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讨(转)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一日一食一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讨(转)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共含2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一日一食一记”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讨(转)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篇1: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摘 要】

牐犜谟⒂锝萄У闹匾性凸显的今天,面对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严重弊端,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一个课题。本文以研究性学习为突破口,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进行探讨。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目前高中英语教学的误区,并提出此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第二部分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做出解读,确立了研究关节点与突破口。第三部分以理论结合英语教学实践,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与“任务型”教学两种途径探讨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第四部分提出对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思考与建设性意见,旨在推进我国英语教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研究性学习

牐犚唬 问题的提出:

牐牐ㄒ唬┯⒂锝萄У牡匚缓妥饔

牐牭苯袷澜缈蒲Ъ际跬环擅徒,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活动全球化、社会生活信息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劳动市场世界化等等形成了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牐犜谛碌母窬窒拢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强弱、国际竞争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能力。外语是国际交流的工具,英语由于它在国际上运用得广泛而成为国际语言,英语在因特网上的运用已使它对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外语,而且是工作语言。因此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就要提高我国公民的英语水平。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对21世纪我国公民的基本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包括加入WTO等现实问题的迫在眉睫,新的形势对国民教育中外语素质的强化性要求显得更为迫切。21世纪的公民如果不熟练掌握英语,要想进入高新技术圈几乎是不可能的。

牐犚提高我国公民的英语水平就要提高英语教学的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吉同志曾撰文指出“全球化趋势在二十一世纪更为凸显。世界将走进中国,中国将走向世界。因此中国教育必须要适应这一社会发展趋势,无疑外语教育就特别重要。”[1]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培养国际化人才成为我国教育界,尤其是外语教育界的历史责任。因此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牐牐ǘ) 高中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简况

牐犛⒂锝萄如此重要,因此围绕英语教学所进行的改革也一直是我国教育界所关注的。

牐犖夜外语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可以说不仅教授的内容是“舶来品”,而且教授的方式也属“舶来品”。我国外语教育从产生那天起便借用了国外外语教学法,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自觉对比法、听说法、情境教学法、自觉实践法、认知法、暗示法、社团语言学习法、默教法、全身反应法、交际途径、自然途径等[2]。各种教学方法都曾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和交际途径。

牐犖夜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对外语及外语人才的需求,我国的英语教育改革力度较大(因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第一外语以英语为主),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如:80年代湖北的黄炳灵、刘兆义等老师创设了“课文整体教学”(Globe System)思想,提出了英语教学中整体统帅局部,局部寓于整体,化难为易,语言结构的教学紧密结合课文内容及非模式化四个基本原则[3]。“课文整体教学”提倡将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在此基础上学习语言知识,而不是将课文的学习和语言知识的学习割裂开来。90年代上海的张思中提出了“ 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 [4]的16个字教学法,并在全国推广。这16个字的含义是:在一定条件下,集中适当的时间运用一定量的材料,在听、读、说、写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一定难度的技能训练,通过反复循环强化,以较少的时间获取较大的效益,对上、中、下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分组复式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得。张思中老师还提出一门外语过关的百篇、千句、万词的背诵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新的一轮改革中提出将交际英语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带进中国基础英语教学。这轮改革打破了多年以语法项目为主脉络编写教材、组织和安排教学的做法,第一次在中国基础教育中用话题、结构和交际功能相结合的方式编写英语教材(现行的统编教材),组织和安排英语教学。这些改革使我国英语教学质量和水平比较过去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牐牻衲昴瓿酰教育部决定,从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秋季开始,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5]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英语课程已经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有的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开设。课程提早开设的目的是提高公民的英语水平,那么现有的英语教学能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这给我们的英语教学改革又提出了新的课题。

牐牐ㄈ)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牐牼」苡⒂锝萄Ц母锊欢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做了各类实验,但是改革者提出的好的做法还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确认,也未得到大范围的推广,更未成为英语教师们的教育行为,我国基础教育的英语教学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正如李岚清副总理所描述的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的状况是:费时较多,收效较少。分析目前高中的英语课堂教学,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牐1.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语法分析法

牐犛锓ㄔ谟镅越萄Вú皇怯镅韵暗茫┲杏泻苤匾的指导作用,不应忽略。由于语言环境的缺乏,语法无疑给英语学习带来了便利。这里的语法分析法是指我国英语教师习惯采取的以精读为主,强调规则,着重分析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则以接受学习为主。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基本上还是语法分析法一统天下。有的教师甚至搬出语法书和词典,一条一条地抄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课堂浪费。语法分析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始终占据中心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有:(1)以前各级各类学校的升学考试着重考查语法知识,这个指挥棒的影响使语法分析法教学大行其道;(2)语法分析法是大多数英语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的引进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缺少实际的操作模式,新的教学方法对教师语言观和教学方法的改观不大;(3)语法为主线的教材编写方法为突出语法教学提供了教材保证。在实际教学中,语法分析法速度慢,耗时多、效果差,所教出来的学生英语能力也就相对差。就拿学生的阅读速度来说,方块字的影响使中国学生阅读英语的速度本来就相对缓慢,再加上阅读中时时考虑语法关系就更影响了中国学生的阅读速度。笔者认为,在基础英语教学中语法分析法占据统治地位是英语教学效果差的一?鲋匾原因?BR>2.扭曲了的英语能力训练--“题海战术”

牐犛锓ǚ治龇ㄊ褂⒂锝淌γ窃诮萄е凶苁墙教材内容零散地分解成许多语法点灌输给学生,然后通过大量的句型操练练习和各种试卷练习来巩固。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开设是从初中一年级开始的。初中一、二年级,有些教师们能用很稚嫩的“交际英语教学法”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还未能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时,就到了初三阶段。学生们从初中三年级开始就进入了复习备考阶段。大量的练习题占领了初中三年级的课堂,学生的唯一学习方式就是在“题海”中遨游,“题海战术”的学习方法给学生们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进入高中以后,教师们为了学生们在高考中考高分,从高一起就以“标准化题型”来训练学生,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学生们为了考试得高分,课上课后都在忙于做题。高中阶段三年的教学内容两年教完。到了高三,学生们几乎全泡在“题海”之中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用在“题海”中的时间不计其数,“题海战术”严重影响着英语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在这种学习方法的长期影响下,学生思维僵化,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教学结果是培养了不少高分低能的学生。

牐3.错位的教学中心--教师中心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尽管后来有人一再提出要摆正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但由于长期以来教师中心所形成的惯性和学科中心的影响,教师们注重的是学科教学,并且将自己的教育对象看作是学习本学科的专门人才来“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教育首先要考虑人的发展这个重要目标。教学中形成了从课本到作业,从作业到试卷,从知识到知识的“只见树木不见人”的教育倾向,课堂上仍然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因此,学生应如何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学生应如何自己去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学生应如何去丰富自己的阅历,学生应如何去发展,学生怎样才能具备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等教育思想似乎离我们的课堂教学仍然很远。教师中心的英语课堂上,学生活动机会少,更谈不上综合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在教学改革的影响下,有些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开始注重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了,但是仍然是教师讲授为主,对于如何将课堂上学习英语的机会留给学生还是缺乏研究。

牐4.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接受型学习

由于上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造成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单调和被动。许多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形成了学生是知识容器,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听知识、记笔记,课后复习、归纳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有的甚至不会归纳),然后消化、背诵。单调和被动的学习方式使不少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也使不少学生在学习英语多年后仍不能用英语进行交流。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们知识面窄、知识结构单一,语言交际能力弱,不具备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不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需要,也远不能满足21世纪对优秀的和高、精、尖外语人才的需要。 (四) 高中英语教学的突破口--实施研究性学习

牐牳咧杏⒂锝萄е写嬖诘奈侍夥从沉四壳拔夜的英语教学还不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寻求新的教与学的方式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笔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一直孜孜以求的。

牐犖夜在新的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课程的一个部分来开设,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式,也是一种教与学的方法。

牐牪宦凼亲魑课程形式还是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在世界的不少国家的教育中早已出现,而且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如:由于杜威的影响,研究性学习在美国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学习方式使美国的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60年代中后期,原苏联教育理论家和教育改革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提出了研究性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不断提高智力发展水平” [6]。面对21世纪的挑战,全世界都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改革的势头可谓汹涌澎湃、波澜壮阔。日本、新加坡、德国、英国、美国等等都把教育的改革作为关于国家前途、民族利益的根本大事来抓。改革课程、改革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欧洲的一些国家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之中更加重视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法国为了实现1994年开始的教育改革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增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7],日本在90 年代开设了各种综合课程如综合人类课程,自主、合作学习、课题学习等,从起逐步在初中、高中实施[8]。研究性学习业已进入了我国香港的中学课程[9]。目前,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课程形态已引起了我国教育专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课程的一个部分来开设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的领导和教师们的新课题。

牐牨收呷衔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是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在国内参加美国教师为中国英语教师所提供的假期培训中,笔者曾感受到美国教师的培训方式就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在赴英国参加英国英语教师培训学习时,笔者对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感受更深:作为学生,亲身感受了英国学校中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作为受培训教师,在为到伦敦求学的外国学生教授英语的过程中体验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作为访问者,在英国中学的课堂中听课,亲眼目睹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从亲身经历中,笔者深深体会到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优越-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主动探索并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进入英语教学之中将对长期以来被语法分析法所占领的英语教学有巨大的冲击,会变教师中心的课堂为学生中心的课堂,也会逐步引起中国基础英语教学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根本改变。

牐犙芯啃匝习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种陌生的教与学的方式。目前,从全国来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还停留在作为综合实践课的一门课程的探索阶段,还很少有人尝试在学科教学中的实施。鉴于对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的亲身感受,笔者大胆地在自己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做了尝试。但是,究竟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笔者从自己的尝试中仅有一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为了准确把握和理解研究性学习,先从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谈起。

牐牰. 研究性学习解读

牐(一)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

研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近一两年来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提出的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的思想观念下催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包括教师们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

牐牰匝芯啃匝习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牐牴阋宓难芯啃匝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于各科各类的学习活动中。

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通过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和亲身实践来获取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牐犙芯啃匝习,英文叫探究学习。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探究”所作的界定是“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需要做观察;需要提出问题;需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弄清楚什么情况已经是为人所知的;需要设置调研方案;需要根据实验证据来检验已经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需要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需要把研究结果告知于人。探究需要明确假设,需要运用判断思维和逻辑思维,需要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 [10]

牐牬用拦《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探究”所作的界定看,研究性学习是指以研究为本的学习,它指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something that students do, 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

牐犙芯考仁茄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着力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研究和创新,教师只是指导者和帮助者,研究性学习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思想。

牐牐ǘ)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牐犙芯啃匝习与传统的授受式、接受式的教学不同,它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征:

牐1.探究性

牐犔骄渴侨死嗳鲜妒澜绲囊恢肿罨本方式,人类正是在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中获得发展的。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着强烈的新奇感和探究欲,研究性学习正好适应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知规律。这种探究性表现在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学生身边所遇到的可以丰富学生知识的问题,但它们不是深不可涉的,而是能够通过学生的观察和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可以解决的;也表现在研究课题的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结论的获取也不是由教师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而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查资料,做实验,通过假设、求证,最终解决问题来得出自己的结论。当然这种探究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的规范性、严谨性,只是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过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牐2.主动性

牐犜谘芯啃匝习中,“探究”、“研究”本身就富含主动性,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处在一种紧张、积极、活跃、兴奋的状态,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探究的过程,也是他们辛勤劳动、积极思考的过程,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不能像布置任务一样硬性地给学生一个课题,也不能代替学生去研究,把现成答案交给学生。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有巨大的学习内在动力,他们的学习是主动的、积极的。同时,他们在自我学习中增强了自信心,并逐渐学会了学习。

牐3.过程性

牐犙芯啃匝习重视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以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与综合。它强调从“做中学”,力图通过学生“做”的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国际教育界近年流行三句话:你听来的就会很快忘掉,你看见的就能记住,你做了的就能学会。[11]一个人的能力只能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也许学生们最终得出的结论没有多大价值,是稚嫩的,不成熟的,甚至不完全正确,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研究意识、问题意识,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

牐4.合作性

牐犜谘芯啃匝习过程中,学生们共同合作才能解决问题,他们还要和教师合作、和他人合作。研究性学习重视教师的指导、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商、对话、交流、合作往往影响课题的选定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和别人相处、合作及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牐5.开放性

牐犛胍话愕脑擞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相比较,研究性学习具有更明显的开放性。从学习内容的选择方面看,它并不拘泥于书本上的一般学科问题,而是把视野放得更宽,更接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从教学形式方面看,研究性学习体现出最大的时空开放性,它不再局限于课堂45分之内,而是让学生走出书本和课堂,走向社会,利用图书馆、网络、调查访问等手段,最大限度地收集资料,把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从问题的解决途径看,研究探讨的问题没有唯一的、预定的正确答案,它鼓励学生们自由想象,鼓励学生们自己如何征集材料,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撰写论文,不是在检验真理而是在寻求真理,努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当然,研究性学习只是一种教学方式,它并不否定和排斥其他教学方式。相反,它十分注重以其他教学方式为基础,形成优势互补,从而为学生提供多元学习机会和体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牐6、创新性

牐牬葱滦杂胁煌层次的表现形式,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新性,如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性;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新性,是指相对于个体开发的可能性和自我的潜在能力的创新性,如学生通过对已掌握知识的分析、重组、联想、猜测等思维过程所产生的自己从未有过的想法、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就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和研究过程来看,大多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就学习和研究结果来看,一般是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运用或“再发现”。但从教育价值的角度来看,学习者通过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和探索性问题的创造性解决,从而亲身体验科学家研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完全能达到有效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就这一意义而言,对学生来说,创新更多的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求异思维和非常规想象等。

牐牐ㄈ)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牐犙芯啃匝习特别注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特别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生的实践体验,以下目标是研究性学习所强调的:

牐1.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牐犙芯啃匝习的过程, 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的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牐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牐犙芯啃匝习最初的提出就是基于提高学生“发展性学力”的理念,力图在保证学生“基础性学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创造性学力”,促进其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陈规。它要求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适度地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

牐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牐牶献鞯囊馐逗湍芰Γ是现代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当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合作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是现代人高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精神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研究性学习提供的正是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为了完成研究任务,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以及与课题组外人士(如指导教师、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的沟通与合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在提出问题、制订方案、收集信息、寻找答案完成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和别人达成一致,如何分享共同成果等。因此,研究性学习也把学会合作作为重要的目标。

牐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牐犖侍庖馐都匆恢只骋删神,一种探索意识,它是创造的起源,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通常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就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主、自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当然,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存、学习和运用一些研究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牐5.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

