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帝内经第标本病传论(共含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修身养性最重要”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黄帝内经白话文:标本病传论
疾病有标和本的分别,刺法有逆和从的不同,是怎麽回事?
黄帝问道:疾病有标和本的分别,刺法有逆和从的不同,是怎麽回事?岐伯回答说:大凡针刺的准则,必须辨别其陰陽属性,联系其前后关系,恰当地运用逆治和从治,灵活地处理治疗中的标本先后关系。所以说有的病在标就治标,有的病在本就治本,有的病在本却治标,有的病在标却治本。在治疗上,有治标而缓解的,有治本而见效的',有逆治而痊愈的,有从治而成功的。所以懂得了逆治和从治的原则,便能进行真确的治疗而不必疑虑;知道了标本之间的轻重缓急,治疗时就能万举万当;如果不知标本,那就是盲目行事了。
关于陰陽、逆从、标本的道理,看起来很小,而应用的价值却很大,所以谈一个陰陽标本逆从的道理,就可以知道许多疾病的利害关系;由少可以推多,执简可以驭繁,所以一句话可以概括许多事物的道理。从浅显入手可以推知深微,观察目前的现象可以了解它的过去和未来。不过,讲标本的道理是容易的,可运用起来就比较难了。迎着病邪而泻的方法就是“逆”治,顺应经气而补的方法就是“从”治。
先患某病而后发生气血逆适的,先治其本;先气血逆乱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寒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病而后生寒的,先治其本。先有热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热而后生中满腹胀的,先治其标。先有某病而后发生泄泻的,先治其本;先有泄泻而后发生疾病的,先治其本。必须先把泄泻调治好,然后再治其他病。先患某病而后发生中满腹胀的,先治其标;先患中满腹胀而后出现烦心的,先治其本。人体 疾病过程中有邪气和正气的相互作用,凡是出现了大小便不利的,先通利大小便以治其标;大小便通利则治其本病。疾病发作表现为有余,就用“本而标之”的治法,即先祛邪以治其本,后调理气血、恢复生理功能以治其标;疾病发作表现为正气不足,就用“标而本之”的治法,即先祛以治其本,后调理气血、恢复生理功能以治其标;疾病发作表现为正气不足,就用“标而本之”的治法,即先固护正气防止虚脱以治其标,后祛除邪气以治其本。总之,必须谨慎地观察疾病的轻重深浅和缓解期与发作期中标本缓急的不同,用心调理;凡病轻的,缓解期的,可以标本同治;凡病重的,或发作期,应当采用专一的治本或指标的方法。另外,如果先有大小便不利而后并发其他疾病的,应当先治其本病。
大凡疾病的传变,心病先发心痛,过一日病传于肺而咳嗽;再过三日病传入肝而胁肋胀痛;再过五日病传入脾而大便闭塞不通、身体疼痛沉重;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夏天死于中午。
肺病先发喘咳,三日不好则病传于肝,则胁肋胀满疼痛;再过一日病邪传脾,则身体沉重疼痛;再过五日病邪传胃,则发生腹胀。再过十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日落之时,夏天死于日出之时。
肝病则先头疼目眩,胁肋胀满,三日后病传于脾而身体沉重疼痛;再过五日病穿于胃,产生腹胀;再过三日病传于肾,产生腰脊少腹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日落之时,夏天死于吃早饭的时候。
脾病则先身体沉重疼痛,一日后病邪传入于胃,发生腹胀;再过二日病邪传于肾,发生少腹腰椎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日病邪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十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申时之后,夏天死于寅时之后。
肾病则先少腹腰脊疼痛,腿胫发酸,三日病邪后病邪传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三日病邪传入于胃,产生腹胀;再过三日病邪传于肝,发生两胁胀痛;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天亮,夏天死于黄昏。
