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白话文:灵兰秘典论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美罩儿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帝内经白话文:灵兰秘典论(共含6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美罩儿”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黄帝内经白话文:灵兰秘典论

篇1:黄帝内经白话文:灵兰秘典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灵兰秘典论

黄帝问道:我想听你谈一下人体六脏六腑这十二个器官的责任分工,高低贵贱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你问的真详细呀!请让我谈谈这个问题。

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

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因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

肝,主怒,像将军一样的勇武,称为将军之官,谋略由此而出。

膻中,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乐,靠它传佈出来。

脾和胃司饮食的受纳和布化,是仓廪之官,无味的陰陽靠它们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

大肠是传导之官,它能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变化为粪便排除体外。

小肠是受盛之官,它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进一步分化清浊。

肾,是作强之官,它能够使人发挥强力而产生各种伎巧。

三焦,是决渎之官,它能够通行水道。

膀胱是州都之官,蓄藏津液,通过气化作用,方能排除尿液。

以上这十二官,虽有分工,但其作用应该协调而不能相互脱节。

所以君主如果明智顺达,则下属也会安定正常,用这样的道理来养生,就可以使人长寿,终生不会发生危殆,用来治理天下,就会使国家昌盛繁荣。

君主如果不明智顺达,那麽,包括其本身在内的十二官就都要发生危险,各器官发挥正常作用的途径闭塞不通,形体就要受到严重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谈养生续命是不可能的,只会招致灾殃,缩短寿命。

同样,以君主之昏聩不明来治理天下,那政权就危险难保了,千万要警惕再警惕呀!至深的道理是微渺难测的,其变化也没有穷尽,谁能清楚地知道它的本源!实在是困难得很呀!有学问的人勤勤恳恳地探讨研究,可是谁能知道它的`要妙之处!那些道理暗昧难明,就象被遮蔽着,怎能了解到它的精华是什麽!那似有若无的数量,是产生于毫蹻也是起于更小的度量,只不过把它们千万倍地积累扩大,推衍增益,才演变成了形形色色的世界。

黄帝说:好啊!我听到了精纯明彻的道理,这真是大圣人建立事业的基础,对于这宣畅明白的宏大理论,如果不专心修省而选择吉祥的日子,把这些著作珍藏在灵台兰室,很快地保存起来,以便流传后世。

篇2:黄帝内经第灵兰秘典论

黄帝内经第八篇灵兰秘典论

【本章要点】

一、以当时政府官职作比喻,论述了人体六脏六腑的功能特点,说明人体内脏机能既分工又合作的相互关系。

二、指出心主神明和在十二脏中的主宰地位,强调“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的重要作用。

【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①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②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③,孰知其要。闵闵之当④,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注释】

①仓廪:储藏未去壳的谷物的地方成为仓,储藏已去壳的谷物的地方成为廪。

②州都:州指水中的陆地;都,指水所汇集之处;州都,即水陆汇集之处。

③消者瞿瞿:消者,消通“肖”,指有智慧的人;瞿瞿,勤奋的样子。

④闵闵之当:闵闵,深远的意思;当,事理妥当、合适的意思;闵闵之当,就是指道理深奥的意思。

【译文】

黄帝问道:我想听你谈一下人体六脏六腑这十二个器官的职责分工、高低贵贱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你问得真详细呀!请让我谈谈这个问题。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因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肝,主怒,像将军一样的勇武,称为将军之官,谋略由此而出。膻中,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乐,靠它传达出来。脾和胃主司饮食的'受纳和布化,是仓廪之官,五味的营养靠它们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大肠是传导之官,它能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变化为粪便排出体外。小肠是受盛之官,它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进一步分化清浊。肾,是作强之官,它能够使人发挥强力而产生各种技巧。三焦,是决渎之官,它能够通行水道。膀胱是州都之官,蓄藏津液,通过气化作用,方能排出尿液。以上这十二官,虽有分工,但其作用应该协调而不能相互脱节。所以君主如果明智顺达,则下属也会安定正常,用这样的道理来养生,就可以使人长寿,终生不会发生重病,用来治理天下,就会使国家昌盛繁荣。君主如果不能明智顺达,那么,包括其本身在内的十二官就都要发生危险,各器官发挥正常作用的途径闭塞不通,形体就要受到严重伤害。在这种情况下,谈养生续命是不可能的,只会招致灾殃,缩短寿命。同样,以君主之昏聩不明来治理天下,那政权就危险难保了,千万要警惕再警惕呀!

