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内经》五味学说探讨(共含9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橘子酱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内经》五味学说
五味学说指导中医临床用药,为中医遣方用药提供重要依据。下面是《内经》五味学说,一起来看看吧。
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五味理论早在《内经》已具雏形,但由于《内经》中关于五味的论述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故亟待整理和提高。
1.五味的产生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的味道。始见于《吕氏春秋》一书。而最早论述中药五味的,则首推《内经》。如“草(指药物,因中药以草类为本)生五味”(《素问·六节藏论篇第九》),“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第四》),“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说明药物具有五味,是通过口尝而得知的。如甘草味甘,苦参味苦,细辛味辛,昆布味咸,乌梅味酸等,都是药物实际味道的客观反应。相传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尝试药味,认识药物过程的真实写照。
在长期的生活与医疗实践中,人们还发现不同味道的药物,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内经》把药味与药理作用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了中药性能的味,如“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这就是古人对五味作用的最早认识,为后世五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医药学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发挥,使之日臻完善,如清·吴仪洛《本草从新》云:“凡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斯为历代医家中对五味作用最全面的概括,现行《中药学》教科书亦多宗此说。
由是观之,五味源于口尝,在实践中逐步抽象为中药性能的味,成为药物作用的重要标志。
2.五味与阴阳、五行、脏腑的关系
作为中药性能的五味,它必须要接受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因此,要掌握中药的五味,必须娴熟五味与阴阳、五行、脏腑的关系。
(1)五味与阴阳药味分阴阳,肇始于《内经》。如“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味厚则泄,薄则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即说明辛、甘、淡为阳,具有发散渗利的作用;酸、苦、咸为阴,具有涌吐泄降作用。《内经》把五味按阴阳属性分为两大类,执简驭繁,开后学之门径。
(2)五味与五行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内经》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五味与五行相配,即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并以五行学说为依据,阐明了五味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酸生苦,胜甘;苦生甘,胜辛;甘生辛,胜咸;辛生咸、胜酸;咸生酸,胜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对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五味与脏腑《内经》认为,五脏对五味的嗜欲各有不同,而五味对五脏也各有所通。如“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灵枢·九针论七十八》)。“走”与“入”其义相同,均表明了不同的药味,对机体的不同部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亲和力),揭示了五味喜归本脏的一般规律,成为后世五味归经说的基础。
3.五味的作用
五味是药物作用的标志。一般而言,不同的药味,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相同的味,可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这是五味理论的核心,是辨证用药的.基础。
[辛味]
(1)发散风淫于内……以辛散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辛善走肌表,具有开发腠理,宣通阳气,发汗散邪的作用。如麻黄辛温,功能发散风寒,主治风寒表证。
(2)散郁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肝性条达,喜畅恶郁,郁之则病。辛能散之,解其束缚,使之畅达。如柴胡味辛,功能疏肝解郁,主治肝气郁结诸证。
(3)润燥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肾为水脏,藏精而恶燥,“燥则津液枯,腠理闭,上下之气不通矣”(《素问经注节解》),多表现为口渴、小便不利等津液运行受阻,敷布异常的病证。“以辛能开腠理,致在内之津液而通气于外,在下之津液而通气于上,故能润也”(《黄帝素问直解》),从而使燥象得以解除,如五苓散中之桂枝,能宣通太阳之气,使水自下行而小便利,津液上承而消渴止(辛味本无润燥之功,实乃“发散”,之间接作用)。
[甘味]
(1)补脾“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灵枢·终始第九》)。阴阳俱不足者,多责之于脾胃。以甘入脾,培补中宫,使化源充足,阴阳两虚渐可恢复。如甘草味甘,功能补中益气,主治脾气虚弱的病证。
(2)缓急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肝主筋,其志怒,其气急,急则自伤,多表现为筋脉挛急一类的病证。可选用甘味药以舒缓之。如甘草味甘,功能缓急止痛,主治挛急作痛。
[酸味]
收涩,酸,“其气涩以收”(《灵枢·味论第六十三》),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主要用于精气耗散,体虚滑脱之证,如自汗、盗汗、遗精等,常用药物有五味子、诃子等。
[苦味]
(1)降气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肺气以肃降为顺,逆之则喘满。苦能降其上逆之气而平喘止咳,如杏仁、厚朴等。
(2)泻下 “阳明之复,……以苦泄之,以苦下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阳明主燥,在腑为大肠。若邪热过甚,势必津枯便燥,“以苦泄之下之,开燥结以通实邪”(《类经》),如大黄味苦,功能泻下通便,主治大便秘结。
(3)燥湿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脾主运化,属土制水,喜燥而恶湿。若脾为湿困者,常运用苦味药(如黄连、苍术等)以治之,使湿运脾健。
(4)利水 “太阴之复……以苦泻之,燥之泄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泻以夺其壅,燥以胜其湿,泄以利其水也”(《类经》),苦味具有利水渗湿之功,如木通。
(5)坚阴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坚即坚阴,乃泻火存阴之义。凡肾精失固,阴虚火旺者,常选用苦味药以坚之,如知母、黄柏等。
[咸味]
(1)催吐、泻下 “咸味涌泄为阴”(《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咸味俱有催吐和泻下的双向作用。“上以涌痰积于胸喉,下以泄垢秽于肠胃”(《素问经注节解》),如盐汤催吐,芒硝润下。
(2)软坚对于病有坚结不解者,如癥瘕积聚、痰核瘰疬等证,可首选咸味药(如海藻、昆布等)以软坚散结。所谓“坚者软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之意
