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环量控制尾梁参数研究(共含10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王小可”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环量控制尾梁参数研究
为了掌握环量控制尾梁机理,本文研究了用壁面射流控制圆柱绕流的环量控制参数,利用Fluent软件分析了缝隙位置、大小和数目等参数对尾梁气动特性的'影响,获得了圆柱体尾梁上气动力随环量控制参数变化的关系.其中,动量系数和缝隙几何参数对圆柱尾梁上气动力的影响是本文重点.研究结果表明,缝隙位置对圆柱体尾梁的气动性能影响明显;采用多缝喷气可提高圆柱体尾梁的最大升力系数,也可降低喷气能量消耗.
作 者:董振共 高亚东 王华明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刊 名:航空科学技术 英文刊名:AERONAU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6) 分类号:V2 关键词:CFD软件 无尾桨直升机 尾梁 环量控制多喷口环量控制翼型流动的研究
提出了多喷口环量控制翼型的.想法,并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多喷口环量控制方法可以在中、小Cμ吹气时提高翼型的升力和减小能耗,并能改善环量控制翼型在较高来流马赫数下的气动性能,避免“压缩性失速”.
作 者:王春雨 孙茂 Wang Chunyu Sun Mao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所,北京,100083 刊 名:空气动力学学报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ACTA AERODYNAMICA SINICA 年,卷(期): 17(4) 分类号:V211.41 关键词:环量控制 多喷口 高升力 高气动效能 N-S方程模拟基于双环控制和重复控制的逆变器研究
摘要:研究了一种基于双环控制和重复控制的逆变器控制技术,该方案在电流环和瞬时电压环之外附加了一个重复控制环。在实现输出电压解耦和扰动电流补偿后,根据无差拍原理设计的双环控制器使逆变器达到了很快的动态响应速度;位于外层的重复控制器则提高了稳态精度。该方案在一台基于DSPTMS320F240控制系统的PWM逆变器上得到验证。关键词:逆变器;双环;无差拍;重复控制
引言
随着闭环调节PWM逆变器在中小功率场合中的大量使用,对其输出电压波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质量的输出波形不仅要求稳态精度高而且要求动态响应快。
传统的单闭环系统无法充分利用系统的状态信息,因此,将输出反馈改为状态反馈,在状态空间上通过合理选择反馈增益矩阵来改变逆变器一对太接近s域虚轴的极点,增加其阻尼,能达到较好的动态效果[1]。单闭环在抵抗负载扰动方面与直流电机类似,只有当负载扰动的影响最终在输出端表现出来以后,才能出现相应的`误差信号激励调节器,增设一个电流环限制启动电流和构成电流随动系统也可以大大加快抵御扰动的动态过程[2]。瞬时值反馈采取提高系统动态响应的方法消除跟踪误差,但静态特性不佳,而基于周期的控制是通过对误差的周期性补偿,实现稳态无静差的效果,它主要分为重复控制[3]和谐波反馈控制[4]。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环控制和重复控制的逆变器控制方案,兼顾逆变器动静态效应,另外使用状态观测器提高数字控制系统性能。
1 逆变器数学模型
单相半桥逆变器如图1所示,L是输出滤波电感,C是输出滤波电容,负载任意,r是输出电感等效电阻和死区等各种阻尼因素的综和。U是逆变桥输出的PWM电压。
选择电感电流iL和电容电压vc作为状态变量,id看作扰动输入,得到半桥逆变器的连续状态平均空间模型为
根据式(1),很容易得到逆变器在频域下的方框图,如图2所示。PWM逆变器的动态模型和直流电机相似,转速伺服系统的设计方法在这里也适用。本文借鉴直流电机双环控制技术,并改造成为多环控制系统,在逆变器波形控制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控制方案分析
本控制方案包括双环控制系统和位居外层的重复控制系统。在瞬时波形控制场合,控制算法的执行时间和A/D转换延时相对于采样周期通常不可忽略,有必要采用状态观测器,利用其预测功能将控制算法提前一拍进行。本方案采用无差拍观测器对输出电压和电感电流进行预测。
2.1 双环控制
双环控制系统框图如图3所示,Z(s)是未知的负载。需要检测和反馈的信号有三个,即电感电流iL,输出电压vc,负载电流id。电感电流检测为电流环而设。与直流电机相似,检测输出电压不仅用于电压瞬时波形控制而且实现输出电压解耦,消除输出电压对电流环的扰动,减轻电流环控制器的负担。同样,负载电流对瞬时电压环来说也是一个外部扰动,
