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的传统基本礼仪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莫妮卡贝鲁奇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祭灶的传统基本礼仪(共含11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莫妮卡贝鲁奇”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祭灶的传统基本礼仪

篇1:祭灶的传统基本礼仪

祭灶习俗

送灶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汉族民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风习,故祭灶仅限男子。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流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请灶君吃吃喝喝,贿赂灶神,让他醉饱上天,不要议论人间短长,回来时最好带点儿钱来分分,祭灶不仅是为了免灾,更重要的是为了祈福。祭灶的时间各地不一,北方为腊月二十三,南方为腊月二十四。中国民间还有“官三、民四、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老百姓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在二十五举行祭祀。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 “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执酒浇鸡头。若鸡头 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祭灶糖、

祭灶汤河南人祭灶历来由,民间传说,月亮属阴,灶君属阳,故“男不祭月,女不祭灶”。但安阳等地,也有家庭主妇主祭者。祭灶日晚上,家家用豆腐、粉条、白菜、海带等作成“祭灶汤),老灶爷牌位前,再供上用糖糊或麦糖饴制成的芝麻酥,“祭灶糖”,“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于祀时以糖饼粘神口使勿言”。还烙制十八个火烧,并用公鸡一只,夹其两翼,放在灶神前,将一些草、豆放在一边以“秣神马”。主祭者先将酒洒在鸡冠上,燃香、烛于神案前,并燃放鞭炮,口念祷词,内容多种多样,为求助祈福之语。将灶神像从墙上揭下,用灶糖轻轻在其嘴上抹一下,于纸马上焚烧,高呼“送灶爷骑马升天”,祭祀便告结束。年关:中国成立以前,祭灶节后也是贫苦人家难过的日子,称作“年关”,地主多派人到穷人家讨债要帐。难以还债者只好躲出去,“躲年关”,年三十贴了对子后再回家,俗有“年三十儿贴花门”之后外人便不可进家的规矩,称“要命的祭灶,救命的春联。”

填仓全家老幼便一起享用祭灶糖、饼和共进晚餐。进晚餐多用面条等素食,不食荤腥,讲究吃得越多越好,称“填仓”。

灶神传说

传说中国古代奉祀的灶神,即是火神祝融,《礼记·礼器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日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廿三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个好点子。在腊月廿三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里,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以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和睦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廿三夜里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此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廿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实际上,不同地区还流传着许多不同的传说。还有一种说法是:灶王爷原来是一个富家子弟,姓张名禅,娶妻之后,生活过得十分美满。谁知没过几年,张禅便心生邪念,他喜新厌旧,硬把自己好端端的结发妻子给休了。妻子无奈,只好另居他乡艰难度日。从此,张禅不务正业,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不料一年冬天,张家突遭大火,把个偌大的家业烧得精光,而张禅的双眼也被烧成了瞎子。面对如此惨状,张禅只好四处乞讨为生。一日,他讨饭来到一家门首,好心的女主人见他可怜,便把他请到家中,做了好菜好饭招待他。言谈之中,张禅发现这位女主人竟是自己休了的前妻,于是羞愧难当,便一头扑进灶火里活活烧死。后来,玉皇大帝得知此事,觉得他是浪子回头,还可利用,便封他为灶君,即灶王爷,让他司察人间的功德善恶,并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庭去汇报一次人间的实情。岂知这位张禅,自当上灶君之后,仍是好吃懒做,不务正业。人们信不过他,害怕他上天之后胡言乱语,便在他上天之日,摆上糖瓜来祭奠他。祭祀时,先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贴在灶君像的两侧,用来提醒他多为百姓说好话,办实事。至于供品糖瓜,是取其又甜又粘的特点,用来糊住他的嘴。当他尝到糖瓜的甜味时,就要多说点好话,如果他想打小报告说坏话时,就让糖瓜的粘性粘住他的嘴,让他想说也张不开口。而在河南汉族民间,多尊传说中的泥匠张奎为灶神,其锅台垒得好,死后作了灶神。传说“灶神司人间善恶,回好言,保来年免灾”。河南民间灶神之位多设在厨房的后墙上,灶神画多为朱仙镇木版印制。中为灶君夫妇,为玉宇天宫,印有当年历法和农历二十四节气表,有几龙治水,几日得辛。中间是一聚宝盆,外有八仙,左右待立金童玉女、两侧还有鸡犬六畜,称“老灶爷牌位”。

