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殡葬礼仪:礼服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spring13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传统殡葬礼仪:礼服(共含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pring13”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传统殡葬礼仪:礼服

篇1:传统殡葬礼仪:礼服

传统殡葬礼仪:礼服

在丧葬习俗中,据《周礼》记载:丧家必须穿戴丧服,晚辈穿孝表示  对长辈的孝意和哀悼,后来引申成为亡人“免罪”之意。在传统礼仪中是根据丧服的质料和穿丧服的时间长短来体现血缘关系的尊与卑、亲与疏的差异的',这就是古代的“遵礼成服”的习俗。几千年来,汉族的孝服虽然有变异,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定制,基本上分为五等,即:斩榱、齐榱、大功、小功、缌麻。

第一等孝服为“斩榱”,是五服中最重要的一种。在古代规定,如下情况必须要穿“斩榱”: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等。

第二等孝服为“齐榱”,是用本色粗生的麻布制成。在古代规定,如下情况必须要穿“齐榱”: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此外,孙子孝帽上钉红棉球,孙子媳妇带三花包头,孙子、孙女的孝袍肩上钉有红布一块,按亡人性别,男左女右,谓之“钉红儿”。重孙子孝帽上则钉粉红棉球,孝袍肩上则钉有红布两块,也是按亡者性别男左女右,谓之“钉双补 丁儿”,到元孙的肩上钉三个“补丁儿”。

第三等孝服为“大功”,是用熟麻布制作的。在古代规定,如下情况必须要穿“大功”: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时。

第四等孝服为“小功”,其制作材料与“大功”相同,都是用熟麻布制作而成。在古代规定,如下情况必须要穿“小功”: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时。

第五等孝服为“缌麻”,一般用较细的熟布制作而成,它是五服中最轻的孝服,后来改为用漂白的布做成,故也称“漂孝”。在古代规定,如下情况必须要穿“缌麻”: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时。

其实在古代除了五服外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称为“袒免”。据历史记载,朋友之间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殡葬时也要披麻;如果在他乡,那 就“袒免”就可以了。

到了近现代的时候,中国的丧葬习俗受到西方的影响,丧服有了很大改变。通常是在告别死者、悼念亡魂时,左胸别一朵小黄花,左臂围一块黑纱。有些妇女死了,亲人在发际插一朵白绒花。这些象征的志哀方式,比起古代丧服要大大简化了。

篇2:传统殡葬礼仪

传统殡葬礼仪

停尸祭祀活动后就可以出丧安葬,依传统习俗尸体收敛之后就要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下葬,叫做“出丧”,又叫“出殡”,俗称为“送葬”。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就要择日安葬了。在古代安葬之日由地舆先生根据子孙“八字”与死者“忌日”经过推演决定,一般逢七、逢九不葬,故有“七不葬母,八不养父”的规矩。因此,富者往往延期三至五日出葬,有的甚至要将棺材停在厅堂数月至数年,俗称“存枋”。而普通人家只要日子相合,择日即葬,一般多延长一日。现在流行“一七之内”,意思是死者在七天内安葬,可以不择日子。有时择日还有一些迷信的说法,如: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凡奇月死者,应在偶月下葬;偶月死者,应在奇月下葬;奇月、偶月也要配合好才行,否则不吉。

在河南一带,还有埋葬忌月的习俗,并且与姓氏有关。据说,张、王、李、赵四姓人禁忌六、腊月动土葬埋。其余姓氏,三、九月禁忌动土葬埋。若忌月有丧事者,要排至三七、五七殓葬,必得避开忌月才行。如特殊情况需及时出殡者,也只能先用青砖柩之,不得人土葬埋。

旧时,我国民间忌“重丧”习俗。所谓“重丧”是指死者生辰八字与死者死时的'时辰有干支重字,也就是俗称的“月不清”。遇到“重丧”,在民间流传着特殊的丧仪,一般在三、五更也就是半夜里盖棺,然后抬至郊外。丧家不穿麻,不能哭,要等七日后才告知亲朋好友再补丧礼。