[1] [2] [3] [4]
基于双环控制和重复控制的逆变器研究
摘要:研究了一种基于双环控制和重复控制的逆变器控制技术,该方案在电流环和瞬时电压环之外附加了一个重复控制环。在实现输出电压解耦和扰动电流补偿后,根据无差拍原理设计的双环控制器使逆变器达到了很快的动态响应速度;位于外层的重复控制器则提高了稳态精度。该方案在一台基于DSPTMS320F240控制系统的PWM逆变器上得到验证。关键词:逆变器;双环;无差拍;重复控制
引言
随着闭环调节PWM逆变器在中小功率场合中的大量使用,对其输出电压波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质量的输出波形不仅要求稳态精度高而且要求动态响应快。
(本网网收集整理)
传统的单闭环系统无法充分利用系统的状态信息,因此,将输出反馈改为状态反馈,在状态空间上通过合理选择反馈增益矩阵来改变逆变器一对太接近s域虚轴的极点,增加其阻尼,能达到较好的动态效果[1]。单闭环在抵抗负载扰动方面与直流电机类似,只有当负载扰动的影响最终在输出端表现出来以后,才能出现相应的误差信号激励调节器,增设一个电流环限制启动电流和构成电流随动系统也可以大大加快抵御扰动的动态过程[2]。瞬时值反馈采取提高系统动态响应的方法消除跟踪误差,但静态特性不佳,而基于周期的控制是通过对误差的周期性补偿,实现稳态无静差的效果,它主要分为重复控制[3]和谐波反馈控制[4]。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环控制和重复控制的逆变器控制方案,兼顾逆变器动静态效应,另外使用状态观测器提高数字控制系统性能。
1 逆变器数学模型
单相半桥逆变器如图1所示,L是输出滤波电感,C是输出滤波电容,负载任意,r是输出电感等效电阻和死区等各种阻尼因素的'综和。U是逆变桥输出的PWM电压。
选择电感电流iL和电容电压vc作为状态变量,id看作扰动输入,得到半桥逆变器的连续状态平均空间模型为
根据式(1),很容易得到逆变器在频域下的方框图,如图2所示。PWM逆变器的动态模型和直流电机相似,转速伺服系统的设计方法在这里也适用。本文借鉴直流电机双环控制技术,并改造成为多环控制系统,在逆变器波形控制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控制方案分析
本控制方案包括双环控制系统和位居外层的重复控制系统。在瞬时波形控制场合,控制算法的执行时间和A/D转换延时相对于采样周期通常不可忽略,有必要采用状态观测器,利用其预测功能将控制算法提前一拍进行。本方案采用无差拍观测器对输出电压和电感电流进行预测。
2.1 双环控制
双环控制系统框图如图3所示,Z(s)是未知的负载。需要检测和反馈的信号有三个,即电感电流iL,输出电压vc,负载电流id。电感电流检测为电流环而设。与直流电机相似,检测输出电压不仅用于电压瞬时波形控制而且实现输出电压解耦,消除输出电压对电流环的扰动,减轻电流环控制器的负担。同样,负载电流对瞬时电压环来说也是一个外部扰动,补偿负载电流能有效抑制其对输出波形的影响,提高稳态精度。正是由于对负载电流进行了补偿,电流环无须对负载电流的扰动进行抑制,所以,本方案没有反馈电容电流,而将扰动包含在反馈环路的前向通道内。若采用电容电流反馈,要得到良好的扰动抑制效果,必将导致电流环的增益过大。这不仅对稳定性不利,而且造成超调增大,电流跟踪的快速性受影响。
模拟控制系统的闭环极点离虚轴越远则动态响应越快,但无法将其配置到s平面的负无穷处,而s平面的负无穷被映射到z平面原点,若将数字控制系统的闭环极点全部配置到平面原点,则可以达到
极快的动态响应速度,这就是所谓的无差拍技术。
由于本方案实现了输出电压解耦和负载电流补偿,电流环和电压环的结构大大简化,控制器的设计可以简单到仅仅采用P环节。这里采用无差拍原理确定电流环控制器KC和瞬时电压环控制器KV。
2.1.1 电流环设计
图4(a)所示为电流环框图,为了实现输出电压交叉反馈解耦,控制算法由式(2)给出。
vcom(k)=KC〔iL*(k)-iL(k)〕+vc(k) (2)
式中:iL*是电感电流指令;
vcom是电流环计算出的控制量。
图4(b)是解耦后简化的电流环框图,ZOH是零阶保持器。采用零阶保持器法将控制对象离散化。
Gc(z)=Z[(1-e -ts)/s)(1/L)/(s+a)=1/r(1-e -aT)/(z-e -aT) (3)
式中:T是采样周期;
a=r/L。
闭环系统的特征方程是
根据无差拍原理,将其特征根全部配置在原点,于是有
2.1.2瞬时电压环设计
由于电流环的截止频率高于瞬时电压环,对电流指令的跟踪速度要远快于瞬时电压环对波形的跟踪,在设计瞬时电压环时可认为内环是一个常数增益环节。图5(a)是瞬时电压环框图。对负载电流进行补偿后,相应的控制算法由式(6)给出。
icom(k)=KV〔vref(k)-vc(k)〕+id(k) (6)
式中:vref是正弦参考电压;
icom是电压环算出的电流环指令。
图5(b)是补偿负载电流后且忽略电流环动态过程的简化电压环。同样用无差拍原理确定电压环控制器KV。
用零阶保持器法得到离散的控制对象的传递函数为
其闭环特征方程是
z-[1-(KvT/C)]=0 (8)
