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民族声乐唱法间的主奴辩证法论文(共含4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换不换”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民族声乐唱法间的主奴辩证法论文
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是各族劳动人民对现实诸事物所产生的情感的具体化,是劳动大众心灵与社会生产实践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体现了人类的心灵与现实世界的特殊纽带关系。民族独特的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是民族声乐创作的源泉,原生态的唱法是艺术家进行演唱的根基。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不断深入,西方流行音乐浪潮以迅雷之势席卷整了华夏大地,在进行民族声乐练习与演唱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民族声乐艺术家开始借鉴西方美声唱法等发声技巧和方法,民族声乐演唱中的美声唱法等演唱元素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并呈现“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现象。如何正视西方美声唱法等发声方法的过度引入致使我国民族音乐演唱变味衰弱的问题,是民族声乐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主奴辩证法为研究视角,对民族声乐演唱中原生态唱法和美声唱法等发声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民族声乐生存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民族声乐演唱的主奴辩证法原理
(一)主奴辩证法的心灵与物主奴辩证法认为,生命所涉及的不是精神,而是物,物与生命相关联,人被物性所束缚并执着于物。以物为中介会产生两个自我意识的辩证关系:一个是自我意识克服物,从而成为它的主人;另一个则受束于物,从而成为它的奴隶。这种主人和奴隶的两面性,随着自我意识与物的关系而相互转化,主奴关系是此消彼长的辩证关系。主人所体现的一方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本质,主人一方与奴隶一方相互依存体现主人的价值,奴隶一方则在与主人一方的争斗中慢慢发现自身的价值,力争成为独立的存在,主人与奴隶的这种相互关系构成了个人价值发展的动态过程。
(二)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主奴辩证关系民族声乐演唱中美声等演唱元素之所以越来越多,既是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不可避免的过程,又是艺术家期望通过融合原生态唱法和美声等唱法,以更好的满足观众的'欣赏口味的要求。因此,市场化所引发的物欲为中介,原生态唱法则为自我意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则面临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自由灵感克服物欲,则成为它的主人;美声唱法发声方法和技巧受束于物欲,则成为它的奴隶。民族声乐演唱的真谛是劳动大众真实情感的自由释放,即原生态唱法克服物欲处于主人地位,不能受束于物欲处于奴隶地位。若原生态唱法处于主人地位,则就能更多的体现出民族文化个性与魅力、民族心灵与意识;若美声唱法等发声方法处于主人地位,民族声乐演唱会逐渐丢失其民族特色,从而导致出现“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尴尬局面。
二、民族声乐演唱主奴辩证法的实证分析
这里以《辣妹子》为例,来进一步分析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主奴辩证关系。《辣妹子》是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的作品,是现实主义风格的典型代表,它在当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空前的。由于宋祖英是地地道道的湘妹子,她在这首歌中把湘西的地域文化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辣妹子》整首歌曲节奏轻快、语言精炼而富有个性,歌曲的咬字、声调、发音处理得很合理,湘妹子爽朗能干的特色在音乐中非常鲜明地被表现了出来。“辣”字是这首歌曲的主旨,歌曲以轻快的节奏开始,轻快的歌唱以及演唱者清脆甜美的声音,使整首歌曲表现出一种欢快热烈的气氛。歌曲前后部分对比强烈,让整个作品显得火辣又不失情调,清楚的表现出了湘西劳动人民勤劳朴实、豪爽的性格。