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策略(共含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usan1”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策略
当今体育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在满足公众精神娱乐需要的同时,也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本文结合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历程,对体育产业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且针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作 者:韩兵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 刊 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UDANJING TEACHERS COLLEGE(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Q813 关键词:体育产业 现状 战略研究1 我国芒果生产情况。
1. 1 种植区域及面积。
我国芒果种植区域主要分布于台湾、海南、广西、广东以及云南、四川、福建、贵州等省(区)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据农业部发展南亚热带作物办公室统计数据,全国芒果种植面积12.90万ha(不含台湾,下同),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是海南省,为4.43万ha,其次是广西(3.28万ha)、云南(2.18万ha)、广东(1.90万ha)、四川(0.99万ha)、福建(0.08万ha)、贵州(0.03万ha),分别占全国芒果种植面积的比例为34.34%、25.43%、16.90%、14.73%、7.67%、0.62%和0.23%。
1. 2 收获面积。
20,我国芒果收获面积仅有10.83万ha,其中,海南3.94万ha、广西3.05万ha、广东1.90万ha、云南1.45万ha、四川0.41万ha、福建0.07万ha、贵州0.01万ha。
1. 3 总产量。
据农业部发展南亚热带作物办公室统计数据,年我国芒果总产量达90.64万t,其中芒果总产量最大的是海南,为37.01万t,其次是广西(19.75万t)、广东(19.15万t)、云南(10.17万t)、四川(3.44万t)、福建(0.95万t)、贵州(0.17万t),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为42.2%、22.52%、21.83%、11.60%、3.92%、1.08%和0.19%。
1. 4 单位面积产量。
2010年我国芒果单位面积产量为9.81 t/ha,其中最高的是贵州,达28.02 t/ha,其次是福建(14.04 t/ha)、广东(10.08 t/ha)、海南(9.39 t/ha)、四川(9.23 t/ha)、云南(7.55 t/ha)、广西(5.12 t/ha)。
1. 5 主栽品种及其种植区域。
由于我国芒果产区的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因此各产区推广的主栽品种有所不同。海南省芒果种植主要分布在三亚、乐东、陵水、昌江、东方等市(县),以早熟品种为主,主栽品种有台农1号、贵妃芒、金煌芒、白象牙芒等。广西芒果主要栽培品种有台农1号、桂热芒82号、金煌芒、红象牙芒和凯特芒等5个品种,其中台农1号、金煌芒、红象牙芒和凯特芒等4个品种主要在百色市右江区、田东、田阳、田林等4县(区)种植;桂热芒82号主要在百色市田东县及南宁市种植。广东芒果主产区集中在雷州半岛,以早中熟品种为主,主要栽培品种有台农1号、椰香芒、金煌芒、紫花芒和粤西1号等。
云南芒果种植主要分布在红河流域、澜沧江流域、怒江流域和金沙江河谷地区,以中熟品种为主,主栽品种有三年芒、象牙芒、缅甸3号芒、凯特芒、圣心芒、马切苏、金煌芒和贵妃芒等,其中三年芒、象牙芒、马切苏、缅甸3号芒主要在玉溪市的元江、新平、峨山、华宁,普洱市的景谷、景东、澜沧、普洱,临沧市的永德、双江,红河州的红河、河口、元阳、金平、个旧,保山市的保山、泸水,德宏州的潞西、盈江、瑞丽等县种植;凯特芒、圣心芒、金煌芒主要在丽江市的华坪县种植;台农1号、贵妃芒主要在玉溪市的元江县种植,近年来在当地发展较快。四川芒果种植主要分布在攀枝花市及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会东、会理、安宁等地,主要栽培品种有凯特芒、圣心芒、台农1号等。福建芒果种植主要集中在莆田、夏门、漳州、福州、宁德等地,主要栽培品种有红花芒、紫花芒、金煌芒等。台湾芒果种植主要集中在屏东、台南和高雄等3县,主要栽培品种有爱文芒、土芒、金煌芒和凯特芒。贵州芒果种植主要集中在望谟县的红水河至册亨县的双江口一带,由于是发展种植初期,主栽品种尚未确定,主要引进栽培示范的品种有台农1号、圣心芒、红象牙芒、桂热芒82号、桂热芒120号等。
1. 6 成熟期。
