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妙的歌声--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歌曲赏析(共含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生吃芝士”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艺术比较论文
民族唱法是那些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的唱法。我国有56个民族,也是各有各的民间唱法,可谓丰富多彩。各个民族根据自己的民俗文化、审美情趣等特点,构建了各自民族的音乐体系。当今的民族唱法,是在继承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精髓的基础上,又借鉴和吸收了西欧传统唱法的优点发展而来的。而美声唱法则起源于欧洲
,13世纪前的欧洲音乐均为单声部音乐,《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等作品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它们是由作者荷马创作,这是初期的声乐表现形式。到了公元590年,圣咏的出现预示了欧洲声乐艺术萌芽的开始。随着圣咏的发展,一些演唱者将它作了一些华丽、流畅的的创造与升华,形成了新的、更好的演唱方法。所以说圣咏音乐是美声唱法的萌芽。后来阉人歌手促使美声唱法的发展。随着歌剧的产生,美声唱法开始完善。意大利歌剧《达芙妮》是作曲家佩里根最早的作品,歌剧通过作曲家们的创作,突破了以往的唱法。随后歌剧《犹丽狄茜》的问世,将歌剧艺术推向高潮,美声唱法更加完善。本文从民族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审美、形体表演、适于演唱的曲目体裁上进行分析与比较。
一、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审美比较
从中、西声乐艺术发展史和声乐文化艺术特点等方面,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即中国的民族唱法艺术包括了我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各种不同的声乐艺术形式和歌唱艺术风格,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主线是汉族民间歌舞,题材内容主要来自于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劳动实践;体裁形式分别为民歌、民间戏曲和说唱艺术;从演唱形式上看,民族声乐以独唱、对唱、表演唱等基本形式为主,较少重唱、合唱等形式。音调旋律以五声民族调式为主,在声乐教学效果上,追求自靠前、明亮、清纯、高亢甜美的声学特点。这些都赋予我国民族声乐唱法的深刻的特征。
意大利美声唱法则是特指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一种独特的流派唱法体系,美声唱法的形成与发展与世俗音乐的发展有密切联系。意大利美声唱法得益于歌剧艺术,其题裁形式多为宗教题材,宫廷和市民的世俗题材,体裁形式有合唱、重唱、独唱等多种类型,美声唱法更为强调圆润、柔和、丰满、浑厚和带有掩盖色彩的嗓音音响特点等等。所以这些都赋予了美声唱法浓厚的西方音乐色彩。
从中西声乐艺术理论体系看,中国传统唱论中包含了有关歌唱技术、发声原理和歌唱艺术表现方面的各种论述,民族声乐理论偏重于语音发声技巧、声腔技术和情感情绪表达方法的理论研究,它强调的是字与腔、情与腔和字与情,简而言之,就是字―声―情,以字带声、以韵补声的表现规律。民族唱法中大多是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并以演唱者的本嗓表现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因此得到中国观众的普遍赞同,符合其真、善、美的审美情趣。相反美声唱法以假声为主,真声为辅,追求一种真假混合,获得更宽的音乐。美声唱法的审美追求是建立在科学的歌唱训练体系的基础之上的,其声音――曲调――抒情,是以美传声、以声传情,它是歌唱艺术与科学技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形体表演的比较
在中华民族唱法中,声音,表情,肢体的表演是密不可分的,在演唱中,情绪会随着音乐不断变化,演唱者的表情与身体会不自觉的随着心中的感情伴着音乐而舞动,中华民族唱法是从戏曲、曲艺发展而来的,因此它多带有戏曲表演的程式化和多样性,舞台动作应与音乐韵律和谐统一,用真实自然的体态来表现音乐,带动表演者与观众共同进入音乐。在西方,一般来说,好像外国的声乐作品不主张有过多的外在动作来参与,表达都比较自然。他们似乎比中国人更主张用纯粹的声音来表现打动观众,由于欧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教会统治时期,在声乐唱法表演上具有既要表现真实情感又要节制的特点,所以西洋美声唱法中即使是感情及其激烈的,其表现也是比较节制的。两种演唱风格在这点上是有区别的。
三、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适于演唱的.曲目体裁
