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仪不能淡忘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粘豆包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传统礼仪不能淡忘(共含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粘豆包”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传统礼仪不能淡忘

篇1:传统礼仪不能淡忘

“不少中国人常常被认为粗俗、野蛮、无教养,这很大程度要归咎于国民礼仪的缺失。”全国人大代表、广东长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苏耀荣日前发出感慨。苏代表提议:从国民道德教育出发,加快规范国民礼仪的步伐。并对一些具体的礼仪方式做了建议。

中国是传统的礼仪大国,对礼的崇尚曾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一个诸侯国因为失礼可能被夺爵去封;一位大臣因为行为不合礼法可能丢掉官职;虽贵为天子,语言行为不合礼法,可能遭到大臣的群起攻击,引发皇权危机:宋英宗时因“濮议”引发欧阳修、司马光等人的党争,朝廷分裂,遗祸久远;明世宗时“议大礼”,天下读书人抗然相谏,慷慨赴死,父子相继……

时代已经不同,语境也不一样,当我们读到祖先对礼的那种近乎惊心动魄的尊崇,会觉得不能理解,但那确实是我们民族经典时代的真实情形,而我们民族也正是以这样的精神特征而获得了“礼仪之邦”的令誉。

二十世纪以来,传统价值遭到致命打击,所谓礼崩乐坏,“礼”首当其冲,具体的礼仪形式,被作为落后、不文明、欠发达国家的外在特征而被无情地扫入“历史的垃圾堆”,而同时,我们对西方的礼仪又并未恰当引入,即便引入,由于文化传统、体貌特征的巨大差异,学起来相当拙劣。记录片中我们看到,巴黎和会期间,当时的中国外交官顾维钧穿着不合身的西式礼服,滑稽地戴着比他的小脑袋大一倍的高筒礼帽,心神不宁地跟在西方大国外交家的屁股后面察言观色,这一形象很恰当地暗示了在欧洲中心主义支配下中国的悲惨命运;我们又一度热情洋溢地学习过粗野的俄式拥抱甚至亲吻,当身材娇小的中国同志被膀大腰圆的苏联老大哥抱着热吻的时候,感觉那时两国外交天天在上演“断背山”!而近来的所谓“唐装”,中不中,西不西,汉不汉,满不满,地主不像地主,管家不像管家,那是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一种怪异服装,竟然僭称为“唐”,我们民族全盛时期的时代装!

“新文化运动”的改变了传统礼仪的固有面貌,“_”又将传统礼仪狠狠地踩了十几年。传统的被瓦解了,西方的又够不着,那就一无所有了。国务活动中尚且如此,小民的日常生活就更不用说。人多、资源少、挤公交车、挤“春运”、公共服务部门的衙门作风,长期的贫困……大大小小的不利因素侵蚀着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当代国民。现今呈现在世界文明人面前的中国人形象是怎样的呢?令人羞耻的事情太多,相关报道太多,在此无法罗列,虽然承认这点很痛心,但苏耀荣代表所说:“不少中国人常常被认为粗俗、野蛮、无教养”应该是实情。

同为东方古国,同为儒家文化圈的日本和韩国要幸运得多。国学大师章太炎第一次游学日本时,见到日本的日常礼仪服饰,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曰:“吾复见汉唐衣冠!”。在西化运动席卷全球的关键时刻,日本没有发生类似我们“五四”这样浅薄的民族虚无主义运动,虽有短暂的“鹿鸣馆”时代的彻底欧化风尚,但很快被“和魂洋才”主张予以矫偏,在保守东方传统价值的基础上实现了国家的发展。韩国在这一点上也做得可圈可点,从目前风行大陆的韩剧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觉到他们对传统价值的珍视。

要恢复到“议大礼”时代和“濮议”时代那样对礼的崇尚境界已不可能,也无必要。赞同苏耀荣代表的精神:要考虑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国际和国内的结合,民间与官方的结合。不必过于繁琐,但要有相应的仪式和程序;不要复古,但要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对苏代表提出的具体礼仪形式,各方可进行协商,形成统一认识,以利推广。

