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控制技术的途径-伦理与政治的互补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宋蓿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控制技术的途径-伦理与政治的互补(共含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宋蓿”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论控制技术的途径-伦理与政治的互补

篇1:论控制技术的途径-伦理与政治的互补

论控制技术的途径-伦理与政治的互补

在自主技术语境中探讨控制技术的可能性对于解决当代技术社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J.埃吕尔控制技术的新伦理学与L.温纳控制技术的.政治学观点之间的分歧为起点,通过对伦理与政治之间关系的具体考察,提出寻找伦理与政治协调的最佳方式是对技术进行有效控制的可能的道路.

作 者:唐丽 梅其君 陈凡 TANG Li MEI Qi-jun CHEN Fan  作者单位:唐丽,TANG Li(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梅其君,MEI Qi-jun(贵州大学,马列部,贵州,贵阳,550003)

陈凡,CHEN Fan(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辽宁,沈阳,110004)

刊 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1(4) 分类号:N031 关键词:控制技术   自主技术   伦理   政治  

篇2:论孔子仁的伦理与政治实践意义

论孔子仁的伦理与政治实践意义

孔子提倡“仁”是具有复兴周政治的非常鲜明的政治理想背景的.“仁”主要是衡量人对于他人所负责任的一个伦理--政治的德行评价标准.“仁”是一种博爱精神,它发自人的内心,由亲亲(孝)的天性出发,经过同情心推及其他的人.它与基督教文化和大乘佛教文化提倡的(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的无等差的“博爱”区别在于:一、它不是神性的,而是人性的.二、它具有伦理和政治的等差.

作 者:刘斯翰  作者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广州,510050 刊 名:山东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HANDONG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5) 分类号:B222.2 关键词:孔子   仁   伦理   政治   实践  

篇3:论企业技术联盟创新的途径与战略选择

论企业技术联盟创新的途径与战略选择

作为现代企业技术合作的新趋势,技术联盟已成为企业增强研究开发能力的`新策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技术联盟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从技术联盟创新的特点入手,分析了技术联盟创新的途径,并针对中国企业技术联盟的现状,从政策支持、信息咨询、法律保障、联盟信任度、目标一致性、拓展新形式等方面探讨了中国企业开展技术联盟创新的战略选择.

作 者:程海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刊 名: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6(1) 分类号:N031 关键词:技术联盟   企业联盟   战略性合作   研究开发   创新  

篇4:论非道德主义的政治伦理--马克思对政治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

论非道德主义的政治伦理--马克思对政治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

一 在马克思之前,对政治的批判大多是基于道德主义立场进行的.所谓道德主义立场即是指诉诸于抽象的人性原则,以超历史语境的伦理或道德尺度来对现实的、历史中的`政治、政治制度进行外在的道德判断与伦理评价.这种以人性设定为价值基石,以完美政治生活为终极目标的政治思维与道德主义的原则,自古希腊的美德伦理政治化、中世纪的神性伦理政治化以来,虽然遭到了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的反对,但一直或强或弱地影响、甚至支配着近代以来的政治学家、政治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们,成为一种巨大的伦理思维传统,乃至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依然如斯.

作 者:杨楹 Yang Ying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福建,泉州,36 刊 名:哲学动态  PKU CSSCI英文刊名:PHILOSOPHICAL TRENDS 年,卷(期): “”(2) 分类号:B82 关键词: 

篇5:传统科举制的技术、制度与政治哲学涵义-兼论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的根本差异