少数民族在殡葬择日的方面也有其自身的传统,如白族若犯重丧,须在中堂挂一匹红绸,或在棺木上倒吊一只鸡,将其致死,再用笋叶做一口 小棺,把装着死鸡的小棺从门坎上挖的小洞中送出,然后埋在路上,以此破之。彝族人家中有人去世,多是上午死下午葬;下午死晨葬,其最忌讳就是正午时分出殡。还有东北黑龙江一带的赫哲族一般多在正午时间出殡。

另外,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农村出丧择日仪式比较简单,有时只需翻翻黄历或问问“阴阳先生”即可。然而,从古到今,因为此仪式所涉及的内容广泛,稍有不慎便可能犯忌,所以当事人都会慎重地进行择日。

篇3:传统殡葬礼仪介绍

传统殡葬礼仪介绍

吊唁举行完毕之后,就要对死者进行入殓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小敛是在死亡的第二天早晨的卧室里。那个时候,先把小敛衣陈列在房里,然后铺设好敛床,接着举行着装仪式。主人和主妇都要把头上的饰物卸下来,把头发盘束在头上;男子要露臂,大家都要不停地号哭,以示悲痛至极。主持仪式的人开始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铺席,再铺绞,它们的质地要据死者的身份而定。无论贵贱尊卑,死者都应该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后,亲属用被子把尸体裹上,然后用绞带捆紧。在这以后,再把布囊(称“冒”,分为上下两截)套在尸体上,然后盖上被子,覆盖好尸体。在民间的习俗里,人殓的衣服和被子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谐音“断子”,唯恐因为这个原因遭到断子绝孙的恶报。人们的做法一般用绸子,“绸子”谐音是“稠子”,可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此外,在民间殓衣忌讳用带“洋”字的布料,“洋”与“阳”谐音,因为殓衣是给去世之人穿的,也就阴间的人穿的。还有忌讳用皮毛制 作,兽皮是难得的贵物,而且其对死者无益。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

“大殓”在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其实是指收尸入棺。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

收尸盛殓的.棺材是以松柏制作的,取意长寿,忌讳用柳木,因为柳树不结籽有无子之意。有的地方用柏木做棺材要掺一些杉木,据说完全用柏木做的棺材会遭天打(触雷电)。寿木做好后,搁在那里不能移动,俗说随便移动,对本人不利。棺材外面一般漆成朱红色,写上金字。也有画上花鸟人物的。

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第二天,按照民间习俗要先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再铺一层黄纸,意思是死者的灵魂能够高高地升人天堂。然后再铺黄绫子绣花的棉褥子,也就我们常说的铺金,在清代后期丧家流行用陀罗经被、如意寿枕等物,意思是超度死者的灵魂升天成仙。在大敛“奉尸敛于棺”的过程中,家人及亲属都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用以表现子女们的孝心。在合上棺材之前还要往棺内放些葬物。民间的讲究是让死者左手执金,右手握银,这对于穷人就有一定的难度了,他们一般采用一些变通的方法就是放些铜钱、甚至大铜子之类。

在古人的观念中让死者尸首两分或者不完整都是不合乎礼仪的,所以 死者生前从身上脱落下来的东西,都应殓入棺内。这种情况在民间主要是小殓沐浴时剪下来的指甲以及死者老年时掉的牙齿都要在大敛时放人棺内。还有对于过去的太监,在其死后大殓时,也要把年轻时为“净身”而爹割下来的生殖器放入棺内,俗语日“来生要脱生个整身子”。

尸体、殉葬物放妥后,接着要钉棺盖,民间称为“镇钉”。镇钉一般攀要用七根钉子,俗称“子孙钉”,据说这样能够使后代子孙兴旺发达。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篇4:传统的殡葬礼仪

