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破茧成蝶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浅谈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共含19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破茧成蝶”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浅谈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篇1:浅谈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浅谈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

【摘要】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长期来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取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加强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采用语篇教学法,阅读前作有效的导入,采用问题教学模式,有效地设问贯穿整个阅读过程,阅读后加强训练以巩固,同时课外扩大阅读量,形成一套科学的教学习惯,持之以恒。

【关键字】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语篇教学法、教学习惯

一、引言

(一)教学有效性的定义

(二)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的要求

(三)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二、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上

(二)教学方法上

(三)课程设置上

三、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改变观念,指导阅读技能

(二)语篇教学法,阅读前有效的导入

(三)阅读中采用问题教学模式

(四)阅读后练习巩固,课后扩大阅读量

(五)形成一套科学的习惯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英语是中学教学的主要科目之一,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促进心智、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整体提高人文素养。著名学者柯鲁克先生主张把英语的大量阅读当作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新课程中学英语大纲要求“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见,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阅读课是我国英语教学中也一直是主干课,在教材的编排上每个单元以对话引出话题,学习或复习有关日常交际用语,接着阅读同对话题材相同的语篇,训练阅读技能和学习语法和词汇,然后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因此,阅读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而且要培养技能。怎样才能让阅读教学更好的发挥如上作用呢?

阅读就是对书面信息进行认知构建的心理语言过程。阅读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通过阅读学习,获得外来信息。因此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卡鲁尔等人提出了“现代图式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在阅读教学中,人们将图式区分为内容图式与形式图式。内容图式指读者对一篇课文的熟悉程度,即狭义的背景知识;形式图式指读者对课文结构排列的熟悉程度,即通常所说的篇章知识。该理论充分揭示了阅读的本质,强调阅读实质是读者及其背景知识与阅读材料所输入的文字信息交互作用的过程。阅读研究表明,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对这种交互作用的两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才能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阅读还受习惯、心理、技能、策略等因素的影响。过去,我们对阅读是交际活动这个概念认识不够,因而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满堂灌,不注意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学生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

其二、受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的影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过多地重视语法,把阅读当精读,教学过程就是拼读生词,讲解单词,补充词组,罗列搭配,逐句逐段分析句子结构、语法等。有的甚至把阅读当课外阅读上,勾划词组,对对答案,学生自读了解一下故事情节即可。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学生感到乏味,没有阅读兴趣,很难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

其三、教师忽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课堂听课习惯、课堂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或者是不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去培养学生的好习惯,稍遇到阻力和困难就退步,失去信心,怕影响教学预案、教学进度,对课堂上学生的一些坏习惯一味地迁就,造成学生的坏习惯得不到有效制止。

其四、许多教师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不够,实践不多,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易操作、体现新英语课程标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体验参与,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

其五、阅读教学的量不够,阅读仅仅是体现于课堂教学中的一小部分的训练,忽视课本的现象十分严重,一是用联系代替复习,再就是读过了就算学过了,学过了就等于学好了。还有在师资、课时、组织上得不到保障,没有明确的教学部标、教学计划,没有配套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的阅读材料。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第一,必须改变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加强对阅读的基本技能的训练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师之为师,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领悟之源光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式下,教师应避免满堂灌,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对阅读的速度、技巧及猜词技巧等作相应的指导。为提高阅读速度,可引导学生进行泛读、速读、略读、寻读等。这里讲的泛读是指广泛阅读大量设计不同领域的书籍;速读可采用记时方式,每次进行5~10分钟即可,不宜太长,因为记时阅读,精力高度集中,时间一长,容易疲劳,精力分散,反而乏味。阅读是先记下开始时间,阅读完毕记下停止时间,即可计算出本次阅读的速度。随手记下,长期监场,必定收到明显效果。略读可以运用以下技巧:(1)印刷细节,如书或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斜体字、黑体字、脚注、标点符号等。(2)阅读文章开头的第一、二段,力求抓住文章大意、背景情况、作者的文章风格、口吻或语气等。(3)阅读段落的主题句和结论句,特别关注句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转折词和序列词等。寻读可运用下列技巧有效地进行:(1)利用材料的编排形式。有的资料是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如词典、索引、邮政编码簿、电话号码簿以及其他参考资料等。有的资料是按日期和时间排列的。不管资料来源怎样,它都是按照某中逻辑方法排列的。(2)利用章节标题和说明。(3)抓关键词或与关键词相近、相反的词。猜词可运用下列技巧进行:(1)根据上下文提供的内容猜测;(2)根据语法结构猜测;(3)根据构词法猜测;(4)根据定义、解释猜测;(5)通过对比关系来猜测。

总之,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倡导体验参与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采用语篇教学法。篇章是具有内在逻辑相关性的结构系统。实现了连贯的语句,并不一定能够形成篇章,原因是连贯只能保证语句间能建立起一定的逻辑关系,但不能保证作为一个结构系统所必须的完整性,这种完整性反映在逻辑关系上,就是逻辑的完备性。如果我们把语言基础知识从它的载体(篇章)上剥离下来,鼓励地教学一个个语言点,所理解到的知识便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无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无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无助于阅读技能和习惯的培养。因此阅读课的教学过程应该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即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知道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和训练。为此,阅读教学时我们采用语篇教学法,通过整句、整段阅读,达到对全篇文章的正确理解,让学生“见之森林”,知其概貌。我们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借助上下文等来揣测词义,理解句子的隐含意义,弄清全文的中心思想,层次结构,行文线索以及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态度和写作意图。要求学生要先粗读课文,理解总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模式。词句的学习,观点的理解都在一个完整清晰的全篇认知图中进行,通过关键词、主题句有针对性地分析理解点,并以点带面,深化阅读。在阅读前作必要的导入,能先声夺人,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学习上的必要准备,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自己的过度到新的内容的教学。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前的要小到如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利用图片、幻灯片、摄影片、简笔画、实物、多媒体等的直观导入法,利用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时间或故事导入法,利用自由交谈或讨论的导入法等。课文的导入方法很多,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设计不同的导入技巧,将新内容有机地融合在导入活动中,同时注意时间不宜过长,3~5分钟为宜。

第三、在阅读中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各类问题,采用问题教学模式。阅读并非被动的解码过程,而是一个语言心理的猜测过程。读者在对语言层次的词语进行解码的同时,也在运用自己的知识对文章的下文进行预测,阅读检验自己的预测、修订自己的预测、进行新的预测……整个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者与文章的交互过程。因此,提问无疑是引导学生进行预测-检验预测-再预测的最佳方式。古希腊的学者普罗塔戈早在30以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易,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体温正是这种星星之火。实际上,教学始于提问,并以进一步的提问来推进。提问可以唤起学生注意,鼓励学生参与;检查学生对阅读任务的准备情况,发动学生回忆,运用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学生对文章基本事实的理解;降低难度,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诊断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但是教师的提问并非无的放失,随意发问,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根据阅读教学的目标,问题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对背景知识的提问,对字面理解的提问,对文章内涵的提问和开放式的提问。前两种问题学要学生的低层次阅读技巧,通常的问题如下:

The main idea of this text may be…

Who/where/when/what/why/how…

According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a statement?

后两种问题需要学生的高层次的阅读技巧,通常可以提出推断型的问题,如: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author implies that…

第四、阅读后应利用对比、图表等手段再现文章的整体结构,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对语言知识加以巩固,阅读可以结合听、说、写来加强训练。如阅读材料可以作为听力材料,可以改为完型填空,可以作为讨论的话题,还可以当作书面表达要求学生进行改写、续写等。同时必须扩大课外阅读。目前,阅读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完成,课外阅读能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常言道:“厚积薄发,熟能生巧。”没有大量的阅读输入,就不可能有良好的运用性输出,更谈不上创新运用了,大量的阅读也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巩固语言知识,丰富认知图式。阅读是一种技能,虽然可以通过培训学习一些技巧,但要真正获得技能,最终是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完成。扩大课外阅读的方式有很多,如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音、电视、报刊、杂志等来达到,甚至还可以让学生互相阅读自己的作品。

最后,课堂教学要形成习惯。习惯的力量真是大得惊人,一旦形成,想改是相当难的。歌德说过这样一句话:“由于习惯的力量,我们总要看眼已经停了摆的钟,似乎他还在走。” “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种性格;”的确如此,我们身为教师,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去获取成功的同时,自身也应该看到在争取教育事业成功的道路上,其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良好的教育习惯能培养出教师良好的教育性格。“一种性格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教师的事业也很大程度上受到这方面的影响。

总之,要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教师要改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加强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采用语篇教学法,阅读前作有效的导入,采用问题教学模式,有效地设问贯穿整个阅读过程,阅读后加强训练以巩固,同时课外扩大阅读量,形成一套科学的教学习惯,持之以恒。

篇2:加强阅读教学,提高英语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一、阅读的重要性

1、高考以及新的课程标准都要求通过阅读这一形式来考查课程标准的各项能力,同样,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标准也突出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加强阅读训练,扩大信息量输入,才会有较高的输出能力。

2、阅读是学好英语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学生英语水平的主要手段;“得阅读者得高考”已成为所有高中英语教学工作者的共识。通过我们在教学实践以及考试中发现:本年级学生普遍存在阅读能力差、得分低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进行大量而科学的阅读训练,做好课堂教学与以阅读辅助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二、实施的方法

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认为:在特定时间间隔内重复记忆可以做到永久不忘。根据这一规律,我们以《学英语》上的阅读材料为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按照六个环节来处理每一篇文章,每日一篇,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1、限时阅读

按照现行考试时间分配及一篇文章词语的多少,来安排阅读时间,五篇文章大约要35-40分钟,每篇平均8分钟左右。主要利用自习辅导和每周一节的阅读教学课来完成。限定时间,让学生养成做题的紧迫感,及早适应考试题量大的特点;同时又要确保正确率。

2、课前速读

在每日上课前3-5分钟,值日生让学生把限时阅读过的文章再来快速阅读,达到温故而知新。

3、值日报告

作为中心环节,值日报告在阅读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把学生分成16-18个英语学习小组,每组4个成员,由英语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以达到互帮互学、共同进步。每个轮次的值日报告先由各组组长来完成,随之再由各组成员来担当。值日生的任务主要有三个:1)查阅该篇文章所涉及到的生词,用课前3-5分钟抄在黑板上。2)就文章的细节或逻辑推理或文章的主题进行提问,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掌握情况。3)概括文章的中心大意,可以援引文章中的经典句子,但一定要尽量用自己的语言。

4、提炼拾遗

这一环节由老师做。值日生做完报告,老师做补充归纳讲解。针对学生可能没有注意到的或有疑问的地方或是难点句子进行释疑解惑,力争不留后患。

5、分组复述

接下来由学生进行分组复述。该环节以每个小组为活动点,由组长组织就该篇文章进行大意复述,组长先做,其余依次轮流做。如果时间允许由各组推荐一位进行“公开复述比赛”。

6、笔头归纳

这个是学生能力的升华阶段。让学生就该文章进行中心概括,做书面训练。

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各方面的文章都涉及到了,写作自然顺手多了。

总之,以上六个环节就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的具体步骤。一、二环节为读的能力培养;三、五环节为听、说能力的培养;第六环节为写的能力培养;第四环节为知识点的吸收,为更高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这样,学生的听、说、读和写四种能力在每一篇训练中都得以落实,最终全面提高了英语能力。事实上,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不仅增强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而且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全年级的英语考试成绩。

篇3:如何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摘 要】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就是优化阅读教与学的方法, 实施课文整体教学, 精读, 泛读和课外自读相结合, 从量和质两方面促进高中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实现培养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人的教学目标, 从而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全面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一、优化阅读教学可以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高中年年龄段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较为敏感, 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他们不满足于教科书上的知识,想获得更多的信息。在英语学习上, 他们不只是把英语作为一门死记硬背的课程来学。更希望能学到知识性与趣味性兼有的内容, 从英语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优化阅读教学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差异和学习要求。大量而有效的阅读能提供最大的实践量; 能利用最好的实践环境; 能从实践中取得最大的乐趣。

二、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是优化阅读教学的前提

阅读能力的高低取决于理解程度(即阅读理解)和读速快慢(即阅读的速度)两个方面, 欲达到大纲提出的每分钟读60个词的要求。在进行教学或训练时, 我们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不要读出声音, 要默读。

2.不要动嘴或用手指(铅笔)指着所读的每行文字, 而用手来带动眼睛向前移, 手指在词下移动, 眼睛跟着往下看。

3.不要左右摇头, 默读时只需移动眼球。

4.扩大视距, 逐句、逐段的读, 不要逐字读。

5.根据上下文或常识猜测词义, 不得已时才查词典。

6.关注who what when where how why等信息点, 既抓大意又抓细节。

7.时而先去研读阅读理解思考题(即采用逆向思维式)会有助于读得更快、更好。

8.在阅读文章的开头或扉页上记下阅读开始与终结的时间, 算出阅读速度。

9.最后评价, 看正确理解率是否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平均数70%以上。

行之有效的方法会使阅读事半功倍。在阅读中要根据所读材料的题材、体裁采用相应的方法, 可以是单一的, 也可以是综合的。常用的英语阅读方法有: 快读(fastreading)、慢读(slow reading)、精读(extensive reading)、泛读(intensive reading)、查读(scanning reading)、略读(skimming greading)、细读(careful lreading)、评价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 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并使用整体阅读法SQ3R(Survey Questions Read Recite Revise)在自己的阅读之中。

三、阅读课文整体化、交际化教学是优化阅读教学的主体

阅读课文具有双重功能(Dual function)使学生既通过课文学习英语语法、词汇、句型,又学习英语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我们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探讨,逐步形成了"导(Presentation) →读(Reading) →练(Practice)"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一般说来要经过四个阶段: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循序渐进过程。阅读课教学也应遵循这种规律。"导"就是为了感知教材,"读"是为了理解教材,"练"是为了巩固和运用知识。

一、导入---感知教材。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书本知识,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

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了理解和掌握这种知识,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想象生动,理解书本就比较容易。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感性认识,他们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将生吞活剥,食而不化。为了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阅读前的导入工作,即激活。这些工作可包括: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读的需要,带着目的去读。阅读是对书面信息的

理解的吸引是受一定的目的或需要支配的。以SEFCB2A Lesson50为例, 教师可首先画出一个禁止吸烟的符号, 然后提出如下问题: What does this sign mean?

Where can you find this sign?

Why is smoking not allowed?

Is there anyone who smokes in your family?

How much money does he/she spend on smoking every month?

What do you think of smoking? Why?

2、谈论有关的话题,或出示有关的画面、实物等,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阅读对象背景的了解,同时也可放松读前的紧张心理,以SEFC Book2B lesson81(Music)为例,教师可事先安排好一组不同类型的音乐如Pop music, Classic music, Pop music and jazz等等,然后播放给学生听,让他们从中辨别,从而加深对music的了解,为学新课作准备。

3、帮助排除可能影响学生理解的生词障碍。可以用旧联新的方法学习有关生词、短语。如教SEFC Book2B Unit19 Lesson73可以安排下列操练题学习生词。

以上所有这些热身活动意义在于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准备状态,带着目的和愿望去读,充满信心去读,变被动式阅读为主动式阅读,也有助于形成阅读技巧,提高理解能力。

二、读---理解教材。理解教材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辩证过程,学生对

阅读对象有了感性认识,给理解教材奠定了基础。阅读的种类可分下面三种:

1、粗读(面式读法)。粗读即粗略地阅读全篇。这是为掌握大意梗概或为侦查是否需要进一步阅读所用的方法。

2、跳读(点式读法)。这是一种为寻求特定细节,放弃大部分无关内容,只注意某一点或几点的阅读方式。

3、细读(线式读法)。细读即详细、逐行地阅读,以掌握全部内容甚至分析语言特点等。

阅读理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多层次的阅读。阅读课教学一般经过下面几个层次:

第一步:略读或粗读(Skimming):布置任务(理解大意)→粗读→检查。

第二步:精读(Intensive Reading):布置任务(抓细节/找主题句/猜词义等等)→按具体任务要求去读→检查。

第三步:熟读(Proficient Reading):布置任务(详细理解全文)→细读并划出段落、重点和疑点→检查。

第四步:研读(Study Reading):布置任务(反复阅读课文,反复思考)→研读(力求从所读内容中受到启发,活跃思想,创造性地对待课文所提供的知识和结论)→检查。

最后:小结(Conclusion)

检查的方法包括多项选择、正误判断、Yes/No和WH问题、完型填空、信息转换等等。

以上阅读理解的几个层次经过了“读→议→再读→再议”的往复以及“整体理解→局部理解→整体理解”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阅读的宏观意识,强化了学生的信息能力,为巩固和运用知识打下了基础。

三、练---巩固知识与运用知识(Consolidation, Practice)学生在理解教材后,为了牢牢记住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需要做多种形式的训练,使知识在记忆中痕迹得到强化,形成牢固的联系,但学生理解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会运用知识,不等于形成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要使学生从理解概念,掌握理论到运用知识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单靠动脑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动口、动手进行实际的练习或操作才能达到。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在反复练习中,从最初的不会、不准确、不熟练到比较会、比较准确,逐步地发展和完美善起来的,但为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技能、技巧,不仅要注意练习的数量,而且要提高练习的质量,改进练习的方法。

练习的方法有:

1. 问答--就课文提问题。提问可以是记忆性问题(答案是课文中现成的,记住就能回答);理解性问题(答案在课文里,但不一定是现成的);应用性问题(答案要求应用课文中的知识或新的语言知识);创造性问题(答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其创造性);评价性问题(答案要求学生表示个人观点,发表不同意见)。如教SEFC Book2B Lesson 58(Noise In The Night) 时,问题的设计:

1)记忆性问题

Whom did the lady live with? What's her personal problem?

2)理解性问题

Was the lady's uncle a non-smoker? How do you know?

Why did Holmes ask the lady if her uncle kept pets?

3)创造性问题

Why did Sherlock Holmes want to visit the lady only when her uncle was out?

How do you think the story ended?

4)评价性问题

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the lady's uncle was?

