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帝内经素论》第六:调经论(共含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顾盼盼”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Q1001怒、恐:《类经》十四卷十八注:“此肝脏之虚实也。《本神篇》曰:‘肝藏血,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Q1001孙络外溢:
1、《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作“孙络水溢”,并注:“孙络如水之溢。”
2、从《内经注评》、《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补泻》、《类经》十四卷十八作“孙络外溢。”
Q1001经有留血:
1、《类经》十四卷十八注:“大经之内,有留止之血也。”
2、《内经校释》“经”作“络”,并云“原作‘经’,据《甲乙》卷六第三改。”
3、在经脉留有血络。
Q1301形有余……则四肢不用:
1、《类经》十四卷十八注:“此脾脏之虚实也。‘泾’,水者也。‘溲’,尿也。脾湿胜则气壅不行,故腹胀而泾溲不利。脾主四肢,故虚则四肢不用。此与《本神篇》义同。”
2、王冰注:“泾,大便也;溲,小便也。”
3、《本神》LS08-Q0113“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即为本解。
Q1401形有余……补其阳络:
1、《类经》十四卷十八注:“经穴络穴皆足阳明者,以胃为脾之阳也。故实者泻之,泻脾之阳邪也;虚者补之,补脾之阳气也。”
2、《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补泻》注:“阳经、络,足阳明经及络也。或为‘阳营’,非也。”
3、《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形有余则泻其阳明之经,不足则补其阳明之络。”
4、《素问直解.调经论》注:“阳经,阳明经也。阳络,阳明络也。”
Q1501复:据《说文》:“复,往来也”、《易.复》:“反复其道。”取往来意。
Q1501邪气乃索:
1、张景岳注:“索者,散也。”
2、《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补泻》注:“索,散也。”
3、《礼.檀弓》:“吾离君而索居。”注:“索,散也。”邪气乃索,即邪气就会散去。
Q1601志有余……则厥:
1、《素问直解.调经论》注:“肾志有余,则水气盛,故腹胀飧泄;肾志不足,则生阳内虚,故厥。‘厥’,手中逆冷也。《本神论》云:‘肾气虚则厥,实则胀’。”
2、《类经》十四卷十八注:“此肾脏之虚实也。肾藏志,水之精也。水化寒,故肾邪有余,则寒气在腹而为腹胀飧泄;肾气不足,则阴虚阳胜而为厥逆上冲。《本神篇》曰:‘肾藏精,精舍志,肾之气虚则厥,实则胀。’《解精微论》曰:‘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
3、《内经校释》译作“足厥冷。”
4、姚春鹏译作“手足厥冷。”
5、《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不足则厥逆而下陷。《灵枢.本神》:‘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解精微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
6、据《五脏生成篇》LS10—C0119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厥论》SW45-Q0101“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可知:此厥,当解为“寒厥。”
Q1601动:
1、《内经校释》校注:“《甲乙》卷六第三作‘伤’……指骨节间似有物鼓动。”
2、《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骨节有松动之意。”
3、《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补泻》注:“骨节动者,肾志病微也。”
4、前有心、肺、脾之“刺微”,而肝、肾未言“刺微”,故宜从本经,不宜解为“微动”。据《经脉》十二经“是动”可知:动,即“异动”。
Q1701然筋:
1、王冰注:“然谓然谷,足少阴荥穴。”
2、《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志有余则泻然谷之穴,足少阴之荥穴也。”
3、《太素》卷二十四虚实补泻注:“然筋足少阴营,在足内踝之下,名曰然谷,足少阴经无然筋,当是然骨下筋也。”
Q1801即取之:
1、《类经》十四卷十八注:“此刺肾经骨节之邪也。即取之,即其邪居之所而取之。”
2、《素问悬解.调经论》注:“刺血气之未并,宜乘其邪微而即取之。”
3、《内经校释》译:“应当在骨节有鼓动感时,立即刺治。”
Q1901阴阳相倾:
1、《类经》十四卷十八注:“气为阳,故乱于卫;血为阴,故逆于经。阴阳不和,则气血离居,故实者偏失,虚者偏虚,彼此相倾也。”
2、阴者,寒也;阳者,热也。倾,倾斜、失衡也;阴阳相倾,即寒热失衡。 帝问虚实之由,故此阴阳失衡,当指寒热失衡。
Q1902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
1、吴崑注:“血并于阴脏,是为重阴;气并于阳脏,是为重阳。惊狂,癫狂也。”
2、阴者,腰以下,下部也;阳者,腰以上,上部也。血并于下,则上部营养空虚;气并于上,则上部阳气旺盛,故为惊悸、发狂。
Q1903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类经》十四卷第十九注:“血并于阳,阴在表也;气并于阴,阳在里也,故为炅中。炅,热也。”
Q1904惋:《内经校释》注:“《甲乙》卷六第三作‘闷’,《太素》卷二十四虚实所生作‘悗’,义同。”
Q2101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1、《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所生》注:“血并则血有气无,气并则气有血无,是以言虚不言其实,论实不废其虚,故在身未曾无血气也。”
2、《类经》十四卷十九注:“有血无气,是血实气虚也;有气无血,是气实血虚也。”
3、有其物者为其实,无其物者为其虚。
Q2101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凡络脉之与孙脉俱输于经,大经之内,血与气一有相并,则为实焉。”
Q2101血之与气,并走于上:
1、《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血之与气,凡其并走于上,不拘气并与血并,则为大厥。”
2、《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所生》作“血与气,并走于上。”
3、《类经》十四卷十九注:“血气并走于上,则上实下虚,下虚则阴脱,阴脱则根本离绝而下厥上竭,是为大厥。”
Q2201俞会:
1、《内经校释》注:“俞,指俞穴。会,指经气所会之处。张志聪注:‘俞者,谓三百六十五俞穴,乃血脉之所流注。会者,谓三百六十五会,乃神气之所游行,皆阴阳血气之所输会者也’。”
2、《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阴与阳,皆有穴腧相会。”从之。
Q2301传入于:《内经注评》作“传之于”。
Q2401皮肤收:收者,收缩也。皮肤遇寒湿而收缩者,热胀冷缩之理也。
Q2401聂辟:
1、《类经》十四卷十九注:“凡言语轻小曰聂,足弱不能行曰辟,皆气不足也。”
2、《内经注评》注:“聂辟,积渐、重叠之意,引申为逐渐积叠气不足而成虚证。”
3、《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虚者聂辟气不足(聂辟,虚损之象),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也。”
4、《内经校释》注:“注家解释不一。1、认为指皮肤皱折。如王冰注:‘聂谓聂皱。辟谓辟迭。’2、认为系指气怯弱不足。《素问经注节解》注:‘聂辟,怯弱也。’今从王注。”
5、聂辟,湘楚方言有“聂屁”、“夹屁”之谓,即坏了、完了之意。聂辟,又载于《灵枢.根结》LS05—Q0303“肠胃聂辟”;有本亦作“摄辟”,摄者,夹也,“摄辟”与“聂辟”义同。
Q2501喜:
1、《类经》十四卷十九注:“下文以喜则气下为虚,而在此所重在怒,故曰实也。观阴气上逆之意,言怒可知。又《举痛论》曰:‘怒则气上’正此之谓。”
2、当解作“喜欢”、“容易”,而非喜乐之情绪,因Q2601有“喜则气下”之情志专论。
Q2501阴气上逆:
1、《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因于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少阴心气厥阴肝气上逆)。”
2、怒伤肝,阴气上逆,独指肝气上冲异常。
Q2501阳气走之:
1、《内经注评》注:“走之即凑也。阴逆于上,则必虚之于下;下部阴虚则阳气必凑合之。”
2、《类经》十四卷十九注:“阴虚则阳邪凑之。”
