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人性的异化和社会的开放(共含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o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论人性的异化和社会的开放
原本天人合一、自由开放的人类社会,由于人性的异化,日益滋生毁灭自身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专制主义和自我封闭的社会体系.只有开放社会,驱逐独裁,打破传统,摆脱狭隘理性,人性方可复归,社会方可复魅,人类的本质才能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一个自由健全、多元和谐、充满灵性、整体的、过程的和生态学意义的社会,才可能生机勃勃地展现.
作 者:张之沧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政治系,江苏,南京,210097 刊 名: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1) 分类号:B089.3 关键词:开放社会 人性异化 施行性言语行为现代社会人性异化与拯救论文
一、引言
《去十九号房间》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963年。在多数作家都聚焦于普通民众的艰难生活,描写下层阶级所受的压迫和不公平待遇的时候,莱辛在伦敦生活期间,以敏锐的感知,把视线投向生活相对富裕,本应感觉幸福的中产阶级家庭,描写了所谓的“富人们”的生活。当生活艰难的民众都在羡慕她们的幸福生活的时候,她们衣食无忧却存在精神层面的迷惘和失落。莱辛成功地捕捉到了都市生活中的边缘人群体,书写了这些边缘人的精神困惑,《去十九号房间》就是莱辛短篇小说中对边缘人生活状态描述的代表作。小说展示了女主人公苏珊(Susan Railings)的转变过程,从一开始冷静理智的妻子、母亲逐渐转变为一个在旁人看来怪异、精神失常的女性,并最终走向死亡。苏珊的自杀悲剧不仅折射出女性回归家庭之后的心理失衡,更反映出现代社会人的异化。
二、思想的转变,人性的异化
多丽丝・莱辛在接受采访时说:“让我最感兴趣的是我们的思想是如何变化的,我们感受现实的方式是如何变化的。”[1]在《去十九号房间》中,她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思想的逐渐转变。小说开始时苏珊和马修(Matthew Rawlings)由于理智结合在一起,他们的朋友们无一不羡慕他们,认为他们很相配。结婚之后,他们买了大房子,有了孩子,苏珊自愿为了孩子为了丈夫回归家庭,家里还有女仆帮忙料理家务,在外人看来苏珊无疑是幸福的家庭主妇形象,但在她幸福形象的背后是她“内心的失落和自我的不完整感”[2]。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劳动作为人自觉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表现自己的社会本质。苏珊结婚前在广告公司工作,婚后为了照顾孩子,在家中劳动,当孩子们都长大上学之后,她一方面不愿再回到社会中工作,另一方面想重新获得没有孩子牵绊的自由。她通过找一间无人能找到她的房间来逃离社会,她感觉独处的房间是她的安全处所,是她心灵的家,在这里她才能感觉到自由和安心。可她在这个房间里却什么也不做,“她坐在椅子上,只是简单地坐着,闭着眼睛”。[4]起初她只是通过短暂的独处,暂时脱离家庭琐事的烦扰,接着她雇佣了家庭女教师苏菲(Sophia)照顾孩子们,回答仆人帕克斯太太(Mrs.Parks)的问题,以便她能独处更长的时间,直到她发现苏菲和孩子们及帕克斯太太都愉快相处时,她意识到她的家已经不再需要她了,她的这种安排导致她进一步和家庭和社会脱离。苏珊没有了自觉有目的的劳动,她的生活开始变得没有意义,也无法表现自己的特殊的社会本质,没有目标,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使她最终选择以自杀结束这种没有追求的生活。
德裔美籍思想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认为每个人的潜能都具有朝两个方向发展的倾向,一个是向上的发展,即存在与发展的潜能,他称之为第一潜能,如果条件适当,这一潜能就会开发,但如果条件与所需条件相反,则潜能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这就是第二潜能,即死亡与破坏的潜能。[5]苏珊与社会和家庭的脱离阻碍了她第一潜能的发展,当她发现她在这个世界中是一个多余的人,她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她开始朝人的第二潜能发展,走向死亡。小说中不仅苏珊一个人存在人性异化现象,丈夫马修是报社的副编辑,但平时看的报纸都不是他自己报社出版的,在苏珊向他诉说自己感到没有自由的时候,他很明确地表示他自己何曾有过自由,每天按时上班下班,“什么时候能对自己说,在接下来的六个小时里我可以什么都不用负责?”[6]这些都说明他并不热爱他的工作,不能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乐趣,工作只是他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做的事,劳动只是他获得金钱的手段,对他来说根本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逐渐异化为了赚钱的机器。