可以说,《辣妹子》不仅是湘西民族风情的体现,更是与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可见,民族声乐演唱的价值体现在主奴的辩证关系中,原生态唱法是主,与作品相关的时代意义是奴,主奴相辅相成,作品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正如《辣妹子》所体现的主奴辩证关系一样,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也具有同样的关系。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合理吸收与借鉴美声唱法等发声方法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但我们必须清楚,民族声乐演唱的根基只能是原生态唱法,民族声乐的价值体现在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巧妙结合,具体到现在中国的实际情况,民族声乐的演唱应体现原生态与流行的和谐统一,以原生态唱法为主,以美声唱法等发声方法为辅。只有民族性而不符合时代需求的作品只能孤芳自赏,不能体现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出它最大的价值;而只迎合时代需求的作品犹如没有灵魂的人偶,只能被时代玩弄于鼓掌之中,不能持续发展。纵观我们民族声乐发展现状,虽然作品越来越多,真正能体现两者结合的作品确实凤毛麟角,多数作品只能满足观众一时的审美之需,不能传之后世。时代的发展给民族声乐带来了无限机遇,过于火热和躁动的欧美唱法崇尚情绪会使艺术家的心灵受到束缚,艺术家自身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民族声乐的价值也不能最大化。
三、主奴辩证法对民族声乐演唱的指导意义
在民族声乐演唱的过程中,主奴辩证关系贯穿其中,主奴辩证法对民族声乐演唱的现实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认为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艺术家应该在加强自身修养的练习,激发艺术灵感的同时,感应时代之需进行演唱。艺术家是进行演唱的主体,艺术家本身的素质决定了民族声乐演唱水平的高低,艺术家素质主要体现在艺术家心灵所处的境界和心灵与物欲相互制衡的情况。艺术家在演唱作品时,应从自己的心灵拷问自己,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必须坚持原生态唱法为主的最基本原则,同时合理运用美声唱法等发声方法,把作品的灵魂与精髓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二)国家相关部门应确立正确民族声乐演唱方向,创造良好的民族声乐发展环境。原生态民歌是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和财富。国家应该加大对“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力度,对一些濒临灭绝的“原生态民族”采取紧急措施抢救。此外,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民族声乐发展原则,合理借鉴和吸收西方流行音乐先进的演唱技法,在兼容并蓄中实现我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发展。无论何种文化市场只要过度放任,就会偏离正常的轨道,民族声乐演唱的原生态唱法与美声唱法等发声方法融合已成定局,合理的吸收与借鉴就显得很重要。民族声乐的演唱应以繁荣民族文化为中心,以艺术家的心灵来丰富这个社会的心灵,而不是毫无选择的借鉴和引入美声唱法等发声方法,却放弃其根本的民族特色,放弃民族特色会使得演唱作品价值量低,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取向偏离正确的方向。
(三)真正的民族声乐艺术家应得到社会更多的照顾,使好的民族声乐演唱作品能够大量涌现。民族声乐作品被创作出来以后,也许不会立即得到观众的认可,往往要历经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世人的承认,从而展现价值,包括很多优秀的作品也是如此。因此,整个社会应更多地关注真正艺术家的生存状况,使能创作民族声乐作品的好艺术家能有一个安稳的创作环境。
四、小结
以主奴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当代民族声乐演唱同时受到了原生态唱法和西方美声唱法等发声方法的多重影响。当代中华民族声乐演唱作品是原生态唱法和美声等唱法相互融合和制衡的结果,好的民族声乐演唱作品创作应以原生态唱法为主,同时对美声唱法等发声方法进行合理借鉴,在兼容并蓄中力争演唱作品符合大众口味而不使民族特色丧失。
试析声乐中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区别论文