3、《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所生》注:“阴气既上,是则下虚,下虚则阳气乘之,故名为阴实也。”
4、《说文》:“走,趋也。”走即跑;之者,至也,来也;阳气走之,即阳气跑来。
D2701《经》言:
1、王冰注:“谓上古经言也。”
2、《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所生》注:“经言,《八十一篇》经也。”
3、《类经》十四卷二十注:“经言,引古经语也。”
4、经言所引,与《阴阳应象大论》SW05-D0106“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Q0301“阳胜则身热”、Q0302“阴盛则身寒”、《疟论》SW35-Q0903“夫疟气者……阳胜则热”等句,义近而理同。
Q2701阳:
1、《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所生》注:“阳,卫气也。卫出上焦,尽行二十五周,以温皮肤分肉之间。”
2、张声聪注:“阳,谓诸阳之气。经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是谓气。是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
3、据《营卫生会》LS18-Q0401“上焦,出于胃上口”可知:阳为热量。热量,源于胃中水谷之消化。
Q2901致、密:紧致、固密,达到汗液难以排泄之程度。
Q2901玄府:《水热穴论》SW61—Q0304云:“所谓玄府者,汗空也。”即为本解。
Q3001温气:
1、姚春鹏注:“阳气。”
2、温气者,热量也。
D3101阴与阳并:
1、姚春鹏译:“阴与阳相混杂。”
2、《内经校释》译:“阴与阳相并。”
3、《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所生》作“阴之与阳。”
4、《素问直解》注:“复承上文阴阳血气病形,问补泻虚实之刺,以为调经之法也。”
5、阴阳何指?诸家未注。阴阳未明,不译待考。
Q3101经隧:
1、《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刺此者,取之于经隧之中。”
2、据《新华字典》“在山中或地下凿成的道路。”可知:经隧,指经脉内部通道,即血管。
Q3101取血于营,取气于卫:
1、《内经校释》译:“病在血的,刺治其营;病在气的,刺治其卫。”
2、《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取血于营分,取气于卫分。”
3、《太素》卷二十四《虚实所生》注:“刺已成病,法有三别:一则刺于大经别走之道,隧,道也,别走之道通阴阳道也;二则刺于脉中营血;三则刺于脉外卫气。”
4、闹血络在脉内,刺卫气在脉外。血在营分(血脉内),气在卫分(血脉外)。
Q3101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1、吴崑注:“因四时多少、高下者,如曰以月生死为痏数多少之谓也。春时俞在颈项,夏时俞在胸胁,秋时俞在肩背,冬时俞在腰股,高下之谓也。”
2、《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用人之形度其丰减,因天之时酌其寒温,以定针刺多少之数,高下之宜也。”
3、《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所生》注:“用针之状,须因四时之气,观病轻重,发针多少,又须量病高下所在,取之会中,不同刺微之易也。”
4、用针于此病啊,要考虑四时气候、血气多少、病位高下。
Q3201气盛乃进针:
1、《内经注评》注:“谓吸气时入针。”
2、《内经校释》译:“即在病人吸气时进针。”
3、《八正神明论》SW26-Q0501“泻必用方……以息方吸而内针。”即为本解。即正当吸气时方能进针。
Q3201如利其户:
1、《素问悬解》注:“利其路。”
2、吴崑注:“刺其俞穴,所以开邪出之门,盖邪之壅实,欲出无户,斯乃利其户也。”
3、《说文》:“户,半门曰户”、《字书》:“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于堂室东曰户,在于宅区域曰门。”利者,润滑也。如利其户,即润滑门枢,以利开门。
Q3201大气乃屈:
1、《内经注评》注:“大气,邪气也,邪气退屈之意。”
2、《内经校释》注:“大气,指亢盛的邪气。屈,穷尽。《吕览》安死:‘智巧穷屈’。”
3、《类经》十四卷二十注:“大邪之气可以屈伏。”
4、霸王邪气才会屈服。
Q3301持针勿置:
1、《内经校释》注:“即持针而不立即刺入之意。”
2、《太素》卷第二十四注:“持针勿置入肉中。”
3、据《说文》:“置,赦也。”取搁置意。持针勿置,即持针勿要搁置。
Q3301以定其意:
1、《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所生》注:“必须安神定意。”
2、《类经》十四卷二十注:“谓宜详审补法而后下针也。”
3、据《本神》LS08-Q0102“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可知:意为回忆。以定其意,即用于确定用补之意。
Q3301方实:
1、《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所生》注:“方,正也。候气正实。”
2、《素问直解》注:“候气聚方实。”
Q3301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
1、《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所生》作“动无后时。”
2、人卫影印作“动气候时”,并注:“《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动无后时’。’”
3、《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作“近气不失,远气乃来,动气候时,是谓追之。”并注:“近气既不失,远气乃当来,动气候时而不失,是谓追之,《灵枢.九针十二原》:追而济之,恶得无实是也。”
4、《内经校释》注:“王冰注:‘近气,谓已至之气;远气,谓未至之气也。’”
5、《内经注评》注:“动气,谓针下引动经气。候时,留针以候经气来至之时乃出针;近气,是已至之气;远气是未至之气。”
D3401被:
1、《内经校释》注:“及也。如《书》尧典:‘光披四表’。”并译作“波及”。
2、据《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当取波及意。
Q3401经、络、支、节:
1、《内经校释》译:“经络和肢节。”
2、经脉、络脉、四肢、关节。
Q3402其病所居:
1、《类经》十四卷二十、《素问悬解》、《素问直解》、人卫影印诸本,均作“其病所居。”
2、《内经校释》校:“此前《甲乙》卷六第三、《太素》卷二十四《虚实所生》均有‘视’字,似当据补。”
Q3402病在骨,调之骨:
1、《内经校释》校:“《太素》卷二十四虚实所生无此六字。”
2、《素问直解》注:“病在骨者,骨痹也,病在骨,则焠针。”
3、《素问悬解》注:“肾主骨,病在骨则调之骨。”
4、《类经》十四卷二十注:“此二节如《终始篇》曰:‘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是虽以手为言,然凡病之在筋在骨者,可于此而类求矣。又筋痹、肌痹、骨痹义,详针刺类五十。”
Q3402燔针劫刺:
1、《内经注评》引吴崑注:“‘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燔之暖耳,不必赤也’。燔针劫刺,就是把针刺取人体后,用火烧其针,也就是温针法。”
2、《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病在筋,燔针(烧针)劫刺其下及于急缩不伸者。”
3、筋痹之刺法,详见《经筋》全篇及LS13—C0104“燔针劫刺”之注。
SW64——《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64—C0101→C0106‖→‖SW62—Q3401‖迁移说明:
1、所迁之论,与《四时刺逆从论》主题不属,前后文意不接,显见漏简,当迁出;
2、《太素》置于卷第十六诊候之三《杂诊》,依诊候分类;
3、《类经》置于十七卷七十《六经痹疝》,独立成篇;
4、《甲乙》置于卷四第一(中)《经脉》;
5、所论为经脉有余、不足及脉之滑涩时相应病症,皆为虚实之论,迁入本位,详论经脉虚实与五脏虚实之对应关系,依经脉分类,与《调经论》主题相符,与前文“经脉虚实,何以合之?”义理相合。《痹论》SW43- Q0702“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及《缪刺论》SW63-Q0322“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即为支持迁移之至要依据。
C0101阴痹:
1、《内经注评》注:“阴性的痹病。”
2、姚春鹏注:“偏于寒性的痹症。”
3、《素问悬解》卷七《四时刺逆从论》注:“厥阴,心主,有余病阴痹,阴盛而火衰也。”
4、依后文例,“阴痹”,当言痹之部位。肝合筋,此“阴痹”,当指宗筋所聚之阴部痹症。
C0105善时:
1、《内经校释》注:“《甲乙》卷四第一中作‘时善’,义长。”
2、《灵枢悬解》卷七《四时刺逆从论》作“时善”。
3、原文义顺,无需改经。
公众号:其人颂经
Q3401歧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