西洋美声唱法与中国的民族唱法在演唱的曲目体裁上是具有共性的。演唱体裁一般分为(1)民歌:民族唱法的民歌有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美声唱法中的“谣唱曲”,实际上是西洋各民族各地域的民歌。(2)艺术歌曲: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都以艺术歌曲为重要的演唱曲目。所谓“艺术歌曲”又包含两大内容:一个是新创作的抒情歌曲(西方以著名诗人的抒情短诗为主要歌词而谱曲);另一个是歌剧的选曲或选段。(3)歌剧: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分别是西洋歌剧与中华民族歌剧的主要声乐形式。
综上所述,在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语言、历史、风俗的客观现实生活的推动下,尽管在歌唱声音特点、演唱风格、演唱方法、声音色彩和效果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深呼吸的支持,字正腔圆的审美,以情带声的观念始终是不同民族歌唱艺术的共同特征。这两种唱法的声乐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歌唱发声原理等方面也基本上是一致的,二者是可以完全借鉴、学习和沟通的。
参考文献:
[1] 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2] 张淑芳.歌唱艺术与训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3] 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4] 彭晓玲.声乐基础理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正文: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是两种歌唱艺术。它们之间不是格格不入,互相独立的歌唱艺术;而是在许多方面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它们有共性,也有许多独特的个性。不论我国的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在呼吸问题上,原理上基本是一致的。我们在演唱时既要注意民族唱法风格与美声发声的歌唱技术相结合,又要根据每个人的发声机能的不同进行具体的调整。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它们之间互有联系,互相依存,它们以不同的声乐模式呈现着特有的艺术色彩。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特点
民族唱法:是由传统的民间艺术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融汇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风格与方法,是我国人民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以及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在戏曲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美声唱法的优点。从而形成了一种民族唱法。它包括中国的诸多的说唱艺术及中国的民族歌剧等体裁的演唱艺术。同时继承中国民歌唱法的精华,并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美声唱法的先进发声技巧与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手段,具有音域宽广、声音圆润明亮、咬字发音亲切动人、演唱风格淳朴优美等特点。
美声唱法: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以意大利语作为语言基础,形成了“BelCanto”的歌唱艺术。在意大利语中意思是“美好的歌唱”。在我国声乐界中被称为“美声唱法”。它的特点是在演唱风格上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音区统一和谐;发声方法科学自如,音量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灵便流畅。这种演唱风格在全世界都有很大影响。现在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为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文艺复兴时,逐渐产生歌剧,美声唱法也趋于完善。它作为一种歌唱艺术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美声唱法不受语言限制成为世界性的声乐艺术,融合各个国家的不同的语言特点,是世界范围公认的歌唱方法。虽然两种唱法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但是他们之间是否就没有共同性呢?
两种唱法的共同性
“共性赋于个性之中”,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共通的。比较和研究两种唱法之间的共性规律与个性差异,将有利于我们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两种唱法艺术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声乐理论研究和歌唱艺术事业的不断进步发展。民族唱法在注重科学性与时代性的同时,又体现着美声唱法的艺术性与完美性。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都是科学的,两者都必须始终是高位置、深呼吸、打开喉咙歌唱的它们之间的共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追求声音完美的共同性: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唱法都要求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不论是哪一种唱法在歌唱者看来都必须具有两个八度以上的音域,而且都具有足够的气息和持久性的演唱能力。在声音明亮、吐字自然、控制音量强弱的程度上都能一致。
