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我国森林公园发展状况与管理策略(共含7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杨铖祥”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我国森林公园发展状况与管理策略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我国森林公园发展状况如下所述:我国森林面积众多,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同时森林资源有着很大的森林景观价值及其内在价值。森林公园作为森林资源的重要载体,在开发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且森林公园建设得到了相关单位部门的高度重视。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因此要保护森林公园,加大森林旅游的发展力度。现阶段,我国森林公园在不同的区域和时段,其游客数量都日益增长,增加了经济效益,其在我国旅游业的排名快速上升。目前,我国森林公园建设规模较大,各类森林公园大约有两千多处,有关的旅游管理人员和旅游服务人员也迅速增加,约有十几万人,并且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增加了人们群众的收入。调查发现,未来十年我国森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旅游业中所占比重继续上升,游客数量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加。由此可见,森林公园作为生态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在经济发展和生态效益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并保证森林公园的有序发展。
二、课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当前,我国森林公园作为森林生态旅游的重要载体,在我国旅游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不仅具有生态效益,而且发挥着生态效益,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促进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本课题以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森林公园的发展现状(课题的研究背景)进行论述,然后对如何实现森林公园的有效管理进行分析论述,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推动我国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
2.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为更好地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查阅图书馆书籍资料、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资讯、万方数据等数据库,查阅我国森林公园发展及管理的相关资料,从而为本课题的写作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并且提供了理论依据。
(2)调查法
到某森林公园进行实地调查,准确把握其森林公园的建设、发展及管理情况,从而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实例。
三、研究内容
森林公园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发挥生态效益的功效,同时森林公园中的森林资源可以用来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森林公园同时具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下文将对如何强化森林公园管理进行论述。
1. 实现筹资渠道的多元化
森林公园的发展与管理需要国家地方和各部门共同参与,并且多方面筹集资金,实现资金渠道的多元化,从而加快森林公园的建设与发展。将森林公园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公益林,从而能够得到国家关于生态效益的'补偿款。并且争取其他部门的支持,如财政、电信、交通、水利等等,将公园作为有关建设的发展规划中去,从而有利于得到财政、通信、交通、供电等方面的支持,解决了这些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为森林公园建设筹集到更多的财政支持,如财政专项资金、贴息资金等。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从而吸引企业资金和闲散资金投资森林公园建设,并且加强对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的资金投入,然后才森林公园的旅游收益中抽取一部分资金作为森林公园改造、管护、防火及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如果有些地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森林公园由事业单位管理,这样所需要的管理经费会被纳入财政预算,从而有利于保证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2. 提高游客的生态意识,自觉参与其中
游客管理作为森林公园管理的重要方面,对确保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旅游管理者不仅要确保游客的旅游质量,而且还要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具体做法有:第一,加强与游客的交流与沟通,提高其保护资源的意识,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游客的旅游需要,另一方面保护了森林资源,实现游客与资源的协调;第二,采用刚柔并进的管理方法,既要遵循制度,也要以人为本,根据游客的不同需要,设置相应的设施和娱乐活动,让每位游客都能得到满足,释放身心;第三,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力度,提高游客的生态意识,从而自觉加入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列,从而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
3. 突出森林公园特色,加强生态旅游发展
充分发挥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功能,并且逐渐相应的服务设施,从而建设出良好的旅游环境和生态环境。森林公园建设需要根据当地森林公园的实际情况,突出当地特色,把森林公园建设成独具特色、有着强大吸引力的休闲娱乐场所。与此同时,加大对森林公园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地游客前来参观旅游,缓解工作生活的压力,进而促进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并且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保持森林的原貌,不要破坏其原有特点,而附上人为的、城市化的现象。除此之外,对森林公园的景观进行改造,增强森林景观的观赏性。要充分挖掘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实现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森林文化和休闲文化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森林生态旅游的品味和档次。
四、课题的研究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精神享受,更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放松身心。森林公园作为森林生态旅游业的载体,在新时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加强其管理,从而为人了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盛俐 , 刘媛 . 我国森林公园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J]. 林业资源管理,(04)。