岐伯说:五脏,本来匹配六腑,与其互为表里。经脉、络脉、四肢、关节,各有虚实之症:
‖SW64—C0101→C0106‖→‖SW62—Q3401‖SW64—C0101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涩则病少腹积气。
厥阴脉气有余,病阴部之痹;厥阴脉气不足,病生热痹;脉动平滑就病狐疝风;脉动滞涩就病小腹积气。
C0102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涩则病积,溲血。
少阴脉气有余,病皮痹、暗疹;少阴脉气不足,病肺痹;脉动平滑就病肺风疝;脉动滞涩就病积聚、尿血。
C0103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涩则病积、心腹时满。
太阴脉气有余,病肉痹、寒中;太阴脉气不足,病生脾痹;脉动平滑就病脾风疝;脉动滞涩就病积聚、时而心腹满。
C0104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涩则病积、时善惊。
阳明脉气有余,病脉痹、时而身热;阳明脉气不足,病生心痹;脉动平滑就病心风疝;脉动滞涩就病积聚、时常受惊。
C0105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涩则病积、【善时】巅疾。
太阳脉气有余,病骨痹、身体沉重;太阳脉气不足,病生肾痹;脉动平滑就病肾风疝;脉动滞涩就病积聚、易时生头部疾病。
C0106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少阳脉气有余,病筋痹、胁部撑满;少阳脉气不足,病生肝痹;脉动平滑就病肝风疝;脉动滞涩就病积聚、时而抽筋、目痛。
Q3402【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
其病所居之位,根据虚实而调整:病在经脉,调治血液;病在血液,调治络脉;病在卫气,调治卫气;病在肌肉,调治肌群;病在筋膜,调治筋膜,病在骨节,调治骨节,燔针劫刺病位以下及痉挛处;病在骨节,用艾灸、针刺、饮药、温熨法调治。
Q3403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发病不知痛位,调治阴阳两跷为上策。身形有痛,而九候脉象未病,就要缪刺它;痛在左侧而右脉有病者,巨刺它。必须谨慎考察九候脉象,用针之道就齐备了!
SW62——《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D0101《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与《灵枢.根结》LS05-Q0302“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句基本相同,《根结》本句又被《疟论》SW35-D0901引用,故可认为:经云“《刺法》言”,实指《根结》篇刺法类论。
Q0201神有余:
1、《甲乙》卷六第三《五脏六腑虚实大论》作“神有有余”,后文仿此;
2、据《宣明五气篇》SW23-C0110、《九针论》LS78-Q0423可知:“心藏神”,神乃心之神。
Q0201气不等:
1、《类经》十四卷十八注:“神属心,气属肺,血属肝,形属脾,志属肾,各有虚实,故其气不等。”
2、据《吕氏春秋.召类》云:“士阶三等。”可知:等,即等级。气不等,即脏气虚实不等。
D0301精、气、津、液:
1、《类经》十四卷十八注:“精气津液,详脏象类二十五。”张景岳所谓脏象类二十五,即《精气津液血脉,脱则为病》篇,张景岳深明四名之异,慧也!
2、据《灵枢.决气》LS30-Q0101、Q0201、Q0301、Q0401四句可知:此即本解。精即精气,气即真气,津即津液,液即骨髓。
D0301十六部:
1、《太素》卷二十四《虚实补泻》注:“九窍五脏以为十四,四肢合手足,故有十六部。”
2、高士宗注:“形体十六部,谓两肘、两臂、两腘、两股、身之前后左右、头之前后左右也。”
3、《内经注评》引张隐庵注:“十六部者,十六部之经脉也。手足经脉十二,跷脉二,督脉、任脉二,一十六部。”
4、《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十六部谓手足十二经、督任两跷四奇经,皆营气之所行也。”
5、众说纷芸,无有定论,不译待考。
D0301三百六十五节:
1、王冰注:“三百六十五节。非谓骨节,是神气出入之处也。”
2、据《九针十二原》LS01—Q0201“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可知:三百六十五节,即三百六十五穴,此即本解。
Q0301脾藏肉:参《宣明五气篇》SW23—C0110“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Q0301而此成形:
1、《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甲乙》卷六第三《五脏六腑虚实大论》均无此句;
2、《素问释义》云:“四字衍”;
3、《素问吴注》作“而各成形”;
4、不从诸删改,因本节实言五脏及身形之形成,与《灵枢.天年》LS54-D0101→Q0201义同,故从原作“而此成形”,全句即:由此构成五脏雏形。
Q0301志意通:
1、《内经校释》注:“此后《甲乙》卷六第三有‘达’字。”
2、据《本神》LS08—Q0102“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可知:意即回忆;志即记忆;志意即意识。志意通,即意识通达。
Q0301是故守经隧焉:
1、姚春鹏译:“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畅通。”
2、《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但守五脏之经隧也。”
3、所以要保护经脉啊。
Q0401悲:
1、《类经》十四卷十八注:“《本神篇》曰:‘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2、《灵枢.本神》LS08-Q0114“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即为本解。诸本“悲”、“忧”之争,可休矣。
Q0401血气未并:据《广韵》:“并,合也”、《说文》:“并,从二立。”可知:并,即合并、融合。血气未并,即血气未能融合。
Q0401洒淅:
1、《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洒淅振悚”。
2、洒淅,即隐隐约约。
Q0401神之微:
1、姚春鹏注:“心经的微邪。因心藏神,故有此说。”
2、《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神之微病。”
3、神之微,即心神之微动。本句之解,宜参《经脉》LS10-D0218“是动”之论。
Q0501深斥:姚春鹏注:“推针深刺。”
Q0501虚络:姚春鹏注:“指虚而陷下的络脉。”
D0601微:
1、《素问悬解》注:“若刺神之微病,则按摩勿释,着针勿刺,移气于不足之处,神气乃得平复也。”
2、《类经》十四卷十八注:“此刺外邪之在心经者,即上文所谓‘神之微’也。”
Q0701上气:
1、姚春鹏译作“上逆。”
2、《内经校释》译作“气上逆。”
3、《类经》十四卷十八注:“此肺脏之虚实也。《本神篇》曰:‘肺气虚则鼻息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大略同也。”
Q0701息利、少气:
1、《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作“短息少气。”
2、姚春鹏注本作“息不利、少气。”并译作“呼吸不利,气短。”
3、《内经校释》注:“呼吸虽通利,但气息短少。”
4、《太素》卷二十四虚实补泻注:“以肺气不足则出入易,故呼吸气少而利也。”
Q0701白气:
1、《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肺主皮毛,其色白,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泻。”
2、《太素》二十四卷《虚实补泻》注:“肺脏外主皮肤,内主于气。今外言其皮肤病,其内言于气之微病。五色之中,肺为白色。泄者,肺气泄也。”
Q0801无泄其气:
1、《内经校释》注:“此句与气有余的泻法不合,疑为衍文。”
2、《太素》二十四卷《虚实补泻》注:“泻大阴别走经隧者,不得出血出气也,所谓泄阴实者也。”
3、《类经》十四卷第十八注:“无伤其大经,出其血,泄其正气。”
4、从张景岳。其非衍文,非指不泄邪气,当指不泄正气。
Q0901 出针视之,曰:
1、姚春鹏译:“拿出针让病人看并徉说。”
2、《内经校释》译:“拿出针来给病人看并说。”
3、“之”,代词,指医者所示针具,而非病人。“曰”,指医者徉装看着针具,自言自语,宽慰患者、调节精神之态。
Q0901适人必革:
1、《类经》十四卷第十八注:“适,至也。革,变也。”
2、据《说文》:“适,之也”、《玉篇》:“革,改也。”全句即:针到身上必有变化。
Q0901休:《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补泻》作“伏”,并注:“邪气伏已,邪精散于腠理,无由更聚也。”
公众号:其人颂经
黄帝内经白话文:调经论
神有余和神不足会是什麽症状呢?气有余和气不足会出现什麽症状呢?血有余和不足会出现什麽症状呢?形有余和形不足会出现什麽症状呢?
