糍粑香散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星光学校闫校长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糍粑香散文(共含8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星光学校闫校长”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糍粑香散文

篇1:糍粑香散文

糍粑香散文

墨色的村庄在晨光里苏醒,带着湿意的瓦楞边,袅袅炊烟悠悠而上。年味将从这里开始。

冬天的寒冷似乎并不影响山间的泉流。清澈的水自山上而下,忽而与装在簸箕里的白胖糯米撞了个满怀。柔和的水从糯米身上一一涓过,带去杂质,留下本真。棕黄油亮的`簸箕与纯白的糯米都浸润在了清流里,显得简简单单。

当火光渐渐升起,白蒙蒙的水汽充盈整个厨房,淡淡的米香也悠悠地钻入鼻尖。坐在灶头边上的外婆笑得满脸皱纹,却也被这水汽仿佛滋润成了如花的少女。火光里,她的思绪似也飘向几十年前,一大家子的温馨甜到心里。

满桶的糯米紧紧相拥在一起,滚落到石臼里,青白色的石锤一槌槌与之相贴,糯米在这一刻开始重组,合成另一种美味。调皮的小妹步履蹒跚地走上前来,趁着大人们气喘吁吁地休息时,满手抓一把,提前享受这美味。还未完全融合在一起的糍粑粘满了她的小脸,粘上了过年的气息。所有人都看着这即将捶打出来的美味。此刻,大家的心都是这么小,小到单单纯得心里只有这一物。

柔韧的身躯在外婆的手里不断变化出花样,从一整片变成小小的一块一块。有些填上了糖,有的填上了香喷喷的炒笋片,有的填上了芝麻。轻轻捏起一块,香甜软糯的糍粑慢慢在口中化开,似乎这就是全部的幸福。嘴里品尝着有嚼劲的糍粑,仿佛尝到了米香,尝到了木香,尝到了泉水的清冽,尝到了外婆的温暖,尝到了过年的快乐。

夜降临,爆竹声响,手里还拿着温热的糍粑。万家灯火里,只留下那一盏灯和那一点香。

篇2:童年糍粑格外香-记事散文

童年糍粑格外香-记事散文

放假前,学校组织到农家乐游玩,其中一项活动就是打糍粑。我想,大家多年没有这样的活动了,一定是热情很高。老板在我们到来之前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可是出乎我的意料,大家却三三两两围在火炉边打牌玩,好不容易才安排几个人把糍粑做好。

想起童年,到了年尾打糍粑时,外面雪花飘舞、寒风肆虐,屋檐下摆着火炉、厚重的青石板、麻石做的糍钵、木头做的糍捶。男人们脱掉棉衣摩拳擦掌,女人们准备好一切用具,孩子们欢呼跳跃。打糍粑,对于农家来说,是一件喜悦的大事。是丰收的象征,是年货的重头戏,也是新年里最好的礼品。所以,农家人非常重视打糍粑这件事,有的还要挑个好日子。

寒冬腊月里,大人洗净一年来才用一次的用具,把打好的糯米细细淘洗好。早早就起床,架起大大的木桶蒸糯米饭,红旺旺的灶膛,白茫茫的热气,大家忙进忙出,这是打糍粑的前期准备工作。我们孩子也是闲不着的,蒸糯米饭时,就把砍来的棕叶洗净放到翻滚的开水里烫好,留着粘糍粒的。

等热气腾腾的糯米饭蒸好,先吃上几团热乎乎的糯米饭,然后就各自忙开了。爸爸、叔叔打糍粑。先用木捶在糍钵里把糯火饭碾成团,再挥起木捶用力打。一人打下一捶时,通常木捶会粘在糍粑上很难扯下来,这时另一个就照着拉长的白糍粑团用力打下去。打糍粑,是一个既需要力气又需要技巧的活。如果用力不够或用力不均匀,打的糍粑团中就可能夹杂着米粒,粗糙不平,影响糍粑成品的美观也影响口感。

