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现代文学的起点与展望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蝴蝶刀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国内现代文学的起点与展望(共含8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蝴蝶刀”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国内现代文学的起点与展望

篇1:国内现代文学的起点与展望

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就是文学语言的差别,“言文合一”是新旧文学转型的重要标志。

因此,“言文合一”文学主张的提出无疑是确定现代文学起点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严先生指出,“五四”文学革命倡导白话文学所依据的“言文合一”说早在黄遵宪1887年定稿的《日本国志》中就已提出,它比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同类论述早了三十年。

仅从这一史实的客观性上看,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似乎应该早于“五四”文学革命。

然而,对于任何一个理论或主张来说,其诞生时间的早晚固然很重要,但是该理论或主张诞生的初衷、理论的深度与影响也不容忽视。

《日本国志》是黄遵宪耗费八年时间完成的心血之作,全书共十二志四十卷,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日本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黄遵宪撰写《日本国志》的主要目的在于全面而客观地介绍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社会制度,以期望为清政府进行政治变革提供借鉴。

全书各志除客观记述之外,均以“外史氏曰”的方式简短地论述了日本维新变革的经过及得失,并推论及我国。

在第三十三卷《学术志二》的文学条中,黄遵宪在记述了日本文字与语言的发展演变之后,发表了一段自己的议论。

他肯定了日本文字与语言相结合的变革举措,提出了“盖语言与文字离,则通文者少;语言与文字合,则通文者多”的思想,并寄希望于中国也能“更变一文体为适用于今,通行于俗者”,使“天下之农工商妇女幼稚者皆能通文字之用”。

虽然黄遵宪的这些议论中已经具备了“言文合一”的思想,但是他却并没有指出白话文就是那个“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文体,更没有明确地提出用白话进行文学创作的主张。

此外,黄遵宪“言文合一”思想的理论初衷仅仅是为了寻求一种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文体”来普及教育和开启民智,而并非要借这一“文体”来取代文言文的正统地位。

这些正是他的“言文合一”思想的局限所在。

而胡适的“言文合一”的主张无疑打破了黄遵宪的局限。

虽然黄遵宪“言文合一”的思想比胡适的问世要早,但当时远在国外留学的胡适稍后提出的主张却与黄遵宪的思想并无直接的关联。

胡适“言文合一”的理论主张主要是建立在西方的“进化论”思想以及他对中国历代文学发展史的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的。

他不仅从中找到了中国文学“适用于今”的语言工具———白话,而且明确提出要建立一种废文言文而立白话文的“国语的文学”。

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胡适开宗明义地说:“然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

”他甚至断言:“若要使中国有新文学,若要使中国文学能达今日的意思,能表今人的情感,能代表这个时代的文明程度和社会状态,非用白话不可。

”除此之外,胡适的历史贡献还在于,他不仅是一位“言文合一”的倡导者,而且在实践上也是率先用白话进行文学创作的。

他在最难攻克的诗歌体裁中尝试运用白话,其创作的《尝试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他还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白话话剧的剧本《终身大事》。

胡适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中用大量的篇幅回顾了晚清白话运动的历史。

从最早的沿海各省维新志士创造拼音字母到王照、劳乃宣的“官话字母”运动,从吴汝纶、张百熙、严复、张謇等晚清名流力推学校教育使用拼音文字到民国初期教育部颁布国语注音字母,这段历史本应是“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前奏,却被胡适定下一个“运动失败”的结论。

胡适甚至自信地认为,“白话文的局面,若没有‘胡适之陈独秀一班人’,至少也得迟出现二三十年”。

虽然黄遵宪的“言文合一”的思想不至于被冠以“失败”二字,但是他确实没有明确地提出“白话文学”这一口号,更没有表现出推翻文言文正统地位的现代意识。

因此,笔者认为,包括黄遵宪的“言文合一”思想主张在内的一系列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都只是白话替代文言的这一古今语言转变过程中的“量变”,它们对现代白话文的建构只是起到了一个铺垫的作用,真正的“质变”是到“五四”白话文运动才实现的,现代白话和白话文学也是直到“五四”才基本上得以定型的。

由此可见,“五四”文学革命时所倡导的“言文合一”的白话文运动更能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起点的一个标志。

中国现代文学在诞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广泛的外来影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鲁迅先生甚至断言:“新文学是在外国文**流的推动下发生的。

