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论人与社会的本质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福万家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论人与社会的本质(共含4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福万家”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论人与社会的本质

篇1: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论人与社会的本质

-----论人与社会的本质

《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经典著作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作于1845-1846年间。在这本著作中他们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该书虽然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但重温这部经典文献,仍获益匪浅,感受到了它重要的启迪意义。

分析书中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可以得出其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对于其历史出发点的看法,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作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而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作为历史发展出发点。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由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的指出了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的观点。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只有以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现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质,才能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这一内容,马、恩在上述表述中是阐述得非常清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指出整个历史的基础的同时,还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和“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同等意义的概念,这不仅说明了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这两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之间的联系,而且还揭示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原理。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上述表述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明确指出,只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才能够完整地描述其全部过程及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向我们指出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不能从范畴、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这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观念的东西,只要把它放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真实面目;错误的观念及一切唯心史观的谬论,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翻这一社会基础,以致消灭由之产生的错误的观念和唯心史观的谬论。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在上述表述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人类的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是整个历史的基础,而这一切,都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里的环境指“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即生产方式。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都是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当然它也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它“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决定并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领域和过程。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自身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生产方式作为“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决不因为遭到历史唯心主义者的反抗,而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有丝毫削弱。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作为唯物史观,在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必然要论及社会革命。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生产力和革命群众两方面阐明了社会革命发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因此,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另一方面,革命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社会革命的主体,革命群众起着任何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没有革命群众的积极参与,任何变革的思想都没有意义,因为革命群众“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很显然,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在上述表述中是阐释得非常明确和清楚的。

理解了这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后,引起了我对人的本质的一些思考,首先,“感性的活动”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得以存在的方式,马克思首先注意到,人的第一个存在对象是自然,因此人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同样,自然只是在以人为存在对象时,它才从它的最高产物因而也是最新对象那里获得了“人的自然”的意义。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在于人与自然的互为对象性,而人与自然同一性的生动不已的关系却在于主体的人的对象化和客体的自然的“人化”。所以,没有主体的人的对象活动,没有自然界的“人化”,或者说没有“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就没有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自己的存在。同时,马克思注意到,人的这种“生产生活”是在“需要”和“满足”这一链条、开放、互生的关系中持续不断地展开的。这一展开,一方面使作为人的存在的对象的自然日益成为“人化的自然”,另一方面,也使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日益成为“人的自然存在物”的人。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这种生产实践的不断展开是人类整个历史持续不断的发展的基础。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就必须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一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又由这种满足和生产活动引发新的需要。“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就是这样以自然为对象存在,在“感性的活动”作用下,循着“需要”与“满足”关系的不断运动,不断提升和丰富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只不过是人的“感性的活动”在时间中的一种展开。

第二,“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以及由此而生发的全部社会关系和整个社会结构,是人的现实的生存境遇或人的生命活动的现实。《形态》中,马克思这样概括自己的历史观: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我们认为马克思对自己历史观的这一概括,最明白不过地表明了马克思对人的生存境遇的整体揭示,以及对这一整体境遇中人的各种生存形态及其相互关系和作用的描述。马克思还进一步地指证了意识形态的一般特征:(1)意识形态是世俗基础本身分裂的结果。(2)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3)意识形态具有思辨目的论和抽象普遍的形式。(4)意识形态总是歪曲颠倒现实的关系。正是意识形态的这些特点,它实际地透露了现实世界中人的不同生存状态。所以,马克思又指出,对意识形态必须进行理论的批判和实践的批判。从理论上说,不揭示意识形态的基础和秘密,就不能去除意识形态对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境况的歪曲和对自身的掩蔽。从实践方面说,既然意识形态是从现实生活本身的分裂,是从内部对立的人的生存状态中产生的,那么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就意味着实际地“改造工业和社会制度”,意味着消灭分工,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对立,而共产主义就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其目标指向的是理想的人的生存状态。

最后,“有个性的个人”和“真实的集体”是人倾向于未来的最佳生存状态。《形态》中,马克思提出了“偶然的个人”和“虚幻的集体”这样的概念。在马克思看来,随着人的生活进展,“异化”现象终究会得到“扬弃”,而“偶然的个人”和“虚幻的集体”也将最终为“有个性的个人”和“真实的集体”所替代。这是“感性活动”的主体的价值取向,也是历史运动本身的逻辑必然。共产主义就是对这种价值的认定和逻辑必然的揭示,其关注的是现实的人在人的对象性的现实关系中可能得到的解放。通过对《形态》整个思想的阐释,我们看到,当马克思把“感性的活动”理解为人的存在的根本方式,并循着把“历史”理解为人的现实的生命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时;当马克思把“有个性的个人”和“真实