4.五味的运用
五味理论是指导临床用药的基础,正确地运用五味理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以五行规律指导用药如“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素问·至真要大沦篇第七十四》),本条论述了六气过胜(六淫)致病的治疗用药原则。以风淫为例,概及其余。
风为百病之长,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多自皮毛腠理入侵人体而致病。“在其皮者,汗而发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当首选辛味发散之药(如薄荷、麻黄之类)以治之,使邪从汗出而解。然辛味药取效亦速,失效亦快,且用之不当,又易耗散人体正气。故常佐以苦味或甘味药物。苦胜辛,甘缓急,既可防止辛散太过,又可延缓药物效能,使其发散祛邪而无伤正之忧。这种配伍用药原则,是以五行生克制化关系作为理论依据的。其配伍精当,丝丝入扣,颇堪效法。
(2)以藏象学说指导用药《内经》认为,五脏各有“苦”、“欲”,苦为五脏之所恶,欲为五脏之所喜。如肺苦气上逆,欲收;心苦缓,欲软;肾苦燥,欲坚;肝苦急,欲散;脾苦湿,欲缓(《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临证用药,首当明此,因而调之,方可无误。以肺为例加以说明:
肺为华盖,主一身之气,具有宣发和肃降之能,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肺的正常生理活动。若肺气失宣、或气逆于上、或肺气失于正常的收敛,均会导致肺的功能失调而表现为咳嗽、喘促等病证。其治:肺气失宣,散(宣)之以辛,如麻黄;肺气上逆,泄(降)之以苦,如杏仁;肺气不敛,收之以酸,如诃子。总之根据疾病的不同特点,具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味的药物进行调治,使其失调的功能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若肺气不敛而反用辛味或苦味的药物则易耗气阴,重伤其正。病当宣降而反用酸收的药物,则敛邪益疾,重助其害,此皆不明五脏特性所致。由是悟出肺病的三大治疗法则,即宣肺用辛,降肺用苦,敛肺用酸,余脏仿此。这些治疗大法衍至今日,仍为医家所习用。
(3)注重饮食五味调养饮食调养是治疗疾病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也是《内经》一贯的主导思想。《内经》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又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明确指出了治疗疾病,不能单纯地依靠药物,还必须配合饮食调养。且饮食要适中,多样化。并针对五脏不同的病理特点,制定了具体的饮食五味调养的方法。如“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开后世饮食疗法之先河。
5.五味的使用注意
《内经》说:“阴之所在,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五味虽能养五脏,但过食或偏嗜亦能伤及五脏,导致疾病的发生。如“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就是五味偏盛致病的具体体现。若偏盛日久,甚则会影响生命,导致早死或夭折,“气增日久,夭之由也”(《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这些都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医疗实践中,观察到药食五味过甚(或偏嗜)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五禁”(《灵枢·五味第六十五》)、“五裁”(《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之戒,以示人们要“谨和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做到药食有节,切忌偏嗜或过量。
此外,五味之用,还应结合四时五脏与疾病的关系,结合四气等药性理论来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和运用药物,才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凡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
《内经》五味学说探讨
五味学说指导中医临床用药,为中医遣方用药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是五味理论的系统阐述,涉及五味的起源,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五味的作用以及应用,值得一读。
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五味理论早在《内经》已具雏形,但由于《内经》中关于五味的论述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故亟待整理和提高。
1.五味的产生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的味道。始见于《吕氏春秋》一书。而最早论述中药五味的,则首推《内经》。如“草(指药物,因中药以草类为本)生五味”(《素问·六节藏论篇第九》),“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第四》),“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说明药物具有五味,是通过口尝而得知的。如甘草味甘,苦参味苦,细辛味辛,昆布味咸,乌梅味酸等,都是药物实际味道的客观反应。相传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尝试药味,认识药物过程的真实写照。
在长期的生活与医疗实践中,人们还发现不同味道的药物,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内经》把药味与药理作用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了中药性能的味,如“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这就是古人对五味作用的最早认识,为后世五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医药学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发挥,使之日臻完善,如清·吴仪洛《本草从新》云:“凡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斯为历代医家中对五味作用最全面的概括,现行《中药学》教科书亦多宗此说。
由是观之,五味源于口尝,在实践中逐步抽象为中药性能的味,成为药物作用的重要标志。
2.五味与阴阳、五行、脏腑的关系
作为中药性能的五味,它必须要接受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因此,要掌握中药的五味,必须娴熟五味与阴阳、五行、脏腑的关系。
(1)五味与阴阳药味分阴阳,肇始于《内经》。如“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味厚则泄,薄则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即说明辛、甘、淡为阳,具有发散渗利的作用;酸、苦、咸为阴,具有涌吐泄降作用。《内经》把五味按阴阳属性分为两大类,执简驭繁,开后学之门径。
