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黄帝内经素论》第:上古天真论(共含10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ambo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
【本章要点】
一、说明养生的积极意义。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二、具体指出养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
三、人生的生、长、衰、老过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气的盛衰。
四、举出四种养生者的不同养生方法和结果,来启示人们注意养生祛病延年。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①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③,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⑤,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⑥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注释】
①天师:黄帝对岐伯的尊称。
②和于术数:指用合适的养生方法来调和身体。
③恬惔虚无:恬惔,指清闲安静;虚无,指心无杂念;恬惔虚无,指内心清闲安静而没有任何杂念。
④天癸:指先天藏于肾精之中,具有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的物质。
⑤提挈天地:指能够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
⑥恚嗔:恚,指愤怒;嗔,指仇恨;泛指愤怒、仇恨等意念。
【译文】
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岐伯问道: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方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静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么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yín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
黄帝说:人年纪大的时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衰竭了呢,还是自然规律呢?岐伯说:女子到了七岁,肾气盛旺起来,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十四岁时,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牙齿就长全了。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最为强壮。三十五岁时,阳明经脉气血逐渐衰弱,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四十二岁时,三阳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开始变白。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逐渐衰弱泄,天癸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男子到了八岁,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也更换了。十六岁时,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泄,两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岁时,肾气充满,筋骨强健有力,真牙生长,牙齿长全。三十二岁时,筋骨丰隆盛实,肌肉亦丰满健壮。四十岁时,肾气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枯竭。四十八岁时,上部阳气逐渐衰竭,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和两鬓花白。五十六岁时,肝气衰弱,筋骨的活动不能灵活自如。六十四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齿头发脱落,形体衰疲。肾是接受其他各脏腑的精气而加以贮藏,所以五脏功能旺盛,肾脏才能外溢精气。现在年老,五脏功能都已衰退,筋骨懈惰无力,天癸已竭。所以发鬓都变白,身体沉重,步伐不稳,也不能生育子女了。黄帝说:有的人年纪已老,仍能生育,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这是他天赋的精力超过常人,气血经脉保持畅通,肾气有余的缘故。这种人虽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一般不超过四十九岁,精气便枯竭了。黄帝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年龄都可以达到一百岁左右,还能生育吗?岐伯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虽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称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能够调节呼吸,吸收精纯的清气,超然独处,令精神守持于内,锻炼身体,使筋骨肌肉与整个身体达到高度的协调,所以他的.寿命同于天地而没有终了的时候,这是他修道养生的结果。中古的时候,有称为至人的人,具有淳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养生之道,和调于阴阳四时的变化,离开世俗社会生活的干扰,积蓄精气,集中精神,使其远驰于广阔的天地自然之中,让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力守持于八方之外,这是他延长寿命和强健身体的方法,这种人也可以归属真人的行列。其次有称为圣人的人,能够安处于天地自然的正常环境之中,顺从八风的活动规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会相应,没有恼怒怨恨之情;行为不离开世俗的一般准则,穿着装饰普通纹彩的衣服,举动也没有炫耀于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体过度劳累,在内,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安静、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的形体不易衰惫,精神不易耗散,寿命也可达到百岁左右。其次有称为贤人的人,能够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阴阳的消长和适应四时的变迁,追随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养生之道,这样的人也能增益寿命,但仍有终结的时候。
LS54─《天年第五十四》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54—D0101→Q0601‖→‖SW01—Q0401‖迁移说明:
1、原篇《天年》非独立论文,《灵枢》凑篇之简,宜迁出;
2、《太素》卷二寿限篇,将《天年》LS54—D0301→Q0601置于《上古天真论》SW01—D0201之前。杨上善深明《天年》与《上古天真论》之关联密切,从之;
3、《甲乙》将《天年》LS54—D0501→Q0501置于卷六第十二《形气盛衰大论》,与《上古天真论》SW01-Q0201→Q0217合而成篇。皇甫谧深明两部之关联密切,从之;
4、所迁部份,主论生命从生到死全程之生理特征,与《上古天真论》女七男八节律相得益彰,义理相通。迁入本位,作为天真之论,论述犹为完整。
D0101气:气,在《黄帝内经》中,乃频繁出现之广义字,亦是中医学之重要名词。气,有天地之气、阴阳之气、五行之气、四时之气、五脏之气、六脏之气、气态之气、液态之气、固态之气、气候之气、正气之气、邪气之气、病气之气、物质之气、情志之气等丰富内涵,当视语境而解。此气者,物质之气也。
Q0101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1、基,基础;楯,shun3,《说文》:“阑栏也。”即栏杆上的横木,取保障意;
2、《内经校释》注:“形容人体胚胎的形成,全赖父精母血,阴阳两性结合而成。阴血为基础,阳气为外卫,阴阳互用,从而促成了胚胎的发育生长。”此注深明自然之道、生命之理,与时俱进,堪称完好!
Q0201荣卫已通:
1、荣,即营气;卫,即卫气。全句即营卫二气已经通畅。
2、“荣气”,《素问》多作“荣气”,《灵枢》多作“营气”,而“荣气”与“营气”,实为一气。湘楚方言中,“荣”与“营”,读音皆作云(yun2),楚人参与《黄帝内经》形成,或可为据,录以待考。