黄帝问道:我听《刺法》上说,病属有余的用泻法,,不足的用补法。但怎样是有余,怎样是不足呢?岐伯回答说:病属有余的有五种,不足的也有五种,你要问的是哪一种呢?黄帝说:我希望你能全部讲给我听。岐伯说:神有有余,有不足;气有有余,有不足;血有有余,有不足;形有有余,有不足;志有有余,有不足。凡此十种,其气各不相等。
黄帝说: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而发生百病。但百病的发生,都有虚实的不同。现在先生说病属有余的有五种,病属不足的也有五种,是怎样发生的呢?岐伯说:五种有余不足,都是生于五脏。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由五脏所藏之神、气、血、肉、志,组成了人的形体。但必须保持志意通达,内与骨髓联系,始能使身形与五脏成为一个整体。五脏相互联系的道路都是经脉,通过经脉以运行血气,人若血气不和,就会变化而发生各种疾病。所以诊断和治疗均以经脉为依据。
黄帝说:神有余和神不足会是什麽症状呢?岐伯说:神有余的则喜笑不止,神不足的则悲哀。若病邪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还未见或笑或悲的现象,此时邪气仅客于形体之肤表,病人觉得寒栗起于毫毛,尚未侵入经络,乃属神病微邪,所以叫做“神之微”。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岐伯说:神有余的应刺其小络使之出血,但不要向里深推其针,不要刺中大经,神气自会平复。神不足的其络必虚,应在其虚络处,先用手按摩,使气血实于虚络,再以针刺之,以疏利其气血,但不要使之出血,也不要使气外泄,只疏通其经,神气就可以平复。黄帝说:怎样刺微邪呢?岐伯说:按摩的时间要久一些,针刺时不要向里深推,使气移于不足之处,神气就可以平复。
黄帝说:好。气有余和气不足会出现什麽症状呢?岐伯说:气有余的则喘咳气上逆,气不足则呼吸虽然通利,但气息短少。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皮肤,而发生皮肤微病,使肺气微泄,病情尚轻,所以叫做“白气微泄”。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岐伯说:气有余的应当泻其经髓,但不要伤其经脉,不要使之出血,不要使其气泄。气不足的则应补其经隧,不要使其出气。黄帝说:怎样刺其微邪呢?岐伯说:先用按摩,时间要久一些,然后拿出针来给病人看,并说:“我要深刺”,但在刺时还是适中病处即止,这样可使其精气深注于内,邪气散乱于外,而无所留,邪气从腠理外泄,则真气通达,恢复正常。
黄帝说:好。血有余和不足会出现什麽症状呢?岐伯说:自有余的则发怒,血不足的则恐惧。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孙络,孙络盛满外溢,则流于经脉,经脉就会有血液留滞。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岐伯说:血有余的应泄其充盛的经脉,以出其血。血不足的应察其经脉之虚者补之,刺中其经脉后,久留其针而观察之,待气至而脉转大时,即迅速出针,但不要使其出血。黄帝说:刺流血时应当怎样呢?岐伯说:诊察血络有流血的,刺出其血,使恶血不得入于经脉而形成其他疾病。
黄帝说:好。形有余和形不足会出现什麽症状呢?岐伯说:形有余的则腹胀满,大小便不利,形不足的则四肢不能运动。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肌肉,使肌肉有蠕动的感觉,这叫做“微风”。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岐伯说:形有余应当泻足陽明的经脉,使邪气从内外泻,形不足的应当补足陽明的络脉,使气血得以内聚。黄帝说:怎样刺微风呢?岐伯说:应当刺其
黄帝说:好。志有余和志不足会出现什麽症状呢?岐伯说:志有余的则腹胀飧泄,志不足的则手足厥冷。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骨,使骨节间如有物震动的感觉。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岐伯说:志有余的应泻然谷以出其血,志不足的则应补复溜穴。黄帝说:当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邪气仅客于骨时,应当怎样刺呢?岐伯说:应当在骨节有鼓动处立即刺治,但不要中其经脉,邪气便会自然去了。
黄帝说:好。关于虚实的症状我已经知道了,但还不了解它是怎样发生的。岐伯说:虚实的发生,是由于邪气与气血相并,陰陽间失去协调而有所偏倾,致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各离其所,便形成一虚一实的现象。如血并于陰,气并于陽,则发生惊狂。血并于陽,气并于陰,则发生热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则发生心中烦闷而易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则发生精神散乱而善忘。
黄帝说:血并于陰,气并于陽,象这样血气各离其所的病证,怎样是实,怎样是虚呢?岐伯说:血和气都是喜温 暖而恶寒冷的,因为寒冷则气血滞涩而流行不畅,温 暖则可使滞涩的气血消散流行。所以气所并之处则血少而为血虚,血所并之处则气少而气虚。黄帝说:人身的重要物质是血和气。现在先生说血并的是虚,气并的也是虚,难道没有实吗?岐伯说:多余的就是实,缺乏的就是虚。所以气并之处则血少,为气实血虚,血并之处则气少,血和气各离其所不能相济而为虚。人身络脉和孙脉的.气血均输注于经脉,如果血与气相并,就成为实了。譬如血与气并,循经上逆,就会发生“大厥”病,使人突然昏厥如同暴死,这种病如果气血能得以及时下行,则可以生,如果气血壅于上而不能下行,就要死亡。
黄帝说:实是通过什麽渠道来的?虚又是通过什麽渠道去的?形成虚和实的道理,希望能听你讲一讲。岐伯说:陰经和陽经都有俞有会,以互相沟通。如陽经的气血灌注于陰经,陰经的气血盛满则充溢于外,能这样运行不已,保持陰陽平调,形体得到充足的气血滋养,九候的脉象也表现一直,这就是正常的人。凡邪气伤人而发生病变,有发生于陰的内脏,或发生于陽的体表。病生于陽经在表的,都是感受了风雨寒暑邪气的侵袭;病生于陰经在里的,都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房事过度、喜怒无常所致。
黄帝说:风雨之邪伤人是怎样的呢?岐伯说:风雨之邪伤人,是先侵入皮肤,有皮肤而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注于大经脉。血气与邪气并聚于分肉腠理之间,其脉必坚实而大,所以叫做实证。实证受邪部的表面多坚实充满,不可触按,按之则痛。黄帝说:寒湿之邪伤人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寒湿之邪气伤人,使人皮肤失却收缩功能,肌肉坚紧,营血滞涩,卫气离去,所以叫做虚证。虚证多见皮肤松弛而有皱折,卫气不足,营血滞涩等,按摩可以致气,使气足能温 煦营血,故按摩则卫气充实,营血畅行,便觉得爽快而不疼痛了。黄帝说:好。陰分所发生的实证是怎样的呢?岐伯说:人若喜怒不加节制,则使陰气上逆,陰气上逆则必虚于下,陰虚者陽必凑之,所以叫做实证。黄帝说;陰分所发生的虚证是怎样的呢?岐伯说:人若过度喜乐则气易下陷,过度悲哀则气易消散,气消散则血行迟缓,脉道空虚;若再寒凉饮食,寒气充满于内,血气滞涩而气耗,所以叫做虚证。
黄帝说:医经上所说的陽虚则生外寒,陰虚则生内热,陽盛则生外热,陰盛则生内寒。我已听说过了,但不知是什麽原因产生的。岐伯说:诸陽之气,均承受于上焦,以温 煦皮肤分肉之间,现寒气侵袭于外,使上焦不能宣通,陽气不能充分外达以温煦皮肤分肉,如此则寒气独留于肌表,因而发生恶寒战栗。黄帝说:陰虚则生内热是怎样的呢?岐伯说:过度劳倦则伤脾,脾虚不能运化,必形气衰少,也不能转输水谷的精微,这样上焦即不能宣发五谷气味,下脘也不能化水谷之精,胃气郁而生热,热气上熏于胸中,因而发生内热,黄帝说:陽盛则生外热是怎样的呢?岐伯说;若上焦不通利,可使皮肤致密,腠理闭塞,汗孔不通,如此则卫气不得发泄散越,郁而发热,所以发生外热。黄帝说:陰盛则生内寒是怎样的呢?岐伯说:若寒厥之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下泄,寒气不泻,则陽气必受耗伤,陽气耗伤,则寒气独留,寒性凝敛,营血滞涩,脉行不畅,其脉搏必见盛大而涩,所以成为内寒。