(2)五味与五行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内经》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五味与五行相配,即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并以五行学说为依据,阐明了五味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酸生苦,胜甘;苦生甘,胜辛;甘生辛,胜咸;辛生咸、胜酸;咸生酸,胜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对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五味与脏腑《内经》认为,五脏对五味的嗜欲各有不同,而五味对五脏也各有所通。如“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灵枢·九针论七十八》)。“走”与“入”其义相同,均表明了不同的药味,对机体的不同部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亲和力),揭示了五味喜归本脏的一般规律,成为后世五味归经说的基础。
3.五味的作用
五味是药物作用的标志。一般而言,不同的药味,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相同的味,可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这是五味理论的核心,是辨证用药的基础。
[辛味]
(1)发散风淫于内……以辛散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辛善走肌表,具有开发腠理,宣通阳气,发汗散邪的作用。如麻黄辛温,功能发散风寒,主治风寒表证。
(2)散郁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肝性条达,喜畅恶郁,郁之则病。辛能散之,解其束缚,使之畅达。如柴胡味辛,功能疏肝解郁,主治肝气郁结诸证。
(3)润燥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肾为水脏,藏精而恶燥,“燥则津液枯,腠理闭,上下之气不通矣”(《素问经注节解》),多表现为口渴、小便不利等津液运行受阻,敷布异常的病证。“以辛能开腠理,致在内之津液而通气于外,在下之津液而通气于上,故能润也”(《黄帝素问直解》),从而使燥象得以解除,如五苓散中之桂枝,能宣通太阳之气,使水自下行而小便利,津液上承而消渴止(辛味本无润燥之功,实乃“发散”,之间接作用)。
[甘味]
(1)补脾“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灵枢·终始第九》)。阴阳俱不足者,多责之于脾胃。以甘入脾,培补中宫,使化源充足,阴阳两虚渐可恢复。如甘草味甘,功能补中益气,主治脾气虚弱的病证。
(2)缓急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肝主筋,其志怒,其气急,急则自伤,多表现为筋脉挛急一类的病证。可选用甘味药以舒缓之。如甘草味甘,功能缓急止痛,主治挛急作痛。
[酸味]
收涩,酸,“其气涩以收”(《灵枢·味论第六十三》),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主要用于精气耗散,体虚滑脱之证,如自汗、盗汗、遗精等,常用药物有五味子、诃子等。
[苦味]
《内经》五味养生
五味有忌
五味虽有所宜,但亦有所忌,故《五枢·五味篇》有云:“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根据具体病情不同,其所禁忌的食物也不相同。如《腹中论》曰:“热中,消中,不可高梁、芳草、石药。”指出有内热、消渴(即糖尿病)的病人,不可以食用肥甘油腻的食物,也不能用芳香类和金石类的药物治疗,否则加剧内热及消渴。
专家说,在日常生活中,多以肥甘厚味、油腻为多,图一时嘴的痛快,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如消渴病、肥胖症、高脂血症等。所以必须强调,饮食合理搭配,有素有荤,优势互补,营养全面,才能保证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长寿。
五味损益
酸
山萸肉
酸味能收能涩,山萸肉为其代表。过食酸,则使气道闭塞、小筋缩、大筋挛,酸留于中下二焦,气不能上下,中病倒酸痞痛。
咸
杜仲
咸味耗津液,故咸令人善渴。淡咸之味可促使肾阳蒸发津液,故曰“咸入肾”,补肾之汤中可稍加盐使味微咸,肾药如杜仲等也宜盐制。过咸使血浓涩,又“心主血”,故心缓血涩不宜咸。
辛
麻黄
韭、蒜、葱之辛善留上焦,熏于肺道,故曰“辛走肺”;姜、桂、麻黄之辛则善合卫气,行走肌肤经脉,使人发热、汗出,见唇红而外翻,故曰“辛走气”。过食辛则伤气,使气乱而亢,宜甘缓。
苦
黄连
苦味所走,酸、咸、辛甘味皆不能胜,但服之能静火宁心,除烦减欲,如黄连。故晨起脾胃未醒不宜食苦,脾胃虚弱不宜常服苦药,气虚血亏不宜过苦。
甘
人参
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性柔弱而润,胃肠最喜,津液足、营卫盛,则肉满体壮、毛美肤润,故曰“甘入脾”,如人参。过食甘,使脾胃柔弱,脂浊留腑,伤于饮食。
五味所入
谷肉果菜,各有其味,由于食物的味道各有不同,所以产生不同的作用。《灵枢·五味篇》有言:“五谷:(粳)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这段文字指出了五谷、五畜、五菜分别具有酸、苦、甘、辛、咸不同的“味”,并相应有其作用。
拓展阅读:内经著至教论
黄帝坐于明堂,召见雷公问道:你懂得医学的道理吗?雷公回答说:我诵读医书不能完全理解,有的虽能粗浅的理解,但不能分析辨别,有的虽能分析辨别,但不能深入了解其精奥,有的虽能了解其精奥,但不能但不能加以阐发和应用。所以我的,只足以治疗一般官吏的病,不足以治疗侯王之疾。
我很希望你能给我关于树立天之度数,如何合之四时陰陽,测日月星辰之光等方面的知识,以进一步阐发其道理,使后世更加明了,可以上通于神农,并让这些精确的道理得到发扬,其功可以拟二皇。黄帝说:好。
不要忘掉,这些都是陰陽表里上下雌雄相互应和的道理,就医学而言,必须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知人事,才能长久流传下去,用以教导群众,也不致发生疑惑,只有这样的医学论篇,才能传于后世,而作为宝贵的遗产。
雷公说:请把这些道理传授给我,以便背诵和理解。黄帝说:你没听说过有《陰陽传》这部书吗?雷公说:不知道。黄帝说:三陽之气,主护卫人一身之表,以适应天气的变化,若人之上下经脉的循行失其常度,则内外之邪相合而病至,必使陰陽有所偏盛而为害。
雷公说:“三陽莫当”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黄帝说:所谓三陽独至,实为三陽之气合并而至,并至则陽气过盛,其病来疾如风雨,犯于上则发为头癫部疾病,犯于下则发为大小便失禁 的漏病。
由于这种病变化无常,外无明显的气色变化等症状可察,内无一定的征象可以预期,其病又不符合于一肌的发病规律,所以在诊断时,也就无法记录分辨其病变的属上属下。雷公说:我治疗这类病,很少治愈,请你详尽解释一下,以解除我的疑惑。
黄帝说:三陽是及盛之陽,若三陽之气积并而至,则发而为惊,病起讯如疾风,病至猛如霹雳,九窍皆因之闭塞,因陽气滂渍盈溢,而咽干喉塞。若并于陰,则为盛陽之气内薄于脏,病亦上下无常,如果迫于下,则发为肠澼。
若三陽之气直冲心膈,使人坐而不得起,卧下觉得舒适,这是三陽积并而至之病。由此而知,欲通晓人与天地相应的关系,必须知道如何辨别陰陽,极其上应于四时,下合地之五行等道理。
雷公说:对这些道理,明显的讲,我不能辨别,讲隐晦的,我更不能理解,请你再解释一下其中的精微,使我能更好地领会这一深奥的道理。
黄帝说:你受老师的传授,若不知与至道相合,反而会对老师的传授产生疑惑,我现在告诉你知道的要点。若人患病伤及了五脏,筋骨日渐瘦削,如果象你所说的那样不能辨别,世上的医学岂不失传了吗?例如肾气将绝,则终日心中惋惋不安,欲静处不欲外出,更不欲频繁的人事往来。
附原文: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陰陽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陰陽、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雷公曰:请受道,讽育用解。帝曰:子不闻《陰陽传》乎?帝曰:不知。曰:夫三陽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陰陽。雷公曰:三陽莫当,请闻其解。帝曰:三陽独至者,是三陽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外无期,内无正,不中经纪,诊无上下,以书别。
雷公曰:臣治疏愈,说意而已。帝曰:三陽者,至陽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霹雳,九窍皆塞,陽气滂溢,干嗌喉塞。病于陰,则上下无常,薄为肠澼。此谓三陽直心,坐不得起,卧者便身全,三陽之病。且以知天下,何以别陰陽,应四时,合之五行。