2. 就课文内容进行连贯对话。把课文编成对话,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做补全对话练习。

3. 复述课文,这是课文教学较常用的以内容为中心的练习之一,可用来训练独白,可由引导式复述逐步进入自由复述。引导方式有:提纲、关键词、图表及图画。复述要防止背说,启发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文内容上。以SEFC BOOK1A Lesson98、Lesson99 为例,教师把课文的主要逻辑线索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复述:receiving an invitation→at the conference →at the organizer's office→ giving the talk

4. 角色扮演(Role Play),双人或小组活动,教师为参加者配角色,设置情境,让他们身临其境,以身份说话。

5. 书面表达,就课文内容进行改写、续写、缩写、扩写和写体会等。或增加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因有蓝本可依(阅读过的课文),这样的写作不致流于空泛,也不如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学生们看到自己也能象作家似的产生灵感,写出心得,便可大大增强自信心,获得从未体验过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教师也可把自己当做学生的一员,既是读者也是作者,通过将自己的文章与学生的文章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种做法,无疑可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因它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的融为一体,提高和培养了学生这两方面的技能。

四、大量而有效的泛读是优化阅读教学的课内扩展

语言学习理论的基本主张, 是认为人们掌握语言的最佳途径, 主要是通过“可理解”的输入。输入越多, 掌握语言越好。而语言知识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 仅起“监察”作用。因此, 语言学习的研究者特别重视增加量, 认为每天坚持10~30分钟的泛读, 让学生读那些能吸引他们的材料, 对于掌握语言极为有益。关于泛读, 大纲指出:“要提高学生阅读英语的能力, 单单通过教材上的阅读课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按年级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一定数量的读物。”。大纲要求“除课文外, 补充阅读量应达到30万字左右”。从教学实践看, 泛读, 特别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大量而有效地泛读起着多方面的作用:

1.通过大量阅读, 扩大词汇量和常用表达法。

2.在阅读过程中, 不断深化并巩固旧知识。

3.大量阅读配合说写训练,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及交际能力。

4.题材广泛的读物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社会以及政治经济的背景知识, 对提高文化素质以及工作能力大有好处。

在进行泛读的训练过程中, 我们实验的做法是学生坚持每周一节课做为泛读训练--完成与教材配套的“阅读训练”,并对学生提出下列要求:

1.充分利用精读(阅读课文教学)所学的知识及技巧进行独立泛读, 从而获取信息。

2.归类分析自己的错误, 找出错误倾向, 了解自己的思维状况。

3.参加班、组的学习交流活动, 训练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4.自觉建立自己阅读速度, 正确率以及错误分析档案, 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

五、自读是优化阅读教学在课外的延伸

欲达到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目标, 仅靠课堂内阅读课文的整体教学和大量有效的泛读也是不够的, 还应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我们教师要因人而异地提出阅读要求: 要进行适当的检查课外自读, 课上快速检查效果, 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要帮助学生选择内容通俗、难易适度、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 还有逐渐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准确度。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英语接触面, 增加语言材料的输入量, 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而且还可以在阅读中复习巩固课堂所学英语知识,提高熟练掌握英语的程度。在指导学生课外自读时, 我们要求学生切实做到:

1.定时、定量自读教师指定内容(每周1--2小时,每天坚持读一篇英文)并做好有关自己的速度、正确率的记录。

2.对一般生词进行独立猜测, 对于关键词查词典, 扩大知识量。

3.坚持写读书笔记、日记或周记, 坚持在每日的值日生报告中对前一天所读内容进行“自由谈话”(Free Talk)训练口头和笔头的表达能力。

只有学生养成了长期的、自觉的阅读习惯, 他们就会肯读--喜读--会读--善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只要我们坚持优化阅读教学, 实施阅读课文整体化、交际化教学,进行大量而有效的泛读训练, 开展好课外阅读, 我们完全可以培养出跨世纪的英语“四会”人才。

篇4:高一英语阅读教学的尝试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高一英语新教材于秋季开始使用;被称作20版高中英语新教材。随着新教材的使用,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高一教材改变了96版的高中英语教材的编写模式;把每单元4课改成了现在的每单元九个模块的形式,即

Warming up;

Listening,Speaking,Pre-reading,Reading,Post-reading,Lang

uage study,Integrating skills,Tips.

新教材突出了阅读的地位,在阅读模块上有Pre-reading,Reading,Post-reading,三个模块。Speaking模块往往是一个小的说明文,Integrating skills模块又是一篇趣味阅读文章。在练习册中的五六个模块中,又安排了形式多样的阅读材料。既然新教材在每个单元中穿插了如此多的阅读材料。那么如何搞好高一英语阅读的教学就成为了当前的当务之急,下面就我对高一英语阅读课的教学的做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新课标对高一英语阅读的要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所修订的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以义务教育一至五级的目标为基础,共列有四个级别(6-9)的目标要求。其中七级是高中阶段必须达到的级别要求,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学生设计的目标。而在七级目标总体描述中对于“读”的描述是:“能读懂供高中学生阅读的英文原著简写本英语报刊”。作为“听”“说”“读”“写”语言技能目标中的“读”在六级目标中的描述有6个:

①能从一般文字资料中获取主要信息;②能利用上下文和句子结构猜测词义;③能根据上下文线索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 ④能根据阅读目的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⑤能通过不同信息渠道查找所需信息;⑥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8万词以上。而在七级中的“读”的描述有7个:①能从一般性文章中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②能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③能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困难,理解语篇意义④能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⑤能根据需要从网络等资源中获取信息,⑥能阅读适合高中生的英语报刊或杂志,⑦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23万词以上。

现代语言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语言的首要条件是保证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信息输入,因此听和读是学习英语能否成功的关键。但在现有条件下,依靠听力输入毕竟有诸多限制,而阅读则是可行和可靠的,就我国大多数英语学习者而言,阅读是吸收英语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的最重要的手段,而且阅读能力的提高能为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

所以说高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是阅读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直接阅读英文原著及英语报刊和自学英语的能力。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在指定教材的基础上,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独立的阅读活动,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技能技巧,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

二、阅读策略的使用

高一英语阅读之重要就在于它处于学习阶段的关键时期和学习接受者的关键期。高一英语的学习阶段是高中英语学习的起步阶段,对于高一学生来讲刚刚结束了初中英语的学习,初中英语学习相对来讲内容少,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而高中英语学习内容要丰富得多,需要理解的内容多。对于学生来讲,正处于向成年转化的特殊时期,也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应给予特殊关注,对于高一英语阅读教学,需要注重以下策略。

A 关注学生情愿,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新教材无论是从它呈现的内容,还是从其隐含的文化内容都相当丰富。新《课程标准》在“读”的目标中描述的阅读量是六级除教材外18万词以上,七级是23万以上,而八级是30万词以上,要完成这么大的教学任务,教师要关注学生情感,平等对待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努力尝试。教师要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现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对英语学习,以及英语文化有积极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

B.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改变学生单方面接受、记忆、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要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任务型学习方式等实践性学习方式,实现英语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要为学生独立学习留有空间与时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与归纳等思维活动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能力,老师要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学生的阅读信念,加快阅读的速度,讲究阅读的技巧,不断提高学生阅读的准确度。要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训练学生略读,快速阅读,查读等技巧,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的猜词等能力,要使学生学会理解主题大意、特定细节,预测所读内容,推断隐含意义。要使学生学会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要学生摒弃传统的逐字逐句的理解和过分重视细节的理解方式。

三、阅读的操作

一般说来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要经过四个过程: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知识。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新高一教材将这一过程分解成读前Pre-reading,读中While-reading和读后Post-reading.

一、读前:是阅读的热身,是对教材的感知,是对阅读的铺垫。这一过程可以激活学生了解教材的欲望。使学生对教材产生兴趣,是对阅读教材的导入。现以高一英语第一册(上)Unit8 Sports为例。Pre-reading给出 four questions to discuss.

1.What sport event(s)do you like to watch most?why?

2.Is it important to win a sports match?why or why not?

3.Are the Olympic Games important to our society?Why or why not?

4.Why do athletes from so many counties want to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

前两个问题呈现了本单元的中心话题,体育运动。在“热身”与“听力”和“口语”所涉及的话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正确认识;后两个问题涉及奥运会,引导学生理解奥运会的重要性和奥运会所倡导的体育精神。

这一部分问题没有固定和唯一的答案,主要目的是激起学生对这一主题的兴趣,这类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的思维能力,要使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这样答语可能是:

1.I like watching X,X,X,because…….

Eg、I like watching gymnastics most; because in it you will see both strength and beauty.

2.I wish I could do that too.

–Yes, it is important to win,because it proves that you are the best and gives you confidence.

-No, it is not important to win,It is important to do your best and to have funs while you are competing.

3.-Yes,they are important, It is an opportunity to show how strong your country and how much the people in your country love sports……

-No,they are not so important.The countries have to spend too much money on training olympic athletes.……

4.The athletes think it is an honour to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because it is a meeting of the best sports men and sports women in the world.……

这一部分的操作应注意A、拓展读前所设的问题,明确目的,预测内容,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讨论。

B.就有关的问题给予直观的再现。加深同学们的印象。还以Unit8 Sports 为例。

我先后采集了27届悉尼奥运会的图片和相关文章,北京成功申奥运会后举国欢庆的图片,还有北京奥运会会徽等图片,通过大屏幕一一展示给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奥运的了解,激活了同学们阅读的欲望,增强了同学们阅读信心。

二、读中。真正阅读理解过程,是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形成阅读策略,培养学生阅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那么在阅读中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什么能力呢?依高考而言就两点:阅读的速度和阅读的准确率,即阅读的快、判断的准。怎样才能使学生阅读的快而准呢?那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即:略读、找读、预测下文,猜测词义、理解大意,分清文章中的事实与观点,推理判断,了解重点细节理解文章结构,理解图表信息,理解指代关系,理解逻辑关系,理解作者意图,评价阅读内容等。

综合以上技能,我们一般将阅读归于三类:

A.快速阅读(fast-reading)迅速的阅读全篇文章,目的是:理解大意,掌握梗概。

B.查找阅读(scanning-reading)有目的的去读。目的是查找某个细节,特定注意几点,了解重点细节,理解图表信息,指代关系,预测下文,猜测词义等。

C、仔细阅读:(Intensive Reading)详细理解全文,推理判断,分清文章中的事实与观点,理解文章结构,理解逻辑关系,作者意图,评价阅读的内容。下面就Unit 8简析阅读过程。

第一部分:快速阅读:找出本课大意及各段大意。

A 本课大意:(the general idea) The article is about the Olympic Games.

B 各段落大意(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Para 1. the every-fourth year Olympic Games

Para2. the old Olympic Games.

Para3. the modern Olympic Games.

Para4. the Olympic motto

Rara5. the preparation for the 29th Olympic Games.

第二步:查读:为了弄清或加深某个细节,带着问题去读。

A 回答下列问题

1.How often are the Olympic Games held?

2.When did old Olympic Games begin?

3.What were the old Olympic Games like?

4.When were the first modern Olympic Games held?

5.How many athletes took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

6.What does the Olympic motto mean?

7.How many gold medals did Lewis win in the 1984 Olympic Games?

8.Where will the 29th Olympic Games be held?

B 判断下列各句的正确与错误,在括号中填上(True of False)

( )1.In the early Olympic Games, only men were allowed to compete and watch games.

( )2.The motto of Olympic Games is “Faster,Higher,Farther”.

( )3.Carl Lewis won three gold medals in the 1984 Olympic Games.

( )4.The 27th Olympic Games were held in los Angeles.

( )5.The 28th Olympic Games will be held in Beijing.

( )6.The winter Olympic Games are held every three years.

第三步:仔细阅读(Intensive Reading)主要目的是明确文章结构。记叙文有记叙文的行文规律,说明文有说明文的结构。记叙文是人物、地点、时间、描述发展结局,Who,Where,When What,Why,How,即5Wh,H.说明文、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而议论文指出问题,解决问题、结论。但是不管如何,对一篇课文经过了反复的阅读,脑中存储了大量的信息,完全可以进行信息加工与处理、归纳、整合。还以Unit 8为例。

The summer Olympics

The Olympic Games held every four years.

The winter Olympics

Most of the sports were the same as they

are now

776 BC Greece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 Women were not allowed to take part in

the games.

After 393 AD:for centuries they stopped but were not forgotten.

311 competitors from

just 13 counties

1896 Greece the first

. 1. 4 gold medals by Carl

The modern Olympic 1984 Los Angeles the 23th Lewis in track and field

Games . 2.one of the best sportsmen in the

20th century.

2000 Sydney the 27th 1. over 10,000 athletes from 227

countries.

2. 300 different events

3. some unusual events

4. 28 gold medals by the Chinese team

to make it the best ever games,a lot of preparations to be made

Beijing the 29th 1. make several big changes in the

capital city

2. build new buildings

The future Olympic Games

3. plant more trees and so on

XXXXXX

The Olympic Motto: swifter, higher, stronger.

三、读后:巩固与运用阶段,是知识的输出阶段。新课标突出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体现了语言学习的目的性、实践性。学生在感知、理解了知识后,关键还在于运用知识。这就需要我们老师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搞好知识的输出。学生在理解了材料后,及时给予巩固,使学生从理解概念,掌握理论到运用于实践,形成定势,养成习惯,熟练技能技巧,提高阅读能力。读后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可采用的方式很多。通常的方式是复述课文,根据所读内容进行角色扮演,讨论,改写,续尾,写摘要等,下面举些例子说明:

A 复述课文(Retelling the text)复述课文是最有效的,整体再

现课文的形式.

教师可以多种方式引导同学复述课文:以时间顺序,看图说话,给

关键句子,关键

词,图表方式等。试以Unit9 technology为例,在life on the go

一文中主要描述了手机的优缺

点,我给出了以下关键的词:

Talk to others easily; send word and imagines; used as

cameras and radios ;electronic calendar;stay in touch with

friends;make us feel safer have fun and be cool ,disturb

teachers and students;spend too much time;spend too

much money;do harm to health.

B 讨论:设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提出问题,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进行各组交流,最后让讨论成熟的小组选出代表发言.这一过程要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各种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以发挥.还以Unit8 为例;读后我提出了以下问题:

Do you think being the host of the Olympic games will have good and bad effects on the host city?

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会将奥运会的正面,负面影响说得更加全面,具体,进而对北京申办奥运会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对于北京申奥成功,每一个同学会感到更加自豪.因为它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

C 课文改写:学生在掌握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文体,组织对话,变换人称,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对原文进行再创造,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内容,而且使原文更具活力与色彩,学生也乐于接受,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再次被激发.例如:Unit7, Cultural relics 对于:a city of heroes 的改写,我安排了两个任务:a:suppose you are the Russian Czar Peter the great ,please tell us the 300 years history of the Peterburg. 以彼得大帝的口吻叙述圣彼得堡3的历史。

b:进行角色扮演,将课文中的具体内容形象化。分别设计成三种角色,4个人物

建造者:彼得大帝

破坏者:德国人

保卫者:圣彼得堡市民两人

设计好台词,组成对话,同学们都争相扮演不同的角色极大的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同学们找到了学习外语的乐趣。

“文有定理,而无定法”以上只是我接触新教材后的一点作法,也是我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思想的一点粗浅认识。但是不管如何,教学思想与教学手法要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使教学活动逐步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地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必要的英语知识,并最终把知识转化为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贤纯《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学》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 刘润清 胡壮麟《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 胡春洞 《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4. 章兼中 《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5.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5:语篇分析与英语阅读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摘 要] 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一项读者依靠已有知识,有意识的运用阅读策略,有效的预测理解所读语篇意义的认知过程。传统的语言教学永远只能停留在语言的语法功能层面,无法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的交际和应用能力。语篇分析理论的问世给英语教学带来了一次深刻的革命,在阅读教学中应用语篇分析的方法,能使学生从孤立地理解词汇、句子中走出来,最终达到“先见林后见树,既见林又见树”的目的。笔者通过数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阅读教学的具体有效途径,作为同行教师和学生在英语教与学时的参考。

[关键词] 阅读、阅读教学、语篇、语篇分析

一.什么是阅读

进行阅读教学的前提首先要弄清什么是阅读,不同的语言学家对阅读的理解都不相同。

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由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符号的信息进行解码,获取作者原意想表达的信息。换句话说,作者通过编码将意义变成书面语言,读者又将书面语言变成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对语言输入中词、短语、句子的理解只是第一层次的理解。这一理解被称之为构建过程(克拉克夫妇,);这一层面被称之为结构层次(佛斯和黑格斯,1978)。在很多情况下,读者面临第二个层次的理解,即不仅了解字面意义,而且要了解作者的意图、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克拉克夫妇(1997)将此称之为利用过程,佛斯和黑格斯则称之为意图层次,很明显,第二个层次的理解所涉及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比第一个层次要复杂得多。

阅读是对外来视觉信号输入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用眼睛的移动、注视和回视获取直观信息,而对直观信息的加工充满了复杂的心理活动,如辩认、记忆、回忆、联想、分析、综合、推理、预测,甚至再创造等。人类对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反映在阅读上按照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可分类为:一、“自上而下”(Top-down processing)的理解方式。首先构建全文的语义图象,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用较高语言层面上的理解帮助较低语言层面的理解,如段落、句子、单词等。二、“自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ing)的理解方式。首先理解单词、句子结构,再理解段落、全文。三、相互作用的理解方式(interactive model)。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在阅读过程中,词汇的、句法的、语义的知识及背景知识都在发挥作用,并制约着我们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这是相互作用模式的基本观点。颇具影响的现代图式理论便是在这种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和其它言语活动一样,人们阅读是有目的和有理由的。在大部分情况下,阅读的目的是获取篇章信息,而不是掌握语言形式。按照交际语言教学的观点,阅读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际。虽然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相互能动作用和读者直接的反馈,但是作者在写作时知道他的读者群是什么样的人,他显然想让他的读者读懂他想表达的意思;读者的阅读过程也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个人脑中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与反应的过程。

综上可得出,人们的阅读是一种主动的“猜测-证实”的过程,是一种心理语言的揣摩过程(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是一种作者与读者“相互交流的过程”(见张维友,1995)。那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仅仅只是强调对字,词,句的分析,停留在语言的语法功能层面。