至深的道理是微妙难测的,其变化也没有穷尽,谁能清楚地知道它的本源,实在是困难得很呀!有学问的人勤勤恳恳地探讨研究,可是谁能知道它的奥妙之处!那些道理暗昧难明,就像被遮蔽着,怎能了解到它的精华是什么!那似有若无的数量,是产生于毫厘的微小数目,而毫厘也是起于更小的度量,只不过把它们千万倍地积累扩大,推衍增益,才演变成了形形色色的世界。黄帝说:好啊!我听到了精纯明彻的道理,这真是大圣人建立事业的基础,对于这宣畅明白的宏大理论,如果不专心修省而选择吉祥的日子,实在不敢接受它。于是,黄帝就选择有良好预兆的吉日,把这些著作珍藏在灵台兰室,很快地保存起来,以便流传后世。

篇3:《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篇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篇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

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

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齐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篇4:内经 灵兰秘典论

内经 灵兰秘典论

至深的道理是微妙难测的,其变化也没有穷尽,谁能清楚地知道它的本源,实在是困难得很呀!

【本章要点】

一、以当时政府官职作比喻,论述了人体六脏六腑的功能特点,说明人体内脏机能既分工又合作的相互关系。

二、指出心主神明和在十二脏中的主宰地位,强调“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的重要作用。

【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①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②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③,孰知其要。闵闵之当④,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注释】

①仓廪:储藏未去壳的谷物的地方成为仓,储藏已去壳的谷物的地方成为廪。

②州都:州指水中的陆地;都,指水所汇集之处;州都,即水陆汇集之处。

③消者瞿瞿:消者,消通“肖”,指有智慧的人;瞿瞿,勤奋的.样子。

④闵闵之当:闵闵,深远的意思;当,事理妥当、合适的意思;闵闵之当,就是指道理深奥的意思。

【译文】

黄帝问道:我想听你谈一下人体六脏六腑这十二个器官的职责分工、高低贵贱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你问得真详细呀!请让我谈谈这个问题。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因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肝,主怒,像将军一样的勇武,称为将军之官,谋略由此而出。膻中,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乐,靠它传达出来。脾和胃主司饮食的受纳和布化,是仓廪之官,五味的营养靠它们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大肠是传导之官,它能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变化为粪便排出体外。小肠是受盛之官,它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进一步分化清浊。肾,是作强之官,它能够使人发挥强力而产生各种技巧。三焦,是决渎之官,它能够通行水道。膀胱是州都之官,蓄藏津液,通过气化作用,方能排出尿液。以上这十二官,虽有分工,但其作用应该协调而不能相互脱节。所以君主如果明智顺达,则下属也会安定正常,用这样的道理来养生,就可以使人长寿,终生不会发生重病,用来治理天下,就会使国家昌盛繁荣。君主如果不能明智顺达,那么,包括其本身在内的十二官就都要发生危险,各器官发挥正常作用的途径闭塞不通,形体就要受到严重伤害。在这种情况下,谈养生续命是不可能的,只会招致灾殃,缩短寿命。同样,以君主之昏聩不明来治理天下,那政权就危险难保了,千万要警惕再警惕呀!

至深的道理是微妙难测的,其变化也没有穷尽,谁能清楚地知道它的本源,实在是困难得很呀!有学问的人勤勤恳恳地探讨研究,可是谁能知道它的奥妙之处!那些道理暗昧难明,就像被遮蔽着,怎能了解到它的精华是什么!那似有若无的数量,是产生于毫厘的微小数目,而毫厘也是起于更小的度量,只不过把它们千万倍地积累扩大,推衍增益,才演变成了形形色色的世界。黄帝说:好啊!我听到了精纯明彻的道理,这真是大圣人建立事业的基础,对于这宣畅明白的宏大理论,如果不专心修省而选择吉祥的日子,实在不敢接受它。于是,黄帝就选择有良好预兆的吉日,把这些著作珍藏在灵台兰室,很快地保存起来,以便流传后世。

篇5:《黄帝内经素论》第:灵兰秘典论(四)

D0701《本脏》:

1、《内经校释》注:“本书第四十七篇篇名。”

2、本脏,实指《灵枢.本脏》,其详尽论述了五脏、六腑之遗传状况与身形、五色、肢节、【月囷】肉、健康、疾病之密切关系。

D0701【月囷】:jun2,《内经校释》注:“肌肉突起的部份。”

