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吕氏春秋》的天道观和天命论(共含7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wmi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吕氏春秋》的天道观和天命论
<吕氏春秋>认为天地的性状具有客观必然性,人事应以之为准则;天地的法则和谐有序,故要“法天地”而建立和谐有序的封建秩序;天命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给人造成的遭遇,但君权是天授.其天论主要是上继荀子等多家的思想而更树独立见解,这反映了进步的`新兴地主势力的思维.其总的倾向是坚持了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但也有其局限性.
作 者:李家骧 作者单位:台州学院,中文系,浙江,临海,317000 刊 名:台州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IZHOU UNIVERSITY 年,卷(期): 24(4) 分类号:B946.1 关键词:<吕氏春秋>的知识脉络' > 天道观 天命论孔子的天道观考论
天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哲学范畴之一.因此,它也是古代思想家最为关注并投入极大热情予以研究的对象之一.他们纷纷著书立说阐释各自对天的理解.但孔子是个例外,对天的阐释不惟少,而且似乎还相互矛盾.针对这种现象,古今众说纷纭,冀以得出一个合理的解释,然至今仍然没有公认之定论.故本人不揣浅陋,冒昧提出自己的一己之见以就正于方家.笔者认为,孔子有自己明确的天道观――道德之天.这一思想是孔子在对西周原有的“意志之天”的'天道观扬弃的基础上,对自然之天进一步发挥而形成的.其所以不为人所知,与他的思想体系的建构顺序有关.
作 者:马国华 Ma Guohua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福州,350000 刊 名:兰州学刊 英文刊名:LANZHOU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 “”(10) 分类号:B222.2 关键词:天 孔子 天道观天命论文章
一般人都不信老天能左右人的命运。我们暂时抛开这个论题,先看看人是从那里来的。
世界上任何物体的形成,都是从无到有。用道教的观点讲:“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
老子的观点更直接、简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为和。”不难看出:道就是有规律的运动,因此产生了一这个无极圈;一生二就是无极产生了太极;二生三就是太极产生了两仪,有了负阴而抱阳,冲气为和的两仪存其中,万物才得以诞生,即三生万物。
没有道那有规律地向一个方向运动,混沌的宇宙就不会产生旋转着的无极圈,没有运动着的无极圈,哪有能量产生大爆炸?没有无极的大爆炸,就没有太极的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后续的两仪、四象、八卦、五行、天干地支以及万物更无从产生。人又从何而来?
所以,任何物体都是从无的运动中产生的。从一开始,人与宇宙之气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但是人,万物都是这样。
人与万物的形成,生长都离不开气。得气的多少,决定着人的一切活动,也包括思维活动。
怎么想,不怎么想,都取决于得气的多少。人们常说:“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这就是说,天下万物不可能得到同样多的气,所以形状便有一定的差异。
如一个年老体衰,与一个年轻气盛的人,两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环境、同一条件下所想的会截然不同。道理只有一个──得气的多少决定了他们的思维结果。