习俗

我国有许多地区——特别是北方的农村,有一项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这就是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也有个别地方是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都要祭灶,俗称过小年。祭灶就是祭灶神,也有的地方叫祭灶君、辞灶,更土气一些的说法干脆就叫祭灶王、祭灶王爷。

一般地说,民间祭灶是基于这样的传说:腊月二十三这天是灶神回上天汇报人间的善恶情况、请上天赏罚的日子,所以将这一天定为祭灶日。每年腊月二十三这天,祭灶的人家会把灶台及锅碗瓢盆洗得干干净净。祭灶之前,先将墙上头一年贴的旧灶神像揭下,连同提前备好的纸马和草料在香炉前焚化,表示灶神升天。而且祭灶时,还要放炮、炒麦牙糖豆。用麦牙糖祭灶神,意为让灶神甜嘴,到上天汇报这家人的好话,而不说坏话。不仅如此,我国北方的许多农村平时就在家中灶台上挖一个墙洞——神龛,搭一个灶王台。灶神像两旁往往还贴上千篇 一律的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也有的供奉男女二神,男性神为灶王爷、女性神就是灶王奶奶。

年年有腊月二十三,年年有许许多多人祭祀灶王,那么又有多少人考证过灶王爷的真正来历呢?

近几年,在山西省高平市庄里村发现了炎帝陵,继之又先后发现了炎帝行宫、炎帝中庙,找到了当年炎帝“尝五谷、制耒耜”的羊头山。有中庙,就应该有上庙、下庙。几个对炎帝研究有深厚兴趣的学者和考古爱好者在孜孜不倦地寻找炎帝上庙和炎帝下庙时,结果发现“炎帝下庙”就是“灶君庙”。也就是说“灶君”就是炎帝。他们还找到了几个理论上的根据,其中之一是《论衡·祭意篇》中曰:“炎帝作火,死而为灶”,“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炎帝是中国神话中最古老的火神,古称火帝,也是传说中最古老的灶神之一。火被引进人类的居住空间,是与先民的定居和农耕生活分不开的。传说,炎帝神农死后,托身于灶神,表现了死而为灶、造福人类的精神。

多少懂一些古代中国史的人都知道,炎帝和黄帝并称中华民族的始祖。在远古时期,炎帝的足迹踏遍北方广袤的土地。他从最初的居住地姜水一带(陕西宝鸡一带,也有说是山西屯留一带)率部落沿渭水、黄河东下,一直朝华北大平原挺进,完成了中华民族史上第一次大迁徙。其时的炎帝事业如日中天,建都于山东曲阜。然而,就在炎帝意气风发、再图大业时,却受到了蚩尤的进攻。危急之时,炎帝联络到了和他一起出道的黄帝。两大部落在河南郑州地区会合,一举将蚩尤擒杀。从此,在中华民族史上“炎黄”就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概念,历代中国人都以“炎黄子孙”为荣。可是好景不长,后来炎帝和黄帝之间因为争夺运城一带的盐池发生了冲突,战争的结果是黄帝大胜。失败后的炎帝一路南逃,来到上党盆地。他在黎候岭(又名羊头岭,今山西长治县城西北之黎岭)地区建立了耆国(《尚书》中说,“耆既黎也”,故得名。),并碾转于羊头山(山西高平市境内)和百谷山(位于山西长治市境内,当地人又称其为老顶山)之间,“尝五谷,制耒耜”,升起了中华农耕文明的曙光。

炎帝,这位华夏农耕与医药的祖先,在上党地区亲尝百草、精选嘉谷、创制耒耜、教民播种,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后来,他的后代再度南迁。

祭灶的传统礼仪

篇2:植树节传统基本礼仪

植树趣闻

几百年前,南斯拉夫就制定了一项法律,规定每对新婚夫妇,必须先种植油橄榄树70株。

日本鹿儿岛等一些地区也有新婚夫妇要植树的规定,树旁立碑写明姓名和婚期,植后50年方能砍伐,届时植树夫妇可举行结婚50周年庆祝活动。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法令条文规定,第一次结婚要种树2棵,离婚的要种5棵;第二次结婚必须种树3棵,否则不予登记。

