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基于语义识别分析论文(共含8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昊甜静”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基于语义识别分析论文
[摘要]“我是回民,我不会吃你的”,这句话中蕴涵着深刻的隐喻意义。本文从隐喻意义的识别和推断,对隐喻理解过程中意义的模糊性和民族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隐喻;语义推断;语义识别
一、隐喻的本质和发展
传统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修饰话语的手段,是一种范畴错位。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有力的认知工具”[1]。Lakoff和Johnson在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TheMetaphorWeLiveby)》一书中指出:人类的思维分类并非映照自然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想象的过程(诸如隐喻,形象思维)决定的。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文化中最根本的价值观与表达文化中最根本概念的隐喻结构是相符的,因为文化的内在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就是带有隐喻性质的。这种以经验主义的隐喻认知理论,把隐喻上升到人类的认知高度认识,以此来解释人类概念的形成、思维的过程、认知的发展、行为的依据。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不单纯是词或语言表达式的问题,而是一个概念问题,即用一个概念去思考另一个概念的问题,因此,隐喻在本质上是概念的,是有价值的认知工具。概念隐喻通常被解释为把一个源域的结构直接映射另一个目标域的隐喻。一个概念隐喻通常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始源域、目标域、经验基础和映射。源域中的某一概念在目标域映射的过程中,与从语言表达中想象的语义结合起来,并受隐喻概念的限制或影响成为有机的系统。因此,源域的隐喻映射实际上是从某个特定的基本层次范畴,或在该层次范畴之上或之下的范畴里挑选与目标域相匹配的属性。从认知的角度看,上述这种相匹配的属性是认知主体在不同事物之间建立的共同特征或关系。
二、隐喻语义推断
一般来说,隐喻的理解分两个阶段:一是隐喻的识别,二是对隐喻意义的推断。对隐喻的识别一方面可根据明确的隐喻信号,如一些信号词,另一方面可根据话语字面意义与语境冲突的性质。隐喻意义的推断主要根据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隐喻的理解不但受到语境信息数量的影响,而且还与语境信息的特征有密切的关系。根据会话理论,隐喻是违反会话原则的结果,需要按照下述程序来确定隐喻性会话的“会话含义”:确定话语的字面意义——对照语境评估字面意义的适切性和真实性——推断出符合语境和合作原则的非字面意义。因此,比喻性语言的`理解需要额外的认知力。由此可以推论:第一,字面意义的理解是首要的,可以在理解隐含意义的条件下得到。话语的字面意义是通过语义识别,而隐含意义则是通过语用知识来获得的。第二,发现字面意义有缺陷是隐喻理解的前提。第三,符合语境的比喻意义要经过额外的推理才能获得。在“我是回民,我不会吃你的”这句话中,就要求说话人和听话人具有共同的文化知识背景,进而通过对字面意义的推敲﹑加工,提炼出话语中暗含的语义信息。
此外,隐喻的理解过程实际上是将喻体的显著语义特征转移到本体上。但喻体本身具有多种意义特征,隐喻真正含义的确认不但取决于说话者的意图,同时还取决于听话者如何选择合适的喻体特征映射到本体上。由于隐喻的典型结构是“x是y”,而x和y是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类别,因此隐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将两种不应该等同的事物等同了起来,从而形成了语义上的不相容。所以在听到语义上异常的句子时,听话者往往并不放弃对其意义的理解,而是从其他角度来猜测其可能的意义,最通常的办法就是把它当作隐喻或其他的修辞手段来理解。如:(在汽车上)被挤者挖苦道:“猪年都过了,还一个劲地拱!”对方也不示弱:“敢情是狗年到了,汪汪叫。”这里,“拱”和“汪汪叫”分别是“猪”和“狗”的显著特征之一,说话者省略了本体,话语字面上好像与实际语境无关,但隐含的主语都是话语对方,因此构成了隐喻理解[2]。
由于话语理解中人们既可以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也可以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因此对话语的理解总可以在更大的语境中得到修正[3]。因此一个从经验和概念角度看来异常的话语意义,可能在语境范围扩大后获得与第一性意义相符的意义。而如果从第一性意义角度理解完全可以接受的句子在语境扩大后,反而可能需要作第二性意义的理解。譬如“我是回民,我不会吃你的”这句话在理解上就存在着很大的模糊性。但把它放在不同的语境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若是在一般的情况下,当听到这句话时,明白其言外之意,就知道它是一句不带脏字的骂人的话语。然而现在猪在广大年轻人的心目中已经不再是龌龊,邋遢,肮脏的代名词了,而是可爱,傻乎乎的象征了。同学,好友之间,情侣之间的昵称,精品店里货架上的毛绒猪玩具,还有以猪为主题的歌曲,一时之间似乎给猪彻底正了名声。因此,从深层来理解,这句话只不过是用来博取大家开心一笑的玩笑话而已。在不同的语境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认识水平不同,对事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是完全有可能不同的,因而对隐喻中抽象事物概念也可能会有不同理解。
另外,由于一个词不仅有它的本意还有别的意思,因此,如何识别说话人在具体语境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塞尔提出,一旦确认应该从隐喻角度来理解某一句子,听话者有一套求解R值的可能值的原则,其中之一可以表述为:当你听到sisp时,要知道p的可能值,可以寻找s与p可能相似的方面;要确定s与p可能相似的方面,可以寻找p类事物明显的﹑众所周知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征,依此来筛选在语句中实际使用的词语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听话者可以调动和利用所有的经验知识,如在听到“我是回民,我不会吃你”时,听话者可能会立刻联想到回民不吃猪肉,肥胖﹑贪食﹑肮脏是猪的显著特征。这些联想就提供了R(relative)的可能值。
三、隐喻语义识别
卫柯、卢梭、尼采等人都说过:“整个语言都是隐喻性的(Alllanguageismetaphorical)。”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使用的语言具有模糊性的特点,由此类推,隐喻也应该是模糊性的。隐喻中的“相似”和“类似”也是模糊的概念。如某些民族认为是相似或类似的东西,在其他民族则不然,不同的民族色彩决定了隐喻表述的不同性。譬如在中国“龙”被认为是吉祥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在西方却把“龙”看做是邪恶力量的化身。可见,文化的差异会导致隐喻理解的差异。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红花是幸福﹑快乐”的象征,由此,在汉语中,还有“喜悦是心中的花”这样的隐喻。而在英语中却没有这种文化象征,因为在英语中红色被认为是“流血”和“死亡”的象征,因此英语中也就没有这样的隐喻表达。由以上讨论可见,民族文化特征对隐喻的产生、取向、发展及理解产生的影响是多面和多样的。不同民族由于生活环境、心理因素、宗教信仰、认知方式、思维定式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式和价值尺度去赋予概念隐喻以自己民族的文化内涵,由此产生的隐喻表达也就存在差异。可见,在人类交流活动中,对隐喻意义的模糊理解是由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知识来进行补全的,而只有在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前提下,才能对隐喻的模糊意义有所理解。这就是说,在理解模糊隐喻时应拨开表面字义,深入发掘一些文化潜在信息。
四、结束语
“我是回民,我不会吃你的”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暗藏着弦外之义,在识别这一隐喻时,要考虑到以下特征:
(1)句子的表面意义;
(2)句子的深层意义。而要理解深层意义,不仅应该考虑民族之间的共性,也应该考虑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把握其差异性,这样才能正确地识别和理解隐喻。
[参考文献]
[1]Ungerer,Friedrich,HansJorgSchmid.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London[M].