”外国文学思潮的影响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的现代作家,而且引发了中国文学的文学观念与创作方法的变革,更为重要的是,对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文学、走向现代化起到了一个良好的引导作用。

因此,要确定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外来影响、对外交流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严先生将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定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在那个时期,已经有陈季同这样的知识分子突破了中国传统的陈腐观念,视小说戏剧为文学的正宗,并且用法文创作小说与戏剧来传播中国文学和文化。

最重要的是,陈季同还形成或接受了“世界的文学”的观念。

陈季同在当时能拥有这样一种现代化的文学观念与世界性的文学意识,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陈季同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子,他的身份是晚清政府驻法大使馆的武官。

由于长期在法国工作和生活,又通晓法文、英文、德文和拉丁文,陈季同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正是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才使得他能在文学创作与研究中摆脱盲目排外的传统观念,以一种清醒的世界意识和现代眼光看世界。

但无论如何,陈季同只是那一个时代的“奇葩”,他个人的觉醒还不足以形成一种社会性的潮流,也不能对新旧文学的转型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真正的社会性的对外交流,真正的社会性的世界文学意识的觉醒,还是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

当“五四”文学革命还处于酝酿过程和发轫初期的时候,新文学的建设者们就把眼光投向了广袤无比的外国文学世界。

胡适在西方“意象派”诗歌的启发下,倡导白话新诗运动。

周作人从日本“白桦派”的人道主义文学理论中受益,提出了“人的文学”的观念。

《青年杂志》刚创刊,翻译外国文学的热潮便方兴未艾。

在《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的带动下,《新潮》、《每周评论》、《少年中国》、《文学周报》等各种报刊以及出版物莫不争相译介外国文学,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广泛开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几乎所有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和参与者都曾做过译介外国文学的工作,如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沈雁冰、郑振铎等人,都是极为活跃的译介者。

新文学家们如此热忱地评介与引进外国文学,目的当然是为了将外国文学先进的艺术观念与创作技巧引作良规,用以创造中国的新文学,但这远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19,《青年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则《社告》,其中的一条是这样的:“今后时会,一举一措,皆有世界关系。

我国青年,虽处蛰伏研求之时,然不可不放眼以观世界。

”可以说,这才是“五四”新文学建设者们最大的.心声。

他们评介外国文学的举措不只是希望借助吸收外国文学的先进因素来挽救中国文学的颓败,更在于期盼中国文学能够从中观照世界文学的趋势与时代的精神,趋近于世界文学的要求,从而在“世界关系”中不落人之后。

篇2:国内石油市场季度回顾与展望

国内石油市场季度回顾与展望

一季度我国石油市场供应充足,供略大于需.1~3月,我国共加工原油6663.5万吨,同比增长17.1%;共生产原油4261.6万吨,同比增长2.4%;成品油需求增长较快,估计同比增长率达7%左右;绝大部分石油产品产量同比增长率在10%以上.石油价格在较高水平波动.国内四种原油基准价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但走势上有较大的差异性;汽柴油中准价平均水平相对较高.二季度正值传统消费旺季,经济快速增长、高能耗产业快速发展、燃油发电需求较大等因素,将使我国石油市场处于需求旺盛的状态.政府和两大石油集团以及其他石油经营商对二季度的石油需求都有一定的认识,原油和油品的'供应会保持较高水平,但也有一些限制成品油供应的因素.受国际油价的影响,预计二季度国内原油基准价将保持在较高水平.汽柴油的平均市场价格可能要高于一季度或与之基本持平.

作 者:龚金双 吕连浮  作者单位:龚金双(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中心)

吕连浮(中国石油集团财务资产部)

刊 名:国际石油经济 英文刊名: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CONOMICS 年,卷(期): 12(4) 分类号:F4 关键词:中国   石油市场   季度分析   石油需求   石油供应   价格  

篇3:国内硅钢片市场回顾与展望

国内硅钢片市场回顾与展望

一、回顾 (1)国内五大主流冷轧硅卷钢厂20产量小幅上升. 1-11月份共生产340.51万吨冷轧硅钢卷(含取向),与同期316.35万吨相比,净增24.16万吨,增幅为7.63%.

