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论》第:病态论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tiggertigeer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帝内经素论》第:病态论(共含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iggertigeer”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黄帝内经素论》第:病态论

篇1:《黄帝内经素论》第:病态论(二)

SW40——《腹中论篇第四十》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40—D0101→Q0901‖→‖SW46—D0101‖迁移说明:

1、所论不尽为腹中之病,与《腹中论》主题不符,显见为病态之论,宜迁出;

2、《太素》将D0101→Q0301置于卷第二十九《胀论》,接于《水胀》LS57-Q0601句后;

3、《素问悬解》将D0101→Q0301、D0601→Q0802、D0901→Q0901置于卷六《病态论》,并云:“旧误在《腹中论》。”从黄元御之断、之迁;

4、本段问句“此为何病”、“病名为何”、“此为何病”、“何以得之”、“是为何病”等,迁入本位,均与《病态论》主题相符,且与本论问句之语态、句型相类。

‖SW40—D0601(可治不)‖→‖SW40—D0701‖→‖SW46‖迁移说明:

1、帝问“可治不?”原位上句D0601“此为何病?”之后,未见伯答,窜简,当迁出;

2、迁入本位,帝问伯答相合,可谓正当其位。

‖SW40—Q0301(然)‖→‖SW40—Q0301(时故当病)‖→‖SW46‖迁移说明:

1、原位“虽”后,已有虽然之意,原文如再现“虽然”之复词,已嫌赘余;

2、从语意看,下文“时故当病”,应含转折之意。故“然”当迁于“时故当病”之前,作“然时故当病。”以使语顺。

Q0201鸡矢醴:

1、《内经注评》注:“用鸡屎制备的醴剂,类似后世的泻酒。” 姚春鹏注:“是古人用来治疗鼓胀的药酒名。矢,通屎。醴,酒的一种。方用鸡屎白,晒干,焙黄,一两,米酒三碗,煎数沸,去滓,过滤,澄清,空腹热服,一日二次。”

2、《太素.胀论》作“鸡醴” 并注:“可取鸡粪作丸,熬令烟盛,以清酒一半沃之,承取汁,一名曰鸡醴。饮取汗,一齐不愈,至于二齐,非直独疗鼓胀,肤胀亦愈。”

3、《素问悬解.腹中论》注:“鸡屎醴,以鸡屎和醴酒同服也。鸡属酉辛,又主《巽》木,阳明燥金,济土之湿,东方风木,伐土之顽,鸡无前阴,屎属同窍。鼓胀则水气不行,治以鸡屎,使水温从大便出也。醴者,熟谷之液,先行皮毛,先实络脉,后谷而入,先谷而出,治之以醴,使足太阴脾土之气,合乎太阴肺主之皮毛,从皮毛而行络脉,从络脉而通水道,使水湿从小便出也。”

4、《广雅》:“矢,箭也。”鸡矢如箭矢,鸡矢即鸡爪;醴,甜酒;鸡矢醴,用鸡爪泡成的药酒。

Q0301然:见迁移说明。

Q0301时故当病:时,指时机、时候;故,原因,即触发胀病之原因,此指饮食不节。时故当病,即触犯病因时又当发作。

Q0401肝伤:肝藏血。因“大脱血”、“若醉入房”,血失而肝伤。

Q0501乌鲗骨:

1、《素问悬解.腹中论》注:“乌鲗骨消磨固涩,行经血枯闭,止经脉崩漏。”

2、《素问直解.腹中论》直接作“乌贼骨”,从之。鲗,ze2,即贼;乌鲗骨,即乌贼骨。

Q0501蘆茹:

1、《素问直解》作“茹蘆”,并按:“茹蘆,旧本误‘蘆茹’,今改。”高士宗注:“茹蘆名茜草,又名地血,色紫有汁,上通肝血,用一茹蘆,取月事所生之血,本于天一之癸水也。”

2、《素问悬解.腹中论》注:“蘆茹行血通便,止崩收漏。”

3、藘,lv2,莤草;茹,蔬菜总称。

Q0501雀卵:《素问悬解.腹中论》注:“雀卵温精暖血,补肾益肝。”

Q0501为后饭:《内经校释》注:“先吃药,后吃饭,谓之后饭。”

Q0501鲍鱼汁:《素问悬解.腹中论》注:“鲍鱼汁通利肠胃,行血疏肝,皆白枯肝燥之良药也。”

D0601根:

1、《全本黄帝内经》译:“根蒂。”

2、据下文可知,根即脓根。

D0701可治不:见迁移说明。

Q0801此下则因阴:

1、《素问直解.腹中论》注:“因,犹信也。动,犹用也。此肠胃之下,则依于阴,每切按之而使下,必下脓血。”

2、《素问悬解.病能论》注:“此其下则连于后门。”

Q0801痈:化脓。

Q0801脘:住所。

Q0802亟:急。

Q0802齐:古同脐。

D0901→Q0901帝曰……病名伏梁:

1、《内经校释》注:“王冰注云:‘此二十六字错简在奇病论中,若不有此二十六字,则下文无据也。’《甲乙》卷八第二、《太素》卷三十伏梁病,此句均在上文‘帝曰:病有少腹盛。’之前。按:据《甲乙》、《太素》之文,《素问》本篇原有此文,而王冰据本又脱,故曰错简于奇病论中,复移于此,但仍与《甲乙》、《太素》之文排列不一,似仍以《甲乙》、《太素》之文义胜。”

2、需注意的是:本节与《奇病论》SW47—D0501→Q0502部份,重简多达六十五字。

D0901髀:大腿。

Q0901肓:心脏和膈膜间的部位。

Q0901伏梁:《内经校释》云:“其病伏梁,藏于腹中,如强梁之坚硬,故名。”

SW47——《奇病论篇第四十七》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47—Q0302→Q0601‖≈→‖SW40─Q0802‖→‖SW46‖迁移说明:

1、本段与《奇病论》前后文意不属,显见漏简,宜迁出;

2、《太素》将D0601→Q0602单列于卷第三十杂病《疹筋》;