摘 要: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既各有不同,又有某种程度上的联系。在本文中将对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发音、气息共鸣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探究,以便更好的认识这两种唱法,对初学声乐者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民族 美声 气息 共鸣 联系
一、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起源与定义
(一)民族唱法的起源与定义
1、民族唱法的起源
民族唱法起源与古老的中国土壤,有各族人民共同创造,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特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就出现了韩娥、秦青这些有史可查的著名歌唱艺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一典故就是出于韩娥的歌声中,这便是民族唱法最早的记载。
2、民族唱法的定义
民族唱法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民族唱法包括中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由于民族唱法产生于人民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
(二)美声唱法的起源与定义
1、美声唱法的起源
美声唱法是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佩里根写出意大利最早的歌剧《达芙妮》,16又写出了歌剧《犹丽狄茜》。歌剧的出现,使美声唱法趋于完善。
2、美声唱法的定义
美声唱法又称“柔声唱法”。它要求歌者用半分力量来演唱。当高音时,不用强烈的气息来冲击,而用非常自然、柔美的发声方法,从丹田位置发出气息,经过一条顺畅的通道,使声音从头的上部自由地放送出来的发声方法。
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区别
(一)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不同传承
民族唱法建立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上,源于中国民间戏曲,说唱,及山歌等,而美声唱法则是建立在欧洲文化传统之上,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音乐。
(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语言特点
由于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语言形态上的差异,势必会导致与之相对应的歌唱方式咬字上的不同。民族唱法对行腔咬字特别到位,字头,字腹,字尾严格按照13仄进行。
而欧洲的语言为字母语言,只有A, O,I,E,U5个韵母,所以所有行腔都要归到这5个母音上。
(三)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对气息运用的要求
我国民族声乐十分重视歌唱呼吸的应用技术。但是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多半是“口传”的形式,缺乏对歌唱呼吸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系统研究论述。民族唱法重视“开肋绷胃、缩小腹”强调用以下腹部为着力点的气息来支持歌唱发声,这种做法自然使得气息浅、薄,声音细、窄。
而美声唱法对气息的要求和研究就要具体系统的多,意大利人认为不会呼吸就不会唱歌。这种意大利歌唱呼吸的科学理论和应用技术,是美声唱法的重点。美声唱法最为重视的'是自然呼吸。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梅澳块尔说:“学习歌唱的人可以从躺着的姿势中,取得自然呼吸的经验。”
所谓“胸腹联合式”呼吸。这种呼吸是一种运用胸腔、横膈膜与两肋、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法。这种呼吸法是近代中外声乐界公认而普遍采用的科学的、合乎生理机制规律的呼吸方法,这种呼吸方法有许多优点。它控制气息的能力强,呼气均匀、有节制,能储存较多的气,有明显的呼吸支点,使音域扩大,并使高、中、低三个声区协调统一。
(四)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不同共鸣方式
总体来说,民族唱法中强调头腔共鸣和口腔共鸣,淡化了胸腔共鸣。重视局部共鸣的技术却忽略了整体的混合共鸣,口腔共鸣的在真声唱法中非常具有表现力,体现出浓重的中国韵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共鸣技术是美声的灵魂。头腔共鸣中的高位安放是美声共鸣技术的核心,而且美声中极其重视胸腔共鸣。