芒果成熟期主要在2月下旬~9月下旬。其中,海南为2月下旬~5月底,广西为6月下旬~8月底,广东为6月中旬~8月上旬,云南为5月底~9月下旬,四川、福建和贵州在7月下旬~9月下旬,台湾集中在6~8月。
2 贸易情况。
我国芒果贸易主要以鲜果贸易为主,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及香港、澳门等南方省(区),同时也拓展北方市场,并出口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据统计,虽然我国人均消费芒果仅0.41 kg,但由于人口众多,需求潜力巨大。
据农业部发展南亚热带作物办公室统计数据,~我国鲜(干)芒果出口量分别为 3907、3896、9857和8143 t,出口金额分别为370万、431万、1455万和1052万元。2003~20鲜(干)芒果进口量分别为9244、12700、4249和6490 t,进口金额分别为4905万、6307万、3191万和3604万元。
3 科研进展情况。
3. 1 资源和选育种研究。
我国芒果有7个种,即芒果(Mangifera indica L.)、冬芒(M. heimalis Liang)、桃叶芒(M. persiciformis Wuet Ming)、暹罗芒(M. siamensis Warbex Craib)、长梗芒(M. longipes Griff)、林生芒(M. sylvalica Roxb.)和云南野芒(M. austroyunanensis HU.)。据1995年的调查,我国已搜集引进种质资源超过140份,其中大面积栽培的商业品种有25~30个(黄国弟等,2010)。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芒果引种试种及资源调查、收集和保存工作,到目前为止,已收集保存了200个以上的品种,300多份种质。对收集保存的种质开展了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和农艺性状等的鉴定评价工作,并应用分子标记技术对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选育出了2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其中,紫花芒、桂香芒、红象牙芒、桂热芒10号、桂热芒82号、金穗芒、乳芒等品种先后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3. 2 生产技术研究。
3. 2. 1 栽培技术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芒果产业投入资金的`增加及各主产区一些主要企业的发展壮大,各级科研机构在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制订了系列标准,如GB/T 15034-2009《芒果贮藏导则》、NY/T 590-《芒果 嫁接苗》、NY/T492-2002《芒果》、NY/T 880-《芒果栽培技术规程》、SN/T 1839-《进出境芒果检疫规程》、NY/T1476-《芒果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等(黄国弟等,2010),初步形成标准技术体系。同时,通过与国外和台湾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引进对方先进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在生产中示范推广。目前,我国芒果栽培技术包括育苗、种植、栽培管理、高接换冠、果实套袋等日趋成熟,为我国芒果产业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但由于我国不同芒果产区的气候条件不同,产期调节、养分综合管理、病虫害高效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目前,有关科研单位正不断深入地积极开展试验研究,并取得初步进展。
3. 2. 2 采后处理和加工技术 目前,国内芒果采后处理技术简单且设备匮乏。果实采后主要靠手工分级,然后进行简易包装,用普通卡车运输。在国内能严格按照清洗、热处理杀菌、分级、打蜡、包装和冷链运输等系列商品化处理的生产企业几乎为零,极大地影响芒果贮运、销售和市场竞争力,给生产带来重大损失,直接影响芒果生产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在芒果加工方面,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有关科研单位及院校就开展了相关研究,初步研制出芒果汁加工工艺、速冻芒果生产线、芒果蜜饯生产线、芒果果脯生产线、脱水芒果块生产线和设备,但由于诸多关键技术问题尚未攻克,设备与工艺仍有待改进,我国加工企业仍主要以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为主,加上国内加工企业少,因此,仍然以鲜果销售为主,从而常导致丰产年份果实供过于求而出现销售难的现象。
芒果生产的副产物,包括芒果叶、芒果核含有丰富的生理活性成分,是重要的植物药材,其开发利用已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在国内,广西中医药大学在芒果叶活性物质提取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成功从芒果叶提取芒果甙并用于中药制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存在问题。