篇2:传统婚礼礼仪

新娘出嫁时戴“红盖头”坐轿子,当然那是过去。现在出嫁一般是坐小轿车,穿婚纱戴“面纱”。“盖头”和“面纱”同是一个同意,是在显示和代表新娘青春、贞洁和尊贵。红色是中国的传统色、吉祥色、喜庆色。戴“红盖头”习俗表达了对生命的热情。当然红色成了传统婚礼的主色调。红灯笼、红喜字、红对联、红窗花,从大场面到小细节,整个婚礼都是红色的。在古时候人们认为可以驱除一切邪气,不允许一丝一毫的邪祟作怪。

新娘出嫁将要起程时,要哭嫁。姑娘、姑爷双双要向父母作揖告别。伤感落泪反而表示喜庆。

新娘出嫁上、下轿子,讲究脚不沾地。古人传说人间有人结婚时,天狗星就要滴血,如果让新娘子的脚踩上天狗星的血,就不会生孩子了。所以上轿(车)要人抱,下轿(车)要人背,进洞房要踩着黄布,都是这个用意。

娶亲回来,新娘、新郎在进大门时,门口左右预先放着的两捆干草要点燃。干草是用红线绳捆着,草内夹放着油炸糕。点干草含有三层意思:其一,因干草乃“五谷”之一的秸秆,点燃是祈祝五谷丰登;其二,干草里夹油糕,借“糕”字音寓意步步登高;其三,捆系干草的线是红色的,点燃后的火也是红的,可以辟邪。撒帐是中国传统婚礼上的一项礼仪,它最初的意义是辟邪煞,保佑新婚夫妇。撒的东西不仅有枣子、荔枝、栗子、桂圆和花生,也有用五谷和红纸屑的。撒帐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对新人未来生活的良好祝愿,同时也不免有避邪煞的观念。从而,撒这一习俗实际上成了新人的护身符。结婚之日,新郎、新娘束系的都是大红裤带。裤带是空心的,里边装着钱。清代时,装的钱是“字钱”,解放初期装的是硬币,现在装的是百元大钞,名为“富贵”,寓意是婚后能招财进宝,成为腰缠万贯的富豪人家。

篇3:传统礼仪名言

1)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子贡

2)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况

3) 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韩非

4)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

5)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6)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白居易

7)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魏徵

8)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李商隐

9)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王安石

10)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司马光

11)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萨迪

12) 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管仲

13)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 苏轼

14) 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言语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 刘少奇

15)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16) 君子之修身,内正其心,外正其容。——欧阳修

17)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记》

18) 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19)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春秋)子夏

20)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仲

21) 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元)许衡

22) 礼之与人,犹酒之有糵(niè酒曲)也。

23) 不学礼,无以立。

24) 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25)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26) 君子有风乎,为礼为义者。

27)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8)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29) 礼下于人,较人之长。

30) 德建名起,形端表正。

31)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篇4:传统礼仪名言

1)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2) 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闻,非礼勿听。

3)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4) 文质彬彬,而后君子。

5) 仪容仪表,是一张无字却无比重要的名片,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

6)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歌德

7) 尊重别人,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也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

8)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9) 一种内在的礼貌,它是同爱联系在一起的。它会在行为的外表上产生出最 令人愉快的礼貌。——歌德

10) 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冈察尔

11) 文明的最高表达方式并非艺术,而是人们强烈地感受到的,并互相给予对方的高度温柔体贴之情。——诺曼.卡曾斯

12)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13)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

14)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15) 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颜元

16) 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荀卿

17)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8) 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俄)赫尔岑

19) 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高贵的情感。——梅里美

20) 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英)洛克

21) 礼貌像只气垫,里面什么也没有,却能奇妙地减少颠簸。——约翰逊

22) 礼貌周全不花钱,却比什么都值钱。——塞万提斯

23) 人有礼法就像水有堤坝,水有了堤坝就不会泛滥成灾,人有了礼法就不会产生恶事。

24) 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25) 知耻近乎勇。—— 孔丘

26)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27)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

28)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张衡

29)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李白

30)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但丁

31)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神涵光

32)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周恩来

33) 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郭沫若

34) 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高尔基

35) 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契诃夫

36) 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马克思

37) 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丘

篇5:传统礼仪知识

传统礼仪知识大全

中国是礼仪之邦,那么你知道传统礼仪知识吗?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跪拜礼:

古代汉族的一种交际礼仪。

旧时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礼节。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