牐牬尤现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过程。“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他具有探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2]研究性学习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就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设想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包括图书馆、网上等获取信息。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主、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牐6.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牐犙芯啃匝习的内容大多是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课题,特别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问题,如环境生态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等。这些问题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联系社会实际开展研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实际、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要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和价值,要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 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牐1.研究性学习符合客观社会发展的需要

牐犎死嗄芰Ψ⒄钩潭扔刖咛宓纳缁崂史发展阶段相适应,人类的培养方式、教与学的方式也是和社会历史发展相适应的。

牐牻逃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是伴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传递着不同的内容,并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同时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古代社会(农业社会)由于发展相对缓慢,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也相对稳定,因此古代的教育目的就是传递文化,培养人们继承传统文化,主要教与学的方法是“讲授法”教学和“接受型”学习,教学水平是记忆。近代社会(工业社会)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生产力突飞猛进。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以教师讲授结合提问、讨论、练习为特征的各种教学形式。教师仍然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并掌握学习内容。与“接受学习”相比,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显著地增强了,形成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13],教学水平是理解。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中现代教学的能力发展目标是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改组能力、发展知识的能力和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能力,这些能力主要通过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得到发展,教学水平是探究。社会发展需要将研究性学习推向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这是由客观的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决定的。

牐2.研究性学习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牐牳鎏澹ㄑ生)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会产生一种渴望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探究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新途径。而研究型学习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因为研究性学习以学生自我探索为主,学生易于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他们成了学习主人-学会了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研究性学习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21世纪对人才要求的需要

牐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21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人才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必须全球化、国际化;具备学习、创新、创业与服务的精神与能力;具备崭新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学习与科学工作方法,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和不断更新的社会需求,善于运用全球的知识基础和创新工作平台;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继承与发展中华文化的精粹,创造适应新世纪全球化时代的新的创新文化;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与人文精神和人文艺术方法结合起来,使科学技术的应用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等等[14]。

牐3.研究性学习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牐犠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以来,人们一直在摸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第三届全教会促使素质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明确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素质教育的本质,提高国民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德育,重点在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重视的是人的发展。围绕素质教育所进行的教育改革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在课程设置方面推出了研究性学习这一崭新课题。研究性学习所呈现的教与学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适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

牐4.研究性学习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牐犛捎谘芯啃匝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身尝试探究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开阔视野获得更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并且提高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活动及科研的能力,才能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素质和学生素质共同提高的过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了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价值。

牐犎.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

牐犜谛碌囊宦止家课程改革中即将出台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要实现英语教学的总目标就要遵循英语教学的特点,保证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根本。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研究性学习有多种实施途径,本研究主要从小组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两个方面尝试在高中英语教学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牐(一) 小组合作学习

牐1.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

牐犘∽楹献餮习(又称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

牐犙芯啃匝习是对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一种改革,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教育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它具有本研究上述的种种特点。由于传统的程序化系统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研究性学习不相适应,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灵活、开放同时也更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需要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将个人学习、班级集体学习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合理的穿插结合,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便成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15]。

牐牨狙芯拷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引进英语课堂教学。

牐犛⒂锝萄需要给学生较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因此英语教学小班化教学是理想的授课模式。 中国基础教育以班级授课制形式为主,而且不少学校的班级人数都超过了正常班级人数的要求。因此英语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牐2.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操作方法

牐牐1)分组。

牐牻班级的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分成小组。可以是班级的自然小组,也可以是按英语教学的需要分成的小组,或是开放式小组-学生自由组合的小组。分组时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

牐牐2)以小组为单位形成学习集体。

牐犙习任务的布置,课前的准备,课堂上的交流,课后的练习,专题性学习等均可以小组为单位。

对不同的学习小组可以布置共同的学习任务,也可以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共同学习任务的课堂交流中可以显示各小组不同的理解和做法,不同学习任务的课堂交流则以互补学习为主。如:英语课文的预习。将词汇学习(Word Study),如编制词汇学习的练习作为共同任务布置给各个小组,课堂交流中各个小组定会出现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词汇练习;将课文的初步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如正误判断(True or False Statements),问答练习(Questions and Answers)、课文大意(Main Idea of the Text) 等作为不同任务分配给各个小组。课堂交流中各个小组则以自己完成的不同学习任务方式呈现,共同完成课文理解的任务。

牐犙生在小组学习中经过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主动学习,预习了课文的内容。课堂上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入小教师的角色。每个小组在展现自己小组的作业的同时和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学习的主动权完全在学生手里。教师所要做的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和评价。在专题性活动中,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权,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小组的作用、有利于小组学习集体的形成。

牐牐3)创设共同合作达到成功的目标情境。

教学中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互相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小组成员间应形成并保持相互依赖的关系,即小组成员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共同制定的目标;组员必须对小组及自己在组内的工作有使命感,并为目标的实现努力做贡献;组员要互勉、互助;组员间要有足够的交流和良好的沟通;组员通过检查合作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不断改善大家的互助关系等。当然,上述因素要在小组的合作和磨合中才能逐渐形成。

牐牐4)小组的变换

牐牫了固定的学习小组之外,课堂上为了信息的交互形式的多样化,还可以随时组合不同的学习小组,采用不同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如分组竞赛法,小组分层记分法,“专家组”法,集体研究法,小组教学法等等。[16]

牐牐ǘ)“任务型”教学

牐1.“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做事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去“做事”。“做事”,在英语教学中也被称为“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approach)。通过做事的方式学习,让学生们在做中学。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运用所学的英语和其他方面的才能,完成所设定的任务目标,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提高语言技能,强化学习动机和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增进文化理解,体验学习价值等。

牐2.“任务型”教学的教学设计

牐牻淌可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做到:活动的目的要明确并有可操作性;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要尽量真实、方式要灵活;活动要有利于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语言实际运用的提高;活动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活动要能促使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使用信息并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学生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不仅限于课堂教学,也要延伸到课堂之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牐牽梢陨杓瓶翁没疃型,课内外结合型和课外活动型等不同的“任务型”教学活动。如:

牐牐1)课堂活动型教学案例。(教学案例1)

牐牻萄П尘埃貉习了有关广告的教学内容。

牐牻萄内容:帮助学生读广告寻求工作信息。

牐牻萄目的:培养学生从广告中获取准确信息的能力,并通过模拟求职,提升学生的社会意识。

实施过程:

牐1) 课前准备:

牐牻淌Γɑ蚴ι共同)在课前准备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各种英语广告若干(包括工作广告,娱乐广告,食品广告等),数量可以按教师安排的活动意图由小组数或班级人数确定;并准备有关人员背景资料的阅读材料。

牐2)课上活动:

牐牏傺生阅读有关人员背景资料的阅读材料,教师提示:这些人员要找工作。

牐牏诖痈髦止愀嬷姓页龉ぷ鞴愀妗

牐牏鄹据有关人员背景资料找到相应广告。

牐牏苣D馇笾啊

牐3)课后作业:学写广告。

牐牐2)课内外结合型教学案例。(教学案例2)

牐牻萄П尘埃貉完一篇有关看电视的文章(Don’t take our box away! Unit 2 Pleasures [17] ) 之后。

牐牻萄内容:组织一次有关看电视问题的讨论。

牐牻萄目的:使每个同学在做事中运用、巩固所学语言知识。通过开放性的任务让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实施过程:

牐1)制定调查表。

牐牏俳淌Σ贾萌挝瘢要求学生分组设计调查表。

牐牏谘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调查表。(各组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个人制表后小组综合,或小组共同制表等)(例见附件1)

牐牏鄯蠢。盒∽榉桨附涣鳌

牐2) 实施调查:

牐牏偻学之间互相调查。还可以做更大范围的调查,如调查教师和家长。(注意:尽量使用英语。)

牐牏诜蠢。航涣鞯鞑榻峁。如:制定的统计表格、写的调查报告等。

牐3)组织讨论会。

牐牐3)课外活动型教学案例。(教学案例3)

牐牷疃内容:办英语版学生报。

牐牻萄目的:通过办英语版学生报,了解英文报刊的一般状况,学会收集信息、采访写作、安排排版、形成报纸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信息能力和组织能力。

实施过程:

牐1) 了解英语版式报纸的一般情况,如有哪些种类的报纸,版面设计如何,报社工作人中的分工状况,报纸如何出版等等。

牐2) 确定英语学生报版面和各版主题。

牐3) 收集信息,广泛阅读,包括网上寻求资料,筛选资料等。

牐4) 采访写作等。

牐5) 汇集所选资料,修改文章,安排版面,以手抄报或计算机排版方式做出英文版学生报。

牐6) 报刊发行(找准你的读者)。

牐牐4)其他。

牐1) 学生自主选题。学生自选主题的内容比较宽泛,类似目前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课程课的开发,只是内容要简单得多,适应英语语言学习的需要。

牐2)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确立专题课堂教学案例,如做语法项目的总结、归类,阅读指导等等。

牐牐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优点

牐1.从小组合作学习看研究性学习的优点

牐牐1)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有了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机会。

牐犘∽楹献餮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言词向别人提问,向别人解释自己的看法,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可以促进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增加他们重整思想的机会,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增加思维的碰撞。在英语课堂上,笔者把组织小组在课堂上活动的权利交给课代表和其他同学,结果发现学生比教师有更多的智慧,他们主动组织的活动更能吸引同学,他们英语口语日渐流畅,提出的问题日渐具有思维空间,他们争相表达、积极活跃。

牐牐2)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信。

牐犘∽楹献餮习不同于强调竞争的班级授课,它使大课堂上的竞争环境转向合作环境,组内的每个同学都有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或以个人作为集体的一部分完成自己的任务为自豪,或以自己代表小组展现小组的成功为骄傲。它使参与学习的小组成员人人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使“失败者”重新得到自信。在笔者的英语课堂中,一位考试只得20多分的学生,为了代表小组,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拿出了一份令全班同学称赞的作业--一份优秀的课文预习提纲。这一份作业的展示使他在全班同学面前获得了成功,也使他找到了在学习英语中的自信,并重新鼓起了他努力学习英语的勇气,后来他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水平。

牐牐3)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们学会了和别人合作。

牐犘∽楹献餮习可以为组员奠定良好的友谊基础。在组员相互切磋的过程中,大家相互勉励、共闯难关,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以通过组员的互励互勉,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在共同商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可以学会如何关怀和帮助他人,提升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使学

篇2: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初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一、引言

-ピ谥醒в⒂锝萄е校对听、说、读、写这四方面语言技能的培养一直存在着不平衡现象,而其中我们忽视最多的恐怕就是说的技能的培养了。英语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独特性。作为外语,学生接触它的机会不多,许多学生学习外语只是为了通过考试,找到好工作,真正从兴趣出发想学的不多;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也往往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干脆就是满堂灌,学生少有开口说的机会。结果是学生学了多年的英语,还是无法开口与人交流。如何有效地让学生开口学说流利的英语成了外语教学的“老大难”。新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对说的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中毕业要求学生在说的方面达到如下要求:

-1.能使用恰当的语调和节奏;

-2.能根据学习任务进行商讨和制订计划;

-3.能报告实验和调查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4.能经过准备就一般话题作三分钟演讲;

-5.能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效地使用语言进行表达,如发表意见,进行判断、责备、投诉等。

-6.能做一般的生活翻译,如带外宾购物、游览等。

-ピ谀壳罢庋的情况下,如何达到《标准》的要求是一项艰巨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既需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也需教师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想学、乐学。下面笔者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介绍一种以研究性学习为思路的口语教学形式--课堂辩论,供各位同行参考。

-ザ、研究性学习与口语教学

-ゼ于这是一个以研究性学习为指导思想的课堂教学活动,所以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project learning)是目前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乃至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

-ゴ庸阋謇斫猓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霍益萍,.10)。我们要讨论的则是广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如何结合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全神贯注、饶有兴趣地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它是新的教育理念,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具体到英语口语教学就是要改变学生长期以来一直恪守的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口语的学习不再是机械重复许多含有某个特定语法功能项的句子,而是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开口讲话,让学生有讲的愿望,有话可说,通过对话来解决真实世界的真实问题,同时又达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要让学生学会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有意义的交流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辩论就是这样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

-ト、辩论活动

-ケ缏凼且匝生为主体的一项课堂活动,一般持不同观点的两组同学各坐一排,面对面就某个话题展开辩论,每组人数可控制在3-7个不等。辩论虽是能让学生说起来的好方法,但对英语为非母语的学生来说也是个难度较大的富有挑战性的课堂活动,一开始学生会无所适从,不知如何环绕着话题进行自由的辩论。这时,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和指导说明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可以把活动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サ谝唤锥危鹤急附锥

-フ飧鼋锥问腔疃前的准备阶段,是活动能否顺利展开的保证,因而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阶段。而这个阶段的工作是以处理好以下关系为前提的。

-1.教师的角色

-ソ淌υ谡飧鼋锥蔚淖饔檬欠浅V匾的,他既是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更是活动的指导者。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的同时,他得让学生明白做什么,怎么做。也就是让学生知道辩论是怎样一回事,有哪些规则?例如,当一方辩手在反驳时,不能打断、插话、回击,应等他结束后,再按序进行反驳。再如,在反驳对方时应注意礼貌、语气:“I'm afraid I don't agree…;I'm not so sure really…”这些表达方式是陈述观点时所必须的。在指导过程中最主要是教师应予以活动思路上的指导,活动方法上的指导,信息资料来源上的指导,而不是将现成的答案交给学生,应给学生一些点拨和启发,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同时也应将评价标准告诉学生,便于他们确立努力的方向并正确地评价自我的表现。

-2.题材的选择

-ブ劣谔獠牡难≡瘢可以从已有的教材中挖掘,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人教版SEFC教材中就有不少这样的素材:例如在上完高一第十九单元的“The Secret is out”,可以让学生以“Should Women be Treated the Same as Men?”为题来一场辩论;上完高三第五单元Advertising后,可以让学生以“Do Advertisements Play a Positive or a Negative Role in Our Society?”为题进行一场辩论;也可将选择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挑选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的话题,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有话可说。

-3.活动的氛围

-ビ糜⒂锝行辩论对学生来说无疑是要求比较高的口头表达活动,而不少研究表明在用外语进行口头表达时,许多人都会觉得紧张,更不用说是辩论了。所以营造适宜的课堂气氛是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辩论是一项通过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动,同时又避免不了团体间的竞争。可以说是一条学生会密切合作与正确竞争的好途径,我们可以用下面八个字来归纳辩论所需的课堂氛围:“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也就是说,在辩论前,要确保小组成员之间团结合作、密切配合。一般要把班级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制订出辩论计划,发动组内同学列出尽可能多的正反论据,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来为辩论作充分的准备。同时又要让小组间处于友好的竞争中,避免敌对情绪,始终让学生处在一种自由的、真实的、友好的、畅所欲言的氛围中。

