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互联网前的角色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Apeiron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教师在互联网前的角色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共含13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peiro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师在互联网前的角色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篇1:教师在互联网前的角色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互联网的出现,使传统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一些激进的理论家甚至认为学校教育将会消失,教师的地位不复存在,因为互联网可以实现最大规模的远程教育,互联网就是一位全知全能的教师。现实中也确实有这种现象,学生上了互联网以后,掌握了大量老师都不曾掌握的信息,有些学生的信息来源比老师丰富得多。

以往,教师比学生具有较大的知识资源获取优势,学校图书馆等各类资源对师生待遇差别很大,学生也没有条件获得更多的资源。而现在师生同样面对互联网,教师的资源获取优势不复存在了。互联网使得思想禁锢无法实行,学生可以自由地获取任何知识,这也使得教师的许多传统说教变得苍白无力。 那么,在互联网前,教师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

一、开门人。

虽然教师与学生在资源获取条件上是平等的,但教师毕竟是经过本学科专门训练的人,对本学科知识有着系统和深入的了解,这种优势是学生无法比的。教师应当利用这种优势,将学生领入门径。学生在刚刚学习某一门知识时,对所学科目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师应当给学生讲解本门知识的基本框架,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地学习,达到入门目的,使学生以后有条件通过各种办法继续学习。学生在进入某一学科大门之前,教师就是开门人,门开不了,再丰富的网上信息,对学生也没有用。

二、引导员或咨询员。

学生入门后,教师的作用并没有结束。虽然互联网上有大量信息和知识供学生选学,但由于学生自身阅历、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局限,面对纷繁的知识他可能会无所适从,不知该学什么,该怎么学。而同样是面对纷繁的知识,教师却可能凭借自身的阅历、经验、知识优势辨别、筛选大量的信息,并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的规律进行自学。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从旁引导。当学生遇到学习问题与困难时,教师应当从旁启发、点拨、帮助,教学生通过查阅互联网或其他资料解决疑难。当学生学完一个阶段时,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评判。可以说,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库,但如何运用这个资料库学习,却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员或咨询员。如果没有教师的作用,学生很有可能囫囵吞枣,食网不化。

三、激励者。

有人认为,面对互联网,学生完全可以做到自主学习,但实际上人都是有惰性的,尤其是青少年,在其身体、思想都为成熟的时候,如果没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先进的学习手段也是无用的。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优点就是课堂内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知识上的影响,也有非智力方面的影响。教师就是这种影响的主要制造者。而面对互联网,如果没有教师的从旁督促与激励,再大的信息量,再先进技术手段,也不会使学生学到东西。

四、保护人。

互联网可以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但大量的信息中也有不少无用、甚至有害的信息。青少年因为年龄尚小,辨别能力差,很容易被染上病毒,因此,教师必须发挥做好学生的思想意识的保护人,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不出思想偏差。这在以往是很重要的任务,今后更是不容忽视而且极为艰巨的工作。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提到更重要的地位,只不过教师的角色同以往相比,有了一定的变化。如果按“经师”、“人师”来分,前两个角色属于“经师”方面的要求,后两个角色属于“人师”方面的要求。要想达到这些要求,教师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充实和提高自己。

一、教师必须是掌握新技术应用,特别是互联网应用的人。如果教师不会电脑,不会上网,它将落后于自己的学生,很难起到表率作用。

二、教师对当代最新的信息、知识,对互联网上的本学科知识有很强的敏感性,有全面的了解和独到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将学生引入门径并启发、引导学生向纵深发展的工作。

三、树立教学民主意识。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师生在教育资源获得上取得平等地位,教师要转变观念,把自己的地位适当降低,扮演学生的讨论伙伴、问题咨询、结果评判等角色,改变以往以我为主,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

四、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因为同样面对互联网,不同的学生获取的知识是不一样的,教师必须在吃透学生上下足了功夫,做到因材施教。

五、老师必须有坚定的信念。互联网上有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很容易使学生思想走偏,教师必须意识到自己的“人师”责任,用正确的思想与坚定的信念影响学生,虽然今后的思想工作越来越难做,但如果不引导好学生做人,高科技给人带来的很可能就不是福音,而是灾难。因此,教师必须坚定自己的信念,不管困难多大,也要坚持。

互联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角色要求,也对教师的自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扮演好互联网时代的新角色。

篇2:教师到底是什么角色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1.教师是蜡烛

肯定:奉献与给予

不足: 忽视教师的继续学习与成长

漠视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快乐。

2.教师是园丁

肯定:田园式的宽舒环境

重视学生的成长历程

注意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

强调教师作用的发挥

不足:教育段顺序的固定性,教育缺欠的不可修复性(季节与时令)

存在淘汰制(间苗)

有人为的强制性

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肯定:工程师----重要的职业

灵魂 ----关注人心灵的发展

不足:暗示一种固定、统一的标准,忽视可学生的差异性

整体划一,批量生产,易形成新的机械运动。

4.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

肯定:强调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

学科知识的有效的传递(很讲究“倒”的过程和方式)

不足: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

传递内容的单一(只有水),教学内容的学科性过强,不利于知识的汇通。

教与学不是一个简单的“倒给”,忽视了教学的创造成分

5.教师象警察

肯定:维持必要的秩序,强调纪律性

不足:对学生实施严格控制

师生关系过于严肃,缺乏亲和力

着眼于学生的问题与错误,挑剔多而鼓励少

----------------------------------------------

好为人师

篇3:网络时代英语教师的角色wedith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wedith

内容摘要: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是科技与人文的结合,这种教学模式在国外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史,近几年,我国也在大力推广这种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英语教师面临许多实际的问题, 其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必须明暸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英语教学的其他要素息息相关,例如:计算机、网络资源、教材、学生与英语教学活动有着直接的互动关系。本文分析了把计算机当作一位老师、一种工具或一种媒介,英语教师在不同的情况下, 扮演不同的角色,他可以成为被咨询者,也可以是主导者和指导者。在网络日渐成为教学重心后,英语教师若要胜任教学, 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自己在英语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教师角色;网络环境;课程整合;计算机辅助

一、前言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是外语教学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已经发展很久。在我国,由于相关教学软件的匮乏, 以及师资培训不足等原因,计算机辅助教学起步较晚,缺乏全盘规划。目前, 互联网风行全球,人们迎来了网络e时代, 从此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侧重教师的教,强调通过教师的讲授、板书等方式传递知识,力求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是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表面上参与了英语教学活动,但这是一种被动的参与。它的优点在于有利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它存在着一个最大的弊病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缺乏自主的思考和探索,这种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明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于自己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因此,课堂教学要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 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和思考的环境,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发挥能力、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这方面能够发挥其作用,使学生把计算机和网络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来学习语言,通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计算机辅助的有机整合,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英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网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空间。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由此,一种新的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正在形成和发展。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以 “教”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完全不同;它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的 “学”而展开,它强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始终处于教与学的中心位置, 教师围绕着学生来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和语用能力,使英语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得到有机地整合,使教学资源无限扩展。这种以 “学”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包括两个方面:1)关于英语学习环境的设计, 即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的状态,思维活跃;2)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既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励学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网络的普及将逐渐改变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

网络有着最丰富的资源,而且这个知识宝库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学生的 “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英语学习方式。在这样的网络英语学习环境下, 教师可以考虑到不同进度,不同能力的学生的个性差异,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的英语教学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唯一的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不仅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教学内容, 还可以利用网络主动地获取无限的相关知识,并能不停地提出新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学习,促进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并发展对新知识的探究。在这种环境下,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和指导者。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就能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同时,教师在参与指导的过程中与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沟通,就能使英语教学气氛更加和谐,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英语教师可以用它设计全新的整体教学过程以及交互性和个性化的英语教学方式,它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它促使英语教师对英语教学的构想产生新的创意,它使英语教学过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了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一种全新的整合。在运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英语教师逐渐加深了对英语教学本质的认识, 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和结果是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师生可以共享,教师对知识失去了绝对的 “垄断权” 。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仅是辅助英语教师的 “教”,更重要的是要辅助 学生的“学”。从这种意义上讲,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思想正在改变着英语教师的观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主导权和自主力。这种学生的角色和教材的内涵的改变也将影响到教师的角色及教学方法的改变。

三、网络创造最佳的教学环境

1.计算机是一种媒介.

我们不妨先来了解计算机的媒介有多大的功能。首先计算机媒介传播的内涵,不仅仅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声音图象的,传播的方式可以是同一时间的,也可以非同时的.至于其传播的形式就更多了。例如,电子邮件(Electronic Mail, E-Mail) 、国际网络( World Wide Web)等。它们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英语学习环境且具有无限的潜力,必将对英语教学将带来巨大的改变。

利用计算机作为英语教学的媒介,从事阅读写作教学具有实质的功效。这样,学生学得的不只是教室英语,而是活生生的英语。网络运用在英语教学上, 具有比一般教学更多的特点:

1)、它是一座浩大无比的信息宝库,能提供多媒体材料、文字、声音、图象等,静态、动态的都有;

2)、能提供真实的生活教材.譬如杂志、报纸、电影短片、漫画、广播实况或录音都可任人选择 ;

3)、更难得的是使用人可以将自己的文字、录音、图象上传在网页上,与同学朋友和千千万万不相识的网友共享。

2. 计算机是最好的英语教学工具和辅助手段

把计算机视为一种教学工具,是提供一种比其他视听教具更有效的,更便捷的学习方法,能加强教师的教学效果.计算机和教师是相辅相成的,若无老师的主导和设计,光有计算机也无法达到教学目的.这就是沟通式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沟通式的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中,计算机是工具,它所重视的不是内涵,而是形式.在英语教学中,计算机不仅仅提供语言材料给学生,还能赋予学生一种辅助力,让他能使用、了解、学习语言。 计算机作为语言教学工具,不论以教师或学生为中心,我们最关心的是人的活动,以及计算机如何帮助人以更快更好的方式完成教学活动.因此教师要预定教学目的,然后根据需要选择适用的教学软件或教学资源.