篇2:人的社会本质与人的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人的社会本质的论述及其当代语

人的社会本质与人的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人的社会本质的论述及其当代语境

人的社会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或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它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在社会关系面前是受动的,又是能动的,二者的统一构成了人的社会本质发展的动力.私有制条件下人获取自己的社会本质和实现这种本质的发展有重重的障碍.应该充分认识我国社会关系的当代转向,借鉴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人的世界的发展与物的世界的发展的不同步性、不平衡性的'教训,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实现人的社会本质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人的社会本质的现代化与社会的现代化的统一与协调.

作 者:王海传 于京珍  作者单位:王海传(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科系,广东,广州,510275)

于京珍(山东潍坊医学院卫生事业管理系,山东,潍坊,262200)

刊 名: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5(3) 分类号:C912.1 关键词:人的社会本质   社会分工   人的发展   社会关系的当代转向  

篇3:论意识形态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重读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

论意识形态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重读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

马克思将意识形态理解为虚假意识是有条件的,他没有简单、武断地将一切意识形态都理解为虚假的意识和欺骗的`意识,他只是要求对意识形态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马尔库塞认为意识形态是单向度的“虚假意识”,只对社会起保守作用.他的失误在于,他希图通过单纯的精神批判扬弃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

作 者:朱丽霞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学院,社科系,湖北,武汉,430073 刊 名: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FUJIAN TRIBUNE(THE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MONTHLY) 年,卷(期): “”(11) 分类号:B712.5 关键词:意识形态   马尔库赛   单向度的人  

篇4:《论人的欲求与社会的疏导》一书之读后感

《论人的欲求与社会的疏导》一书之读后感

《论人的欲求与社会的疏导》一书之读后感作者:吴亚夫

本文有新增内容,欢迎列位光临指教!谢谢!2010-11-19

吴亚夫按:这是一位朋友曾经写给本人的一篇读后心得,收阅之

下,颇有难得的知音之感。为表本人至真至诚之谢意,特将该文转贴

本博,置诸文顶矣。

我们的民族从来不曾缺乏那种不计名、不计利、惟心中事业至上,以致常常远离着社会实践而孜孜于学问的执着的人。这种人通常被称作隐者,他们的成果在当时大多是收之名山、传诸后世,如:鬼谷子、王夫之等。

该书的作者正是这样一个人,只不过他尚在人世。

这本书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填补了某项空白、拓展了新的视野、发现了新的角度之类的评语可界定的,用湖南师大几位哲学教授的话说,是自成了体系。在哲学上自成体系的自王船山之后,在我们中国能数出几人呢?

我们经常看到或是听到有所谓“人性闪光”、“人性的丑陋”,还有“人性化设计”等说法,但对于究竟什么是人性,当今社会又有几人曾认真进行过研究并真的拥有了认识呢?该书是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关于人的最为深刻的著述。它将人性归到若干最基本的冲动即“无意识欲求”,认为:人大体有15种欲求,分为善、中、恶三类;人的行为乃至行为的善恶全都是这15种欲求在不同境遇下的客体化综合产物--书中所讲的“欲求”,是指处在意识之前,甚至还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之前,那种最原始、最前端的一霎那存在,用数学的语言可描述为:无限趋近于零。

人的行为原动力是什么?人归根到底由什么所支配?这是人性考察中的.关键疑难。作者不落长久以来人类一直是从意识(包括现代西方理论从潜意识或潜意识欲望)上加以解决的成规,提出人是受自己纯然无意识的欲求所支配;并且指出,这种欲求所要求索的,其实不是任何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不是任何一种社会化的实体,例如金钱、权力、荣誉、地位、某种理想的生存境界等,而是他自己的“在世的形式”,他的存在形式或活动形式。人是在自己的意识中极力实现着自己的无意识,一切意识性的追求都不过是追求的“外罩”甚至假象,真正的追求恰恰是掩盖在这一外罩里的、完全不被他自己意识的、对自身活动形式的追求。

由于这样,作者也就把他自己的观点与其它一切流行于世的观点泾渭分明地区别了开来,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更为深入的当代最新人性观。

