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一只小蚂蚁

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共含14篇),方便大家学习。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一只小蚂蚁”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篇1: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stone32

摘要:素质教育、中学英语教师知识素质、建议

关键词:英语素质教育要由具有良好素质的英语教师去具体实施,高素质的教师是完成素质教育的保证。本文简要分析了目前中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并阐述了在新形势下英语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人类进入了二十一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基础英语教育改革更深入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普及英语和培养英语人才,是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和适应21世纪公民素质的需求。因此新世纪对英语教师素质提出了高要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教师应该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思想宽广,知识渊博,有组织实践能力,能运用好的教学方法施教,有从事教学科研的能力,能不断产生优良的教学成果。只有高素质的外语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显然,英语素质教育要由具有良好素质的英语教师去具体实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完成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因此,实施英语素质教育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英语教师队伍。

一、目前中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纵观

1、整体学历层次低

目前全国英语老师约50万,其中教师平均合格率低于65%,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目前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约474000人,承担着约5000万初中生和769万名高中生的英语教学任务,在这些教师中,学历教育合格率初中教师为84.4%,而高中教师仅为43.8%。这组数字足以说明英语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层次低。

2、水平参差不齐

据调查表明,在全国各所中学里,英语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有高中毕业生、自学成才者、中专毕业生、改行教外语者、大专毕业生、本科毕业生等等。

3、各地区英语水平发展不平衡

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相比,因为对外开放政策,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中、小学英语教师整体水平较内陆地区强。城乡相比,城里学校英语教师的素质比乡村学校的要强,这是因为乡村中学条件较差,大专生不愿去。平川与山区相比,平川的英语教师水平要高一些,山区交通不便,相对落后,英语教师流失严重。

4、普遍存在英语听说能力差

绝大部分中学英语教师从没有机会去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也很少有机会与母语为英语者对话,缺乏英语语言环境是大部分英语教师口头表达能力、听力差的主要原因。另外中学外语教师教学任务重,疲于应付日常教学活动,很难抽出时间进修。

5、缺乏英语教学法理论素养和教研能力

我与同行的体会,一是在外语教学中,大部分英语教师只注重课堂上根据自己认定、熟悉的教学方法来授课,不注重系统的外语教学理论方面的学习和研究;二是受“应试教育”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把英语作为语言知识而非交际工具来教,师生都 忙于“题海战术,无暇顾及教学理论研究;三是在许多中学中,图书室缺乏有关中外外语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因此中学英语教师普遍缺乏外语教学法理论素养及研究的能力。

6、知识单一

目前我国许多中学英语教师大多知识单一。由于师范院校、教育学院等没有很好突出师范性,培养出来的教师往往重视英语语言知识,忽视对目标语国家的人文知识和风俗习惯的全面了解,忽视对语言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的了解,只能机械地将教学模式定为“刺激--反应”的句型操练,缺乏在语言交际中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组织活动。

综上所述,我国中学英语教师队伍的素质令人担扰,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提高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我认为,完成这项任务,必须制定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其一,在全国高考英语试题中加上听力测试,以引起广大师生在平时英语教学中对听力的足够重视;其二,保证国家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招生生源的质量,保证优秀的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充当中学教师,这样,中学英语师资情况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其三,改革师范类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比如设置音乐、美术、电脑、外语教学法理论研究,中外文化比较及文学欣赏等课程,培养多方面素质的外语教师;其四,加强外语教师培训。教师培训是提高目前我国英语教师素质的一个途径。

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是无需争辩的事实。由于知识日新月异的更新、外语教学的改革、西方语言学习理论和语言习得理论的引进和普及,“交际法”广泛地运用,且不说学历、资历水平欠缺的英语教师需要培训,英语本科毕业生也完全有必要接受新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的教育、以及加强英语语言素质的训练,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教学法和教学实践能力。

中学英语教师除加强七项基本技能: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电脑、外语、组织教学的培训,还应具备英语教师特有的素质。

二、中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全面实施,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第一,转变观念是前提;第二,建立新的评价制度是关键;第三,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根本;第四,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是核心。”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高素质教师具备哪些素质呢?如何才能使自己成为这支高素质队伍当中的一员呢?我的体会为,中学英语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1、思想素质和身心素质

具有高尚的道德水平。具体说,就是要求教师必须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热爱学生,对学生应全面负责,遵纪守法,行为文明,严于律已,为人师表,具有正确的政治态度和世界观、人生观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

2、扎实的专业知识

一个英语教师,除了教师应具备的师德以外,最重要应具备的素质是英语专业素质,有较强的运用英语能力的素质。也就是说,英语教师最起码应具备听、说、读、写、译的素养。英语教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我国中学英语的教学原则要求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尽量使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用英语进行讲解,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另外目前新教材所提倡的现代交际教学法对教师运用英语交际能力的要求更高。所以,要想胜任当今的中学英语教学,教师必须有过硬的专业水平,否则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更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3、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一个外语教师除了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之外,还要有教学理论水平,以及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发挥优良而正确的指导作用。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不是单一的。目前英语教学法有很多,比如视听法、听说法、认识法、交际法等。这些教学法理论依据是某些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因此,每一种教学法都有其优点。中学英语教师只有学习这些外语教学法理论,吸取其精华,把理论与教学经验相结合,并付之于实践,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4、中外文化、知识素质

目前中学使用的新初、高中英语教材具有重视培养思想、情感和提高文化素质的特点。编选的课文体裁广泛,涉及中外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名人传记、传统节目、卫生与体育、学习方法、行为规范、社会科学、人际关系、环境保护、娱乐活动、饮食文化、生态平衡、禁忌幽默、能源交通等话题,围绕这些话题的教学材料都体现了中外文化。具有时代感、思想性和真实性。教材生动地展示了东西文化的差异。目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增进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发展学生智力、提高文化素养。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必须吃透教材,对中外的人文知识和风俗习惯等有全面的了解。

下面列举高二下册中几个单元的话题和主要反映的主题思想如下:UNIT13“SATELLITES”一文了解卫星知识和用途,激发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和热爱。UNIT17“LIFE IN THE FUTURE”一文展望计算机的未来发展以及节约能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了解东西文化差异。总之,新教材的每一册的每一个单元、每一个主题都注重中、西方社会文化知识的渗透,这要求教师在这方面加强修养。

5、使用电化教学能力的素质

21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时代。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比如,幻灯机、录音机、电视机、放影机,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工具。同时,要求教师能制作简单的教具和操作电教音像等教学设备;懂电脑,能进行课件制作。使用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了一定的外语环境,增强语言交际的真实感,提高学生的求知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因此英语教师必须要学会熟练使用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而且也应懂得有关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

6、音、体、美、劳基本技能的素质

一个具有一定的音乐、体育、美术、劳动技能的英语教师能使课堂教学活跃,调动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如果英语教师不具备一定劳动技术知识、也没有任何劳技的实践经验,那么英语课上只能照本宣科,无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显然,一个性格外向、爱好运动、能歌善舞、心灵手巧的教师易与同学们打成一片,更善于用英语进行多种形式的交际。

不难发现当今中学英语教师应是一个多方面发展的综合人才,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为了适应新世纪日新月异的教改的需要,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就须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广大英语教师还须进行继续教育。

三、我的建议:

1、边教边学,在职进修。经常订阅各种英语读物,如:《英语世界》《21世纪报》、《英语学习》等,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和知识面;多阅读各种英语教学理论书籍,提高个人的教学理论水平;利用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电脑等现代化工具,训练自己的听说能力,另外,可进行函授或在职进修。

2、参加外语进修班、在职教师利用寒、暑假期间接受外语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培训。最好每年都进行培训。比如,去各地的外语学院、教师进修学院。

3、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比如外语教研室或学科组织“说课、讲课、评课”活动、进行专题经验交流,撰写教研论文及鼓励教师总结教学经验,著书立说等等,提高教师外语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4、各校、各地区间互相交流活动。学校之间互派教师,可请水平高的教师到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或地区讲优质课、示范课。

总之,我们认为教师的素质不能只拘泥于某一方面,应该是多方面的,诸如政治思想修养,哲学修养等。教师的素质与学生的素质、教学质量密切相关。教师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完善自己、提高自身修养,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每一位普通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书目:

(1)胡春洞《英语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张正东《外语教育学》科学出版社,

(3)《教育学》、《心理学》师范大学公共课教材

(4)郝丽红《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教育探索.5

(5)张维德《新世纪教师素质谈》班主任工作

(6)李先诗《素质教育对外语教师的素质要求》中小学英语活页文选

(7)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

(8)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中国和平出版社

提纲:

一、中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纵观

1、整体学历层次低

2、水平参差不齐

3、各地区英语水平发展不平衡

4、普遍存在英语听说能力差

5、缺乏英语教学法理论素养和教研能力

6、知识单一

二、中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思想素质和身心素质

2、扎实的专业知识

3、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4、中外文化、知识素质

5、使用电化教学能力的素质

6、音、体、美、劳基本技能的素质

三、我的建议

1、 边教边学,在职进修

2、 参加外语进修班、在职教师利用寒、暑假期间接受外语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培训

3、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

4、各校、各地区间互相交流活动

篇2:浅谈新型的英语教师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21世纪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知识都在高速增长,飞速拓展,快速应用。这样一个知识和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信息喷涌、剧增的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人们深知教育是民族振兴和发展之本,全世界的教育在进行着巨大的变革。在此环境下,我国也积极展开了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在为探索一条更快、更好的学习之路做积极努力。小学英语作为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那么,在教育第一线的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就需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积极探索,不断反思,适应更高、更新的要求,成为一批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师。

一、转变自身形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是权威,不是红烛,不是工程师,是“阐释者”不是“立法者”,要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偏执,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积极转变自身的形象,走出教师高高在上的光环,与学生交朋友,给他们以关怀及爱护。

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教师合理的安排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的环境中学到英语知识,学会用英语进行彼此间的交流。通过各种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和形式来引导与指导学生的英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即让学生愿意学、乐于学。教师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让学生明确自己是教育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加强师生间的合作,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念,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教育是师生间的一种交往。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教师在此过程中得到快乐与欣慰,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知识与力量。

二、以人为本,建立新型的学习策略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形式,遵循学习规律,改进学习方式,加强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从而形成自我发展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有效学习策略。学会学习,为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强调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管理与评价、认知、交际等学习策略的培养,这些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并符合“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精神,应该把情感作为教学内容与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在外语教学中,学生做为主体,其主观因素和情感因素都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把学习策略作为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关键是学法,即学习的策略。在外语教学中,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也是由“教法”向“学法”的大转变,让学生明白该怎么学,如何拓展与运用。

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发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以确保学生兼容并蓄。同时,掌握东西方文化,真正确立起“人”在我国基础英语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在处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关系时,坚持把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教育才会变得有意义,学生才能得到他们所需要的知识。

三、师资发展,挖掘自身新型的品质

1.英语教师发展(Teacher Development)与职业化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忠教授在其“Teacher Professi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EFL Teachers in China”报告中提出:21世纪中国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的模式,同时要加强职业发展意识。首先,要考虑在中国英语作为外语教育学背景下的发展;其次,重新审视英语教学的各种变量;最后,对教师角色转换的探索和学习者的心理探索。

教师这个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时代的发展与学生的要求而改变的。教师要融合各种知识于一体,满足社会高知识层面的发展与学生的不同心理、不同要求。

2.从“Teacher Training”和“Teacher Eductiaon”到“Teacher Development”的变化和发展。

最初,人们通用“Teacher Training”(教师培训或师资培训)。经过一段时期之后,人们认识到“training”仅能给教师传授一般的教学技能,属“工匠式”培训,缺乏理论储备。其后,“Teacher Education”取而代之。人们对于教师培训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理论层次,重视对教师的通才教育和智力开发。这种培训理念,不仅关注教学技能、技巧,更注重教师外语教育的理念意识、语言学理论及科研方法和能力培养。近一时期,人们更觉得要使教师不仅有良好的教学能力。懂得外语语言教学理论,还应该使他们有反思和评价自己教学的能力。自然而然地,“Teacher development”(师资发展)一词便应运而生。

以上一切说明,人们对教师素质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变化过程。不言而喻,对于外语教师来说,个人素质的整体化培养就是一个“与日俱增”或“与时俱进”的问题。

3.整合新型的个人品质,谋求个人提高。

根据教师在社会与学生中角色的改变,整合与时代脉搏相联系的一些新型品质,谋求教师自身的更大发展。

学习品质

21世纪是学习化的社会,只有学会学习,做到持续发展,才能适应学习化社会的要求。而教育是一个始于胎教,并伴随一生的不可中断的过程。教师就更应树立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发展的理念,以适应国际、国内现实发展的需要,全方位地学习提高自己。例如:多读有关外语教育最新发展的理论书籍及原文材料;多从事外语教学实践,不断进行改进外语教学的教学实验和实践;可通过自学,在职进修等提高自身发展。

研究品质

教师对英语教学变革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适应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适应。借此机会,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对国内外英语语法的研究。以探究出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理念、自己的想法,并且付诸实践。注意总结,形成书面,使自己的科研水平趋于成熟。