添车种树,在日本有一项特殊的规定,凡是私人增添一辆汽车,必须植一棵树。这是因为,每辆汽车每年要排出大量有毒的碳氢化合物,还要发出噪音,而树木则是天然的“消毒员”和“除音器”,所以必须种树。

添丁种树,在非洲坦桑尼亚的许多地方,有一种“添丁植树”的风俗,即谁家生了孩子,便把胎盘埋在门外的土地里,并在那里种上一棵树,表示希望孩子像树一样茁壮成长。

家庭树,波兰的一些地方规定:凡是生了小孩子的家庭均要植树3株,称之为“家庭树”。树木银行,为了防止建筑工程毁坏树木,日本开办了“树木银行”。凡施工单位,必须把清理场地挖出来的带根树木及时存入“树木银行”,在工程结束后,该单位必须及时把树木取出来栽上,以保持原有的绿化面积。

求爱树,在德国的波恩市,每年的植树季节,小伙子要送给姑娘一棵精心挑选的白桦树苗,亲手把它栽好,以表达爱慕之情,人们称之为“求爱树”。

节日成效

一场世界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成效最为显著的义务植树运动在中国持续开展了30余年。全民义务植树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不论工作有多忙,不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外地,都认真履行公民应尽的植树义务。统计显示,自1982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以来,中国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104亿多人次,累计义务植树492亿多株。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有力推动了中国生态状况的改善。这个运动启动之前的1981年,中国森林面积为17.29亿亩,活立木蓄积量为102.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2%。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中国森林面积已达到26.2亿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36.1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1%。在世界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中国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森林植被状况的改善,不仅美化了家园,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对农田的危害,而且还有效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储碳能力。第35个植树节和首个国际森林日到来之际,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今天(11日)发布《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下称《公报》)。《公报》称,中国人均森林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还较少,区域、城乡造林绿化发展还不平衡,国土绿化成果巩固的任务艰巨。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在此间表示,“美丽中国,绿色是根本。没有了森林和湿地,岂能奢谈山川秀美?”据《公报》介绍,20全国共有6亿人次参加各种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植树26亿株。截至年底,全国参加义务植树人数累计达139亿人次,义务植树640亿株。国家林业局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12年全年造林601万公顷,其中,林业重点工程造林274万公顷,占45.6%。截至目前,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71.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0.7万公顷;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平方米。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已分别达到39.2%和35.3%。

植树文化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为了保护林业资源,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设立了植树节,如印度每年7月第一周为植树节;朝鲜每年4月6日为植树节;泰国把国庆节定为植树节;菲律宾每年9月第二个星期六为植树节;意大利每年11月21日为植树节;美国各州都有植树节,但由于各地气候差异,全国无统一日期;巴西每年9月21日为植树节;哥伦比亚每年10月12日为植树节;萨尔瓦多植树节和教师节合在一起,每年6月21日举行;埃及每年9月至11月为植树节……在这些国家中,美国的植树节最早,已有130多年的历史。1872年4月10日,由内布拉斯加州一新闻记者发起美国第一个植树节。当天,内布拉斯加州全境种树超过100万棵。它正式成立由J. Sterling Morton(J.斯特林莫顿)在1872年的内布拉斯加州。到20世纪代每个美国公众已通过国家法律,宣布某一天为植树节或植树节和伯德日纪念活动。由于日期不同,建立了根据气候和适当的种植时间。植树节是一个假期,有一个国际遵守和很多国家的认同。在美国,是全国植树节庆祝4月第四个星期五。有些州庆祝选择在不同的日期对应的最佳时机植树地区植树节。巴西是一个森林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孙森林的近五分之三在巴西境内,全国森林覆盖率为52%以上。尽管如此,巴西人仍然不忘植树造林。巴西政府对森林资源采取合理开发的同时积极鼓励人们植树造林。为了积极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1月8日在内罗毕发起“为地球植树:10亿棵树运动”。这一运动计划在全球种植最少10亿棵树。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并积极投身植树造林活动,人类生存的环境将会得到不断的改善。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由于各国国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树节在各国的称呼和时间也不相同,如日本称为“树木节”和“绿化周”;以色列称“树木的新年日”;缅甸称为“植树月”;冰岛称为“学生植树日”;印度称为“全国植树节”;法国称为“全国树木日”;加拿大称为“森林周”。