人的活动都不例外。就拿举重来说,一个人举多重,决定的因素是气。他今天能举这么多,明天不一定还举这么多。因为时间、地点、环境不同,得气也就不同。
如果将人关进真空室,他必然会四肢无力,大脑一片空白,窒息而死。
可见气对人的思维、生存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是从无形中产生的,所以不被人们所觉察,更难充分认识到它的作用。
从概念上讲,天是由气形成的,所以天能决定人的命运,也就是气能决定人的命运。
气分阴阳两种,如一个伟大的人,给人的第一影响是有气魄,这是得阳气多的原因;一个小人,给人的影响是猥亵、沮丧,这是得阴气多的缘故。
正如鬼谷子在《捭阖》一文中指出的那样:“凡是讲话富有阳气的人,总是以美好的语言去打动人;凡是讲话富有阴气的人,总是以威胁性语言去阻止别人的行动。因此,游说中运用开启与闭藏的方法,就是用正反语言试探。与用阳气谈论的人语言要崇高;与用阴气说话的人语言要卑小……(译文)”
又如《灵宝毕法》中说:“真阴真阳相生相成,见于上者积阳成神,神中有形而丽乎天者日月也;见于下者积阴成形,形中有神而丽乎地者金玉也。金玉之质隐于山川,而生秀媚之气,浮于上而日月交光,草木受之以为祯祥;鸟兽得之以为奇异也。
阳升到天太极生阴,阴不足而阳有余,所以积阳生神;阴降到地太极生阳,阳不足而阴有余,所以积阴生形。
上至日月,下至金玉,真阳有神,真阴有形,其气相交,上下相射,光盈天地,金玉可贵者以此也。
是知金玉之气凝于空则为瑞气;祥云入于地则变丰泉、芝草;若人得之而为英杰;鸟兽得之而生奇异。
盖金玉之质虽产于积阴之形,而中包真阳之气,又感积阳成神之日月的真阴真阳下射而宝凝矣。”
这些理论都能说明得阴阳之气的多少,对万物产生的不同影响。
因此,天能决定人的命运自然是有科学道理的,而不属于封建迷信。
人的命运是否可以预测呢?以气对人的影响看是不可预测的。
因为气对每个人的影响,在于宇宙对他释放多少气体。除非算命的能感觉出宇宙对那个人释放了多少气体,然后用一定公式,才能算出人的命运。否则,一切预测都将是空中楼阁。
从此可以看出,要预测出命运,恐怕只有世外高人才能办到,而得道的人是不会泄露天机的。因此可以肯定,当今算命的都是在糊弄人。
一个人从出生起,就由肺活量决定了能够接收多少宇宙气息,因此要想改变命运,做到我命在我不在天,是很困难的。
唯一的办法,只有通过气功修练,尽可能有意识地多多吸收宇宙的气息。
由于气的增多,思维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思维有了变化,就会改变动向,动向有了变化,命运就会发生改观。不难看出,气的多少改变人的思维;思维的改变导致行动的改变;行动的改变导致命运的改变。这就成了天(宇宙气息)左右人的命运规律。
所谓:“解放了思想才能解放生产力”。而解放思想的首要前提,就是怎样改变宇宙气息对人的影响。如果不从这个根本问题入手,一切改变命运的想法都将成为空谈。
穿越故乡的幸福时光
一
有许多幸福的时光,都是从故乡开始的。谁不愿在故乡的胸襟里,去寻觅那粒善良的种子?
在故乡,所有的鸟都安居乐业;所有的风都心平气和;所有的麦香、花香、草香和泥土的芳香、太阳的芳香,一缕又一缕,陶醉了远方游子了所有探寻的目光。
穿越故乡的幸福时光,鸟雀飞来飞去的翅膀上写满了美丽的誓言,千娇百媚的花朵终日仰望故乡的.伟岸。在河畔、在山顶、在树下、在梦的枝头和露的眼里,都会让淡出故乡的人,又湿润了怀念故乡的衣襟。
故乡的路阡陌密布,有无数双脚在编织着梦想和幸福。在阳光谱照的田野上,鹅黄和碧绿都是岁月的旗帜,金色和红色都是季节的骄傲。而爱情的气味飘来,比芳香更深,比春天更薄。
麦子抽穗了,季节有了渴望的响声,有了芬芳的麦香拂过心田的梦境。这株小麦生长在我的整个童年及少年时代,谁描绘出一株生长在故乡的小麦?她做了谁的新娘?从此,我只将一粒麦子种植在我的诗歌里,让她从我的血液里吸取营养。
二
多年来,我总是把田野的尽头当作故乡。还有田地上的小麦、高粱和玉米我都记住了她们穿的衣裳和乳名。
穿越一些记忆,曾让一些幸福的继续幸福;让一些伤痛的,时刻伤痛。可承载万物的大地以及收留苦难的天空,均因了故乡的存在而渐次安祥。
多少身处异乡的青年,在采莲的淑女意味深长的小曲里,终其一生,直至白发苍苍。
梦中,裸足横穿田野的我,在一株结满槐籽树下,拾到了一阙燕子的呢喃。当蝉声四起,噪醒了我梦境中的儿女情长时,谁使我的内心再次盈满泪水?
