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w1314yl

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共含5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w1314yl”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

篇1:《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分析

《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分析

《再别康桥》感情真挚,意境丰富。《再别康桥》的意象是指什么呢?

抒情诗歌中,情和景一般是不可分离的。这情和景相结合的心理画面,就是意象。它是抒情诗歌的第一位构成要素,是抒情诗歌的根基。对抒情诗歌的分析,也应当从分析作品的意境入手。徐志摩的重要代表作品《再别康桥》,感情真挚,意境丰富,生动鲜明,令人回味无穷。如果尝试着从这部作品中作者独具匠心塑造出的那些独特的意境出发,曲径探微,抽丝剥茧,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细腻感情,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深邃内涵。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按常理,应该是先“来”,然后才会“走”;作者为什么却先说“走”,后才说“来”?为什么不说“正如我轻轻的来,轻轻的我走了”?我理解,首先,作品题目是“再别”,抒情的立足点是“别”,所以把“走”句放在了首位,起强调和引领的作用;同时,作者“走”时的感情,经过了重返母校的回味和酝酿,比“来”时更深沉、更复杂、更醇厚,所以更强调走。从语法上讲,“正如”一词,表明后一句是状语,是前一句的附属部分,是为前句做补充、修饰和比较的。 怎样理解“轻轻”?无论是“来”还是“走”,都不愿打破康桥宁静温馨的气氛,都期望稍稍压抑自己激动的心跳,不愿让冲动的感情干扰领略康桥的心境。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作别”,即是告别。但是,用“挥手”或“摆手”,不是更准确吗?招手,是召唤的动作,而不是分别的体态。“招手”,哪里是告别,分明是召唤,在召唤康桥,在召唤康桥永远陪伴自己,永远印入自己的身心;永远陪伴自己,陪伴自己走遍海角天涯。既是告别康桥,为何不是向康桥招手,而是向“西天的云彩”招手?“西天的云彩”,自然应该是康桥的象征。可为什么这样比喻?夕阳西下,晚霞绚丽,色彩斑斓,五光十色。这迷人的意境,实指当年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自己此时此刻变幻摇曳的心情。为何用“西天”,而不用西方或西边?“西天”一词在中国不仅表示方位,而是带有浓厚佛教色彩的专有名词,在佛教净土中象征着极神圣、极高尚的境界,是让人的精神和灵魂依的归宿,是人人都向往的极乐世界,是天堂的代名词。而在作者的眼中和心中,康桥就是最令人向往的高尚神圣的极乐世界。康桥,就像西天一样,是作者一生的精神和灵魂依的归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康桥校园广阔,花繁叶盛,树林成荫,作者为何偏偏钟情柳树? 此时,作者心中,一定是悠扬着一曲《折杨柳》,只是分不出谁是主人谁是客,辨不清康桥和作者谁更伤别离。而飘逸的纤细柳枝,又多像新娘灵动的长发。嫩绿的柳色,在绚烂的夕照下,染成了金黄。这辉煌的色彩,昭示着作者在康桥丰富的生活和珍贵的收获。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灵性,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人们总是用“母校”一词,来表达对校园生活的美好回忆、对学生时代的深沉留恋以及对师长的深情厚谊。而作者却独树一帜,把校园比作“新娘”,与“母校“相比,更多了一份特别的恋情;康桥,就是那位风姿飘逸、动人心弦的新娘;作者就是那情愫满怀、深情脉脉的新婚丈夫。“艳影”不仅指柳树在水中的倒影,还象征新娘的倩影。作者兀立河边,独依艳柳,垂首追思。潺潺河水一去不返,作者在康桥弥足珍贵的校园生活,也像这一维的河水一去不返了。作者低垂着头,不是在低头欣赏水中艳柳的倒影,而是在深味母校的美丽,在回忆过去美好的校园生活。康河的汩汩流水,映射着夕阳的多彩光辉,星星点点,色彩斑斓,如梦如幻,亦真亦假,当年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仿佛历历涌现在眼前,永远铭刻在作者的心中,激荡着作者的人生。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涓涓的细流,浸润着柔软的河泥。