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统孝道的多重意义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困到脑袋掉

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试论传统孝道的多重意义(共含10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困到脑袋掉”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试论传统孝道的多重意义

篇1:试论传统孝道的多重意义

生命的繁衍造就了我们多样的社会,世代的更替也使我们形成了庞大的家族文化,作为组成社会的一个个基本元素,宗族家庭一直是中国文化中被普遍关注的一部分。而作为家庭文化之一,也是维系宗族世代之间联系的孝道便成为了中国文化中被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之一。

孝字,上从老,下从子,反映了儿女对老人的一种担当,一种责任。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为了能够稳定混乱的社会,孔子以及他身后的儒家信奉者完善了“孝”的含义,在最基本的“善事父母”的基础上,提出了孝与敬的结合,不仅在物质上满足父母的需要,还应该对父母尊重;用礼法来规定孝的行为,所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等,通过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实现孝的理想;还有便是孝与悌的结合,进一步完善了家庭伦理体制;孔子的继承者们,如曾子的“忠孝”思想,孟子的“孝治天下”,进一步将孝道的.思想泛化,孝道不在局限于家庭宗族之中,成为了一种社会化的行为,也使得传统孝道具有了更多的意义。儒家的孝经中将孝具体阐释为“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而我们通俗所说的孝的思想包含了赡养父母,善待自己,孝亲敬长,忠君爱国等。这里所谈论的孝,就以我们通俗的认知为基础。 对于个人而言,遵守孝道成为了衡量一个人人格道德水准的标杆。作为报道父母养育之恩的方式之一,孝老敬亲一直是中国古代文

化中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所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在我国古代早期的察举制中,孝顺父母与廉洁正直放在一起,作为国家考核任用官员的标准,虽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举“孝廉”被大家族所把持,但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对孝的态度。在当今的社会中,孝顺依然被作为普适的道德标准之一,如果一个人无法达到孝顺的标准,会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谴责。孝顺父母同时也是双向的,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保持双向的互动,在互相关爱、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理解的关系中互相受益,相得益彰。

对于家庭而言,孝道成为了父母与子女联系纽带之一,从古代每日需向父母问候到现代每逢节假日,在外的子女应该探望父母。这种联系不仅维系着每一个小家庭,也是许多大家族维系的根本。一些大家族直到今日还保有祭祖的传统,每当祭祖时,已经因为繁衍而四散的家庭又会重新聚在一起,完成这样一个孝道的另一种体现模式。随着社会的更加外放,打破了以往中国大家族群居的模式,这种靠孝道联系在一起的方式就显得弥足珍贵。儒家传统孝道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所提出的诤谏思想,孔子提出的“事父母,几谏”的思想就告诫儿女对于父母的过错要适度的劝诫,不可盲从。

对于社会而言,孝道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原子,只有家庭的美满幸福才能使整个社会幸福感提高。拥有一个父慈子孝的家庭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从人们对古代那些孝亲故事的颂扬,到历朝历代对于孝道的重视,也都体现了传统孝道的社会政治作用。杜维明先生曾经说过单靠法律并不能产生羞

耻感以引导文明的行为,人们通常是通过礼仪活动而活出他们真正所期盼的。这也体现出了孝道作为道德规范之一对于我们的社会所起到的不容忽视的约束作用,或者更贴切的说是一种源于情感的作用。

当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孝道也有需要我们扬弃的地方。鲁迅先生就在他的《二十四孝图》中集中批评了传统孝道所宣扬的一些愚孝的思想,其实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孔孟观点并没有要求人去愚孝,这本身也是和儒家所提倡的人文关怀所违背的。我所理解的愚孝应该是后世的统治者将儒家作为一种统治工具后,为了便于统摄民众思想,与愚忠一起提出来的。那么在我们践行孝道的时候应该有所甄别,对于奉养老人,适度诤谏等思想应该继承,而对于郭巨埋儿这样近乎灭人性的思想,我们就应该摈弃。

过去的一百年,我们遭受了战火洗礼,不同文化的价值体系都遭受到了冲击;我们经历了改革创新,全球化的运动丰富着我们的视野但也令我们眼花缭乱。孝道曾经出现了断层,但现在他又重新被我们所拾起,在这个被称为“信仰缺失”的时代,孝道对改革开放后的我们更具有不一样的意义。改革开放到现在的这个时间点,我们看到了一些问题浮现了出来,制假售假,经商无诚信;贪污受贿,公信力受到威胁;老龄化社会给我们的养老福利带来挑战,一小部分年轻人沦为啃老一族・・・・・・孝道作为公民道德的基本层面,只有在小家中做到孝,我们才能期望他在社会做到诚实守信,秉公执法。而老龄化的社会更需要每一个儿女做到赡养父母,而且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应该是精神上的关怀,这样才能有一个良性循环,使我们的社会和谐