网络是一个资料库,而且更是教师创造真正互动式学习环境的最佳媒介,它除了可以作为英语教材外,它还可作为英语听说读写及会话的教室,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讨论的论坛,和测验语言能力的考场.学生可以在课内或课外直接从网络上找到要学的东西。网络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完全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随着网络教学普及,学生坐在计算机前就能感受到生动逼真的焦急情景,做到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得语言.虚拟环境实时交流就是学生自己以某种身份参与到某种环境中去学习的一种方式。网络资源大大方便了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网络将成为未来英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

1.网络使英语教学更显特色

英语学科属于文科中较为复杂的一门学科,其学科的特点导致在教学中对现代多媒体手段的依赖性更强,更迫切。一般来说,语言能力的学习需要以下几个环节:听、说、读、写和译。而每个环节的语言学习都需要借助一定的语境,创设一定的情景,营造适宜的气氛是语言课的一大特点。而中国人学习外语所欠缺的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用特定的词语进行交际。英语教学所走过的道路是从录音带,录像机,VCD, 计算机制作课件和使用电子读物,它们无一不是想把声像材料应用到课堂,创设适当的语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理解、应用好所学的知识。在网络一天天被广泛使用于人们的工作学习的今天,英语教学网络化不能落后。

2.利用网上资源提高听力水平,养成听的好习惯。

传统的训练学生英语听力的办法,是做大量的模拟试题,但收效不大。这是因为:①这些练习题往往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缺乏梯度;②在训练前教师一般先发给学生选择题,学生根据题目就能猜出听力材料的大概意思;③这些听力材料内容陈旧,学生不感兴趣。有的教师指导学生收听英语广播,但因为广播时间与学生上课时间经常冲突、广播语速太快、学生对广播的内容没有选择的余地等原因,这种做法往往不能持久。利用网络上提供的在线收听服务,可避免上述种种弊端,既能分层次地有效训练学生的听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养成天天听英语的好习惯。目前,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线收听的节目有:美国之音英语特别广播节目(www.voa.com/special)、外语世界网中的《听读新闻》(www.yeworld.com)、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www.cri.com.cn)等,这网站广播语速中等,材料更新及时,生词量不大。为了督促和检查学生的课外自选听力训练,我们每周在课堂上抽一定的时间请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既提高了听力,又促进了口头交际的能力。

3. 网上聊天,发展“说”的能力。

很多中学生用英语“说”的能力较差,这是因为出了课堂就没有用英语口头交际的环境;高考不考口语,也导致学生对口语训练兴致不高。只有学以致用,学生才会感兴趣。所以,我们收集了一批开有英语聊天室的网站的网址,提供给学生,指导他们用文字或语音与国内外聊友聊天。如搜狐(www.sohu.com)、网易(www.163.com)、新浪(www.sina.com)以及美国在线(www.aol.com)、雅虎(yahoo.com)、聊天网(www.chat.com)、世界英语网(www.globalenglish.com)等。我们要求学生先上国内网站。因为那儿的聊友一般都是中国人,聊天难度适当。当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到国外网站,同以英语为母语的聊友聊天。这样,学生便有了良好的语言环境。这种聊天因为是单独进行,学生消除了课堂上的那种焦虑感。通过网上聊天,他们了解了许多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内涵和背景,激发了用英语进行口头、笔头交际的兴趣和动机,提高了用英语说和写的能力

4、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的优越性

阅读是理解语篇及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综合过程.。《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极端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而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阅读教学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信息社会的最明显的标志是信息采集的全面与快捷。而丰富的网络资源较多的是建立在英语语言的平台上的。也就是说,网络空间中有大量英语资料,而这些资料是任何一座图书馆都无法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英语阅读教学可得天独厚.

信息社会的最明显的标志是信息采集的全面与快捷。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来传递、加工、存贮与利用信息资源,而这些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较多是建立在英语语言平台上的。也就是说,网络空间中有大量英语资料,这些资料是任何一座图书馆都无法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英语阅读教学可得天独厚,它至少存在以下三个优越性:

1)广泛性:

网上资源包罗万象,从内容上来看有文化、体育、保健、娱乐、历史、地理、生物、科技、环保等多方面知识,在形式上则有新闻报道、报刊杂志、原版读物、图片图表、分析推理等等。可以肯定它运用语言涵盖了高中教材所涉及或是学生所关心的话题,且可以从多种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共享性:

大中型网站一般都有搜索引擎,如search.sina.com.cn、search.nytimes.com等等。还有的网站,如google(www.google.com)等,则专业地提供中英文材料的主题或关键词搜索。速度快捷的搜索引擎大大方便了教师选材。教师只要确立主题或是材料类别便可迅速找到所需资料,且经过整合后的这些资料可构建材料组,实现区域性的资源共享。

3)即时性: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中阅读材料往往陈旧、过时,而网络上不断更新的动态数据可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相关资料。如学习到The Olympic Games (Unit 10, SEFC 1A) 时,可以在www.olympic.org上找到奥运会的新闻及背景知识,还可以在www.beijing-.org的English版选摘北京申奥的具体进程;再如New York (Unit 13, SEFC 3B)中有大量的篇幅谈论双子塔,教师可从美国相关网站上找出“911”事件的报道作为补充阅读材料。这可以使学生真正领会到通过阅读了解热点问题的乐趣。

教师对于网上下载的素材应进行初步的筛选,本着科学性、多样性、趣味性的原则选出数张网页或文章,然后根据设计意图进行再加工(如注解或替换部分生词、设计阅读任务等)。接下来,我们要根据所选材料的个体特征确定其篇幅、位置与链接次序。重新整组后的同一个相关主题的数张网页可以构成一个材料组,相当于一个子网站。常用的材料排序是按照pre-reading (背景资料)、while-reading(辅助性阅读)与post-reading(拓展性阅读)进行的。科学组合后的材料可以在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补充文化知识的同时,通过激发阅读的自主性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5.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书面表达是学生的又一薄弱环节,课堂上不可能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指导和训练。我们倡导学生通过与网友文字聊天来提高英语写作水平,还引导他们通过向国内外网友发英语电子邮件的方式与网友们保持联系。同时还指导学生上一些组织英语写作训练活动的网站。如:庄子英语网站(www.zhuangzi.com.cn/en),其中的“商务园地”包含着《商用英语》、《交际英语》、《信函英语》等栏目,这些栏目均有相关文体的写作训练;在www.pen123.com中的《即时书信》栏目中有“招聘告示”、“商务会谈”、“履历写作”等数百种不同文体的写作训练,每种文体都有预定的格式,使用者只要填空即可。通过这种活动,学生接受了写作训练,学到了许多写作知识。

五. 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师的角色改变

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教师扮演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有了计算机后,教师的角色则必须重新界定。英语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的认识和调整,应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如地与学生进行真正的交流和讨论,扮演好辅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英语教师的功能应该集中体现在如何把 “信息”转化为 “知识”, 把 “智能”转化为“智慧”。 英语教师已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英语教师需要更高层次的教学能力,真正体现教师的 “教”是为了让学生 “学”得更好的现代英语教学思想.。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可能有多种不同的模式,教师采取的模式将决定他跟计算机教材及学生的关系,也就是他所扮演的角色,可以是旁观者、协助者、主导者或参与者。对计算机及软件,英语教师可以一无所知,一知半解,或有深入了解。他可以是使用者、评价者或者编辑者。

把计算机视为一种媒介的辅助教学模式,英语教师又应当如何周旋于学生和计算机之间呢? 为了促进教学效果,我认为教师不要再以自我为中心,要多给学生表述自主的权利。英语教师应该会做一位辅导者(guide by the side)。譬如,他可以协调学习小组制定学习计划,随时提醒和监督学生不要偏离学习的范畴,以及帮助学生寻求最佳的学习策略。在这里,英语教师的角色包涵了他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角色,而又超乎其上。其实把计算机视为一种媒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对英语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英语教师具有语言的便利,他的知识需要更渊博,该做的事情也更多。英语教师除了需要继续当好传授者、监督者、咨询者和考核者的角色以外,还应是一名网络的使用者、评价者及网页作者或编辑。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英语教学,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我认为教师除了有专业的英语水平外, 还必须担当起以下角色:

1、课件制作员 虽然教学环境发生了改变,教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他要执行教学目的,控制教学进度,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来进行具体课程内容的教学,在网络环境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是常用的做法,它可以将学生的探索式学习规范在一定的情境中,不致偏离教学目标。所以,课件制作是新环境下英语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2、课程辅导员 这是网络环境教学中最关键的角色,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讲课,而是指导,答疑解惑。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学生学习进度不同,使用的课件可能也不一样,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极为广泛,接触的东西多了,疑问自然也更多,作为教师,要能随时给学生提供有效的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3、网络领航员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很多校园网都直通 INTERNET 。这样学生可以方便地从其中获取大量信息。但网络实在是太大了,要找到有用的信息并不容易,另外,网上也存在许多不健康的东西。为了保证学生在网中不迷失方向,英语教师应该对英语教学有用的信息站点做些了解,为学生提供网络导航,必要时可以把有用的信息预先下载到校园网的服务器上。

4、技术服务员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后,作业应该也要有相应的改变,目前比较好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围绕课程内容完成某个主题的作品,这种形式强调知识的应用,避免学生读死书,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很有好处,是一种很值得借鉴的方法,而这也相应要求我们教师要能够为学生提供技术方面的服务。比如,作品中的特殊技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指导和一些素材的获取及整理等。

5、设备管理员 网络环境中的教学离不开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在我们学校,虽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如果我们在这方面下点工夫,对教学过程中设备出现问题会应急处理的话,就能把对教学的影响减至最小。

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环境,教师是第一要素。关键是要靠我们自己多下工夫,在实践中边学边做,这样才能很快地进入新的角色。

六、正确认识网络时代英语教师的角色转变

英语教师角色的变化并不是削弱教师的地位,如果在这种网络环境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教师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师生的交流,那么这种教学必定失败.学生的学习将变成不着边际的漫谈.因此要明确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中,教师只是由场上的 “主演”变成场外的 “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但教师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要大大加强,每一个环节若要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因此教师在整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是削弱了,反而更重要了,教师的作用不应有丝毫的忽视。一个好的英语教师要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要当好组织者、辅导者和合作者。虚实不同的活动空间,让教师的行为呈现了多样性。教师既可在真实的学校中、也可在虚拟的网络中体现教师的角色行为。网上网下只是空间发生了变化,参与者主体没有变,“网上”和“网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应该以统一的视角考虑各个阶段教学策略。

七.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环境,教师是第一要素。关键是要靠我们自己多下工夫,在实践中边学边做,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这样才能很快地进入新的角色。

1. 具有开拓、创新的工作热情

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它需要付出比传统教学更多的耐心,没有高涨的工作热情是不可能尝到成功的滋味的.