3、《奇病论》SW47—D0501→D0502“帝曰:人有身体……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句后,《内经校释》注:“此节六十五字,与《腹中论》同,重出于此。王冰:‘此一问一答之义,与腹中论同,以为奇病,故重出于此。’”即《奇病论》SW47—D0501→Q0502与《腹中论》SW40─D0901→Q0901重简,两家所言甚是;

4、《素问悬解》将D0401→Q0401单列于卷六《病能论》,并云:“此段旧误在《奇病论》中。”从黄元御处置;

5、SW47-Q0302→Q0303“《刺法》曰”之迁入,恰与前文“论在《刺法》中”,形成绝佳呼应;所迁后部D0501→Q0502“人有身体……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六十五字,既有详解前文之“伏梁”,又与迁入位下文重简。本段镶嵌于此,与《病态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Q0303擅:《说文》:“擅。专也。”即独揽,占据。

Q0303鑱:九针第一针。

D0401胁:《说文》:“胁,两傍也。”即腋下两边肋骨部位。

D0501胻:即【骨行】,heng2,小腿。

Q0601疹筋:

1、《内经校释》注:“此指疾病,《文选》思玄赋云:‘思百忧以成疹’注:‘疹,疾也。’《类经》十七卷第六十二注:‘不当治而治之,非损不足,则益有余,本无所病,反以成疾。’”

2、《太素》卷第三十杂病《疹筋》注:“尺脉数,筋急见出者,此为疹筋,疹筋筋急腹急,此必金水乘肝,故色白黑即甚也。有本为尺瘦也。”

3、《素问直解.奇病论》注:“疹,犹病也,筋急而现,其病在筋,此所谓疹筋。”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2:《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味论(九)

D6501气调而得:

1、姚春鹏译:“有六气调和而得病的。”

2、《内经校释》译:“调气而病得痊愈的。”

3、《素问悬解》卷十二《至真要大论》注:“其有气调而得者,则全是六气之外淫,亦用逆治从治之法,疏通其气,令之调和也。”

4、据Q6001“调其气使其平也”可知:气调而得,得即使其平,得愈也。

D6601病之中外:

1、姚春鹏译:“病有内外相互影响的。”

2、《内经校释》译:“内因之病与外因之病。”

3、张志聪注:“夫病之有因于外邪者,有因于内伤者,有感于外邪而兼之有内病者,有内有病机而又重感于外邪者。岁运七篇,统论外因之邪病,此章复论内因之病机,然又有外内之兼病者,故帝复有此问焉。”

4、疾病有内病和外病。

Q6601中外不相及:黄元御注:“病中外不相及者,以其在外而不由内来,在内而不由外来,故但治主病,不复兼治别处也。”

D6801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

1、出处见《五常政大论》SW70—Q1511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故此“论言”,当指《五常政大论》所言。

2、本句在《至真要大论》SW74—D3901,亦被帝所引用。

D6801绳墨:木匠所用工具,即墨线、墨盒,作为木作准绳,以弹出直线,此喻准则。

Q6801取之阴:《内经校释》译:“应该滋阴。”

Q6801求其属:

1、黄元御注:“求其属者,审属何病,则用何药以治之也。”

2、寻求从关联方向治疗。关联方向如:相生关系、相胜关系、表里关系、因果关系等。

Q6901王气:

1、《内经校释》引王冰注:“物体有寒热,气性有阴阳,触王之气,则强其用也……补王太甚,则脏之寒热气自多矣。”

2、《内经注评》注:“王,读去声,即旺气。王气就是亢盛之气。”

3、王气,即霸王病气,即鼎盛病气。治王气所示现象,类似现代医学暝眩反应、好转反应。

Q7001夫五味入胃……咸先入肾:本句与《五味》LS56-B0102句义同。

Q7001气增而久:

1、《素问悬解》注:“凡物之五味以化生五气,味久则增气。气增则阴阳有偏胜偏绝之患矣。盖甚言其气味之不可偏用者也。”

2、《五常政大论》SW70-Q1702“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即为本解。气增而久,言正气强化却长期偏食。

Q7101应臣:

1、黄元御注:“应臣,谓与臣药相应者。”

2、《素问直解》注:“主病之药,多其分两,谓之君;佐君之药,少其分两,谓之臣;应臣之药,分两更少,谓之使。”

Q7101上下三品:

1、《素问直解》高士宗注:“非神农所取上、中、下三品之谓也……神农本经三百六十五种,以应周天之数。上品一百二十五种为君,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下品一百二十种为佐。上品无毒,主养命延年,益气轻身;中品呈有毒或无毒,主流通经脉,袪邪治病;下品有毒或大毒,主破坚积,除痼疾。三者之中,气味善恶,补泻虽殊,理复通贯,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2、《素问集注》张隐庵按:“《神农本草》计三百六十种,以上品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益气延年轻身神仙者本上品。以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斟酌其定,欲治病补虚赢者,主中品。以下品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除痼疾者,本下品。本经所用气味,或用补以和调其血气,或用泻以平治其淫邪,是以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非神农上下三品之谓也。二帝各有其妙用焉。”

3、张、高之注,令坤持虚而受,感激油然而生。

Q7201明善恶之殊贯:

1、王冰注:“此明药善恶不同性用也。”

2、《素问集注》张志聪注:“谓药有有毒无毒之分。”

3、明者,明确也;善恶者,优劣也;殊者,异也。贯,《说文》:“贯,钱贝之贯也。”明善恶之殊贯,即明确药品优劣之不同价钱。

D7301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1、《素问悬解》卷十二《至真要大论》已删本句。

2、本问句与D6601之问句,看似完全一样,实记载了圣帝刨根问底、穷追不舍的求知之态,真情实境,不宜删却。

Q7301调气之方:姚春鹏注:“调治病气的方法。”

Q7302衰之以属:

1、黄元御云:“衰之以属,衰之以其属也。”

2、削弱关联疾病。

Q7302攸:《尔雅》:“攸,所也。”即与……相关。

SW03——《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03—Q0107→Q0108‖→‖SW70—D1901‖→‖LS63‖迁移说明:

1、所论与原篇《生气通天论》主题不符,前后文意不属,显见漏简,宜迁出。

2、《素问悬解》置于卷二《脏气法时论》尾部,黄元御云:“此段旧误在《生气通天论》。”从其迁出,不从其迁入;

3、所论五味太过对五脏之影响,迁入本位作为帝对《五味论》之归纳和总结,画龙点睛,恰到好处。尤其是“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之重简,正是对《至真要大论》SW74—Q7302“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之强调和肯定。

Q0107阴:《内经校释》注:“指阴精。”

Q0107阴之五宫:

1、《素问直解》注:“五脏为阴,五味各走其道,太过则病,故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2、《素问集注》注:“五宫,五脏神之所舍也。”

3、据《说文》:“宫,室也”、《释文》:“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称宫焉”,又据《六元正纪大论》SW71-Q3702“厥阴所至为风府,为舋、启;少阴所至为火府,为舒、荣;太阴所至为雨府,为员、盈;少阳所至为热府,为行、出;阳明所至为司杀府,为庚、苍;太阳所至为寒府,为归、藏。司化之常也。”可知:五宫、六府,其义类也。五宫者,五脏之所居也。脏藏其精,亦藏其神。五脏,藏精神之室,故名五宫。

Q0107津:《类经》十三卷第五注:“津,溢也。”

Q0107大骨气劳:

1、《素问直解》注:“咸者,肾之味,肾主骨,过咸则大骨气劳。大骨,腰高之骨,肾之府也。气劳,骨气强盛,能任其劳也。”

2、腰骨肾气劳损。

Q0107甘、苦:

1、《太素》以“甘”作“苦”、以“苦”作“甘”,录以奉考。

2、《素问直解》作“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满,胃气乃厚。”

3、不明经文逻辑,其意不得,且依原文直译,存疑待考。

Q0107筋、脉:《素问直解》注:“筋者,肝所主,脉者,心所主也。筋脉阻弛,则阴精不濡于筋,神气不充于脉,故精神乃殃。”

Q0107沮:《内经注评》注:“沮,坏也。”

Q0107央:姚春鹏注:“央,通‘殃’,受伤。”

Q0108腠理:《内经校释》注:“泛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及皮肤、肌肉交接处,通常多指后者而言,此乃渗泄汗液,流通气血和病邪出入的门户,有抵御外邪入侵的作用。”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3:《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味论(八)

SW71——《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71—D4801→Q4901‖→‖SW70—Q1703‖→‖LS63‖迁移说明:

1、所论与《六元正纪大论》主题不符,前后文意不属,漏简,当迁出;

2、《类经》置于论治类十二卷十三《妇人重身,毒之何如》,独立成篇;

3、《素问悬解》置于卷十一《五常政大论》,即SW70—Q1703“无失正,绝人长命”句后,黄元御云:“此段旧误在《六元正纪大论》。”从其迁出及与前文关联之处置。

4、所论为药物毒性之延伸,迁入本位,与《五味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D4801重身:妇人身怀有孕,身中有身,故曰重身。

Q4801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1、王冰注:“上无殒,言母必全。亦无殒,言子亦不死矣。”

2、《素问直解》《六元正纪大论》作“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并注:“有故,内有积聚也。”

3、《素问悬解》卷十一《五常政大论》作“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并注:“妇人重身(怀子也),病宜毒药,毒之恐其胎殒,若有病则病受之,不至殒伤,有故而胎不殒(故即病也),则用药而胎亦不殒也。”

4、殒,yun3,通陨,指流产。全句为:曾经用过没有损伤,怀孕用药也不流产。

SW74——《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74—D4301→Q4306‖→‖LS63—Y0501‖迁移说明:

1、迁出部分,与《至真要大论》前后文意虽有关联,但作为五味方制之原则,仍宜迁出。

2、《类经》置于论治类十二卷三《治有缓急,方有奇偶》,独立成篇;

3、迁入后,论述五味方制之大小,且与SW74随迁之君臣方制等集中论述五味,义理相贯。

‖SW74—D6001→D7401‖→‖LS63—Y0501‖迁移说明:

1、所论为五味之用,亦可随迁;

2、《类经》将SW74—D6001→Q6501置于论治类十二卷四《气味方制,治法逆顺》、将SW74—D6601→Q6601置于论治类十二卷六《病之中外,治有先后》、将SW74—D6801→Q7001置于论治类十二卷七《寒之而热取之阴,热之而寒取之阳》、将SW74—D7101→Q7201置于论治类十二卷五《方制君臣,上下三品》,即分置于论治类十二卷四至七诸篇,归属治法类,从之;

3、所论有毒无毒、方制配伍原则,使《五味论》尤其丰富、完整,故此迁充分必要。

D4301气:

1、《素问直解》注:“两阳合明,阳之多也;两阴交尽,阴之少也。阴阳之三,仍属气之多少,故举气之多少,而探病之盛衰。”

2、据《至真要大论》SW74—D4001→Q4001“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可知:此气为三阴三阳六气。

D4301约:

1、黄元御注:“约即制也。”

2、方制。

Q4301证:

1、《素问集注》作“证”;

2、《素问直解》作“症”。

Q4304簸之:

1、《素问直解》、《素问集注》、《内经校释》均无“簸”字。《内经注评》、《全本黄帝内经》无“簸”,其“乏”作“之”。

2、《新校正》校:“之,疑乏者。”《素问悬解》卷十一《至真要大论》“之”作“乏”。

3、从原作“簸之”,圣意明确,不必改经。《说文》:“簸,扬米去糠也。”簸,即用簸箕扬出混和物中粗细、轻重、大小不同物体之分离法,湘楚民间常用之。簸之,即减弱、扬去、减少,此言中途药力减少。

Q4304食而过之:

1、高士宗注:“食而过之者,以食之先后,使药之过于上下也。如病在上而远于中,则先食后药,使过之于上;病在下而远于中,则先药后食,使过于下。此服药先后之法,无过其制度也。服药先后,以病之上下远近为法,则制方用药,正气自平。”

2、过之,加量。食而过之,即食用需要加量。

Q4306反佐:

1、《素问直解》注:“反佐以取者,以寒治寒,以热治热,以温治温,以凉治凉,所谓寒热温凉,反顺其病而取治之也。”

2、《素问悬解》卷十一《至真要大论》注:“反佐以取之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恐病药捍格,不得下达,故用反佐之法。”

Q4306从:从者,从治也,顺治也。所谓从治,即治寒病用热方,治热病用寒方,治温病用凉方,治凉病用温方,反其属性而治之,阴阳平衡之道也。

Q6202逸者行之:

1、《内经校释》引《内经知要》卷下治则注:“逸,即安逸也……过于逸则气脉凝滞,故须行之。”

2、逸者行之,即安逸者要用步行法。

Q6202摩之、浴之:《素问悬解》卷十二《至真要大论》注:“摩谓按摩,浴谓洗浴。”

Q6202劫之:

1、《内经校释》注:“用迅猛之药劫夺之。”

2、黄元御注:“劫之,劫夺之也。”

Q6202开之、发之:《素问悬解》卷十二《至真要大论》注:“开之,泻其表也。发之,发其汗也。”

Q6301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1、黄元御注:“逆者,逆其病气,却是正治,从者,从其病气,实是反治。”

2、逆者,所用药物之属性与病气属性相反;从者,所用药物之属性与病气属性相近。所谓逆从,皆言用药;逆病之属性而用药为正治法,顺病之属性而用药为反治法,所谓正治反治,皆言治法。详见Q6401岐伯解论。

Q6401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1、《内经校释》注:“中满而虚者,通之则虚尤盛,当补其虚则满自愈,为塞因塞用之义。内实而下利者,涩之则实更甚,当通其实,则利自止,为通因通用之义。”

2、《素问直解》、《素问集注》、《素问悬解》卷十二《至真要大论》均作“塞因塞用,通因通用。”黄元御注:“塞不受通,则塞因塞用,通不受塞,则通因通用。”

3、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即病因为塞用开塞药,病因为通用闭合药。

Q6401其始则同,其终则异:

1、《内经校释》译:“开始时药性与病情虽有些相同,但最终就不同了。”

2、黄元御注:“其始则同,同则病无不受也。”

3、两个“则”字,其意难解,不译待考。

Q6401可使气和:

1、《内经校释》译:“使气机调和。”

2、《素问悬解》卷十二《至真要大论》注:“可使正平和。”

3、从下文可知,此为阴阳六气。可使气和,即可使六气调和。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4:《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味论(七)

SW22──《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22—Q0217→Q0224‖≈→‖LS56—B0308‖→‖LS63‖迁移说明:

1、迁出部分所论五味,与原篇《脏气法时论》主题无关,显见漏简,当迁出;

2、《太素》置于卷第二《调食》,且接于《灵枢.五味》LS56-B0308之后,《灵枢.五味论》LS63-D0101之前,杨上善对三部关系之判断,甚是,从之;

3、迁入所论,与《五味论》主题相符,而重简多出,更为迁入信号。另外,对照岐伯《金匮真言论》所言五谷(麦、黍、稷、稻、豆)、五畜(鸡、羊、牛、马、彘)与本文所言五谷(稻、麻、豆、麦、黍)、五畜(牛、犬、猪、羊、鸡),显见本文所论五谷五畜与《五味》伯高所论五谷五畜相同,更证本节经文,并非岐伯所论,必为伯高之言,确证此迁充分必要。

‖SW22─Q0224‖→‖SW22—Q0222‖→‖LS63‖迁移说明:

1、显见乱简,作篇内迁,以使论述集中,文意通畅。

2、内迁之后,原文上句Q0223恰为阶段性结语。

Q0217粳:jing1,不黏的稻米。

Q0219薤:xie4,野蒜,蕌(jiao4)子头。

Q0220豕:shi3,猪。

Q0220藿:huo4,豆叶或藿香草。

Q0221黍:黏黄米。

Q0222苦坚、咸耎:

1、《内经校释》译:“苦味能坚阴,咸味能软坚。”

2、姚春鹏译:“苦能坚燥,咸能软坚。”

3、据《说文》:“坚,刚也”、《广雅》:“坚,坚土也”可知:坚即坚固;据《玉篇》:“耎,柔也”、《广韵》:“耎,弱也。”可知:耎,同软,即柔弱、软化。

Q0223毒药:

1、《内经校释》注:“泛指有毒的药物。”

2、据《异法方宜论》SW12-Q0102“西方者,金玉之域……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可知:毒药,通指中国或世界西方之有毒矿物药或草药,其毒性大小各异。

SW70——《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70—D1401→D1901‖→‖SW74—D7401‖→‖LS63‖迁移说明:

1、所论均为四时气与五味之从补、逆治、调理关系,与《五常政大论》主题不符,文意不属,漏简,宜迁出;

2、《素问悬解》将SW70—D1401→Q1506仍置于卷十一《五常政大论》SW70—D1201“帝曰:岁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何气使然?”句前,将SW70—D1507→D1901仍置于卷十一《五常政大论》篇尾,录以奉考;

3、《类经》将SW70—D1401→Q1512置于运气类二十五卷十四《天气地气,制有所从》后部,与SW70—D1001→Q1106合而成篇;将SW70—D1801→D1901置于论治类十二卷十二《久病而瘠,必养必和》,独立成篇;将SW70—D1701→D1703置于论治类十二卷十一。

4、迁入部分,主论四时气之作用,六毒产生原因,毒药运用常制,与《五味论》主题相符,与方制之论前后呼应,构筑了《五味论》之完整体系,故此迁充分必要。

D1401气:

1、黄元御注:“万物枯荣,皆由于气。”

2、据本句文意,气,此指春、夏、秋、冬四时之气:春之气始而有生化;夏之气散而有成形;秋之气布而有繁茂;冬之气终而有形变。

Q1401非天不生、地不长也:

1、《内经校释》译:“万物非天气而不能生,非地气而不能长。”

2、《素问直解》注:“此非天气之不生,实地气有以制之而不长也。”

3、并非天气不生,土地不长。此“地”,与前文“地气”独指在泉六气不同。

Q1501在泉:

1、《类经》注:“天者,天之气也,司天是也;地者,地气,在泉是也。”

2、民间素有“太阳落水”、“太阳下山”之谓,均为在泉之意。六气运行到水平线、地平线之下,即为在泉。六气为气,司天、在泉为位。

Q1501毒:

1、王冰注:“夫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

2、此毒,言寒气、热气、燥气、湿气、风气、火气六邪在泉之毒。

Q1501其味辛:

1、《素问直解》注:“毒,犹独也。阴阳不和,偏胜则毒也。火胜其金,不但寒毒不生,其味辛者,亦不生也。”

2、《素问集注》注:“少阳在泉,其味辛,是味从地制,所谓地制形也。”

3、据后文Q1507“故曰: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之结语可知:其味辛,当指从补辛味。少阳在泉,热气胜金,因地气相制而致金气不足,故当顺势而补辛味,即为从补。后文同理。

Q1502其气湿:

1、《新校正》云:“详在泉六,唯阳明与太阴在泉之气,云‘其气湿’、‘其气热’,盖以湿燥未见寒湿之气,故再云其气也。”

2、《素问悬解》卷十一《五常政大论》并无三字,已删。

3、《素问直解》注:“又曰其气湿者,申明其味之酸,一如其气之湿,犹之湿毒不生也。”

4、阳明在泉,其金气在泉,而制木气,故宜从补酸味;阳明在泉,又燥气在泉,而制湿气,故复云从补湿气。

Q1503黅:姚春鹏注:“jin1,黄色。”

Q1503秬:姚春鹏注:“ju4,黑黍。”此即黑色之代词。

Q1504其气专,其味正:

1、《素问悬解》卷十一《五常政大论》置于“化淳则咸守,气专则辛化而俱治。”句前,并注:“六气惟太阴湿土在泉,则为得位(以土归土故也),其气最专,其吐最正(土主五味,其味为甘,甘得五味之中。土主化,化生五味,自得为甘,化淳则水不侮土,咸得其守,气专则金有所生,与辛化俱治。)”

2、王冰注:“厥阴、少阴在泉之岁,皆气化专一,其味纯正。然余岁悉上下有胜克之气,故皆有间气间味矣。”

Q1506其气热:与前文“其气湿”之注同理。

Q1506化淳则咸守,气专则辛化,而俱治:

1、姚春鹏译:“太阴在泉,而其气化淳厚,土能制水,所以咸味得以内守,土居土味,而能生金,其气专精,所以辛味也得以生化,能与湿土同治。”

2、吴崑注:“五行之用,土主化,水味咸,水制于土者也。故土化淳和则咸者守位,无有越过。气专者,运与在泉同是太阴湿土,已丑已未二岁是也。土盛则生金,故与辛化而俱治。”

3、太阴湿土在泉,既从土化,又多湿气。全句即土化淳厚就使咸味得守,湿气抟积就用辛味燥化,而两者都能治理。

Q1510气反者:

1、《类经》二十五卷第十四注:“本在此而标在彼也。”

2、张志聪注:“气反者,谓上下外内之病气相反也。”

3、气,从后文看,实言上中下三部病气。气反者,即上、中、下三部病气相反也。

Q1511清:从前后文意看,当作“凊”。凊者,凉也,燥金之气凉也。

Q1512消:消除。《说文》:“消,尽也。”

Q1512削:削弱。

Q1601行水:

1、《内经校释》译:“长流水汤。”

2、《素问直解》、《素问集注》均注:“行水渍之,以取其汗。”

3、行水,相胜之五行水。

Q1702十去其六:

1、黄元御注:“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而止。”

2、十去其六,即十分病去其六分,后文同理。

Q1703夭:《素问直解》、《素问集注》均作“夭”,从之。

D1801气从不康:

1、据《尔雅》:“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谧法》:“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令民安乐曰康。”取安康意;

3、气从,即下文“血气以从”,血气已经正常;不康,不安康。气从不康,即血气正常却不安康。

D1801瘠:《百度百科》:“瘦弱。”

Q1802彰:明显。此指“病去而瘠”之形,因形体充实而明显,故译“强壮”。

Q1803大要:

1、王冰注:“上古经法也。”

2、黄元御注:“《大要》,古书。”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5:《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味论(六)

LS63——《五味论第六十三》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D0101酸走筋:走,即跑,此取流失、消耗意,即酸味耗筋。

D0101癃:《宣明五气篇》SW23—C0102“膀胱不利则为癃,不约为遗溺。”即为本解。

D0103洞心:

1、《灵枢悬解》卷六《五味论》注:“洞心,心中空洞也。”

2、《说文》:“洞,疾流也。”洞心,与《四气调神大论》SW02—C1201“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之“心气内洞”同义,即心泄。

D0104变呕:

1、《灵枢悬解》卷六《五味论》注:“三焦之道得此苦味,皆闭而不通,不得下泄,则逆而上涌,故变呕吐。”

2、据《五味论》LS63—Y0401“变呕”可知:变呕,即变道而呕。

D0105悗心:《灵枢悬解》卷六《五味论》注:“悗心,心中郁也。”

Y0101上之两焦:据“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可知:两焦,即胃之上焦、中焦。

Y0101膀胱之胞薄以懦:

1、刘衡如说:“杨注训皮,极是。注家或训为溲脬,或训为子宫,均误。”

2、《灵枢集注》、《灵枢悬解》均作“膀胱之脆薄以懦。”

3、从原作“膀胱之胞薄以懦。”胞,多指女性子宫,然此宜解作“内膜”。《说文》:“懦,驽弱者也。”全句即膀胱内膜薄而弱。

Y0101绻:quan3,古通卷,即蜷曲。

Y0101阴者,积筋之所终也:

1、杨上善注:“人阴器,一身诸筋终聚之处。”

2、据《厥论》SW45-Q0401“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可知:全句即阴器,是生殖之筋聚积之终端。

Y0201得:得,取“相遇”意;“血与咸相得,则凝”,从化学上解释,食盐(咸)具有使血蛋白凝聚变性之特性,咸能耗血,根本在此。由此可见,古圣先贤观察事物、循名究理之精准。