Q0201神气舍心、魂魄毕具:
1、神、魂、魄,在《黄帝内经》全书中,并非唯心之鬼神迷信,而是基于唯物、定义明确的心理学名词。详见《本神》LS08—Q0102“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2、据《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可知:神者,自然神也,造物主也。
3、全句为,自然神气入驻心脏,神魂体魄全都完备。
D0301卒:通猝,突然。
Q0301肌肉解利:《内经注评》注:“指肌肉润滑,通利无滞。”
Q0401使道:
1、《太素》杨上善注:“使道,鼻孔使气之道。”使道即鼻道,从之。
2、据《师传》LS29—Q1302“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可知:使道,即使气之鼻道,而非其它部位;据《师传》LS29-Q13013“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确知:“使道”与“人中”,并非一物,若将“使道”解为“人中沟”,失矣。
Q0401基墙高以方:
1、《灵枢悬解》卷六《天年》黄元御注:“基墙,面部之骨肉也(骨骼为基,蕃蔽为墙)。”
2、基墙,复见于《五阅五使》LS37—Q0301“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寿夭刚柔》LS06—B0701“墙基卑,高不及地者,不满三十而死。”全句即:面部饱满而方正。
Q0401三部三里起:
1、《内经校释》注:“三部三里,指面部的上中下三停。起,高起而不平陷。马莳:‘面之三里,即三部也,皆已耸起。’又张志聪:‘三部者,形身之上中下,三里者,手阳明之脉,皆起发而平等也。’兹从马注。”
2、《灵枢悬解》卷六《天年》注:“三部,人上、中、下三部。三里,穴名,手阳明三里在肘下,足阳明三里在膝下。起,丰起也(肘膝臂胫之间,关节之大者,故欲其丰起也)。”
3、三部三里,孰是孰非?其意莫明,不译待考。
Q0501→Q0503走、步、趋:据《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说文》:“步,行也。”可知:慢行为步,快行为趋,快趋为走。走者,跑也,如“走马观花”。
Q0504颇:偏颇,倾向。
Q0507皮肤始枯:《灵枢》原作“皮肤枯”,《甲乙经》卷六第十二作“皮肤始枯”,从《甲乙经》。
Q0508魂魄离散:
1、《内经校释》作“魂魄离散”,并校曰:“原作魄离,《甲乙经》卷六第十二作‘魂魄离散’。”
2、据《宣明五气篇》SW23─C0110“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又据《本神篇》LS08—Q0102“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可知:魂魄离散,即精神分裂、意识模糊,正可诠释下文“故言善误”,故从《甲乙经》、《内经校释》作“魂魄离散”。
Q0601空外以张:
1、《灵枢悬解》卷六《天年》注:“空外以张,空窍外露也。”
2、据《师问》LS29—Q1305“鼻孔在外,膀胱漏、泄。”可知:空外以张,即鼻孔外翻。
Q0601乱而相引:
1、《内经注评》注:“乱为真气乱,这里指正气乱而邪气入。”
2、《灵枢悬解》卷六《天年》注:“乱而相引,邪气逆乱而相牵引也。”
3、据《五乱》LS34—Q0301→Q0306“乱于心……乱于肺……乱于肠胃……乱于臂胫……乱于头”五乱之论、《宣明五气篇》SW23—C0108“五邪所乱”之论可知:此乱,宜解为五乱。乱而相引,即五乱相互引发疾病。
公众号:其人颂经
SW01—《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01—Q0214(天癸……皆极)‖→‖SW01—Q0215(八八)‖迁移说明:
1、“天癸竭,精少,肾气衰,形体皆极”十二字,原位“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句后,义理不通,显见窜简,当迁出;
2、《内经注评》云:“‘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此十二字,当在‘则齿发去’之前,方能与女子七七壬癸竭相对称。据丹波元坚《素问绍识》说:‘推上下文,天癸竭云云四句,似宜移于‘八八’下,恐是错出’。”
3、《内经校释》云:“详文意,若七八已形体皆极,则八八之年仅齿发去,甚为无理。七八文下王冰注云:‘丈夫天癸,八八而终。’此论甚当。”
4、坤从诸家之识,据此迁移,义理犹通。
‖SW01—Q0201(肾气盛)‖→‖SW01—Q0202(二七)‖迁移说明:
1、“肾气盛”三字,原位“女子七岁”句后。女子方七岁,肾气正处填充阶段,何以得盛?与生理规律不符,其理不通,显见窜简,当迁出;
2、遵“男子二八”之理,当迁至“二七”句后、“而天癸至”句前,方与女子生理规律相符,男女肾气之论相类。
D0000关于篇名之论:据《说文》:“论,议也”、《史记.张仪传》:“臣请论其故”、《周礼.考工记》:“坐而论道。”注:“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论语序集解》:“论理也,次也”、《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论”、《韩非子.五蠢》:“论世之事”、《管子.五辅》:“论贤人,用贤能,而民可使治”、《吕氏春秋.慎行论》:“闻言必熟论”、《文心雕龙.论说》:“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一理者也”、《卫气》LS52-Q0101“博哉!圣帝之论。”可知:
1、古之论者,必国之君臣、大贤群议、问答互见、循名究理、议论大道之文体也。却此,篇名不足为论,而当谓之以篇也。
2、《黄帝内经》全书,《素问》与《灵枢》合162篇,以“论”名篇者,凡81篇,正合九九八十一黄钟之数;非“论”名篇者,亦81篇(《论勇》除外),均已迁至《黄帝内经素论》八十一篇内,而成君臣具论。
C0101昔在黄帝:
1、黄帝,即远古时的黄帝。开篇即点明,《黄帝内经》并非黄帝时代所撰,亦非黄帝亲自所撰,而是后人在讲述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俞、少师、雷公六位大智博士和贤臣共同研究上古经典,相互探讨、传授自然之道、生命之道、疾病起源、诊断防治、养生之道的故事;
2、黄帝生卒为公元前2717-25,20岁登天子之位,在位,寿至118岁。《论语·五帝德第二十三》云:“孔子曰:黄帝者,少昊之子,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睿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服牛乘马,忧驯猛兽,以与炎帝战于阪野,三战而后克之。始垂衣裳,作为黼黻。治民以顺天地之纪,知幽明之故,达生死存亡之说。播时百谷,尝味草木,仁厚及于鸟兽昆虫,考日月星辰,劳耳目,勤心力,用水火财物以生民。民赖其利,百年而死;民畏其神,百年而亡;民用其数,百年而移。故曰黄帝三百年。”《黄帝内经》开篇之句“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或引自孔子《论语》,可为成书于孔圣之后证据之一。
3、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亦有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录以奉考。
C0101幼而徇齐:
1、《内经注评》注:“《礼记.曲礼》:‘十年曰幼’;徇,xun2,《通雅》:‘徇,迅也;齐,疾也’。言圣哲遍知而神速。”
2、幼者,小也,少也;《尔雅》:“徇,遍也。”即普遍、全面;《 尔雅》:“疾,齐也,壮也。”徇齐,即全面发展。幼而徇齐,即少年时就全面发展。
C0101敦:《尔雅》:“敦,勉也。”即勤勉。
C0101成而登天:
1:成,指成年;成而登天,即成年时就登上了天子之位。关于天子,《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第一本生)有云:“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是勿撄之,谓之天子。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
2:在“成而登天”句后,黄元御《素问悬解》卷一解云:“黄帝铸鼎于鼎湖之山,鼎成升天,而西汉方士传述此语,意黄帝、老子为道家之祖,尚养生之术,其终当不死也。”此方士玄虚之言,有违《黄帝内经》本经之唯物观,不足取信。
D0101天师:即岐伯,黄帝之臣之师,天下人之师。据《著至教论》SW75—D0601云:“黄帝曰: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可明天师之义。
D0101春秋:
1、《百度百科》云:“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2、春秋,即年龄之代词。
Q0101道:此独指养生之道。道,广义字,如:
1、《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道即原点之零,一之来源,万物起源;
2、《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可见道即大,有无限之意;
3、《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即自然规律;
4、《周易.系辞上传》:“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可见道即阴阳之道。