脉脉的浓情,也同样浸润着作者对康桥柔情万种的内心。柔软的河泥,象征的是作者对康桥细腻温柔的款款深情。那随波招摇的青荇,摆动着摇曳的身形,挥动着纤细的长臂,仿佛是向作者招手,和作者依依惜别,更像是在挽留,在召唤。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青荇本无情,而是作者自有情;不是青荇重情义,而是作者伤别离;不是青荇挽留,而是作者舍不得离开。青荇,普普通通,而又生机勃勃。它象征着作者对康桥那满腔平凡而又热忱的赤子之情。“油油”的青荇,青得发亮,青得灿烂,简直青得逼人的眼。那象征的就是作者内心燃烧着的扑面而来的炽热情怀。多想作一条轻柔的水草,这样就能永远生活在康河多情的水波中,就能永远生活在康桥瑰丽的夕照下。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清澈见底、晶莹透明的幽幽潭水,在作者眼中却成了五彩缤纷、绚烂瑰丽的彩虹。一潭清水,怎么会成为天上的虹呢?清泉和彩虹这两个意象,从形象上看并没有相似之处。然而,从作者内心感情来看,二者却有着密切的联系。清澈的潭水,象征作者当年在剑桥的.校园生活。看起来清纯,甚至可能有些单调,就如一潭深水,波澜不惊,水波不兴。但是,只有作者,才会深刻理解其中的深沉厚重和丰富多彩。单调平凡的求学生活,给作者带来丰厚的收获,蕴含着五彩斑斓的、像雨后彩虹般绚烂多姿的内容和意义。沉淀,是指落在了最深处。“彩虹似的梦”,象征作者回忆中的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这梦幻般美好的回忆,永远铭记在作者的心中,落在作者精神的最深处,落在作者感情的最深处,沉淀在作者灵魂的最深处。揉碎,字面意义是指揉捏至细碎。这里是指回忆起当年的求学生活。康桥生活的点点滴滴,每一个细节作者都没有忘记;康桥生活的点点滴滴,作者都在品味,都在咀嚼。这些宝贵的回忆,一步步清晰起来,一件件连贯起来,仿佛随着水波的起伏,随着浮藻的荡漾,逐渐又展现在作者的眼前。不是水波在起伏,不是浮藻在荡漾,那简直就是作者内心在荡漾,感情在起伏,使作者激动起来了。是啊,重回康桥,再临母校,面对依旧多情的康河,面对依旧妩媚的垂柳,作者就像新婚的丈夫,环视着久别的故居,端详着久别的新娘,心潮该是多么的激荡。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寻梦?”是疑问句,设问句,还是反问句?疑问是有问有答,设问是自问自答,反问是无疑而问,毋需回答,看来应该是反问句。从感情的角度来看,作者沉湎于回忆往事,陶醉于寻觅昨日,恍惚于今昔的界限。眼前是现实中熟悉的艳柳、浮藻和璀璨波光,脑海中是逝去的青春、往事和逝水流年,恍如回到从前而无法自拔,无法返回到现在,仿佛就成了“沉醉不知归路”。这是在梦中,还是在醒中?我是过去的我,还是现在的我?自我反问一句,用来惊醒自己――醒来!过去的已永远过去了!那弥足珍贵的康桥生活一去不复返了!“溯”,本指逆流而上;“漫”,随意安闲之意,体现轻松自在。逆流而上逆水而行,为何会轻松安闲,从字面上讲,不好理解吧?其实,这里的“溯”,不是真的逆水行舟,而是作者对过去的回忆,在思想上从现实返回到往昔,在感情上从如今追溯到当年,是在人生经历的长河里,从下游回溯到上游。对过去美好珍贵的求学生活的回忆,当然是轻松愉快的精神之旅, “漫”字,正可以用来体现情感上的安逸闲适。看来,这文字表面上的矛盾,在内在的感情线索中是一致的。“青草”的绿色,是平凡又生机勃勃的色彩,在这里象征作者对母校朴素而又强烈的感情。“更青处”是指作者内心对母校更强烈的感情。抚今忆昔,今昔连贯,更炽热的情感自然从作者灵魂的深处,不由得喷薄而出。苍穹宁静,星汉灿烂,斑斓的星辉幻化成多彩的生活,营造出温馨的氛围,烘托出满腔的喜悦和柔情。无形的星辉,却被作者灵动的妙笔勾勒成了有形的满船,这回忆,这氛围,这情感,是多么的真切空灵!难怪人们情不自禁地要引吭放歌了。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个“但”字,感情突转陡变,使人的心不由得一悸。是啊,作者就要远离康桥而去了,康桥的夜景就要离作者而去了。作者沉默了,欢叫的夏虫也沉默了,整个康桥都沉默了。在这浓重、沉重乃至凝重的夜色中,唯有那喑哑呜咽的笙箫之音,在沉寂的夜空中萦回。悠长的音符如丝如缕,划过沉默的柳梢,掠过沉默的康河,绕过沉默的榆荫,点过沉默的浮藻,弥散在康桥的星空,沉淀在作者的心底,铭刻在诗人的魂中。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不得不走了。诗歌第一节用的是“轻轻”,最后一节为什么换成了“悄悄”?轻轻,指脚步轻;悄悄,既指脚步轻,还指闭口缄言,它比轻轻更安静,更沉重。那是因为,离别之际的心情肯定比重返之际的心情要沉重。作者只是挥了挥衣袖,为什么不挥手,就像首节中所做的那样?诗人有意识地掩藏了“手”,就是为了和下一句中“不带走一片云彩” 相互照应。什么都不要拿走啊,那就太自私了;什么都不会忘记啊,那就太薄情了。还是让康桥的彩云永远灿烂吧,永远灿烂在作者的心中!

