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基于一个教学案例的思考(共含17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tonewallRiot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温州十四中 陈婕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如果我们能做到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资源,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到课堂中来,就可以打破填鸭式的教学,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教学过程中,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和疑点就容易得到化解。平淡枯燥的理论知识有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显得有血有肉,沉闷的课堂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会充满活力与生机。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目标,能力方法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就会得到很好的实现,教学效果会有显著的变化。
而在英语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把英语课只当作一种语言课来上,讲词汇,讲句型,讲语法,做练习。他们忽视了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英语课程制定的总目标。高中英语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现在英语教材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经济、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其宗旨就是要求学生在掌握英语语言并学会应用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进行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用英语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这样可以使学生拓宽视野,了解社会,学习科学与文化知识,关心国家与社会的进步,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由此,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法,把研究性学习的新理念渗透于英语教学之中,在教学中为学生建构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呢?
1、确立恰当的课题
课题的选择和设置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水平、价值。就确立课题的角度来说,不同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甚至同一内容也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但每个问题的研究价值却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教材中的核心知识挑出来,再选出联系社会现实生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难度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问题,指导学生确立研究课题进行研究。选题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如Unit9 Saving the earth我们确立Pollution这个总课题,然后分成water pollution,air pollution,damage to the earth等几个子课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生活实际,选择其中的一个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通过对自身周围环境的观察、调查和利用网络资源来获取信息,经过分析、思考和研究,形成
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2、提供或收集广泛的、多元的资料
课题选定后,要指导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研究性学习,指导他们课后如何利用社会调查、网络资源等去收集资料。收集资料的过程是一个跨学科学习的过程,学生运用的不仅是英语知识,还可能涉及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收集资料不仅靠教科书,而且要靠图书馆,更多的则要靠网络资源和社会调查研究。这样,学生通过自主研究性学习,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有许多课文都是与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如Saving the earth(拯救地球);No Smoking(禁止抽烟);Feeding the world(世界粮食问题);Disability(残疾)等,其内容涉及日常生活、事业成功、身体健康、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等各方面。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和运用本课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还应启发学生就课文中提出的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教材内容,又能使教材内容学以致用,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下面以高二(上)Unit9 Saving the eart
为例,谈一谈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课题:家乡的污染(Pollution of Our Hometown)
形式: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师生互相协作等形式相结合
运作流程:Step1提出课题--学了这一课,学生了解了世界某些地区的污染情况,教师提出主课题“家乡的污染”。Step2选择子课题--学生可选其中的任一子课题(1)家乡的河流污染(2)家乡的大气污染(3)家乡的噪音污染(4)家乡的土地资源破坏。Step3调查研究--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从污染状况、污染原因等方面去进行社会调查,运用摄影、摄像、检测、采访、网上查阅等手段,采集家乡环境污染问题的资料,并就解决方法提出设想,用英语把它们写成书面形式。Step4表达和交流--在课堂上,学生把自己的调研成果用英语表达出来,展示所收集到的图片和相关资料,也可通过多媒体把制作的课件向同学展现。Step5总结--对这次英语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态度与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潜力和成功,从而
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拍摄和收集到大量关于家乡温州被污染的图片,如图片 “烟雾缭绕的温州城”(The Polluted Town of Wenzhou)“白色污染”(The White Pollution)等。这些图片引起学生对家乡环境的关注,了解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提高了他们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激发他们去思索,寻找解决家乡污染问题的办法,为改善家乡环境尽一份努力。
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把小课堂变大、变活、变新,把语言学习、研究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新课标对英语教学所提出的目标要求。 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也给我们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1、教师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
把英语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对课堂结构的设计和内容的选择都会有很高的要求,这种课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高质量的课和高素质的学生就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来保证,如果教师还抱着原有的知识停止不前,就跟不上现代化教育教学的步伐,也当不了高素质学生的导师。所以,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但要钻研本学科的知识,还要关注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但要博学多采,还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更新。只有不断进取,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2、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育教学方式
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而应树立“以学为主体,学会与会学,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观念。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就要创设以学为主的条件,真正在教育教学内容中体现以发展学生个性和全面发展为本的特点,努力做到教育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生动化,开放化。
3、对学生课后的研究性学习要及时地辅导、整理、小结
在英语课堂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如果教师布置了任务,而不去作辅导,不让学生反馈学习情况,则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就会失去方向,存在的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就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结果。所以,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也要重视教师的导,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和探索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而把研究性学习渗透进课堂教学中,既能省去学生因专门进行研究性学习而增加的额外课业负担,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和求知欲望,学生会由原来的被教变为自己去学,我们的教学质量也会因此而大大提高。
交际英语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案例
交际英语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案例――语言功能学习中的情景创设情景创设的背景?
高中英语教材的对话部分包括两个部分,一是languagstructure,二是language function。为了适应现代英语教学和社会的需要,语言结构也不只是“语法教学”,教师在处理语法时,也常精心准备若干句子,语段或小对话,在课堂设置一定的语境,然后指导学生去归纳总结,使“语法教学”为研究性学习服务。毋庸置疑,language function更应体现其“交际性”与“应用性”。现行教材中所用的对话大都是篇幅较短、浅显易懂的。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让学生学习语言功能,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好情景,并在情景创设中,坚持“学生自主,环境开放,注重实践,鼓励创新”,通过探究情景教学,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活泼,将单一的句型操练变为趣味盎然的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进行灵活应用以求完全掌握。?
案例实录?
例1:引入对话 新课Making suggestions for a New Year's Party开始前,我们照例进行Daily Talk。那天同学所讲的话题是cartoons,谈到喜欢看卡通片,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的,但对中国自己的卡通片都不喜欢。理由是无论从内容新意、动画处理技术、衔接技巧等方面与国外相比,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从所读内容上看,与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内容毫无关联。我在听完之后说了这样一句:Since you arenot satisfied with our cartoons, why not write to the cartoon makers to make some suggestions? Do you know how to?带出了对话的内容。但对于这个语言功能,并不急于把句型展示给学生,而是创设了几个情景,让学生通过训练,自主地进行归纳。 Making suggestions for the night Relaxing Sleeping winter hlidays improving spoken English choosing the reading materials 略经准备后,学生开始说起来。第一对学生中有一位胆子较小,口语不是很好,所以她们就根据实际情况作了如下对话:? S1: How can I do to improve my spoken English? S2: You should practise a lot. Reading the text aloud will be helpful to you. S3: Thank you for your suggestion. 接着又有几对学生将他们所编的对话呈现给其他同学。但一细心的学生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前面几位同学都是接受建议的,那么怎么来表达相反的意思呢?这位同学及其他有类似疑惑的同学很快从同学的对话中得到了答案。? S1: How can we spend our winter holidays? S2: Let's go traveling. S3:I'd rather not. But thank you just the same. 从以上的几段对话中我们可看出,如果直接出示新句型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而创设情景以后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新课的角色中,他们不再被动地等老师说出句型,而是主动地应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提建议。教师对这一用法不需作太多的说明,只要帮助学生对一些常见句型进行归纳和整理即可。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也不必马上解答,而是启发引导生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及自主性。? 例2:对话应用 在引入对话、学习了对话内容及对常用句型进行整理后,我们就让学生进行写、听、说等多种训练以学会具体应用。语言的应用要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这就要求创设多个不同贴近生活的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掌握语言功能。? 课本上的听力训练B部分是根据所给的图片及听到的内容来判断正确与否。我利用了这张图片,让学生进行pictrue talk。 T: Now we know how to make suggestions. In fact, we are often required to makesuggestions in our daily life. Suppose there is a new classmate in your class.She wants to buy something in her free time, but she is a stranger in your district. Then she asks you for help. What should you do? Let's do another exercise. 对于这一picture talk练习,我要求每组上的两位同学选取一个地点,自己创设情景来编对话。在领会了我的意图后,学生们开始练习起来,随后运用了新学的知识进行了内容很丰富的对话。如下面一则: S1: I feel cold now. S2: If I were you, I would wear more clothes. S1: But I haven't got enough clothes. S2: Why not ask your father to bring you some? S1: I'd rather not. My home is quite far from here. S2: Then you'd better buy one. S1: That's a good idea. But I don't know where to buy. S2: You can go to the Fifth Street. There is a dress shop there. S1: How can I get there? S2: Do you still remember where the post office is ? When you go out of it, just cross the street. You'll find the dress shop on the right of the shoe shop. S1: Thank you. 