三、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五四运动之后,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对我国的歌唱艺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传统的民族唱法,借鉴了美声中的对气息共鸣等的把握,迸发出新的艺术力量。新民族唱法加强了腹式联合呼吸方法的运用,增强了声音的穿透力。吸收了美声中的胸腔共鸣,是民族唱法不仅具有传统的亮丽特征,更多了一份金属的质感。而新民族唱法头、鼻腔共鸣交替配合,使歌唱更加生动,有别于美声中的混合共鸣的方式,突出了强烈的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 薛良.歌唱的艺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02)
[2] 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溯南文艺出版社(06)
[3] 俞子正.声乐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6)
[4] U. K.那查连科.歌唱艺术,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11)
声乐即人声演唱,声乐教学包括美声和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按字面意思即优美的声音,即唱法本身就涵盖了优美的特点。民族唱法,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根植与本土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点,产生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风格的歌唱形式;由于我国民族众多,涵盖的民歌也是多种多样,因此民族唱法更具有多样性。声乐发展至今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是中国现代声乐的两大重要标志,同时两种唱法本质区别较大,教学如果能将两种唱法有机融合,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效。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对比差异
1、气息运行的异同
声乐,是由人声来演唱表达情感的音乐形式。声乐教学不管是美声还是民族唱法都需气息的运用。中国唐代音乐文献《乐府杂录》中说:“善于歌者必先调其气”,可见气息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两种唱法中共同需要严格练习的。民族唱法,气息运用讲究从中腹部(丹田)酝酿,胸腔而发。美声唱法,气息却是由胸腔和腹部共同呼出。教学中有专业三点强调,即印堂、横膈膜、下腹部这三点,就是歌唱中气息运行呼出的关键。实际演唱中,民族唱法教学强调唱出细致清晰的单线型声音,即重视气息和声音的一致性,而美声唱法则重视气息的保留和存储,强调尽量能用最少的声息发出最动听的声音,演唱中关键在于气息的呼出,配合协调声门,让气息平缓而舒畅。所以说,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都强调气息的运行与呼出,强调腹腔对于气息的把握与控制,只是在实际声门呼出,最后形成的声音效果上存在很大差异。
民族唱法重视声音的线性流出,强调声音的强度与清晰度,气息运行期望达到的效果是歌唱情感、歌词、音乐的交汇,展现出民族独具特色的唱法音调。美声唱法始终重视声音发出后的优美度和动听度,所以在运气方面大多予以保留,并不在意声音是否清晰,是否具有线性凝聚力,只要气息能够顺畅的在声腔中流动,让气息运行下的唱词展现出优美的表现形式即可。所以从最终声音效果上看,美声唱法的气息较深厚,声音柔美、饱满且稍显松散,重视共鸣,善于将唱词与气息运行交汇合成,通过气息运行表现唱法的整体共鸣之美。而比较民族唱法,声音铿锵有力,气息强且浅,声音明朗且冲击力度大,声音效果亮、薄,真声频繁,气息运行抒发快且相对彻底,带来的是直接而透彻的听觉体验。此外,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语气上也有很大差别。民族唱法语气相对多变,不拘泥于一种固定音调,气息运行多变,有提气、歇气、换气等。美声唱法要求唱词不允许被语气打破,基本就是按照曲调转变,乐句的分句来换气。
2、嗓音运用的异同
嗓音运用是整体声乐教学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其重点在于嗓音的运动方式,强调嗓音的'运用技巧。不论民族方法和美声唱法,声音都是由人体的咽喉器官流出,只是流出方式上两者还是有着显著差异的。民族唱法具有悠远的历史,形成过程中受地域文化、生活习俗等,特别是受民间戏曲和说唱艺术的影响非常之深;所以不同地域在唱法风格上有着显著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又在固定范围内,都有着单纯、直接、铿锵有力的特色,彰显我国整体民族共同的文化信仰。民族唱法共鸣教窄,声音单纯,一般唱词明朗,情感鲜明而直接,歌唱特色亮、脆,歌唱效果、柔,嗓音流出真声较多。美声唱法重视嗓音流出的技巧,一般嗓音力度稍弱,气息有所保留,配合嗓音部分的气息都是对应合理划分的,以便能够在完美的气息配合下发出最为动听的声音。美声唱法为确保嗓音发出较为清晰、圆润、松弛,一般会将喉头位置放低,强调声音流出靠近口腔上方,实现宽广、统一的音域开拓,歌唱情感表达是贯穿、连续的。另外,在嗓音的运用上民族唱法有一个有别与于美声唱法的特色之处。民族唱法具有“润腔”的独特技巧,润腔过程一般带有演唱者的表情传达,体现出演唱者的主观刻意技巧添加,是民族唱法情感表达的直接性的鲜明特色。润腔技巧的表现过程一般带有颤抖、连滑,伴随假唱,在各种民族歌曲中随处可见,若缺少润腔技巧,即会失去民族唱法的灵魂特征。润腔是民族唱法有别与美声唱法的独特之处。