传统的殡葬礼仪

人之生死是自然规律,“福寿康宁固人令所欲,死亡、疾病亦人所不能无”。中国民间习俗认为凡50岁以上者因老、病而亡为寿终正寝。这种正常死亡的老人称“老喜丧”,其丧事多被当作喜事来办,只是色调为白。对于正常死亡,家人已有准备,寿材寿衣早就预备好了。

弥留之际,亲属要为死者沐浴、穿衣。

亲属给死者沐浴,一方面寄托了生者对死去的人深深的孝敬之情,另一方面也有和“寿衣”一样的象征意义。清洗尸体所用的水也不是我们普通所用的水,一般情况下这些水需要用阴钱,如烧香、化纸等纸钱买来,俗称为“买水”。这种钱只有在阴间才有价值,只能由灵魂享用,买水就是把“阳水”变成“阴水”的一个转换仪式。“买水”为死人沐浴的目的除了在于“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恶,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外,主要是要让死者的灵魂知道,这不是在给活人沐浴,而是要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达阴间,被祖先所收容。

在死者弥留时刻亲属还必须为其穿上寿衣,之所以在这时给他穿衣,有如下两种说法:其一为如果不穿新衣就是让死者“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和内疚;其二为出于现实的考虑,人死了其身体就会开始僵硬,这时穿衣当然会有很不便之处。在北方汉族的习俗里,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长袍。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带子系紧,这样做是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头上要戴上一顶挽边的黑色帽,帽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人们认为这样做对子孙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话,脚上要穿黑 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话要穿蓝色的布鞋。寿衣一定要是传统的式样,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平时再也不穿民族的传统服饰了,等到临死的那一天,也还得要恢复原来的装束。因为按照传统的观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认不出自己的子孙,就不让他认祖归宗。

在传统殡葬中,人之临终前还有另一个习俗——“挺丧”,也就是在病人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一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可见,挺丧其实就是挪地方,其在古代称作“易箦”。据《礼记》记载,曾子病危,儿子及弟子都守侍在跟前,童子见曾子铺着别人送给他的与其级别不符的箦(也就古代的一种竹席),提出看法,于是曾子命儿子起易箦,席刚换好,曾子就咽气了。后来人们又把死称作“易箦”。人临死前挪地方或称换床,是怕死者留恋初终的地方,阴魂附于某处或某种器物上不走不散,以致滋扰家宅。由于我国各地习俗有所不同,“换床”或是“挺丧”的礼节也因地域和民族原因而各有不同。

篇5:哭丧传统殡葬礼仪

哭丧传统殡葬礼仪

自古以来,殡葬礼俗中一大特色就是哭丧,其中以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最受世人的重视。

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孝顺和怀念之情,出殡的时候按旧俗全体后代特别是男人们“唱哭”。在我国传统习俗中认为,如果哪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其子孙后代将会被视为不孝、成为笑柄。为了求得孝的美名,有些地方花钱请人哭丧,甚至出现了职业性的哭丧夫或哭丧妇,据说也收入不菲。

据历史记载,早在汉代时期就有了由执绋者唱挽歌送丧的风俗,挽歌的代表性作品是《韭露》、《蒿里》,而且规定了《韭露》是为王公贵人出殡时唱、《蒿里》则是为士大夫和一般百姓出殡时唱。挽歌入礼,在汉晋时代兴起,到南北朝时更加流行。后来,唱挽歌的场合就已经不再局限于出殡送葬这一礼节了,挽歌成了表达心中的痛苦、对亡者的深切思念等凄楚情感的一种宣泄。现代民间哭丧歌也称挽歌,从形式上来看可以分成如下三类:

其一为“散哭”。一般来讲,散哭就是想到什么就哭什么,搭着什么就唱什么,没有限制。

其二为“套头”。主要的内容有“抱娘恩”、“十二个寻娘”、“十二月花名”等,哭的时候是哭别人的好处、诉自己的苦楚。

其三为“经”。“经”是结合殡葬仪式来唱的。病人死后,由女儿或者媳妇唱“买衣经”、“着衣经”等。据说哭的时候眼泪不能够掉到死者的身上, 否则的话尸体就会变成僵尸,没有办法腐烂,也就不能轮回了。另外一种说法是,阎罗王看到死者的身上有泪痕,就会把他拒之门外,死者就只好在阴间之外受无边的苦。另外,“着衣经”要在涨潮的.时候唱,因为“涨”字有积攒家财的意思。如果在这个时候哭,他的家业就能够像潮水一样不断地高涨。