故乡啊,在一颗摇曳的小草挂着幸福的泪珠时,我愿将绵绵的情丝挂之于树梢;我愿以默淡的回忆,换取蓬勃的生命;我愿掬起一捧黄土紧贴于胸,聆听故乡那亲切而遥远的呼唤……
三
高过幸福的地方,恰是一条故乡河流的低洼,水草丰茂。一窠暖巢,总让热流辐射的力度很大,已灼伤了我的情感,至今都没有愈合的迹象。
而此时,手握麦穗的我,在许多个夏季之后,学会了内心的隐忍与执着。谁的泪痕,仍镌刻在一片云的故乡?
在秋风流浪的弧线上,虫子的歌声在瓜果成熟的藤蔓上繁衍。故乡的某些暖昧,在苹果和葡萄的细节里汁水丰盈;落叶试图挡住小溪,却被故乡的溪流不经意地挟带到了秋天的下游;南飞的雁影整装待发,而直指目的地的思维仍在展翅,一种信仰坚不可摧。
那些清风、云朵、山塬、树木、草地,这一切都涂上了迷人的色彩,这一切都让我感到故乡的丰富与幸福。
谁能了解时光背后的东西?当我看到黄昏的光芒在水面上微微颤抖的时候,我再一次被故乡的景物所感动、所征服,它们的色彩如此浓烈,罩着这个季节所有的幸福,使我懂得更加敬畏生命,热爱故土。
如果有来生,故乡呵,你经历过多少新鲜的事情,遭遇过多少生命的奇迹,感受过多少幸福的时光,除了俯首凝眸的感恩,我别无其他的虔诚。
四
当雪花圣洁的手掌拂过我的前额时,我顿觉雪在烧,血在涌,往事如一则则美丽的传奇,在眼前开始变得圣洁、深沉和珍贵……我欣喜地伸出双手掬回雪花幻化的意象,那无法言传的晶亮的意境便溶化成一行行押韵的泪水,从我手臂流进内心,醇美而恬静。
其实,在不断求证生命存在的过程中,我们太过于看重自己,而忽视那些一直注视我们的卑微的事物。我曾忽视过云朵飘移的天空、牛羊踩叩的大地、虫子的噬咬、鸟儿的吟唱,以及野草、露水、尘埃和光芒地升起;我忽视过故乡新生的喜悦、沉沦的悲怆、迅疾的单纯和停滞的凝重;至今,那些镢头、铁锨和那盘石磨现在又放在故乡院落的什么角落?
时光的流逝,些许往事或许被人们忽视过,但不能忽视的却是故乡的身影和幸福的记忆。
多想用我的根系无声地托起雪花的芬芳,仔细地看看它无意间创造了故乡多少幸福的时光。可是,我到哪儿才能找到这一场雪呢?
我知道,故乡正牵引我的爱和牵挂翻越皑皑的冬季,将在我枯竭之前,又抵达春天的边缘……
开在心底的花
在这个炎热多雨的季节,郁郁葱葱的绿随处可见,那生命的颜色顽强的生长着,蔓延着。
习惯了满眼的绿,忽然感到身边那些充盈的生命是如此的漠然和平淡,丝毫没有激起我心底的涟漪。
现在正是夏天里最热的时候,阳光肆虐的炙烤着大地,那土地上稚嫩的生命也乖乖的低下了头,缺少了一丝淡淡的生机。而在这个并不算惬意的午后,角落里那闪动的星点绿意却令我兴奋不已。我的眼睛亮起来,急急地走过去俯身望去。
那原本是我亲手栽种的盆花,早在两个月前,就已枯萎凋谢,我把它从室内移居到院外的角落,就此搁浅。谁知在这样的季节,它竟然萌发出新的生命,一株淡绿色的小苗,那圆圆的叶片,虽然只有两三片,却傲然的挺立着。我拨开一棵棵早已枯黄的藤蔓,欣喜的端详着这角落里的生命。也许是前几天的一场大雨,无意间给了这散落在泥土中的种子生命,我想应该是的。
我目不转睛的盯着那抹绿色,脑海中浮现出那种子的前身,也就是刚刚被我拔掉的那些枯萎的藤蔓,它们曾经是多么的枝繁叶茂,又是多么的绿意盎然。我曾经只对那浓浓的绿情有独钟,并不欣赏那些姹紫嫣红的花。因为在我这个有心播种却无心管理的人眼里,我要的就是这生命的颜色,而花太脆弱,经不得风雨。可就在那个冷冷的初春里,在我最失意最无奈的时候,一朵艳丽的花却悄悄的开放了,它是那种艳而不妖的橙黄色,周边那层层叠叠的绿叶环绕着她,如芙蓉出水美到极致,那一刻她开在了我的心底,一度为我滴雨的心带去丝丝安慰和希望。
一天天过去,那颗颗花蕾渐续的破叶而出,每天看着自己亲手播种的生命,是如此的顽强生机,我没有理由不坚强起来,是它们给了我无穷的力量,让我如重获新生,终于我走出了那段迷茫的日子,心情也逐渐开朗,我的心底亮起来。
