期的远近呢?你可以讲给我听一听吗?
岐伯说气血运行于经脉,循环不止,它与天地的运动规律相一致。如果天体运转失其常度,就会出现日蚀月蚀;大地上江河淤塞或决溃,就泛滥四溢,水涝成灾,以致草木不长,五谷不生,道路不通而民众不能往来,使得长年居住在城里或乡间的百姓们流离失所。人体的气血也是这样,请让我谈谈其中的道理。人体的血脉营卫周流不息,与天上星宿的运转、地面河水的流行相应。如果寒邪侵入经脉血络之中,就会使得血行滞涩,血行滞涩不通,卫气也就壅积不散,气血不能往复周流而聚结在某一局部,便形成痈肿。寒气郁久化热,热毒盛积熏蒸,使肌肉腐烂,肌肉腐烂便化成脓液,脓液不得排出,又会使筋膜腐烂,进而伤及骨骼,骨髓也就随之消损了。如果痈肿不在骨节空隙之处,热毒就不能向外排泄,煎熬血液而令其枯竭,使筋骨肌肉都得不到营养,经脉破溃败腐,于是热毒深入灼伤五脏。由于五脏损伤,人就会死亡。
【原文】黄帝日愿尽闻痈疽之形,与忌日名。岐伯日痈发于嗌中,名日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发于颈,名日天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阳留大发,消脑留项,名日脑烁州,其色不乐,项痛而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可治。
发于肩及牖,名日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日逞炳之引。
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日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踪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瘿,急治之。
发于胸,名日井疽,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发于膺,名日甘疽,色青,其状如谷实菰莸吲,常苦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十岁死,死后出脓。
发于胁,名日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判陵蔻。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则强饮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发于股胫,名日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禾急治,三十日死矣。
发于尻,名日锐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发于股阴,名日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十日而当死。
发于膝,名日疵痈,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如坚石,勿石,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
诸痈疽之发于节而相应者,不可治也。发于阳者,百日死;发于阴者,三十日死。
发于胫,名日兔啮,其状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发于内踝,名日走缓,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其输引,而止其寒热,不死。
发于足上下,名日四淫,其状大痈,急治之,百日死。发于足傍,名日厉痈,其状不大,初如小指发,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鲰益,不治,百日死。
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提要】本段分别论述了猛疽、天疽、脑烁等十九中痈疽的病名、症状、部位以及治疗与预后。
【白话解】黄帝说我想详尽地了解痈疽的形状、死生的限和名称。岐伯说痈疽发生在喉结的叫做猛疽。这种病如不及时治疗就要化脓,若不将脓液排出,就会使咽喉堵塞,半天就会死亡。已经化脓的,要先刺破排脓,再口含凉的猪油,三天即可痊愈。
发生在颈部的,叫做天疽。这种痈部位较大,颜色呈赤黑色,如果不迅速治疗,热毒就会向下蔓延,侵入腋下的渊腋穴处,向前面可伤及任脉,向内可熏灼肝肺,使肝肺损伤,十几天就会死亡。
邪热亢盛,滞留于项部,上侵而消烁脑髓的,叫做脑烁。表现为神色抑郁不欢,颈部剧痛如针刺,如热毒内攻而出现心中烦躁,是不治的死证。发生在肩臂部的痈肿,叫做疵痈,局部呈赤黑色,应当迅速治疗,此证使人遍身汗出,直到足部,由于引起此痈的毒气浮浅而不深陷,不会伤及五脏,即使在发病四五天的时候速用艾灸治疗,也会很快痊愈。
痈肿发生在腋下,局部坚硬而呈深红色的,叫做米疽。应当用细而长的石针稀疏地砭刺患处,然后涂上猪油膏,不必包扎,大约六天就能痊愈。如果痈肿坚硬而没有破溃的,称为马刀挟瘿之类的病变,应当急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
生在胸部的痈肿,叫做井疽。它的形状像大豆一样,在初起的三四天内如果不及早治疗,毒邪就会下陷而深入腹部,成为不治之证,七天就会死亡。
生在胸部两侧的,叫做甘疽。局部呈青色,形状好像楮实和瓜蒌的样子,时常发冷发热,应急速治疗以解除寒热。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迁延十年之久而死亡,死后溃破出脓。