二、语篇分析理论的由来

1965年,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最先提出了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行为(Performance)两个概念。语言能力指的是所有说本族语的人可以理解并且说出从来没有听过的句子的能力。这里所说的能力,指的是掌握构成某一语言所有话语的基础代码的能力。而语言行为,则指上述代码在使用语言的实际情况中的实现,因此即话语本身。但是,正如后来其他语言学家所指出的,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概念忽视了最重要的一项能力,那就是“能产生并听懂虽不那么符合语法但却对其发生的语境非常得体的话语的能力”。海姆斯认为,语言能力不仅包括一种语言的语法能力,还应包括具体社会文化氛围内的语境的能力。因此,他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概念。交际能力指的是在具有社会文化氛围的情景中如何使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此后,把交际能力作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的思想,被普遍接受。

后来,MichaelCanale和MerrilSwain对交际能力的构成做了具体归纳,即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Grammatical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Competence)、语篇能力(DiscourseCompetence)和交际策略的运用能力(StrategicCompetence)。其中,语法能力指对某一语言中词汇的掌握和语法规则的习得;社会语言能力指在具体语境中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语篇能力则指运用语言形式和语言和含意在各种语境中构成语篇的能力。

当今主要的两大语言学流派是形式主义语言学和功能语义语言学。形式主义语言学注重形式的研究。而功能主义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实际使用及语言使用的语境,将语篇作为研究对象,功能语言学和语篇语言学都与外语教学密切相关,并已为外语教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该能够从功能语言学和语篇语言学获得裨益。

功能语言学以语篇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中心,认为语言是表达意义的体系。为了获得交际能力, 外语学习者有必要掌握一定的交际知识,了解语言形式、思维和行为之关系,即语篇、概念和人际构成的知识整体。要对语篇知识、概念知识和人际知识分别进行描述并使之系统化是可能的,但将这三个成素分开描写对语言教学无多大用处。这是因为他们属于一个语言本体,这三种知识的关系不能简单地预示为一些有限的规则,作为一个整体,交际知识有其内在的创造性和暗藏的动态性,也就是说三种知识成素的关系有无数的变化,而无法对它一一进行描述使之系统化(辛斌,1995)。所以,必须加强连贯语篇的教学以发展实际交际能力。

三、语篇教学与阅读教学

1、语篇教学的定义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魏多森(H.C.Widdowson)认为:“语篇就是结合起来的句子的使用。(3)”该定义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结合起来的句子”,二是指“句子的使用。”李奇(G.Leech)等另外三位英国语言学家则给语篇下了更为明确的定义:“语篇这一术语对口语和书面语言都适用,实际上适用于任何样式,用于任何目的的语言。(3)”语篇可泛指任何完整的语言材料,包括一切形式、一切文本。而我们教材中的语言材料都是具有典型性的语篇,这就为我们进行语篇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语篇教学法,故名思义就是从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入手,把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引导学生越过译音阶段和逐词辨认及对译阶段,直接进入篇章的理解分析,最大量的获取和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信息,改变过去“自下而上”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将注意力集中于引导学生抓住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然后讲解和分析词汇、短语和句子的意义。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语篇分析以篇章为基本单位,从篇章的整体出发,先分析理解篇章结构,尔后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及逻辑思维的连贯,从而使学生具有通览全篇的能力,掌握文本的主题,同时掌握句子在表达篇章整体意义上所起的作用,最终达到“先见林后见树,既见林又见树”的阅读教学目的。

在语篇教学中,对课文形式和内容的分析应在三个层次上进行:

(1),篇章层次。在这个层次上,教师应放眼于整个文章结构。例如,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的,其中包括:作者是怎样开篇、怎样结束的,表达整篇文章中心思想的主题段落所处的位置,各段落的大意以及相互之间的语篇关系和作者的意图、情感及写作技巧等,并对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加以介绍。

(2)句子层次。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例如,在某一段中,哪一句是表达段落大意的主题句,它与其它句子之间的关系。各个句子是如何相互衔接构成段落的以及其本身是如何组织的。

(3)词汇层次。指段落中一些重点词、关键短语以及某些语言点的分析和讲解。在讲解中,应侧重于这些词汇、短语及语言点在具体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并指出其情感和文化特点,以利于学生充分理解整个语篇,从而打下牢固的语言基础。

2、语篇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语篇理论下的阅读教学,包括对语篇层次进行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语篇层次的外部分析,从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着手。语场指发生的事情,进行的社会活动和交流的内容,与概念功能(ideationalfunction)相关。语旨指的是参加者间的人际关系以及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目的,与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function)相关。语式指在特定语境中使用何种方式来表达意思和传达信息,与语篇功能(textualfunction)相关。语场、语旨和语式这三种语境的符号组成部分分别涉及到Halliday(1973)在ExplorationsintheFunctionsofLanguage一书中指出的语言三大功能。从教学角度看,就是把课文作为整体,从文章的层次结构和内容上入手,要求学生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主要信息。

语篇层次的内部分析,是对实现语篇的语言手段展开分析。不仅要分析小句即语义的基本单位的功能,而且要分析语篇的“主位--述位”(theme-rheme)分布,“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手段,修辞文体手段及信息结构等方面,侧重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3、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外语教学工作者应依据我国实际情况,将语言教学法和语篇教学法有效的结合起来,从把握整体的原则出发,分析语篇时由宏观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逐层剖析,揭示其层次间的相互联系。具体教学实践可以以下步骤开展:

(1)提供背景知识,扩大知识面。

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background information)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的理解语篇。通过类比的方法分析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以这样的方式入手有助于调动学生和老师的潜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下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例如:“The US has recovered from 911 but Osama bin Laden has not been hunted down yet.”这句话似乎不存在语言层面的理解障碍,但包含了“911”,“Osama bin Laden”这些令人费解的背景知识,若读者对美国911这一背景知识一无所知,那么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只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所以背景知识的提供与分析是必要的。另外平日可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各国(尤其是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民俗习惯方面的书籍资料,建立起丰富的内容图式网,以开阔眼界,扩展知识,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

(2)分析结构,指导阅读。

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语篇体式,这里是从文章表达方式角度出发的,有叙述性,描写性,议论性,抒情性,说明性文字篇章的划分,各类语篇有其一定的独特性,表现在语篇的内容和语言风格上。根据这一点教学上可指导学生把握各种语篇体式的独特性,掌握其一定的可循性规律,学会举一反三,做到触类旁通,运用自如。课堂教学中首先是引导学生划分意义段进而概括每个意义段的中心意思,抓住中心句(topic sentence),然后把全文按引言(introduction),发展(development)及结论(conclusion)作进一步的逐层归纳总结,以使得学生从整体结构上理清了文章的层次,了解文章的全貌,获得了文章所传达的完整信息。久而久之,学生逐步熟练掌握各种体式的结构和英语书面表达的特点及基本要求,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逻辑合理的文章。

(3)适当的语言分析

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语言,词汇,语法知识以及问题,结构,修辞等篇章知识,以助他们建立,扩大语言图式网。另外,在对词汇进行讲解时注意以使用为主要目的,引导学生既重视词汇的语境含义(contextual meaning )及与其他词的搭配(allocation),又重视同义词和反义词的扩展与辨析等。

四.结论

以上几个步骤基本上贯穿了阅读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鉴于学习者语言功底和交际能力的差异,教师所采取的方法应因人而异,但总的模式是一致的----把握整体,充分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只要运用得当,长期坚持这样做有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独立的阅读分析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综合交际能力。

篇6: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创新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想谈谈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创新的一点感受。

高中英语新教材投入使用已经快一年了,这本教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一如既往地占着较大的比例,甚至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对我们教师阅读教学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

阅读是一种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那么,为什么在学英语的听说读写四大环节中,“读”这一环节被视为如此重要呢?因为通过阅读,学生能够获取新知识,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语言水平,从而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英语阅读教学要以阅读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为重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好基础。

那么,怎么成功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呢?我认为,要以任务为依托,激发学生主体参与。也就是要开展任务型教学,让他们在活动中真实地使用语言,达到优化阅读教学活动、培养阅读技能的目的。

下面我跟大家谈一下平时是如何开展任务型阅读教学的,有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我认为我们的阅读教学设计一定要体现以学生“学”为中心。

不停留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层面上,阅读环节必须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过程中读前、读时和读后活动三个阶段,使阅读教学交际化,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停留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层面上。要达此目的,我们应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积极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优化读前活动,丰富读时活动,活化读后活动。下面我分别介绍几种活动形式。

1.读前活动。开展富有创意的读前活动是阅读课的导入关键,教师要选择一些与课文话题相关的材料,运用适当的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产生阅读的愿望。

比如说,我们可以设置“开放性”问题。设计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话题,调查学生对该话题的态度、看法及了解程度。

如unit 1, Chuck’s Friend。为了让学生意识到某些日常用品或工具的必要性和CHUCK在岛上独自生活的艰难我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如

(1)What do you use if you want to cut an apple into halves?

(2) Wha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see your own faces?

(3) Wha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make fire?

(4) Wha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strike a nail into the wall?

(5) Wha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get out when it is raining?等

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关注和兴趣。

除此之外,我还经常采用话题讨论。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可以从围绕本单元话题的“热身”开始。利用课文的一些pre-reading discussion,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们教材中每单元reading前都设计了此类问题。通过讨论,学生拓宽和加深了对话题的了解,形成对阅读材料的有效预测。

还有比如说最常用的brainstorming这种有效的拓展学生思维的活动。可精选一些与文章主题紧密相关的关键词,让学生作brainstorming activity。

如unit20,Laughing Matter。在学此课文前,我作了一个word rose的图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出引人发笑的事。 (图)

这种活动能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2.读时活动。在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语篇。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引导他们开展一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进一步理清课文内容,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我认为,教师尽可能多地在阅读中设疑质疑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要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大胆说出自己不懂的内容,主动解答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所以我在平时教学中常以不同形式设计问题,这样学生会有新鲜感而不会感到厌烦。下面举几个我常用的提问方法。

比如问题导读。就是根据课文的主题内容,设计问题,布置阅读任务。

通过导读问题,学生能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预测。我们的新教材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这种预测的能力。我们应当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阅读技巧,如略读、跳读等来搜索、确定信息、找出答案、解决问题。

如我们前不久刚上过的课unit 18“Modern Agriculture”。我在给学生放录音前提几个源自课文且能归纳出文章大意的问题。

(1) How much does arable land take in China?

(2) How many ways are mentioned to make the land produce more? What are they?

(3) What’s the biggest problem to Chinese farmers?

让他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进行第一遍阅读。这三个问题概括了全文的三大方面。回答了这三个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注意的是,导读问题是给学生设置悬念,对第一次阅读确定一个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去阅读,是进一步阅读的准备,因此导读问题不能太难,确保学生能通过快速阅读直接能在文中找出答案,使学生马上感到读有所获,增强阅读全文的信心。

我还常鼓励学生在我教学过程中随时可提出问题。根据所学内容设计问题,开展提问竞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比如说让学生找主题句或段落配对。对于每段主题句都很明确的文章我常采取让学生边读边找主题句的办法。找出每一自然段落的主题句可以使学生了解整篇文章的主旨大意,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也可检查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对于较难且主题句不明确的文章,我觉得应该根据学生程度,调整难度,提供能归纳每段文章大意的词句,然后让他们迅速阅读课文找出每段的段落大意。这种阅读方式,能将学生迅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找到阅读定位,获取信息,理解文意。所以我觉得这也是在读中特别是第一次略读后提问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再比如说填写图表。用图表呈现事物之间的关系或发展过程,有助于认知的条理化。据我所知Note taking是时下比较流行的一种学习英语的方法。

比如仍旧这一单元中的integrating skill reading里的reading课文“Farming and Gardening”。我在上这一课时在careful reading这一环节中设计了一个课文第三段详细内容的表格:the advice in the book “Qimin Yaoshu” by Jia Sixie.供学生边阅读边填写。

我发现通过填表,学生快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相关细节,理解和消化课文主要内容也就容易的多了。这种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取较详细的篇章信息,帮助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当然除了填写表格我们还可通过分类、作时间线、勾勒故事发展图、画树形图、网络图、柱状图等来帮助理清课文文脉,获取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这几种方式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就看文章是什么体裁该用什么方法了。

再举个方法,比如说故事续尾。现行教材中学多文章特别是小说似乎余音绕梁,留下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空白”,可以利用这些“空白”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启发和引导他们多角度、多途径、多方向的思维。

如unit 15中the Necklace这篇文章,我在课文内容教学完成后设计了一个场景, continue the story and write a scene in which Mathilde comes back home to tell her husband about her meeting with Jeanne.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以组为单位,表演出来,结果发现效果还不错。学生接的故事是各种各样,有些纯粹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是我没有否定他们,我觉得教师对一些不同观点应持开放态度,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和解释,真正体现教学民主。只要他们思维运作了能用英语表达了就可以了。这种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让他们在富有张力的教学环境中延伸思维的触角。

除上述这些方式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方法来作为读时活动,如评价阅读材料; 分析文章体裁; 排列故事顺序;人物评价等, 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当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生词,难词。快速准确地判断词义能提高阅读速度,加强理解能力,所以有技巧地对生词难词的处理也很有必要。我们的新教材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就是强调了对学生“猜词”能力的培养。猜词的方法也有很多种。

(1)比如说最常见的就是利用上下文线索来猜词。如果将词句知识独立于语篇的整体教学之外,语篇教学将是见木不见林的逐词逐句释义教学,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失去了语篇的整体结构意义。我觉得教师不应独揽对生词的解释,我经常将解释的机会交给学生。因为课文中有些单词的意思在上下文中已经有定义或解释,他们很快会在课文的语境中判断出生词的准确含义。另外,可以教学生根据一些表示转折、同位、因果等关系的连词来判断词义。

(2)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构词法来猜词。让学生掌握前缀,后缀,词根,辨认同义词、反义词。这些方法都是阅读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提高推测词义的能力。

3.还有一个读后活动。通过上述两个阶段的活动,学生对背景知识和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有了完整的框架,接下来我们应该用交际化的手段巩固和提高学生掌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读后活动可分为巩固性活动和交际性活动两种形式:

巩固性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巩固一下这堂课所学的内容。下面列举两种方法。

比如复述课文。复述课文的形式也可多种多样,我们可提供关键词或主要线索,较难的课文也可采用填空的方法,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语言。

如:unit 8 g “the Olympic Games”我在PPT上列出了一系列关键时间供学生找发生的事件。

776B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3A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9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8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Unit 14, “the Birth of a Festival”我列出一系列问题制成表格的形式,让他们再次回想festival的各个细节。

Unit 18. Modern Agriculture我就出了个概括全文大意填空题。

Over time, many farming _____ have been _____. Chemical _____ are used and electric pumps are used in _____. Future agriculture should depend on high _____ as well as _____ methods. In the 1990s, scientists started to develop new techniques to increase agricultural _____ without harming the _____. Today many vegetables are grown in greenhouses, where the temperature is _____ with computers. Another technique is known as “GM” ----- “G” stands for “genetically”, and “M” stands for “_____”.

除了复述课文,还可以用同步写作的方法。教材每单元的integrating skill后都配有相关的写作练习。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有助于阅读的深化。利用课堂中讨论过的相关话题的大量素材,设计一些适当的同步写作活动,使学生逐步学会表述自己的思想。

另外,我经常要求学生熟读甚至背诵课文中出现过的一些精彩句子、语段,让他们建立自己的“语料库”,为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交际性活动的形式就更加丰富了。我会选择源于课文而又超越课文,且为学生所熟悉的话题,为他们创设相关情景。然后,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故事接龙,辩论,模拟记者招待会等。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工合作、研究讨论,然后写出报告、提交成果、班级交流、相互评价。

学生可从网上、图书馆等信息源获取相关信息,写出成果报告,并借助Power Point等工具向全班展示成果。图文声像齐出,其效果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这样既体现巩固又体现交际的读后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形成。

总之,我们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本着教学理论,并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并与审美和陶冶情操相结合。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从而真正地提高阅读水平,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篇7:浅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文)

浅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教师观念与角色的转变,有部分教师在重视学生主体意识发挥的同时,对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又感到纳闷。我常听不少语文教师怨声载道:不少教育行家都说,在阅读教学中,读是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一种重要能力。学生在读中获得信息,受到感染熏陶,把握语言规律等。可是,在教学中有不少学生把课文读了数遍,甚至能够背诵,却对课文内容知之甚少,读破词、读破句的现象依然严重,更不用说读出节奏、读出语感,领悟表达方法等。于是有的教师就动摇了,绕了一圈儿后,又走回了老路。继续实施他的“一言堂”,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或者直接让学生背教学资料或教师讲解的答案,应付考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与学生有成长关系密切。试想,没有语言的感悟与积累,孩子脑中一片空白,孩子们如何去表达?因此,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我对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作了些初浅探索和实践,现将体验描述于后与大家共勉:

一、在阅读时,培养他们对课程本身的兴趣,让学生有始有终地入情入境。

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读书活动的前提,是内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读中积累、体会、领悟,读中受到启发、产生联想、解决问题,吸取力量。如何培养学生对课程本身的兴趣呢?