妈妈、婶婶拧糍粑。糍粑打好后,两个人用木捶交叉着把糍粑从糍钵里挽起来,然后放到准备好的青石板上。青石板上抹好了黄蜡油,妈妈婶婶就各用一条棕叶拧成的绳子将糍粑从木捶上用力拉下来。这时,白乎乎的热糍粑是大家的最爱,会招呼一家人和邻居过来吃热糍粑。吃过后,就开始拧糍粑。拧糍粑,要趁热,双手从一大团糍粑中用两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合力挤出一个小圆团来。这个过程既要忍受糍粑的热,也要用一定的力度。农村里骂不听话的小孩时就会说“再不听话,等下把你的头像拧热糍粑一样拧几下”,这是最狠的训人的话了。拧好后把糍粑整齐地排到青石板上,再将另一块青石板放下来压好,压一两分钟,或是要几个小孩子到石板上去踩。再揭开后,只见一个个白白的糍粑都圆圆的,特别有形漂亮。迅速将它们转移到干净的木板上,等冷却后再几个重叠在一起。

这时,老人孩子也正忙乎得起劲。奶奶总是在厨房里照看着灶膛里的火,还在厨房里做伞饭。拿一个大大的竹片做的圆圈,放在木头做的饭锅盖上,用一片青菜叶烫点油在锅盖上。然后盛一勺糯米饭到圆圈里压平,再用手来回转动圆圈使糯米饭结合紧密。最后,在正面用红颜料画上画或是描出边来,一个漂亮的伞饭就做好了。放到干净的稻草上晾干,再一个个存放起来,到过年时用油炸,老远都能闻到香味,是儿时我们最谗的东西。

而我们孩子,上窜下跳,打打闹闹也是一刻不停。把糯米饭和热糍粑上包了红红的酸萝卜丝,是难得的美味,那天晚上的晚饭是不用吃了。吃饱了,把烫好的棕叶拿出来系在门栓上,到妈妈婶婶那里要一团糍粑来。用手细心地将棕叶都剖成细细的丝,然后将糍粑用手拽出小小的一粒,将它围在棕叶上,围好一丝棕叶就挂到一边晾凉。我们把围好的小糍粒叫糍粑子,大意是糍粑的孩子吧。这活看起来轻松有趣,但要把几把棕叶都挂满,绝对是一件枯燥而又费时的事。但当糍粑打完后,我们看着自己亲手一点点做的糍粑子,总是特别有成就感,自己搬来凳子挂到高高的房梁上让它们风干。等到春天后,或是糍粑吃完了,我们自己取下来,用手将它们一粒粒捋掉,洗干净后要妈妈用油炸,酥香松脆,可以下饭,也可以当零食吃。

等到只剩下不多的糯米饭时,妈妈在盛饭时就会留下一些用来酿甜酒。把糯米饭放到大竹盘里,晾凉后再均匀地洒上酒曲兑的水,然后盛进一个小缸里,放在火箱里盖好被子,第二天,就可以闻到一种特殊的甜酒香味了。揭开盖子,满屋子的香气,恨不能趴在缸边痛痛快快地吃够。拿来碗筷,大家很快一饱口福。但这东西是不能多吃的,吃多了就会面如桃花,头重脚轻的'。妈妈说我和姐姐小时候最喜欢吃甜酒,以前晚上睡觉前,还会踩着小凳子到缸里用勺子舀点吃才心满意足地去睡。也可以舀一碗放在开水里烧,放上红糖和切成四方形的糍粑一起煮,是正月里待客的中饭或夜宵。

打最后一钵糍粑时,通常都会分出一小半来,做成一个大大的糍粑,压好后要两个人用手捧着放到木板上去,我们叫它糍粑娘。意思是有了糍粑娘,来年不愁没有糍粑吃。剩下的一大半,拿来蒸好的红糖,把它们放到糍钵里一起再打,等混和均匀,糍粑都变成红黄透亮时,再做成小个的糍粑,这时的黄糍粑一定要压久一点,越薄越好,因为这种糍粑是用来做“糖果子”的,与白糍粑的吃法不一样。过年前,爸爸妈妈把黄糍粑拿出来切成细长的条,再放进油锅里炸得膨松香脆,就叫“糖果子”。在没有零食的童年,“糖果子”是我们过年时一定能吃到的特色食品。至今回忆起来,还觉得那是难得的美味。

糍粑做好后,一叠叠堆好,每家都清楚地记得糍粑的数量。等到放过八天,在立春之前,一大早就去井起挑来一大缸水,等井水没有热气后,再将糍粑一叠叠放进去,盖好盖子,就可以放心不管了。要吃,就用一个漏勺进去舀。我们当地的习俗是过年时一定要有糍粑,敬菩萨,祭天上的祖先都要有糍粑供奉,而且大年初一早上,是不做早饭,专吃糍粑的。