反思品质

关注教师的自我反思。教师可在日常的教学中反思个人教学过程的一点一滴;反思学生的情感变化;反思个人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总结遗漏部分,采取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使自我反思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价值。

创新品质

创新是这个时代各行各业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之一。可见,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创新了,“教育”也是如此。教师要改变“教书匠”的形象,时代要求我们改变我们的教育方法、教育形式以及教育思想,要有新的东西脱颖而出,有更新、更多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丰富我们的教育。而创新要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长期付之实践的研究与总结,对比与沟通形成丰富的革新积累。

新型的外语教师或外语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形成和发展是保证外语教育效率提高的首要条件。可以预见,新型的英语教师以其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育底蕴,全面的个人素质与个人品质,将会成为教育改革大潮中的“领航者”。

篇3:浅谈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 教学和谐统一律 三序和谐统一律 知识与智力

[论文摘要]教学是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掌握运用教、学和谐统一规律,充分发挥教、学两个积极性;将教材学科体系知识结构的序、学生认识规律的序和教学结构程序三序统一,循序渐进,教学才能高质量高效率;教思路、教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知识和智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笔者通过对《中学英语教学法》和《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以及几年的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出如下一些中学英语教学规律,供同仁们参考,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教学和谐统一律

教学是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教学中,教是为了学,受制约于学;学需要教,受指导于教。教和学相辅相成,缺一都构不成教学过程的额有机整体,都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学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它是对立统一的规律在英语教学关系上的体现。

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技能课程。至少在最初阶段,教英语不像教学历史或化学那样主要是由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英语教学中当然有该学到的知识,如语言学、音位学等知识,但这些并不是我们在教学初期阶段所要教给学生的。同样,对于英语教学,毫无疑问,模仿是成功的钥匙之一。语言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准教师发音的能力,取决于准确模仿教师语音的技能,取决于反复练习同样的语音和句型的耐心和恒心,取决于掌握它们的牢固的记忆力。当然,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较高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艺术,因为这些对学生的学习信念,学习习惯和学习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英语教学的质量。

既然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那么,无论是语言知识还是言语技能,都要靠学生自己学得主动、练得积极才能有所长进,教师只能主导而不能包办代替。“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教师在教学中莫“硬灌”,应启发诱导。《礼记・学记》批评了当时教学中违反教学方法和原则的弊端:“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教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细细品味,正是今天教学中不懂教学艺术,“满堂灌”的活写照。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中要革除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端,成为学生从不会到会,积极学习、逐步提高运用英语能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犹如导演,学生犹如演员,也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以学生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快,用得快,用得活,才能迅速提高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态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信心。在示范和组织学生进行操练时,必须特别注意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与体谅。如,当学生相互间进行课堂操练时,教师来往于之间,仔细倾听他们的操练;学生语塞时,帮助提示一下;听到语误时,轻声纠正,态度亲切自然当课堂操练一时达不到要求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不随意呵斥学生,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应耐心地加以引导,鼓励学生重新操练。教师正确的教态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达到课堂上的和谐与默切。

作为教师,都应热爱学生,这也是使教学达到和谐统一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师对学生更深层次的'爱应该是理解与尊重。只有理解才能更好地尊重,只有尊重才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二者结合才能实现对学生更深层次的爱,也才能做到教、学的和谐统一。尊重、理解学生并不排斥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爱之深,则求之切”,没有严格的要求,就没有成功的教育。严格要求的本身,就体现着对学生的热爱与尊重。“施之以尊重,报之以爱戴;加之以威,只能报之以怨。”过分的苛求,不堪接受的批评,有辱人格的谴责,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激发起学生的反感和对抗情绪,因而也就达不到教、学的和谐统一。掌握和运用教、学和谐统一律,充分发挥教、学两个积极性,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完美地结合,是教师时刻都要考虑的,永远创造不完的教学艺术主题。

二、三序和谐统一、循序渐进

教学中使教材科学体系知识结构的序(内容)、学生认识规律----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序(方法)、教学结构程序(形式),三序和谐统一、循序渐进的教学,教学才能高质量高效率。三序和谐统一、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律。

中学英语课本是中学英语教学使用的教材,其依据是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既然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内容、原则、方法等都有原则性的规定,课本就是这些规定的具体化,就是说,课本的编写要经过编者们的大量创造性劳动,使语音、词汇、语法、课文和练习的挑选、安排、组织等方面符合学习的规律,编得即便于教师教、又便于学生学。

一般来说,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入门阶段,教材内容很简单,每课的句型和单词都是有限的,学生可以直接经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掌握,这时教师就不需要讲授过多的语音知识和语法规则。但随着学生学习的语言项目增多和语言现象变复杂,就有需要和可能从一些语言材料里总结和归纳出必要的语法规则。不这样,就不可能使学生理解较复杂或变得繁杂的语言现象和掌握更多的语言项目。即使在这个时候,也还要坚持精讲多练。至于那些对实际运用语言影响不大的语法现象,可少讲,只要学生理解了就行。

一本好教科书能大大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它循序渐进、举例说明并提供了新材料的练习。但是,书不是教师,它不会教、不会听、不会纠错,也不会鼓励学生,不管课本编写得如何好,指导还必须来自教师而不是课本。新教师、负担过重的教师和对自己缺乏信心的教师有时候回陷入所谓的“教科书的圈套”。他们先用“Good morning, class. Open your books to page”问候学生,然后整节课时间都花费在朗读和做书上的练习上。教师和学生完全依赖课本,成为书面文字即印刷符号的奴隶。教师不是在教,而学生也没有达到掌握英语句型的目的。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使用课本中的材料。许多教科书的练习本身就给出了许多用法:打开书或合上书做、口头或笔头做、有个别学生或有一组学生来做。总之,要记住教科书仅仅是一个帮助达到目的的非常有用的工具。不要把它当作拐杖或教师的替身,因为语言的实质是双方相互交流。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主要是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英语课要上成实践课,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要用于实践,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初中阶段年级越低,练习时间应越多。对语言知识必须精讲,讲授知识为了知道实践。语言知识讲授的范围、深度、方法和时机要由语言实践和教学需要来决定。

前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巴班斯基说:“教学内容必须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要分清主次,并引导学生把精力集中到主要内容方面,并通过这些主要内容去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师,必须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基于每一节课的教学,合理安排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果每一节课都能使学生学有所获,就能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充满信心;反之,如果教师有一节课上不好,学生学得不扎实,就会产生学习上的“空白点”;这种如果经常出现,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人们常说的“夹生饭”,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造成学生大面积掉队的严重后果。教学中,只有将知识的序、学生认识过程的序、教师安排课堂结构程序的序和谐统一,循序渐进,才能产生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知识与智力相辅相成

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在激发学生兴趣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教思路、教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知识和智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相似的和不同的情境中去,知识迁移,提高效益。所以,知识与智力相辅相成是教学的又一规律。

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教改的根本出路还在于提高课堂效率,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而培养学习能力,核心又在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选择合理的思路,形成有序的逻辑思维形式,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开发创造力这一根本目的,从而提高学习效益。比如在介词教学中,我们可采用直观的教学法来帮助学生选择介词,以达到激发兴趣、加强理解、增强记忆,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我们可以用一个箭头、圆点、方框来表示方向介词;我们还可以在黑板上画几个直观图,利用教室里熟悉的实物,通过对每副图的重复或替换练习来演示它们的用法。

英语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思想认识的过程。英语教学要注意培育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创造力。这不仅有助于学习英语、学习其他学科,也有助于将来从事任何工作。英语知识的内在规律是人们经过长期总结、归纳出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从感知到认知,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认识活动,可以提高认识能力。学生所学的英语是外国语言,许多语言现象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例如,在汉语中,“我有一本书”和“桌上有一本书”都是一个“有”字,而英语中相对应的“有”则有表示“所有”(have)和表示“存在”(there be)的差别。又如,在汉语中修饰名词的动词词组和主谓结构是放在受修饰词的前面。如:昨天来的那个人是我的叔叔。而在英语中,定语从句则应置于受修饰词的后面,如The man who came yesterday is my uncle. 学生在学习这些英语知识时,通过英汉分析对比,可以学会全面看问题的本领和防止思想僵化。在英语教学中,通过看图说话,问答,对话,按指定情景写作、自由作文,改写课文或课文的结局,对课文里人物、行为多问几个“why,if”之类的问题等等,对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力都是大有好处的。

教、学知识与发展智力是同时进行的,统一实现的。因为知识是智力活动的凭借,智力是用知识来呈现的。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是知识结晶。二者相互为用,互为因果。所以应把掌握双基知识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开发创造力统一起来,相互促进,知识与能力同步,相得益彰,协调发展,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懂得知识本身是什么,同时教给学生怎样正确获得知识、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给了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捕获“猎物”的措施,这样学生才会越学越聪明,解决学习中的各种矛盾。

教学归根结底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教是为了不教”。一个好教师不仅要善于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要逐渐教会学生主动地猎取知识、运用知识,因为一个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不可能跟着老师学一辈子,同时,自学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学习能力。在全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抓了自学能力的培养,就可以把其他许多智能的培养带动起来,在这种条件下,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就会永远伴随着智能的发展,这就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开辟广阔的天地,学生获得的知识信息就不但容易接受而且会转化为长期的记忆。

篇4:浅谈英语教师的“从旁指导”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交际法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教师的“从旁指导”。所谓“从旁指导”,就是启发诱导学生大胆地说英语,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操练机会。

“从旁指导”与“讲授──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针锋相对,绝不意味降低了教师的作用或对教师的要求。虽然教师讲授的时间减少了,但是他们组织课堂教学的任务增大了。道理很简单,把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让他们多说多练,当然要比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难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从“听说法”到“交际法”的一个重要转变是师生的角色。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听说法”教师是主导,是操练的指挥官,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指示、命令,是被训练者。在“交际法”的原则下,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到“从旁指导”的作用,安排、组织活动,分析学生需要,提供咨询,而学生成为主要活动者,他们之间有时合作,有时又是竞争对象。

具体地说,教师如何“从旁指导”呢?

一、端正学生的思想:英语是一门技能,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掌握

教师在采用一种教学方法时,首先要让学生在思想上接受这种方法,以后的课堂上他们都会更好地配合教师。因此,新生的第一堂英语课,我总要对学生说:不要把英语看作象历史、地理、物理这样的学科,而要把它看作象打字、游泳、踢足球这样的技能。技能的熟练掌握只有通过反复实践,通过打字的实践学会打字,通过跳到水里游才学会游泳。学会讲一种外语则要通过反复重复其基本句型和词汇项目直到它们变得脱口而出。不要厌烦重复、背诵、操练。

对学生是如此要求,我自己在思想更把英语当作为语言习惯,就像培养其他习惯一样,通过慢慢地、经常不断的重复来培养学生的英语习惯。鉴于公认言语句型是语言的基础,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口语句型。

二、课堂上尽量使用英语

英语教学中,尽量使用英语,控制使用汉语,是英语教学目的所决定的。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实践证明,只有在教学中加强英语实践,多使用英语,让学生大量接触英语,并沉浸在使用英语的氛围中,才能有效地排队母语的干扰,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使学生尽快地习惯于听陌生的外语语音。

英语教学中尽量使用英语,一般可以运用以下一些方法:

1.尽量使用英语组织教学。例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可多使用英语课堂用语。凡能以英语表达的,如讲解、练习、测试和安排、布置家庭作业以及奖励、评讲等,都尽量使用英语,避免使用汉语。

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心理、英语语言能力的特点,使用的语言应简单易懂。

2.使用直观手段。如实物、图片、教师的动作、表情和课文情景等。学生可以跳过母语。直接把英语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

3.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逐步提高,适当用英语解释英语。只要教师用的都是学过的词句,开始说得慢些,适当重复,加上学生的积极配合,学生是不难听懂英语解释的。

三、坚持大量重复和操练

英国语言学家埃克斯利(C.C.Eckersley )说过:“语言教师最有害的缺点和最流行的通病是讲得太多。他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一般来说,教师在操练课(如学习口语)上讲的比例最多不应超过25%,而学生应允许讲75%,即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解时间,想方设法以学生的操练代替讲授,使学生通过操练掌握语言点。这种做法可体现在让学生背诵对话,有用的文章段落;做大量的替换练习,从句型练习到交际等。

比如说。为到新单词popular作“流行、大众喜爱的”解释时, 我马上请同学翻译、造句。孤立的单词难记住,对这个单词加以运用才容易掌握。可用句子有:

──“Which popular song do you like?”

──“The popular song I like is ……”

每次叫两位同学,一问一答。

或者可以翻译:“他是位受人欢迎的作家”等。口头操练的句子,句子要短,而且尽量没有生词,书中例句一般不适合口头做,在备课时,都是要编写一些简短的例句。

又比如,学习口语“你是哪里人?”,我先在黑板上写出基本句型:

问:Where are you from?

或 Where do you come from?

回答:I'm from+地名

然后要求学生互相问问题, 可以同桌练, 也可以请同学起来goon doing,形成“链条式”对话。

如学生A问学生B:Where are you from?

