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唐宋诗词看蹴鞠运动发展特点(共含3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阿托伐他汀钙片”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从唐宋诗词看蹴鞠运动发展特点
蹴鞠运动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简要介绍了蹴鞠运动的起源及发展,重点从唐宋诗词探索唐代和宋代蹴鞠运动的发展特点,即全民普及性、娱乐技巧性、职业化倾向、节令性.
作 者:陈卓 CHEN Zhuo 作者单位:军事体育进修学院,文化基础教研室,广东,广州,510500 刊 名: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年,卷(期): 28(4) 分类号:G812.9 关键词:唐宋诗词 蹴鞠运动 特点古人中,有很多文人偏爱端午节,从他们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端午节的一些习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吧!
查阅《全唐诗》和《全宋词》,发现在为数不多的南京清明诗词中,扫墓、沽酒、踏青、玩耍等民间习俗,都在唐宋文人的生花妙笔中,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展现。
沽酒 雨中寻酒杏花村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细微的春雨淅沥而下,人们在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中,认识了一位问路寻酒的异乡人。诗人原本忧伤惆怅,是因为孤身在外无法为先祖扫墓,还是因为“泼火雨”(寒食节旧俗要禁火三天,此时下雨称为“泼火雨”)破坏了踏青的游兴?如今都已无从知晓。但雨中牧童的遥遥一指,便让他的心境由阴转晴,“杏花村”也因此名满天下。
“杏花村”的所在,历来有许多争议。其中有一种观点是,“杏花村”就在南京。南京民间,一直有“端午泛舟桃叶渡,清明沽酒杏花村”的说法。而南京地方志学专家陈济民根据文献记载,判断此诗是杜牧833年春夏之间游玩南京时所作,杏花村就在“新桥西信府河、凤凰台一带”。明代顾起元曾在《园居杂咏》写道:“杏花村外酒旗斜,墙里春深树树花。” 清乾隆年间,“杏花沽酒”还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因为诗中没有任何注脚或暗示,所以“杏花村”的所在也扑朔迷离。比较知名的地点还有两处,一处在安徽贵池,另一处则在山西汾阳。
《清明》这首诗虽然家喻户晓,但在文学史上却“疑案”重重。除了“杏花村”之争之外,还有作者之争。因为在旧题南宋刘克庄编纂的《千家诗》里,《清明》才第一次被挂上杜牧之名,也就是说,杜牧去世至少三百多年后,这首诗才刚刚冒上来,所以作者是不是杜牧还得打个问号。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巩本栋告诉记者,早在北宋宋祁的词《锦缠道》中,已化用过这首诗。可见,在没有“铁证”的情况下,对作者的认识还是应当慎重。
思亲 空空庭院忆南京
清明辇下怀金陵
北宋 王安石
春阴天气草如烟,时有飞花舞道边。院落日长人寂寂,池塘风慢鸟翩翩。
故园回首三千里,新火伤心六七年。青盖皂衫无复禁,可能乘兴酒家眠。
在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眼中,清明时节天气微阴,绿草如烟,杨花飞舞,一切都显得春意盎然。“辇下”(皇帝车驾之下,指代北宋京师汴梁)的人们都早早出去扫墓、踏青了,院落变得空寂,只有日光的影子在悄悄挪移。鸟儿掠过池塘,而那同行的春风,反倒显得迟缓了。
距离母亲离世(1063年),已经有六七年,而此时正值变法的关键时期,自己无法回到千里之外的江宁(今南京)故园,亲自为母亲“上坟”。于是,在思念母亲的情绪中,他写下了一首《清明辇下怀金陵》。与王安石的伤感不同,京城内那些头戴乌纱、身着皂罗的官员们也已涌向春意融融的郊外,也许他们玩得太尽兴,忘记了时间,城门已经关上,他们会在城外的酒肆里过夜吗?