[2] 胡晓晶,李江风,刁思勉,张志。森林公园管理体制改革探讨-以武汉市为例 [J]. 林业资源管理,(06)。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问题分析与发展策略
近年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凸现出行业就业率低、流失率高、毕业生缺乏竞争优势、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发展困难等问题.本文在综合分析导致我国旅游本科教育问题突出的'原因的基础上,从教育管理部门、旅游高等院校、社会环境等角度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促进旅游本科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 者:张勇 ZHANG Yong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国际商学院,重庆,400031 刊 名: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22(3) 分类号:G642 关键词:旅游管理 本科教育 问题 策略我国煤炭经济目前状况与策略
摘要:自从下半年以来,煤炭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为了应对寒冬的煤炭市场,煤炭企业应该在多个方面采取措施,例如创新矿厂间原煤百大卡收购制,优化产品结构调整机制,对各个产品销售系统进行改革制定符合现如今的销售业绩考核体系,对煤炭企业各个方面的考核都应该有所转变。通过以上的措施使煤炭企业顺利度过煤炭市场的寒冬。
关键词:煤炭经济目前状况;煤炭企业;目前状况;策略;措施
从20下半年开始,收到国内和国际大环境的影响,煤炭市场整体出现了整体产能过剩,各个煤炭产品销售困难,售价大幅度跌落的局面,对于神华集团这样的企业也是遇到了同样的理由。企业内部形式也是非常严峻的,由于大部分的矿井处于煤与瓦斯突出的地段,另外单产单进水平低,用人多,历史欠账较多等理由。对于降低煤炭生产成本是非常不利的。从外部形式来看,受下游的电力、钢铁、焦炭等行业的整体行业销售下滑趋势的影响,煤炭销售非常的困难,库存一直在增加。煤炭销售价格一直持续下跌,有的已经是高位价格的一半,更有甚者出现了为了清除库存售价和成本的倒置的现象。应收账款增加,贷款也是难以收回,经验陷入了困难的境地。
由于煤炭市场的持续低迷,很难在短期内转变整个市场的态势,因此只有转变自己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敏东一矿采取了许多的措施应对这个局面,积极主动面对当前的煤炭市场局面。
一、提高产品的质量,创新企业内部结算体制
敏东一矿都建有配套选煤厂,采取了百大卡收购制的办法,这样可以使矿井和选煤厂各自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提高质量和效益的目标。百大卡收购制度是以煤炭百大卡的发热量为计价单位,针对不同矿井,制定了不同的内部收购价格,然后根据各矿每月原煤的发热量和事物原煤计算矿井的收入,与对应选煤厂进行结算。对于低于原煤发热量的没收当天的产量,同时记录到月底考核中。从实施的效果来看这个制度充分的调动了出煤的质量和产量,原煤的发热量明显的提升,让整个产品结构得到了较大的调整和优化。
二、优化考核指标权重,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
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所以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推出商品和服务的差异化。所以企业要制定针对选煤厂的考核结算办法,在商品煤产量、精煤产量、选洗比例、营业收入、等考核指标的基础上再加入精煤产率和高附加值销售比率两项指标纳入选煤厂的考核中,考核指标要与领导年薪工资挂钩,引导选煤厂积极主动的调整产品结构,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尽量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对销售管理机制进行调整,保证市场销售
现在煤炭市场低迷,市场需求降低,煤炭企业都有着高库存的现象,各个煤炭企业都在进行降价销售以达到降库存收货款的目标。煤炭企业可以重新修订和优化销售管理办法,将商品煤的销售量、结算量、库存煤量、综合售价、回收比例、应收账款等做详细的考核数据分类。细化为三个层级的考核目标,分别是基础考核数、目标考核数和争取目标考核数。这个考核将和销售人员的工资和奖金相挂钩,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励和处罚,提高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主动性,促使其多销售、多回款、多增效。通过以上的办法可以使销售人员上下一心,采取多种措施,稳定煤炭售价,扩大了市场占有率,降低了煤炭的库存容量。对于整个周边市场的调研和下游客户和价格变动情况都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根据市场调研采取不同的市场布局和定价策略。在部分地区要紧盯着对手的定价策略,在价格承受力比较高的的地区和客户,用厂价对标、区域定价的策略,这样可以进步一遏制煤炭价格下滑的趋势。在扩大销售范围的方面,不仅要巩固原有客户和市场的基础上,主动积极的开发新的'市场,使销量稳中有升。对于应收账款,要成立专门的回收小组,与销售人员一起和客户交流协商货款回收事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资金流得到及时的补充。
四、增强经济运转监控,对经济运转进行分析机制
企业要对整个经济运转进行质量监控,及时的对企业的经济生产进行评估,对新一年度的生产、经营、管理任务安排进行部署。按照月度、季度、年度三个时期对各个公司、厂矿和处室进行不同侧重的经济分析。这个分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本企业的经济运转总体情况进行分析,包括产量、进尺、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工效等硬性的生产经营指标进行分析,主要分析的数据是同比和环比增减趋势的分析。其次,对影响本企业经济运转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针对基本的经营数据,逐项对影响各个指标的因素进行分析,同时也要对下一个时间段的完成情况作出预估,在下一时期对没有完成计划任务和完成计划比较好的企业进行理由分析,制定明确的扭转局势的措施。再次要认真总结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有效做法和经验,分析生产经营过程的主要理由和潜在的经营风险和相应措施。最后对各种即时要说明的其他重要事项,矿井经济运转的分析重点是对本单位月度经济运转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及时对生产经营中存在的理由,采取应对措施,明确下阶段经营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对于上面的信息要及时的上报和通知上级的给予的答复。
参考文献:
[1]胡田烊.煤炭市场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简论[J].煤炭经济研究,(03)
[2]1~8月煤炭经济运转情况分析及走势预测[J].中国煤炭工业,(11)
[3]2012年煤炭行业经济运转情况及预测[J].中国经贸导刊,2013(07)
[4]经济放缓导致中国煤炭供过于求可能延续至20[J].建材发展导向,2012(05)
中药材出口贸易目前状况与发展策略
摘要: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中药行业的出口目前状况,然后以安徽亳州为例,介绍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及出口情况,最后分析安徽省中药材出口贸易的优劣势,对中药出口存在的理由提出合理化倡议。
关键词: 安徽亳州;中药材出口;优势;策略
1 我国中药行业的出口目前状况分析
1.1 我国中药业出口总额
我国共有1.28万种中药资源,其中有约1千多种经营性药材,常用药材600多种。它们划分为药用性植物1.11万多种、1581种药用性动物以及80中矿物性药材;其中,中药材就有1200多种,中药的资源是中药产业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