Q0101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1、据《广雅》:“术,道也”、《说文》:“术,邑中道也”、《广雅》:“术,法也”、《战国策.魏策》:“臣有百胜之术。”可知:术即方法。
2、据《说文》:“ 数,计也。”可知:数即计量、量度。全句为:效法于阴阳之理,遵循方法和量度。
Q0101天年:无病无灾时,人之自然寿命,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详见本经《寿夭刚柔》、《生气通天论》、《阴阳二十五人》、《通天》等相关论述。
Q0102好:《内经校释》校注:“原作耗,《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耗作好’……好,与上文欲字相对,义胜,故据改。”从之。好,嗜好。
Q0103虚邪贼风:
1、《内经校释》注:“此指一切反常的气候及外在的致病原因……所以王冰说:‘邪乘虚入,是为虚邪;窃害中和,谓之贼风’。”
2、指八方之歪风邪气和恶劣气候。
Q0103恬淡:
1、恬,tian2,《广雅》:“恬,静也。”即宁静;
2、淡,dan4,同憺,《说文》:“淡,安也,从心,声詹。”即安心。
3、恬淡,即宁静安心。
Q0103真气:
1、《黄帝内经.刺节真邪》云:“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2、此真气者,空气也,氧气也。真气从之,即呼吸顺畅。古人不知氧气,然自然之物,其理恒常,此名殊而质同也。
Q0104任其服:《内经校释》注:“衣着随便。任,随意。”即随意穿戴。
Q0104乐其俗:《内经注评》注:“俗,习也。《释名》:‘俗,欲也,俗人所欲也。’指以自己的习俗为乐也。”
Q0105贤、不肖:
1、据《说文》:“贤,善行也。”取善良之意;
2、肖,xiao4,《说文》:“肖,骨肉相似也。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不肖,贤之反义词,取邪恶之意。
Q0105德全不危:
1、《庄子》曰:“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圣人之道也。”庄子之言妙极,当为终解。
2、德者,物之属性也,此喻人之体质。德全不危,即体质完好而无病患之危。
D0201耶:《内经校释》注:“邪,同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Q0201→Q0215女七男八:《论语》(孔子家语.第六卷.本命解第二十六)云:“孔子对曰:是以男子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十有六而精通;女子,七月生齿,七岁生龀,十有四而化。一阳一阴,奇偶相配,然后道合化成,性命之端,形于此也。”孔圣女七男八节律之论,契合人体生长自然规律,当为终解。
Q0201肾气实:肾气充实。在“女子七岁”后,依Q0208“丈夫八岁”义理,或脱“肾气实”三字,姑以译文加而补,存疑待考。
Q0202肾气盛:“肾气盛”三字,原位“女子七岁”句后,详见迁移说明。
Q0202天癸:
1、《内经注评》注:“天,天一之谓;癸,为十干之一,属水。天一生水,故名天癸。马莳:‘天癸者,阴精也。盖肾属水,癸亦属水,由先天之气蓄积而成,故谓阴精为天癸也。’一般指肾所藏之精,是一种促进生长和生殖机能的物质。”
2、《 内经校释》注:“促进生殖机能的物质,称为天癸。它的产生是肾气作用的结果,并以阴精作为其物质基础。因此,它既不同于肾气,又不同于阴精,但与二者关系至为密切。”
3、《太素》卷第二《寿限》杨上善注:“天癸,精气也。任冲脉起于胞中下极者也,今天癸至,故任脉通也。伏冲之脉起于气街,又天癸至,故冲脉盛也。二脉并营子胞,故月事来以有子也。”
4、古之天癸,当应现代医学之所谓性激素:男子为雄性激素,女子为雌性激素。从前后文意看,不宜解为男精女卵,亦不宜解为肾气,因天癸生于肾气。 古人不知性激素,然自然之物,其理恒常,此名殊而质同也。
Q0202任脉:详见《骨空论》SW60—Q0106“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而入目。”
Q0202太冲脉:
1、《太素》作“伏冲脉盛。”太冲、伏冲义同。
2、王冰注:“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故曰太冲。”
3、据《水热穴论》SW61—Q0402“此肾脉之下行,名曰太冲。”可知:太冲脉,乃足少阴肾经之下行部分。
Q0203均:《列子.汤问篇》:“均,天下之至理也,连于形物亦然。均发均县,轻重而发绝,发不均也。均,其绝也,莫绝。人以为不然,自有知其然者。”
Q0205阳明脉衰:《内经注评》注:“手足阳明之脉,二脉上行于头面发际,故经气衰,则气血不荣于头面部,出现面焦发脱的症状。”
Q0206三阳:指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经。
Q0206焦:焦枯,指42岁女人因缺少水份、气血衰减而致面部焦干。
Q0212槁:通藁,干枯,枯槁。
Q0215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详见迁移说明。
Q0217体:古代素有“体”、“體”两字,今时简化混作“体”。据《礼记》:“体其犬豕牛羊。”可知:体即分解,取松懈之意。
D0501挈:qie4,据《说文》:“挈,提也。”挈即提举、掌控之意。
D0501真人:掌控天地,寿敝日月,不生不化,超乎自然之人。其如《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如来佛、观世音之类。有《六微旨大论》SW68-D3301云:“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为证。时人以为真人不存,但为捍卫经文原旨,坤持此解。更何况当下人类认知不达,焉知无有不生不化之真人?焉知无有外星生灵?后文至人同理。
D0502至人:游走于天地之间,益寿延年,超凡脱俗,顺应自然之人。其如《西游记》中唐僧、沙僧、八戒、悟空之类。依据如下:
1、《庄子》:“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2、杨上善云:“积精全神,能至于德,故称至人。”
3、《内经注评》注:“即其修养与真人相近,亦能保精全真,长有天命。”
4、《列子.力命篇》:“《黄帝书》云:‘至人居若死,动若械。’亦不知所以居,亦不知所以不居;亦不知所以动,亦不知所以不动;亦不以众人之观易其情貌,亦不谓众人之不观不易其情貌。独往独来,独出独入,孰能碍之”、《列子.黄帝篇》曰:“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请问何以至于此?’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智巧果敢之列。’”当为终解。
D0502淳德全道:
1、张景岳云:“淳,厚也,至极之人,其德厚,其道全也。”
2、《庄子》曰:“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圣人之道也。”当为终解;
3、德者,体质也。全句为体质淳厚深谙大道。
D0503圣人:
1、居于人间,寿至百岁,顺应自然,超乎世俗之人。其如黄帝、彭祖、老子、孔子之类。
2、《孔子家语》卷一.五仪解第七:“孔子曰:‘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D0503恚嗔:
1、恚,hui4,据《说文》:“恚,恨也。”取怨恨意;
2、嗔:chen1,据《说文》:“盛气也。”取生气意; 恚嗔,即怨恨生气。
D0504贤人:居于人间,寿至天年,效法自然,顺应世俗之人。其如先秦诸子、孔门七十二贤人之类。
D0504逆从:逆从即逆顺。据《黄帝四经.经法.亡论第七》曰:“物各合于道者,谓之理。理之所在,谓之顺。物各有不合于道者,谓之失理。失理之所在,谓之逆。”可知:从者,顺也,合理也,正常也;逆者,反也,失理也,异常也。
D0504阴阳:据《黄帝四经.十大经.观第二》曰:“群群混混沌沌,窈窈冥冥,为一囷,无晦无明,未有阴阳。阴阳未定,吾未以有名。今始判为两,分为阴阳,离为四时,刚柔相成,万物乃生,德虐之行,因以为常”、《黄帝四经.称》曰:“凡论必以阴阳之大义,天阳地阴,春阳秋阴,夏阳冬阴,昼阳夜阴。大国阳,小国阴,重国阳,轻国阴。有事阳而无事阴,伸者阳而屈者阴。主阳臣阴,上阳下阴,男阳女阴,父阳子阴,兄阳弟阴,长阳少阴,贵阳贱阴,达阳穷阴。娶妇生子阳,有丧阴。制人者阳,制于人者阴。客阳主人阴。师阳役阴。言阳默阴。予阳受阴。诸阳者法天,天贵正;过正曰诡,过际乃反。诸阴者法地,地之德安徐正静,柔节先定,善予不争。此地之度而雌之节也。”可知:黄帝始分阴阳四时,命名天地万物,确定经纬坐标,以探自然万物之德,以求生灵长生之道,循名究理之法,始于大圣黄帝。阴阳者,并非虚幻玄说,并非鬼神迷信,实乃循名究理、探德求道之纲纪也。
公众号:其人颂经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原文及译文
【本章要点】
一、说明养生的积极意义。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二、具体指出养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
三、人生的生、长、衰、老过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气的盛衰。
