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仪的现代意义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alun19853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传统礼仪的现代意义(共含9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lun19853”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传统礼仪的现代意义

篇1:传统礼仪的现代意义

从本质上看,中国传统礼仪属于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但是其中也包含着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附带着一种雅致的形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汲取传统礼仪中合理的、有益的因素,并且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的内涵,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可以使传统礼仪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中国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挖掘。当前,可以重点发挥其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改善社会调控方面的作用。

通过礼仪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中国传统礼仪是与道德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虽然当前道德建设的内涵与传统道德的内涵有本质区别,但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传统道德中一些有益的思想和做法,对于加强当前的公民道德建设还是大有裨益的。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明礼诚信列为基本道德规范,把文明礼貌列为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这都要求我们把传统礼仪中的积极因素同现代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创新公民道德建设形式。目前,尤其可以利用传统礼仪来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社会公德的礼仪,体现了维护社会公共领域和谐秩序的道德要求,主要是协调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作为职业道德的礼仪,体现了特定职业的道德要求,主要是协调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我们应发掘传统礼仪中的道德规范,教育广大公民讲礼貌、重礼节,以礼待人;教育各行各业人员爱岗敬业,尊重服务对象,遵守职业道德,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通过礼仪改善社会调控方式。社会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它体现为社会相对稳定而协调的存在状态。制度是约束社会行为、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种类型,而礼仪就属于非正式制度的范畴。从社会调控方式来看,正式制度采用强制性的调控方式,非正式制度则采用非直接强制性的调控方式。礼仪对社会秩序的调控,往往是通过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文化认同等来实现的,在某些时候这是一种更加有效的调控方式。礼仪强调行为的规范、有序和协调。规范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仪规范的要求,有序是要求人们的行为有条不紊地进行,协调是要求人们的行为协调一致。这些要求有利于形成严格的秩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深入研究传统礼仪对社会秩序的调控作用,高度重视礼仪在实现社会安定有序中的意义,充分发挥礼仪作为社会关系的润滑剂、人际交往的纽带和化解矛盾的手段的作用,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篇2:传统礼仪的现代意义

中国的礼仪不同于西方的礼仪。在西方人眼里,礼仪通常是指一种风俗,是依据民族或地域差异来区别的风俗。而中国的礼仪是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礼。在中国人眼里,礼是可以凝聚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一种精神,是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准则。因此,以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礼仪蕴含着特殊的意义,涉及政治、道德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礼仪的政治意蕴。中国的礼仪源起于政治。古人认为,礼是“国之干也”、“政之舆也”,是为政者“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的依据,是保持政令通畅的重要手段。倘若没有礼,再好的政令也不可能通达四方。可见,中国古人是从治国、行政的视角来倡导与推行礼和礼仪的,将其作为治理国家的方略、统治天下的手段。儒家强调教化,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礼和礼仪的教化,达到政令畅通、政治稳定的目标。周公制礼,其所设计改造的一些礼仪与分封制、宗法制相辅而行,作为周王朝最根本的'国家制度,对政治稳定产生了重要作用。正是由于礼、礼仪对于治国、行政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各种礼仪、礼节被整合为系统化的礼制,成为一种行为规范。特别是《周礼》、《仪礼》、《礼记》等礼书的出现,使礼和礼仪具有系统的文本形态,从而用来教化人民。由此可以看出,礼仪的政治意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它是一种政治秩序,这种秩序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它是一种政治手段,这种手段有利于保证政令畅通。

礼仪的道德意蕴。礼仪与道德的结合是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礼仪也是一种道德文化,学习和遵守礼仪是达成善良人格的重要途径。“立于礼”是为人之善,即以礼为做人的根本;“行于礼”是处事之善,即以礼为做事的准则;“让于礼”是交往之善,即以礼为交往的准则。古人具体阐述了礼与德的关系:一方面,礼是德的基础。“礼者,德之基也”,“人而无礼,焉以为德”。礼的观念和意识应该是道德行为发生的基础。另一方面,礼是德的规范。“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身有礼则身修”。礼可以端正人的行为,懂得和遵守礼就可以使人的行为符合礼仪的规范,从而保证德的实现。可以说,礼是一种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礼仪则是这种意识和规范的外显形式。礼仪属于行为活动的范畴,是一种行为道德,它通过行为来表现礼所蕴含的道德。离开礼所蕴含的道德,礼仪只能是繁文缛节。但是,离开礼仪的行为活动,礼所蕴含的道德又将缺乏实现的载体。