稳定。

孝,德之本也。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已经有更多的能力从各方面去向父母敬孝。传统孝道中那些精华的部分也需要我们去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以孝道为契机,传统儒家思想也会在顺应时代的变化下对我们的华夏民族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篇2:传统孝道的现代重构

传统孝道的现代重构

孝道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进行重构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传统孝道重构应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赡养老人的侧重点从片面强调物质转向物质与精神的'全面重视,代际关系从专制转向民主,价值观念从同一向转向多元,人格类型从依附转向独立,孝道从血缘本位转向社会本位.

作 者:程向阳 CHENG Xiang-yang  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1 刊 名: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Q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6(6) 分类号:B82 关键词:传统孝道   现代孝道   重构  

篇3:传统孝道的现代价值

传统孝道的现代价值

本文以批判、继承和发展的观点,分析了中国古代孝道的'普遍价值和对中国社会的特殊意义,揭示了构造现代新孝道的意义和作用.

作 者:姚昌义 朱岚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刊 名:兰州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ZHOU COMMERCIAL COLLEGE 年,卷(期): 18(3) 分类号:B2 关键词:传统   孝道   现代价值  

篇4:传统孝道的源流及分析

传统孝道的源流及分析

传统孝道在中国历史上曾产生过巨大的.作用,其影响涉及家庭、政治、文化乃至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传统孝道的源流、发展、变化脉络作一历史性的梳理与分析,对于我们今天从中去除其封建性糟粕,掌握其民族性精华,为现代家庭、文化,乃至政治经济建设,应当说是有一定现实价值的.

作 者:谭绍兵  作者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东方道德研究所,北京,100102 刊 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YOUTH POLITICS COLLEGE 年,卷(期): 12(2) 分类号:B21 关键词:孝   传统孝道   源流   分析  

篇5:春节传统食物意义

一、饺子

饺子是春节时期的传统食物,对于北方人来说,春节食物怎能少了饺子呢,饺子不仅吃起来美味,寓意也很深刻,它有着“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所以在过年时吃饺子就寓意着新的一年能走财运。而且饺子馅料的选择和寓意有着直接的联系,比如说韭菜馅的饺子有着久财的意思,白菜馅饺子有着百财的意思,香菇馅的饺子有着鼓财的意思,酸菜馅的饺子有着算财的意思等等,所以说水饺是春节期间少不了的美食。

二、鸡

春节期间鸡肉是不能少的一道美食,鸡和吉同音,吃鸡肉寓意着百事大吉,而且吃鸡肉也很讲究,鸡翅给年轻的人吃,有着大展宏图的意思,鸡腿给长辈吃,有一家的顶梁柱意思。在过年期间我们吃的食物热量比较高,所以很多地区的人都会在烹饪后将鸡肉去皮,来减少脂肪的摄入,也能保证鸡肉的鲜美。

三、鱼

年年有余(鱼)是中国比较传统的说法,所以在春节这个吉祥的日子里,鱼肉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不少家庭为了吃出连年有余的好兆头,会在除夕夜吃一条,大年初一吃一条,这样就是连年有余了。不过呢,我们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在除夕夜吃鱼尾,大年初一吃鱼头,这样也是连年有余,有头有尾。

四、年糕

春节吃什么传统食品,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一些寓意吉祥的,比如年糕。全国各地几乎都用江米面和黍子黏面做成黏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春节吃的食物大部分是节前准备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馒头。南方是头几天淘米,名叫万年粮米,意思是年年有余粮。年糕也是汉族过新年的必备食物。做年糕的谷物有多种,各地作法不尽相同。其中以江南的水磨黏糕最为着名。北方则吃白糕或黄米黏糕,西南少数民族习惯吃糯米粑粑。

五、元宵

正月十五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元宵在宋代时就很流行,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通常是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原料为馅,用糯米粉包裹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团圆圆、生活美满之意。

六、年夜饭

年夜饭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样菜都要吃一口。有几道菜肴,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饭中是不可少的,如:[长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从头吃到尾,年首才能长长久久;[菜头]表示好彩头;[全鸡]象征全家福([鸡]与[家]谐音);吃[蚶]与[胖]谐音,取其发福之意;吃鱼丸、虾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状元、会元、解元)。餐桌上唯有鱼不能吃,表示[年年有余]之意。