胁肋部生痈,名叫败疵,败疵主要发生于妇女。如果迁延日久,就会发展为大的脓肿,其中还生有赤小豆大小的肉芽。治疗这种病候,可用切割的.连翘草根各一升,加水一斗六升,煎取三升,乘热强饮,并多穿衣服,坐在盛有热汤的铁锅上熏蒸,使病人汗出至足部,即可痊愈。
痈疽生在大腿和足胫部的,名叫股胫疽。这种病的外部没有明显的变化,然而痈肿所化的脓紧贴骨上,如果不迅速治疗,约三十日即可死亡。
痈疽生在尾骶骨部的,名叫锐疽。其形状红、大而坚硬,应当迅速治疗,否则,约三十天就会死亡。痈疽发生在大腿内侧的,名叫赤施。如不迅速治疗,至六十天就会死亡。如果两腿内侧同时发病,是毒邪伤阴已极,多属不治之证,十天就要死亡。
发生在膝部的,名叫疵疽。其症状是外形肿大,皮肤颜色没有变化,伴有发冷发热,患处坚硬,这是尚未成脓的表现,切不可用砭石刺破,如果误用砭石刺破排脓,便会导致死亡。须待患处柔软成脓,再用砭石刺破,以排脓泻毒,疾病就会痊愈。
发生在关节的各种痈疽,并且出现内外、上下、左右对称发病的,都不易救治。生于阳经所在部位的,约一百天死;生于阴经所在部位的,约三十天死。
发生于足胫部的,名叫兔啮疽,其外形红肿,毒邪能够深入至骨,应当迅速治疗,如不急治,就会危害生命。
痈毒发于内踝的,名叫走缓。其外形如痈,但皮肤颜色没有变化。治疗时应当用石针屡屡砭刺痈肿所在之处,使寒热的症状消退,就不会死亡。
痈疽发生于足心、足背的,名叫四淫。其形状好像大痈一样,如不迅速治疗,约一百天就会死亡。
痈肿生在足四傍的,名叫厉疽。其外形不大,如果从足小趾开始发病,并呈现黑色,应当迅速治疗以消除黑色,如果黑色不消退,却逐渐加重,就不能治愈了,约一百天就会死亡。发生在足趾的,名叫脱疽,其症状如果出现赤黑色,是毒气极重,多属不治的死证;如不呈现赤黑色,是毒气较轻,尚能救治。如经过治疗而病势仍不减轻,应当迅速截除其足趾,否则毒气内攻深陷于脏腑,必然导致死亡。
【原文】黄帝日夫子言痈疽,何以别之岐伯日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岁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炼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日痈。黄帝日何谓疽岐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日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
【提要】本段主要论述了痈和疽的区别。
【白话解】黄帝说你所谈的痈疽应当如何鉴别呢?岐伯说如果营气滞留在经脉中,血液就凝聚而不能畅行,从而使卫气受到影响也阻滞不通,使壅积于内而化生毒热。如毒热发展不止,便使肌肉腐烂化脓。但是这种毒热仅仅浮浅在体表,不能深陷到骨髓,所以骨髓不会被灼伤而焦枯,五脏也不会受其伤害,这种疾病就叫做痈。
黄帝说什么叫做疽呢?岐伯说如果热毒亢盛,深陷于肌肤的内部,使筋膜溃烂,骨髓焦枯,同时还影响五脏,使血气枯竭。其发病部位比痈的发病部位深,使得筋骨肌肉等都溃烂无遗,所以称之为疽。疽的特征是皮色晦暗而坚硬,如同牛颈部的皮一样,痈的特征,是皮薄而光亮。这些就是痈和疽的区别。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58篇贼风
因《贼风》文中主要讨论外邪侵袭人体所发生的疾病,故称为“贼风”。
【题解】贼风,系指四季气候异常所形成的邪气,俗称外邪。
【原文】黄帝日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空穴[1]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岐伯日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
【提要】本段主要论述了“因加而发”的发病方式,即因于故邪,加以新邪而发病。
【注释】[1]空穴因上古之人穴居野处,故称之。
【白话解】黄帝问道你经常讲到,人体发生疾病都是因为贼风邪气侵袭人体引起的。但是有些人并没有离开居处的房屋或遮蔽得很严密的地方,没有遭受贼风邪气的侵袭,却突然发生疾病,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这种情况的形成,都是因为平素就受到邪气的.伤害而没有察觉所造成的。或曾经被湿邪伤害,湿邪侵袭人体后,藏伏在血脉和分肉中,长期不能消散;或从高处跌落,使瘀血留滞在体内;或暴喜大怒而情志活动不能节制;或饮食不适当。或不能根据气候的寒热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导致腠理闭塞而不通畅。若腠理开时感受风寒,使血脉凝滞不通,新感受的风寒与体内原有的邪气相互搏结,便会形成寒痹。由上述原因使体内有热,则会形成身体出汗,在出汗时就容易感受风邪。即便不是遇到贼风邪气的侵袭,也一定是外邪与体内原有邪气相互结合,才会使人发生疾病。
【按语】本文指出卒然发病的原因,除贼风邪气外,还有其他种种因素,均可引发疾病。这对后世温病学家“伏气”观点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
【原文】黄帝日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1]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日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
