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研究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芋頭片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马华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研究(共含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芋頭片”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马华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研究

篇1:马华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研究

马华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研究

内容摘要:马来西亚是海外华文文学最繁荣的地区,和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1945年以前马华文学深受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中国元素非常明显,可说是中国文学的海外支流。1945年后中国出版物禁止进入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和中国的文化交流断绝45年,取而代之的是香港和台湾,成为中国文学和文化的中转站,继续向马来西亚输入文学和文化。此外,马来西亚独立以后的中学华文课本主要以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为教材,深深影响马来西亚文学爱好者,他们从中得到写作的启蒙。本文主要梳理中国现代文学在马来西亚的传播过程与形式,观察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既疏离又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马华文学 世界华文文学 华文课本 文学传播

马来西亚是中国、台湾、香港之外华文文学最繁荣的地区。1945年以前马来西亚华文文学(马华文学)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作品背景和思想都以中国为背景,可说是中国文学的海外支流。二战后,为了遏制共产主义思想,英国殖民地和当地统治者禁止中国出版物进入。马来西亚人民和中国文学界断绝交往45年,取而代之的是香港和台湾,给马来西亚华文文坛注入新的文学元素。然而,受过华文教育的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相当熟悉,华文写作者也受到影响。在马华文学作品中,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子处处可见。“五四”的文学传统在马来西亚一直没有断绝,主要原因在于马来西亚多年来的中学华文课本依旧以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为教材。

各学者对马华文学的分期命名虽有所不同,但大致上以“战前”(1945年以前)和“战后”(1945年以后)、“独立前”(1957年以前)和“独立后”(1957以后)作为分水岭。战前与战后的区分,主要是为了方便划分华人的移民意识和本土意识的形成和变化,是一种从外围到中心的转移。独立前和独立后的划分,则是要观察当地华人对该国政治和文化的认同,是内部本体向核心的靠拢或远离。本文以马来西亚为中心,马来西亚以外的中国、台湾、香港等地为外围,作为本文讨论的概念,所以采用“战前”与“战后”的时代划分,主要讨论战前、战后和马来西亚独立初期,中国现代文学对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传播及其影响。

一、从祖国到南洋:海外的文化基地

1945年以前的马华文学,基本上还没形成自己的特色。那时在新加坡马来亚半岛活跃的华文作家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他们到新马谋生或避难,准备日后回归家园,所以没有长久居住新马的打算。他们情牵中国家园,关心家国的政治演变,侨民的意识还很浓厚。这些作家在新马一带进行文学创作和文化教育,为当地华人社会注入文化的养分。

南来的知识分子把中国现代文学的经营模式和文化内涵带到新马一带。一些文化名人如郁达夫、左秉隆和黄遵宪到新马时,带着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他们办报的同时,也提倡文学创作。当时在新马创立的华文报纸就有《中兴日报》、《南侨日报》、《益群报》等二十多份(杨松年249)。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报纸是传达信息、推动文学的重要工具,副刊更是争取读者的重要部分。新马的华文报纸经营模式参考自中国,设有许多副刊,刊登文学作品、流行小说、笑谈等消闲文字和创作版块。如《南侨日报》的副刊栏目就有“谐文”、“粤讴”、“班本”、“小说”、“记事小说”、“孽情小说”、“神怪小说”等,可谓应有尽有,读者从中可以吸收中华文化,以解思乡之情。此外,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也提升当地华人的文学修养,甚至写作兴趣。副刊所提供的创作园地,也为新马社会培养出许多作家。由于南来文人的办报和教育目的都以中国大陆为依归,宣扬爱国(中国)和救亡(中国)精神,作者、读者首先关心的是中国境内发生的种种变化,所以说当时的新马华文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海外分支,并不为过。1937年,日本侵华,新马文坛也掀起“救国救亡”的热潮,呼吁“爱国”捐款,鼓励“回国”参战。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新马地区还是属于英国殖民地统治,国家概念不强烈,对当地的华人来说,所谓的“国”,指中国是不容置疑的。