但是,无论哪种形式的挽歌,都是亲属对死者表示的思念之情。

此外,在民间还有这样的习俗:出殡当天清早,长房媳妇要唱“开大门”。因为民间认为,人死了就会被打人十八层地狱,不哭开大门的话,死者就会在阴间受罪。出殡的时候,女儿或媳妇要唱“出材经”,回来后唱“床祀经”。唱“亭子经”是为了让死者能够在阴问路上歇脚乘凉。当设灵台的时候,要唱“灵台经”。这种唱经的习俗大多由女性来主持,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平安地到达阴间。

篇6:殡葬礼仪

关于殡葬礼仪

一般来讲在停柩一段时间之后,到了诸事准备完成后,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所谓的报丧就是用特定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至于采用什么方式也因地而异,有的是亲属手执白色或黄色报表帖告诸亲友,有的亲属通过发讣告把消息告诉给亲友。从整体来看,传统的报丧可以分为口头和书面报丧两种形式。

书面报丧就是在死者家大门口贴出讣闻,一般只写亡人生前的官衔、品级,不写亡人的履历和生平事迹。比如:“不孝某某等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某大夫,其府君,痛于某年月日时终正寝,距生于某年月日时,享寿若干岁,不孝某某侍在侧,亲视含殓,遵礼成服,谨择于某年月日安葬,叩在乡、学、世、寅、戚、谊、衰此讣闻。某日接三,某日唪经。”最后要在讣告结尾写上“孤子某某泣血稽颡”之类的文字。

口头报丧是派专人到死者的亲朋好友家,逐户告之死者逝世的消息,即使是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对于口头报丧,在我国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报丧方式与习俗。如有的地区采用“报丧炮”的形式,即响三次火炮就表示报丧,然后派人告诉给亲友。也有的地区死了人的家中要拿白纸扎成旗帜立在门前作为报丧的信号。有的地方则在门外悬挂纸条来报丧,纸条的.位置为门上,而且是男左女右,纸条数是由死者的年龄,外加表示天和地的两条的总和。

在我国还有一些地方报丧习俗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丧家死的如果是男人,由死的侄子报丧;如果是女人,则由儿子、女儿报丧。报丧人头上裹白布、戴斗笠,手上拿一条白布巾,跪在娘家或外婆家人的面前哭报丧事。哭报完之后马上回家。当外婆家里派人来奔丧,走到村头的时候,孝男孝女必须跪在村边路口哭迎,哭着述说丧亲的悲痛,哭谢奔丧亲人的一路辛劳,并且给每 人递上一条白布,叫做“孝布”。 此外,我国少数民族的报丧习俗更是独特,比如,云南怒族用吹“竹号”来报丧,还有贵州省的一些少数民族的报丧仪式是丧家请来邻寨的青年去报丧。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礼仪形式,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篇7:传统殡葬礼仪之下葬介绍

关于传统殡葬礼仪之下葬介绍

经过了报丧、哭丧、做七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下葬时抬灵柩的人被称为“八仙”,他们一般都是身强体壮的青年小伙。送葬的孝子贤孙的队伍走走停停,这些完全是由“八仙”决定的。而之所以走走停停,原因有二:其一为了让死者亲属在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的一段时间里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孝心与眷恋之情;其二是出于“八仙”个人的考虑,一般送葬的路很长,不长也会绕长一些,好让世人观看,所以就是八个 再有力气的小伙也总得休息一会儿再抬。随着社会的发展,土葬以及抬柩这些仪式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殡仪馆的灵车。