Longman.:114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7
[3]Kittay,EF.Metaphor,itscognitiveforceandlinguisticstructure[M].Oxford:ClarendonPress1987:158
中医药术语语义类型分析论文
本文对所有主题词的语义类型进行统计,对未曾加工的新词,进行语义类型的人工添加。但是,由于文献是来自临床,主题词中有很多西医的术语,例如:理化检查、手术操作、抗生素等。为了保证“腧穴”文献报道真实的语义环境,本文适当增加了一些语义类型,保证主题词至少具有一个语义类型,并且对相应的实例进行语义类型的加工,实例如表1所示。
经过对主题词的语义类型加工,得到主题词的所有语义类型,一条记录是一个主题词集合,也是一个语义类型集合,结果如表2所示。同时,也统计了TCMLS系统中所有与“腧穴”相关联的概念词的语义类型,作为系统中与“腧穴”共现的语义类型集合,如表3所示。对这两个语义类型集合进行对比,发现临床文献的语义类型集合与TCMLS加工的语义类型集合明显不同,前者注重临床,而后者则主要来源于术语词典,明显偏重在理论方面。
聚类是将数据分类到不同的类或者簇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同一个簇中的`对象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不同簇间的对象有很大的相异性。本文使用SPSS18.0的层次聚类法,通过对语义类型集合的聚类,获得了与“腧穴”共现的几类语境。并且通过层次聚类,得到“腧穴”的共现语义类型,从而得到常见的共现语义关系。聚类得到的层次图如图1所示。
从上面图1可以看出,“腧穴”主题词集的语义类型大致聚成了4类,分别体现为:“治法语境”、“处方语境”、“辨证语境”、“空间语境”。例如,“疗法”和“针灸疗法”最先聚在了一起,这个结果说明在“腧穴”这个语境下,“疗法”和“针灸疗法”经常和“腧穴”一起共现,可以说“疗法”、“针灸疗法”、“腧穴”构成了一个语义类型的“治法语境”。同理,推理得到“腧穴”的“处方语境”、“辨证语境”、“空间语境”,从而,可以得到“腧穴”临床报道文献的一个大语境模板。
通过对语义类型共现的分析,可以得到新的语义关系,例如目前TCMLS中尚未有“腧穴”和“证候”的语义关系,通过聚类分析,得出了“腧穴”发生于“证候”情况下这一语义关系。此外,根据聚类结果,可以新增加一些语义关系,例如“共现”、“操作部位”等。
这些语义关系并非来自于术语词典,而来自于临床文献,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这个实验结果对语义类型的加工也具有提示意义。因此,从主题词集来进行语义类型的挖掘,是一个值得尝试的研究方向,有利于TCMLS的发展和应用。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危险源识别分析论文
摘要:近年来,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而其中,对水利水电工程的需要也在不断增加。就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而言,却始终摆脱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而危险源又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根源,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本文就结合了水利水电施工现场危险源的辨识以及危险源管理系统分解结构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此希望对相关人员提供必要的帮助。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危险源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危险源实施安全管理不仅可以保证工程质量,而且还有利于危险源的及时处理。此外,当危险源导致质量的不过关,需要返工的情况发生时,对危险源实施安全管理不仅保障了工期。同时也保证了生产经营单位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对危险源实施安全管理,对于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
1、危险源识别概念
就危险源而言,主要是指造成危险的原因,危险源的来源、危险源的特征描述以及危险源的影响程度的确定等。需要注意的是,对危险源的产生的因素进行识别,不仅为危险源的管理奠定了基础,还给应对措施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危险源辨识的特点
对于危险源的管理来说,其首要的工作和任务就是对危险源的辨识,并且,这也是危险源管理的首要步骤。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在施工过程对危险因素进行识别,才有可能方式危险的发生,也才有可能实时对危险源进行监控。另外,危险源是具有显著特点的,就辨识的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类,即:
(1)全员参与性。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危险因素的识别是需要全员进行参与的,而不只是有项目经理和安全管理人员来进行,至于原因,是因为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危险源对每个成员都是具有威胁性的。
(2)全周期性。就危险源的全周期性而言,主要的意思可以表述为,危险源是存在于每一个施工步骤,没哟个施工阶段中的,换言之,就是指对危险源的识别工作应该伴随施工,从始至终。
(3)动态性。和全周期性一样,危险源的动态性也是存在于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所以,这也就导致了危险源的识别并不是一次性的。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环境下对风险进行定期识别是相当重要的。另外,在施工开始前、施工过程中、主要的施工工序等进行有效的危险源识别也是相当重要的。
(4)信息性。在对水利水电工程中危险源进行识别时,是应该事先做准备工作的,因此也就涉及到了信息的收集。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应该具有全面性、及时性、动态性和准确性。换言之,在信息具有以上特性的情况后,才有可能保证危险源辨识的质量和结果的准确性。
(5)综合性。就综合性而言,主要是指对危险源识别的工作,不仅指人员参与的综合性,而且在信息收集以及范围都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甚至利用的识别工具和方法其综合性都较强。
二、危险源管理系统分解结构
就危险源管理系统而言,主要指的是一种组织工具,这种工具的作用则主要是利用树状图的方式对系统进行逐层分解,进而实现工作任务的显现。
1、以单位工程为单元进行系统分解就以单位工程为单元进行系统分解主要指的是将工作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单位工程而言,主要指的是对每一个单位工程进行单元分解。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分解方法应该按照施工项目管理要求以及危险源辨识的系统性原则进行,并且,每一个小的模块都会直接影响全局性危险源的辨识判断。
2、以施工现场常见事故的类型来划分高处坠落、施工坍塌、物体搭接、机械伤害等都是施工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施工分类标准。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系统分解的可操作性,在进行施工现场系统分解工作时,应该着重考虑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并把工程的实际和理论结合起来。就实际情况而言,主要可以指施工工艺的特点、施工的要求和作业步骤等。
三、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危险源的动态辨识
1、危险源动态辨识的基础
就危险源动态辨识的基础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即:
(1)危险源辨识的初始条件。其中,初始条件又可分为管理、环境、人员、材料、机械。主要指的是对辨识内容的明确。需要注意的是,在危险源缺少某个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将其忽略。此外,还应该对工作单元的施工工序和操作步骤进行确定。就其具体的实施内容而言,可包括为施工工序的划分,是施工工序具有完整性和独立性。
(2)危险源的辨识过程。从管理、环境、人员、材料、机械五个方面出发,运用已经划分好的施工工序和步骤对危险源进行罗列,进而形成危险源识别清单。就这一过程而言,是一个即繁琐,工作量又较大,并且具有一定局限性的过程。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过去类似工程的经验,总结事故发生的.原因、部件、时间、条件等等,进而对危险源做到防止的工作。
2、危险源的动态辨识
网络计划模型在施工过程危险源的动态辨识中是作为依据而存在的,同时,网络计划的时间参数也是通过对这种模型的计算而得到的,另外,相应时间段内的危险信息也是从这个过程中得到的。需要注意的是,若想要构建施工项目的全过程网络计划模型,可以通过运用网络计划对危险系统活动进行描述。此外,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的过程中,其依据不仅只是组织计划,还要符合危险源系统管理的要求,而且,在进行辨识的过程中,还应该尽可能的避免辨识工作不准确的问题产生。辨识单元的确定应该坚持互不影响的原则,就具体而言,最主要是指对施工网络图中的施工工序和施工工艺而进行的单元划分。需要注意的是,在施工进程是会不断改变的,所以工作单元也是应该进行实施更正的。
综上所述,在我国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在这类工程建设中,危险源也是存在于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因此,正确的看待危险源或者及时发现危险源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不仅有效的防止了安全事故的发生,还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了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完工。
参考文献:
[1]董爱红.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危险源的动态识别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18:15-17.