作 者:陶永根  作者单位: 刊 名:电机技术 英文刊名:ELECTRICAL MACHINERY TECHNOLOGY 年,卷(期): “”(2) 分类号: 关键词: 

篇4:现代外国哲学:国内研究现状与展望

现代外国哲学:国内研究现状与展望

现代外国哲学研究是我国外国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我国的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规模和特色.1995年以来,我国的现代外国哲学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展望未来,我们的研究需要与时俱进.本文对当代外国哲学中的重要问题提出我们自己的理论观点.

作 者:江怡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100732 刊 名: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B15 关键词:现代外国哲学   哲学研究   发展趋势  

篇5: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

摘 要: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英语自主学习研究自然而然地成了外语教育界的热点。以外语类核心期刊相关文章和博硕论文为基础,对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研究进行评述,涉及自主学习的界定、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对象、研究视角、阶段划分和不足等方面,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自主学习;英语;回顾与展望

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是近年来外语教育界的研究热点。Holec在1981年向欧理会递交的项目汇报书中正式提出自主学习的概念,并在其着作《自主性与外语教学》中对自主学习下了定义,为外语自主学习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Phil Benson,)。从外语自主学习于1981年被正式提出,诸多学者纷纷着书立说,其代表人物有Holec,Allwright,Cotterall,Dickinson,Ellis,Little,Littlewood,Nunan,Benson等,并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达到高峰(徐锦芬,占小海,)。我国的自主学习研究要晚于西方国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至此我国的自主学习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总体上仍然落后于西方国家。

本研究在立足于外语类核心期刊相关论文的基础上又把博硕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在对中国期刊网期刊论文(1990――)和博硕论文库(――2006)以自主学习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后,剔除非英语自主学习的论文,共检索到相关文章211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76篇,硕士论文125篇,博士论文10篇。本文力求对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研究进行评述,以揭示其研究的发展历程,探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一 对英语自主学习的界定

虽然Holec在1981年把自主学习定义为“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但是自主学习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有些学者把它看成是一种能力,有些学者把他看成是一种行为。Huttunen (1986)把自主学习看成是某种学习行为,学习者单独或集体负责学习的计划,监控和评价。Allwright (1990) 认为学习自主性是一种不停变化,但有时在最大自我发展和相互依靠之间求得平衡的理想状态(兰昌勤,2004)。Little把自主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心理反应。Cotterall(1995)认为学习自主性是学习者展示出的使用策略控制自己学习的程度。Benson把自主学习定义为“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他认为自主性是一种多维能力,不同个体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即使是同一个体在不同情境,不同时间,其表现形式也会不同(刘宏刚,2005)。

由于很难给出一个准确而又普遍接受的定义,而英语自主学习研究又需要有明确的概念,为此我国许多研究都采用工作定义(working definition),即,或采用国外某一学者的定义,并加以完善,或综合多种观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界定。例如,本文采用的工作定义是:英语自主学习是一种控制自己学习的多维能力,即控制自己认知过程,学习管理和学习内容的能力。

二 英语自主学习研究的理论基础

由于自主学习研究起始于西方,来源于西方的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因此我国的研究者也基本上是引用西方的这些理论作为自己研究的理论基础。当前,西方的自主学习理论分为七个派别:操作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信息加工学派、社会认知学派、意志学派、言语自我指导学派、建构主义学派(庞维国,2003:30-38)。

本研究中检索到的文章,基本都根据自己的研究角度,有选择地引用相关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或假设,或进行实证研究,或进行思辨性研究,而不是全盘照搬。例如,李丽君(2004)研究的是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问题,她在理论基础回顾中首先介绍了社会认知理论,这是因为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学派主张的影响自主学习三因素中内部因素所包含的一个概念,其直接理论基础就是社会认知理论。同时,自我效能又跟人本主义所主张的制约自主学习的自我系统概念颇有联系,因此又引用人本主义理论。另外,由于自我效能感又涉及到建构主义中的元认知自我意识,建构主义理论在此又很必要。

篇6: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

我国自引进自主学习概念以来,诸多学者纷纷着书立说,对自主学习的各个方面加以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

视角一:培养自主性的途径和方法。这一视角的研究论文在自主性研究中所占比例最大。211篇文章中就有67篇这样的文章。如,梁鹏程(2004)从教师角度出发,提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把责任向学生转移,给学生更多的社会和情感支持,进行更多的学习策略培训。

视角二:自主学习策略及培训。目前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研究很多是从策略这方面着手的。在检索到211篇文章中有36篇这样的文章。万红(2004)从策略培训角度阐述英语自主学习策略培训的必要性。另外她还把策略意识培训和具体的策略技能培训合为一体,实行课内课外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了英语自主学习策略培训的实验,证明策略培训对学习成绩和自主性提高方面有促进作用。