从以上的对话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不但很好地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而且能结合使用以前所学的.关于问路的语言功能,实现了知识的迁徙。因此我又设计了下面一项内容:要求学生结合前几课所学的课文内容,围绕着“Making Suggestions”这一主题,用多种形式来进行训练。下面就摘取了学生的两个活动片段: 活动一: (short play) A fat man wanted to lose weight. He went to ask the doctor for suggestions. The doctor told him what to eat and to take some exercise. On his way home, he met his friend and told her his decision. But when his friend visited him a few days later, she found he was even fatter. He didn't follow the doctor's suggestions at all. (Unit Two) 活动二: (interview) A journalist interviewed a top student. The studentgave his own suggestions on how to study better. (Unit Six) 这一训练既帮助学生复习巩固了新旧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发挥出他们的创造性,真正体现出学生主体性。 效果与反思 1、教师在语言功能学习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将枯燥抽象的内容,赋予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惹人探求的情景之中,使英语课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学生就会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兴致勃勃地接受新的语言知识并正确应用。2、由于学生的年龄段及心理成熟能力乃至理解能力的局限性等因素,学生往往会出现“依赖性”,因此通过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是势在必行的。3、农村学生由于受区域位置、教学设施等因素限制,对信息的来源,收集信息的能力尚显不足。因此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用IT整合,使研究性学习真正体现时代特征,达到主动创新之目的。 (上海齐贤中学 程 娟 《奉贤教育》)
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山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陆宏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课题,为了进一步阐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范畴,在此首先讨论一下研究性学习的几个特点。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能是对校外各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学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旧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是指构成研究性学习的各要素与实施过程所涉及的要素之间的非封闭性,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的开放、学习时间的开放。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和验证的学习,也有来自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学习,还有来自社会问题和学校常规教育等等方面的学习,这些学习内容完全开放在学生的面前,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学习内容的开放,使得学习时间的开放成为可能,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相对于学科学习而言,研究性学习显然拥有更为开放的时间。
4.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这就需要依靠学生的供应价格智慧和分工协作。这时,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这种交流、协作包括交流、协作的精神与交流、协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有多种角度,由于人们所选用的参照标准不同,角度不同,因此对它的设计有不同的表述,本文主要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四个方面,对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加以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
作为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相互补充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具体设计,同样可以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的特征作为参照物,甚至直接将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批评意见作为设计研究性学习目标的依据,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难以达到的范畴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据此可以推断,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互补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视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其次,是学习目标自身的根本性。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思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十分相似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时选择的内容是以知识的基础性为生根标准的,愈是能够成为今后学习基础的,就愈有选择的价值;同样,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也是愈具有根本性、一般性,就愈具有广泛迁移的价值。所以,在确定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时,除了上面所说补充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不足外,在不足之中更要突出这种根本性,即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所必需的因素。
2.学习内容的`设计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它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区别,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以间接经验――系统化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为基础的,而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则是以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为基础的。因此,同样是学习信息技术学科范围里的内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注重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原理和技能,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却注重使学生应用这些原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坚持这一根本区别的前提下,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例如同样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内容,擅长编程的学生可以选择缩写程序去查询实际的数据库信息,擅长网络知识的确学生可以选择网络并行数据处理、网络防火墙等内容进行研究,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3.学习策略的设计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是沟通学校与社会、书本与实际、人与自然的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与通过间接的传授途径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通过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完成的、是对于现实的感受和认知。同时,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一方面需要学生情绪、情感的参与,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的情感发展和新的情感获得的过程。情绪和情感的获得会对学生的认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信息技术书本学习所不能比拟的。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浩劫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观察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它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学习评价的设计
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
(1)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
(2)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
(3)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
(4)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5)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等。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例
信息技术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最好是由学生自己选题,教师也可以推荐,凡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进一步探讨信息技术原理等有关的项目都可以。根据课题的特点,可以在实验室内做实验,可以到社会上做调查,到科技馆去参观,也可以上网检索资料,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倡学以致用的精神,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本文以“校园网站的设计”为例,对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作一简要叙述。
1.研究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让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懂得校园网站的设计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要想作好就必须不断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新技术。只有将教育同信息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校园网站建设的发展之路。
2.研究课题的内容
校园网站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定位校园网站的主题和名称:设计一个校园网站,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定位校园网站的主题和名称。(2)确定校园网站的栏目和版块:网站的主题确定后,就要考虑栏目的设置问题,可以把主题按一定的方法分类并将它们作为网站的主栏目,主题栏目个数在总栏目中要占绝对优势。(3)校园网站的整体风格和创意设计:风格是指校园网站整体形象给浏览者的综合感受,网络是独特的,是校园网站不同于其它网站的地方。创意是校园网站生存的关键,这里所说的创意是指校园网站的整体创意,因为这个创意而产生这个网站。(4)校园网站的链接结构:校园网站的外国链接结构是指页面之间相互链接的拓扑结构,它建立在目录结构的基础之上,但可以跨越目录。(5)校园网站的页面设计:包含网页色彩的搭配、网页字体的设计、网页中表格的运用等。(6)校园网站的首页设计:校园网站的首页,就是用户进入校园网站看到的第一个网页,首页是网站的门面,首页的设计对一个校园网站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用户对校园网站的整体印象,甚至可以决定校园网站的成败。
3.研究课题的实施
该课题的实施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
阶段Ⅰ:准备和指导。安排一节课,介绍开展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大致课程和注意事项,然后将课题布置给学生,同时展示校园网站设计的实例。
阶段Ⅱ:设计方案,开展研究。让学生上网收集资料,观察各个学校的现有网站,进行创新设计,然后动手进行上机实验,开展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研究报告。
阶段Ⅲ:评价、交流。在教师阅读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4.研究课题的评价
在对该课题研究报告的评价中,可以采用定性的评语式评价与定量的记分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语式评价主要指出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特点和有创意的地方,记分式评价则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查研究成果报告的质量:
Ⅰ内容:包括设计的全面性和分析的正确性;
Ⅱ方法:包括方法的科学性和资料的多源性;
Ⅲ书写:包括结构的规范性和语句的通畅性。
其中Ⅰ、Ⅱ两点重结果,而Ⅱ点主要考查研究过程,为了突出研究过程的独创性,还可以设计附加分,与以上三点不挂钩,重在考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有独特的观察视角、选用知识是否超前,所用方法是否独特,能否有合理的奇思妙想。
参考文献
[1]安桂清《研究型课程控微》《课程・教材・教法》.3
[2]钟文芳《研究型课程的定位、特点及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00.12
[3]丁玉祥《物理教学中研究性主题活动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0.12
[4]霍益萍《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课程・教材・教法》2000.11
[5]李臣《活动课程研究》
[1] [2] 下一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版[6]宓子宏《物理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版
[7]程志荣《研究性学习探索与思考》《中学物理教学参考》.4
[8]高峡 等《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1月版
[9]刘冰《教育网站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01.1
[10]朱成骥《“菜刀上的力学知识”研究的开展和对课题研究的思考》《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1.6
(摘自:教育技术通讯)
上一页 [1] [2]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现某个问题或专题,用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去认识问题,获取知识,以达到问题的认识深化或者最终解决,这就是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研究方案的确定,资源的开发利用,合作者的确定均由学生自主解决。
