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内经》作息之道(共含3篇),欢迎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蝶恋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内经》作息之道
古有成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出,阳兴以劳作;日落,阳敛而人息。言语虽朴素,寓理却深远。人与天地相参、日月相应,古人顺天之道,应时之序,养长收藏,皆以「阳」这一生命元能收放为作息逆顺,故能避祸远害,以趋长生。这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思想。
《素问·上古天真论》:「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不论是上古真人、中古至人,还是圣人贤人,其益寿命尽天年的秘决,尽在「阴阳」二字。法于阴阳、和于阴阳、逆从阴阳,知「阴阳」,大道毕也。
《黄帝内经》将「阴阳」放在卷首开篇,可见其提纲契领之目的。以阳引阴,以阴辐阳,《内经》反复阐发「阴阳」之大义,可以说,整部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医学,就是一部「阳」的学问,领悟和把握「阳」的精神,就能「瑧于寿域」了。
「阳」究竟为何物?古人何以崇「阳」如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灵枢·根结》:「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偶奇多少。」以我们身边最浅近的例子来说,昼为阳,夜为阴;动为阳,静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等。阳为阴之根,阴为阳之母,阳主外主长,阴主内主杀,彼此表里,互为消长。「古之人,能长寿,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个「德」,不是后世所谓「德行之德」,而是遵天地自然法则,即顺从阴阳、调于四时、恬淡虚无之天德。持此天德,人无殃咎。中国医学源流在《内经》,《内经》精菁在篇首。熟知阴阳,领悟天真,仅此一章,已至道也。
阴阳,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四时之中,春秋为阳,秋冬为阴;一日之中,旦午为阳,晡夜为阴。四时养阳,我已在前文《立春说「阳」》中说明,这里只谈一日之养阳。《灵枢·卫气行》:「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子午卯酉这四个时辰为一日最重要四个节点,尤以子午为最。子为半夜11点至翌日凌晨1点,午为中午11点至13点。阳气子时生发,至午时最盛;重阳必阴,故午时一阴生。阴至夜半子时盛极,阴极则一阳生。天地人间,子午来复。阴阳生发之时,困乏入眠就是人身的自然感应,人体机能在这两个时点中以睡眠的方式自我调适修复。所以子午之时,万物皆定,人亦该休息了。这就是我们日常起居中,法于阴阳、从于阴阳的最直观的例子。
然而,社会衍繁,人欲骋乱,远天道而逆阴阳,不知调适,不知持满。「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逆乱阴阳纲常而无有节制,就是自伐性命。身体早衰,疾病从生,不亦宜耶。
尤其近代科学兴起,千万年积累验符的中国传统医学智慧被湮没,且因其「不科学」而被抛弃。科学恃之自得的器物论,使它对「阴阳」、「气机」这类中医核心思想无从着手,更谈不上验证,只鳞片羽,淆乱是非。比如,对待生活中最需要的.睡眠这一问题,中国医学的「阴阳顺逆」论,道理如前,身体在子午必须进入休息状态,而近代科学信誓旦旦地指称,人一天只需睡满八小时就够了,不在意入睡节点。我们可以已为例,若夜作而昼息,即既使白天睡足十二个小时,人亦倍觉困乏昏蒙,精力不支,但若在晚上子时前后安定休息,即使睡眠三五小时,翌日亦精力丰沛,耳聪目明。一逆一顺,效验大彰。
城市竞争压力大,工作生活节奏快,很多人享受不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从容优裕。他们亦知身体健康之珍贵,遂拿着「科学指南」,一天中只要运动多少量多少小时即可,而不论运动时间。于是,下班,或下课的晚上,甚至深夜,公园、操场等空旷场所,都有跑步压杠等大活动量的「健身一族」。活动量有了,汗亦出了,但无助健康。不仅如此,经常夜里大活动量的人,更容易暴生意外。何以如此?「指南」没有告诉你活动的时辰节点。前面说过,昼为阳,夜为阴;动为阳,静为夜。以阳从阳,以阴顺阴,才是正确的养生保健方式。即大活动量应在白天,尤其午前。午后阴生,人就要逐渐静定下来,至亥子时入睡。这才符合天道自然法则。惜科学未能解释并对此给出正确指导,殆误苍生。
福祸疾速,验之眉睫。颠倒阴阳,以逆为顺,以妄为常,焉有不死之理?观上述壮年猝死新闻,亡人已矣,生者岂可不戒慎乎。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惟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唐李贺《苦昼短》感慨岁月飞逝人生短暂。然,若识得黄地青天(阴阳),顺适月寒(阴)日暖(阳),人生亦有南山老人星可拜矣。
拓展阅读:【内经】丨何谓五十营?