苏珊的仆人帕克斯太太需要主人让她侍候,时刻需要人指挥,没有主人在家她便无所适从,一个电话一个电话地请示汇报,“没有罗林太太的祝福,她做事情就不会高兴”[7]。与苏珊接触的旅馆商人弗瑞德(Fred)只要客人给钱,他可以什么都不过问,同样只要有人给钱,他就会把顾客的信息随意泄露,所以马修派来的侦探轻易就得到了十九号房间租住的信息,可见商人与顾客之间只是交易的利用关系,即便苏珊已经在这里租住了一年之久,他们之间也没有一点温情。可见苏珊周围的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化。
三、异化的拯救
弗洛姆发现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质财富不再匮乏,但人们生活得并不幸福,孤独、不安等情绪笼罩着人们,人们同自己、同他人、同自然日渐分离,人被全面异化。弗洛姆提出要摆脱人们软弱无力和孤独状态的方法之一是“向‘积极的自由’方向发展,通过爱和工作使自己自发地与世界联系起来,借此表现自己的情感、感性和理性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放弃自我尊严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自己、自然、他人三者之间的融合”[8]。
苏珊通过理性认识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通过理智确立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她和马修的婚姻就是她理智的选择,他们起初都有自己的工作、朋友。苏珊的广告公司很赏识她,在她辞去工作之后还经常邀请她回去工作。结婚时两人都有自己完美的公寓,两人觉得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搬去另一个人的公寓都不合适,有种人格屈从的感觉,于是搬进了另外一个新公寓。这时的苏珊是在“没有放弃自我尊严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价值,实现他与社会、与他人关系的融合。在苏珊怀孕后,出于对孩子、对丈夫、对家的爱,她放弃了工作。“爱并不是一种强加于人身上的权利,也不是一种外加在他身上的责任。爱是一种人自身内涵的权利,人依靠它使自己与外界联系在一起,并从而使这个世界真正属于他”[9]。
人们通过爱使自己和外界相联系,由于苏珊回归家庭,她的世界缩小了,她的爱只与家庭相联系,“爱”是家庭稳固的基石,这需要夫妻双方的付出,如果她能在生活中得到更多丈夫的爱、关心和理解,就不会走向人性的异化。爱的缺失总会酿成家庭悲剧,马修的出轨使她伤心,使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无意义的。她开始感觉生活索然无味、简单重复,缺乏幸福感和安全感,在把最小的孩子也送去上学之后,她逐渐失去生活的重心,越来越感到空虚、焦虑。这时的她最需要的是周围人的关心和爱,但丈夫马修并没有真正帮助妻子分析原因,帮助她与她家庭之外的世界建立联系,找到缓解她焦虑的方法。他们之间缺乏真诚的沟通和交流。总之,只有通过爱的方式才能让苏珊回到生活的正常轨道上,并且通过培养她的工作能力,使她逐渐与社会建立联系,实现自己的价值,才能使她不再迷惘,体会到生活的意义。
四、结语
莱辛从富有的中产阶级家庭表象下,敏锐地观察到人们的生存危机,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社会中边缘人的生存状况,《十九号房间》展现了社会中人的异化使人与自身、人与世界逐渐分裂,并最终威胁到人自身生存的现象。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不仅要获得物质上的满足感,而且要有不断的精神追求,不仅要通过“爱和工作”与他人、与社会建立联系,而且要通过爱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加人性化,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塑造健全的人,实现人与自身的统一。
论波普尔的开放社会
波普尔从批判理性主义和试错法出发,批评了乌托邦主义和完美主义的虚妄和危害,指出人们无法预测社会的长期发展规律,而应立足于逐步的社会改良工程.封闭社会是巫术的部落的禁忌的社会,而开放社会则是向批评和个人判断开放、提倡理性、反对盲从的社会.政治自由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不是奢望完美的.好人统治,而是通过自由的批评限制政府权力,通过合理的权力制衡来防止坏人做坏事.