Y0301心下:《灵枢悬解》卷六《五味论》注:“心者,宗脉之所聚也,气泄脉空,心宫虚豁,故久留心下,而成洞心。”

Y0401下脘:胃之下脘。

Y0401三焦之道:三焦,第三焦,即下焦。三焦之道,即胃之下焦物通道,下焦之道。从后文看,独不宜解作上、中、下三焦。当下焦之道封闭而不得下,故而水谷反被逼回上焦之道而呕出,此变呕之由也。

Y0501缓:《广韵》:“缓,舒也。”即舒缓。

Y0501其气外通于肉:甘味通于脾,肉为脾之合。其气外通于肉,即脾气在外连通肌肉。

LS56——《五味第五十六》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56─D0101→B0103‖→‖LS63—D0101‖迁移说明:

1、原篇《五味》论述纷乱,且非独立论文,宜迁出;

2、《太素》将《灵枢.五味论》LS56-D0101→B0103、D0301→B0308置于卷第二《调食》,接于《灵枢.五味论》之前,杨上善处置甚是,从之;

3、以帝问“五味入脏“迁入本篇,作为开篇之论,与《五味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LS56─D0301→B0308‖→‖LS63—D0101‖迁移说明:

1、原篇非独立论文,乃《五味论》分拆之凑篇,当迁出;

2、篇名为《五味》,所论为五味,迁入《五味论》,作为正论,不仅与迁入篇大量重简,且被少俞之论详解,故此迁充分必要。

‖LS56─B0306(所言五色者)‖→‖LS63—B0308‖迁移说明:

1、“所言五色者”,原位B0306“五宜”、“脾病者”之间,与前后文意不属,窜简,当迁出;

2、《内经校释》作“所言五宜者”,并校曰:“原作色,据《太素》卷二调食改,与上文文义合。”不从改“色”为“宜”;

3、迁入之句,为B0308句五色之定位。因B0308句所言“五色”,是指肤色?或指色部?并不明确,迁入本位,以明五色确义。

B0102禀:承受。

B0102五味各走所喜:走,即跑。五味各走所喜,即五味各自跑向所喜之脏。此即“物以类聚”、“相似相溶”的自然之道也。

B0102辛:

1、《百度百科》:“辛辣的意思是尖锐而强烈,此类食物包括葱、蒜、生姜、酒、辣椒、花椒、胡椒、桂皮、八角、小茴香等。”

2、《说文》:“辛,大罪也。”罪者,惩罚也。此指刺激性食物。

B0301 五谷:伯高在《五味》所言五谷(麻、麦、粇、黍、豆),与岐伯《金匮真言论》所言五谷(麦、黍、稷、稻、豆),其名有异,各有系统,显然并非字误。此为何故?莫非因为伯高与岐伯,来自不同诸候国?地域之异,而致五谷之实、之名不同?存疑待考。

B0301秔:

1、《内经校释》校注:“《太素》卷二调食‘秔’作‘粳’,《素问》藏气法时论、《甲乙》卷六第九并同。”

2、粇,jing1,即粳米,一种粘性较小的稻。

B0301黍:《内经注评》注:“糯小米,北方称为黄米。”

B0304葵:

1、《内经注评》注:“即冬葵,湖南呼葵菜,亦曰冬寒菜。”

2、《说文》:“葵,葵菜也。”湘楚民间多有种植,名曰“冬苋菜。”方言音冬旱菜。

B0304藿:huo4,《广雅·释草》:“豆角谓之荚,其叶谓之藿。”即豆叶。

B0304薤:

1、《内经校释》注:“即韮白。”

2、《内经注评》注:“即野蒜。”

3、薤,xie4,野葱,湘楚谓之“藠子头。”

B0306所言五色者:

1、《内经校释》校注:“原作色,据《太素》卷二调食改,与上文文义合。”

2、原位Q0306“脾病者”前,详见迁移说明。

B0306大豆卷黄:

1、《内经注评》注:“大黄豆芽。”

2、《灵枢悬解》卷六《五味论》注:“大豆黄卷,大豆芽也(芽生一寸,干为黄卷)。”

B0308肝色青,宜食甘:据《脏气法时论》SW22—Q0201“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可知:肝之色部青,宜食用甘味。

B0308心色赤,宜食酸:据《脏气法时论》SW22—Q0202“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可知:心之色部赤,宜食用酸味。

B0308脾色黄,宜食咸:脾之色部黄,宜食用咸味。然据《脏气法时论》SW22—Q0203“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却有“食咸”与“食苦”之异,存疑待考。

B0308豕:shi3,猪。

B0308肺色白,宜食苦:据《脏气法时论》SW22—Q0204“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可知:肺之色部白,宜食用苦味。

B0308肾色黑,宜食辛:据《脏气法时论》SW22—Q0205“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可知:肾之色部黑,宜食用辛味。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6:《黄帝内经素论》第:咳论(二)

SW38——《咳论篇第三十八》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D0101黄帝问曰:《太素》卷第二十九《咳论》作“黄帝问于岐伯曰”,甚合《黄帝内经》正论开篇之常。

Q0201五脏各以其时受病:据《玉机真脏论》SW19—D1802:“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可知:五脏之病,受于所生之气,有下文“乘秋”、“乘春”、“乘夏”、“乘长夏”、“乘冬”之论为证。即五脏虚时,当有五行时所生之气乘虚致病。

Q0201非其时:

1、《内经校释》注:“《素问释义》云:‘非其时三字衍。’《素问绍识》:‘此说当考’。”

2、《素问悬解》卷五《咳论》注:“非其主治之时。”从之。据后文,“非其时”三字,不可或缺。

Q0202相参:

1、《内经校释》注:“相合相应的意思。”

2、对照,相仿。

Q0206至阴:依前后文例,“至阴”本应作“长夏”。在此不言“长夏”,而言“至阴”,代称也。至阴者,农历六月,夏之鼎盛,夏之长也,夏之季也。季夏鼎盛之极,即为盛阳转阴之时,故曰至阴。