[2]李佩.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危险源管理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理论的发展分析的论文
在自然语言中,我们把形如 “如果 p,那么q” 的语句称为条件句。而条件句涉及逻辑学的核心问题———推理,或者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说, “全部逻辑,至少是旨在刻画推理的逻辑,都建立在澄清和研究 ‘若 A 则 B’的真值和涉及此类条件句的推理的形式有效性之上。”①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条件句分为直陈条件句和反事实条件句,条件句关注最多的就是后者,不仅因为它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还由于它有不同于一般条件句的自身特点。通常人们认为前件为假的条件句为反事实条件句,但前件为假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客观事实上是假的,另一种是主观认定是假的 ( 而客观事实是真的) 。客观事实上为假的反事实条件句,例如,我为昨天开会迟到而感叹地说 “如果我没有迟到,我就不会被批评了”。主观认定是假的反事实条件句,举个例子,我们学校举行元旦晚会,张三很有表演才华,他的节目是压轴戏,最后我没看完提前回家,第二天见到张三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 “要是你参加了昨天的晚会,节目会更精彩”。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我而言,我表达的是一个反事实条件句,尽管我所说的与客观事实是一致的。本文中我们用□→表示反事实条件句的逻辑符号,用 p□→q 表示反事实条件句 “如果 p,那么 q”。
历史上人们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刻画它,这些方法大致来自三个方面的: 语形的、语义的和语用的,而从语用学角度刻画反事实条件句起步较晚,文献较少,本文主要从语义学的角度综述了反事实条件句理论的发展。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的静态语义学向现代的动态语义学的发展。
一、用传统的静态语义学理论刻画反事实条件句
我们知道,传统逻辑语义学对意义的理解就是它的成真条件,这种意义理论描述的是语言与客观事物之间的静态关系,因此是静态语义学。实质蕴含理论、严格蕴含理论、“可共存性”理论和 Stal-naker—Lewis 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都属于传统的静态语义学理论。
( 一) 实质蕴含理论
实质蕴含源于古希腊斯多葛学派,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其核心思想是: 不考虑前后件之间的联系,条件句的真值由它的肢命题的真值决定。它的逻辑特征是: 如果有 p,就必然有 q,而没有 p 是否有 q 不能确定。根据特征,我们知道,条件句在三种情况下是真的,即 p 真 q 真,p 假 q 真,p 假q 假。这条进路除了会出现违反人们直觉的怪论( 假命题蕴含任何命题,真命题为任一命题所蕴含) 外,还会与自然语言的使用不符。问题就出在后两行,因为根据真值表,如果前件假,而不管后件为真还是为假,整个条件句都是真的,而这与反事实条件句不符合。这样一来,所有的反事实条件句都是真的,因为反事实条件句前件假。如:
( 1) 如果我念了博士,我就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 2) 如果我念了博士,我也不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人们通常会认为 ( 1) 是真的, ( 2) 是假的,而不会根据实质蕴含的真值表认为两句都是真的,因为这样做太违反直观了。除此之外,运用实质蕴含理论刻画反事实条件句,导致一些原本有效的推论模式无效,如传递规则、前件强化规则和逆换规则。芬兰逻辑学家希尔皮南在 “条件句与可能世界”一文中谈到了这三条规则失效。
( 3) 如果超级大国领导人不怕核大战,世界会毁灭。如果没有一个国家拥有核武器,超级大国领导人不怕核大战。所以,如果没有一个国家拥有核武器,世界会毁灭。
( 4) 如果擦这根火柴,它会燃。所以,擦这根火柴且又没有氧,它会燃。
( 5) 如果伯蒂看见过那只牛油瓶,他也不会偷它。所以,如果伯蒂偷了那只牛油瓶,他也不会看见过它。
例 ( 3) 例 ( 4) 例 ( 5) 分别是传递规则失效、前件强化规则失效和逆换规则失效。为了能更好的刻画反事实条件句,人们尝试对实质蕴含进行改造,提出了严格蕴含。
( 二) 严格蕴含理论
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刘易斯首先提出的与“必然”、“可能”、“不可能”等模态概念有联系的命题间的蕴含关系。与实质蕴含不同之处在于它要求命题 “p”与命题 “q”之间有某种必然联系,即 “p”真而 “q”假是不可能的。严格蕴含的提出,是由实质蕴含引起的,由于实质蕴含没有考虑到前后件之间意义上的联系,企图通过 “严格蕴含”可以反映命题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反事实条件句前后件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基于经验和自然规律等,并非是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因此,一个有效的反事实条件句未必是严格蕴含。如:
( 6) 如果你出卖你的朋友,你就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小人。
例 ( 6) 前后件之间的联系不具有物理上的必然性联系,而是人们基于经验上的联系,因此不是严格蕴含,但却是有效的反事实条件句。正因为如此,人们不赞同将反事实条件句看成是严格蕴含。不仅如此,人们很快发现严格蕴含的提出并没有消解那些违反直观的怪论。为了刻画反事实条件句只能另辟蹊径了,接下来相继出现两种理论。
( 三) “可共存性”理论
20 世纪 60 年代古德曼 ( N·Goodman) 、塞拉斯 ( W·S? Sellars) 、蕾切尔 ( N·Rescher) 等人提出的共存性理论,也叫反事实条件句的元语言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反事实条件句从前件并不能直接推导出后件,之所以从前件能够导出后件是因为人们在前件中预设了某些规律和真命题,只有预设的这些规律和真命题与前件一起才能推出后件。如:
( 7) 如果火柴已被摩擦了,它就会被点燃,
例 ( 7) 仅仅有前件并不能直接推出后件,还需要我们预设一些真命题,如火柴制作完好、足够干燥,氧气充足等等,以至于火柴被点燃可以从“火柴被摩擦”中推断出来。运用 “可共存性”理论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前面举的例子中传递规则、前件强化规则和逆换规则失效。例 ( 3) 中的一个前提 “如果超级大国领导人不怕核大战,世界会毁灭。”这个反事实条件句的前件只有和预设的包括“超级大国拥有核武器”在内的真命题集一起才能导出后件,而这个预设的真命题集又和第二个前提的前件 “没有一个国家拥有核武器”相矛盾,因此得出的结论必然是不正确的。例 ( 4) 中的一个前提 “如果擦这根火柴,它会燃”,这个条件句的前件只有和预设的包括 “氧气充足”在内的真命题集一起才能导出后件,而这个预设的真命题集又和第二个前提的前件 “擦这根火柴且又没有氧”相矛盾,因此得出的结论是不正确的。例 ( 5) 之所以逆否规则失效,古德曼认为它的前提不是反事实句,而是 “半事实句”,这个前提断言的是 “伯蒂偷那只牛油瓶”不能从 “伯蒂看见过那只牛油瓶”中被推断出来。半事实句通常与其逆否句不具有相同的涵义。
虽然运用 “可共存性”理论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前面举的例子中传递规则、前件强化规则和逆换规则失效,但这个理论存在两个难题: 第一个难题是在前件中预设的某些规律和真命题组成的集合如何界定; 第二个难题是前后件之间的联系不是逻辑必然关系,而是自然定律、物理定律或者因果定律之间的关系,第二个难题涉及对这类定律的界定。
( 四) Stalnaker—Lewis 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