研究性学习能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优化学生的智能结构,在当前,它代表了教育改革的方向,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发和实施研究性的学习呢?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物理研究性学习中,首先要解决的便是研究课题的提出,下面,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我认为研究性学习应包括课题的提出,课题的选择,探索课题和教师原则指导四个环节。
一、 课题的提出
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我们往往是首先寻找课题,简单的说,就是提出问题。我认为,它大致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物理教材内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性学科,在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材中,物理的定义是:研究的是关于力的、声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找出它们发生的原因,并研究怎样利用它们来为人类服务。在课本上,很多实验或问题的探究本身就是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下面我列举一些初二物理课本上出现的研究性课题:
类 别
页 面
课 题
实验
11
如何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硬币的`直径
小实验
13
用自制的卷尺测量身高,要求比较起床后和临睡前的身高有何不同。
习题
14
怎样用刻度尺测乒乓球的直径
小实验
27
测自己的步行速度
小实验
42
用烧瓶和铃铛做真空不能传声实验
小实验
60
纸锅烧水
小实验
78
制作针孔像机和潜望镜
习题
79
用手电筒和平面镜白纸做漫反射和镜面反射实验
小实验
97
自制平行光源和磨制冰透镜、研究物体的颜色
小实验
112
自制天平和量筒
小实验
129
橡皮筋测力计
小实验
142
筷子提米,巧找重心
小实验
158
个人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小实验
173
观察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变化
小实验
188
自制潜水艇模型和密度计
小实验
201
研究自行车的构造
小实验
218
比比谁的功率大
以上我列出了初二物理课本将近二十个实验,都是课本提出来供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之后,能够尝到成功的喜悦。
2. 物理学与其它学科的交汇点
由于物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学科的交汇点有许多可供研究的课题。这也与当前的跨学科综合不谋而合。例如,我们可以让初中学生适当的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由老师布置题目,如:21世纪的交通、航天技术的发展、空间技术和我们的生活等为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研究,从而写出这些方面的小论文和自己对未来的设想。
3. 物理学科与新技术的交汇点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总离不开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在讲授第一章测量,讲到纳米这个单位,我们可以借机介绍一下纳米技术。并建议同学们努力学习本领,立志探究这一高科技领域。
4. 物理学与社会生活的交汇点
学生学习了第3章噪声之后,知道了人类的四大公害:水污染、噪声、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只有人人遵守社会公德,共同保护环境,我们的家园才会蓝天碧水。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课题:①研究我们家乡浏阳河的污染情况;②我们学校有哪些噪声;③我们平常有哪些对环境污染的不良习惯;④农村对垃圾的处理的方式科学吗?等。
5. 物理学与生活的交汇点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研究性学习应成为联系物理学和日常生活的纽带。如吹肥皂泡,细心的人便会观察:肥皂为什么是球形的,吹出后为什么总是先升后降,为什么有时无色,其至是暗淡的?所以在学习了“光的反射与折射”后可让学生以肥皂泡为题,让学生感到物理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又如,学习了物质间的三态变化后,学生就能解释露珠、霜、大雾、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到底是不是水蒸气,等形成的原因。
二、 课题的选择
我认为,初中学生选择研究性课题应遵守以下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区别于常规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学生拥有自主选择课题,确定行动方案,自主动手操作,选择合作伙伴的权利,便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应允许对同一活动主题出现几个层次不同的课题,确定的研究课题应能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个别差异。
2. 发展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使学习者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所以可采用多种研究形式使其了解科学方法,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多种能力,因此确定的研究课题,应含更多的教育因素,能更好地使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
3. 实践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一般应能很好的体现物理与技术、社会关系、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关注社会问题,获得关于社会及科技进步的直接经验,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体验的同时真切的体会到物理知识对人类的作用,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真切地体会到知识的力量。
4. 可行性原则
选择研究课题时,应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特长,学校及社区现有的教学资源,教师及指导专家的指导水平,使研究性学习真正能落到实处。
三、探索课题
在确定课题后,学生应该进行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首先,我们要求学生搜集与问题相关的资料,或通过设计实验来解决为什么,或由学校组织教师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讲座,或者通过互联网进行讨论,征集意见。提出方案后,还应送交物理教师进行相关的审核,以免提出违背科学规律的问题。
四、教师指导
在整个探究性的学习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作用,当学生遇到与他们能力差距大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提供指导。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主张学生去探究那些稍微高于他们课堂知识的课题,这样,既发展了智力,又增长了能力。以此来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探索中增长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也要加强指导,在一定的范围内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现某个问题或专题,用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去认识问题,获取知识,以达到问题的认识深化或者最终解决,这就是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研究方案的确定,资源的开发利用,合作者的确定均由学生自主解决。
研究性学习能突出学生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优化学生的智能结构,在当前,它代表了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改革的.方向,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发和实施研究性的学习呢?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物理研究性学习中,首先要解决的便是研究课题的提出,下面,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我认为研究性学习应包括课题的提出,课题的选择,探索课题和教师原则指导四个环节。
一、 课题的提出
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我们往往是首先寻找课题,简单的说,就是提出问题。我认为,它大致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物理教材内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性学科,在九年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材中,物理的定义是:研究的是关于力的、声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找出它们发生的原因,并研究怎样利用它们来为人类服务。在课本上,很多实验或问题的探究本身就是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下面我列举一些初二物理课本上出现的研究性课题:
类 别
[1] [2] [3] [4] [5] [6]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蒋利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最早开设的素质教育载体课程,怎样充分利用这门课程,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是摆在每一位本课程教师面前的考题。学校在开设本课程,经过十几年不间断的探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获得了众多的成果。摘取其中的点滴,与同行共同研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目前在学校没有专门开设创新思维培训的现状下,本文作者探索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从寻找研究课题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开展课题研究的第一步是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目前,学生在确定研究主题时一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就有了希望研究下去的动力。或者是在教师的要求下将学科学习中的难点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这样为了突破难点也有了强烈目标将研究进行下去。两种方式都是寻找课题不错的方法。但是本人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指导过程中发现基于以上两个因素最后确定的研究题目都比较单一,要么浮于表象缺乏深度,要么陈旧重复缺乏创新性。虽然这与“像科学家一样的研究”,体验和学习课题研究的方法是相符合的,但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课程目标来讲,是很难实现的。
二、鼓励指导学生制作发明作品,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课上,学生学习了如何寻找研究课题后,进行小组讨论,自己最想研究什么问题。有个女生说她想研究自己为什么物理“加速度”这部分内容学不懂,他们班不少同学也都很为这事困惑。于是我鼓励她不要放弃这个问题。她找到了班上另外一个对这个课题同样感兴趣的学生组成了课题组。经过他们运用观察、访问、问卷等研究方法找到了答案,我们知道中学理化生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实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习这部分时,老师用直线运动小车做的是课堂演示实验,他尽管坐在中间位置,还是不能清楚看到打点计时器纸带上的针孔,不够直观,而且他认为小车向前运动会受到纸带的阻力,实验结果误差很大。他们找到原因了,按说这个小课题就可以结题了,我没有急于让他们写结题报告,而是问他们能否针对现有的实验器材改进它的缺点,做一个新的实验仪器出来?经过他们反复实验和修改,最后借助磁性画板的原理发明了《直线运动实验仪》,不仅能很直观明显地验证水平运动还能验证自由落体运动。该发明获得了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
银奖。
通过《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培养。不但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程的学习,还有了众多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问世。如,《安全防爆车胎》《磁性时空记录仪》曾获得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儿童发明竞赛希望奖,《节能升降器》获得第二十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造发明一等奖、首届重庆市科技创新市长奖(指导老师陈渝德)等。
三、开展发明技法训练,培养学生的作品设计能力
本人所在学校是科技教育特色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注重了发明技法的训练,组合法、移植法、缺点法……每年在学生中征集创意方案并进行评比。非毕业年级收到创意方案上千份,就连忙于高考冲刺的高三学生也经常有拿着创意方案找相关老师讨论研究他的新想法。结合知识产权教育,学校为符合申报条件的.方案申报专利。获得专利初审通过的有102项,20上升到127项。专利申报数量与质量的提升也体现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学生在经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后科学研究能力得到提升
《静观竹麻工艺文化探源》课题组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访问了传统手工艺人,当了解到购买老式草鞋的人越来越少时,课题组学生提出了将竹麻工艺进行创新,不仅做草鞋,还可以做成其他的工艺品。他们自己设计和亲手制作竹麻手袋、竹麻茶盘等,并于20区级科技竞赛小制作中获奖。
该课题结题时,他们对静观竹麻工艺的发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使得该课题的结题报告有了较高的质量。
《静观地区竹麻工艺文化探源》该课题已经申请欧盟生物多样性公众教育项目的小项目。他们的研究资料已经被学校校本教材收录,正在审订中。学生小论文《脚上穿出的文化――北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静观竹麻草鞋”工艺现状调查报告》获得年首届重庆市中小学生科技社会实践活动高中组小论文一等奖,重庆市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论文二等奖。
通过长期坚持,有的学生已经养成了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一次上课时间突然从窗外飘进来难闻的味道,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下课后高一的何冬雪找到臭味的来源,原来是工人在维修学校的水管过程中用热熔器进行粘接,就产生了难闻的味道。一直以来这个习以为常的现象引起了何冬雪的重视。她经过研究知道工人维修的水管叫PPR管,PPR(三丙聚乙烯)是一种新型管道材料,它采用热熔接的方式,密封性好,但会产生一种难闻的有毒气体,对空气造成污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发明了环保型热熔器,获得第24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首届重庆市中小学“科技之星”创新大赛二等奖。该学生获得北碚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中学生处在一个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头脑灵活,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是进行创新教育的有利时期,是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在学校没有专门的创新思维训练课程时,利用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引入创新教育无疑是切实有效的举措。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王朴中学)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合作学习
新课标提倡课堂学习的活动化、交际化,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交际的能力.新课标下的英语合作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不仅仅是一只独秀,而是春色满园.合作学习是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它的内涵:合作学习、合作竞争、合理分组.