胃病则心腹部胀满,五日后病邪传于肾,发生少腹腰脊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日病邪传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五日病邪传于脾,则身体沉重;再过六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之后,夏天死于午后。
膀胱发病则先小便不通,五日后病邪传于肾,发生少腹胀满,腰脊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一日病邪传入于胃,发生腹胀;再过一日病邪传于脾,发生身体疼痛;再过二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后,夏天死于下午。
各种疾病按次序这样相传,正如上面所说的,都有一定的死期,不可以用针刺治疗;假如是间脏相传就不易再传下去,即使传过三脏、四脏,还是可以用针刺治疗的。
附原文:
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陰陽,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夫陰陽、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疾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肺病喘咳,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
肾病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痛背膂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日失。
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骨行酸;一日腹胀;一日身体痛;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诸病以次是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脏止,及至三四脏者,乃可刺也
‖SW03—D0116‖→‖SW19—D1902‖→‖SW65‖SW03-D0116【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所以发病久了,就会病传、转化,上下不能并治,良医无能为力。
D1903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然而有些突发病,不一定按病传次序治疗;有的病传、变化不依次序,不依次序者,如忧、恐、悲、喜、怒,使病无法依次病传,所以令人出现大病了。因为过喜,心气大虚,就有肾水之气乘虚而入了;因为大怒,就有肝病乘虚而入了;因为大悲,就有肺病乘虚而入了;因为大恐,就有脾病乘虚而入了;因为大忧,就有心病乘虚而入了。这就是五志失常之病变原理。所以脏病有五类, 有五五二十五种变化,及其病传、转化。传,是指乘虚而入之五脏病名。
SW65——《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D0101病有标本,刺有逆从:
1、 马莳注:“标者,病之后生。本者,病之先成。此乃病体之不同也。逆者,如病在本而求之于标,病在标而求之于本。从者,如在本求本,在标求标,此乃治法不同也。”
2、 全句为:病有标病本病,刺有逆治从治。刺有逆从,《至真要大论》SW74—Q6301“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即为本解,亦可参阅《四时刺逆从论》。
Q0101标本相移:
1、 姚春鹏注:“标病与本病的治疗,可根据具体情况相互转移。”
2、 吴崑注:“刺者,或取之于标,或取之于本,互相移易。”
3、 据《汤液醪醴论》SW14-Q0701“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移精变气论》SW13-Q0301“标本已得,邪气乃服。”可知:标本相移,即刺法要根据病情而调整,即治病之方因病制宜。