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

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

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

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

篇6:传统礼仪要诀

“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

上述经典曲取自《礼记·玉藻》。《礼记》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里面有对各种礼仪规范的记载。所谓“九容”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小就要学习并熟悉的`关于人格修养和礼仪的基本规则,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高雅的姿态。

“九容”具体解释如下:

“足容重”是指脚步稳重,不要轻举妄动(在尊长面前快速通过时不受此限)

“手容恭”不是指慢腾腾地干活,而是指无事可做时,手要端庄握住,不要乱动

“目容端”是指目不斜视,观察事物时要专注

“口容止”是要求在说话、饮食以外的时间,嘴不要乱动

“声容静”是指振作精神,不要发出打饱嗝或吐唾液的声音

“头容直”是要求昂首挺胸,不要东倚西靠

“气容肃”是指呼吸均匀,不出粗声怪音

“立容德”是指不倚不靠,保持中立,表现出道德风范

“色容庄”是指气色庄重,面无倦意

篇7:传统礼仪课件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为人类开辟了认识世界、通往宇宙之路,而教师则带领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

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历史上,凡见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不重视教育,尊重教师。

二、教学内容

1、见老师主动问好,少先队员敬队礼,分别时说“老师再见”。排队在行进中遇见老师,由

领队带领全体同学问“老师好”。

2、进出校及上下楼梯遇见老师要主动让行。

3、进办公室要喊“报告”,听到“请进”后方可进入;问老师要用“请问”,老师答后要谢,说“再见”后再离开;不随便翻阅老师办公室的东西。

4、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接受师长的教育。

5、对老师说实话、真话,不欺骗老师。

6、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7、服从老师管理,不顶撞老师。

8、与老师交谈时,要起立并主动给老师让坐。

9、老师在办事或与别人在交谈时,不可随意打扰老师,等老师办完事或谈完话后再找老师。

三、知识连接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

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汉明帝敬师: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毛主席尊师:

毛主席八岁进家乡一个私塾念书,拜毛禹珠为师,一直读到十三岁。后来,谈起少年时的情形,他还特别感谢毛禹珠先生对他进行的启蒙教育。1965年6月25日,毛主席回到阔别了三十二年的故乡,他请来了韶山的老人们一起吃饭,席间,毛主席给毛禹珠老师敬酒,老人感激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却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篇8:传统礼仪课件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2.知道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3.了解一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

(二)情感目标:

学会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三)行为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和邻居的风俗习惯。

一、教学重难点:

1. 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2. 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关系到民族团结、国家和平、兴旺的大事。周总理就是尊重民族风俗的楷模。周总理是怎样尊重少数人民风俗习惯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2. 介绍周总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

(1) 一九六一年四月,周总理在云南西双版纳,十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他来的

第二大早上,就到澜沧江畔观看赛龙船和放高升。他穿着对襟布扣的白衫和大腰身的咖啡色裤子,头上扎一根水红色包头巾,一身地地道道的傣族装束。

(2) 四月十三日,泼水节那天早晨,周总理来到曼厅寨视察,看到一群傣族农民在荔枝

树下跳象脚鼓舞,他便接过一只象脚鼓,和农民合着拍子一起跳起来。在开始泼水的时候,周总理和各族群众都用一根柏枝条蘸着银碗里的水互相洒。傣族有个风俗,泼水节水泼得越多,越热烈,就表明彼此越亲热,越尊敬。各族群众觉得只用柏枝蘸水洒,还不能表达对周总理的感情,于是就改用大盆来泼水。总理的警卫人员担心首长的健康,就用雨伞去挡水。周总理立刻要他把雨伞收起来,并说:“不要紧的,要到群众中去,和大家一样。”总理放下银碗,拿起一只脸盆,把一盆盆清水向群众泼去。大片大片的水花在天空飞舞,晶莹的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闪光,

一道道彩虹,把周总理和各族人民紧紧地联在一起

(二) 介绍各民族的习俗与礼仪

1.傣族是我国的一个民族,周总理爱自己的'国家,也热爱本国的少数民族。

2.所以我们要怎么样对待少数民族的风俗与礼仪?(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3.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就要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那么少数民族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1)蒙古族、藏族献哈达

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① 什么时候献哈达?