从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欣赏活动可以认为是对于诗人想象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只要我们通过运用谢冕先生所倡导的“想、泡、猜”的方法,分析意境,揣摩感情,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就可以领悟到作品的深厚内涵,体会到作者淋漓尽致的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篇2:《再别康桥》意象分析

《再别康桥》意象分析

金柳 :代表柔美,在古语中表里别之意。这里充分体现了他对康桥的依恋。

潭水 :作者把他比作天上虹,正是对此潭水的赞美,也表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星辉 :表示诗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对新中国充满希望

而后来“但我不能放歌”把整首诗从美好带入失落,哀伤。说明现实与理想有很大差距,从而显示作者的感情。

最后“悄悄的我走了”与前面“轻轻”产生对比。“轻轻”是指动作方面。

而“悄悄”是作者心境的表达。

离别对于历代文人墨客而言,多以述说悲伤情绪为主,例如:柳永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王实甫有“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维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骆宾王有“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现代诗人徐志摩试图从离别的悲伤情绪中解脱出来,他在诗句的意象选择上显得独具特点。

其一,诗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是水,水清如明镜,包容着水上的一切。

“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艳影”,荡漾在诗人心头,也荡漾在读者心头,榆阴下的潭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只有心清如水,才写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流似春风,没有深情的水的抚摸,“软泥上的青荇”怎会“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因为这水的多情抚慰,诗人竟然“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对康桥的情确如水一样清澈!

其二,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却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

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云,具有轻轻飘动并且速度很慢的特点,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二个意象。“云彩”充分体现诗人飘逸的离别情绪。“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如彩云飘飞般的洒脱的风度。

其三,金柳这一意象的选择,更体现了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历代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枝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把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夕阳下柳树的美好姿态,也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浓烈而温柔的爱。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中国古代有折柳赠别的习俗,例如:“词曲笛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在本诗中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

总之:本诗的意象选择,是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的,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既深深地打动了诗人,又让读者为之拍案叫绝。

拓展阅读:《再别康桥》读后感

你来或者不来,去或不去,康桥都在那里,不喜不悲。倒是来这里的人在康桥的柔波旁、榆柳下演绎他们的悲欢离合。

你是人间四月天的烟云,黄昏吹着晚风的柔,轻如风,悄无声息,轻如雪,悠闲飘落。来时一袭长衫,去时衣袂飘飘。挥手之间,西天的云彩成为你永恒的背景,。当时伊人在,曾伴彩云归。