黄帝说:陰与陽相并,气与血相并,疾病已经形成时,怎样进行刺治呢?岐伯说:刺治这种疾病,应取其经脉,病在营分的,刺治其血,病在卫分的,刺治其气,同时还要根据病人形体的肥瘦高矮,四时气候的寒热温 凉,决定针刺次数的多少,取穴部位的高下。黄帝说:血气和邪气已并,病已形成,陰陽失去平衡的,刺治应怎样用补法和泻法呢?岐伯说:泻实证时,应在气盛的时候进针,即在病人吸气时进针,使针与气同时入内,刺其俞穴以开邪出之门户,并在病人呼气时出针,使针与气同时外出,这样可使精气不伤,邪气得以外泄;在针刺时还要使针孔 不要闭塞,以排泄邪气,应摇大其针孔 ,而通利邪出之道路,这叫做“大泻”,出针时先以左手轻轻切按针孔 周围,然后迅速出针,这样亢盛的邪气就可穷尽。黄帝说:怎样补虚呢?岐伯说;以手持针,不要立即刺入,先安定其神气,待病人呼气时进针,即气出针入,针刺入后不要摇动,使针孔 周围紧密与针体连接,使精气无隙外泄,当气至而针下时,迅速出针,但要在病人吸气时出针,气入针出,使针下所至的热气不能内还,出针后立即按闭针孔 使精气得以保存。针刺侯气时,要耐心等待,必俟其气至而充实,始可出针,这样可使以至之气不致散失,远处未至之气可以导来,这叫做补法。
黄帝说:先生说虚证和实证共有十种,都是发生于五脏,但五脏只有五条经脉,而十二经脉,每经都能发生疾病,先生为什麽只单独谈了五脏?况且十二经脉又都联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也必然波及到经脉,经脉所发生的疾病,又都有虚有实,这些虚证和实证,又怎样和五脏的虚证和实证岐相结合呢?岐伯说:五脏和六腑,本有其表里关系,经络和肢节,各有其所发生的虚证和实证,应根据其病变所在,随其病情的虚实变化,给予适当的调治。如病在脉,可以调治其血;病在血,可以调治其络脉;病在气分,可以调治其卫气;病在肌肉,可以调治其分肉间;病在筋,可以调治其筋;病在骨,可以调治其骨。病在筋,亦可用焠针劫刺其病处,与其筋脉挛急之处;病在骨,亦可用焠针和药烫病处;病不知疼痛,可以刺陽蹻陰蹻二脉;身有疼痛,而九侯之脉没有病象,则用缪刺法治之。如果疼痛在左侧,而右脉有病象,则用巨刺法辞之。总之,必须祥审地诊察酒侯的脉象,根据病情,运用针刺进行调治。只有这样,针刺的技术才算完备。
附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帝曰:愿尽闻之。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遂,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帝曰:善。
气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帝曰:善。
血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外溢,则络有留血。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帝曰:善。
形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支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陽经;不足则补其陽络。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帝曰:善。
志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帝曰:刺未并奈何?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帝曰:善。
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岐伯曰:气血以并,陰陽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陰,气并于陽,故为惊狂;血并于陽,气并于陰,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帝曰:血并于陰,气并于陽,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岐伯曰:血气者,喜温 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 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岐伯曰:夫陰与陽,皆有俞会。陽注于陰,陰满之外,陰陽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其生于陽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陰者,得之饮食居处,陰陽喜怒。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 之,故快然而不痛。帝曰:善。
陰之生实奈何?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陰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陽气走之,故曰实矣。帝曰:陰之生虚奈何?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实。
帝曰:经言陽虚则外寒,陰虚则内热,陽盛则外热,陰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陽受气于上焦,以温 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帝曰:陰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陽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腑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帝曰:陰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 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帝曰:陰与陽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陰陽相倾,补泻奈何?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帝曰:补虚奈何?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淬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黄帝内经第六十二篇调经论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遂,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刺法》上说,病属有余的用泻法,不足的用补法。但怎样是有余,怎样是不足呢?
岐伯回答说:病属有余的有五种,不足的也有五种,你要问的是哪一种呢?
黄帝说:我希望你能全部讲给我听。
岐伯说:神有有余,有不足;气有有余,有不足;血有有余,有不足;形有有余,有不足;志有有余,有不足。这些共计十种,它们的气各不相同。
黄帝说: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而发生百病。但百病的发生,都有虚实的不同。现在先生说病属有余的有五种,病属不足的也有五种,是怎样发生的呢?
岐伯说:五种有余不足,都是生于五脏。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由五脏所藏之神、气、血、肉、志,组成了人的形体。但必须保持志意通达,内与骨髓联系,始能使身形与五脏成为一个整体。五脏相互联系的道路都是经脉,通过经脉以运行血气,人若血气不和,就会变化而发生各种疾病。所以诊断和治疗均以经脉为依据。
【原文】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译文】
黄帝说:神有余和神不足会是什么症状呢?
岐伯说:神有余的则喜笑不止,神不足的则悲哀。若病邪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还未见或笑或悲的现象,此时邪气仅客于形体之肤表,病人觉得寒栗起于毫毛,尚未侵入经络,乃属神病微邪,所以叫做“神之微”。
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说:神有余的应刺其小络使之出血,但不要向里深推其针,不要刺中大经,神气自会平复。神不足的其络必虚,应在其虚络处,先用手按摩,使气血实于虚络,再以针刺之,以疏利其气血,但不要使之出血,也不要使气外泄,只疏通其经,神气就可以平复。
黄帝说:怎样刺微邪呢?