4. 1 科技投入少,生产管理和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长期以来,由于芒果产业的科技投入不足导致科技推广滞后,高产优质新技术未能及时普及,部分地区的果农科技意识不强,果园生产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低。此外,尽管我国芒果标准化生产体系已基本建成,但很多标准因可操作性不强等原因而未能在生产上应用。至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芒果标准化生产水平仍较低。
4. 2 芒果采后处理和加工技术落后。
一方面,由于对芒果采前栽培技术措施不够重视,加上芒果果品采收标准不统一,生产中存在没有达到应有的成熟度就提前采收的问题,致使果实运到市场后无法充分后熟,直接影响商品质量和食用品质。另一方面,由于对采后芒果的商品化处理不重视,或者处理技术落后,处理效果差,严重影响其贮运期,乃至外观和品质。此外,我国芒果主要以鲜食品种为主,加工企业少,加工技术落后,影响芒果产业的全面稳步发展。
4. 3 芒果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芒果生产以果农一家一户分散生产为主,拥有较大面积的家庭农场不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乏抵御风险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
4. 4 芒果生产布局和品种区划不够科学合理。
未能在全国范围内根据适地适栽的原则进行芒果生产布局,且在适宜种植区又缺乏对品种的区划布局,存在早熟地区种植晚熟品种面积比例较大,而晚熟地区也有种植早熟品种的现象,未能真正发挥自然资源和品种优势,达不到应有的生产效益。
5 发展对策。
5. 1 加强芒果品种选育和推广,科学调整品种结构。
加强芒果种质资源及选育种研究,在此基础上加大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提高品质和产量。在选择品种上,应根据气候环境因地制宜,对早、中、晚熟品种进行合理搭配和产期调节,使我国芒果产业朝品种良种化、品质优质化、产期周年化方向不断开拓发展。
5. 2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培养科技队伍从政府到生产者要重视产前、产中、产后的科技投入,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为产业发展、升级打下基础。加大科技推广队伍的培养力度,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员和果农队伍。
5. 3 加强芒果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引进。
通过加强芒果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力度,结合对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引进、消化和吸收,提高我国芒果商品化生产水平。同时,通过在生产中推广、普及芒果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提高其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5. 4 扶持发展龙头企业。
各级政府应从政策上引导和扶持发展芒果产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和果农通过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开展合作经营,建设示范基地,扩大种植规模,带动产区农民发展产业化经营,促进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5. 5 建立完善的芒果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带动品牌战略的实施。
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把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建立完善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并加以实施,使芒果生产、加工、管理和服务实现标准化。
同时,通过加速芒果品种更新,实施标准化生产,以政策引导、信息服务等手段,逐步实施芒果品牌战略,带动产业升级。
5. 6 增强政府社会化服务意识,促进芒果产业化发展。
政府应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在企业与果农的合作、小额贷款、技术创新、科技推广、信息网络、产区交通和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探索并形成保障果农利益的机制,打消果农在土地资源整合及推进产业化进程中的顾虑,使果农作为主体积极参与芒果产业化进程。对利用荒山、荒坡资源开发芒果生产基地等项目,政府相关部门应在财政、信贷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以促进产业化发展。