四、举出四种养生者的不同养生方法和结果,来启示人们注意养生祛病延年。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①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术数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③,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婬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陽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陽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陽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⑤,把握陰陽,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⑥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陰陽,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注释】
①天师:黄帝对岐伯的尊称。
②和于术数:指用合适的养生方法来调和身体。
③恬惔虚无:恬惔,指清闲安静;虚无,指心无杂念;恬惔虚无,指内心清闲安静而没有任何杂念。
④天癸:指先天藏于肾精之中,具有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的物质。
⑤提挈天地:指能够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
⑥恚嗔:恚,指愤怒;嗔,指仇恨;泛指愤怒、仇恨等意念。
【译文】
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岐伯问道: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陰陽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方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陰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静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么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yín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
黄帝说:人年纪大的时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衰竭了呢,还是自然规律呢?岐伯说:女子到了七岁,肾气盛旺起来,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十四岁时,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牙齿就长全了。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最为强壮。三十五岁时,陽明经脉气血逐渐衰弱,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四十二岁时,三陽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开始变白。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逐渐衰弱泄,天癸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男子到了八岁,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也更换了。十六岁时,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泄,两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岁时,肾气充满,筋骨强健有力,真牙生长,牙齿长全。三十二岁时,筋骨丰隆盛实,肌肉亦丰满健壮。四十岁时,肾气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枯竭。四十八岁时,上部陽气逐渐衰竭,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和两鬓花白。五十六岁时,肝气衰弱,筋骨的活动不能灵活自如。六十四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齿头发脱落,形体衰疲。肾是接受其他各脏腑的精气而加以贮藏,所以五脏功能旺盛,肾脏才能外溢精气。现在年老,五脏功能都已衰退,筋骨懈惰无力,天癸已竭。所以发鬓都变白,身体沉重,步伐不稳,也不能生育子女了。黄帝说:有的人年纪已老,仍能生育,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这是他天赋的精力超过常人,气血经脉保持畅通,肾气有余的缘故。这种人虽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一般不超过四十九岁,精气便枯竭了。黄帝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年龄都可以达到一百岁左右,还能生育吗?岐伯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虽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称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陰陽变化的规律,能够调节呼吸,吸收精纯的清气,超然独处,令精神守持于内,锻炼身体,使筋骨肌肉与整个身体达到高度的协调,所以他的寿命同于天地而没有终了的时候,这是他修道养生的结果。中古的时候,有称为至人的人,具有淳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养生之道,和调于陰陽四时的变化,离开世俗社会生活的干扰,积蓄精气,集中精神,使其远驰于广阔的天地自然之中,让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力守持于八方之外,这是他延长寿命和强健身体的方法,这种人也可以归属真人的行列。其次有称为圣人的人,能够安处于天地自然的正常环境之中,顺从八风的活动规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会相应,没有恼怒怨恨之情;行为不离开世俗的一般准则,穿着装饰普通纹彩的衣服,举动也没有炫耀于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体过度劳累,在内,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安静、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的形体不易衰惫,精神不易耗散,寿命也可达到百岁左右。其次有称为贤人的人,能够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陰陽的消长和适应四时的变迁,追随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养生之道,这样的人也能增益寿命,但仍有终结的时候。
D6501气调而得:
1、姚春鹏译:“有六气调和而得病的。”
2、《内经校释》译:“调气而病得痊愈的。”
3、《素问悬解》卷十二《至真要大论》注:“其有气调而得者,则全是六气之外淫,亦用逆治从治之法,疏通其气,令之调和也。”
4、据Q6001“调其气使其平也”可知:气调而得,得即使其平,得愈也。
D6601病之中外:
1、姚春鹏译:“病有内外相互影响的。”
2、《内经校释》译:“内因之病与外因之病。”
3、张志聪注:“夫病之有因于外邪者,有因于内伤者,有感于外邪而兼之有内病者,有内有病机而又重感于外邪者。岁运七篇,统论外因之邪病,此章复论内因之病机,然又有外内之兼病者,故帝复有此问焉。”
4、疾病有内病和外病。
Q6601中外不相及:黄元御注:“病中外不相及者,以其在外而不由内来,在内而不由外来,故但治主病,不复兼治别处也。”
D6801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
1、出处见《五常政大论》SW70—Q1511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故此“论言”,当指《五常政大论》所言。
2、本句在《至真要大论》SW74—D3901,亦被帝所引用。
D6801绳墨:木匠所用工具,即墨线、墨盒,作为木作准绳,以弹出直线,此喻准则。
Q6801取之阴:《内经校释》译:“应该滋阴。”
Q6801求其属:
1、黄元御注:“求其属者,审属何病,则用何药以治之也。”
2、寻求从关联方向治疗。关联方向如:相生关系、相胜关系、表里关系、因果关系等。
Q6901王气:
1、《内经校释》引王冰注:“物体有寒热,气性有阴阳,触王之气,则强其用也……补王太甚,则脏之寒热气自多矣。”
2、《内经注评》注:“王,读去声,即旺气。王气就是亢盛之气。”
3、王气,即霸王病气,即鼎盛病气。治王气所示现象,类似现代医学暝眩反应、好转反应。