2.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英语教师要加强自身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并可以阅读和参加网上新闻组的专题讨论,还可以订阅各种论坛的讨论内容,也可以参加实时交谈,这些都可以提高教师的英语专业水平和教学理论研究水平,此外通过网络还可以了解英语教学研究的最新动向,更新教师的知识和观念,大量接触和体会英语国家的文化,搜集教学和课件制作中所需要的大量资料.

3.拥有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网络开发水平

计算机既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三要素之一,教师对计算机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多媒体计算机教材日益普及的今天,英语教师对计算机的知识可以分为以下五种层次:

第一级:教师兼计算机使用者

第二级:计算机教学课件的制作者并能使用网络软件

第三级:计算机编辑软件的使用者

第四级:教师会制作简单的网页

第五级:教师通晓网络语言

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在英语教学上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教师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们要以计算机为沟通教学的媒介,把网络作为主要的渠道,教师除了继续扮演传授的角色外,更要以学生为中心,制订学习计划、担任辅导者的角色.并要成为计算机及一些重要软件的使用者.教师还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懂得制作教学课件,不断吸取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并学会制作相应的网页.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英语教师的角色转变。我们应当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要有科学的超前意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以适应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中小学外语教学和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乌美娜 《中小学课程网络资源索引》 清华大学出版社,。

顾佩娅 《网络与外语教学》 外语电化教学 第1期

乔治。雅各布斯等 《共同学习的原理与技巧》

Meena Singhal The Internet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Brown, James Dean. “Computers in language testing: Present research and some future directions,”

篇4: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中学英语教学能否达到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换言之取决于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切当地扮演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赏识者等不同角色.一些研究者把教师的角色扮演视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

作 者:刘淑霞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刊 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年,卷(期): 9(11)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   教师角色   转换  

篇5:浅谈新型的英语教师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21世纪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知识都在高速增长,飞速拓展,快速应用。这样一个知识和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信息喷涌、剧增的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人们深知教育是民族振兴和发展之本,全世界的教育在进行着巨大的变革。在此环境下,我国也积极展开了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在为探索一条更快、更好的学习之路做积极努力。小学英语作为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那么,在教育第一线的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就需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积极探索,不断反思,适应更高、更新的要求,成为一批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师。

一、转变自身形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是权威,不是红烛,不是工程师,是“阐释者”不是“立法者”,要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偏执,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积极转变自身的形象,走出教师高高在上的光环,与学生交朋友,给他们以关怀及爱护。

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教师合理的安排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的环境中学到英语知识,学会用英语进行彼此间的交流。通过各种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和形式来引导与指导学生的英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即让学生愿意学、乐于学。教师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让学生明确自己是教育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加强师生间的合作,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念,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教育是师生间的一种交往。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教师在此过程中得到快乐与欣慰,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知识与力量。

二、以人为本,建立新型的学习策略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形式,遵循学习规律,改进学习方式,加强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从而形成自我发展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有效学习策略。学会学习,为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强调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管理与评价、认知、交际等学习策略的培养,这些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并符合“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精神,应该把情感作为教学内容与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在外语教学中,学生做为主体,其主观因素和情感因素都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把学习策略作为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关键是学法,即学习的策略。在外语教学中,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也是由“教法”向“学法”的大转变,让学生明白该怎么学,如何拓展与运用。

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发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以确保学生兼容并蓄。同时,掌握东西方文化,真正确立起“人”在我国基础英语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在处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关系时,坚持把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教育才会变得有意义,学生才能得到他们所需要的知识。

三、师资发展,挖掘自身新型的品质

1.英语教师发展(Teacher Development)与职业化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忠教授在其“Teacher Professi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EFL Teachers in China”报告中提出:21世纪中国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的模式,同时要加强职业发展意识。首先,要考虑在中国英语作为外语教育学背景下的发展;其次,重新审视英语教学的各种变量;最后,对教师角色转换的探索和学习者的心理探索。

教师这个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时代的发展与学生的要求而改变的。教师要融合各种知识于一体,满足社会高知识层面的发展与学生的不同心理、不同要求。

2.从“Teacher Training”和“Teacher Eductiaon”到“Teacher Development”的变化和发展。

最初,人们通用“Teacher Training”(教师培训或师资培训)。经过一段时期之后,人们认识到“training”仅能给教师传授一般的教学技能,属“工匠式”培训,缺乏理论储备。其后,“Teacher Education”取而代之。人们对于教师培训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理论层次,重视对教师的通才教育和智力开发。这种培训理念,不仅关注教学技能、技巧,更注重教师外语教育的理念意识、语言学理论及科研方法和能力培养。近一时期,人们更觉得要使教师不仅有良好的教学能力。懂得外语语言教学理论,还应该使他们有反思和评价自己教学的能力。自然而然地,“Teacher development”(师资发展)一词便应运而生。

以上一切说明,人们对教师素质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变化过程。不言而喻,对于外语教师来说,个人素质的整体化培养就是一个“与日俱增”或“与时俱进”的问题。

3.整合新型的个人品质,谋求个人提高。

根据教师在社会与学生中角色的改变,整合与时代脉搏相联系的一些新型品质,谋求教师自身的更大发展。

学习品质

21世纪是学习化的社会,只有学会学习,做到持续发展,才能适应学习化社会的要求。而教育是一个始于胎教,并伴随一生的不可中断的过程。教师就更应树立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发展的理念,以适应国际、国内现实发展的需要,全方位地学习提高自己。例如:多读有关外语教育最新发展的理论书籍及原文材料;多从事外语教学实践,不断进行改进外语教学的教学实验和实践;可通过自学,在职进修等提高自身发展。

研究品质

教师对英语教学变革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适应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适应。借此机会,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对国内外英语语法的研究。以探究出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理念、自己的想法,并且付诸实践。注意总结,形成书面,使自己的科研水平趋于成熟。

反思品质

关注教师的自我反思。教师可在日常的教学中反思个人教学过程的一点一滴;反思学生的情感变化;反思个人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总结遗漏部分,采取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使自我反思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价值。

创新品质

创新是这个时代各行各业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之一。可见,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创新了,“教育”也是如此。教师要改变“教书匠”的形象,时代要求我们改变我们的教育方法、教育形式以及教育思想,要有新的东西脱颖而出,有更新、更多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丰富我们的教育。而创新要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长期付之实践的研究与总结,对比与沟通形成丰富的革新积累。

新型的外语教师或外语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形成和发展是保证外语教育效率提高的首要条件。可以预见,新型的英语教师以其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育底蕴,全面的个人素质与个人品质,将会成为教育改革大潮中的“领航者”。

篇6:“互联网+”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的应用论文

“互联网+”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的应用论文

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 能否熟练的运用已经成为提升社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网络环境的发展, 社会将给高职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外企就业机会, 因此具有较高的英语阅读能力是应对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 通过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英语技能训练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素质的重要环节。结合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 提出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水平, 着重训练高职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和语言应用水平。通过以学生为中心, 设立课堂内容、制定教学课件, 阐述建构教学理论的学习观和学生观, 从实际应用上提高高职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应用能力, 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根据互联网+的思想教育如何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方法展开讨论。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英语教学; 教学课程改革; 全面发展;

在传统教育课堂中, 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需要专业导师大费精力的培养, 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而互联网+模式却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生很快的转变, 成为一个积极主动、有创新意识的学习者。探究在互联网+模式下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让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 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1. 互联网+理念下对英语课堂渗透的重要性

高职英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的公共基础课程, 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和基奠者。高职英语课堂质量对其他学科学习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高职英语课程已经成为新时代高职生, 在学好专业知识, 提升国际化视野和自身竞争力的关键, 所以将英语学习进行改革势在必行。翻转课堂通过学生在课下时间通过视频学习自主学习新的课程, 实现信息传递, 学生根据在线自主完成在线测试, 对新知识进行内化, 正好符合互联网+对学习者自主承担学习责任, 解决学习问题的标准。互联网+教学中要求学生诸多能力的培养如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这些能力的培养顺应了改革趋势, 又实现了教育改革的目标, 提高了英语学习质量。

2.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引入互联网+的优势

2.1 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接受先进的课程学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 各种短视频的出现, 互联网视频教学时间短、内容覆盖面高、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的优势, 成功的跻身于高职教学课程中去。网络时代的发展, 互联网+资源也在网上传播,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越来越多, 这就极大的方便了学生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网上先进的资源, 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 把互联网+资源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 教学内容摆脱以往受教材限制的情况, 让学生能够足不出户体验到最新型的英语课程, 形成教学与国际相接轨趋势, 为社会培养实用性的复合人才。在教学中引入新的教学模式, 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科技, 发展英语教学的`新模式,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结果。