可以看出,我国中药产品总值是不断上升的,从到2013年,从7.12亿美元到31.4亿美元,体现其增长幅度较大。我国中药产品出口总额为10.9亿美元,这是我国中药出口第一次超过10亿美元。
1.2 中药产品出口结构分析
在20之前,中药材及饮片的出口额所占比重最大,06年之后其出口额继续增加,但所占比重减少,反而植物提取物的出口额比重增加,并跃居第一(见图2)。
植物提取物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的35.3%,中成药占18.4%,中药材及饮片占46.43%,中药产品出口的主力是中药材及饮片。2013年,植物提取物占总额比重的44.9%,中成药占8.59%,中药材及饮片占38.53%,植物提取物一跃成为中药产品出口的龙头。
2 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及出口目前状况:以亳州为例
2.1 亳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目前状况
2.1.1 中药材种植基本概况
①久远的种植历史,中药资源丰富。毫州中草药种植已经有两千多年了,是闻名的药材之乡。毫州中药材市场自1995年开始建成,其药材贸易也得到飞速发展。
亳州自20以来,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药材总产量也不断增加,亳州中药材从开始的小规模种植已经朝规模化种植方向迈进。
②中药生产结构逐渐优化,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加工基地。
2013年,亳州拥有117家医药企业,其中通过GMP认证有86家,有79家医药企业的产值多达161.6亿元,这些企业中药进出口总额达1.9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的44.6%。除了中药材交易市场,亳州有88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年产量35-40万吨,约占全国的30%、全省的70%,开始形成中国最大的中药材饮片加工产业集群。
③建立多元化中药材销售流通新模式。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是全国最大的中草药交易市场。另外,亳州市还有一些药材批发市场、中华药都,华佗国际中药城等销售流通中心,发展了中医药贸易和文化相结合的新的销售模式。
2.1.2 亳州中药材出口种类及贸易目前状况
亳州本地生产的药材品种较多,有传统药材、引进品种和野生药材。亳州药材出口品种众多,主要以白芍、桔梗等出口为主,主要出口国家为韩国、日本等。,亳州中药产业取得“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称号。
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年到,亳州中药材出口总额是不断增加的。
20累计前三个季度,出口额5397万美元,其进出口总额占全市的50%。2012年安徽中药材出口总额不断增加,中药材出口额达13530万美元,增长83.25%。其主要出口市场是日本、香港、韩国和越南。
2.2 省份间中药材出口横向比较
安徽省中药材出口情况如表2所示。2012年,安徽中药材出口额上升,成为我国第二大出口省份,而亳州市是安徽省出口的主要地区。12年我省中药材中,亳州占全省份额的60%。
2013年,亳州市中药材交易量排名是全国四大中药材市场的龙头,安徽省的出口额和出口数量也跃居全国第一(见表3)。2013年,亳州市中药材年交易额多达200亿元。
3 安徽省中药材出口贸易的发展优势及理由
3.1 发展优势
安徽中药材蕴藏量居华东之首、全国第六,同时安徽是中国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素以“南新安,北华佗”著称,所以安徽省在中药材出口贸易方面有着明显的自然资源和人文优势。
此外,安徽省也是我国中药材和中成药的重要生产和加工省份之一,目前安徽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经形成了以亳州、阜阳为重点的皖北中药材种植生产区域,以六安、安庆为重点的皖西大别山特色中药材生产区域,以黄山、宣城、池州、芜湖、铜陵等地为重点的皖南山区中药材生产区域。
3.2 存在的理由
安徽省中药材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对外贸易仍存在许多理由。首先安徽省目前中药材的.种植品种较为繁杂,重点品种培育的力度不够。其次,安徽省中药材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中药材产品大多以原料销出为主,深加工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
4 加快安徽省现代化中药产业及出口贸易的发展策略
4.1 抓好中药资源种植基地的建设
首先,要加强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其次,要重点抓好大宗地道药材的商品种植生产基地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一批专业化药材生产基地,包括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
制药企业也应重视自己的原料药种植基地建设,增加药材的种植面积。目前在药材种植方面的经验可借鉴以下几种中药产业化模式:以龙头企业来带动中药材基地建设、以中介组织带动中药材基地发展、以市场带动中药材基地发展、农场或庄园模式。
4.2 推动科技创新,推动中药材产业新发展
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对传统剂型逐步进行改革,加强与省外其他科研院所的合作,组织生产和加工技术,关注和推广研发新的药物,以及注重对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开发,高新技术设备的更新等方面落实工作,大量引进一些先进的设备,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中药加工业的发展,提高中药材及其产品的优势及市场占有率。
4.3 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亳州品牌中药产品
提高产品附加值。龙头企业是安徽贸易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要积极的帮助一些重点企业,支持和引导其对外贸易的开展,注重其主打商品的进出口,努力培育新的进出口品种。最主要的是建立自己的品牌,打造成为品牌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提高中药产品的附加值。
4.4 强化对中药材产业的规范化管理
制定质量标准,进行规范化生产。针对丹参、桔梗、白芍等一些药材已经制定好的生产标准,在这些基地建设中要严格执行,要使得药材种植更加规范化,药材加工更加标准化。对于药材品质安全,要加大监测化肥农药等的质量和使用量;加强对药品经营许可的管理,严格按规定办事,对没有经过GSP认证的企业一概从严治理。
4.5 利用药业行业协会及亳州药博会的优势
药业行业协会可以为各个药材出口企业提供信息交流、合作的平台,可以通过合作和交流来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加强了对知识产权及相关权益等方面的保护,推动安徽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帮助企业及时了解和应对贸易壁垒,积极挖掘海外市场,为企业出口提供了帮助,并与一些国外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积极利用亳州药博会的宣传,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陆铭.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目前状况及趋势[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3,44(2):214-216.
[2]马爱霞,邹子健,曹杨,余伯阳.我国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由研究,(6):34-38.
[3]杨招萍,金麟根.我国中药产业比较优势及出口发展战略研究[J].时代经贸(下旬刊),,5(73):103-105.
[4]李文博.亳州市中药产业发展目前状况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15):43-44.