学生B:I'm from Xiao shao.

学生B问学生C:Where do you come from?

学生C:I'm from Wen zhou.

多数学生都喜欢用英语问问题,在提问过程中,他们就将外语当作进一步了解周围环境的交际工具来使用。

学生有一定基础后,可做较高层次的练习,根据指定情景自编对话。

四、尊重学生,建立平等协作式的师生关系

学习英语,抑或学习任何科目,都是师生共同合作的工作。教师对学生友爱、同情的态度使师生双方都能发挥各自的长处。纪律必须要有,但纪律应建立在友善的严格要求的基础上。

中学生生理上、心理上都有明显的变化,特别是自尊心很强,对外界反应十分敏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进取精神,多鼓励学生。

“怕错”,是学生学习英语对心理上的主要障碍之一,年龄越大,怕错心理越明显,教师要通过表扬他们练得好和他们的进步来帮助他们;对较好的学生提问较难问题;如果学生练习中出错了,一般不纠正,教师只需把正确的答案说一遍,或让几个学生再问答同样的问题,使出错的学生意识到正确的说法;对于学习差的学生,通过耐心和鼓励让他感觉到自己也正在前进;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对那些胆怯、内向型的学生特别鼓励。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学中的趣味性问题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课题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等情况,尽量运用最优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教师要用热情、投入、精力、认真细致的备课,让全班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并渴望使用英语,不论在哪些教学方式上都不停留过久,以免学生厌烦失望。

教学中尽量使用简笔画、课堂游戏、讲故事、演话剧、童谣、小诗、绕口令、猜谜、唱歌、课外活动,使师生都感到轻松愉快,从而使师生配合富有成果。

总之,交际法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为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从旁指导”的最终任务是使学生养成英语语言习惯,引导他们走向令人兴奋的、自由交际王国。

篇5: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蒲江中学 李然

【提要】:

“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四会”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语用能力。而文化是指目的语所在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1 本文通过文化干扰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进行归类分析,并结合外语教学,阐述重视文化教学,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性并如何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

【关键词】:文化意识 文学修养 文化渗透 素质教育

布卢姆说:人在学习上的潜力是极大的,只要教育得法,几乎每个人都能掌握中小学课程。对此我们毋庸质疑。作为一名中学的英语教员,在新的课程改革标准下,如何教育得法,卓有成效地进行现代化英语课堂教学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不少所谓的“专家和学者”仍旧摆脱不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窠臼。填鸭式的教学外加“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我们的学生在劫难逃。学习的被动成就了老师的主动,学生的兴趣成就了老师的泛泛而谈。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操纵课堂,不仅是一个老师驾驭能力的体现,更是一个老师综合素质的挑战。我们都在谈提高学生的素质,如果作为一门外国语言教学的老师都“空”素质而又何谈学生的“实”素质呢?这两者的对立和统一需要我们英语老师在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大力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种非智力因素对一个学生的人格修养和健全人格来说起着“唇亡齿寒”的功效。学生不是机器,而是一个鲜明的活体。这个活体“多动”、“多思”、“多问”,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了解外国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深知内外两种文化的迥然各异,在这种“外来文化意识”挑战“本国文化意识”的过程中,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和教育,达到一种兴趣带动主动学习的景象。

一、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

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在英语教学中不断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这种“兴趣即最好的老师”的带动下,在加上高素质的英语老师,学生的敏感性和鉴别力能充分发挥出来。通过这种文化意识的渗透,可以达到一箭双雕。正如胡春洞所说“在英语教学中注意文化素养的提高,可使学生从深层去理解和把握语言,减轻机械记忆的负担,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逻辑性,这大大有利于其他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 2 如果我们一味地只重视语言形式,而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意义,单纯地把英语看作是一种符号系统而脱离文化孤立地来教学的话,就会给语言教学带来诸多困难。学生在运用语言时,也就常常会以“中文思维+英文方式”来套用所学词汇,从而出现许多不得体的句子,产生尴尬的局面,甚至会出现很多不必要的误会。例如交际时的失误,中英问称呼存在很大的差异,稍有不慎就可导致交际的失误。 例如,在向老师打招呼时中国学生经常说,“Good morning, Teacher Li“ 在汉语中,“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还是尊称。但是在英语中向老师打招呼时,通常叫姓,而不叫teacher,它只是一种职业,绝不可以作为称呼语,也非尊称。英、汉称呼系统是不对应的,英语中采用 Mr/Mrs/Miss加姓氏的称呼法。3所以外语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并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高中新大纲对语言知识教学与交际能力培养、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的阐述就体现了这一基本思想。

二、如何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

语言学习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了解而且对他们以后步入社会,走向世界也大有裨益。那么如何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呢?

1.了解语言学习者存在的个性差异。语言学习者本身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各有千秋。我们应该体现个性,尊重个性,让学生“能飞则飞,能跑则跑”。那学生存在哪些个性差异呢?它包括:智力Dgeneral intelligence.语言学能laguage intelligence,E.人格特征personality traits,F.认知方式cognitive model,G.学习策略strategies,H.学习动机motivation ,I.学习兴趣interest,J.家庭环境envronment等差异。 4

2.注意研究对象的转移。A.研究的客体逐渐过渡到主体;50-60年代前:主要集中在语言本身和教学方法上,通过研究逐渐认识到语言,教材,教法等都是外因,学习者本人才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60-70年代初:开始转移到语言学习过程和学习者个体特征,这种转变是当今应用语言学的发展趋势。B.外语教学中跨文化现象研究受到普遍关注;掌握各种常见情景中的文化对话和行为原则并了解常见词汇内涵关系,深掘文化意识所隐含的本质及人文差异性。

3.注意英语教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当今国际英语教育的发展正在经历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能力培养,从课堂的整体教学转向因材施教,从以教师传授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学习,以知识为目的的学习转向运用为目的学习,这些转变表现了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反映了英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4.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教师作为学生行为思想的引导者,对学生的行为举

止,文化素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曾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英语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个公式:

教学质量=[学生来源与素质(1分)+教材质量(2分)+学习环境与条件(4分)

+教学方法(3分)]×教师 5

括号内四项相加为10分,而老师的分值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在外语教学观念上进行改革,要改革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而外语教师首先必须是教师,必备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又同时是语言教师,他的工作要具有十分鲜明的人文性,体现对人类活动的特殊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同时外语教师所教的内容是外国语言,他还必须具备更多的与教学相关的外国语言、文化及文学修养能力:

A.思想素质:学生本身具有“向师性”,要改变学生的错误观点,没有共同的语言和广博的知识是无法进行的,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即这个道理,所以老师要有较高的思想、人格和知识素质。

B.专业素质:语言作为人类交际工具,是人类思维和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教师不仅要有基本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本族语言与文化知识,以及人类语言本质特征和使用规律的知识。

5.了解英语教学中的干扰因素。1)教学环境:现代英语的课堂教学缺乏真是的语言环境,是语言的单纯输入,对我们的英语老师来说,如何进行有效的知识输入,为学生提供多种语言文化的背景知识就显得格外重要。2)学习者的情感: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外语学习不仅是一种意识的体系学习而更是对另外一种文化体系的适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外语教师的重要责任。3)学生原有知识:尤其母语既有利于学习但却又在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语知识的获得,外语教师要有清楚的认识。4)不同文化的影响:语言结构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外语中词和句的正确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的了解,两种不同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作为外语老师不但要对本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要有较深刻的了解,还要善于帮助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避免交际文化的误解之意。

三、课堂教学中的文学修养构建:

一般来说,教学内容是以一定的教学大纲为依据的。遗憾的是,我国的外语教学尚无文化教学大纲。《外语教学与文化》6 一文综合了现有的语言文化研究成果,把文化内容分为五个方面: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交际习俗与礼仪、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等。以上几方面在现行JEFC和SEFC中都得到了体现。如SEFC 2B. L.10 Body Language就介绍了非语言交际的知识。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缺乏文化教学大纲,JEFC和SEFC的编写中没有注意到文化内容本身的内部层次性和一致性,从而使所呈现的文化内容显得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另外,在教师用书中也无文化教学方面的建议和指导。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创设文化渗入的条件,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和鉴赏能力。

1、 在课堂上加强文化的渗入。

1>课文背景知识导入。(1)用“文化旁白”的方法给学生加入文化知识的介绍和讨论。例如,SEFC Book 1A Unit 11 The sounds of the world谈到来自世界的个种音乐:非洲音乐、拉丁音乐、布鲁士音乐及爵士乐等,教师可以把音乐的其他分类如摇滚乐、轻音乐、钢琴曲、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等选录一些有代表性的曲子辑录、播放给学生听,边听边分析音乐的不同分类,这样可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提高文学修养。如当我们谈到披头士The Beatles乐队时,我们可以重点讲到John Lennon 的Images:

Imagine there’s no heaven 试着去想根本就没有天堂

It’s easy if you try 如果你肯尝试

No hell below us 要做这样的想象并不难

above us only sky … 我们的脚下没有地狱

我们的头上只有天空……

我们在欣赏歌词的同时,又可以接触到优美的外国文学,既加深了对音乐的了解和鉴赏,又了解了他们所处时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文学作品的风格欣赏。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镜子,它能生动具体地反映该民族的习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而SEFC中不少课文就是文学名篇,阅读文学作品可帮助学生领略文章的美,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力。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应不满足于知晓故事情节,而是要领会、欣赏文章的措辞以及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增强英语的文学水平。例如SEFC Book 1B unit 15 The necklace 是Guy de Maupassant的作品,可以介绍莫泊桑这位法国19世纪后半期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篇中短篇小说, 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 “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影响极大。我们所选的《项链》就是一例,它讽刺了主人翁极度的虚荣心,可引导学生并发现文中有些句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虚伪性以及“Judge a person by his clothes”这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1>对话教学:对话教学(dialogue)编写的真实目的是通过一系列口语材料完成日常交际用语、交际方式甚至体态语(body talks)反应等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口头交际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处理对话材料时,要紧扣大纲要求,充分反映教材编写着的指导思想,合理分析材料,处理好本族语与英语的文化背景差异,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有的放矢的教学。语用学家沃尔夫森M.Wolfson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这种社交语用失误情况,它主要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际中出现的语用错误,而违反说话原则就会看被成是不礼貌的表现。因此,教师在授课中要注意介绍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异同。2>语言点教学时,要把语言点牵涉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如SEFC 1B Unit 16 Scientist at work 提到Good Friday可向学生介绍以下与此有关的资料:在基督教日历中,“受难日”在复活节的前一个星期五。星期五为犹太教的预备日,即安息日的前一天,耶酥在那一天被送上十字架,是为受难日。“Good”指耶酥为人类赎罪而自我牺牲,人类则因此而获益。7从而避免翻译或理解成愉快甚至友好星期五的错误。又如 “after tea”,要向学生说明“tea” is a meal taken around five o'clock in England. It consists of a pot of black tea, with bread, sandwiches, biscuits and cakes. 但美国人却没有下午四、五点用茶的习惯。这些文化内容都与课文内容有关,适当的渗入可扩大学生的文化常识积累。

3、听力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1923年,人类学家马林洛夫斯基说:“说话和听话者所共有的,对话语的理解和作用的背景知识。语境提供了交际信息帮助交际者正确理解交集内容”。对英语学习者而言,了解英语国家的特有事物是突破听力障碍的关键之一。如:

A: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now; it’s no wonder they go ahead for they know everything.

Question: what’s the meaning of the phrase “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A. the cat isn’t in the bag. B: leak the secret C: set free the cat.