2.2 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引入互联网+, 能够明显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遇到一些新颖的教学内容, 在心理接受上难免会产生一种抵触情绪。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互联网+, 通过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法帮助学生学习新的课程知识回顾以往的知识, 让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情趣, 引发对英语课程的兴趣, 融恰课堂氛围, 为课程的开展提供动力。所以在信息课程教学中, 合理的运用互联网+资源帮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 可以在课下时间利用互联网+程资源对课上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消化, 真正的做到帮助每一个学生, 让大部分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教课节奏, 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2.3 创新教学模式, 转变教学观念

互联网+资源在互联网上非常多, 教师和学生对于网络英语教学视频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根据网上课程的点击量来判断, 一些点击量较高的课程, 一般在教学内容和制作上较为精良, 能够切实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也可以根据在课程下方的评论区来了解课程内容的优劣。互联网+资源内容在很大方面受到个人喜好的影响, 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网上观看引导学生对课程选择, 或者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对网上的视频进行更正提高, 让内容跟教学课程相一致。互联网课程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受限制, 就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3. 在互联网+模式下发展高职英语教学模式

3.1 利用在线资源, 实现翻转课堂

在信息化技术的传播和网络教学平台的不断的发展下, 教师开始利用慕课 (MOOC) , 微课等教育平台, 将教学内容放到网上供学生课下学习使用, 这些资源逐渐形成教学课件等内容。随后出现了将视频教学与课堂学习相结合, 力图最大化的利用在线资源的新方式。通过将基础知识自测供学生课前自习, 课堂通过各种活动将知识进行内化。随着移动设备的不断完善,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英语学习, 教师可以提倡学生将微视频逐渐变为翻转教学的主要课外学习材料。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的区别不仅仅是课堂时间教授和课外练习时间的空间交换, 其更主要通过在课堂上合理的教学活动, 将知识的输入变成高职英语和课外学习的辅助独立自主完成, 把课堂变成用于学术交流和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输出场所。

3.2 培养学生交流能力, 将知识系统化输出

英语学习过程通常是一个由输入到输出的过程, “输出驱动--输入促成”是语言学习的动力和目标。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产出任务时, 认真的学习输入才能按照要求完成输出, 从而使得教育技术的发展成为学生课内外学习英语的可能。所以, 培养学生的对外输出交流能力是互联网英语教学的重点培养目标之一。英语的交流能力是否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 首先, 语言学习存在文化上的差异, 学生个体不同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些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语法基础虽然良好, 并且具备一定的词汇量, 但是在交流时却让对方感到困惑和不解。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文化的不同, 从而在表达上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利用互联网络教学培养一个好的外语交流者, 首先是利用网络课程学习语言环境文化知识, 调整自己的观点, 让自身学习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学生在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利用网络课程中创建英语场景, 让学生对角色或者场景设定, 根据网络课程提供的语言内容, 让自己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立场上去体会另一种文化价值, 从而更好的锻炼学生的文化交流能力, 培养出能够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佼佼者。

3.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是互联网+培养的重要准则, 在网络英语课堂的影响下, 教师着力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灵活性和交流能力以及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 团队协作就会发挥重要作用。不仅仅是在英语课堂, 包括在其他方面, 尽可能的多加一些集体性合作的教学内容也是非常必要的。高职英语课程应该利用网络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交流。首先,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以及学生特点等方面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例如, 可以安排两个人或者小组之间的合作, 分配学习任务, 成员之间相互协调完成的办法, 让学习过程变成一个积极参与和富有创造性的探索过程, 学生一方面可以分享集体的智慧, 将不同的思维发生碰撞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与此同时, 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也给学生创造出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

3.4 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

基于互联网+教学模式, 采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中, 着重培养学生能够将各学科之间相互支撑, 明确学生的基本能力, 人际交流。把英语基础知识和个人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和谐统一, 将互联网学习中培养的能力, 通过各级细化的方式表达出来, 让翻转课堂英语教育更具有方向性和系统性, 在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上更具有针对性。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将各学科的进行统一协调, 而不是将英语课堂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教师在教学应该运用各个学科的长处, 融入到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去, 积极整合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系统性学习英语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科之间的差异, 做到综合系统性学习。一体化的英语教学模式, 不仅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在英语学科在各方面的延伸上也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充分发挥了英语学科的广泛性, 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高注入新的教学题材。

互联网英语教学课堂作为信息时代全新的教学模式, 通过与微课等教学模式相结合, 给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方向。互联网课堂教学, 是英语教学信息化的迈进, 为英语学习提供了新的教学平台, 为学科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所有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 它都具有自身的延续性和惯性, 所以尽可能的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上研究使用互联网+教育模式, 在其所能触及的范围教学方法模式上进行调整和改革, 让互联网+模式能够在各学科中能够相互渗透。此外, 互联网+的教学理念顺应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改革浪潮, 为当下教育步入信息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曹欢.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英语教学模式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 (36) :97

[2]陈斯佳.基于互联网的开放英语教学模式探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5 (3) :64-66

[3]张宙.基于“互联网+”的高职行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6 (2) :75-80

[4]李思元.“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创新与实施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16 (13) :241-242

[5]彭海涛.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29 (3) :38-41

[6]欧阳倍祥.互联网+教学背景下基于智能手机的英语学习模式研究[J].海外英语.2016. (18) .:37-38

篇7:体态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体态语在英语教学中起重要的辅助作用。记得在讲“水的星球”这一单元时,我让学生做了许多有趣的实验,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这一课中,我们主要谈到了有关水的性质和如何利用水和保护水的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听说能力,我让他们做相关的实验。首先,我拿了一瓶水,一张硬纸片和一瓶花生油到了课堂。学生们立刻被我所带的东西吸引了。当我向他们发出邀请来做一些有趣的表演时,班里的同学各个跃跃欲试。于是,我请了男同学做下面的实验:在盛满水的瓶子上盖上后纸片,用手摁住,然后慢慢将瓶口倒置,把手移开。此时同学们完全被吸引住了,他们发现,瓶子里的水竟然没有流出来。随后,将实验成功的完成的那位同学又得意的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实验图如下:

. 水

(1) (2)

于是我不失时机的发问:What happened? Why? 学生们积极用英语回答了我的提问。接着,我有邀请同学做了另外的实验他们都肯积极配合:把一些花生油倒入盛水的瓶中。同学们发现油漂到了水上。图如下:

(1) (2)

我又向他们提问了相关的问题。学生们积极思考圆满的用英语完成他们的任务。随后我兴致昂然一起用英语谈论了有关水的其他性质和利用水,保护水的话题。收到很好的效果。这节课很轻松。也印象深刻。

在英语教学中,利用体态语进行辅助教学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讲到“bring” and “take” 的区别,“smile” “laugh”的区别,完全可以用体态语表现。体态语也叫身势语如口语一样,身势语也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和文化。芬安格斯 说“肢体语言一旦缺失,那样人就不会成为正常人。”在学校教育中,身势语对于学生促进学生的性格培养起积极作用。老师的身势语会对学生的性格形成有极大的影响。老师准确的身势会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性格。老师正确有益的身势语的影响不仅会表现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而且还会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氛围。事实上,老师和蔼亲切的态度表情会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一步说,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需要生动鲜明和准确积极的身势语使得他们更具体形象。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极大的激发和鼓舞,教学效果也会有显著得提高。一直以来,人们对语言的学习只强调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然而,对于非语言(主要是体态语)交流的手段则不太重视,根据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在情感、态度交流方面,90%以上的信息靠声调的高低和面部表情,即非语言来传递的。可见,体态语在英语教学和实际交际中的重要地位。

体态语言即通过手势、面部表情、眼神、动作姿态、外表修饰等非语言行为来传情达意的一种交流手段。体态语不仅能代替语言交际功能,而且能扩大交流范围,表现或掩饰内心情感,丰富语言,使语言表达更生动、更形象,简洁明了,提供大量信息,深化表达内容等。在英语教学中,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利用体态语可起到以下几个功能:

一、课堂讲授,有利于师生间情感交流,突出重难点,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及记忆。

二、反馈课堂教学信息。

三、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而对于学生来讲,学习应用体态语能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

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体态语,使英语教学效果更好呢?