吃糍粑,花样就多了,蒸、煮、烤、炸、煎,每样做法都各具特色,我最喜欢的,就是烤的糍粑了。在灶膛里把烧过的红通通的炭火铲出放在烤火用的锅里,架上专门用来烤糍粑的铁架子,把两三个糍粑放上去,等在一边不停地翻动,直到两面焦黄,里面空心,糍粑鼓起大大的肚子时,我们大叫“糍粑胀猪了”,就可以移走吃了。这种糍粑最好吃,如果火候掌握得不好,糍粑烤得不透,是不好吃的。烤好的糍粑要迅速在表面放上豆腐乳抹均匀,或是夹上肉炒油豆腐,再包成半月形,边吃边喊着烫,里面包的菜流出油来,又不得不快快吃掉。吃到肚里,只觉得烫、香、辣、饱,直呼过瘾。特别是中午从山上干活回来,烤上一个糍粑吃,一上午的劳累和饥饿就一扫而光了。

浸在水里的糍粑,是不能放太久时间的,时间长了,水上就会浮起一层油沫,慢慢地水和糍粑就会有一股酸味。所以糍粑是要尽快吃完的,天气热了,就会变质了。而我的妈妈,非常聪明地想出了一个绝招,就是把少量的糍粑不浸在水缸里,而是浸在自己榨出的茶油缸里。只要不去翻动它们,就是到了夏天,糍粑也不会变味,捞出来再煎非常好吃。到了这个大家都没有糍粑吃的季节,妈妈还会用红糖煎糍粑,煎得薄薄亮亮的,红糖的香甜和糍粑的软糯结合在一起,吃在嘴里,那真是回味无穷。

不知是什么时候,家里打的糍粑越来越少。以前,糍粑总是在变质前消灭得干干净净,后来,吃糍粑不再计数,却越吃越久,有时,只得把剩下的移到小缸里不停地换水。再后来,好几家才蒸一锅糯米饭,一起打,各家拿一点回去就行了。到现在,我家已经几年不打糍粑了。爸爸每年问要不要打糍粑,我们几姐妹都说,不要,我们不吃。确实不吃,正月初一早上,我们都改吃饭了,正月里,也没人拿糍粑送人送客了,连甜酒粑粑大家也不爱吃了。妈妈还做甜酒,但是我和姐姐都不吃了,妈妈做了,我们只是赏光式地尝几口。

不打糍粑了,没有了大大的糍粑娘,没有了小小糍粑子,没有了画了画的伞饭,也没有放了红糖的黄糍粑做的“糖果子”。儿时的年味、年趣到现在越来越少了。再见到打糍粑,再参与到打糍粑的活动中,发现自己的热情依然在。只是,这糍粑,怎么就没了我童年时那特有的香味了呢?

篇3:椿糍粑散文

椿糍粑散文

椿糍粑,这是一个遥远而又近在眼前的画面,老家农村过去为准备过年的一项标志性劳动。几十年前,每到腊月二十之后,即使再穷的家庭,也要弄点糯米用这种人工方式椿点糍粑过年。大致工序是:将糯米蒸熟,倒入石窝,几个人利用杠杆原理有节奏地反复踩踏树杠,使石槌起起落落反复揉打石窝里的熟糯米,让其碎化。这个过程,前头时不时用点热水翻拌的人干的是技术活,与后面踩踏的人要配合默契,节奏乱了,就会有受伤的危险。后面踩踏的人干的是力气活,但用力与松力也必须步调一致。

反复很多次后,石窝里的糯米完全碎化紧紧粘合成一团再不会分散的时候,糍粑就基本成了。一手提起来摊放在竹板或木板上,用手拍拍,让其成为圆心处稍厚向四周摊开的圆形,凉几天,然后切成小块。时间短,直接或煎或煮或炸当主食。想保存时间长点,就放凉水里浸着备用。

那个年代,每当到了椿糍粑的时候,也就是小孩子最欢天喜地的`时候,因为这意味着要过年了,可以有好东西吃了。大人呢?也有了一年360天没日没夜的劳动后的收获感,有了糍粑,就有了春节那几天亲戚来拜年时用于招待的基本材料啦!我记得,春节亲戚来拜年或去亲戚家拜年时,主人都上一碗,下面二、三块糍粑打底,上面摆七、八片猪肉,水汤汤的。人们都懂板,把糍粑吃了,水喝了,肉是不能怎么吃的,太馋了,也只能吃一、二片。为什么肉不能都吃呢?因为主人家还要招待后面批次的客人呀!过个年,一家人就那么二、三斤,三、五斤猪肉,你都吃了,后面的客人怎么办呢?