[5]牛红军,杨官娥.我国中药产业的目前状况及发展策略[J].中国药业,2009,18(12):2-3.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策略
当今体育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在满足公众精神娱乐需要的同时,也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本文结合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历程,对体育产业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且针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作 者:韩兵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 刊 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UDANJING TEACHERS COLLEGE(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9 “”(3) 分类号:Q813 关键词:体育产业 现状 战略研究我国砌体结构的发展状况与展望
〔提要〕 本文从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了我国建国以来砌体结构的应用、新型砌体材料、结构的研究和砌体结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对未来我国砌体结构的发展提出建议。〔关键词〕 无筋砌体 配筋砌体 绿色建材
In this paper,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masonry since the founding of P.R. China, which include the usage of all kinds of masonry structure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asonry materials and its structures and systems, the studies and researches on masonry theory. A recommend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sonry in future based on the author's knowledge.?
〔keywords〕 unreinforced masonry; reinforced masonry; green building material.
中国是砌体大国,在历史上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它是两千多万年前用“秦砖汉瓦”建造的世界上最伟大的砌体工程之一;有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兴修水利,如今仍然起灌溉作用的秦代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有在14前由料石修建的现存河北赵县安济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式拱桥。该桥已被美国土木工程学会选入世界第12个土木工程里程碑。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自豪和继承的,也对弘扬我国文化遗产起到积极作用。[1]?解放后我国在砌体结构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分三个方面加以概要介绍。
一 砌体结构量大面广[2]?
解放以来我国砖的产量逐年增长,据统计[3]?,1980年的全国年产量为1600亿块,增至6200亿块,为世界其它各国砖每年产量的总和。全国基建中采用砌体作墙体材料约占90%左右。在办公、住宅等民用建筑中大量采用砖墙承重。50年代这类房屋一般为3-4层,现在已为5-6层,不少城市一般建到7-8层。现在每年兴建的城市住宅建筑面积多达1亿m2以上。根据重庆市1980~1983年新建住宅建筑面积为503万m2,其中采用砖承重的占98%,7~7层以上的占50%,1972年还建成12层住宅。
? 在中小型单层工业厂房和多层轻工业厂房,以及影剧院、食堂、仓库等建筑也广泛采用砖墙、柱承重结构。
? 砖石结构还用于建造各种构筑物。如镇江市建成的顶部外经2.18m、底部外径4.78m、高60m的砖烟囱;用料石建成的80m排气塔;在湖南建造的高12.4m、直径6.3m、壁厚240mm的砖砌粮仓群;福建用毛石建造的横跨云宵―东山两县的大型引水工程―向东渠,其中陈岱渡槽全长4400m,高20m,槽支墩共258座,工程规模宏大。此外我国在古代建桥技术的基础上,于1959年建成跨度60m、高52m的石拱桥,接着又建成了敞肩式现代公路桥,最大跨度达120m――湖南乌巢河大桥。我国建成的100m以上的石拱桥有10座(包括乌巢河桥),每座都有新发展和世界纪录。
? 我国还积累了在地震区建造砌体结构房屋的宝贵经验。我国绝大多数大中城市在6度或6度以上地震设防区。地震烈度≤6度的砌体结构经受了地震的考验。经过设计和构造上的改进和处理,还在7度区和8度区建造了大量的砌体结构房屋。据不完全统计,从80年代初至今10多年间我国主要大中城市建造的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建筑面积已达70-80亿m2[4]。
二 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的研究与应用
60年代以来,我国粘土空心砖(多孔砖)的生产和应用有较大的发展,在南京建造了6-8层的空心砖承重的旅馆。当时空心砖孔洞率为22%,与实心砖强度等效,但可减轻自重17%、墙厚减小20%,节省砂浆20~30%,砌筑工时少20-25%,墙体造价降低19~23%。根据节能进一步要求,近年来我国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制造出规格为380×240×190、孔洞率为40%的烧结保温空心砖(块),这种保温砖的密度为1012kg/m3,抗压强度10.5Mpa,热阻1.649m2K/W。在主要力学和热工性能的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5]。《多孔砖砌体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行业标准,为这种砖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近10余年来,采用砼、轻骨料砼或加气砼,以及利用河砂、各种工业废料、粉煤灰、煤干石等制无热料水泥煤渣砼砌块或蒸压灰砂砖、粉煤灰硅酸盐砖、砌块等在我国有较大的发展。1958年建成采用砌块作墙体的房屋,经过四十多年的实践,砌块墙体已成为我国墙体革新的有效途径之一。砌块种类、规格较多,其中以中、小型砌块较为普遍,在小型砌块中又开发出多种强度等级的承重砌块和装饰砌块。据不完全统计[6],19全国砌块总产量约为2500万m3,各类砌块建筑
约5000万m2,近十年砼砌块与砌块建筑的年递增都在20%左右,尤其以大中城市推广迅速,以上海推广砌块建筑为例,1994年约50万m2,1995年100万m2,年约150万m2,到一季度累计完成的砌块建筑450万m2。这些砌块建筑大多是多层的,至于中高层、高层砌块建筑我国于80年代就着手和进行试点工作,如1982年建成的广西区科委十层砌块住宅试验楼、1986年建成的广西区建二公司十一层小砌块试验楼(7度设防),[7]为我国砌块中高层的发展作了开创性的工作。从90年代初期,在总结国内外配筋砼砌块试验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在配筋砌块结构的配套材料、配套应用技术的研究上获得了突破,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更具代表性和针对性的试点工程[10],如建成的盘锦市国税局15层砌块住宅,建成的上海砼空心砖块配筋砌体住宅试点工程[8]。试点工程实践表明,中高层配筋砌块建筑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前者15层砌块建筑,节省钢材45%、土建造价降低18%;上海18层节约钢材25%,土建造价降低7.4%。因此,将中高层配筋砌块结构体系纳入到我国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中是理所当然的。由此可见,作为粘土砖的主要替代材和某些功能强于粘土砖的砌块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