篇6:有关春节传统食物意义

春节传统食物意义

一、饺子

饺子是春节时期的传统食物,对于北方人来说,春节食物怎能少了饺子呢,饺子不仅吃起来美味,寓意也很深刻,它有着“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所以在过年时吃饺子就寓意着新的一年能走财运。而且饺子馅料的选择和寓意有着直接的联系,比如说韭菜馅的饺子有着久财的意思,白菜馅饺子有着百财的意思,香菇馅的饺子有着鼓财的意思,酸菜馅的饺子有着算财的意思等等,所以说水饺是春节期间少不了的美食。

二、鸡

春节期间鸡肉是不能少的一道美食,鸡和吉同音,吃鸡肉寓意着百事大吉,而且吃鸡肉也很讲究,鸡翅给年轻的人吃,有着大展宏图的意思,鸡腿给长辈吃,有一家的顶梁柱意思。在过年期间我们吃的食物热量比较高,所以很多地区的人都会在烹饪后将鸡肉去皮,来减少脂肪的摄入,也能保证鸡肉的鲜美。

三、鱼

年年有余(鱼)是中国比较传统的说法,所以在春节这个吉祥的日子里,鱼肉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不少家庭为了吃出连年有余的好兆头,会在除夕夜吃一条,大年初一吃一条,这样就是连年有余了。不过呢,我们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在除夕夜吃鱼尾,大年初一吃鱼头,这样也是连年有余,有头有尾。

四、年糕

春节吃什么传统食品,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一些寓意吉祥的,比如年糕。全国各地几乎都用江米面和黍子黏面做成黏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春节吃的食物大部分是节前准备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馒头。南方是头几天淘米,名叫万年粮米,意思是年年有余粮。年糕也是汉族过新年的必备食物。做年糕的谷物有多种,各地作法不尽相同。其中以江南的水磨黏糕最为着名。北方则吃白糕或黄米黏糕,西南少数民族习惯吃糯米粑粑。

五、元宵

正月十五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元宵在宋代时就很流行,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通常是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原料为馅,用糯米粉包裹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团圆圆、生活美满之意。

六、年夜饭

年夜饭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样菜都要吃一口。有几道菜肴,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饭中是不可少的,如:[长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从头吃到尾,年首才能长长久久;[菜头]表示好彩头;[全鸡]象征全家福([鸡]与[家]谐音);吃[蚶]与[胖]谐音,取其发福之意;吃鱼丸、虾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状元、会元、解元)。餐桌上唯有鱼不能吃,表示[年年有余]之意。

过春节为什么又叫过年呢?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以至于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一片匆忙恐慌。这时,村外来了个小孩,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缘由。小孩子听后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年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兽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个身披红袍的小孩子在哈哈大笑。夕兽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拜年的由来),并把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来)。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篇7:中秋节的传统意义

中秋节的传统意义

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朝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中秋节禁忌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中秋赏月,同时还有拜月,中秋夜成了不眠之夜。

不过,万年历小编特别提醒朋友们,不是人人都可以赏月,有一些朋友最好呆在家中看看电视、看看书、做做家务、上上网为宜,以下禁忌请朋友们留意:

1、如果近段时间身体很弱的朋友,那么,万年历小编建议你不宜在野外赏月、拜月。

2、你最近流过产、或者生育过宝宝,那么,也不宜赏月,即使在家中的阳台也不看月亮为宜。

3、最近刚刚搬家,而搬家后没有“闹房”,或者自己觉得搬家后身体、运势等不好者,谨慎赏月。

4、不论什么原因,刚刚男女分手者,男性朋友不得赏月,更不能在圆月的野外行动。

5、不论男女,都要谨慎当着圆月做男女那点事情、尤其是在室外、野外,更要谨慎再谨慎。

6、最近失意者,比如官场不顺、生意亏本、倒霉事情接踵而来者,请务必不要赏月。

篇8:传统腊八节意义是什么

(一)表达祈求丰收吉祥的美好愿望

腊八节借“腊祭”之名,表达的却是农事劳作一年的人们对来年的一种美好祝愿。从表面来看,人们是用收获的各种农作物礼敬百神,祭祀祖先,感谢神灵赐给他们的农业果实,感谢祖先对他们生产生活的保佑,同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事业发达,具有深重的迷信色彩。