Q0102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不知标本,是谓妄行:《至真要大论》SW74—Q5002→Q5003“是故百病之起……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即为本句解论。
Q0105人有客气:
1、《内经校释》注:“指外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气非时而至,客居体内而言。”
2、人有客居之邪气。
Q0105有同气:
1、《内经校释》注:“指应时而至的六气,如春风、夏暑、长夏湿、秋燥、冬寒等,在人体不能适应的情况下,此六气也成致病因素。”
2、姚春鹏注:“与客气相对,指正气。”
3、气,此指寒、热、燥、湿、风、火六气;同气,即与身体相适之正气,与人体六经相合之六气,如风气入于厥阴、寒气入于太阳等。全句即:有同居之正气。
Q0105本而标之:《类经》十卷五注:“此以病气强弱而言标本也,如病发之气有余,则必侮及他脏他气,而因本以传标。”
Q0107五日而胀:
1、 黄元御注:“五日而胀,胆木克胃土也。”
2、 据《病传》LS42-Q0502“五日而之胃”即为本解。
Q0109背【月吕】筋:
1、《内经校释》:“指脊椎两侧北部的竖筋。【月吕】,与膂同,脊骨也。”
2、从《病传》LS42—Q0504句可知:【月吕】,同膂。
Q0109体:ti1,《百度百科》云:“古代‘体’、‘體’是两个字,‘体’是劣,又指粗笨。”
Q0109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
1、 昳,die2,同跌。日昳,日过正午后开始下跌,即正午后。
2、 在《标本病传论》SW65—Q0109与SW65—Q0111两句中,脾之脏病与胃之腑病,论述完全相同,存疑待考。
Q0110胻:即【骨行】,heng2,小腿。
Q0110大晨:黎明。
Q0110晏晡:晏,晚,迟;晡,bu1,申时,相当于现在下午3:00-5:00。
Q0111六:与《病传》LS42—Q0505之“二”有异,存疑待考。
Q0112膀胱病……夏下晡:
1、《素问悬解》卷六《标本病传论》注:“病传之义,与《灵枢.病传》相同。”
2、《病传》LS42-Q0507“病先发于膀胱,五日而之肾,一日而之小肠,一日而之心,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句,即为本解。
Q0113间一脏止,及至三四脏者:
1、 黄元御注:“间一脏止,隔脏相传而止也,及至三四脏者,隔脏相传,至三四脏而止也。《难经》:七传者死,间脏者生。七传者,传其所胜也,间脏者,待其所生也。一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子母相传,故言生也。”
2、 《内经校释》作“间一脏止者,及至三四脏者”,并校注:“原作‘间一脏止’,王冰注作‘间一脏止者’,义安,故据补‘者’。《甲乙》卷六第十无‘止’字。”
3、 诸改欠妥,不从。“及至三四脏者”,与《病传》LS42—Q0508“及二、三、四脏者”之解论有异。据前文文意,当从“及二、三、四脏者”。抑或“止”为“上”字形近之传误,作“上”则两句义同。
SW74——《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74—D4401→Q4401‖→‖SW74─Q5005‖→‖SW65‖迁移说明:
1、 所迁部份,与《至真要大论》主题和内容不属,漏简,宜迁出。
2、 《素问悬解》置于卷十《六微旨大论》,黄元御云:“以上二段,旧误在《至真要大论》中,今移正也。”从其迁出,不从迁入;
3、 《类经》置于标本类三,张景岳对本节标本分类之判断及其与《标本病传论》关系之判断,甚是,从之;
4、迁入本位,作为标本之论过渡,与《标本病传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SW74—D4701→Q5005‖→‖SW65─Q0103‖迁移说明:
1、 所论与《至真要大论》前后文意不属,漏简,宜迁出;
2、 《素问悬解》置于卷十《六微旨大论》,黄元御云:“以上四段,旧误在《至真要大论》中,今移正也。”从其迁出,不从迁入。
3、 《类经》将本段分置于标本类十卷一《六气标本,所从不同》、二《病有标本,取有逆顺》两篇,后接之四、之五,即《标本病传论》篇标本之论。从张景岳之标本分类,以及两篇间紧密关联之判断;
