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的情绪向性、表达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共含6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pi了卡再丘”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大学生的情绪向性、表达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采用量表法以170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情绪向性(分正、负向情感变量)、情绪表达性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差异检验表明:男性的负向情感多于女性,情感表达不如女性,在正向情感、快乐感上无显著性别差异;大一学生的快乐感多于大四学生,在正、负向情感、情绪表达性上无显著年级差异.(2)相关分析表明:快乐感、正向情感与多数心理症状因子呈显著负相关,负向情感与所有心理症状因子呈显著正相关;情绪表达性与人际敏感、敌对、抑郁、焦虑等因子呈显著负相关.(3)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负向情感对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因子均构成显著回归效应,情绪表达对人际敏感、敌对、抑郁、焦虑等因子构成回归效应.
作 者:邓丽芳 郑日昌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 刊 名:心理发展与教育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19(2) 分类号:B842.6 关键词:大学生,正、负向情感,快乐感,情绪表达,心理健康双性化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国内外有关双性化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双性化人格特质是保证心理健康的'理想人格模式。但我国有关此项研究的样本不大。据宝鸡文理学院调查结果表明,双性化人格特质的发展因受环境、文化、专业、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双性化特质得分与双性化特质者行为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不能简单地以双性化测量来评价人格特质的优劣。
作 者:马莹 王红瑞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刊 名: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3(5) 分类号:B848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特质 心理健康 调查研究 影响因素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一、问题提出
手机媒体依赖指的是因过度沉迷于手机媒体的各种活动,从而对使用的手机产生强烈的依赖,并且伴随着出现了社会功能的损害,有些甚至影响其心理功能。由于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手机的便利使得大学生已离不开手机,特别对于现在的90后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台智能手机,校园内到处有网络,上课、下课、校园内随处可见拿着手机聊天,看视频的低头族。但大学生的主要身份是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对智能手机的依赖已让大学生产生了许多的行为或情绪问题。
已有研究表明,“低头族”、“机不离手”的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已有研究指出,如果每天被手机辐射时间超过10小时,就引起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对年轻女性甚至会引起妇科问题。姜永志的研究指出,手机使用时间过长会引起个体的孤独感,并可能导致对人冷漠、缺乏爱心等人格障碍。该研究指出个体如果在课堂中忘记带手机或长时间没有查看手机信息就会产生各种不适应,如:暴躁、不安、生气等。也有研究表明,手机依赖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及心理健康,手机的过度使用会引起颈部、肩部与背部疼痛等一系列身体问题[1],也有研究认为,手机媒体的过度使用会减弱个体和朋友或亲人的关系,导致个体逐渐脱离现实生活,严重的手机依赖可能引起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2],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高校大学生的手机依赖与其心理健康有何关系,为以后大学生顺利度过校园生活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抽取湖南某高校28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82份,回收有效问卷262份,有效率为92.9%。有效问卷中男生125人,女生137人;文科生124名(男生62名,女生62名),理科生138名(其中男生63人,女生75人);大学一年级74人,二年级64人,三年级64人,四年级60人;年龄在1723岁之间。
可以看出,大学生手机依赖总分大部分在20~100分之间。手机依赖总平均分是56.48分,标准差是12.038。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1.手机依赖大学生在文理专业和性别的区别
由表1可得知,大学生手机依赖在男女性别上没有区别,但是在突显性因子和戒断性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戒断性和突显性两个因子上,女生明显高于男生;手机依赖总分和各因子在专业上无显著差异。
2.恋爱与否者在手机依赖上的差异
由表2可以得知,大学生手机依赖总分在恋爱与否这一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2.923,P<0.01),恋爱大学生比未恋爱的大学生有更高的手机依赖,在戒断性、技术性、突显性三个因子上,恋爱中的大学生与没有恋爱的大学生差异显著。
(三)不同水平的手机依赖者在心理健康上的差异检验
将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总分按高分组27%、低分组27%的比率分成两组,对两组被试进行
独立样本T检验。由表3可知,高手机依赖者与低分组被试在心理健康量表的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高依赖者与低依赖者在各因子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四)手机依赖得分与SCL-90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得分与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