礼仪的社会意蕴。在中国历史上,礼仪对于整个社会的治理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礼仪调控社会关系的内在机理,主要是通过礼仪所具有的价值导向功能和价值评判功能来调节人的情感和意识,约束人的行为。通过价值导向功能,礼仪引导人们实施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通过价值评判功能,礼仪对人们的行为作出评判,矫正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人通过礼和礼仪,可以增强对自身情感和行为的约束力;人学习礼和礼仪的过程,就是人格完善的过程,也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在中国历史上,当儒家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文化之后,礼和礼仪就从贵族社会的原则演变为大众生活的准则,从政治统治和思想统治的领域逐步延伸到社会治理等领域,成为实现社会调节和控制的重要手段。礼仪属于社会控制中的文化控制手段和非正式制度,具有非直接强制性的特征。礼仪调节和控制社会主要是通过社会评价和内心反省来实现的,并由此达到群体行为协同和整个社会和谐的目标。

篇3:论传统礼仪的现代意义

中国的传统礼仪不同于西方的传统礼仪。在西方人眼里,传统礼仪通常是指一种风俗,是依据民族或地域差异来区别的风俗。而中国的传统礼仪是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礼。在中国人眼里,礼是可以凝聚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一种精神,是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准则。因此,以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传统礼仪蕴含着特殊的意义,涉及政治、道德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传统礼仪的政治意蕴。中国的传统礼仪源起于政治。古人认为,礼是“国之干也”、“政之舆也”,是为政者“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的依据,是保持政令通畅的重要手段。倘若没有礼,再好的政令也不可能通达四方。可见,中国古人是从治国、行政的视角来倡导与推行礼和传统礼仪的,将其作为治理国家的方略、统治天下的手段。儒家强调教化,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礼和传统礼仪的教化,达到政令畅通、政治稳定的目标。周公制礼,其所设计改造的一些传统礼仪与分封制、宗法制相辅而行,作为周王朝最根本的国家制度,对政治稳定产生了重要作用。正是由于礼、传统礼仪对于治国、行政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各种传统礼仪、礼节被整合为系统化的礼制,成为一种行为规范。特别是《周礼》、《仪礼》、《礼记》等礼书的出现,使礼和传统礼仪具有系统的文本形态,从而用来教化人民。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礼仪的政治意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它是一种政治秩序,这种秩序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它是一种政治手段,这种手段有利于保证政令畅通。

传统礼仪的道德意蕴。传统礼仪与道德的结合是中国传统传统礼仪的重要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传统礼仪也是一种道德文化,学习和遵守传统礼仪是达成善良人格的重要途径。“立于礼”是为人之善, 即以礼为做人的根本;“行于礼”是处事之善, 即以礼为做事的`准则;“让于礼”是交往之善, 即以礼为交往的准则。古人具体阐述了礼与德的关系:一方面,礼是德的基础。“礼者,德之基也”,“人而无礼,焉以为德”。礼的观念和意识应该是道德行为发生的基础。另一方面,礼是德的规范。“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身有礼则身修”。礼可以端正人的行为,懂得和遵守礼就可以使人的行为符合传统礼仪的规范,从而保证德的实现。可以说,礼是一种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传统礼仪则是这种意识和规范的外显形式。传统礼仪属于行为活动的范畴,是一种行为道德,它通过行为来表现礼所蕴含的道德。离开礼所蕴含的道德,传统礼仪只能是繁文缛节。但是,离开传统礼仪的行为活动,礼所蕴含的道德又将缺乏实现的载体。

传统礼仪的社会意蕴。在中国历史上,传统礼仪对于整个社会的治理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礼仪调控社会关系的内在机理,主要是通过传统礼仪所具有的价值导向功能和价值评判功能来调节人的情感和意识,约束人的行为。通过价值导向功能,传统礼仪引导人们实施符合传统礼仪规范的行为;通过价值评判功能,传统礼仪对人们的行为作出评判,矫正不符合传统礼仪规范的行为。人通过礼和传统礼仪,可以增强对自身情感和行为的约束力;人学习礼和传统礼仪的过程,就是人格完善的过程,也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在中国历史上,当儒家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文化之后,礼和传统礼仪就从贵族社会的原则演变为大众生活的准则,从政治统治和思想统治的领域逐步延伸到社会治理等领域,成为实现社会调节和控制的重要手段。传统礼仪属于社会控制中的文化控制手段和非正式制度,具有非直接强制性的特征。传统礼仪调节和控制社会主要是通过社会评价和内心反省来实现的,并由此达到群体行为协同和整个社会和谐的目标。