营是运行的意思,五十营就是指经脉之气在人体内的运行,一昼夜共运行五十度(即五十周),由于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所以营气与卫气的运行途径不同。营气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循行,即从手太阴出,经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督脉、任脉,复注于手太阴。卫气则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由足太阳、手太阳、足少阳。手少阳、足阳明、手阳明、入足少阴肾经,然后向上会合于目,阳尽于阴,则阴受气,由足少阴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注于肾。营卫运行途,径虽然不同,但各于昼行二十五周,夜行二十五周之后,营气与卫气在夜半要会合一次,故称:“五十而复大会”。《灵枢·五十营篇》还结合天体的运行情况,计算经脉之气在人体内的运行次数、长度、时间及与呼吸的关系。
内经养藏之道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闭藏:就是封闭、收藏。
人体膻中穴旁边有两个穴位,一是神封穴,二是神藏穴;就是闭藏心神的地方,俗称心口窝。这二个穴位是不能扎针的,只能按揉,当人怒气无地方发泄时,可以揉捏这二个穴位,防止怒气郁结。
地坼:地冻裂开。
此时就要保护好自己身上可怜的阳气,早睡晚起,见到日光再起床。将自己的心神隐匿起来。
若有私意:冬季是关爱,照顾自己的季节。人如果没有自爱之心,就不可能关爱他人。
若己有得:要总结自己这一年的所得、所失。
冬天要做好保暖工作,使精气不能通过皮肤泄散出去。冬天时,五脏六腑变暖,皮肤变凉,这和夏天刚好相反。受寒是从精气外泄开始的,当神气外泄,人就要冻死。这就叫使气亟夺。
冬泳、洗冷水澡明显违反了养藏之道,虽然可以做到好多年不感冒,但这样问题更严重,寒气被闭藏在全身的经络穴位之中,以后一旦爆发,后果很严重。内经认为,老年斑就是经络里的寒气在皮肤上的外在表现。但也有少数人的体质与常人不同,他们可以适应冷水,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就冬泳、冷水澡一直洗到去世,活了一百多岁。这有点象南极、北极的动物,以及植物界的松柏,万物类象,就是如此。
万物类象:一天也可以有一年四季,早晨太阳出来是春天,中午是夏天,夕阳时分是深秋,夜晚是冬天。
违反冬天养藏之道,就会漏精,女子的白带就会过多,到春天就表现为痿症和厥症。自己应当生而不能生,同时享受春天的生之气,也会减少。
冬主咸,肉就是性主咸。咸可与辛辣调和。
自然界中冰存在于冬天,所以冬天内火旺的人,可以吃冰棍进行调和,中医强调要按四时进行进补、调养。
内经讲的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五味要适应四时,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养生之道,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相同的地方。内经就没有讲过气功,讲的是通过呼吸以及四时五味的补益来养气;气功是后来武术家的发明,讲的是用气来增强自己的发力。明显,这样的做法,内经是反对的,元气用来发力外泄,是逆天之道。内经也提倡练气,但目的是为了养气,华佗的五禽戏就是如此。
拓展阅读:内经春天的养生之道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发陈:春天是万物复苏、发芽、生长的季节,同时春天还会勾发陈年旧病,此时过往季节没有注意保养的病因也会同时爆发。春天适宜吃豆芽以及刚上市的绿色蔬菜,对护肝有良效。
天地俱生:天的精气开始产生并下降,地气也开始蒸腾向上。古人讲究接地气,春天就应该开始,为了接地气,所以古人只修平房。
夜:要注意与宵的不同。夜是指上、下弦月或无月的晚上;宵是满月或有月亮之晚上。夜卧指的是晚睡。
广步:大步。古人的步,相当于今天的走;古人的走,相当于今天的跑;古人的跑,是用奔来表达的。