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风俗仪式,反映了人们对灵魂的崇拜。汉族主要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一般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接着八仙就过来做穴。下葬之前还要由死者的儿子把用五谷杂粮编成的'五谷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盖着一张小烙饼。在墓穴里还要放一个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盏豆油灯,叫做长明灯。按照旧时的规矩,下葬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必须是太阳落山灵柩也落土。落土的时候“八仙”拽着棕绳徐徐放下,四平八稳之后,亲, 属们必须抓起泥土扔到灵柩上,这叫做“添土”。灵柩下去之后,先要盖一层薄土,再把墓穴里扫出来的土撒在上面,之后要放上一只碗,叫做“衣饭碗”。这样做是为了以后迁坟的时候动作轻些,免得惊动亡灵、招来不幸。此外,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在旧时,祭祀墓穴是人们非常看重的。祭祀的时候把一只公鸡杀死,用它的血来祭奠。公鸡不会马上就死去,而是在墓穴里反复扑腾,按照旧时的说法,公鸡死在墓穴里的哪个部位,哪个部位的子孙就会兴旺发达。公鸡扑腾下来的鸡毛叫做“凤凰毛”,必须要拣掉。 灵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后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妇要在灵前作揖拜礼,然后捧把黄土,在怀里包着,跑回家里把黄土撒到猪栏鸡笼和床下,据说这样就可以得到亡灵的保佑。要是媳妇多的,就要争取第一个吉祥,甚至有脱掉鞋子抄水路捷径回家的。撒完黄土之后,媳妇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厨房里吃几口饭菜,这叫做“进宝”,是为了图个吉利。

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 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会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在有的地方辞灵之后,只要是亲属就要在一起吃饭,这叫做“抢遗饭”。这些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都反映了生者对于死者的寄意和对生命兴旺的美好愿望。

篇8:殡葬礼仪流程

殡葬礼仪流程

一、在无常之前应该做的:

1、家属在病人或者临危之人的跟前,一定要说好的言语,因为一些天仙确实在人们说的同时念“阿米乃”。说好的言语是给病人医治的“独阿宜”,也是对临终之人的安慰。在这个时候“独阿宜”是受应答的。

如果一个人临近无常了,人仰卧的同时,应把他的脸转向右侧(天房)一边,同时给他提念清真言、作证言,提念的人要高声诵念,使病人能够听到。

关于临终“讨白”(忏悔),以及讲“伊玛尼”(信仰),最好在病人清醒的情况下完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念“雅辛”。家人应该请阿訇到病人床前完成以上事情。

2、家属(继承人)的责任

1)、家人为其准备“开凡”(裹尸布)等,以及为料理各项事物所需花销。

“开凡”、香料等殡葬用品,现在殡葬所或清真寺一般都有成品。

2、为亡人偿还债务。

3、遵其遗嘱,在偿还其债务之后,将其遗产的一部分用于施舍。

4、在料理后事及偿还债务之后剩余财产由亡人的家属或者继承者合理分配,要依照圣训的要求,协商解决。切忌为遗产而不和睦。

二、在无常之后应该做的: 穆斯林对丧葬都遵循以下基本过程﹕

一)、殡礼前:

1、一个人停止了呼吸﹐并且获得了死亡的确认﹐首先帮助他把双眼闭上﹐用毛巾把他的下巴托起合上嘴,有胡须者要把胡须捋顺。然后帮助他脱去平常的衣服﹐把身体放平﹐双腿顺直﹐用白布把“埋体”(尸体)盖上。

2、及时通知家属和亲友﹐说话要注意语气﹐避免给亲友带来惊吓。

3﹑亡人在停尸房安静地躺着﹐他是在等待尽快安葬﹐禁止喧哗。家属和亲友应当为他的后事研究最佳方案﹐确定尽快入土时间,因为速葬是伊斯兰的法规。

伊斯兰葬礼要点有三﹕速葬﹑简葬和土葬。

4﹑根据伊斯兰教法规定﹐对死者的安葬有四件大事﹕洗、穿、站、埋。

洗:洗亡人:穿:穿“开凡”(尸衣);站:哲拿在(殡礼);埋:入土

5﹑给亡人净身最好是近亲或者专业人员,一般男性洗男子﹐女性洗女子。如果近亲不知怎样洗亡人﹐可以请人代理﹐洗“埋体”之人必须是敬畏真主的虔诚穆斯林﹐人品可靠﹐受人尊敬。