因为喜欢一个人,所以喜欢了一座城市,所以喜欢了哪里的一草一木。轻柔的晚风,吹拂河畔渡满霞光的柳枝,摇曳出一份妩媚,晃动出一丝娇媚,荡漾成粉红色的回忆。回忆会褪色吗?波光里的艳影告诉我,依旧如昨。所有的前尘往事一同随波荡漾起来。

还是那条河,还是那湾水,清凉氤氲在心头。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吧,悠闲自在地摇摆,用自己喜欢的姿势,没有嘈杂与喧嚣,没有羁绊和束缚。没有争夺与血腥。如果这里是桃源,我就是那一株桃树,简简单单,别无所求。

一条水草也会有梦,绝不因它是一条水草而卑微。自由的空气,静美的恬淡,爱的馨香。倘若这是卑微的,也是伟大的卑微。因为梦里的清泉折射的是七彩的阳光,纵使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纵使梦想别现实割得支离破碎。每一个碎片都会保留它最本真,最完整的原貌,即使尘封在心底,也会随心动而鲜活。

探寻,追寻,寻到过那隔绝人世的优美与宁静,在星光与波光中涵养着自由的灵性,忘情于康桥的优美,沉迷于自然地纯洁,人生在奇异的月光下斑斓而多彩,奏响美的旋律,放飞爱与自由的翅膀,在星辉斑斓里放歌,那是理想的宣言。

哀莫大于心死,其实其莫大于心不死,其实哀莫大于心不死而不得不死。那首欢愉轻松的歌如今唱来必定变得沉重而无奈,理想的琴被现实折断了弦,语气痛苦的回忆不如选择忘记,语气厉声质问,不如选择沉默,与其选择苦苦哀求不如选择淡然放手。抓不住的何止是时间,春去春来之后,沧桑的何止是双眸。就让笙箫去演绎我沉默的离歌吧。

该是离去的时候了,再见!四季常青最翠绿的草坪、天空的行云、大地的温软、漂浮在水面上的桂花香、带着草味的和风以及看天、听鸟、读书……所有的梦意与春光,再见!人生的春天,还有那个人。

不想让你看到我转身之后,离去之时的忧伤落寞的背影,不想让你看到这忧伤落寞的背影彳亍在夕阳中,消失在地平线。没有华丽的转身,只有悄悄地挥手。告别时,留下完美的记忆。因为美,所以痛会多一些吧,所以,回忆会更多一些味道,是落寞还是苍凉,是的,薄暮时分,对着西天的云彩落寞地想念一段旧时光,或者一个人。

终无言,是看透了繁华落尽,是明白了铅华洗净,还是一江春水的绵绵情思,一川烟雨的万般愁绪。

风轻云淡,优雅的身影遮不住内心的忧伤。

终无言,其实是爱到深处的寂寞。

篇3:再别康桥意象分析

再别康桥意象分析

离别对于历代文人墨客而言,多以述说悲伤情绪为主,例如:柳永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王实甫有“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维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骆宾王有“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现代诗人徐志摩试图从离别的悲伤情绪中解脱出来,他在诗句的意象选择上显得独具特点。

其一,诗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是水,水清如明镜,包容着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艳影”,荡漾在诗人心头,也荡漾在读者心头,榆阴下的潭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只有心清如水,才写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流似春风,没有深情的水的抚摸,“软泥上的青荇”怎会“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因为这水的多情抚慰,诗人竟然“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对康桥的情确如水一样清澈!

其二,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却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云,具有轻轻飘动并且速度很慢的特点,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二个意象。“云彩”充分体现诗人飘逸的离别情绪。“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如彩云飘飞般的洒脱的风度。

其三,金柳这一意象的选择,更体现了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历代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枝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把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夕阳下柳树的美好姿态,也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浓烈而温柔的爱。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中国古代有折柳赠别的习俗,例如:“词曲笛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在本诗中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

总之:本诗的意象选择,是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的,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既深深地打动了诗人,又让读者为之拍案叫绝。

更多关于《再别康桥》的资料,可以点击进入“应届毕业生网文学频道”了解。

篇4:分析《再别康桥》的意象

分析《再别康桥》的意象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素以情思和意境之美为人称道,诗人是如何来描写的呢?

