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如何治痛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xuelong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经》如何治痛(共含6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xuelo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内经》如何治痛

篇1:内经为什么能治痛

内经为什么能治痛

内经为什么能治痛?这个问题问得高明啊。因为我越读《内经》就越发觉是一部“痛经”,你看看《灵枢·厥病篇》有虫瘕蛟蛔心痛证;《素问·痹论》有肝痹、心痹、脾痹、肺痹、肾痹、肠痹、胞痹证;《灵枢·寿夭刚柔篇》有寒痹证;《素问·痹论、四时刺逆从论》有热痹证;《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宣明五气论》、《灵枢·五邪篇》有阴痹证;《灵枢·周痹篇》有周痹、众痹证;《灵枢·厥病篇》有风痹证;《素问·阴阳别论、评热论》、《灵枢·五变篇》有风厥证;《灵枢·寒热病篇》有厥痹证。。。

所以说内经是一部痛经一点都不为过,因为内经对疼痛研究得很深入,很透彻,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对疼痛阐述,就像一部3D大影片,就是说是三维立体的,如果你治痛运用人体解剖,肌肉起止点,链条原理,电线杆原理等与内经相比,只能算是一维空间,软组织外科学分为椎管内和椎管外称得上是二维空间。

为什么这样说?我当然很明白其中道理,内经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对疼痛阐述:

根据受邪部位不同,分为五体痹,即骨痹、筋痹、脉痹、肌痹和皮痹。

根据由五体痹久不愈发展为肾痹、肝痹、心痹、脾痹、肺痹之五脏痹。

根据症状特点的不同,分为众痹、周痹。

根据风寒湿感邪偏重和病邪性质之不同,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

曾经有人说过:只要懂得骨痹,肌痹,筋痹就能对疼痛性的疾病“明了于心”。其实我觉得这句话一点都不为过,如果能对其他的“痹”进一步了解, 那就更加“明了”了。

谈到这里,这么多“痹”就不一一赘述了,今天就讲述一下痛痹,希望能对你抛砖引玉。

痹者,闭也。痛痹 痛痹指以感受寒邪为主的痹证,临床以疼痛剧烈、痛处固定为特点,亦称寒痹。《素问·痹论》云:“寒气胜者为痛痹。”因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凝滞,故痛痹疼痛剧烈而部位固定。《素问·痹论》亦云:“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举个病例说明一下问题:

潘x莲,女,4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头痛剧烈时呈“刀砍样”或博动性,遇寒加重,昼轻夜重,因剧烈头痛难以入眠,无呕吐,无眩晕。经口服“止痛西药”及输液后无明显好转,在某三级医院做头颅CT检查未发现异常,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建议住院治疗,后经在亲属介绍来诊。

检体: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无异常,急性病容,痛苦貌,步入诊室。头颅、五官正常,颈阻(-),心、肺、腹部无异常,辅助检查:头颅CT检查未发现异常。

中医检查:形寒肢冷,舌象:舌质淡,苔白,脉象:弦紧。

拟诊:痛痹。

读经典做临床,《灵枢.刺节真邪》: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凿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脉犹是也。

大概意思:看病呢,要运用自然之道,道法自然来治病,严寒结冰的时候,善于游水行舟的人,不能在冰中往来;善于掘地的人,也不易凿开结了冰的冻土。善于用针的人,同样也不能治疗阴寒至盛条件下的四肢厥逆证。如果血脉因寒而凝聚,坚结如冰冻,往来不流畅,不可能使它立即柔软起来。所以行水的人必须等到天气转暖,冰冻融化以后才能在水上运行,大地也必须在解冻以后才能掘凿。人体的血脉也是这样,要待阳气运行,血脉疏通才可以用针。

综上所述,故患者不能用针,既然不能用针,《内经》曰:“针之不宜,灸之所为。”因为本人比较害怕艾的烟味,故改用其他方法。《素问.异法方宜论》:“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要知道,“痛”道,其实是法无定法。

废话少说,言归正传,治法:运用“内经手法”,(欲了解内经手法建议查看我的日志774033864《人非针靶》)并嘱咐患者回家喝姜汤,为什么喝姜汤,寒症故用之。喝姜汤是个不错的`方法,寒则热之,疼痛自然消。这就是为什么张钊汉老师一个原始点疗法喝姜汤就能红遍全球的原因,很多患者经过诸多疗法久治不见效果,自己喝姜汤一段时间就好了,所以患者当然不能恭维你的医术了,能怪谁呢?