6、在为亡人洗的过程中,其他家属亲友在门外,请阿訇诵念“塔哈章”,大家一起跪听,最后做“堵阿伊”(祈祷)。

7、洗净亡人之后,为其穿“可凡”即用白布包裹尸体。传统规定的方式﹐男性用布三块﹐女性用布五片﹐严密裹紧

二)、“者那则”(殡礼):

1、怎样举行“者那则”:

“者那则”是为亡人举行的一种祈祷仪式。被定为副主命,也就是说每个穆斯林都有为亡人举行“者那则”的义务。但是只要有部分穆斯林为其举行“者那则”,其他穆斯林都卸去了责任。

2、“者那则”有几个条件:首先亡人必须是穆斯林,用净水将亡人洗净,“埋体”(尸体)须在现场。不具备上述三条件者,不得为其举行“者那则”。

3、“者那则”:“者那则”和其他拜功不同,它没有鞠躬也没有叩头。洗净后的`亡人放在“埋帖匣”中,将亡人头北脚南放于匣内。参加“者那则”的人面向克尔拜(天房)站立,在伊玛目的带领下,抬手开始,然后四个“大赞词”(真主至大),加上规定的祈祷辞,最后说“赛俩目”,作“堵阿伊”结束。 4﹑为死者的站“者那则”﹐可以在清真寺中举行﹐也可以在家中或空旷的地方都可以。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在殡葬所举行。

5、参加“者那则”的人需要有大、小净。

注:不能参加“者那则”的人,如没有大、小净(或者没有小净)的家属、亲友,在参加“者那则”人的后面等待静听,最后一起为亡人做“堵阿伊”。

做“堵阿伊”时,大家捧起双手,口中念“阿米乃”(意思即“真主啊!你接受我们的祈祷吧!”)

三)、殡埋

1、“者那则”仪式之后﹐家属及亲友的男人抬起“埋体”,大家诵念赞圣词句陪同亡人一起,立即前往墓地安葬。跟随送葬的人﹐以沉默为高尚。在送葬过程中多为亡者祈祷、多念赞圣词语,沉思无常(死亡)的意义。克制感情﹐切忌嚎啕大哭。不要说“一路走好”等非穆斯林用语。 2﹑到墓地把亡人抬到墓穴旁,轻轻把死者的身体托起﹐把“埋帖”靠西侧安放墓穴中,松开所系结扎带,露出脸,转向右侧。

3﹑“埋体”进入墓穴,盖上盖板后﹐除掩埋墓穴的人外,阿訇、家属、亲朋跪坐静听阿訇诵读经文,勿随意站立、说笑、喧哗,等到诵读完毕,大家一起为亡者做“堵阿伊”(祈祷)。

4、﹑然后,每个参加送葬的人﹐都从土地上拾起一小土块﹐诵念《国权》章后,把土块放入墓穴中﹐大家再做“堵阿伊”。

5﹑在墓地的事务一切完毕之后﹐参加送葬的人都必须向埋入坟墓中的亡者默默道声“色俩目”﹐表示告别。也可以这样说﹕“安息在此的人们啊﹗在真主意欲的时候﹐我们都将来到这里﹐与你们为伴,祈求伟大真主饶恕你们和我们。”阿米乃

三、纪念亡者:

在亲人离别后应举行纪念活动﹐“回头经、七日经、四十日经”、“游七日坟、四十日坟”和第一个周年纪念活动等。纪念活动可以为亡者诵读经文,为其做“堵阿伊”,寄托我们的哀思﹐祈求伟大真主饶恕故去亲人在今世的差错﹐慈悯其天园中的品级,赐福活着的家人、亲友安宁!