黄帝日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日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提要】主要强调虽然有时邪气侵袭人体不易被察觉,但是疾病的发生绝不是鬼神等因素所导致,并扼要介绍了祝由方法治疗疾病的机理。
【注释】[1]怵惕恐惧之义。
【白话解】黄帝问道上述疾病发生的原因,都是病人自己能感觉到的。那些既感觉不到有邪气侵袭,又没有惊恐等情志的过度刺激,却突然发病,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有鬼神作祟吗?岐伯回答说这种情况,也是有宿邪藏伏在体内而尚未发作。由于性情有所厌恶,思想有所羡慕,而引起气血逆乱,逆乱的气血与藏伏在体内的宿邪相互作用便发生疾病。因为这些疾病发生的原因不明显,既看不见,又听不到,所以就好像鬼神作祟一样。
黄帝问道这类疾病既然不是鬼神作祟,为什么用祝由的方法能够治愈呢?岐伯回答说古代的巫医,掌握一定的治疗疾病的方法,又首先了解了疾病发生的原因,所以再用祝由方法就能把疾病治愈。
【按语】祝,就是祝由,是古代治疗疾病所使用的一种精神疗法,《素问•移精变气》亦提及,其临床价值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54篇天年
本章《天年》说明胚胎的生长发育过程,并指出了“神”的形成以及长寿的根本条件。系统地叙述了人类生长至死亡过程的一般规律。说明人生不能终寿的因素——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①为基,以父为楯;失神②者死,得神者生也。
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岐伯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③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
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岐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④,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黄帝曰: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岐伯曰: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⑤,故中寿而尽也。
【注释】
①母:人胚胎的生成需父母两精相和,这里的母是指母亲的阴血。
②神:这里的神是指一切生物其生命力的综合表现。
③三部三里:指面部的额头、鼻梁、下颌三处隆起的地方。
④其气在下:气,指人体生长的气,藏于肾,自下而升。人生十岁,此气刚开始兴盛,是生长发育的开始,所以说其气在下。
⑤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意思是正邪相互斗争,使气血紊乱,不能祛邪外出,反而引邪内入。
【译文】
黄帝问于岐伯说:我想了解一下人在生命开始时,是以什么作为基础?以什么作为捍卫呢?损失了什么就要死亡?得到了什么才能生存?岐伯说:以母亲的血为基础,以父亲的精为卫外功能,由父精母血结合而产生神气,失神气的就会死亡,有了神气才能维持生命。
黄帝问:什么是神呢?岐伯说:当人体的.血气和调,营气卫气的运行通畅,五脏形成之后,神气藏之于心,魂魄也都具备了,才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体。
黄帝说:人的寿命长短各不相同,有中途夭亡的,有年老长寿的,有猝然死亡的,有的患病很久,希望听听它的道理。岐伯说:如果五脏强健,血脉调顺,肌肉之间通利无滞,皮肤固密,营卫的运行不失其常度,呼吸均匀徐缓,全身之气有规律的运行,六腑也能正常地消化饮食,使精微、津液能敷布周身,以营养人体,各脏腑功能正常,所以能够使生命维持长久而多寿。
黄帝说:有些人可活到百岁而死,怎么会达到这样的长寿呢?岐伯说:长寿的人,他的鼻孔和人中深邃而长,面部的骨骼高厚而方正,营卫的循行通调无阻,面部的三庭耸起而不平陷,肌肉丰满,骨骼高起,这种壮健的形体,是能活到百岁而终其天年的象征。
黄帝说:人的血气盛衰,以及从生到死这一过程的情况,可以讲给我听吗?岐伯说:人生长到十岁的时候,五脏开始发育到一定的健全程度,血气的运行畅通,其气在下,所以喜动而好走。人到二十岁,血气开始充盛,肌肉也正在发达,所以行动更为敏捷,走路也快。人到三十岁,五脏已经发育强健,全身的肌肉坚固,血气充盛,所以步履稳重,爱好从容不迫地行走。人到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都很健全已到了不能再继续盛长的程度,从此腠理开始疏松,颜面的荣华逐渐衰落,鬓发开始花白,经气由平定盛满已到了不能再向上发展的阶段,精力已不十分充沛,所以好坐。人到五十岁,肝气开始衰退,肝叶薄弱,胆汁也减少,所以两眼开始昏花。人到六十岁,心气开始衰弱,会经常忧愁悲伤,血气已衰,运行不利,形体惰懈,所以好卧。人到七十岁,脾气虚弱,皮肤干枯。人到八十岁时肺气衰弱,不能藏魄,言语也时常发生错误。人到九十岁,肾气也要枯竭了,其他四脏经脉的血气也都空虚了。到了百岁,五脏的经脉都已空虚,五脏所藏的神气都消失了,只有形骸存在而死亡。
黄帝说:有人不能活到应该活到的岁数而死亡的,这是为什么呢?岐伯说:不能长寿的人,是他的五脏不坚固,鼻孔和人中沟不深邃,鼻孔向外开张着,呼吸急促疾速,或者面部之骨骼瘦小,脉管薄弱,脉中血少而不充盈,肌肉不坚实,肌腠松弛,再屡被风寒侵袭,血气更虚,血脉不通利,外邪就易于侵入,与真气相攻,真气败乱,促使他中年而死。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八篇本神