植树节传统礼仪

篇3:除夕的传统基本礼仪

节日渊源

岁除

是岁末除旧布新的日子。除夕,即岁除之夜,它与岁首(新年)首尾相连。旧岁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换新岁了,故俗以为除夕。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风俗,岁除之日是传统的祭祖节。古籍中有讲到:“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就是说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我们人类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另据《吕氏春秋·季冬记》中说,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每年将尽的时候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据说这也是当时“除夕”节令的习俗之一。除夕通常会被称为大年三十,但是其实由于阴历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十二月三十,也可能是十二月廿九,但不论如何,它都是阴历年的末尾。

风俗习惯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吃年夜饭,是年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这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习惯,古代北方底层人民生活很艰辛,一年到头不饿肚子已经是最大的希望,改善生活的美食只能留到大的节日和特殊的日子时才能吃,而被列为最好吃的美食“饺子”也是最难吃到的,所以才找机会就吃饺子。

窗花

在中国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后来因为剪纸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窗花也由此得名。窗花的表现题材极其广博,戏剧人物、历史传说、花鸟鱼虫、山水风景、现实生活及吉祥图案均可成为窗花的表现内容,可谓无所不有。但最多的是花卉动物、喜庆吉祥纹样,常以“吉祥喜庆”、“丰年求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连年有余”、“贵花祥鸟”等为主体。

压岁钱

压岁钱,是过年习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节日禁忌

人们在除夕到来时,一面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扫卫生,以驱疫病、除恶鬼。

民间流传除夕的禁忌:

1、福字不能倒贴,大门是迎福纳福的地方,福字应该正贴。福字倒贴的地方一般是水缸,垃圾箱。

2、如果是自家大门对准邻居家大门,那么,务在自家大门口外面的门框上挂两个中国结,以趋利避害。

3、忌倒污水、倒垃圾、丢弃杂物、扫地、洒水、随地便溺。据说这样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就会降祸于人。

4、不论是否守岁,屋里的灯都不要关,要彻夜不灭,寓意来年前途光明。

5、记得要在年前还清债务,如果已欠过年,初一到初五也不能上门讨债。

6、忌说不吉利的字眼。

7、过年期间鱼是必备菜,曰“有余”。吃鱼时,应将头尾留下不吃,这样就表示来年不仅有吃穿,还有剩余。

篇4:祭灶风俗文化礼仪

祭灶习俗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湖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祭灶

灶就是用土或石砌起来可以烧火饮食的人造物,在今天的农村中还普遍使用。灶的性质与少数民族的火塘相似,据此可以推想,灶神的前身就是原始人的火塘神,灶神就是火神的转变。据考古和民俗材料印证,这种信仰当起源于母系氏族阶段。火神观念产生后,随后便产生了相应的祭祀仪式,早在《周礼》中,就有「天子祭五祀」的记载。祭社神就是其中之一。《后汉书·阴识传》载:阴子方为人至孝,腊日晨炊,忽见灶神现形,子方再拜,以家中黄羊礼之。从此以后,竟成巨富。阴氏子孙便世世代代在腊日用黄羊祀灶。人间之所以对灶神如此敬重,是由于人们认为炉灶中的火是上帝派驻人间的全权监察,是各户的主要家神,它不仅掌饮食,并主宰全家的生死祸福。而且,灶神与全家成员的生活最接近,明察男女老幼的一言一行,它可以直接返天向上帝报告人间的善恶,西汉时就有了「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2) 的传说。魏晋以后至唐宋,更盛传灶神夜间或选日上天白人罪状,并演变出许多民间传说。正因为人间相信灶神决定一家的贫富之命,记人善恶,上报天堂,所以祭灶时必须恭敬,由此而生出许多忌讳。如切不可对灶吟咏嬉笑,秽语恶言,也不可烧不净柴,不可用灶火烧香等,在敦煌伯二六六一背《诸杂略要得抄子》卷中,更明确指出了忌凶、吉利