雷公曰:陽言不别,陰言不理,请起受解,以为至道。帝曰:子若受传,不知合至道,以惑师教,语子至道之要,病伤五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别,是世主学尽矣。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
内经天地五味
饮柠檬水以美白肌肤,这是现代都市人较流行的做法。科学说,柠檬含有维生素C、柠檬酸等,具有抗氧化、促进肌肤新陈代谢、延缓衰老及抑制色素沉著等作用。科学指出柠檬美白的现象,却没解释柠檬何以能「促进肌肤新陈代谢、延缓衰老」之原理。这是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现代科学分析的化学物质「柠檬酸」与中国传统医学中柠檬之「酸」味,名同实异。前者是器物的分子学概念,后者是无形无质的感官味觉;前者重在分子结构的推演,后者重在味觉功能的抽绎。分子论未能揭示的「酸」之原理,千万年来既已存续于古中医。
五味,酸苦甘辛咸,是天地赐于人类的五种基本味觉类型。
《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地虽广大不可量,但仍可以生活中常见草木之色味来切度之。所谓「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系辞》)义即傍此。
中国古人将这五种味道与心肝肺脾肾之五脏、东西南北中之五方、春夏长夏秋冬之五时、木火土金水之五行、风寒暑湿燥之五气对应。五味的生克制化,与五脏五方五时五行五气的演进规律相和合。古人以此为桷榬,建构了中国固有医学之廪瓴。赖此五味,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古中医亦以此奠定了她在人类文明史的旌标,其高度至今未被超越。中医坟典《黄帝内经》,以对五味用藏的推演,成为人类气味学鼻祖。
五味明,天地知。
天地万物,人为之灵,故万物皆能为我所用。万物用之最善者,莫过于五味。《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天地以阴阳勃伏为朝夕,人以气味入出为死生。气入心肺,音声出,颜色明;味入肠胃,厥化津血,以养五脏。形神怡和,岁月康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气有开阖逆顺,味有薄厚通泄;气由清阳而见神明,味由浊阴而养脏腑。气以味出入昼夜,味以气更代水火。知气味者,调之以阴阳;善阴阳者,运之以气味。故《大论》又曰:「味出下窍,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甘酸辛苦,养生之法门;薄厚通泄,祛邪之通道。熟谙五味,岐黄之道过半矣。
五味于五脏各有所属。
《素问·六节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其味苦,其色赤,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其味辛,其色白,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其味咸,其色黑,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概言之,心,南方火,味苦;肺,西方金,味辛;肾,北方水,味咸;肝,东方木,味酸;脾,中央土,味甘。以五味应合五脏五色五方五时五行五气,大至天地,细至毛发,正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天人合一」观。此「天人合一」观畴寘中国哲学,中医是其典式。而五味,则是中医之甓甃。
这里需向读者指出的',是此段《脏象论》的最后一句「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系于肝侧,为肝之弼辅。民谚「肝胆相照」,即谓肝胆二脏互为表里不可磔析。肝虽有将军之谋虑,仍需胆中正之节制。惟胆气平和中正,诸脏乃能乂安无惧。胆主精神(西医谓神经),凡精神疾病,诸如焦躁、恐惧、惊吓等,都与胆攸关。西医临床不知胆主精神这一功能,视胆为无用之物,轻易即将胆囊炎、胆结石等病患的胆切除。而病家通常并没因胆切除身体好转,反致精神转恶、体能下降,百病丛生,咎辜终生。西医理法粗疏,刀鉏之害,莫过于此。
养生祛病,五味为尚。《素问·脏气法时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此为五味之禀赋。辛散,则能开郁;酸收,亦能消化;甘缓,多耦淡渗;咸耎,又常润下。此为五味之常性。今人食柠檬以美白,即取酸味消积化滞之功能也。笔者前文《千年长赋一消渴》:糟粕渣滓壅积肠道,郁毒滋溢,则皮肤灰败,毛发枯瘁,口气秽恶,四肢怠懈,精神萎糜,甚而脏腑罹患暴疾,可知肠道不洁是百病之源。故养生祛病,洁净肠道为首功。中医「下」法为之根本。今,酸味入肠,消积祛滞,促进肠道蠕动,推动肠道排泄糟粕郁毒。糟粕出,郁毒清,肠道洁,百病除,肌肤重焕光泽。此似柠檬之用,实则「酸」味之能矣。
酸之消积,最为常见。如年节期间,饮食厚腻,大鱼大肉,肠胃盛满,通常一碟酸菜,或一碗酸汤,解腻去垢,精神大见清爽。一些「三高」患者常饮醋汁以化血栓降血脂等,大有来自。知「酸」之能,美容祛病则大可不必泥于柠檬,凡「酸」味之物,山楂、刺梨、各式酸菜等,效验彰著。
除酸之外,饮食之中,辛亦多用。辛,发散开郁。葱韭味辛,其入肠,以辛之发散开郁鼓动肠道,推动肠道排泄糟粕。糟粕尽出,郁毒驱灭,营养精微物质吸收增多,气血化生来源大开,体能增强,床帏之事自然勃兴。故坊间有「葱韭壮阳」之说。
老辈人常说的「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亦同此理。夏天阳气兴发在外,阴气凝闭于内;冬天阳气蛰藏在内,阴气肃杀于外。人身阴气盛则病,阳气盛则健。所谓养生,无非逐阴散阴、生阳护阳。萝卜、姜,气味辛温。夏吃姜,辛入中焦,发散驱逐体内凝滞之阴,以长阳气;冬吃萝卜,仍在辛味温开,以卫伏阳。萝卜入肠,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肠鸣增加,甚至能感觉到肠道在肚子里的蠕动。所以吃萝卜俗称「顺气」。肠道蠕动加快,排出体内渣滓亦更通畅。
他如夏天食苦瓜消暑清火。苦入心,味能降下。夏日炎炎,心烦意乱,苦降心火,烦热自退。清暑清火,非瓜之能,实「苦」之功也。五味之能,百姓日用而不知。
柠檬、生姜、葱韭、萝卜、苦瓜,生活中再平常不过之细物,却蕴含了中医养生治病的法理:五味制化。
五味虽能养生,然纵欲过度,嗜味不知节制,则病害生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五味致眚的徵象,因五脏而异。《素问·五藏生成篇》:「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五脏所「合」者,外应也;五脏所「主」者,所不胜也,为其所克者也。咸入肾,肾属水,嗜咸过度致水盛;水盛乘火,心为火,血脉及形貌颜色为之应,心伤故血脉稠厚蹇塞不通,颜色作黑。同理,嗜酸过度,木盛乘土,脾为土,肉腠及唇吻为之应,脾伤故肉胝不和口焦唇揭;嗜甘过度,土盛乘水,肾为水,骨、发为之应,肾伤则骨病痛而头发自落;嗜苦过度,火盛乘金,肺为金,皮、毛为之应,肺伤故皮毛枯槁;嗜辛过度,金盛乘木,肝为木,筋爪为之应,肝伤故手足胫股痉挛,甲爪干枯无华。五味薄厚,五脏荣衰,生理纲纪,不过五行之生克矣。日益增多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心脑血管病、脂肪肝等患者,都是平时荤腥厚腻,不知节制,甘咸摄入过多所致。这些病在过去一般称作「富贵病」,粗食疏饭的贫窭之人,少见此「贵恙」。故古圣戒之曰:「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如法,如节制五味之法矣。是以养生之法,宜甘淡,不宜奢糜。「衣不重彩,食不重味」,古人以简淡为尚,恬适为用;今人则不然,衣必锦绣,食必厚味,甘咸滋腻于口腹,声色惑乱于耳目,欲利交争于膏肓,能不危殆乎。
五味除了饮食日用,其攻邪治病,亦为中医蒿矢。
五味所忌,卫生大过。《灵枢·五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辛属肺金,肝病禁辛,金克木也;咸属肾水,心病禁咸,水克火也;酸属肝木,脾病禁酸,木克土也;甘属脾土,肾病禁甘,土克水也;苦属心火,肺病禁苦,火克金也。五味相率,五脏相制,五行相克也。《素问·宣明五气篇》:「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骨,骨病无多食咸;苦走血,血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肺主气,职肃降;辛入肺;气病无多食辛者,肺病,气机肃降不利,发散之辛入肺,致厥气上逆,故重益肺病。同理,肾主骨,咸入肾,肾病,咸入重益其病,故骨病无多食咸。心主血脉,苦入心;血病,苦入重益其病,故血病无多食苦。脾主肉,脾病,症见肉腠虚浮胖湿,甘入重益其病,故脾病无多食甘。肝主筋,肝病,症见筋节痉挛,酸入重益肝病,故痉挛者无多食酸。五味太过,五脏不堪负也。