被发缓形:被同披。古代认为头发是心神的外在表现,故称三千烦恼丝。古代在成人的时候要束发、戴冠,是说要将自由的心神约束起来,是为大人。内经以为,春天要早起,在自己的庭园将头发散开,自由放松地大步走,此时要穿宽松的衣服,使人与自然万物一样能舒展开。
志:过去的记忆,将来的期盼。
要将过去不好的心情抛弃,体会万物的生长之意,重新规划新的一年的发展心愿。万物生长的季节,不宜杀生,要体会万物重新轮回生长循环的道理,过去的丰收与不丰收,对与错都不要计较,只能给予忘却与鼓励。这就是春节,长辈要给晚辈发红包的来历,也是古代秋后算帐、秋后问斩的原因。
以上,就是春天的天道,逆之则伤肝、胆,夏天的时候自身的'火不会旺,会发寒伤及心。
奉长者少: 春天为木,夏天为火。春天逆了天道,夏天的火就不长。
还要注意的是春天的木有双重属性:一为直,一为曲。新鲜、绿色蔬菜体现的是木的直属性,而曲为收藏特性,是为冬准备的,这就是辣,所以春天也是喝酒的季节。
历法知识:
古人发现万物的生长是有顺序的,五天为万物生长、发育的顺序单位,这就叫候;三候为一气,这就是气候的由来。
三气为一节,于是一年就有了二十四节气。
阴历,最早是根据女性月事而来,后来结合月亮的公转就变成了今天的阴历。
阳历,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而来,是为了农耕的需要,所以二十四节气只存在于阳历,每年的日子是固定的。
现在所用的农历,是将阳历和阴历放在了一起。
公历,是根据耶稣创世的需要天数,为七天,从西方引入的。
内经所依据的是阳历。
同时,古人还发现节气变化的时刻也是生老病死的一个关卡,所以又把过节叫成过劫。
内经选读讲稿第五单元:经脉之道
【 单元题解 】经脉,又称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道,规律。经脉之道主要是论述经脉的循行规律及其病变的一般规律。医者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脉之道。
【 原文 】 501
【 校注 】 ( l )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指骨、脉、筋、肉的功能。骨骼能支撑人体故为干;脉能营运气血以灌溉周身故为营;筋能约束骨骼,使人刚劲有力故为刚;肉能保护内脏组织,如同墙垣,故为墙。
【 分析 】
一.本节首先阐述了对人之生命的认识,认为人是由先天之精气与后天之谷气相合而成。这是唯物论的鲜明体现,它否定了天神创造人的唯心论。
二.接着强调经脉理论在临床上所具有的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价值。
三.最后告诫医生,对如此重要的医学理论不可不通,从中可看到当时医学界对经络学说的重视程度及其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时至今日,经络研究仍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科学亦一再证实经络的客观存在以及确实的治疗价值。
【 原文 】502
【 校注】 ( l )起、络、还、循、属、横、行、上、下、出、入:经脉循行的起始部位称起;经脉绕行于其相合的脏腑称络;经脉去而复回称还;沿着一定的走向称循;经脉与本脏腑相连称属;平行称横;走过它经的周围称行;自下而上行称上;自上而下行称下;由深部而出浅部的称出;从外向里行称入。 ( 2 )中焦:在此指中院穴部位。马前注:“中焦者即中脱也,在脐上四寸。” ( 3 )胃口:指胃的上口,责门。 ( 4 )蠕:上臂肩至肘的部位 。( 5 )廉:边缘的意思。 ( 6 )支:指正经分出的支脉。 ( 7 )是动则病:指本经脉变动所发生的病证。是,此;动,变动,病变。 ( 8 )缺盆:指锁骨上窝。 ( 9 )瞀:视物模糊不清。 ( 10 )臂厥:臂部经气厥逆称为臂厥。 ( 11 )是主肺所生病者:此肺经愉穴可主治的病证。是,此。主,主管,主治。 ( 12 )渴:此形容喘声粗急。 ( 13 )厥: 《 脉经 》 《 千金要方 》 《 十四经发挥 》 《 普济方 》 均无此字。 ( 14 )寒:据 《 脉经 》 《 图经 》 《 千金方 》 均无此字。 ( 15 )小便数而欠:即小便频数而量少。欠,少也。 ( 16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热证宜速刺,寒证要留针。疾,速刺法;留,指留针法。 ( 17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不盛不虚之证,从本经取穴,不施补泻手法。