虽然将反事实条件句简单地处理为严格蕴含并不成功,但可能世界语义学对于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的研究者而言是有很大吸引力的,研究者认为人们与现实世界或者前件为真的相似的可能世界之间存在某种顺序函数或者选择函数,在一个已知的前件为真的世界,反事实条件句的真值取决于那些前件为真的世界中后件的真假。Stalnaker 和 Lewis 两个理论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对可能世界相似性的不同理解,通常,人们在不考虑这一差别时把 Stalnaker和 Lewis 的反事实条件句的解释理论放在一起称为Stalnaker—Lewis 的可能世界语义学解释。人们发现利用可能世界语义学可以成功地分析或者解读反事实条件句,而且可以解释为什么前面举的例子中传递规则、前件强化规则和逆换规则失效,如例( 3) 使得“超级大国领导人不怕核大战”成立且与现实世界最相似的可能世界,跟使得 “没有一个国家拥有核武器”成立且与现实世界最相似的可能世界有可能是不同的,因此 “世界会毁灭”可以在前者中成立,而在后者中不成立,从而使得两个前提都真,而结论为假; 类似的例 ( 4) 使得“擦这根火柴”成立且与现实世界最相似的可能世界,跟使得 “擦这根火柴且又没有氧”成立且与现实世界最相似的可能世界有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可以是前提真,而结论假; 同理,例 ( 5) 使得“伯蒂看见过那只牛油瓶”成立且与现实世界最相似的可能世界,跟使得 “伯蒂偷了那只牛油瓶”成立且与现实世界最相似的可能世界有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可以说前提真而结论假。
Stalnaker—Lewis 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受到来自三方面的批评,首先涉及可能世界本体论的问题; 其次,涉及刘易斯语义学中的相似性概念问题; 最后是逻辑的理由,因为这一理论使事实上无效的推论模式合法化了,对某些逻辑上可信的推论模式反而核证不了。如 Stalnaker—Lewis 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不能正确地解释前件为析取式的反事实条件句,于是,人们对 Stalnaker—Lewis 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进行了修正和扩展。
近年来语义学的动态转向使我们看到了传统逻辑语义对意义理解的静态性所带来的困难,主要是传统逻辑语义孤立地研究一个句子的意义,而不考虑语境的变化,上下文的关系,因而无法处理一个动态的句子序列。
二、用现代的动态语义学理论刻画反事实条件句
上面介绍的 Stalnaker—Lewis 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前件增强模式、传递模式以及逆否模式均不成立,考虑下面两个例子:
( 8) 如果擦这根火柴,它会燃。所以,擦这根火柴且又没有氧,它不会燃。
( 9) 如果擦这根火柴且又没有氧,它不会燃。所以,擦这根火柴,它会燃。
毫无疑问,直观上我们会认为 ( 8) 是真的,( 9) 是假的。Heim 最先发现这一现象,虽然 ( 8)和 ( 9) 只是排列秩序上变换了,但真值也随之发生改变。为什么我们会认为 ( 9) 在直观上是假的,因为第一个反事实条件句我们考虑了没有氧的情况,所以当思考第二个反事实条件句的前提擦这根火柴时,我们自然会把先前考虑过的情景没有氧的情况增加到我们的信念系统里,自然而然的认为它不会燃,所以我们认为 ( 9) 是假的,但是 Stal-naker—Lewis 可能世界语义学却不能对此进行解释,究其原因,是因为先前的语义学是静态语义学,无法处理语境的变化,动态语义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应运而生。接下来我们简单介绍Warnbrod 理论、Heim 理论、von Fintel 理论以及Gillies 理论。
( 一) Warnbrod 理论
Warnbrod 的基本思想是将反事实条件句解释为与语境密切相关的严格条件句。Warnbrod 认为,反事实条件句的真值并不是象静态语义学所认为的那样由前件决定,而是由它所处的那些语境中所有反事实条件句的前件共同决定。因此我们要密切结合上下文,不能孤立地研究一个反事实条件句。Warnbrod 在沿用反事实条件句的严格蕴含解释的同时还引用了一个语境变量———可通达关系 R。在Warnbrod 的理论中,传递规则、前件强化规则和逆换规则均成立,对于之前给出的三个反例都是可以消解的'。例如,对于前件强化规则的反例,Warnbrod 认为我们之所以觉得反例是合理的,是因为在对反例中的两个反事实条件句解释时所用到的可通达关系 R 其实是不同的。考虑 ( 10) 和( 11)
( 10) 如果擦这根火柴,它会燃。
( 11) 如果擦这根火柴且又没有氧,它会燃。
根据 Warmbrod 的理论,只有当下述情况成立时,即存在一个标准且正规的可通达关系 R 使得由现实世界通达的可能世界集中既包含使得 “擦这根火柴”成立的可能世界,又包含使得 “擦这根火柴且又没有氧”成立的可能世界,且在这些可能世界中与 ( 10) 相对应的实质蕴含句是成立的,但在其中的某个可能世界中与 ( 11) 相对应的实质蕴含句不成立时,( 10) 和 ( 11) 才能被看作是前件增强模式的反例。但 Warmbrod 认为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因为既然由现实世界通达的可能世界集中包含了使得 “擦这根火柴且又没有氧”成立的可能世界,而在这样的可能世界中 “它会燃”是不成立的,( 11) 即为假。因此,在 Warm-brod 的理论框架中,这不能作为前件增强模式的反例。根据 Warmbrod 的理论,反事实条件句是单调的,它的一个优势就是能正确地解释前件为析取式的反事实条件句。由 p∨r□→q 到 p□→q 和 r□→q 之所以被认为是合理的是因为一开始可通达关系中就包含了 p - 世界和 r - 世界,也就是说,人们在判断这一推理的有效性时已经考虑到了 p 和 r 分别成立时的情况。由于可通达关系 R 在推理的过程中是不变的,如果前提成立,结论必成立。
然而,Warmbrod 的理论不能解释( 8) 和( 9) 的非对称性。因为 Warmbrod 是将一段话中涉及的所有反事实条件句看成是同时出现的,但实际上,( 8)和( 9) 反事实条件句的出现有先后次序的动态序列,( 8) 和( 9) 的语境是变化着的。但 Warmbrod 只是给出了反事实条件句序列中语境不发生改变的条件,而没有涉及语境发生变化的情况。
( 二) Heim 理论
Heim 在 1994 年 MIT 的会议中加强了 Warm-brod 的理论。在反事实条件句的语义方面,Heim仍继承严格蕴含的解释; 并且,类似于 Warmbrod理论中的可通达关系 R,她增加的语境变量是可通达函数 f。这样就可以处理更为复杂的反事实条件句———嵌套的反事实条件句,从而弥幸 Warmbrod理论的不足。相比 Warmbrod 的理论,虽然 Heim的理论在技术上更为灵活,但它仍着重说明语境不变的情况下反事实条件句是单调的这一点,还是无法处理语境变化的的反事实条件句序列
( 三) von Fintel 理论
von Fintel 认为,当我们判断一个反事实条件句 p□→q 在 w 中的真值时,如果由 w 通过当前的可通达函数 f 得到的可能世界集中不包含 p - 世界,那么我们就需要对 f 做极小扩展以使得由 w 通过扩展后的可通达函数得到的可能世界集中至少存在一个 p - 世界,然后我们再对 p□→q 相对于这一新的可通达函数做严格条件句的解释。von Fintel 的理论解释了 ( 7) 和 ( 8) 的非对称性,而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可通达函数这一语境变量能够追踪到所有之前考虑过的反事实假设所引入的那些可能世界,且在判断当下的反事实条件句的真值时用到它们。
von Fintel 指出,虽然我们在做研究时可以假定所讨论的一个句子是孤立的或者一段话中的语境是不变的,但实际生活中日常语言并非如此,语境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并且促使语境发生改变的驱动力之一就是语言本身。鉴于此,von Fintel 进一步讨论了动态语境中推理的有效性问题。
( 四) Gillies 理论
Gillies 对反事实条件句的解释与 von Fintel 相类似,von Fintel 理论中的语境变量是可通达函数,而 Gillies 理论中的语境变量是超域。,Gillies 指出一个反事实条件句改变语境的潜力就是对超域中域的消减,即消去超域里面的那些不包含前件世界的域,直到其中最小的域中包含前件世界为止。然后,如果在新的超域的最小域中的所有前件世界上后件也成立,则该反事实条件句为真。,Gillies 将他本人的理论与 von Fintel 的理论做了对比之后,指出他的理论的优势在于能够解释另一类 von Fin-tel 理论不能解释的反事实条件句序列一一 Hegel 序列。被 Gillies 称之为 Hegel 序列的反事实条件句序列是其中包含可能 - 反事实条件句 ( might—coun-terfactual) 的如下序列:
( 12) 如果擦这根火柴,它会燃。但是,擦这根火柴且又可能没有氧,它不会燃。