新旧社会两重天。现在呢?过去人工椿糍粑的情景和那种痛苦中的快乐很少见了,现代化机械做的糍粑不能多吃,怕消化不了。肉呢?更要控制,怕染上三高,这叫快乐中的痛苦!到底哪个时代好呢?你总不能说自己得三高了也怨恨改革开放吧?

篇4:糍粑的风味的散文

糍粑的风味的散文

怀化的糍粑一个个白得像是天上的满月,瓷实得就像是山里人的性格。用茶油将它在锅里煎熟后,放一汤匙冬桂花的蜜,食用时糯滑滑的,清香扑鼻,不仅别是一番风味,还有充实的口腹感。——这是那年我在靖州的一片原始次森林里当知青时,在一户养蜂的吴姓人家做客时学到的一种吃法。几十年来我经常如此食用而口味常新。《本草纲目》上说,糯米性味甘温,温肺暖脾,缩小便敛汗,行血散肿治痈毒。冬天常食糍粑确有此效,而其保健效果又远非湖区之糯米所能及也。

我是喝洞庭湖水长大的。家乡的糍粑我仍记忆犹新。在我的故乡,水乡泽国,平原广阔,人的性格粗犷,做出来的粑粑竟也有直径达一米的,常作为年节走家的头等礼品,倘若做成小的,则只有小碟子大一个,还要用木刻印上花纹,我们叫它“印印粑粑”。湖区的糍粑是用磨子将糯米碾成米浆制做的,因而质地粗糙,吃的时候烤熟,包上腌菜,虽也很有滋味,然而却远比不上这怀化山区的尤物。

这些年来我每年回常德老家过春节,总要带上几十个怀化的糍粑,这些粑粑一个个银光耀眼,质地细腻,很受老家亲戚们的青睐,被视为年节食品中的珍稀。湖区人不知道这粑粑是怎样制做的,而此时我就禁不住要带着一种揭秘的神气将打粑的情景有声有色地侃上一番。

那是在我插队落户的第一个春节,生产队长就帮我们知青小组打了一百斤糯米的粑粑。打粑粑时在堂屋里摆一个沉重的大木臼,这木臼少说也是用近百年的阔叶树木雕挖成的,然后将蒸得软乎乎的糯米趁热倒入木臼,用一种红木做成的杵去舂它——这杵长丈许,直径三寸,刨得亮光光的,也很沉重。打粑粑的时候妇女将桌子抹得干干净净,然后涂上蜂的黄蜡以防粘。男人们则脱了棉衣,两个人面对面地用那杵你上我下地砸,直到将臼中的糯米砸成膏状,女人们这才趁热用手捏成一个个团子放在桌上,软软的团子塌下去,再用厚实的木板压一个时辰就成为一个个圆实的糍粑。打粑粑时大人小孩都很欢乐。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趁热尝新;男人们虽然汗如雨下,却也不妨相互戏谑。因为那木杵向臼中捣下去的形象引起了人们的联想,此时或有对门屋场的嫂子过来看热闹,等着借打粑粑的器具,男人们就要调侃她:“庚秀,要我跟你打粑粑么?”

女人们就会火辣辣地回道:“你要等到下世咧!”

话虽如此,可是当这家的`糯米打完后,男人们便会真的抬着木臼和杵到庚秀家去帮忙。因为山区的糯米多数种在低温的冷浸田,光照时间极长,持久地受到泉水、氤氲和光华的滋润使米质极晶莹而细实,很有油水,即使蒸透了,没有几个身强力壮的汉子,也难捣出那糯膏。打粑粑时相互帮忙是一种民俗。怀化人自称打粑粑时不投机取巧,是为了充分保持这糯米的营养。那杵捣下去刚劲有力沉重踏实,因而那糍粑就有了山里人稳重瓷实的风格。