Q7001夫五味入胃……咸先入肾:本句与《五味》LS56-B0102句义同。
Q7001气增而久:
1、《素问悬解》注:“凡物之五味以化生五气,味久则增气。气增则阴阳有偏胜偏绝之患矣。盖甚言其气味之不可偏用者也。”
2、《五常政大论》SW70-Q1702“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即为本解。气增而久,言正气强化却长期偏食。
Q7101应臣:
1、黄元御注:“应臣,谓与臣药相应者。”
2、《素问直解》注:“主病之药,多其分两,谓之君;佐君之药,少其分两,谓之臣;应臣之药,分两更少,谓之使。”
Q7101上下三品:
1、《素问直解》高士宗注:“非神农所取上、中、下三品之谓也……神农本经三百六十五种,以应周天之数。上品一百二十五种为君,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下品一百二十种为佐。上品无毒,主养命延年,益气轻身;中品呈有毒或无毒,主流通经脉,袪邪治病;下品有毒或大毒,主破坚积,除痼疾。三者之中,气味善恶,补泻虽殊,理复通贯,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2、《素问集注》张隐庵按:“《神农本草》计三百六十种,以上品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益气延年轻身神仙者本上品。以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斟酌其定,欲治病补虚赢者,主中品。以下品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除痼疾者,本下品。本经所用气味,或用补以和调其血气,或用泻以平治其淫邪,是以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非神农上下三品之谓也。二帝各有其妙用焉。”
3、张、高之注,令坤持虚而受,感激油然而生。
Q7201明善恶之殊贯:
1、王冰注:“此明药善恶不同性用也。”
2、《素问集注》张志聪注:“谓药有有毒无毒之分。”
3、明者,明确也;善恶者,优劣也;殊者,异也。贯,《说文》:“贯,钱贝之贯也。”明善恶之殊贯,即明确药品优劣之不同价钱。
D7301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1、《素问悬解》卷十二《至真要大论》已删本句。
2、本问句与D6601之问句,看似完全一样,实记载了圣帝刨根问底、穷追不舍的求知之态,真情实境,不宜删却。
Q7301调气之方:姚春鹏注:“调治病气的方法。”
Q7302衰之以属:
1、黄元御云:“衰之以属,衰之以其属也。”
2、削弱关联疾病。
Q7302攸:《尔雅》:“攸,所也。”即与……相关。
SW03——《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03—Q0107→Q0108‖→‖SW70—D1901‖→‖LS63‖迁移说明:
1、所论与原篇《生气通天论》主题不符,前后文意不属,显见漏简,宜迁出。
2、《素问悬解》置于卷二《脏气法时论》尾部,黄元御云:“此段旧误在《生气通天论》。”从其迁出,不从其迁入;
3、所论五味太过对五脏之影响,迁入本位作为帝对《五味论》之归纳和总结,画龙点睛,恰到好处。尤其是“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之重简,正是对《至真要大论》SW74—Q7302“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之强调和肯定。
Q0107阴:《内经校释》注:“指阴精。”
Q0107阴之五宫:
1、《素问直解》注:“五脏为阴,五味各走其道,太过则病,故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2、《素问集注》注:“五宫,五脏神之所舍也。”
3、据《说文》:“宫,室也”、《释文》:“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称宫焉”,又据《六元正纪大论》SW71-Q3702“厥阴所至为风府,为舋、启;少阴所至为火府,为舒、荣;太阴所至为雨府,为员、盈;少阳所至为热府,为行、出;阳明所至为司杀府,为庚、苍;太阳所至为寒府,为归、藏。司化之常也。”可知:五宫、六府,其义类也。五宫者,五脏之所居也。脏藏其精,亦藏其神。五脏,藏精神之室,故名五宫。
Q0107津:《类经》十三卷第五注:“津,溢也。”
Q0107大骨气劳:
1、《素问直解》注:“咸者,肾之味,肾主骨,过咸则大骨气劳。大骨,腰高之骨,肾之府也。气劳,骨气强盛,能任其劳也。”
2、腰骨肾气劳损。
Q0107甘、苦:
1、《太素》以“甘”作“苦”、以“苦”作“甘”,录以奉考。
2、《素问直解》作“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满,胃气乃厚。”
3、不明经文逻辑,其意不得,且依原文直译,存疑待考。
Q0107筋、脉:《素问直解》注:“筋者,肝所主,脉者,心所主也。筋脉阻弛,则阴精不濡于筋,神气不充于脉,故精神乃殃。”
Q0107沮:《内经注评》注:“沮,坏也。”
Q0107央:姚春鹏注:“央,通‘殃’,受伤。”
Q0108腠理:《内经校释》注:“泛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及皮肤、肌肉交接处,通常多指后者而言,此乃渗泄汗液,流通气血和病邪出入的门户,有抵御外邪入侵的作用。”
公众号:其人颂经
SW71——《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71—D4801→Q4901‖→‖SW70—Q1703‖→‖LS63‖迁移说明:
1、所论与《六元正纪大论》主题不符,前后文意不属,漏简,当迁出;
2、《类经》置于论治类十二卷十三《妇人重身,毒之何如》,独立成篇;
3、《素问悬解》置于卷十一《五常政大论》,即SW70—Q1703“无失正,绝人长命”句后,黄元御云:“此段旧误在《六元正纪大论》。”从其迁出及与前文关联之处置。
4、所论为药物毒性之延伸,迁入本位,与《五味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D4801重身:妇人身怀有孕,身中有身,故曰重身。
Q4801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1、王冰注:“上无殒,言母必全。亦无殒,言子亦不死矣。”
2、《素问直解》《六元正纪大论》作“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并注:“有故,内有积聚也。”
3、《素问悬解》卷十一《五常政大论》作“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并注:“妇人重身(怀子也),病宜毒药,毒之恐其胎殒,若有病则病受之,不至殒伤,有故而胎不殒(故即病也),则用药而胎亦不殒也。”
4、殒,yun3,通陨,指流产。全句为:曾经用过没有损伤,怀孕用药也不流产。
SW74——《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74—D4301→Q4306‖→‖LS63—Y0501‖迁移说明:
1、迁出部分,与《至真要大论》前后文意虽有关联,但作为五味方制之原则,仍宜迁出。
2、《类经》置于论治类十二卷三《治有缓急,方有奇偶》,独立成篇;
3、迁入后,论述五味方制之大小,且与SW74随迁之君臣方制等集中论述五味,义理相贯。
‖SW74—D6001→D7401‖→‖LS63—Y0501‖迁移说明:
1、所论为五味之用,亦可随迁;
2、《类经》将SW74—D6001→Q6501置于论治类十二卷四《气味方制,治法逆顺》、将SW74—D6601→Q6601置于论治类十二卷六《病之中外,治有先后》、将SW74—D6801→Q7001置于论治类十二卷七《寒之而热取之阴,热之而寒取之阳》、将SW74—D7101→Q7201置于论治类十二卷五《方制君臣,上下三品》,即分置于论治类十二卷四至七诸篇,归属治法类,从之;
3、所论有毒无毒、方制配伍原则,使《五味论》尤其丰富、完整,故此迁充分必要。
D4301气:
1、《素问直解》注:“两阳合明,阳之多也;两阴交尽,阴之少也。阴阳之三,仍属气之多少,故举气之多少,而探病之盛衰。”
2、据《至真要大论》SW74—D4001→Q4001“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可知:此气为三阴三阳六气。
D4301约:
1、黄元御注:“约即制也。”
2、方制。
Q4301证:
1、《素问集注》作“证”;
2、《素问直解》作“症”。
Q4304簸之:
1、《素问直解》、《素问集注》、《内经校释》均无“簸”字。《内经注评》、《全本黄帝内经》无“簸”,其“乏”作“之”。
2、《新校正》校:“之,疑乏者。”《素问悬解》卷十一《至真要大论》“之”作“乏”。
3、从原作“簸之”,圣意明确,不必改经。《说文》:“簸,扬米去糠也。”簸,即用簸箕扬出混和物中粗细、轻重、大小不同物体之分离法,湘楚民间常用之。簸之,即减弱、扬去、减少,此言中途药力减少。
Q4304食而过之:
1、高士宗注:“食而过之者,以食之先后,使药之过于上下也。如病在上而远于中,则先食后药,使过之于上;病在下而远于中,则先药后食,使过于下。此服药先后之法,无过其制度也。服药先后,以病之上下远近为法,则制方用药,正气自平。”
2、过之,加量。食而过之,即食用需要加量。
Q4306反佐:
1、《素问直解》注:“反佐以取者,以寒治寒,以热治热,以温治温,以凉治凉,所谓寒热温凉,反顺其病而取治之也。”