Key: B

初听可能很多的学生要选B、C两个答案,而实际上答案选B,这是因为他们对这个英语成语典故不理解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在英语中翻译成reveal/leak/divulge a secret:泄露秘密;露出马脚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含义呢?相传从前英国的乡下人出售小猪时,常有小猪装入布袋出售的习惯,为了欺骗买主,有些狡诈的人则装入猫来冒充小猪,以欺骗买主。缺乏经验而粗心大意的人往往不予检查稀里糊涂,“口袋里买猪”(buy a pig in a poke)可是有经验的老手总要先打开口袋来看看,这样便 “把猫从口袋里放了出来”于是就露了马脚,这个短语也就由这个故事the cat 转义为“秘密”。8由此可见,听力材料所涉及的英语国家风俗习惯、行为准则、政治制度及历史等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阅读理解的文化教学。

英美文化知识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性一直未能引起许多英语学习者足够的重视,他们简单地认为:“只要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掌握一些阅读技巧,理解水平就自然上去了。”其实,很多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之所以提高不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英美文化知识贫乏。因为离开了必要的背景知识,对许多句子的理解只是局限在字面的理解上,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如:“To sign a contract with such a cheap guy will ruin you. ”“He is a Shylock.”(同这样的小人签约会毁掉你的。 他是一个手段残忍的守财奴)。Shylock(夏洛克)是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一个高利贷者,其性格贪婪、残忍,常被用来指贪婪、残忍的守财奴。如果对英美文化知晓甚少,要理解Shylock在这小段话中的含义是很困难的。词汇、语法和文化知识是阅读理解的三个要素。不重视英美文化的学习就难以向更高的阅读理解水平迈进。

4、 第二课堂中的英语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由于SEFC教材的编写主要是以学生所熟悉的话题或题材为主,而涉及异域文化的比重还相对偏低。因此教师可建议学生多读外国有关的游记、人口统计、民意调查、官方思想研究、时事评论、文学评论等方面的书或文章,从中了解他们的文化和地理知识。由于文学作品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又导致了不同文学现象的发生,因此还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国外文学名著,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涉及。教师可列出一系列世界名著让学生去选读。至于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让学生欣赏和学唱英文歌曲,观看英文影视节目,或鼓励他们积极去表演英文话剧、故事,让他们从反复排练的演剧中切身体会到外国人表达思想感情的行为和方式。正如胡春洞指出“教人、教文化都是渗透于教语言之中的,不是脱离语言教学的”。

四、结束语:

中学英语教学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教学,通过一种文化意识的渗透,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了解外国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自身修养的提高。正确认识语言与文化的重要性,加强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意识渗透已成为现代英语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我们强调文化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以进行交流,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正如《大纲》指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进对外国特别是英语国家的了解。

参考书

1. 《英语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7月

2. 《英语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胡春洞,1994 P17

3.外研社建宏英汉多功能词 简清国,林茂竹 12 月 P1535 北京外语教学出版社

4.谈外语教学中科研问题 刘润清 北京外语教学出版社

5.薄弱高中搞好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徐汉东 P4

6. 《外语教学与文化》 胡文仲 高一虹 1995 湖南教育出版社

7.DICTIONARY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BIBLE 帅培天 周平马赫

四川人民出版社 P295

8.ALLUSIVE ENGLISH IDIOMS WITH EXAMPLE FOR USAGE AND TRANSLATION

张复星 陕西人民出版社

篇6:语言的文化烙印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430074) 徐 菁

摘 要 思维方式是文化的体现又影响着语言。思维方式制约句子结构 ,中西思维方式存在的巨大差异导致汉英语的句式表达有很大不同。本文主要比较中西思维 方式之差别,从思维方式上找出导致汉英句式结构及表达差异的文化根源。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思维 句式

Abstract Thought reflects culture and influences culture. T he sentence structure is influenced by thoughts, therefore the difference betwee n Chinese way of thinking and western way of thinking results in the different w ay of forming sentence. In this article, Chinese way of thinking and western way of thinking are compared in order to trace the reason in culture which leads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entence structur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Key words language culture thought sentence structure

一、思维方式 文化 语言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紧密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 的集中体现,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 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与语言密切相关,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 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思维 方式的差异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

思维方式影响语言表达形式,尤其反映在语言系统句法这个层面上。本文拟归纳一些不同文 化下由思维方式差异导致的句子结构及表达上的差异,以及学习者忽视这种差异造成的表达 误差,以此探索制约句子结构及表达的文化思维根源。

二、思维方式在句式表达上的反映

(一)西方思维分析性与汉思维的整体性在句式表达上的体现

汉文化中重整体性这一思维方式在汉语句中的体现是主客融合。 而西方思维的重分析思维 方式在英语句中的体现是强调以主体为中心。试看下面茅盾先生的一段话:“林小姐这天从 学校回来就撇起小嘴,她扔下书包,并不照例到镜子前梳头发擦粉,却倒在床上看着帐子出 神。”笔者将它翻译成英文:On that day Miss lin returned from school with her lip s pouting. Instead of going to the dressing table to comb her hair and power her nose, She flung down her bag and lay on the bed staring up at the curtain.” 在 这一句中,出现四个物主代词“her“, 而这在汉语中是多余的。 另外,英语有时即使在事 物本体上也强调主客体之别,这在汉语中是不可思议的。例如:

他的腿受伤了 He was wounded in the leg.

他一把抓住我的胳膊 He grabbed me by the arm

英语句强调主体的作用清楚地反映出英文化的人强调主观作用,以主体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汉语句体现的主客体融合也正好反映出中国汉人不突出主体,注重主客体一致的融合关系

(二)汉思维的直觉性与西方思维的逻辑性在句式表达上的体现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注重整体思考,这种思维方式在语言上表现为求简洁而缺推理 ,重直觉而轻论证。西方思维传统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表现在语言上时,英 语注重用实例,用数据说明问题。如在表达“经济高度繁荣”这一概念时,西方人会说,“ 经济比去年增加10%”;中国人说“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西方人却会给一个具体的恩 格尔指数。这表明在句式表达上,西方人重视“用事实说话”,不阐述大道理,不喊口号, 具体科学地阐述事理。

笔者摘录下面一篇中国学生写的英语作文:In recent yea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 ve developed very fast. 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people are becoming richer and richer as the resul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These two factors made co mputers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than before.

这是一段典型的按中文的表达方式来写的英文,这样的句子在中国学生的作文中俯拾皆是。 撇开句式上的毛病不谈,单从句子表达上看,句中全部用的程度的抽象形容词,如”very fa st“, ”richer and richer“, ”more and more popular“ 来表明作者观点,而未列举一个具 体数据事实来证明这一点,这是受汉思维重直觉,轻实证的影响。

(三)汉思维的意向性与英思维的对象性在句式中的体现

意向型思维使主体介入客体,客体容入主体。在句式表达上,笔者归纳了有两个方面的差异 :

1、汉语重人称,英语重物称

汉语受主体意识的影响,在表达上常使用“人称主语”,而英语由于较偏重客体表述,在表 达上多用“非人称主语” 例如: ①The sight of a dead mouse made me sick.汉语却要 说:看到那条死老鼠,我感到恶心

2、汉语多主动,英语多被动

这是汉语受到主体意识影响的另一方面。根据汉语思维的习惯,“事在人为”,动作应是人 这个主体来完成或进行的。因此汉语在表达上表现为广泛的“受事施事化”,即很多被动行 为都是以主动方式表现出来。而英语主动被动区分十分鲜明,而且主动使用比较普遍。

如:His successes were so repeated that no wonder the envious and the vanquished spoke sometimes with bitterness regarding them.

他赢钱赢的这么多,怪不得眼红的人、赌输的人有时提起这事就发牢骚。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中国人比较习惯于本体型的思维方式,在语言表达时,常以动作行为的 施动者作为句子主语,因此汉语中主动态句使用比较频繁;而习惯于客体思维方式的西方人 却常把视点放在行为动作的结果或承受者上,并以此作为句子主语,因此英语被动语态很普遍 。

(四)后继性 前置性思维

中国人具有教强的历史意识,思维具有前置性。而西方人则比较注重现在和未来。这种世界 观使西方人有超前性意识,思维具有后继性。

在句式表达上,受后继性思维的影响,英语句子往往头短尾长,结构长时形成一条条不同的 思路,往往一一后置补充说明,因而较长的修饰语都是后置的。而汉语句序往往根据事情发 生的逻辑关系来组句,很多情况下出现前置性思维方式,修饰语往往前置,而且前面往往能 附加多个修饰语。例如:

He had flown in just the day before from Georgia where he had spent his vacation basking in the Caucasian sun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job he ha d engaged in the south. (状语后置)

他原来在南方参一项建筑工程,任务完成之后上格鲁吉亚度假,享高加索的阳光,头一天才 坐飞机回来。(按时间顺序排列)

(五)归纳性与演绎性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总结、归纳;西方思维方式自古以来就注重形式逻辑,擅长于演绎。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句式上的表现为英语句子语义重心通常在句首,即先讲态度、观点、 结论,后再叙述原因、条件、事实等;而汉语句子语义重心通常在句末,即先讲事实、原因等, 后讲态度、结果等,形成圆周句。

先讲事实,再讲态度。 如:学生更愿意畅所欲言,这是最值得注意的。

The most noticeable is that students are more willing to speak their minds.

汉语强调逻辑顺序,按事情出现的顺序、因果等关系组句;英文通常是先叙述结果,具体情 况则放在后面。例如:

He eventually got that decent job, as he shows a stri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s well as team spirit during the interview.

在面试中他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与合作精神,因此最后得到了那份好工作

三、结语

本文从分析性与整体性,直觉性与逻辑性,思维性与意向性,后继性前置性,归纳性与演绎 性五个方面列举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并举例分析了每种思维方式对句子结构及表达方式 的影响,从句子这一层面初步论证了文化影响下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王力.王力文集(C).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5]吴潜龙.从语言与思维看外语习得的几个问题(J).外语教学,2002;(1)

[6]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作者简介

徐菁(1979-)武汉人,中南民族大学2002级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

篇7:交际文化与外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交际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

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方面,人们总是认为只要把语音、语法和词汇学会,就算是掌握了这门语言。其实这只是掌握了语言的形式。近十几年来,外语教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变化,开始认识到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顺利、有效地与人进行交际。

文化在语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与语言紧密相连的,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国的语言反映的是一国的文化。一个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不了解或了解甚少的人,即使他有着漂亮的英语语音知识,完全掌握了英语语法,词汇也背了好几千,与那些native speakers 交流起来,肯定还会许多障碍。因为他只掌握了语言的躯壳,而没有掌握语言的灵魂,即它所反映的那一国的文化和在该文化浸淫下的该国国民的文化特征和行为习惯。

由于对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国家的文化不了解而造成误解的情况比比皆是。如中国人习惯了“民以食为天”,见面总是问“你吃了吗?”,而在英美人士看来,这样的问题可不是那么让人舒服的。他可能会理解为你以为他没钱吃饭。再如中国人有一种“明知故问”式的打招呼方法,“您上街哪”,“正忙着哪”,可在英美人士看来,这纯属废话,甚至还可能有误解:我是正忙着,你只会光顾着说废话,也不帮一把。又如听说某人生病了,中国人的反应总是:真的吗?生的什么病啊?严不严重啊?可英美人士只会说:“I’m sorry to hear that.”。中国人可能会说你怎么这么没人情味,人家生病了,你sorry 一下就算完了,殊不知在英美人士看来,生的什么病可是别人的隐私,怎好随便打听?

由于文化差异,加上交际双方缺少跨文化交际知识,因而中国人的谦虚,可能被英美人士视为“虚伪”;英美人的干脆,则可能会被中国人视为“冷漠”;中国的热情,可能会被视为“繁琐”、“没有诚意”;中国式的关心,会被视为“多管闲事”。凡此种种都告诉我们,在外语教学的时候,既要传授语言形式,又要教学文化知识。学者们对文化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本文所说的文化着重从外语教学的角度探讨“交际文化”(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和“知识文化”(cultural knowledge information)。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到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如黄河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在西方人看来,它不过是一条挺长的、混浊的河流罢了。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上对交际文化重视不足,教学中偏重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应用,导致学生经常犯错误。

现在,随着中国成功申办奥运会以及加入WTO ,中国的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在英语教学中加大对交际文化的传授,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就成了摆在全体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但要在英语教学中传授文化知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教材是很重要的。现在使用的人教版英语教材,课文内容大多是介绍英美国家的风俗人情、社会文化、历史地理、生活方式等,并且还设计了大量的操练。这对学生学习了解英美国家状况是极好的材料。教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不能机械、刻板地只讲授语言知识,而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比如介绍Christmas 时,可顺带介绍Thanksgiving Day、复活节(Easter)、万圣节前夕(Halloween)等西方重要节日,并比较中国自己的节日。谈到狗,可说说东西方对狗的不同态度:在西方,人们常将狗作为宠物来养,狗被称为人类最好的朋友(man’s best friend),如lucky dog 就是一个很好的词; 而在汉语中,“狗”总是用于贬义,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头军师、狗腿子、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

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高中英语教学要侧重提高阅读能力,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应恰当选择一些好的课外阅读材料以作为补充。在平时作阅读训练时,不要停留于只讲解答案,应对所做阅读练习的材料中的跨文化因素进行挖掘,使学生既得到阅读能力的训练又得到交际文化知识。比如我们最近做了一份完形填空练习,内容涉及美国社会的child care and working mother 的关系问题,由于我在平时上课时给学生介绍了这方面的知识,比较过中美在照看小孩方式上的差异,如美国法律规定父母不能把未成年孩子单独放在家里,法院有权剥夺不称职父母的监护权,所以有工作的父母在有小孩后,只好一方做出牺牲,或者去雇用保姆,或者邻居间互相协作,或者请社区、教或其他义工组织帮忙等,而中国父母一般要么把小孩扔在家里,要么雇保姆,还有很多人则是把孩子扔给了爷爷奶奶。有了这样的知识储备后,学生做起这篇完形填空就得心应手了。在阅读理解学到chairperson 这个词时,我让学生比较了chairman这个词,比较了人称代词he/she 和they, 又给学生介绍了女权主义(feminism)、平等(equality)及Ladies first等西方思想。此外在介绍body language 时, 我还让学生比较了中外手势语。我在带学生参加市中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时,担任评委的外籍教师都谈到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让学生模仿西方人说话时常用的一些手势语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还要注意运用正确的语言知识,对于教师来说,这无疑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文化交际学具有多学科性,对它影响最大、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学科,即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社会语言学和传播学。作为教师,平时应注意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在让学生做操练(尤其是操练对话)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说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场合的话。