体态语在课堂上的运用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课堂上如能恰当地应用某些体态语,如面部表情、手势、目光接触、身体距离等会使课堂教学更丰富、深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表情运用的艺术(Facial Expression)

这里所说的表情,主要指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世界语”,一个人的喜、忧、思、悲、恐、惊全都可从面部表情上反映出来。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复杂千百倍的语言。”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如能针对出现的不同情况,运用好面部表情语言,就可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上,脸上保持微笑是对学生的一种赞许和鼓励,而脸部表情疆硬,就会使学生感到困惑。微笑的运用确实重要。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学习英语这一门外语是较困难、枯燥、难以理解的。这样,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使学生产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而微笑正好有此神效。一些教育家曾提出“用爱的微笑去征服学生的心灵。”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使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让学生感到学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包袱。

如何把微笑带进课堂呢?教师平时可以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趣故事,或平时阅读中见到的幽默故事讲给学生听,和他们一起分享,还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些滑稽可笑的课堂故事或短剧。教师平时也就注意培养自己幽默、乐观的生活观。“教育的确重要,却无须板着脸孔待它。”

2、课堂的“第二语言”--手势(gesture)

在课堂教学中准确适度地运用手势,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还可以增加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某一时刻下用手势语来表示教师所想要的学生参加活动的性质。如:在教语言句型时,指着自己的衣着或可能带有的教具,来教“This is a suit ( map, bag, etc. )”或者在教“He is not ……”时就摇手,“He is tall.”就用手指高些或者“She is five.”时,就伸出个手掌。另外,简单的手势还可以表示如“Come here”(前伸一只手,掌向里,向着自己招动)、“It's ok”(向上起拇指)

总之,手势在体态语中是动作变化最快、最多、最大的,而且具人很丰富的表达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手势语用得简练、适当、自然、协调、多样。

3、眼神的运用艺术(eye contact)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从一个人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疑问、好恶及态度的赞成与否。爱默生曾说:“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要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一切。”因此,在面部表情中,眼睛能传神、会说话,最能表达细腻的感情。

教师在课堂上艺术地用好眼睛,有利于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表情及变化中,看出自己的教学效果,辨析学生听讲的状况。

例如,课堂上学生时不时无目换地向棚顶或室之一隅,目光呆滞,那表明他们心猿意马。飞眼左右,低语暗议,则表明他们发现破绽或老师讲错了。眼里迸发欢乐的闪光,表明茅塞顿开……可见,学生眼神里大有文章。教师就应从眼神中了解真实的东西,提高效果。

如何看学生眼神行事呢?教师在讲课时,应不时地用眼睛环视整个课堂,使学生感到你在对他讲课,调动他们的参与感,个别学生听课不认真,也可以通过这种环视,提醒他的注意,督促他认真听讲和学习。另外,局部专注能够对学生进行仔细的心理调查,发现自己的讲授效果如何,可以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打破课堂提问的冷场现象,更重要的可以制止部分或个别的走神或骚动。如老师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课堂效果就不同。会艺术地应用眼神,对教学确实有很大帮助。

4、身体距离的运用艺术(body distance)

人际间的距离也有信息意义,也是一种无声的体态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所处的位置不同,与学生的远近不一,会给学生不同的心理感觉,产生不同的效应。有研究表明,当教师站在距学生2-3.5米的地方,就会产生一种控制效应,如果某个学生不注意听讲或出现行为不当的时候,对待这种行为,只要教师表露出开始向这个学生走去的意向,就会使这个学生不当的行为迅速的改变。

英语课堂上,教师领读时,走下讲台,进入学生的“空间领域”,可以控制课堂,发现和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使课堂变得有生气。做听写练习时,教师一边念、一边适宜的走动,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如果教师与学生距离4-5米远,也许就很难产生这种效果。有些教师曾多次讲到,用电教室(讲台离学生4-5米远)上课没有在小教室上课的效果好。可见,讲究距离在课堂上的应和,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外语教学中,非语言交流手段不容忽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能准确、适当、自然协调的运用体态语,能帮助组织教学,增进师生感情,激活学生学习情绪,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等作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将非语言交流手段利用起来,突出“哑语”的作用,使之最优化地为英语教学服务。

作者:杨雪琪

200 4 月25日

篇8: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stone32

摘要:素质教育、中学英语教师知识素质、建议

关键词:英语素质教育要由具有良好素质的英语教师去具体实施,高素质的教师是完成素质教育的保证。本文简要分析了目前中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并阐述了在新形势下英语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人类进入了二十一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基础英语教育改革更深入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普及英语和培养英语人才,是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和适应21世纪公民素质的需求。因此新世纪对英语教师素质提出了高要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教师应该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思想宽广,知识渊博,有组织实践能力,能运用好的教学方法施教,有从事教学科研的能力,能不断产生优良的教学成果。只有高素质的外语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显然,英语素质教育要由具有良好素质的英语教师去具体实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完成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因此,实施英语素质教育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英语教师队伍。

一、目前中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纵观

1、整体学历层次低

目前全国英语老师约50万,其中教师平均合格率低于65%,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目前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约474000人,承担着约5000万初中生和769万名高中生的英语教学任务,在这些教师中,学历教育合格率初中教师为84.4%,而高中教师仅为43.8%。这组数字足以说明英语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层次低。

2、水平参差不齐

据调查表明,在全国各所中学里,英语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有高中毕业生、自学成才者、中专毕业生、改行教外语者、大专毕业生、本科毕业生等等。

3、各地区英语水平发展不平衡

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相比,因为对外开放政策,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中、小学英语教师整体水平较内陆地区强。城乡相比,城里学校英语教师的素质比乡村学校的要强,这是因为乡村中学条件较差,大专生不愿去。平川与山区相比,平川的英语教师水平要高一些,山区交通不便,相对落后,英语教师流失严重。

4、普遍存在英语听说能力差

绝大部分中学英语教师从没有机会去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也很少有机会与母语为英语者对话,缺乏英语语言环境是大部分英语教师口头表达能力、听力差的主要原因。另外中学外语教师教学任务重,疲于应付日常教学活动,很难抽出时间进修。

5、缺乏英语教学法理论素养和教研能力

我与同行的体会,一是在外语教学中,大部分英语教师只注重课堂上根据自己认定、熟悉的教学方法来授课,不注重系统的外语教学理论方面的学习和研究;二是受“应试教育”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把英语作为语言知识而非交际工具来教,师生都 忙于“题海战术,无暇顾及教学理论研究;三是在许多中学中,图书室缺乏有关中外外语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因此中学英语教师普遍缺乏外语教学法理论素养及研究的能力。

6、知识单一

目前我国许多中学英语教师大多知识单一。由于师范院校、教育学院等没有很好突出师范性,培养出来的教师往往重视英语语言知识,忽视对目标语国家的人文知识和风俗习惯的全面了解,忽视对语言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的了解,只能机械地将教学模式定为“刺激--反应”的句型操练,缺乏在语言交际中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组织活动。

综上所述,我国中学英语教师队伍的素质令人担扰,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提高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我认为,完成这项任务,必须制定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其一,在全国高考英语试题中加上听力测试,以引起广大师生在平时英语教学中对听力的足够重视;其二,保证国家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招生生源的质量,保证优秀的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充当中学教师,这样,中学英语师资情况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其三,改革师范类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比如设置音乐、美术、电脑、外语教学法理论研究,中外文化比较及文学欣赏等课程,培养多方面素质的外语教师;其四,加强外语教师培训。教师培训是提高目前我国英语教师素质的一个途径。

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是无需争辩的事实。由于知识日新月异的更新、外语教学的改革、西方语言学习理论和语言习得理论的引进和普及,“交际法”广泛地运用,且不说学历、资历水平欠缺的英语教师需要培训,英语本科毕业生也完全有必要接受新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的教育、以及加强英语语言素质的训练,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教学法和教学实践能力。

中学英语教师除加强七项基本技能: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电脑、外语、组织教学的培训,还应具备英语教师特有的素质。

二、中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全面实施,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第一,转变观念是前提;第二,建立新的评价制度是关键;第三,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根本;第四,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是核心。”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高素质教师具备哪些素质呢?如何才能使自己成为这支高素质队伍当中的一员呢?我的体会为,中学英语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1、思想素质和身心素质

具有高尚的道德水平。具体说,就是要求教师必须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热爱学生,对学生应全面负责,遵纪守法,行为文明,严于律已,为人师表,具有正确的政治态度和世界观、人生观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

2、扎实的专业知识

一个英语教师,除了教师应具备的师德以外,最重要应具备的素质是英语专业素质,有较强的运用英语能力的素质。也就是说,英语教师最起码应具备听、说、读、写、译的素养。英语教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我国中学英语的教学原则要求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尽量使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用英语进行讲解,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另外目前新教材所提倡的现代交际教学法对教师运用英语交际能力的要求更高。所以,要想胜任当今的中学英语教学,教师必须有过硬的专业水平,否则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更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3、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一个外语教师除了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之外,还要有教学理论水平,以及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发挥优良而正确的指导作用。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不是单一的。目前英语教学法有很多,比如视听法、听说法、认识法、交际法等。这些教学法理论依据是某些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因此,每一种教学法都有其优点。中学英语教师只有学习这些外语教学法理论,吸取其精华,把理论与教学经验相结合,并付之于实践,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4、中外文化、知识素质

目前中学使用的新初、高中英语教材具有重视培养思想、情感和提高文化素质的特点。编选的课文体裁广泛,涉及中外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名人传记、传统节目、卫生与体育、学习方法、行为规范、社会科学、人际关系、环境保护、娱乐活动、饮食文化、生态平衡、禁忌幽默、能源交通等话题,围绕这些话题的教学材料都体现了中外文化。具有时代感、思想性和真实性。教材生动地展示了东西文化的差异。目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增进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发展学生智力、提高文化素养。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必须吃透教材,对中外的人文知识和风俗习惯等有全面的了解。

下面列举高二下册中几个单元的话题和主要反映的主题思想如下:UNIT13“SATELLITES”一文了解卫星知识和用途,激发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和热爱。UNIT17“LIFE IN THE FUTURE”一文展望计算机的未来发展以及节约能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了解东西文化差异。总之,新教材的每一册的每一个单元、每一个主题都注重中、西方社会文化知识的渗透,这要求教师在这方面加强修养。

5、使用电化教学能力的素质

21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时代。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比如,幻灯机、录音机、电视机、放影机,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工具。同时,要求教师能制作简单的教具和操作电教音像等教学设备;懂电脑,能进行课件制作。使用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了一定的外语环境,增强语言交际的真实感,提高学生的求知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因此英语教师必须要学会熟练使用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而且也应懂得有关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

6、音、体、美、劳基本技能的素质

一个具有一定的音乐、体育、美术、劳动技能的英语教师能使课堂教学活跃,调动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如果英语教师不具备一定劳动技术知识、也没有任何劳技的实践经验,那么英语课上只能照本宣科,无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显然,一个性格外向、爱好运动、能歌善舞、心灵手巧的教师易与同学们打成一片,更善于用英语进行多种形式的交际。

不难发现当今中学英语教师应是一个多方面发展的综合人才,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为了适应新世纪日新月异的教改的需要,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就须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广大英语教师还须进行继续教育。