Q0301唾:据《说文》:“唾,口液也”、《战国策.越策》:“必唾其面。”此取名词动化,作吐。

Q0302介介:如物梗喉,喉中卡卡状。

Q0303胠:

1、《内经校释》注:“《甲乙》卷九第三作“胁”。

2、《素问悬解》卷五《咳论》作“胁”并注:“肝脉行于两胁,故胁痛不可以转。转则肝气郁遏,两胠下满,胠即胁也。”

Q0304右胁下:《素问悬解》卷五《咳论》注:“脾从左升,左升则右降,右胁下痛。阴阳引肩背者,肺气不能右降也。”

Q0401长虫:《类经》十六卷五十二注:“长虫,蛔虫也。”

Q0402涕:《说文》:“涕,泣也。”即泪水。

Q0403矢:

1、《内经校释》注:“大便失禁的意思。矢同屎,即大便。”

2、矢,箭矢;言大便失禁,溏泻状如射箭。

Q0404失气:

1、《素问悬解》卷五《咳论》注:“小肠下陷,故咳而肛门失气,气与咳俱失矣。”

2、排气、放屁。

Q0407关于肺:

1、《素问悬解》卷五《咳论》注:“关于肺者,胃逆而肺阻也。”

2、《素问直解》注:“聚于胃,则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关于肺,则气逆也。”

3、关,《方言十二》:“闭也。”关于肺,即邪气阻闭于肺。

Q0501输、合、经:

1、《素问悬解》卷五《咳论》注:“脏之俞,在脉之所起第三穴。脏之合,在脉之所起第六穴。脏之经,在脉之所起第四穴。脏之经,在脉之所起第五穴。五脏五俞,曰井、荥、输、经、合,六脏六俞,曰井、荥、输、原、经、合,详见《灵枢.本输》(俞与腧、输俱通)。”

2、《太素》卷第二十九《咳论》作“输”,从之; 输,即输位穴。输、经、合,即输穴、经穴、合穴。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7:《黄帝内经素论》第:大惑论(二)

‖SW34-D0501→Q0501‖→‖LS80—Q0601‖SW34-D0501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

黄帝问:有人肌肉严重麻木,即使贴近棉衣,还是麻木不仁,这是何疾?

Q0501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岐伯说:营气虚,卫气实也。营气虚少就会麻木不仁;卫气虚少就四肢废用;营气卫气都虚少,就会麻木不仁且四肢废用,肌肉依然如故,人之身形和肾志不相拥,类似植物人。

LS80——《大惑论第八十》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80-D0501→Q0501、D0701→Q0901‖→‖SW34—D0701‖(已迁至《逆调论》)

D0101尝:曾经。

D0101上:

1、《内经注评》作“玄”。

2、《内经校释》、姚春鹏注本、《灵枢集注》、《素问悬解》卷七《大惑论》均作“上”,从之。

D0101清、冷之台:

1、《灵枢集注》注:“清冷之台,东苑之台名也。”

2、清者,清凉也;冷者,寒冷也;《说文》:“台,观四方而高者。”清冷之台,即清凉、寒冷之高台。

D0101匍匐:《内经校释》注:“伏行的样子;即手足并行,身体贴近地面。”

D0101惑:

1、《灵枢集注》注:“惑,眩乱也。”

2、《大惑论》LS80-Q0107“故神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即为本解。

D0102异:据《玉篇》:“异,怪也”、《广韵》:“异,奇也。”可知:异,即奇怪、异常。因后文有“怪”,为避重文,译作异常。

D0102怪:《说文》:“怪,奇也。”

D0102独瞑独视:

1、姚春鹏注:“或闭目,或睁眼。”

2、瞑,闭眼。独瞑独视,时而闭眼时而睁眼。

D0102独转独眩:

1、《内经注评》校注:“《太素》‘搏’作‘转’,即头晕。”

2、《内经校释》作“转”,并校注:“原作‘博’,据《太素》卷二十七七邪改,与后‘目系急则目系以转。’义合。周学海亦曰:‘博’义难通,当是‘转’之讹也。”

3、从《太素》、《内经注评》、《内经校释》作“独转独瞑”。转,独指脑转。独转独瞑,即时而脑转时而目眩。

D0103后:多义字,取继续、持续意。

D0103卒然自止:

1、《内经注评》、《全本黄帝内经》、《灵枢悬解》、《录枢集注》均作“卒然而上”,

2、姚春鹏注本作“卒然而止。”

3、《内经校释》作“卒然自止”,并校注:“原作上,据《甲乙》卷十二第四及《太素》卷二十七七邪、《千金》卷六第一、《普济方》卷第七十一改。”

4、从《太素》、《甲乙》及《内经校释》作“卒然自止”,即突然又自行消失。

Q0101精:眼睛之精,即视力。

Q0102窠:

1、黄元御注:“精之窠为眼,精之窠穴,并两眼之窍,而为眼也。”

2、窠,ke1,《说文》:“窠,空也。一曰鸟巢也。空名曰窠,树上曰巢。”巢穴。此指五脏之精在眼部之巢穴。

Q0102黑眼:黄元御注:“筋之精为黑眼,肝主筋,黑眼者,瞳子外之黑睛也。”

Q0102血之精,为络:

1、《内经校释》注:“络,指目眦内血络,也叫血轮。”

2、《类经》十八卷第八十一注:“络,脉络也。血脉之精主于心,心色赤,故眦络之色皆赤。”

3、黄元御注:“血之精为络,心主脉而藏血。络者,白精之红丝也。”

Q0102约束:

1、黄元御注:“肌肉之精为约束,脾主肌肉,目之上下网也,约束目外。”

2、控制。

Q0102撷:

1、《内经注评》注:“包裹之意。”

2、撷,xie2,采、摘,取挟持意。

Q0105邪中其精:

1、《内经校释》注:“《甲乙》卷十二第四、《太素》卷二十七七邪及《千金》卷六上第一‘邪’后有‘中’字。《千金》‘精’作‘睛’。”

2、《灵枢悬解》卷七《大惑论》作“邪中其精。”从之。

Q0105不相比:

1、《灵枢集注》注:“比,周密也。邪其精,其精为邪所中,则不相比密,而精散也。精散则视岐而见两物矣。”