三、讨论与分析
在手机互联网时代,我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已达到6.2亿,大学生是智能手机使用的主体,跟以前的网络成瘾一样,手机成瘾或手机依赖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问题行为并引起了大学生诸多的问题。本研究中手机依赖总平均分是56.48分,说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于智能手机,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越来越严重。这一现象应当引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总分和各因子均在专业上没有显著差异。因为对于现代大学生而言,不管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几乎人人有手机,对手机的使用频率相当。与以往研究不同
的是,男女生在手机依赖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戒断性和突显性两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许颖的研究认为,手机既能够满足女生需要的及时沟通和社交需求,又具备有男生所喜欢的娱乐和刺激游戏功能,因此,手机对男女生的吸引力更为中性,不存在性别差异。[5]还有一种可能是因为随着手机的普及,社会的进步,性别差异会越来越小,女生跟男生一样使用手机社交软件,利用手机查阅资料等,但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在离开手机或不能使用手机时出现的负面情绪更强烈,并且对比男生而言,女生认为手机对她的意义更大。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总分在大学生恋爱与否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恋爱大学生比未谈恋爱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手机依赖症状。本研究也表明,有无恋爱状态的大学生在戒断性、技术性、突显性三因子上差异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恋爱中的大学生需要手机来联络感情,手机是他们主要的通讯工具,所以当不能使用手机或中断已使用手机的习惯时会产生强烈的消极情感。
本研究把手机依赖总分分成两组,对两组被试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高分组与低分组在SCL90的总分及各因子得分上差异显著,并且手机依赖各因子与SCL90的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说明具有手机依赖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易发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已有研究表明,手机依赖与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显著相关。[6]而本研究发现,手机依赖者还存在躯体化、强迫症状、偏执、恐怖、精神病性等方面的'问题,对于高手机依赖的大学生,学校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进一步的干预,也提示未来可以通过去手机依赖的方式来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高校大学生的手机依赖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手机依赖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消极的影响。因些,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智能手机的优势,发挥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积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1)可以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手机媒体,让手机成为大学生的学习工具,利用手机或网络来阅读积极健康的资料,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来设计相应的教学资料如翻转课堂等,引导学生健康合理的使用手机。
(2)对有手机依赖的学生进行朋辈或团体辅导,让大学生正确J识时间管理、手机的合理使用对其的重要性,利用团体辅导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使有习惯,去手机依赖干扰。
(3)高校积极创建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大学校园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丰富的活动吸引大学生参加,帮助大学生们去手机依赖,并通过各种活动满足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大学校园也可以通过开展文化节活动、各种专业讲座等,满足大学生对知识获取的渴望,形成优良的学习风气,营造积极美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并在一系列的校园活动中消除学生的孤独感,最终帮助大学生从手机依赖中摆脱出来。
情绪与认知关系研究发展概况
情绪与认知的关系长期存在着准主谁从和准为首因的争议,近期感情神经科学对两者的.关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从古希腊哲学思想入手分析和介绍中世纪、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学者们的不同观点,从而使我们了解情绪与认知从主-从关系、彼此独立的关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到互倚关系的艰难认识历程.
作 者:许远理 郭德俊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北京,100037 刊 名:心理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 27(1) 分类号:B84 关键词:情绪 认知 关系 研究抑郁就是情绪失衡的现象。抑郁的人往往都是情绪低落,感到难过、无望,觉得人生没有什么意思。抑郁与睡眠不好、注意力分散、倦怠、没有食欲、懒散以及社交行为退缩等有关联。典型的抑郁的人会感到人生无望,且看不起自己,感觉到强烈的压抑,感情冻结,主动性消失。他们保持对周围世界的了解,但却失去了与之交往的愿望。近年来受到抑郁困扰的人越来越多,有人把它叫着“心理感冒”。