篇4:论传统礼仪的现代意义

从本质上看,中国传统传统礼仪属于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但是其中也包含着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附带着一种雅致的形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汲取传统传统礼仪中合理的、有益的因素, 并且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的内涵, 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可以使传统传统礼仪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中国传统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挖掘。当前,可以重点发挥其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改善社会调控方面的作用。

通过传统礼仪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中国传统传统礼仪是与道德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虽然当前道德建设的内涵与传统道德的内涵有本质区别,但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传统道德中一些有益的思想和做法,对于加强当前的公民道德建设还是大有裨益的。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明礼诚信列为基本道德规范, 把文明礼貌列为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这都要求我们把传统传统礼仪中的积极因素同现代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创新公民道德建设形式。目前,尤其可以利用传统传统礼仪来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社会公德的传统礼仪,体现了维护社会公共领域和谐秩序的道德要求,主要是协调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作为职业道德的传统礼仪,体现了特定职业的道德要求,主要是协调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我们应发掘传统传统礼仪中的道德规范, 教育广大公民讲礼貌、重礼节, 以礼待人;教育各行各业人员爱岗敬业,尊重服务对象,遵守职业道德,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通过传统礼仪改善社会调控方式。社会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它体现为社会相对稳定而协调的存在状态。制度是约束社会行为、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种类型,而传统礼仪就属于非正式制度的范畴。从社会调控方式来看,正式制度采用强制性的调控方式,非正式制度则采用非直接强制性的调控方式。传统礼仪对社会秩序的调控,往往是通过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文化认同等来实现的,在某些时候这是一种更加有效的调控方式。传统礼仪强调行为的规范、有序和协调。规范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传统礼仪规范的要求,有序是要求人们的行为有条不紊地进行,协调是要求人们的行为协调一致。这些要求有利于形成严格的秩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深入研究传统传统礼仪对社会秩序的调控作用,高度重视传统礼仪在实现社会安定有序中的意义,充分发挥传统礼仪作为社会关系的润滑剂、人际交往的纽带和化解矛盾的手段的作用,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篇5:现代礼仪的作用及意义

现代礼仪的作用及意义

讲究注重礼仪的作用和意义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1.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思想道德建设,而礼仪在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规范人们的行为,防止和减少各种丑恶现象的发生,净化社会环境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礼仪能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讲究礼仪既是人际交往中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行为,也是一个公共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一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往往也在待人接物、仪表仪容、谈吐教养等行为举止各个方面表现出高尚的礼仪,这是其内心所具备的高尚道德和文化素养的反映。其次,礼仪对社会能起到净化和美化的作用,因为它不仅反映社会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还可以形成一种具有约束力的道德力量。再次,礼仪能提高人们的修养,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温文有礼,谈吐不俗,养成守纪律、有礼貌、讲卫生的习惯,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劳动纪律,培养待人有礼、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和优良品质,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

2.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物质文明是基础,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反过来,精神文明也反作用与物质文明建设,并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着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讲究礼仪,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有助于协调各方的经济利益与矛盾,有助于协调经济实体内部的各种关系,增加内部凝聚力。可见,讲究礼仪不仅仅是精神文明问题,它在市场经济中作为一种手段,可以直接促进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

国际交往中,既有各国来旅游、访问、工作、经商的,也有我们走出国门的,大家讲究国际礼仪交际礼仪,尊重各国的风俗习惯,民族特点,会对我们与国际市场接轨,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发挥,起到良好的效果。

篇6:传统书院教育的特质及现代意义

传统书院教育的特质及现代意义

书院教育o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中最有价值的一部份。先秦时候孔子兴办私学o可说是书院教育之雏形r而汉唐时候的精舍o可说是书院的前身r到北宋时候o书院教育才正式确立。书院教育的最大特色o在於她是由民间学者创办o没有政府的认可与资助o与官办高等学府在许多方面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