抒情诗歌中,情和景一般是不可分离的。这情和景相结合的心理画面,就是意象。它是抒情诗歌的第一位构成要素,是抒情诗歌的根基。对抒情诗歌的分析,也应当从分析作品的意境入手。徐志摩的重要代表作品《再别康桥》,感情真挚,意境丰富,生动鲜明,令人回味无穷。如果尝试着从这部作品中作者独具匠心塑造出的那些独特的意境出发,曲径探微,抽丝剥茧,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细腻感情,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深邃内涵。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按常理,应该是先“来”,然后才会“走”;作者为什么却先说“走”,后才说“来”?为什么不说“正如我轻轻的来,轻轻的我走了”?我理解,首先,作品题目是“再别”,抒情的立足点是“别”,所以把“走”句放在了首位,起强调和引领的作用;同时,作者“走”时的感情,经过了重返母校的回味和酝酿,比“来”时更深沉、更复杂、更醇厚,所以更强调走。从语法上讲,“正如”一词,表明后一句是状语,是前一句的附属部分,是为前句做补充、修饰和比较的。 怎样理解“轻轻”?无论是“来”还是“走”,都不愿打破康桥宁静温馨的气氛,都期望稍稍压抑自己激动的心跳,不愿让冲动的感情干扰领略康桥的心境。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作别”,即是告别。但是,用“挥手”或“摆手”,不是更准确吗?招手,是召唤的动作,而不是分别的体态。“招手”,哪里是告别,分明是召唤,在召唤康桥,在召唤康桥永远陪伴自己,永远印入自己的身心;永远陪伴自己,陪伴自己走遍海角天涯。既是告别康桥,为何不是向康桥招手,而是向“西天的云彩”招手?“西天的云彩”,自然应该是康桥的象征。可为什么这样比喻?夕阳西下,晚霞绚丽,色彩斑斓,五光十色。这迷人的意境,实指当年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自己此时此刻变幻摇曳的心情。为何用“西天”,而不用西方或西边?“西天”一词在中国不仅表示方位,而是带有浓厚佛教色彩的专有名词,在佛教净土中象征着极神圣、极高尚的境界,是让人的精神和灵魂依的归宿,是人人都向往的极乐世界,是天堂的代名词。而在作者的眼中和心中,康桥就是最令人向往的高尚神圣的极乐世界。康桥,就像西天一样,是作者一生的精神和灵魂依的归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康桥校园广阔,花繁叶盛,树林成荫,作者为何偏偏钟情柳树? 此时,作者心中,一定是悠扬着一曲《折杨柳》,只是分不出谁是主人谁是客,辨不清康桥和作者谁更伤别离。而飘逸的纤细柳枝,又多像新娘灵动的长发。嫩绿的柳色,在绚烂的夕照下,染成了金黄。这辉煌的色彩,昭示着作者在康桥丰富的生活和珍贵的收获。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灵性,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人们总是用“母校”一词,来表达对校园生活的美好回忆、对学生时代的深沉留恋以及对师长的深情厚谊。而作者却独树一帜,把校园比作“新娘”,与“母校“相比,更多了一份特别的恋情;康桥,就是那位风姿飘逸、动人心弦的新娘;作者就是那情愫满怀、深情脉脉的新婚丈夫。“艳影”不仅指柳树在水中的倒影,还象征新娘的倩影。作者兀立河边,独依艳柳,垂首追思。潺潺河水一去不返,作者在康桥弥足珍贵的校园生活,也像这一维的河水一去不返了。作者低垂着头,不是在低头欣赏水中艳柳的倒影,而是在深味母校的.美丽,在回忆过去美好的校园生活。康河的汩汩流水,映射着夕阳的多彩光辉,星星点点,色彩斑斓,如梦如幻,亦真亦假,当年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仿佛历历涌现在眼前,永远铭刻在作者的心中,激荡着作者的人生。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涓涓的细流,浸润着柔软的河泥。脉脉的浓情,也同样浸润着作者对康桥柔情万种的内心。柔软的河泥,象征的是作者对康桥细腻温柔的款款深情。那随波招摇的青荇,摆动着摇曳的身形,挥动着纤细的长臂,仿佛是向作者招手,和作者依依惜别,更像是在挽留,在召唤。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青荇本无情,而是作者自有情;不是青荇重情义,而是作者伤别离;不是青荇挽留,而是作者舍不得离开。