总之,教学中既注重语言形势又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该语言,顺利进行交际,还有利于防止由于交际障碍而导致的交际摩擦(conflict),有利于拓宽视野、促进文化交流。

参考书目:

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

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1期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版

杨连瑞、汤成雄、胡士田主编:《英语教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第2版

章兼中主编:《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英语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篇8:教师到底是什么角色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1.教师是蜡烛

肯定:奉献与给予

不足: 忽视教师的继续学习与成长

漠视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快乐。

2.教师是园丁

肯定:田园式的宽舒环境

重视学生的成长历程

注意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

强调教师作用的发挥

不足:教育段顺序的固定性,教育缺欠的不可修复性(季节与时令)

存在淘汰制(间苗)

有人为的强制性

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肯定:工程师----重要的职业

灵魂 ----关注人心灵的发展

不足:暗示一种固定、统一的标准,忽视可学生的差异性

整体划一,批量生产,易形成新的机械运动。

4.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

肯定:强调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

学科知识的有效的传递(很讲究“倒”的过程和方式)

不足: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

传递内容的单一(只有水),教学内容的学科性过强,不利于知识的汇通。

教与学不是一个简单的“倒给”,忽视了教学的创造成分

5.教师象警察

肯定:维持必要的秩序,强调纪律性

不足:对学生实施严格控制

师生关系过于严肃,缺乏亲和力

着眼于学生的问题与错误,挑剔多而鼓励少

----------------------------------------------

好为人师

篇9:英语读音规则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元音字母 读 音 例 词

a 在开音节中 [ei] name plane Jane baby cake

在闭音节中 [] bag dad hat map black back

e 在开音节中 [i:] he these me Chinese

在闭音节中 [e] bed let pen desk yes egg

i 在开音节中 [ai] bike fly drive time nice kite

在闭音节中 [i] fish big drink sit milk swim

o 在开音节中 [ u] those close go hoe home no

在闭音节中 [] clock not box shop sock

u 在开音节中 [ju:] student excuse duty Tuesday

在闭音节中 [] bus cup jump much lunch

永嘉新航线培训学校辅导材料

英语读音规则

一,元音字母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注:在开音节中,元音字母u在辅音字母j l r s后面时读[u:]音,例如:June blue ruler super

二,元音字母在非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元音字母 读 音 例 词

a [] China another woman breakfast

[i] orange comrade village cabbage

e [] hundred student open weekend

[i] chicken pocket begin children

i []/ [i] holiday beautiful family animal

[ai] exercise satellite

o [] second tonight somebody welcome

[ u] also zero photo

u [] autumn diffcult

[ju:] popular congratulation January

注:动词中的a如果处在开音节位置,a读[ei]音,例如:operate

u处在开音节位置,又在辅音字母j l r s后面时,读[u(:)]音,例如:July influence February issue

三,元音字母在重读音节中的特殊读音

元音字母 读 音 例 词

a在[w]音后面 [] want what watch wash quality

a在f n sk ph sp ss st th前 [a:] after plant graph ask grasp glass fast father

i在-nd -ld和gh前 [ai] find child light high

o在-st -ld前

o在m n v th前 [ u] most postcard old cold

[] come monkey love mother

四,-r音节元音字组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r音节 读 音 例 词

Ar [a:] car farm dark sharpener

ar在[w]音后面 [:] warm quarter towards

Er/ir /ur [:] certainly bird Thursday

Or [:] forty morning short

Or [w]音后面 [:] word worker worse

注:辅音字母r双写时,前面的元音字母不能与r构成-r音节,而是按重读闭音节的拼读规则发音.例如: carry sorry hurry

-r音节在非重读音节中通常读[]音,例如:dollar teacher martyr forget Saturday

五,-re音节元音字组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re音节 读 音 例 词

are [ε] care dare hare

ere [i] here mere

ire [ai] fire hire wire

ore [:] more score before

ure [ju:] pure cure

注:1.are ere ire ore很少出现在非重读音节中,ure在非重读音节中读[]音,例如:picture pleasure

六,元音字组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元音字组 读 音 例 词 特例

ai/ay [ei] afraid rain wait day play

air [ai] here mere

al [] small ball talk wall all half calm [a:]

al在f m前 [:l] always also salt almost bald

au/aw [:] autumn daughter draw

ea [i:] teach easy cheap please break great[ei]

[e] heavy bread sweater weather

ear [i] hear dear near clear year

[ε] bear pear wear

[:] earth learn early

ee [i:] jeep week green three

eer [i] pioneer deer beer

ei/ey [ei] eight neighbour they

[i:] either key

eu/ew [ju:] new few newspaper

eu/ew在 jlrs后 [u:] flew brew

ie/ei [i:] piece field receive

oa [ u] coat Joan boat goal

oar/oor [:] roar board door floor

oi/oy [i] noise point boy toilet

oo [u:] broom food tooth school

[u] book look cook foot good

ou/ow [au] flower house count down

[ u] know row throw though

[] young country enough

[u:] group you soup

our [:] course your four

[au] our hour ours

ui [u:] juice fruit suit

七、辅音字母及辅音字母组合的读音

字母及字母组合 读 音 例 词

b [b] bike bus bag

[/](不读音) bomb tomb

c [k] cake picture coat music

c在e前或在i/y前 [s] face decide cinema

ch [t] much chick rich teacher

[k] school headache chemistry

[] machine

-ck [k] cock pocket black knock

d [d] doctor bread hand day

-dge [d] bridge fridge

dr- [dr] children driver drink

f [f] five four breakfast

g [g] bag gardon go

g在e i/y前 [d] orange large German

gh [f] cough enough

[/](不读音) light daughter high

g u- -gue [g] guess league dialogue

h

[h] hot head house hand

[/](不读音) hour honest

j [d] jeep jar joke join July

k [k] kind bike skate make week

kn- [n] knife know knock

l [l] life milk school tall

m [m] monkey come

-mn [m] autumn column

n [n] not shine ten note

n在[k] [g]音前 [] uncle thank hungry

-ng [] morning young wrong

p [p] paper plane pig ship pen

ph [f] elephant photo telephone

q [k] Iraq

qu- [kw] quality quite

r [r] red rubber ruler

s在词首或清辅音前 [s] sit sleep desk

s元音字母间或浊辅音前 [z] music husband

sc- [sk] scarlet

[s] muscle science

sh [] she fish shirt wash

t在通常情况下

t在弱读字母ia ie io前 [t]

[] ten letter meet

patient nation

tch [t] watch match

th在通常情况下 [θ] thin thirty method

th在冠词代词介词连词中 [] the these with than

th在词尾-the -ther中 [] clothe father weather

tr- [tr] tree train country truck

v [v] very voice love leave

w [w] week win wake sweet wait

[/](不读音) answer two

wh--在字母o前 [h] who whose whole

wh [w] what when white why

X [ks] box text exercise

x在重读元音前 [gz] examle exist exact

wr- [r] write

y- [j] yes yard yellow young

z [z] puzzle zero zoo

重读音节 单词中读音特别响亮的音节.用音标标记双音节,多音节词的读音时,应使用重读符号.单音节词多数是重读音节,标记读音时不需要使用重读符号.

开音节

①绝对开音节:单个元音字母后面没有辅字组的重读音节.例如:no blue ba-by stu-dent se-cret.

②相对开音节:单个元音字母后面加单个辅音字母,再加一个不发音字母e构成的重读音节.例如:name these bike home ex-cuse.

闭音节 单个元音字母后面有辅字组(r w y 除外)且以辅字组结尾的重读音节.例如:bag egg fish not cup

多音节词重读规则 多音节词通常在倒数第三个音节重读.

例如: el-e-phant con-grat-u- la-tion

词尾有-ic或-tion,-sion的词,在-ic或-sion,-tion前的一个音节上重读.例如:scien tific im pression nation

篇10:高考英语复习方法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复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而且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与提高,也可弥补知识的缺陷,使基本技能进一步熟练。为了有效地进行复习,我们必须明确复习的任务,复习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复习前的准备,如何制作复习笔记。复习是为了解决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问题,因此要抓紧平时的学习,要做点综合性的习题,这是搞好复习的基础。

复习的任务:

复习究竟为了什么呢?不少学生认为;复习就是为了考试。只在临考前才进行复习;有的学生认为,复习就是简单的重复。因此,他们在复习时很少开动脑筋,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我们说,复习的任务大致有三项;

(1)强化记忆,使学习的成果牢固地贮存在大脑里,以便随时取用。有些学生总抱怨自己记性太坏,学过的知识,到了该用的时候却想不起来了。对学习丧失信心;有些学生则认为,学过的东西反正要忘,早记没用,寄希望于考前突击,但由于临考前要记的内容太多了。又记不过来,感到很烦恼。

(2)查漏补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影响学习的因素很多,在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很难保证各种因素都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完整的知识学下来,难免出现漏洞和缺欠,通过复习,自己检查出来后就可以及时补上。凡是抓紧复习的学生。学习中的漏洞和缺欠,都及时地得到了补足,很少在学习上“欠债”。因此,他们的知识总是比较完整的。

(3)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有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这里所说的“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就是指系统化的知识。可以说。形成系统化的知识这正是复习的中心任务。

一个学生,通过平时分科、分章、分节的学习,可以说基本上完成了对各种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任务。通过复习时的全面回顾,查漏补缺,又保证了知识的完整性。这时,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没有完成,复习的中心任务也没有完成,还需把已学知识系统化起来。 这时通过复习,把长期学习的各部分知识有机地“组装”起来,或者说,将学过的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透彻理解。这个复习时的加工整理过程,一定要遵循思维的规律,采用基本的恩维方法(如:分析综合、比较归类、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来进行,直到掌握了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完成了知识系统化的任务为止。所谓融会贯通,编织知识之网也就是这个意思。古人所说“温故知新”,就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这个新的理解和体会,主要指形成系统化的知识。

应注意的问题:

(1)复习要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来进行。复习时,首先要确定复习的中心内容,这个中心内容要按照知识的体系来确定。例如,高二学完了全部力学,计划对力学部分进行一次复习,那么复习就要围绕力学这个中心来进行。首先,要熟悉初高中涉及力学的各章节中有关力学的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开动脑筋,巩固力学知识,并且完成力学知识系统化的复习任务。

在复习时,从内容上来说,尽量选择与讲新课关系最密切的内容来复习。这样,不仅完成了复习任务;而且可以推动新课的学习;另外,每次复习的内容不要太多,要适当,要注意文理交替,也就是尽量不把内容相近的科目放在一起复习。

(2)要有集中的时间和安静的环境。请伯纳在其剧本《华论夫人的职业》中写道;“人们一向将自己的一切归咎于环境,而我并不迷信环境的作用。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的人总是奋力寻找他们所需要的环境;如果他们未能找到这种环境,他们也会自己创造环境。”复习时,要加工处理较多的知识,要看、要想、要写、要查资料、要设计系统表、比较表;等等,是比较费时间的脑力劳动。因此,需要一个比较集中的时间和不受于抗的安静环境,否则,就会因为时间和环境的问题打断正常复习的思路,影响复习的效果。平时找个比较集中的时间很困难,可以采用把分散的时间集中起来使用的办法。例如,为了复习“力学”。可以把每天完成了当天学习任务后所余下的时间,用来复习力学,坚持一个月,就会收到明显的学习效益。

复习前的准备

复习的中心内容确定后,就要利用平时的零星时间,把与这中心内容有关的书本。笔记、作业、试卷和参考书等一一准备好。这样,在复习的时间里就可以专心于思考了。有的学生计划星期日抽出半天复习“光学”,到了星期日先翻找有关光学的学习资料(过去的书、作业、卷子、笔记,等等)就花去了一半的时间。由于找材料弄得心烦意乱,情绪被影响,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制作复习笔记

在复习时,通过艰苦的思考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知识,应当珍惜这个学习成果,及时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备今后使用。有了复习笔记,就可以使今后的复习保持连续性,不必一次次简单重复了;有了复习笔记,可以促进知识由繁而来向少而精的转化;有了复习笔记,时常看看,可以起到提纲挈领,强化记忆的作用。

会学习的学生,一般都很重视做复习笔记,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终于把厚厚的一本书变成了薄薄的几页纸,而这几页纸上记录的正是“编织成的知识之网”。复习笔记是自己劳动的结晶、知识的精华。一定要妥善保管好,备考时用起来,可以使自己迅速回到曾到达过的最高认识水平,使自己迅速地抓住知识的全局、重点、难点、内在联系.