如果我们翻阅中国教育史的着作o我们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o就是s在历代之中o最有活力的教育都是书院类型的私学o而这些私学当发展到高峰的时候o往往因受到政府的认可和资助而转化成官学o而一旦成为官学之後o便往往失之了她的活力o最後趋於衰落o被其他新兴的私学取代其地位。这种现象o唐君毅先生尝称之为「三部曲」 o即私学由兴起o到转为官学o到最後衰落的三个阶段。 (注2)

本文不拟讨论上述现象的产生原因o笔者提及此事o只是想突出一个不争的事实o就是相对於官学来说o传统的书院教育o有其巨大的价值和意义。笔者甚至认为o就是在现代社会中o传统的书院教育仍有其不可或缺的价值。

就笔者所知o传统书院教育的主要特质有以下各项s

1.强调道德教育o反对追逐名利

唐宋以来o官学的最主要特徵之一o是把教育和科举取士结合起来。从好处来说o这种教育能培养国家所需人才o并有利於政府的统治r然而o从坏处来说o则官学容易沦为士人追名逐利的场所o令教育趋於堕落腐化。

书院教育o则往往秉承儒家的教育理想o从个人方面说o是以成就道德人格为最终目的o从社会方面说o则是进身朝政以实行推己及人的外王之道o或者在朝野上依社会良心议论朝政o令国家朝政纳于正规o人民能安居乐业。理学家朱子(朱熹)曾说s「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o莫非使之讲明义理o以修其身o然後推以及人o非徒欲其务记览p为词章o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注3)就是这个意思。

2.着重尊师爱生o建立师生情谊

中国古代教育素有「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o但这个传统却并非在官学而在书院o因为官学的师生许多时候以利害关系为主o故关系容易流于冷漠疏远o不及书院的师生往往有着纯粹而真?的师生关系。

一方面o由於生徒是择师而从的o他们未入门时已对老师的学问和人格十分仰慕o加上入门後得到老师的悉心教导及人格感召o故对老师更加尊崇。以理学家陆象山为例o他与学生有着深厚的感情o当他逝世後灵运回家乡o弟子门人前来吊唁哭丧者近千人。另一方面o老师教导学生o并不重在传授知识o而着重动之以情o说之以理o更重以身作则的人格感召o因此o往往对学生十分爱护和关怀。以朱子为例o他白天忙於公务o晚上才到书院讲学o据说他「随问而答o略无倦色o多训以切己务实o毋厌卑近而慕高远。恳恻至到o闻者感动。」(注4)

3.尊重学术自由o扬弃门派之见

作为中国主流的儒家思想o一直重视天下一家的道德情怀及和而不同的学术精神o这种观点最能在书院而非官学中体现出来o因为政府为了统治上的方便o往往将思想规范化p单一化o以便於操控o每每令到学术自由受损。相反o由於书院是民间发起的o能够体现学术的自由精神。因此o在历代书院发展的高峰时期o学术界往往出现百花齐放o百家争鸣的现象。以南宋来说o岳麓书院本为湖湘学派张南轩的讲学基地o但他却广邀不同学派的学者到书院讲学o闽学派的朱子及永嘉学派的陈止斋等o都曾到书院讲学o并受到学生的欢迎。另外o朱子主持白鹿洞书院o甚至邀请论敌陆象山前往讲学o双方都显示出兼容并包的学术胸襟。还有o历代的书院常常举办讲会或会讲o召集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一齐讨论重要的学术问题o俾使大家能互相了解和会通o这与现代教育中的学术研讨会的理性交流精神大抵可以相提并论。

4.提倡学术创新o否定死守陈说

这点与上一点有密切的关系。在官学来说o由於教学内容p考核标准等都由官方严格规定o容易造成学生死守教材p背诵章句o不敢提出自己的不同的看法。但在书院方面o由於课程较灵活自由o故此o无论教者与学者都能自由发挥o勇于创新。

以程朱理学为例o其兴起与其自由讲学精神有密切关系。例如o在教材方面o除了采用汉唐诸儒所重的《诗》p《书》p《礼》p《易》及《春秋》等「五经」外o亦创新地从《礼记》中取出《大学》p《中庸》二篇o并与《论语》和《孟子》并列为「四书」o甚至从儒学义理的角度出发o将它们的地位提到在「五经」之上。另外o即使是讲授传统经典o亦着重从中发掘新的义理o而非死守旧说。