视角三: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角色定位。自主学习要求学习者控制自己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那么在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又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 夏文虹(2004)在定义了教师角色之后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提出了教师的9个角色,即组织者,控

制者,参加者,学习者,合作者,敦促者,评估者,资源提供者和帮助者。商伟霞(2005)在探讨教师观念和教师自主的基础上提出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下应该充当调控者,指导者,管理者,帮助者,资源提供者的角色。其实,教师的角色不管怎么细分,教师要么是帮助学生提高自主意识、明确学习目标、选择材料的“辅导员”或“顾问”,要么是为学生提供支持的“促进者”或“培训者”,要么是答疑解惑的“释疑者”或充当学生信息来源的“资源”(高吉利,2005)。

视角四:多媒体和网络的应用。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自主学习研究着眼于多媒体和网络辅助的作用。例如,李志强(2005)在系统理论,自适应理论和知识自循环理论的基础上,从多媒体和网络能够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无限的真实语言学习材料,满足任何可能的“自我”层次的“输入”需求,提供便捷的全球性交流机会,辅助建立自己的学习群落等特点功能方面,论述了其在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其他视角:除了上述研究外,赵宏斌着眼于情感教学对英语自主学习的促进作用;汪海燕探讨中国的文化是否适宜自主学习;吴碧宇立足研究自主学习的性别差异;曹雪峰、陈晓日、张瑾分别从学案、资料夹、笔记等视角探索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

总的说来,我国的自主学习研究在初期主要是关注自主学习的界定,自主学习者的特征,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以理论探讨为主。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从社会文化因素、个体差异、学习策略、策略培训、自主学习中心、学习材料、学习者档案、动机、认知风格、元认知等多方面进行实证研究。

四 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高吉利(2005)指出国内外语自主学习研究的一大缺点是实证研究的匮乏,她通过统计发现,在过去的里,思辨性研究占了大部分(627%),实证性研究比例偏低(373%)。而根据高一虹等的研究,国外应用语言学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57%),思辨性研究为辅(43%)。从数据上看,国内研究和国外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似乎刚好相反。由于思辨性研究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经验色彩,缺乏科学的数据分析及论证,因而近年来许多学者一再呼吁采用实证性研究(高吉利,2005)。可喜的是,本研究检索到的211篇文章大部分都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即使没有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也都有大量实证数据。例如,刘宏刚(2005)在其论文“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英语学习自主性关系研究”中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手段收集数据,并运用社会统计学软件包SPSS115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而兰昌勤(2004)在其硕士论文“提高学习动机和元认知能力,培养学习者自主性”中采用思辨性研究方法,但是在论证动机与学习自主性关系时引用了Spratt et al (),Ho & Crookall (1995),Lee ()等的实证研究结果,其结论仍然很有说服力。

在调查实证研究的研究对象时,本研究从检索到的211篇论文中抽取了121篇实证性论文,并对其受试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受试为初中学生的为5篇,高中学生的33篇,未区分初高中的16篇,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50篇,英语专业学生的8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3篇,高职高专的4篇,本科生和研究生一起为受试的1篇,成人教育的1篇。由此可见,高中学生和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是我国英语自主学习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与我国英语学习人群分布基本对应。但是对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主性研究还不够。

篇7: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

我国的外语自主学习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到现在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在此期间,研究的时间分布不均和研究水平也有很大差异。高吉利检索了1990年至期间国内18家主要外语期刊,并将检索到的51篇研究文章按照发表的年代、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在此基础上把我国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研究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萌芽阶段(1991-);(2)缓慢发展阶段(-);(3)繁荣阶段(- )(高吉利,2005)。这一阶段划分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得到验证。在对检索到的211篇文章进行统计分类之后发现,前的文章有4篇,共有9篇相关文章,14篇,27篇,38篇,2054篇,65篇。这一结果正好与高吉利的阶段划分吻合。20前的将近期间总共发表的文章仅4篇,可见在此之前我国英语自主学习研究确实处于萌芽阶段。2001-20,英语自主学习研究呈现出初步发展势头,但是发展速度比较慢,每年的论文数只有几篇的`增长。但是从20开始,每年的论文数几乎是历年论文数的总和,自主学习研究进入繁荣阶段。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发展势头还会继续。