在学习一篇课文前,可以借助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来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读书。将一些有关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课文转变成一些生动的、负有戏剧性的影视形象储备在孩子的脑中。像学《武松打虎》文章时,我充满激情的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剧《水浒传》吗?”学生立即活跃起来,这时就让学生们尽尽兴,待有约一半多的学生欲言又止时,就给制止,然后就一起唱主题歌《好汉歌》,让孩子初步领略《水浒传》的主题,给他们介绍文章的写作特色。最后就让孩子自读,找出你觉得写得最好的句、段体会交流……

在学习过程中,摹仿文中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等,在脑中再现文中的形象。如在学《清明上河图》、《翠鸟》、《曼谷小象》等,就运用了这种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对文章内容印象深刻,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语言和情感,将语言与情感、表象建立了联系。

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按故事情节编演课本剧、演示等,如《詹天佑》、《草船借箭》、《武松打虎》等,让学生读中悟,演中学,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让语言与形象相互转换,从而学会表达。

在理解文中重点词语时,指导学生想象词语所表达的意境:如“急匆匆”、“蹑手蹑脚”可指导学生表演。“张冠李戴”、“雪中送炭”可让学生体会文中的相关语句。“五彩洒金”、“翠色欲流”等,可让学生想象它们的形象。尽量让静止的文字转换成生动的形象,让文章内容“活”起来。

二、在读书的过程中注重方法指导。

1、引导学生把握重难点及要求,指导按照课本提示的方法进行学习。

在学习一组课文前,先引导学生从“导读”、“预习”、“阅读提示”、“阅读向导”“课后思考练习”中把握住每一组课文及每一篇课文训练重难点及要求,寻找学习的思路方法。在学习每一组课文时,在第一讲读课文时,指导学生围绕该组课文的训练目标,要求及重难点按照提示的方法进行有效读书。学完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积累学习方法,在学习第二篇讲读课文就可稍加指导就能完成。阅读课文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运用方法进行自读,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在学“读进去,想开去”这一组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在导读中“读通--读懂--理解--想开--交流”的学习程序。在学习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按照程序进行学习。

2、分层要求,分层指导。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发现学生哪一环节有困难,就对哪一环节进行指导,让学生进行踏实的训练。不仅让好的学生吃得饱,又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弥补了以前欠缺的东西。对优先达标的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更深的训练,或让他们阅读课一些课外读物,给他们加餐。

3、引导学生把握不同类型课文的一般学习方法。

不同类型的课文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古诗,就要先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的处境和心境等,再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悟情。在理解时,提醒学生要结合注释,有时还要运用工具书。

学习写事的文章,要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感知它是写事的文章,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事情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事情的发展顺序。然后再让学生抓住主要段落去体会,去感悟,去品味,去联想。

写人的文章,要先让学生读全文,感知文中人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再让学生去感受人物的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长文章,就先要让学生抓住筋脉,再抓住重点段落让学生品读,领会。散文,像《匆匆》这样的课文,就必须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感悟,去朗读……

三、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归纳、交流、积累、运用读书方法。

调查发现,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都有一套好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总结、交流学习方法,不仅可以在归纳过程中加深运用的印象,以便迁移到新课文的学习或课外阅读中去,而且还可以使一些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学会探索,精选最佳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归纳出以下几种常用的学习方法:

(1)整体读书法。在读一篇文章时,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整体理清课文结构,从整体体会思想感情,从整体领悟文中道理,从整体上品析妙词佳句的方法称之为整体读书法。

(2)分散读书法: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分层目标或重要典型段落,有针对性地读书,解决问题。

(3)圈点批注读书法:就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疑难的地方用符号文字标标出来,写出自己的问题、见解、想法等,以便以后的高效复习。

(4)质疑问难法:是一种探求真知,向未知领域深入掘进的读书方法,它是从学生心中的疑问,调动其思维进行探究的读书方法。这种方法便于使教学与重难点、学生实际更贴近,减少教学时间的耗费。

(6)情景再现法:就是将作者所写的人、事、物、景在脑中变成真实的场景与活动画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感受,然后再根据头脑中的情境进行复述或背诵的方法。它可以促进表象与文字的相互转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四、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

1、建立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

这样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尊重和信任。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领悟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对后进学生的不足,不嘲笑 、不讥讽、不高高在上。这是让每一个学生有言敢发,敢说真话,从而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不以“有学生在作业、交流、汇报中,有错误”而生气、指责、批评等。在心理上要对好、中、差学生一视同仁;在语言中要对学生多鼓励、表扬;在课堂上和批改作业中,要看学生的闪光点。

通过训练,在学生读了《爱迪生》后,一学生说:“就是由于爱迪生不怕失败,才成了伟大的发明家。”在读了《古井》一文时,学生们体会到,在自然界中,很多东西都具有无私奉献的品德。在读《爬山虎的脚》时,学生发出:“人也要向爬上虎的脚一样,就该去做该做的事,不然也会向爬山虎的脚一样萎缩了”的感慨。在读到《三克镭》中的第四、五自然段学生感悟到:美国之所以发展那么快,就是由于美国的民众和官员都很重视科学,都很崇拜科学家那种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如痴如醉的忘我工作的品格。

[浅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文)]

篇8:浅谈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 教学和谐统一律 三序和谐统一律 知识与智力

[论文摘要]教学是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掌握运用教、学和谐统一规律,充分发挥教、学两个积极性;将教材学科体系知识结构的序、学生认识规律的序和教学结构程序三序统一,循序渐进,教学才能高质量高效率;教思路、教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知识和智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笔者通过对《中学英语教学法》和《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以及几年的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出如下一些中学英语教学规律,供同仁们参考,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教学和谐统一律

教学是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教学中,教是为了学,受制约于学;学需要教,受指导于教。教和学相辅相成,缺一都构不成教学过程的额有机整体,都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学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它是对立统一的规律在英语教学关系上的体现。

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技能课程。至少在最初阶段,教英语不像教学历史或化学那样主要是由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英语教学中当然有该学到的知识,如语言学、音位学等知识,但这些并不是我们在教学初期阶段所要教给学生的。同样,对于英语教学,毫无疑问,模仿是成功的钥匙之一。语言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准教师发音的能力,取决于准确模仿教师语音的技能,取决于反复练习同样的语音和句型的耐心和恒心,取决于掌握它们的牢固的记忆力。当然,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较高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艺术,因为这些对学生的学习信念,学习习惯和学习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英语教学的质量。

既然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那么,无论是语言知识还是言语技能,都要靠学生自己学得主动、练得积极才能有所长进,教师只能主导而不能包办代替。“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教师在教学中莫“硬灌”,应启发诱导。《礼记・学记》批评了当时教学中违反教学方法和原则的弊端:“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教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细细品味,正是今天教学中不懂教学艺术,“满堂灌”的活写照。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中要革除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端,成为学生从不会到会,积极学习、逐步提高运用英语能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犹如导演,学生犹如演员,也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以学生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快,用得快,用得活,才能迅速提高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态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信心。在示范和组织学生进行操练时,必须特别注意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与体谅。如,当学生相互间进行课堂操练时,教师来往于之间,仔细倾听他们的操练;学生语塞时,帮助提示一下;听到语误时,轻声纠正,态度亲切自然当课堂操练一时达不到要求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不随意呵斥学生,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应耐心地加以引导,鼓励学生重新操练。教师正确的教态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达到课堂上的和谐与默切。

作为教师,都应热爱学生,这也是使教学达到和谐统一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师对学生更深层次的'爱应该是理解与尊重。只有理解才能更好地尊重,只有尊重才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二者结合才能实现对学生更深层次的爱,也才能做到教、学的和谐统一。尊重、理解学生并不排斥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爱之深,则求之切”,没有严格的要求,就没有成功的教育。严格要求的本身,就体现着对学生的热爱与尊重。“施之以尊重,报之以爱戴;加之以威,只能报之以怨。”过分的苛求,不堪接受的批评,有辱人格的谴责,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激发起学生的反感和对抗情绪,因而也就达不到教、学的和谐统一。掌握和运用教、学和谐统一律,充分发挥教、学两个积极性,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完美地结合,是教师时刻都要考虑的,永远创造不完的教学艺术主题。

二、三序和谐统一、循序渐进

教学中使教材科学体系知识结构的序(内容)、学生认识规律----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序(方法)、教学结构程序(形式),三序和谐统一、循序渐进的教学,教学才能高质量高效率。三序和谐统一、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律。

中学英语课本是中学英语教学使用的教材,其依据是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既然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内容、原则、方法等都有原则性的规定,课本就是这些规定的具体化,就是说,课本的编写要经过编者们的大量创造性劳动,使语音、词汇、语法、课文和练习的挑选、安排、组织等方面符合学习的规律,编得即便于教师教、又便于学生学。

一般来说,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入门阶段,教材内容很简单,每课的句型和单词都是有限的,学生可以直接经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掌握,这时教师就不需要讲授过多的语音知识和语法规则。但随着学生学习的语言项目增多和语言现象变复杂,就有需要和可能从一些语言材料里总结和归纳出必要的语法规则。不这样,就不可能使学生理解较复杂或变得繁杂的语言现象和掌握更多的语言项目。即使在这个时候,也还要坚持精讲多练。至于那些对实际运用语言影响不大的语法现象,可少讲,只要学生理解了就行。

一本好教科书能大大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它循序渐进、举例说明并提供了新材料的练习。但是,书不是教师,它不会教、不会听、不会纠错,也不会鼓励学生,不管课本编写得如何好,指导还必须来自教师而不是课本。新教师、负担过重的教师和对自己缺乏信心的教师有时候回陷入所谓的“教科书的圈套”。他们先用“Good morning, class. Open your books to page”问候学生,然后整节课时间都花费在朗读和做书上的练习上。教师和学生完全依赖课本,成为书面文字即印刷符号的奴隶。教师不是在教,而学生也没有达到掌握英语句型的目的。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使用课本中的材料。许多教科书的练习本身就给出了许多用法:打开书或合上书做、口头或笔头做、有个别学生或有一组学生来做。总之,要记住教科书仅仅是一个帮助达到目的的非常有用的工具。不要把它当作拐杖或教师的替身,因为语言的实质是双方相互交流。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主要是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英语课要上成实践课,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要用于实践,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初中阶段年级越低,练习时间应越多。对语言知识必须精讲,讲授知识为了知道实践。语言知识讲授的范围、深度、方法和时机要由语言实践和教学需要来决定。

前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巴班斯基说:“教学内容必须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要分清主次,并引导学生把精力集中到主要内容方面,并通过这些主要内容去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师,必须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基于每一节课的教学,合理安排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果每一节课都能使学生学有所获,就能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充满信心;反之,如果教师有一节课上不好,学生学得不扎实,就会产生学习上的“空白点”;这种如果经常出现,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人们常说的“夹生饭”,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造成学生大面积掉队的严重后果。教学中,只有将知识的序、学生认识过程的序、教师安排课堂结构程序的序和谐统一,循序渐进,才能产生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知识与智力相辅相成

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在激发学生兴趣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教思路、教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知识和智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相似的和不同的情境中去,知识迁移,提高效益。所以,知识与智力相辅相成是教学的又一规律。

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教改的根本出路还在于提高课堂效率,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而培养学习能力,核心又在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选择合理的思路,形成有序的逻辑思维形式,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开发创造力这一根本目的,从而提高学习效益。比如在介词教学中,我们可采用直观的教学法来帮助学生选择介词,以达到激发兴趣、加强理解、增强记忆,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我们可以用一个箭头、圆点、方框来表示方向介词;我们还可以在黑板上画几个直观图,利用教室里熟悉的实物,通过对每副图的重复或替换练习来演示它们的用法。

英语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思想认识的过程。英语教学要注意培育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创造力。这不仅有助于学习英语、学习其他学科,也有助于将来从事任何工作。英语知识的内在规律是人们经过长期总结、归纳出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从感知到认知,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认识活动,可以提高认识能力。学生所学的英语是外国语言,许多语言现象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例如,在汉语中,“我有一本书”和“桌上有一本书”都是一个“有”字,而英语中相对应的“有”则有表示“所有”(have)和表示“存在”(there be)的差别。又如,在汉语中修饰名词的动词词组和主谓结构是放在受修饰词的前面。如:昨天来的那个人是我的叔叔。而在英语中,定语从句则应置于受修饰词的后面,如The man who came yesterday is my uncle. 学生在学习这些英语知识时,通过英汉分析对比,可以学会全面看问题的本领和防止思想僵化。在英语教学中,通过看图说话,问答,对话,按指定情景写作、自由作文,改写课文或课文的结局,对课文里人物、行为多问几个“why,if”之类的问题等等,对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力都是大有好处的。

教、学知识与发展智力是同时进行的,统一实现的。因为知识是智力活动的凭借,智力是用知识来呈现的。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是知识结晶。二者相互为用,互为因果。所以应把掌握双基知识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开发创造力统一起来,相互促进,知识与能力同步,相得益彰,协调发展,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懂得知识本身是什么,同时教给学生怎样正确获得知识、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给了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捕获“猎物”的措施,这样学生才会越学越聪明,解决学习中的各种矛盾。

教学归根结底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教是为了不教”。一个好教师不仅要善于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要逐渐教会学生主动地猎取知识、运用知识,因为一个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不可能跟着老师学一辈子,同时,自学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学习能力。在全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抓了自学能力的培养,就可以把其他许多智能的培养带动起来,在这种条件下,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就会永远伴随着智能的发展,这就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开辟广阔的天地,学生获得的知识信息就不但容易接受而且会转化为长期的记忆。

篇9: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

作者/王英雪

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作为一线的英语教师,我深知小学英语Reading(阅读)的重要性。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实验中,学生阅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英语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是理解的基础,阅读是交流的渠道,训练口语的最佳方法就是在阅读下进行掌握句子的用法,有效的阅读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一环,在阅读中知词语,掌握句式,会用语法,只有有效阅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

如何抓好英语阅读切入点,让小学生对英语阅读感兴趣,有效果呢?下面就结合自己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所见所感和总结一些阅读规律与大家共同探讨。

观滴水而知小溪

晓一词而知句子,阅读要从单词、短语抓起,一层一层揭开,让句子呈现在眼前,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知词而晓句子,找到句子的切入点,让学生反复推敲,一个词一个词认读,形成整句读,让学生反复阅读、反复模仿,体会每个词在句中的语调,课标指出: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如:在复习环节,进行“快速认读单词”游戏。从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入手window/door/ceiling/floor等,让学生看单词自然地去表达This is a window,this is a door.还有学生说chant,从词到短语到句子,如:up up stand up,down down sit down,here here come here,back back go back to your seat.节奏感强,学生乐于接受。

晓一径而知出处

晓句子而知句群,英语阅读也要抓住中心句,读好各段落,以中心句子为切入点,辐射整段,学生相互交流,大声朗读,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听力,掌握音准,加上语音语调,再利用好肢体语言、表情等,进一步深入朗读,提高小学生学习的兴趣。课标中的一级目标中指出:学生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如:当教师说到学生go back to your seat时,教师边做手势边说:point to your seat,全班学生都指着自己的座位,教师说:“This is my seat”,让学生感知This is…是用来介绍近处的人或物。然后引导学生用此句型介绍物品,学生兴趣盎然,既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读的能力。符合了低年级学生阅读水平。

登顶峰而览群山

晓句群而知短篇。英语阅读,需要学生有语感,在有语感的同时,要有语境,寓语言于情境之中,在掌握单词、短语、句子、句群的基础上,阅读全文,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意思,掌握了大概意思后,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为了加强朗读与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编课本剧,在情景中加强阅读训练,使阅读教学在一定时间内,收到更大的效果,根据录音模仿阅读。课标指出:如:在《This is my classroom》一课的新课环节中,引导学生观看CD-ROM,今天是家长日,大明是怎样向妈妈介绍他们的学校的?有了一定的语境后,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进而学习单词classroom/desk/seat/teacher,掌握短语Ourteacher/classroom,my seat/desk,理解句子,This is our/my classroom /teacher/desk,当学到Pleased to meet you时,教师很自然地伸出手也和学生握手,运用这一方式,使学生在真实的交际中理解了这句英语的使用方式和使用时间。当学生对课文基本理解后,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自读、分角色读,分角色表演读,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会阅读,乐于阅读,爱上阅读。

多渠道而终归一统

晓短篇而知整篇。英语阅读教学要多渠道,多样式进行阅读训练,看图讲述故事,介绍家庭成员、学校情况等,利用不同形式让学生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表达,都能准确地阐述完整。阅读的基础靠平时的积累,在不断的积累中,提高阅读能力,在掌握单词、句型、句群和片段的基础上对整篇文章进行阅读理解,从最小单位做起,引到对整篇的阅读与掌握,逐步深入,由简单到复杂,最终达到完整的.阅读。在阅读中让学生掌握语法的运用。这样才能做到读起来比较顺畅。利用课外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提高阅读效果。如:在巩固环节,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阅读训练。如实物招领,多媒体呈现学生物品(在学生不知道的情况下拍的照片),由于学生很熟悉自己的物品,可以马上认出,并用This is my/our…来表达。学生在流利表达的前提下,对本课知识通过阅读并能够深入理解,这样在进行口头表达才会真情流露。最后学生利用本节课得到的奖品,设计自己组喜欢的classroom,然后到板前介绍。调动了学生读的积极性,由单词、短语、到句子的输出,最终达到低年级英语阅读的教学有效性。

英语阅读教学方法很多,对话式、朗诵式、演讲式、领读式等,根据不同的文章或短文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方法就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好的阅读才有好的口语,那就可以让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在实践中完善,在完善中提高。

篇10: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小学高年级同学英语学习的重点也从单词、句型转化到句子和语篇。笔者从当今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学生、教材和教师的现状为出发点,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意义为根本宗旨,进而提出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从课始阶段整合教材,设计形式多样的导入方式入手,然后深入课中,引导学生感知内容,练做结合,最后课末进行语言的拓展应用,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性;现状;策略;拓展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阅读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阅读技能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语言技能之一。课程标准二级目标对小学阶段的阅读要求是: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因此,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中高年级,开展阅读教学更加成为小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的学习现状

笔者不止一次地发现每当上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课时,总会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兴趣不高,总是呈现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一遇到生词或第一次出现的新句式时,就感到恐惧和不安,看不懂阅读材料,甚至看都不愿意去看。而且,大多数学生在独自阅读材料时没有合理有效的方法,阅读的效率低下。再者,由于课堂上进行阅读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在课外使用英语的面比较狭小,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英语学习氛围。久而久之,就渐渐形成了现在这样的不良局面。

(二)教师的教学现状

大多数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很多时候把阅读课上成了语法课,过多地讲解生词,过分地重视词汇和语法的教学,而忽视了阅读技巧和方法的训练。这完全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三)教材的使用现状

目前小学英语教材从最初的试用、审定到后来的推广阶段,这些阶段之间经历的时间较长。很多阅读材料都落后于时代,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有些内容以现在的年代去认知的话,相对比较枯燥,这些都非常不利于阅读教学的开展。而且,时下的小学英语PEP版教材中的story time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被有效地利用,很多教师只是把这块内容当作选学内容,一带而过,大大浪费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二、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意义