(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行日愉快,生活幸福; 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 迎宾时奉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 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

② 献哈达的方式(准备一条围巾,学生现场模仿献哈达)

对尊者、长辈,要双手将哈达举过头顶;对平辈,只要用双手捧献于对方手上;对晚辈则系在他们颈上。

接受哈达时,身体要微微前倾,双手接过哈达。

(2)维吾尔族见面礼(出示维吾尔族的图片)

①能不能直接挥手说嗨?

(把右手放在左边的胸前,然后身体向前倾侧三十度;

如果遇到长辈,则双手放在胸前,身体向前倾)

(3)回族八宝茶

①八宝茶,顾名思义就是有八样料,哪8样呢?

(茉莉花茶、冰糖、红枣、芝麻、桂圆肉、枸杞、葡萄干、核桃等)

②盖碗茶(出示图片)

八宝茶是盖碗茶其中一种。盖碗茶,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

(4) 苗族牛角酒(出示牛角酒)

①为什么叫牛角酒?

(用牛角斟酒迎接客人。他们一般选择一种外形美观的水牛角,用小刀讲牛角外刮光,在表面雕刻花纹图案,然后涂漆上彩。)

当客人来到寨门的时候,身着华丽族服,头佩闪亮银饰的苗家姑娘,就会举起牛角敬宾客。

当他们敬酒的时候,你能不能说,诶,我不喝?不能,不然他们就不让你进入他们苗寨了。那么应该怎么做?(须双手接捧住牛角,一饮而尽)

(5) 蒙古族奶茶、盘腿坐

① 我们知道蒙古族的主要建筑是什么?(蒙古包)(出示蒙古包图片)

② 进入蒙古包后,我们要怎么坐?(蒙古包里面一般是没有椅子,但是又地毡,要盘腿坐着)如果你是图,中的小客人,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① 怎么做?(当他们递给你的时候,你要用双手接碗,或者用右手接碗,不能用左手。)

② 如果不想喝?(如果你少要差或不想喝茶,可用碗轻轻地碰一下勺子或壶嘴,主人就会明白你的用意了)

(三) 感悟

①我们了解一些民族的习惯,如果你们以后去有这些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你就知道什么事可以做,该怎么做了。

(四) 总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尊重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有利于国家的建设。只有万众一心,才能创设好我们的家园。所以,作为我们汉族的小朋友,要与各族小伙伴心连心,手拉手,共创一个美好的乐园。

篇9:传统餐桌礼仪

餐桌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餐桌礼仪也是头等的社交经验。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中国传统文化餐桌礼仪,一起来看看吧!

(一)就座和离席

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呼女士。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4、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

5、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

6、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二)酒水礼仪

1、茶水应该倒七分满。当别人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2、白酒应该倒十分满,但要满而不溢。

3、红酒应该倒满杯子的三分之一。在自己的桌上,要时刻留意,红酒杯一定要放在水杯右边。

4、香槟应该倒满杯子的四分之三。

5、敬酒的顺序,如果和领导或长辈喝酒,就先从领导或长辈开始,一个一个来,一般朋友就比较随意,如果你讲究一点的就是按照顺时针方向来。碰杯时自己的酒杯应低于领导或者长辈。

6、敬酒词,敬酒一定要准备合适的敬酒词。会说、能说出一口好听的祝酒词,也是非常重要的。简单背熟几个常用的祝酒词,就可以随机应变,避免举杯尴尬场面。

(三)用餐礼仪

1、用餐时,不可发出声音。也不可大声喧哗。

2、当你用筷子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有条件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

3、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

4、吃饭要端起碗。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对着碗吃饭是非常不雅观的。不能双手端起碗来进食;不能向碗里乱扔废弃物;不能将碗倒扣在桌上。

5、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6、女士用餐前应先将口红擦掉,以免在杯或餐具上留下唇印,予人不洁之感。

传统不能抛弃作文

阅兵式观后感700字:不能淡忘的记忆

古老而不能淡忘的仪式作文

传统婚庆礼仪小常识

中餐传统礼仪202

传统殡葬礼仪:礼服

传统礼仪书信范文

中国婚礼的传统礼仪

传统礼仪的现代意义

春节传统礼仪有哪些

传统礼仪不能淡忘(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传统礼仪不能淡忘,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