三日后复诊,疼痛已减大半,仍有残余痛。《灵枢.刺节真邪》:“凡刺寒邪日以温,徐往徐来致其神。门户已闭气不分,虚实得调其气存也。。。。。。。。。。。。。刺寒者用毫针也。”黄帝内经有古九针,毫针,九针之一,你的医术不管多高明,动不动就拿大针出来晃悠,舍弃其余八针,那只能说你不怎么的高明。“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内经的这句话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了问题。

取毫针,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两穴而下之,针毕,患者自觉又一股热流往头上窜,立刻觉得的头从来没有过的轻松感。

三天后再来复诊,头已无大碍。

谈到这里,一定有人要问,到底怎么鉴别哪种情况是什么什么痹?到底怎样鉴别哪种情况是用什么样的针?这个话题就不是纸上谈兵能说明白的,没见到患者根本无法诊断。并非我保守不说,《素问.阴阳类论》雷公曰:请问短期,黄帝不应。雷公复问,

黄帝曰:在经论中。

篇2:《内经》如何治痛

《内经》如何治痛

越读《内经》就越发觉是一部“痛经”,你看看《灵枢·厥病篇》有虫瘕蛟蛔心痛证;《素问·痹论》有肝痹、心痹、脾痹、肺痹、肾痹、肠痹、胞痹证;《灵枢·寿夭刚柔篇》有寒痹证;《素问·痹论、四时刺逆从论》有热痹证;《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宣明五气论》、《灵枢·五邪篇》有阴痹证;《灵枢·周痹篇》有周痹、众痹证;《灵枢·厥病篇》有风痹证;《素问·阴阳别论、评热论》、《灵枢·五变篇》有风厥证;《灵枢·寒热病篇》有厥痹证。。。

所以说内经是一部痛经一点都不为过,因为内经对疼痛研究得很深入,很透彻,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对疼痛阐述,就像一部3D大影片,就是说是三维立体的,如果你治痛运用人体解剖,肌肉起止点,链条原理,电线杆原理等与内经相比,只能算是一维空间,软组织外科学分为椎管内和椎管外称得上是二维空间。

为什么这样说?我当然很明白其中道理,内经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对疼痛阐述:

根据受邪部位不同,分为五体痹,即骨痹、筋痹、脉痹、肌痹和皮痹。

根据由五体痹久不愈发展为肾痹、肝痹、心痹、脾痹、肺痹之五脏痹。

根据症状特点的不同,分为众痹、周痹。

根据风寒湿感邪偏重和病邪性质之不同,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

曾经有人说过:只要懂得骨痹,肌痹,筋痹就能对疼痛性的疾病“明了于心”。其实我觉得这句话一点都不为过,如果能对其他的“痹”进一步了解, 那就更加“明了”了。

谈到这里,这么多“痹”就不一一赘述了,今天就讲述一下痛痹,希望能对你抛砖引玉。

痹者,闭也。痛痹 痛痹指以感受寒邪为主的痹证,临床以疼痛剧烈、痛处固定为特点,亦称寒痹。《素问·痹论》云:“寒气胜者为痛痹。”因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凝滞,故痛痹疼痛剧烈而部位固定。《素问·痹论》亦云:“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举个病例说明一下问题:

xx,女,4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头痛剧烈时呈“刀砍样”或博动性,遇寒加重,昼轻夜重,因剧烈头痛难以入眠,无呕吐,无眩晕。经口服“止痛西药”及输液后无明显好转,在某三级医院做头颅CT检查未发现异常,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建议住院治疗,后经在亲属介绍来诊。