4、迁入部份,显见为标本之论,并且《至真要大论》SW74—Q5002→Q5003 “是故百病之起……足以乱经。”句,正是《标本病传论》SW65—Q0102“故曰……是谓妄行。”之解论,故此迁入,与《标本病传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LS25——《病本第二十五》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25—C0101→C0401‖≈→‖SW65—Q0105‖迁移说明:
1、 原篇《病本》无问无答,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当迁出;
2、 《素问悬解》仍置于卷八《病本》篇,并云:“此与《素问.标本病传论》同。”黄元御所见甚是;
3、所迁部份,实乃标本之论,与《标本病传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与迁入位《标本病传论》SW65-Q0104→Q0105基本重简,此即并入之强信。虽为重简,宁重勿删。
公众号:其人颂经
SW19——《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19—D1802→D1903‖→‖SW65─Q0113‖迁移说明:
1、 本段所论实为五脏病传,与原篇《玉机真脏论》主题不符,与前后文意不属,宜迁出;
2、 《素问悬解》置于卷六《本病论》,并云:“旧本此篇误在《玉机真脏论》。详其文理,与《标本病传论》义同,而非一篇。《本病论》原亡,取此篇补之。”黄元御识此玄机,颇具慧眼。惜乎其拘泥于《素》、《灵》分类,且兼有《本病》亡佚之虑,故作此无奈之补;
3、所论与《标本病传论》之五脏病传主题相符,作为病传之论的完整归纳,迁入本论本位,义理相通,尤为完善。
D1802所生:
1、《素问悬解》卷六《本病论》注:“气舍于其所生,生己者也。”
2、“所生”,即生我之脏。下文D1803句解论,其义明确。
D1802其所不胜:
1、《内经校释》注:“即疾病最后传到克我之脏而死。如肝病传至肺而死。”
2、《素问悬解》卷六《本病论》注:“死于其所不胜,克己者也。”
3、所不胜,即胜我之脏。
D1901黄帝曰:
1、《内经校释》校:“《素问释义》认为衍文。按,此三字在此无着落,若非是衍文,即是此后有脱文。”
2、黄帝圣智善悟、极善归纳,常于岐伯宏论之后,作些简要归纳,既在情理之中,又有事实多证,故此“黄帝曰”,为不可或缺之文。
D1901法三月,若六月;法三日,若六日:
1、《内经校释》注:“此指患病之后,传变的过程,有快慢的不同。慢者或三个月就传遍五脏,或六个月就传遍五脏;快者或三天或六天就能传遍五脏。”
2、《素问直解》注:“法三月者,病在于肝,剧于孟春,越夏六月,至秋则金克木而死。若六月者,病在于肝,越春夏六月,至秋则金克木而死。五脏仿此,可以类推。若三日者,肝病土虚,剧于戊己,从戊至庚,剧于甲乙,从甲从己,六日也,至庚则木受金刑,故六日乃死。五脏仿此,亦可类推。”高士宗之注甚明,令坤目若拂尘,心犹敬之。
D1901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1、《素问悬解》卷六《本病论》黄元御云:“别于阳者四语,与《阴阳别论》重。”
2、《阴阳别论》SW07—Q0101→Q0103“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即为本解。
D1901至其所,困而死:
1、 姚春鹏译:“某脏到了它受困的时候,就死了。”
2、 《内经校释》译:“病气传至被克胜之时乃死。”
3、 病传至五脏,受困而死。
D1902疝、瘕:疝,疝气;瘕,腹中积块。
D1902发瘅:
1、 姚春鹏注:“发黄,吴崑:‘瘅,热中之名。’”
2、 《素问集注》注:“瘅,火瘅也。风淫湿土而成热,故湿热而发瘅也。”
D1902出黄:
1、 姚春鹏注:“小便黄。”
2、 《内经校释》注:“王冰注:‘出黄色于便溺之所也。’吴崑、张介宾均指为黄疸黄。张志聪指为小便黄。《素问识》云:‘下文有出白之语,志注似是。’今从后说。”
3、 《素问直解》注:“热邪下泄,则尿出黄。”
D1902蛊:
1、 姚春鹏注:“病名。指病深日久,形体消瘦,精神萎靡,如虫食物,故名。”
2、 《素问集注》注:“蛊者,言其阴邪居下而坏事之极也。”
3、 蛊,gu3,《说文》:“蛊,腹中虫也。”即寄生虫病,或如血吸虫病状。
D1902瘛:chi4,即瘈,抽搐。《玉机真脏论》SW19—D1902“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即为本解。
D1902三岁:
1、《内经校释》引《读素问钞》注:“三岁当作三日,夫以肺病而来,各传所胜,至肾传心,法当十日死,及肾传之心,心复传肺,正所谓一脏不复受再伤者,又可延之三岁乎?”