3、共鸣展现的异同
美声唱法的共鸣之处在于整体统一,整体统一的共鸣效果能够最大化的将声音传达,提高演唱者的嗓音的穿透力,最大提高美声唱法的表现效果。声乐教学中对于美声唱法的共鸣训练尤为重视,通过口腔的打开,最大化提高共鸣展现空间,因此对于咽喉部的运动要求非常细致。头腔共鸣是美声唱法展现共鸣效果的最基本方式,头腔共鸣能够将嗓音聚集高位置产生面罩共鸣,使得整体嗓音具有高度的穿透力和悠远的传播距离,声音效果更加饱满、圆润。民族唱法的共鸣主要是其民族音乐文化和音乐审美决定的,因此每种民族唱法的共鸣效果都有其特定性。大体上民族唱法共鸣多表现在局部,展现方式大多是口腔共鸣和鼻咽腔共鸣,有别于美声唱法的胸腔共鸣。民族唱法的局部共鸣特色使得整体的民族歌曲演唱各部分间会有鲜明的对比效果,强化了歌曲艺术的跌宕起伏感,提高了演唱情感的表达张力。民族唱法发声嗓音很多出力与鼻咽腔,使得嗓音流出前倾,表现出的嗓音明朗、敞亮,柔和而妩媚,唱词随曲调自由切换,不刻意追求气息与嗓音的配合度,而侧重在嗓音流出的张力,使得嗓音共鸣展现方式富有戏剧性感染力。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共鸣在表现方式和唱法技巧上虽有明显不同,但是两者追求的共鸣意义和共鸣效果却是共通的。两者共鸣展现技巧、共鸣汇集位置在认识上具有共通性,同时表现共鸣效果的嗓音流出技巧方面也有很多理论相通性。
二、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方式
1、从声乐观念上融合美声和民族唱法
声乐教学不只局限于演唱技巧和演唱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舞台演唱表演能力。声乐舞台表演能力不仅是舞台演唱过程中演唱能力和演唱技巧的表达,同时需要学生具有足够的舞台表演组织和演唱排练组织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都是需要具体的声乐课堂给予足够的教学培养,教学培养的指导理念便是树立学生正确的声乐观。声乐观念是所有学习声乐艺术的人必须有的对于声乐艺术的基本价值观念,它的本质是个人对于声乐艺术的爱好,表现个人对于声乐艺术的探索精神和目标追求。目前声乐教学普遍存在两种极端现象,即喜爱民族唱法的学生对于美声唱法毫无借鉴,更没有融合意识,只是单纯局限在民族唱法教学本身的规范要求上,反复练唱那几种固定形式和技巧,封死了民族声乐的发展空间,使得学习单调而枯燥。另外喜爱美声唱法的学生同样有这种现象,学生使用始终辗转在美声唱法的嗓音技巧和共鸣表现上,很少涉猎民族唱法领域,美声唱法也固封在领域,得不到发展和革新。这种现象使得声乐教学想要将两种唱法顺利的融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声乐观念入手,教导学生理性辩证看待每种唱法,认识到每种唱法都有其不可忽视的优势和不可避免的缺陷,从而进一步认识唱法融合带来的声乐综合演唱效果的提升。所以声乐教学必须要求学生同时具备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技巧和能力。
2、从技巧借鉴上融合美声和民族唱法
声乐教学属于音乐文化传播范畴,所以教学内容本质上存在地域文化差异。美声唱法源自于欧美,唱法的灵魂就是表现美感,因此对歌唱效果的动听度要求极高,演唱效果追求灵动曼妙,极富艺术性,往往有华而不实的空洞。我国民族唱法体现的是各个民族在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下结合生活劳作,表达出一种最直接真挚感情,所以唱法表现的直接生动,追求给听众最真切直白的情感传达,要求歌唱效果必须明朗透彻、生活气息浓厚,不过往往有肤浅的世俗之嫌。两种唱法的融合将会各自弥补单一唱法的单薄寡淡,给声乐注入不一样的灵魂和活力,因此融合教学应从两种唱法的技巧上相互借鉴,深入开发融入应用领域,这种教学理念可以作为各大高校声乐教学的一个主要教学方向。美声唱法毕竟和民族唱法虽有诸多差异,但是融合教学只要摸清其中的有效切入点,找出具体融合方式,就可以更好的实施。目前各大高校已经给出了具体的声乐教学改革方向,要求美声唱法的必须加强民族风格的投入,而民族唱法必须重视声乐美感的提升,所以这样的改革方向也给声乐教学关于两种唱法的融合带来明确的教学方法指导,便于实施两种唱法技巧上的相互借鉴,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各有利弊,高校提出两种唱法融合的教学模式确实从源头解决了各自唱法单一的缺陷。不过两种唱法作为整体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只有完全教会学生各自唱法的基本理论和技巧,才有机会进一步融合贯通。
参考文献
[1]耿俊超.试析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03):90.