培养小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不容忽视,它的意义也非常深远。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语篇拓展,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教材内容,还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也能够更好地促进他们对句型结构、习惯表达方式等的认识,对整篇文章的布局也有更大的把握。而且,在进行阅读教学中,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已学的旧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三、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课始——整合教材,形式多样

教师仅仅教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收集资料,为学生提供能够增长见识、提高阅读能力的语篇材料。教师只有跳出英语教英语,跳出教材教教材,不断开发与创新语篇,实现拓展化、实践化和趣味化,才能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得以发展,使知识在被拓宽的同时,被接受、被消化和被吸收。

1. 创编教材,灵活多变

众所周知,教材只是我们教学中的辅助工具。那么如何才能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呢?这就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比如,仔细研读教材,弄清楚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什么地方的内容需要填补,什么地方的内容需要剔除,什么内容可以灵活变换出示的顺序。教师只有灵活地处理教材,才能更好地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例如,在学习完表示水果的单词banana, grapes, oranges, watermelons, apple等后,笔者就亲自见证了某教师将教材进行整合后所取得的满意效果。他是这样操作的:结合小学语文课上的“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他先把这几个单词创编成小学生喜爱的故事。有一天,小猴子下山去摘东西吃。走着走着,他看到了一个又红又大的(watermelon)大西瓜,于是抱起西瓜就向前走去。走着走着,又看见了黄灿灿的(banana)香蕉,于是他扔掉西瓜,捡起香蕉又向前走去。就这样,小猴子一路走,一路丢,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

学生们由于有了中文故事的认知铺垫,学起这个英语故事来也兴趣盎然。最后环节,该教师让学生将故事表演出来,学生们还舍不得下课。正是由于该教师根据学生爱表演的天性和年龄特点,将教材进行有效整合,才取得了这么好的效果。

2. 结合图片,降低难度

由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毕竟有限,阅读储蓄毕竟不多,因此,在遇到比较难理解的阅读材料时,教师可以将复杂的阅读材料转换成图文并茂的形式予以呈现。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阅读的难度。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有一个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在图片的指引下更快地了解阅读材料的大意。

3. 挖掘生活,为我所用

由于某些教材内容离学生相对比较遥远,所以为了更好地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在课之初就要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加以整合。比如,在学习pep版四年级family单元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将father, mother, brother和sister等家庭成员单词加以成串,并组合成篇。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尝试:There are four persons in my family. They are my father, mother, sister and I. My father likes reading. My mother likes singing. My sister likes watching TV. And I like watching TV too. 由于谈论的是学生们自己的家庭,他们特别地感兴趣,更加有话可说。

(二)课中——感知内容,练做结合

1. 听力入手,知其大意

(1)浏览后相机提问,目标明确

学生在听阅读材料的录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提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围绕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当然,要引起注意的是这个时候的问题提出不能过于细化,而应该是大多数学生基本可以回答的,诸如可以围绕who, when, how和what等等的疑问词设计如下的表格,让学生感知材料大意。

When

Who

What

通过简单的表格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阅读材料,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找出答案,并获得重要的信息,也为之后的语言表述提供了便利。

(2)注意提问的时间差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老师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失误。一旦问题提出,看到有学生举手,他就会毫不犹豫地马上让这个同学回答,甚至还扬扬得意地夸奖起这个同学来,殊不知这样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一方面,从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快速地回答问题,期间时间差极短,他们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如此情况下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其他同学看到已经有同学举手并且老师已经叫其回答了,他们就会懒得去思考,等着“捡”别人的答案。所以,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注意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哪怕是多等上一秒、两秒,也会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3)提问时须面向全体

在我们的英语阅读课上,笔者也总是会看到大多数同学懒懒散散的样子,耷拉着脑袋,提不起兴趣。究其原因,极其重要的一点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难了。它所面向的对象大部分是学优生。可想而知,就算基础稍微薄弱一点的同学想认真听,想回答问题,可是受到如此难题的牵绊,他们怎么能够举手发言呢?课堂上又怎么会不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呢?所以,提问时教师要知道面对的对象不是一两个优生,而是全班的同学。所以,这也对教师的课堂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问题不能过于简单

在英语阅读课上,学生回答“Yes”, “No”的声音总是不绝于耳,其回答显得是那么地单一和机械,少有质量成分。所以,为了显现提问的艺术性,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切记不要或少问过于死板的问题,这样会严重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2. 扫读生词,清除障碍

在每一篇新的阅读材料中,都会存在一定数量的生词,特别是教师要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时难度更大。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在课中引导学生进行生词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每一个生词都有其独特的方式,特举以下方法与众分享。

(1)结合TPR,动中学词

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要倡导动口、动手、动脑的全身参与形式。笔者在教学PEP版五年级下册Unit 4 What are you doing? Part A环节中,引导学生一起做相应的动作。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了。内容如下:

Drawing, drawing, drawing pictures, I am drawing pictures.

Doing, doing, doing the dishes. I am doing the dishes.

Cooking, cooking, cooking dinner. I am cooking dinner.

Reading, reading, reading a book. I am reading a book.

Answering, answering, answering the phone. I am answering the phone.

整个环节中,学生的情绪高涨,边说边跳,其乐无穷。

(2)结合图片,形象识词

我们知道,图片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所以,在学生面对比较难理解的阅读材料时,如果教师在阅读材料边配以生动的图片,那将大大降低阅读的难度。而且,学生还可以根据图片提供的直观信息,对材料的大致意思一目了然。

篇11: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进行英语教学可以巩固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学生学习语言和感受语言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进行阅读教学是应该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年段划分,分别开展拼读、认读、朗读和初步的阅读训练。

关键词:教学目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渠道

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以年段划分,分别进行拼读、认读、朗读和初步的阅读训练。下面我就谈谈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阅读教学的教学目的

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读懂一些简易的读物,难度不大,但作为起始阶段,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形成却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首先,培养拼读能力十分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尤其是中低段学生对掌握单词的拼读感到困难,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如在实际教学中我就采用了江苏溧阳实验小学推行的“直接拼音法”。这是一种按字母或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拼读和拼写单词的方法,它既可以内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又可以培养学生见词能读音和听音能写词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防止学生死记硬背等坏习惯的形成。其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中高段的学生对语音是比较敏感的,一旦读得不准,形成习惯,改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应在实际教学中尽量使用标准的录音,让学生模仿,以培养学生形成标准地道的语音、语调。然后教师可以再辅以朗读技巧的讲解,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语流中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重音、意群与节奏。再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许多高段的学生都有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如:阅读时唇动和低声读、用手指着所读内容、不断回读、脑袋摆动等,这些都直接影响阅读速度,进而影响阅读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首先通过题目、图示、上下文以及构词法等,培养学生猜测生词的能力。其次帮助学生掌握抓关键词的能力,如在阅读时,注意事物(what)、地点(where)、人物(who)、时间(when)、怎样(how)、原因(why)等关键词。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

目前小学阶段“读”的要求一般相当于基础教学阶段英语课程标准一、二级的要求。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一级中的语言技能对读的要求是:(1)能看图识字;(2)能在指认物体的前提下认读所学的词语;(3)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小故事。二级中的语言技能对读的要求是:(1)能认读所学词语;(2)能根据拼读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3)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4)能读懂问候卡等中的简单信息;(5)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和小短文,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6)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因此根据课标和日常教学我认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应分阶段实施。(1)小学低段的阅读应以听、说为主线,在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阅读内容,从听到说,循序渐进。(2)小学中段的阅读应首先听录音看范文,大体理解文章人物、事件和内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讲解文章,对文章内容有更详细的认识,再分组或分角色诵读文章。在进一步理解文章后,完成课后练习并能复述或表演所学内容。(3)小学高段的阅读应首先通读短文,对短文有一个初步总的印象。在通读文章之后,能根据图片或上下文解决短文中新的单词,短语,为语言的输出作准备。在解决课文中的单词、短语、句子之后,回到课文对整篇文章作进一步的理解。再让学生提笔续写或改写短文,作为语言的输出。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互相联系的整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地结合听、说、写,来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我们还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1)针对中低段学生所采取的师生互动型策略。这种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积极参与,关系融洽。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自己绘生绘色地讲述故事、运用实物、播放录音、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手段引出阅读材料,使学生初步感知,并产生要阅读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学生的交流、老师的讲解下理解一些单词、词组的含义与用法。还可以设计一些Yes/No 的问题或简单的选择题,让学生反复阅读,仔细体会。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进行表演、复述等,凭借互动共振的效应,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2)针对中高段学生采取主动参与型策略。这种策略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因为现今的阅读教材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极有利于将知识化难为易。但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前,教师应提出一两个指导性问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带着问题快速阅读,其目的是给学生的第一次阅读确定一个目标或任务,实现对阅读过程的监控。接着再抛出一些细化的问题,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后,生生间或师生间展开交流、讨论,来梳理全文信息。然后要求学生跟读录音,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培养语感,加深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最后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和能力。为达到这个目的,在学生对 篇章的结构、内容及融合的知识点有了较好的掌握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整体吸收和运用,引导学生利用 篇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交际活动。如改写、续写,角色扮演,或运用所学重点词、重点句型设置场景进行说话、写话,或结合短文话题及提供的图片开展说写等活动,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语言,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作用。

四、阅读教学的教学渠道

英语阅读教学发生在课内与课外两个场所。通过实际教学我认为,英语阅读教学的主渠道应该是在课堂,因为课堂中的课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如何从文字信息中获取事实、观点和信息;如何理解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如何欣赏;如何评价等等。同时,教师还能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书等。这些阅读技能的训练对中低段孩子的阅读学习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但紧紧依靠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的。于是,课外阅读就成了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因此我们要鼓励高段学生定期地阅读课外英语报刊和英语书籍,同时他们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阅读技巧才会在课外阅读中得到巩固,他们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过程,切忌操之过急。兴趣是动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前提,必要的阅读技巧指导是关键。我们教师应训练学生从读字母、读单词、读句子入手,过渡到读故事、读短文;从拼读、认读到朗读、阅读,循序渐进,并要与听、说有机结合,才会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篇12: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

作者/王英雪

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作为一线的英语教师,我深知小学英语Reading(阅读)的重要性。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实验中,学生阅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英语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是理解的基础,阅读是交流的渠道,训练口语的最佳方法就是在阅读下进行掌握句子的用法,有效的阅读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一环,在阅读中知词语,掌握句式,会用语法,只有有效阅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

如何抓好英语阅读切入点,让小学生对英语阅读感兴趣,有效果呢?下面就结合自己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所见所感和总结一些阅读规律与大家共同探讨。

观滴水而知小溪

晓一词而知句子,阅读要从单词、短语抓起,一层一层揭开,让句子呈现在眼前,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知词而晓句子,找到句子的切入点,让学生反复推敲,一个词一个词认读,形成整句读,让学生反复阅读、反复模仿,体会每个词在句中的语调,课标指出: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如:在复习环节,进行“快速认读单词”游戏。从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入手window/door/ceiling/floor等,让学生看单词自然地去表达This is a window,this is a door.还有学生说chant,从词到短语到句子,如:up up stand up,down down sit down,here here come here,back back go back to your seat.节奏感强,学生乐于接受。

晓一径而知出处

晓句子而知句群,英语阅读也要抓住中心句,读好各段落,以中心句子为切入点,辐射整段,学生相互交流,大声朗读,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听力,掌握音准,加上语音语调,再利用好肢体语言、表情等,进一步深入朗读,提高小学生学习的兴趣。课标中的一级目标中指出:学生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如:当教师说到学生go back to your seat时,教师边做手势边说:point to your seat,全班学生都指着自己的座位,教师说:“This is my seat”,让学生感知This is…是用来介绍近处的人或物。然后引导学生用此句型介绍物品,学生兴趣盎然,既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读的能力。符合了低年级学生阅读水平。

登顶峰而览群山

晓句群而知短篇。英语阅读,需要学生有语感,在有语感的同时,要有语境,寓语言于情境之中,在掌握单词、短语、句子、句群的基础上,阅读全文,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意思,掌握了大概意思后,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为了加强朗读与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编课本剧,在情景中加强阅读训练,使阅读教学在一定时间内,收到更大的效果,根据录音模仿阅读。课标指出:如:在《This is my classroom》一课的新课环节中,引导学生观看CD-ROM,今天是家长日,大明是怎样向妈妈介绍他们的学校的?有了一定的语境后,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进而学习单词classroom/desk/seat/teacher,掌握短语Ourteacher/classroom,my seat/desk,理解句子,This is our/my classroom /teacher/desk,当学到Pleased to meet you时,教师很自然地伸出手也和学生握手,运用这一方式,使学生在真实的交际中理解了这句英语的使用方式和使用时间。当学生对课文基本理解后,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自读、分角色读,分角色表演读,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会阅读,乐于阅读,爱上阅读。

多渠道而终归一统

晓短篇而知整篇。英语阅读教学要多渠道,多样式进行阅读训练,看图讲述故事,介绍家庭成员、学校情况等,利用不同形式让学生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表达,都能准确地阐述完整。阅读的基础靠平时的积累,在不断的积累中,提高阅读能力,在掌握单词、句型、句群和片段的基础上对整篇文章进行阅读理解,从最小单位做起,引到对整篇的阅读与掌握,逐步深入,由简单到复杂,最终达到完整的阅读。在阅读中让学生掌握语法的运用。这样才能做到读起来比较顺畅。利用课外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提高阅读效果。如:在巩固环节,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阅读训练。如实物招领,多媒体呈现学生物品(在学生不知道的情况下拍的照片),由于学生很熟悉自己的物品,可以马上认出,并用This is my/our…来表达。学生在流利表达的前提下,对本课知识通过阅读并能够深入理解,这样在进行口头表达才会真情流露。最后学生利用本节课得到的奖品,设计自己组喜欢的classroom,然后到板前介绍。调动了学生读的积极性,由单词、短语、到句子的输出,最终达到低年级英语阅读的教学有效性。

英语阅读教学方法很多,对话式、朗诵式、演讲式、领读式等,根据不同的文章或短文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方法就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好的阅读才有好的口语,那就可以让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在实践中完善,在完善中提高。

篇13:阅读教学中“以人为本”的体会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摘要:阅读教学是中学教学的重点工作,是英语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本文将着重强调换位导入,让学生在可理解性的“输入”上进入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以小组活动为中心,教师的诱导和得体的评价为关键,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益。最后,强调学习的持续性。

关键词:换位导入 开放课堂内外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展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新的教纲也明确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在内容列为英语教学的目标,并十分强调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那如何贯彻这一教学理念呢,首先是教学要转变观念--以学生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上转变。

a. 课文的导入--chatting 不拘一格

现行教材每个单元都有1-2篇阅读材料。我们在导入教学中要依照不同类型的课文采用换位导入的方法导入新课,将新事物与已知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有的放矢地介绍与之有关的中英文背景知识和材料,使学生抓住话题。如在低年级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吸引学生,如SEFCBookIA Lesson 37、38学习Olympics时,可采用运动场面照片、五环彩旗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也可采用时事新闻导入,如上课间What’s the most exciting moment for Chinese sports fans in ?→Beijing bid for the right to hold the Olympic Game. Do you know the history of Olympic Games? 然后陈述一些课文中的关键词或句子,把学生引入到课文。

再如教学人物传记、记叙文、新闻报道时,可由5w-questions导入,如SEFC BookII A Disneyland 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来导入:

Suppose you’re the writer, what would you like to write about walt Disney? 由学生来设计问题,然后再引入,如:

Who is walt Disney?

When and where was he bron?

How did he spend his early life?

What’s his way to success?

What’s the comments on him or his achievement or contribution?

随着高技术进课堂,可用录相、VCD、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导入教学,使课文内容活化,产生多位感官刺激,吸收学生注意力。

这样创设近乎真实的情景,引出该课重要的词语和部分课文内容,扫清阅读词汇碍障,激活学生大脑中相关的知识网络,使他们处于认识的主动状态,从而产生准备状态,带着目的和愿望去读,充满信心去读也有利于形成阅读技巧,提高理解能力。

b、开放课堂

根据课文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运用启发手段如问答、讨论、预测等方式,以尽可能快的速度主动获得能反映课文大意信息,建立课文提纲性的主要框架,帮助学生学会抓主题句。

常见的课文模式有以下几种:1、叙事型 2、问题--解决型

3、概括--具体型

通过小组讨论,依靠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如何提问呢?“善问者如功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意思是,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地提问。教师的提问要有层次性、启发性。通过skimming-reading 来让大家了解一些大意,抓住文段的大意,验证自己的预测,对读前的问题作出回答,并思考新的问题,与此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针对性地、简明扼要地分析语言现象,然后scanning-reading向学生提出更多关于细节问题,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熟悉细节,掌握全部事实,依次引导学生进行全文的归纳和概括,再设置一篇复述性的文章,让学生验证。

例:Book3.L18,它属于概况--具体型课文,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如:

Top Sentence : Advertising is a highly-doveloped twentieth-century industry.

Function:

Ways: 通过小组活动完成任务

Objects:

Making processions:

这只是学习性阅读,主要任务是化解难句,了解文章大体构造,对一些重点词汇、短语、句型进行学习--input。

接下来创设情景,让学生源于课文,又跳出课文即output 。进行语言的输出。如让学生了解中心话题,写作意图,作者观点及态度,同时对课文深层次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如SEFC Book IA Unit 4 travel,学完这课后,抓住文章最后提到许多农民毁林这一现象,引导学生设问:

师引入 Why do the farmers bum the forests and plant crops for their cows?→large population→not enough land

学生问:What does this result in?

→move into the forests→cut down trees and burn them to plant crops→the soil is destroyed→the forests land become sand

学生之间:Can we find out a better way of solving the problem?→control the growth of the population→develop a new type of agriculture→keep the balance of nature.