三、我的建议:

1、边教边学,在职进修。经常订阅各种英语读物,如:《英语世界》《21世纪报》、《英语学习》等,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和知识面;多阅读各种英语教学理论书籍,提高个人的教学理论水平;利用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电脑等现代化工具,训练自己的听说能力,另外,可进行函授或在职进修。

2、参加外语进修班、在职教师利用寒、暑假期间接受外语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培训。最好每年都进行培训。比如,去各地的外语学院、教师进修学院。

3、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比如外语教研室或学科组织“说课、讲课、评课”活动、进行专题经验交流,撰写教研论文及鼓励教师总结教学经验,著书立说等等,提高教师外语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4、各校、各地区间互相交流活动。学校之间互派教师,可请水平高的教师到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或地区讲优质课、示范课。

总之,我们认为教师的素质不能只拘泥于某一方面,应该是多方面的,诸如政治思想修养,哲学修养等。教师的素质与学生的素质、教学质量密切相关。教师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完善自己、提高自身修养,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每一位普通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书目:

(1)胡春洞《英语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张正东《外语教育学》科学出版社,

(3)《教育学》、《心理学》师范大学公共课教材

(4)郝丽红《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教育探索.5

(5)张维德《新世纪教师素质谈》班主任工作

(6)李先诗《素质教育对外语教师的素质要求》中小学英语活页文选

(7)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

(8)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中国和平出版社

提纲:

一、中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纵观

1、整体学历层次低

2、水平参差不齐

3、各地区英语水平发展不平衡

4、普遍存在英语听说能力差

5、缺乏英语教学法理论素养和教研能力

6、知识单一

二、中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思想素质和身心素质

2、扎实的专业知识

3、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4、中外文化、知识素质

5、使用电化教学能力的素质

6、音、体、美、劳基本技能的素质

三、我的建议

1、边教边学,在职进修

2、参加外语进修班、在职教师利用寒、暑假期间接受外语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培训

3、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

4、各校、各地区间互相交流活动

篇9:浅谈英语教师的“从旁指导”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交际法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教师的“从旁指导”。所谓“从旁指导”,就是启发诱导学生大胆地说英语,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操练机会。

“从旁指导”与“讲授──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针锋相对,绝不意味降低了教师的作用或对教师的要求。虽然教师讲授的时间减少了,但是他们组织课堂教学的任务增大了。道理很简单,把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让他们多说多练,当然要比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难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从“听说法”到“交际法”的一个重要转变是师生的角色。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听说法”教师是主导,是操练的指挥官,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指示、命令,是被训练者。在“交际法”的原则下,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到“从旁指导”的作用,安排、组织活动,分析学生需要,提供咨询,而学生成为主要活动者,他们之间有时合作,有时又是竞争对象。

具体地说,教师如何“从旁指导”呢?

一、端正学生的思想:英语是一门技能,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掌握

教师在采用一种教学方法时,首先要让学生在思想上接受这种方法,以后的课堂上他们都会更好地配合教师。因此,新生的第一堂英语课,我总要对学生说:不要把英语看作象历史、地理、物理这样的学科,而要把它看作象打字、游泳、踢足球这样的技能。技能的熟练掌握只有通过反复实践,通过打字的实践学会打字,通过跳到水里游才学会游泳。学会讲一种外语则要通过反复重复其基本句型和词汇项目直到它们变得脱口而出。不要厌烦重复、背诵、操练。

对学生是如此要求,我自己在思想更把英语当作为语言习惯,就像培养其他习惯一样,通过慢慢地、经常不断的重复来培养学生的英语习惯。鉴于公认言语句型是语言的基础,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口语句型。

二、课堂上尽量使用英语

英语教学中,尽量使用英语,控制使用汉语,是英语教学目的所决定的。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实践证明,只有在教学中加强英语实践,多使用英语,让学生大量接触英语,并沉浸在使用英语的氛围中,才能有效地排队母语的干扰,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使学生尽快地习惯于听陌生的外语语音。

英语教学中尽量使用英语,一般可以运用以下一些方法:

1.尽量使用英语组织教学。例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可多使用英语课堂用语。凡能以英语表达的,如讲解、练习、测试和安排、布置家庭作业以及奖励、评讲等,都尽量使用英语,避免使用汉语。

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心理、英语语言能力的特点,使用的语言应简单易懂。

2.使用直观手段。如实物、图片、教师的动作、表情和课文情景等。学生可以跳过母语。直接把英语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

3.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逐步提高,适当用英语解释英语。只要教师用的都是学过的词句,开始说得慢些,适当重复,加上学生的积极配合,学生是不难听懂英语解释的。

三、坚持大量重复和操练

英国语言学家埃克斯利(C.C.Eckersley )说过:“语言教师最有害的缺点和最流行的通病是讲得太多。他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一般来说,教师在操练课(如学习口语)上讲的比例最多不应超过25%,而学生应允许讲75%,即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解时间,想方设法以学生的操练代替讲授,使学生通过操练掌握语言点。这种做法可体现在让学生背诵对话,有用的文章段落;做大量的替换练习,从句型练习到交际等。

比如说。为到新单词popular作“流行、大众喜爱的”解释时, 我马上请同学翻译、造句。孤立的单词难记住,对这个单词加以运用才容易掌握。可用句子有:

──“Which popular song do you like?”

──“The popular song I like is ……”

每次叫两位同学,一问一答。

或者可以翻译:“他是位受人欢迎的作家”等。口头操练的句子,句子要短,而且尽量没有生词,书中例句一般不适合口头做,在备课时,都是要编写一些简短的例句。

又比如,学习口语“你是哪里人?”,我先在黑板上写出基本句型:

问:Where are you from?

或 Where do you come from?

回答:I'm from+地名

然后要求学生互相问问题, 可以同桌练, 也可以请同学起来goon doing,形成“链条式”对话。

如学生A问学生B:Where are you from?

学生B:I'm from Xiao shao.

学生B问学生C:Where do you come from?

学生C:I'm from Wen zhou.

多数学生都喜欢用英语问问题,在提问过程中,他们就将外语当作进一步了解周围环境的交际工具来使用。

学生有一定基础后,可做较高层次的练习,根据指定情景自编对话。

四、尊重学生,建立平等协作式的师生关系

学习英语,抑或学习任何科目,都是师生共同合作的工作。教师对学生友爱、同情的态度使师生双方都能发挥各自的长处。纪律必须要有,但纪律应建立在友善的严格要求的基础上。

中学生生理上、心理上都有明显的变化,特别是自尊心很强,对外界反应十分敏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进取精神,多鼓励学生。

“怕错”,是学生学习英语对心理上的主要障碍之一,年龄越大,怕错心理越明显,教师要通过表扬他们练得好和他们的进步来帮助他们;对较好的学生提问较难问题;如果学生练习中出错了,一般不纠正,教师只需把正确的答案说一遍,或让几个学生再问答同样的问题,使出错的学生意识到正确的说法;对于学习差的学生,通过耐心和鼓励让他感觉到自己也正在前进;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对那些胆怯、内向型的学生特别鼓励。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学中的趣味性问题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课题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等情况,尽量运用最优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教师要用热情、投入、精力、认真细致的备课,让全班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并渴望使用英语,不论在哪些教学方式上都不停留过久,以免学生厌烦失望。

教学中尽量使用简笔画、课堂游戏、讲故事、演话剧、童谣、小诗、绕口令、猜谜、唱歌、课外活动,使师生都感到轻松愉快,从而使师生配合富有成果。

总之,交际法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为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从旁指导”的最终任务是使学生养成英语语言习惯,引导他们走向令人兴奋的、自由交际王国。

篇10: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关于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外语教学界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本文拟通过对这两种观点的评析,概略阐述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特别是初级阶段教学中的作用,以期引起外语界同仁对这一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

反对在外语教学中使用母语的观点,是随着本世纪初直接教学法(Direct Method)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的。直接法强调通过外语本身进行会话、交谈和阅读实施外语教学,明确提出外语教学不应使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用形式语法。虽然直接法已不那么时髦,但它的影响却相当广泛。

本世纪60年代,以英国学者为主,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又登上了外语教学的“舞台”。交际法提出,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学生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反对以语法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又摒弃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它的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外语学外语”(English Only Approach),主张教会学生语言的不同功能(function)、使用语言的方法等等。这也就承袭了直接法轻视母语的观点。交际法影响颇大,它的倡导者和追随者则纷纷著书立说,来宣扬它的理论和方法。让我们回顾一下近年来在外语教学界颇具影响的几本书。 Hubbard等人著的 A Training Course for TEFL 和Haycraft的An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两本书根本没涉及到母语的作用,Harmer所著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只在4处偶尔提及,Gower和Walters合著的 A Teaching Practice Handbook没有提及母语的作用,却警告人们不要滥用母语。在一些称为“人本主义”(humanistic)教学著作中,如 Moskovitz的Caring and Shar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和Sterick的Teaching English a Way and Ways也没涉及到这个问题。我们知道,语言是与思维直接联系的。那么,有多少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完全脱离母语,而仅用外语思维来进行交际呢?