-サ诙阶段:辩论阶段

-ゴ诱反方中各选出5-7个学生(可视班级大小而定)组成辩论小组,这可以允许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爱好特点自行组织,最大程度发挥团体优势。而这次未轮到的学生将作为裁判,下次再作为辩手出场。每个队都需有一名队长,队长在开场时亮出本队的主要观点,并在结束时总结、归纳本队各成员的发言。每队的发言内容一般都有三部分组成:先由正方队长来作正式的陈述,一一亮出观点,然后由正方组员来一一反驳对方的观点,再由正方对反方的反诘予以肯定的应答。作为反方辩手也由类似的三部分组成,这样组成的辩论方式要求所有的成员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并积极参与;听懂对方的反驳并以充足的例证予以回击;每个辩手限定在2分钟内陈述完自己的观点。一般以正方先开始,然后反方提出反驳,就这样依次轮流直到每个辩手都完成陈述与反驳。那么当双方在辩论时,其他听众做什么呢?尤其对人数较多的班级这实在是个问题,因为会有很多学生没有参与辩论。我们可以通过下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鼓励他们提问或者站在中立的角度对别人的观点予以评论,当每个辩手陈述完后,老师可以要求听众至少向每个辩手提一个问题,这个过程往往会是整个辩论赛的高潮,因为谁也预料不到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出现,对辩手来说也是很有挑战性的,他们必须有很好的临场发挥能力才不至于被问倒。二来可以让他们充当裁判,给辩手打分,这个过程也是他们向别人学习的过程,也是提高他们的判断和评估能力的过程。具体的操作方法我们将在下一阶段讨论。

-サ谌阶段:评估阶段ト体辩手讲完后,先让听众给辩手们打分,然后将他们评分的结果收上来,老师则在此基础上对这次辩论作个总结,评出获胜的队和最佳辩手。具体评分方法参见下表:

-ケ1 辩论赛评分表②

辩手 总分 相关性

(Matter-quality of argument) 仪态

(Manner-pronunciatio n delivery and gestures) 方法

(Method-the way an argument is organized) 临场发挥

(Spontaneity and use of OFB③

辩手1+

辩手2+

辩手3+

辩手4+

辩手5+

辩手6+

辩手7+

总分

辩手1-

辩手2-

辩手3-

辩手4-

辩手5-

辩手6-

辩手7-

总分

从表中可以看到,一般我们分四个方面来总体评价辩手的水准,每项占总分的25%,一般每项最低分不低于17%;最高不超过22%,总分在68%-88%之间,平均为78%左右。

-Matter主要指辩论的相关性,也就是说是否切题,辩论中往往会有这种现象:有时离题万里,而有时又无法展开。

-Manner指的是辩论时的语音、语调、仪态等方面。辩手的陈词是否能让别人听懂,体态语是否用得过多。过多或过分的体态语是失分的主要因素之一。

-Method不仅指辩论小组的组织方法、手段,也涉及到小组成员在辩论中是否用上符合逻辑的独到的方法来进行陈述和反驳。

-Spontaneity是指在反驳对方辩手提出的观点时的临场发挥能力,语言的运用是否自然、得体。

-ニ摹⒍越萄У钠羰竞鸵庖

-ゴ颖缏壅庖换疃的特征看,它不但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位同学都能集中注意力,同学间相互学习和逐步领会驾驭语言的本领,而且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及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从而为口语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团体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查寻资料,调查研究和意义对话,这既让学生学会了与人合作,又锻炼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思辨能力。将辩论作为一种课堂活动引入语言教学必将引起传统语言课堂三要素(学生、教师和教材)关系的改变。在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展开,一改传统课堂的教师中心模式,让学生全面参与,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亲自实践,勇于探索,充分发挥团体的协作精神,一直处于积极、活泼的学习状态;同时整个活动过程还时时渗透着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学会接纳不同的观点,从多个角度看问题。特别是当某个学生自己的观点与团队的观点相矛盾时,他不得不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做出合情合理的回答。当他面对对手反驳时,那种随机应变、自发的反应不是依靠老师教就能教会的,只有通过真实环境的真实体验,才会慢慢领悟,真正达到了“做中学”的境界。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才能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亲自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才能培养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ネ时在这个活动中,学习内容已不再局限在手头的课本上,活动要求学生学会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信息,来解决真实世界的具体问题。只凭教材中有限的信息是不可能在辩论中取胜的,照本宣科只会限制学生主体活动的全面展开。学习内容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主要是依靠学生的主体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主要是学生认识学习内容、把学习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这个过程提高能力和思想境界的活动(陈时见,2001.5)。辩论中学生应用到的大量的就是这样的知识内容,而这又往往是课本中难以找到的。信息时代为这一切提供了可能,丰富的网络资源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源泉。关键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资源?这就涉及到教师如何在这一活动中起好作用的问题。

-ソ淌Σ辉偈强翁弥械娜ㄍ和中心,这并不等于说教师成了旁观者。这样做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的工作将更具挑战性。辩论活动和传统课堂活动的不同是教师的控制减少了,学生投入大为增加,学生自主性加强了。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不管教师是示范者、组织者,还是监督者,教师在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整体作用应是协调(coordination)、促进(facilitation)和指导(guidance)。教师要创造一种积极的气氛让学生得以充分调动、充分发挥,这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全过程担负的协调作用所要求的;不管学生的主体能力怎么样,教师都要通过课堂活动对他们进行有意识的策略和能力培训,使他们的自主创新精神更强,这是教师的指导作用所决定的,和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并不矛盾;不管学生的认知和技能达到怎样的水平,教师都要认真管理和引导,以保持课堂的动态平衡,这是一个调动各方因素的积极过程;不管怎么样的活动,怎么样的学习材料,怎么样的课堂教学过程,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在学习中选择并做决定的能力,需要得到促进和培养,因为,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在这个过程中也对教师的原有知识提出了挑战,因为他们面对的不再是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而是无法预知的涉及各领域的难题。这能促使教师放下架子,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

篇3: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曹旭光

(重庆市荣昌永荣中学)

在进一步推进和实施新课改的影响下,高中英语教学得以良性地发展,一些好的教学手段有利于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关键方式是研究性学习。为此,高中英语教师务必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英语课程的特性,强化研究性教学,从而有效地统一研究性学习和高中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

一、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究中进行研究性学习

一般来讲,需要学生个人或者是学习小组的形式践行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应用小组活动,让学生以理性的思维认知小组合作活动的重大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空间与时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践英语语言。并且教师应认真设计小组活动的内容,注重对传统意义上的探讨方式和小组探讨方式进行区别。首先,教师能够结合不同学生的爱好兴趣、性格特点、学习情况、基础知识等划分学习小组,要么是能够要求学生自由地进行组合,以使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空间变得更加自由、灵活,这样,学生间能够更好地交流,这有利于学生学习、总结、归纳英语知识,在比较、分析各个学习小组不同结论的基础上达成一致。不单单是这样,教师在安排学习任务和组织讨论前,务必认真设计探究话题,结合性质的不同,将不同的教学任务安排给不同的小组,从而更加有目的性地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灵活地组织教学,推动实施研究性学习

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是教师,为此,在有效地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前提条件下,教师应注重自我修养的提高,科学地安排教学活动,以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灵活。教师应当根据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首先,教师应当实施多样性的教学活动,比如,要求学生观看英文影片和表演话剧等,给学生创造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启发学生对学习语言的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其次,教师应当注重情景的导入,启发学生借助英语来沟通以及培养学生处理英语信息和获取英语信息的技能。除此之外,教师应当将良性的竞争机制引入研究性学习中,也就是激励学生团结协作,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并且组织各种各样的比赛活动,实现教学课堂的优化,切实统一学生的'口、脑、手,从而实现理想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以及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为此,根据目前的形势,教师需要持续地探究新课改,更加深入地把握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将研究性学习有效地应用于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卢慧。研究性学习背景下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J].黑河学刊,(10)。

篇4: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背景及特点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开始对本国的'教育系统作重大改变,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点和共同点集中在如何使本国的青少年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即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及责任感、终生学习的能力等.

作 者:江志琼  作者单位:四川省荣县中学校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LUNTAN) 年,卷(期): “”(3)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5:高中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思考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方式的一种优化,它提倡学生的主体参与与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理运用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研究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更好地搞好英语教学。

[关键词]研究学习高中英语 新课程 教学方法

一、导言

《英语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提出了五个基本理念: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这是全新的教学理念,它们既是制定课程标准的理论依据,也是指导广大英语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准则。在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指出“要使他们(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拓宽了课堂主渠道,丰富了课外英语活动内容,使学生初步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本文就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意义、途径等展开讨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展开论述,以期更好地掌握这一教育教学方式,服务于新课改中的中学英语教学。

二、关于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的界定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研究的课题或项目设计,自己收集、分析并选择信息资料,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发展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一种对教育的理解,对学生的认识。它要求教师调动和保护学生自我探索、求知的欲望和热情,这种欲望和热情是学生毕生学习发展的原动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融会于学生自发的学习过程。它可以与课程教材内容有关,也可以无关;可以是独立完成的,也可以是合作完成的;可以是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也可以是对未知的探索;结果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甚以没有结果。

2、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多样化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法,提升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的经验、能力,情感体验和价值目标追求,密切学生的生活与自然界、社会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社会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念和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关注自身价值的现实和未来发展的人文精神。

3、发现学习法

布鲁诺“发现学习法”,倡导知识的发现学习,他所说的发现学习并不限于发现人类尚未发现的事物,而是指学生通过自我独立的阅读书籍和文献资料,独立的思考而获得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新知识的过程,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研究性学习

布鲁纳认为,把教学的过程转变成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为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必须和学生共同参加教学过程。教学应该使学生们亲自去掌握他们试图掌握的东西,以及让学生亲自了解他们要取得怎样的进步。教师的教学要满足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所需要探究的种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这样才能使教学转变成每个学生都主动求知的过程。布鲁纳认为,所谓学习的最佳经验就是把教师要教的知识转变成学生主动探求的东西。并且按照学生自己选择的方法去学习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

4、推动教师成为探索者

课程改革的一个积极意义是推动教师成为探索者----不仅要研究教学的内容做课程的开发者,同时要探索有效学习的策略,探索如何创设情境和氛围,如何搭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如何构筑研究性学习的支持系统等,探索可以使得课堂多一份灵动与飞扬,多一份朝气与活力。

三、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几个特点

1、载体的广泛性

英语学科具有自身独立的知识体系,英语教学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社会、经济、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它是从自然、社会或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与真实的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细心去研究将会发现,在英语学科中隐藏着大量与日常有关的且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英语学科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大量的研究课主题。

2、过程的趣味性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而激发学生学习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必须情境化以及充分发挥学生作受体的自主学习。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研究性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旺盛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趣味性去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研究学习兴趣。

3、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在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形成多边的教学交流从而形成开放、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充当着主人的角色,他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分工、协作的活动中,学生能够确立起敢于负责的意识和精神。同时,学生在与教师、同学频繁的交往中学会相处的艺术。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是教师刻意给予学生知识、能力,而是在学生主动参与中培养独立自主、主动求索、勇于面对困难甚至挫折的精神和能力。

四、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研究学习策略

1、知识探究型

学生学到某一方面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拓宽学习范围,获得学习经验,甚至形成学习报告。这种探究式的学习研究,能有效地独立解决“是什么”的知识探究型问题,是发展基础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例如:在教授Good manners一节课时笔者事先布置学生用回顾已有体验、访问他人、查阅资料等形式列出中国餐桌礼仪,然后再通过查阅图书资料、上网等途径了解西方国家礼仪,然后列表对照比较,同时指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试分析产生区别的原因,同学们兴趣盎然,分析问题合情合理,且见解独特。再例如教授定语从句时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从中找到一个普通的规律即什么情况下关系代词用that而不用which。同样的问题老师讲解也许很快,但起不到一种探究的作用,给学生也无法留下深刻印象。

2、热点讨论型

热点讨论是学生根据社会热点问题或学校中学生的敏感话题进行专题讨论,从而使某一问题的看法更加深入和成熟。这种类型的课题的特点是实用性强,操作方便,社会实践性突出。例如:再讲授Computer一节时,针对学生上网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学习时,要求学习设计民意调查表,分类别调查几组数据,根据数据整理出目前的真实现状,并根据自己的观察、理解说明发生的原因,提出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事情就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同学之间,且这样调查是自身完成的,学生们敢于坦露心声,形成的简短报告很有代表性,也无形中为教师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事实依据。

3、主题研究型

主题研究性是指让学生通过对带有研究性主题活动的课题实践,提出问题、收集材料、资料查阅、对主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解决问题。

如我在上《Going Place》这一单元时,适逢国庆假前夕,我把去年暑假旅游时的几张照片呈现给大家,把现实和他们将要学习的新的语言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要求学生以“Go on a trip”为主题,在国庆假期间进行一次主题研究活动,对象可以是自身经历的研究,也可以是对亲威朋友及周围人群的研究,并指导学生首先确定课题:如旅游线路的选择,旅游的费用、结伴旅游,旅游环境等等…。国庆假期结束,大部分学生都上交了一篇研究性报告,内容长短不一,但都做到有话可说,而不是空洞无物,有些话题甚至很具有前瞻性,如开发旅游资源,振兴家乡经济等,有些同学甚至用中英文夹杂着写了一篇研究报告,我也给了肯定的评价。这次主题研究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变单纯接受知识活动转化为自身对知识探索、创造、实践活动过程。

五、采用各类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是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延伸

1、在英语兴趣小组实施研究性课程,为学生探索、研究、运用所学英语,提供了重要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它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英语氛围,在身临其境中学习英语,有了实践机会。使学生学到了真才实学,把英语教学活动变成生动活泼的英语研究探索交流活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学习高潮。

2、编辑英语主题墙报、举办英语园地、举行英语主题party、进行英语主题演讲……都是研究性课程学习的好题材。各种研究性主题活动结合教学课程内容的深入,逐渐展开,形式不拘一格,教学时间可长可短。它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促成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校每年都举办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自以来,我校英语组每年都在艺术节上准备一台英语专场演出,时由高三各班组织排演的舞台剧《The lost Necklace》时间近1个小时,整台节目从剧本的改写到参与人员的确定、资金的筹措,台词的撰写、服装的调配、舞台的效果都无不体现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情感支配以及合作精神。

教无定法,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专家或学者都可以提出那么一套所谓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方法,但归根结底路是你自己走出来的。有个穷人供奉了一尊神像。他虔诚地祈求神为他赐福,结果他变得越来越穷了。后来,他一气之下抓起那尊神像向墙上摔去,神像的头破了,脑壳里掉出许多金子来。这人把金子拾起来,大声地说:“我看你既可恶又愚蠢,我尊敬你的时候,你一点好处也不给我;我打烂了你,你却给我这么多好东西。”你打破了那尊神像了吗?