黄帝内经灵枢篇《本神》叙述各脏因情志不节的影响所发生的病症,指出要根据虚实的不同征候进行调治。
一、阐述了广义的“神”,一方面本于先天的父母之精,另一方面又依靠后天的不断补给,包括自然界的大气和水谷之精气。因此,针刺治疗上必须首先掌握人的生命活动情况——“本于神”;在日常养生上,要经常注意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和调摄精神情志活动,否则可能产生各种病变。
二、阐述了神、魂、魄、意、志的意义及其与五脏的'关系。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①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②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月囷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③。
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恍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④。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注释】
①淫泆离脏:淫,过度,这里指过度放纵。离藏,五脏所藏的血气精神耗散。
②德:天地万物的运化规律,如四季更替、万物盛衰的自然变化。
③死于冬:按五行配属,心属火,冬季为水,而水克火,心气在冬季受克更为虚弱,属于心的病症就会加重,如果不能耐受将会死亡。以下的“死于春”、“死于秋”、“死于夏”也为同理。
④胸盈仰息:胸部胀满,仰面呼吸的意思。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运用针刺的一般法则,必须以人的生命活动为根本。因为血、脉、营、气、精、神,这些都属五脏所藏的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和动力。如果七情过度,使其与内脏分离,那么精气就随之而散失,魂魄不定而飞扬,志意无主而恍乱,思考决断能力丧失,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究竟是天生的灾难,还是人为的过失呢?什么叫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教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天所赋予人的是“德”(如自然界的气候、日光雨露等),地所赋予人的是“气”(如地面上的物产)。因此,由于天之德下行与地之气上交,阴阳相结合,使万物化生,人才能生存。人之生命的原始物质,叫做精;男女交媾,两精结合而成的生机,叫做神;随从神气往来的精神活动,叫做魂;从乎精的先天本能,叫做魄;脱离母体之后,主宰生命活动的,叫做心;心里忆念而未定的,叫做意;主意已考虑决定,叫做志;根据志而反复思考,叫做思;思考范围由近及远,叫做虑;通过考虑后而毅然处理,叫做智。
所以聪明的人保养身体,必定是顺从四时节令变化,来适应气候的寒暑,不让喜怒过度,注意正常的饮食起居,节制阴阳的偏颇,调剂刚柔的活动。这样,四时不正的邪气也难以侵袭,从而能够获致长寿而不易衰老。
恐惧和思虑太过能损伤心神,神伤而恐惧的情绪时时流露于外。因悲哀太甚,内伤肝脏,能使正气耗竭以至绝灭而死亡。喜乐过度,使神气涣散而不守。忧愁太甚,使气机闭塞不通。大怒以后,能使神识昏迷。恐惧太甚,也使神气散失而不收。
心因恐惧和思虑太过而伤及所藏之神,神伤便会时时恐惧,不能自主,久而大肉瘦削,皮毛憔悴,气色枯夭,死亡在冬季。
脾因忧愁不解而伤及所藏之意,意伤便会胸膈烦闷,手足无力举动,皮毛憔悴,气色枯夭,死亡在春季。
肝因悲哀太过而伤及所藏的魂,魂伤便会狂妄而不能精明,举动失常,同时使人前阴萎缩,筋脉拘挛,两胁不能舒张,皮毛憔悴,气色枯夭,死亡在秋季。
肺因喜乐太过而伤及所藏的魄。魄伤便会形成癫狂,语无伦次,皮毛肌肤憔悴,气色枯夭,死亡在夏季。
肾因大怒不止而伤及所藏的志,志伤便会记忆力衰退,腰脊不能俯仰转动,皮毛憔悴,气色枯夭,死亡在夏季。
又因恐惧不解而伤精,精伤则骨节酸软痿弱,四肢发冷,精液时时外流。所以说,五脏都主藏精,不能损伤,伤则所藏之精失守而为阴不足,阴不足则正气的化源断绝,人无正气则死。
因此,用针治病,应当仔细察看病人的神情与病态,从而了解其精、神、魂、魄、意、志有无得失的情况,如果五脏之精已经耗伤,就不可以妄用针刺治疗。
肝脏主藏血,血中舍魂,肝气虚则易产生恐惧,肝气实则容易发怒。
脾脏主藏营,营中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能运动,五脏缺乏营气而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脾气实则发生腹中胀满,大小便不利。
心脏主藏脉,脉中舍神,心气虚易产生悲感,心气实则喜笑不止。
肺脏主藏气,气中舍魄,肺气虚则发生鼻塞呼吸不利、短气,肺气实则喘促胸满,仰面呼吸。
肾脏主藏精,精中舍志,肾气虚则四肢厥冷,肾气实则小腹作胀。五脏发生病变,必须审察其病状,进一步分析其病症属虚还是属实,然后谨慎地进行调治。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二十三篇热病
本篇《热病》主要论述了各种热病的症状、诊断、治疗和预后,故篇名“热病”。