但仔细考察,这种信仰崇拜活动在迷信外衣下有其实用的目的,虚幻的功利性背后都有其直接的物质功利性。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迷信的方式具有精神安慰和心灵净化作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是无可厚非的,要从迷信的外衣下看到那颗赤诚的心。

(二)展示庆祝农业丰收的喜悦心情

腊八节的标志性习俗腊八粥,其实是农业丰收成果的一次大展示。正如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所说:“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这种集中反映农家粮食丰盛、应有尽有的腊八粥,确实能体现出农业大丰收的喜人景象,能体现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满怀喜悦,能表现出人们享受幸福生活的特殊情趣。

(三)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

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内敛而含蓄的,圈子一般局限在家人之间的其乐融融,但是,腊八节似乎走出了家人的小圈子,人们通过腊八粥的馈赠与接受,建立了更广泛的情感联系。

宋代时,每到腊八这一天,无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庶民百姓家都要熬制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加盛行。在宫廷,天子、皇后、皇子等都要向宫女侍从、文武大臣赏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粮、干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用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并且馈赠亲朋好友。腊八节借助土地出产的农业成果有力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四)蕴含追求身体健康的养生之道

农事劳作需要健硕的身体,而腊八粥正具有保健的诸多作用。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讲得详尽、清楚。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是“食疗”佳品,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这些已被现代医学所证实。

其实,腊八喝粥,只是一种象征,起的是提倡作用,平素喝粥同样有益健康。正如春天适宜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腊八节时举国钟情腊八粥,喝粥有益健康可以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五)开启新一年农忙的时间窗口

斗转星移,岁月不居,“立冬”过后,农村就转入了“冬闲”时期。从立冬到大寒之间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是农民养精蓄锐的好时段。因为小寒一过,家家户户就要开始为“过年”做准备,同时也开始为新的一年做准备。

除磨面碾米、杀猪宰羊、磨豆腐、蒸馒头等年事活动之外,还要提早进行沤制肥料、清点种子等活计。“载腊八冰便是沤水沤肥的一个信号”,还有“谁家早载冰柱早吃饭来年的庄稼早熟早收”的谚语为戒。

俗话说:“注户靠早起。”人们“半夜起来吃饭就是新一轮早起晚睡的总动员,而吃腊八粥就是借展示粮、豆、果、蔬丰富多彩生活的动员令的实质内容”。可以说脂腊八节既是由“冬闲”转入“冬忙”的关节点,更是从上一年农忙转入下一年农忙的动员令。

我国渔、猎业的发展历史虽然十分久远,但农业自远古时代起就长期居于百业之冠。腊八节被我们祖先赋予了丰富多样的农耕文化意义,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智慧与生活情趣。

<<<返回目录

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一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寿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一说,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腊八节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一说,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一说,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一说,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还有一说,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另有一说是教育后辈要勤俭持家,早先有户农家,就老俩口守着一个儿子。老头是个勤快人,整天泡在地里,早出晚归,精耕细作,调理的几亩农田年年五谷丰登。老婆是个勤俭人,院子里修整的瓜棚遮天,园菜铺地,一日三餐,精打细算,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老俩口不但勤劳节俭,还心地善良,碰上谁家揭不开锅,常常拿些米粮接济人家,度过难关。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他们的儿子已经十七八了。虽说大小伙子长的五大三粗,身强力壮,可是跟他爹娘不一样,懒得出奇。这也是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惯坏了。长大了还是胡吃闷睡,游游逛逛,什么活也不干。

一天,老汉摸摸花白胡子,感到自己老了,对儿子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要吃饭,得流汗。你往后学学种庄稼过日子吧。”儿子哼哼两声,这耳朵进,那耳朵出,照旧溜溜达达,胡吃闷睡。

不久,老俩口给儿子娶了媳妇。原想儿子成了家,小俩口该合计怎么干活过日子了。哪知这个媳妇跟儿子一样,也是好吃懒做,横草不拿,日头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动针线,不进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汉梳着满头白发,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满心的话说给媳妇:“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儿媳妇把这话当成耳边风,一句也不往心里放。

过了几年,老俩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把小俩口叫到床前,嘱咐再三:“要想日子过的富,鸡叫三遍离床铺。男当勤耕作,女应多织布...”话没说完,老俩口一起去世了。小俩口托乡亲埋葬了两位老人,看看囤里粮缸米、柜里棉花箱里衣。男人说:“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晒日头。”女人说:“夏有单衣冬有棉,何必纺织到日偏。”小俩口一唱一和,早把两位老人的遗嘱忘到脑后了。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几亩田地成了荒草园。家里柴米油盐、衣被鞋袜,一天少似一天。小俩口还不着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懒的动手。又是花开花落,秋去冬来。地里颗粒无腊八粥材料展示收,家里吃穿已尽。小俩口断顿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东家给块馍,西家端碗汤。小俩口还在想:“讨饭也能度时光。”