1941—1945年,日本侵入东南亚,马来亚的华人经历三年零八个月的抗日战斗,对这片海外的家园有了感情,希望能够在这块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希望家园摆脱殖民地的统治,自已当家作主。在文学题材上,也出现转变,作家逐渐关注当地生活,赞美当地的风土人情,本地意识开始显现。新马华人的本土意识形成,可说是自觉性的内在因素,不过这个转变的过程缓慢,立场也经常模糊不定。战后几年,国共内战,许多中国作家流亡海外,部分经香港来到新马,继续文艺创作,如马宁、夏衍等,作品中不时流露出怀念故土的情怀。因而马华文艺的独特性并没有在战后几年内得到全面的认同。1948年爆发一场激烈的有关文艺独特性的论争,究竟是要脱离中国的影响,还是建立起马来亚的特色,各有各的说法,难分难解,这可看出当时文学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随着新中国成立,在马来亚的共产党(马共)的影响力也跟着高涨,让英国殖民地政府感受到威胁,因此加强打击马共。1948年6月,英国殖民地政府宣布马来亚进入“紧急状态”,实行戒严以杜绝新马华人和共产党的联系。由于华校、报章和中文印刷品是宣扬共产思想的主要媒介,殖民地政府同时全面禁止中国大陆的书籍进口、遣送教师和文人回中国,以防共产思想继续在华人社会的传播。中国对马华文学的影响主要来自南来文人和书刊,1949年大陆政权易手之后,马来亚文坛和中国的交流不再。与此同时,马来亚作家的本地意识逐渐加深,他们意识到既然选择在马来亚这块土地上生活下去,就应该投入本地社会建设,关心本地发展,也应该多创作以本地为背景的题材。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大部分留下来的马华作家成了这个新兴国家的公民,他们爱国的对象从中国转移到马来亚,从此。“国家”和“文化”正式分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中国是一个国家,是他们先辈的祖国;中国也是中华文化的渊源地,马来西亚华人和中华文化血脉相连。

篇2:文学与哲学的关系研究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研究

无论从哲学的角度来阐释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还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哲学问题,都为文学和哲学这两个不同的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文学与哲学的关系研究,逐渐成为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一个热点.文学与哲学关系是统一的.,作为统一体的文学与哲学相互间的融合与影响也是必然的.

作 者:马衡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周口,466000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29) 分类号:B0 关键词:文学   哲学   关系   影响   接受  

篇3:语言与文学的接面关系研究

语言与文学的接面关系研究

本文探讨语言与文学之间的接面关系.首先,文学语体与非文学语体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形式的前景化,即语言的语法结构、音位结构、词汇语义结构、语相特征等方面突出的或者说是前景化的用法.其次,非文学语体与文学语体的`差别还在于本义的语言用法与比喻的语言用法.根据语篇体裁和分析目的的不同,分析文学语体可从词汇层面、句法层面、词义结构方式、语境因素、比喻用法、原文改写等角度入手,这些方法也同样可以用来分析非文学语体中的文学特点.

作 者:刘世生 LIU Shi-sheng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外语系,北京,100084 刊 名:外语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年,卷(期): “”(1) 分类号:H0-05 关键词:文学语体   非文学语体   语言形式前景化   比喻用法  

篇4:性情与中国书法及文学之关系

性情与中国书法及文学之关系 - 毕业论文

摘  要:中国书法与文学历5千年以至今日,汪洋肆达、浩如烟海。其中粲然不朽者,可谓多矣!合时而著、禀笔而生、妙尽天理、巧夺天工,神采纵横其内,气势俯仰其中,格调高雅超凡而意境深长廖远。汇萃众美、熔铸万形,足以博誉当代而开济后源。而书法与文学所以蔚然有彩、包质含文者,又莫不以性情通贯始终。故曰书法导之于性情,文学导之于性情,性情为书法、文学之本源。然性情于书法、文学之形质、人品、学养、识见又毫发毕见、须臾不离,故性情亦为2者之内涵。再者,性情对书法、文学之风格、欣赏、创作诸方面之影响又至为深广。是以性情为书法、文学所以立根之本、所以咀华之英而所以播美之源。

关键词:性情    书法    文学

Abstract: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literature go through one year even today, four vast sea reach , voluminous. The bright and immortal among them one, one may well say more! Is it write , report pen and catch , not wonderful to try justice , wonderful workmanship excelling nature , expression inside vertical-horizontal their best sometimes to shut, the imposing manner pitch is among them , the style is graceful and free from worldly cares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profound Liao is far. Assemble all and American foundinging ten thousand shape, enough rich reputation contemporary turning on sourcing after helping. And the reason why Wei Ran has color , Bao Zhi to include the gentle ones in the calligraphy and literature, all pass through openly all the time with the disposition, so the one that called calligraphies and led , in the disposition, what literature is led , in the disposition, the disposition is the origins of calligraphy , literature. But disposition at the calligraphy, literature one shape quality, moral standing, learn not raising , not knowing not seeing and meeting, moment after hair from, so the disposition is also the intension of the two. Moreover, the disposition is deep and broad to the style of calligraphy , literature, influence of all respects of appreciating , creating. Regard disposition as calligraphy , literature so set up foundation of root , chew and Great Britain of China sows the beautiful source .