2、《素问悬解》卷六《本病论》、姚春鹏注本均作“三日”;
3、《素问直解》、《素问集注》均作“三岁。”从之。
D1903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据《宣明五气》SW23-C0103“精气,并于心则喜。”可知:心喜太过,火气盛极而衰,必有大虚;心火之胜气来乘,即肾水之气乘虚而入。
D1903肝、肺、悲:
1、《素问集注》注:“肝当作肺,肺当作肝,悲当作思。”张隐庵已略明本节五脏与五志对应之乱,录以奉考;
2、与五脏相应之五志,《黄帝内经》全书,可见于如下句段:
其一、《宣明五气》SW23-C0103“五精所并……虚而相并者也。”作“喜、悲、忧、畏、恐。”
其二、《九针论》LS78-Q0415“五并……并于脏也。”作“忧、喜、悲、恐、畏。”
其三、《九针论》LS78-Q0413“胆为怒。”
其四、《九针论》LS78-Q0422“阴出之于阳,病喜怒。”
其五、《阴阳应象大论》SW05-D0109“天有四时……以生喜、怒、悲、忧、恐。”
其六、《阴阳应象大论》SW05-Q0203、Q0206、Q0209、Q0212、Q0215作怒、喜、思、忧、恐。
其七、《五运行大论》SW67-Q1303、Q1307、Q1311、Q1315、Q1319作怒、喜、思、忧、恐。
上述表述各异,存疑待考。
D1903传,乘之名也:
1、 姚春鹏注:“乘,乘虚侵袭。”
2、 《内经校释》译:“传,就是相乘的意思。”
3、 本句乃前文“传”之解论。传,是指乘虚而入之五脏病名。
LS42——《病传第四十二》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42—D0501→Q0508‖≈→‖SW65—Q0113‖迁移说明:
1、 《病传》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 《灵枢悬解》将LS42—D0501→Q0801部份,仍置于卷八《病传》,并曰:“此与《素问.标本病传论》大略相同。”黄元御所言甚是;
3、《素问悬解》卷六《标本病传论》篇下,黄元御曰:“病传之义,与《灵枢.病传》相同。”黄元御所识甚是。
4、所迁入部份,看似基本重简,实为《标本病传论》病传部份之解论,与《标本病传论》主题相符,义理相合。
D0501大气:张景岳注:“大气,大邪之气也。”
Q0501三日不已,死:据《玉机真脏论》SW19—D1802“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可知:脾病传至我胜之脏,即脾病传至肾。全文即有三天不愈,传到肾,将死。
Q0504膂:lv3,通【月吕】,脊梁骨。
Q0504人定:
1、 陈云秀《古代人定时辰法》云:“一说为亥时,即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就是人静。”
2、 《黄帝内经》全书历法,年分十二月、日分十二辰,从子时到亥时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十二时辰。据《实用万年历》十七之《古代的时辰制度》可知:人定,即亥时,即现代21:00-23:00。
Q0505二:
1、 《灵枢悬解》卷八《病传》作“二”;
2、 本篇作“二”,而《标本病传论》SW65—Q0111作“六”。或作“二”,或作“六”,必有一误。孰是孰非?未敢妄断,存疑待考。
Q0507下晡:
1、 姚春鹏注:“下午1—3时。张景岳:“夏之下晡在未。”
2、 王冰注:“下晡,谓日下於下晡时,申之后五刻也。”
3、 《玉篇》:“晡,申时也。”晡时,即申时,即15:00→17:00;又据《实用万年历》十七之《古代的时辰制度》可知:下晡,即晡时下段,即现代16:00→17:00。
SW03——《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03—D0116‖→‖SW19—D1902‖→‖SW65‖迁移说明:
1、 本句与《生气通天论》前后文意不属,窜简,当迁出;
2、 《素问悬解》将本句置于《本病论》(实由《素问.玉机真脏论》SW19—D1901→D1903段构成)篇,且接于SW19—D1902“此病之次也”句后。黄元御云:“旧本此篇在《玉机真脏论》。详其文理,与《标本病传论》义同,而非一篇。《本病论》原亡,取此篇补之。”黄元御关于本句与本段、本论关系之判断,甚是,从之;
3、 本句显见为病传之论,镶嵌本位,与《标本病传论》主题相符,前后义理相贯。
D0116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见迁移说明及本句直译。
公众号:其人颂经