[参考书目]

胡春洞、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王炎斌《创新、新课改对教师的召唤》教学与进修

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新教育导刊 创刊号

姚梅林《学习规律》湖北教育出版社

篇6:论高中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

石文平

(江苏省泗阳中学)

摘 要:近些年来,新课程改革推进得很快,在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可是从目前来看,在高中英语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方面依然面临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有很大的影响,针对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教学中如何发挥其应用的实效性问题展开研究,希望通过研究能够有效地促进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更好实施。

篇7:论高中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

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有效运用对于调动高中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运用这一教学方式,对促进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开展大有助益。

一、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原则探析

1.研究性学习实施中要充分展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高中阶段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英语学习可以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在高中阶段英语教学的有效实施对于学生英语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想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的综合素质,就要高度重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作用,而研究性学习要想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教学原则,其中研究性学习实施中学生学习地位的主体性的展现就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教师往往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取代了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权威,学生面对教师所教的内容只能被动地接受,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被严重地压抑,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其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充分地展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与合作中,其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由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学习,逐渐的变成课堂学习的活跃参与者,学习的积极性空前的提升,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权威,教师与学生形成了平等的合作关系,这样的教学一定是民主而和谐的,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2.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应用的重要原则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一种常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有效实施,就需要学生不仅在合作的过程中注意理论性的合作研究,还需要学生彼此之间共同交流充满实践性、挑战性的问题,这是由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决定的,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英语知识在学生生活实践的有效应用,只有在实践中更多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研究性学习才能真正地取得实效。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有效性应用的探析

1.问题式教学是研究性学习有效实施的重要措施

问题式教学作为研究性学习实施的重要方式,对于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作用不容小视,问题意识是问题研究的基础,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教师在上课之前,就有意地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相关的预习和资料的收集,这样的教学措施为后来的学习与研究奠定了基础。在课堂教学开展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巧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彼此互动与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并通过彼此的研究与个人的独立思考,进一步提出深化性的问题,再通过共同的研究与相互的合作探索,探寻出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圆满地解决这些曾经的问题,通过问题链的有效引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高效完成本课的研究性学习任务。

2.要不断地创变教学的理念,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应用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想获得有效的实施,教学理念的不断创变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实施中的高中英语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很少关注,教师在教学时也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内心体验,不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多的是以教师的机械讲述为主,忽略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培养,即便是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质疑,教师也往往碍于面子加以忽略,这样的状况长期持续下去,势必会影响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效果也不会令人满意。因此,研究性学习要想获得实效性,就必须创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改变原有的陈旧的教学观念,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实施的主体,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人翁地位,教师要学会转变课堂教学的身份,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引领者,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彼此合作探究的空间,充分释放学生的研究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课堂教学在先进理念的指引下,在研究性学习的高效实施中,教学的实效性不断地提升。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提升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高中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英语学习中,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对促进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史学芳,王爱玲。研究性学习是创造性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

篇8: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合作学习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合作学习

新课标提倡课堂学习的活动化、交际化,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交际的能力.新课标下的英语合作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不仅仅是一只独秀,而是春色满园.合作学习是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它的内涵:合作学习、合作竞争、合理分组.

作 者:李娟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梧台中学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9:单元主题研究性学习(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Unit 21 Body Language研究性学习设计一例

初,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特别设立的必修课程列入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这项旨在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的课程形态,如果能够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即在学科教学中注入研究性学习理念、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必将在深度上和广度上进一步推动研究性学习。那么,怎样在英语学科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基于英语学科的特点,笔者在英语教学中尝试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英语课堂,以课文每个单元的主题作为探究活动的主题,是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种不可多得的良好模板。在这种活动中,教师呈现给学生一个特定的假想情景或者一项任务,通常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一个需要完成的项目,为学生提供一些互联网资源,要求他们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来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一、单元主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设计

单元主题研究性活动包括教师的设计活动和学生的探究活动两个方面。其活动过程的各环节见下图:

教师设计活动 学生探究活动

确定主题

选择任务

规划过程

提供资源

评估和结论 审视主题

明确分工

过程设计

实施探究

发表成果

教师的活动内容可设计如下:

1、明确主题。确定主题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明白将要通过网络学习什么和开展这项学习活动的目的意义。主题的确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要。

单元主题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的主题即课本中每个单元的主题。然而并非每一个单元的主题都适合于开展探究活动,对课文中的主题进行适当开发是必要的。设计的主题可以采取两种策略:

1)、直接使用课文的主题。如Body Language ( U21 SEFC SB1B ), Cultural relics ( U7 SEFC SB1A ), Charlie Chaplin ( U5 SEFC SB2A ), New Zealand ( U18 SEFC SB2B)等。这一类的主题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主题明确、清晰且易于分解为具体的任务,任务和学生已拥有的知识之间存在信息沟,有较为丰富的相关网络资源等。

2)、对课文中的主题进行细分,选择某个或某些部分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题。课文的有些主题涉及的范围相当宽泛,如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 U2 SEFC SB1A ),The Silver Screen ( U5 SEFC SB1A )等,这时就有必要对它们进行细分。笔者在教A World of fun 这一单元时,开发了一个The themes parks的探究主题,并分解出Getting to know the history of the Themes Parks和Getting to know some world-famous themes parks两个二级主题,再依据这两个主题来设计任务。细分后的活动,主题明确、任务清晰、难度适中,适合于学生开展探讨。

2、设计任务。任务设计是主题的进一步具体化,是任务驱动式学习的一个必要步骤。

1)、明确完成任务的内容。这需要对主题做进一步的细分,依据学习内容来设计问题或项目。例如本人在开展以主题Body Language( U21 SEFC SB1B )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时,设计了两个二级主题和八个问题,如下图:

Tasks at the first stage(第一阶段任务):

1. different gestures, facial expressions and eye contact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s in China

2. Body language varies from culture to culture

3. some gestures seem to be universal

这一阶段任务由学生各自分头展开,收集今可能多的相关文章。

Tasks at the second stage(第二阶段任务):

1. hand gesture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s in China

2. Facial expressions and eye contact in China

3. Other gestures

4. The same gestur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in different cultures

5. Different gestures, the same interpretation in different cultures

6. Some universal gestures

第二阶段任务由学生分组完成,组内分工,组际资源共享。

2)、确定完成任务的学生。这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确定各小组的任务,明确小组内各成员的职责。这是一项容易被轻视却很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需要考虑两个原则:一是互补原则,尽可能将具有各种不同才能和兴趣的学生分到同一个组里,如将阅读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强和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分到同一个组里,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工作可做,有角色可扮演,有存在的意义。二是均衡原则,将优秀的学生分散到各个小组,使每个小组的探究能力大体均衡,势均力敌的小组之间更能激发竞争。

分组活动如下:

groups Members tasks

1 Tracy Dora Steven Andy 杨 Facial expressions

2 Helena Helen Monica Alvin Noithki Hand gestures

3 Daniel Elain Cherry Edward Other gestures

4 Max Micky Fantacy 朱 A drama

5 Jolin Jerry Aeran Field Catherine Body language varies

6 Polarsmj Tom Mark Kitty Some universal gestures

3、向学生提供探究路径。具体的、可操作的研究路径可避免学生因缺少指引而浪费时间,降低学生的研究“成本”。

单元主题探究活动是基于网络的,以网络为核心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工具:如用来获取信息的搜索引擎、专业网站等;用来编辑文档的Microsoft Word、开发多媒体课件的 Authorware、处理数据的 Microsoft Excel 、制作动画的Flash等;用来传递信息的E-mail、新闻列表等;用来保存信息的光盘、硬盘、软盘等;用于协作学习的工具BBS、聊天室、网上传真、论坛等;用于激发学生思维、记录思维轨迹的Inspiring,等。面对如此丰富的学习工具,在设计探究活动中,不必“贪多”,要依据探究活动的需求和数字化学习工具的特性,适时、适当、适度地选择使用。但同时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一定量的相关资料,以帮助学生节约时间,有效利用资源。

如在Body Language这一单元主题探究活动中,本人给学生罗列了以下资料来源:

1. 课本unit 21 Body Language(包括WB)

2. 牛津英语 unit 1 Body language

3. 优化设计阅读理解

4. 报纸阅读理解

5. 教师提供的阅读材料(共8篇)

4、提供网络资源。提供全面的、可利用的网络资源清单,可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避免漫无目的网上冲浪。

5、评估和结论。教师应通过对单元主题活动进行评估和测评来考察单元主题探究的实际效果,并根据实际效果对整个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对活动的成果进行拓展和推广。

学生的探究活动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根据主题和任务,进行分工协作,明确各自的任务、目标;

2、利用网络资源(当然也可以利用其它信息源)进行资料的收集,发现能为己所用的资料;

3、利用网络工具,通过合作、探讨、交流等活动形式来进行演绎、归纳、综合、推理、发现、创新等思维过程;

4、对所完成的工作进一步进行分析、处理和重组,评估探究过程和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寻求超越、新思想、新结论;

5、选择媒体和方式,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

选择表达成果的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可以是多媒体式的,如制作成PowerPoint文件、刻录成光盘等。也可以是网络式的,如制作成主题网站,发布到互联网上。当然,传统的教学表达方式也应当重视,如口头表述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等。

在汇报课上,Body Language这一单元研究性学习活动各小组成果展示形式各有特色:

第一小组研究的Hand gestures是以talk show(脱口秀)的形式展示的,小组的四名成员一边说和一边用手势把各种手语表达出来,并配有脚本,脚本恰当地运用了语言的押韵。这一研究成果在展示学习语言才能的同时,也展现了学生的表演才能。该组成员还能充分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让大家一起参与他们的表演,共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第二小组充分发挥他们擅长电脑的优势,用flash 的形式展示他们对体态语的研究成果。别具一格的画面展示了拥抱(hug)、双臂交叉(fold one’s arm)等、及背景音乐,配有英文说明,并为他们精选的文字材料中的生词做了注释,以帮助同学们顺利阅读资料。让大家有视觉、听觉享受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小组各组成员轮流边展示自己的成果,边进行生动的讲解。由于全班所汇集的资料非常丰富,课堂上不得不限制各小组展示和讲解的时间。为了便于用英语讲解,学生采用的资料主要来自各种英文的语料库和互联网。可以想见,在浩瀚的信息资源中,学生们体验着探究的辛劳和乐趣,实践着英语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正如后来学生们所说,完成这项任务,我们所提高的决不仅仅是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第三小组

第四小组

第五小组

二、单元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设计

教育评价一直是困扰教育界的一大难题。对于单元主题研究性学习这样的一种既要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两栖”教学模式,就既要重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笔者以为,经过一段内时间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业成绩采取考试或考查评价是有必要的。然而对于每一次探究活动,则宜采用形成性、自主性的评价,引导学生本人来考查、评价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和所扮演的角色。以笔者的Body Language探究活动为例,笔者设计了一种围绕目标、只要能完成任务就可以得分的、由学生自评的评价方式:

Learner log (学习日志)

We adopt the new learning method --- Project Learning(研究性学习) to carry out the study of this unit Body Language , How comfortable do you feel doing each of the skills below?

Comfort level: 1=Not comfortable 2=Need more practice

3=Comfortable 4=Very comfortable

1.Obtain enough information by various means to fulfill the required tasks

获取足够的信息来完成任务 1 2 3 4

2、Brave enough to report your findings before the class

敢于在同学面前介绍你们的发现 1 2 3 4

3. have the ability to write a report about your findings so as to be shared by all the classmates

有能力将你的发现写成一篇报告供全班同学分享 1 2 3 4

4. Have you got some knowledge that you can’t get from textbooks or from your teachers

学到了从课本上或从老师那里学不到的知识 1 2 3 4

Reflection(反思):

I learn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 woul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m still not sure abou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开展单元主题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英语教学内容的单元主题适宜于开展短期的探究活动,这种活动可望达成如下目标:

1、设计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需要进行大量阅读的任务,使学生在完成探究任务的过程中拓宽阅读面、丰富课文背景知识、增加英语语言输入量;内容上以教材为核心向外扩散。这只是本人建议的一个设计要点,其目的是为了“一箭双雕”,既有利于学生课文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当然,跨学科的研究性活动也是常见的,但是在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我们的中学生用英文来撰写论文或者让学生用中文来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是不切实际的。基于教材的内容和设计思想、以单元主题作为研究性活动的主题,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

2、学习方式上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自主地完成探究过程,又发挥了教师的创造性。在这一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了,主体精神得到了培养和锻炼。。这样的课还可以使各个学科相互联系更为紧密

当前在批评传统教学没有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过程中,我们的一些网络课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完全排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自主的课堂演变成为学生“自由”的课堂,教学效益很差。单元主题教学活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通过精密的设计来实现,而设计的重点投放在“设计问题、安排活动、提供资源和指导探究方法”这四个方面。“让教师做最好的导演,让学生做最好的演员”,这就是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要领。

3、设计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掌握有效的合作方式,学会分工、分享和承担责任。这种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由“被动”的学转变为“主动”的学;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当学习转化为一种合作过程,人人都从中受益时,小组学习程序可以是十分有效的。语言学习尤其需要与别人交流,以便在使用中学习。同时又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4、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观察与发现、判断与推理、演绎与归纳等多种思维能力;

5、依据课文主题,提供相关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利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浏览各种信息过程中了解别国的风俗习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提高学生的跨国文化理解力。

四、对开展单元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思考

单元主题学习活动与研究性学习非常相似,都强调对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他们之间的区别也十分明显:前者的研究主题、任务、路径和资源都由教师提供,而后者课题的选择、研究的设计、参考文献的查找等都由学生自主地完成;前者是围绕着课本内容来开展研究的,而后者则是一种开放式的、主要是从社会实践中来选取研究课题的。总的来说,单元主题学习活动是一种教师“管理”程度相对较高的探究性学习,适合于目标较为明确的课堂教学。

笔者在尝试单元主题学习活动的教学中,体会到这种学习方式有以下一些突出优点:

1、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以课文为主题的单元主题学习活动活动有利于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因为,在老师的周密设计下,学习目标是具体的、明确的,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有大量、生动有趣的语言材料来配合,学生需要进行了大量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阅读训练,而且是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展开的,可以比喻为“将羊群地放在草肥水美的大草原上去吃草,而不是只靠割些草来喂给关在栅栏里的羊”;而更为重要的是,带着主题和任务的阅读,改变了以前将重点投放在分析语法要点上的“庖丁解牛”式的阅读习惯,学生为完成研究任务而采取了检索式、跳跃式、猜测式、推理式、综合分析式等的阅读策略,这种策略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益。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们理解到:他们不需要在某一课书或某一节课内死盯住几个词、几个句子或某个语法项目才能学会它们,而是在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后,在语言的复现中比较灵活、也比较容易地掌握语言的。同时由于学生读得多、见得多,他们视野较广阔,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这些正是英语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2、单元主题学习活动活动由学生自主完成,改变了以往依赖老师、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单元主题学习活动的课堂上获得了相当的“自由”,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学习热情得到了较好的激发。同时,学生在完成网上作业的过程中,锻炼了信息收集、信息加工处理和信息利用能力。

3、由老师提供网络资源、安排学习任务、指导学生研究,是一种安全且具有建设性的互连网使用方式,无需担心学生慢无目的的网上冲浪以至迷失方向或遭遇内容不健康的网站。

4、不少教师观看了学生汇编的体态语的资料,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感到惊叹之余,深感多媒体技术不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工具,也是学生进行探究和语言实践的有效工具。教师要利用好这种工具,不仅需要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更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教师面临的任务同样需要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人在单元主题学习活动领域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笔者深信,单元主题学习活动是一种可以利用、有价值的教学方式。拙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同行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Bernie Dodge,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USA Some Thoughts About WebQuests edweb.sdsu.edu/courses/edtec596/about_webquests.html

2. Bernie Dodge. Investigating Archaeotype: A WebQuest

edweb.sdsu.edu/edweb_folder/Courses/EDTEC596/WebQuest1.html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

4. 刘玲玲,《对学生小组活动的几点思考》,《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第3期

篇10:学校研究性学习英语教学论文

学校研究性学习英语教学论文

一、制订可行的导学计划

(一)设计出发点

选择合理的主题是做好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从古至今,由中到外,科学家的故事层出不穷,许多故事不仅充满智慧,而且非常有趣。比如爱迪生孵小鸡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不仅能让学生感到有趣,而且能够从中获得知识,感觉到发现的过程也是充满乐趣的过程。科学家都是一些实干家,他们使用系统化的活动来发现新知识。如英国的牛顿,美国的爱因斯坦和中国的“水稻之父”袁隆平等。师生通过探讨确定相关研究课题,学生主动去收集相关材料,然后进行归纳整理,通过在课堂上讨论交流,最终获得“科学家的主要成就来源于生活”的重要结论。现代教育教师的主要任务和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研究的创新精神。

(二)相关的教学准备

确定了教学主题之后,做好知识的准备。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保障。

1.学校开放图书馆资源

安排图书馆工作人员配合,可以安排中午午休时段向学生开放学校的图书馆。

2.充分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

一般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所以教师可以事先同信息技术课的指导教师协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或者闲暇时段允许学生进入学校机房,搜索网络,获取信息资料,也可安排学生在家中完成检索任务。

二、具体实践

(一)营造情境

首先对话题“热身”,进行提问,比如,“谁发现了万有引力?”切入话题以后,让大家列举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以及对人类的贡献,有哪些有趣的故事。这些教学内容很有趣,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当加以引导,这样学生很容易融入话题讨论的问题情境中。为了营造情境,可以“情景再现”。结合学过的科学家的故事,给学生设置任务,让他们模仿故事的情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既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扬团结合作精神。然后教师进行提问:“你觉得科学家的最基本的品质是什么?”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回答。教师再进一步进行启发,比如让学生分别说出具有同类品质的科学家的名字、研究领域、主要贡献等等,学习描述人物的句型。

(二)布置自主学习任务

在和学生一起选定了研究课题之后,学生基本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改变为“诱导式教学”,多给学生时间、机会,让他们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思考来感悟和体验文中所介绍的科学家的精神,加深学习印象,提升学习效果。针对“科学家”这一主题,我采取了“任务型”教学模式,给学生布置安排了两项自我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培养学生查询新知识的能力。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病毒,可以上网,或去图书馆,或去医院找医生咨询;了解病人感染病毒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以及如何产生抗体。此项任务比较难,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学习的同时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学习任务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多媒体运用能力。让学生从网上下载相关的科学家的故事材料和多媒体图片,做出丰富的多媒体课件,要求图文并茂,用简洁的英语概述其事迹。按序进行展示,大家讲述结束后,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和研讨,然后进一步完善其准备的材料。

(三)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

可以开展的教学活动很多,比如有关过去分词做定语、表语(语法教学)的练习。在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形式与效果的结合,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形式是做游戏,这样可以避免学习过程中枯燥无味引起的厌恶感。我们可以进行句子或者单词接力赛。按序每人说一句带分词作定语或表语的句子或者有相关涵义的单词,依次传下去,一直到全部完成或中断为止,看看哪组完成得最快最好。

三、对实践活动及时进行总结提高

经历了前两个阶段的计划和学习之后,学生自己和从其他同学以及教师方面获得了各种所需的基本资料,这个时候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研究思考,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课后把所感所想用相关词汇写成一篇英语作文。通过学生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考试成绩对比分析,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这样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和策略,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激发了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尤其活跃,人人都是参与者,个个都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关系无比融洽。相比传统教学,趣味性增加,学习效果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会遇到一些来源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困难和阻力,比如学校的教学资源、教学时间编排难以调整,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经验不足,个体学生的学习素质、实践能力不同,这些不利因素最终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篇11:研究性学习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意义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时间:-4-7 9:40:45 来源:辽宁省实验中学 作者:杨福云 阅读679次

目 录

中文提要………………………………………………I

Abstract…………………………………………… II

引言……………………………………………………1

一、研究性学习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意义…………2

二、研究内容的设计…………………………………4

三、实验过程…………………………………………6

四、实验研究及结果分析……………………………7

五、结束语……………………………………………10

致 谢 ………………………………………………11

参考文献 ……………………………………………12

附录一 ……………………………………………13

附录二 ………………………………………………15

附录三 ………………………………………………23

中 文 提 要

英语语法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目前高中学生普遍感到英语语法难学,老师满堂灌的语法教学使学生感到乏味,并且记忆不牢。结果导致很多学生死的语法知识学了不少,可是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却极度低下。为此,在强调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怎样采取更有效的语法教学途径已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研究领域。本文从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构件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的思想出发,结合笔者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的实践,试图在对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意义,进行认真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设计的基本要求,任务设计,研究途径等,并同时探讨了实施过程及结果分析等内容,以期对改变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所助益。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英语英语 语法教学

Abstract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is part of English teaching in high schools. At present, however, high school students commonly feel English grammar hard to learn. They are fed up with the cramming method of teaching grammar, with which they cannot have a strong memory. As a result, they've learned many inflexible grammar rules and their ability to use them comprehensively is very weak. Therefore, emphasis must be placed on fostering students' ability to utilize the English language comprehensively. Meanwhile, how to adopt a more effective grammar teaching method has become a noticeable study field.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ideas of studen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ir transformation of merely accepting the knowledge teachers impart to them, and the practice and utilization of the knowledge learned, together with my grammar teaching experience under research-based study in high schools. In this paper, the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based study in high school gramma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clearly analyzed. On this bas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task design,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are put forward. In addition, the procedure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 are discussed. This paper is intended for the benefit of solv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English teaching in high schools in China.

Key Words: research-based study senior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and learning

引 言

语音、词汇、语法是一门语言的基本要素。在英语教学中,语言的三要素是学生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其中语法是研究词形变化和句子结构的规则体系,它是为培养技能,形成语言交际能力服务的。高中外语教学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进行习得环境的创造并非易事。这对于已经习惯了汉语语言,且又具备了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中生来说,彻底放弃语法规则的学习并非明知之举。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人教社版)采用了螺旋式的编排方式安排教学内容,一个语法项目(例如名词性从句)往往安排在高中三年的不同教学阶段。这种方式打破了旧教材“以语法项目为主要脉络组织和安排教学的模式,”(张正东、黄泰铨,:36)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把话题、结构和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的:“进行词汇、语法和语音等基础知识教学和组织各项基本技能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培养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学实践也证明了新教材的确促进了高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从另一方面来看,高中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常常抱怨“英语语法难学”。虽然经多次讲解,反复练习,学生还是记忆不牢,难以系统地、完整地掌握英语语法体系。教师反复地讲解语法也占用了学生活用和交际活动的时间。因而影响了教学中的交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到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来,以期寻求一条适合我国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更有效的语法教学途径。

一、研究性学习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钟启泉、崔允漷、张华,:123)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到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自愿结组方式(3-6人)组成研究小组,将学习语法过程中有困难的项目整理出来,各小组选定一个项目然后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将这些语法项目系统化,并在交际活动中得体地,有效地加以运用的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探究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直接兴趣常常是一种短暂兴趣,只能作为培养稳定兴趣的开端。间接兴趣由事物、行为本身或其目的,任务而引起,所以又称自觉兴趣或探究兴趣。这种兴趣主要依赖于自觉地进行培养。新奇的知识和曲折的问题常常能引起这种兴趣。高中生通过选定的任务--研究某一个语法现象,自主地参与到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中来,如看英文电影、读英文名著(简易本)、上网查询、走访老师、专家、请教外籍教师、制作课件、展示成果等等。所有这些活动都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加以利用的实践机会,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灌输的语法学习模式。这些活动符合青少年好奇求新、求变的心理特征,容易使学生感兴趣,从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和动手的积极态度,逐渐形成努力求知的欲望和习惯。

2. 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英语语法体系,提高交际能力

新教材启用后,人们对语法教学似乎在“淡化”。然而许多教师在强调交际能力并为之努力后发现,不处理好语法知识、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言语交际的关系,实现教学目的是一句空话。学习语法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形成言语技能;有了较强的言语技能才能走向交际。如果基础知识还没学好,一味要求学生去活用交际,只能走向失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机械性操练,活用练习,模拟性交际练习都是与语法教学的句法(syntax),语义(semantics)和语用(pragmatics)三方面紧密相关的,都有赖于语法规则的指导和监督。

但是,课堂教学毕竟有限,系统地掌握英语语法体系,为交际服务还有赖于课外延伸的辅助。研究性学习具有多重学习方式的特点,如视觉学习,听觉学习,体验学习,动手学习,小组学习,单独学习等等。通过多种方式学习的体验,学生很容易深刻地理解英语语法的体系,并在各种学习体验中牢记其用法。在研究过程中,每个研究小组把研究指向某一语法难点和重点,从而较深入,纵向地对某一语法现象加以探究,进而为得体地活用和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为学生走向未来作好准备。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有些高中一年级新生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考入了高中,甚至外语成绩很高,但并不适应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生活。这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创新意识,并没有形成我们期待的素质。不改变高分低能的倾向,为21世纪培养创造性人才就是一句空话。

研究性学习从功能上可以弥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教与学向系统化推进。在对语法项目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由探索,操作实践,合作交流等探究方式囊括进来,获得研究与探索的亲身体验,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理论和方法,逐步形成再发现能力,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结构和解决学习中疑点的自我教育能力。这种研究性学习实质是一种潜在课程,它可能眼前并不能马上使人看见它的功效,但它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毕业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指学生在离开中学进入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参加工作后,依靠在高中阶段所获得的研究,探索能力,充分发挥其主动思考,善于探究的优势,成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为人类造福。

4. 有利于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与历史上的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出发点不同。教育史上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智力的卓越性”。而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人格健全发展的人。它更重视学生研究的过程,重视在“探究”,“创造”,“发现”过程中发展健全的人格。研究性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学习任务把小组成员联系起来。他们通过交流,共同研究,通力合作,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乐于合作和共享的个性品质。

其次,由于英语和汉语的差异性,学生在研究某一语法项目中不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对于青少年来说,勇于面对困难并探究克服、战胜困难的途径正是他们的必修课。在学会克服困难,增强心理承受力的同时,他们也易于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这些都是接受性学习难以给予的。

再次,学生在研究语法过程中追根溯源,从而得出一个比较系统的结论。这就需要他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认真踏实的地去探究,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不断追求、进取的精神和严谨的致学态度。

二、研究内容的设计

1. 研究内容设计的基本要求

英语语法内容繁多,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存在着差异。因此,设计研究内容时应注意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对比性原则。对比性原则指的是要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指导者帮助学生找出普遍感觉学习有困难的语法项目。确定研究范围后,经过比较,对比,分析,指导者应向学习者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专题或课题;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专题或课题。此外,由于学生能力上具有差异性,因此必须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在学生对语法研究目标的定位上有所侧重。

2) 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指选择的语法项目要在英语教学大纲的范围内,与学生的思维及知识水平相适应,防止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专家的研究。否则,研究性学习就走向了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胜任而大多数学生处于陪读地位,望洋兴叹的歧途。

3) 兴趣性原则。这个原则要求选择研究内容时要尊重,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帮助每一位学生确定自己的课题,运用体现其个性特征的独特方式展开深度探究,对语法学习获得独创性理解。在分组,确定研究成果形式的时候,也要兼顾学生的兴趣。

4) 跨文化交际性原则。所谓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30)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了解文化差异的过程中研究语法知识,“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30)英美文学作品,英文影视作品等往往能够为中学生提供较生动,适应他们学习的文化营养。这些作品中的文化信息不但能给学生提供间接生活的体验,并能帮助学生长久地将此记忆在脑海中,提高他们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这种文化背景不但给中学生研究语法提供了有用的交际天地,也是中学生学好英语必不可少的来源之一。

2. 任务设计

在设计研究任务时,教师应通过组织学生讨论,问卷或个别谈话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在学习语法方面的困难和感兴趣的项目,然后将收集的信息加以归类,列出需要学习,探究的专题或课题。如:构词法、名词、冠词、代词、形容词、动词时态、非谓语动词、虚拟语气、主从复合句、倒装、强调式的用法等等。在学生选定某一专题后,指导教师应了解学生研究的可行性、知识准备等等,并提出意见。

3. 研究途径

确定研究途径时,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本地、本校的各种教育资源。下面是语法研究性学习中应寻求的基本途径:

1) 引导学生阅读英文报刊:Students Post; 21st Century: Learning English; China Daily ;Crazy English;等,从中找出所研究的语法项目;

2) 让学生选择一些英文名著(简易读本),阅读后写出书评并摘录与自己研究内容相关的句子,研究其语法项目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

3) 让学生观看英文原版电影,写影评,并尽量将自己所研究的语法项目体现出来,捕捉并体会真实交际中的语言;

4) 阅读语法文献,了解语法专家对该语法项目的论述;