作 者:顾肃 作者单位: 刊 名:开放时代 CSSCI英文刊名:OPEN TIMES 年,卷(期): “”(6) 分类号:B5 关键词:前一段时间看了一篇文章,写的是关于创新中的一个潜规则,叫做个人偏好,其实,我把这个理解成人性中的东西,
所谓人性是什么,我也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只是似是而非的好像清楚一些,总之,以我现在的学识是无法说清楚的。
我一直觉得社会的发展和人性的发展是离不开的,人性的丑恶是在帮助社会结构的完善,而社会结构的完善却是在促进人性的完善;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难道不能把历史看成是一部由黑暗走向光明的历史吗?例如:几千年前,女性就像一个物品一样,任由人们的驱使,甚至为了满足一己之私欲而将其而将其当作礼物一样送与别人,而现在,还能这样做吗?在例如:封建社会以前可以一夫多妻制,而现在只能一夫一妻;过去人们生命总是难保,而现在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吗?这都是社会的进步,而社会的进步就是将黑暗驱散,建设一个光明美好的社会。
说说现在社会。现在很多单位都开始实行人头责任制。为什么,就是因为把责任分到集体以后,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人们不愿意承担责任,那只有将责任明确化,想找借口都没有的时候,也只能承担责任,这就是制度迫使人们不得不担起责任,要是人们本来就愿意担起责任,人头责任制就没有产生的意义了,因此,正是因为人们不愿意承担责任,才催生了人头责任制,而人头责任制又迫使人们不得不承担责任,当人们承担起责任以后,就会习惯成自然,内化到人们心理,那个时候,既是没有人头责任,人们也会主动承担责任,同时,这样的行为被我们的孩子所看到,被我们学校所教导,就会促使下一代继承这样的优良品质,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社会进步,逐渐美好。所以,人性的丑恶迫使社会结构的产生,而社会结构又促使人性的完善,这样的循环往复,从而构建起完善的美好的社会,优良的人性。
其实,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杀人,在没有禁止杀人的时候,杀人有谁会知道那是邪恶的,不对的,正是因为这样的丑恶人性催生了禁止杀人的社会制度,而这样的制度通过广泛传播,从而使得人们懂得这样的规矩,促使人们不在杀人,人性得到发展。所以,社会中的一切和人性都息息相关,任何社会结构中的东西与良好人性不吻合的都会得到排斥,只有那些与良好人性相吻合的东西,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而人们的认可和接受就促进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完善和建立。
对人性异化的考虑论文
付秀莹的《陌上》整体看来堪称一幅绝妙的乡村风景画。但是这幅画下面暗暗涌动的却是淡淡的忧伤。我们在付秀莹的带领下一路串门子下来,发现芳村的人没有一个人是喜悦的、顺心的,在美妙风景衬托下,全部出场的人物都笼罩在痛苦烦恼之中,即一种焦虑状态。
《陌上》出场二十多个人物,烦恼各有不同,却又惊人的相似。翠台、香罗、喜针、小鸾都是因为丈夫的懦弱无能而烦恼,只不过翠台、喜针、小鸾选择了在不停地抱怨中坚守对家庭的忠贞,而香罗选择了叛逆,只是她因为不能完全挣脱精神的枷锁而痛苦着。年轻一辈儿中,翠台的儿媳妇爱梨也是因为丈夫大坡“没出息”而烦恼;难看家的儿媳妇春米的烦恼,其根源也是自己的丈夫没本事。只不过她比爱梨更加不幸,为了获得既得利益,被公公婆婆暗里送给了村干部建信当地下情人,成为牺牲品。望日莲也是因为对家庭条件的不满而烦恼,她在用自己的肉体获得现实的物质回报,以填充自己的物欲的同时,心灵却遭受着宰割。建信媳妇、大全媳妇、增志媳妇的烦恼更加一致,在享受着一般农村妇女所无法享受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需要面对丈夫的不忠和背叛。而大全、建信、增志、团聚等代表着乡村中权利和财富的“成功人士”们是不是就没有烦恼了呢?当然不是,他们的烦恼不但有且比别人只多不少。他们一方面享受着别人所得不到的“特权”式的待遇(占有多个女性),一方面要千方百计维持自己的“霸主”地位。为了维持这个地位付出的一定是别人不可想象的辛苦,承受的`是不可想象的压力。而这种霸主地位一旦丧失,带给他们的冲击一定是不可承受之重。翟建信面临村干部换届地位不保,站在房顶上心乱如麻,以至于一个恍惚就直挺挺跌下去,就是明证。此外,增产和小瑞的丈夫的勇子的烦恼却基本相同。“世道”变了,别人的思想变了,但是他们却不想变,他们有他们的坚持。
增产坚持对土地的热爱,坚持礼法道德;而勇子坚持爱情,坚持对最初的爱人的追寻。正因为他们的坚持与当下“世道”的大潮流矛盾着,所以他们必定是痛苦的。从城里回老家芳村过年的小梨是付秀莹着意安插的一类人的典型代表。虽然已经离开芳村,到了大城市北京生活,但是仍免不了被芳村的现代性所困扰。一回到老家,便仿佛被置身于聚光灯下,街坊邻居乡里乡亲都在盯着荣归故里的她如今有了多大出息。挣多少钱?老公当了多大的官?住什么房子?开什么车?