Key words: Disposition    Calligraphy    Literature

篇5:浅析“三农”问题与中国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浅析“三农”问题与中国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摘 要:中国“三农”问题长期存在,最近几年,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的三农问题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中国沿海地区的加工制造企业遭受严重损失,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三农问题;中国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 一、“三农”问题与扩大内需 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出路是刺激国内需求,即拉动内需。而当前有效需求不足依然是制约中国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居民消费需求下降,一太面城市居民消费趋于饱和,另一方面是农村消费市场长期启而不动,潜在消费需求不能转化为现实购买行为。因此,采取措施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已成为当前实现扩大内需的关键一环。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因为“三农”问题是阻碍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收入是制约农民消费的首要因素 中国农村还处于消费水平与收人水平基本同步变化的阶段,还没有进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阶段。因此,对低收人阶层的农民来说,其收人增加,消费支出也会相应增加,收入增长的预期提高,消费倾向也随之提高。 农民纯收人增长缓慢导致购买力严重下降,并直接影响到农民消费需求的增长。提高农民收人已成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前提。为此,必须多渠道、多途经提高农民收人,包括增加农产品供给和减少农业人数双管齐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繁荣小企业和小城镇,扩大9亿农民的就业空间和收人来源等等。 (二)农民负担过重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民的支付能力,从而影响了其消费水平的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农民收人逐渐增加的同时,其负担也与日俱增,一些地方的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和各种摊派现象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消费增长。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行政机构改革,从治本上杜绝各种增加农民负担的源头,扩大农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而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增加农民的消费热情,扩大农村需求。 (三)消费环境不佳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消费能力的 实现 国家正在努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为农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一方面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人;另一方面,建立农户自我资金积累的投资机制。通过改善农村交通、通信条件,既可使农产品及时转化为商品,增加农民收人,又使得所需的工业品能够及时组织进来,解决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针对目前农村消费的热点是家用电产品,应加快农村电网、电视转播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三农”问题与国民经济结构调整 (一)入世使解决“三农”问题显得更为迫切 入世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农业方面看,加人WTO有利于中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和农民部分消费品支出的减少(由于部分进口消费品价格低于国内同类消费品价格),相应增加可支配收人,也有利于有效解决贸易争端。但同时也在农业经营和非农产业等方面给农民收人带来挑战。因此,农民期望像过去那样通过农业经营增收将很困难。从非农业收入方面分析,目前中国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开始回落,经济效益下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收人递减。而另一方面一些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面对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变得更困难。应对入世后带来的上述种种问题,根本的途径是实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 (二)解决“三农”问题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本质上是一致的 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是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多。在目前这个阶段如何将这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研究许多新的课题.要有新思路,要深化改革。 (1)要坚持所有制的多样化,实行多种经营; (2)要坚持技术手段的多层次,不同技术层面的行业可吸纳不同素质的劳动力; (3)要大力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不仅是农业的内部问题,而且牵涉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也就说,现阶段“三农”问题不过是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一个缩影,“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调整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来实现。 在中国目前的国民经济结构中,无论产出结构,还是就业结构都不尽合理,而且就业结构转换的速度也滞后于产出结构转换的速度。在这十年里,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依然占很大比重,第二产业吸收的就业人数变化不大,而第三产业却有很大的增长。不难看出,上述关于三次产业的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数字存在着某种不相一致的问题。中国国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急需进行调整和优化,尤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条件,以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最终解决“三农”问题。 三、“三农”问魔与中国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一)解决“三农”问题将为加速中国城市化进程创造条件 根据国际经验,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同步推进的,而中国城市化水平却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也滞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对中国的发展很不利。中国城市化滞后的原因主要是: (1)建国初实行以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将城市定位为生产城市,制约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 (2)是长期以来的城乡分割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3)是农村特殊的工业化道路,即发展乡镇企业“务工不进城”对城市化进程会发生一定的阻潜作用; (4)是对城市化认识上的偏差。比如认为工业化可以不走城市化的道路,城市化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等,无形中也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侄桔。 解决“三农”间题和解决中国城市化间题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不论是近期还是长远,解决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人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非农就业,而增加非农就业的主要途径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把更多的农民变为非农民。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也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这样一种单一的经济发展政策,其效果很不理想。一方面,工业化不可能单靠少数城市人来推动;另一方面,农业是个弱产业,面临三大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产品卖难)、技术风险(农业技术投资回报率不稳定),入世后,三大风险尤为严峻。因此,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单靠农业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走农村经济工业化的道路,使供应、生产、加工、销售形成一体化经营,农村工业化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首先,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器。农村工业企业一开始就抓住中国城市工业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和方面,立足于门槛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有较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其次,从长远看,农村工业化是增加农民收人,缩小城乡差别的根本途径。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居民收人差距大,固然有牺牲农民利益来换取城市工业发展的历史原因,更重要的是由于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比农业部门高,从而导致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存在。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民由贫变富的关键。而农村工业化正是提高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最佳选择。再次,农村工业化是实现乡村城镇化的基础。我们所说的农村工业化主要就是指小城镇日益工业化,这样,可为乡村城镇化提供基础和依托。归根到底,农村工业化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农民的素质低;二是资金缺乏。而农村工业化将可以解除这两个制约因素,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四、“三农”问题解决与西部大开发及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关系重大 (一)“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否还会牵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败。西部大开发首先是西部广大农村的大开发,而不能只是几个城市的大开发。东西部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农村,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应当把解决西部地区“三农”问题作为大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 (二)解决“三农”问题对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有观点认为,“三农”问题主要来自农业外部,涉及中国深层的政治经济体制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毕其工于一役。追根索源,“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减负的根本保障在于中国经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三农”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又需通盘考虑、审慎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无论对农业本身发展,还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无论对目前的经济结构调整、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还是对关系中国长远发展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及西部大开发战略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6:中国城市竞争力与基础设施关系的实证研究

