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帝内经第水热穴论(共含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喝一杯再走吧”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黄帝内经第六十一篇水热穴论
【原文】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
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岐伯曰:肾者,牝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浮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译文】
黄帝问道:少阴为什么主肾?肾又为什么主水?
岐伯回答说:肾属于至阴之脏,至阴属水,所以肾是主水的脏器。肺属于太阴。肾脉属于少阴,是旺于冬令的经脉。所以水之根本在肾,水之标末在肺,肺肾两脏都能积聚水液而为病。黄帝又问道:肾为什么能积聚水液而生病?岐伯说:肾是胃的关门,关门不通畅,水液就要停相聚而生病了。其水液在人体上下泛溢于皮肤,所以形成浮肿。浮肿的成因,就是水液积聚而生的病。黄帝又问道:各种水病都是由于肾而生成的吗?岐伯说:肾脏在下属阴。凡是由下而上蒸腾的地方都属于肾,因气化而生成的水液,所以叫做“至阴”。呈勇力而劳动(或房劳)太过,则汗出于肾;出汗时遇到风邪,风邪从开泄之腠理侵入,汗孔骤闭,汗出不尽,向内不能入于脏腑,向外也不得排泄于皮肤,于是逗留在玄府之中,皮肤之内,最后形成浮肿病。此病之本在于肾,病名叫“风水”。所谓玄府,就是汗孔。
【原文】
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
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浮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这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译文】
黄帝问道:治疗水病的俞穴有五十七个,它们属哪脏所主?岐伯说:肾俞五十七个穴位,是阴气所积聚的地方,也是水液从此出入的地方。尻骨之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这些是肾的俞穴。所以水病表现在下部则为浮肿、腹部胀大,表现在上部为呼吸喘急、不能平卧,这是肺与肾标本同病。所以肺病表现为呼吸喘急,肾病表现为水肿,肺病还表现为气逆,不得平卧;肺病与肾病的表现各不相同,但二者之间相互输应、相互影响着。之所以肺肾都发生了病变,是由于水气停留于两脏的缘故。伏兔上方各有两行,每行五个穴位,这里是肾气循行的.重要道路和肝脾经交结在脚上。足内踝上方各有一行,每行六个穴位,这是肾的经脉下行于脚的部分,名叫太冲。以上共五十七个穴位,都隐藏在人体下部或较、深部的脉络之中,也是水液容易停聚的地方。
【原文】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
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
帝曰:夏取盛经分腠,何也?
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
【译文】
黄帝问道:春天针刺,取络脉分肉之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春天木气开始当令,在人体,肝气开始发生;肝气的特性是急躁,如变动的风一样很迅疾,但是肝的经脉往往藏于深部,而风刚赶发生,尚不太剧烈,不能深入经脉,所以只要浅刺络脉分肉之间就行了。
黄帝问道:夏天针刺,取盛经分腠之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夏天火气开始当令,心气开始生长壮大;如果脉形瘦小而搏动气势较弱,是阳气充裕流溢于体表,热气熏蒸于分肉腠理,向内影响于经脉,所以针刺应当取盛经分腠。针刺不要过深只要透过皮肤而病就可痊愈,是因为邪气居于浅表部位的缘故。所谓盛经,是指丰满充足的阳脉。
【原文】
帝曰:秋取经俞,何也?
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写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
帝曰:冬取井荥,何也?
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荣以实阳气。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此之谓也。
【译文】
黄帝问道:秋天针刺,要取经穴和输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秋气开始当令肺气开始收敛肃杀,金气渐旺逐步盛过衰退的火气,阳气在经脉的合穴,阴气初生,遇湿邪侵犯人体,但由于阴气未至太盛,不能助湿邪深入,所以针刺取经的“输”穴以泻阴湿之邪,取阳经的“合”穴以泻阳热之邪。由于阳气开始衰退而阴气位至太盛,所以不取“经”穴而取“合”穴。
黄帝说:冬天针刺,要取“井”穴和“荥”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冬天水气开始当令,肾气开始闭藏,阳气已经衰少,阴气更加坚盛,太阳之气浮沉于下,阳脉也相随沉伏,所以针刺要取阳经的“井”穴以抑降其阴逆之气,取阴经的“输”穴以充实不足之阳气。因此说:“冬取井荥,春不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处,因闻其意。
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写四支之热也;五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
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
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译文】
黄帝道:先生说过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俞穴,我已经知道其大概,但还不知道这些俞穴的部位,请告诉我它们的部位,并说明这些俞穴在治疗上的作用。
岐伯说:头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能泄越诸阳经上逆的热邪。大杼、膺俞、缺盆、背俞这八个穴位,可以泻除胸中的热邪。气街、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这八个穴位,可以泻出胃中的热邪。云门、肩髃、委中、贿空这八个穴位,可以泻出四肢的热邪。以上共五十九个穴位,都在治疗热病的俞穴。
黄帝说:人感受了寒邪反而会传变为热病,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寒气盛极,就会郁而发热。
黄帝内经白话文:水热穴论
少陰为什麽主肾?肾又为什麽主水?水热穴论主要讲的是什么呢?