要抓紧平时的学习

复习的最重要任务是解决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问题。要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抽象、概括,从而完成知识系统化的工作。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细胞,本来想通过复习用思维的细胞组成一个思维的有机体,或者说,把概念组成一个概念体系,形成基本的理论。如果平时不抓紧学习,复习时一下子就会陷入到对一个个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名为复习,实为补课了,使复习的进展极慢。可以说,平时学习是准备原材料的过程,而复习是组装知识大厦的过程。平时不备料,“知识大厦”在复习时就建立不起来。 可见,抓紧平时的学习是搞好复习的基础,复习是平时学习的深入和继续。二者不可分割。

要做点综合性的习题目的是检查复习的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选什么题呢?要围绕复习的中心来选题,重点是做点综合性的习题。综合题类型要和复习时所涉及的知识范围相一致,做综合题来进一步推动知识完整化和系统化的认识过程,也培养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复习方法:

复习的方法与技巧

自我再现法

自我再现法是独自再现原识记材料的方法。其目的一是检验记忆的准确性,纠正记忆错误;二是通过复现来巩固记忆。运用自我再现法时,最好能将原识记材料放在身边,以便随时对照检查。常用的自我再现法有如下几种;

1、自我口述法

自我口述法是运用口头复述的方法,根据复习任务把识记材料的主要意思?***隼础J褂每谑龇ǎ一定要及时对照,及时纠正复述错误。较长材料可分段口述。若能使用录音机,则可以先把口述内容录下来.然后对照识记材料放录音,在错的地方或遗漏的地方做个记号,接下来再重点识记这些部分。我们平时背诗歌,背回诀,复述故事等都是运用口述法。运用此法可以调动听觉参与复习,效果较好?

2、自我笔录法

自我笔录法是用笔把自己回忆起来的识记材料记录下来.然后再和原识记材料相互对照以纠正错误记忆的方法。

我们平时默写单词、佳句,公式、定理等都是自我笔录。运用此法手动眼看,可以同时调动运动觉和视觉参与记忆。必要时,我们还可以和口述结合,效果会更佳。

3、自我默忆法

自我默忆法是一种只在大脑中进行回忆的方法。例如,我们学过一篇课文,课后我们就可以在脑子里回想一下,这将课文的中心是什么?结构和修辞手法有何特点?有哪些生词?如果不能回忆,则立刻翻书看笔记,或者问问老师同学。

尽管这种方法不能使听觉、视觉和运动觉参与回忆,但它却有几个显著优点:

①具有灵活性。不象口述和笔录那样要受到场所和工具的限制。课间休息,散步途中,躺在床上都可以进行默记。

②内容广。人的记忆中.有大量的表象储存,如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等。这些表象用口述和笔录的方法却很难做到,而运用默忆法。就可以在脑海浮现这些表象。例如,学过地理,我们可以在脑子里浮现一幅地图,各国的地理位置、形状、以及矿产分布和气候类型等一起展现在脑海之中。

③速度快。人们在运用表象和内部言语进行联想回忆时,要比出声口述和笔录快得多。人们说话的速度每分钟150个单词就是极限。超过这个极限,语言就变得不可理解。书写速度的冠军每分钟写575个字母(约合2个词),而运用内部表象的整篇浮现法,速度要快几倍。而且默忆法还很容易直接把握重点、难点。

4、自我测验法

这是一种自我回答的方法,自拟题目。然后自己作答。可以口答、笔答,也可以心答。因而也可以说是这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自我测验法拟定的题目往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标具体,题型多变,方式灵活,因而增强了复习兴趣。但这种方法.侧重于点。而忽略了面,最好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再针对重点难点有选择地运用此法。

阅读和回忆相结合的方法

用单调的机械的阅读来复习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材料尚未完全记住以前就积极地试图回忆,回忆不起来再阅读。这就是阅读和回忆相结合的复习方法。

有一个识记课文的试验,一种是连续四次进行识记,一种是阅读二次、回忆二次。在识记一小时后测定的保持量,两者分别是52%和75%,一天后测定的保持量分别是3O%和78%,十天后测定的保持量,又分别为25%和75%。这说明阅读和回忆相结合的效果要比连续阅读好得多。

阅读和回忆在一定学习时间中所占的比重对记忆效果影响也很大。心理学家盖兹曾做了一个实验,要求被试识记无意义音节和传记文章,各用9分钟,其中一部分时间用于试图记忆。诵读和回忆时间分配不同,记忆成绩有显著差异。结果如下:

时间分配 16无意义音节% 5段传记文%

立刻回忆 4小时后回忆 立刻回忆 4小时后回忆

全部时间诵读 35 15 35 16

1/5用于回忆 50 26 37 19

2/5用于回忆 54 28 41 25

3/5用于回忆 57 37 42 26

4/5用于回忆 74 48 42 26

盖兹在总结中认为,时间分配的最好比例是80%的时间用于试图国记,20%的时间用于阅读。了解了这一规律。我们在复习中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分配学习时间,争取最佳效果。

总结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般都是多学科并进,每天学的各学科知识都很零散,因此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要进行一次总结。每一节、每一章、每个单元、每门学科学完后都要进行不同层次的总结。常用的方法有:

1.系统化

所谓系统化,这里是指把零散的知识有条理地组织起来的方法。系统化的具体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采用整体综合法,把在课堂分割讲授的各部分综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综合并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有机地结合。我们要弄清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各部分如何统一于一个整体并在整体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我们还可以分别采取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方法,把一些材料联系起来。我们可以采取纵向法搞清一个事物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比如社会发展史,生物进化史,小说发展史,诗歌发展史;计算机发展史等。我们也可以采用横向法来比较同类事物之间的异同,比如日本和美国的地理工业特点的比较,辛弃疾和陆游诗歌风格特点的比较,英语同义词比较等。总之,通过系统化的方法能使我们对学过的材料有系统的了解,能把握住其脉络与精髓,在运用时就能得心应手。

2.抓要点

在总结过程中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抓要点。所谓要点就是指重点和难点。我们学习的教材都是经过精选和精心安排的,每一章都有一些需要掌握的基本点,如新概念、新定理、新的写作手法等,对此我们要特别注意。至于难点,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在复习时;一旦发现了不懂的地方,要立刻记下来,或查阅词典、参考书、笔记,或请教师友。

练习法

练习的方法又分为单项练习和综合练习两类。

1、单项练习法

单项统习法是专门复习某一内容的方法。比如词汇练习,就是专门以词汇的拼写、读音。含义为练习内容的。英语时态练习,就是以动词在不同时态下的变形为主要练习内容的。这种练习方法可以使某项内容得到专门的集中训练,从而达到熟练化的程度。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内容,或比较复杂的操作技能,难以一下子掌握,这就要把它们分解成一个个部分,单独地加以训练,熟练后再把它们综合衔接起来。

2、综合练习法

综合练习是同时运用多种知识的复习方法。在综合练习中,知识不再是分散零碎的,新旧知识结合一体,因而需要融会贯通。比如有一历史习题要求“综述秦末农民起义”,这就需要对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结局,以及农民起义的纲领口号、组织情况等进行综合叙述。语文中的作文也是一种高度综合的练习,是人的生活知识,理论知识、词汇、语法、修辞、思想观点、写作风格的综合体现。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最好能把单项练习和综合练习结合起来,互相补充,从而使我们既熟练而又灵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实验法

在复习中运用的实验法,是一种使理论直观化的方法。运用实验法不仅能加深我们对理论知识的直观印象和理解,而且实验操作程序本身也是需要我们学习掌握的内容。

在复习中,如果有条件,我们可以重做实验。如果没有条件,我们则可以采取想象实验法。想象实验法,就是把我们以前做过的实验过程在我们脑海中重演的方法。我们可以先想象有哪些实验器具,做哪些实验准备,有哪些注意事项,然后再想象一步步的实验过程以及出现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在想象实验中,我们脑中要尽量浮现出一幅幅画面,使自己有一种重临其境的真实感觉。在想象过程中也可以用画简图的方法辅助想象。

课外阅读法

这里的课外阅读是指阅读那些与所学知识有关的融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通俗读物。在课外阅读时,我们学过的一些知识以新的形式重现在我们面前,在新的联系中加深了我们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巩固。但是,这种方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把它和系统的复习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实践法

实践既能丰富知识,又能巩固记忆。夸美纽斯曾建议人们“经常通过实践去把知识固定在记忆里面”。这里说的实践法就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复习方法。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在是建立在少量的具体直观及语言直观的基础上的,平时做的练习也都是一些典型化的题目,因而只有在生动、具体、复杂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使概括性的知识具体化,便感性基础不断丰富充实,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和掌握。例如,学过生物知识,可以去做一些采集制作标本的活动;学过外语,可以进行一些翻译和实际会话活动;学过无线电,可以试着安装收音机、电视机等。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复杂的、意想不到的难题。需要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多种知识才能解决,也只有通过实践,我们学过的书本知识才不会成为空洞的教条。

趣味复习法

趣味复习法是一种带有娱乐性的复习方法。它把单调枯燥的复习变为生动有趣的活动,因而能收到较好的复习效果。常用的趣味复习法有如下几种;

1.游戏法

具体的游戏法是很多的,如猜谜语、对对联、联成语、解趣题、做趣味实验等。

2.节目法

这里是指和学习有关的文娱节目,比如诗歌朗诵,根据课文改编的话剧和绘制的幻灯片,以及英语短剧和英语歌曲等。

竞赛法

竞赛法是具有比赛性质的复习方法。它往往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形成短时强烈动机,使人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从而收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竞赛的类型通常有学科知识竞赛,象地理知识竞赛、历史知识竞赛等;综合性知识竞赛,象文科知识竞赛、理科知识竞赛、文理知识大赛等。此外还有一些操作技能竞赛.

互助复习法

互助复习法是指几个同学在一个学习小组里互相用助,共同提高的复习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主讲法

这种方法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某个同学在某一学科有专长,或对某个问题理解较深透,就可以采取主讲法,由他来主讲,以使大家都能从中得到启示。还有一种方法是每个人都可以利用主讲的机会来复述识记材料,或阐述自己的观点.根据讲述的情况,进行自我判断和自我反馈,同时也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纠正错误。

2.讨论法

讨论法就是针对某些重点、难点,大家集思广益,从而加深理解或解除疑难的方法。

讨论应在每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这样讨论才能深入,才能集中每个人的独到见解而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

3.相互问答法

每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因而在互相提问时涉及面广,有许多问题可能是自己所忽略的,也可能是理解肤浅的,这样在相互问答中就可以得到补充和提高,在回答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课后复习法

在低年级,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作业多时,自习课纪律就好;作业少时,自习课纪律就不好。当老师批评学生不抓紧时间学习时,有的学生还会理直气壮地说;我作业做完了。这现象说明;有相当一批学生认为,做作业是课后唯一的学习任务。

实际上,按照学习的正常程序,放学后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复习当天的学习内容。虽然做作业也具有复习的意义,但是最好还是在做作业前,认真地进行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可以考虑做四件事;尝试回忆、看教科书、整理笔记和看参考书。

1.尝试回忆

就是不看书,独立地把老师讲的内容回想一遍的过程。这是自己考自己,逼着自己专心致志去动脑筋的方法。人坐在椅子上或在院子里散步,表面很平静,可头脑中却十分活跃。有人把这叫“过电影”,即在头脑中把上课的每一个关键问题“放映一遍”;有人把这比喻为“反刍”,就象老黄牛那样,在休息时使食物重回口腔,细细地加以咀嚼。

由于尝试回忆前,经过了预习和听讲,所以完全具备了回忆的可能性。

尝试回忆有四点好处:

(1)可以检查当天听讲的效果。如果自己能回忆出全部或大部分内容,就可以证明自己的预习和上课是有收获的,效果是好的。从而增强了认真预习和专心上课的信心。如果相反,就应当及时寻找原因,改进预习和听讲。例如,学了高一物理的第二章《力物体的平衡》的第一部分以后,在课后尝试回忆时。可以顺利地回忆出;力的定义;力作用效果的体现;测量力大小的单位;矢量和标量的区别;力的表示法和力的分类。这说明学习的效果不错。有的只能回忆出其中的一部分内容,那就应当分析一下原因了。 回忆时,可以边回忆过对照书;也可以回忆后看书。为了使回忆专心,也可以在草稿纸上把回忆的主要内容写出来。

(2)可以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因为尝试回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具有专心和开动脑筋两个特点。学过的知识,只要尝试回忆一遍就会巩固强化一次。不少学生用自己亲身的实践,认识到尝试回忆是加强记忆能力的好办法。

(3)提高看书和整理笔记的积极性和目的性。有一个学生讲:“通过回忆,把老师课上讲的在脑子里复述一遍.要求是不看书和笔记,记住的恰好是你已经懂得的部分,没记住就证明你没有掌握好。”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不理解的知识,往往忘起来最快。可以说,尝试回忆是学习成果的无声表达。每次尝试回忆后,如果有一部分想不起来,自然会很着急地去看书、翻笔记,这样,通过尝试回忆提高了看书和整理笔记的积极性,并会自觉地把忘记的部分作为重点来看,从而使看书、整理笔记有了明确的目的。对于一个善于总结的学生来讲,尝试回忆还会促使他寻找具体原因,来与遗忘作斗争。