【 分析 】
一. 段论述肺手太阴经脉的循行部位、经脉病候、虚实辨证、人迎寸口脉对比诊法及治则。经脉病候包括“是动病”与“是主(某)所生病”。十二经脉皆有此病候。
二. 对这二种病候历代有不同的解释,最早见于 《 难经 · 二十二难 》 :“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 , “气先生病,血后生病”,认为是气血先后之病。此后,有以内外病因分者;有以脏腑与经络分者;有以本经与他经分者;有以外感与内伤分者,等等。
三. 其中比较公认的观点是,“是动”是由于本经脉变动而出现的各种病候,其病候彼此之间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关联。“是主(某)所生病者”是指本经脑穴可主治之病证,可以是本经之病,亦可以旁及他经,病证范围较“是动”广,病候间不一定有病理上的联系。这种解释比较符合本篇经义。经脉病证的辨证有寒、热、虚、实、陷下及不盛不虚六种,形成经脉辨证的基本形式。
四. 在本节中较为详细地分析了肺手太阴经脉“气盛有余”与“气虚”的虚实辨证,其中对“肩背痛”和小便异常的辨证分析可以启发临床辨证施治。本节介绍的人迎寸口合诊法是虚实辨证的内容之一,一般而言,阴脉实证则见寸口脉大于人迎脉;阴脉不足则见寸口反小于人迎。阳脉实证则见人迎脉大于寸口脉;阳脉不足,则人迎反小于寸口。至于盛于多少倍,则反映虚实程度之不同。有关人迎寸口对比诊法在 《 灵枢 · 禁服 》 《 终始 》 篇中亦有记载,可参见。
【 原文 】 503
【 校注 】( l )合谷两骨之间:合谷在指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之间。合谷,穴名。 ( 2 )两筋之中:指阳溪穴。该穴在腕部挠侧拇短伸肌健与拇长伸肌健的过腕关节处。 ( 3 )隅骨:指肩押骨与锁骨相连接处,亦是肩褐穴处。 ( 4 )柱骨之会上:指肩脚骨上方颈骨隆起处的大椎穴。因诸阳经会于大椎,故称会上。 ( 5 )贯、交、挟:经脉从中间穿过称贯;经脉彼此交叉谓交;经脉并行于两旁称挟。 ( 6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大肠手阳明经腑穴主治津液病变所产生的病证。因大肠主津,且大肠与肺为表里,肺主气敷布津液,故大肠经输穴主治津液所生病证。 ( 7 )孰蛆:鼻塞称轨,鼻出血称蛆。 ( 8 )喉痹:又名喉闭。为咽喉肿痛的统称。
【 分析 】
一. 本段论述大肠手阳明经的循行路线,经脉病候及虚实寒热辨证,寸口人迎诊脉法及治疗原则。其中虚实寒热辨证两端分明。“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傈不复”。这与临床实践相符合。
二. 邪热人结大肠,大肠燥热或燥屎内结,其经脉所过之处多见红、肿、热、痛、出血、干燥之证,如齿眼肿痛、颈痈、喉痹、飘蛆、便秘;而大肠气虚,阳气失于温运,则主津、传化水谷功能减退,出现肠鸣飨泄、畏寒怕冷;阳气不能养筋,则肩臂指端寒痛不休,麻木不仁。此虚实辨证颇有临床指导价值。
【 原文 】504
【 校注 】( l )之: 《 太素 》 《 脉经 》 《 针灸甲乙经 》 《 千金要方 》 中均无。 ( 2 )胺中:指鼻梁的凹陷处。( 3 )纳: 有缠束的意思。 ( 4 )环、却、过、直、合、抵、别:经脉环绕于某部四周称环;经脉进而退却称却;经脉通过支节的旁边称过;经脉直行的称直;两支相并称合;到达为抵;另出分支称别。 ( 5 )承浆:穴名,位于下唇中央下方凹陷处,属任脉经。 ( 6 )颐:口角后,腮的下方。 ( 7 )大迎:穴名。位于下领部咬肌止端的前缘处。 ( 8 )颊车:穴名。位于下领骨角的前上方,均属足阳明胃经。 ( 9 )客主人:上关穴的别名,位于面部颧弓上缘微上方,距耳廓前缘一寸凹陷处,属足少阳胆经。( 10 )气街:气冲穴的别名,位于腹正中线脐下五寸,旁开二寸处,属足阳明胃经。 ( 11 )稗关、伏兔:均为穴名。牌关,位于大腿前外侧,属足阳明胃经。伏兔,位于大腿前外侧,肌肉隆起处。 ( 12 )足附:足背部。 ( 13 )下廉: 《 甲乙 》 、《 太素 》 均为“下膝”。 ( 14 )洒洒振寒:形容寒栗貌。 ( 15 )颜:指额部。 ( 16 )责响:肠鸣亢进。张介宾注:“责响,肠胃雷鸣也。” ( 17 )肝厥:指循行于足胫部的胃经气血逆乱。箭,小腿。 ( 18 )是主血所生病者:足阳明胃主治血所生病证。因胃为水谷之海,主化生营血。( 19 )温淫:指温热之邪淫沃漫延。 ( 20 )口喝:口角歪斜。 ( 21 )唇脸:口唇部的疙疹。脸,同疹。