在怀化,糍粑不仅是年节食品,也是山区农民出工时的干粮。我们在森林扛木头时,常常用汗巾在怀里揣上两个粑粑。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便用柴刀削一根长长的柔细的枝条,将粑粑挑刺在枝条的顶端,握着枝条将它在篝火上烤熟食用。这糍粑远胜当今的压缩饼干。那时农民要送“派购猪”,在缺肉缺油的日子里,孩子们闹着要吃肉,这时大人便将存放在井水里的糍粑捞出烤熟,那糍实的腻劲足以抵得上一方细嫩的肥肉,哄得住孩子们。

早些年前,大儿子从广州归来过春节,回粤时,特别要带上点糍粑给广东朋友,幸好在中心市场有现打现卖的,但其价格昂贵。我与那农民制造商讨价还价,但他分文不让。那农民不无自豪地说,他的粑粑是风味食品远销外地。后来一打听才知道那些远在北京、上海、深圳甚至大洋彼岸的怀化游子离怀化时总要买些糍粑带走,糍粑成了风味食品,它飘洋过海,远飨外人,使怀化名播异域,身价便高了。

如今,我客居广州。每有从怀化故乡来探访的亲朋老友,我也会按照这里的习俗喝喝早茶。喝茶的时候,我们除上一些广式风味的甜品外,还不忘在餐桌上摆上一大盘在微波炉里烤得又黄又香的糍粑片片和一大盅蜂蜜。吃着这些从靖县那大山中捎来的粑粑时,话便渐渐多了,乡味便浓了起来。这时,我们总会问起:

老队长还在不?油榨房的天富哥还在不?老烟鬼还打得起粑粑吧?哑巴木匠和他的寄儿子还在不?庚秀呢……老屋脚那口口井水还是那样沁甜吗?那些打粑粑的家具现在放在哪里了……说着说着,岁月深处那些打粑粑的欢乐埸面,在大山里扛木头烤食糍粑的辛苦与浪漫,在激湍的山谷溪流中怀揣糍粑飘送木头的惊险与快乐,都会油然在目。让人几番亲切几番惆怅……

怀化的糍粑是怎样的风味?我才悟出,那是一方水土酿就的浓郁的个性。怀化的糍粑蕴蓄了大山中的森林、泉水、日照、土质、气温等得天独厚的禀性和人的性格,才具备了它的细腻和营养价值。除此,它还浸染着独特的乡土风习。对我而言,怀化大山中的糍粑的风味还不止如此,它还是一首歌,是一团铭心的人生经历,它的回甘里有我们生活的回甘。如果有一种力量能牢牢的牵糸我对那片土地的向往,首先便是这大山中的糍粑。这也许是他人所品尝不出的。

篇5:乐做糍粑的散文

乐做糍粑的散文

临近年关,村人杀猪宰羊,干塘捞鱼,收萝卜白菜,全力准备年货,打糍粑也是每家每户的一项重要活动。

打糍粑是一个需要互助的活动,场面十分热闹,经常是三五家一起,从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

以前,每家每户的责任田里就会留个三五分田来种植糯米,为的就是年关做糍粑。做糍粑的程序虽然不是很复杂,但比较多。首先得准备做糍粑的工具,一个小石舀,两个檀香木锤,一个大方桌,三两块案板。然后就是舀米,蒸饭,把饭蒸好后,倒入小石舀,由两个青壮劳力用木锤先在小石舀里用力搅和一阵,待到开始有点粘乎的时候,一人有用按住坑里的饭团,一人则高举木锤狠力下击,击完后按住,另一人再锤击,如此反复循环二三十次即可,由于糯米粘性太强,往下击时用的力并不需要太大,相反从小石舀中拨出时则需要浪费不少力气,越到后面,需要的力气越大,身体不行的人,一般来不了几个回合。待到差不多的时候,两人大喝一声,同时用力将石舀中把糯米团用木锤挑起,往案板上一放,然后由比较熟练的妇女用棕绳将糯米团狠力扯下。到此为止,工序只能算是完成了差不多一半,将糯米团扯下后,由一个专门的人将糯米团分成大小差不多均衡的十五六个小糯米团,由妇女小孩们一个一个揉捏扁平浑圆的糍粑放在案板上先晾着,由于粘性太强,怕粘在案板上,由一个专门负责将糍粑不停地翻转,这一般都是小孩的事情,小孩们也乐此不疲。待到糍粑表面水分差不多快干的时候,先用一个已被分开四叉的小木棍涂点印泥在糍粑上盖个小印,形似梅花,以示喜庆,然后五个一叠,一家一定放在一起,这样,糍粑基本上就算是做好了,当然,还有最后一道程序,那就搬回各自的家。