2、《素问悬解》卷十一《至真要大论》注:“反佐以取之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恐病药捍格,不得下达,故用反佐之法。”
Q4306从:从者,从治也,顺治也。所谓从治,即治寒病用热方,治热病用寒方,治温病用凉方,治凉病用温方,反其属性而治之,阴阳平衡之道也。
Q6202逸者行之:
1、《内经校释》引《内经知要》卷下治则注:“逸,即安逸也……过于逸则气脉凝滞,故须行之。”
2、逸者行之,即安逸者要用步行法。
Q6202摩之、浴之:《素问悬解》卷十二《至真要大论》注:“摩谓按摩,浴谓洗浴。”
Q6202劫之:
1、《内经校释》注:“用迅猛之药劫夺之。”
2、黄元御注:“劫之,劫夺之也。”
Q6202开之、发之:《素问悬解》卷十二《至真要大论》注:“开之,泻其表也。发之,发其汗也。”
Q6301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1、黄元御注:“逆者,逆其病气,却是正治,从者,从其病气,实是反治。”
2、逆者,所用药物之属性与病气属性相反;从者,所用药物之属性与病气属性相近。所谓逆从,皆言用药;逆病之属性而用药为正治法,顺病之属性而用药为反治法,所谓正治反治,皆言治法。详见Q6401岐伯解论。
Q6401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1、《内经校释》注:“中满而虚者,通之则虚尤盛,当补其虚则满自愈,为塞因塞用之义。内实而下利者,涩之则实更甚,当通其实,则利自止,为通因通用之义。”
2、《素问直解》、《素问集注》、《素问悬解》卷十二《至真要大论》均作“塞因塞用,通因通用。”黄元御注:“塞不受通,则塞因塞用,通不受塞,则通因通用。”
3、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即病因为塞用开塞药,病因为通用闭合药。
Q6401其始则同,其终则异:
1、《内经校释》译:“开始时药性与病情虽有些相同,但最终就不同了。”
2、黄元御注:“其始则同,同则病无不受也。”
3、两个“则”字,其意难解,不译待考。
Q6401可使气和:
1、《内经校释》译:“使气机调和。”
2、《素问悬解》卷十二《至真要大论》注:“可使正平和。”
3、从下文可知,此为阴阳六气。可使气和,即可使六气调和。
公众号:其人颂经
SW22──《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22—Q0217→Q0224‖≈→‖LS56—B0308‖→‖LS63‖迁移说明:
1、迁出部分所论五味,与原篇《脏气法时论》主题无关,显见漏简,当迁出;
2、《太素》置于卷第二《调食》,且接于《灵枢.五味》LS56-B0308之后,《灵枢.五味论》LS63-D0101之前,杨上善对三部关系之判断,甚是,从之;
3、迁入所论,与《五味论》主题相符,而重简多出,更为迁入信号。另外,对照岐伯《金匮真言论》所言五谷(麦、黍、稷、稻、豆)、五畜(鸡、羊、牛、马、彘)与本文所言五谷(稻、麻、豆、麦、黍)、五畜(牛、犬、猪、羊、鸡),显见本文所论五谷五畜与《五味》伯高所论五谷五畜相同,更证本节经文,并非岐伯所论,必为伯高之言,确证此迁充分必要。
‖SW22─Q0224‖→‖SW22—Q0222‖→‖LS63‖迁移说明:
1、显见乱简,作篇内迁,以使论述集中,文意通畅。
2、内迁之后,原文上句Q0223恰为阶段性结语。
Q0217粳:jing1,不黏的稻米。
Q0219薤:xie4,野蒜,蕌(jiao4)子头。
Q0220豕:shi3,猪。
Q0220藿:huo4,豆叶或藿香草。
Q0221黍:黏黄米。
Q0222苦坚、咸耎:
1、《内经校释》译:“苦味能坚阴,咸味能软坚。”
2、姚春鹏译:“苦能坚燥,咸能软坚。”
3、据《说文》:“坚,刚也”、《广雅》:“坚,坚土也”可知:坚即坚固;据《玉篇》:“耎,柔也”、《广韵》:“耎,弱也。”可知:耎,同软,即柔弱、软化。
Q0223毒药:
1、《内经校释》注:“泛指有毒的药物。”
2、据《异法方宜论》SW12-Q0102“西方者,金玉之域……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可知:毒药,通指中国或世界西方之有毒矿物药或草药,其毒性大小各异。
SW70——《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70—D1401→D1901‖→‖SW74—D7401‖→‖LS63‖迁移说明:
1、所论均为四时气与五味之从补、逆治、调理关系,与《五常政大论》主题不符,文意不属,漏简,宜迁出;
2、《素问悬解》将SW70—D1401→Q1506仍置于卷十一《五常政大论》SW70—D1201“帝曰:岁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何气使然?”句前,将SW70—D1507→D1901仍置于卷十一《五常政大论》篇尾,录以奉考;
3、《类经》将SW70—D1401→Q1512置于运气类二十五卷十四《天气地气,制有所从》后部,与SW70—D1001→Q1106合而成篇;将SW70—D1801→D1901置于论治类十二卷十二《久病而瘠,必养必和》,独立成篇;将SW70—D1701→D1703置于论治类十二卷十一。
4、迁入部分,主论四时气之作用,六毒产生原因,毒药运用常制,与《五味论》主题相符,与方制之论前后呼应,构筑了《五味论》之完整体系,故此迁充分必要。
D1401气:
1、黄元御注:“万物枯荣,皆由于气。”
2、据本句文意,气,此指春、夏、秋、冬四时之气:春之气始而有生化;夏之气散而有成形;秋之气布而有繁茂;冬之气终而有形变。
Q1401非天不生、地不长也:
1、《内经校释》译:“万物非天气而不能生,非地气而不能长。”
2、《素问直解》注:“此非天气之不生,实地气有以制之而不长也。”
3、并非天气不生,土地不长。此“地”,与前文“地气”独指在泉六气不同。
Q1501在泉:
1、《类经》注:“天者,天之气也,司天是也;地者,地气,在泉是也。”
2、民间素有“太阳落水”、“太阳下山”之谓,均为在泉之意。六气运行到水平线、地平线之下,即为在泉。六气为气,司天、在泉为位。
Q1501毒:
1、王冰注:“夫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
2、此毒,言寒气、热气、燥气、湿气、风气、火气六邪在泉之毒。
Q1501其味辛:
1、《素问直解》注:“毒,犹独也。阴阳不和,偏胜则毒也。火胜其金,不但寒毒不生,其味辛者,亦不生也。”
2、《素问集注》注:“少阳在泉,其味辛,是味从地制,所谓地制形也。”
3、据后文Q1507“故曰: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之结语可知:其味辛,当指从补辛味。少阳在泉,热气胜金,因地气相制而致金气不足,故当顺势而补辛味,即为从补。后文同理。
Q1502其气湿:
1、《新校正》云:“详在泉六,唯阳明与太阴在泉之气,云‘其气湿’、‘其气热’,盖以湿燥未见寒湿之气,故再云其气也。”
2、《素问悬解》卷十一《五常政大论》并无三字,已删。
3、《素问直解》注:“又曰其气湿者,申明其味之酸,一如其气之湿,犹之湿毒不生也。”
4、阳明在泉,其金气在泉,而制木气,故宜从补酸味;阳明在泉,又燥气在泉,而制湿气,故复云从补湿气。
Q1503黅:姚春鹏注:“jin1,黄色。”
Q1503秬:姚春鹏注:“ju4,黑黍。”此即黑色之代词。
Q1504其气专,其味正:
1、《素问悬解》卷十一《五常政大论》置于“化淳则咸守,气专则辛化而俱治。”句前,并注:“六气惟太阴湿土在泉,则为得位(以土归土故也),其气最专,其吐最正(土主五味,其味为甘,甘得五味之中。土主化,化生五味,自得为甘,化淳则水不侮土,咸得其守,气专则金有所生,与辛化俱治。)”
2、王冰注:“厥阴、少阴在泉之岁,皆气化专一,其味纯正。然余岁悉上下有胜克之气,故皆有间气间味矣。”
Q1506其气热:与前文“其气湿”之注同理。
Q1506化淳则咸守,气专则辛化,而俱治:
1、姚春鹏译:“太阴在泉,而其气化淳厚,土能制水,所以咸味得以内守,土居土味,而能生金,其气专精,所以辛味也得以生化,能与湿土同治。”
2、吴崑注:“五行之用,土主化,水味咸,水制于土者也。故土化淳和则咸者守位,无有越过。气专者,运与在泉同是太阴湿土,已丑已未二岁是也。土盛则生金,故与辛化而俱治。”
3、太阴湿土在泉,既从土化,又多湿气。全句即土化淳厚就使咸味得守,湿气抟积就用辛味燥化,而两者都能治理。
Q1510气反者:
1、《类经》二十五卷第十四注:“本在此而标在彼也。”
2、张志聪注:“气反者,谓上下外内之病气相反也。”
3、气,从后文看,实言上中下三部病气。气反者,即上、中、下三部病气相反也。
Q1511清:从前后文意看,当作“凊”。凊者,凉也,燥金之气凉也。
Q1512消:消除。《说文》:“消,尽也。”
Q1512削:削弱。
Q1601行水:
1、《内经校释》译:“长流水汤。”
2、《素问直解》、《素问集注》均注:“行水渍之,以取其汗。”
3、行水,相胜之五行水。
Q1702十去其六:
1、黄元御注:“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而止。”
2、十去其六,即十分病去其六分,后文同理。
Q1703夭:《素问直解》、《素问集注》均作“夭”,从之。
D1801气从不康:
1、据《尔雅》:“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谧法》:“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令民安乐曰康。”取安康意;
3、气从,即下文“血气以从”,血气已经正常;不康,不安康。气从不康,即血气正常却不安康。
D1801瘠:《百度百科》:“瘦弱。”
Q1802彰:明显。此指“病去而瘠”之形,因形体充实而明显,故译“强壮”。
Q1803大要:
1、王冰注:“上古经法也。”