黄帝问道:少陰为什麽主肾?肾又为什麽主水?岐伯回答说:肾属于至陰之脏,至陰属水,所以肾是主水的脏器。肺属于太陰。肾脉属于少陰,是旺于冬令的经脉。所以水之根本在肾,水之标末在肺,肺肾两脏都能积聚水液而为病。黄帝又问道:肾为什麽能积聚水液而生病?岐伯说:肾是胃的关门,关门不通畅,水液就要停相聚而生病了。其水液在人体 上下泛溢于皮肤,所以形成浮肿。浮肿的成因,就是水液积聚而生的病。黄帝又问道:各种水病都是由于肾而生成的吗?岐伯说:肾脏在下属陰。凡是由下而上蒸腾的地方都属于肾,因气化而生成的水液,所以叫做“至陰”。呈勇力而劳动(或房劳)太过,则汗出于肾;出汗时遇到风邪,风邪从开泄之腠理侵入,汗孔骤闭,汗出不尽,向内不能入于脏腑,向外也不得排泄于皮肤,于是逗留在玄府之中,皮肤之内,最后形成浮肿病。此病之本在于肾,病名叫“风水”。所谓玄府,就是汗孔。
黄帝问道:治疗水病的俞穴有五十七个,它们属哪脏所主?岐伯说:肾俞五十七个穴位,是陰气所积聚的地方,也是水液从此出入的地方。尻骨之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这些是肾的俞穴。所以水病表现在下部则为浮肿、腹部胀大,表现在上部为呼吸喘急、不能平卧,这是肺与肾标本同病。所以肺病表现为呼吸喘急,肾病表现为水肿,肺病还表现为气逆,不得平卧;肺病与肾病的表现各不相同,但二者之间相互输应、相互影响着。之所以肺肾都发生了病变,是由于水气停留于两脏的缘故。伏兔上方各有两行,每行五个穴位,这里是肾气循行的重要道路和肝脾经交 结在脚上。足内踝上方各有一行,每行六个穴位,这是肾的经脉下行于脚的部分,名叫太冲。以上共五十七个穴位,都隐藏在人体 下部或较、深部的脉络之中,也是水液容易停聚的地方。
黄帝问道:春天针刺,取络脉分肉之间,是什麽道理?岐伯说:春天木气开始当令,在人体 ,肝气开始发生;肝气的特性是急躁,如变动的风一样很迅疾,但是肝的经脉往往藏于深部,而风刚赶发生,尚不太剧烈,不能深入经脉,所以只要浅刺络脉分肉之间就行了。
黄帝问道:夏天针刺,取盛经分腠之间,是什麽道理?岐伯说:夏天火气开始当令,心气开始生长壮大;如果脉形瘦小而搏动气势较弱,是陽气充裕流溢于体表,热气熏蒸于分肉腠理,向内影响于经脉,所以针刺应当取盛经分腠。针刺不要过深只要透过皮肤而病就可痊愈,是因为邪气居于浅表部位的缘故。所谓盛经,是指丰满充足的陽脉。
黄帝问道:秋天针刺,要取经穴和输穴,是什麽道理?岐伯说:秋气开始当令肺气开始收敛肃杀,金气渐旺逐步盛过衰退的火气,陽气在经脉的'合穴,陰气初生,遇湿邪侵犯人体 ,但由于陰气未至太盛,不能助湿邪深入,所以针刺取经的“输”穴以泻陰湿之邪,取陽经的“合”穴以泻陽热之邪。由于陽气开始衰退而陰气位至太盛,所以不取“经”穴而取“合”穴。
黄帝说:冬天针刺,要取“井”穴和“荥”穴,是什麽道理?岐伯说:冬天水气开始当令,肾气开始闭藏,陽气已经衰少,陰气更加坚盛,太陽之气浮沉于下,陽脉也相随沉伏,所以针刺要取陽经的“井”穴以抑降其陰逆之气,取陰经的“输”穴以充实不足之陽气。因此说:“冬取井荥,春不衄”,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道:先生说过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俞穴,我已经知道其大概,但还不知道这些俞穴的部位,请告诉我它们的部位,并说明这些俞穴在治疗上的作用。岐伯说:头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能泄越诸陽经上逆的热邪。大杼、膺俞、缺盆、背俞这八个穴位,可以泻除胸中的热邪。气街、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这八个穴位,可以泻出胃中的热邪。云门、肩髃、委中、贿空这八个穴位,可以泻出四肢的热邪。以上共五十九个穴位,都在治疗热病的俞穴。黄帝说:人感受了寒邪反而会传变为热病,这是什麽原因?岐伯说:寒气盛极,就会郁而发热。
附原文:
黄帝问曰:少陰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对曰:肾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岐伯曰:肾者,牝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浮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陰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浮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陰这所交 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陰络,水之所客也。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
帝曰:夏取盛经分腠,何也?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陽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陽脉也
帝曰:秋取经俞,何也?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陽气在合,陰气初胜,湿气及体,陰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写陰邪,取合以虚陽邪,陽气始衰,故取于合。
帝曰:冬取井荥,何也?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陽气衰少,陰气坚盛,巨陽伏沉,陽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荣以实陽气。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此之谓也。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处,因闻其意。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陽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写四支之热也;五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黄帝内经第三十一篇热论
【本章要点】
一、这是一篇系统而又比较全面地论述热病的文献,它把热病的原因、症状、变化、预后、禁忌、治疗等一系列问题,都作出了创造性地阐发,对指导后世临床学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指出一切外感热病,都属于伤寒一类的疾病,但由于发病季节的不同,又有伤寒、温病、暑病等的区别。
三、论述了“两感”热病的脉症特点及预后,并指出决定预后好坏的关键在于“胃气”的存亡。
四、热病的一般治疗原则是汗、下两大法。
五、指出病遗、食复的原因、症状、治疗;申明热病禁忌及其重要性。
【原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①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②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③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④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⑤。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可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治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⑥,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⑦。