北京祭灶的风俗

昔日北京,每逢到阴历腊月上旬,大街小巷的油盐店、杂货铺、南纸店、百货摊都以代卖“灶王爷”。这种要木版水印的神像,大多来自华北的“版画之乡”天津杨柳青。那和蔼、肃穆、善静的灶王爷、灶王奶奶盛装端坐,给人们以庄重的感觉。

每年一度,人们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不能说“买”)来代替被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熏火燎了陈旧不堪的旧灶王像。这似乎是在向人们预告,除夕马上就要来到了。

给灶王爷、灶王奶奶奉上的供品,不须用鸡鸭鱼肉、干鲜果品之类,更不须用牛羊三牲,只须一些“糖瓜“(用麦芽糖制做的像鸡蛋大小的瓜状糖块)就可以了。稍考究一点的人家,再供上一碗用糯米蒸熟的莲子八宝饭,他老人家就会更心满意足。灶王爷骑的神马,还要供以香糟炒豆和清水。

俗云“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上天”,这天人们称它为“祭灶日”。在北京,这一天晚餐之前,每家家长都要先用糖瓜在灶门前烤化,然后抹在灶王爷、灶王奶奶的咀唇上。即使灶王爷不馋,人们也硬要把烤化了的糖饴放在他老人家的嘴边,看业灶王爷贤伉俪都是喜欢吃甜食的。至更尽时分,家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燃放鞭炮,举家男子罗拜,祝以抑恶扬善之词,送灶王爷上天,去向玉帝启秦人间一年之善恶,而妇女不能参拜,只于内室扫除炉灶,燃灯默拜。

篇5:祭灶节风俗礼仪习惯

关于祭灶节

祭灶,从夏代开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灶王爷,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祖先之一,是中国的圣人和先贤,为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生活创造了关于灶神的信仰。灶神的传说很多,比较权威的说法是“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灶神担负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责任,是沟通人间与天界的一个桥梁。

在古代,很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灶王爷神通广大,具备和人间与天界的沟通的神力,人们自然就对他产生了敬畏。在敬畏的过程中,中国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使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认为无法食用的动植物变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并通过蒸、炸、煮等这些人类最早的保鲜技术,使丰衣足食成为可能,不仅创造了灿烂独特的厨房文化,而且为中华民族这一人类最大的种群的形成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中华民族重教化,促人伦,灶君同时担负起了普世教育的责任,可以说灶王爷是中国最早的家庭教师。他的课本就是《灶王经》,中国厨房文化博物馆馆藏的历代《灶王经》古本,超过100件,如“不能抛米撒面,敲锅响碗”等,都源于《灶王经》的内容,这些教导早就融入到13亿中国人血液中,形成一种民族的文化共识和行为规范

祭灶节的风俗习惯

1、祭灶王

古时腊月二十三日,宫庭用黄羊祭灶,这种祭灶礼仪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民间祭灶则用糖瓜、关东糖、糖饼等供品,以祭灶君;用清水草料祀灶君之马。相传灶王每到腊月二十三日,骑马上天向玉皇大帝票报人家善恶。家家户户于二十三日更尽时,在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由男主人跪拜,祝以隐恶扬善之词,严禁妇女主祭,妇女只能在内室扫除炉灶。祭完之后,将灶君神像揭下,与纸元宝等一并焚烧。

2、扫尘土

扫尘土即扫年,实际上就是进行家庭环境卫生的清理。北方人称“扫房”;南方人称“掸尘”。传统上,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为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3、剪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4、当洗浴

腊月二十三以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祭灶节的由来

传说农历腊月二十三夜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故有“二十三,祭灶日”之语,和“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三日去,除夕夜更来”的对联。这天或提前,家家户户都跑到街头买回用玉米或小米专制的“祭灶糖”,于晚上敬献祭灶,意为糊灶王爷嘴,免得上天瞎汇报。同时燃鞭放炮送灶神。祭灶用罢的祭灶糖,一般都与炒玉茭搅在一起握成团子,分发给家里的小孩或大人吃。按传统观念,祭灶日为新年的前奏。清朝后期北方延续流传口诀是:二十一,送闺女;二十二,送小四;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灰刺(即打扫卫生);二十五,和煤土;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去赶集(也有叫小圪挤,即碾上碾米面的);二十八,握圪瘩(蒸年馍);二十九,打壶酒;三十,墙上贴上胖孩 ; 初一,撅的屁股作揖。