( 12) 中的第二个句子即为可能一反事实条件句,与之相区别,其中的第一个句子一般被称为会- 反事实条件句 ( would - counterfactual) 。在 Lewis的经典条件句逻辑中,可能 - 反事实条件句是由会- 反事实条件句定义出来的。在 Gillies 看来,形如 ( 11) 这样的 Hegel 序列是可接受的,但是与( 11) 对应的相反 Hegel 序列却不然:
( 13) 如果擦这根火柴且又可能没有氧,它不会燃。但是,如果擦这根火柴,它会燃。鉴于此,Gillies 认为反事实条件句的动态解释理论也应当能够解释 Hegel 序列和与其对应的相反Hegel 序列的非对称性。由于 Gillies 能够解释可能- 反事实条件句以及 Hegel 序列的一致性,所以他认为自己的理论优于 von Fintel 的理论。
如前所说,本文主要从语义学的角度综述了反事实条件句理论的发展。随着现代逻辑的发展,更由于传统的静态语义学孤立地研究一个句子的意义,而不考虑语境的变化,上下文的关系,因而无法处理一个动态的句子序列,这些因素推动着我们采用动态语义学的理论来研究反事实条件句。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的静态语义学向现代的动态语义学的发展
汉语存现句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论文
摘要:存现句是表示什么地方存在、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的一种句型,它是一种特殊的动词性谓语句。本文首先概述了存现句的基本特点,接着对不同句式存现句谓词的语义特征进行了分析,力求弄清楚这些句式在表意功能上的差别。
关键词:存现句 存在句 隐现句 语义特征
存现句作为一种特殊的动词性谓语句,它的动词最复杂,特点也最多,对不同类型的存现句式的语义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就从存现句的基本特点出发,来分析它的动词的语义特征。
一、存现句的基本特点
(一)存现句的定义
存现句是表示某个地方存在、出现或消失了某人或某物的一种句型。从纯语序结构观点来看,存现句的主语表示存现的地点,通常由处所词语来充当。宾语表示存现的主体,通常是不定的,一般由带有数量短语的定中短语来充当。
(二)存现句的格式
我们用下面这个公式来表示存现句:(NP1LOC)+(VP)+NP2加括号的两个结构成分是存现句前的处所词语或动词,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隐去,但二者不可以同时不出现。如:例1.来了一位客人。(隐去了句首的方位名词)例2.桌上三本书。(隐去了句中的动词)(三)存现句的`分类存现句根据表意的作用,可分为存在句与隐现句。
1.存在句的基本特点
存在句是表示某地存在什么人或事物的一种句型。存在句的主语必须出现,并且必须是处所词语。谓词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隐去。存在句的宾语是存在的主体,通常是数量短语构成的偏正短语。我们将存在句的格式表示为:(NP1LOC)+Vc+NP22.隐现句的基本特点隐现句是表示什么地方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的一种句型。隐现句句首一般是处所词语,可以隐去,如例1。但隐现句的动词必须出现。宾语表示消失或出现的主体。我们将隐现句的格式表示为:(NP1LOC)+VP+NP2
二、存在句动词的语义特征
“语义特征”最早来自语义学,又叫“语义成分”或“区别特征”,是一个词区别于其他词的最小意义单位。从语法学上看来,语义特征是指某一类词在具体的句式里临时组合所产生的共同的概括特征。
(一)(NP1LOC)+Vc+NP2中Vc的语义特征
1.用“有”或“是”充当用“有”或“是”作动词的存在句,表示某地存在某物或某人。
“有”可以表示“领有“”存在”。“领有”之义用在一般主谓句中,存在句通常用“有”表示“存在”。如:整个房间只有一张床,一把椅子。
“是”在战国后期广泛用于判断句式中,它是用来联结主谓语的,断定两者是属于同一类事物。但在现代汉语中“,是”除了用于判断句式外,还运用于存现句中,表示“存在”。存现句中“是”后表示存在的事物。如:窗外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
2“.V+有”充当
用“V+有”充当谓语的存现句是一种特殊的存现句,我们通过以下几个例子来看看它在语义表达上的特点。
例3.身子上涂有五颜六色的彩画。
例4.操场上站有一大群人。
例5.对这个决定,他的心里抱有看法。
例6.水里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看以上的几句话,在句法结构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NP1LOC+V+有+NP2,但是在语义上却有细微的差别:①前两句中的谓词“V+有”都是临时组合,而后两句中的“V+有”形式已较为固定。
②前两句中的动词都有“附着义”,而后两句的动词本身都具有“含有义”,后面加上“有”跟汉语的双音节化趋势有很大的关系。
③前两句我们可以变换成NP1LOC+V+着+有+NP2,而后两句则不能。即:身子上涂有五颜六色的彩画。身子上涂着有五颜六色的彩画。
操场上站有一大群人。操场上站着有一大群人。
我们可以看出:前两句的动词在句中都说明了存在的方式或状态后两句的动词不具有这种表意的功能,只是单纯的“存在”,没有指明存在的方式或状态。
3.用“V+着”充当
用“V+着”充当动词的存现句一般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持续。看下面几个例子:例7.墙上挂着画。
例8.河流中停着几只小木船。
例9.庙中前殿戏台上演着社戏。
例10.篝火边跳着热情的圆圈舞。
以上几句话,句法结构都相同,动词形式都相同,但它们所表达的语法意义有所差别:前两句能变换成NP2+V+在+NP1LOC,而后两句则不能:墙上挂着画。画挂在墙上。
河流中停着几只小木船。几只小木船停在河流中。
后两句能变换成NP1LOC+正在+V+NP2,前两句则不能:庙中前殿戏台上演着社戏。庙中前殿戏台上正在演社戏。
篝火边跳着热情的圆圈舞。篝火边正在跳热情的圆圈舞。
我们来看这几种不同句式在表意功能上的差别:前两句是一种静止的存在,侧重于“状态”,表示状态的持续,我们称之为静态存在句。后两句是动态的存在,侧重于“动作”,表示动作的正在进行或持续进行,我们称之为动态存在句。
(二)NP1LOC+NP2的句式分析
这类存在句中没有动词,后面的定中短语作它的谓语,我们称之为定心谓语句。如:街道上一片寂静。
我们将这种存现句前的处所词看作背景,后面的主体是存在于这个广义空间中的具体概念或抽象概念。这种类型的存现句不表示判断,只表示空间里的一种状态。
三、隐现句动词的语义特征
隐现句是表示某地出现或消失了某人或某物的一种句型,即(NP1LOC)+Va+NP2。根据表意的作用,可分为表示出现的隐现句,如:例11.书架上又多了几本书。
例12.学校今年增加了二百名学生。
例13.车里上来了三个人。
例14.屋里走进了三个人。
表示消失的隐现句,如:
例15.家里顿时少了往日的欢笑。
例16.天边消逝了最后一抹残霞。
(一)分析隐现句中的变化
消失类动词无———→有———→增加—————→(表示某地增加了某物)←—————(表示某地减少了某物)←—————(表示某地消失了某人或某物)表示变化消失类的动词语义基础都是表“存在”,它们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表示数量的增加、减少或消失,是一种静态的描述,着重于结果。如例11、12、15、16。
(二)分析隐现句中的动作行为类动词
在隐现句中的分析:无———→有———→增加—————→(表示某个地方出现了某人或某物)。
—————→(表示某地出现了某人或某物)←—————(表示某地消失了某人或某物)显然,通过图我们不能确定“出现”义动词的语义基础。它可以有预先的“存在”义,不过现在“出现”的与原来“存在”的可能是不同的主体,也可能是在原来什么都不存在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的主体。如例13、14。
但是“消失”类动词的语义基础是明显的,预先的“存在”是“消失”的基础。
这类动词的基本语义特征是“位移”,能说明位移的方式或状态。但加上趋向补语,谓语动词都是瞬间性的,不能持续,表示动作的发生或完成。
(三)分析隐现句中的趋向类动词无———→有———→增加—————→(表示某个地方增加了某人或某物)—————→(表示某地出现了某人或某物)←—————(表示某地消失了某人或某物)趋向类动词本身都含有“位移”义,它既可以表示“出现”,也可表示在原有基础上的数量的“增加”。趋向动词是瞬间性的,它不能说明“位移”的方式,但是指明了“位移”的方向。动作不能持续,也不能表示某种状态,这是一种动作描述。
四、小结
存现句是表示什么地方存在、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的一种句型,它的基本格式是:S=(NP1LOC)+(VP)+NP2句首的处所词可以是地名、机构、人或事物的名称和方位词构成的复合名词组,它指明了主体所存在或出现、消失的地点,在句中可以隐去。句中动词的语义基础是“存在”,既可表示静止的存在,或存在的方式或状态,也可表示动态的持续。句中动词的语义特征还包括“位移”,表示出现或消失。表示出现通常由动词加上趋向补语构成,表示消失通常由动词加上动态助词“着”或“了”构成。在一定情况下,句中的动词有时可以隐去,这不是存在词“有”或“是”的省略,而是指明一种简单状态。句末的名词性词语是存现的主体,可指人或物,一般由带有数量短语的定中短语构成,这在句子中是主要的成分,一定不能隐去。