【注释】
①伤寒:是外感性热病的总称,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伤寒,是由于感受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性热病;狭义的伤寒是指由于感受邪气引起的外感性热病。
②两感:指表里两经同时感受邪气发病,如太阳和少阴两经同时感邪。
③不得卧:阳明受邪,经气壅滞,影响到腑,使胃不安和,所以不得卧。
④未入于脏:人体的`经脉,阳经属腑,阴经连于脏。未入于脏,说明邪气还在肌表,未及于三阴。
⑤烦满而囊缩:指烦闷、阴囊抽缩。足厥阴经经脉环绕阴器、络于肝,所以厥阴受病就会感到烦满而囊缩。
⑥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复,病愈而复发的意思。热病之后,脾胃气虚,运化无力,吃肉则不能消化,多吃则消化不完,食物与热相线搏结,容易复发。
⑦暑当与汗皆出,勿止:因为出汗,暑邪就能随汗出而解,如果此时止汗只能让暑邪郁于体内,所以不应当止汗。
【译文】
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不知是何缘故,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黄帝说: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岐伯说:伤寒病一日,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
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
三日,少阳经受病,少阳主骨,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胸胁痛而耳聋。若三阳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阴的,都可以发汗而愈。
四日,太阴经受病,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
五日,少阴经受病,足少阴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经受病,足厥阴经脉环阴器而络于肝,所以烦闷而阴囊收缩。如果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病,以致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通,人就要死亡了。
如果病不是阴阳表里两感于寒邪的,则第七日,太阳病衰,头痛稍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稍退;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将逐渐能听到声音;十日,太阴病衰,腹满已消,恢复正常,而欲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口不渴,不胀满,舌不干,能打喷嚏;十二日,厥阴病衰,阴囊松弛,渐从少腹下垂。至此,大邪之气已去,病也逐渐痊愈。
黄帝说:怎么治疗呢?岐伯说:治疗时,应根据病在何脏何经,分别予以施治,病将日渐衰退而愈。对这类病的治疗原则,一般病未满三日,而邪犹在表的,可发汗而愈;病已满三日,邪已入里的,可以泄下而愈。
黄帝说:热病已经痊愈,常有余邪不尽,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凡是余邪不尽的,都是因为在发热较重的时候强进饮食,所以有余热遗留。像这样的病,都是病势虽然已经衰退,但尚有余热蕴藏于内,如勉强病人进食,则必因饮食不化而生热,与残存的余热相薄,则两热相合,又重新发热,所以有余热不尽的情况出现。黄帝说:好,那么怎样治疗余热不尽呢?
岐伯说:应诊察病的虚实,或补或泄,予以适当的治疗,可使其病痊愈。黄帝说:发热的病人在护理上有什么禁忌呢?岐伯说:当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候,吃了肉食,病即复发;如果饮食过多,则出现余热不尽,这都是热病所应当禁忌的。
黄帝说:表里同伤于寒邪的两感症,其脉和症状是怎样的呢?岐伯说:阴阳两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症,第一日为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太阳的头痛,又有少阴的口干和烦闷;二日,为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阳明的身热谵言妄语,又有太阳的腹满不欲食;三日,为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少阳之耳聋,又有厥阴的阴囊收缩和四肢发冷。如果病势发展至水浆不入,神昏不知人事的程度,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黄帝说:病已发展至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营卫不行,像这样的病,要三天以后死亡,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阳明为十二经之长,此经脉的气血最盛,所以病人容易神识昏迷。三天以后,阳明的气血已经竭尽,所以就要死亡。
大凡伤于寒邪而成为温热病的,病发于夏至日以前的就称之为温病,病发于夏至日以后的就称之为暑病。暑病汗出,可使暑热从汗散泄,所以暑病汗出,不要制止。
SW60——《骨空论篇第六十》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60—Q0112‖→‖SW61—Q0401‖迁移说明:
1、本节所论水俞五十七穴,与《骨空论》前后文意不属,显见漏简,当迁出;
2、迁入本位,承上句帝问“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直接交待水俞五十七穴,论述尤为完整;且迁入部份正好被后文作解,主题紧扣水俞之论,义理通畅。
SW33——《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33—D0801→D1201‖→‖SW61─Q0906‖迁移说明:
1、 所论与《评热病论》主题不符,前后文意不属,漏简,当迁出;
2、 《素问悬解》置于卷六《腹中论》,即SW40—D1701句后,并云:“二段旧误在《评热病论》。”所论虽与腹中相关,然不仅限于腹中,从其迁出,不从其迁入;
3、 《类经》将D0801→Q0901部份置于十五卷三十一《肾风、风水》,与《奇病论》SW47-D1401→D1501合而成篇。并云:“肾主水,风在肾经,即名风水。论在刺法中,即《水热穴论》也。”张景岳所识,然也!惜乎张氏所据之本素有脱简,脱失了后续重要解论,故而有“此节诸释,俱如下文,惟热从胸背上至头及手热等义未之及,或脱简也。”之叹!然事实是:张氏所言脱简,俱在后文解论。
4、 《太素》置于卷第二十九《风水论》,后接《奇病论》SW47-D1401→D1501,从杨上善之分类处置,及两部份紧密关联处置;
5、 本段所论“肾风“,实为“风水”所致,既涉肾之“水”,又涉风之“热”,与《水热穴论》SW61-Q0303“本之于肾,名曰风水”相合;与《水热穴论》主题相符,而且《水热穴论》之“至阴”,又与迁入所涉“至阴”前呼后应,浑然天成,义理相通。却此久悬之惑,幸福油然而生!