一阵风扑来,弱小的苗株晃动着,我下意识的用手去扶,它若有若无的腰身是如此的坚强,在那有些干裂的土壤上,孤独的生存着。我忽然间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是怎样的力量促使那小小的生命破土而出,来享受这阳光的洗礼。我静静的凝视着,我要用自己的一片爱,用心的去呵护它,给它阳光雨露般的滋润。因为它早已驻足在我的心里,那一抹绿,那一枝独秀的小花,都曾静静地在我的心底开放。
高考是青春的坟墓
很多人都认为,被窝是青春的坟墓。然而,对于每一个高三的学生来说,高考才是青春的坟墓。高考意味着什么?每一个高三的学生都无比的清楚。高考结束,高中生活也同样的划上了句号。很多人在那一天尽情的释放自己的情感,压抑在内心十几年的情感一下子迸发出来,像洪水猛兽一般,不可阻挡。
当你发泄完以后,自己会惊讶的发现,原来自己还有另一面呀。也许,那一夜,你就可能转变成另外一个人。说着同样的话,却再也让人感觉不到是原来的你。一夜间,很多人长大。当然,有些人依旧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肯踏出一步,因为怕伤害,也可能习惯了这一切。
一觉醒来,青春不再。那些日日夜夜抱怨的日子,突然变的那样的珍贵,记忆的片段,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流转。你清晰的记得说过的每一句话,做过的每一件事,这一切在当时的你来说,是那么重要,那么严肃。如今再看,却只能化作笑谈。突然明白自己,自己真是有点傻。人生中注定会有不平凡的记忆,而高中三年的生活也注定会在其中占据不可磨灭的地位。
一起吃饭,一起笑,一起背书,一起逃课……身边的人都到哪里去了?这世界突然就剩下了自己。朋友、同学都已离去,这宽阔的天地,有他们的足迹。此一别,是天涯,也是海角。我们期待相聚,却喜欢这深深地思念。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说得不是我们,同时也是我们。有些人,即使好久不见面,好久不聊天,彼此依旧在心里。岁月只会让这段友谊更加弥香,我一直相信着。
每一个人其实心里都明白,青春于每一个高三学生来说,都已经深深的埋葬在岁月里。但是我们却不能去说,因为我们会难过,会想念,会悔恨和遗憾。其实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弥补,去再一次的记录自己的青春。
有些人把握住了,有些人错过了。我也错过了。虽然我的记忆不那么复杂。很多个时候,我都在想,如果能够再一次,我会做些什么?是否还会那么执着?是否依旧不愿长大?是否还像个呆子一样?这些都是无解的答案。
从来没有认真的去思考高考,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实际经验告诉我,高考不是梦想实现的唯一途径,也不是那么的被需要。我们参加高考,秉承的更多是上一辈的期望。我们厌恶读书,讨厌考试,却还是会安稳的坐在座位上,像个设定好既定程序的机器人,去做各种事情。这不是我们想要的,可是我们不能逃避。
青春就是应该肆意张扬,去释放最初的本质,去追寻真正的自己。我们的青春被关在一所小房子里,很多的“自己”陪着,永远也看不完的书,永远也做不完的题……青春只是一片有着屋顶的天,不过我们依旧会想念。不管过多久,我们总是能给它一个答案。
孔子的随机天命论辨析
孔子恪守天命论,断言人的生死寿夭、贫富贵贱和德才贤良等都是上天的安排,皆属命中注定;上天对人命运的安排不言而生物、随机而莫测,天的这种存在状态和命定方式使人对天难知难言,只能通过祭、祷来待命,这使畏天成为天人关系的主基调.孔子强调随机的天命论,突显了命运的'一次成型、不可更改,否定了人的后天作为,但有一定的心理平衡和警世作用.