5) 认真研读教材,重新体会所研究的语法项目及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应用;

6) 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7) 走访校内英语教师和省市内外语专家;

8) 请教外籍教师。

三、实验过程

1. 第一阶段:准备,启动

在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后,在每学期结束之前,指导教师或校内外专家给学生作报告,给学生以方法论的指导。全体学生均应参与活动。根据研究兴趣和选题,每3-6人组成一个课题组选出组长。各小组组长组织本组同学按照“课题开题报告表”(见附表一)的要求设计出具体的研究方案,并在开题报告会上接受评审小组的评审。最后,评审教师为每个小组填写评价表,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2. 第二阶段:实践,体验

学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以小组为单位对所承担的课题进行集中研究,如学校规定的每月一个周五的下午或每周一个学时,中间也可穿插个别性研究。个人或小组在从事课题研究时,可以逐项完成在教师指导下设计的任务,也可以进行一些创造性研究活动。每次小组活动前都要做出详细的安排,活动中填写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表和访谈表,然后交给指导教师以便及时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纠正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在研究活动结束时,小组成员应共同将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并制成课件。每个小组成员要写出个人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结,组长还要写出小组的总结。

3. 第三阶段:交流、验收

在这个阶段,各小组可以选择文字、挂图、声像和多媒体等有利于表现小组研究活动成果的形式在班级内部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实现成果共享。在交流后,各小组对研究成果进行修改使之完善,形成最终的成品性成果。在评审验收会上,各小组长代表本组成员进行答辩,小组成员进行补充。答辩由陈述,展示,提问,回答,评语五个部分组成。

流程图如下:

四、实验研究及结果分析

从1月6日至205月30日,笔者在辽宁省实验中学04届3班(高一、三班)进行了英语语法研究性学习的实验。

实 验

实验结果表明笔者设计的英语语法研究性学习的方案是可行的,是符合高中基础教育改革目标的,是符合学生实际的。实验所带来的积极变化主要表现为:

1. 学生对英语语法学习的兴趣浓了。由于学生采用不同的生动活泼的途径参与语法项目的探究,他们不再感觉英语语法枯燥难学了,而是把学习英语语法当成了一种乐趣。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收集并总结出了许多顺口溜并运用到语法学习中来。这些顺口溜易上口、易记忆,对学习语法帮助很大。下面仅举几例。

1) “3hnm,3lof,ws” (hear, help ,have, notice, make; look at, listen to, let, observe, feel; watch, see ) 适用于省略to 的动词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的用法:

如: I wouldn't want to see you fellows go to jail.(我不想看到你们这伙人进监狱。)( Dixon ,1995:37 )

Did she have to let the whole world know what a loser she was?(她有必要让全世界都知道她是一个失败者吗?)(Gilmour,:88,)

2) “有do 无to, 无do 有to” 这一顺口溜有助于学生记忆动词不定式在介词but, except,和besides 后面时的使用方法。

如: She could do nothing but cry.(她只是一个劲儿地哭。)

She had no choice but to wait.(她别无选择,只好等待。)

3) “ Cep. Marg. Fiks-色普.玛尔格.菲克斯”后面只能用动名词作宾语的动词(C-consider, can't help, can't stand; E-enjoy, excuse, escape; P-practise , put off; M-miss, mind; A-avoid, admit; R-risk; G-give up; F-finish; I-imagine; K-keep; S-suggest)。

如: I kept asking him to give up but Paul couldn't just stand by and watch and later I understood why.(我一个劲儿地劝保罗放弃追查,可他就是不能袖手旁观,后来我明白了其中的原因。)(Buitene,2000:57)

4) I drop caps.适用于虚拟语气在宾语从句中的运用。其中每个字母代表一个动词:insist, demand, require (request), order, propose, command, advise, prefer, 和suggest后面的宾语从句中谓语动词的形式是(should) +do 。

如:Later on, after Mr Francois had died, his widow had apparently

insisted she should carry on getting a higher pension.(后来,弗朗克西斯故去后,其遗孀显然坚持是要继续拿到更高的抚恤金。)(Buitenen,2000:25)

2.由于参加了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亲身体验了研究语法的各种活动,学生们对语法的掌握更加系统化,记忆得更牢固,听说读写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3.通过小组的集体性研究学习,大家互帮互学,共享探究的艰辛和完成课题的喜悦,增进了交流与合作。各小组成员在读英文报刊、名著、专著,看英文电影,拜访外教、专家、老师,上网查询,撰写论文,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学会了研究的一些技巧和方法,他们比以前更会开动脑筋了。这些技巧和方法很容易迁移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去,从而促进其它学科学习的进步;此外,在探索过程中各小组成员也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英语学习拉动了其它学科的进步和提高。

4.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在周末、假期进行的,这就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必花费大量时间讲解语法,而是把重点放在语言的活用与交际上,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技巧和用外语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

5.我国早有“教学相长”之说。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也是指导教师提高专业和教育素质的过程。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方案时指教师不是无事可做,而是责任更大了。他们要先行一步,研究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论,要担任设计任务,审题和评价工作的总指导,要对学生研究语法自主学习的全过程进行监控。教,导而知不足。指导教师在同学生设计,实施,评价语法研究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上的不足,也就自然进入到了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研究的行列之中,从而更新教育理念,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使自己站在新的高度上用崭新的教育技能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代新人。

五、结 束 语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是英语课堂教学得力的辅助手段。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师生之间在教学上的合作与交流,顺利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完善人格,学生受益终生。“在此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既感受到了查找书籍的艰辛与阅读名著及报刊的乐趣,又发现了网上查找资料的新奇与深奥;既体会了访问专家的任务之艰巨和收获之丰硕,又深知了整理归纳材料的辛劳…”;“当我们真正深入研究冠词时,我们才发现了很多我们未知的东西……”; “研究以后才发现它并不是那么枯燥无味。尤其是读小说,看报纸,看电影等过程更是令人感到兴奋……。”从学生们的亲身感受中,我们不难看到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益处和作用。我们会将此项教学实践进行下去,深入下去。

[作者:辽宁省实验中学外语特级教师 沈阳市优秀教师]

篇12: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李岚清副总理在《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一文中指出,“中国对外开放,我们一个弱点就是对外交际的语言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中国人用什么办法学英语才能了取得最好的效果。”这说明实施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外语人才,是我们当前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时代要求我们应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新编英语教学大纲的核心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能力。做为基础教育学科的初中英语和其它学科一样,肩负着提高全民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任务。下面就本人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贯彻执行素质教育进行教学谈点滴体会和做法。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英语素质教育的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然而,要实现优化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做到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等,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1、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可以说,目标教学就是将所有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尔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从而达到完成总目标。教师在上新课前,首先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再分析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的难点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每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把教学目标及时交给学生,让学生心里有数,从而达到了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使之在课堂上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顺利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

2、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

李如密在“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一文中提出几个结合:即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会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这地我们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和“会学”。要做到这点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动口、动手上下功夫,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可采用“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法。首先,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做到深入浅出,画龙点睛,一语道破,起到指导作用,以达到“导”在关键上的目的。其次,在学习课前预习,划出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时,或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了困难,迫切需要教师解难答疑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把握好关键时刻,恰到好处,这时学生的思想集中,难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可收到最好的效果。当然,除备好课外,教师还应精心设计,分析哪些材料让学生自学;哪些材料由教师精讲;哪些材料用讲练结合形式进行;考虑精讲火候;研究怎样才以讲深讲透,讲得条理分明,深入浅出,使讲解富于启发性。同时要避免教师“抱着走”包办代替,唱独角戏,而应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对所学学科本身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尤其在培养学生自己找规律,自己做总结,通过独立思考、开发智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3、优化教学方法的结合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英语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变,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学生就往往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它直接影响着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可采用“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来作为确定学习状态的特征变量,从而为促进学习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服务。由于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根据知识技能、顺序、结构和学生的初始能力的特点做出安排的,所以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在此基础上,按照知识技能的相对完整性,可将教学知识技能发展序列分成几个教学环节。一般来说,除了第一节课以外,每一课教师所要进行教学的内容不外乎三个部分:①复习已教过的语言材料;②教学新的语言项目如词汇、语音、语法和句型等;③进行各种形式的听、说、读、写训练活动。为此,一般采用“五步教学法”;即: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巩固。在每一个步骤当中,教师的作用都有所不同,如采用口、笔头练习、测试、听写、提问等复习方式;利用实物、图片、借助动作、猜迷、接龙式提问、简笔画等介绍新的语言项目;通过分排或分行、两人、小组等进行操练;通过做游戏、扮演角色等方式提高运用语言能力;充分利用和“复习要点”,练习册中的练习,口、笔头练习等加强学习运用的能力,以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教师要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观察全班学生的反应,要随时根据情况变换自己的角色,保证所教的内容大家都能接受,达到完成课堂的整体教学任务。

在“五步教学法”中,教师的作用,不仅要随着各个步骤的变换而改变,更重要的要根据学生接受程度和实际教学的需要来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教师不可能按步就班,也不可能始终如一地进行每一个教学步骤。在“吃透”教材,掌握教法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因材施教,在师生间形成一个感情融洽,相互尊重,配合默契的氛围,才能顺利进行教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构建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和实施者,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教育的关键。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望发达不竭的动力。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新形势下,作为老师光有埋头苦干的精神是不够的,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要向教学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这是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对老师的迫切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把素质教育渗透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文化、心理、技能、身体等各种素质,让他们德、智、体、美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总之,中学英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次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如何进一步落实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和贯彻邓小平关于“三个面向”的指示,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

篇13: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社会发展、教育工作本身发展赋予的重要任务小学英语教材正是以素质教育为根本指导思想编写的因此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在英语教学的阵地上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英语教学;素质教育;实施策略

小学英语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怎样利用英语教学这个阵地实施素质教育是英语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

学生的思想素质是其他各方面素质的根本只有学生的思想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才能保证其他方面的素质得到发展和提高小学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寓思想教育于听、说、读、写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渗透”将思想教育渗透在英语教学中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英语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思想性英语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之一笔者在教学中就努力寻找教书育人的最佳结合点在“渗透”上下功夫例如四年级下册Module7Unit1IhelepedMum的教学课文情境是Amy和远在英国的奶奶通了一个电话告诉奶奶自己昨天“IhelepedMumandIwashedclothes.”这时笔者适时地教育学生在家里要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第二单元的课文情境是Amy向Sam讲述自己昨天给奶奶打电话时奶奶告诉自己她和爷爷的活动Amy和Sam很关心爷爷奶奶的日常生活这时笔者鼓励学生多关心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同时也要多关心自己的父母教师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在听说读写的学习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培养了学生健康、美好、高尚的情操激发了他们美好的情感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培养了良好的思想素质

二、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英语教学中“传道”固然重要“授业”也非次要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是人们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条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要渠道的作用

(一)激趣

使其乐学兴趣可以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学生有兴趣才会乐于学学生乐于学才能提高学习效率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部精力去做事学与乐是不可分的英语课堂教学要努力为学生营进一个良好的富有童趣的学习氛围并贯穿教学的始终尽可能做到“课开始兴趣生课中间兴趣浓课结束趣尚存”例如在阅读英语文章时学生会遇到自己不懂的词语于是笔者就教学生查字典开始时先讲查字典的好处(激趣)学生的兴趣来了笔者再讲查字典的方法用比赛的形式分小组查字典计个人得分小组总分看看哪个小组查得又快又准在查字典时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相当高不停地翻动着字典最后计算小组得分“胜利”的小组兴高采烈“失败”的小组也不甘示弱他们纷纷提出“再来一次”的要求通过查英语字典比赛不但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读懂、理解一篇英语文章可以牢固地掌握查英语字典的方法连平时对查字典不感兴趣的学生也提高了兴趣掌握了方法提高了技能

(二)授法

让其会学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是走向成功的.道路是通向胜利的桥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于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不仅要“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永远也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你应该努力使学生自己发现兴趣的源泉”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多方面的下面笔者将举例说明例如指导学生如何科学记英语单词小学生记英语单词的方法是死记硬背如记street和supermarket这两个单词时学生通常这样记:s-t-r-e-e-t、s-u-p-e-r-m-a-r-k-e-t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读翻来覆去地记但这种记法用时长记多的时候容易忘记笔者指导学生用另外一种方法记单词―――按读音记单词法如:street→str发[str]ee发[i:]t发[t]street[stri:t]读得出来就写得出来了特别是supermarket这么长的单词更应该按读音来记su发[sju:]per发[p]mar发[m:]ket发[kit]supermarket[sju:pm:kit]读得出来就写得出来了还不容易遗忘再如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学习和课后温习的方法首先是预习出示预习提纲让学生按照提纲预习读通课文了解大意并通过有目的地画词画句、圈点批注、找出疑难抓住重点等其次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有重点地做好笔记特别注意自己的疑难之处等最后在课后教会学生如何认真温习及时消化完成作业等教师做好检查、督促、总结等工作久而久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便形成了学习方法便掌握了他们会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判断、推理、想象等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找到了兴趣的源泉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逐步提高文化素质也会不断提高

三、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都十分重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培养他们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开发他们的潜在智能小学生身上有很多优点也有不少弱点一些学生没有远大理想和进取精神缺乏正义感有的学生甚至依赖性较强、贪吃贪玩、胆小怕事、怕苦怕累、害怕困难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适时教育激励他们以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促使他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例如在教Didyoufalloffyourbike?一课时笔者激励学生自觉锻炼意志不要让害怕征服自己而要用意志征服害怕的心理教“Sheisreadingabook”这一模块时笔者启发学生理解茨威格的话:“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全神贯注”进而教育学生做事要全神贯注在教Robotswilldoeverything这一单元时笔者教育学生凡事都要多动脑筋想办法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难时要主动想办法解决困难做学习、生活的主人不要一味地想着依赖父母依赖Robots总之英语教学是整体性的学生素质应是全面的英语教师要在英语教学的阵地上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陶伟.基于文化主位视角小学英语教师生存状态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9).

[2]张丽晓.美国小学科学课程设置及其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启示[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3]钟志英.浅议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2(23).

篇14: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培养人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自身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英语学科如何适应教育的'新形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呢?笔者认为: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英语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最佳途径.