D0801肾风:
1、《太素》卷第二十九《风水论》于《素问.奇病论》SW47-D1401→D1501节下注:“庬然者,面皮起之儿。肾风之状,凡有六别:一面庬起,二脉大紧,三身无痛,四形不瘦,五食少,六喜惊。人有此六状,名曰肾风。心不痿者,可疗得生,痿者死矣。”
2、此言“肾风”,并非真“肾风”, 仅疑似而已,后文已有明示。《风论》SW42—Q0205:“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疣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即为本解。
D0801胕:
1、《素问直解》卷之三《评热病论》注:“皮里肉外曰胕。”
2、胕,fu1,通肤,即皮层。
D0801庬:即痝,mang2,肿起状。
D0801壅:
1、 姚春鹏注:“形容下眼睑浮肿。王冰:‘壅,谓目下壅如卧蚕形也’。”
2、 《广韵》:“塞也。”即壅塞。
Q0901正偃:
1、《内经注评》注:“偃,仰面躺下。《说文》:‘仰卧即偃。’正偃,即正卧”。
2、偃,yan3;正偃,即正态仰卧。
Q0901风水:《内经校释》注:“此处之风水症,系肾阴虚而风热邪气伤所致,其主要症状,均是由于风水扰动肾水,使水气上溢泛滥形成, 文中之‘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甚’、‘腹中鸣’、‘食不下’、‘月事不来’等,病由风而动风水。”
Q1001凑:凑集。
Q1004上迫肺也:
1、 姚春鹏译:“是水气上迫肺脏。”
2、 是水气上行压迫了肺气。
Q1101至阴:
1、 张景岳注:“太阴者,至阴也,水邪上乘于腹,始伤胃而渐及于脾,故微肿先见于目下,脾主约束也。”
2、 《素问悬解》卷之三《评热病论》注:“脾为腹中之至阴,而主腹,是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
3、 张景岳、高士宗所引,源自《金匮真言论》SW04—Q0109“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金匮真言论》所言“至阴”,实指脾脏之相对部位;本文所言“至阴”,实指肾水温度之相对高低。
4、 地者,阴也;水者,阴也;阴中之阴,至阴也;至阴者,水也。依据如下:《水热穴论》SW61—Q0101“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SW61—Q0301“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
Q1102真气:
1、《素问直解》卷之三《评热病论》、《类经》十五卷三十一作“正气”。在《素问直解》附录《内经避讳字初探》中,孙国中认为:本作“正气”,因避讳秦始皇赢政之“正”,而改作“真气”。
2、张志聪注:“真气者,脏真之心气也。心属水而恋水邪,水气上乘,则迫其心气上逆,是以口苦舌干。”
3、《内经校释》、姚春鹏注本均译作“心气上逆。”
4、《太素》卷第二十九《风水论》注:“以水在腹,故真气上逆。”
5、《太素》卷第十四《真脏脉形》,杨上善注:“古本有作‘正脏’,当是秦皇名‘正’,故改为‘真’耳,‘真’、‘正’,义同也。”
6、诸家之注,机理莫明,不译待考。
SW47——《奇病论篇第四十七》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47—D1401→D1501‖→‖SW33—D1201‖→‖SW61‖迁移说明:
1、 所论与《奇病论》主题无关,漏简,当迁出;
2、 《素问悬解》置于卷六《腹中论》,接于《评热病论》SW33—D0801→D1201之前,并云:“此段旧误在《奇病论》。”从黄元御之衔接处置;
3、 《类经》置于十五卷三十一《肾风、风水》,正接于《评热病论》SW33-D0801→D1201之后,独立成篇。张景岳慧眼,从之;
4、 《太素》置于卷第二十九《风水论》,且接于《评热病论》SW33—D1201“黄帝曰:善哉!”句后,杨上善之分类处置及衔接处置,甚是,从;
5、 所论肾风,迁入本位,与《水热穴论》主题相符,论述集中,义理相通。
D1401痝:痝,mang2。王冰注:“谓面目浮起而色杂也。”
公众号:其人颂经
SW61——《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61—D0501→Q0801‖→‖SW64—Q0106‖(已迁至《四时刺逆从论》)
‖SW61—D1001→Q1001‖→‖SW33—D0101‖(已迁至《评热病论》)
Q0101至阴:
1、 姚春鹏注:“阴性最重。肾属水,其位最下,故称‘至阴。’至,极,最。”
2、 《太素》卷第十一《气穴》注:“至,极也。肾者,阴之极也。”
3、 《水热穴论》SW61—Q0301“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即为本解。
Q0101盛水:
1、《太素》卷第十一《气穴》注:“阴气舍水,故曰盛水。”
2、《内经校释》译:“为主水之脏器。”
3、盛者,多也。盛水,即多水之脏。
Q0201胕:
1、《内经校释》注:“即水气溢于皮肤而致的浮肿。”
2、《素问直解》卷之三《评热病论》注:“皮里肉外曰胕。”
3、胕,通肤,皮层;胕肿,即皮层浮肿。
Q0301牝脏:
1、 王冰注:“牝,阴也,亦主阴位,故云牝脏。”
2、 牝,pin4,雌性。 牝脏,即阴脏。
Q0302玄府:
1、 王冰注:“汗液色玄,从空而出,以汗聚于里,故谓之玄府。”
2、 《水热穴论》SW61-Q0304“所谓玄府者,汗孔也。”即为本解。
D0401俞:通腧,此指穴位。
Q0402积阴:《素问直解》卷之五《水热穴论》注:“《阴阳应象大论》云:‘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水腧五十七处,乃肾腧五十七穴,其穴从尻至足,在身半以下,地气所主,故曰积阴之所聚也。积阴所聚,水气从之,故水之所以出入也。水从出入,乃水从地中之义,是水腧五十七穴,而主于肾也。”
Q0403尻:
1、《说文》:“尻,脽也”、《玉篇》:“髋也”、《增韵》:“脊,骨尽处。”
2、《百度百科》云:“臀部,屁股。”
Q0403不得卧:《素问直解》卷之五《水热穴论》注:“水病于上,则为喘呼不得卧。”
Q0405分为相输:
1、《素问直解》卷之五《水热穴论》注:“分为相输,谓肾气上升,肺气下降,上下分行,相为输布。今俱受病者,乃水气之所留聚也,水气留聚,则不输布,致有水肿喘逆之病矣。”
2、《素问悬解》卷四《水热穴论》注:“分为彼此相输,而上下俱受者,总皆水气之所留着也。”
3、姚春鹏注:“肺与肾病变后的表现虽不相同,但二者之间相互输应、相互影响。”
4、分,部份也;此指肾肺两脏;为,形成也;相,相互也;输,传输,传染也;分为相输,即肾肺两脏形成相互传染。
Q0406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
1、《素问悬解》卷四《水热穴论》作“伏兔上两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黄元御注:“伏兔,足阳明经穴,伏兔上两行,挟脐上行,足少阴经脉也,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五穴,左右同,此十穴者,肾气之街衢也。”