做糍粑是一件十分热闹的事情,由于是三五个家庭一起互助,因而,三五家的.人基本上都来了,足有三四十平米的堂屋被各种工具和人给挤得满满的,由于我们家的房子大,别人一般都喜欢在我家做糍粑,那样比较能展得开手脚。

男人们干的是力气活,比较累,说话较少。而妇女们则可以边做边聊,东家长西家短,说这家媳妇,那家婆婆,说村里村外,镇里镇外的新鲜事。而小孩们聚一块了,除了翻糍粑之外,其他的都干不了,就只剩下捣乱了,将个圆的糍粑捏成扁的,大人一生气连扁的都不捏了,一溜烟就到处乱跑,嬉笑打闹,本来就很拥挤嘈杂的堂屋越发显得凌乱,只要不碰坏东西,大人们也就由着他们,反正是热闹嘛,又快过年了,孩子开心就行,这样孩子们越发肆无忌惮地疯玩,由于是三五家一起做,糍粑就比较多,有时候得要做到十一二点,小孩子们也就疯玩到十一二点,毕竟这样的机会每年才有一次。

以前在家时,从小到大,每年我都会参与做糍粑,小时候是嬉笑打闹,大些便帮着翻糍粑,再大了,就轮锤了。

做糍粑是一件喜事,更是一件乐事,至今常常回味,都快二十年没有享受这种乐趣了,今年想办法在年关之前回去,再过一把做糍粑的瘾。

篇6:糍粑说明文

做糍粑

每到春节临近的时候,爷爷都会为家人做上香甜可口的手工糍粑,那滋味真是好极了。

今天,爷爷又准备开始做糍粑了。首先,爷爷把浸泡过的糯米放进蒸锅里蒸熟,然后拿出来放在一块干净的布上开始使劲揉,爷爷说:“这样子的揉搓方法可以使做出来的糍粑更有粘性,更加香软可口!”一边揉,爷爷一边又洒了一些水在已经变成泥状的糯米团上,使它能变得更软作文Www.ZuoWEn8.Com/糯一些。待爷爷把糯米团搓成长条形之后,揉搓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爷爷的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我连忙拿起纸巾为他擦汗,爷爷高兴地笑了。

爷爷把糍粑晾干之后,切成小块,然后放在油锅里煎至两面金黄,看得我垂涎欲滴、口水直流,我夹起一块糍粑,蘸了糖,迫不及待地往嘴里送,那软糯香甜的滋味久久萦绕在我的舌尖。

那滋味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啊!

打糍粑

“八月里,中秋到,家家户户打糍粑。快喊爹,快喊娘,烧开水,蒸糯米,拿起粑槌捣糯米。”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在我的家乡最让我开心的就是中秋节打糍粑。

糍粑最讲究的就是蒸和舂。首先要选材,糯米粒一定要选那种圆圆的才会更糯更香。把米粒洗干净后再上蒸笼蒸,蒸出来的糯米饭晶莹剔透,喷喷香香,整个村子都闻见那种香味,让人感受到节日的喜庆。糯米饭蒸好后必须马上放石臼里舂,不能冷却,否则就会舂不糍,会有很多米粒夹在中间。

我们把事先准备好的糯米饭放在石臼里。糯米饭不能太多,多了舂不动;不能太少,少了不好打。外公拿起一根碗口那么粗的木棒用力舂打。一开始,有年轻人自告奋勇地来舂,可他们力气不够,方法不对,那晶莹冒着热气的糯饭用力一舂,就粘住了木杵,怎么也举不起来了。于是外公这位”老将”出马了。只见外公轻轻一举就举起了木杵,用暗力舂在糯米饭上,发出”咚”的作文Www.ZuoWEn8.Com/声音,再提起木杵,便有糯饭黏在木杵上。舂饭、提起,再舂再提起,渐渐的,糯米饭越来越碎,也越来越了黏,糯米饭条就拉得越长。我也想要尝试一下,使出来全身的劲都举不起来。

外公不断用力舂打,大约十分钟,一粒粒的糯米饭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饭团,这个时候糯米饭就算舂好了。外婆趁热把饭团分成乒乓球大小的一团,一碗一碗的弄好送给邻居们一些。外婆说:"大家都吃才会更香,好东西要一起分享。”我使劲点头。