六 存在的问题

从对现有研究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的英语自主学习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其不足主要表现在:

1 重复研究较多。比如,以促进自主性为研究视角的论文就有67篇。对于这一问题,大部分论文都涉及到,并且提出了各自的建议,而这些建议在很大程度上类似,没有多大实际价值。

2 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这一点仅从博硕论文的数量悬殊就可见一斑。在检索到的211篇文章中,博士论文仅10篇,而硕士论文却达到125篇。另外,虽然在自主学习研究方法方面实证研究已经被广泛采纳,但是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许多实证研究流于形式,研究对象不具代表性,统计分析方法不科学,结论泛化,把某一地区或机构进行的实践研究结果泛推到全国范围。

3 研究角度不均衡。在诸多研究角度中,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自主学习策略及策略培训、教师角色定位、多媒体和网络辅助等角度成了研究热点,而文化适宜性、学案、资料夹、笔记、情感、量表编制、性别差异等角度的研究比较少。另外,对自主学习中心、自主学习材料的建设与发展等视角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到。

七 今后研究方向

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英语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英语学习者也越来越多。英语自主学习是今后外语学习的必然趋势。英语自主学习研究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也是必然趋势。在以后的研究中可关注以下方向:

1 社会文化环境的研究。文化适宜性一直是我国英语自主学习研究者的一块心病。从1988年Riley提出自主学习的文化适宜性问题以来,西方学者Jones (1995) Ho& Crookall (1995) Cotterall等都认为诞生于西方文化的自主学习同时也被赋予了一种特有的西方文化价值观,与强调教师权威的东方传统教育文化相抵触,不适合在像中国这样的传统文化中进行。而Littlewood和Lee的研究证实,在东方文化环境中同样可以培养学习者自主,只是东西方学习者自主性的表现形式不同(郝钦海,2005)。我国学者也进行了一些这方面的研究,但是结论也不一致。因此,这一方面还需要更多,更深层次的研究。

2 教师自主问题研究。近年来我国英语教学普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并进行不断的教学改革,但收效并不尽人意,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片面强调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却没有对教师自主问题给予足够重视。Tort-Moloney认为教师自主是一种自主性职业发展的能力,自主的教师明确知道何时、何地、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学习教学技能。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最直接的影响因素,理应受到重视。而目前我国的英语自主学习研究虽然对教师角色进行定位,但是如果教师不能自主的话这些角色定位等于是空谈。因此在以后的自主性研究中不仅要研究学生自主,还要研究教师自主(钱晓霞,2005)。

3 自主学习中心和自主学习材料的建设与发展研究。自主学习中心作为自主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国外已经比较普遍,而国内除了港澳台地区建有自主学习中心外,内地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学习中心。另外,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材料,而自主学习材料的建设和发展研究在我国少之又少。在众多论文中,除了李静(2005)做了相关研究之外几乎没有相关文章。因此,自主学习中心和自主学习材料的建设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Benson,Phil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Beijing,2005:8

[2] 高吉利国内学习者自主研究述评[J]外语界,2005(6):55-60

[3] 兰昌勤Fostering Learner Autonomy by Developing Learner Motivation and Metacognition[D]南充:西南石油学院,2004(4)

[4] 郝钦海影响学习者自主的社会文化因素及其启事[J]外语界,2005(6):39-46

[5] 李丽君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10)

[6] 李志强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环境下的自主语言学习[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4)

[7] 梁鹏程大学英语课堂自主学习促进――教师话语分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5)

[8] 刘宏刚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n-English Majors’ EFL Motivations and Their Autonomy in English Learning[D]南充:西南石油学院,2005(6)

[9]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0-38

[10] 钱晓霞试论英语教师职业发展中的教师自主[J]外语界,2005(6)30-35

[11] 商伟霞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角色[D]杭州:浙江大学2005(1)

[12] 万红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策略培训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7)

[13] 徐锦芬,占小海国内外“学习者自主”研究述评[J]外语界,2004(4):2-9

[14] 夏文虹转变教师角色,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4(9)

篇8: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论文提要

本文把国内电影美学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提出问题阶段、理论准备阶段和框架建设阶段。从80年开始为提出问题阶段,从84年开始为理论准备阶段,从93年开始为框架建设阶段。本文认为,由于有了前两个阶段,我们完全有理由、有条件立即开始电影美学理论框架的建设工作。这不仅是国内电影美学研究进程的一种期待和指向,而且也是中国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理论的一种期待。