2、《素问直解.水热穴论》作“伏兔一各二行,行五者。”并注:“伏兔上,两腿伏兔穴也。各二行行五,并伏兔之穴,在内旁两行,其一有血海、阴陵泉、地机、筑宾、交信五穴;其一有阴包、曲泉、膝关、中都、蟸沟五穴。左右凡四行,计二十穴,其穴在胫之气街,肾脉从胫而上,故曰:‘此肾之街也。’”
3、《太素》卷第十一《气穴》作“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所冲也。”
4、“伏兔上各二行,行五”,然也!其一,本句乃迁入句SW60-Q0112“伏兔上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之总结和解论;其二,本句含穴20,加尻上25,踝上之穴12,20+25+12=57,凡五十七穴,数正合也。
Q0407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
1、脚,姚春鹏注:“古指小腿。”
2、《素问直解.水热穴论》作“三阴交之所结于脚也。”并注:“两行并行,三阴交总结于下,上连于胫,下贯于脚,故曰:‘三阴交之所结于脚也’。”
3、《内经校释》注:“即肝、脾、肾三阴之经相交于足、胫的意思。《灵枢》经脉篇云:‘脾足太阴之脉……循经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肾足少阴之脉……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肝足厥阴之脉……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故云三阴之所交结于脚。”
Q0408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
1、《素问直解》卷之五《水热穴论》注:“肾脉从足而上,亦可从胫而下,故曰此肾脉之下行也。肾脉下行,故名曰太冲,《阴阳离合论》曰:‘太冲之地,名曰少阴’者此也。”
2、《素问悬解》卷四《水热穴论》注:“大钟、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之六穴,左右同,此十二穴者,肾脉之下行者也。名曰太冲(以与冲脉同行,是冲脉之源,故曰太冲,非厥阴之太冲也。)”
3、肾脉(足少阴经)之下行部份,名为太冲。太妙了!所有肾与冲脉关系之疑惑,云消雾散!此正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毕;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Q0409皆脏之阴络:
1、 姚春鹏注本作“皆藏之阴络。”并注:“隐藏于下部或较深部的络脉之中。藏,隐蔽。阴络,部位偏下或较深的络脉。”
2、 《素问悬解》卷四《水热穴论》作“皆脏之阴络。”并注:“凡此五十七穴者,皆脏脉之阴络所通,水之所客也。”
3、 《素问直解》卷之五《水热穴论》作“皆脏之阴络。”并注:“承上文而言,凡此五十七穴者,尻上之穴为肾腧,伏兔之穴为肾街,踝上之穴为肾脉,是皆肾脏之阴络,而为水之所客也。”从之。
Q0901头上五行,行五者:《内经注评》注:“头上有五行,每行各五穴,共为二十五穴。其中,中行是督脉,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五穴;旁二是足太阳之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五穴,左右各十穴;次旁二行是足少阳经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左右各十穴,共为二十五穴。其作用是泄诸阳上逆之热气。”
Q0902大杼、膺俞、缺盆、背俞:
1、《素问悬解》卷四《水热穴论》注:“大杼,足太阳经穴,膺俞,手太阴经穴(王冰注:名中府。),缺盆,足阳明经穴,背俞,足太阳经穴(王冰注:即风门热府俞),《孔穴图经》虽不名之,既曰风门热府,即治热之背俞也(王冰《刺疟》及《气穴论》注,并以背俞为大柱,此云即风门热府,其说殊无定准)。”
2、《素问直解》卷之五《水热穴论》注:“大杼,项后第一椎两旁,大杼穴也;膺腧,膺中第一腧两旁,输腑穴也;缺盆,颔下两旁横骨陷中,缺盆穴也;背腧,背中第一腧两旁,肺腧穴也。此八腧者,在膺背之上,刺之所以泻胸中之热也。”
3、“膺俞、背俞”,诸注存异,其义难断,不译待考。
Q0903气街:
1、《太素》卷第十一《气穴》、《素问悬解.水热穴论》、《素问直解.水热穴论》、《内经校释》均作“气街”。
2、高士宗注:“气街,一名气冲,小腹两旁横骨外,气冲二穴也。”
3、“气街”,当作“气冲”,即气冲穴。此“街”实古“衝(冲)”形近之误,不可混淆。
Q0904髃骨:
1、 姚春鹏注:“即肩髃穴。”
2、 髃,yu2,肩胛骨。髃骨,此指肩髃穴。
Q0904髓空:
1、《内经注评》注:“为横骨。”
2、《内经校释》注:“《太素》卷十一气穴注:‘髓空在腰,一名腰俞。’张志聪注:‘髓空即横骨空,所谓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属足少阴经。’按:腰俞只有一穴,与‘此八者’之数不合,故从张注。”
3、黄元御注:“髓空,督脉穴(即腰俞),左右各一……王冰注引《中诰孔穴图经》云:‘腰俞,一名髓空。’”
4、高士宗注:“《骨空论》云:‘髓空,在脑后三分,锐骨之下。’悬颅二穴。”
5、诸注与《骨空论》SW60—Q0113“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一在龂基下;一在项后中复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论述有异,髓空之穴莫明,不译待考。
Q0906热之左右:
1、 姚春鹏注:“热邪所在部位的附近。”
2、 《太素》卷十一气穴注:“皆热病左右之输也。”
3、 据《天元纪大论》SW66—W0104“左右者,阴阳之道也。”可知:往者为阳,来者为阴。左右,即热气往来之道。
公众号:其人颂经
《内经》水热穴论
《内经》融合了那个时代其它学科的成就,如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恬淡虚无的道家养生观等,无不代表了当时人们对健康、疾病认识的最高水平。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
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
岐伯曰:肾者,牝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藏府,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
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
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
帝曰:夏取盛经分腠,何也?