作 者:魏义霞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年,卷(期): 23(11) 分类号:B2 关键词:孔子 天 天命论 随机郭店楚简儒家天道观述略的论文
摘 要:郭店楚简儒家著作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在以探讨人道为主的同时,有许多关于天道观的论述,如天命、天常、天德、知天、效天等。楚简天道观是在天人关系的互动中寻找解决社会人生问题的,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有特殊意义。
在先秦思想史研究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先秦儒家只谈人伦日用(人道),不谈天道自然。由于这种片面的看法,出现了扬老抑孔的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哲学构架是《老子》及庄子构筑的,孔孟只有政治伦理道德说教,没有形而上的、思辩的哲学。这一看法首先从思想史发展的逻辑上是讲不通的,其次就中国先秦思想发展的史实来看,也是不够全面的。随着郭店楚简的出土整理和研究,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检讨。本文拟阐述一下楚简儒家文献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天道及在天人关系框架中探讨人生、社会问题的若干观点,为先秦儒学思想的研究添砖加瓦。
一般研究者常引用《论语·公冶长》中子贡的一句话“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来说明孔子不谈人性与天道问题。事实上,孔子罕言性是真的,但对天道天命问题仍有许多论述。对此,已有研究者做了细致的研究。《论语》中“天”字凡19见,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自然之天,二是义理之天:“命”字凡十余见,主要有“命运”、“寿命”、“命令”等涵义。孔子一般是在现实中遇到紧急情况、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用天来解释问题的。孔子的天不是宗教性的.天,而是带有明显的理性色彩。从总体思想倾向上看,在尊天、敬鬼和尽人事之间,孔子更重视人事,这是先秦儒学的显著特色[1]。
郭店楚简的儒家著作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也是以探讨人道为主,但有不少于关天道的言论,是在天人关系的互动中寻求解决社会人生问题的,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天 命
孔子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说,但没有进一步说明性从何而来,性是善是恶等问题。儒简很详尽地讨论这些问题,提出了“性自命出,命自天降”[2](P179)的命题,在天、命的基础上构筑自己的人性论体系。《语丛一》云:“有天有命,有物有名,有命有序有名,而后有鲧……有天有命,有地有形,有物有容,有家有名。”[2](P193)这些反复的申说就是想告诉人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包括人)都源于天,人及其性情也是天生的,先天赋予的,甚至动物也是这样。“牛生而长,雁生而伸”[2](P179),牛躯体的庞大,雁脖子的伸长,都是天生之性。天命是人性得以形成的直接原因[3]。类似的思想我们在《中庸》中可以看到:“天命之谓性。”对这句话历来有不同理解,郑玄释为:“天所命生人者也。”[4](P1625)朱熹释作令,“命,犹降而在人,故谓之性。”即把性与天道观视为一物,在天曰天道,在人曰人性。《性自命出》则认为性是从命中产生的,性是性,命是命,天是天,语意与《中庸》似同而实不同[6],说明《中庸》是《性自命出》的深化和发展,《性自命出》是《中庸》早期或初级思想,在先秦儒家天命观的演变中居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二、天 常
楚简《成之闻之》云:“天降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是故人乱天常以逆大道……”“言慎求之于己,而可以顺天常矣。”“是故君子慎六位,以祀天常。”还有“言不逆大常者,文王之型莫厚焉”[2](P168)中的“大常”,疑为天常之笔误。这里“天常”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可惜作者没有明确解释这一概念。当今的研究者认为“天常”就是“天德”,认为“天常”就是天所降之大常,性也;“天德”,得自天者,即天所降之大常,性也。故“天德”即“天常”[7]。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从上面引文中分析可知,天所降的大常可以“条理”君臣父子夫妇的人伦关系,小人可以“乱”天常,君子必须“顺”天常;而祀“天常”又表示对天常恭敬、尊重之意。