五味补泻,乃因虚实。《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五味之能,极于岐黄。明于五味,岐黄之道过半矣。
古人历经千万年的探索验证,以心神为纲,以护阳为目,以五味为之枢机,建立了中国固有医学的恢弘体系。古人用药,都是再平常不过的草木根荄,却能化腐朽为神奇,药到病处。非古人有神功秘技,惟稔熟医理,掌握枢机,纲目并举而已。
中医治病,人、症、时、地,各有不同,然,理法惟一。纲举目张,才能成竹在胸。组方随手拈来,效验如汤泼雪。任耳疾病千变万化,只要抓住纲领,它就不能为害人间。理法不明,犹无拄拐之瞽瞀,这路要怎么走?现在中医院校的学子们,虚浮躁进,为生业计,背经抄方,寝不暖席,食不甘味,不可谓不用功。所谓经方秘方,都是前人经验之作,然不知其处方用药原理,纵背一肚子经方秘方又能如何?捏着死方医活人,既使偶尔见效,亦是瞎猫逮住死老鼠,蒙对了。理法不明,蒙对的概率亦会越来越小。如此,不仅病患,医者自己亦会埋怨老祖宗的方子无效,是忽悠人,甚而连带中医一并扫入垃圾堆。世无明医,竖子误人也。中医之凋蔽,不在中医本身,而在恃中医混饭之人无术耳。
内经阴阳学说解读
1.阴阳消长
【原文】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1],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2],阳气微下。(《素问·脉要精微论》)
【注释】
[1]阳气微上:杨上善曰:“冬至以后,阳气渐长,故曰微上。阴气渐降,故曰微下。”
[2]阴气微上:杨上善曰:“夏至以后,阴气渐长,故曰微上。阳气渐降,故曰微下。”
【译文】
四时的阴阳情况,冬至到立春的四十五天,阳气微升,阴气微降;夏至到立秋的四十五天,阴气微升,阳气微降。
【按语】
自然界阴阳二气的消长决定了春、夏、秋、冬四时变化,而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以冬至和夏至为两个转折点,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阴阳消长,四时更迭,从而有春温、夏暑、秋凉、冬寒的气候特征。“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人与天地相参,脉象规矩权衡,相期而至,随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若脉象与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不能相应而出现错乱,即可通过错乱之脉而诊知发病的脏腑部位,并可根据五行生克规律进一步推测疾病的预后吉凶。因此,察时脉辨病,并进一步施治,必须把握天人合一的规律。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界有春、夏、秋、冬的四时变化,脉有“四时动”,脉象的变化与天体运转的规律相应,有同样广博精深的道理。脉时相应的机制关键在于自然界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以冬至和夏至为两个转折点,冬至一阳生,“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一阴生,“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反映了自然界阴阳消长,四时更迭的关系。
2.阴阳自和
【原文】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1],两者不和[2],若春无秋,若冬无夏[3],因而和之,是谓圣度。(《素问·生气通天论》)
【注释】
[1]阳密乃固:《太素》作“阳密阴固”,可参。
[2]不和:是指偏胜,指阴阳偏胜。
[3]若春无秋,若冬无夏:高世栻曰:“如阴不胜其阳,而阳气胜,若春无秋矣;阳不胜其阴,而阴气胜,若冬无夏矣。”
【译文】
大凡阴阳的关键,以阳气的致密最为重要,阳气致密,阴气就能固守于内。阴阳二者不协调,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因此,阴阳的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
【按语】
经文指出了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阳气的主导作用以及阴阳失调的危害性,强调了阴阳协调的重要意义。阴阳之间不仅有对立制约关系,同时也存在互根互用关系,即阴为阳之基,阳为阴之用。彼此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没有阴,就无所谓阳,没有阳,也就无所谓阴。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这种既对立又互根互用的辩证关系,构成了《内经》阴阳学说的基本思想。
文中以“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来强调阳气在阴阳平衡中之作用。在生理情况下,阳气致密,阴气才能固守,从而保持阴阳的协调平衡。若“阳强不能密”,则“阴气乃绝”,阴阳平衡协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体现了《内经》重视阳气思想。正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卷一所言:“本篇专重阳气,至阳气者卫外而为固,阴者藏精起亟一段,始平论阴阳;及至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一段,则仍归重于阳矣。”石寿棠《医原·阴阳治法大要论》亦指出:“然就二气而权衡之,阴承阳,阳统阴,阳气一分不到即病,阳气一分不尽不死,人自当以阳气为重。”
3.阴阳互根
【原文】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注释】
[1]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守持于内,以支援阳;阳运行于外,而保护阴。《类经》云:“阴性静,故为阳之守;阳性动,故为阴之使。守者守于中,使者运于外。”
【译文】
阴气居于内,为阳气之守持;阳气居于外,为阴气之役使。
【按语】
原文对阴阳互根互用关系作了描述,明确指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赵献可《医贯·阴阳论》进一步发挥曰:“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气居于内为阳气之镇守,阳气居于外为阴气之役使。说明阴阳之间相反相成,互根互用的关系。
阴阳互根指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阴阳互根,是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和条件。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天与地、上与下、动与静、寒与热、虚与实、散与聚等,不仅互相排斥,而且互为存在的条件。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阳蕴含于阴之中,阴蕴含于阳之中。阴阳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对立又统一。中医学就是用阴阳互根的观点,阐述人体脏与腑、气与血、功能与物质等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
4.阴阳互藏
【原文】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素问·天元纪大论》)
5.阴阳交感
【原文】
动静相召[1],上下相临[2],阴阳相错[3],而变由生也。(《素问·天元纪大论》)
【注释】
[1]召:指感召。
[2]临:指加临。
[3]错:指交错。
【译文】
由于动和静互相感召,天气和地气互相加临,阴气和阳气互相交错,而运气的变化就发生了。
【原文】
地气上为云[1],天气下为雨[2]。雨出地气[3],云出天气[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注释】