评定一个学科的发展程度,大致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学科界定是否清晰、方法论基础是否扎实和理论框架是否稳定。考察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状况,也应当如此。在这里,学科界定往往成为一件十分关键的事情。学科界定不明,一切都无法进行。电影美学思想不能与电影美学划等号。这一点已为国内电影理论研究的历史所证实,亦应为深入的学理探讨所明辨。

确立(或界定)一个学科,实际上就是提出一个问题。美国学者霍兰德提到:“事实上,现代物理学家--不妨说,现代科学家--已经不再将大自然想象为独立于观察者而运行的一架机器。相反是我们就大自然提出的问题决定我们将在大自然中发现什么。(重点号为笔者所加)物理学家的这一态度,即承认观测者的作用,已经弥漫于整个二十世纪的知识界。”从回顾和展望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角度,电影美学问题的提出确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根据上述考虑,我把国内电影美学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提出问题阶段、理论准备阶段和框架建设阶段。

提出问题阶段

无论是在世界范围内,还是仅就国内而言,电影美学研究的历史都可以说是相当短暂的。钟惦曾说过:“电影之有理论始于20年代,电影之有美学则是从50年代开始,大体上是从1957年左右开始的。”郑雪来也有类似的说法:“至于电影美学成为一个学科,时间当然要晚些。二、三十年代,对于电影美学若干问题有过一些研究和争论,但主要是集中在五、六十年代之后。”他们所说,都是世界范围内的情况,但不知有何所本。至于国内,钟惦这样说:“在中国,首先把电影美学的研究问题提出来,并认真把它当作一件事情来办的,不是电影家自己的组织,也不是它的研究部门和刊物,而是《文艺研究》杂志编辑部。这事很足以说明大家注意的方面颇不一样。这不一样,也说明对这门科学的估计不一样。二十多年前,它竟然是被作为嘲弄的口实来提的!这既见之于当时的发言记录,又见之于当时出版的《中国电影》杂志。”钟惦接着说,“不管怎样,问题终于被提出来了(重点号为笔者所加),时间在一九八○年八月。”从那以后,中国有了一个以钟惦为首的电影美学活动小组,每个星期三开一次会。这样严格的活动,一直持续到1982年。这个小组的活动的一个成果是,出版了钟惦主编的两本电影美学论文集:《电影美学:1982》《电影美学:1984》。据说这个小组还要编写一本《电影美学概论》。由是,中国的电影美学研究有了一个隆重的开始。

国内电影美学的提出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七○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上半期,中国电影界呈现出一派百废待兴的势头。与电影艺术家在电影语言手法上进行大胆探索的同时,理论探讨的课题一个接着一个紧锣密鼓般地出台。最先是电影与戏剧关系的探讨,接下来演变成电影与文学关系的探讨。还没有等到这些讨论有什么结论的时候,1982年电影观念的.讨论又开始了。时至1983年,中国电影界又发生了一次关于电影美学如何界定的争论。

按照我的观点,电影与戏剧关系的讨论主要还是一个电影艺术学的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电影美学问题,但是与电影美学有关。

1979年初,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教师白景晟写了一篇题为《丢掉戏剧拐杖》的文章,文章很短,但关系重大。文章从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的角度具体分析了电影与戏剧的差异,并且提出:“电影依靠戏剧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然而当电影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之后,它是否还要永远拄着戏剧这条拐棍走路呢?”,文中的结论是明确的:“是到了丢掉多年来依靠‘戏剧’的拐杖的时候了。让我们放开脚步,在电影创造的道路上大踏步行走吧。”该文的观点后来被认为是“新时期探讨电影艺术特性的先声”,“标志着新时期电影意识最初的觉醒”。作为对白景晟观点的一种呼应,在80年的一次电影导演会议上,钟惦提出了“电影与戏剧离婚”之说:“如果我们从战术上提出这个问题,打破场面调度和表演上的舞台积习,取消镜头作为前排观众在一个固定

[1] [2] [3]

工作总结与展望

现代文学论文

起点与终点诗歌

明天与起点演讲稿

毕业设计总结与展望

工作总结回顾与展望

现代文学论文的

中国现代文学论文

话语分析五十年:回顾与展望

终个人工作总结与展望

国内现代文学的起点与展望(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国内现代文学的起点与展望,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