将闭环特征根全部配置在原点,得到
KV=C/T (9)
图6是逆变器对数频率特性曲线,虚线为开环频率特性,实线为经过解耦和补偿后双环无差拍系统的闭环频率特性。很明显,逆变器开环谐振峰被削掉了,原来的欠阻尼性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对于稳定性也有利。闭环带宽增加到2kHz,动态响应速度大大加快。
瞬时电压环对负载电流进行的补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由负载引起的波形畸变。但这种补偿只有在电流环的传递函数为1时才能进行完全,否则,给出的补偿信号总存在相位误差。在设计瞬时电压环时只能近似认为电流环传递函数为1,所以,双环系统虽然能达到很快的动态响应速度,但对抑制整流性负载造成的波形畸变效果有限。为了得到更好的稳态波形,势必采用一种能完全补偿扰动的方案,重复控制就是一种成熟有效的手段。本控制方案在电流电压双环的基础上加入一个重复控制环构成复合控制系统。它位于双环的外层,对稳态波形质量进行控制。
2.2 重复控制器设计
如图7所示,PB(z)是设计好的双环系统,负载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由扰动量d等效。重复控制器的输出叠加于原有的参考输入之上,以产生矫正作用。重复控制器由周期延迟正反馈环节和补偿器KrzkS(z)组成,N是数字控制器每周期的采样次数,Q(z)用以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常取为0.95。周期延迟正反馈环节对逆变器输出误差进行逐基波周期的累加。补偿器的作用是与逆变器对象实现中、低频对消和高频衰减,这样重复内模(即周期延迟正反馈环节)给出的补偿信号才能幅值和相位均正确地与扰动对消,实现稳态波形的无差。PB(z)是加双环之后的等效逆变器对象,从图6可以看出其谐振峰已经被抵消,因此,补偿器的设计大大简化,只须完成高频衰减和相位补偿的功能。Kr是重复控制器增益,S(z)取为一个截止频率与PB(z)近似的二阶滤波器以实现高频衰减,超前环节Zk实现S(z)PB(z)的相位补偿。由于超前环节的存在,所以引入周期延迟环节z-N,否则,重复控制器无法物理实现。
因为z-N的引入,重复控制器对扰动的矫正要延迟一个基波周期,但是位于内层的双环无差拍控制器则对扰动有着极快的抑制作用。相反地,双环无差拍控制器对扰动的补偿是有限的,而重复控制的引入可将扰动近乎完全补偿,稳态效果极佳。此外,如图6所示,双环控制使逆变器对象的截止频率加大到2kHz,重复控制器的补偿范围也得以扩大。
3 系统设计与实验
本控制方案在一台基于DSPTMS320F240控制系统的IGBT单相半桥逆变器实验装置上得到了验证。实验装置参数为:滤波电感1.14mH;滤波电容20μF;输入直流电压250V;输出交流电压幅值100V。
图9
开关和采样频率均为10kHz,根据上述分析,计算出KV=0.2,KC=11.1。
加双环后的等效逆变器控制对象是
PB(z)=(10)
据此选择二阶滤波器
S(z)=(11)
超前环节是z4,取Kr=1,N=200。
图10
图8是双环系统带非线性负载时的波形,THD达4.84%,可见瞬时电压环对电流扰动的补偿效果有限。图9是复合控制系统负载突加过程,在突加阻性负载时,经0.5ms波形便恢复正常,在最恶劣的情况下即突加整流负载时,经5个基波周期波形也能完全恢复正常。图10是复合控制系统稳态工作波形,带阻性负载时的THD是1.71%,带整流性负载时的THD是1.54%。
4 结语
本文所提出的控制方案设计简单,瞬时值反馈部分仅须确定两个增益,利于编程实现。实验结果显示,基于双环控制和重复控制的逆变器系统对负载扰动具有强鲁棒性,能够输出高质量的正弦电压。
连续梁桥施工控制方法研究
先简支安装后用预应力使结构连续成为现代桥梁的'一种发展均势.采用简支转连续的施工方法,主梁可在下部工程施工的同时进行预制,成批生产,可以缩短施工周期,使施工简便快速,满足施工要求.本文中对连续梁桥施工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
作 者:邓立东 作者单位:湖南省郴州公路桥梁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湖南,郴州,423000 刊 名:中国水运(下半月) 英文刊名:CHINA WATER TRANSPORT 年,卷(期): 10(1) 分类号:U445.4 关键词:连续梁桥 施工 控制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的研究论文
关键字:大跨径;连续梁桥;施工控制
摘要:我国在悬索桥、拱桥、连续刚构桥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对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施工控制技术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研究和应用大跨预应力混凝上连续梁桥施工控制技术具有极现实的工程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大跨桥梁影响施工控制的因素,其次对施工控制的内容及方法、施工控制的基本原理等进行了的阐述。