【原文】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痱[1]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提要】本段论述了偏枯和痱病的症状表现、轻重的辨别及治疗方法。
【注释】[1]痱矧,音义同“废”。痱又称为“风痱”,同偏枯一样,皆有一侧肢体痿废不用,但二者有所区别,偏枯无意识障碍,风痱有意识障碍,相当于中风病中脏腑的阶段。
【白话解】偏枯病,表现为半身不遂而疼痛,如果病人言语如常,神志清楚,表明病邪尚在分肉腠理之间,并未入里。治疗时可以让病人卧床并发汗,再用九针中的大针治疗。毫口其不足,泻其有余,就可以康复了。
痱病的症状,身上没有疼痛的感觉,四肢弛缓,不能屈伸,神志有些混乱,但不严重,语言虽然模糊,但令人可辨、是病情较轻,尚可以治疗;如果病情严重,已经不能言语的,就难以治疗了。如果痱病先起于阳分,而后深入阴分,治疗时应该先取阳经,后取阴经,对于痱病的治疗,针刺的程度应该比较浮浅。
【按语】本篇主要阐释热病的有关内容,但篇首却论述了与热病无关的偏枯和痱病,故后世医家疑为错简,刘衡如《灵枢经》校勘本提出,应根据《甲乙经》,移至《癫狂》篇“骨清取井穴”之后。刘氏之说,可供参考。
【原文】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写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
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
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喘甚者死。
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提要】本段论述了根据热病患者寸口脉和人迎脉的不同征象进行针刺的内容。
【白话解】热病的第三天,如果气口的脉象平稳,而人迎部的脉象躁动,这是邪在表而未人里,治疗可选阳经上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进行针刺,以达到祛除在表之热邪,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作用。同时实其阴经,益阴精的不足。发热很严重的病人,气口和人迎的脉象都显得很沉静,此为阳病见阴证,一般不允许针刺;如果还有针刺的可能性,就必须用疾刺法,虽没有汗出,但依然可泻出热邪。所谓不能针刺,是由于脉证不符,而见死证的征象。
热病已经七、八日,气的脉象躁动,病人气喘而头晕眩的,应马上针刺治疗,使汗出热散,应取手大指问的穴位浅刺。
热病已经七、八天,若是脉象微小,是正气不足的表现,病人尿血,口中干燥,是阳盛阴竭,一天半即将死亡;若是见到代脉,是脏气已衰,一日就会死亡。热病已经出汗,可是脉象还是躁而不静,气喘,并且不久热势又起的,不可针刺。若是气喘加剧,就会死亡。
热病已经七、八天,脉象已经不躁,或是有躁象但不散不疾者,是邪气犹在,在后面的三天之中,能发汗的,邪气随汗而解;若是三天后仍未汗出,是正气已衰,到第四日死亡。在没有得汗的情况之下是不能针刺的。
【原文】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轸鼻[1]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热病先身涩,烦而热,烦挽,千唇口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腹胀口千,寒汗出,索脉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热病嗌千多饮,善惊,卧不能起,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眦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
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筋蹙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热病数惊,瘼;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写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提要】本段主要论述了热邪人五脏的证候、针刺部位、以及治疗不愈时的调治方法。
【注释】[1]苛轸鼻苛,细小;轸口备,音义同疹。苛轸鼻,即鼻子上生细小的疹子。
【白话解】热病患者,先有皮肤痛、鼻塞、面部浮肿症状的,是热伤皮毛的证候,治疗的时候应该浅刺各经的皮部,由九针中的第一针(镌针)在热病的五十九腧穴中选穴针刺;若是鼻生小疹,也是邪在皮毛的表现,因肺合皮毛,因此治疗要从肺经人手。如治疗无效,应从属火的心经腧穴人手治疗,因为火热属心,心火克制肺金。
热病初起,感到身体艰涩不爽,心中烦闷,唇燥咽干,应当刺其血脉,用九针中的第一针(镌针),在热病五十九穴中选穴施针。若是腹胀,口中干,出冷汗,是邪在血脉,因心主血脉,因此当治疗心经的腧穴。如治疗无效,应从属水的肾经腧穴人手,因为肾水能克心火。
热病,表现为咽中干,口渴喜饮,易受惊吓,不能安卧的,是邪客肌肉的病变,治疗时应用九针中的第六针(员利针)针刺热病五十九穴中的穴位。若眼角色青,属于脾经的病变,脾主肉,所以治疗时应当针刺至肌肉,从脾经人手。如治疗无效,应从肝主之木进行论治,因为肝木克脾土。