岐伯说:按摩的时间要久一些,针刺时不要向里深推,使气移于不足之处,神气就可以平复。
【原文】
帝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译文】
黄帝说:好。气有余和气不足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岐伯说:气有余的则喘咳气上逆,气不足则呼吸虽然通利,但气息短少。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皮肤,而发生皮肤微病,使肺气微泄,病情尚轻,所以叫做“白气微泄”。
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说:气有余的应当泻其经髓,但不要伤其经脉,不要使之出血,不要使其气泄。气不足的则应补其经隧,不要使其出气。
黄帝说:怎样刺其微邪呢?
岐伯说:先用按摩,时间要久一些,然后拿出针来给病人看,并说:“我要深刺”,但在刺时还是适中病处即止,这样可使其精气深注于内,邪气散乱于外,而无所留,邪气从腠理外泄,则真气通达,恢复正常。
【原文】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外溢,则络有留血。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译文】
黄帝说:好。血有余和不足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岐伯说:自有余的.则发怒,血不足的则恐惧。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孙络,孙络盛满外溢,则流于经脉,经脉就会有血液留滞。
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说:血有余的应泄其充盛的经脉,以出其血。血不足的应察其经脉之虚者补之,刺中其经脉后,久留其针而观察之,待气至而脉转大时,即迅速出针,但不要使其出血。
黄帝说:刺流血时应当怎样呢?
岐伯说:诊察血络有流血的,刺出其血,使恶血不得入于经脉而形成其他疾病。
【原文】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支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译文】
黄帝说:好。形有余和形不足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岐伯说:形有余的则腹胀满,大小便不利,形不足的则四肢不能运动。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肌肉,使肌肉有蠕动的感觉,这叫做“微风”。
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说:形有余应当泻足阳明的经脉,使邪气从内外泻,形不足的应当补足阳明的络脉,使气血得以内聚。
黄帝说:怎样刺微风呢?
岐伯说:应当刺其分肉之间,不要刺中经脉,也不要伤其络脉,使卫气得以恢复,则邪气就可以消散。
【原文】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帝曰: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译文】
黄帝说:好。志有余和志不足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岐伯说:志有余的则腹胀飧泄,志不足的则手足厥冷。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骨,使骨节间如有物震动的感觉。
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说:志有余的应泻然谷以出其血,志不足的则应补复溜穴。
黄帝说:当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邪气仅客于骨时,应当怎样刺呢?
岐伯说:应当在骨节有鼓动处立即刺治,但不要中其经脉,邪气便会自然去了。
【原文】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LS59—D0101→D0301‖→‖LS71—B0301‖→‖SW34‖LS59—D0101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搐】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
黄帝问:卫气滞留于腹中时,蓄积而不流动,蕴藏而不得固定处所,使人两胁支撑、胃中盛满、气喘嘘嘘、呼吸异常,如何消除?
B0101伯高曰: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傍取之。
伯高说:卫气聚积在胸内的,从上部针刺;卫气聚积在腹内的,从下部针刺;上下都有积满的,从两旁针刺。
D0201黄帝曰:取之奈何?
黄帝问:怎样针刺?
B0201伯高对曰:积于上,泻人迎、天突、喉中;积于下者,泻三里与【气街】;上下皆满者,上下取之,与季胁之下一寸;重者,【鸡足】取之。诊视其脉,大而弦急,及绝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
伯高回答:卫气聚积在上部,泻人迎穴、天突穴、喉咙内;卫气聚积在下部,泻三里穴与气之腹街;上下都有卫气积满,上下都刺,以及最末肋骨之下一寸(2.3厘米)处;身体沉重的,用鸡足刺法治疗。脉诊其脉,脉动洪大而弦急,出现悬绝不来的,出现腹皮紧绷太过的,不可针刺。
D0301黄帝曰:善!
黄帝说:说得好!
SW34——《逆调论篇第三十四》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34-D0501→Q0501‖→‖LS80—Q0601‖(已迁至《大惑论》)
D0101非常温、非常热:
1、《内经注评》引王冰注:“异于常候,故曰非常。谓人身体温,异于正常。”
2、《素问直解 》注:“此承上篇之意而复问也。上篇云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故问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又云有病身汗热出烦满,故问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
3、《素问集注》注:“此论上下阴阳之不和也。非常温者,谓非常有温热之病在表也。非常热者,谓非常有五脏之热在里也。为之者,乃阳热之气为之也。”
4、据《脏气法时论》SW22—Q0207“病在心……禁热食、热衣”、《脏气法时论》SW22—Q0209“病在肺……禁寒饮食、热衣。”又据后文D0201文意可知:温,当解为饮食之温;热,当解为厚衣之热。即人之身体,不常处饮食之温,不常处厚衣之热。
D0101烦满:《全本黄帝内经》译:“烦闷。”
Q0201痹气:
1、《内经校释》注:“在此指因阳虚气少,气痹而不畅,致血不能运而凝,涩脉不能。吴昆注:‘气不流畅,而痹著也’。”
2、风、寒、湿三气所导致的肢体麻木或疼痛。详见《痹论》。
Q0301两阳相得:
1、《内经校释》注:“此指风属阳,四肢亦属阳,四肢逢风寒邪气,故云两阳相得。”
2、四肢属阳,风气属阳。《韵会》:“与人契合曰相得。”两阳相得,即四肢之阳与风气之阳两相契合。
Q0302肉烁:
1、王冰注:“烁,言消也。言久久此人当肉削也。”
2、《内经注评》注:“指肌肉消削如以火烘之,肌肉消瘦干枯。”
3、《素问直解》注:“肌肉如焚。”
D0401冻栗:
1、《内经注评》注:“寒冷而战栗。”
2、栗,即慄,颤慄。冻栗,即冻得颤慄。
Q0401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
1、《素问悬解》卷六《逆调论》注:“太阳气衰,不能蛰藏相火,肾水失温,则肾枯不长。”
2、《素问直解》注:“太阳气衰,则为孤阴;孤阴不长,故肾脂枯不长。”
Q0402一水不能胜两火:
1、《内经注评》引高士宗云:“七字在下,误重于此,衍文也。"
2、《内经校释》引《素问释义》云:“亦以此七字为衍文,此说似可从。”
3、《素问悬解》卷六《逆调论》并无此句。
4、五行平气,水本胜火,常理也。然今水仅一份,火有两份,水之势寡,火之势众,量级不同,而五行相逢“寡于畏也”,故一水之气不胜二火之气。本句乃岐伯特别强调之语,虽为重简却非衍文,不宜擅删。
Q0403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本属水脏,无疑。而“而生于骨”,却与《阴阳应象大论》SW05—Q0214“肾生骨髓”有异,兼据后文“肾不生,则髓不能满”可知:“水”为“髓”音近之误,若“水”作“髓”,而髓生于骨,义理方通,存疑待考。
Q0404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
1、《内经注评》引高士宗注:“肾水生肝木,肝为阴中之阳,故肝一阳也。少阳合心火,心为阳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故肾孤脏也。一阳二阳火也,孤脏水也,今一水不能胜二火,故虽寒至骨而不能冻凓也。”