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
帝曰:秋取经俞,何也?
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
帝曰:冬取井荣,何也?
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荣以阳气。故曰:冬取井荣,春不鼽衄,此之谓也。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
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支之热也;五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
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
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译文
黄帝问道:少阴为什么主肾?肾又为什么主水?
岐伯回答说:肾属于至阴之脏,至阴属水,所以肾是主水的脏器。肺属于太阴。肾脉属于少阴,是旺于冬令的经脉。所以水之根本在肾,水之标末在肺,肺肾两脏都能积聚水液而为病。黄帝又问道:肾为什么能积聚水液而生病?岐伯说:肾是胃的关门,关门不通畅,水液就要停相聚而生病了。其水液在人体上下泛溢于皮肤,所以形成浮肿。浮肿的成因,就是水液积聚而生的病。黄帝又问道:各种水病都是由于肾而生成的吗?岐伯说:肾脏在下属阴。凡是由下而上蒸腾的地方都属于肾,因气化而生成的水液,所以叫做“至阴”。呈勇力而劳动(或房劳)太过,则汗出于肾;出汗时遇到风邪,风邪从开泄之腠理侵入,汗孔骤闭,汗出不尽,向内不能入于脏腑,向外也不得排泄于皮肤,于是逗留在玄府之中,皮肤之内,最后形成浮肿病。此病之本在于肾,病名叫“风水”。所谓玄府,就是汗孔。
黄帝问道:治疗水病的俞穴有五十七个,它们属哪脏所主?
岐伯说:肾俞五十七个穴位,是阴气所积聚的地方,也是水液从此出入的地方。尻骨之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这些是肾的俞穴。所以水病表现在下部则为浮肿、腹部胀大,表现在上部为呼吸喘急、不能平卧,这是肺与肾标本同病。所以肺病表现为呼吸喘急,肾病表现为水肿,肺病还表现为气逆,不得平卧;肺病与肾病的表现各不相同,但二者之间相互输应、相互影响着。之所以肺肾都发生了病变,是由于水气停留于两脏的缘故。伏兔上方各有两行,每行五个穴位,这里是肾气循行的'重要道路和肝脾经交结在脚上。足内踝上方各有一行,每行六个穴位,这是肾的经脉下行于脚的部分,名叫太冲。以上共五十七个穴位,都隐藏在人体下部或较、深部的脉络之中,也是水液容易停聚的地方。
黄帝问道:春天针刺,取络脉分肉之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春天木气开始当令,在人体,肝气开始发生;肝气的特性是急躁,如变动的风一样很迅疾,但是肝的经脉往往藏于深部,而风刚赶发生,尚不太剧烈,不能深入经脉,所以只要浅刺络脉分肉之间就行了。
黄帝问道:夏天针刺,取盛经分腠之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夏天火气开始当令,心气开始生长壮大;如果脉形瘦小而搏动气势较弱,是阳气充裕流溢于体表,热气熏蒸于分肉腠理,向内影响于经脉,所以针刺应当取盛经分腠。针刺不要过深只要透过皮肤而病就可痊愈,是因为邪气居于浅表部位的缘故。所谓盛经,是指丰满充足的阳脉。
黄帝问道:秋天针刺,要取经穴和输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秋气开始当令肺气开始收敛肃杀,金气渐旺逐步盛过衰退的火气,阳气在经脉的合穴,阴气初生,遇湿邪侵犯人体,但由于阴气未至太盛,不能助湿邪深入,所以针刺取经的“输”穴以泻阴湿之邪,取阳经的“合”穴以泻阳热之邪。由于阳气开始衰退而阴气位至太盛,所以不取“经”穴而取“合”穴。
黄帝说:冬天针刺,要取“井”穴和“荥”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冬天水气开始当令,肾气开始闭藏,阳气已经衰少,阴气更加坚盛,太阳之气浮沉于下,阳脉也相随沉伏,所以针刺要取阳经的“井”穴以抑降其阴逆之气,取阴经的“输”穴以充实不足之阳气。因此说:“冬取井荥,春不衄”,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道:先生说过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俞穴,我已经知道其大概,但还不知道这些俞穴的部位,请告诉我它们的部位,并说明这些俞穴在治疗上的作用。
岐伯说:头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能泄越诸阳经上逆的热邪。大杼、膺俞、缺盆、背俞这八个穴位,可以泻除胸中的热邪。气街、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这八个穴位,可以泻出胃中的热邪。云门、肩髃、委中、贿空这八个穴位,可以泻出四肢的热邪。以上共五十九个穴位,都在治疗热病的俞穴。
黄帝说:人感受了寒邪反而会传变为热病,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寒气盛极,就会郁而发热。
内经素问:水热穴论
《内经》全书由162篇文章组成,由于书出众手,又非一次性结集而成,所以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
水热穴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
【翻译】黄帝问道:少阴为什么主肾?肾又为什么主水?