中国城市竞争力与基础设施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城市竞争力与基础设施关系

1.城市竞争力概念框架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具有明确直观含义却又不易精确把握的概念,但它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城市价值是由城市企业或经济人创造的。每一个城市的产业群都由若干产业组成,每个产业又分若干个产业部门和环节,每一部门和环节又有不少企业,城市价值体系是所有企业价值体的集合。所有影响城市价值体系的各种因素或力量的综合即是城市竞争力。城市价值体系的状况及变动表现着城市竞争力的状况及变动。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子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共同集合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创造城市价值。概括地表示:

城市竞争力=F(硬竞争力、软竞争力)=城市产业竞争力之和

硬分力=人才竞争力+资本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结构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区位竞争力+环境竞争力+聚集力

软分力=秩序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制度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开放竞争力

人才竞争力包括城市劳动者队伍的数量、质量和未来潜力。资本力包括资本的存量、可得的便利性和金融控制力。科技力既包括科学技术、知识资源的存量,也包括科技的创新和转化能力。城市结构有广泛的含义,结构力这里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城市产业专业化程度及城市的空间结构等。环境力指城市环境状况,如气候条件、环境质量、风景名胜等。区位力这里是指城市综合区位力,包括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区位、科技、政治区位等。聚集力指城市的人口、生产要素的聚集和企业、产业的群集状况和能力。秩序力指城市政治、经济及社会秩序,包括政治稳定性、经济安全性和社会治安状况等。制度力是城市、城市企业以及城市所在的国家在城市层面表现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体制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的制度等。文化力是城市所特有的市民社会意识、道德观念、城市文化氛围和风俗习惯。管理力包括城市、城市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水平及管理效率。开放力包括城市内部各要素、城市与区域内外(包括国内外)联系的程度。

2.基础设施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

城市基础设施是以物质形态为特征的城市基础结构系统,是指城市可利用的各种设施及质量,包括交通系统,通讯系统,能源动力系统,住房储备,文、卫、科教机构和设施等。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基本载体,是真正属于城市的不可移动要素。设施力是一定的基础设施所形成影响城市产业价值形成的力量。

城市基础设施的'规模、类型、水平直接影响着城市产业的发展和价值体系的形成。城市基础设施质量(基础设施个体质量、空间匹配)的状况影响城市的产品成本和竞争力。城市基础设施产业的竞争力将成为城市总体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基础设施对提高城市竞争力作用中,技术性基础设施越来越至关重要。技术性基础设施状况决定一个城市产业的水平,拥有发达的高技术的基础设施,可以吸引和培育高技术高附加的产业(包括金融业),创造和持续创造更多的价值,提高城市竞争力。