5. 7 加强芒果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保证芒果产业安全。
随着我国加入WTO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芒果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保障我国芒果产业安全,必须加快建立我国芒果进出口预警机制,同时,还要加强对芒果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研究。
我国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现状的比较研究
> 【内容提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系统分析法,通过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在竞赛表演市场、健身娱乐市场、体育用品市场、体育彩票市场、体育广告业及无形资产开发和体育人口的增长6个方面的比较研究,分析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摘 要 题】体育产业
【关 键 词】体育产业/现状/中国/发达国家/比较研究
1 竞赛表演市场
我国广大群众消费观念的更新及消费水平的提高,奠定了竞赛市场的基础。目前,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相对稳定的观众及球迷群体。在我国,足球是较早步入市场的项目。据统计,足球甲A联赛平均每场观众人数为2.1万余人,门票总收入1亿多元。甲B联赛平均每场观众1.4万,整个甲级联赛有580多万现场观众。赛季,男篮甲A联赛共进行172场角逐,一个赛季现场观众人数达62万,绝大部分赛区上座率75%以上,门票收入达1410万元。排球98赛季经营收入1200万元,现场观众人数50多万。现在我国的商业比赛、表演赛日趋活跃,如近年推出的CCTV乒乓球擂台赛、摩托罗拉羽毛球天王挑战赛,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美国,职业体育是本世纪初出现的,当时情况甚至不如中国现在,亦没有多少利润。80年代,NBA由于实行薪金封顶,各队实力趋于平衡,NBA日趋精彩,再加上一套日趋完美的经济运行机制,NBA可以说是成了竞赛表演市场成功的典范。美国TNT有线电视网从1985年起转播每一赛季70场职业篮球赛,NBA可获1亿美元的转播权。现已退役的公牛队前队员乔丹年工资合同就达3000万美元,年创产值63亿美元。6月1日举行的“世纪飞人”150m大战,贝利获胜赢得150万美元,负者约翰逊也得50万美元出场费。196月29日举行的世界重量级拳王争霸赛,胜方霍利菲尔德获得3500万美金。以上奖金主要是门票、电视转播、企业赞助提供。意大利一个星期日举行的“足球日”中,全国足球迷的总开支就达亿里拉。1993年该国体育观赏消费支出达7300亿里拉。由上可知,我国与体育发达国家相比,竞赛表演市场获利差距较大。
2 健身娱乐市场
近年来,随着“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意识不断深入人心,我国健身娱乐业也取得了进步和发展。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1992年~年全国居民的文化体育消费指数平均增长率达5.1%,城镇居民在体育娱乐方面的人均消费支出从84元增加到112元,年平均增长20.2%。在对江苏省参加体育锻炼的20074人的调查中发现人均体育总消费每月50元以上为调查人数的4.0%。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较好的上海市,43.7%的市民每月体育消费支出达100元以上。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居民每人平均参加体育活动3.5项,到体育场馆90%的消费者一次花费在50~100元。同时,随着体育消费意识的增强,体育训练培训市场的发展也蓬发生机,辅导站、俱乐部正吸纳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体育健身娱乐。而年人均支配收入6000美元以上的发达国家,体育健身娱乐消费400美元左右。美国1988年消遣性与参与性体育产值达228亿美元。西班牙私人俱乐部会员月会费有30~160美元不等,一般工薪阶层均能接受;美国健身中心年票300~1000美元,参加活动的人十分踊跃。19日本经济学家也正治雄的研究结果表明,体育休闲市场发育水平及市场结构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基本成正相关。我国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体育市场也大有前景。
3 体育用品市场