传统科举制的技术、制度与政治哲学涵义-兼论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的根本差异

一?从技术层面看科举:一部有效而稳定的文官机器

经过了一个世纪的政坛风云与官制兴革,人们回首发现:“科举竞争”无论是与我国古代的世卿世禄、察举征辟,还是与外国古代的贵族制、军功制与“奴官”(如近东的所谓马木路克制)制相比,都要合理得多。而科举废除后,我国军阀时代与后来的官制也未见得优于、甚至常常是劣于科举。另一方面现代文官制中的考试制度却有许多类似科举的程式。因此为科举制“平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了。当然,对照现代文官制的实践,要挑科举制的毛病也是轻而易举的。诸如考试内容的陈腐、参考资格与考试规则等方面用现代眼光看也并非绝对公平。而当时的官吏铨选中除考试外也还存在着其他非竞争性因素,如世袭、恩荫、荐举、捐官、特授、奴官(太监外任或清时满洲包衣外任之类)等等。但是如果不以现代文明标准苛求前人,则应当说在前近代世界上的确难以找到一种政治人材选拔方式其“公正”性与效率能超过我国科举制度的成熟期。而且成熟期科举制度在严肃科场纪律、实行规范竞争方面的确是我们现行的考试制度所不能及、更是“察举征辟”色彩浓厚、身份与“关系”背景强烈的我国现行干部制度应当借鉴的。

撇开贵族政治(它一般与非中央集权的“软国家”相联系)不谈,历史上凡属中央集权的“硬国家”,无论中外,都有赖于高度科层化的职业官僚政治。印度莫卧儿帝国的曼萨卜达尔(mansabdar)体制有33级官阶,从“十人长”直至“万人长”,都是由朝廷自上而下征召、提拔或降黜的官吏。古罗马基础上建立的拜占廷帝国也有复杂的罗戈瑟特(logothete)文官体制,正是靠了这种体制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拜占廷帝国才得以与特马(军区)制下军官贵族化倾向以及村社的地方自治倾向相抗衡而维持着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使帝国在内忧外患频仍的几个世纪中得以延续。所有这些官僚体制都有赖于一套中央铨选,考核与“雇用”官员的程序。但是,曼萨卜达尔体制的原则是“军而优则仕”,军事官僚的色彩远过于文职色彩。作为高级“国家雇员”他们脱胎于莫卧儿早期的雇佣军,其成员多为外国(印度以外的西亚、中亚伊斯兰地区)冒险家,缺少文化自律。因此尽管曼萨卜达尔体制以官僚决定薪俸极高而闻名于史,国家对他们也一直拥有任命与考核之权(如所周知,这两点即高薪与考核是当前人们谈论最多的反腐败方法),但这一体制的腐败速度与程度仍然极为惊人,可以说决不下于我国传统的科举官僚体系。[1]

拜占廷的罗戈瑟特官僚体制文职色彩浓厚,而且对于具有政教合一特点的拜占廷东正教帝国来说,这一官僚体制既保持着独立于教会系统之外的世俗性,又具有一定程度的意识形态(宗教)自律。国家对文官的考核内容则包括罗马法之类的实用知识。然而罗戈瑟特在地方行政上的效能受特马军事贵族的制约而十分有限,而且由于政治贵族化的发展,官僚的作用日益减退,到14-15世纪罗戈瑟特大都已成为无权的虚衔。另一方面由于罗戈瑟特多是低薪乃至无薪职,又执掌征收赋税之权,因而腐败也非常严重。最后,这一文官体制的消亡也就成了拜占庭国家灭亡的先兆。[2]

与这些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相比,我国的科举官僚体系在文职化、科层化、合理化等方面显然更胜一筹。以科举为“正途”而又以儒家学说为科举考试内容的做法把政权的'世俗性与意识形态灌输自然地融合为一体,是我国传统政治的一大创造,它比政教合一体制与纯粹的雇佣官僚制都更有利于传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更是在专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扩大统治基础的有效办法。我国的传统中央集权体制延续得远比莫卧儿印度或拜占廷帝国为长久,这与科举官僚制胜于曼萨卜达尔或罗戈瑟特之类的外国传统官僚制是不无关系的。而如果以科举制奠定基础的隋唐为界划分我国历史的前后期,也可以看出,后期中央集权国家的凝聚力与稳定程度要大于前期,这与官僚铨选制度由察举征辟到科举考试的演变也密切相关。

当然也必须指出,科举制植根于我国的具体土壤,它与其他土壤上萌发的制度间具有某些不可比

[1] [2] [3] [4]

环境保护技术与生态伦理论文

政治与伦理-蔡元培的国家观念

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途径论文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个人简历

初中政治伦理原则教案

论毕业生就业工作途径

论大学生的网络伦理教育

儒家的政治伦理阅读答案

网络人际交往与伦理

简述运动控制技术

论控制技术的途径-伦理与政治的互补(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论控制技术的途径-伦理与政治的互补,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