这样层层回答,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以致用,发展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认识到环境与人的关系。再如教材中可利用人物传记的事迹和精神陶冶了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一些“人文”素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所有的人参与到活动中去探索、研究,这种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的活动设计可以是问题思考、讨论和发现,有必要设计更多地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想象、体验、创新,如开展辨论赛、采访、记者招待会等活动方式。

c、设计开放性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是相当有限的,可借助多媒体、press等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有效地提高整体能力。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创设生活化与开放化的任务,让学生在创新的实践活动中,不仅继承性地学习语言材料,而且创造性地使用学过的语言,主动地发现许多新问题,然后去查字典、询问老师,甚至上网查阅。这样使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增强,如学完SEFC Book1B job 之后,要学生完成。

What’s the women’s situation in China?

学生在写这一报告时,会发现表达的欠缺,如one family one child policy. Women hold up half the sky这样他们会自己去查、去组织。

学生只有经过大量课外阅读和研究大量相关材料后能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巩固了新学的语言知识,又对问题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另外,学生完成这一任务可以是集体成员互动的结果。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确立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看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符合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都要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在处理教学材料,努力营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积极组织互动式的教学活动,通过课堂活动提供给学生自身发展所需的条件。

参考文献:1、《正确把握英语课堂以人为本的思想》

--夏谷鸣《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8

2、《P-W-P教学模式》--王孝景

3、《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科学出版社

篇14:重视阅读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 作者:协议书 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13 更新时间:-1-4 文章录入:xieyishu ]

新编高中英语教材在全国投入使用一年多来,从各种渠道反馈的信息表明:根据高中新大纲编写的这套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是符合外语教学改革方向的。它在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努力面向我国高中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在体系上,它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相衔接,是在初中教材基础上的巩固和提高。在选材上,它一方面对现行高中教材中一些好的课文予以保留并作适当修改,另一方面又大量吸收各种体裁和题材的应用性文章,选文具有时代感、知识性、思想性和真实性。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采用透明法,以话题为中心,通过结构和功能两条线索把教学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们在认可这套教材的同时,又提出一些疑惑,他们觉得教新教材阅读量大、任务重,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压力很大,因此不少学校通过加班加点来进行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与现行教材相比,篇目增多,阅读量加大,有些教师感到难以适应。究其原因,除了由于初次接触教材,对大纲及教材不熟悉等因素外,与教师们对阅读教学的认识还局限在传统的框架中有关。

在高中阶段,阅读教学被放在相对突出的位置。大纲规定:“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它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

在高一课本每个单元的四课中,有一课是阅读课文,每篇文章300-500词左右。到了高二,更是增加了阅读篇幅,每单元的阅读课文由原来的2页增加到4页。除此之外,还编写了与教材同步的阅读训练,其阅读量是课文的3倍。与现行教材相比,新教材课文具有阅读量大、题材新颖、体裁多样化等特点。

在教学中,我们越来越相信这样一个事实:即教师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对一个教师而言,在教材和学生相对固定的前提下,他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的变化将会对教学起根本性的作用。最近几年,各级教研部门都很重视对外语教师进行培训,使第一线教师有机会了解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论、新方法。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啊和广大农村地区信息闭塞,还有相当一部分外语教师依然采用老路子进行阅读教学。有的教师试着用新路子教学,但总缺乏自信,心中怀疑这样的阅读教学能否保证学生过得了测试关,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又回到了侧重语法词汇讲授的老路上去,花去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笔者为此想就阅读教学的一些观念作一些探讨。

一、认清阅读教学的目的

过去的阅读教学往往强凋语言知识(如语法词汇知识)的获得。我们经常可以在教室中看到这样的教学模式:先教生词,再讲语法,逐句讲解,朗读背涌,大量模仿,仿佛阅读课文只是为了掌握词汇和语法。新的高中大纲强调: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而且要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掌握一些阅读的技能技巧。概括起来,阅读教学的目的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1.扩充学生的词汇和习语:2.扩充和巩固学生的语法项目;3.发展一般性的阅读技能;4.掌握推导性的阅读技能;5.掌握批判性的阅读技能;6.通过各种技能获取有用的信息。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阅读技能的分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掌握事实细节的技能,如能把握主要的事实,掌握主要线索、时间和空间的顺序等。第二层次为推导判断的技能,如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文段的寓意;能根据已知的事实推断出文段未直接写出的意思等。第三层次为批判性的阅读技能,这一层次的读者需要把阅读文章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特别是自己的观点、知识、想像力和个人经历联系起来,具有对文章的评价判断能力。

阅读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这就要求所选择的阅读材料具有丰富的内涵。有的学者曾对旧的中学课本提出批评,认为课本内容缺乏新鲜感,信息量不够,加上教学中偏重分析词汇和语法,结果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和动力来阅读这样的课文。新编高中课本吸取了这方面的教训,考虑到中学阶段的基础性,为学生以后的阅读作准备,所选择的材料包括各种题材和体裁,具有内容新、时代感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除此之外,学生还需学会选择有用信息的能力。在学习一篇包含丰富信息的文章时,哪些信息是要求掌握的,哪些是无用的,要求学生能区分开并加以选择,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师对阅读教学目的的认识有关。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才能使教学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二、重视阅读过程分析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为什么有的能快速正确地理解课文,而有的却难以做到呢?一个好的读者是如何进行阅读的呢?阅读心理学家对阅读过程进行了研究,其中,以古德曼(Kenneth S.Goodman)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学的游戏”(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阅读过程是一种在每一个认知层次上都发生的推测与验证相互交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遵循的是从上而下的模式,读者凭已有的经验进行阅读,而不必对每一个单词都作解释。古德曼的观点曾在美国的阅读教学中有很大的影响。

以鲁墨哈特(David E.Rumelhart)为代表的另一派心理学家则提出了相互影响的模式。他们认为在阅读过程中,语义的、句法的、词汇的以及视觉的各种信息都能影响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各种信息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而非仅仅是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的单一方向。

一个好的读者在阅读时能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来帮助理解,在理解发生困难时,他会在后面的材料中去寻求答案。如果他对这种答案仍不满意,那他就会回到遇到困难的地方,并且重新更仔细地阅读这一部分材料。并通过对比、演绎等手段来检查和分析短语和句子,找出这段文字的确切含义。这就涉及读者对于其认知的调节或监控问题,凡是好的读者,他的调节或监控能力就较强。一个好的读者往往都具有这样一些技能:1.明确阅读目的,即了解明显的和暗含的阅读的任务要求;2.识别课文中的重要信息;3.集中注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4.监控阅读活动,并且判断理解是否发生;5.运用自我提问的方法去判断,是不是阅读的目的已经达到;6.当发现理解失误以后,采取补救措施。

对于那些失败的读者,许多研究者(Rumelhart,1980;Brown,1980)认为产生理解失误有以下几种原因。

1.知识方面的缺陷。缺乏理解课文本身所需要的足够的知识。

2.对于阅读材料所包含的事件之间的联系缺乏了解。

3.缺乏逻辑判断能力。不能区分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哪些是无用的干扰信息。这种情况导致错误的推理判断。

4.缺乏批判性阅读技能。读者只根据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而不考虑其它的解释,或者只以自己的思路解释课文,而忽视作者的意图。

上述的阅读过程分析,对于教师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首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阅读过程是一个心理探索过程,应该知道好的读者与差的读者心理活动的区别。其次,需要培养学生一些认知的技能,其实,这些技能也正是我们阅读教学的目的所在。同时我们还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这是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基础。

三、对阅读教学的一些建议

(一)通过多种方法介绍语言项目

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阅读专家发现,造成阅读困难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晦涩难懂的生词和结构复杂的句子。如果文章中存在着较多的生词或技术性术语,或包含较长的由多个从句组成的句子时,就会大大增加阅读理解的难度。因此,如何进行阅读文章中的词汇和语法教学一直是一线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如果还是按照过去那样逐词讲解、逐句分析,显然没有足够的时间,但仅仅在阅读教学时一带而过也不能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笔者认为,通过上下文结合语境来理解词汇和语法当然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但也不能完全抛弃课前预习。新教材由于篇幅较长,词汇较多,应采取多种方法来处理才比较合适。如对于那些将会造成理解障碍的词汇,应在阅读之前就加以介绍;对于那些能通过背景知识或上下文进行猜测的词汇,则可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处理;对于大纲要求掌握的词汇,课后还需加以巩固;对于因行文的需要而出现的词汇只要不影响理解就行,不需要学生去死背。这样可以抓住词汇学习的重点而又不至于占用太多的时间。

在词汇教学的方法上,不少教师通过长期实践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如利用实物、简笔画、构词法知识、背景知识、英语释义、中文翻译等方法。对于语法知识,教科书强调通过实例来教学,“学生首先听到和看到新的语言在一定情景中使用,然后自己归纳出使用中的语法句型”。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教科书采用循环式编排方法,语言知识在课文中第一次出现后,有些重点内容还将在以后的学习材料中多次重复。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不必当语言知识第一次出现便要求学生完全掌握,以免花费许多不必要的时间。

(二)重视阅读技能的培养

前面提到,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获取信息,而要获得有用的信息,就须掌握一些必要的阅读技能。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高考考试说明都对阅读的目的及技能提出了要求。总结起来,不外乎有这样一些:1.掌握基本事实的技能;2.获取中心思想的技能;3.进行推测判断的技能;4.了解时空顺序的技能;5.读懂图示图表的技能;6.了解作者语气心绪的技能;7.评价文章的技能;8.进行分类的技能;9.分析原因和结果的技能;10.进行比较的技能。从1994、1995、三年高考(NMET)阅读理解试题的考点分布情况来看,基本上就是考查学生的这些技能(见下图)。

阅读教学要从重视知识传授转移到重视技能培养,首先教师本身需要进行观念上的转变。在处理阅读课文时,需明白掌握知识只是为培养技能打基础,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掌握知识这一层次上,而更应通过教学让他们掌握获取信息的技能。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技能,就可以举一反三,为他们自学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目前不少教师还缺乏利用课本阅读文章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的意识。这一点还需要师资培训人员加以重视。

(三)重视篇章结构分析

课文的结构包括句子、段落和篇章三个层次。一个成功的读者,不仅需要了解句子是怎样构成和被组织到课文中去的,而且也需要了解段落中的逻辑结构,同时更需要了解课文中的思想观点是通过怎样的结构表达清楚,进而把一定的信息传达给读者的。近二十年来阅读教学开始重视篇章结构的分析,不少阅读心理学家(Meyer 1975,Kintsch1974,Frederiksen1975)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一致认为对课文结构的分析将有助于从整体篇章水平上理解课文,从而对课文的正确理解起到积极作用。

对课文篇章结构的分析包括:1.中心思想,即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2.支持中心思想的观点,包括事实、原因、论据等;3.逻辑线索,即作者是用什么样的线索把这些事实、论据或观点连接起来的;4.修辞关系,即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准确而生动;5.引言和结论,即作者用来开始和结束文章的部分;等等。

(四)重视语言习得

语言习得理论首先是由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Krashen)提出的。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可理解的输入,输入越多,掌握语言就越好。受此影响,大纲提出了增加阅读量的要求。根据这种理论,要更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为适应这种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还编写了与教材同步的《阅读训练》,其阅读量是课文的三倍。对于那些有潜力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提供阅读材料。曾有一种说法,学生不在课堂外大量阅读就难以成为一名有效的阅读者,指的就是这个道理。大量的课外阅读使得语言复现频率增高,将会大大促进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难度须与他们的理解能力相符。克拉申指出,语言输入要在学习者理解的基础上增加一点新的东西,但又不能超出学习者的理解水平。这样的输入材料对第二语言学习才有利。

四、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吃透课文,精心准备

如果教师不理解不熟悉教材,那他是难以驾驭教材的。同样,在具体的阅读课文教学中,如果教师不事先吃透课文,精心备课的话,提高效率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些教师在教完几个单元后,便以为掌握了阅读课文的一般教法,可以不看教参,不查资料,不作教学设计,步步照搬老模式。殊不知每篇文章的题材不同,体裁各异,阅读目的也就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教法。例如,在教计算机一课时,课文要求就386和586两种型号作一比较,有的教师不假思索就在黑板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计算机,其大的自然就被标为586,小的标为386。显然教师这样理解386和586两种型号的区别是错误的。像这种情况,即使教师本人不懂计算机,通过向别人了解或查资料也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同样也可以发现,有不少有经验的教师,教学过程衔接有序,教学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有的在上课之前往往在黑板上设计一个表格,或画一幅图,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把一些主要的信息填入其中,并以此为线索,组织学生复述或复习课文。虽然他们课上得很轻松,但课前却作了大量的准备。因此,在教课之前,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方法、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是教好阅读课文的基础。

(二)转变观念,鼓励参与

笔者在一所学校听课时,听所在区的教研员说,一节课内学生活动所占用的时间是否超过三分之二,将成为任课教师是否有资格破格晋升职称的一个条件。在另一堂较为成功的公开课上,我们看到教师的任务主要是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一开始,教师先用几分钟时间复习阅读课文,将本节课需要讨论的话题用投影打出来,要求学生分组选择话题作短暂准备。然后,教师便倾听学生的讨论,并检查学生的小组活动,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进行指导,最后对学生的活动作一总结。在整堂课中我们看到教师真正占用的时间不足10分钟。课后评课教师认为如果一堂课任课教师所占用的时间超过三分之一,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虽然时间不是绝对的,但从这里我们看到部分教师已开始抛弃过去在课堂上由教师主导一切,“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模式,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观念的变化导致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学生富于朝气,充满自信,他们有了强烈的参与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勇于表演。教师则从过去的重负中解脱出来,减轻了压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大纲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起指导作用。在阅读方面其指导作用主要在于组织好各种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阅读的各种技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培养自学能力。

(三)重视过程,注意节奏

国内不少学者已就阅读教学的步骤发表文章,并把他们的观点应用于教师培训之中。总的来说,阅读教学可分前、中、后三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所侧重。在“阅读前”的准备阶段,通过各种手段介绍背景知识,同时提出一两个问题以帮助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中”阶段,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阅读,并回答更多的问题,教师作一些必要的解释,并听课文录音,模仿语音语调。在“阅读后”阶段,做一些巩固性的练习,如让学生复述课文,教师就课文内容提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发表对文章中一些观点的看法,提出他们自己的建议,这样使课文与学生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更加充实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整个教学过程,而不仅仅强调结果,同时他们也很重视教学过程中自身角色的变化及节奏的掌握。在课堂教学的每一步,教师的作用和角色都不相同。各册《教师教学用书》的前言部分指出,在介绍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起的是示范表演者的作用;在操练时,则是组织者或指挥;到了练习这一步骤,教师起的是裁判员、监督者、监听者的作用。每一步都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在教学节奏上,一堂课不可能永远让学生处于高度紧张当中,也不应当老是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而是应该有张有弛。在教学媒体上,录音、投影、录像、计算机多媒体也都将进入课堂。不少教师认为,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通过考试的检验,成绩是最重要的,因而忽视了对于方法、手段、过程的考虑,其结果是费时不少,效率不高。因此,在只有短短45分钟的一堂课中,教师如何能把诸多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决定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将会促使他们对阅读教学更多地研究。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高中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篇15:英语阅读教学论文

英语阅读教学论文

摘 要:随着市场对人才英语素养要求的提高,英语教学在中职教育中越来越被重视,这是时代赋予中职教育的责任。而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针对中职学校英语阅读教学进行探讨,有利于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英语阅读;教学;探讨

从目前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际状况要远远低于预期的效果,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为今后学生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笔者结合自身中职学校英语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开展高效的英语阅读谈谈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希望对中职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借鉴。

一、提高阅读的趣味性

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处在这一时期的学生活泼好动,性格张扬,喜欢展示自我,表现自我,为此,我们要抓住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比如,开展英语阅读比赛、情景剧表演、情景对话等等,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语言环境中,让阅读“活”过来,充当人物角色的学生会积极表现自己,主动阅读,变死读书为活读书,和书本进行沟通交流,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动力。我们可以利用课后几分钟或课前几分钟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强化阅读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监督,让学生勤阅读,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阅读学习和小组阅读比赛,让小组之间自由畅谈,培养学生合作竞争的意识,锻炼学生阅读实战能力,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二、重视快速泛读训练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我们要培养学生快速泛读的能力,丰富文化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在阅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文章首尾两段,以及每一段的首尾句,因为这些地方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甚至主题句也会出现在其中。我们要从中找到文章的主题句和主旨句,就要做好总结归纳。比如,文章的主旨句和主题句都会是些概括性比较强的`句子,词汇简单,句式简明,像“but,yet,however”等表示转折的关系,“so,thus,therefore”表示总结归纳,所以,在阅读中我们注意留意“but,yet,however”和“so,thus,therefore”这些关键词,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猜测文章的意思,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想要读懂文章,就要读懂词汇和语法,这是阅读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交际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我们要注意多样化,应用文、议论文、说明文、描写文和叙述文都要有所涉及,避免单一化,开阔学生的眼界。首先要略读文章,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接着分段阅读,寻找每一段的主题句,总结段落大意。然后再细读文章,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逻辑顺序。我们要把阅读技巧运用到英语阅读中去,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深入学习英语知识打好基础,让学生具备竞争能力,适应市场的需求。

四、加强阅读技巧指导

阅读需要多读、多思,这样才能够掌握阅读的精髓,理解并牢记英语知识,“三缄其口”已经成为学生的习惯,因为英语基础较差,所以学生害怕说错而让人笑话,所以不敢开口,这样的阅读效果会事倍功半。因此,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疏导,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了解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因人而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阅读计划,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英语素养。例如,当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单词时,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查字典,而是要做好备注,然后回过头来从上下文寻找答案,联系全文的语境推测这个单词的意思,然后再通过查字典等方式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陌生词汇的印象,锻炼学生猜词义的能力,同时还不会打断阅读思路,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待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有耐心,引导学生寻找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并借机将其放大,培养学生成就感和自信心,让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动力,在掌握阅读技巧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词汇积累量,逐步提高英语能力。

总而言之,我们要从职业教育的要求出发,根据阅读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阅读教学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时瑾。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J]。科协论坛:下半月,(01)。