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较晚,但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近几年我国体育用品业工业总产值以每年493亿元的速度增长,体育用品出口额以20%的高比率递增。据美国体育用品制造商协会调查,选择境外加工地的美国制造商中,有33%看好中国大陆,在所有的进口体育用品中,我国体育用品占了二成半,仅年外商在华投资就达400亿美元。我国共有3372家体育用品企业(属于中国文教卫体育用品协会会员的企业数),以李宁、格威特、康威、双星等为代表的一批体育用品明星企业迅速成长。1997年全国居民体育用品支出位于日常基本生活消费之外重要消费支出的第6位。而90年代初,美国体育用品消费占美国体育生产总值的61.3%。世界上体育用品人口平均消费最高的4个国家为日本(888美元),德国(790美元),美国(695美元),英国(443美元)。悉尼奥运会组委会与57家企业签署了奥运会授权产品协定,该年生产商和零售商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利税超过5000~6000万美元。一些我国消费者熟悉的体育用品生产商如:耐克、阿迪达斯、锐步、彪马,在实现全球化的过程中采用了与体育联姻的方式。我国体育用品市场总产值已超过部分发达国家,但体育用品多集中在日常耐用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上,且体育用品市场存在品牌意识差,市场调查、营销管理重视不够,市场发育较低,行业竞争不规范的现象。
4 体育彩票市场
体育博彩业在当今世界各国的产业中都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当今彩票已成为世界第六大产业。通过体育彩票的方式筹集资金,一方面可以缓解体育事业发展资金的不足,另外可将居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转变为生产性资金。体育彩票市场具有与股票市场类似的功能,刺激体育彩票消费需求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1984年在我国北京举办国际马拉松赛时,才首次发行体育彩票――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彩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后,全国许多省市先后发行了体育彩票。1994年4月5日,原国家体委正式成立了体育彩票中心。自1987年至202月,全国体育彩票发行量已达250亿人民币,近两年推出的电脑体育彩票的购买较为火热。10月22日,国内部分省市推出足球彩票。我国体育彩票按国家规定奖金返还比例为50%,其它50%将固定做公益金和发行费,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规定:国家体育总局在安排公益金时,用于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资金为年度公益金收入总额的60%,用于弥补落实《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经费不足的资金为40%。在发达国家,已把发行体育彩票作为扶持体育事业的有力支柱。据《世界彩票指南》统计,1990年,世界彩票销售额为650亿美元,发行数额最多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美国体育博彩业的年收入已近40亿美元。法国“发展竞技体育基金”的年收入9亿法郎,其中彩票收入为8.4亿法郎,法国近1/4的体育经费是通过发行彩票获得的。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家的体育经费76%是依靠发行彩票。1990年意大利奥委会彩票纯收入为9770亿里拉,大于奥委会全年的开支9270亿里拉,足球彩票每年20亿美元。英国的“援助竞技体育基金”的主要经费来源也是依靠发行体育彩票,芬兰、比利时、荷兰和以色列等许多国家的经费中,体育彩票超过政府拨款。日本彩票业仅自行车博彩一项,1992年发行就达1.92万亿日元。相比而言,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发行体育彩票渠道多、方式灵活,有严格的法律法规,而我国体育彩票发行渠道单一,彩票种类、玩法、经营方式过于单调,国家统得过死,法令、法规不够完善。但目前国家已意识到体育彩票在宣传体育及促进全民健身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等方面的作用,正在发行的中国电脑体育彩票及已在部分省市发行的足球彩票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5 体育广告业及无形资产开发
我国体育比赛与职业俱乐部冠名权的开发方面,有些项目协会取得了很大成绩。19,全国排球联赛冠名“维达”,收入800万元;中国男篮甲A联赛的冠名权、推广权、75%的场地广告权整体转让给国际管理集团,每年收入300多万美元。男足甲A联赛的冠名权、推广权及大部分场地广告权在联赛之初卖给国际管理集团,年获资金5000万元。在“中国体育代表团”称号及标志的特许使用权开发方面,也取得一定成绩。1996年26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名义和标志特许使用权转让及广告赞助总额达4000万元,有60家企业购买了指定产品称号。2000年,第27届奥运会体育代表团,通过对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有28家企业竞标获准使用中国奥委会和中国奥运会体育代表团的标志,获得经费7000万元。