进了腊月,天越来越冷。到了初八这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小俩口屋里没火,身上衣单,肚里没食,蜷缩在凉炕席上“筛糠”。可四只眼睛还满屋搜寻着。突然发现炕缝里有几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来;又发现地缝里还有米粒,也都挖出来。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俩东捡西凑的弄了一把,放进锅里。把炕上的铺草塞进灶膛,就这样熬了一锅杂七烩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黄豆、小豆、高粱、干菜叶...凡能充饥的都放了进去。煮熟后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来了。这时两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诲,后悔没有早听进去,现在已经晚了。

正在小俩口悲切之时,一阵大风刮来,由于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被风一吹,“呼啦”一声,房倒屋塌,小俩口被压在底下。等邻居赶来挖出来时,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半碗杂豆粥。从此以后,乡亲们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家家熬一锅杂米粥让孩子们吃,并给孩子讲这杂米粥的故事,来教育他们。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代。形成了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因这粥是腊月初八吃,所以就叫“腊八粥”。

<<<返回目录

腊八节的经典古诗诗句10首

1.《腊八》

(清)夏仁虎

腊八家家煮粥多,

大臣特派到雍和。

对慈亦是当今佛,

进奉熬成第二锅。

2.《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 宋 ) 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3.《桂州腊夜》

(唐)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4.《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清)顾梦游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5.《腊节》

(北齐)魏收

凝寒迫清祀,

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

藉此慰中情。

6.《腊八日早漫成》

(宋)张即之

簿书方应接一身,减却新计上笔尖。

愧我世无分雨补,为农忧有岁时占。

客因年近思家切,人到心间饮水甜。

昨夜一番乡屋梦,寒梅香处短筇拈。

腊八一过就是年,每逢佳节倍思亲。

7.《腊八粥》

(清)道光帝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8.《腊前月季》

(唐)杨万里

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

一尖已剥胭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

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

折来喜作新年看,忘却今晨是冬季。

9.《腊日》

(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10.《腊八日雪参议林郎中有诗因次韵》

(宋)喻良能

玉树参差见,银花子细看。

淖糜分腊序,圆炭度朝寒。

冉冉头新白,匆匆岁又残。

聊凭一杯醉,忍把两眉攒。

<<<返回目录

篇9:学传统行孝道知感恩作文

今来,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多少懂得认真孝敬长辈、知恩图报的伟人啊!他们明白,是父母将他们含辛茹苦地养大,从不喊一声苦一声累。他们现在长大了,懂事了,也该好好的孝敬孝敬父母了,他们要感恩在他们成长路上给予帮助的每一个人。于是,陆游写下了永垂不朽的佳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香九龄替父温席;陈毅探母的故事足以让我们流下热泪······可是,现在80%的孩子,都不懂得孝敬感恩父母,把父母的批评当做耳旁风,认为父母对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他们既不听父母的话,又常与父母顶嘴,他们可知父母有多么辛苦吗?

朋友曾让我看过一个短片,里面讲的是一个少年犯在被判刑时,他年老的父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苦口婆心地劝他出来了要好好做人,可他却恶狠狠地说:我高兴,你们管不着!”刚一看完,我的眼泪就“哗哗”地流了下来,当时,我的心里既充满了对那个少年犯的愤怒,也充满了对那少年犯父母的怜悯。古话说得好:可怜天下父母心。看着儿女不听劝,走歪路,做父母的该有多么心酸呀!儿女却一点也不明白父母的苦心,不懂得感恩父母,还时常惹父母生气。那个少年犯也许从来没有想过要感恩他的父母。可能现在有很多孩子都不明白父母的苦心,他们也许还要等到长大了,自己也为人父或为人母时,才能明白,但那个时候,也许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开始感恩父母。

除了要知感恩,我们还要行孝道。还记得在那一天,风雨大作,狂风呼啸着,差点就要把屋顶掀起来了,豆大的雨点劈头盖脸地打在路过的行人身上,就像电影里的一幕幕出现了,惊心动魄。妈妈也许也受了天气的影响,一起床就感到头晕目眩,一量体温,呵,三十八度半!可是这种天气,哪能去看医生呀!听着妈妈在无力的呻吟,我想:爸爸不在家,我是妈妈的女儿,我怎么能让妈妈难受呢?”于是,我先倒了一杯热气腾腾的水给妈妈喝。然后亲自下厨,煮了一碗面线糊给妈妈吃,又用家里的临时药粉泡了杯药看着妈妈喝了下去。过了一会又给妈妈量了体温,噢,太好了,体温恢复正常啦!妈妈之后常常夸我孝顺,我想:我是家里的小公主,也是妈妈的宝贝女儿,孝顺妈妈是应该的,这一点儿小事不足以挂齿。

因为有了父母才有了我,父母让我有机会来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舔犊情深,父母之爱,深如大海。我要感谢我的父母!