检体: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无异常,急性病容,痛苦貌,步入诊室。头颅、五官正常,颈阻(-),心、肺、腹部无异常,辅助检查:头颅CT检查未发现异常。

中医检查:形寒肢冷,舌象:舌质淡,苔白,脉象:弦紧。

拟诊:痛痹。

读经典做临床,《灵枢.刺节真邪》: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凿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脉犹是也。

大概意思:看病呢,要运用自然之道,道法自然来治病,严寒结冰的时候,善于游水行舟的人,不能在冰中往来;善于掘地的人,也不易凿开结了冰的冻土。善于用针的人,同样也不能治疗阴寒至盛条件下的四肢厥逆证。如果血脉因寒而凝聚,坚结如冰冻,往来不流畅,不可能使它立即柔软起来。所以行水的'人必须等到天气转暖,冰冻融化以后才能在水上运行,大地也必须在解冻以后才能掘凿。人体的血脉也是这样,要待阳气运行,血脉疏通才可以用针。

综上所述,故患者不能用针,既然不能用针,《内经》曰:“针之不宜,灸之所为。”因为本人比较害怕艾的烟味,故改用其他方法。《素问.异法方宜论》:“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要知道,“痛”道,其实是法无定法。

废话少说,言归正传,治法:运用“内经手法”,(欲了解内经手法建议查看我的日志774033864《人非针靶》)并嘱咐患者回家喝姜汤,为什么喝姜汤,寒症故用之。喝姜汤是个不错的方法,寒则热之,疼痛自然消。这就是为什么张钊汉老师一个原始点疗法喝姜汤就能红遍全球的原因,很多患者经过诸多疗法久治不见效果,自己喝姜汤一段时间就好了,所以患者当然不能恭维你的医术了,能怪谁呢?

三日后复诊,疼痛已减大半,仍有残余痛。《灵枢.刺节真邪》:“凡刺寒邪日以温,徐往徐来致其神。门户已闭气不分,虚实得调其气存也。刺寒者用毫针也。”黄帝内经有古九针,毫针,九针之一,你的医术不管多高明,动不动就拿大针出来晃悠,舍弃其余八针,那只能说你不怎么的高明。“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内经的这句话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了问题。

取毫针,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两穴而下之,针毕,患者自觉又一股热流往头上窜,立刻觉得的头从来没有过的轻松感。

三天后再来复诊,头已无大碍。

谈到这里,一定有人要问,到底怎么鉴别哪种情况是什么什么痹?到底怎样鉴别哪种情况是用什么样的针?这个话题就不是纸上谈兵能说明白的,没见到患者根本无法诊断。并非我保守不说,《素问.阴阳类论》雷公曰:请问短期,黄帝不应。雷公复问,

黄帝曰:在经论中。

拓展阅读:内经虛实篇

帝曰:肠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

帝曰:癫疾何如?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输;秋亟治六府;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阴傍三痏与缨脉各二,掖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暴痈筋软,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员利针。霍乱,刺俞傍五,足阳明及上傍三。刺痫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傍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疾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著也。蹠跛,寒风湿之病也。

黄帝曰: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译文

黄帝道:赤痢的变化怎样?

岐伯说:痢兼发热的,则死;身寒不发热的,则生。

黄帝道:痢疾而下白沫的变化怎样?

岐伯说: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黄帝道:痢疾而下脓血的怎样?

岐伯说:脉悬绝者死;滑大者生。

黄帝道:痢疾病,身不发热,脉搏也不悬绝,预后如何?

岐伯说:脉搏滑大者生;脉搏悬涩者死。五脏病各以相克的时日而预测死期。

黄帝道:癫疾的预后怎样?

岐伯说:脉来搏而大滑,其病慢慢的会自己痊愈;要是脉象小而坚急,是不治的死证。

黄帝道:癫脉象虚实变化怎样?

岐伯说:脉虚的可治,脉实的主死。

黄帝道:消渴病脉象的虚实怎样?