【原文】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肾属于至阴之脏,至阴属水,所以肾是主水的脏器。肺属于太阴。肾脉属于少阴,是旺于冬令的经脉。所以水之根本在肾,水之标末在肺,肺肾两脏都能积聚水液而为病。
【原文】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翻译】黄帝又问道:肾为什么能积聚水液而生病?
【原文】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翻译】岐伯说:肾是胃的关门,关门不通畅,水液就要停相聚而生病了。其水液在人体上下泛溢于皮肤,所以形成浮肿。浮肿的成因,就是水液积聚而生的病。
【原文】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
【翻译】黄帝又问道:各种水病都是由于肾而生成的吗?
【原文】岐伯曰:肾者,牝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藏府,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翻译】岐伯说:肾脏在下属阴。凡是由下而上蒸腾的地方都属于肾,因气化而生成的水液,所以叫做“至阴”。呈勇力而劳动(或房劳)太过,则汗出于肾;出汗时遇到风邪,风邪从开泄之腠理侵入,汗孔骤闭,汗出不尽,向内不能入于脏腑,向外也不得排泄于皮肤,于是逗留在玄府之中,皮肤之内,最后形成浮肿病。此病之本在于肾,病名叫“风水”。所谓玄府,就是汗孔。
【原文】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
【翻译】黄帝问道:治疗水病的俞穴有五十七个,它们属哪脏所主?
【原文】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翻译】岐伯说:肾俞五十七个穴位,是阴气所积聚的地方,也是水液从此出入的地方。尻骨之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这些是肾的俞穴。所以水病表现在下部则为浮肿、腹部胀大,表现在上部为呼吸喘急、不能平卧,这是肺与肾标本同病。所以肺病表现为呼吸喘急,肾病表现为水肿,肺病还表现为气逆,不得平卧;肺病与肾病的`表现各不相同,但二者之间相互输应、相互影响着。之所以肺肾都发生了病变,是由于水气停留于两脏的缘故。伏兔上方各有两行,每行五个穴位,这里是肾气循行的重要道路和肝脾经交结在脚上。足内踝上方各有一行,每行六个穴位,这是肾的经脉下行于脚的部分,名叫太冲。以上共五十七个穴位,都隐藏在人体下部或较、深部的脉络之中,也是水液容易停聚的地方。
【原文】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
【翻译】黄帝问道:春天针刺,取络脉分肉之间,是什么道理?
【原文】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
【翻译】岐伯说:春天木气开始当令,在人体,肝气开始发生;肝气的特性是急躁,如变动的风一样很迅疾,但是肝的经脉往往藏于深部,而风刚赶发生,尚不太剧烈,不能深入经脉,所以只要浅刺络脉分肉之间就行了。
【原文】帝曰:夏取盛经分腠,何也?
【翻译】黄帝问道:夏天针刺,取盛经分腠之间,是什么道理?
【原文】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
【翻译】岐伯说:夏天火气开始当令,心气开始生长壮大;如果脉形瘦小而搏动气势较弱,是阳气充裕流溢于体表,热气熏蒸于分肉腠理,向内影响于经脉,所以针刺应当取盛经分腠。针刺不要过深只要透过皮肤而病就可痊愈,是因为邪气居于浅表部位的缘故。所谓盛经,是指丰满充足的阳脉。
【原文】帝曰:秋取经俞,何也?
【翻译】黄帝问道:秋天针刺,要取经穴和输穴,是什么道理?
【原文】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
【翻译】岐伯说:秋气开始当令肺气开始收敛肃杀,金气渐旺逐步盛过衰退的火气,阳气在经脉的合穴,阴气初生,遇湿邪侵犯人体,但由于阴气未至太盛,不能助湿邪深入,所以针刺取经的“输”穴以泻阴湿之邪,取阳经的“合”穴以泻阳热之邪。由于阳气开始衰退而阴气位至太盛,所以不取“经”穴而取“合”穴。
【原文】帝曰:冬取井荣,何也?
【翻译】黄帝说:冬天针刺,要取“井”穴和“荥”穴,是什么道理?
【原文】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荣以阳气。故曰:冬取井荣,春不鼽衄,此之谓也。
【翻译】岐伯说:冬天水气开始当令,肾气开始闭藏,阳气已经衰少,阴气更加坚盛,太阳之气浮沉于下,阳脉也相随沉伏,所以针刺要取阳经的“井”穴以抑降其阴逆之气,取阴经的“输”穴以充实不足之阳气。因此说:“冬取井荥,春不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
【翻译】黄帝道:先生说过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俞穴,我已经知道其大概,但还不知道这些俞穴的部位,请告诉我它们的部位,并说明这些俞穴在治疗上的作用。
【原文】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支之热也;五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
【翻译】岐伯说:头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能泄越诸阳经上逆的热邪。大杼、膺俞、缺盆、背俞这八个穴位,可以泻除胸中的热邪。气街、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这八个穴位,可以泻出胃中的热邪。云门、肩髃、委中、贿空这八个穴位,可以泻出四肢的热邪。以上共五十九个穴位,都在治疗热病的俞穴。
【原文】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
【翻译】黄帝说:人感受了寒邪反而会传变为热病,这是什么原因?