在做了上述探索之后,作者进一步论及社会。指出一切社会冲突最深刻的原因无不在人的无意识欲求:社会出现了无意识的“欲求对峙”,社会不可避免地便将陷入思想、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内部倾轧,乃至严重腐败;要消除这类社会病变,避免“欲求对峙”给国家、民族以至个人自身带来内伤,国家则惟有系统性构建“社会反冲突工程”或曰“国家治理工程”。这样,从无意识如何引发冲突,到社会如何建造反冲突工程,作者便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人性-政治”论。这是一种从人类本身的原始需求性研究出发,把对人本身的原始需求性研究与对外在的社会客观性研究结合起来,来综合解释国家政治现象的理论。它不仅为我们铺垫了一条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思路,更要者是:在人的恶性(首先是无意识的恶性)极度泛滥并业已造成种种不良现象的今天,它恰恰为执政者开出了一剂如何从人的本身来驱除恶性、调整人欲以实现社会和谐的良方。

该书肯定不是通俗读物,估计一般读者很难轻易就能看懂,就能真正理解她的涵义。最关键的它不是为一般性文化消遣所写,它是为理想、为未来、为国家、民族和社会而思而著。作者三十年磨一剑、呕心沥血、负债出书,实在是希望通过它能找到一二知音。想我泱泱大国,十数亿人众,谅不至于找不到可耐着性子认真读完此书的人吧?倘若有,则作者幸甚、此书幸甚!假使还能被那些真正肯为国家、民族之大计殚精竭虑的智者所研磨,则民族幸甚、国家幸甚!

--某读者

2005年10月写于长沙桔园书屋

【敬告列位网友】:您如果有兴趣阅读此书,翻到本博最后几页即可点击全文。

_

【新增内容】关于欲望与欲求的异同

今临:如有时间想请您谈谈欲望与欲求的异同,谢谢!

我的回复:我们可以先来做一种推想,假定有一列正行驶在由A地通往B地的火车,如果把这列火车就看做是一个人的话,从它我们便可发现如下一些情况:

最先,在它没被发动之前,既无运动也无动向,这意味着它既无欲求也无欲望;而一旦发动起来,发动的本身便使得它同时具有了运动和动向,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它既了欲求也有了欲望。好!现在我们把这个完整的运动折开来看:这个完整运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呢?(一)需有一个能动的火车作为运动主体的存在,(二)需有一条由A地通往B地的铁轨作为运动客体的存在。我们想:如果把这两个基本条件中的一个,即作为运动客体的铁轨,从我们的思考中抽掉,这会发生什么情形呢?这列火车不再能进行由A地向B地的行驶了,这意味着它没有了欲望,从而没有了实现欲望的一系列有方向有目标的客观的运动。但是,没有了这些,它是不是就什么都没有了呢?不!由于它已经被发动了起来,在它,不可避免地便仍有着一种东西,即纯粹的自身冲动,离开了按一定方向和目标进行沿铁轨奔驰的纯自身冲动。这种冲动,便是我所讲的“欲求”。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其实都无异于上面所述情况,我们的存在(运行)都需要一条有方向和站点的“铁轨”,这铁轨就是我们的环境。我们的任何一个行动,一开始就已经处在了某特殊的环境中,没有一个行动能离开环境而使然。所以,只要一动,欲求和欲望就已经存在于我们,夹杂于我们。这使得我们要想对欲望和欲求以有区别的认识非常困难,我们往往没能认识到:欲求才是我们自身的东西,欲望则不过是我们带着纯自身冲动(欲求)进入环境之后才有的东西,才有的一种加入了意识的自我冲动。

欲求与欲望间的异同,归总起来有如下三点:

(一)欲求是我们的纯能量冲动,欲望是我们的纯粹能量加上意识(显意识或潜意识)性能量的联合冲动,或者说,合二而一的冲动。

(二)作为我们的当下冲动,欲求不被我们意识,欲望被我们意识。

(三)我们每一种实际的存在(或活动),无不既有形式也有内容,不可能有形式而无内容,也不可能有内容而无形式。但是,欲求作为我们的一种追求,它仅仅是追求活动中的形式,欲望才达到同时追求活动中的形式与内容。

所以,很显然,欲求作为需要,它仅仅只是我们的一类抽象需要,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原始抽象需要;欲望作为需要,它才在我们的意识里,达到成为了(升华成了)将客观内容与客观形式两相统一的具体的需要。

谢谢今临君!迟复见谅!

2010-11-19增补

MSN(中国大学网)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700字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读书心得

《电视与社会》读后感

论价值评价的反映论本质

论道德的本质和存在

表象与本质议论文

人与社会的优秀作文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论人与社会的本质(通用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论人与社会的本质,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