作 者:李娟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梧台中学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摘 要】
牐犜谟⒂锝萄У闹匾性凸显的今天,面对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严重弊端,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一个课题。本文以研究性学习为突破口,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进行探讨。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目前高中英语教学的误区,并提出此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第二部分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做出解读,确立了研究关节点与突破口。第三部分以理论结合英语教学实践,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与“任务型”教学两种途径探讨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第四部分提出对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思考与建设性意见,旨在推进我国英语教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研究性学习
牐犚唬 问题的提出:
牐牐ㄒ唬┯⒂锝萄У牡匚缓妥饔
牐牭苯袷澜缈蒲Ъ际跬环擅徒,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活动全球化、社会生活信息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劳动市场世界化等等形成了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牐犜谛碌母窬窒拢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强弱、国际竞争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能力。外语是国际交流的工具,英语由于它在国际上运用得广泛而成为国际语言,英语在因特网上的运用已使它对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外语,而且是工作语言。因此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就要提高我国公民的英语水平。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对21世纪我国公民的基本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包括加入WTO等现实问题的迫在眉睫,新的形势对国民教育中外语素质的强化性要求显得更为迫切。21世纪的公民如果不熟练掌握英语,要想进入高新技术圈几乎是不可能的。
牐犚提高我国公民的英语水平就要提高英语教学的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吉同志曾撰文指出“全球化趋势在二十一世纪更为凸显。世界将走进中国,中国将走向世界。因此中国教育必须要适应这一社会发展趋势,无疑外语教育就特别重要。”[1]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培养国际化人才成为我国教育界,尤其是外语教育界的历史责任。因此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牐牐ǘ) 高中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简况
牐犛⒂锝萄如此重要,因此围绕英语教学所进行的改革也一直是我国教育界所关注的。
牐犖夜外语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可以说不仅教授的内容是“舶来品”,而且教授的方式也属“舶来品”。我国外语教育从产生那天起便借用了国外外语教学法,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自觉对比法、听说法、情境教学法、自觉实践法、认知法、暗示法、社团语言学习法、默教法、全身反应法、交际途径、自然途径等[2]。各种教学方法都曾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和交际途径。
牐犖夜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对外语及外语人才的需求,我国的英语教育改革力度较大(因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第一外语以英语为主),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如:80年代湖北的黄炳灵、刘兆义等老师创设了“课文整体教学”(Globe System)思想,提出了英语教学中整体统帅局部,局部寓于整体,化难为易,语言结构的教学紧密结合课文内容及非模式化四个基本原则[3]。“课文整体教学”提倡将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在此基础上学习语言知识,而不是将课文的学习和语言知识的学习割裂开来。90年代上海的张思中提出了“ 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 [4]的16个字教学法,并在全国推广。这16个字的含义是:在一定条件下,集中适当的时间运用一定量的材料,在听、读、说、写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一定难度的技能训练,通过反复循环强化,以较少的时间获取较大的效益,对上、中、下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分组复式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得。张思中老师还提出一门外语过关的百篇、千句、万词的背诵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新的一轮改革中提出将交际英语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带进中国基础英语教学。这轮改革打破了多年以语法项目为主脉络编写教材、组织和安排教学的做法,第一次在中国基础教育中用话题、结构和交际功能相结合的方式编写英语教材(现行的统编教材),组织和安排英语教学。这些改革使我国英语教学质量和水平比较过去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牐牻衲昴瓿酰教育部决定,从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秋季开始,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5]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英语课程已经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有的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开设。课程提早开设的目的是提高公民的英语水平,那么现有的英语教学能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这给我们的英语教学改革又提出了新的课题。
牐牐ㄈ)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牐牼」苡⒂锝萄Ц母锊欢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做了各类实验,但是改革者提出的好的做法还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确认,也未得到大范围的推广,更未成为英语教师们的教育行为,我国基础教育的英语教学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正如李岚清副总理所描述的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的状况是:费时较多,收效较少。分析目前高中的英语课堂教学,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牐1.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语法分析法
牐犛锓ㄔ谟镅越萄Вú皇怯镅韵暗茫┲杏泻苤匾的指导作用,不应忽略。由于语言环境的缺乏,语法无疑给英语学习带来了便利。这里的语法分析法是指我国英语教师习惯采取的以精读为主,强调规则,着重分析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则以接受学习为主。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基本上还是语法分析法一统天下。有的教师甚至搬出语法书和词典,一条一条地抄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课堂浪费。语法分析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始终占据中心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有:(1)以前各级各类学校的升学考试着重考查语法知识,这个指挥棒的影响使语法分析法教学大行其道;(2)语法分析法是大多数英语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的引进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缺少实际的操作模式,新的教学方法对教师语言观和教学方法的改观不大;(3)语法为主线的教材编写方法为突出语法教学提供了教材保证。在实际教学中,语法分析法速度慢,耗时多、效果差,所教出来的学生英语能力也就相对差。就拿学生的阅读速度来说,方块字的影响使中国学生阅读英语的速度本来就相对缓慢,再加上阅读中时时考虑语法关系就更影响了中国学生的阅读速度。笔者认为,在基础英语教学中语法分析法占据统治地位是英语教学效果差的一?鲋匾原因?BR>2.扭曲了的英语能力训练--“题海战术”
牐犛锓ǚ治龇ㄊ褂⒂锝淌γ窃诮萄е凶苁墙教材内容零散地分解成许多语法点灌输给学生,然后通过大量的句型操练练习和各种试卷练习来巩固。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开设是从初中一年级开始的。初中一、二年级,有些教师们能用很稚嫩的“交际英语教学法”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还未能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时,就到了初三阶段。学生们从初中三年级开始就进入了复习备考阶段。大量的练习题占领了初中三年级的课堂,学生的唯一学习方式就是在“题海”中遨游,“题海战术”的学习方法给学生们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进入高中以后,教师们为了学生们在高考中考高分,从高一起就以“标准化题型”来训练学生,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学生们为了考试得高分,课上课后都在忙于做题。高中阶段三年的教学内容两年教完。到了高三,学生们几乎全泡在“题海”之中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用在“题海”中的时间不计其数,“题海战术”严重影响着英语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在这种学习方法的长期影响下,学生思维僵化,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教学结果是培养了不少高分低能的学生。
牐3.错位的教学中心--教师中心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尽管后来有人一再提出要摆正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但由于长期以来教师中心所形成的惯性和学科中心的影响,教师们注重的是学科教学,并且将自己的教育对象看作是学习本学科的专门人才来“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教育首先要考虑人的发展这个重要目标。教学中形成了从课本到作业,从作业到试卷,从知识到知识的“只见树木不见人”的教育倾向,课堂上仍然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因此,学生应如何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学生应如何自己去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学生应如何去丰富自己的阅历,学生应如何去发展,学生怎样才能具备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等教育思想似乎离我们的课堂教学仍然很远。教师中心的英语课堂上,学生活动机会少,更谈不上综合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在教学改革的影响下,有些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开始注重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了,但是仍然是教师讲授为主,对于如何将课堂上学习英语的机会留给学生还是缺乏研究。
牐4.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接受型学习
由于上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造成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单调和被动。许多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形成了学生是知识容器,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听知识、记笔记,课后复习、归纳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有的甚至不会归纳),然后消化、背诵。单调和被动的学习方式使不少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也使不少学生在学习英语多年后仍不能用英语进行交流。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们知识面窄、知识结构单一,语言交际能力弱,不具备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不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需要,也远不能满足21世纪对优秀的和高、精、尖外语人才的需要。 (四) 高中英语教学的突破口--实施研究性学习
牐牳咧杏⒂锝萄е写嬖诘奈侍夥从沉四壳拔夜的英语教学还不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寻求新的教与学的方式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笔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一直孜孜以求的。
牐犖夜在新的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课程的一个部分来开设,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式,也是一种教与学的方法。
牐牪宦凼亲魑课程形式还是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在世界的不少国家的教育中早已出现,而且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如:由于杜威的影响,研究性学习在美国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学习方式使美国的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60年代中后期,原苏联教育理论家和教育改革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提出了研究性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不断提高智力发展水平” [6]。面对21世纪的挑战,全世界都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改革的势头可谓汹涌澎湃、波澜壮阔。日本、新加坡、德国、英国、美国等等都把教育的改革作为关于国家前途、民族利益的根本大事来抓。改革课程、改革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欧洲的一些国家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之中更加重视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法国为了实现1994年开始的教育改革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增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7],日本在90 年代开设了各种综合课程如综合人类课程,自主、合作学习、课题学习等,从起逐步在初中、高中实施[8]。研究性学习业已进入了我国香港的中学课程[9]。目前,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课程形态已引起了我国教育专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课程的一个部分来开设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的领导和教师们的新课题。
牐牨收呷衔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是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在国内参加美国教师为中国英语教师所提供的假期培训中,笔者曾感受到美国教师的培训方式就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在赴英国参加英国英语教师培训学习时,笔者对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感受更深:作为学生,亲身感受了英国学校中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作为受培训教师,在为到伦敦求学的外国学生教授英语的过程中体验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作为访问者,在英国中学的课堂中听课,亲眼目睹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从亲身经历中,笔者深深体会到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优越-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主动探索并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进入英语教学之中将对长期以来被语法分析法所占领的英语教学有巨大的冲击,会变教师中心的课堂为学生中心的课堂,也会逐步引起中国基础英语教学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根本改变。
牐犙芯啃匝习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种陌生的教与学的方式。目前,从全国来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还停留在作为综合实践课的一门课程的探索阶段,还很少有人尝试在学科教学中的实施。鉴于对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的亲身感受,笔者大胆地在自己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做了尝试。但是,究竟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笔者从自己的尝试中仅有一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为了准确把握和理解研究性学习,先从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谈起。
牐牰. 研究性学习解读
牐(一)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
研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近一两年来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提出的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的思想观念下催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包括教师们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
牐牰匝芯啃匝习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牐牴阋宓难芯啃匝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于各科各类的学习活动中。
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通过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和亲身实践来获取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牐犙芯啃匝习,英文叫探究学习。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探究”所作的界定是“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需要做观察;需要提出问题;需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弄清楚什么情况已经是为人所知的;需要设置调研方案;需要根据实验证据来检验已经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需要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需要把研究结果告知于人。探究需要明确假设,需要运用判断思维和逻辑思维,需要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 [10]