【原文】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翻译】岐伯说:寒气盛极,就会郁而发热。
C0105其逆:
1、 姚春鹏注本及《内经校释》均语译“肾气上逆。”
2、 肾气异常。
C0105澹澹然:
1、 姚春鹏注:“水摇动起伏貌。”
2、 澹,dan4,波澜起伏状;澹澹然,颤颤惊惊。
C0105所胜日:
1、《内经注评》注:“气旺之日为所胜之日,如戊己是土胜之日。”
2、《素问直解》注:“此衍文也,下文云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误重于此。”
3、《素问集注》注:“本气旺日谓之所胜,汗出则热随外泄而自愈矣。”
4、关于“所胜日”,需注意:
其一、C0105与C0108看似重简,却非衍文。前者是对前文之解论,后者是对前文之归纳,两者不可或缺;
其二、所胜日,即我生、我胜、本我、生我、胜我关系中我胜之日。然从前文五脏诸热病例来看,具指五行脏自旺之日,即本我之日。
C0106颐:《内经注评》注:“下颌。”
C0107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即《黄帝内经》对未病之定义。未病,既非无病,亦非已病,实乃未病与已病之间过渡态。未病,亦即1980年代由前苏联科学家所提出、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之亚健康。
C0108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
1、《内经注评》注:“热病从面部所属部位发病,到本脏气胜时就好了。如肝热病甲乙大汗而愈。”
2、《太素》卷第二十五《五脏热病》注:“部所者,色部所也。假令赤色从肝部起,刺之顺者,相传还至肝部本位,病已也。”
3、《素问集注》注:“部者,面部也。”
4、部者,色部也。至期,据《脏气法时论》SW22-Q0211“至其所生而愈”可知:此即我生之日。全句即:从五脏色部发起者,到五行脏所生之日即愈。
C0108三周:
1、《素问集注》注:“至三日而后已。”
2、《太素》卷第二十五《五脏热病》注:“刺之不顺其气,传之三周而已。”
3、《内经校释》注:“诸说不一,如《类经》注:‘三周者,谓三遇所胜之日而后已。’王冰注:‘三周,谓三周于三阴三阳之脉状也。’《素问经注节解》注:‘三周,言重复也。’高士宗注:‘三周,三日也。’未知孰是,姑从《类经》注。’”
C01081诸治热病……自寒而止也:见迁移说明。
C0109五十九刺:即刺热俞五十九穴,见《水热穴论》。
C0110止:据《寒热病》LS21-C1201解论可知:止,并非止针,独指止“汗出甚者”。
C0113瞑:姚春鹏注:“通‘眠’,小睡,假寂。”
C0115脉色:《素问直解》卷之三《刺热篇》注:“脉,经脉也,色,赤色也。”
C0115荣未交:
1、《内经注评》注:“热邪未入营分。”
2、《内经校释》作“荣未夭。”
3、《素问直解.刺热篇》注:“其病但在于脉,未荣颧骨之时,则荣未交。”从之。
C0115待时而已:《素问悬解》卷八《刺热》注:“待时而已,自王之时。”
C0115死期不过三日:《素问直解》卷之三《刺热篇》注:“死期不过三日,盖六气运行,三日三阳,三日三阴,阴病不能出阳,阳病不能合阴,则死。”
C0115少阳:《素问直解》注:“《本输论》云:‘少阳属肾’故曰‘少阳之脉色也’。”高士宗所引即《本输》篇LS02-Q0109句。
C0121荣在骶:
1、 《内经注评》注:“治荣分热应在骶部取穴。”
2、 吴崑注:“脊凡二十一椎,此独刺上之七椎,而不及下者,盖以上之七椎阳分也,故主热病,下之七椎阴分也,所以主营血,刺之则虚其阴,故曰荣在骶也,有不可伤之意。”
3、 王冰注:“脊节之谓椎,脊旁之谓骶,言肾热之气,外通尾骶也。”
4、 骶,尾骶骨。荣,表现。荣在骶,即表现在尾骶部。
C0122项上三椎者,中也:
1、《素问悬解》卷八《刺热》注:“项上三椎之下陷者之中,当督脉之大椎,是脊骨之第一节也,热病气穴,自大椎数起。”
2、《素问直解》卷之三《刺热》注:“申明三椎者,从项上数之而为三椎也;下间者,椎上椎下,陷者中也。盖大椎乃脊骨之第一椎,从项上数之,则大椎为三椎,如是推之,诸椎皆得矣。”
3、项上三椎凹陷处,主治内热。
C0123大瘕:
1、《内经注评》注:“大瘕,即大瘕泄,里急后重而茎中痛,为五泄之一。病色从颊下上逆于颧的为痢疾病。”
2、瘕,jia3。黄元御注:“瘕,聚也。”
C0123颊下逆颧……鬲上也:《素问直解》卷之三《刺热》按曰:“观面色所现之部,而知内脏所主之病,颊下赤色,上逆于颧,则为大瘕,而主肾病;其色下逆于牙车,则为腹满而和脾病;其色逆于颧后,则为腰痛而主肝病;其色在于颧上者,则病在膈上,而为心肺之病也。此复举面部上下所现之色,以征五脏热病之义。”
LS21——《寒热病第二十一》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21—C1201‖→‖SW32—C0123‖→‖SW31‖迁移说明:
1、 所论与原篇《寒热》主题不符,前后文意不属,显见漏简,当迁出;
2、 《灵枢悬解》置于卷九《热病》,并注:“首六句与《素问.刺热》同,此段旧误在《寒热病》。”黄元御所言极是;
3、 《寒热病》LS21—C1201与《刺热篇》SW32—C0110→C0112均为热病之论,不仅重简,且为《刺热篇》SW32—C0110→C0112解论,尤其是“止”法以防“汗出甚” 之解论,与《热论》主题相符,前后呼应,义理相贯。
公众号:其人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