? 我国在50年代~70年代,采用预制大型墙板建造多层住宅,如采用振动砖墙板、烟灰煤渣、矿渣砼墙板建造了几十万m2的建筑。近10多年来北京等地采用内浇(砼)外砌的混合结构建造中高层建筑,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最近几年清华大学开展了多层大开间砼核心筒、砌体外墙的混合结构的试验研究和小规模试点工程,在改进和扩展砌体结构的性能和应用范围作了有益的探索。[12、13]
? 我国配筋砌体应用研究起步较晚,60年代衡阳和株州一些房屋的部分墙、柱采用网状配筋砌体承重,节省纲材和水泥。1958
~1972年在徐州采用配筋砖柱建筑了12-24m、吊车起重量50-200t的单层厂房36万m2,使用情况良好。70年代以来,尤其是1975年海城―营口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对设置构造柱和圈梁的约束砌体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其成果引入我国抗震设计规范。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在砖墙中加大加密构造柱形成所谓强约束砌体的中高层结构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辽宁省沈阳市、江苏徐州、湖南长沙、兰州等地先后建造了8~9层上百万m2的这类建筑,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些研究成果有的已纳入到地方标准或国家标准[14、15、16]。这是我国科研工作者在粘土砖砌体低强材料情况下,向中高层作出的贡献。利用如此低的砌体材料在地震区建造如此之高的建筑唯有中国!
? 和约束配筋砌体对应的是所谓均匀配筋砌体,即国外广泛应用的配筋砼砌块剪力墙结构,这种砌体和纲筋砼剪力墙一样,对水平和竖向配筋有最小含钢率要求,而且在受力模式上也类同于砼剪力墙结构,它是利用配筋砌块剪力墙承受结构的竖向和水平作用,是结构的承重和抗侧力构件。配筋砌体具有强度高、延性好,和钢筋砼剪力墙性能十分类似,可以用于大开间和高层建筑结构[6]。如美国抗震规范规定,配筋砌体的适用范围同钢筋砼结构。我国在80年代初期主持编制国际标准《配筋砌体设计规范》[11]起至今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试验研究[7、8、9],表明用配筋砌体可建造一定高度的既经济又安全的建筑结构,如广西的10-11层、盘锦的15层、上海的.18层等。目前正在筹建的配筋砌块高层有首钢十八层配筋砌块住宅工程(8度设防),辽宁抚顺6栋16层砌块住宅、哈尔滨2栋18层砌块住宅等。可见配筋砌体中高层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 我国有着用砖砌筑拱和券的丰富经验,解放以来,又向新的结构形式和大跨度方向发展。50-60年代修建了一大批砖拱屋盖和楼盖,还建成了10.5×11.3m的扁球形砖壳屋盖,16×16m的双曲扁球型砖薄壳和40m直径的园形球砖壳。60年代南京用带勾空心砖建成14×10m双曲扁壳屋盖仓库,以及10m直径的园形壳屋盖油库,在西安建成了24m双曲扁壳屋盖等。70年代我国还在闽清梅溪大桥工程中建成88m跨的(砼助)双曲砖拱桥等。
三 砌体结构理论研究与计算方法
解放前直至1950年我国谈不上有任何结构设计理论。国家建委于1956年批准在我国推广应用苏联《砖石及钢筋砖石结构设计标准和技术规范》NUTY120-55,直到60年代。60~70年代初,在我国有关部门的领导和组织下,在全国范围内对砖石结构进行了比较大规模的试验研究和调查,总结出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比较先进的砖石结构理论、计算方法和经验。在砌体强度计算公式、无筋砌体受压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按刚弹性方案考虑房屋的空间工作,以及有关构造措施方面具有我国特色。在此基础上于1973年颁布了国家标准《砖石结构设计规范》GBJ3-73。这是我国第一部砖石结构设计规范。从此使我国的砌体结构设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为修订GBJ3-73规范,我国对砌体结构进行了第二次较大规模的试验研究,其中收集我国历年来各地试验的砌体强度数据4023个,补充长柱受压试件近200个,局压试件100多个,墙梁试件200多根及多个有限元分析数据和进行了11栋多层的砖房空间性能实测和大量的理论分析工作等。这样在砌体结构的设计方法、多层房屋的空间工作性能、墙梁的共同工作,以及砌块的力学性能和砌块房屋的设计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此外对配筋砌体、构造柱和砌体房屋的抗震性能方面也进行了许多试验研究。相继出版了《中型砌块建筑设计与施工规范》JGJ5-80、《砼小型空心砌块建筑设计与施工规程》JGJ14-82、《冶金工业厂房钢筋砼墙梁设计规程》YS07-79、《多层砖房设置钢筋砼构造柱抗震设计与施工规程》JGJ13-82等,特别是《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使我国砌体结构设计理论和方法趋于完善。我国砌体结构可靠度的设计方法,已达到当前的国际先进水平。对于多层砌体房屋的空间工作,在墙梁中考虑墙和梁的共同工作和局压设计方法等专题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近10余年来,特别是《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颁行后,进入了第三次较大规模的修订时期。如1995年颁行的《砼小型空心砖块建筑技术规程》JGJ/T14-95,通过试验增强抗震构造措施,使原规范(JGJ14-82)可增加一层,扩大了地震区的应用范围。196月1日颁行的《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3-98,取代了《砖石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203-83。它主要补充了近年来新型材料和配筋砌体施工技术、施工质量控制等级方面的内容。目前正在修编的《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主要在砌体结构可靠度方面、配筋砼砌块砌体、墙梁的抗震方面作了调整和补充。砌体结构可靠度,根据我国当前国情,作了适当的上调。这样作主要为促进采用较高等级的砌体材料,提高耐久性和适当提高抗风险能力。配筋砌体,特别是配筋砼砌块中高层,根据我国主编的国际标准《配筋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和我国近年来各地较大规模的试验研究和试点建筑的经验,使我国配筋砌体的理论更完善,应用范围和限制有了较大的扩展和突破。如其应用范围,已达到钢筋砼剪力墙的适用范围。配筋灌孔砼砌块砌体是作为一个体系纳入到砌体规范中的,它的未来的实施,对促进我国砌块结构向高档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另外本次修订增补了墙梁在地震区的设计方法,进一步扩大了这种结构形式的使用范围。另外根据多年来砌体结构,特别是新型墙体材料结构的温度裂缝、干燥收缩裂缝普遍比较严重,进行深入研究后,增加了比较有效的抗裂构造措施。
? 我国砌体结构理论近年来有较大提高,反映在《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颁行前后,陆续出版了许多教材和著作,如丁大钧主编的《砌石结构》、《砌体结构学》、施楚贤主编的《砌体结构理论与设计》,以及《砌体结构论文集》、《砌体结构设计手册》等。这些对促进我国砌体结构的发展有一定作用。
四 展望?