基础设施通过影响城市产业收益回报率,塑造城市吸引人才、技术、资金、资源等要素的能力,将影响城市的产业规模和产业素质。

二、中国24城市竞争力的计量和分析

检验和分析城市竞争力与城市基础设施之间关系的基本假说,首先要设计表现它们的指标体系,选取样本城市,运用有关方法采集和处理样本指标数据,应用有关分析方法计算出各样本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基础设施竞争力。

1.中国城市综合竞

[1] [2] [3] [4] [5]

篇7:中国水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中国水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本文选取了59个国家以及-中国的数据,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其经济增长与水环境污染指标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了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与水环境的发展阶段与趋势.

作 者:路宁 刘玉龙  作者单位:路宁(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刘玉龙(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北京,100044)

刊 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英文刊名: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年,卷(期): “”(1) 分类号:X321 关键词:水污染   废污水排放   经济增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篇8:中国书法理论中的文学描写与书法研究论文

中国书法理论中的文学描写与书法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拟以“书评”为例,以点带面地阐述古代书论中的文学描写与书法研究的关系。

关键词:书法理论 书评 文学描写 书法研究

在中国古代法论著当中,所有关于艺术问题的陈述,或多或少都带有文学的痕迹,而其语言的表达方式,又往往与“文体”紧密相连。

在古代书论中的文体大致有“书势”、“铭”、“赞”、“赋”、“书评”、“序”、“尺牍”、“图谱”、“歌诀”等多种。下面,将以其中的“书评”为例,以点带面地阐述古代书论中的文学描写与书法研究的关系。

书评,严格来说,它不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却有其相当稳定的语言风格,以及十分特别的文学意味。其传承久远,是传统书法批评的一枝奇葩,很值得研究。

自袁昂《古今书评》取形象喻说始,代有仿作。其评骘书家,皆以事理为喻,提示联想方向,使读者间接获取美感及褒贬寓意。其喻说提示,往往集中在审美对象的整体,或突出某一方面,以传神的手法进行概括或象征。其对批评者之文化、艺术思维能力和文学造诣等多方面极具挑战性,即使有所不,而人们仍孜孜不倦,勉力为继。惜时移境迁,今人多已不知所云,致使这部分宝贵的历史遗产,竟被尘封冷落。试看以下解析。

“王子敬书如河洛间少年,虽皆充锐,而举体沓拖,殊不可耐。”(袁昂《古今书评》)河洛间少年,指汉代两京贵游子弟,英武洒脱,而车骑群游,令人不喜。借此史实风气,以喻王献之行草书逸气横霸,神勇过人,但体势牵连沓拖,是为瑕疵。

“韩择木书,龟开萍叶,鸟散芳洲。”(吕总《续书评》)萍叶龟状纹理,出自天然;群鸟散落芳洲,自由自在,亦能尽天然之美。韩择木八分中兴,备于古雅,妙合自然。

对书家的批评,褒贬容或有异,即使观点相同或近似,也会各循所想及语言习惯,做出不同的比况喻说。如:

“褚遂良如熟驭战马,举动从人,而别有一种骄色。”(米芾《续书评》)

“褚遂良书,善择纸笔而意有余。如高祖得张良,世祖得邓禹,皆谋议帷幄,决胜千里。”(宋克《评书》)

“河南如孔雀皈佛,花散金屏。”(包世臣《历下笔谭》)

其中米评谓褚书中节合律,心手相应,为“美女书”而别具风骨,堪称知音。宋评以张良佐刘邦、邓禹辅刘秀而得天下为喻,言褚遂良书善于谋划,笔尽其美,意出法外,亦为的评。包取喻孔雀开屏,花鲜灿烂,而具法象,于褚书虽非实指,而亦能传其神意,且措辞典丽,文采胜于米、宋二家。   “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娘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唐人书评》)

此评从袁昂《古今书评》“卫恒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和“薄绍之书字势蹉跎,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中化出,以喻卫夫人书字势妍美,婀娜多姿,时为欹斜之状。用四种况说:美女登台,袅袅婷婷摇曳生姿;仙娥起舞婉转倩影,轻灵曼妙;红莲挺生,斜影入水,清新可人;碧沼浮翠,云霞光耀,一派生机。相形之下,前后均达模糊之妙,而后评更具韵致,彼此不可替代。但是这类批评数量不多,于文尤须巧思,对批评者而言,取喻重于明达书旨。