今天的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们除了要好好学习,还要切记:要孝敬长辈,感恩在成长路上给予我们帮助、陪伴我们的每一个人。

篇10:“学传统、行孝道、知感恩”作文

“学传统、行孝道、知感恩”作文

想必大家都有读过弟子规吧,弟子规中有这么几句话:“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现在呢,有少许的老奶奶、老爷爷们在外捡垃圾,甚至无家可归。他们只能睡在垃圾堆里,身上的臭味糟路人们的嫌弃;他们时常在捡垃圾的时候,望着有哪一天他(她)的儿女能早日接他(她)回家;他们以捡垃圾为活,他们将垃圾堆当成了他们的“家”,路人们的'嫌弃与嘲讽已经是家常便饭……我在一次放学回家,就遇见了一个以捡垃圾为活的老奶奶。

这位老奶奶皮肤黝黑、一头已见不着黑发的短发、她已经衰老到驼背。我走在他的后面,我想去跟她聊聊天,问她的情况。可不知怎的,我不敢迈出那一步。我走到她的身旁,却迟迟开不了口,当老奶奶发觉我在她身旁,她转向头来看着我。我看见她的眼睛里有着对儿女的思恋;我看见黑色的眼睛中透露出隐隐的泪光……我上来就是一句:“老奶奶,您辛苦吗?”老奶奶吓了一跳,但马上应了我的话:“不辛苦不辛苦。”说完笑了笑。我觉得那个笑很勉强。“老奶奶。您今年几岁呀?”我疑惑地问。老奶奶还是一个她的“招牌笑容”“我今年快80了,天天捡垃圾,都没有人会跟我讲话。”我淡笑“呵呵,老奶奶你的儿女呢?”老奶奶那个笑容马上就暗了下来,我隐隐约约看见老奶奶的眼睛红了,才意识到自己是不是说错了什么不该说的话“对不起,老奶奶。”而老奶奶没有有什么生气“没事的,我的儿女啊都在外打工,没时间管我这个老太婆……”“哦。。”我们聊着聊着,聊着就到了另一个垃圾堆里。老奶奶拿着她的好帮手“棍子”夹垃圾,也许捡垃圾久了,老奶奶能快速地挑出塑料瓶、玻璃瓶和其他垃圾。我在旁静静地看着老奶奶,时不时听见了这么几句话“妈妈,那个老奶奶为什么捡垃圾啊?”“孩子,那个老奶奶没钱被赶了出来。”“那我的奶奶会不会被赶出来啊?”“那可不一定”这位妈妈说的这一句话,我体会出了:她,瞧不起老人。这一句“那可不一定”如果被那个孩子的奶奶听见那可多伤心。当这位妈妈成了老人,她就能体会到为一位老人的心酸…时间不早了,天空下起了毛毛雨,我向老奶奶辞了别,我真不想让她睡在垃圾堆中。塑料袋当被子,破盒子当枕头,在睡觉的过程中,还会被我们连碰都不想碰的虫子咬,我希望这一晚上,她没有被雨淋湿……

同学们,救死扶伤是护士医生的职责;教学生德智体美劳是老师的职责;我们的职责难道是好好学习吗?不是,我们的职责是尊老爱幼、报效祖国。就像这篇文章的题目一样“学传统、行孝道、知感恩”我们要学习几千年前的文化传统,我们要行孝,孝顺父母、尊重长辈。我们要懂得感恩,父母赚钱不容易,我们不能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大小姐,我们要感恩父母,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而不是用鄙视的眼神来看他们!

传统礼仪的现代意义

元宵节的传统风俗及意义

学传统行孝道知感恩作文300字

多重测光模式

孝道演讲稿

孝道演讲稿

孝道心得体会

孝道心得体会

孝道作文

关于孝道

试论传统孝道的多重意义(合集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试论传统孝道的多重意义,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