牐牬用拦《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探究”所作的界定看,研究性学习是指以研究为本的学习,它指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something that students do, 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
牐犙芯考仁茄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着力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研究和创新,教师只是指导者和帮助者,研究性学习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思想。
牐牐ǘ)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牐犙芯啃匝习与传统的授受式、接受式的教学不同,它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征:
牐1.探究性
牐犔骄渴侨死嗳鲜妒澜绲囊恢肿罨本方式,人类正是在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中获得发展的。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着强烈的新奇感和探究欲,研究性学习正好适应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知规律。这种探究性表现在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学生身边所遇到的可以丰富学生知识的问题,但它们不是深不可涉的,而是能够通过学生的观察和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可以解决的;也表现在研究课题的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结论的获取也不是由教师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而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查资料,做实验,通过假设、求证,最终解决问题来得出自己的结论。当然这种探究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的规范性、严谨性,只是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过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牐2.主动性
牐犜谘芯啃匝习中,“探究”、“研究”本身就富含主动性,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处在一种紧张、积极、活跃、兴奋的状态,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探究的过程,也是他们辛勤劳动、积极思考的过程,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不能像布置任务一样硬性地给学生一个课题,也不能代替学生去研究,把现成答案交给学生。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有巨大的学习内在动力,他们的学习是主动的、积极的。同时,他们在自我学习中增强了自信心,并逐渐学会了学习。
牐3.过程性
牐犙芯啃匝习重视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以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与综合。它强调从“做中学”,力图通过学生“做”的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国际教育界近年流行三句话:你听来的就会很快忘掉,你看见的就能记住,你做了的就能学会。[11]一个人的能力只能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也许学生们最终得出的结论没有多大价值,是稚嫩的,不成熟的,甚至不完全正确,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研究意识、问题意识,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
牐4.合作性
牐犜谘芯啃匝习过程中,学生们共同合作才能解决问题,他们还要和教师合作、和他人合作。研究性学习重视教师的指导、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商、对话、交流、合作往往影响课题的选定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和别人相处、合作及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牐5.开放性
牐犛胍话愕脑擞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相比较,研究性学习具有更明显的开放性。从学习内容的选择方面看,它并不拘泥于书本上的一般学科问题,而是把视野放得更宽,更接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从教学形式方面看,研究性学习体现出最大的时空开放性,它不再局限于课堂45分之内,而是让学生走出书本和课堂,走向社会,利用图书馆、网络、调查访问等手段,最大限度地收集资料,把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从问题的解决途径看,研究探讨的问题没有唯一的、预定的正确答案,它鼓励学生们自由想象,鼓励学生们自己如何征集材料,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撰写论文,不是在检验真理而是在寻求真理,努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当然,研究性学习只是一种教学方式,它并不否定和排斥其他教学方式。相反,它十分注重以其他教学方式为基础,形成优势互补,从而为学生提供多元学习机会和体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牐6、创新性
牐牬葱滦杂胁煌层次的表现形式,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新性,如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性;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新性,是指相对于个体开发的可能性和自我的潜在能力的创新性,如学生通过对已掌握知识的分析、重组、联想、猜测等思维过程所产生的自己从未有过的想法、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就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和研究过程来看,大多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就学习和研究结果来看,一般是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运用或“再发现”。但从教育价值的角度来看,学习者通过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和探索性问题的创造性解决,从而亲身体验科学家研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完全能达到有效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就这一意义而言,对学生来说,创新更多的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求异思维和非常规想象等。
牐牐ㄈ)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牐犙芯啃匝习特别注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特别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生的实践体验,以下目标是研究性学习所强调的:
牐1.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牐犙芯啃匝习的过程, 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的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牐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牐犙芯啃匝习最初的提出就是基于提高学生“发展性学力”的理念,力图在保证学生“基础性学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创造性学力”,促进其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陈规。它要求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适度地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
牐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牐牶献鞯囊馐逗湍芰Γ是现代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当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合作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是现代人高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精神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研究性学习提供的正是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为了完成研究任务,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以及与课题组外人士(如指导教师、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的沟通与合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在提出问题、制订方案、收集信息、寻找答案完成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和别人达成一致,如何分享共同成果等。因此,研究性学习也把学会合作作为重要的目标。
牐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牐犖侍庖馐都匆恢只骋删神,一种探索意识,它是创造的起源,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通常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就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主、自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当然,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存、学习和运用一些研究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牐5.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
牐牬尤现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过程。“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他具有探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2]研究性学习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就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设想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包括图书馆、网上等获取信息。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主、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牐6.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牐犙芯啃匝习的内容大多是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课题,特别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问题,如环境生态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等。这些问题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联系社会实际开展研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实际、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要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和价值,要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 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牐1.研究性学习符合客观社会发展的需要
牐犎死嗄芰Ψ⒄钩潭扔刖咛宓纳缁崂史发展阶段相适应,人类的培养方式、教与学的方式也是和社会历史发展相适应的。
牐牻逃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是伴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传递着不同的内容,并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同时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古代社会(农业社会)由于发展相对缓慢,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也相对稳定,因此古代的教育目的就是传递文化,培养人们继承传统文化,主要教与学的方法是“讲授法”教学和“接受型”学习,教学水平是记忆。近代社会(工业社会)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生产力突飞猛进。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以教师讲授结合提问、讨论、练习为特征的各种教学形式。教师仍然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并掌握学习内容。与“接受学习”相比,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显著地增强了,形成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13],教学水平是理解。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中现代教学的能力发展目标是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改组能力、发展知识的能力和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能力,这些能力主要通过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得到发展,教学水平是探究。社会发展需要将研究性学习推向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这是由客观的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决定的。
牐2.研究性学习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牐牳鎏澹ㄑ生)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会产生一种渴望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探究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新途径。而研究型学习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因为研究性学习以学生自我探索为主,学生易于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他们成了学习主人-学会了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研究性学习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21世纪对人才要求的需要
牐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21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人才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必须全球化、国际化;具备学习、创新、创业与服务的精神与能力;具备崭新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学习与科学工作方法,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和不断更新的社会需求,善于运用全球的知识基础和创新工作平台;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继承与发展中华文化的精粹,创造适应新世纪全球化时代的新的创新文化;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与人文精神和人文艺术方法结合起来,使科学技术的应用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等等[14]。
牐3.研究性学习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牐犠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以来,人们一直在摸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第三届全教会促使素质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明确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素质教育的本质,提高国民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德育,重点在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重视的是人的发展。围绕素质教育所进行的教育改革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在课程设置方面推出了研究性学习这一崭新课题。研究性学习所呈现的教与学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适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
牐4.研究性学习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牐犛捎谘芯啃匝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身尝试探究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开阔视野获得更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并且提高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活动及科研的能力,才能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素质和学生素质共同提高的过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了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价值。
牐犎.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
牐犜谛碌囊宦止家课程改革中即将出台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要实现英语教学的总目标就要遵循英语教学的特点,保证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根本。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研究性学习有多种实施途径,本研究主要从小组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两个方面尝试在高中英语教学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牐(一) 小组合作学习
牐1.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
牐犘∽楹献餮习(又称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
牐犙芯啃匝习是对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一种改革,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教育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它具有本研究上述的种种特点。由于传统的程序化系统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研究性学习不相适应,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灵活、开放同时也更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需要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将个人学习、班级集体学习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合理的穿插结合,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便成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15]。