青荇,普普通通,而又生机勃勃。它象征着作者对康桥那满腔平凡而又热忱的赤子之情。“油油”的青荇,青得发亮,青得灿烂,简直青得逼人的眼。那象征的就是作者内心燃烧着的扑面而来的炽热情怀。多想作一条轻柔的水草,这样就能永远生活在康河多情的水波中,就能永远生活在康桥瑰丽的夕照下。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清澈见底、晶莹透明的幽幽潭水,在作者眼中却成了五彩缤纷、绚烂瑰丽的彩虹。一潭清水,怎么会成为天上的虹呢?清泉和彩虹这两个意象,从形象上看并没有相似之处。然而,从作者内心感情来看,二者却有着密切的联系。清澈的潭水,象征作者当年在剑桥的校园生活。看起来清纯,甚至可能有些单调,就如一潭深水,波澜不惊,水波不兴。但是,只有作者,才会深刻理解其中的深沉厚重和丰富多彩。单调平凡的求学生活,给作者带来丰厚的收获,蕴含着五彩斑斓的、像雨后彩虹般绚烂多姿的内容和意义。沉淀,是指落在了最深处。“彩虹似的梦”,象征作者回忆中的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这梦幻般美好的回忆,永远铭记在作者的心中,落在作者精神的最深处,落在作者感情的最深处,沉淀在作者灵魂的最深处。揉碎,字面意义是指揉捏至细碎。这里是指回忆起当年的求学生活。康桥生活的点点滴滴,每一个细节作者都没有忘记;康桥生活的点点滴滴,作者都在品味,都在咀嚼。这些宝贵的回忆,一步步清晰起来,一件件连贯起来,仿佛随着水波的起伏,随着浮藻的荡漾,逐渐又展现在作者的眼前。不是水波在起伏,不是浮藻在荡漾,那简直就是作者内心在荡漾,感情在起伏,使作者激动起来了。是啊,重回康桥,再临母校,面对依旧多情的康河,面对依旧妩媚的垂柳,作者就像新婚的丈夫,环视着久别的故居,端详着久别的新娘,心潮该是多么的激荡。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寻梦?”是疑问句,设问句,还是反问句?疑问是有问有答,设问是自问自答,反问是无疑而问,毋需回答,看来应该是反问句。从感情的角度来看,作者沉湎于回忆往事,陶醉于寻觅昨日,恍惚于今昔的界限。眼前是现实中熟悉的艳柳、浮藻和璀璨波光,脑海中是逝去的青春、往事和逝水流年,恍如回到从前而无法自拔,无法返回到现在,仿佛就成了“沉醉不知归路”。这是在梦中,还是在醒中?我是过去的我,还是现在的我?自我反问一句,用来惊醒自己――醒来!过去的已永远过去了!那弥足珍贵的康桥生活一去不复返了!“溯”,本指逆流而上;“漫”,随意安闲之意,体现轻松自在。逆流而上逆水而行,为何会轻松安闲,从字面上讲,不好理解吧?其实,这里的“溯”,不是真的逆水行舟,而是作者对过去的回忆,在思想上从现实返回到往昔,在感情上从如今追溯到当年,是在人生经历的长河里,从下游回溯到上游。对过去美好珍贵的求学生活的回忆,当然是轻松愉快的精神之旅, “漫”字,正可以用来体现情感上的安逸闲适。看来,这文字表面上的矛盾,在内在的感情线索中是一致的。“青草”的绿色,是平凡又生机勃勃的色彩,在这里象征作者对母校朴素而又强烈的感情。“更青处”是指作者内心对母校更强烈的感情。抚今忆昔,今昔连贯,更炽热的情感自然从作者灵魂的深处,不由得喷薄而出。苍穹宁静,星汉灿烂,斑斓的星辉幻化成多彩的生活,营造出温馨的氛围,烘托出满腔的喜悦和柔情。无形的星辉,却被作者灵动的妙笔勾勒成了有形的满船,这回忆,这氛围,这情感,是多么的真切空灵!难怪人们情不自禁地要引吭放歌了。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个“但”字,感情突转陡变,使人的心不由得一悸。是啊,作者就要远离康桥而去了,康桥的夜景就要离作者而去了。作者沉默了,欢叫的夏虫也沉默了,整个康桥都沉默了。在这浓重、沉重乃至凝重的夜色中,唯有那喑哑呜咽的笙箫之音,在沉寂的夜空中萦回。悠长的音符如丝如缕,划过沉默的柳梢,掠过沉默的康河,绕过沉默的榆荫,点过沉默的浮藻,弥散在康桥的星空,沉淀在作者的心底,铭刻在诗人的魂中。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不得不走了。诗歌第一节用的是“轻轻”,最后一节为什么换成了“悄悄”?轻轻,指脚步轻;悄悄,既指脚步轻,还指闭口缄言,它比轻轻更安静,更沉重。那是因为,离别之际的心情肯定比重返之际的心情要沉重。作者只是挥了挥衣袖,为什么不挥手,就像首节中所做的那样?诗人有意识地掩藏了“手”,就是为了和下一句中“不带走一片云彩” 相互照应。什么都不要拿走啊,那就太自私了;什么都不会忘记啊,那就太薄情了。还是让康桥的彩云永远灿烂吧,永远灿烂在作者的心中!