案例1
小唐来自农村,中小学时,每次都名列榜首,是全校的焦点。他凭着聪明好学考上了大学。进了大学,他突然感到自己什么也不是,没人再关注他过去曾多少次排名第一,同学们更喜欢关注时事新闻、体育、娱乐、战争、时尚等,而这些陌生的信息一下就把小唐从人群中分离出去了。十几年来学习是他生命中的全部,其它似乎并不存在。可现在,别人感兴趣的他插不上嘴,他强烈地感到自己不被接纳。加上小唐性格比较内向,不能主动与人交流沟通,其他同学并不知道他内心的感受。虽然他想通过考试取得第一名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总有人比他考得更好。他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学习,某两门课也曾考过第一,但慢慢地他体验不到快乐了,觉得没有什么事能引起自己的兴趣,更加不想与别人接触,常常自责内疚,觉得自己无价值。渐渐反应开始迟钝,缺乏专注力。大二时他的学习状态越来越差,一次考试不及格给他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再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几乎丧失了生活的信心。
案例点评:
我国小学、中学基本上是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价值。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长期得到更多的关注,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都是建立在外界的鼓励之上的,而依靠外界构筑的自尊心往往缺乏弹性、死板,外界发生变化后,他们脆弱的翅膀很容易被折断。
案例2
小金的父亲是某医院外科医生,母亲是中学数学老师,父母身体健康,他们都是事业比较成功的人。其父做事严谨,十分注重细节,对自己独生女的行为举止要求很具体,稍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母亲和父亲一样对她要求极为严厉,几岁时,母亲就开始给她灌输“无论做什么都要超过别人,不能让别人在你前面”之类的`信念。小学时她就和周围的人比,无论是学习还是其它方面她都要争第一,争得第一后母亲就会给她各种奖赏。在学校, 班主任老师又对他提出高要求:各门主课在年级争第一,为班级争光。她在小学是好学生,考进重点中学又是尖子生,考进大学后还是拿一等奖学金。十多年来,她拼命争来了许许多多的第一,但第一并没有给她带来快乐。两年前成绩优异参加一次竞赛成绩不佳,于是觉得自己落后于所有人了,整天闷闷不乐,情绪低落,后来发展到几乎对什么都失去了兴趣。看到自己落在别人后面,自信心一扫而光,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并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力有问题,如果人的智力低再努力也超不过别人的,后来就放弃了。
案例点评:
在一个竞争的社会里,一个人的成功可能就是另一个人的失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容易用要么成功、要么失败的绝对化标准要求学生或者子女。孩子们一旦接受了绝对化标准,自我结构也就很死板,没有一点点弹性,一遇挫折就没有回旋的余地,容易走极端。
美国心理学家A・T贝克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了着名的心理治疗法――认知疗法。认知疗法当时主要是治疗抑郁症。他认为抑郁症的主要认知模式是信念的绝对化。信念的绝对化是一种非此即彼、黑白分明、两极化的思维认知模式,这种过分简单化的认知模式导致对事情的绝对化结论。不十全十美即无价值。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要求十全十美,不给自己和他人犯错误留有余地。如果事情不象他希望那样完美,他们就会萎缩,等待遭受拒绝、羞辱。如果他们没有遭受拒绝、羞辱,他们就认为拒绝、羞辱会在以后出现,或者相信由于他们的错误别人会轻视他。这样,他们把所有可能的坏结果都想出来,由此而产生无用感、过分罪责感、对未来无望、自杀思维等。在情感上悲哀、内疚、暴躁等,在行为上退缩,生理上失眠或嗜睡、疲劳、注意力无法集中等。
认知疗法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改变人们认知的绝对化,使人看到两极化中间的灰色地带。
患有抑郁症可以做心理医生吗
患有抑郁症的人可以做心理医生吗?很多人多持着怀疑的态度。下面我们来分析抑郁症与心理医生的特点。
从事心理咨询是一份职业,就如同有心脏病的人也可以做心脏手术医生一样,并没有本质区别。区别在于,他是不是能做到在咨询中职业化,能不能有超脱她自身抑郁带来的性格脾气方面的影响,面对于来访者,客观正确的对待他这份职业。这对于他来说可能会比普通人困难一些的。当然,有很多健康人,也很难在咨询中职业化,专业的用好的共感、澄清等技术。
抑郁就在心理或者精神疾病中就像普通医学中的感冒,普通人在某一阶段可能也会得,也是可以治好的,但是应该遵医嘱用药物,很多人认为,只通过心理咨询就能解决,是不现实的。所以,患上抑郁症不是不可以改善的,说不定可以通过科学的治疗,自身的调解得到痊愈。
很多心理学咨询大师都曾经有过严重的抑郁倾向,也许这样才会更加敏锐,才会通过自己的心路历程更加了解人。
从事心理咨询这个行业,对人本身的素质要求特别高,如果心理医生患上抑郁症,通过调节治疗,思维清晰还是可以做心理医生。
治疗抑郁症的音乐
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大脑的反应,音乐的旋律、节奏和音色可以引发情绪的反应,从而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因此,人们可以利用音乐来控制自己的情绪,用音乐来放松自己,那么,治疗抑郁症的音乐有哪些呢?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它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扣女性的心理特征.通过对174名大学生进行BSRI(性别角色量表)、S-I(安全-不安全感问卷)、自信心测验问卷的测试,结果显示: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在自信心和安全感方面明显优于女性化气质和非男非女气质类型的个体,代表着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
作 者:马锦华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师范教育教研室,河南,洛阳,471022 刊 名: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年,卷(期):2001 19(4) 分类号:B848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 自信心 安全感 心理健康★ 质性研究论文范文
★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