1序言
大跨度桥梁的施工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将受到许多确定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桥梁结构的实际状态偏离理论计算分析状态。因此,桥梁施工控制的重点就是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分析识别,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纠偏,同时对结构的后续阶段进行预测,使施工系统始终处于控制之中。
2影响施工控制中的因素[1]
大跨径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使施工实际状态最大限度地与理想设计状态(线形与受力)相吻合。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全面了解可能使施工状态偏离理论设计状态的所有因素,以便对施工实施有的放矢的有效控制。
2.1结构参数[2]
不论何种桥梁的施工控制,结构参数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结构参数是控制中的结构施工模拟分析的基本资料,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事实上,实际桥梁结构参数一般很难与设计所用的结构参数完全吻合,总是存在一定的误差,施工控制中如何恰当地记入这些误差,使结构参数尽量接近桥梁的真实结构参数,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结构参数主要包括结构构件截面尺寸、结构材料弹性模量、材料容重、材料热膨胀系数、施工荷载、预加应力或索力等内容。
2.2施工工艺
施工控制是为施工服务的,反过来,施工的好坏又直接影响控制目标的实现。除要求施工工艺必须符合控制要求外,在施工控制中必须计入施工条件非理想化带来的构件制作、安装等方面的误差,使施工状态保持在控制中。
2.3施工监测
监测是桥梁施工控制的最基本手段之一。监测包括应力监测、变形监测等。因测量仪器、仪器安装、测量方法、数据采集、环境情况等存在误差,所以,结构监测总是存在误差的。在控制过程中,除要从测量设备、方法上尽量设法减小测量误差外,在进行控制分析时必须将其计入。
2.4温度变化
温度变化对桥梁结构的受力与变形影响很大,这种影响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不同时刻对结构状态(应力、变形)进行量测,其结果是不一样的,如果施工控制中忽略了该项因素,就必然难以得到结构的真实状态数据,从而也难以保证控制的有效性,所以,必须考虑温度变化的影响。一般是将一天中的温度变化较小的早晨作为控制所需实测数据的采集时间。但对季节温差和桥梁体内的温度残余影响要予以重视。
2.5材料收缩、徐变
对混凝土桥梁结构而言,材料收缩、徐变对结构内力、变形有较大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大跨径连续梁桥施工中混凝土普遍加载龄期短、各阶段龄期相差大等引起的,控制中要予以认真研究,以期采用合理的、符合实际的徐变参数和计一算模型。收缩、徐变还将影响成桥后运营阶段的结构变形,这也是设定预拱度需要考虑的因素。
3施工控制的任务与工作内容
桥梁施工控制的任务就是对桥梁施工过程实施控制[3],确保在施工过程中桥梁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始终处于容许的安全范围内,确保成桥状态(包括成桥线形与成桥结构内力)符合设计要求。桥梁施工控制围绕上述控制任务而展开,其施工控制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几何(变形)控制
不论采用什么施工方法,桥梁结构在施工过程中总要产生变形(挠曲),并且结构的变形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极易使桥梁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实际位置(立面标高,平面位置)状态偏离预期状态,使桥梁难以顺利合拢,或成桥线形形状与设计要求不符,所以必须对桥梁实施控制,使其结构在施工中的实际位置状态与预期状态之间的误差在容许范围之内和成桥线形状态符合设计要求。
3.2应力控制