80年代以来,又有强调外语习得的说法,其代表人物克拉申曾讲过,学习的语言与习得的语言在人脑中是分别贮存并且分别运用的,而且从有意识地学习到的语言中不可能产生自发的语言,一个人要想习得语言,必须通过有意义的信号参加到交流信息的语言中去。由于上述种种理论影响,人们似乎可以得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没有什么积极作用的结论。因此,外语课堂中不宜使用母语进行教学。

上述诸理论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我国的外语教学。60年代,直接法逐渐在我国试用,80年代,交际法又影响到我们的外语教学。客观地讲、这两种教学法对我们的英语教学产生过积极影响,直接法使我们注意到口语训练的重要性,交际法使我们注意到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但这两种方法都反对在外语教学中使用母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在我国方兴未艾。大量的说英语国家的教师执教于我国大中学校。其中有些是称职的(qualified),但也有一些是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unqualifed),雇请他们的原因往往仅是因为他们是讲英语的本族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绝大部分不懂汉语。开始一段时间里,学生对外籍教师的“全英化课堂”(all English class。)感到新鲜,因此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尤其在口语训练方面,更是受益匪浅,我们似乎因此可以得出学习外语就要忘掉母语的结论。但结果如何呢?学生和外籍教师之间产生了摩擦,学生报怨不懂的知识外教不去教,对已掌握的东西外教却讲个不停。甚至有的学生拒绝去听外教的课,与开始的积极性形成明显的对比。当然,这其中原因很复杂,有文化差异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学生自身的因素。但我们是否已认识到:教师不懂学生的母语,外语教学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呢?

主张在外语教学中肯定母语作用并非新的观点,这我们完全可以在外语教学理论中找到依据。只是伴随着各种新的理论的冲击,我们似乎把它淡忘了。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每一位外语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都在琢磨母语(本族语)和目的语(外语)有哪些异同。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斯大林讲:“思想的真实性是表现在语言之中。”语言与思维是直接联系的。母语与思维的关系和外语与思维的关系有共同的地方。这就是说,外语作为一种第二信号系统,在实现它的功能时,可以同母语一样,与思维直接联系。但是讲到母语与思维和外语与思维的共同点的同时,还须承认,他们之间还存在着重大区别。这些差别主要是由掌握母语与掌握外语的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所决定。一个人学习和掌握母语都是自幼开始的。幼儿学话的过程是和言语器官的成长、发育过程同时进行的,也是和思维的过程相辅进行的。因此,这个过程是和思维能力的形成同时进行的自觉过程。而作为成人学习外语的过程完全不同。他们的言语器官和思维器官已发展成型,他们的思维已和母语建立了直接和牢固的联系。母语和思维的联系是自然的,而外语和思维的联系却要把思维从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这个过程是不能离开母语的。直接法恰恰忽视了这一点,给外语教学带来了不必要的困难。

下面我们再从翻译教学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和对比法(Contrastive Method)的使用中看母语的作用。翻译法名目较多,但我们可给它下一个简单的定义,那就是:用母语来教外语的一种方法,它的特征就是母语与所学外语并用,在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始终是母语和所学外语打交道。在我国大中学校的外语教学中,翻译法所创建的翻译教学手段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和有效的教学手段。首先,翻译法利用学生的理解力保证了学生确切理解外语词和句子的涵义,特别是在外语学习初期,翻译可以使学生摆脱推测、猜想的困惑,避免对外语词句造成理解不确切的情况和因而养成的一知半解的坏习惯。确切理解在外语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所学的知识才会牢固,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会大大发挥。其次,翻译法使用方便,不需要什么教具设备,在初学阶段节省了教师讲解新材料的时间。例如,教师在教“revolution”,“brave”,“work”,“minute”这些词时,只要告知它们分别相当于汉语中的“革命”、“勇敢”、“工作”、“分钟”,而不必去阐述这些词的意义,就可着重讲解这些词跟其他词的搭配关系,帮助学生掌握它们的用法。但在教学中过多依赖翻译,教师就会觉得如果某一语言点未给学生译成母语,学生就不可真正理解。这样,也就忽视了两种语言形式语义语用方面的等值特征(translation equivalence),而一味求助于生硬的翻译,势必走上把两种语言进行机械对比之路,这也是翻译法失宠的主要原因。无论如何,翻译法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创建了在外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理论,这一点已为广大外语教师所接受。近年来,直接法、交际法、功能法(Functional Method)的出现把翻译法推向了对立面。然而大多数外语教师并不随波逐流,而是冷静思考,不少教师在学习了新的教学法后,采取了折中法(Eclectic Method),在保留翻译法优点的基础上,广采各家之长,加强听说训练,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Atkinson谈到EFL教学中母语使用问题时,主要谈了对比在教学中的作用。由于学习外语的人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白板(tabularasa),只要有机会学生就会无意识地在头脑中把所学外语与母语进行对比。他认为,我们的教学应顺应这一自然现象,而不应阻止其产生。例如,英语中的塞音和塞擦音有清音和浊音的区别,互相对立,构成不同的音位,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汉语普通话的塞音和塞擦音都是清音,没有浊音,却有送气不送气的分别,而且成对出现,构成不同的音位,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果外语教师一开始就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就不会用送气不送气的对立去替代清浊的对立,也就能够读好浊音。

最后以人本主义教学法(Humanistic Approach)谈谈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人本主义教学法,又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Student Centred Approach)。它的主要原则就是发展人的价值观,加深自我认识和对他人的了解,对人类感情要有敏感性,使学生积极学习并积极参加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主体作用。基于这样的原则,在外语教学中,特别是在初级阶段,把母语作为辅助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解释某一语法项目(如动词的时态)而类似结构母语中又没有时,授课中,尤其给较差的学生作个别辅导时,母语的使用就显得十分必要。

在这场关于母语在外语教学中有无作用的讨论中,我们的结论是:外语教学中可以利用母语,发挥母语的必要作用。同时,必须注意,使用母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所学外语,用外语进行交际。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排除母语的干扰,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母语的滥用,防止其反作用。

篇11: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江苏省滨海中学 唐为荣

《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认为,“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人的语言能力以他的思维为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应该从他们的思维能力入手。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这是因为,创造性不仅受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个性的巨大影响。比如,独立性、冲动性、幻想性、自制性、有恒性等都是创造性人才的共同人格倾向。同时,大量研究显示,凡是有高度创造性的儿童和成人,在其早期的经验中,都具有充分的独立,有较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反之,则没有什么创新的表现。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在中学英语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颇具深远意义的。

研究表明: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有两次大的快速发展,一次是六岁至八岁,另一次是在九岁左右,但这两次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有具体思维的参与和协助。而依赖于视觉、直观的简单推理能力到十一岁已相当发达,纯逻辑关系判断形式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要到十二岁以后才能发达起来。而初中生正好处在十一至十五岁之间,已具备了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正是发展、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些做法:

①、游戏法

做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深受同学的欢迎。轻松、自由的气氛使学生消除了紧张,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并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开动脑筋主动探索知识,发展创造思维。

猜一猜。在学过表示颜色的形容词、交通工具名词、食物名词等和一般疑问句后做猜一猜的游戏。教师拿一个苹果或桔子放到书包里,让学生去猜:SA:Is it a pear?T:No,it isn’t.SB:Is it an egg?

T:No,it isn’t.SC:Is it a banana?T:No,it isn’t。SD:Is it an apple?T:Yes,it is.这种游戏可让学生两人一组来练,也可以变一下猜的话题,如猜朋友、字母卡、颜色等。学过in,on,under,behind介词后让学生做“Where is it/are they?”“Is it/Are they in the desk?”等等问答游戏。学过数词后做“Bingo”游戏或“Next”游戏等。根据所学内容安排游戏,以培养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②、竞赛法

它是通过竞赛、迅速联想来训练学生快速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在学完表示颜色的形象词后可设计这样的竞赛:全班分四个组或八个组,每组派八名同学,每个同学到黑板上写一个单词,最先写完的组得8分,依次为7、6、5、4、3、2、1分,然后再加单词分,对一个加1分,总成绩最高者为第一。这样的竞赛紧张而热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这类竞赛可以在学完动物、家庭成员、教室内有关物品、服饰、交通工具等词后进行,也可以让学生将答案快速写到一张纸上在规定的时间内交上,最后将各人得分加在一起,得分最高者为第一。在学完字母后可设计这样一道题:写出含有音素[i:][ei][ai][e][ju:]的字母。

③自由对话法

情景:学完第35课后,三个同学一组,其中一名扮演新生。自己设计,准备两分钟,然后各组表演对话。

Group A:李××、吴×、杨×三位同学,其中杨×扮演新生。

Li:Hi,Wu Shuang.

Wu:hi,Li Beidi.

Li:Who’s this girl?(Pointing to Yang lin)

Wu:She is Yang lin.

Li:Can you spell her name?

Wu:Yes,Y-A-N-G-Yang,L-I-N-lin.

li:What class is she in?

Wu:She’s in class Eight.

Li:Is she a new student?

Wu:Yes,she is.

Li:Is she number 12?

Wu:No。She’s Number3.

Li:Oh,good. Thank you. Yang Lin,this way,please. Please sit here.

Yang:Thank you.

Li:Thank’s OK.

Group B:苏××、房××、杜××三位同学,其中苏××扮演老师,杜××扮演新生。

Su:Today we have a new student.He’s Du Jinbo.Fang Fenghui,this is Du jinbo.This is Fang Fenghui.

Fang:Hello,Du Jinbo.

Du:Hello, Fang Fenghui.

Fang:What row are you in?

Du:Sorry,I dont’t know.

Fang:Excuse me,Mr.Su.What row is he in?

Su:He is in Row Two.

Fang:Thank you.Do Jinbo,you’re in Row Two.

Du:Thanks.

Fang:That’s OK.

Du:And what row are you in?

Fang:Oh,we’re in the same row.

Du:Good.

通过这种训练,学生逐渐会从单纯的方法模仿,发展到思维模仿,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每学完一个对话除了让学生扮演外,还让学生根据所学对话和旧的知识创设情景自编一个新对话,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激情。

④看图说话法

它不仅能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还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学完第88课后让学生看一幅图(图中一个男孩骑着自选车),考虑三分钟,自编一段对话介绍这幅图。如刘××编的对话是:

--What’s that?(Pointing to the Picture)

--It’s a picture.

--What’s this in the picture?(Pointing to the bike)

--It’s a bike.