[2]薛靖淳.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教育艺术,2018(01):74.
[3]张海强.微探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融合[J].课程教育研究,(35):206.
作者:向章元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谈我国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审美特征论文
摘要:
戏歌,顾名思义,是带戏味的歌,是戏曲唱腔的旋律、结构方式和唱法与歌曲的旋律、结构方式和唱法的有机结合。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戏歌唱法”正是在传统戏曲、民族民间等唱法中相互交织、相互补充的前提下,谱写自己灿烂的历史。它有民族唱法的、亲切自然,也有戏曲的韵味,“戏歌唱法”通过“字、声、情、神、韵”等方面的独特表现,反映出了中华民族声钞戏曲艺术相结合后的审美特征。本文,从戏歌的表现形式以及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韵味之美、字正之美、腔圆之美,来阐述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
戏曲;民族声乐;审美特征
1.民族声乐中“戏歌”的表现形式
近年来,戏曲与歌曲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戏曲唱腔和通俗歌曲结合,戏曲与摇滚乐结合,戏曲与民族声乐结合等多种形式的结合体不断涌现,这些的结合体统称为“戏歌”。“戏歌”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以戏为主的戏歌,二是以歌为主的戏歌,三是前半部分以歌为主,后半部分以戏为主;或是后半部分以歌为主,前半部分以戏为主。
2.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审美特征
2.1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韵味之美
凡声乐,都要求声美、情美,中外古今如是。而作为戏曲声乐的“戏歌”,还要求韵味之美。无论是属于曲牌体的昆曲,还是属于板腔体的梆子,或及其他新兴剧种声腔,都强调腔儿是筋骨,味儿是灵魂。“中国歌剧戏歌中的‘韵’实质上涵盖了歌唱中的许多内容,如:字韵、声韵(腔韵)、情韵、神韵等,诸韵合一才达到韵味之美。在字韵和声韵方面又讲究以字运腔、顿挫运腔、轻重运腔、缓急运腔、声节运腔,使演唱通过这种独特的韵腔获得有声、有色、有情;通过这种韵味达到有境、有神、有形,最终使观众得到情感上的震撼和审美上的愉悦。”京剧演员唱出来的《沙家浜》带着深厚的戏味儿,民族歌唱演员唱出来则带着深厚的民歌的味道。戏曲和民族的唱不同,发音、共鸣、气口、吐字等也不同。戏曲用腹腔共鸣,歌唱用胸腔共鸣;戏曲吐字的口腔位置相对靠前,而唱歌吐字的口腔位置相对靠后,另外,汉语传统音韵对戏曲和声乐的规范与影响也不同,如京剧的湖广音、中州韵(尖团字)等,即使是现代戏也不可能完全唱京音。各地方的方言对地方戏唱腔唱法的影响,形成各具特色的韵味美。凡此种种,使得戏曲与民歌结合后形成的韵味之美更加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
2.2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字正之美
“戏歌唱法”最基本的准则和出发点就是吐字发音清晰、准确。传统戏曲关于吐字发音的论述,为戏曲演唱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也为民族声乐演唱提供了近距离的参照。“戏曲演唱法”正是将吐字发音的准和清作为最基本的艺术追求。如声母中的“尖团字”问题,“三山”不能唱成“三三”,韵母必须在演唱时准确控制口型,在韵处准确收声,如“场”字属开呼演唱时稍不注意就会唱成“串”字。只有正确使用唇、舌、齿、牙、喉诸器官和开、齐、撮、合及字调,即字的声调的高低起伏变化,才能把字唱的真切、清晰,这样才能使观众了解和不误解字义,才能最终实现语言的音乐性。如我国的京剧注重清晰地咬字,其美学观念是“字正腔圆”。在技巧上运用了一种方法叫做“切音”,即把字的声、韵母相对来说分开来发音,但整体听上去还是一个字。这种念法是把字头特别夸大,表现慷慨激昂的情绪是很有一感染力的。