王安石确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在南京度过青春时代,在南京三次任知府、两度守孝、两度辞相后居住,在南京先后生活了近二十个年头,逝世后又葬在南京钟山脚下,他的父母兄弟死后也均葬在南京。现在,王安石故居“半山园”位于清溪路海军指挥学院内。
祭扫 溧水探亲见扫墓
寒食野望吟 唐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人们会在寒食节到清明节这几天,祭扫坟茔,慎终追远。其实清明节与寒食节原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扫墓原是寒食节的内容,因为两节相连,渐渐的扫墓改在清明节进行。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下达诏令:将扫墓祭祀活动编入“五礼”,使得清明扫墓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用一首《寒食野望吟》,描绘唐人思亲情怀。诗人笔下的清明,旷野苍茫,古墓累累,凄风劲吹,纸钱纷飞,说尽了生死离别。黄土之上,人在哭泣,九泉之下的亲人却寂静无声。南京市作协苏洪泉老人告诉记者,这首诗是白居易某年来溧水探亲,看望时任溧水县令的伯父白季康时所作,可见,这首诗与南京也有一定的关系呢。
石三友的《南京野史》说:扫墓,在南京叫做“上坟”。南京城南历来是住宅区,南京人的祖坟大半分布于雨花台周围七、八里内。在交通不便,郊区没有公共汽车的时候,上坟的人一般都是步行,这就使得野茶馆生意兴隆,供不应求,临时性的野茶棚应运而生。上坟的人走累了,随便一坐,喝上一口粗茶,休息休息再上路。
从《锦瑟》看李商隐的诗词特点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
一
从题目上看,《锦瑟》只取首联头两个字为题,应属无题诗一类。无题诗中有一部分是以描写爱情为主题的艳诗,另一部分则是有寄托意义的朦胧性抒情诗。如《无题》(何处哀筝随管急)一篇,即借贫寒女子无媒难嫁,自伤迟暮,抒写政治上失意的苦闷。《锦瑟》当属无题诗中后者,此类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在内容的把握上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锦瑟》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时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结合写作的背景和张中行先生的注释,我们可以对《锦瑟》的内容作如下的诠释:“轻抚锦瑟,往事涌上心头,似乎一弦一柱都在追忆思索着已逝的美好华年。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往事,简直一言难收。曾经也有过梦想,就像庄子在拂晓时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也害过相思,就像杜宇把自己心中的幽怨寄托在杜鹃的哀鸣之中。可如今,梦已破灭,情亦难终。残留于我们的,只是一生的迷惘、无谓的追求,像晴日照耀下的蓝田宝玉,可望而不可及。回想起来,旧情着实难忘,只是一切都不复存在,恍若隔世,如水东流。”和中唐诗人相比,晚唐诗人无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有的只是理想无法实现的慨叹和雄才无法施展的感伤。李商隐以瑟起兴,通过对流失年华的回忆,叙述自己理想完全变成虚幻,表达了他不能实现理想的遗恨和忧国伤时的感情。和其他几位诗人相比,他不像白居易那样,借琵琶女之口抒发自己的心中之苦,不像李贺那样,运用一些神秘的虚幻的意象表现出自己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构思,也不像韩愈那样,用多种意象和陡健的笔锋来感染读者。李商隐只在隐隐的瑟声中,将读者带回过去,让读者感受他的经历,用他那微妙的笔触、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去撩拨读者心中那根同情之弦。
以上是对《锦瑟》内容的粗略分析。从《锦瑟》看开去,李商隐的无题诗还包括以描写爱情为主的艳情诗。并且此时的艳情诗是李商隐诗歌作品所能达到的最高情感境界,也最能体现李商隐的诗歌特点。
二
李商隐的无题诗所涉及的对象难以确定,表现的情事也极为概括,或为经过提炼的爱恋感受,或是一时的兴发而成,但展现的都是作者自身的心境。原因在于晚唐诗人的思想不受拘束,创作不限成法。晚唐的诗歌创作强调广泛的师承,从思想到格式都不囿于同一格局,含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主观的`创作倾向。他们的创作转向写个人情思,视野开始内转,主要着眼于表现矛盾的内心世界。与盛唐相比,此时的时代精神不在边塞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受以上创作思潮的影响,李商隐虽不像陶渊明那样厌官恶俗,但在朋党之争的波及下,他丢官失职,在日益衰败的晚唐时期,政治上失意的他不可能寄希望于腐朽的国家和黑暗的社会统治,即使他对现实有所寄托,那种寄托也是渺茫而不可实现的。
由此可见创作视角的内转使李商隐的诗歌别具一格。
首先,他洗尽铅华,抛弃了那种追求功利而不就的愤世的思想,转而寻求一种比较开阔的解放的思想。他突破儒家政治伦理的束缚,在创作上摆脱传统的“尊圣”、“宗经”等文艺观点的限制,写出了许多具有政治色彩的民主性诗篇。如《风雨》一诗:“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在诗中,诗人将羁旅在外、虚度年华、不遇明主的苦恼焦烦和显贵的轻歌曼舞形成鲜明的对比,新交遭到世俗的非难,旧友又层层阻隔而疏远无缘。所以诗人只有自己用新丰美酒来消愁解闷。纵观全诗,诗题“风雨”具有象征意蕴,象征着包围、压抑、摧残贤才的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但作者在批判揭露阴暗现实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热情,首尾两联的用典也流露出对初唐开明政治的向往和匡时济世的强烈要求,故此诗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和批判色彩。
其次,他大量地继承前人。他把杜甫七律诗的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齐梁诗的浓艳色彩和李贺诗歌的象征手法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深情绵邈,意境优美隽永的诗歌风格。他深刻领会杜甫的“用典不啻从口出”的技巧,来表不便言达之意,又使平淡的内容添以新鲜。特别是他的艳诗,着重展示人物的心灵历程的写作方法,借助用典、比兴、象征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所创造出的含蕴丰富色彩的浓郁的艺术意境,以及抒情细婉,辞章精美的艺术特色,对以后的诗人均产生很大的影响。
最后,语言方面具有美文学的倾向,显示出一种柔婉绮丽的风格,在清丽的语言、铿锵的音律中表达一种凄惋的内心情思。鲁迅在致杨霁云的信中曾说:“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应该说这种称赞还是中肯的。
总体上来说,李商隐是晚唐诗人中较为出色的一位。他的一生是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一生,从少年时代怀抱“凌云一寸心”到青年时期的“欲迥天地入扁舟”和壮年时期的“且吟王粲从军乐”,他一直希求施展才能,为国效力,他的诗歌中也表达出这种愿望。但随着晚唐政局的日趋黑暗,他的这种愿望也渐趋虚无,诗歌中也逐渐流露出了感伤的气氛,显示出了精神的没落和空虚,这是李商隐的个人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世人悲剧。
★ 唐宋诗词
★ 中华唐宋诗词
★ 唐宋诗词鉴赏
★ 李贺的诗词特点
★ 从高处向下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