从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欣赏活动可以认为是对于诗人想象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只要我们通过运用谢冕先生所倡导的“想、泡、猜”的方法,分析意境,揣摩感情,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就可以领悟到作品的深厚内涵,体会到作者淋漓尽致的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篇5:再别康桥中的意象的共同点

金柳:代表柔美,在古语中表里别之意。这里充分体现了他对康桥的依恋。

潭水:作者把他比作天上虹,正是对此潭水的赞美,也表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星辉:表示诗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对新中国充满希望

而后来“但我不能放歌”把整首诗从美好带入失落,哀伤。说明现实与理想有很大差距,从而显示作者的感情。

最后“悄悄的我走了”与前面“轻轻”产生对比。“轻轻”是指动作方面。

而“悄悄”是作者心境的表达。

离别对于历代文人墨客而言,多以述说悲伤情绪为主,例如:柳永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王实甫有“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维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骆宾王有“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现代诗人徐志摩试图从离别的悲伤情绪中解脱出来,他在诗句的意象选择上显得独具特点。

其一,诗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是水,水清如明镜,包容着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艳影”,荡漾在诗人心头,也荡漾在读者心头,榆阴下的潭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只有心清如水,才写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流似春风,没有深情的水的抚摸,“软泥上的'青荇”怎会“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因为这水的多情抚慰,诗人竟然“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对康桥的情确如水一样清澈!

其二,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却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云,具有轻轻飘动并且速度很慢的特点,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二个意象。“云彩”充分体现诗人飘逸的离别情绪。“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如彩云飘飞般的洒脱的风度。

其三,金柳这一意象的选择,更体现了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历代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枝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把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夕阳下柳树的美好姿态,也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浓烈而温柔的爱。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中国古代有折柳赠别的习俗,例如:“词曲笛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在本诗中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

总之:本诗的意象选择,是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的,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既深深地打动了诗人,又让读者为之拍案叫绝。

《再别康桥》的意象

《再别康桥》结构分析

《再别康桥》艺术分析

再别康桥语言分析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分析

《诗经》中的动物意象

文学作品中意象的翻译

徐志摩诗歌中“云”意象

李白诗中“鸿”的意象分析

《雨巷》中的七种意象

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