除了声母、韵母之外,还有字调。处理字调的主要原则应该是“字正腔圆”。为了做到这一点,不少歌唱作品的旋律常常是与汉字字调的高低起伏相一致的。在我们民族声乐中必须将字音调整的自然、准确。而戏曲唱工中的“依字行腔、滑腔、垫腔、揉腔”等技艺是进行这种协调、创造的最值得借鉴的方法。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声乐中所特有的,是由戏曲所传承下来的.审美标准,并且我们按其审美特征创造了“戏歌”这种独特的民族演唱技巧和风格。
郭兰英当幼年学习山西梆子,她的演唱兼蓄神、情、形、声、腔、字六艺之美。由她演唱的《我的祖国》中,“一条大河波浪宽”前三字如唱似念,如与亲人话家常;“河”字音略高,音不放足,前面略为收敛,在字尾即将转入下一字前才稍为加强。尤其是“河”字在她嘴里不像一般人唱得那样简单,而是字头部分稍带下倚音,符合四声,字的末尾稍带下音。这个尺度很难掌握,这也正是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民族唱法的精微之处;“波浪”二字,前字轻柔,“浪”字是高音,唱得挺拔舒展,音量稍有增强,与“波”字形成对比;“宽”字平出,似平淡无奇,实则大有讲究。一般唱法在字尾都是减弱收音,但戏曲演唱却不是这样。在一个乐句完成之前如果没有什么花腔,则尾音多是“煞”住的,而不是减弱结束。像本例中每一句的末字。如第一段头句的末字“宽”、第四句的末字“帆”,力度和音量自始至终都很均匀、舒展。
2.3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腔圆之美
“戏歌唱法”的核心支柱是行腔。歌唱中的情感,最终还要依赖行腔来完成。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行腔是连接字、声、情的纽带。“戏歌唱法”是要通过是通过演员悦耳、动听的演唱,来展现美的歌声、美的音质、音色和美的声音,来表达剧情,最终达到反映生活之目的。
“戏歌唱法”行腔的韵厚、饱满、圆熟,具有听之而又凸凹之感的“韵厚”之美味。腔是字的延伸,只有字圆才又可能腔圆。而行腔的圆润则是歌唱中饱满和起伏变化,太粗则拙,太柔则飘。字字融入歌声之中,才可以体现“戏歌唱法”的艺术特色。传统戏曲中有“声中无字,字中有声”的说法,指的就是歌唱中声音的圆润之美,指的就是游刃有余、婉转自如的歌声中将字融人更富有音乐色彩和感染力的意境之中,即以字套腔,如贯珠过渡。有字、有声的腔圆之美,是中国传统戏曲歌唱艺术的集中体现。而润腔是我国传统戏曲的重要审美特征。润腔在我国传统歌唱中有正字、表情、传韵三大功能。正字就是通过润腔的手段,使演唱中的字声、字音纯正、不“倒字”;表情就是表达作品和演唱者的思想感情;传韵就是表现作品的风格与特色,唱出作品的韵味之美。
参考文献
[1] 郭建民.《声乐文化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 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 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4] 刘蓉惠.《歌唱中汉语语言的处理方法》.《中国音乐》.
[5] 程宁敏.《读歌唱传统解以字行腔》,《中国音乐》.
[6] 《中西歌剧演唱艺术迥然相异的美学品格》郭建民、赵世兰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3月
★ 民族声乐文化
★ 主奴契约范文
★ 声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