热病,面色青,头脑中痛,手足躁动等症,是邪客于筋的病变,治疗时应当针刺至筋。当用九针中的第四针(锋针),在手足四肢不利的地方施针。若是足不能行,泪出而不止,属于肝经的病患,肝主筋,所以刺至筋,也就是从肝论治。如无效,应从肺金论治,因为肺金克肝木。.热病,表现为惊痫多次发作,手足抽搐,精神狂乱,是邪热人心。治疗时应该深刺直至血络,用九针中的第四针(锋针),迅速泻其有余的邪热。若是时发癫病,毛发脱落,属于心经的病患,应治心所主之血脉。如无效,则应从肾水论治,因为肾水克制心火。
热病,表现为身体酸重,周身骨节疼痛,耳聋,双目常闭不欲开的'症状,是邪热人肾,应刺深至骨,用九针中的第四针(锋针),在热病五十九穴中选穴施针。若是骨病而不能食,牙齿相磨,双耳色青,属于肾经的病患,应当刺骨,是肾经所主。如无效,则应从脾土论治,因为脾土克肾水。
【按语】对于文中的“不得,索之火”一类文句的断句,后世注家理解不一。张介宾、张志聪、马莳等皆认为当解释为如治疗不愈,当从心而治,即益心火而制肺金;但杨上善、刘衡如等认为当按“不得索之火”理解,如《太素》注“此皮毛病,求之肺腧,不得求之心腧,以其心火克肺金也”。证之临床,皮毛之病从求心而得者有之,故以前说为妥。以后四种相似的文句意义相同。
【原文】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可治。
热病头痛,颞颥[1],目瘤脉痛,善衄,厥热病也,取之以第三针,视有余不足,寒热痔。
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腧,及下诸指间,索气于胃络,得气也。
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取以第四针,针嗌里[2]。
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写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
热病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提要】本段论述了热病的几种特殊证型及危重证候的表现和治疗。
【注释】[1]颞颥指眉棱骨外后方的颞骨。[2]嗌里即廉泉穴。
【白话解】热病,表现为不知疼痛,耳聋,四肢不能灵活收放,口干,阳气偏盛的时候发热,阴气偏盛的时候发冷,这是邪热深入骨髓的证候,是死证,无可救治。
热病,表现为头痛,鬓骨的部位和眼睛周围的筋脉抽搐作痛,易出鼻血,这是厥热病,是热邪逆于上的病证,治疗时应用九针当中的第三针(锶针),根据其病情的虚实,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热厥病当中还应该注意,常会有寒热痔疮的发生。热病,表现为身体沉重,胃肠灼热的,为邪热在脾胃所致,可以用九针中的第四针,刺脾胃二经的腧穴,并取在下部的各足趾间的穴位。同时还可以针刺胃经的络脉,得气为佳。热病,表现为脐周围突然疼痛,胸胁满胀,是邪在足少阴、太阴二经的表现,治疗时应用九针中的第四针刺涌泉穴与阴陵泉穴,因肾、脾二经均上络于咽喉部位,故又可针刺舌下的廉泉穴。
热病,汗出后,脉象表现为安静的,为顺,是阳证得阳脉,脉证相合,表明可以继续发汗,针刺手太阴肺经的鱼际、太渊、大都、太白穴,用泻法刺之则热去,若是用补法就可以继续发汗。汗出太过的,可以针刺内踝上的三阴交穴,泻之则汗止。热病,虽然出了汗,但是脉象仍然躁盛的,这是阴气欲绝,孤阳不敛,为死证;出汗之后脉象即平静安顺的,是顺证,预后良好。热病脉象躁盛,但是已不能出汗的,这是阳气欲绝的死证;脉象躁盛,但发汗之后脉象马上表现为平静的,预后良好。
【原文】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日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日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日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日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日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日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日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日髓热者死九日热而痉者死。腰折,瘼疲,齿噤{蚧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提要】本段论述了热病禁刺的九种情况。
【白话解】热病有九种情况是禁用针刺疗法的第一,不出汗,两颧发红、呃逆,是虚阳上越的死证;第二,泄泻、腹中胀满严重的,为脾气败绝的死证;第三,双目视物不清、发热不退,是精气衰竭的死证;第四,老人和婴儿,发热而腹中满胀,这是邪热伤脾的死证;第五,不出汗,呕血、下血,为阴血耗伤的死证;第六,舌根已烂,热仍不止,为阴气大伤的死证;第七,咳血衄血,不出汗,即使是出汗,也达不到足部的,为真阴耗竭的死证;第八,热邪已入骨髓,是肾阴衰竭的死证;第九,发热而出现痉病,是耗伤阴血,热极生风的死证,发热而出现痉病时,会出现腰背角弓反张、抽搐、口噤不开和牙齿切磨的表现。上述几种情况,都是热邪过盛、真阴耗竭的死证,故不可施针。
【原文】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痛。五指间各一,凡八痛,足亦如是。头入发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痛。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瘸.o耳前后口下者各一,项中一,凡六痛。巅上一,囟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