糍粑怎么吃呢?必须准备好豆粉和白糖搭配着糯米饭团。先用筷子夹出一小团,然后在外面裹一层豆粉和白糖,看起来都让人流口水,颜色也十分诱人。轻轻咬一口,糯米的软糯,豆粉白糖的香甜让人颊齿留香。吃完糍粑后每个人的嘴角粘满了豆粉和白糖,你笑我,我笑你,一家人沉浸在这节日的欢声笑语中……

每年的中秋节总少不了糍粑,香甜的糍粑寓意着团圆和甜蜜,而打糍粑也成为我美好的童年回忆。

篇7:糍粑说明文

桂东黄糍粑是郴州汉族传统名点之一。每逢春节过年,桂东人家家户户都要做黄糍。其生产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其味道香有嚼劲。

第一步,熬碱水:用一种桂东人叫做“黄泥柴”(属于山茶科玲木属,植物名暂时我也还没有查到)的灌木趁新鲜烧成灰(不可烧得过透,也不能不烧化),在一只箩筐内垫上棕或布后将灰装到里面,烧好一大锅开水,把灰筐架到锅上将开水反复地往灰上淋,滤出来的溶液就是碱水了。注意,灶里要保持大火,边烧边淋。同时,将槐花大约按米的0.05%-0.1%的比例熬成溶液过滤,趁两种溶液都还在沸腾时将它们混合到一起搅匀。

桂东糍粑礼盒装

第二步,配米:一般按籼米和糯米二比一的比例,糯米多则软,反之则硬,您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调节。配好后用水充分浸泡膨胀,反复搓洗直到水清为止,然后滤干再用碱水浸泡一昼夜。

第三步,磨浆:将用碱水浸泡的米磨成浆后用布袋吊起来滤干。

第四步,蒸熟、捣合:将吊干的米浆扒开成20克左右的小团放到蒸笼里急火蒸熟。注意,蒸的火候是宁过勿缺。蒸好后趁热充分捣烂(动作要快,凉了就捣不烂了),然后使劲地搓,使之结合成为整体。

第五步,成型:做完前四步,黄糍已经做成了,这时就可以吃了,先吃个饱再说罢!至于成形,想把它做成什么样子就做成什么样子,不过做好后,要将它们分散凉至表面干硬,否则会互相粘到一起。再然后,用前面同样的碱水将您的作品浸泡起来,注意及时浸泡,否则裂开就不好了。以后,就慢慢享用吧,像桂东过年时节的气温,保存两三个月是没有大问题的。

桂东还有个黄糍的品种叫“大禾糍”。其做法第一步跟前面的一样;第二步是用一种叫做“大禾”的水稻品种的米浸泡淘洗干净后用碱水浸泡一昼夜;第三步不用磨浆,直接把米充分蒸熟成饭,将饭趁热捣烂搓合就行了;第四步则同上述的第五步完全一样。大禾糍的表面看起来比较粗糙,没有黄糍那么光洁好看,但韧性特好,比黄糍更好吃。大禾这品种适于种植在山高水冷的梯田中,产量很低。桂东是个缺粮县,因而只有偏远深山中不适合种高产品种的地方才种,而且是专为做大禾糍而种植的。

篇8:糍粑说明文

端午佳节,当然少不了粽子这个主角。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粽子成为端午节的节物,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无论是用它来祀神佑护、哀悼先哲,还是馈赠亲朋,都说明粽子自古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一种提升精神的食品。

头头是道,香米粒,真心诚意的威力,甜枣粒,全心全意的实力,我亲爱的朋友,端午节,祝福你,粒粒有利,端午节,祝福你,粒粒给力。

送你一个快乐“粽子”,先帮你剥掉工作的烦恼,剥掉生活的烦恼,剥掉脸上的沉闷,好了,剩下幸福的内叶裹紧你,幸运的大米任你吃,端午快乐!

让我们吃美味黄晶晶,白亮亮的糍粑粽子,美味,好吃!

糍粑的风味的散文

女人的香散文

豆儿香散文

岁寒暖香散文

七月艾草香散文

蚕豆粒粒香散文

黯淡的香散文

五月麦香散文

香如故的散文

梅香的散文

糍粑香散文(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糍粑香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