[1]地气上为云:地面之水,由于蒸发,化气上升为云。
[2]天气下为雨:地气上升为云,突遇冷空气,就凝结成水而下降为雨。
[3]雨出地气:虽然天气下为雨,但是雨的来源还是由于地面上升的.水气。
[4]云出天气:地气之所以上升为云,必须是以天上的热力蒸发,因此说云出天气。
【译文】
地气上升成为云,天气作用于云,下降而为雨,雨来源于地面的水气,云成于天气的蒸化。
【原文】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1]。出入废则神机化灭[2],升降息则气立孤危[3]。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4]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近远[5],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素问·六微旨大论》)
【注释】
[1]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类经》云:“召,犹招也。上者必降,下者必升,此天运循环之道也。阳必招阴,阴必招阳,此阴阳配合之理也。故高下相召,则有升降,有升降则强弱相因而变作矣。”
内经阴阳学说的魅力
1.阴阳消长
【原文】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1],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2],阳气微下。(《素问·脉要精微论》)
【注释】
[1]阳气微上:杨上善曰:“冬至以后,阳气渐长,故曰微上。阴气渐降,故曰微下。”
[2]阴气微上:杨上善曰:“夏至以后,阴气渐长,故曰微上。阳气渐降,故曰微下。”
【译文】
四时的阴阳情况,冬至到立春的四十五天,阳气微升,阴气微降;夏至到立秋的四十五天,阴气微升,阳气微降。
【按语】
自然界阴阳二气的消长决定了春、夏、秋、冬四时变化,而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以冬至和夏至为两个转折点,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阴阳消长,四时更迭,从而有春温、夏暑、秋凉、冬寒的气候特征。“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人与天地相参,脉象规矩权衡,相期而至,随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若脉象与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不能相应而出现错乱,即可通过错乱之脉而诊知发病的脏腑部位,并可根据五行生克规律进一步推测疾病的预后吉凶。因此,察时脉辨病,并进一步施治,必须把握天人合一的规律。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界有春、夏、秋、冬的四时变化,脉有“四时动”,脉象的变化与天体运转的规律相应,有同样广博精深的道理。脉时相应的机制关键在于自然界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以冬至和夏至为两个转折点,冬至一阳生,“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一阴生,“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反映了自然界阴阳消长,四时更迭的关系。
2.阴阳自和
【原文】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1],两者不和[2],若春无秋,若冬无夏[3],因而和之,是谓圣度。(《素问·生气通天论》)
【注释】
[1]阳密乃固:《太素》作“阳密阴固”,可参。
[2]不和:是指偏胜,指阴阳偏胜。
[3]若春无秋,若冬无夏:高世栻曰:“如阴不胜其阳,而阳气胜,若春无秋矣;阳不胜其阴,而阴气胜,若冬无夏矣。”
【译文】
大凡阴阳的关键,以阳气的致密最为重要,阳气致密,阴气就能固守于内。阴阳二者不协调,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因此,阴阳的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
【按语】
经文指出了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阳气的主导作用以及阴阳失调的危害性,强调了阴阳协调的重要意义。阴阳之间不仅有对立制约关系,同时也存在互根互用关系,即阴为阳之基,阳为阴之用。彼此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没有阴,就无所谓阳,没有阳,也就无所谓阴。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这种既对立又互根互用的辩证关系,构成了《内经》阴阳学说的基本思想。
文中以“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来强调阳气在阴阳平衡中之作用。在生理情况下,阳气致密,阴气才能固守,从而保持阴阳的协调平衡。若“阳强不能密”,则“阴气乃绝”,阴阳平衡协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体现了《内经》重视阳气思想。正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卷一所言:“本篇专重阳气,至阳气者卫外而为固,阴者藏精起亟一段,始平论阴阳;及至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一段,则仍归重于阳矣。”石寿棠《医原·阴阳治法大要论》亦指出:“然就二气而权衡之,阴承阳,阳统阴,阳气一分不到即病,阳气一分不尽不死,人自当以阳气为重。”
3.阴阳互根
【原文】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注释】
[1]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守持于内,以支援阳;阳运行于外,而保护阴。《类经》云:“阴性静,故为阳之守;阳性动,故为阴之使。守者守于中,使者运于外。”
【译文】
阴气居于内,为阳气之守持;阳气居于外,为阴气之役使。
【按语】
原文对阴阳互根互用关系作了描述,明确指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赵献可《医贯·阴阳论》进一步发挥曰:“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气居于内为阳气之镇守,阳气居于外为阴气之役使。说明阴阳之间相反相成,互根互用的关系。
阴阳互根指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阴阳互根,是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和条件。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天与地、上与下、动与静、寒与热、虚与实、散与聚等,不仅互相排斥,而且互为存在的条件。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阳蕴含于阴之中,阴蕴含于阳之中。阴阳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对立又统一。中医学就是用阴阳互根的观点,阐述人体脏与腑、气与血、功能与物质等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
4.阴阳互藏
【原文】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素问·天元纪大论》)
【译文】
(略)
5.阴阳交感
【原文】
动静相召[1],上下相临[2],阴阳相错[3],而变由生也。(《素问·天元纪大论》)
【注释】
[1]召:指感召。
[2]临:指加临。
[3]错:指交错。
内经精华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相传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集结成书。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实乃中医药学之纲目!