岐伯说:脉见实大,病虽长久,可以治愈;假如脉象悬小而坚,病拖长了,那就不可治疗。

黄帝道:形度,骨度,脉度,筋度,怎样才测量的出来呢?

黄帝道:春季治病多取各经的络穴;夏季治病多取各经的俞穴;秋季治病多取六腑的合穴;冬季主闭藏,人体的阳气也闭藏在内,治病应多用药品,少用针刺砭石。但所谓少用针石,不包括痈疽等病在内,若痈疽等病,是一刻也不可徘徊迟疑的。痈毒初起,不知他发在何处,摸又摸不出,时有疼痛,此时可针刺手太阴经穴三次,和颈部左右各二次。生腋痈的病人,高热,应该针足少阳经穴五次;针过以后,热仍不退,可折手厥阴心包经穴三三次,针手太阴经的络穴和大骨之会各三次。急性的痈肿,筋肉挛缩,随着痈肿的发展而疼痛加剧,痛得厉害,汗出不止,这是由于膀胱经气不足,应该刺其经的俞穴。

腹部突然胀满,按之不减,应取手太阳经的络穴,即胃的募穴和脊椎两傍三寸的少阴肾于穴各刺五次,用员利针。霍乱,应针肾俞旁志室穴五次,和足阳明胃俞及胃仑穴各三次。治疗惊风,要针五条经上的穴位,取手太阴的经穴各五次,太阳的经穴各五次,手少阴通里穴傍的手太阳经支正穴一次,足阳明经之解溪穴一次,足踝上五寸的少阴经筑宾穴三次。

凡诊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粗急发喘逆等病,如肥胖权贵人患这种病,则是由于偏嗜肉食厚味所造成的。凡是郁结不舒,气粗上下不通,都是暴怒或忧郁所引起的。突然厥逆,不知人事,耳聋,大小便不通,都是因为情志骤然激荡,阳气上迫所致。有的病不从内发,而由于外中风邪,因风邪留恋不去,伏而为热,消烁肌肉,着于肌肉筋骨之间。有的两脚偏跛,是由于风寒湿侵袭而成的疾病。

黄帝道:黄疸、骤然的剧痛、癫疾、劂狂等证,是由于经脉之气,久逆于上而不下行所产生的。五脏不和,是六腑闭塞不通所造成的。头痛耳鸣,九窍不利,是肠胃的病变所引起的。

篇3:《内经》举痛论

《内经》举痛论

《内经》是智慧之书,而不是知识之书,是可以让一个民族怀着隐秘的热情世世代代、反反复复去阅读的书。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

帝曰:愿闻人之五藏卒痛,何气使然?

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揣动应手矣。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寒气客于五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喝,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

岐伯曰:五藏六府,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帝曰:扪而可得奈何?

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篇4:《内经》外治12法

《内经》外治12法

《内经》治法丰富,概言之,可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外治法种类繁多,如针灸、推拿、砭石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古人早就感叹病杂术稀,况且有些临床诊疗技法随着时代变迁而沉寂,外治诸法尤其如此。因此,有必要将中医外治法进行充分挖掘整理。

《内经》外治法大体可分为药物外治法、器械外治法和手法外治法。针灸属于器械外治法,《内经》时期的针灸体系已基本成型;推拿属于手法外治法,在现代临床中亦得到广泛运用;而其他外治法则在外治理论及临证方面相对不足。故本文所言《内经》外治法将不述及针灸、推拿。《内经》共载有12种外治法,药物外治法7种,器械外治法5种。

《内经》中所载药物外治法包括涂、熨、渍、浴、熏、吹耳、取嚏共7种。外治药物既有固态剂型,又有非固态剂型;涂、熨之药为固态剂型,渍、浴为药液,熏法取药之烟、汽,吹耳、取嚏之药属散剂。

涂法

《内经》记载,涂熨马膏治疗足阳明经筋拘急诸症,白酒、桂末涂治筋缓之症,涂抹豕膏治疗米疽。全文共有2处记载,如下所述:

《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膏熨急颊。”此段引文明确指出“膏”具有缓解拘挛之功。《类经·十二经筋痹刺》:“马膏,马脂也,其性味甘平柔润,能养筋治痹,故可以膏其急者。”《太素·经筋》则从五行角度说明马膏缓急之用:“马为金畜,克木筋也,故马膏疗筋急病也。”熨,即将药物加热涂敷或贴烤患处,较涂法多温通之效。故膏熨借其温通之力治疗面颊拘急,其效自捷。白酒和桂末涂于面肌迟缓一侧,取两者温通之效。

《灵枢·痈疽》:“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医宗金鉴·腋疽》指出米疽病机为“肝、脾二经忧思恚怒,气结血滞。”《内经知要·病能》释:“砭石欲细者,恐伤肉也,欲长者,用在深也,故宜疏不宜密。勿裹之者,欲其气疏泄也。豕膏者,即猪油煎当归以蜡收者也。”即先以砭石疏通气血,继涂豕膏以濡润。

熨法

《内经》中熨法记载甚细,有药熨、膏熨、汤熨之分,其中又以药熨记载最详;膏熨上文已述,不再赘述。此外,熨法还常与其他临床技法联合运用,《内经》中载有熨刺和熨引两种。与现代熨法比较,《内经》熨法缺少摩法操作。

药熨

药熨,即用药物温熨患处。《内经》中用于治疗寒痹及骨病。全文共有2处记载,如下所述:

《灵枢·寿夭刚柔》:“刺寒痹内热奈何……刺大人者,以药熨之。”原文随后还详载制备药熨的材料、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内经素问吴注》:“药熨者,以药之辛热者熨其处也。”说明熨药辛热之性,即药熨具有温通之功。寒痹者,寒气较盛,其治宜温,故辛热之药可熨治寒痹。此外,据“熨寒痹所刺之处”“每刺必熨”可知,寒痹治法为熨刺结合,先刺后熨。《内经》记载熨刺的其余篇章均出现在本篇之后,故熨刺为药熨和刺法的'可能性较大。

《素问·调经论》:“病在骨,焠针药熨。”《类经·阴阳虚实寒热随而刺之》:“病在骨者其气深,故必淬针刺之,及用辛热之药熨而散之。”同取药熨温通之力。

汤熨

汤熨,即用热水或热药汁装在容器内贴于患处。《内经》中用于治疗痹证。全文有1处记载,如下所述:

《素问·玉机真脏论》:“今风寒客于人……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邪居肌表,卫气不和则不仁,故先汤熨通表,后灸刺以除寒痹。

熨刺

熨刺指针刺和熨法。《内经》中用于治疗痹证、厥病、痈、上寒下热。全文共有6处记载,2处分别在药熨和汤熨疗痹中已作说明,不再赘述。熨刺又有先熨后刺和先刺后熨之分,如下所述:

《灵枢·周痹》:“故刺痹者,必先……熨而通之。”此处治痹先熨后刺。

《灵枢·刺节真邪》:“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然后……刺而平之。”厥有寒热之分,熨以温通取效,故此厥当为寒厥。《素问·厥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熨法即通过温通阳气,理经通脉,继以针刺调气行血而治厥。

《灵枢·上膈》:“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微按其痈,视气所行,先浅刺其傍……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内,邪气益衰,大痈乃溃。”此痈之病机为膈下邪盛,内聚为痈,熨刺之后,气温于内,邪气衰而痈溃。

《灵枢·刺节真邪》:“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类经·解结推引》认为“上寒下热”因于“阳虚于上而实于下”。已刺而熨,上下温通则愈。

熨引

熨引,即热熨与导引。《类经·五方病治不同》:“导引,谓摇筋骨,动肢节,以行气血也。”熨可温通,导引舒筋骨行气血。《内经》记载熨引可治筋病。全文共有2处记载,如下所述:

《灵枢·经筋》:“足少阴之筋……病在此者主痫瘈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在内者熨引饮药。”内为阴,“在内者”即足少阴经筋病在腹阴部。《类经·十二经筋痹刺》:“熨引所以舒筋,饮药所以养血。”

《素问·血气形志》:“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渍法

渍,即浸润,浸泡。《内经》中渍法可散表寒邪气,调和营卫气血。全文共有3处记载,如下所述: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少阳之政奈何……故岁宜咸辛宜酸,渗之泄之,渍之发之。”《类经·六十年运气病治之纪》:“渍之发之,所以去腠理之邪也。”此为总论渍法可去肌腠邪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有邪”即表邪,汤浴可散。正如《圣济总录·渍浴》所载:“盖邪之伤人,初在肌表,当以汗解……借汤浴,疏其汗孔,宣导外邪,乃可以汗。”

《素问·五常政大论》:“西北之气,散而寒之……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病在中而不实不坚,且聚且散……行水渍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已。”西北气寒,肌腠紧密以御寒,久则阳气内郁,故以汤液浸渍通阳达表。病在中,无常形,当为气乱,汤渍通经而和内外。《类经·病之中外治有先后》:“行水渍之,通其经也。”

浴法

浴,即用药煎水洗患部或全身。《内经》中用于治疗脾风、五疫。全文共有2处记载,如下所述:

《素问·玉机真脏论》:“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类经·风传五脏》记载,按、药、浴法可“解其表里之风热”。

《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即药浴使得邪随汗出。

《说文解字》:“浴,洒身也”,即淋洒于身,以药液淋洒或冲洗患部,非浸于其中,与药液接触时长较短;而“渍”是指将患处浸泡在药液中,其时较久。可见,“渍”与“浴”含义有明显差别。故将“渍”译为“药物汤液洗浴”恐有不妥。

熏法

熏法分烟熏和蒸气熏两种。熏法是利用药力与热能作用于肌肤患处、穴位及周身,使腠理疏通,气血流畅,调整脏腑机能,温通营卫经络而达到治病目的。《内经》虽无熏法之名,却有烟熏和蒸汽熏之实。

烟熏法

《内经》中烟熏法用治上述足阳明筋脉拘急诸症。全文共有1处记载,如下所述:

《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医述·方药备考》载生桑灰“性锐力足,通节窍,祛风痹”。此法以温通取效,复藉生桑灰之烟以增效。

蒸汽熏法

《内经》中蒸汽熏法用于治疗败疵。全文共有1处记载,如下所述:

《灵枢·痈疽》:“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败疵即发于胁部痈疽,因于肝郁气滞,蒸汽熏至汗出则郁气宣达而愈。

吹耳法

《内经》中吹耳法为治疗尸厥手段之一。全文共有1处记载,如下所述:

《素问·缪刺论》:“尸厥……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类经·缪刺巨刺》指出吹耳法可“温助五络,气可复通也”。五络指“手足少阴、太阴和足阳明之络”,此五络聚于耳中。邪客于此,五络竭绝而发尸厥。

取嚏法

《内经》中取嚏法可用于治疗呃逆。全文共有1处记载,如下所述:

《灵枢·杂病》:“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类经·刺诸病诸痛》指出:“哕,呃逆也……嚏则气达而哕可已。”

器械外治法

《内经》所载器械外治法较多,包括砭石、牵引、放腹水、结扎、截趾共5种。外治器械明确载有砭石、桑钩和筩针3种,结扎和截趾仅记载“束”“斩”之名,无相关器械记载。

篇5:《内经》:论治背诵内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素问·汤液醪醴论》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素问·标本病传篇》

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素问·至真要大论》

帝曰:何谓逆从?

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篇6:《内经》:论治背诵内容

《素问·上古天真论》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治偏痛胶囊说明书

《内经》作息之道

内经养生名言

《内经》养生观

内经的由来

内经例说

《内经》五味养生

《内经》五味学说探讨

《内经》与饮食养生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体会

《内经》如何治痛(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内经》如何治痛,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