基于特征提取的飞机结冰严重程度识别分析的论文
1引言
飞机在结冰气象条件下飞行时,飞机的机翼、尾翼、玻璃、发动机进气道、空速管等部件的表面容易结冰,结冰会造成飞机的飞行重量增加,破坏飞机的气动外形,影响飞机的气动特性,严重时甚至会酿成飞行事故。西方国家很早便开始对飞机结冰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国近年来也逐步意识到此项研究的重要性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比,大多数传感器只能给出关于结冰厚度的单一信息,少数可以得到结冰速率,无法获得对评定飞机结冰严重状态所需要的其他更细微和更全而的信息。本文发展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新思路,通过研究多个结冰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所集成的模式识别型飞机结冰探测新技术,研究对探测器输出测量空间进行特征选择和提取的基本方法,建立结冰严重状态特征空间,利用支持向量机,解决飞机结冰严重状态分类问题。
2结冰严重状态特征空间
2. 1飞机的结冰参数飞机结冰是指飞机表面某些部位聚集了冰层的'现象。当飞机在具有结冰条件的环境中飞行时,机体表面、前缘等部位都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结冰。通过总结分析发现,结冰量大小、结冰范围和结冰形状结冰主要与大气中液态水含量、环境温度、水滴直径、云层范围等气象参数有关。除气象因素外,飞机的结冰机理还主要受过冷却水、机体表面温度、飞行时间、速度以及迎角的影响。可见飞机结冰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通常可以用结冰强度和结冰程度来衡量结冰的危险性。同时,飞机的结冰冰型也是影响飞机飞行性能的重要结冰参数。
2. 2结冰对飞机性能的影响
飞机结冰会严重破坏机翼和尾翼的流谱平滑度。机翼流谱平滑度的破坏会致使升力系数Cl减小,阻力系数CD增大,升阻比急剧下降;尾部结冰会使临界迎角减小,操纵效率下降,俯仰力矩系数CM减小。所以飞机结冰后,速度范围、爬升率和升限都会减小。飞机结冰还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飞机的稳定性、发动机性能以及续航性能等。
2. 3多维信号的测量空间的特征选择和提取
在飞机上的关键位置选择若干个测量点(图中为13个测量点),选择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获测量点处的信息,传感器输出信息为电压信号V1 ,V2 ,Vs , ... Vn。利用这一组电压信号构成原始的测量空间为巨[V1,V2,V3]T.
由所得到的原始的测量空间经过运算,可以得到飞机结冰测量的特征空间:
矩阵八的值由具体的传感器决定,可以通过实验数据得出。华中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平头光纤式结冰传感器对冰厚的响应曲线图,冰厚信息可以通过传感器测量曲线标定拟合后测出。结冰冰型可由华中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楔形光纤式传感器分辨困。结冰位置信息由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决定,n个传感器共有(2N-1)种可能的结冰位置。温度信息可由现今已非常成熟的测温技术获取。可知,转换矩阵八完全由传感器的种类、特性、安装位置决定且可以计算得出。
2. 4建立结冰严重状态特征空间
现有结冰强度的定义是指,冰在飞机部件表面上形成的速度。
为了在实际应用中可行,可采用新的思路:结冰严重程度可以决定飞机飞行的安全状况,因此我们将飞机飞行的参数作为结冰严重状态特征空间。飞机飞行安全由许多因素决定,这里选取几个主要的参数,包括升力系数Cl、阻力系数CD、俯仰力矩系数CM,建立结冰严重状态特征空间巨.
该结冰严重状态特征空间,可以由飞机结冰测量的特征空间求解:
由于不同机型的流体外形不同,结冰对不同机型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因此转换矩阵B的求解需要有针对某一机型进行的大量飞行实验数据的支持,得出完备的经验公式,就能用计算机快速计算得出。
3支持向量机
3. 1支持向量机原理
支持向量机是Come和Vapnik于1995年首先提出的,它在解决小样本、非线性及高维模式识别中表现出许多特有的优势。
3. 2多类分类问题
最初支撑向量机是针对两类分类问题提出的,而实际上人们经常遇到的是多类问题。本文采用的方法是:通过某种方式构造一系列的两类分类器并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来实现多类分类,即每次将多类问题分解为“一类对其余”,每次仍然解一个两类分类问题,这样只需要训练。二值分类器就可以得到分类结果,分类速度相对较快。
4利用结冰严重程度向量识别飞机结冰严重程度
4. 1飞机结冰严重程度分类与识别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结冰严重性分类有各自的标准,本文依据飞机结冰对飞机性能的影响将结冰严重程度划分为末结冰状态、轻度结冰状态、中度结冰状态、重度结冰状态共4个严重程度。
4. 2构建飞行安全函数
利用前文所得到的结冰严重状态特征空间构建飞行安全函数来判断飞机飞行的安全状况。 首先利用式(1)、式(2)将实验所得的测量数据转化为结冰严重状态特征空间。
5结语
本文通过提取飞机结冰严重状态特征空间信息,采用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方法解决了飞机结冰严重程度的识别问题。可以看出飞机结冰严重状态特征向量的建立将传感器测量向量与实际飞行安全状况联系起来,并能方便地构造出飞行安全函数对结冰严重程度进行识别。本文理论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大量的飞行实验数据支持,若本文思路得到后续研究,将有助于研制更及时、准确、全而和可靠的飞机结冰探测器,提高我国飞行器(飞机)结冰安全防护技术水平。
关于副词就的语义语用分析的论文
引 言
据我们所知,学术界对汉语语法的研究在80年代以前以描写为主,但受国外相关理论的影响,80年代以后又偏向于强调“解释”的影响,从此汉语语法的研究也开始改变以往传统的方式,强调解释的作用。所以今天对副词“就”的研究,不应只立足于现代,应结合历史,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就”在语义、句法和语用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注重“就”的产生和发展,这样才能得出较全面和系统的结论。根据对相关资料的审阅,作者发现目前学术界对汉语语法进行专门研究的还不多,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文献和发展理论。在这种现状下,本文首先分析了汉语中动词“就”的语义泛化现象及其丰富的语义。接着从语义出发,结合句式,考察了各个时期的副词“就”,总结了副词“就”意义发展的规律及用法。
一、动词“就”的分析
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词汇在此过程中也被逐渐语法化,但其演化过程并不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几百甚至上千年循序渐进的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我们现在所广泛使用且其地位不可替代的虚词,便是在汉语词汇语法化的演变的过程中慢慢产生的。众所周知,汉语中的虚词性成分多源于实词,并总是以实词的语义为基础,是实词词义概括、虚化和抽象的结果。因为“就”的虚化与其词汇义具有紧密的关系,因此如果要分析“就”的语义特点,就必须理清动词“就”的语义引申与泛化的过程。下面本文主要结合《汉语大词典》剖析动词“就”的语义。
《汉语大词典》中“就”的词解,有35个义项和102个词条,这里面绝大多数是动词,其余的分别是表量词、通假字和表姓这三种情况。我们发现动词“就”的使用次数非常之高,语义也较其它情况丰富很多,我们要有效地观察这些动词,必须紧靠其“位移”性。具体分析如下:
在古汉语学中,“就”是一个动态性很强的位移动词,与其相关的语法语义基本是:动作的主体、处所、方向、引起的结果以及凭借的工具等。对于主体所发出的动作动词而言,与其相联系的一系列语法语义特征是:动作的主体、方式或凭借的工具、动作的对象、方向、引起的结果等。“就” 的动作之所以总有其方向,并产生结果,正是其“位移”特点所决定,基本可以概括为[+主体][+移动][+方向][+目标]。“就”的意义在演变过程中逐渐获得了“接近、从事”的意味,主要是因为“就” 具备客观事物的移动,其相关的动作主体一般是人,如与“就”意义联系密切的后缀是宾语,而“就”的宾语都是表明接近或到达的方向或目标结果的,所以一旦更抽象的结果宾语与含有该意味的“就”相结合,其意义就会变得更为广泛。“就”作为位移动词其语义特点主要是:所含限制义素少。正因为限制少,所以“就”具备更强的搭配和组合能力。在不同的场景内将组合具体化,使组合的结果形成不同的词,产生不同的词义。以“就职”为例,“接近”的目标成为动作行为的“所有物”,那么主观上就认为主体“获得”了该目标。获取目标就意味着主体目的的实现,由此又引出“完成、成功”之义;当目标是“刑罚”之类时,“就”具有“接受”之义。在“就N”结构中的名词N往往是具体的,且“就N”的体含义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明确。语词是有限的,但是不同的语词进行组合却能於生出更多的语义,人们只能用有限的语词表现层层叠加的语义内容。当“就”“从事”义的增加,“就”逐渐成为泛义动词,从而使它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就”的意义变得更为抽象,大多能用“做、为”等动词代换,这些都是因为有的结果宾语、目的宾语不是实际事物而引起的。“就”与其它语义类型的名词也有着广泛的联系。如:【就田】谓从事耕种。【就位】就职;到规定的位置上去。【就草】犹临蓐;起草等等。
“就N”在与其它一系列表达动量的词的竞争中并不占据任何优势,致使最终在魏晋时期衰退,最终在清初时期消失。之所以造成这种后果,主要是因为“就”成为泛义动词,其可以代表具体的动作行为,而“就N”词作为整体既不能带宾语,又不能有时态成分和动量宾语。正因为这种限制,而行为动词的分工又朝着细化的方向发展,具体动词占据了“就”的部分空间,使得动词“就”本来就有限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减,其组合能力也逐步减弱,以致到了今天很难在汉语言学中看见动词“就”的出现。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发现在日常使用的普通话中已难觅 “就N”词的'踪迹。
二、副词“就”的语法化历程的描写
本节主要在对秦汉至明清时期的相关语料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对“就”各词性的语法化历程进行逐一的分析。
(一)先秦两汉时期副词“就”
秦汉时期,本文所考察的语料有:《论语》、《诗经》、《孟子》、《吕氏春秋》、《大学》、《史记》、《李斯谏逐客书》《归田赋》等共约十万余字,其中“就”作为动词供出现约280例,展现出语义极其丰富的特征。
秦汉时期,“就+VP”的句式比较常见,主要体现在:随着“趋近”义的引申和泛化,“就”逐渐被引申虚化为表示一种“趋向”义。当“就”和其后动词结合在一起,“趋近”的目标成为主体的“所有物”时,就主观上认为主体“接受”了该目标,“就”具备了“被动接受”的含义。反之,当“就”和其后动词不具备结合的可能时,就形成句法环境为“就+VP”的连动结构。当“就”有“主动从事”的意思时,其介于动词和副词之间,因为连动式中的两个动词都是主要动词,而语义的重心通常又集中在末尾的动词上,前面的动词就会趋向虚化,句法环境也开始走向虚化。经过语义的发展,并随着语义在语境中的变化以及人们使用和表达的需要,“就”表“空间位移”的意义也逐渐消失,如: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来自于《孟子》);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来自于《史记》)。这与以后“就”出现的表示“承接上文”的意义已十分接近,但在先秦两汉时期这种用法还没被广泛使用。这时期,副词“就”已基本形成,可看作是动词“就”向副词“就”转折的关键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副词“就”
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展开的探讨所考察的资料有:《搜神记》、《三国志》、、《后汉书》、《世说新语》、《兰亭集序》、《木兰辞》等共约百万余字,其中动词“就” 约占610例,占“就”1024例的60%左右。另外,介词约210例,副词约100例,连词约28例。在这一时期,副词、介词和连词三者之间各自的属性越来越独立。
据对现有文献的搜集,我们发现学术界对副词“就”的产生以及虚化过程各抒己见,大多数认为我们目前使用的现代汉语中多种语义的副词“就”是由动词直接虚化过来的。1984年,梅祖麟在其著作中提到,“就”字的用法在元代是介乎于副词和介词之间的,如“今日到黄村宿,明日就那里上了坟。”,“就”字表示两件事的先后顺序,应算副词,但同时它也可以表示“挨近、靠近”的意思;以曹广顺和李宗江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副词“就”在元代已经基本形成,其不同的语义功能在这一时期也相继产生;许鹃于提出,副词、介词“就”的形成时期是在魏晋时期,介词“就”的语义和功能在元代以后得到巩固发展,而副词“就”却停止了虚化的步伐,直到南宋末“就”的语义和功能才得到进一步发展。
本文倾向于认为副词“就” 形成于魏晋时期,是由表“趋近;达成”义的动词“就”演变而来的。下面就结合句法位置,从语义出发来做简要的分析:
1、“就+VP”的连动句式:“隐形”的副词“就”的句子
在“就+VP”的连动结构里,我们发现“就”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已经显不出主体的“运动”,也没有表现出时间,“就” 具有了新的“顺便”、“于是”的意义,这是代表性的“隐形”的副词“就”,而其“位移”义已经消失。上文有提到过,在汉末时期,副词“就”的雏形就基本形成,即我们现在所要分析的句法环境“就+VP”的连动式。魏晋南北朝时期,“就+VP”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展。以解慧全、刘坚为代表的学者认为:“V+VP”位置上的一个动词极易发生语法化;许鹃也提出,“就”除了能与VP构成动宾结构,还可以构成连动结构。
2、“VP1+乃(愿、因、故)+就+VP2”的句式
VP1+乃(愿、因、故)+就+VP2,VP1和VP2是“前后相承”“因果”关系。有衔接词帮助的副词“就”的句子如:“明山投亲家食,亲家告吏,乃就执之”(来自于《三国裴注》)。随着“就” 与“便、乃、因、故”等副词的连用,“就”的动词义逐渐消失,“就”与“便、乃、因、愿”等结合,再共同修饰后面的VP。因为“就”吸收了“愿、因、故”等词的语义因素,从而使“就”成为副词,能够单独承担起“前后承接”的语义。
(三)隋唐五代时期副词“就”
本文针对隋唐五代时期而分析的资料有:《马祖语录》、《原人论》、《祖堂集》等,共约三十余万字,其中“就”出现约70例。与前面两个时期不同的是,在隋唐五代时期动词“就”的使用比例大大减少,只有约32例,相反介词“就”占据了约36例,使用频率大大增加。值得一提的是,连词“就”则几乎没有出现。
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产生后便蓬勃发展起来,副词“就”的发展就没有介词“就”那么顺利,历经起伏,这在隋唐五代时期显得特别突出。之所以有这种现象,学者许娟认为在魏晋时期就已存在副词“乃、遂、即、便”等,它们都表“前后相承”的关系,一直到隋唐五代乃至宋元时期仍被广泛使用,因此“就”的产生、演变和替代过程就要变得更为漫长和艰难。本文认为,以曹广顺和李宗江等为代表的学者之所以认为副词“就”真正产生的时期是元代,客观的原因可能是与副词“就”的语义和功能在魏晋时期相对简单,且在隋唐五代时期的虚化又近乎消失有一定的关系。
(四)宋元明清时期副词“就”
本文针对宋元明清时期所研究的资料有:《养兰说》、《古尊语录》《、《西湖寻梦》、《杂说》、《老残游记》《官场现形》、《红楼梦》等,共约三十万余字,其中“就”出现约3500余例。其中副词“就”约2600例,动词“就”约110例,介词约178例,连词约75例。到宋元、明清时期,“就”的词义基本与现代汉语“就”的词义相接近,现代汉语“就”的格局也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和稳定下来。从宋元时起,出现了大量副词“就”修饰动词“是”的句子,所检阅到的大概有约650余例。“就是”的句法和语用较“就”改变了很多,可以说变得更复杂和广泛,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且这种语法涉及的内容和理论更深入,再此不作详细地探讨。另外,这一时期除了“就是”以外,包含“就”语素的其它一些词语如“将就”等也占据不少。
副词“就”在隋唐五代时期几乎消失,而在宋元明清时期却奇迹般的突然爆发,且迅速蔓延开来,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副词“就”突然之间得到如此快速的发展,并逐渐现代汉语中必不可少的,且意义最深远的副词之一呢?