2.呼吸位置的共同性:
两种唱法都有优美的音质,这足以证明是正确运用和控制气息的结果。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发声的原动力。民族唱法讲求丹田运气,而美声唱法讲求胸腹式呼吸,实质上两者呼吸是完全一致的。两者都要求深呼吸,美声唱法通常以闻花、叹气、倒吸凉气、吓一跳等感觉使气沉下来;而民族唱法则以气沉于底,贯于顶等方法来深呼吸歌唱,二者都是靠气息托住声音,以求纯净、优美的音质。他们提法各异,但所求目的却是一致的。
3.高位置的声音安放的共同性:
我国的民族唱法借鉴了京剧唱腔,而美声唱法也借鉴了西洋歌剧唱法的很多技巧,这也足以说明了两者在声音安放的位置上是相通或是相近的,尤其京剧唱腔中的青衣唱法喉开气深,整体贯通。老生的唱法自如、轻松、灵活,高音运用男高音的极限,足以与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罗蒂相比;如果用美声歌剧的唱法划分,京剧唱腔的各位演唱者真可谓是抒情的花腔女高音。所以美声唱法需要高位置发声,民族唱法也同样需要高位置歌唱,两者都需要面罩以上共鸣
4.喉头放松声音流畅贯通的共同性: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两者都讲究声音上下贯通、流畅、自如,都需要高位置、深呼吸,都强调声音、气息向相反的方向走,两者都不能用挤塞喉咙的方法歌唱。都主张用打呵欠状态或微笑状态来打开喉咙歌唱。美声唱法要求打开喉咙,甚至喉咙底部都要打开,无限制地扩张和硬撑。近年来,民族唱法大量借鉴西洋唱法发声技巧,讲究喉头下放,拉长发音管,这使得民族唱法在具有我们民族发声的特点以外,也具有了圆润性、柔和性、通透性,表现力进一步增强。
5.心理因素的共同性: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两者都必须具有共同的歌唱心理素质,两者都需要具有能动、兴奋、积极、朝气蓬勃的歌唱心理状态,都需要展开想像的空间,形神兼备、身临其境、声情并茂地进入演唱境界。
总之,歌唱艺术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都有其共性。民族唱法,是我国人们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以及汉语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了美声唱法的优点。在呼吸的运用上,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作品时,充分借鉴戏曲唱法中的“气沉丹田”,在共鸣的运用上,更多地使用口咽腔与头腔的共鸣。在这一点上,它们两者之间是可以相提并论的。我们应该了解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不断积累经验,认真研究、分析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为我国民族唱法探索出一条更为理想的、科学的发展道路。将两种唱法的歌唱理论兼容并蓄地运用到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和实际演唱中,使之与我国民族语言特点,民族风格的表现手段相结合。在充分借鉴美声科学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大胆的结合我国民族风格的汉语语言特点,以及在运用气息、咬字吐字等方面,不断丰富、创新我国的民族唱法。不难看出,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演唱技术上存在着许多共性。
参考文献:
1、张建华:《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第1期。
2、《周小燕声乐教学》VCD,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
3、《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DVD,广州新时代影音公司出版发行,。
4、唐晓琳:《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特点及中西声乐表演艺术的相互借鉴》,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第4期。
民族唱法练声方法:解决换声的练声方法
<1>采用“关闭唱法”解决换声
意大利“美声唱法”对解决换声的生理现象,是采用了母音变异的手法<即关闭唱法>。在变异处加“o”、“OU”。例如:“妈”字是,在正常的中声区唱a音,在换声区加O音变,过了换声区再加音,就变成的母音。经过这样的变化后,由换声所带来的虚音,逐渐出现了明亮的声音。在解决换声时,一定要掌握提前做换声的准备工作。当从一个声区马上要转换到下一个声区时,立即需要利用共鸣在不同声区变化的混合共鸣的方法,避免出现声区不统一
<2>用“中东辙”字音解决换声的新方法