桥梁结构在施工过程中以及成桥状态的受力情况是否与设计相符合是施工控制要明确的重要问题。通常通过结构应力的监测来了解实际应力状态,若发现实际应力状态与理论(计算)应力状态的差别超限就要进行原因查找和调控,使之在允许范围内变化。结构应力控制的好坏不像变形控制那样易于发现,若应力控制不力将会给结构造成危害,严重者将发生结构破坏(我国宁波的招宝山大桥主梁断裂就是一个例子),所以,必须对结构应力实施严格控。对应力控制的项目和精度还没有明确的规定,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通常包括:
①结构在自重下的应力(实际应力与设计相差宜控制在+5%)。②结构在施工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实际应力与设计相差宜控制在+5%)。③结构预加力除对张拉实施双控(油表控制和伸长量控制,伸长量误差允许在±6%以内)外,还必须考虑管道摩阻影响(对于后张结构)。④温度应力,特别是大体积基础、墩柱等。⑤其他应力,如基础变位、风荷载、雪荷载等引起的结构应力。⑥施工中用到的对桥梁施工安全有直接影响的支架、挂篮、缆索吊装系统等的应力在安全范围内。
3.3稳定控制
桥梁结构的稳定性关系到桥梁结构的安全,它与桥梁的强度有着同等的甚至更重要的意义。世界上曾经有过不少的桥梁在施工过程由于失稳而导致全桥破坏的例子,最典型的是加拿大的魁北克(Quebec)桥。该桥在南侧锚锭析架快要架完时,由于悬臂端下弦杆的腹板屈曲而发生突然崩塌坠落。我国四川州河大桥也因悬臂体系的主梁在吊装主跨中段承受过大的.轴力而失稳破坏。因此桥梁施工过程中不仅要严格控制应力和变形,而且要严格地控制施工各阶段结构构件的局部和整体稳定。目前主要通过稳定分析计算(稳定安全系数),并结合结构应力、变形情况来综合评定、控制其稳定性。桥梁施工过程中安全控制是桥梁施工控制的重要内容,只有保证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才谈得上其他控制与桥梁的建设,其实,桥梁施工的安全控制是上述变形控制、应力控制、稳定控制的综合体现,上述各项得到了控制,安全也就得到了控制(由于桥梁施工质量问题引起的安全问题除外)。由于结构形式不同,直接影响施工安全的因素也不一样,在施工控制中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其安全控制重点。
4施工控制的方法
连续梁桥是施工→监测→识别→调整→预告→施工的循环过程,其实质就是使施工按照预定的理想状态(主要是施工标高)顺利推进。而实际上不论是理论分析得到的理想状态,还是实际施工都存在误差,所以,施工控制的核心任务就是对各种误差进行分析、识别、调整,对结构未来做出预测。
4.1预测控制法
预测控制法是指在全面考虑影响桥梁结构状态的各种因素和施工所要达到的目标后,对结构的每一施工阶段(节段)形成前后进行预测,使施工沿着预定状态进行。由于预测状态与实际状态免不了有误差存在,某种误差对施工目标的影响则在后续施工状态的预测予以考虑,以此循环,直到施工完成和获得与设计相符合的结构状态。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桥梁,而对于那些已成结构状态具有不可调整性的桥梁施工控制必须采用此法。预测控制以现代控制论为理论基础,其预测方法常见的有卡尔曼滤波法、灰色系统理论控制法等。
4.2自适应控制法
鉴于连续梁桥已完成节段的不可控性以及施工中对线形误差的纠正措施有限,控制误差的发生就显得极为重要,所以,采用自适应控制法对其进行控制也是很有效的。
4.3线形回归分析法
线形回归分析法是通过对悬臂箱梁挠度与悬臂长度、悬臂重量的一元线形回归处理或二元线形回归处理,总结建立挠度线形回归数学模型。它可以用于分析箱梁挠度变形的规律,也可以用于预测待施工梁段的挠度。但它无法对温度和施工引起的误差进行修正,并且要求有较多有规律的数据才行,在梁段数比较少时所得到的回归曲线的精度难以保证。
5小结
主要讨论了影响大跨度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的因素、施工控制的任务与工作内容以及施工控制的方法。我国在桥梁施工控制的理论与实践还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施工控制技术系统和组织管理系统。因此,深入研究桥梁施工控制理论,研制更加合理、实用的控制软件以及更加方便、精确的监测设备,建立完善的桥梁施工控制技术系统和组织管理系统是今后桥梁建设事业发展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来君.大跨径桥梁施工控制不确定因素分析[D].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向中富.桥梁施工控制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3]顾安邦,常英,乐云样.大跨径预应力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的理论与方法[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8(4):47~53.