D0702 扪循:

1、张景岳注:“扪,摸也。循,摩也。”

2、《内经校释》注:“扪,men2,按,摸;循,为来回寻找,摸来摸去之意。”

Q0801巨肩陷咽:

1、《内经注评》注:“指肩的高度及肩下咽喉凹陷处。”

2、据《灵枢.本脏》LS47—Q0202“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可知:巨肩陷咽,实指巨肩上耸,则咽喉相对陷下之特征,为肺脏脏位偏高之外部表现。

Q0901【骨舌】:

1、《内经注评》注:“马莳和张隐庵均作【骨舌】(kuo4),即肩端骨”。

2、【骨舌】,gua1,肩端骨。

Q0901【齃髃】:

1、《内经校释》注:“指胸骨下剑突部位,俗称蔽心骨。”

2、《灵枢集注》作“【骨曷】【骨干】”,并注:“【骨曷】【骨干】,胸骨也。”

3、齃,he2;髃,yu2。据《本脏》LS47—Q0201“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无【骨曷】【骨亏】者,心高;【骨曷】【骨亏】【小短举者】,心下。【骨曷】【骨亏】长者,心下坚;【骨曷】【骨亏】弱小以薄者,心脆;【骨曷】【骨亏】直下不举者,心端正;【骨曷】【骨亏】倚一方者,心偏倾也。”可知:【骨曷】【骨亏】,即胸骨。观察【骨曷】【骨亏】外象,可知心之小大、高下、端正、偏倾。

Q1201性:命者,遗传因素也;性者,遗传体质也。据《论语》(孔子家语.卷六.本命解第十六):“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人之命与性,何谓也?’孔子对曰:‘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化于阴阳,象形而发,谓之生;化穷数尽,谓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终也,有始则必有终矣”、《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广雅》:“性,质也。”可知:性即天生体质,即遗传体质,此指肾功能状况。

Q1301骸:

1、《内经校释》据《千金》卷十六改为“胲”,并译作“颊部肌肉丰满。”

2、《灵枢集注》仍作“骸”。

3、从原作“骸”,hai2,胫骨,小腿骨;胃容大,则容食量大,长期承重则小腿宽大,其理可通。

Q1302鼻隧以长:

1、《内经校释》注:“鼻隧,此指鼻道而言。”

2、隧,即遂,取深遂意。鼻隧以长,即鼻道深而长。

Q1304果:即裹,眼睑肿。

Q1306三焦:三焦,分上焦、中焦、下焦,亦名一焦、二焦、三焦。此三焦,实指下焦物排泄之道,即下焦水道,即尿道。

Q1307上下三等:

1、《内经校释》注:“三,指面部三个区域,自发际至印堂为上部;自山根至鼻准为中部;自人中至颌部下缘为下部。此三个部位的距离相等,谓上下三等。”

2、《灵枢集注》:“上下三等,谓天地人三部之相等也。”

3、从前文可知,本句所论并非面部望色,而是身形、肢节、【月囷】肉之望形,故上下三等,宜解为:身形上下、三部均等。

LS35——《胀论第三十五》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35—D0501→Q0507‖→‖LS29—Q1307‖→‖SW08‖迁移说明:

1、本段所论,与《胀论》主题无关,文意不属,凑简,当迁出;

2、《太素》置于卷第二十九《胀论》,维持原位;

3、《甲乙》置于卷八第三《五脏六腑胀》;

4、《类经》置于十六卷五十六《脏腑诸胀》;

5、本段所论,与迁入位脏腑之论主题相关,义理相贯,作为帝问未尽之解论,正当其位。

D0501匣匮:据《说文》:“匣,匮也”、《广韵》:“匣,箱匣也。”可知:匮,gui4,即柜,此指存放贵重物品之保险箱。匣匮,即箱柜。

D0501禁器:

1、丹波元简注:“禁秘之器。”

2、《说文》:“禁,吉凶之忌也。”禁器,如西周之酒禁。

D0502黄帝曰:未解其意,再问:

1、《灵枢悬解》卷九《胀论》已删此句。

2、《内经校释》并无此句,并校曰:“此前原有‘黄帝曰来解其意再问’九字,据《甲乙》卷八第三及《太素》卷二十九胀论删。”

3、《内经注评》保留本句,并校曰:“《甲乙经》、《太素》均无此句,认为是衍文无疑而删除。”《内经注评》治学严谨,佩服之!感激之!