【提要】本段论述了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位。
【白话解】什么是热病针刺常用的五十九个穴位呢?两手指端外侧各三穴,内侧亦各三穴,左右共十二穴;在五指之间各有一穴,双手共为八穴,双足亦是如此;头部入发际一寸处两旁开各三穴,共六穴,在入发际三寸处的两旁各五穴,双侧共十穴;耳前后各一穴,口下一穴,项中一穴,共为六穴;巅顶一穴,囟会一穴,前后发际各一穴,廉泉一穴,左右风池共二穴,左右天柱共二穴,共计九穴。上述各部位的穴位合起来一共是五十九穴。
【原文】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大指之端,去爪甲如薤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
心疝[1]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喉痹[2]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
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趼。
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胭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
癃,取之阴趼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
男子如蛊,女子如怛引,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尽见血也。
【提要】本段论述心疝、喉痹、风痉、癃等几种热病的特殊证型的刺治方法。
【注释】[1]心疝是一种由心气郁积引起的疝病,以少腹部疼痛、有积块为证候特点。
[2]喉痹是咽喉部因气血瘀阻或者痰火上泛而闭塞不通的疾病。
[3]怛《甲乙经》作“阻”。
【白话解】胸中气满,喘息急促,治疗时应取足太阴大趾之端的穴位,位置在距爪甲角如韭菜叶宽的地方,若是寒证。就用留针的方法治疗;若是热证,就用疾刺法治疗,直到上逆之气下降,喘息停止为止。
心疝病,表现为腹中突然剧痛的,应针刺足太阴经和足厥阴经,使用放血的疗法,尽数祛除其经脉上的血络,以泻其邪。喉痹,舌卷曲不伸,口干,心烦、心痛,手臂内侧疼痛,不能上举到头部,治疗可针刺手无名指小指侧的指端穴位,据爪甲约有韭菜叶宽的位置上。
双目红赤疼痛,从内眼角起,内眼角是阴阳跷脉会合之处,治疗时可以取用阴跷脉的起点照海穴施针。
风痉出现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状,应该先取足太阳经脉及胭窝中的委中穴施针,并在浅表的络脉上刺血络出血。内有寒的,应取足阳明经的足三里穴。
癃闭,治疗时可以取用阴跷脉的起点照海穴,和足厥阴经位于足大趾外侧三毛上的大敦穴,并在表浅的血络上放血以泻邪气。
男子患了像疝瘕一样的蛊病,女子患了月经阻隔的病,表现为腰脊如同要分解开一样疼痛,不思饮食,治疗时应先点刺涌泉穴出血,观察足背上有血络盛满的地方,也要全部点刺出血,以泻邪气。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31篇肠胃
本篇《肠胃》主要内容从解剖角度介绍了古代对消化道的认识,其中以肠胃为主体,故以“肠胃”名篇。
【原文】黄帝问于伯高日余愿闻六腑传谷者,肠胃之小大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日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1],深三寸半,大容五合[2]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
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
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
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3]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
广肠傅脊[4],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
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
【提要】本段记述了从口唇至直肠的整个消化道的大体解剖。
【注释】[1]会厌在气管和食管的交汇处,是覆盖气管的一个器官。
[2]合古代容量单位,每十合为一升。
[3]叶积就是迭积的'意思。
[4]傅脊在脊椎附近的意思。
【白话解】翮黄帝向伯高问道我想了解一下六腑之中消化器官的状况,关于肠胃等脏器的大小、长短及容纳饮食物的数量的多少是怎样的情况?伯高说请让我详细地给你讲一下,饮食物的出入及深浅、远近、长短的度数是这样的口唇到牙齿间的距离是九分,两口角的宽度是二寸半,从牙齿向后到会厌的距离是三寸半,整个口腔可容纳五合食物。
舌的重量是十两,长七寸,宽二寸半,咽门的重量也是十两,宽一寸半。
从咽门至胃的长度是一尺六寸,胃的形态是迂屈曲折的,伸直了长二尺六寸,外周长一尺五寸,直径五寸,能容纳饮食物三斗五升。
小肠在腹腔依附于脊柱之前,向左环绕重叠,下口注于回肠,在外依附在脐的上方,小肠共计环绕重叠十六个弯曲,外周长二寸半,直径八分又三分之一分,长三丈二尺。