2、黄元御注:“《大要》,古书。”
公众号:其人颂经
LS63——《五味论第六十三》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D0101酸走筋:走,即跑,此取流失、消耗意,即酸味耗筋。
D0101癃:《宣明五气篇》SW23—C0102“膀胱不利则为癃,不约为遗溺。”即为本解。
D0103洞心:
1、《灵枢悬解》卷六《五味论》注:“洞心,心中空洞也。”
2、《说文》:“洞,疾流也。”洞心,与《四气调神大论》SW02—C1201“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之“心气内洞”同义,即心泄。
D0104变呕:
1、《灵枢悬解》卷六《五味论》注:“三焦之道得此苦味,皆闭而不通,不得下泄,则逆而上涌,故变呕吐。”
2、据《五味论》LS63—Y0401“变呕”可知:变呕,即变道而呕。
D0105悗心:《灵枢悬解》卷六《五味论》注:“悗心,心中郁也。”
Y0101上之两焦:据“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可知:两焦,即胃之上焦、中焦。
Y0101膀胱之胞薄以懦:
1、刘衡如说:“杨注训皮,极是。注家或训为溲脬,或训为子宫,均误。”
2、《灵枢集注》、《灵枢悬解》均作“膀胱之脆薄以懦。”
3、从原作“膀胱之胞薄以懦。”胞,多指女性子宫,然此宜解作“内膜”。《说文》:“懦,驽弱者也。”全句即膀胱内膜薄而弱。
Y0101绻:quan3,古通卷,即蜷曲。
Y0101阴者,积筋之所终也:
1、杨上善注:“人阴器,一身诸筋终聚之处。”
2、据《厥论》SW45-Q0401“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可知:全句即阴器,是生殖之筋聚积之终端。
Y0201得:得,取“相遇”意;“血与咸相得,则凝”,从化学上解释,食盐(咸)具有使血蛋白凝聚变性之特性,咸能耗血,根本在此。由此可见,古圣先贤观察事物、循名究理之精准。
Y0301心下:《灵枢悬解》卷六《五味论》注:“心者,宗脉之所聚也,气泄脉空,心宫虚豁,故久留心下,而成洞心。”
Y0401下脘:胃之下脘。
Y0401三焦之道:三焦,第三焦,即下焦。三焦之道,即胃之下焦物通道,下焦之道。从后文看,独不宜解作上、中、下三焦。当下焦之道封闭而不得下,故而水谷反被逼回上焦之道而呕出,此变呕之由也。
Y0501缓:《广韵》:“缓,舒也。”即舒缓。
Y0501其气外通于肉:甘味通于脾,肉为脾之合。其气外通于肉,即脾气在外连通肌肉。
LS56——《五味第五十六》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56─D0101→B0103‖→‖LS63—D0101‖迁移说明:
1、原篇《五味》论述纷乱,且非独立论文,宜迁出;
2、《太素》将《灵枢.五味论》LS56-D0101→B0103、D0301→B0308置于卷第二《调食》,接于《灵枢.五味论》之前,杨上善处置甚是,从之;
3、以帝问“五味入脏“迁入本篇,作为开篇之论,与《五味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LS56─D0301→B0308‖→‖LS63—D0101‖迁移说明:
1、原篇非独立论文,乃《五味论》分拆之凑篇,当迁出;
2、篇名为《五味》,所论为五味,迁入《五味论》,作为正论,不仅与迁入篇大量重简,且被少俞之论详解,故此迁充分必要。
‖LS56─B0306(所言五色者)‖→‖LS63—B0308‖迁移说明:
1、“所言五色者”,原位B0306“五宜”、“脾病者”之间,与前后文意不属,窜简,当迁出;
2、《内经校释》作“所言五宜者”,并校曰:“原作色,据《太素》卷二调食改,与上文文义合。”不从改“色”为“宜”;
3、迁入之句,为B0308句五色之定位。因B0308句所言“五色”,是指肤色?或指色部?并不明确,迁入本位,以明五色确义。
B0102禀:承受。
B0102五味各走所喜:走,即跑。五味各走所喜,即五味各自跑向所喜之脏。此即“物以类聚”、“相似相溶”的自然之道也。
B0102辛:
1、《百度百科》:“辛辣的意思是尖锐而强烈,此类食物包括葱、蒜、生姜、酒、辣椒、花椒、胡椒、桂皮、八角、小茴香等。”
2、《说文》:“辛,大罪也。”罪者,惩罚也。此指刺激性食物。
B0301 五谷:伯高在《五味》所言五谷(麻、麦、粇、黍、豆),与岐伯《金匮真言论》所言五谷(麦、黍、稷、稻、豆),其名有异,各有系统,显然并非字误。此为何故?莫非因为伯高与岐伯,来自不同诸候国?地域之异,而致五谷之实、之名不同?存疑待考。
B0301秔:
1、《内经校释》校注:“《太素》卷二调食‘秔’作‘粳’,《素问》藏气法时论、《甲乙》卷六第九并同。”
2、粇,jing1,即粳米,一种粘性较小的稻。
B0301黍:《内经注评》注:“糯小米,北方称为黄米。”
B0304葵:
1、《内经注评》注:“即冬葵,湖南呼葵菜,亦曰冬寒菜。”
2、《说文》:“葵,葵菜也。”湘楚民间多有种植,名曰“冬苋菜。”方言音冬旱菜。
B0304藿:huo4,《广雅·释草》:“豆角谓之荚,其叶谓之藿。”即豆叶。
B0304薤:
1、《内经校释》注:“即韮白。”
2、《内经注评》注:“即野蒜。”
3、薤,xie4,野葱,湘楚谓之“藠子头。”
B0306所言五色者:
1、《内经校释》校注:“原作色,据《太素》卷二调食改,与上文文义合。”
2、原位Q0306“脾病者”前,详见迁移说明。
B0306大豆卷黄:
1、《内经注评》注:“大黄豆芽。”
2、《灵枢悬解》卷六《五味论》注:“大豆黄卷,大豆芽也(芽生一寸,干为黄卷)。”
B0308肝色青,宜食甘:据《脏气法时论》SW22—Q0201“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可知:肝之色部青,宜食用甘味。
B0308心色赤,宜食酸:据《脏气法时论》SW22—Q0202“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可知:心之色部赤,宜食用酸味。
B0308脾色黄,宜食咸:脾之色部黄,宜食用咸味。然据《脏气法时论》SW22—Q0203“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却有“食咸”与“食苦”之异,存疑待考。
B0308豕:shi3,猪。
B0308肺色白,宜食苦:据《脏气法时论》SW22—Q0204“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可知:肺之色部白,宜食用苦味。
B0308肾色黑,宜食辛:据《脏气法时论》SW22—Q0205“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可知:肾之色部黑,宜食用辛味。
公众号:其人颂经
SW38——《咳论篇第三十八》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D0101黄帝问曰:《太素》卷第二十九《咳论》作“黄帝问于岐伯曰”,甚合《黄帝内经》正论开篇之常。
Q0201五脏各以其时受病:据《玉机真脏论》SW19—D1802:“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可知:五脏之病,受于所生之气,有下文“乘秋”、“乘春”、“乘夏”、“乘长夏”、“乘冬”之论为证。即五脏虚时,当有五行时所生之气乘虚致病。
Q0201非其时:
1、《内经校释》注:“《素问释义》云:‘非其时三字衍。’《素问绍识》:‘此说当考’。”
2、《素问悬解》卷五《咳论》注:“非其主治之时。”从之。据后文,“非其时”三字,不可或缺。
Q0202相参:
1、《内经校释》注:“相合相应的意思。”
2、对照,相仿。
Q0206至阴:依前后文例,“至阴”本应作“长夏”。在此不言“长夏”,而言“至阴”,代称也。至阴者,农历六月,夏之鼎盛,夏之长也,夏之季也。季夏鼎盛之极,即为盛阳转阴之时,故曰至阴。
Q0301唾:据《说文》:“唾,口液也”、《战国策.越策》:“必唾其面。”此取名词动化,作吐。
Q0302介介:如物梗喉,喉中卡卡状。
Q0303胠:
1、《内经校释》注:“《甲乙》卷九第三作“胁”。
2、《素问悬解》卷五《咳论》作“胁”并注:“肝脉行于两胁,故胁痛不可以转。转则肝气郁遏,两胠下满,胠即胁也。”
Q0304右胁下:《素问悬解》卷五《咳论》注:“脾从左升,左升则右降,右胁下痛。阴阳引肩背者,肺气不能右降也。”
Q0401长虫:《类经》十六卷五十二注:“长虫,蛔虫也。”
Q0402涕:《说文》:“涕,泣也。”即泪水。
Q0403矢:
1、《内经校释》注:“大便失禁的意思。矢同屎,即大便。”
2、矢,箭矢;言大便失禁,溏泻状如射箭。
Q0404失气:
1、《素问悬解》卷五《咳论》注:“小肠下陷,故咳而肛门失气,气与咳俱失矣。”
2、排气、放屁。
Q0407关于肺:
1、《素问悬解》卷五《咳论》注:“关于肺者,胃逆而肺阻也。”
2、《素问直解》注:“聚于胃,则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关于肺,则气逆也。”
3、关,《方言十二》:“闭也。”关于肺,即邪气阻闭于肺。
Q0501输、合、经:
1、《素问悬解》卷五《咳论》注:“脏之俞,在脉之所起第三穴。脏之合,在脉之所起第六穴。脏之经,在脉之所起第四穴。脏之经,在脉之所起第五穴。五脏五俞,曰井、荥、输、经、合,六脏六俞,曰井、荥、输、原、经、合,详见《灵枢.本输》(俞与腧、输俱通)。”
2、《太素》卷第二十九《咳论》作“输”,从之; 输,即输位穴。输、经、合,即输穴、经穴、合穴。
公众号:其人颂经
‖SW34-D0501→Q0501‖→‖LS80—Q0601‖SW34-D0501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
黄帝问:有人肌肉严重麻木,即使贴近棉衣,还是麻木不仁,这是何疾?