牐牨狙芯拷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引进英语课堂教学。
牐犛⒂锝萄需要给学生较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因此英语教学小班化教学是理想的授课模式。 中国基础教育以班级授课制形式为主,而且不少学校的班级人数都超过了正常班级人数的要求。因此英语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牐2.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操作方法
牐牐1)分组。
牐牻班级的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分成小组。可以是班级的自然小组,也可以是按英语教学的需要分成的小组,或是开放式小组-学生自由组合的小组。分组时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
牐牐2)以小组为单位形成学习集体。
牐犙习任务的布置,课前的准备,课堂上的交流,课后的练习,专题性学习等均可以小组为单位。
对不同的学习小组可以布置共同的学习任务,也可以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共同学习任务的课堂交流中可以显示各小组不同的理解和做法,不同学习任务的课堂交流则以互补学习为主。如:英语课文的预习。将词汇学习(Word Study),如编制词汇学习的练习作为共同任务布置给各个小组,课堂交流中各个小组定会出现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词汇练习;将课文的初步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如正误判断(True or False Statements),问答练习(Questions and Answers)、课文大意(Main Idea of the Text) 等作为不同任务分配给各个小组。课堂交流中各个小组则以自己完成的不同学习任务方式呈现,共同完成课文理解的任务。
牐犙生在小组学习中经过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主动学习,预习了课文的内容。课堂上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入小教师的角色。每个小组在展现自己小组的作业的同时和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学习的主动权完全在学生手里。教师所要做的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和评价。在专题性活动中,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权,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小组的作用、有利于小组学习集体的形成。
牐牐3)创设共同合作达到成功的目标情境。
教学中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互相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小组成员间应形成并保持相互依赖的关系,即小组成员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共同制定的目标;组员必须对小组及自己在组内的工作有使命感,并为目标的实现努力做贡献;组员要互勉、互助;组员间要有足够的交流和良好的沟通;组员通过检查合作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不断改善大家的互助关系等。当然,上述因素要在小组的合作和磨合中才能逐渐形成。
牐牐4)小组的变换
牐牫了固定的学习小组之外,课堂上为了信息的交互形式的多样化,还可以随时组合不同的学习小组,采用不同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如分组竞赛法,小组分层记分法,“专家组”法,集体研究法,小组教学法等等。[16]
牐牐ǘ)“任务型”教学
牐1.“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做事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去“做事”。“做事”,在英语教学中也被称为“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approach)。通过做事的方式学习,让学生们在做中学。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运用所学的英语和其他方面的才能,完成所设定的任务目标,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提高语言技能,强化学习动机和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增进文化理解,体验学习价值等。
牐2.“任务型”教学的教学设计
牐牻淌可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做到:活动的目的要明确并有可操作性;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要尽量真实、方式要灵活;活动要有利于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语言实际运用的提高;活动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活动要能促使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使用信息并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学生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不仅限于课堂教学,也要延伸到课堂之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牐牽梢陨杓瓶翁没疃型,课内外结合型和课外活动型等不同的“任务型”教学活动。如:
牐牐1)课堂活动型教学案例。(教学案例1)
牐牻萄П尘埃貉习了有关广告的教学内容。
牐牻萄内容:帮助学生读广告寻求工作信息。
牐牻萄目的:培养学生从广告中获取准确信息的能力,并通过模拟求职,提升学生的社会意识。
实施过程:
牐1) 课前准备:
牐牻淌Γɑ蚴ι共同)在课前准备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各种英语广告若干(包括工作广告,娱乐广告,食品广告等),数量可以按教师安排的活动意图由小组数或班级人数确定;并准备有关人员背景资料的阅读材料。
牐2)课上活动:
牐牏傺生阅读有关人员背景资料的阅读材料,教师提示:这些人员要找工作。
牐牏诖痈髦止愀嬷姓页龉ぷ鞴愀妗
牐牏鄹据有关人员背景资料找到相应广告。
牐牏苣D馇笾啊
牐3)课后作业:学写广告。
牐牐2)课内外结合型教学案例。(教学案例2)
牐牻萄П尘埃貉完一篇有关看电视的文章(Don’t take our box away! Unit 2 Pleasures [17] ) 之后。
牐牻萄内容:组织一次有关看电视问题的讨论。
牐牻萄目的:使每个同学在做事中运用、巩固所学语言知识。通过开放性的任务让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实施过程:
牐1)制定调查表。
牐牏俳淌Σ贾萌挝瘢要求学生分组设计调查表。
牐牏谘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调查表。(各组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个人制表后小组综合,或小组共同制表等)(例见附件1)
牐牏鄯蠢。盒∽榉桨附涣鳌
牐2) 实施调查:
牐牏偻学之间互相调查。还可以做更大范围的调查,如调查教师和家长。(注意:尽量使用英语。)
牐牏诜蠢。航涣鞯鞑榻峁。如:制定的统计表格、写的调查报告等。
牐3)组织讨论会。
牐牐3)课外活动型教学案例。(教学案例3)
牐牷疃内容:办英语版学生报。
牐牻萄目的:通过办英语版学生报,了解英文报刊的一般状况,学会收集信息、采访写作、安排排版、形成报纸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信息能力和组织能力。
实施过程:
牐1) 了解英语版式报纸的一般情况,如有哪些种类的报纸,版面设计如何,报社工作人中的分工状况,报纸如何出版等等。
牐2) 确定英语学生报版面和各版主题。
牐3) 收集信息,广泛阅读,包括网上寻求资料,筛选资料等。
牐4) 采访写作等。
牐5) 汇集所选资料,修改文章,安排版面,以手抄报或计算机排版方式做出英文版学生报。
牐6) 报刊发行(找准你的读者)。
牐牐4)其他。
牐1) 学生自主选题。学生自选主题的内容比较宽泛,类似目前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课程课的开发,只是内容要简单得多,适应英语语言学习的需要。
牐2)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确立专题课堂教学案例,如做语法项目的总结、归类,阅读指导等等。
牐牐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优点
牐1.从小组合作学习看研究性学习的优点
牐牐1)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有了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机会。
牐犘∽楹献餮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言词向别人提问,向别人解释自己的看法,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可以促进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增加他们重整思想的机会,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增加思维的碰撞。在英语课堂上,笔者把组织小组在课堂上活动的权利交给课代表和其他同学,结果发现学生比教师有更多的智慧,他们主动组织的活动更能吸引同学,他们英语口语日渐流畅,提出的问题日渐具有思维空间,他们争相表达、积极活跃。
牐牐2)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信。
牐犘∽楹献餮习不同于强调竞争的班级授课,它使大课堂上的竞争环境转向合作环境,组内的每个同学都有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或以个人作为集体的一部分完成自己的任务为自豪,或以自己代表小组展现小组的成功为骄傲。它使参与学习的小组成员人人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使“失败者”重新得到自信。在笔者的英语课堂中,一位考试只得20多分的学生,为了代表小组,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拿出了一份令全班同学称赞的作业--一份优秀的课文预习提纲。这一份作业的展示使他在全班同学面前获得了成功,也使他找到了在学习英语中的自信,并重新鼓起了他努力学习英语的勇气,后来他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水平。
牐牐3)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们学会了和别人合作。
牐犘∽楹献餮习可以为组员奠定良好的友谊基础。在组员相互切磋的过程中,大家相互勉励、共闯难关,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以通过组员的互励互勉,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在共同商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可以学会如何关怀和帮助他人,提升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使学
石文平
(江苏省泗阳中学)
摘 要:近些年来,新课程改革推进得很快,在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可是从目前来看,在高中英语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方面依然面临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有很大的影响,针对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教学中如何发挥其应用的实效性问题展开研究,希望通过研究能够有效地促进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更好实施。
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有效运用对于调动高中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运用这一教学方式,对促进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开展大有助益。
一、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原则探析
1.研究性学习实施中要充分展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高中阶段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英语学习可以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在高中阶段英语教学的有效实施对于学生英语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想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的综合素质,就要高度重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作用,而研究性学习要想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教学原则,其中研究性学习实施中学生学习地位的主体性的展现就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教师往往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取代了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权威,学生面对教师所教的内容只能被动地接受,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被严重地压抑,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其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充分地展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与合作中,其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由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学习,逐渐的变成课堂学习的活跃参与者,学习的积极性空前的提升,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权威,教师与学生形成了平等的合作关系,这样的教学一定是民主而和谐的,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2.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应用的重要原则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一种常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有效实施,就需要学生不仅在合作的过程中注意理论性的合作研究,还需要学生彼此之间共同交流充满实践性、挑战性的问题,这是由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决定的,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英语知识在学生生活实践的有效应用,只有在实践中更多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研究性学习才能真正地取得实效。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有效性应用的探析
1.问题式教学是研究性学习有效实施的重要措施
问题式教学作为研究性学习实施的重要方式,对于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作用不容小视,问题意识是问题研究的基础,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教师在上课之前,就有意地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相关的预习和资料的收集,这样的教学措施为后来的学习与研究奠定了基础。在课堂教学开展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巧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彼此互动与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并通过彼此的研究与个人的独立思考,进一步提出深化性的问题,再通过共同的研究与相互的合作探索,探寻出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圆满地解决这些曾经的问题,通过问题链的有效引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高效完成本课的研究性学习任务。
2.要不断地创变教学的理念,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应用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想获得有效的实施,教学理念的不断创变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实施中的高中英语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很少关注,教师在教学时也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内心体验,不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多的是以教师的机械讲述为主,忽略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培养,即便是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质疑,教师也往往碍于面子加以忽略,这样的状况长期持续下去,势必会影响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效果也不会令人满意。因此,研究性学习要想获得实效性,就必须创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改变原有的陈旧的教学观念,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实施的主体,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人翁地位,教师要学会转变课堂教学的身份,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引领者,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彼此合作探究的空间,充分释放学生的研究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课堂教学在先进理念的指引下,在研究性学习的高效实施中,教学的实效性不断地提升。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提升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高中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英语学习中,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对促进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史学芳,王爱玲。研究性学习是创造性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
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及实践
素质教育实质就是以全面培养、完善和提高学生身体、职能和品德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不能被机械地教、机械地学.现代英语教学理论已经充分证明,语言虽然可以学得,但更主要地是习得的.语言习得理论给外语教学的.启示是:语言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某一语言的词汇结构体系和语义结构体系反映了该语言认知世界的方法,同时也反映了该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集中体现着文化传统有价值取向等文化信息,对于己掌握了某一语言的基本词汇和基本语法结构的外语学习者来说,其外语词汇和语义结构的学习必然会受到母语和语义知识的影响;另外,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交际方式和话语结构,母语中已有的这方面的知识必然会以种种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新的交际方式和话语结构的习得;而且,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距离对这种知识迁移有很大的关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谈谈怎样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作 者:肖百双 作者单位:河北巨鹿县巨鹿镇中学 刊 名:教育艺术 英文刊名:EDUCATION ART 年,卷(期): “”(1) 分类号:H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定义、特点,并针对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作出了阐述.