(4)培养了爱动脑筋的习惯。课后直接看书当然要比尝试回忆省事,但不能留下深刻印象,效果往往不好。而尝试回忆,要追寻思索的过程,要概括上课的主要内容,一旦想不起来,还要千方百计地寻找回忆的线索,很费脑筋。一个经常回忆的学生,不仅记忆力大增,而且养成了好动脑筋的习惯。有的学生,也抓课后复习。复习的方法是;拿起书,象看小说似地从头到尾着一遍。看书时,好象挺明白,也好象全记得。但是一放下书,真要用时,看的内容又忘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这种课后复习方法没有充分调动起自己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开动脑筋。为什么有的学生在课后复习时,一面看书一面打瞌睡呢?原因之一是采取了这种消极的复习方法。

2.看教科书

尝试回忆后,应该从头至尾、逐字逐句地去看书。因为看的是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概念和最基础的知识,绝对不能马虎。要看看、想想、再看看……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思考时也可以使眼睛得到适当休息。当然,由于这时看书已不是初次,是在预习、上课和回忆的基础上进行的,应当是全面过目,有重点的看和思考。对于已经理解和记住的部分,不用再花很多时间,要把时间花在回忆时想不起来、记不清楚、印象模糊的部分。 在看书时,可用彩色笔把书上的重点部分、新的概念、容易忽略的部分,勾划一下。在书的四周空白处,可以记上一些自己的简要体会,高度概括课文内容的语言,有利于记忆的、带提示性的只言片语,以便再查阅时,从这些批注中迅速地得到启示,回忆起书中的关键内容。例如,生物书中新概念很多。为了查找方便,在看书时,把第一次出现的新概念写在书四周的空白处。在看书时,边看、边理解、边动手,这对于今后复习会大有好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又成了“词典”,可随时查找,十分方便。有的学生平时不认真看教科书;也不注意对教科书进行“加工”,往往到了考前,为了查找一个新概念,急得满头大汗,你这时再看他的书,不是勾划的太多就是从未处理过,难怪无处可寻了。

3.整理笔记

笔记本不应当仅仅成为上课的记录本。录音带式的笔记,不见得是一份好笔记。应当把笔记变成一份经过提炼加工的适合自己用的复习材料。

整理笔记是把知识深化、简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带有浓厚的个人特点,是未来特别游泳的个人复习材料,要妥善保存。

4.看参考书

可以在课后复习时进行,也可以在做完作业后或阶段复习时进行.办法是围绕老师讲的中心内容去看参考的有关内容. 看参考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选好参考书;其次,要先看教科书,在对知识基本理解后,再去看参考书.第三,围绕中心问题看参考书.

篇11:浅谈英语艺术性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教师把自己认识到的有关英语教学的理论用形象手段展现出来,用生动感人的形式组织每一项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结合,保证最佳教学效果,这便形成了英语艺术性教学。

英语艺术性教学是教师创造性思维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具体体现。英语教师搞艺术性教学,学生们便能在轻松、愉快而又非常专注的气氛中学习英语;能将学习英语语音、词汇、语法、日常交际用语和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这类一般性的活动上升为美的享受和创造活动、学生们的学习愿望和要求就会得到加强;动机、兴趣、情感、习惯、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等非智力因素就会得到充分发挥。既然英语艺术性教学对于优化教学过程有如此之功效,那么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又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英语教学富于这种神奇的艺术魅力呢?

一、爱心、理解与英语艺术性教学的实践

教师的爱深沉、博大而崇高,它深于父母之爱而不同于父母之爱,它带有鲜明的教育性,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信任、期待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优秀教师一踏上讲台就显得那么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归根结蒂乃是他们对于英语教学深刻而正确的悟性以及对于学生的一份热爱,使得他们进入了艺术性教学的自由王国。只有胸怀”育人“大目标,关心的不只是自己精心严谨的教学设计,宝贵的教学时间,更多的是他们学生们的英语教师才会想方设法,把英语知识教学、言语能力的训练和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性格锻炼、情操陶冶和个性发展交融起来,汇成一股推动学生”天天向上“的巨大影响力。这种交融,浑然天成,不见人工掺杂之痕迹。在这种巨大力量的影响下,那些在英语课堂上怯懦不敢开口、怕犯错误、不主动参加实践操练的学生大胆起来,敢于开口,不怕犯错误,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进步很快。

二、英语艺术性教学是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一位教师能成功地进行艺术性教学,不仅需要拥有爱生之情和对英语教学深刻正确的理解,还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从内容、形式和师生双边活动等各方面采用灵活多样的艺术性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内容艺术化,即教学内容的形象化、情节化。人教社和英语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编的新编中学英语教材现在全国各地普及使用。其内容由课堂、家庭逐渐向社会各方面发展,让学生逐步认识世界;设计有中外学生同校学习的情景,便于介绍英、美国家的生活习俗,使学生了解其人文、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符合学生的需要;其内容生动有趣,其中不乏有趣的人物、好看的图画、符合学生真实生活的对话及英语歌曲和游戏等;版式设计新颖活泼,富有浓厚的艺术性和良好地教育意义,着实是一套十分考究别具匠心的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用语言、直观教具、副语言手段(表情、动作、手势、眼神等无声语言)和表演等使课文中的人和物形象化,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对其外形、行为、动作、内心世界的全面细致的把握,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从而逐步掌握语言,提高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一篇故事课文往往情节丰富,其中人物也随着情节的发展而逐步丰满。教师用语言、图画、灯片向学生介绍故事时,要依据情节的发展;对课文提问和回答时,利用多项选择题或完型填空测试理解情况时,也要考虑情节的发展;甚至朗读、示范和领读也应使学生感到情节性,即通过适当的停顿、快慢节奏、抑扬顿挫及表情变化等表现故事情节的曲折、起伏和发展,这样的内容情节化的教学必然使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同时也能把握情节。而情节的把握又会反过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中学英语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型、教学步骤(教师在不同的步骤中作用不同)、讲和练的安排、练习类型、操练方式都有艺术性和非艺术性之别。教学形式艺术化首先表现为多变化、有高潮、过渡和交替自然。

一切教学法著作、教学参考资料所提供的教学形式都应随着特定的教学目的、内容、对象的不同而变化。同样是”介绍“或同样是”操练“,每一次都应表现出新的特色。教师的活动有了新意,学生的活动也就有了新意。介绍新的语言知识之后,就进行操练。操练的方式就是多变的。如采用世界上现代化语言教学的标准课堂活动组织方法:分排练习,两人小组练习,小组活动及分行练习。同时教师就提供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如组织学生进行对话,小组讨论或角色游戏等。

一节课的高潮往往与教学内容的情节高潮同时出现。可以说,没有高潮意识的教师在艺术性教学方面是不会做得完美的。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高潮,比如在课堂上平缓语音中的一个高音,忽然射向某个学生一道含有丰富暗示的目光,或者语酣情浓中的一个颇具力度的动作,支委会在学生大脑接受器中产生强烈的刺激,这种刺激不仅是感官刺激,也是情绪刺激。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创造一种安全和睦的学习气氛,消除学生紧张、困窘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从而能更积极地投入言语交际活动,进入一节课的高潮。

教学形式和内容的过度交替自然流畅也体现出一种英语教学的艺术性。该技艺表现在优秀教师基于对学生透彻的了解,他清楚地知道某一处只要轻轻一点,某一处只要细细一拨;某一处需要讲到七成,而某一处只要讲到五成即可,留下一点余地,让学生去完善,去思考、去补充;该技艺表现在似乎不经意之间,似乎不着力之处;而就在这一瞬间,教师已准确地掌握住学生心理准备和知识技能准备的火候,抓住了熟而不厌的时机,立即过度,自然交替。

教学形式的艺术化还表现在学生的大量参与和多种感官活动。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每一个步骤都要求学生大量参与,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之一。教师在平时得加强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讲清积极参与的重要性,尽量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教学,这样学生认识到现在的学习与将来的生活目标有紧密联系,且与他们兴趣相投时,学习动机会增强;对于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让不同特点的学生有发挥自己长处的机会,获得成功,满足他们的成就需要,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投入学习活动,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价值的同时更积极主动地投入语言交际。

一种感官参与活动容易疲劳,不能持久,注意力不能集中。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持久性强,效率高。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养成习惯,做到眼耳口手脑”五到“,大脑两半球同时发挥作用,多种渠道输入信息,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激励成就感,加强了学习动机,充分提高课堂效率。

三、英语艺术性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艺术化的结果

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的艺术性都得通过艺术化的师生活动来实现。这其中尤以教师活动的艺术化更为重要,更为关键。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示范表演者和指挥。教师活动的艺术化表现在教态、语言、副语言手段、演示表演、板书及幽默艺术。

教态包括教师的衣着仪表、师德风度和神情举止等。它是教师本人在学生心目中直观性最强、表率性最强的整体形象。优秀教师往往视教态为备课的第一步,上课的第一关,努力加强全面的文化素质培养,注重身教。他服装整洁,仪态大方,精神饱满,动作从容,欢快而严肃,可亲又可敬。教师亲切的目光、含蓄的微笑、和蔼的态度等饱含着对学生的爱。

”善教者心善言。“英语教师良好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效率。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20倍。“一般的语言只能交流思想,艺术的语言才能交流情感, 情感的交流又促进思想的交流。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少年的认知过程往往带有情绪性,常常表现出感情支配理智,甚至光凭感情行事的特征。英语教师巧妙运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使之简明、准确、生动、形象,富于条理,幽默和节奏感,创设一个审美情趣,使学生由爱美而动情,在师生间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的基础上,从而更好地发展组织、指挥、讲解的工具作用,完成”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学过程,部分学生尽管”中不能言“却”心有所思“,从而积极思考,勇跃参与,观察、分析、归纳言语,领会教师意图,悟出语言规则。

副语言手段包括表情、眼神、动作、手势等,亦称作非语言交际手段,这本身是种富含艺术性的表演,表达一定的意思。它总是伴随着一定的语言,是语言的辅助手段。副语言手段的使用,生动形象,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更佳,演示是以实物展示和动作创设直观情景的常用方法。演示可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利于限制本族语的使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表演是形象地再现人物行为、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使英语教学戏剧化的好形式。采用种种表演手段,创造种种语言情景,大大加强师生双边活动,保持学生学习兴趣,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精心设计的一幅板书是一幅用文字符号构成的艺术画面。教师在设计板书时,注意其目的性、针对性、概括性、条理性、计划性及灵活性,做到整齐、清晰、正确、规范、美观、醒目、格式多样,富有色彩感,这不仅能突出重点,体现出一节课的高潮,而且富于启发示范作用,启迪学生智慧,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美国心理学家特鲁赫伯说过:”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富有感染力、最有普通意义的传递艺术。“在英语课堂上,幽默的源泉可来自学生,也可来自教师;可以来自教学内容本身,也可以来自教学方法。几乎每个环节能运用幽默。”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让人接受“(法国演说家海因兹雷曼麦语),把幽默诙谐的语言引进英语课堂,是”传道授业"的捷径,一可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厌学情绪,在笑声中获得知识,二来又可融洽师生关系,保持课堂活动,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的艺术化需要学生活动的和谐配合,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活动艺术化了,才说明教师活动艺术化取得了成功效。学生活动的艺术化最主要是在教师的感染和引导下,能按要求进入学生角色、交际角色,在艺术心境中学习、运用英语,发挥蕴藏的潜力,产生最高的学习效率。

学生活动的艺术化,需要教师的创造、引导。教师自身的较高艺术修养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高尚道德情操不仅成为学生的表率,而且会使学生享受到人际关系和谐之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艺术化,又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运用英语之乐,从而发挥学生自己的最大创造性,实现了英语艺术性教学最根本的目标。

篇12:高三英语如何复习(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一、高考的发展方向

近年英语高考遵循大纲、考纲,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大了语言交际能力的考查,把语言放在尽可能真实的和不同的情景中考查,突出运用,体现人文精神。材料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有较高的信度,较好的区分度和较合理的难度。

听力材料口语体特征强,情景丰富,主题广泛,试题涉及面广,以细节信息题为主。单选部分覆盖面广,重点突出,15个题涵盖了中学阶段的绝大部分词法句法。完形填空着重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基础上对词汇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文260~280词,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常插有心理描写。阅读理解题材料丰富,体裁广泛,语言地道,试题类型全面,有一定的生词量。短文改错题内容接近学生生活,文字浅显,错误涉及基本句法词法和行文逻辑。书面表达情景真实,要求明确,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关,提供情景形式多样。总之,试题既重视基础知识,又注重能力的考查。

二、抓好基础

要学好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英语学科高考涉及的基础知识主要有基础语法和基本词汇。

高考涉及的基础语法包括时态、语态、非谓语、情态动词、动词及动词短语的辨析,代词、冠词、形容词、副词、名词性从句、定词从句和状语从句的运用等。涉及到的知识非常常用,不偏不怪,重要的是考查常见知识点在具体语境中的灵活运用。

对考纲中规定的近个常用词,应掌握它们的拼写形式、基本词义、常见搭配,尤其是在语境中的运用。有同学认为高考不单独考单词拼写就没有必要准确记忆单词的拼写形式,这是非常错误的。单词记忆不准确就会直接影响书面表达,也影响阅读理解的速度和准确度,对于考纲中规定的词必须准确记忆。并且,仅掌握考纲词汇还不够,还应不断扩大词汇量。扩大词汇量一是增强构词法的知识,了解常见的合成词、派生词和词的转化。二是有意识地积累大纲外的常用词。近几年试题中都有一定比例的生词。