2、《内经校释》注:“《类经》十五卷第四十五注:‘肝为少阳之相火,心为少阴之君火,肾一水也,一水已渴,二火犹存,是阴气已虚于中,而浮阳独胜外,故身骨虽寒而不至冻栗。’肝为阴中之阴,故为一阴,心为阳中之阳,故为二阳。肾主水,本证系二阳火盛而一阴水衰,故肾为孤脏,孤脏亦即一水。”
3、《素问悬解》卷六《逆调论》注:“胆为相火,是一阳也,心为君火,是二阳也;一水虽是下寒,不能胜二火之上热,故不能冻慄。寒水下凝,其病在骨, 病名曰骨痹,是人当关节拘挛也。”
4、肝为初春回暖,为阳气初生,故为一阳之脏;心为夏天之阳,为阳之盛,故为二阳之脏。肾本属水,更兼“是人者,素肾气盛,以水为事。”故而阳绝而阴孤,故为孤阴之脏。一、二当解为阴阳之气份量之多少。“一水不能胜二火”,详见Q0402“一水不能胜两火。”
Q0404骨痹:
1、《内经注评》引高士宗注:“寒在于骨,病名曰骨痹。”
2、骨痹相关论述见:《痹论》SW43—Q0101→Q0201“风、寒、湿三气杂至……以冬遇此者,为骨痹”、《四时刺逆从论》SW64—C0105“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痹论》SW43—Q0302“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痹论》SW43—Q0901“痹在于骨则重。”
D0601息:呼吸,《内经注评》注:“一呼一吸谓之一息。”
Q0602足三阳:
1、《全本黄帝内经》译:“足三阳的经脉,从头到脚,都是向下逆行的。”
2、足三阳,当解为足太阳,即膀胱之水液。因经脉乃上下循行于脉内,唯卫气(水液)可以逆行于脉外。
公众号:其人颂经
LS80——《大惑论第八十》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80-D0501→Q0501、D0701→Q0901‖→‖SW34—D0701‖迁移说明:
1、所论与《大惑论》之迷、之惑主题不属,漏简,当迁出;
2、所论均为与卫气、目不瞑相关之异常现象,作为相关病理之解论,与《逆调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D0501不得卧:
1、《灵枢悬解》卷七《大惑论》注:“卫气夜不入阴,故不得卧。”
2、不得入眠。
D0501→Q0501黄帝曰……故不瞑目也:
1、《内经注评》注:“阳跷,阴跷,均属奇经八脉,‘盛’与‘满’义同。张景岳:‘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行阳则寤,行阴则寐,此其常也。若病而失常,裹留于阴,或留于阳。留则阴阳有所偏胜,有偏盛也有偏虚,而寤寐亦失常矣’。”
2、《内经校释》注:“本节已见前邪客篇,大致相合,可参看。”
3、《逆调论》、《邪客》均可参看。据《寒热病》LS21—C0802“足太阳……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可知:目不瞑,本意指睁目而不能入睡,以应帝问。
Q0701湿:
1、《内经校释》作“涩”,并校曰:“原作‘湿’,据《甲乙》卷十二第三及《太素》卷二十七七邪改,与下‘皮肤滑’为对文。”
2、《灵枢悬解》卷七《大惑论》作“湿”,从之。
Q0701解:
1、《灵枢悬解》卷七《大惑论》注:“分肉不解,不解利也。”
2、此作“懈”解,即松懈、舒畅。
Q0702窹:醒来。《说文》:“窹,寐觉而有言曰窹。”
Q0703其气不清:
1、《内经校释》作“其气不精”,并校曰:“原作‘清’,据明本、藏本、日抄本及《太素》卷二十七七邪、《甲乙》卷十三第三改。”
2、《内经注评》注:“浊滞也。卫气久留于阴,故其气不清。”从之。
D0801常经:
1、《灵枢集注》注:“非常经者,非日行于阳,夜行于阴之经常出入,此因邪气留于上焦,则上焦闭而不通。饮食于胃,则中焦满实,以致卫气久留于下之阴,而不能上行于阳,故卒然多卧也。”
2、《灵枢悬解》卷七《大惑论》注:“非常经者,平常不然也。”
3、常,即平常、一般;经,即经文、理论。常经,即平常理论。
Q0901气:《内经校释》、姚春鹏注本均译作“营卫之气。”从之。
Q0901形志之苦乐:
1、《内经校释》注:“本节所说的‘形志之苦乐’其辩证施治的方法,已见于本书九针论中,而《素问》血气形志篇言之更为详细。可互参。”
2、《调经论》SW62所论神、气、血、形、志,以及《血气形志》SW24所论,均可参阅。
LS71——《邪客第七十一》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71—D0101→B0301‖→‖SW34—D0701‖迁移说明:
1、原篇《邪客》简文杂乱,前后文意不属,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当迁出;
2、姚春鹏注本题解:“本篇三部份的内容相对独立说明,该篇非原作而是后人集结而成。”
3、《甲乙》置于卷十二第三篇首,与《逆调论》SW34-D0601→Q0609载于同篇,皇甫谧对两部关系之判断,甚明,从之;
4、伯高论卫气以解“目不暝,不卧出者”,迁入本位,延续岐伯《逆调论》SW34-D0601“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未尽之解论,与《逆调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伯高虽未言及“喘”,然在《逆调论》SW34-Q0609“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中,岐伯已概而论之,故伯高不必复言。
D0101目不瞑:
1、《内经校释》注:“本节所论‘目不瞑’症,其病机与阴阳跷脉有关,义见于脉度篇、大惑论。”
2、《大惑论》LS80—D0501→Q0501原文即为“目不瞑”解论。目不瞑,即目不能眠。
B0102胸中:
1、《内经校释》注:“此指膻中,为上气海。”
2、据《五味》LS56—B0202“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可证:胸中,即膻中,为气海。
B0103化以为血,注之于脉:原作“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次序宜互换作“化以为血,注之于脉。”即津液经脾转化为血,注入血管,方合生理之自然。
B0104慓、疾:慓,即剽,轻漂;疾,迅疾。此乃卫气之两个属性,有别于营气之四个属性“剽、悍、滑、疾”。
B0106阳跷陷:
1、姚春鹏译注本作“阳跷满”;
2、《大惑论》LS80—Q0501作“阳跷盛”,从本经意,译作“阳跷脉盛。”
D0301决渎壅塞:
1、《内经注评》注:“即决渎、决壅、决塞。排除瘀滞,疏通壅塞叫做决渎壅塞。”
2、《灵枢悬解》注:“决渎壅塞,决通其壅塞也。”
3、疏通卫气堵塞。
B0301秫米:
1、《类经》十八卷第八十三注:“秫米,糯小米也,即黍米之类,而粒小如黍,可以作酒,北人呼为粘黄米。”
2、秫,shu2,《灵枢悬解》卷八《邪客》黄元御注:“秫米,高粱米。”
B0301治半夏:
1、《内经校释》注:“即经过炮制的半夏。”
2、制作半夏汤。
LS59——《卫气失常第五十九》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59—D0101→D0301‖→‖LS71—B0301‖→‖SW34‖迁移说明:
1、原篇《卫气失常》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灵枢悬解》仍置于《卫气失常篇》;
3、《甲乙》置于卷九第四前部;
4、《类经》取LS59—D0101帝问为陈述句,列于会通类三十一卷十二《疾病》(上),并于篇首曰:“会通十二类,惟疾病一类浩繁难悉,今所录者,或摘其要,或总其题,观者仍当于各类细求之。”张景岳类编之苦恼与无奈,隐约可见;
5、所迁为伯高论卫气失常之刺法,作为卫气失常“调”之论,与《逆调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D0101搐:古同蓄。
D0101菀:yun4,同蕴,即蕴藏。
B0201气街:
1、《内经注评》注:“即气冲穴,在腹正中脐下五寸旁开二寸处,属足阳明胃经。”
2、气街有四:头街、腹街、臂街、胫街。因此气积于腹中,故独指气之腹街。
B0201鸡足:
1、《灵枢悬解》卷五《卫气失常》注:“鸡足取之,攒刺其处,参布如鸡足也。”
2、《内经校释》注:“指上取人迎、天突、喉中,下取三里、气冲,中取章门,上、中、下三取之,若鸡足之分三岐。又,鸡足为针法之一种,详本书《官针》篇。”
3、《内经注评》注:“鸡足是针刺的手法,就是《灵枢.官针》讲的合谷刺。《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当针入得气后,将针提到分肉之间,向左右两侧各斜刺一针,像鸡足形,故称鸡足刺。”
公众号:其人颂经
‖LS80-D0501→Q0501、D0701→Q0901‖→‖SW34—D0701‖LS80—D0501黄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
黄帝问:有人病而不能入睡,什么气所致?