作 者:李继民  作者单位:河北省蔚县西合营中学 刊 名:新课程(教师版) 英文刊名:XINKECHENG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 

篇15: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德育

我是一名中学外语教师,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德育,将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语言的运用同思想政治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融为一体,启迪学生心志,陶冶学生情操。

在接新班讲第一堂课时,我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生要想掌握好英语就要向革命导师列宁同志那样去学习。教会他们列宁关于学习的格言:Study,study,and study.(学习,学习,再学习。)及科学家Mendeleev(门捷列夫)的名言:Genius only means hard-working all ones life.(天才只意味着终身不懈的努力);科学家Benjamin Franklin(富兰克林)关于惜时的名言:Lost time is never found again.(失去的时间是永远找不回来的)激励学生奋发图强,立志成才。

在教授课文时,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如在教授The Ice Is NotReady for Skating一文时,课文讲述孩子们在湖上滑冰时,解救落水儿童。我结合课文内容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生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引导他们树立助人为乐的良好道德品质及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公德意识。在学习Thomas Edison一文时,介绍了这位科学家的名言: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启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学习他们为社会和人类谋福利的高尚思想和行为;教授Beijing and Tian' anmen及Tian'anmen Square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讲授She Runs in the marathon时,让学生通过学习一名10岁女孩通过不懈努力,克服困难胜利完成了马拉松比赛,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我体会,“育人”的首要任务是把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精神结合起来,树立科学的共产主义人生观,培养学生成为正直,诚实,遵纪守法,大公无私,勤劳奉献,有高尚情操,有远大理想,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

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心理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交往的需要,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北京十五中分校 丁晓岚 《光明日报》.08.09)

篇16: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德育

我是一名中学外语教师,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德育,将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语言的运用同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启迪学生心志,陶冶学生情操。

在接新班讲第一堂课时,我教育学生要想掌握好英语就要向革命导师列宁同志那样去学习。教会他们列宁关于学习的格言:Study,study,and study.(学习,学习,再学习。)及科学家Mendeleev(门捷列夫)的名言:Genius only means hard-working all ones life.(天才只意味着终身不懈的努力);科学家Benjamin Franklin(富兰克林)关于惜时的名言:Lost time is never found again.(失去的时间是永远找不回来的)激励学生奋发图强,立志成才。

在教授课文时,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教授The Ice Is NotReady for Skating一文时,课文讲述孩子们在湖上滑冰时,解救落水儿童。我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引导他们树立助人为乐的良好道德品质及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公德意识。在学习Thomas Edison一文时,介绍了这位科学家的名言: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启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学习他们为社会和人类谋福利的高尚思想和行为;教授Beijing and Tian' anmen及Tian'anmen Square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讲授She Runs in the marathon时,让学生通过学习一名10岁女孩通过不懈努力,克服困难胜利完成了马拉松比赛,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我体会,“育人”的首要任务是把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精神结合起来,树立科学的共产主义人生观,培养学生成为正直,诚实,遵纪守法,大公无私,勤劳奉献,有高尚情操,有远大理想,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

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心理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交往的需要,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北京十五中分校 丁晓岚 《光明日报》2001.08.09)

篇17: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论文

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论文

作为新世纪、新时代的高三学生,即将踏入社会,面临高考的抉择,在此阶段实施素质教育是否不太合适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

我校采取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阅读为主线带动英语学习的高三英语教学模式。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以阅读为主线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语言教学目的首先是培养自学能力,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都能够发挥出来,课堂上教师不必泛泛地讲,学生泛泛地练,学生要主动地学,教师要主动地教,要培养学生动脑筋,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素质要求对学生学习语言能力主要是运用能力这一特点,我们打破了学科界限,借鉴了语文学科的经验,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思考、讨论的时间,提出问题,带问题阅读,注重文章的篇章结构、文脉等。

二、注重学法指导

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如何提高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我们工作的中心。对此,教师注重了“教会学生学”这一教学的要求,注重了学法指导,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等实行了分类型、分层次的学法指导。如:在阅读一篇传记类文章时,我们要求学生注重这类文章的特点:1.多按时间顺序交代人物。2.找出人物一生中的重要事迹(时间、地点)等。3.总结人物的主要成就特色等。学生在今后阅读此类文章时,大多按以下几点去搜寻、挖掘,在速度和效率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书面表达的人物介绍方面也都触类旁通,应用自如。

三、注重集体备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把课堂还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进行理论学习和业务修养,才能适应教育发展要求,发挥集体优势,群策群力,将有利于整个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注重材料选择

以阅读为主线,适应大纲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精选材料,精而少。针对语言发展的趋于实际运用,我们定阅了大量的英语报纸,如《英语周报》、《中国日报(英文版)》,搜集原著等。此外,我们还利用好手头现有的`新教材第三册,新教材上的文章比较贴近生活,语言地道,涉猎面广,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材料。 五、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听说读写能力

除阅读之外,我们还运用多媒体、电视、录像、录音来让学生接触语言,接触西方英语国家的风俗民情,了解社会。如:我们定期进行口语练习,就某一个社会方面口头作文、发表个人观点,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加强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通过观看《走遍美国》等录像,听英语广播这些形式,都让学生在英语方面增加了不少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六、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导致学生掌握不好英语的问题主要有不会学和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平日可以背诵很多句型和语法规则,但在说、写英语时却错误百出,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在教学中要注重如下习惯:预习,发现问题;课堂听讲积极思维,总结归类,加强记忆,勤听、勤说、勤读、勤写等好习惯。

七、因材施教,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高三阶段,学生在学习中已分成几个不同层次。为此在平日教学中,注重材料选择时由浅入深,照顾到每个学生,分层次阅读,提问问题时注重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给予具体帮助,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将不断地更新、转变。知识经济时代将对我国的英语教学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培养跨世纪人才,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素质教育是我们高中教学追求的目标。

篇18:高中英语教学反思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高一 王鹏

‘协作’(collaboration)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活动方式,不管是教师之间的协作(team teaching),学习者之间的协作(collaborative learning),还是师生之间的协作”协作以共同任务为目标.以异质分组为前提.以队员或组员的参与度为评价标准。协作有助于增进彼此的了解,屉大限度的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协作可以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增强学习者对事物及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能力.进而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将协作原则用于高中英语教学实践即适应了高中英语

新教材重视交际和任务型教学的这一要求,叉可以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

一.现状

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在注重共性(即: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培养的基础上适时、适当的对每个人个性的发展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白“与人为乐,与己为乐”的道理,认识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运用团队力量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能力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因此,许多国内外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和研究 早在60年代.国外就有学者提出了团队意识和协作等一些理念,并在幕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实践中加以应用和推广 随后,这些理论逐渐被引入我国.国内许多学者和各阶层教育工作者也开始了对这些理论的研究和普及工作。近年来.各学科新教学大纲的确立,特别是初高中英语新教材的推出,进一步提出了任务型教学和交际型教学这一新目标 本质上讲,两种教学模式都侧重学生之问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而我们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仍然忽视或者说没有充分重视这种交流和协作能力的培养,只是一味地强调个人的能力.使得学生总是希望突出自己,而不愿意同他人合作,普遍缺乏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二.理论基础

“协作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方法 ”。协作式学习.既:合作学习.“足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概括说来,合作学习就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 这是一种全新的任务型学习方法,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任务,学习的唯一手段是相互协作。在心理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合作学习理论得以建立。有些学者认为“学习是一种自我满足的过程。”合作只是为了满足这种个人心理需要的一种必要方式。自控论和动机理论便应运而生了。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集体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才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所在,合作是关心集体的一种表现手段,这就是集体动力理论和社会凝聚力理论持有的观点不管采用哪种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只重视对学生个人利益的满足或只一味地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一切.换句话说,只注重奖励优秀个人或只注重奖励目1队.都会有失偏颇。前一种会使 合作学习缺乏团队意识和社交技能 ,后一种会造成“评价群体凸现。个体失落”。这样都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因此,只有将两者结台.才能真正做到即照顾个人,又能充分考虑小组团队,即: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是关键.并对表现突出的个人给与必要的奖励。这样才能在学习上兆同进步、共同提高,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高中英语教学“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听、说、读、写),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一)对话角色扮演学生可在小组内分别扮演角色,进行情景口语练习,(二)讨论或辩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或辩论,给学生一个发挥的舞台,即可提高教学质量又可提高学生素质。(三)个人较难完成的学习任务这时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们分头查询资料,整理资料,各尽所能,各显其能 ”

英语教学反思

高一 陈凤珍

1.循序渐进。温故知新

任何一门知识,包括英语,都是有系统的。学习新知识就能融会贯通旧知识,组成新的知识结构?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能够由易而难顺利地完成一个个学习目标。温故而知新也是以遗忘规律为依据。根据艾宾浩斯的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在学习材料刚刚能记住的一小时后,人们对所学的材料仅仅保持40%左右。第一天,保持仅1/3,到第六天逐渐下降到l/4左右。曲线最初是急剧下降,过一段时间后下降减慢,曲线趋于平稳。所以对信息进行及时和经常合理地复习,才能达到牢固记忆的目的。具体方法就是学习一复习一再复习。表面看来似乎很繁琐,其实每次复习时间不需太多,只要合理地安排时间,复习时做到系统性、针对性、综合性,便能事半功倍。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2.教会学生记笔记

记笔记可以深化学习内容,理清思路,增进记忆。尖子生往往善于记笔记,总是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曾让学生把笔记在中间划一条竖线,一分两半。左边记课堂上讲解的要点、词语用法、语法项目等,右边可以记预习时查得的例句、用法之类。引导学生在右半部分记下自己的心得、新看法或是课后提出的疑问。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思维的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在记笔记时采用一套自己惯用的符号规划笔记内容,使笔记更加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从而也提高了听课效率。例如,教学生采用“o”符号表示当堂的重点和难点,用“、/”表示需要了解的东西。课下,学生还应对照课本认真整理笔记内容,直到全部弄懂掌握为止,并经常翻看复习,以减少遗忘。

3.在交际中学习运用英语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贯彻交际性原则,实现教学过程交际化,使学生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达到能用英语理解和表达思想、进行交际。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多练,鼓励他们多开口。例如可以课文为议题、内容、对象,开展多种形式的言语交际活动,包括说话练习,课堂讨论,小辩论,编对话,课文表演,小作文,背景知识介绍,给课文另取题目,就课文内容进行评论,用新词语编故事,故事续讲,角色复述等等,利用课文的这些训练过程就是高效的学习英语过程。老师的职责就在于引导和点拨,使学生自觉地接受、熟悉、进而掌握英语,使他们离开教师也能高效地学习英语,这就是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时,在课外指导学生利用今天发达的信息和网络优势为自己的英语学习服务,如鼓励学生观看CCTV一10每天播出的Out Look English Magazine(希望英语杂志),引导学生阅览我校阅览室现有的优秀外语杂志,如:English Digest(英语文摘)、The Knowledge of English(英语知识)、English Corner(英语角)等,推荐学生上一些优秀的指导性学习网站,如北京四中网站,K12网站,中国教育网等。让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进一步提高了英语的运用能力。总之,教师要在注意指导“学”的方法的基础上研究“教”的方法。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同时,英语学习方法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每个教学环节中都存在学法的渗透,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进行有意识的学法指导,日积月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逐步形成,这会使学生受益终身,这也正是我们教育的根本之所在。

英语教学反思

高一 柯远萍

反思一、英语教师应有发展意识

一直以来,人们以为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语言知识能力要求不高,不需要太好的语言功底,只要有良好的教学技能就可以了。其实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同样英语作为人们最广泛的交际用语之一,更是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如果我们的英语教师故步自封,不求进取,那么不但自己的语言知识很快陈旧落伍,误人子弟,而且会被时代所淘汰。

“Changing English in the changing world”。现代英语的变化,特别是口语方面的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更因为国际互联网的形成,人们之间的交际变得越来越简捷。说话简单快捷,是现代人生活的一大特征。现代英语在这方面的变化表现为“一字多用”。如一个take, 我们就可以翻译成多种中文.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英语词汇急剧增加,并且我们发现,现代英语词汇有相当一部分是取得新义的旧词,如,“input”(输入电子计算机的数据),“store”(电子计算机的储存器),“drive”(计算机驱动器)等。

3、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 现代教科书大多以美式发音为准,时尚的流行语亦是。4、口语不断侵入书面语。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有正式、非正式、书面语,口语,方言,俚语之分。现在的书本里已经出现很多的俚语,像hang out,pants等等。在我们那个年代可以说这些都是从没有出现过的,现在都已成了时尚,并且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我们的英语教师不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坚持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新事物,不了解现代英语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那么,我们所教出来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他们会发现他们所学的英语是多么不符合时代。而教师自己则可能甚至连小学生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些常用语也可能会出现理解性的错误。

英语教学反思

高一 李明明

(一)对英语教学的重新认识

1、学习外语与情意的关系。外语课堂教学既是一个掌握外语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激励情意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包括情意和意志。情意包括动机、兴趣、态度、气质、性格和良好的习惯等。学生在学习、掌握外语的过程中伴随着传递情意的活动,学习外语和交流情意相互间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组成一个整体。情意的产生受学习外语认知活动的影响,学习外语的认知活动能促进情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低层次向深层次发展。学生初学外语时,会产生一种好奇心,好奇心不断获得满足,从而又产生了求知欲;求知欲不断获得满足,进而树立了自信心;自信心不断增强,并与崇高远大的理想相联系和强化,可使兴趣发展得更丰富,从而形成认知兴趣。因此,教师在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掌握语言知识和运用语言能力目标的完成,又要重视情意目标的实现。但是,当前有些外语课堂教学还未把情意目标提到教学议事日程上来,或者有意无意地把它忽视了。

2、语言知识与交际能力的关系。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知识,更是为了提高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获得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只能通过实践训练才能获得。语言知识的传授不能代替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和为交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在教学中将掌握语言知识、培养言语技能和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了“天气预报”这一课后,我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用所学句型自由对话外,还找来多期China Daily,让学生参阅天气预报这一版进行对话。学生在自由交谈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扩大吸收了书本外相关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交际活动中还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读、写和语言交际的能力,达到了多元培养目标。

(二)教学理念的反思

面对新教材,首先思想观念要转变,有了新的观念才能接受新事物。如果观念没有更新,新教材、新课程都只能是空谈,无非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的实施简单地被视为换一个大纲、换一套教材、调整一些课程内容。对生动活泼的课程内容进行肢解,使其成为不胜其烦的“知识点”的堆砌,把“Reading”当成讲解知识点的例子。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在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很多人崇尚“苦读”、“勤教”,不以人为本,“应试第一,分数至上”,把学生基本上看成是挣分的机器,对学生“乐学”的潜能几乎没有开发,英语教学过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观念与新课程的要求极不相适应。因此,为了适应新课程,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

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教学活动以学生在课堂上做事为主,教师的作用是负责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追求学习结果转向追求学习过程,真正把学生当成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切实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主体观。

2、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传统教学是由老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教师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这种“守成性”教育严重影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要求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应该成为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火种”。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是一个在老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不断创新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过程,让学生由“学会”转变到“会学”。

篇19:浅谈高校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浅谈高校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必须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为此,教师要以创新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动因--好奇心,去丰富学生创新潜能的源泉--想象力,去形成学生创新潜能的定势--质疑习惯,去升华学生创新潜能的灵魂--求异思维.