砌体是包括多种材料的块体砌筑而成的,其中砖石是最古老的建筑材料,几千年来由于其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易于取材、生产和施工,造价低廉,致今仍成为我国主导的建筑材料。但是我国的砌体材料普遍存在着自重大、强度低、生产能耗高、毁田严重、施工机械化水平较低,和耐久性、抗震性能较差等弊病。因此我认为要针地这些问题开展下列方面的工作。
1、积极开发节能环保形的新型建材[3]
? 1988年第一次国际材料研究会议上首次提出“绿色建材”的概念,1992年6月联大巴西里约热内卢环境和发展世界各国首脑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宣言,确认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其目标是:依据环境再生、协调共生、持续自然的原则,尽量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尽可能对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净化。保护生态环境以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发达国家在实施《绿色建材》计划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我国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为契机,遵照江泽民同志“经济
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指示精神,迅速行动起来,广泛研制“绿色建材”产品,取得了初步成果。
?1) 加大限制高能耗、高资源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品的生产力度。如对粘土砖(按1996年生产6000亿块的代价是毁田10万多亩、能耗6000万吨标煤)国家早就出台了减少和限制的政策。近年的限制力度越来越大,如北京、上海等城市在建筑上不准采用粘土实心砖,这间接地促进了其它新材的发展。
?2) 大力发展蒸压灰砂废渣制品。这包括钢渣砖、粉煤灰砖、炉渣砖及其空心砌块、粉煤灰加气砼墙板等。这些制品我国80年代以前生产量曾达2.5亿块,吃掉工业废渣几百万吨,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厂家已停产,致使粘土砖生产回潮。今后应加大科研投入、改进工艺、提高产品性能和强度等级、降低成本,向多功能化发展。
?3) 利用页岩生产多孔砖。我国页岩资源丰富,分布地域较广。烧结页岩砖具有能耗低、强度高、外观规则,其强度等级可达MU15~MU30,可砌清水墙和中高层建筑。页岩砖在四川、湖北和大连等地已初步应用。如城都的“绵城苑”小区16万m2的建筑均采用这种砖。
?4) 大力发展废渣轻型砼墙板。这种轻板利用粉煤灰代替部分水泥,骨料为陶粒、矿渣或炉渣等轻骨料,加入玻璃纤维或其它纤维。以及其它轻材料墙板,提高砌体施工技术的工业化水平。
?5) GRC板的改进与提高。这种板自重轻、防火、防水、施工安装方便。GRC空心条板是大力发展的一种墙体制品,需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装配,以提高板的产量和质量。
?6) 蒸压纤维水泥板。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大粉煤灰生产国,仅电力工业年排灰量达上亿吨,目前的利用率仅为38%。其实粉煤灰经处理后可生产价值更高的墙体材料。如高性能砼砌块、蒸压纤维增强粉煤灰墙板等。它具有容重低、导热系数小、可加工性强、颜色白净的特点,目前全国的产量已达700万m2。
?7) 大力推广复合墙板和复合砌块。目前国内外没有单一材料,既满足建筑节能保温隔热,又满足外墙的防水、强度的技术要求。因此只能用复合技术来满足墙体的多功能要求。如钢丝网水泥夹芯板。目前看来,现场湿作业,抹灰后难以克服龟裂现象有待改进。
?复合砌块墙体材料,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如采用矿渣空心砖、灰砂砌块、砼空心砌块中的任一种与绝缘材料相复合都可满足外墙的要求,目前已有少量生产。我国在复合墙体材料的应用方面已有一定基础,宜进一步改善和完善配套技术,大力推广,这是墙体材料“绿色化”的主要出路。
2、发展高强砌体材料