Q0501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也。
岐伯说:卫气不能进入阴处,恒常留于阳处。卫气留于阳处,阳气就会盛满;阳气盛满,阳跷脉气就旺盛。卫气不能进入阴处,就会阴气虚,所以不能入睡。
D0701黄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
黄帝问:有人经常睡觉,什么气所致?
Q0701岐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
岐伯说:这类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间不舒畅啊。肠胃大,就有卫气久留;皮肤湿,就会分肉不舒畅,卫气流动迟缓。
Q0702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窹】。
这卫气啊,白昼常运行于阳处,夜晚常运行于阴处。所以夜晚阳气退尽,就要睡觉;白昼阴气退尽,就要醒来。
Q0703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
所以肠胃大,那么卫气运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舒畅,那么卫气运行迟缓,滞留阴处就久。卫气浑浊不清,就想闭目,就会多瞌睡了。
Q0704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
肠胃小,皮肤光滑而舒缓,分肉舒畅,卫气滞留阳处就久,所以稍稍闭目啊。
D0801黄帝曰: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
黄帝说道:这不是平常的理论啊!有人突然多瞌睡,是什么气所致?
Q0801岐伯曰: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
岐伯说:邪气滞留于胃之上焦,上焦道闭而不通。饱食之后如又喝汤,卫气久留于阴处而不流动,所以突然多瞌睡啊。
D0901黄帝曰:善!治此诸邪,奈何?
黄帝说:说得好!治此类邪气,怎么办?
Q0901岐伯曰:先其脏腑,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
岐伯说:治脏腑前,先消除小过之疾,后调理营卫之气,有余者泻它,不足者补它。必先明确,患者身形和五志之疾苦和喜好,确定就可治疗。
‖LS71—D0101→B0301‖→‖SW34—D0701‖LS71—D0101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
黄帝请教伯高说:那邪气客居于人时,有的令人目不能眠、不能睡觉、不得出行,什么气导致?
B0101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
伯高说:五谷进入胃中,其糟粕、津液、真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道。
B0102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就是说真气聚积于胸内膻中,来自于喉咙,用于贯通心血管,而维持呼吸啊。
B0103营气者,泌其津液,【化以为血,注之于脉】,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
营气,滤出其津液,经脾转化为血液,注入血管,在外用于滋养四肢,在内注入五脏六腑,以对应每天100刻之数啊。
B0104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卫气,具有活跃物质之轻漂、迅疾属性,而先流入四肢、分肉、皮肤之间,而运行不休。
B0105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
卫气白天运行于阳处,夜晚运行于阴处,常从足少阴肾之分肉附近,运行于五脏六腑。
B0106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而今异常寒气客居五脏六腑,那么卫气只能护卫五脏六腑外围,流行在外围,不能进入内里;运行于六腑,就会卫气多;卫气多,就会阳跷脉满;不能进入五脏,五脏就虚,所以目不能眠。
D0201黄帝曰:善!治之奈何?
黄帝说:说得好!怎么治疗?
B0201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
伯高说:补正气之不足,泻邪气之有余,调其虚实,以疏通营气、卫气通道,再祛其邪气。
B0202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饮用半夏汤一剂,阴阳之路已经疏通,睡眠立马到来。
D0301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
黄帝说:说得好!这就是所谓的疏通卫气堵塞,经脉络脉大通,营卫得以调和。想学习半夏汤制法。
B0301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伯高说:半夏汤制法,用长江黄河之长流水八升(1600毫升),尽量澄清,取其清水五升(1000毫升)烧煮;烧火用芦苇;烧开后,加入秫米(高粱米)一升(200毫升),制作半夏汤五合(5×20毫升);温火慢熬,让水汽蒸发至一升半(300毫升),去掉渣滓,饮汁液一小杯,每天三次,稍稍加量,以见效为原则。所以新发病者,喝完就睡,汗出就康复了。病程久的,三个疗程喝完即会康复。
公众号:其人颂经
对《黄帝内经》木火土金水火所涉六府之认识
一、对众注家“木火土金水火”处置之疑问:
对于《天元纪大论》中所涉“木、火、土、金、水、火”,众多注家,多以后“火”为衍而作删削。其处置稍嫌草率,难从。
二、诸经典关于“六府”之论:
1、《论语·论政九·大戴礼·四代》六府之论:
“子曰:心未之度,习未之狎,此以数逾而弃法也。夫规矩准绳钧衡,此昔日先王之所以为天下也。小以及大,近以知远。今日行之,可以知古,可以察今,其此邪!水、火、金、木、土、谷,此谓六府,废一不可,进二不可,民并用之。今日行之,可以知古,可以察今,其此邪!昔夏商之未兴也,伯夷谓此二帝之眇。”
2、《左氏春秋.文公七年传》“六府”之论:
“《夏书》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
3、《尚书.大禹谟》六府之论:
“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
三、分析与结论:
1、由上述权威论述可以发现:古圣先贤对“六府”之组成,在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完全统一的认识,故臆衍妄删,万万不可;
2、“木、火、土、金、水、火”之两火,在《黄帝内经》全书多次出现,坤疑后之“火”字,或为“谷”字之误,后“火”当作“谷”;
3、以上“六府”之论,留下了五行或为六行之联想。果若如此,则《黄帝内经》全书诸多理论可得通解;
4、据此亦可知:《黄帝内经》之部份理论,始于《尚书》、《论语》、《左氏春秋》同期或之后,可为判断《黄帝内经》成书年代之重要证据之一。
SW05——《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05—Q0217‖→‖SW66—W0902‖迁移说明:
1、本节与《阴阳应象大论》前后文意不属,显见漏简,宜迁出;
2、迁入部份,与《天元纪大论》SW66—W0104部份重简,既与《天元纪大论》SW66—W0104句相呼应,又为本论之总结。迁入此位,首尾呼应,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Q0217血气之男女:血气者,有血有肉之动物也;男女,非独指人类之男女,实借代自然界一切雄性和雌性之动物。全句即:动物之性别雄雌。
Q0217能始:
1、《内经校释》注:“能,为“胎”之借字,能始即胎始,本始之意。”
2、《素问悬解》卷一《阴阳应象大论》注:“万物之能始也(才能所始)。”
3、能,通古态(態)。能始,即形态之初始。
Q0217天地者……阴阳之征兆也:本句与《五运行大论》SW67—D0301、《天元纪大论》SW66—W0104重简,可参。
Q0217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与《阴阳离合论》SW06-Q0102“阳予之正,阴为之主。”语殊而义同也。
公众号:其人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