由于书评之撷取物象的自由广泛,可以摆脱任何形式上的束缚,甚至能突破语言的藩篱,以表达批评者的意向。有时候,批评者旨在表达感觉,揭示一种审美联想的途径,与文学中的“意在言外”,“象外之象”颇为相近。如果批评者所用之形象、事理过于奇巧或隐晦,或自溺于错觉、幻觉之中而误为真实,或以文学的藻饰喧宾夺主,则批评就会流于玄虚,失掉应有的意义。

通过对古代书体的考察,可以从中看到某些为文而文的倾向,或者说是较多地使用了文学语言,直接影响人们对艺术问题的把握。古人生活在同一文化气氛之中,有着相同的知识结构,在语言表达和理解接受之间,基本没有障碍,有时只要瞬间的意会,即可以完成从语言文学到书法艺术的转换。这在古代原本是十分自然而平常的事情,但在今天,已经变得十分艰巨,或者说是相当的奢侈。

由于文学、文体的介入使古代书论显得丰满瑰丽;对于后人和传统而言,书法审美得益于文学启蒙;另外,文人、书家是社会同一群体,在书法活动中,文论思想必然会渗透进来,甚至在某些方面,会引导书论的发展,如《书谱序》把书法的“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归之于“取会风骚之意”。在文人与书家、书论合一的背景下,文学给书法带来了许多审美、评论和阐释上的益助,也因此为其增加许多模糊感,经常使人们误把文学的感受当作书法的内容。总之,书法的研究前景十分广阔,如果要建立起真正属于现代人的书法理论与批评的框架体系,必须要理清书法文体与文学之间的这种微妙关系,这对于当代书论家或是文学家的“字外功”都是严竣的考验。

参考文献:

[1]袁昂.《古今书评》。

[2]吕总.《续书评》。

[3]米芾.《续书评》。

[4]宋克.《评书》。

[5]包世臣.《历下笔谭》。

篇9:基于因子分析方法的中国植被NDVI与气候关系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方法的中国植被NDVI与气候关系研究

利用1982~NDVI数据和气象台站资料,对我国几种植被型组和气候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NDVI结合植被类型图将我国植被划分为9种植被型组;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了气候指标的'选择并采用相对湿度、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风速作为本研究的气候因子;最后对7种植被型组NDVI值同相应季节及其前三个季节的气候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因子分析方法选择的气候指标可以较好地进行植被气候关系分析;在我国温度条件比水分条件更明显地影响植被的生长,水分条件较其他气候因素对植被生长表现了更明显的滞后效应;而平均风速则对我国荒漠植被生长有较大的影响.

作 者:孙艳玲 延晓冬 谢德体 SUN Yanling YAN Xiaodong XIE Deti  作者单位:孙艳玲,SUN Yanling(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中心,北京,100029;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

延晓冬,YAN Xiaodong(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中心,北京,100029)

谢德体,XIE Deti(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

刊 名:山地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年,卷(期): 25(1) 分类号:P462 P935.1 关键词:NDVI   因子分析   植被类型   气候-植被关系   中国  

篇10:中国省际环境与发展关系及水气偏离类型研究

中国省际环境与发展关系及水气偏离类型研究

选取2002-2004年截面数据,以人均废水、人均废气、万元产值废水、万元产值废气排放量为指标,分析了中国省级区域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统计模型显示,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增加,人均废气、废水排放量呈直线增长态势,万元产值废水、废气排放量呈指数衰减态势.在此基础上,依据实际统计值与模型估计值的相对偏差,分析了中国各省级区域经济发展偏气性和偏水性特征,并将全国31个省市区划分成3种水气偏离类型,为各省级区域制定大气和水环境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作 者:孙根年 钟文静 李本庆 SUN Gen-nian ZHONG Wen-jing LI Ben-qing  作者单位:孙根年,SUN Gen-nian(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钟文静,李本庆,ZHONG Wen-jing,LI Ben-qing(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刊 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6 34(2) 分类号:X2 关键词:人均负荷   万元产值负荷   统计关系   偏离指数   偏离类型  

中国现代文学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常识积累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2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及答案

江苏人力资源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细读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毕业论文

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

国内现代文学的起点与展望

中国北方沙尘暴与气象要素关系的初步研究

商贸流通与城镇化建设关系研究论文

马华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研究(精选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马华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研究,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