可以看出,“天常”就是天(自然界)的法则、规律之类的。还有其他例子可以旁证。“吕氏春秋·大乐》云:“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命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高注曰:天常“天之常道”[8](P255~258)。《玉篇·巾部》:“常,恒也。”这说明天常就是自然永久不变的规律、法则,与荀子“天行有常,即天道有常”。[9](P306)《曷鸟冠子》中有“天则篇”,据研究,“天则”就是自然界的运动发展、变化规律或法则,与“天常”意思差不多。那么,具体到儒简中的“天常”是指什么呢?文中提到六位,据裘锡圭先生注:六位“即指上文提到的君臣父子夫妇”,这在楚简《六德》中有更明确的说明:“既有夫六位也,以任此(六职)也。六职既分,以卒六德。”[2](P187)六德就是圣智仁义忠信。这样,天降六位,人行六职,便具备了六德。
三、天 德
《成之闻之》上与“天常”比列是的“天德”:“……小人乱天常以逆大道,君子治人伦以顺天德。”“昔君子有言曰‘圣人天德’,何?”[2](P168)在《五行》中也有接近的意思:“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之和谓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2](P149)五行是指仁义礼智圣,其中前四行和能达到“善”的人道层次,只有加上圣,五行和才能达到“德”(得天之道)的天道层次。联系上文的“圣人天德”,显然只有达到圣人的境界,才能具备“天德”,才是与天道合一。天德乃获得了“天道”的德。这句下面还有一句:“圣人知天道也。知而行之,义也。行之而时,德也。”[2](P150)即就是说只有圣人才能够知晓天道,并且知而行之,行而适时,这就是符合天道的行为。天德一词在先秦文献中很常见,当时许多学派借以称呼自己所提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政治理想。《庄子·天地》云:“……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福永光司说:天德是“体现天地自然理法的一种存在方式”[10](P295-296)。也就是说,无为(顺从自然法则––––天常)就是“天德”。可见,天常与天德是有密切联系的,自天道的恒常而言谓之天常,自人(圣人)得自天道而言谓之天德。又《墨子·天志中》云:“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三利无所不利,是谓天德。”[11](P246)天德就是利他。《荀子·王制》云:“夫是之谓天德,王者之政也。”王先谦注曰:“天德,天覆之德。”[9](P149)天德是一种美好的政治理想。由以上可以看出,秦秋战国时的天德,是为各派所通用的一个概念,但各派含义不同,儒家学者主要强调的是其伦理道德涵义。也还可以看出,早期儒道墨的关系相当温和,互相借鉴,即使到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还在相互影响,互攻互取。
四、知 天
先秦儒家是人道天道并得的,但以人道为主。《性自命出》有多处谈及人道:“道四术,惟人道为可道”。“所为道者四,惟人道为可道也。”[2](P168)这里四道是什么?笔者认为就是《周易·谦·彖》中说的:“天道盈亏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4](P19)这四道中最重人道,乃是楚简儒家思想的特点。《尊德义》上还有:“莫不有道焉,人道为近。是以君子,人道之取先。”[2](P173)为什么要以人道为先?《语丛一》说:“天生百物,人为贵。”[2](P194)给予人以特殊重要的地位。如何探究人道?作者指出:“可近求而可远赱昔”,这里的 “赱昔”字尚未解度出来,但是还是可以看出:近可求的必是人道,远可“赱昔”定是天道。作者是以人道为先,这是由近开始;还须向远处延伸,向天道探求––––这就是“知天”。《五行》中有“圣人知天道也”。[2](P150)《语丛一》有:“知天所为,知人所为,然后知道。知道然后知命。”“察天道以化民气”[2](P179),就是说,要研究人道,又须从“知天”开始,由上向下探求。这样远近上下,不断循环往复,便形成了儒家立足人道求天道,知天而后知人的认知方式。正是在这样的认知过程中,才能通过察天知人,制订出符合老百姓自身状况的政治方案,以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唐虞之道》还说:“圣人上事天,教民有尊也。”[2](P157)这就把知天的最终目的落到了教化上,落实到了人道上。
五、效 天