3、该句并非衍文,而是记载了帝伯探讨学问之真实场景,删之不宜,自当留之。

Q0502膻中:

1、《内经注评》注:“指胸中而言。肺在胸中,主一身之气,不仅有行驶呼吸、交换气体的功能,且能布散水谷精气以充养全身,所以把膻中称为气之海。”

2、膻,dan4。据《海论》LS33—Q0403“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 、“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可知:膻中,即胸区之气海。

Q0502宫:据《周易.困卦》:“《象》曰:‘据于蒺藜’乘刚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不祥也”、《周易.剥卦》:“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象》曰:‘以宫人宠’,终无尤也。”可知:宫人,即后宫之嫔妃。宫,即后宫。心君者,心脏也;心主者,心包也,故须以后宫区分。

Q0505胃之五窍:

1、《灵枢悬解》卷九《胀论》注:“胃之五窍,咽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也,是皆水谷出入之道,故曰胃之五窍。”

2、姚春鹏注:“指胃气所行上下,包括食道、胃肠道在内的五个孔窍门户,即咽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

Q0505闾里:

1、姚春鹏注:“民户聚居处 。古代二十五户为闾,五十户为里。这里比喻胃肠中聚留的饮食物。”

2、闾,lv2,《说文》:“闾,里门也”。里,《说文》:“里,衣内也。”指里面。闾里,水谷在体内的出入门户。

Q0507畔界:据《说文》:“畔,田界也”、《说文》:“界,境也。”可知:畔界,即区域和边界。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6:《黄帝内经素论》第:灵兰秘典论(三)

SW08——《灵兰秘典论篇第八》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D0000灵兰秘典:《素问集注》注:“吴氏曰:‘灵台兰室,黄帝藏书之所。秘典,秘密典籍也。’”

D0101十二脏之相使:

1、《素问集注》:“六脏藏神,六腑藏物,六脏六腑皆谓之脏,故云十二脏也。相使者,六脏六腑相为传使也。”

2、《素问悬解》卷二《十二脏相使论》注:“旧名《灵兰秘典》,以篇末误重于《气交变论》,结文有藏之灵兰之室一语,王冰因改此名。《新校正》引全元起本原名《十二脏相使》,义取篇首愿闻‘十二脏之相使’名篇。《奇病论》‘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即谓此篇,今故改从原名’。”

3、十二脏之相使,即十二脏之相关功能。“十二脏之相使”,虽出现于《刺法论》篇末SW72—D1001→Q1014“十二脏之相使”,然其与本文《灵兰秘典论》SW08—D0101→Q0114“十二脏之相使”,并非简单重复,彼是论述“神失位”之预刺法,故《刺法论》“十二脏之相使”之文,不可或缺。

Q0101神明:

1、《内经注评》注:“精神,包括智慧和思维活动,张景岳说:‘聪明智慧,莫不由之’。”

2、《内经校释》注:“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3、据《邪气脏腑病形》LS04—Q1201“岐伯答曰: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其一则为工,知其二则为神,知其三则神且明。”可知:神明,即智慧。

Q0102相傅:

1、古有傅说拜相的故事:商王武丁(约公元前1250年-前119年)之丞相,为三公之一,使“殷国大治”、“殷道复兴”。《史记.殷本纪》:“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说。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

2、傅说拜相,在《墨子》、《国语》、《吕氏春秋》、《帝王世纪》、《尚书》等书,均有记载,内容大同小异。由是可知:相傅之官,亦早至殷商,可为《黄帝内经》成书年代考据之一。

Q0105膻中:

1、《类经》三十卷第一注:“按十二经表里,有心包络而无膻中,心包之位,正居膈上,为心之护卫。”

2、《王洪图内经讲稿》第二章第一节《十二脏之相使》云:“膻中就是指的心包,或者说是心包络。”

3、膻,Dan4。据《胀论》LS35—Q0502“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可知:膻中,即心包。

Q0106脾:“脾”后,必有漏简。在《刺法论》SW72—Q1007有“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句,从本论前后论述看,《刺法论》SW72—Q1007所论当为正解。为不擅改经文,特另起分行,调为“脾……”。“脾”条经文不足,依《刺法论》SW72—Q1007“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以译文补足。

Q0106仓廩:据《荀子.富国篇》杨注:“谷藏曰仓,米藏曰廪。”可知:廩,lin3,即米仑;仓廩,即粮库。

Q0109盛:cheng2,装。

Q0110伎:

1、伎,ji4,《韵会》:“伎,伎巧。”

2、《素问直解》注:“肾藏精,男女媾精,鼓气鼓力,故肾者,犹之作强之官,造化生人,伎巧由之而出焉。”

Q0111三焦者,决渎之官:

1、《类经》注:“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故曰决渎之官。”

2、《王洪图内经讲稿》第二章《十二脏之相使》云:“决渎之官,管理疏通水渠的官。又把三焦称作‘水道’。大家所熟悉的通调水道,什么水道?就是三焦水道。”

3、三焦,此独指下焦,即卫气运行之道;渎,小沟渠。全句:三焦,是兴修水道的水利之官。

Q0112津液藏矣:

1、《内经校释》作“精液藏矣。”

2、《刺法论》SW72—Q1013亦作“津液藏矣。”《黄帝内经》中,“精”与“津”,其意相去远矣,当从本经作“津”。

Q0112州都之官:

1、《内经校释》注:“水液积聚的意思。州,有聚义。《礼记.王制》:‘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郑玄注:‘州,犹聚也’。都,《水经注》:‘水泽所聚谓之都’。”

2、州都之官,即水库之官。

Q0112气化,则能出矣:

1、《内经校释》注:“水液聚于膀胱,不能自出,必得下焦气化作用,方能排出,所以说气化则能出矣。”

2、气,此即食物之气;化,消化;气化,即食物消化。全句为:食物消化后,就能排尿了。

Q0114殁世不殆:

1、《内经校释》注:“指终生没有危险。”

2、《广雅.释诂四》:“殁,终也。”殁世即终生;《说文》:“殆,危也。”本义:危险。殁世不殆,即终生无危。

Q0114使道:

1、《内经校释》注:“指各器官发挥作用的正常途径。”

2、使道,指十二官之功能。

Q0114宗:据《周易.震卦》:“《彖》曰:‘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说文》:“宗,尊祖庙也”、《孔子家语.庙制解》:“天下有王,分地建国设祖宗。故筑为宫室,设为宗桃。”及前后文意可知:宗,即宗庙社稷。

Q0114殃:灾祸,遭殃。

Q0115窘:困难,窘迫,取深奥意。

Q0115肖者瞿瞿:

1、《内经校释》注:“瞿瞿,勤勉的样子。有学问的人勤勉地探讨研究。”

2、《素问集注》作“消者瞿瞿”并注:“消者,消息其道之微。瞿瞿,惊顾貌。”

3、肖者,学者也。瞿,qu1,据《说文》:“瞿,隼三视也”、《宗林》:“瞿,大视貌。”可知:肖者瞿瞿,即学者勤奋研究。

Q0115闵闵之当:

1、《内经校释》注:“此言理论的深玄,昏暗难明。如有物之遮蔽,与前文‘窘乎哉’相应。”

2、闵,通悯。《说文》:“闵,吊者在门也。”闵闵,忧虑。例《左传.昭公三十二年》:“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闵闵之当,即忧心忡忡的时刻。

Q0115氂:li4,通厘。

D0201大圣之业:

1、《素问集注》注:“大圣之业者,能正心修身以及治国平天下也。”

2、《吕氏春秋.贵生》云:“道之真,以持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足见古之圣贤高士,均视养生为大圣伟业,而功名利禄、封候称王,不过只是圣人之余事。

LS29—《师传第二十九》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29—D0701→Q1307‖→‖SW08—D0202‖迁移说明:

1、原篇《师传》非独立论文,且与前文义理不属,宜迁出;

2、《太素》置于气论卷第二十九《津液》;

3、《类经》置于脏象类二十九《身形候脏腑》,独立成篇;

4、《灵枢悬解》置于卷六《五阅五使》,黄元御称:“此段旧误在《师传》。”从其迁出,不从其迁入;

5、《甲乙》置于卷一第三《五脏六腑阴阳表里》,且置于“十二脏之相使”之后;

6、“以身形、肢、节、【月囷】肉,候五脏六腑之大小”望诊之法,与本论以“十二脏之相使”论贵贱,主题相符,义理相通,论述更深入,而相得益彰。其为师传之秘笈,作为秘典之论,正当其位。

公众号:其人颂经

《内经》之灵兰秘典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气穴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疟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宝命全形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疏五过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异法方宜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水热穴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标本病传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汤液醪醴论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灵兰秘典论(锦集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黄帝内经白话文:灵兰秘典论,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推荐

HOT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