回肠在脐部向左迥环,环绕重叠向下延伸,也有十六个弯曲,外周长四寸,直径一寸又三分之一寸,共长二丈一尺。
广肠附于脊前与回肠相接,向左环绕重叠于脊椎之前由上到下逐渐宽大,最宽处周长八寸,直径二寸又三分之二寸,长二尺八寸。
整个消化道从食物入口至代谢物排出,总长度是六丈又四寸四分,共计有三十二个弯曲。
【按语】本篇记述了从口唇到直肠的整个消化道的大体解剖,包括了唇、齿、口、舌、会厌、咽门、胃、小肠、大肠、直肠等,分别对长度、宽度、周长、直径、重量、容量等方面作了说明。
据近代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古代的度量衡与现代不同,仅从长度而论,消化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基本上与现代解剖学记载相符合,可见古人是很重视人体解剖的。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十四篇骨度
《骨度》具体记述了人体各部分骨骼的长短尺寸。说明经脉的长度是以骨度为依据的。认为外形大小与内在脏器有关。例如胸部与肺,上腹部与胃,下腹部与肠等,其大小、长短都是密切相关的。那么,骨度和人身体健康有什么联系呢?
【原文】
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
黄帝曰:愿闻众人之度①。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覆者颅至项,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终折。
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骨曷骨亏,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骨曷骨亏以下至天枢,长八寸,过则胃大,不及则胃小。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长,不满则狭短。横骨,长六寸半。横骨上廉以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三寸。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膝腘以下至跗属,长一尺六寸。跗属以下至地,长三寸。故骨围大则太过,小则不及。
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长一寸。
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寸。两颧之间,相去七寸。两乳之间,广九寸半。两髀之间,广六寸半。
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本节至其末,长四寸半。
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膂骨②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八分之七。此众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经脉之长短也。是故视其经脉之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
【注释】
①度:指大小、长短、宽窄。这里指骨度。即用骨骼作为标尺来衡量人体经脉的长短。
②膂骨:指脊椎骨。
【译文】
黄帝问伯高道:《脉度》章所说经脉的长短,是如何确定的呢?伯高说:应当先测量骨节的大小、宽狭、长短,从而就可以测定经脉的长度。
黄帝道:想听听关于一般人的.骨度,成人以七尺五寸长计算,其骨节的大小、长短各是多少?伯高说:头颅大骨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头发所覆盖的部位,颅至项为一尺二寸,前发际以下至颐长一尺,后发际至颐共二尺二寸,君子则折中各一尺一寸。
喉结以下至缺盆中央长四寸,缺盆以下至剑骨突长九寸,如果超过九寸的是肺大,不满九寸的是肺小。剑骨突以下至天枢长八寸,超过八寸的是胃大,不满八寸的是胃小。天枢向下至耻骨长六寸半,超过六寸半的是回肠宽而长,不满六寸半的是回肠狭而短。耻骨横长为六寸半,横骨的上缘向下至膝内辅骨的上缘长一尺八寸,内辅骨上缘向下至内辅骨下缘长三寸半,内辅骨下缘向下至内踝骨尖长一尺三寸,内踝骨尖至足底长三寸。膝腘窝向下至足跗两踝之周围所属长一尺六寸,跗属向下至足底长三寸。以上这些骨的尺寸数字,粗大的会超过,细小的会不及。
两侧头角向下至柱骨长一尺,肩骨行至腋中尽处长四寸,腋部向下至软肋长一尺二寸,软肋向下至髀枢长六寸,髀枢向下至膝盖中央长一尺九寸,膝向下至外踝骨尖长一尺六寸,外踝骨尖向下至小趾侧后的京骨长三寸,京骨向下至足底长一寸。
耳后当完骨部之间宽九寸,耳前当两耳门之间宽一尺三寸,两颧骨之间宽七寸,两乳之间宽九寸半,两髀之间宽六寸半。
足长一尺二寸,宽四寸半。肩峰至肘关节长一尺七寸,肘至腕关节长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中指本节至中指端长四寸半。
项后发际向下至背骨第一节的大椎处长二寸半,大椎骨向下至尾骶骨共二十一节长三尺,上面的七节每节长一寸四分一厘,零数在下,所以上七节共长九寸八分七厘。以上所述是一般人骨的长度,根据这个标准,然后来确定经脉的长短。所以说经脉在人体中,其浮于表面,坚实明显而粗大的多血,细小而隐于内的多气。
★ 黄帝内经读后感
★ 《黄帝内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