其实,祭灶的风俗由来已久。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据我国晋代名人周处所作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 [1-2] 《礼记.月令》云:“祀灶之礼,设主于灶径。”灶径即灶边承器之物,以土为之者。那时祀守被列为五祀之一。《战国策赵策》云:“复涤侦谓卫君日:臣尝梦见灶君,”唐罗隐送灶诗亦有“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的名句。可见两千多年前已有祭灶之礼,且历代相沿成习,一般都是腊月24这天。

顾名思义,“送灶”就是要送走灶王爷。灶王爷在人间为一家人辛辛苦苦照看了一年的日常,到了年终的时候需要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禀告这一家人整年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再根据灶王爷的禀告,对其进行综合对比,然后拟定这一家人下一年的吉凶祸福的运程。所以灶王爷回宫所言之事对一家人来说有着重大的关系。人们都希望这位当家之主能在天上多多为自己和家人美言几句,因此民间也就流传着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要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来供奉灶神。因为这种糖瓜非常有粘性,百姓们希望能把灶王爷的嘴粘住,回宫禀告时只能说出好听的话,坏事则一概不提,以此换来下一年的好运程。著名文学家写过一篇《送灶日漫笔》,其中提到:“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这里提到的“胶牙饧”就是“糖瓜”,各地名称不同而已。

篇6:传统婚礼礼仪

新娘出嫁时戴“红盖头”坐轿子,当然那是过去。现在出嫁一般是坐小轿车,穿婚纱戴“面纱”。“盖头”和“面纱”同是一个同意,是在显示和代表新娘青春、贞洁和尊贵。红色是中国的传统色、吉祥色、喜庆色。戴“红盖头”习俗表达了对生命的热情。当然红色成了传统婚礼的主色调。红灯笼、红喜字、红对联、红窗花,从大场面到小细节,整个婚礼都是红色的。在古时候人们认为可以驱除一切邪气,不允许一丝一毫的邪祟作怪。

新娘出嫁将要起程时,要哭嫁。姑娘、姑爷双双要向父母作揖告别。伤感落泪反而表示喜庆。

新娘出嫁上、下轿子,讲究脚不沾地。古人传说人间有人结婚时,天狗星就要滴血,如果让新娘子的脚踩上天狗星的血,就不会生孩子了。所以上轿(车)要人抱,下轿(车)要人背,进洞房要踩着黄布,都是这个用意。

娶亲回来,新娘、新郎在进大门时,门口左右预先放着的两捆干草要点燃。干草是用红线绳捆着,草内夹放着油炸糕。点干草含有三层意思:其一,因干草乃“五谷”之一的秸秆,点燃是祈祝五谷丰登;其二,干草里夹油糕,借“糕”字音寓意步步登高;其三,捆系干草的线是红色的,点燃后的火也是红的,可以辟邪。撒帐是中国传统婚礼上的一项礼仪,它最初的意义是辟邪煞,保佑新婚夫妇。撒的东西不仅有枣子、荔枝、栗子、桂圆和花生,也有用五谷和红纸屑的。撒帐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对新人未来生活的良好祝愿,同时也不免有避邪煞的观念。从而,撒这一习俗实际上成了新人的护身符。结婚之日,新郎、新娘束系的都是大红裤带。裤带是空心的,里边装着钱。清代时,装的钱是“字钱”,解放初期装的是硬币,现在装的是百元大钞,名为“富贵”,寓意是婚后能招财进宝,成为腰缠万贯的富豪人家。

篇7:传统礼仪名言

1)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子贡

2)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况

3) 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韩非

4)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

5)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6)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白居易

7)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魏徵

8)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李商隐

9)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王安石

10)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司马光

11)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萨迪

12) 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管仲

13)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 苏轼

14) 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言语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 刘少奇

15)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16) 君子之修身,内正其心,外正其容。——欧阳修

17)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记》

18) 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19)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春秋)子夏

20)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仲

21) 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元)许衡

22) 礼之与人,犹酒之有糵(niè酒曲)也。

23) 不学礼,无以立。

24) 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25)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26) 君子有风乎,为礼为义者。

27)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8)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29) 礼下于人,较人之长。