【概要】
只要是筋的问题,治肝没错。(肝主筋)
只要是骨的问题,治肾没错。(肾主骨)
只要是肌肉的问题,治脾胃没错。(脾主肉)
只要是血脉的问题,治心没错。(心主血)
只要是皮肤病毛发的问题,治肺没错。(肺主皮毛)
五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主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十二经络流注】
一日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流经一个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掌握了自己的身体,也就掌握了长寿健康的秘诀!
子时:23:00——1:00 胆经: 熟睡!胆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这个时候心脏功能最弱,如果有心脏病人备好救心丸。
丑时:1:00——3:0肝经 :深睡眠!此时中肝修复的最佳时间,废弃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在丑时完成。此时必须进入深睡状态,让肝脏得到充足能量。如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易患肝病。
寅时:3:00——5:00 对应经络:肺经 :大地阴阳从此刻转化,由阴转阳。人体此时也进入阳盛阴衰之时。此刻肺经最旺。肝脏把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些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肺病哮喘病人在寅时服药比白天常规服药效果好。
卯时:5:00——7:00 大肠经 :排便!便前一杯温水。此刻大肠经旺盛,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辰时:7:00——9:00 胃经 :勿忘吃早餐!此时不断分泌胃酸,如果饿久了,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
巳时:9:00——11:00 脾经 :喝水!(此时多喝水)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脾是后天之本。补脾:薏米红豆山药粥。一整天ml毫升水约5瓶矿泉水,要持续喝千万别别喝任何的饮料。
午时:11:00——13:00 心经 :小憩一会儿。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能午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午睡不能超过 30分左右,会夺觉,容易引起晚上失眠。
未时:13:00——15:00 小肠经 :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人体就会打咯排气。故午餐下午1:00之前吃,营养物质都吸收进入人体。
申时:15:00——17:00 膀胱经 :排尿!膀胱把水液排出体外。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膀胱最活跃适合多喝水。要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憋尿,会得“尿潴留”。
酉时:17:00——19:00 肾经 :肾脏为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经过申时的人本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这是一个男人的时刻。对于肾功能有问题的人而这个时候按摩肾经效果最为明显。
戌时:19:00——21:00 心包经 :心包经。此刻创造安然入眠的条件。平和心态。
亥时: 21:00——23:00 三焦经 :睡觉了!此时是人体最大的腑三焦经运行,主持诸气、疏通水道。亥时三焦通百脉。可休养生息!
拓展阅读:内经疾病的三个成因
《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都讲得很透了。
第一句是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容易脑溢血,眼睛充血,咽喉上火,口臭,鼻炎中耳炎。思则气结,思虑太过,气机就容易板结,不是长包块,就是生癌肿,所谓的甲状腺肿,肝囊肿,肠息肉,子宫肌瘤,脂肪瘤,只不过是气结在不同脏腑部位的产物而已,名虽不同,气凝其痰血,使血水结聚不散的本质的相同的。学中医是重本质,而不重名相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家不要被病名吓到。所以一切包块结聚,都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思虑过度啊!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无私也,无为也,岿然不动,感而遂通。人多思则多病,寡思则寡疾,清心寡欲,即是延年益寿。
恐则气下,人容易害怕担忧,不好的事情总会来,这叫怕什么来什么。人一恐惧,腿脚就无力,一牵挂担忧,心被绊住了,腿都迈不动,所以腰脚以下的疾病,比如尿频尿急,遗精滑精,抽筋,腿脚酸软无力,肿痛等,都离不开恐则气下,因为肾主腰脚,恐伤肾。
第二句是生病起于过用。现在天底下疾病种类越来越多,病人头疼,医生也头疼。为什么呢?现代研究认为,我们这时代,绝大部分病,癌症肿瘤三高等,大都是生活方式病,是心理思想病。生活方式太快了,我们看什么叫疾病?疾者快速也,疾风知劲草,疾病就是病在快字上,快餐文化,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处于透支状态,身体过用状态,身体就出问题了。所以病人有千百个疑惑问题,老问医生我该忌什么,你只要懂得一句话,原则性的一句话,就是忌过度过用过快,那身体会变得越来越好用。现代人用心用眼的频率程度,是古人的几十几百倍,你想一下,心意识静不下,身体怎么会好呢?苏东坡看到这里,感叹地说,安心之外无他方。
第三句是德全不危。《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篇就把养生最高境界讲出来,道德日全,就没有危险,道德不全,身体四处就容易有危险,人们一直以为道德只是一个人的修养标准,不知道也是一个严格的健康的科学概念。德者寿,大德者必得其寿,必得其禄,必得其位。古书上讲,亡德而富贵者,谓之不幸。一个人没有道德,却空有富贵,这样堕落起来,就像箭一样快,还不如清苦生活,少造业。所以我们要懂得建立自己道德,有好道德不是别人的需要,是我们自身健康的需要,我们大家严重低估了道德的价值,德全不危,德危不全啊!那些上古之人,能够活得绘声绘色,有滋有味,过了百岁,还动作不衰,是什么原因呢?他们道德淳朴啊!所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他们不惧于物,不为物役,所以形与神俱,所以尽终其天年年,度百岁乃去。
孙思邈又叫孙真人,他看到这点后在《千金要方》上感慨地说,道德不全,纵服玉液金丹,不能长寿。道德日全,不祈寿而寿延,不求福而福至,此养生之大经也。所以养心山庄我们养什么呢?养德啊!养的就是这颗清净心。
五味生活_初中记叙文
酸
看了太多的童话故事,沉浸在美好的结局里,不相信世界上有种感觉叫“心酸”。直到有一天……
那天,我在网上看到几张照片,看着看着,眼泪就模糊了双眼,就在那一刹那,我真正体会到了心酸的滋味。照片上,是一间破烂的,随时都会倒塌的教室,和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这就是我们偏远农村的孩子们,他们就是在这种地方学习。墙不遮风,屋顶漏雨,木板作黑板,石头作桌凳,可是就是再大的寒风也吹不灭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求哇!而另一张照片上是一家金碧辉煌的酒店,一群西装革履满嘴流油的人正在觥筹交错,旁边有一句说明:x年x月,国家机关单位的几名领导在这里享受“满汉全席”,一顿饭就吃掉三十万!