民族唱法采用“中东辙”的字韵来做歌唱发声练习,是解决换声和扩大音域, 见效最快的手段之一。衡量声乐教学的水准,一方面要求教学质量好,同时又要求学生的演唱水平提高的快。在声乐教学中是存在许多矛盾的,我认为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扩大音域,达到声区统一。这其中存在一个障碍,即如何解决人的“换声”阻力。“换声”是人的生理变化极其复杂的表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喉头内部肌肉活动失调的现象。多年来,“美声唱法”对“换声”的生理现象一直采用母音变异的手法来解决。通过这种变化,虽然在一些声乐学生嗓音换声上起了作用,但是仍有部分学生解决得不彻底,音域扩展的慢。
赞成咬字换声。我们汉字非常多,要从字的发音含义、性质去分析选用。那么,选用什么样的字来解决换声最合适呢?采用鼻音类的字来解决“换声”,对扩大音域最有益处。鼻音类包括四道辙<人辰辙、言前辙、江阳辙和中东辙>。这四道辙包括的字相当多,集中采用“中东辙”的字来做练习,能得到最佳效果。在“中东辙”的字中,又是
重点选用“空、通、松、浓”四个字为主要训练用。这几个字属于鼻音类,此类字本身就带有自然的鼻腔共鸣的因素,例如:“通”字,它是由“t和ong”拼成的,当唱“通”字时,一开始由咬“t”很快进入“ong”音并有延长得到头空的感觉,声音自然进入头腔共鸣中去。因为“ong”音本身带有头腔的自然共鸣因素,这样,在头腔里,ong产生眲共鸣振响,给人以宽的感觉<指在音色上>。“中东辙”的字,从生理上去分析,喉位自然下移,舌根不抬起,使口腔、咽腔的空间增大,声音可以自由流通,不受阻碍,换声自然也容易解决。因而,“中东辙”的特点
是:中东舌居中,喉咙感觉松,出字半闭口,收字鼻出声。
除了利用“中东辙”的自然优越条件外,还要同人体肌肉的拉动训练相配合。方法是:
设固定的起音A点<位置在脐下二指处>。以A为固定起音点拉动肌肉,越高的音,肌肉越向后向下拉动,倒出咽管空间。
注:A为起音点。1在A点上起音,开始向后腰进行肌肉拉动,横膈膜向两侧弹性运动。5
在1的基础上再向后向下拉动背部肌肉,心理感是拉肌肉倒出空间。1仍保持在5的位置上。高音1比中音5拉肌肉力度还要强一些。
以A为固定点,注意上行向下唱,下行气稳住。
注:1、3、5、i/是上行音阶,要把1安放在固定起音点上,3、5、i/是上行,一个音比一个音向下向后用力,即向下向后轻微拉动肌肉。目的是打开咽腔,喉头下移。
在发声练习时整个后背、.后腰和后头部的肌肉感觉是向后向下拉动,同时根据音高进行,这三个部位需要适当的调整。例如:C大调5~7以拉后腰部即横膈膜一带肌肉为主。7~3需要把后背,尤其后咽壁肌肉向后向下拉动。3~1需要加强颈部肌肉的拉动。
因此,利用“中东辙”的字韵特点来练声,它既有头空、喉松的效果,又有胸通的声响。只要去发挥它的特长,再按着三点要求去配合练习,就会突破换声区的障碍,使音域扩大,声区统一。“换声点”的解决目的是为了扩大音域,统一声区。歌唱发声的训练是为了取得三个声区的统一。在歌唱中使歌声通畅柔美而自如,不流露出任何换声的痕迹,整个歌曲演唱表达完整。三个声区的统一,还要注意重视中声区的训练,从中声区的训练中得到美好的混合声音,再向高声区和低声区逐步发展。如此这样,依照三个声区运用共鸣的主次比例,进行侧重练习去调节共鸣。那种富于音乐表现,美好并含有立体感的歌声才会训练出来。
通俗唱法练声方法:气息与声带
一.气息训练
将身体与精神放松一些,气息调整均匀,空气不要吸入过满,不要太刻意注意姿势及口、鼻吸气的动作,因为身体状况处于常态时,外界气压大于身体内压力,在完成正确的吸气息动作后,肺部即形成负压,空气自然进入肺部,这样在演唱时吸气迅速,在话筒前无任何杂音。
要 点:
1.两肩摆在自己最自然的状态
2.胸腔打开
3.两肋及后腰自然
4.小腹及臀部注意协调性
5.“横隔膜”(处于腰部“水平线”的平滑肌)注意收放的节奏
6.发音时要平稳、轻柔
练习
上述状态准备好后,以四拍为一小节,心里数 | 一二三四在数四的同时,将空气瞬间吸如(空气吸入不能过满),在下一小节的第一拍发“ s ”音(国际音标的“轻辅音”,声带不振动),在发音的过程中,身体灵活自如、意识积极,肌肉不僵硬,富有弹性、神经不紧张,不松懈。发音时:呼吸的相关肌体组织上、下挤压肺部,当挤压到极限时,左右前后继续全方位向内挤压肺部。向上的气流要细而稳、集中而有力。练习曲的每个乐句,气息和声音都不能间断,时间保持越长越好。肺部的空气始终保持在肺的下二分之一处。
其实通俗一些就是拉长音对气息的作用,在气息训练方面,这也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了。
二.声带训练
发“ s ”的状态不变,舌尖稍向后移,声带立即振动,发出一个近似国际音标“Z”(介于“ zi ”与“ ri ”之间的音),发音时,注意力集中在声带上,练习曲的每个音都不能脱离“声带”,并要配合已练习过的气息方法。
试析声乐中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区别论文
摘 要: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既各有不同,又有某种程度上的联系。在本文中将对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发音、气息共鸣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探究,以便更好的认识这两种唱法,对初学声乐者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民族 美声 气息 共鸣 联系
一、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起源与定义
(一)民族唱法的起源与定义
1、民族唱法的起源