作 者:周安毅 杨娟 作者单位:周安毅(广西财经学院,外语系,广西,南宁,530003)杨娟(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8 “”(29) 分类号:H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大学英语教学 运用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能是对校外各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
作 者:何元富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职教中心,213200 刊 名:新校园(下旬刊)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3 关键词:电磁学课程中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探索论文
《电磁学》是应用物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许多后续课程的基础,其基本原理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应用。《电磁学》的研究方法高度集中了物理与数学结合的逻辑上的严密性与系统性,其基础理论对于学生今后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以及工程技术应用领域的研究都十分重要。如何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了更大的贡献,是摆在广大基础课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随着世界经济的全面高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更加关注,近几年来已经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高等教育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教学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教学方法过死,满堂“灌疏式”的现象基本上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引导学生死读书本。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课程考试中的一次成绩评定等,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然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取决于其科技实力,而科技实力在于人才,人才的根本源于教育。而具有严密体系和数理逻辑思维的高等物理教育教学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可以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结合实际,在应用物理专业《电磁学》课程教学中进行了研究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在《电磁学》教学中实施研究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物理专业《电磁学》课程教学中研究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从狭义上讲,研究式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就某一具体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的全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获取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对某一问题具有比较深入的掌握与理解。从广义上讲,研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生产生活实际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的过程。根据上述对研究式教学的理解,我们认为在《电磁学》课程教学中首先应当对其教学内容做必要的调整和改革,特别是应当增加与当前工程技术领域密切相关的现代化内容。
《电磁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改革。《电磁学》这门学科的基本内容是经典电磁学部分,它主要包括静电学、静磁学、电磁感应和Maxwell电磁场基础理论,课程内容多、学时少。教学中如何把与当前工程技术领域密切相关的现代化内容补充进来,是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将其课程内容做了如下的改革:绪论部分讲《电磁学》的重要性时,介绍一些它在现代科技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如从家电到高技术领域,从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能源和材料科学到纳米科技等相关知识。第一章讲到电荷的量子化时,介绍分数电荷、夸克的发现和种类。在讲到作为静电理论基础的库仑定律时,介绍高速运动的点电荷之间不满足经典库仑定律的几种情况,并写出在相对论情况下库仑定律的具体数学表示式,介绍用矢量和标量来描述静磁场时讲矢量和标量描述的相对性。第二和第三章为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解质,讲物质电结构时介绍电子和质子的发现以及原子吸收和发射光谱研究是了解原子内部構造的重要手段。电介质物质分子的结构与极化过程和电偶极子的物理模型在现代原子与分子物理中的重要应用,如静电复印机和静电屏蔽等。
第四章讲经典电子论时讲其应用的局限性和现代量子理论对物质电导率的准确解释。基尔霍夫方程组仍然是研究似稳电路的基础。第五章静磁场一章中,讲非稳恒电流元的毕—萨定律的含时形式与磁延迟效应。第六章讲带电离子与磁场相互作用时,讲重元素质谱仪、同步回旋加速器、磁流体发电等。讲磁约束时介绍磁约束和惯性约束高温等离子体核聚变以及天体热核聚变等离子体,同时介绍离子体作为物质世界七种基本形态(固、液、气、等离子体、超密态、反物质和真空)之一,即物质的第四态是由足够数量的正负带电离子组成,其运动由电磁力支配的另一种物质状态。宇宙中99%的物质处于等离子体状态。由于地球的低温环境仅存在少量的等离子体,如电解液、电离气体、空间电离层等。在讲磁聚焦时介绍了电子显微镜的基本原理,特别介绍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TunnelingMicroscope简称STM),它是IBM公司苏黎世研究所的宾尼格和罗勒于1981年发明的,并获得了198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第七章讲磁介质的顺磁性、抗磁性和铁磁性物质的特性和磁化机理,介绍了各种磁性材料,如软磁材料、硬磁材料、磁致伸缩材料、磁光材料等基本特性与应用。在分析抗磁性时介绍超导抗磁性(迈斯纳效应)、磁悬浮和超导磁悬浮列车。超导体的零电阻效应及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状况和应用前景。
2.课堂专题和课程论文。在上述对电磁学课程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对整个课程增加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应用知识进行整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课堂专题讲座和课堂讨论的方式介绍现代物理内容。课堂专题有利于把有关知识比较深入地介绍给学生,而开展课堂讨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专题讲座和课堂讨论的基本原则是不追求把所有专题问题全部讲深、讲透,而是就某一专题突出重点,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专题讲座中的题目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行拟订,题目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就某一电磁学的原理和基本概念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2)就某一电磁学原理密切相关的应用课题进行专题研究;(3)涉及了与其他的学科融合交叉的综合性专题研究。在专题讨论、课堂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学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和图书馆等有关途径搜集有关资料的方法,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分析、总结,培养和锻炼了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写出有关专题研究的论文,下面就最近四年中部分学生的电磁学课程论文列述于下:(1)电磁学发展史;(2)晴天大气电场的利用(探讨人类如何利用雷电所释放出的能量);(3)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由固体理论结合经典电子论讨论了金属的电导率与环境温度的关系);(4)超导体及其电磁学性质(讨论昂纳斯超导转变温度和零电阻导体特性);(5)Hall效应及其应用(历史渊源和Hall传感器的应用);(6)库仑定律严格平方反比关系的几点讨论(讨论库仑定律严格反比关系与光子的零静止质量、真空色散、电荷守恒等的一些关系);(7)右手平直定则的来源与通用性(而矢量的叉积确定第三矢量的问题);(8)我的有关地磁场的假说(讨论有关地磁场反转问题的历史发展,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9)电场和磁场性质的数学解释(讨论电场、磁场散度和旋度的数学表示);(10)电磁场中的动量和能量守恒(研究电磁场中的动量和能量守恒问题);(11)相对论条件下库仑定律的形式与电磁场变换(推导相对论条件下库仑定律的形式及电磁场变换关系);(12)电磁波的应用——微波加热与检测(讨论微波加热、除菌、测温、脱水与解冻、金属表面裂纹检测等);(13)静电复印机的工作原理;(14)偶极子与分子环流的电磁学性质(类比了两种物理模型的电磁性质);(15)趣味电磁学——生物罗盘之迷(讨论动物与人类的磁敏感性);(16)空心载流圆柱体磁场的计算(从数学上推导计算了空心载流圆柱体在空间一点处的磁场);(17)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及整流器的安全运行机制;(18)磁流体发电——一种新的发电方式(介绍磁流体发电的原理及应用前景);(19)温差电现象及应用(温差电测温);(20)互感器及其应用(互感变压器);(21)回旋辐射的几点讨论(韧致辐射与回旋辐射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等);(22)超导技术及其应用(讨论了12种超导材料的超导临界温度和超导输电、磁悬浮等问题);(23)趋肤效应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就一个具体的高压电路传输中电流密度与导体相关物理量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24)对称才是美的——对磁单极存在的一点猜测;(25)稳恒电场边值问题的唯一性定理(讨论了在稳恒电场中的边值问题);(26)电介质的极化机理;(27)压电效应及其逆效应的原理和应用机制(压电效应及其逆效应在信号传输中的应用);(28)长距离输电中一个容易被混淆的概念(指出漏电导为常数并不能说明单位长度的电流损失也是常数);
(29)半导体帕尔帖效应及应用(讲述半导体帕尔帖效应制冷原理及半导体冰箱);(30)场致发射的.应用前景(FED、PDP与LCD等显示器的分析对比);(31)同步回旋加速器的原理及其应用(讨论了工作频率与离子质量的关系);(32)地球磁场是怎样产生的(回顾历史讨论地磁产生的原因);(33)弹性载流线圈在均匀磁场中的运动(讨论弹性载流线圈在均匀磁场中的伸缩现象);(34)惠斯通电桥的研究(讨论非平衡情况下电桥的灵敏度与电阻的测量方法);(35)平面圆电流外一点处的磁感应强度的计算;(36)电子感应加速器的工作原理;(37)磁性材料的应用与发展(讨论磁光记录和磁记录材料的应用)。
上面仅列出了部分《电磁学》课程论文的题目及主要内容。到目前为止,学生共完成课程论文203篇,内容几乎涉及了与《电磁学》有关的所有内容。通过四年来的研究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1)通过课堂专题和讨论,学生从选题、查阅资料到完成课程论文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这一点可以从学生广泛阅读的大量相关资料中看到。(3)对《电磁学》中的有关基本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对《电磁学》课程教学中研究式教学探索的几点思考
1.教学方法的改革。针对当前高等学校物理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教学情况和我们几年来对应用物理专业《电磁学》课程教学中研究式教学探索与实践的总结分析,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积极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做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1)以讨论式和启发式为主的特点。对专题中拟定讨论的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发扬求知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充分展示其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对有关讨论的题目及时给出相应的参考资料的来源,方便学生课后即时地获取有关资料为及时深入的研究打下基础。(3)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通过教师引导进行课堂讨论。
2.教学评价制度的改革。对课程教学评价制度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在对应用物理专业《电磁学》课程教学中研究式教学探索与实践中,我们采用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的办法,即学期末的考试成绩为70%,课程论文20%,平时作业10%。改变了学期末一次考试评定学生成绩的办法,这种办法有利于研究式教学的实施,也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同时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应改变过去较为单一的评价办法。
3.对研究式教学实施可行性的一点思考。近几年来,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宗旨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种改革所提供的良好氛圍为研究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但是,实施过程中还需解决以下的具体问题:(1)要建立全面而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2)图书馆,网络资源要保证学生能有效的得到有关所需的资料。(3)为学生的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上文对四年来应用物理专业《电磁学》课程教学中研究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的一些情况作了简单的总结说明。目前,一些高校提出了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宏伟蓝图,极大地激发了高校广大师生进行教学改革的热情和勇气。而研究型大学作为高校综合生态系统要求有世界顶级的学术大师、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通过研究式教学获取知识和进行专门性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在应用物理专业《电磁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所进行的探索是有意义的,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凯华,陈熙谋.电磁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2]梁灿彬,等.电磁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刘之景.经典电磁学与现代化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探索[J].大学物理,,17(9):35.
[4]陶力沛.电磁学教学改革探讨[J].青岛大学学报,,14(2):108.
[5]梁树森.研究性学习向物理学科教学的扩展[J].物理通报,,(04):6-8.
[6]李国栋.当代物理学与宏微介宇生观[J].现代物理知识,,8(1):38.
[7]赵见高.迈向21世纪的磁学和磁性材料[J].物理,,26(7):406.