足足三十万!这是多少个农村孩子授受教育的学费呀,我左耳听见朗朗的读书声,右耳却闻席间敬酒声。在无声的抽噎中,心酸让我泪流满面。
生活是需要爱心啊!
甜
我们都是不知忧愁的孩子,手中握着大把大把的幸福而不知珍惜,慷慨地四处挥撒着微笑。
亲情似糖,从一出生起,我们就被亲情所包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很多的叔叔,阿姨,一双双充满爱怜的眼睛在关注着我们的成长,早晨桌上的一杯热牛奶,出门时慈爱的叮咛,风雨中牢牢撑起的雨伞,生病时床头的水果,这一切的一切,都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味儿呀!
友情是蜜,友情是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它就像花蜜一样滋润着我们,让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充满甜蜜。小S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从相识到现在,已经快9年了,这漫长的9年里,我们哭闹过,笑过愁过,但丝毫不能影响我们之间的友谊,我们曾经承诺过,即使以后分开了也要像在一起一样,不离不弃。
发自内心的真情永远都是甜的,充满了你对生活
苦
今年的暑假,爸妈为了让我体验生活,特地带我去了农村长见识。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下了车又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我的双脚都被磨出了水泡。在徐阿姨家,我真正体验到了什么叫农村生活。“黄土垒起的房子,左边是猪圈,右边是卧室,中间堂屋下一盏暗得不能再暗的电灯泡――而且还是全家唯一的一只。煮饭得烧柴,用水得去山上挑,每天还得打理猫、狗、鸡、鸭一大群动物,最重要的是地里的庄稼。经过一天的辛勤劳动,我不禁腰酸背痛,但我没叫苦,因为这累得值!
我学会了要珍惜“盘中餐”,谁叫它“粒粒皆辛苦”呢!
辣
今天公交车上的'售票员又和乘客吵架了。
事端虽小,无非就是售票员让乘客往里站一些,乘客说里面没有扶手就不进去,售票员就火了,说了他几句,那乘客也不甘示弱,于是,你一句,我一言,战争爆发了。起初声音还小,到后来一个扯嗓子,一个瞪眼珠,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再然后,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也接踵而来。车上其他人无不摇头叹气,“唉……”
我想,从这件事中,就反映出了我们中国人的素质,还得提高。否则要是让一位外国朋友看到此情景,他会怎么想呢?难道他会说我们是被辣椒辣得上火了?
咸
我是个从小爱看书的孩子,不仅因为书本给予我知识和乐趣,更由于在我读书时,就像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在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让我收益非浅。我家的书柜里整齐地排着几百本书,还认真的编上了号。因为爱看书,我也迷恋写作。我疯狂的迷恋文字带来的感觉,如同孔雀迷恋自己的羽毛,飞蛾迷恋温暖的火焰,流星迷恋瞬间的辉煌。在我的文挡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文章,像个华丽的垃圾场,而我在清理它们的时候,就像个幸福的小乞丐。
我爱文学,文学象盐。菜里少了盐会淡然无味,生活少了文学,会枯燥空洞。
酸、甜、苦、辣、咸,五种心情组成了我的生活。让我品味世间百态,让我跟着时光匍匐前进,慢慢成长……
其实五味指的就是酸甜苦辣咸,这五种味道和我们身体的五脏有直接的关联,绝对不能大吃特吃,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哦。一齐看下五味的功效与作用以及禁忌吧。
五味的`功效与作用以及禁忌:
酸味能够提高身体新陈代谢以及对肝脏有很好的保健功效,但是多吃容易影响消化功能,而且胃酸过多人以及油关节炎的人更就应少吃酸味的食物。
吃适量甜味的食物能够提高身体的热量,补气养血和排毒解毒,但是如果过量吃就容易影响血糖,提高胆固醇,导致肥胖。
苦味的食物能够排毒清热去燥以及利尿,还能够消除疲劳,但是如果过量吃就会导致消化不良以及反胃恶心呕吐。
适量吃辣能够刺激食欲以及胃口,但是过量吃就会导致肺气过盛,个性是有痔疮以及便秘的人要注意。
咸味能够促进身体平衡,但是过量吃会导致肾的负担,增加高血压的可能。
★ 《内经》五味养生
★ 五味人生
★ 学说普通话
★ 人生五味作文
★ 五味童年作文
★ 《内经》作息之道
★ 内经养生名言
★ 《内经》养生观
★ 内经的由来
★ 内经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