到明代o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後o它就由一种富有创见的学术思想演变成为化的教条和章句。但当时以书院为讲学基地的新进学者王阳明p湛若水等及其弟子们o敢於向这种腐化的官学作出批判o并由此而发展出崭新的心学的思潮o将儒学思想推向另一个高峰。

上述传统书院教育的特色o明显有着巨大的价值o而且o这些价值有其恒久性o即使在现代社会o亦有其不可磨灭的光彩。以深受西方教育影响的现代教育来说o後二点的价值仍然是无容置疑的o因为现西方教育从来亦是十分重视学术上的'自由与创新o故此二点亦可得到高度的评价。

至於前两点o表面看来o似与现代教育的理想不尽相同o故容易令人怀疑其价值。可是o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首先o现代教育较重视传授知识和实际技能o从好处来说o是能够培养和训练科学和技术人才o这在现代社会来说o固然有其价值o然而o代价往往是对人的道德价值重视得不够o以致只讲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o如做个良好公民p不妨害他人的自由和权利之类。这种社会o其实并不符合我们道德意识的彻底反省o并不是使人趋向于成就圆满人格的理想社会。

其次o现代教育特重理性o相对来说o却疏忽人的情感o因此o人与人之间往往只求理性的了解o而许多时候不能有互相的关怀和感通o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隔膜。另外o即使现代教育亦有讨论人生价值的内容o但却只流于理论层面o在实践层面却出现极大的缺陷。一方面o教师往往只重视讲道德o却不能身体力行o容易变成讲一套p做一套o令价值的教育无法完全落实。另一方面o学生只重视对道德问题作理性的思考o而忽略在现实生活中将价值体现出来o亦不能成就圆满的德性。

所以o在这些方面o传统书院教育甚至可以有补充现代教育的不足之处o因此o我们应对她有更多的了解o以求能继往开来o并与现代西方教育相结合o为未来人类社会建立更完备的高等教育。

注 释

(1)笔者在中国教育史方面o说不上有什麽深入的研究o因此o本文也算不上严格的学术着作o笔者写本文的目的o也仅是以浅白的方式介绍一下书院教育的特质和现代意义o文中有关书院教育特质的部份o主要观点o大抵根据以下一书s朱汉民着《中国书院》(台湾商务印书馆o1995)

(2)详唐君毅着《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台湾学生书局)。

(3)朱熹着《白鹿洞书院揭示q跋》。

(4)《朱子年谱》卷四。

篇7:论中华传统道德的现代意义

论中华传统道德的现代意义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中华传统道德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是一个不容绕过的严肃的历史性课题.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确认中华传统道德的'现代意义的态度与程度如何,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传统道德与中国现代化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力度如何,以及在关键性环节促进中华传统道德向现代化转换的深度如何,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快慢与水平的高低.

作 者:张艳国 康凤云  作者单位:张艳国(<江汉论坛>副主编)

康凤云(湖北省电大)

刊 名:中华文化论坛  PKU英文刊名:FORUM ON CHINESE CULTURE 年,卷(期): “”(2) 分类号:B82-052 关键词:中华传统道德   现代价值   互动关系   转换  

篇8:传统诚信道德意义的现代诠释

传统诚信道德意义的现代诠释

诚信思想是传统文化的大道哲学,是人性存在、社会价值成立的'本体.在中国古代,成为内修、言行、持国的通则、天人和谐之道义.它又开启现代道德价值之根源,是现实公民道德建设之本、持家之道、经商之宝、交友之则、为政之要.

作 者:萧鸿江  作者单位:大连大学,学报编辑部,辽宁,大连,116622 刊 名:大连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年,卷(期): 24(1) 分类号:B82-052 关键词:诚信   大道哲学   道德建设   持家   经商   交友   为政  

篇9:传统文学在现代的意义论文

传统文学在现代的意义论文

近日读到一篇文章,分析综艺节目“我是歌手”火爆的原因,文中引入这样一个概念:社交货币。这是一个来自新兴的社会媒体经济学的理论,大意就是我们以某个话题、现象、概念作为谈资,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探讨,在对信息的分享与谈论中,实现彼此的了解和自我形象的凸显塑造。显然,“我是歌手”热播的几个月里,它在公众媒体和大众人群中,正是充当着超级社交货币的角色一一比如,对李健的喜欢与否已经生生把笔者的闺蜜圈分作两个阵营,文艺女与非文艺女就此实现了一次相互识别和区分。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文学、作家和作品,就是通行于时代、社会、公众的“超级社交货币”。人们在阅读、讨论文学作品和主题人物的过程当中,输出和交换着自己关于世界的看法与论调,确认和塑造着自己的价值取向,甚至由此养成自己的情感方式和话语方式,凸显着自我的独特性。那是文学辉煌灿烂的时代,至少貌似是。