? 目前我国的砌体材料和发达国家相比,强度低、耐久性差。如粘土砖的抗压强度一般为7.5~15Mpa,承重空心砖的孔隙率≤25%。而发达国家的抗压强度一般均达到30~60Mpa,且能达到100Mpa,承重空心砖的孔洞率可达到40%,容重一般为13KN/m3,最轻可达0.6KN/m3。根据国外经验和我国的条件,只要在配料、成型、烧结工艺上进行改进,是可以显著提高烧结砖的强度和质量的。如我国中美合资大连太平洋砖厂可生产出20Mpa~100Mpa的页岩砖。由于强度高、耐久性、耐磨性和独特的色彩,可作清水墙和装饰材料,已出口和广泛用于高档建筑。高强块材具有比低强材料高得多的价格优势。
? 根据我国对粘土砖的限制政策,可就地取材、因地植宜,在粘土较多的地区,如西北高原,发展高强粘土制品、高空隙率的保温砖和外墙装饰砖、块材等;在少粘土的地区发展高强砼砌块、承重装饰砌块和利废材料制成的砌块等。
? 在发展高强块材的同时,研制高强度等级的砌筑砂浆。目前的砂浆强度等级最高为M15。当与高强块材匹配时需开发大于M15以上的高性能砂浆。我国正在起草的《砼小型空心砌块砂浆和灌孔砼》行业标准中砂浆的强度等级为M5~M30,灌孔砼的强度等级为C20~C40,这是砼砌块配套材料方面的重要进展,对推动高强砌体材料结构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 根据发展趋势,为确保质量,发展干拌砂浆和商品砂浆具有很好的前景。前者是把所有配料在干燥状态下混合装包供应现场按要求加水搅拌即可。天津舒布洛克水泥砌块公司已供应这种干拌砂浆,价格约高20%左右。商品砂浆的优点同商品砼。这类砂浆的发展一旦取代传统砂浆,将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
3、继续加强配筋砌体和预应力砌体的研究。
我国虽已初步建立了配筋砌体结构体系,但需研制和定型生产砌块建筑施工用的机具,如铺砂浆器、小直径振捣棒(ф≤25)、小型灌孔砼浇注泵、小型钢筋焊机、灌孔砼检测仪等。这些机具对配筋砌块结构的质量至关重要。
?预应力砌体其原理同预应力砼,能明显地改善砌体的受力性能和抗震能力。国外,特别是英国在配筋砌体和预应力砌体方面的水平很高。我国80年代初期曾有过研究,但直至最近才有少数专家研究,如重庆建筑大学的骆万康教授对预应力砖墙的抗震设计提出了建议。[17]
4、加强砌体结构理论的研究
? 进一步研究砌体结构的破坏机理和受力性能,通过物理和数学模式,建立精确而完整的砌体结构理论,是世界各国关心的课题。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具有较好的基础,有的题目有一定的深度,[18]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十分有利,对促进砌体结构发展也有深远意义。为此还必须加强对砌体结构的实验技术和数据处理的研究,使测试自动化,以得到更精确的实验结果。
?正如一位资深砌体结构学者,E、A、James指出“砌体结构经历了一次中古欧洲的文艺复兴,其有吸引力的功能特性和经济性,是它获得新生的关键。我们不能停留在这里。我们正在进一步赋予砌体结构的新的概念和用途”。我们对砌体结构的未来充满信心,在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坚持科学态度,敢于创新,不断努力,为我国及世界的砌体结构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丁大钧.《砌体结构》教学刍议.建筑结构..(3)
?2、施楚贤主编.砌体结构理论与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周玉琴等.浅谈新世纪“绿色建材”在国内外发展趋势.天津墙改办.墙改与节能.1999.(2)
?4、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修订组.我国建筑结构设计可靠度设定水平分析与改进意见.1999.7
?5、郑墨林.烧结保温空心砌块的性能与应用初探.天津墙改办.墙改与节能.1999.(2)
?6、苑振芳.砼砌块建筑发展现状及展望.工程建设标准化..(6)
?7、广西建科所.抗震设防(7度)配筋小砌块高层建筑研究―成果鉴定资料.1987.12
?8、肖小松.砼砌体的性质.同济大学博士后工作报告.1998.5
9、谢小军.砼小砌块砌体力学性能及其配筋砌体抗震性能的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1998?
10、苑振芳.15层配筋砌块住宅试点工
程简介.施工技术.1998.(7)
?11、苑振芳.国际标准《配筋砌体结构设计与施工规范》简介.工程建设标准化.1995.(5)
?12、方鄂华等.砼筒一组合墙及开洞组合墙模型试验及承载力研究.建筑技术.