[2]殷玉珠。浅谈中职英语阅读教学的技巧与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01)。

篇16:偏远地区高一英语教学有效性初探论文

偏远地区高一英语教学有效性初探论文

英语作为高一必修的一门课程,对于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因此,在高一阶段重视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目前偏远地区高一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较低,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较差。作者以在四川省峨边中学支教经历为依托,主要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方面分析了偏远地区高一学生英语学习以及教师英语教学有效性较低的具体表现,并相应地提出一系列有利于提高高一英语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已有许多专家学者针对教学有效性这一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其中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当然,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包括课外活动。这一问题所涉及的对象也不仅仅包括教师,还包括学生。然而,关于偏远地区高一英语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较少。因此,作者结合自身支教经历,对这一问题做了初步探索,并相应地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二、偏远地区高一英语教学有效性较低的具体表现

1.学生学习有效性较低的表现。

(1)英语水平普遍较低,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峨边这样的偏远地区,大多在义务教育阶段对英语的重视度不够,学生英语基础没有打好,因此高一入校新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大多数学生在这一新阶段的开始都有学好英语的决心,也有较大兴趣。但往往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便觉得由于自身已有水平太低,要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较难,加上高中英语较重的学习负担,渐渐丧失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因此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2)目标设置不科学,学习方法不恰当。偏远地区高一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目标空洞、不恰当、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由于学生没有科学地设计自己的学习目标,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导向性以及评价的标准,难以衡量自己学习的有效性,也不清楚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来达成目标。许多学生虽然学习努力,但学习效果不明显,主要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通常是盲目地采取题海战术或抄写背诵而不懂得总结方式方法。

(3)输入输出训练不充分,英语基本技能水平较低。英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是高中生必须充分学习、综合发展的技能,而在高一阶段打好基础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听说训练方面,由于偏远地区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够先进,学生听不到足量且标准的'听力材料,输入训练不足,从而在进行口语表达这项输出性训练时不够标准、缺少参照物。在读写方面,不能依靠信息技术渠道及时获取最新的新闻等阅读材料,阅读面较窄,因此在写作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写作训练的丰富性、有效性也受到多媒体设备缺失的影响,导致训练不够充分,因而学生英语基本技能水平较低,学习效果不佳。

(4)良好语境的严重缺失,影响学生语感的培养。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普遍存在缺乏良好的英语语境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峨边这样的偏远贫困地区显得尤为严重。学生首先因为生活在偏远贫困的地区、客观条件不够优越,其次受到普通话和方言的双重影响,加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也基本没有养成用英语交流的习惯,因而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语感的培养。

2.教师教学有效性较低的表现。

(1)教学理念较为落后,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偏远地区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大,大多数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单向的语法知识及语言点的讲解,课堂较为枯燥,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未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老师的知识传授,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度不高。由此可见,教学有效性较低。

(2)教学目标单一,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课堂上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目标都是以知识型目标为主,过于单一。对于学生英语技能的发展、学习过程的设计、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情感态度的教育不够重视,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

(3)较少进行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一成不变。据了解,偏远地区的教师,特别是老教师,通常是多年来反复使用同一份教学设计。然而真实的课堂是具有变化性的,不会完全按照预先做好的教学设计来进行,而且不同届的高一学生有不同的学情。教师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做过教学反思,进而调整教学设计,以至于教学有效性较低。

三、提高偏远地区高一英语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措施。

(1)巩固基础知识,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过渡。在新生入校之初,可以通过诊断性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从而及时给学生查漏补缺,巩固初中的语音、词汇、语法、句型等基础知识。尤其对于偏远地区学生来说,由于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在开学第一个月可以暂时以复习初中的音标、句子的种类和类型、八大句子成分等内容为主,以高中教材为辅,以旧带新,放慢教学节奏,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初高中学习的“过渡期”,避免拖欠的知识越来越多,影响之后的学习。

(2)鼓励学生多运用英语,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首先,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学好英语的必要性以及在未来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可通过举例等方式呈现英语在现实中的具体运用。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师生的互动,重点突出,精讲易懂,进行趣味性教学。通过创设各种情景,从一开始就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课堂上展现自我、使用英语的机会。对于高一新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多鼓励、少批评,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英语角、英语书法比赛、英语话剧比赛、英语演讲赛、校园英语歌曲大赛等课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课堂知识的巩固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3)指导学生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学会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的英语学习具有明确的方向和衡量的标准。为达成目标,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有效的学习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指导学生如何在课前有效做好预习,在课堂上如何有重点地做笔记,在课后如何整理和规范笔记本、作业本和错题本,使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利用平时所学的各种学习方法灵活解决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增加输入输出训练,锻炼学生英语基本技能。即便客观条件有限,教师也应尽可能地为学生的输入输出训练创造条件。教师应为学生选择恰当的听力材料,充分给学生说英语的机会,精心选择阅读材料,细致讲解写作要领,传授学生各项技能技巧。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各异的活动,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由于高一的课程还不算紧张,可将每次课前五分钟固定为学生做英语值日报告的时间。值日报告可分为三个阶段:报告、记录以及评价。报告者可为单人或多人,内容自选,形式不定,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记录者需要记下报告者展示的关键内容并向全班同学汇报;评价者则需要对报告者和记录者的表现作出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制造一定的英语学习气氛,为上好这一堂课做好准备,也让学生了解到了一些课外的知识,更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水平和综合英语应用能力。

(5)营造英语学习语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从高一的第一堂英语课开始,老师就应尽量使用英语组织教学。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又能创造较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讲英语的欲望和习惯。在课余时间,尽量用英语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英语语境,以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感,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有效性。

2.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发展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将关注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要转变传统的过分重视语法、词汇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在分析课文内容、讲解语言知识点的基础上,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综合运用情境教学法、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方法等方法,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设计。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调整教学设计,使英语教学更加有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等,积极进行探索研究,调整自己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使课堂更加有利学生主动接受新知识、提出新问题,使教学取得更大成效。

四、结论

偏远地区的高一英语,在教和学两方面的有效性均普遍较低,这是一个长期存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对于我国高中学生英语总体水平的提高有重大意义。目前本文作者只是就此做了初探,简要分析了其具体表现、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望教师们,尤其是青年教师,积极支援偏远地区的英语教学,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篇17: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教育工作也在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内容、手段和重点不断的发生着变换。在注重素质教育和多元化教学的今天,教育学生的情感策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最近的新课程改革已经把情感教育作为课程目标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有目的地对受教育的学生施加情感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他们的情绪,从而创设一个开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有利于唤起学生学好各门课程的激情,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一、情感和语言学习的关系

情感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学习者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现代心理学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意志旺盛、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学生的心理潜能会得到高效发挥;反之消极不健康的情感则会使智力活动受到抑制,降低学习效果。首先,语言本身具有情感功能。语言具备沟通情感和促进交往的功能。语言逐渐成为人类信息传输和感情交流的重要媒介,特别是在现代人际交往过程中,情感态度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合适恰当的语言使沟通顺畅,并且达到加深感情和完成沟通意愿的目的。其次,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有重要影响。大量适合的语言输入不等于就可以学得好。特别是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其学习进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一定要通过情感过滤才会变成语言吸入。在语言输入到达习得机制的复杂进程中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二、如何利用有效情感策略促进初中英语教学

(1)建立师生平等关系在教学工作中,师生关系的好坏与否关系到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内容的接纳程度,以教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反映了教师工作者的教育观。怎么看待学生决定着怎么看待学生的学习,正确的态度对于建立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为此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权威意识。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师生关系有很大的作用,热情、公正、开朗的品格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在无意识中促进学生的身心良性发展。要成为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教师不仅要具有一般公民的良好品质,而且还要具备教师职业所必须的优良品质。

(2)适当的情感交往,培养共同语言人们通过人际交往建立起适当的社会关系,而这些社会关系会起到促进或抑制人自身发展的作用,也会成为人际交往的动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往也是师生心理的双向交流,课堂是他们交流活动的主要阵地,深沉、和谐、持久的师生情感是良好课堂气氛形成的条件。为了更好地形成课堂交流和默契,师生之间可以建立适当的私人空间,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参加学生的课外活动,和他们建立私人关系的纽带,学生通常非常看重教师参加他们的活动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网络日志或空间,提供和学生的交流平台,彼此之间的畅所欲言可以充分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大大增进情感的交往。

(3)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习兴趣良好的英语教育环境与适当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情感起积极促进的作用。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的各种有效做法、方法和形式。可以采取在教室内设置英语墙报、英语天地、英语角的方法,还可以课堂上运用实物、挂图或PPT等手段,或者开办英语专题英语晚会、演讲比赛等趣味的课外活动,从而营造有利于学习外语的氛围,还要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课堂内外都用英语进行会话。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的深入,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教师则要认真钻研教材并且不断探索。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幻灯机、投影仪等现代化多媒体设备。鲜明生动的英语教学活动,教师应善于归纳和总结课程要点,再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和身体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原本单调的课本知识升华为真实、有趣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引导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已经成为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首先,教师在授课之前应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并明确学习的具体目的、任务和要求。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对课程学习有相应的准备。其次,可创设相应的问题情景,然后在正式的讲解内容之前提出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思考。第三,运用学习结果的反馈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绩和状况,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然后根据学习成果适时表扬与批评,只是要讲究方式并且采用巧妙的办法,就可以适当地把鼓励和批评结合在一起运用。在表扬的同时也要指出其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而在批评时又要肯定其成绩和进步,这样才会得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结束语

英语教学应该把情感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放在首位。师生之间的情感对英语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情感氛围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帮助学生增强信心,勇于面对社会压力,善于与人相处,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18:英语读音规则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元音字母 读 音 例 词

a 在开音节中 [ei] name plane Jane baby cake

在闭音节中 [] bag dad hat map black back

e 在开音节中 [i:] he these me Chinese

在闭音节中 [e] bed let pen desk yes egg

i 在开音节中 [ai] bike fly drive time nice kite

在闭音节中 [i] fish big drink sit milk swim

o 在开音节中 [ u] those close go hoe home no

在闭音节中 [] clock not box shop sock

u 在开音节中 [ju:] student excuse duty Tuesday

在闭音节中 [] bus cup jump much lunch

永嘉新航线培训学校辅导材料

英语读音规则

一,元音字母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注:在开音节中,元音字母u在辅音字母j l r s后面时读[u:]音,例如:June blue ruler super

二,元音字母在非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元音字母 读 音 例 词

a [] China another woman breakfast

[i] orange comrade village cabbage

e [] hundred student open weekend

[i] chicken pocket begin children

i []/ [i] holiday beautiful family animal

[ai] exercise satellite

o [] second tonight somebody welcome

[ u] also zero photo

u [] autumn diffcult

[ju:] popular congratulation January

注:动词中的a如果处在开音节位置,a读[ei]音,例如:operate

u处在开音节位置,又在辅音字母j l r s后面时,读[u(:)]音,例如:July influence February issue

三,元音字母在重读音节中的特殊读音

元音字母 读 音 例 词

a在[w]音后面 [] want what watch wash quality

a在f n sk ph sp ss st th前 [a:] after plant graph ask grasp glass fast father

i在-nd -ld和gh前 [ai] find child light high

o在-st -ld前

o在m n v th前 [ u] most postcard old cold

[] come monkey love mother

四,-r音节元音字组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r音节 读 音 例 词

Ar [a:] car farm dark sharpener

ar在[w]音后面 [:] warm quarter towards

Er/ir /ur [:] certainly bird Thursday

Or [:] forty morning short

Or [w]音后面 [:] word worker worse

注:辅音字母r双写时,前面的元音字母不能与r构成-r音节,而是按重读闭音节的拼读规则发音.例如: carry sorry hurry

-r音节在非重读音节中通常读[]音,例如:dollar teacher martyr forget Saturday

五,-re音节元音字组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re音节 读 音 例 词

are [ε] care dare hare

ere [i] here mere

ire [ai] fire hire wire

ore [:] more score before

ure [ju:] pure cure

注:1.are ere ire ore很少出现在非重读音节中,ure在非重读音节中读[]音,例如:picture pleasure

六,元音字组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元音字组 读 音 例 词 特例

ai/ay [ei] afraid rain wait day play

air [ai] here mere

al [] small ball talk wall all half calm [a:]

al在f m前 [:l] always also salt almost bald

au/aw [:] autumn daughter draw

ea [i:] teach easy cheap please break great[ei]

[e] heavy bread sweater weather

ear [i] hear dear near clear year

[ε] bear pear wear

[:] earth learn early

ee [i:] jeep week green three

eer [i] pioneer deer beer

ei/ey [ei] eight neighbour they

[i:] either key

eu/ew [ju:] new few newspaper

eu/ew在 jlrs后 [u:] flew brew

ie/ei [i:] piece field receive

oa [ u] coat Joan boat goal

oar/oor [:] roar board door floor

oi/oy [i] noise point boy toilet

oo [u:] broom food tooth school

[u] book look cook foot good

ou/ow [au] flower house count down

[ u] know row throw though

[] young country enough

[u:] group you soup

our [:] course your four

[au] our hour ours

ui [u:] juice fruit suit

七、辅音字母及辅音字母组合的读音

字母及字母组合 读 音 例 词

b [b] bike bus bag

[/](不读音) bomb tomb

c [k] cake picture coat music

c在e前或在i/y前 [s] face decide cinema

ch [t] much chick rich teacher

[k] school headache chemistry

[] machine

-ck [k] cock pocket black knock

d [d] doctor bread hand day

-dge [d] bridge fridge

dr- [dr] children driver drink

f [f] five four breakfast

g [g] bag gardon go

g在e i/y前 [d] orange large German

gh [f] cough enough

[/](不读音) light daughter high

g u- -gue [g] guess league dialogue

h

[h] hot head house hand

[/](不读音) hour honest

j [d] jeep jar joke join July

k [k] kind bike skate make week

kn- [n] knife know knock

l [l] life milk school tall

m [m] monkey come

-mn [m] autumn column

n [n] not shine ten note

n在[k] [g]音前 [] uncle thank hungry

-ng [] morning young wrong

p [p] paper plane pig ship pen

ph [f] elephant photo telephone

q [k] Iraq

qu- [kw] quality quite

r [r] red rubber ruler

s在词首或清辅音前 [s] sit sleep desk

s元音字母间或浊辅音前 [z] music husband

sc- [sk] scarlet

[s] muscle science

sh [] she fish shirt wash

t在通常情况下

t在弱读字母ia ie io前 [t]

[] ten letter meet

patient nation

tch [t] watch match

th在通常情况下 [θ] thin thirty method

th在冠词代词介词连词中 [] the these with than

th在词尾-the -ther中 [] clothe father weather

tr- [tr] tree train country truck

v [v] very voice love leave

w [w] week win wake sweet wait

[/](不读音) answer two

wh--在字母o前 [h] who whose whole

wh [w] what when white why

X [ks] box text exercise

x在重读元音前 [gz] examle exist exact

wr- [r] write

y- [j] yes yard yellow young

z [z] puzzle zero zoo

重读音节 单词中读音特别响亮的音节.用音标标记双音节,多音节词的读音时,应使用重读符号.单音节词多数是重读音节,标记读音时不需要使用重读符号.

开音节

①绝对开音节:单个元音字母后面没有辅字组的重读音节.例如:no blue ba-by stu-dent se-cret.

②相对开音节:单个元音字母后面加单个辅音字母,再加一个不发音字母e构成的重读音节.例如:name these bike home ex-cuse.

闭音节 单个元音字母后面有辅字组(r w y 除外)且以辅字组结尾的重读音节.例如:bag egg fish not cup

多音节词重读规则 多音节词通常在倒数第三个音节重读.

例如: el-e-phant con-grat-u- la-tion

词尾有-ic或-tion,-sion的词,在-ic或-sion,-tion前的一个音节上重读.例如:scien tific im pression nation

篇19:高考英语复习方法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复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而且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与提高,也可弥补知识的缺陷,使基本技能进一步熟练。为了有效地进行复习,我们必须明确复习的任务,复习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复习前的准备,如何制作复习笔记。复习是为了解决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问题,因此要抓紧平时的学习,要做点综合性的习题,这是搞好复习的基础。

复习的任务:

复习究竟为了什么呢?不少学生认为;复习就是为了考试。只在临考前才进行复习;有的学生认为,复习就是简单的重复。因此,他们在复习时很少开动脑筋,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我们说,复习的任务大致有三项;

(1)强化记忆,使学习的成果牢固地贮存在大脑里,以便随时取用。有些学生总抱怨自己记性太坏,学过的知识,到了该用的时候却想不起来了。对学习丧失信心;有些学生则认为,学过的东西反正要忘,早记没用,寄希望于考前突击,但由于临考前要记的内容太多了。又记不过来,感到很烦恼。

(2)查漏补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影响学习的因素很多,在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很难保证各种因素都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完整的知识学下来,难免出现漏洞和缺欠,通过复习,自己检查出来后就可以及时补上。凡是抓紧复习的学生。学习中的漏洞和缺欠,都及时地得到了补足,很少在学习上“欠债”。因此,他们的知识总是比较完整的。

(3)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有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这里所说的“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就是指系统化的知识。可以说。形成系统化的知识这正是复习的中心任务。

一个学生,通过平时分科、分章、分节的学习,可以说基本上完成了对各种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任务。通过复习时的全面回顾,查漏补缺,又保证了知识的完整性。这时,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没有完成,复习的中心任务也没有完成,还需把已学知识系统化起来。 这时通过复习,把长期学习的各部分知识有机地“组装”起来,或者说,将学过的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透彻理解。这个复习时的加工整理过程,一定要遵循思维的规律,采用基本的恩维方法(如:分析综合、比较归类、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来进行,直到掌握了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完成了知识系统化的任务为止。所谓融会贯通,编织知识之网也就是这个意思。古人所说“温故知新”,就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这个新的理解和体会,主要指形成系统化的知识。

应注意的问题:

(1)复习要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来进行。复习时,首先要确定复习的中心内容,这个中心内容要按照知识的体系来确定。例如,高二学完了全部力学,计划对力学部分进行一次复习,那么复习就要围绕力学这个中心来进行。首先,要熟悉初高中涉及力学的各章节中有关力学的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开动脑筋,巩固力学知识,并且完成力学知识系统化的复习任务。

在复习时,从内容上来说,尽量选择与讲新课关系最密切的内容来复习。这样,不仅完成了复习任务;而且可以推动新课的学习;另外,每次复习的内容不要太多,要适当,要注意文理交替,也就是尽量不把内容相近的科目放在一起复习。

(2)要有集中的时间和安静的环境。请伯纳在其剧本《华论夫人的职业》中写道;“人们一向将自己的一切归咎于环境,而我并不迷信环境的作用。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的人总是奋力寻找他们所需要的环境;如果他们未能找到这种环境,他们也会自己创造环境。”复习时,要加工处理较多的知识,要看、要想、要写、要查资料、要设计系统表、比较表;等等,是比较费时间的脑力劳动。因此,需要一个比较集中的时间和不受于抗的安静环境,否则,就会因为时间和环境的问题打断正常复习的思路,影响复习的效果。平时找个比较集中的时间很困难,可以采用把分散的时间集中起来使用的办法。例如,为了复习“力学”。可以把每天完成了当天学习任务后所余下的时间,用来复习力学,坚持一个月,就会收到明显的学习效益。

复习前的准备

复习的中心内容确定后,就要利用平时的零星时间,把与这中心内容有关的书本。笔记、作业、试卷和参考书等一一准备好。这样,在复习的时间里就可以专心于思考了。有的学生计划星期日抽出半天复习“光学”,到了星期日先翻找有关光学的学习资料(过去的书、作业、卷子、笔记,等等)就花去了一半的时间。由于找材料弄得心烦意乱,情绪被影响,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制作复习笔记

在复习时,通过艰苦的思考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知识,应当珍惜这个学习成果,及时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备今后使用。有了复习笔记,就可以使今后的复习保持连续性,不必一次次简单重复了;有了复习笔记,可以促进知识由繁而来向少而精的转化;有了复习笔记,时常看看,可以起到提纲挈领,强化记忆的作用。

会学习的学生,一般都很重视做复习笔记,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终于把厚厚的一本书变成了薄薄的几页纸,而这几页纸上记录的正是“编织成的知识之网”。复习笔记是自己劳动的结晶、知识的精华。一定要妥善保管好,备考时用起来,可以使自己迅速回到曾到达过的最高认识水平,使自己迅速地抓住知识的全局、重点、难点、内在联系.