作 者:魏华  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学院,外语系,甘肃,兰州,730070 刊 名:甘肃科技纵横 英文刊名: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GANSU 年,卷(期): 37(1) 分类号:H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创新潜能  

篇20:Web Quest 在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温州市第十四中学 沈永铭

[内容摘要]本文以“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为基础,结合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征,进行Web Quest在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的教学实验,有效保证了高中英语研究学习课程的顺利进行,提出了Web Quest 在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Web Quest;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建构主义”教育理念

一、研究性学习概述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我省从2001年秋季开始将执行该教学计划,因此,“研究性学习”作为面向所有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正向我们走来。为此,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决定要在普通高级中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进一步,教育部[2001]6号文件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其中将研究性学习定义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是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毫无疑问,实施研究性学习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古大的显示意义。

我个人认为研究性学习应有以下三个特点:

1、开放性:主要指的是学习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社会与生活,因此涉及的范围广泛,可以是多学科综合,也不局限在课堂,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2、探究性:主要指学习方式不是被动记忆,而是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自主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

3、实践性: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广泛开展体现了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的“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这一切都说明了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基础教育的改革已经从考试改革、课程改革、教材改革,发展到开始发动教学的模式改革。以“研究性学习”为标志,从传统的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新的课程教学与学习的基本要素。

二、Web Quest 在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Web Quest(网络探究学习法)是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伯尼道格教授和汤姆马奇教授首创,其主要方法是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目前全球已有很多教师依据这种方法建立了自己的Web Quest课程网页,并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开展了实践。我国不少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也在积极倡导。我在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努力尝试Web Quest应用。Web Quest在使用中往往被设计成网页形式的六大模块,如(图1):

(1) 情境模块:对背景和信息活动步骤作一个介绍,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任务模块:任务是真实的、可行的和有吸引力的;

(3) 资源模块:提供完成任务可能需要的信息,Web Quest本身要提供一些资源,作为上网查找资源的定位点。这些信息包括网络文件,专家的电子信箱或实时会议,网上可查找的数据库,书籍和其它实物文件。由于对要查找的资料已经有了一个定位,可以避免学习者在网上漫无目的地瞎闯。

(4) 过程模块:对学习者完成任务的过程有一个预设的描述。这个过程要分成几个相互区别的阶段;

(5) 评价模块:每一项Web Quest都需要有一套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标准必须是公正的、清晰的和一致的,并且适合特定的任务;

(6) 总结模块:教师和学生都要对探究过程有一个总结,让学习者知道自己学了什么,并鼓励他们将这种方法用于别的领域。

显而易见,Web Quest做为一种教与学过程中的工具,也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而且运用WebQuest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听、说、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比学习内容本身的意义更加重大。

情境模块:导言(创设情境)

任务模块:由课题任务组成学习小组合作研究分析任务,发现和提出问题,确立研究课题;

资源模块:教师围绕任务,预设网络资源和其他资源的范畴;

过程模块:学生借助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形成初步成果;

评价模块:学生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相结合,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总结模块:学生进行反思,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事实上,我校在市直学校中率先开始了“研究型学习”的实验与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也为我们进一步开展研究性学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秋,新学年伊始,我校“研究性学习”在高一年段全面铺开。我有幸作为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指导教师参与其中,并指导两个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课题实验,圆满完成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益。

选题后,我把我的课题“如何有效提高英语词汇记忆效益”和《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进行了一番研究后,确定采用Web Quest模式来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因为从Web Quest的六大模块中,我们可以肯定它可以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三大特点。同时也符合本课题的研究特点,即大量的资料除了可以从报纸杂志等渠道获得,更多更快更新的应该是从网上获得。而且我校拥有先进的校园网络和电子阅览室,完全具备进行网络探究学习的环境。

按照Web Quest探究模式,我首先制作了一个Web Quest。其主要栏目有:课题背景(情境模块)、研究任务(任务模块)、相关资源(资源模块)、活动过程(过程模块)、成果评价(评价模块)和活动总结(总结模块)。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来看,本课题应属于“抛锚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要求把学习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②

在Web Quest中,课题背景的提出,目的就是创设情境以便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是什么;并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大胆假设、一则有意义的新闻,一种学生未知的学习方法等等,只要是可以引出学生将要进行探究的问题,都可以是创设的情境。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部分英语学习效益不高的同学的主要学习障碍在于不懂科学的英语词汇记忆方法。我没有直接告诉我指导的那组同学我的个人的看法,而是让他们进行高中生英语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让他们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引出研究课题。从而激发他们对于课题研究的兴趣。果然,本课题引起了许多同学的兴趣,在学生选题时备受青睐。

创设情境让学生选题后,接着以任务驱动学生进行高中英语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所谓“任务”,简单说就是需要通过某种活动完成的某件事,在研究性学习中,“任务”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几个特点:①真实性:所设计的任务对学生来说应该具有实际意义,是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而不只是“纯属虚构”的问题。“911事件”反映出的是存在于世界各个角落的恐怖主义问题,也是同学们最关心的热点时事问题。这样的任务更能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②整体性:任务要把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与比它们更大的任务情境联系起来,完成这个任务不只需要一个知识点或一点技能,而是需要将若干相关的知识技能组合起来。建构主义主张给学生一些完整的任务,为了解决这一任务,学生要自己去分析需要哪些知识、方法,需要先完成什么,再完成什么。任务太琐碎,学生就难以有探索的空间;③层次性:一个主题的学习开始于一个完整任务,教师要明确提出任务要求,可以提供一些样例,比如编一份小杂志。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大任务做分析,引出若干子任务,比如要制作一个网页,就需要文字录入、图片插入、动画制作、音视频剪辑,页面整体策划等,从而找到适当的子任务水平,作为学习的基本环节。而各个子任务的完成都指向大任务,这样可以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分层推进,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④开放性:一个任务涵盖了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但完成任务的方式却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最后的产品也可能是多姿多彩的。一个模式、一个标准、千篇 一律就不可能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所以我给本课题各研究小组提出的任务是,大家不仅在研究中要弄清恐怖主义的历史、分布、种类、罪行和危害,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在研究性学习过程还要学会剪报、做读书笔记、上网查找资料、网上交流、社会问卷调查、信息分析整理、论文撰写和网页制作等技能。

任务一布置,同学们发现不仅可以对英语词汇记忆繁荣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还可以学到许多技能,特别是太体报告和结题报告的撰写、问卷调查的设计、网页制作和photoshop的制作,他们就更来劲了,恨不得马上就开始进行研究。这时,我觉得应该给他们浇点冷水,告诉他们不要觉得好玩就上,一旦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所以我告诫同学们选好适合自己的子课题和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十分重要,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要努力达到以下目标:① 获得亲身参与探索研究的体验;② 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③ 学会分享与合作;④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⑤ 培养科学态度和信息素养;⑥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Web Quest的资源模块设计中,我为了避免同学们在网络探究过程中漫无目的,特地为他们提供了20多个相关网址和100多篇相关文章。但同时也提醒他们完全可以打破这个限制,自己运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料。甚至还可以采用其他如读书看报、调查访问、收看电视录像等方式来获得相关资料。Web Quest采用了网页模块的形式,只是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优势,但绝不排斥信息来源的各种渠道,这一点在运用Web Quest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研究性学习突出地表现为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四种角色:信息海洋的导航者、情境观察的指导者、协作学习问题的设计者和协作学习过程的辅导者。③ 探究过程的设计和组织实施是最重要的环节。在正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前,我们四个课题小组召开了一个课题活动方案讨论会,要求各小组写出课题研究活动计划,并按照活动计划有序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活动计划的样板如下:

《如何提高英语词汇记忆效益》课题研究活动计划

B22 组长:何旭芝 成员: 张朝、叶婧、陈尔、徐姗姗、陈泉如

活动步骤 阶段 时间(周) 主要任务 阶段目标

一 上学期第1-6周 选题准备 确定课题

二 上学期第7-18周 资料收集 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

三 下学期第1-6 周 课题论证 筛选、分析和研究相关资料,形成初步成果

四 下学期第7-15 周 研究评价 开展个人自评和小组互评

五 下学期16-17周 结题展示 展示研究成果,提出建设性意见

活动形式 问卷调查、开题报告、查阅资料、专家访谈、结题报告撰写、网页整理和制作、成果展示板报制作。

访问的单位或对象 英语教学专家、英语教师、高二段同学。

活动所需条件 网络与电脑、自行车、公共汽车、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

预期成果 图片、读书笔记、文献摘要、开题报告、结题论文、课题网页

小组成员分工 (1)制定工作计划并安排,督促计划的落实记录文字资料;(组长)

(2)查找资料,问卷调查;(全组成员)

(3)共同进行网页制作;(全组成员)

(4)多媒体制作;(张朝)

(5)财务管理;(陈泉如)

(6)心得体会和总结材料的撰写。(全组)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分工与协作都十分重要,分工有利于每个小组成员都能自主探索。由于问题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所有的学生都有自主探索的机会;每个成员都在贡献各自的思想,而不只是“借用”思想。因此,小组内需要明确分工,明确每个人的责任,让每个成员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知道小组中每个人都做了什么,以及每个人的进度;同时,可在小组间(或组内)进行评比竞争,让每个小组(或个人)展示自己的作品,报告自己完成任务的方法和体会,由教师和各组代表评定各组(或个人)的成绩。这样就可以避免“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尴尬。而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首先,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激活学生有关相关课题的原由知识,在原有知识背景与当前信息之间生成更多的联系;其次,讨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表现出来,学生会感受到观点、方法的不同,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反思和评判彼此的想法和做法。另外,真正齐心协力的合作可以各取所长,通过合作来解决学生个体所无法解决的问题,真正体现“团结就是力量”的特点。

Web Quest重视学生对网络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和再创造。众所周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爆炸”越来越呈加剧趋势。据不完全统计互联网提供的信息资源网页已达40-50亿页,而且每天还在以300多万页的速度增加。所以用“海量”两字来形容互联网信息的丰富绝对恰当。教师在这里扮演的应该是导航者和辅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浩瀚的网海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并尽可能利用网络互动的功能,进行网上交流、网上协作、网上共享。这一下同学们各自的E-mail和笔者个人的电子(shenyongmingf@sina.com)或笔者个人网页(www.sym.com)上“留言板”可派上了大用场。

然而探究学习过程既不能局限于书本和课堂,也不应把探究领域仅仅局限在网络上进行。探究过程的实质是模拟于科学研究的过程,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还必须引导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例如抽样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的方法、统计分析的方法,以及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等等。在与社会现实生活联系的问题上,同学们煞费苦心,设计了如下一份社会问卷调查表:

温州十四中英语研究性学习问卷调查表

课题:如何提高英语词汇记忆效益 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被访人姓名 性别 年龄

地址 电话

访谈要点

访谈体会

专家签字

调查者(签名): 被调查者(签名):

谢谢合作!

通过问卷调查活动,同学们感触颇多,体验了被拒绝、遭白眼的滋味,也接触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有的热情、有的冷漠、有的博学、有的无知、有的通情达理、有的不可理喻……,这看起来与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无关,却是十分难得的真实社会生活体验,学生普遍反映现在成熟多了。至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根据教育部《实施指南》提出的要求,其表达方式要提倡多样化,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一次口头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次主题讲演、一个网页,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因此,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评价,也必须做到评价主体、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与教师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每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要努力做到因不同的探究类型和课题,设计好评价方案,包括设计出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的表达方式。评价的内容必须与学习的目标一致。当同学们拿出初步成果时,我给了他们每人一份自我评价表,让他们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评价。

研究性学习过程自我评价表

课题:如何提高英语词汇记忆效益 评价时间: 年 月 日

项 目 自我评价描述

①参与探究学习的态度

②在探究学习过程对中的体验

③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

⑤与其他同学协作情况

⑥学习的结果

学生自我评价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很好的评价方式。自我评价可以只评优点,不作检讨,不计缺点。每位同学的自我评价中,尽可能地列举自己在这次活动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哪怕是一次失败,如果从中得到了某种启示,这也是收获。在自我评价中,要充分体现重过程的全新学习理念,充分肯定自己,树立学习信心。当然,做得多的同学,他在自我评价中自我展示的东西就多,反之就少。这样做,并不意味着同学相互之间缺少差距,自我评价优点、收获的多少,实际上已经反映了学生间的差距相信他们自己也将会意识到这种差距,以后会引导他们缩小这种差距。小组互评是小组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当然作为教师的我也可以参与其中,由于在一开始就注意记录和收集小组内部的各位同学的活动情况,因此开展小组互评实际上就很简单了。每个小组在活动结束阶段交来本小组的活动记录,记录本上有小组的各个成员在各阶段的活动表现,包括他提出了哪些问题,承担了哪些任务,完成了哪些工作,出了些什么好主意等等。在活动的结束阶段,小组宣布这些记录,这就是评价,这些记录就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小组的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因此,就不再用传统的子虚乌有的评功摆好了。甚至有的同学还“斗胆”指出了我的不少不足之处。这样的评价就有利于同学们进一步修正自己的研究成果。

最后,Web Quest中的课题总结应该由师生共同进行,由个人代表总结个体在活动中的收获,由小组代表总结小组活动的经验教训,老师也应该总结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体会以及自己在这一次活动中学到了些什么。我认为指导老师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为学生作的一个表率,研究性学习的原则应贯彻于始终,包括老师在各阶段的表现、态度。同学们在总结和心得体会中大都表示,在研究性学习中能学到这么多课本上根本无法学到的知识和体验,是他们开始时万万没想到的。这次研究性学习也令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在教学中常常以一个学生答卷上的最终答题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凭证。这次活动中,有些在平时考试中成绩偏差的学生却态度积极、表现出色,同学们对他们自己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精彩表现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相信这会使他们增强自信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产生古大的正面影响。我深深感到我们过去的教育,的的确确只培养了一种埋头苦读的“人才”,而许多本也应该是“人才”的同学,却被我们这些教育者给有意无意地扼杀了,这是多大的罪过啊。

[主要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国家教育部,2001.04.11

2、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4、林莉:《美国中小学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模式述评》,,《全球教育展望》

5、李克东:《基于Web学习模式的研究》

2003年9月7日定稿

e-mail:shenyongmingf@sina.com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

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基于一个教学案例的思考

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合作学习

网络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有效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英语教学论文

CAI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中学英语教学工作计划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讨(转)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整理2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讨(转)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