?13、王绍豪等.带砼筒大开间砖混结构灵活住宅结构设计建议.建筑技术.1997
?14、沈阳市建设标准《钢筋砼―砖组合墙结构技术规程》SYJB2-95
?15、江苏省地方标准《约束砖砌体建筑技术规程》DB32/113-95
?16、甘肃省标准《中高层砖墙与砼剪力墙组合砌体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试行)》DBJ25-56-95
?17、骆万康.关于砌体抗剪力强度计算与集中式预应力砖墙抗震设计的建议.99’全国砌体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1999.9
?18、肖小松.砌体结构的力学性质及数值模拟.同济大学申请博士学位论文.1995.7
我国砌体结构的发展状况与展望
【关键词】无筋砌体 配筋砌体 绿色建材
中国是砌体大国,在历史上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它是两千多万年前用“秦砖汉瓦”建造的世界上最伟大的砌体工程之一;有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兴修水利,如今仍然起浇灌作用的秦代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有在1400年前由料石修建的现存河北赵县安济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式拱桥。该桥已被美国土木工程学会选入世界第12个土木工程里程碑。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自豪和继续的,也对弘扬我国文化遗产起到积极作用。?解放后我国在砌体结构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分三个方面加以概要介绍。
一、砌体结构量大面广
解放以来我国砖的产量逐年增长,据统计?,1980年的全国年产量为1600亿块,1996年增至6200亿块,为世界其它各国砖每年产量的总和。全国基建中采用砌体作墙体材料约占90左右。在办公、住宅等民用建筑中大量采用砖墙承重。50年代这类房屋一般为3-4层,现在已为5-6层,不少城市一般建到7-8层。现在每年兴建的城市住宅建筑面积多达1亿m2以上。根据重庆市1980~1983年新建住宅建筑面积为503万m2,其中采用砖承重的占98,7~7层以上的占50,1972年还建成12层住宅。
在中小型单层工业厂房和多层轻工业厂房,以及影剧院、食堂、仓库等建筑也广泛采用砖墙、柱承重结构。
砖石结构还用于建造各种构筑物。如镇江市建成的顶部外经2.18m、底部外径4.78m、高60m的砖烟囱;用料石建成的80m排气塔;在湖南建造的高12.4m、直径6.3m、壁厚240mm的砖砌粮仓群;福建用毛石建造的横跨云宵—东山两县的大型引水工程—向东渠,其中陈岱渡槽全长4400m,高20m,槽支墩共258座,工程规模宏大。此外我国在古代建桥技术的基础上,于1959年建成跨度60m、高52m的石拱桥,接着又建成了敞肩式现代公路桥,最大跨度达120m——湖南乌巢河大桥。我国建成的100m以上的石拱桥有10座,每座都有新发展和世界纪录。
我国还积累了在地震区建造砌体结构房屋的宝贵经验。我国绝大多数大中城市在6度或6度以上地震设防区。地震烈度≤6度的砌体结构经受了地震的考验。经过设计和构造上的改进和处理,还在7度区和8度区建造了大量的砌体结构房屋。据不完全统计,从80年代初至今10多年间我国主要大中城市建造的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建筑面积已达70-80亿m2。
二、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的研究与应用
60年代以来,我国粘土空心砖的生产和应用有较大的发展,在南京建造了6-8层的空心砖承重的旅馆。当时空心砖孔洞率为22,与实心砖强度等效,但可减轻自重17、墙厚减小20,节省砂浆20~30,砌筑工时少20-25,墙体造价降低19~23。根据节能进一步要求,近年来我国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制造出规格为380240190、孔洞率为40的烧结保温空心砖,这种保温砖的密度为1012kg/m3,抗压强度10.5Mpa,热阻1.649m2K/W。在主要力学和热工性能的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多孔砖砌体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行业标准,为这种砖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近10余年来,采用砼、轻骨料砼或加气砼,以及利用河砂、各种工业废料、粉煤灰、煤干石等制无热料水泥煤渣砼砌块或蒸压灰砂砖、粉煤灰硅酸盐砖、砌块等在我国有较大的发展。1958年建成采用砌块作墙体的房屋,经过四十多年的实践,砌块墙体已成为我国墙体革新的有效途径之一。砌块种类、规格较多,其中以中、小型砌块较为普遍,在小型砌块中又开发出多种强度等级的承重砌块和装饰砌块。据不完全统计[6],1996年全国砌块总产量约为2500万m3,各类砌块建筑
约5000万m2,近十年砼砌块与砌块建筑的年递增都在20左右,尤其以大中城市推广迅速,以上海推广砌块建筑为例,1994年约50万m2,1995年100万m2,1996年约150万m2,到1999年一季度累计完成的砌块建筑450万m2。这些砌块建筑大多是多层的,至于中高层、高层砌块建筑我国于80年代就着手和进行试点工作,如1982年建成的广西区科委十层砌块住宅试验楼、1986年建成的广西区建二公司十一层小砌块试验楼,为我国砌块中高层的发展作了开创性的工作。从90年代初期,在总结国内外配筋砼砌块试验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在配筋砌块结构的配套材料、配套应用技术的研究上获得了突破,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更具代表性和针对性的试点工程,如1997年建成的盘锦市国税局15层砌块住宅,1998年建成的上海砼空心砖块配筋砌体住宅试点工程。试点工程实践表明,中高层配筋砌块建筑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前者15层砌块建筑,节省钢材45、土建造价降低18;上海18层节约钢材25,土建造价降低7.4。因此,将中高层配筋砌块结构体系纳入到我国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中是理所当然的。由此可见,作为粘土砖的主要替代材和某些功能强于粘土砖的砌块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
我国在50年代~70年代,采用预制大型墙板建造多层住宅,如采用振动砖墙板、烟灰煤渣、矿渣砼墙板建造了几十万m2的建筑。近10多年来北京等地采用内浇外砌的混合结构建造中高层建筑,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最近几年清华大学开展了多层大开间砼核心筒、砌体外墙的混合结构的试验研究和小规模试点工程,在改进和扩展砌体结构的性能和应用范围作了有益的探索.
我国配筋砌体应用研究起步较晚,60年代衡阳和株州一些房屋的部分墙、柱采用网状配筋砌体承重,节省纲材和水泥。1958~1972年在徐州采用配筋砖柱建筑了12-24m、吊车起重量50-200t的单层厂房36万m2,使用情况良好。70年代以来,尤其是1975年海城—营口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对设置构造柱和圈梁的约束砌体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其成果引入我国抗震设计规范。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在砖墙中加大加密构造柱形成所谓强约束砌体的中高层结构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辽宁省沈阳市、江苏徐州、湖南长沙、兰州等地先后建造了8~9层上百万m2的这类建筑,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些研究成果有的已纳入到地方标准或国家标准。这是我国科研工在粘土砖砌体低强材料情况下,向中高层作出的贡献。利用如此低的砌体材料在地震区建造如此之高的建筑唯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