恨不能连每餐饭都问得一清二楚。其实在问之前,乡亲们已经默认了她已经挣了大钱,当了大官,仿佛一个人一旦出了芳村到了大城市,就马上有了大出息。而这些会以比新闻联播还快的速度传遍村庄的每一个角落。事实上,小梨们已经被“富有”被神话了。她们被置身这种被烘托起来的气氛中,虚荣心便膨胀起来,而现实生活与被别人安在自己身上的虚假的繁荣,在内心中形成一对矛盾,心灵开始扭曲、变形。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芳村人的烦恼和痛苦有着共同的根源,那就是对金钱的无止境的欲望和追逐。在现代社会大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一部分先富起来了,另一部分人也在奔往致富的路上,这本来是好事,但是,在发家致富的过程中,对物质财富的追逐过于执着和狂热,以至于忽略了金钱以外的东西,人们急切地想得到一种东西却把原有的东西丢掉了,而且完全没有意识到正被丢掉的东西恰是更珍贵的东西,被丢掉的东西才是人之最基本需要的东西。而人在欲望膨胀到无限大的时候,追逐是无止境的,欲壑难填的追逐其实是徒劳无功的,而在这追逐的轮回中注定是炼狱般的痛苦。此外,“改变”是令芳村人精神颤栗的直接因素。受到现代性的冲击,乡村的一切都在改变。人们的信仰、人们的追求、人们的审美、人们的道德伦理等一系列价值体系都被冲破,而产生蜕变。因为在蜕变着,便会有疼痛,便会有挣扎、躁动、不安,甚至头破血流。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美丽乡村景色衬托下的焦虑着的痛苦呻吟着的芳村。付秀莹说:“大家都一致向外仰望的时候,不妨向内转,看一看我们自己脚下的土地,听一听我们的内心。写芳村的时候,我内心既躁动,又安宁。躁动是创作的冲动,安宁是完成后的踏实,还有满足。今生有幸生在芳村,我想把她写下来。不管是野心也好,幻想也罢,我想为我的村庄立传,写出我的村庄的心灵史。”为村庄立传,写出一个村庄的心灵史是付秀莹的初衷,她的长篇《陌上》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芳村人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还把他们内心深处的精神隐痛传递给我们,这无疑代表了付秀莹创作初衷的完成。
芳村是美丽的,芳村是多情的,芳村又是痛苦的。当这痛苦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造成人性的扭曲和变态。付秀莹在讲述一个村庄的鸡零狗碎、头疼脑热、家长里短的过程中,不动声色地揭露了在物欲控制下人性产生异化的这一本质。付秀莹的语言是别致的,笔触是细腻温和的,看上去波澜不惊、绵软悠长。但就在这波澜不惊的下面确实对现实揭露的凶狠。狠到对人性产生了质疑。
在《陌上》,付秀莹没有写一个人坏,没有写一个人龌龊,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在现代性冲击下人性的变异。
老莲婶子、小猪他娘、乱海他爹、贵山他娘等老人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当子女的无情。老莲婶子被子女冷落到服毒自杀;小猪他娘天天挨儿媳妇破口大骂;乱海他爹病重被像喂牲口一样送饭;贵山他娘在尿湿的补丁摞补丁的床褥上度日,为人子女做到这种地步,已经不是一个“人”字所能对照的了。然而事情真的发生了,这只有一个解释,就是人性异化了,为什么产生异化呢?恐怕要看到现代性视域下进行考量。
再就是令人气愤的难看老两口,为了饭店的生意,为了眼前的利益,居然把自己的独生儿子的媳妇作为牺牲品。简直丧失人伦。这种事情的幕后指使者也是“现代性”。
大全、建信等村里的成功者们,在外面拈花惹草,他们的夫人皆心知肚明,却能装聋作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一夫一妻制的今天,这明明是违反人性的。
是这些阔太太涵养不一般吗?且看翟建信面临村干部重新选举的档口,她媳妇说的话:“翟建信,你有本事去跟人家争呀,争上了台,我给你当牛做马,给你娶三妻四妾,伺候你三茶六饭,铺床叠被。你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要是下了台,可别怪我说话难听,再想在这个家里这么张狂霸道,门儿也没有。”建信上了台,娶三妻四妾都受得,可见妻子比丈夫对自己的忠诚更在乎的是丈夫能不能满足自己的物欲。没有明说却让我感到了荒唐到了极点,人性扭曲到了极点。
还有开厂子的团聚被弟弟坑得再也周转不下去,狗子卖肉之所以发财,原来是因为他敢卖死猪肉。无论是坑自己的亲兄长还是昧着良心卖死猪肉,都不是正常人性能够干出来的事情。只有人性的异化能够解释原因。
现代性像一个阴魂不散的幕后黑手操纵着人们,让人们变得疯狂、贪婪、残忍,而在付秀莹的柔而不弱的笔下现代性无处遁形。现代性冲击造成了人性的扭曲、变态和异化,正是付秀莹《陌上》现代性焦虑的深刻揭示。
★ 社会:人性暗处
★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 浅析异化概念
★ 用异化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