初,中国足协以每轮13万元(26轮)共计338万元的价格将转播权转让给中央电视台,但男篮甲A联赛场上,整体电视转播仍需付费给中央电视台。总的来说我国赛事转播权问题一直未理顺。发达国家在体育无形资产开发方面更是竞争激烈。国外很多公司(企业)如美国的`摩托罗拉、可口可乐,日本的东芝电器、佳能,韩国的三星电子等,都曾不惜花巨资赞助体育比赛,是使用体育无形资产获得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成功公司。AC米兰俱乐部以1500万英镑的广告收入为德国欧宝汽车公司作品牌宣传;“耐克”借NBA球队、球员仅作形象广告,每年支出超过1亿美元,每年几十亿美元的回报也令“耐克”老板喜不自禁。据日本富士胶片公司统计,赞助洛杉矶奥运会后的半年中,产品销售额增加50%以上。每年为体育投入3000万马克的奔驰公司的信条就是:为体育投入的越多,获得的利润就越多。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价格扶摇直上,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售价2.78亿美元,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是7亿美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电视转播费用已达15亿美元。美国广播公司(ABC)以2.78亿美元和0.9亿美元购得1984年夏季奥运会及冬季奥运会的转播权,通过商业广告,到1983年底,该公司已赢到3亿美元。英格兰足总与英国的星空电视台签订了为期4年的电视转播合同,电视台为此付出了6.7亿英镑的转播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体育广告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青睐。体育明星作广告也日趋增加,有赶超影视明星的势头,体育在观众中的影响可见一斑。
6 体育人口的增长
世界体育人口的增长对体育产品的需求增长有极大促进作用。据1995年统计,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日本为63%,德国为61%,美国为56%,挪威为52%。我国1996年调查为15.5%,若将7~15岁的在校学生及现役军人算在内,总计为31.4%左右。此数据与发达国家有显著差距。另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11月1日零时止,我国人口已达12.95亿。据预测,2038年人口达到峰值15.58亿,其后将呈现缓慢的负增长。这一方面说明新世纪我国的人口压力仍然很大,但另一方面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来说,却是一个机遇。因为,新世纪的人口增长是与人均GDP和居民收入水平同步增长的,这意味着有支付能力的体育消费水平将持续增长,并将带来体育市场的持续繁荣。另2000年城镇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36%,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快,城市人口增加,体育消费人群也会持续增长。1994~1998年,中国城市人口体育边际消费倾向是1.5,即城市人口收入每增加1%,它的体育消费就增加1.5%。由于我国体育人口上升有很大的空间,21世纪中叶,我国将进入富裕阶段,富裕起来的15亿人,无疑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消费群体,创造最大的体育市场。
【参考文献】
[1] 田克敉.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及其可行性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
[2] 蔡军.对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J].体育科学,,(4).
[3] 于振峰.对我国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9,(3).
[4] 陈勇军,王爱丰.论体育消费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9,(3).
[5] 李敦厚.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体育文史,1999,(1).
[6] 孙飙,姜文凯.江苏成年人体育生活部分情况调查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9,(1).
[7] 熊斗寅.从国际大众体育发展趋势展望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发展前景[J].体育科学,1998,(2).
[8] 郑芳,丛湖平.我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4).
浅析我国高速铁路的现状与发展
一、全球高速铁路现状 高速铁路是当今世界铁路高新技术的`一项重大成就,在许多国家得到迅猛发展,成为世界铁路建设的新潮流.