30) 德建名起,形端表正。

31)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篇8:传统礼仪名言

1)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2) 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闻,非礼勿听。

3)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4) 文质彬彬,而后君子。

5) 仪容仪表,是一张无字却无比重要的名片,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

6)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歌德

7) 尊重别人,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也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

8)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9) 一种内在的礼貌,它是同爱联系在一起的。它会在行为的外表上产生出最 令人愉快的礼貌。——歌德

10) 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冈察尔

11) 文明的最高表达方式并非艺术,而是人们强烈地感受到的,并互相给予对方的高度温柔体贴之情。——诺曼.卡曾斯

12)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13)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

14)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15) 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颜元

16) 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荀卿

17)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8) 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俄)赫尔岑

19) 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高贵的情感。——梅里美

20) 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英)洛克

21) 礼貌像只气垫,里面什么也没有,却能奇妙地减少颠簸。——约翰逊

22) 礼貌周全不花钱,却比什么都值钱。——塞万提斯

23) 人有礼法就像水有堤坝,水有了堤坝就不会泛滥成灾,人有了礼法就不会产生恶事。

24) 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25) 知耻近乎勇。—— 孔丘

26)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27)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

28)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张衡

29)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李白

30)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但丁

31)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神涵光

32)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周恩来

33) 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郭沫若

34) 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高尔基

35) 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契诃夫

36) 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马克思

37) 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丘

篇9:传统礼仪知识

传统礼仪知识大全

中国是礼仪之邦,那么你知道传统礼仪知识吗?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跪拜礼:

古代汉族的一种交际礼仪。

旧时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礼节。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

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

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

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

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

篇10:传统礼仪要诀

“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

上述经典曲取自《礼记·玉藻》。《礼记》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里面有对各种礼仪规范的记载。所谓“九容”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小就要学习并熟悉的`关于人格修养和礼仪的基本规则,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高雅的姿态。

“九容”具体解释如下:

“足容重”是指脚步稳重,不要轻举妄动(在尊长面前快速通过时不受此限)

“手容恭”不是指慢腾腾地干活,而是指无事可做时,手要端庄握住,不要乱动

“目容端”是指目不斜视,观察事物时要专注

“口容止”是要求在说话、饮食以外的时间,嘴不要乱动

“声容静”是指振作精神,不要发出打饱嗝或吐唾液的声音

“头容直”是要求昂首挺胸,不要东倚西靠

“气容肃”是指呼吸均匀,不出粗声怪音

“立容德”是指不倚不靠,保持中立,表现出道德风范

“色容庄”是指气色庄重,面无倦意

篇11:传统礼仪课件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为人类开辟了认识世界、通往宇宙之路,而教师则带领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

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历史上,凡见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不重视教育,尊重教师。

二、教学内容

1、见老师主动问好,少先队员敬队礼,分别时说“老师再见”。排队在行进中遇见老师,由

领队带领全体同学问“老师好”。

2、进出校及上下楼梯遇见老师要主动让行。

3、进办公室要喊“报告”,听到“请进”后方可进入;问老师要用“请问”,老师答后要谢,说“再见”后再离开;不随便翻阅老师办公室的东西。

4、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接受师长的教育。

5、对老师说实话、真话,不欺骗老师。

6、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7、服从老师管理,不顶撞老师。

8、与老师交谈时,要起立并主动给老师让坐。

9、老师在办事或与别人在交谈时,不可随意打扰老师,等老师办完事或谈完话后再找老师。

三、知识连接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

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汉明帝敬师: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毛主席尊师:

毛主席八岁进家乡一个私塾念书,拜毛禹珠为师,一直读到十三岁。后来,谈起少年时的情形,他还特别感谢毛禹珠先生对他进行的启蒙教育。1965年6月25日,毛主席回到阔别了三十二年的故乡,他请来了韶山的老人们一起吃饭,席间,毛主席给毛禹珠老师敬酒,老人感激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却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基本礼仪常识

用餐基本礼仪

面试基本礼仪

传统婚庆礼仪小常识

中餐传统礼仪202

传统殡葬礼仪:礼服

传统礼仪不能淡忘

传统礼仪书信范文

大学生面试基本礼仪

观看演出基本礼仪

祭灶的传统基本礼仪(集锦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祭灶的传统基本礼仪,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