汉语中主要的时间副词,从“即”到“便”,再到“就”,三者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首先,三者的意义和发布空间基本是一样的;其次,三者虽然不是同一时间产生,但具有共存性;再次,随着时间的推移,三者在使用数量上没有绝对的谁高谁低,基本保持着此消彼长的的关系。“就”作为纯粹的时间副词出现在宋元时期,经历了一段顺利的发展时期,直到明代时期便大幅超过“便”的使用频率,到现代已经完全替代“便”,被现代汉语的口语所广泛使用。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使用到的副词“就”通常介于动词和副词之间,所以我们既可以把它可理解为动词也可以理解为副词。正如曹广顺等学者所认为的副词产生于元代,到宋元时期,“就”演变成纯粹的副词,可以看作动词的理解从此便不存在。同时,只表逻辑关系的副词“就”如异军突起,得到快速发展。副词“就”的大量使用和种类的於生,使得其句法位置变得复杂,一时难以说透,但是从动词“就”的语义出发,可以发现以下副词“就”意义发展的规律及用法:
1、在明确VP1和VP2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就”进一步表示某种条件下的逻辑承接关系,VP1是VP2存在的充分条件。宋元明清出现了大量表示因果关系的“因此……就”句型,表示假设关系的“倘若……就”等句型,而其它表示逻辑关系的“如果……就”、“既然……就”“只要……就”等关联词却并未出现,凸显出“就”在这一时期的逻辑衔接义不够突出的特点。
2、从象征空间的“趋近、达成”到表示时间的“较快衔接”,此事件即可以是时间点,也可以是时间段,它是VP出现、达成的基础,即所谓的时间起点。 “就”无论是表示空间还是时间,都具有“近”的意义,所以“就”往往用来表示“时间比较短”、“比较快”的意思。
3、“VP1+就+VP2”格式。这种衔接格式具有相当大的兼容性,从篇章之间到句与句之间,再到短语之间,基本上都能够前后衔接起来,所以“VP1+就+VP2”的格式具有相当大的包容性。T既可以用具体明确的时间词语来表示,也可以用VP来表示,“就”建立动作、语气等的自然衔接,有“比较容易”、“比较快”实现和达成目标的含义。
结 论
总体来看,本文结合《汉语大辞典》对副词“就” 在动作的主体、方式或凭借,动作的对象、方向、结果等方面的使用进行了分析。指出其泛化原因是“就”的“位移”特性使其限制要素少且组合能力强,所以具备组合灵活、使用频率高的特征。接着描写副词“就”的发展历程,从语义出发,结合句式,考察了各个时期的副词“就”, 总结了副词“就”意义发展的规律及用法。本文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是:第一部分是对“就”认知机制的描写,分析了古汉语中动词“就”的语义泛化现象及其丰富的语义,为第二部分各个时期的副词“就”的分析打下基础。不难看出,副词“就”经过一千五百多年的发展,“就”的“趋近--达成”的核心含义始终伴随左右。副词“就”表示“前后衔接”,从连动句到隐形的衔接到显性的衔接,从空间的衔接到时间的衔接,到逻辑的衔接,相信其词义将发展更加丰富。
本文的不足是没有从更深和更广的程度对副词“就”进行探讨,尤其是没有运用现代认知理论,用“就”的意象图式及图式变体,对“就”的空间意义和空间概念意义进行阐述,这些都是本人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需认真钻研的重点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 曹先擢苏培成《汉字形义分析字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2. 陈伟琳.10限定副词“只”、“就”语义指向辨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3. 董为光《汉语词义发展基本类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4. 贾齐1999.7限定副词“就”的语义指向及语句的语义《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5. 陆丙甫1984.1副词“就”的义项分合问题《汉语学习》
6. 卫斓朱俐.试谈“才、就、V到”的语用条件及教学《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7. 王群力略说汉语主观量--以副词“才”“就”为例《辽宁大学学报》
8. 许娟副词“就”的语法化历程及其语义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9. 尹君1984.12《文言虚词通释》广西人民出版社
以患者身份识别手术风险及安全核查的分析论文
对于医疗活动中护理服务越来越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重视,我院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门诊手术室以患者的身份识别为切入点,围绕切入点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心理护理、舒适护理,做好安全核查,确保医疗安全,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 年2 月至2014 年3 月收治的膝关节置换术患者8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5 例,其中男29 例,女16 例; 年龄55 ~ 73 岁,平均( 67. 9±11. 1) 岁。对照组45 例其中男28 例,女17 例,年龄58 ~ 77 岁,平均( 69. 1±10. 4) 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无显著差异( P>0. 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相关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 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进行健康教育,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适当采取体育锻炼及饮食疗法等。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身份识别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1. 2. 1 风险评估: 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手术风险评估,对存在高度危险及非常危险的患者应填写风险因素评估表,并采取预防措施。
1. 2. 2 身份识别: 术前与患者沟通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由责任护士协助患者调整手术体位; 在麻醉实施前请患者陈述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病情及手术方式等基本资料,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护士共同核查患者身份,明确手术分级管理,确认无误后开始手术。
1. 2. 3 术后干预: 手术结束时再次对患者身份进行确认。陪同患者进入观察室,交代术后注意事项和复诊时间。定期对患者进行回访,询问伤口愈合情况及饮食营养状况等,并叮嘱患者康复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
1. 3 评价指标: 采用视觉比量表( VAS) 评价患者疼痛程度,分数越低表示疼痛越轻。应用调查表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其中非常满意为2 分、基本满意为1 分、不满意为0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满意度越高。
1. 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 0 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 表示,应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χ2 检验,以P<0. 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VAS 评分和FLACC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h 及48h 的VAS 评分无显著差异( P >0.05) ; 研究组患者术后24h 的V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2. 2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7. 8% ( 44 /45) ,对照组为88. 9%( 40 /45) 。研究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0. 621,P = 0. 038) 。
3 讨论
以患者身份识别做好手术安全核查,分别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个阶段手术核查。术前与患者沟通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做到热情有礼、和蔼亲切,询问患者的病情及病史,介绍手术过程及注意事项,例举手术成功的案例,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增加患者及家属的信心。主动邀请患者陈述本人的身份,包括姓名、年龄、手术部位; 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护理服务台,做好护理安全工作,提高患者满意度。手术室组长自查手术室护士工作护理质量1次/周; 护士长跟班检查手术室组长及护士工作质量2次/周。主要检查手术室护士对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落实情况,在手术核查单上无逐项核查、漏填写、签名等内容; 建立手术室护理质量小组分析讲评制度,每月召开护士会议,讲评护理质量落实情况,对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整改措施。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h 及48h 的VAS 评分无显著差异( P>0. 05) ; 研究组患者术后24h 的V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7. 8% ( 44 /45) ,对照组为88. 9%( 40 /45) 。研究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结果说明,以患者身份识别手术风险及安全核查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 财务报表分析论文
★ 案例分析论文
★ 身份识别制度
★ 轻音与语义和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