弱控制参数的去边临界图研究
图的束缚数是图的控制数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图的控制数对边数的敏感度,而去边临界图在图的束缚数研究中又极其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图的弱控制参数的去边正临界图(γ+ωER-critical)和去边负临界图(γ-ω-ER-critical),并分别给出了二次图为去边正临界图和去边负临界图的充要条件.
作 者:吴亚平范琼 WU Yaping FAN Qiong 作者单位:吴亚平,WU Yaping(江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武汉,430056;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武汉,430079)范琼,FAN Qiong(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武汉,430079)
刊 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42(3) 分类号:O157.5 关键词:弱控制 弱控制的束缚数 弱控制参数的去边正临界图 弱控制参数的去边负临界图无尾飞翼式无人机飞行控制特性研究
依据高空长航时无尾飞翼式无人机的主要特点来分析飞机本体静稳定性以及高空巡航状态飞行时的动稳定性和操纵特性.用经典飞行动力学理论详细研究了无人机在16000m高空巡航状态的自然稳定性,并利用Matlab simulink对滚转-俯仰-偏航耦合运动的仿真来分析无尾飞翼式布局在纵、横航向上的'耦合特性.基于以上的分析,采用主动控制技术设计纵向和横航向的控制律,阐述了无人机纵向定高爬升和横航向方位角控制时的操纵特性;并进行仿真分析,得到满意的结果,验证了采用主动控制技术可明显改善各项飞行品质要求.
作 者:邹定玉 周洲 赵建伟 龚喜盈 ZOU Ding-yu ZHOU Zhou ZHAO Jian-wei GONG Xi-ying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陕西,西安,710072 刊 名:计算机仿真 ISTIC PKU英文刊名:COMPUTER SIMULATION 年,卷(期): 23(10) 分类号:V212 关键词:无人机 飞翼 控制律 仿真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容量核算及总量控制研究
摘要:研究了在规划环评中采用A-P值法、多源模型法,结合区域气象分析、大气污染源调查,计算区域环境容量并确定不同污染源的污染物的`排放限值的方法.以<鄂尔多斯市杭锦能源化工基地规划环评>为案例,根据计算得到基地二氧化硫的环境容量,分析基地规划的可行性,确定拟建项目的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作 者:房春生 李娟 孟赫 杨杨 王菊 FANG Chun-sheng LI Juan MENG He YANG Yang WANG Ju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环境科学系,吉林,长春130012 期 刊: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ISTIC Journal: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7(4) 分类号:X26 关键词:规划环评 大气环境容量 A-P值法 多源模型法简支梁桥减震半主动控制算法研究
总结了6种半主动控制算法,采用黏滞阻尼器,对一座三跨简支梁桥进行了不同地震动输入下的半主动控制地震反应计算分析,比较分析了不同地震动输入和半主动控制算法对简支梁桥地震反应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半主动控制能有效地减小桥梁结构的'大部分地震反应,同时可能会放大另外部分地震反应,这与地震动输入密切相关,不同地震动输入下的控制效果各不相同.所提六种半主动控制算法中,算法2、5、6对该简支梁桥地震反应的减震效果相对最好,这与各种算法的阻尼器耗能大小有关.
作 者:董胜利 李小军 亓兴军 DONG Shengli LI Xiaojun QI Xingjun 作者单位:董胜利,DONG Shengli(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50)李小军,LI Xiaojun(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亓兴军,QI Xingjun(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101)
刊 名: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年,卷(期):2007 27(4) 分类号:P315.966 关键词:半主动控制算法 减震效果 简支梁桥 地震动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