楚简儒家这么重视人道,又始终不放开天,但人与天、人道与天道毕竟不是一回事,人是天所生,但人生而为人后,就与天有了差别。《穷达以时》云:“有天有人,有人有分。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2] (P145)这就是说,天生人之后,人与天就有了差别(分),通过考察天与人之间的差别之处,就可以知道人如何行动了。天道总是正确的,而人由于“心无定志”,性一情异,就有可能乱天常,背天道,圣人就得通过考察人如何背离了天道,来寻求教化的途径。因此,圣人要求人们在道德行为上效法天地。《忠信之道》云:“大忠不悦,大信不期。不悦而足养者,地也;不期而可要(约)者,天也。(节?效法)天地也者,忠信之谓此。”[2](P163)这是告诉人们,人类的道德应效法天地(自然)。从这里所表达的内容和其他的方式(如“大忠不悦,大信不期”等),显然是受了《老子》的天地自然和人应该效法天地自然的思想影响[12],也说明先秦早期儒道相互影响的情况,即所谓“儒道相谋”。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阐述,可以看出,楚简儒家是以人道为主,但始终不离天道来讨论人道,其主要思想是天与人、天道与人道相互关系的框架中讨论人生、社会问题的,为从哲学上构建儒学的形而上学进行了努力。这一思路后来为孟子所继承和市场,形成了“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直到《中庸》(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中庸》是经汉代人整理的,一般认为是子思作品的深加工,受了孟子的影响,比郭店楚简更精致,完备),儒家思孟学派有了其最初的理论框架;到了宋明理学,又经过几百年思想交融后,吸收了佛道的宇宙观和人性论,把儒学的理论大厦终于矗立了起来,完成了博大精深的心性——天理体系。这样看来,郭店楚简儒家天道观在中国儒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的独特地位和价值便不言而喻了。
[参 考 文 献]
[1]葛懋春.试论孔子天道观[A].孔子讨论文集:第一集[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
[2]郭店楚墓竹筒[M].北京:文物出版社,.
[3]庞 朴.孔孟之间--郭店楚简的思想史地位[J]。中国社会科学,1998(5).
[4]阮 元.十三经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朱 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吕绍钢.性命说[J].孔子研究,.(3).
[7]郭 沂.郭店楚简《成之闻之》篇疏证[A].中国哲学:第20辑[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8]陈奇猷.吕氏春秋集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9]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0]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二十二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2]李存山.从郭店楚简看早期道儒关系[A].中国哲学:第20期[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从天道观到道德信仰的构建-解析董仲舒的天道观、人性论、道德信仰
早在先秦人们就认为人性的`根源在于天道,天道性命一贯,董仲舒的人性论就建立在天人哲学的基础上,主张人有善质而未能善,从而将教化的权力转移到统治者手中.董仲舒从天道到人性,然后到道德伦理,综合前人智慧,并加以发展,完成了他独到的人性论哲学.
作 者:高鑫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2 刊 名:金融教学与研究 英文刊名:FINANCE TEACHING AND RESEARCH 年,卷(期): “”(5) 分类号:B234.5 关键词:董仲舒 天道观 人性论 道德信仰论儒学天命观的历史演变与伦理内涵
儒学天命观与夏商以至西周、春秋时期的天命思想存在着因袭损益的关联.夏商时代,尊天奉神,“天命”概念具有超现实的神秘意义.西周承继前代传统,同时根据现实的需要赋予“天命”以人文的`伦理性格.经过春秋的社会动荡,“人”的意义进一步弘扬,至孔子创立儒学,继承、发展西周以来重人道、道德的传统,形成了富有浓厚伦理色彩的儒学天命观.尔后历经孟、荀的阐发,以至汉、宋儒者的理论建构,儒学的天命思想中最终把社会道德伦理升华为本体与政治紧密相联,使儒学成为以伦理为本位的思想体系.
作 者:刘晗 作者单位:济宁师专历史系,山东济宁,272025 刊 名: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I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1 22(5) 分类号:B222 关键词:儒学 天命观 伦理 道德★ 天命论文章
★ 吕氏春秋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