作 者:徐昕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刊 名:交通与运输 英文刊名:TRAFFIC & TRANSPORTATION 年,卷(期): 26(3) 分类号: 关键词:我国建筑节能现状与发展论文
1.我国建筑节能现状
建筑节能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快速发展的经济给建筑能源消耗带来的巨大压力更是让人们意识到节能的重要性。建筑消耗在总能源消耗中占据的比重加大,甚至发展为三大能耗之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建筑节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关键点。建筑行业高能耗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品质。根据数据额显示,我国绝大部分新建筑都是高能耗建筑,其中所采用的节能技术十分有限的。国外的建筑节能技术远比我国发达得多,我国各项指标都未能达到节能要求。我国建筑面积排在前列,但是在采暖、供水、制冷等环节却存在大量消耗,建筑节能工作可以说刻不容缓。事实上导致我国建筑节能发展滞后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初期高额投资、开发商的利润空间、节能环保意识、节能技术落后以及政策法规的缺失等。
2.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
建筑的发展将推动我国环境事业上升一个阶梯,国人的大力推崇也将进一步推动建筑节能的完善和不断创新。任何一件事物的发展必然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节能建筑的发展也遭遇了不少国人的误解。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这种长期关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建筑工程所带来的能源消耗,资金费用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成为了业内所关注的焦点。政府和社会的各界人士开始重新思考建筑行业的未来的发展模式和前景。总的看来,我国建筑节能在未来发展具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2.1未来建筑的节能
在未来,节能建筑将从内至外做到“节能”这一点,在建筑的外形上设计者们不断向着节能环保发展,充分地利用大自然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包括了不可耗尽的资源与可耗尽资源。节能建筑的推行实则是对资源的一个有序利用,在维护生态平衡、造福人类的同时推动经济的发展。节能建筑不再是孤立的存在物,而成为了能源的转换场所。节能建筑在行业内作为提倡生态保护的新思路,应该大力提倡。以前,国内利用自然环境换取大量的资金财富,并企图以个人的意志改变自然,这些举动导致中国的各大城市雾霾四起,四季温度紊乱,环境极度恶化。立足长远的发展,节能建筑的推行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减轻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且还能够改善居民的生存环境。节能建筑群体不同于传统建筑,节能建筑更多地考虑独立的长远发展。设计师们在建筑的设计环节、施工环节都融入了节能环保的概念。节能建筑在减轻城市负荷方面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未来的节能建筑往逐渐向着智能环保方向发展。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除了具有较高观赏价值之外,同时还是调节微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未来,节能建筑的外层必须要能保障室内的气温,而且是无污染无公害的建筑材料。可惜的'是,新能源已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新能源结合高新技术为节能建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保护环境
环境保护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加快,臭氧层破坏加剧,全球气候陷入困境。由于我国号召大力发展经济,导致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逐渐突出,大自然对于人类无节制的开发,利用,消耗资源产生了极大地负反应。在保护环境问题上,各行各业都积极采取措施,建筑行业则喊出“节能建筑”口号走在环保的前沿。电能的消耗在建筑内占据很大比例,降低电能消耗也是缓解环境压力的有效方法。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人均消耗也在逐渐提高,由此产生的废弃物给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在全球倡导保护环境的形势下,这种现象显然严重背离人们的初衷。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节能建筑的必然性,相关工作者需要克服节能建筑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建筑工作者还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从内至外地打造节能建筑,为人们营造最适宜居住的环境。建筑节能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空间,也关系到社会国家的发展前景。在发展建筑的过程中由于人类的无节制开发和利用有限资源,导致严峻的环境问题。在降低消耗,推行节能型建筑的时相关人员需要兼顾实用与节能,探索低碳环保的建筑发展模式。从这个方面出发,节能建筑在行业内作为提倡生态保护的新思路,应该大力提倡。建筑是继承与构建城市的主体,未来城市发展将会与建筑紧密结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先进的节能环保文化也渗透到社会中的方方面面,人们对建筑节能将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观念的转化也会大大推动建筑节能工作。无论如何我国未来建筑必然会走向节能环保,建筑节能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这是我国建筑行业的一次挑战,更是一个建筑转型的大好机会。
3.结论
建筑节能工作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在经济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的同时,建筑节能肩负着重要责任。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建筑的节能工作毫无疑问的将成为我们工作的重心。建筑节能是整个生态环境的要求,也是健康生活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抓好相关工作,落实和推广各项建筑节能的技术。建筑的节能离不开人们的大力支持,因此做好宣传工作,唤醒人们的节能意识是建筑节能得以前进的基础。我们始终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建筑节能必然会走上一个新舞台,为人们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作者:田亚军 单位:江苏省盱眙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博,尚少文.建筑能源审计中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意义[J].节能,2016(05).
[2]鄢晓非,周建亮.基于LCA理论的建筑能耗及碳排放模型构建[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5(06).
[3]张晶.建筑节能工程的系统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15(22).
[4]李阳.新技术新材料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建筑,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