‖LS25—C0101→C0401‖≈→‖SW65—Q0105‖LS25—C0101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先生病而后气血异常的,治本病;先气血异常而后生病的,治本病;先受寒而后生病的,治本病;先生病而后生寒的,治本病;先受热而后生病的,治本病。
C0201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先病后泄者,治其本;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先泄泻而后生他病的,治本病,且必先调理泄泻,方能治其他病;先生病而后胸腹胀满的,治标病;先生病而后泄泻的,治本病;先胸腹胀满而后烦心的,治本病。
C0301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
人有客居之邪气,有同居之正气。大小便不利,治标病;大小便通利,治本病。
C0401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详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为独行;先小大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病发而邪气有余,从本病而传标病,先治本病,后治标病;病发而正气不足,从标病而传本病,先治标病,后治本病。审慎详尽地考察病之轻重,用心综合分析,病轻的同时治疗,病重的单独治疗;先大小便不利,而后生他病的,治本病。
SW65—Q0106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这病传规律是:心病先心痛,一天传到肺而咳嗽;三天传到肝两胁撑痛;五天传到脾闭塞不通,身痛、体沉;三天不愈传到肾,将死。冬天死于夜半时,夏天死于正午时。
Q0107肺病喘、咳,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肺病喘息、咳嗽,三天传到肝而两胁撑痛;一天传到脾身沉、体痛;五天传到胃而胀;十天不愈,将死。冬天死于日落时,夏天死于日出时。
Q0108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痠;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肝病头晕目眩,两胁撑满,三天传到脾体沉、身痛;五天传到胃而胀;三天传到肾而腰脊、小腹痛,小腿痠软;三天不愈,将死。冬天死于日落时,夏天死于早食时。
Q0109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痠;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脾病身痛、体沉,一天传到胃而胀;二天传到肾而小腹、腰脊痛、小腿痠软;三天传到背、脊、筋而痛、小便不通;五天就身体粗笨、沉重;六天不愈,将死。冬天死于夜半后,夏天死于日昳后。十天不愈,将死。冬天死于人定时,夏天死于晏食时。
Q0110肾病少腹、腰、脊痛,【胻】痠;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肾病小腹、腰部、脊椎痛,小腿痠软;三天传到脊椎、膀胱而背部、脊椎、筋膜痛,小便闭塞;三天传到小肠而腹胀;三天上传到心而两胁胀痛;三天不愈,将死。冬天死于大晨时,夏天死于晏晡时。
Q0111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
胃病胀满,五天传到肾而小腹、腰部、脊椎痛,小腿痠软;三天传到背脊、膀胱而背部、脊椎、筋膜痛,小便闭塞;五天传到心而身体粗笨、沉重;六天不愈,将死。冬天死于夜半后,夏天死于日昳后。
Q0112【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骨行】痠;一日腹胀;一日身体、痛;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膀胱发病、小便闭塞,五天传到肾而小腹胀,腰部、脊椎痛,小腿痠软;一天传到小肠而腹胀;一天传到心而身体粗笨、痛;二天不愈,将死。冬天死于鸡鸣时,夏天死于下晡时。
Q0113诸病以次是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脏止,及至三四脏者】,乃可刺也。
诸病依次如此相传,如此情形,都有将死信号,不可用刺。病传次序跳过一脏以上,到达第二脏、第三脏、第四脏,方可用刺。
‖LS42—D0501→Q0508‖≈→‖SW65—Q0113‖LS42—D0501黄帝曰:【大气】入脏,奈何?
黄帝问:大邪之气进入内脏,病传过程怎样?