要抓紧平时的学习

复习的最重要任务是解决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问题。要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抽象、概括,从而完成知识系统化的工作。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细胞,本来想通过复习用思维的细胞组成一个思维的有机体,或者说,把概念组成一个概念体系,形成基本的理论。如果平时不抓紧学习,复习时一下子就会陷入到对一个个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名为复习,实为补课了,使复习的进展极慢。可以说,平时学习是准备原材料的过程,而复习是组装知识大厦的过程。平时不备料,“知识大厦”在复习时就建立不起来。 可见,抓紧平时的学习是搞好复习的基础,复习是平时学习的深入和继续。二者不可分割。

要做点综合性的习题目的是检查复习的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选什么题呢?要围绕复习的中心来选题,重点是做点综合性的习题。综合题类型要和复习时所涉及的知识范围相一致,做综合题来进一步推动知识完整化和系统化的认识过程,也培养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复习方法:

复习的方法与技巧

自我再现法

自我再现法是独自再现原识记材料的方法。其目的一是检验记忆的准确性,纠正记忆错误;二是通过复现来巩固记忆。运用自我再现法时,最好能将原识记材料放在身边,以便随时对照检查。常用的自我再现法有如下几种;

1、自我口述法

自我口述法是运用口头复述的方法,根据复习任务把识记材料的主要意思?***隼础J褂每谑龇ǎ一定要及时对照,及时纠正复述错误。较长材料可分段口述。若能使用录音机,则可以先把口述内容录下来.然后对照识记材料放录音,在错的地方或遗漏的地方做个记号,接下来再重点识记这些部分。我们平时背诗歌,背回诀,复述故事等都是运用口述法。运用此法可以调动听觉参与复习,效果较好?

2、自我笔录法

自我笔录法是用笔把自己回忆起来的识记材料记录下来.然后再和原识记材料相互对照以纠正错误记忆的方法。

我们平时默写单词、佳句,公式、定理等都是自我笔录。运用此法手动眼看,可以同时调动运动觉和视觉参与记忆。必要时,我们还可以和口述结合,效果会更佳。

3、自我默忆法

自我默忆法是一种只在大脑中进行回忆的方法。例如,我们学过一篇课文,课后我们就可以在脑子里回想一下,这将课文的中心是什么?结构和修辞手法有何特点?有哪些生词?如果不能回忆,则立刻翻书看笔记,或者问问老师同学。

尽管这种方法不能使听觉、视觉和运动觉参与回忆,但它却有几个显著优点:

①具有灵活性。不象口述和笔录那样要受到场所和工具的限制。课间休息,散步途中,躺在床上都可以进行默记。

②内容广。人的记忆中.有大量的表象储存,如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等。这些表象用口述和笔录的方法却很难做到,而运用默忆法。就可以在脑海浮现这些表象。例如,学过地理,我们可以在脑子里浮现一幅地图,各国的地理位置、形状、以及矿产分布和气候类型等一起展现在脑海之中。

③速度快。人们在运用表象和内部言语进行联想回忆时,要比出声口述和笔录快得多。人们说话的速度每分钟150个单词就是极限。超过这个极限,语言就变得不可理解。书写速度的冠军每分钟写575个字母(约合207年个词),而运用内部表象的整篇浮现法,速度要快几倍。而且默忆法还很容易直接把握重点、难点。

4、自我测验法

这是一种自我回答的方法,自拟题目。然后自己作答。可以口答、笔答,也可以心答。因而也可以说是这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自我测验法拟定的题目往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标具体,题型多变,方式灵活,因而增强了复习兴趣。但这种方法.侧重于点。而忽略了面,最好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再针对重点难点有选择地运用此法。

阅读和回忆相结合的方法

用单调的机械的阅读来复习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材料尚未完全记住以前就积极地试图回忆,回忆不起来再阅读。这就是阅读和回忆相结合的复习方法。

有一个识记课文的试验,一种是连续四次进行识记,一种是阅读二次、回忆二次。在识记一小时后测定的保持量,两者分别是52%和75%,一天后测定的保持量分别是3O%和78%,十天后测定的保持量,又分别为25%和75%。这说明阅读和回忆相结合的效果要比连续阅读好得多。

阅读和回忆在一定学习时间中所占的比重对记忆效果影响也很大。心理学家盖兹曾做了一个实验,要求被试识记无意义音节和传记文章,各用9分钟,其中一部分时间用于试图记忆。诵读和回忆时间分配不同,记忆成绩有显著差异。结果如下:

时间分配 16无意义音节% 5段传记文%

立刻回忆 4小时后回忆 立刻回忆 4小时后回忆

全部时间诵读 35 15 35 16

1/5用于回忆 50 26 37 19

2/5用于回忆 54 28 41 25

3/5用于回忆 57 37 42 26

4/5用于回忆 74 48 42 26

盖兹在总结中认为,时间分配的最好比例是80%的时间用于试图国记,20%的时间用于阅读。了解了这一规律。我们在复习中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分配学习时间,争取最佳效果。

总结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般都是多学科并进,每天学的各学科知识都很零散,因此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要进行一次总结。每一节、每一章、每个单元、每门学科学完后都要进行不同层次的总结。常用的方法有:

1.系统化

所谓系统化,这里是指把零散的知识有条理地组织起来的方法。系统化的具体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采用整体综合法,把在课堂分割讲授的各部分综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综合并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有机地结合。我们要弄清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各部分如何统一于一个整体并在整体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我们还可以分别采取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方法,把一些材料联系起来。我们可以采取纵向法搞清一个事物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比如社会发展史,生物进化史,小说发展史,诗歌发展史;计算机发展史等。我们也可以采用横向法来比较同类事物之间的异同,比如日本和美国的地理工业特点的比较,辛弃疾和陆游诗歌风格特点的比较,英语同义词比较等。总之,通过系统化的方法能使我们对学过的材料有系统的了解,能把握住其脉络与精髓,在运用时就能得心应手。

2.抓要点

在总结过程中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抓要点。所谓要点就是指重点和难点。我们学习的教材都是经过精选和精心安排的,每一章都有一些需要掌握的基本点,如新概念、新定理、新的写作手法等,对此我们要特别注意。至于难点,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在复习时;一旦发现了不懂的地方,要立刻记下来,或查阅词典、参考书、笔记,或请教师友。

练习法

练习的方法又分为单项练习和综合练习两类。

1、单项练习法

单项统习法是专门复习某一内容的方法。比如词汇练习,就是专门以词汇的拼写、读音。含义为练习内容的。英语时态练习,就是以动词在不同时态下的变形为主要练习内容的。这种练习方法可以使某项内容得到专门的集中训练,从而达到熟练化的程度。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内容,或比较复杂的操作技能,难以一下子掌握,这就要把它们分解成一个个部分,单独地加以训练,熟练后再把它们综合衔接起来。

2、综合练习法

综合练习是同时运用多种知识的复习方法。在综合练习中,知识不再是分散零碎的,新旧知识结合一体,因而需要融会贯通。比如有一历史习题要求“综述秦末农民起义”,这就需要对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结局,以及农民起义的纲领口号、组织情况等进行综合叙述。语文中的作文也是一种高度综合的练习,是人的生活知识,理论知识、词汇、语法、修辞、思想观点、写作风格的综合体现。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最好能把单项练习和综合练习结合起来,互相补充,从而使我们既熟练而又灵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实验法

在复习中运用的实验法,是一种使理论直观化的方法。运用实验法不仅能加深我们对理论知识的直观印象和理解,而且实验操作程序本身也是需要我们学习掌握的内容。

在复习中,如果有条件,我们可以重做实验。如果没有条件,我们则可以采取想象实验法。想象实验法,就是把我们以前做过的实验过程在我们脑海中重演的方法。我们可以先想象有哪些实验器具,做哪些实验准备,有哪些注意事项,然后再想象一步步的实验过程以及出现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在想象实验中,我们脑中要尽量浮现出一幅幅画面,使自己有一种重临其境的真实感觉。在想象过程中也可以用画简图的方法辅助想象。

课外阅读法

这里的课外阅读是指阅读那些与所学知识有关的融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通俗读物。在课外阅读时,我们学过的一些知识以新的形式重现在我们面前,在新的联系中加深了我们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巩固。但是,这种方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把它和系统的复习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实践法

实践既能丰富知识,又能巩固记忆。夸美纽斯曾建议人们“经常通过实践去把知识固定在记忆里面”。这里说的实践法就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复习方法。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在是建立在少量的具体直观及语言直观的基础上的,平时做的练习也都是一些典型化的题目,因而只有在生动、具体、复杂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使概括性的知识具体化,便感性基础不断丰富充实,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和掌握。例如,学过生物知识,可以去做一些采集制作标本的活动;学过外语,可以进行一些翻译和实际会话活动;学过无线电,可以试着安装收音机、电视机等。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复杂的、意想不到的难题。需要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多种知识才能解决,也只有通过实践,我们学过的书本知识才不会成为空洞的教条。

趣味复习法

趣味复习法是一种带有娱乐性的复习方法。它把单调枯燥的复习变为生动有趣的活动,因而能收到较好的复习效果。常用的趣味复习法有如下几种;

1.游戏法

具体的游戏法是很多的,如猜谜语、对对联、联成语、解趣题、做趣味实验等。

2.节目法

这里是指和学习有关的文娱节目,比如诗歌朗诵,根据课文改编的话剧和绘制的幻灯片,以及英语短剧和英语歌曲等。

竞赛法

竞赛法是具有比赛性质的复习方法。它往往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形成短时强烈动机,使人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从而收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竞赛的类型通常有学科知识竞赛,象地理知识竞赛、历史知识竞赛等;综合性知识竞赛,象文科知识竞赛、理科知识竞赛、文理知识大赛等。此外还有一些操作技能竞赛.

互助复习法

互助复习法是指几个同学在一个学习小组里互相用助,共同提高的复习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主讲法

这种方法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某个同学在某一学科有专长,或对某个问题理解较深透,就可以采取主讲法,由他来主讲,以使大家都能从中得到启示。还有一种方法是每个人都可以利用主讲的机会来复述识记材料,或阐述自己的观点.根据讲述的情况,进行自我判断和自我反馈,同时也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纠正错误。

2.讨论法

讨论法就是针对某些重点、难点,大家集思广益,从而加深理解或解除疑难的方法。

讨论应在每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这样讨论才能深入,才能集中每个人的独到见解而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

3.相互问答法

每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因而在互相提问时涉及面广,有许多问题可能是自己所忽略的,也可能是理解肤浅的,这样在相互问答中就可以得到补充和提高,在回答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课后复习法

在低年级,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作业多时,自习课纪律就好;作业少时,自习课纪律就不好。当老师批评学生不抓紧时间学习时,有的学生还会理直气壮地说;我作业做完了。这现象说明;有相当一批学生认为,做作业是课后唯一的学习任务。

实际上,按照学习的正常程序,放学后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复习当天的学习内容。虽然做作业也具有复习的意义,但是最好还是在做作业前,认真地进行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可以考虑做四件事;尝试回忆、看教科书、整理笔记和看参考书。

1.尝试回忆

就是不看书,独立地把老师讲的内容回想一遍的过程。这是自己考自己,逼着自己专心致志去动脑筋的方法。人坐在椅子上或在院子里散步,表面很平静,可头脑中却十分活跃。有人把这叫“过电影”,即在头脑中把上课的每一个关键问题“放映一遍”;有人把这比喻为“反刍”,就象老黄牛那样,在休息时使食物重回口腔,细细地加以咀嚼。

由于尝试回忆前,经过了预习和听讲,所以完全具备了回忆的可能性。

尝试回忆有四点好处:

(1)可以检查当天听讲的效果。如果自己能回忆出全部或大部分内容,就可以证明自己的预习和上课是有收获的,效果是好的。从而增强了认真预习和专心上课的信心。如果相反,就应当及时寻找原因,改进预习和听讲。例如,学了高一物理的第二章《力物体的平衡》的第一部分以后,在课后尝试回忆时。可以顺利地回忆出;力的定义;力作用效果的体现;测量力大小的单位;矢量和标量的区别;力的表示法和力的分类。这说明学习的效果不错。有的只能回忆出其中的一部分内容,那就应当分析一下原因了。 回忆时,可以边回忆过对照书;也可以回忆后看书。为了使回忆专心,也可以在草稿纸上把回忆的主要内容写出来。

(2)可以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因为尝试回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具有专心和开动脑筋两个特点。学过的知识,只要尝试回忆一遍就会巩固强化一次。不少学生用自己亲身的实践,认识到尝试回忆是加强记忆能力的好办法。

(3)提高看书和整理笔记的积极性和目的性。有一个学生讲:“通过回忆,把老师课上讲的在脑子里复述一遍.要求是不看书和笔记,记住的恰好是你已经懂得的部分,没记住就证明你没有掌握好。”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不理解的知识,往往忘起来最快。可以说,尝试回忆是学习成果的无声表达。每次尝试回忆后,如果有一部分想不起来,自然会很着急地去看书、翻笔记,这样,通过尝试回忆提高了看书和整理笔记的积极性,并会自觉地把忘记的部分作为重点来看,从而使看书、整理笔记有了明确的目的。对于一个善于总结的学生来讲,尝试回忆还会促使他寻找具体原因,来与遗忘作斗争。

(4)培养了爱动脑筋的习惯。课后直接看书当然要比尝试回忆省事,但不能留下深刻印象,效果往往不好。而尝试回忆,要追寻思索的过程,要概括上课的主要内容,一旦想不起来,还要千方百计地寻找回忆的线索,很费脑筋。一个经常回忆的学生,不仅记忆力大增,而且养成了好动脑筋的习惯。有的学生,也抓课后复习。复习的方法是;拿起书,象看小说似地从头到尾着一遍。看书时,好象挺明白,也好象全记得。但是一放下书,真要用时,看的内容又忘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这种课后复习方法没有充分调动起自己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开动脑筋。为什么有的学生在课后复习时,一面看书一面打瞌睡呢?原因之一是采取了这种消极的复习方法。

2.看教科书

尝试回忆后,应该从头至尾、逐字逐句地去看书。因为看的是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概念和最基础的知识,绝对不能马虎。要看看、想想、再看看……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思考时也可以使眼睛得到适当休息。当然,由于这时看书已不是初次,是在预习、上课和回忆的基础上进行的,应当是全面过目,有重点的看和思考。对于已经理解和记住的部分,不用再花很多时间,要把时间花在回忆时想不起来、记不清楚、印象模糊的部分。 在看书时,可用彩色笔把书上的重点部分、新的概念、容易忽略的部分,勾划一下。在书的四周空白处,可以记上一些自己的简要体会,高度概括课文内容的语言,有利于记忆的、带提示性的只言片语,以便再查阅时,从这些批注中迅速地得到启示,回忆起书中的关键内容。例如,生物书中新概念很多。为了查找方便,在看书时,把第一次出现的新概念写在书四周的空白处。在看书时,边看、边理解、边动手,这对于今后复习会大有好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又成了“词典”,可随时查找,十分方便。有的学生平时不认真看教科书;也不注意对教科书进行“加工”,往往到了考前,为了查找一个新概念,急得满头大汗,你这时再看他的书,不是勾划的太多就是从未处理过,难怪无处可寻了。

3.整理笔记

笔记本不应当仅仅成为上课的记录本。录音带式的笔记,不见得是一份好笔记。应当把笔记变成一份经过提炼加工的适合自己用的复习材料。

整理笔记是把知识深化、简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带有浓厚的个人特点,是未来特别游泳的个人复习材料,要妥善保存。

4.看参考书

可以在课后复习时进行,也可以在做完作业后或阶段复习时进行.办法是围绕老师讲的中心内容去看参考的有关内容. 看参考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选好参考书;其次,要先看教科书,在对知识基本理解后,再去看参考书.第三,围绕中心问题看参考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工作计划

语境、语境设置与中学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多媒体英语教学的感受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再谈中学英语教学的问题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九年级英语教学论文

高职英语教学论文

浅谈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整理1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浅谈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