而今天,从博客到微博和微信,新媒体和自媒体,网络文学和超文体链接,这些文本形式和传播方式正在替代文学而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社交硬通货。文学,我们通常所谓纯文学意义上的作家作品和现象话题,越来越淡出公众目光之所及,越来越边缘,自说自话、自娱自乐。于是,很多作家与批评家开始忧心忡忡满面愁容地发问:新媒体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在哪里?

尽管,笔者承认自己严重依赖微信,随时刷屏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尽管,笔者承认自己也会津津有味地追看《甄媚传》和小白文,但笔者真的不认为纯文学有那么岌岌可危和日落西山。网络文学的铺天盖地与目不暇接也好,移动终端轻阅读的流行盛行也好,包括微博控、微信控,笔者倾向于把它理解为精神产品从生产、传播和接受评价体系越来越细分的结果,而大工业生产和现代社会,本身就包含着层次种类细密的分工。纯文学不再成为公众的社交货币,人们转身从新媒体上去寻找和接受更多类型的资讯与观念、讲述与阐释,不同的精神产品和文化形式,对应不同的需求和人群,这不过是各就其位、各得其所。

1980年似乎是文学最兴盛发达的年代,至少貌似辉煌灿烂。所以今天有太多的作家批评家在悲伤地缅怀那个年代,烯嘘文学的中心位置一去不复返。还有很多人会因为网络文学的流行而去感慨当下人们阅读水平的下降甚至堕落。笔者倒觉得,文学地位的这些变化恰恰有力地证明了时代的进步和成熟,更真实地呈现出大众在精神产品和文化需求上的真正主体性一一他们更明确更自觉地提出了多层次的精神产品需求,而不再是精英居高临下地给出什么他们就追捧接受什么。无论各种站上的各种超长篇网文,还是几乎每个人手机上都在操弄的140个字与秒刷刷的朋友圈,更提供给每个人一种播报、描绘、表达和阐述外在世界和与自我的权利与权力。阅读与写作,似乎从未如此自在和自由,从未如此充满选择性与可能性。

当然,传统意义上的作家就必然和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严峻问题:文学将以怎样的合理性与说服力在这个多媒体融合的时代安放自己?文学如果在这个网行天下微力无边的时代还有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那么它一定要在围观热闹、点评八卦、演绎传奇之外提供更有价值的独特东西。那究竟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它至少得包含着对世界个体化的打量思虑,以及对人和人心的体恤和理解,它和弥漫在现实经验中、网络狂欢里、通俗小说中那些外在简单的是非评定和价值判断构成一种对峙和撕扯,它对各种想当然和理所应当构成一种打破和挑战。

新媒体时代对更年青一代写作者影响尤甚,但未必是直接和显而易见的。这种影响或者说改变,不是读者群的此消彼长,更不是有你没我的.替代压力,而是通过影响写作者自身来实现的。时代的大趋势大氛围,资讯传播分享的新方式,日常经验和个人体验的新媒体化,这些都会参与塑造着一个写作者的审美趣味、思考力,以及表述习惯话语方式等等,这些潜移默化的变化一定会反映在一个人的写作中。新的时代必然养成新的作家和作品,无须焦虑、躲闪,更不必呼唤期待,它注定要发生的。而文学,当它充当公众社交货币角色的时候,当它处于时代焦点和社会中心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被各种诉求、立场、企图心捆绑束缚,被不可承受之重挤压得变形而丧失初心。而安于边缘,文学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自在自得自由,从而重申自我立场、回到文学本身。

所以,文学,在这个时代,幸与不幸、生机勃勃与垂头丧气、机会与挑战,同在。最好的时代,或最坏的时代。

现代礼仪论文

现代礼仪基础知识

现代礼仪教养

现代礼仪教学计划

传统婚庆礼仪小常识

中餐传统礼仪202

传统殡葬礼仪:礼服

传统礼仪不能淡忘

传统礼仪书信范文

传统思维方式&现代广告

传统礼仪的现代意义(通用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传统礼仪的现代意义,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