民族唱法起源与古老的中国土壤,有各族人民共同创造,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特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就出现了韩娥、秦青这些有史可查的著名歌唱艺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一典故就是出于韩娥的歌声中,这便是民族唱法最早的记载。
2、民族唱法的定义
民族唱法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民族唱法包括中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由于民族唱法产生于人民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
(二)美声唱法的起源与定义
1、美声唱法的起源
美声唱法是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佩里根写出意大利最早的歌剧《达芙妮》,1600年又写出了歌剧《犹丽狄茜》。歌剧的出现,使美声唱法趋于完善。
2、美声唱法的定义
美声唱法又称“柔声唱法”。它要求歌者用半分力量来演唱。当高音时,不用强烈的气息来冲击,而用非常自然、柔美的发声方法,从丹田位置发出气息,经过一条顺畅的通道,使声音从头的上部自由地放送出来的发声方法。
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区别
(一)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不同传承
民族唱法建立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上,源于中国民间戏曲,说唱,及山歌等,而美声唱法则是建立在欧洲文化传统之上,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音乐。
(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语言特点
由于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语言形态上的差异,势必会导致与之相对应的歌唱方式咬字上的不同。民族唱法对行腔咬字特别到位,字头,字腹,字尾严格按照13仄进行。
而欧洲的语言为字母语言,只有A, O,I,E,U5个韵母,所以所有行腔都要归到这5个母音上。
(三)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对气息运用的要求
我国民族声乐十分重视歌唱呼吸的应用技术。但是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多半是“口传”的形式,缺乏对歌唱呼吸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系统研究论述。民族唱法重视“开肋绷胃、缩小腹”强调用以下腹部为着力点的气息来支持歌唱发声,这种做法自然使得气息浅、薄,声音细、窄。
而美声唱法对气息的要求和研究就要具体系统的多,意大利人认为不会呼吸就不会唱歌。这种意大利歌唱呼吸的科学理论和应用技术,是美声唱法的重点。美声唱法最为重视的'是自然呼吸。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梅澳块尔说:“学习歌唱的人可以从躺着的姿势中,取得自然呼吸的经验。”
所谓“胸腹联合式”呼吸。这种呼吸是一种运用胸腔、横膈膜与两肋、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法。这种呼吸法是近代中外声乐界公认而普遍采用的科学的、合乎生理机制规律的呼吸方法,这种呼吸方法有许多优点。它控制气息的能力强,呼气均匀、有节制,能储存较多的气,有明显的呼吸支点,使音域扩大,并使高、中、低三个声区协调统一。
(四)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不同共鸣方式
总体来说,民族唱法中强调头腔共鸣和口腔共鸣,淡化了胸腔共鸣。重视局部共鸣的技术却忽略了整体的混合共鸣,口腔共鸣的在真声唱法中非常具有表现力,体现出浓重的中国韵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共鸣技术是美声的灵魂。头腔共鸣中的高位安放是美声共鸣技术的核心,而且美声中极其重视胸腔共鸣。
三、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五四运动之后,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对我国的歌唱艺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传统的民族唱法,借鉴了美声中的对气息共鸣等的把握,迸发出新的艺术力量。新民族唱法加强了腹式联合呼吸方法的运用,增强了声音的穿透力。吸收了美声中的胸腔共鸣,是民族唱法不仅具有传统的亮丽特征,更多了一份金属的质感。而新民族唱法头、鼻腔共鸣交替配合,使歌唱更加生动,有别于美声中的混合共鸣的方式,突出了强烈的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 薛良.歌唱的艺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02)
[2] 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溯南文艺出版社2000(06)
[3] 俞子正.声乐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6)
[4] U. K.那查连科.歌唱艺术,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