第一年里的纪念多一些﹐虽不是伊斯兰教法规定的必须礼仪﹐但都是符合伊斯兰教法要求的形式。各地一些传统习惯不尽相同﹐都被许可和宽容﹐因为亲人刚刚离开我们﹐感情上仍难以割舍。周年纪念以后可以逐渐减少﹐例如三年、五年、十年举行一些家庭纪念活动﹐邀请亲朋、好友和虔诚的穆斯林聚会提念故去亲人。传统习惯是请阿訇到家里或者聚会场所诵念经文,准备一些饮食招待宾客。利用提念机会讲解伊斯兰教基础知识,穆斯林的行为规范和家庭团结和睦等。提念亡人是一项非常庄重的宗教活动,也是学习、参悟、提高的机会,切忌大吃大喝,更不允许出现违反教规的行为,如饮酒、吸烟等。否则,活动无有意义不说,亡人得不到回赐,还给亡人造孽,增加罪责。

纪念已故亲人的方式很多﹐也可以为故去之人出散乜贴(施舍),救济穷人,关照骨肉近亲,还可以举意以亡人的名义朝觐﹑副朝,捐献慈善事业和帮助宣教等,这些善行都能够回赐亡人,得到伟大真主的慈悯。

四、教外人的葬礼:

穆斯林允许参加非伊斯兰的葬礼﹐只表示理解﹑同情﹑怜悯和哀悼﹐但不要随同非伊斯兰那样的仪式﹐例如对亡人遗像鞠躬、下跪、叩头﹑给亡灵的牌位敬香、烧纸、上贡等,也不允许对着坟头哭诉、许愿、求助等。周年纪念同样不允许烧纸等不符合伊斯兰教义的发生。

如果有以上不符合伊斯兰教义、教规情形出现,那就违背伊斯兰的信仰了,信仰将受到严重质疑。

包括着四点要义:

1.接待亡者的亲属:由信德的致侯开始,用安慰和希望的言语接待他们,请他们共同祈祷,也聆听永生的话。一个教友的死亡,远超过现世希望的事故,他引导教友进入信仰复活的基督之希望中。

2.讲道的礼仪:在丧礼中,讲道的礼仪要求很用心的准备,因为在参加丧礼的人群中,可能有些冷淡的教友或教外亲友,在这种境况下,讲道不该是歌功颂德的吊辞,而是在复活基督的光照下,说明基督信徒的死亡奥秘是什么,使参加丧礼的亲属获得神益,使参加的冷淡教友或教外朋友获得启发和鼓励,再善度信仰生活或归信救主基督,加入祂的教会。

3.弥撒圣祭:当丧礼在圣堂进行时,弥撒祭祀是死亡的逾越事实之核心。圣教会为表示他与亡者的有效共融,把基督死亡和复活的祭祀,在圣神内献于圣父,为使祂的儿女们获得罪过的赦免,得进入天国的筵席。在场的教友们尤其是亡者的家属,得以学习如何与亡者共融,为他祈祷。

4.向亡者告别:这时候由教会把亡者托付于天主手中,这是教会和教友团体将亡者遗体送到墓地前,向他所作的最后致侯,在这最后致侯中,教会为亡者的离去而歌唱,也为他仍与我们共融而歌唱。的确,亡者并未同我们真正分离,因为我们也正走在这条路上,也要达到同一的地方,我们总不会分离。我们既然藉着基督而生活,与基督结合为一,我们大家就一齐在基督内。

女士小礼服穿着礼仪

国内现代殡葬礼仪流程

传统婚庆礼仪小常识

中餐传统礼仪202

传统礼仪不能淡忘

传统礼仪书信范文

中国婚礼的传统礼仪

传统礼仪的现代意义

春节传统礼仪有哪些

郑州婚礼的传统礼仪

传统殡葬礼仪:礼服(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传统殡葬礼仪:礼服,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