【 分析 】本段
一.讨论胃足阳明之脉的循行路线,经脉病候,虚实寒热辨证,寸口人迎脉诊法及治则。
二.胃足阳明之是动病证候,多为狂证,与 《 素问 · 阳明脉解 》 及 《 素问 · 厥论 》 中“阳明之厥”所描述的证候相类,提示古人认为精神状态异常不仅与心失神明相关,亦与阳明胃病变关系密切,而且其表现多为阳证、实证。故临床治疗狂证常用白虎汤、承气汤而取效,亦正说明这一机理。
三.“是主血所生病者”句主要针对血气生化无源的血虚病证和血热证而言,因“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 灵枢 · 决气 》 )。若生化乏源则血虚,若邪人多气多血之乡则易热盛, 《 素问 · 阳明脉解 》 说:“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故而多见血热病证。当然,胃阳明脉主血生病者,并非指主治所有的血病。故此主血所生病的功能,与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统血之功能并无矛盾之处。
四.在“所生病”的病候中罗列了 14 种病候,这些病候有的与这条经脉循行部位经气逆乱有关,有的与阳明胃的功能障碍有关,均可从胃阳明经脉进行治疗,这正是 《 内经 》 中明确倡导的“异病同治”治疗思想的最好注释。
【 原文 】 505
【 校注 】 (1 )赤白肉际:手足两侧阴阳面分界处。(2)核骨:内侧突起的圆骨,形如果核,故名。
【 分析 】
一.本段阐述脾足太阴之脉的循行路线、经脉病候、治则及人迎寸口诊脉法。
二.脾足太阴脉的是动病、所生病的证候以脾主运化的功能障碍或减退为主,其中强调“舌本痛”、“舌本强”,说明脾脉与舌本不仅有经脉上的联系,在病理上亦有密切相关。
三.脾气不运,胃气上逆,舌本牵强,运动不利,兼见呕吐、善隐、胃痛等症;脾气阻滞,不通则痛,则舌本痛,食不下,心下急痛诸证层出。由此启发临床,见舌本病变,不必只从肾经经络阻滞分析,还可以从脾之经脉病变辨证。
【 原文 】 506
【 校注 】( 1 )目系:指心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脉络。又名眼系、目本。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2)锐骨:掌后小指侧的高骨。
【 分析 】
一.本段论述心手少阴之脉的循行路线、经脉病候、治则及本经的人迎寸口诊脉法。
二.其“是动病”和“所生病”之证候以心经火旺为主,显示心火旺盛,津液受损,经脉气逆而滞的病理。“目黄”者,属于黄疽一类病证,上文脾足太阴之脉亦有黄疽之证。虽然二经均有黄疽出现,但病机可能不相同,此为心火亢盛所致,宜桅子黄连辈苦寒清心以治之;彼可见于脾经湿热,如 《 金匾要略 · 黄疽病脉证并治 》 中所说:“脾色必黄,癖热以行”。宜以桅子柏皮汤、茵陈篙汤治之。合二者以观之,从中可得到“同病异治”的启示。
【 原文 】 507
【 校注 】 ( l )跺:掌后小指侧的高骨。 ( 2 )两筋:应据 《 针灸甲乙经 》 《 太素 》 改为“两骨”。肘后内侧小海穴处。( 3 )肩解:即肩与臂两骨相接处。 ( 4 )目锐毗:目锐毗,即眼外角。毗,眼角。 ( 5 )出夏:眼眶的下方,包括颧骨内连及上牙床的部位。 ( 6 )颔:指腮下。 ( 7 )是主液所生病者:手太阳小肠经脸穴主治水液代谢障碍所产生的病证。因小肠主受盛胃中腐熟后的水谷,再进一步消化和分别清浊,故参与水液代谢,而能主治水液代谢障碍所生之病。
【 分析 】
★ 作息计划
★ 作息表模板
★ 内经养生名言
★ 《内经》养生观
★ 内经的由来
★ 内经例说
★ 《内经》如何治痛
★ 《内经》五味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