2、据《周礼.夏宫》:“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可知:比,即亲近、接近,取匹配意。不相比,言两眼视力不匹配,故有重影或岐视。

Q0106营:

1、《骨经校释》:“寓居的意思。”

2、《说文》:“营,帀居也。”段玉裁注:“帀居,谓围绕而居。”

Q0107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

1、《内经校释》译:“眼的瞳子属肾,黑眼属肝,二者都是阴脏的精气所生;白眼属肺,赤脉属心,二者都是阳脏的精气所在。”

2、经言“法于阴”、“法于阳”,当指效法天地之阴阳。阴者,黑夜也;阳者,白昼也。

Q0107传:

1、《内经校释》作“揣”,并校曰:“原作‘传’,据《甲乙》卷十二第四及《千金》卷六上第一改。刘衡如谓:‘意者初本为‘抟’,音义通‘团’字或‘揣’。’”

2、传者,传递、传导也。如《孟子.公孙丑上》:“速置由而传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Q0107精明:据《脉要精微论》SW17-Q0103“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清衰也。”可知:精明,即视力清晰;反之,即视力减退。

Q0108目者,心使也:眼睛,是心之使者。义同《解精微论》SW81—D0302→D0303“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

D0201东苑:

1、《内经校释》注:“《太素》卷二十七七邪注:‘清冷之台在东苑。’”

2、据《说文》:“苑,所以养禽兽囿也”、《三苍》:“养牛马林木曰苑”、《百度百科》云:“古代养禽兽、种植林木的地方,多指帝王的花园。”可知:苑,通园,此指黄帝明堂东苑。

Q0201感:《灵枢悬解》卷七《大惑论》、《内经校释》均作“感”,《内经校释》校曰:“原作‘惑’,据周本、日刻本、张注本、《太素》卷二十七七邪及《千金》卷六上第一改。”从之。

Q0201神移乃复:精神转移就复正常。此《移精变气论》之要,宜参。

Q0202间、甚:

1、《太素》卷二十七《七邪》注:“间,轻也。”

2、间者,轻微也;甚者,严重也。

Q0401寒:

1、《灵枢悬解》卷七《大惑论》、《内经校释》均作“塞”,《内经校释》校曰:“原作‘寒’,据《甲乙》卷十二第一改。丹波元简:‘胃脘寒故不嗜食之句,岂有胃热而胃脘寒之理乎?当以《甲乙经》塞字为正。盖胃热则善饥,胃脘塞故不嗜食。’”

2、人卫影印《灵枢.大惑论》作“寒”,从之。胃因有热而“消谷”,“谷消则善饥”。而今“胃气逆上”,胃之热气异常上移,导致胃脘少热而多寒,胃体收缩,胃容变小,故而不嗜进食。故原作“寒”,其理正矣。

D0601病目:《甲乙》卷十二第三作“目闭”,与岐伯之答相合,其无不可。

Q0601目闭:

1、《内经校释》注:“本节与上节所述,《寒热》篇中曾有说明:‘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内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可参阅。”

2、据《邪客》LS71—B0106“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寒热病》LS21—C0802“足太阳……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可知:目闭,意即目闭而不能视物,以应帝问。

SW34——《逆调论篇第三十四》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34-D0501→Q0501‖→‖LS80—Q0601‖迁移说明:

1、本问答与《逆调论》主题不属,前后文意不属,窜简,当迁出;

2、《类经》置于疾病类十五卷四十五《寒热病、骨痹、肉苛》,并注:“‘不仁’,不知痛痒寒热也。‘不用’,不能举动也。”

3、《内经校释》按:“肉苛病,似属严重的肌肉麻木不仁和肢体不用的疾病。由于卫气不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营气不能泌津化血以营四肢,所以肌肉和四肢完全失去了知觉和运动。”

4、《甲乙》置于卷十二第三,接于《大惑论》LS80-D0601→Q0601之后,皇甫谧对两部关系之处置甚明,从之;

5、帝问伯答,实言人之感觉功能丧失,故有严重麻木而无知觉,此与脑之意识密切相关,并入本论,与《大惑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D0501肉苛:

1、《素问悬解》卷六《逆调论》注:“肉苛,顽木无觉也。”

2、《内经校释》按:“肉苛病,似属严重的肌肉麻木不仁和肢体不用的疾病。由于卫气不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营气不能泌津化血以营四肢,所以肌肉和四肢完全失去了知觉和运动。”

3、《内经评文》注:“苛,麻木也。”

4、《素问吴注》注:“苛,麻木不仁也。”

5、据《尔雅.释言第二》:“康,苛也。”郭注:“谓苛刻。”可知:苛,取苛刻、严重之意。肉苛,即肌体严重麻木。

Q0501荣气虚,卫气实也:

1、《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云:“原文‘卫气实’之‘实’,疑是‘虚’字之误,在下文只提到卫气之虚,并未提及卫气实。”

2、丹波元简云:“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不用。则此七字不相冒,恐是衍文。”

3、圣意不明,不译待考。

Q0501不仁且不用:

1、《内经校释》引《类经》注:“不仁,不知痛痒寒热也。不用,不能举动也。”

2、《素问直解》注:“虚则不仁,申明营气不仁,不知痛痒也;卫气虚则不用,不用,不能转舒也。”

Q0501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1、《素问直解》注:“若人身与志不相有,则形志相离,故死。此言营卫逆调,则为肉苛也。”

2、身者,人之身形也;志者,肾之神也。不相有,不相拥,两相分离也,肾志分离即神亡。帝问“何疾”,伯言曰死。人无知觉,肌肉如故,似死犹活,此即“尸厥”,类似当下所谓之植物人。全句即人的身形与肾志不相拥,类似谓植物人。

公众号:其人颂经

《黄帝内经素论》第:咳论

《黄帝内经素论》第:上古天真论

《黄帝内经素论》第:逆调论

《黄帝内经素论》第: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内经素论》第六:调经论

黄帝内经第水热穴论

黄帝内经第标本病传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气穴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疟论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黄帝内经素论》第:病态论(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黄帝内经素论》第:病态论,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