Q0501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岐伯说:营气虚,卫气实也。营气虚少就会麻木不仁;卫气虚少就四肢废用;营气卫气都虚少,就会麻木不仁且四肢废用,肌肉依然如故,人之身形和肾志不相拥,类似植物人。
LS80——《大惑论第八十》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80-D0501→Q0501、D0701→Q0901‖→‖SW34—D0701‖(已迁至《逆调论》)
D0101尝:曾经。
D0101上:
1、《内经注评》作“玄”。
2、《内经校释》、姚春鹏注本、《灵枢集注》、《素问悬解》卷七《大惑论》均作“上”,从之。
D0101清、冷之台:
1、《灵枢集注》注:“清冷之台,东苑之台名也。”
2、清者,清凉也;冷者,寒冷也;《说文》:“台,观四方而高者。”清冷之台,即清凉、寒冷之高台。
D0101匍匐:《内经校释》注:“伏行的样子;即手足并行,身体贴近地面。”
D0101惑:
1、《灵枢集注》注:“惑,眩乱也。”
2、《大惑论》LS80-Q0107“故神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即为本解。
D0102异:据《玉篇》:“异,怪也”、《广韵》:“异,奇也。”可知:异,即奇怪、异常。因后文有“怪”,为避重文,译作异常。
D0102怪:《说文》:“怪,奇也。”
D0102独瞑独视:
1、姚春鹏注:“或闭目,或睁眼。”
2、瞑,闭眼。独瞑独视,时而闭眼时而睁眼。
D0102独转独眩:
1、《内经注评》校注:“《太素》‘搏’作‘转’,即头晕。”
2、《内经校释》作“转”,并校注:“原作‘博’,据《太素》卷二十七七邪改,与后‘目系急则目系以转。’义合。周学海亦曰:‘博’义难通,当是‘转’之讹也。”
3、从《太素》、《内经注评》、《内经校释》作“独转独瞑”。转,独指脑转。独转独瞑,即时而脑转时而目眩。
D0103后:多义字,取继续、持续意。
D0103卒然自止:
1、《内经注评》、《全本黄帝内经》、《灵枢悬解》、《录枢集注》均作“卒然而上”,
2、姚春鹏注本作“卒然而止。”
3、《内经校释》作“卒然自止”,并校注:“原作上,据《甲乙》卷十二第四及《太素》卷二十七七邪、《千金》卷六第一、《普济方》卷第七十一改。”
4、从《太素》、《甲乙》及《内经校释》作“卒然自止”,即突然又自行消失。
Q0101精:眼睛之精,即视力。
Q0102窠:
1、黄元御注:“精之窠为眼,精之窠穴,并两眼之窍,而为眼也。”
2、窠,ke1,《说文》:“窠,空也。一曰鸟巢也。空名曰窠,树上曰巢。”巢穴。此指五脏之精在眼部之巢穴。
Q0102黑眼:黄元御注:“筋之精为黑眼,肝主筋,黑眼者,瞳子外之黑睛也。”
Q0102血之精,为络:
1、《内经校释》注:“络,指目眦内血络,也叫血轮。”
2、《类经》十八卷第八十一注:“络,脉络也。血脉之精主于心,心色赤,故眦络之色皆赤。”
3、黄元御注:“血之精为络,心主脉而藏血。络者,白精之红丝也。”
Q0102约束:
1、黄元御注:“肌肉之精为约束,脾主肌肉,目之上下网也,约束目外。”
2、控制。
Q0102撷:
1、《内经注评》注:“包裹之意。”
2、撷,xie2,采、摘,取挟持意。
Q0105邪中其精:
1、《内经校释》注:“《甲乙》卷十二第四、《太素》卷二十七七邪及《千金》卷六上第一‘邪’后有‘中’字。《千金》‘精’作‘睛’。”
2、《灵枢悬解》卷七《大惑论》作“邪中其精。”从之。
Q0105不相比:
1、《灵枢集注》注:“比,周密也。邪其精,其精为邪所中,则不相比密,而精散也。精散则视岐而见两物矣。”
2、据《周礼.夏宫》:“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可知:比,即亲近、接近,取匹配意。不相比,言两眼视力不匹配,故有重影或岐视。
Q0106营:
1、《骨经校释》:“寓居的意思。”
2、《说文》:“营,帀居也。”段玉裁注:“帀居,谓围绕而居。”
Q0107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
1、《内经校释》译:“眼的瞳子属肾,黑眼属肝,二者都是阴脏的精气所生;白眼属肺,赤脉属心,二者都是阳脏的精气所在。”
2、经言“法于阴”、“法于阳”,当指效法天地之阴阳。阴者,黑夜也;阳者,白昼也。
Q0107传:
1、《内经校释》作“揣”,并校曰:“原作‘传’,据《甲乙》卷十二第四及《千金》卷六上第一改。刘衡如谓:‘意者初本为‘抟’,音义通‘团’字或‘揣’。’”
2、传者,传递、传导也。如《孟子.公孙丑上》:“速置由而传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Q0107精明:据《脉要精微论》SW17-Q0103“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清衰也。”可知:精明,即视力清晰;反之,即视力减退。
Q0108目者,心使也:眼睛,是心之使者。义同《解精微论》SW81—D0302→D0303“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
D0201东苑:
1、《内经校释》注:“《太素》卷二十七七邪注:‘清冷之台在东苑。’”
2、据《说文》:“苑,所以养禽兽囿也”、《三苍》:“养牛马林木曰苑”、《百度百科》云:“古代养禽兽、种植林木的地方,多指帝王的花园。”可知:苑,通园,此指黄帝明堂东苑。
Q0201感:《灵枢悬解》卷七《大惑论》、《内经校释》均作“感”,《内经校释》校曰:“原作‘惑’,据周本、日刻本、张注本、《太素》卷二十七七邪及《千金》卷六上第一改。”从之。
Q0201神移乃复:精神转移就复正常。此《移精变气论》之要,宜参。
Q0202间、甚:
1、《太素》卷二十七《七邪》注:“间,轻也。”
2、间者,轻微也;甚者,严重也。
Q0401寒:
1、《灵枢悬解》卷七《大惑论》、《内经校释》均作“塞”,《内经校释》校曰:“原作‘寒’,据《甲乙》卷十二第一改。丹波元简:‘胃脘寒故不嗜食之句,岂有胃热而胃脘寒之理乎?当以《甲乙经》塞字为正。盖胃热则善饥,胃脘塞故不嗜食。’”
2、人卫影印《灵枢.大惑论》作“寒”,从之。胃因有热而“消谷”,“谷消则善饥”。而今“胃气逆上”,胃之热气异常上移,导致胃脘少热而多寒,胃体收缩,胃容变小,故而不嗜进食。故原作“寒”,其理正矣。
D0601病目:《甲乙》卷十二第三作“目闭”,与岐伯之答相合,其无不可。
Q0601目闭:
1、《内经校释》注:“本节与上节所述,《寒热》篇中曾有说明:‘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内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可参阅。”
2、据《邪客》LS71—B0106“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寒热病》LS21—C0802“足太阳……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可知:目闭,意即目闭而不能视物,以应帝问。
SW34——《逆调论篇第三十四》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34-D0501→Q0501‖→‖LS80—Q0601‖迁移说明:
1、本问答与《逆调论》主题不属,前后文意不属,窜简,当迁出;
2、《类经》置于疾病类十五卷四十五《寒热病、骨痹、肉苛》,并注:“‘不仁’,不知痛痒寒热也。‘不用’,不能举动也。”
3、《内经校释》按:“肉苛病,似属严重的肌肉麻木不仁和肢体不用的疾病。由于卫气不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营气不能泌津化血以营四肢,所以肌肉和四肢完全失去了知觉和运动。”
4、《甲乙》置于卷十二第三,接于《大惑论》LS80-D0601→Q0601之后,皇甫谧对两部关系之处置甚明,从之;
5、帝问伯答,实言人之感觉功能丧失,故有严重麻木而无知觉,此与脑之意识密切相关,并入本论,与《大惑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D0501肉苛:
1、《素问悬解》卷六《逆调论》注:“肉苛,顽木无觉也。”
2、《内经校释》按:“肉苛病,似属严重的肌肉麻木不仁和肢体不用的疾病。由于卫气不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营气不能泌津化血以营四肢,所以肌肉和四肢完全失去了知觉和运动。”
3、《内经评文》注:“苛,麻木也。”
4、《素问吴注》注:“苛,麻木不仁也。”
5、据《尔雅.释言第二》:“康,苛也。”郭注:“谓苛刻。”可知:苛,取苛刻、严重之意。肉苛,即肌体严重麻木。
Q0501荣气虚,卫气实也:
1、《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云:“原文‘卫气实’之‘实’,疑是‘虚’字之误,在下文只提到卫气之虚,并未提及卫气实。”
2、丹波元简云:“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不用。则此七字不相冒,恐是衍文。”
3、圣意不明,不译待考。
Q0501不仁且不用:
1、《内经校释》引《类经》注:“不仁,不知痛痒寒热也。不用,不能举动也。”
2、《素问直解》注:“虚则不仁,申明营气不仁,不知痛痒也;卫气虚则不用,不用,不能转舒也。”
Q0501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1、《素问直解》注:“若人身与志不相有,则形志相离,故死。此言营卫逆调,则为肉苛也。”
2、身者,人之身形也;志者,肾之神也。不相有,不相拥,两相分离也,肾志分离即神亡。帝问“何疾”,伯言曰死。人无知觉,肌肉如故,似死犹活,此即“尸厥”,类似当下所谓之植物人。全句即人的身形与肾志不相拥,类似谓植物人。
公众号:其人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