中学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贵港市覃塘区石卡高级中学 李育健
【摘 要】中学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创建良好的讨论交流模式,听说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03B-0023-02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具有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新人,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和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研究性学习就是适应这一形势而产生,并在全国迅速推广。研究性学习是立足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收集大量的信息并作出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实施研究性学习,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营造气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当学生的引导者、指导者、激发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对话者,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质疑,如何提问,如何分析,以及在发现问题后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首先,注意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笔者上《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时,文中的“半壁见海日”,高中语文课本注释为:“(上到)半山腰就看到大海升起的太阳”。“半壁”就是“半山腰”吗?“壁”可以作“山腰”讲吗?这个问题提出以后,同学们纷纷查阅工具书,结果发现,“半壁”不是“半山腰”,而是“半边”的意思,并发现这些工具书引用的例句也都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半壁见海日”就是“半边见海日”,也就是“半边”被“海日”照耀着。像这种质疑,就可以发现课本中大量的问题。
其次,经常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生强烈的辩论声中,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提出具有创新个性的问题,从而找到有价值、有可行性的主题。笔者在讲授《阿Q正传》时,教科书要求学生认识“精神胜利法在阿Q身上经历了怎么样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www.fwsir.Com)按照一般的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不断加重的,但笔者不这样简单处理,而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讨论中自己领悟。学生的看法极具个性,甚至会形成相反的看法,充分肯定学生的认识,同时也要介绍“一般理解”,提示学生再作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在多元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科内容与真实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科间也都密切地联系着。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注意各学科的交叉、渗透以及专题研究的穿插,注意课内外的结合。语文教师本来就是杂家,和其他学科有不太相同之处,就是语文教师对各种知识最好都要懂,这样讲起课来就会信手拈来,丰富素材。研究性学习要求语文教师更加要注意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这是因为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涉及各学科较深层的知识。例如,《死海不死》一文,为什么叫“死海不死”?人为什么能安然无恙地躺在死海上呢?等等。这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知识,还涉及化学、物理、地理、生物等学科的知识。又如,《在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以避免。”这么一小段文字,却涉及农业、气象、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在说明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哪些因素时,文中认为“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要比内陆迟若干天”,这样简单一句话,又涉及地理、物理、生物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像这些科普性很强的文章,倘若教师仅仅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去讲解,学生收效甚微,甚至还不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但是如果教师与学生研究的领域稍微广一点,涉及上文所提到学科的知识,那么学生不仅能很好地理解文章,而且扩大了知识面。在多元化的知识背景下开展学习,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这样的语文课就变成了趣味横生的综合课。
三、创建良好的讨论交流模式,让小组讨论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讨论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的好坏。小组讨论应围绕着主题为中心进行,应有明确的.讨论主题和目标。教师要合理地进行指导,并让学生记录研讨的过程。那么,该如何组织小组讨论呢?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首先,合理编排小组。要使小组合作讨论高效有序地进行,就要依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并考虑性格因素来科学合理地编排小组。应把成绩较差的和成绩较好的同学编在一组,把性格内向的同学和性格活泼、善于表现的同学编排在一起。这样的交叉合作,能力较好的同学可以带动较差的同学一起思考,性格开朗的同学可以带动性格内向的同学积极参与探究。总之,科学的分组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全班同学合作学习的优势。
其次,让人人轮流当组长。让每名学生轮流来担任合作小组的组长,可以使合作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并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组长任期为一周,大家轮流担任,让每名组员都有锻炼能力、展现自我的机会,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组长的职责是负责组织本小组讨论,保证讨论的纪律,给每个组员分配研究任务,还要担当小组的记录员、发言人。组长在整个小组讨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再次,组织有价值的讨论。对于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教师应该在学生确实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或有相互交流的欲望时才组织讨论。如在理解课文内涵、赏析语言、探究课文主旨、理解课文写法的意义、迁移训练等时,遇到了一些较难的问题,即使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仍不知怎样解决,此时可展开组织小组讨论,以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和语言的交流中提高能力。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不仅不会浪费课堂时间,反而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通过小组成员间互相讨论、辩论,相互交流思想,提出建议和意见,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习惯。例如,笔者在教《项链》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假如玛蒂尔德为了项链,不是采用小说里告诉我们的办法,而采用其他办法,假如凭借她的天生丽质,假如……又会怎么样呢?课堂里学生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争相发言,学生智慧的火花在碰撞中产生,对此发表了许多有新意的看法。其中有一个组的结论是这样的:玛蒂尔德踏踏实实,吃了很多苦,花去了十年青春来偿还债务,这里就有她性格中刚毅、诚实的一面。这就打破了传统教参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单一苍白的评价结论,看问题也变得客观、全面。
四、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及时性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实现听说读写结合
多媒体具有及时性、直观性的特点,学生做的作业,教师的评点或批改,可以通过多媒体得到及时反馈、适时指导,这就不仅克服了传统教学评改方式的延时、个体化的缺点,而且在作业――评改的过程中,实现了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提高了听说读写的教学实效。如《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为此,教师可设问:以心情为横线,以景物为纵线,建立一个坐标轴,用曲线来表示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学生当场完成以后,借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作业,并让学生自己解说,说明对课文的理解和作业构思的依据。教师适时提问,请这名学生解答或者引导其他同学结合课文向这名学生质疑,必要时,请他当场修改自己的作业。由于多媒体的直观性、及时性特点,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成果得到及时展现,在质疑、讨论、修改及再质疑、再讨论、再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探究深度,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
总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契合时代的特点,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以创新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创新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随着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型课程的深入开展,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和创新,力争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案例教育论文
【前言】:
在“二期课改”中的一项改革是在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意在让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从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并体验成功的喜悦。随着研究性课程的开展,我们师生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而逐渐地把研究性学习引入我们的学科教学之中。随着英特未来教育培训在中国迅速展开,英特未来教育的教育理念普遍地被广大教师所接受,而这种理念又恰恰符合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在此我便运用了这种教育模式来组织学生学习高二地理下册的自然灾害及防治这节内容。
【教材情况】:
高二地理下册的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灾害及防治”这节内容,首先介绍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自然灾害的特征、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然后介绍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以及我国自然灾害区划。根据教材的特点,其中我国有多种主要灾害,而课本上的介绍比较条理化,而且在课本中灾害的直观性不强,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但在网上有关自然灾害的信息资源比较多,所以“我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这部分知识非常适合学生在网上进行查寻学习,而且对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可以分组进行学习,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情况】:
由于英特未来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先设计有关学习计划,完成一个学习计划包,然后学生根据学习计划的要求,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选内容的研究性学习,在网上查找资料,制作相关的网页或幻灯片并进行交流和评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离不开计算机这一辅助工具,因此我选择了我校的电脑教学实验班――高二(9)班的学生实施教学。该班学生属于我校扩招生,学习基础较薄弱,与其他平行班在各门学科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学校为该班配备了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并加强电脑教学,意在配合在其他学科中大胆地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全班30位学生,计算机操作运用能力较强,其中几位学生还在区级以上的电脑作品设计与制作中获奖,他们在高一年级时也开过类似的研究性学习汇报课,在课件制作方面我对他们充满信心,但在内容的选择和组合以及汇报时的表达方面我比较担心。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危害、形成原因,并找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2、在情感方面,通过对自然灾害的危害的了解,激发学生防治自然灾害的思想,并对人类的一些不合理的行为进行反思;同时在小组研究时发扬团队精神,分工合作完成专题学习,体验成功。
3、在技术方面,要求学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网上信息的查寻,并把研究的成果制作成幻灯片或网页的形式进行交流、评价。
教学过程:
准备阶段 研究性学习阶段 交流评价阶段
[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阶段:教师设计教学方案,“你对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学习计划的设计,以及制定多媒体演示评价量规,并发放任务表。
学生准备阶段:组成学习小组,确定小组研究学习的内容,制定小组学习计划及任务分工。
[研究性学习阶段]:
1、教师安排一节课让学生集体上网搜索自己小组所需要的网上资源,并在教师机上“你对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的'文件夹中建立相应的小组文件夹,把所需的资源下载保存在里面。
2、小组成员根据分工,或继续查寻资料,或对已有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讨论交流的形式以及内容的编排,完成交流所用的幻灯片或网页的制作和美化工作。
[交流评价阶段]:
1、教师简单地介绍本次学习的设计思路和目的,回顾师生共同已经完成的学习过程,强调我们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目的在于研究的过程,而非知识的本身,这一点我们已经完成了,而现在的交流评价只是学习成果的展示,但可以反映出我们研究性学习时的态度、我们学习的技能和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以及团队精神的发扬,对于这些我们进行评价并予以表扬。
2、学生分小组用幻灯片或网页的形式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就研究的知识、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向展示的小组进行提问、质疑,而展示的小组进行答辩、释疑。
4、其他小组对展示组按评价量规进行评价。
5、教师对本次研究性学习进行总结,进行总体评价,并公布小组评价的结果,对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
附『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我国的水旱灾害”
“我国的沙尘暴”
“我国的水土流失”
“我国的荒漠化”
“我国的地质地貌灾害”
【教后反思】:
存在的问题:
1、分组没有打破原来的小组形式,选题仍局限于课本上的标题,有些学生没有进入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小组中去。
2、有的小组任务表留于形式,大部分工作基本由组内2~3人完成,没有充分发挥团队精神。
3、本次交流为了体现小组的氛围选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没有利用网络教室的交互性。
4、学生制作的幻灯片和网页中,有些在内容的编排上不够合理。
5、交流时学生由于基础的问题,对研究内容外的知识缺乏自信,所以相互间很少提问,回答有时也不尽如人意。
今后的计划:
在下一届班级中,选择一个各方面基础条件较好的班级再次实施该学习计划,避免本次实验中存在的弊端,与这次的实验进行比较,不断地改进,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真正地参与和体会研究性学习,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殿堂上空。
【教后体会】:
这种教学模式,更精确地说是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上的灌输式教学,发展成学生主动地研究性学习,可以说是一种学习的革命。这种学习模式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更是促进学生掌握主动学习方法的途径,而且通过交流共享学到更多的知识,最后通过评价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发现彼此的优、缺点,以便今后相互取长补短。唯一的遗憾是所花的时间较多,不能在课堂中经常性地实施,但就教学的目的来看是值得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