Q0501岐伯曰: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岐伯说:病先发于心,一天而传到肺,三天而传到肝,五天而传到脾,三天不愈传到肾,将死。冬天死于夜半时,夏天死于正午时。
Q0502病先发于肺,三日而之肝,一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病先发于肺,三天而传到肝,一天而传到脾,五天而传到胃,十天不愈,将死。冬天死于日落时,夏天死于日出时。
Q0503病先发于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三日而之肾,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病先发于肝,三天而传到脾,五天而传到胃,三天而传到肾,三天不愈,将死。冬天死于日落时,夏天死于早食时。
Q0504病先发于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病先发于脾,一天而传到胃,二天而传到肾,三天而传到脊椎、膀胱,十天不愈,将死。冬天死于人定时,夏天死于晏食时。
Q0505病先发于胃,五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五日而上之心,【二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昳。
病先发于胃,五天而传到肾,三天而传到脊椎、膀胱,五天而上传到心,二天不愈,将死。冬天死于夜半时,夏天死于日昳时。
Q0506病先发于肾,三日而之膂、膀胱,三日而上之心,三日而之小肠,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病先发于肾,三天而传到脊椎、膀胱,三天而上传到心,三天而传到小肠,三天不愈,将死。冬天死于大晨时,夏天死于晏晡时。
Q0507病先发于膀胱,五日而之肾,一日而之小肠,一日而之心,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病先发于膀胱,五天而传到肾,一天而传到小肠,一天而传到心,二天不愈,将死。冬天死于鸡鸣时,夏天死于下晡时。
Q0508诸病以次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间一脏,及二、三、四脏者,乃可刺也。
各种疾病依次相传,如此情形,都有将死信号,不可用刺。病传次序跳过一脏,到达二脏、三脏、四脏,方可用刺。
‖SW19—D1802→D1903‖→‖SW65─Q0113‖SW19—D1802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五脏病气,受邪于我生之脏,传至我胜之脏,滞留于生我之脏,死于胜我之脏。得病将死时,必定先传至胜我之脏,发病才会死亡。这是说病气异常病传时,就会死亡。
D1803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占死生之早暮也。
肝受邪于心,病传至脾,滞留于肾,传至肺而死;心受邪于脾,病传至肺,滞留于肝,传至肾而死;脾受邪于肺,病传至肾,滞留于心,传至肝而死;肺受邪于肾,病传至肝,滞留于脾,传至心而死;肾受邪于肝,病传至心,滞留于肺,传至脾而死。这都是异常病传,是死症。一天一夜分成五个时段,据此预测死生之早晚。
D1901【黄帝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黄帝归纳道:五脏相通,病传都有次序。五脏有病,就各自传至所胜之脏。若不及时治疗,如法快则三月,慢则六月;快则三天,慢则六天;传遍五脏便当死,这是正常病传的所胜之序。所以说:能辨胃脘之阳者,知疾病之由来;能辨真脏之阴者,知死生之日期。这是说深知病传至五脏,受困即死。
D1902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所以说:风气,是百病之首。而今风寒两气客居于人,令人毫毛直竖,毛孔关闭而发热,正当此时,可用发汗法治疗;有发痹症、不仁、肿痛的,正当此时,可用温熨法及艾灸法、针刺法即可去病。如不治疗,疾病入驻在肺,病名叫肺痹,出现咳嗽、上气症状;如不治疗,肺病即会病传而至肝,病名叫肝痹,或叫肝厥,胁部发痛、呕出食物,正当此时,可用按摩法或针刺啊;如不治疗,肝病传至脾,病名叫脾风,发湿热、腹内热、烦心、小便发黄,正当此时,可用按摩法、可用饮药法、可用汤浴法治疗;如不治疗,脾病传至肾,病名叫疝、瘕,发小腹闷热而痛,小便出白,又名蛊病,正当此时,可用按摩法、可用饮药法治疗;如不治疗,肾病传至心,病发筋膜、血管相互牵引紧急,病名叫瘛,正当此时,可用艾灸法、可用饮药法治疗;如不治疗,超过十天,如法当死。肾病因此传至心,心病再反传至肺,发寒热病,如法当为三年死,这就是五脏病传之次。
公众号:其人颂经
《内经》标本病传论
在运用《内经》藏象理论诊治疾病时,要把五脏作为纲,其通运之象作为目,纲举则目张。
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
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肺病喘咳,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月呂)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肾病少腹腰脊痛,(骨行)酸,三日背(月呂)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骨行)酸;三日背(月呂)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
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骨行)酸;一日腹胀;一日身体痛;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诸病以次是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藏止,及至三四藏者,乃可刺也。
译文
黄帝问道:疾病有标和本的分别,刺法有逆和从的不同,是怎么回事?