--What’s the boy doing?

--He’s riding the bike.

--Where’s he going?

--He’s going to school.

⑤、比较法

它是就某词或谈话要点作为求异点,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如让两名同学介绍自己的卧室,然后找另外的同学说出他们卧室的不同点,或由同桌同学谈论学习用品摆放位置的不同。如:

SA:Where is your pen?

SB:It’s in the pencil-box。where’s your pen?

SA:It’s on the desk.Where’s your bag?

SB:It’s in the desk.

运用词汇教学中的同义词、反义词、同音异义词等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写出若干组反义词:big-small,full-empty,new-old,light-heavy,young-old,up-down,close-open等等。

⑥、串联法

一词联想,群体记忆,以已学的词汇为基础,横向联系、扩展,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之在地词联想中展开。如:学动词时,就要由动词原形联想到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联想到现在分词和过去式、过去分词;在学习国家、语言名称时就要将其人民、首都、货币等联系在一起,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符合中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

fly-flies-flying-flew-flown,Britain-English-London-pound.

⑦、造句法

就是以某一词、词组或句型为求异点检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变通性。如:on duty

Who’s on duty today?

I’m/She’s on duty.

Are you/is li Lei/Aren’t you on duty today?

I’m not on duty and you’re on daty today.

又如用It’s time to do sth.说出如下句子:It’s time to swim.It’s time to go home. It’s time to have a rest. It’s time to play football.It’s time to watch TV.It’s time to throw a frisby.It’s time to go shopping.It’s time to have a cup of tea.It’s time to fly a kite.

经过实践与探索,学生在课堂上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

⑧、启发式法

在学生通过自学和对课文内容熟练掌握后,再来学习课文中的语言知识。采用的方法通常是学生提问,师生一起讨论解决。在讲解句型和语言点时,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讲解方法。有中英互译,有听有说,有自由造句。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练习,使课堂生动活泼,创造一种师生平等的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活跃而不疲劳的状态。如句型:“such...that...”与“so...that...”时,采用下列步骤:

⑴指着讲台说:It is such a heavy desk that I can’t carry it.

让学生听、复述并翻译,再启发学生用so...that...来表达:

The desk is so heavy that I can’t carry it.

接着问学生:Can we express it in another way?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Yes,we can say:“The desk is too heavy for me to carry.”

接着又问:Can we use “enough”to express this?

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Of course,we can also say:“The desk is not light enough for me to carry.”

⑵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句型,并指出这些句型的注意点。

such+a/an+(adj.)+n.(sing.)+that

such+(adj.)+n.(pl.or abstract)+that

so+adj./adv+that

too to

enough to

⑶启发学生用此句型自由造句,顿时课堂活跃起来,学生造出了各种不同意思的句子,从而达到了基本掌握该句型用法的目的。然后又引出了别的句型:

①so+(adj.)+a/an+n.(sing.)+that...

This/it is so heavy a desk that I can’t carry it.

②too+(adj.)+a/an+n.(sing.) +to

This/it is too heavy a desk for me to carry.

通过以上这些方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可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巩固了旧知识又教会了新的语言知识,既掌握了一定的知识要点,也提高了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灵活地接受和运用知识,这样使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老师教起来得心应手。

地址:江苏省滨海中学高二英语办公室 唐为荣邮编:224500

电话:4981233

篇12:典型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摘要] 本文围绕“典型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这个话题,结合自己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一、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二、强化知识记忆,三、有助于能力培养,四、有助于课堂活跃气氛的形成,五、有助于师生默契的形成,六、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等六个方面对典型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好处和自己的一些做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典型句 英语教学 应用

英语是一门工具性语言,着重在于使用。当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时,习得是非常重要的。英语中有很多句型,掌握典型句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典型句。 句型教学虽与语法教学、课文教学有关系,但又是相对独立的教学领域,在中学往往把句型教学作为语法教学和课文教学的“附庸”,致使学生掌握的句型不够系统和熟练,使学生改变不了用汉语表达方式来套英语的习惯。 句型是从口语和书面语的无数句子中概括出来的句子模型或模式,有代表性和常用性的特点,从根本上说是模仿、套用和活用的典型造句套路。 典型句就是这些句型中最有代表性的句子。选择典型句要考虑:(1)结构上要有代表性,掌握了这个句型,能够举一反三;(2)语言上要通俗易懂,既容易上口,又便于背诵;(3)内容上要生动有趣。这样对东西典型句产生了兴趣,就愿意多读,读熟了就能由此及彼,能触类旁通。 本人在几年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探索典型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现在就典型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与广大同仁进行交流。 结合典型句进行教学有助于: 一、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常有一种总的心理压力,觉得语法规则太多、词汇意义太活、课文太长、记忆吃力、理解困难、表达更难,思路茫然,通过句型和典型句教学,这种心理压力可以显著减轻。 句型教学起一种化繁为简的作用,将典型句作为一个支撑点,把语法规则、词汇搭配、课文语言重点都包罗在内,练熟之后,学生会感到英语并不复杂。 典型句教学可以起到化零为整和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英语中词法和句法都自成体系,概念、定义、用汉语表达的规则、例句、例词等抽象而零散。使得学生既难记又难用。通过句型和典型句教学,使规则寓于模式和公式之中,简单直观。

二、强化知识记忆 结合典型句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记忆。如:used to(过去常常) 和be/ get used to(习惯于) 的用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混淆。我们就可以给学生几个典型句让他们练习记忆。如例:(1) There used to be an apple tree behind the house, usedn’t /didn’t there?

(2) There used to be a shop at the end of the road.

(3) He used to get up late.

(4) He is used to getting up early in the morning.

(5) She is getting used to living in the countryside.

我们可以把例(1)在“There used to be”这种句型上作为一个典型句来记忆。这样既记住了“used to” 这个短语,同时也练习了“There be”句型以及其反义疑问句句型,并且这个句型在我们的日常练习、测试和大型考试中经常出现。把第(4)句作为典型句来记可以使学生记住:be/get used to (to 为介词)后面要加动词的 –ing形式。也可以把(3)(4)句整合成一个更典型的句子:(6)He used to get up late,but he is used to getting up early now.通过例(6)就可以使学生正确使用 used to 和 be/ get used to 这两个重要的短语。

三、有助于能力培养 结合典型句教学,有助于能力培养,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例(1)I have 5 pencils,3 of which are red. (2)He has 3 sons,none of whom is a college student.(3)The old couple brought up 3 children, none of whom is their own.我把例(1)叫做“五支铅笔”句型。这是一个包含有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复合句。定语从句在高中阶段应当是一个较重要较难的语法项目。通过这个句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定语从句。使学生熟记这个典型句,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触类旁通。这个非限制定语从句是由“数词+of+ 关系代词/关系副词”构成,形成“数词+ of +which / whom”结构,可以扩展到“不定代词+ of + which/ whom”,形成 “all/ none/ few/…+of + which/ whom”句型。通过这个典型句的记忆和练习,使学生见到这样的句子就应想起、认出这个句子是“五支铅笔”句型,他们就能正确使用该句型,起到培养能力的作用,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四、有助于课堂活跃气氛的形成 英语教学中过多的讲解会使得课堂气氛沉闷,不活跃。利用典型句进行教学,会使英语课堂上过多的讲解变为,以精讲多练为主的课堂模式,语言就应该是在使用中进行学习。当在讲练中遇到讲过的句型时,就提醒学生,这是我们讲过的典型句,让学生自己思考,想出典型句,再让学生造出几个类似的句子,这样学生会很活跃,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努力思考造句,使课堂气氛活泼。 当遇到:We were having supper when someone knocked at the door. 时,启发学生思考,学生会想出如下句子: We were watching TV when someone knocked at the door.

We were watching TV when the electricity was cut off.

We were having supper when the telephone rang.

五、有助于师生默契的形成 结合典型句教学,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默契的形成。师生间的默契一旦形成,就会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更为自然顺利,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正如上文所述,当教师指出某句或某个习题是我们讲过的典型句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想出其他例句。当遇到 “He has a lot of books, none of which is in English.”时,我就说这是我们的典型句,学生 就会接着说是“五支铅笔”句型,这样学生就会跟着教师的上课思路进行,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默契。 六、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如“众所周知”这一短语,我们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假如要表达“众所周知,杭州是个美丽的城市。”我们可以用如下方式表达: It is known to all that Hangzhou is a beautiful city.

As is known to all, Hangzhou is a beautiful city.

What is known to all is that Hangzhou is a beautiful city.

又如:他的话值得考虑。我们可以译做:

(1) What he said was worthy of being thought about.

(2) What he said was worthy of consideration.

(3) What he said was worthy to be thought about/considered.

这样就会使学生灵活地使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会改变学生用汉语思维方式思考,用汉语表达方式表达的情况,使学生形成用英语思维,用地道的英语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 结 语 通过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典型句教学,会使我们的英语教学摆脱那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气氛,营造良好的外语教学环境,使学生乐于学习英语,使用英语,不在把学英语作为一种负担,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以上是本人一点拙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赐教。

参考文献: 1. 胡春洞主编:1990,《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 田竟荣、田荔、柳庆厚编:1995,《外语教学研究》,济南出版社。

作者:贺兆营

篇13:论情感因素在中学英语教学的实施论文

论情感因素在中学英语教学的实施论文

熊小兰 江西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坊学校(330029)

【摘要】情感因素,能优化中学英语教学过程,实现中学英语教学的教育目的,不断培养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态度。本论文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根据情感因素及情感教学相关理论的研究,针对性地提出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有效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效果,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教师随笔

转变教师角色论文

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境、语境设置与中学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多媒体英语教学的感受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再谈中学英语教学的问题

中学英语教学工作计划

互联网电子商务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教师在互联网前的角色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精选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教师在互联网前的角色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