对于基础语法和基本词汇可通过课堂上老师的复习和教材的学习复习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学习高三新教材时可复习很多以前的知识。上课时做好必要的笔记,以备以后查阅。还可准备一个错题本,收录重大考试和重要练习中的典型错误。抄录错题,标出错选的选项及正确答案,附简短解释。每隔一段时间温习一遍,逐步减少错误。

三、发展能力

学习语法和词汇不是终极目的,最终目标是利用掌握的知识很好地使用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才是高考的重点。

由知识发展成能力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需要在高三整个阶段不懈努力。听力的训练除了听课文录音之外,还要听一些其他方面的材料,如《新概念》、《疯狂英语》等--上半学年不一定都听高考题型的听力材料,到高三后期就需要逐步听一些高考适应性训练的材料了。注意材料的规范性,如录音应是标准的外籍教师录音,材料的长度适中,总词量在800字左右,平均语速在每分钟150~170词左右,具有鲜明的口语体特征。话题应涉及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如学习、工作、购物、旅游、新闻报道、人物采访等。

完形填空和阅读是重中之重,必须要有量的积累才会能质的飞跃。从高三第一天起就应抓紧。涉猎的面要广,可坚持读一些课外读物,像听力训练一样,开始时并不一定就做高考模拟训练题,可读一些辅助读物,如引进的原版外语教材和报章杂志等。广泛的阅读可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有利于大大提高阅读能力。读的东西多了,词汇量就扩大了,读速自然会提高,理解力也会增强。阅读能力的提高自然有助于提高英语整体运用的能力。在后期可适量进行高考阅读模式的强化训练,每五篇阅读加一篇完形构成一组,定时专项训练,不断总结得失,不断完善阅读技巧,提高完形阅读的应试能力。

经过五年英语的系统学习,再加上高三集中复习和强化训练,我们的基础知识必将进一步巩固,英语运用能力将进一步提高,一定会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篇13:英语语感教学浅析(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语感教学浅析

同所有的语言一样,英语也是声音和意义结合的统一体,音和义的关系则是社会 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约定俗成的。人们可根据不同的交际需要,对这种由社会 约定俗成的符号进行任意的排列组合,造出无限的句子。试比较:

①Ilostmybagonly.(我不过丢了包而已。)

②Ilostonlymybag.(我丢的只是包。)

③OnlyIlostmybag.(只有我丢了包。)

④Ionlylostmybag.(我只丢了包。)

⑤Ilostmyonlybag.(我丢了唯一的包。)

以上句子中只有五个单词,由于位置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同;强调的部分不同, 表达的情感态度也迥然各异。至于强调哪一部分,则看当时的具体情景。可见, 在交际中,除了上述由词义的组合表现出来的意义外,还有一部分意义是由语境 补充、确定的。由于语言表达思想的功能有它本身的局限性,如言不尽意、言内 意外、弦外之音等现象,所以,不同的听话对象或读者因自身的经验、体会、感 受各不相同,对同一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有的人能和说话人或读者的心情相 契合,对语言有一种本能的直觉。这种直觉是对语言有敏锐的感受和正确的理解, 并把感受理解的内容充分准确地表达出来。语感便是这种深刻的直觉。

语感作为对语言的直觉,它是对阅读心理的一种描述。它以感觉为起点,即以对 语言表层意义的感受为起点,将现实现象与音义结合,形成浅层直觉;浅层直觉 通过各种途径(如下所述)得到深化,达到对语言的深层意义的理解。这种理解 经过强化,在言语主体内部成为一种条件反射性的语言习惯和心理习惯,使表层 意义立即反映到与之对应的深层意义上,形成语感。这一完整而具体的过程是瞬 间完成的。作为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是经过感官化了的;而真实思想的注入,又 扬弃了浅薄的感官追求,感官又反过来提升思想,最终在感官上留下最真实的思 想情感内涵。也可以说,浅层直觉是在定势化了的感觉器官中产生的,是发现式 的直觉;而深层直觉是激发出来,并伴随着感觉器官功能的调整过程而产生的, 是顿悟式的直觉。

由于语言符号的组合具有任意性,它不是单向地平面性地展开,而是在时间的线 条上一个个依次出现,构成不同的结构,语言系统内部(包括语音、词义、句法、 章法)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彼此之间都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局部的变 化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在语感的深层结构中,这种关系性强化到离开整个语言系统根本无法看懂某个句 子、领略某个词组、品味某种转折的地步。有时,且不说某个句子,即便是整个 段落,一旦离开特定的语言系统就会顿时失去意义,成为一堆要素性的语符材料。 深层语感的这一特性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尤为明显。如济慈的《夜莺之歌》有如下 的句子:

Nowmorethaneverseemsitrichtodie,

Tocleseuponthemidnightwithnopain,

Whilethouartpouringforththesoulabr oad,

Insuchaneastasy.

(而现在,哦,死更是多么美丽, 在午夜里,溘然魂离人间, 当你正在倾泻你的心怀,发出这般狂喜。)

在这些诗句中,找不到任何对夜莺啼声的摹仿,即使是响亮的“O”在诗中重复 时造成的渐强效果也不是真正的摹仿。而全部诗句组成的结构模式却体现出了鸟 啼的本领。这种深潜的语感并不要求对原型的外在雷同,当许多形象中的每一个 都很自然地为它所包含的共同意义服务时,语感已具有表达抽象的功能。

可见,通过深刻强烈的语感,既能把握相似的语音,又能分清相关词的相似性对 立性以及它们造成的语义效果,抓住语言形式所容括的更多的信息。

语感具有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功能。当然,具体到每一 个,语感的素质就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度、敏度因人而异。在同一 教室里学习的初中学生,女生英语往往比男生学得好,因为女生普遍比男生有较 强的语感,这是语感的敏度有差异。高中学生对英语的感知能力比初中学生强, 这是因为实践与练习机会不等,语感的深度与广度不同。正如乔姆斯基所说:“后 天经验是决定语感的变量。”那么,在英语语感教学中,这个变量又由哪些因素 决定呢?

一、教师的语言教学

泰戈尔说:教师的语言是表现情绪与情感的语言。通过教师生动的引入,富有情 感的范读,创造一种情境,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利用语言的变化,把喜怒哀乐直 接传递给学生,引起相应的情感体验。如:问一英美女士“Howoldare you?”回答:Ah,it'sase-crel!教师可通过语调的曲折变 化,来表示拒绝或不悦,引起学生对背景知识的注意。

二、教师的非语言教学

非语言在语言教学中起辅助作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克特W巴克认为,非语 言交流有时能够表达言语难以表达的情感和态度。它具有如下功能:

①补偿功能:面部表情、手势姿态能添加阐明语言的含义。英美人士总是表情丰 富,并伴随不断的手势讲话,这一点在看教学录相时不难看到。有的甚至连最明 白不过的问题也带着手势。如两人谈话,问:Whowilgothere?答: YouandI.答者就会指一下对方和自己。

②强调功能:对于言语信息中心的特别之处,点到前后时停顿一下,给学生以品 味和理解的机会。

③代替功能: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伴随语言起到补充或 加强语言表达的作用,但某些特定情况下,非语言行为可单独传递信息,如摇头 点头等等。

三、使用教具,强化语感

①根据内容,辅之以多样化的训练手段,如绘制彩图,放映幻灯,引进乐器演奏 等等,通过设置场面,充分挖掘和展现情境,使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理解不断得到 深化。

②激发学生表现欲望,培养表现能力,鼓励他们在做动作和表演过程中把握自我 表现的分寸。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和调控。

四、设置环境,印证语感

由于词义的组合表现出一定的意义,还有一部分意义是环境补充、确定的,因此 只有结合具体的语境,才能深入理解字里行间所表现的意义。如:Iwonde rwhattimeitis?Themilkmanhasjustcom e.在这种情况下,回答的是言外之意,即时间与听说两人共知的送奶时间相联 系。另外,“环境”还可以从更广阔的意义上来理解,把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也包 括在内。特别是英美cousin,aunt等一些亲属中称谓的关系,以及在 当时的某一地域堂兄弟姊妹可以通婚等等。了解语言反映的时代风貌和民族习惯 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字的意义。

五、学生摹仿

摹仿是一个复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为唤起语感

注意。恩格斯说,重复产生力量。通过摹仿,才能使别人的体验转化为自己的感受,由陌生到熟练,由模糊到明朗。语感注意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在经常不断的各种实践活动中日积月累自然 而然形成的,通过不断的发现与探索产生对语感的顿悟。正如叶圣陶说:“语感为什么会敏锐,就在于它有深切的生活经验。”

六、阅读

1.朗读。朗读的一个重要益处就是它能够培养学生对声音--符号之间关系的 意识,丰富口语词汇,培养语音语调,掌握句法结构知识,帮助划分意群,加强对材料的整体理解能力。朗读使学生既能掌握有关知识,又能增加对英语的听觉 体验。

2.默读。默读过程是一个期待和回味的过程,因为每个句子都有一定的意向性, 这使读者或多或少能预估下文可能会出现什么,这种“预估”即是语感在阅读中 的表现。如“Whatcolurisit?”,下一句通常是对colour 的具体描述。但由于下一句并不与读者的期待完全一致,它在一定程度上修正、 甚至完全改变了读者的期待,迫使读者回味已读过的东西。在这同时,读者会把已读的部分存入记忆中,在以后的阅读中起期待作用。同一篇题目,初读和复读效果不同,因为存在着一个时间序列,它使读者对材料内容审视的角度不同。不同的篇目,读者对它的预估--语感把握更不尽相同。对于内容相似的材料比对 于陌生的材料预估的正确性要可靠得多。学生在做完形填空时语感的作用尤为明显。

篇14:英语创新教育初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不断通过自己的创新实践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想结合几年来的英语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转变教育观念不应当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应当有具体的内涵。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面看,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切实的转变。

奈斯比特曾说:“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传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造性;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和科技知识,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精神;在教学方法上,既要有中国特色,又应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仅研究教法,而且研究学法,这些方法都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为出发点,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创新教育的保证

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环境,经常在课内外采用肯定性和激励性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注意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如:你的发音很准确;你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响亮;你说得非常好;等等。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对个人创造力提出了十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与集体活动相补充的“单独性”,与紧张学习工作状态相对比的“闲散状态”,与理性思维相反的“幻想”,以及摆脱禁锢的“自由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师生间形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只有不断创设这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才会不受束缚,他们才会自主学习,才可能去探索、去创造。

三、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是创新教育的动力

教学中要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不断激发和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如教BⅢL61被动语态,让学生各自准备一个小塑料袋,里面装有钥匙、小刀、铅笔头、钢笔等物品。师生对话时可一件接一件往外拿,边拿边问:What's this?What's it made of?What's it used for?这种教法和学法,会引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其次,要加强课堂讨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BⅡL39时,让学生看图并讨论如何使用电梯,并联系课文进一步深问:Why doesn't John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教师有意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用英语讨论。第三,将英语游戏引入课堂,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参与意识。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的碰撞,新信息的获取。课堂上开展Group work,Team work,Pair work等教学活动,要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奖励为评价依据,师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启发、激励,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四、设疑布阵,激发求知,是创新教育的良好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觅有疑,善于激疑,有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可精心设计一组类似的问题,使学生沿着教师引导的逻辑思路步步深入,达到恍然大悟、触类旁通的目的,也可使学生按教师的指导自己去发现、探索,并得出结论。如BⅢL78是一篇阐明世界人口的科普文章,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比较枯燥。教师在上课时带来一个挂钟,说:“今天大家看时间,来算一道题。”学生们甚是惊奇:英语课怎么上成数学课了?这时教师让学生静静地注视着秒针走了一圈,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一道题:174×60×24=?待学生报出答案:250560,教师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字吗?这就是现在全世界每天出生的婴儿数量。”当学生惊讶时,教师接着问:So it goes on,what will the world be in 600 years?学生答:We don't know.教师可趁势打开录音机说:Listen and find the answer.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言,敢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现新问题。

五、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是说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需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有:开办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晚会等形式。通过这些形式尽可能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使他们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造意向,训练和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实践可知,英语的自学能力由以下几方面组成:A.能根据读音规则拼读、拼写英语单词和朗读课文;B.能独立运用视听手段听懂英语课文并操练英语;C.能独立回答教师根据课文提出的问题;D.能独立完成教师提供预习和复习的作业;E.能独立使用学习工具书和使用电化教学设备;F.能阅读与所学课文相当的课外读物;G.具备在预习课文时找出疑难点,并向教师质疑问难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唤起潜在的创造智能,在意志和信念的推动下,支配自学探索活动,不断更新、深化和充实已获取的知识,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课上的笑容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浅谈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的最近变化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教师随笔

学英语同时也学生活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高考英语作文应对措施!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分层英语教学研究课的反思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合作学习”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境、语境设置与中学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推荐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