岐伯回答说:大凡针刺的准则,必须辨别其阴阳属性,联系其前后关系,恰当地运用逆治和从治,灵活地处理治疗中的标本先后关系。所以说有的病在标就治标,有的病在本就治本,有的病在本却治标,有的病在标却治本。在治疗上,有治标而缓解的,有治本而见效的,有逆治而痊愈的,有从治而成功的。所以懂得了逆治和从治的原则,便能进行真确的治疗而不必疑虑;知道了标本之间的轻重缓急,治疗时就能万举万当;如果不知标本,那就是盲目行事了。
关于阴阳、逆从、标本的道理,看起来很小,而应用的价值却很大,所以谈一个阴阳标本逆从的道理,就可以知道许多疾病的利害关系;由少可以推多,执简可以驭繁,所以一句话可以概括许多事物的道理。从浅显入手可以推知深微,观察目前的现象可以了解它的过去和未来。不过,讲标本的道理是容易的,可运用起来就比较难了。迎着病邪而泻的方法就是“逆”治,顺应经气而补的方法就是“从”治。
先患某病而后发生气血逆适的,先治其本;先气血逆乱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寒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病而后生寒的,先治其本。先有热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热而后生中满腹胀的,先治其标。先有某病而后发生泄泻的,先治其本;先有泄泻而后发生疾病的,先治其本。必须先把泄泻调治好,然后再治其他病。先患某病而后发生中满腹胀的,先治其标;先患中满腹胀而后出现烦心的,先治其本。人体疾病过程中有邪气和正气的相互作用,凡是出现了大小便不利的,先通利大小便以治其标;大小便通利则治其本病。疾病发作表现为有余,就用“本而标之”的'治法,即先祛邪以治其本,后调理气血、恢复生理功能以治其标;疾病发作表现为正气不足,就用“标而本之”的治法,即先祛以治其本,后调理气血、恢复生理功能以治其标;疾病发作表现为正气不足,就用“标而本之”的治法,即先固护正气防止虚脱以治其标,后祛除邪气以治其本。总之,必须谨慎地观察疾病的轻重深浅和缓解期与发作期中标本缓急的不同,用心调理;凡病轻的,缓解期的,可以标本同治;凡病重的,或发作期,应当采用专一的治本或指标的方法。另外,如果先有大小便不利而后并发其他疾病的,应当先治其本病。
大凡疾病的传变,心病先发心痛,过一日病传于肺而咳嗽;再过三日病传入肝而胁肋胀痛;再过五日病传入脾而大便闭塞不通、身体疼痛沉重;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夏天死于中午。
肺病先发喘咳,三日不好则病传于肝,则胁肋胀满疼痛;再过一日病邪传脾,则身体沉重疼痛;再过五日病邪传胃,则发生腹胀。再过十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日落之时,夏天死于日出之时。
肝病则先头疼目眩,胁肋胀满,三日后病传于脾而身体沉重疼痛;再过五日病穿于胃,产生腹胀;再过三日病传于肾,产生腰脊少腹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日落之时,夏天死于吃早饭的时候。
脾病则先身体沉重疼痛,一日后病邪传入于胃,发生腹胀;再过二日病邪传于肾,发生少腹腰椎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日病邪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十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申时之后,夏天死于寅时之后。
肾病则先少腹腰脊疼痛,腿胫发酸,三日病邪后病邪传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三日病邪传入于胃,产生腹胀;再过三日病邪传于肝,发生两胁胀痛;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天亮,夏天死于黄昏。
胃病则心腹部胀满,五日后病邪传于肾,发生少腹腰脊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日病邪传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五日病邪传于脾,则身体沉重;再过六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之后,夏天死于午后。
膀胱发病则先小便不通,五日后病邪传于肾,发生少腹胀满,腰脊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一日病邪传入于胃,发生腹胀;再过一日病邪传于脾,发生身体疼痛;再过二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后,夏天死于下午。
各种疾病按次序这样相传,正如上面所说的,都有一定的死期,不可以用针刺治疗;假如是间脏相传就不易再传下去,即使传过三脏、四脏,还是可以用针刺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