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斯《春日寡妇怨》与王昌龄《闺怨》的比较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ly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威廉斯《春日寡妇怨》与王昌龄《闺怨》的比较(共含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威廉斯《春日寡妇怨》与王昌龄《闺怨》的比较

篇1:威廉斯《春日寡妇怨》与王昌龄《闺怨》的比较

威廉斯《春日寡妇怨》与王昌龄《闺怨》的比较

王昌龄的《闺怨》与威廉斯的《春日寡妇怨》分别是中美闺怨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

闺怨是中国诗歌的古老题材。自《诗经》中的《伯兮》、《君子于役》、《小戎》、《采绿》、《晨风》、《白华》等诗篇始,千百年来,闺怨诗以其抒发闺中妇女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万千愁绪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是其中极负盛名的一首,它以深切的情思、细腻的笔触,委婉曲折地表达了缠绵的相思之情和深沉的怨叹而被赞誉为“绝句中之极品”(顾《批点唐诗正音》),“闺情之作,当推此首为第一”(黄生《唐诗摘抄》)。

与中国诗歌不同,英语诗歌并无闺怨诗的传统。但从新诗运动时期(1912-1922)开始,美国也出现了一些闺怨诗。最著名的诗歌就是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春日寡妇怨》:“我的庭院是哀愁/那儿初生的嫩草/依旧灼灼欲燃/像往常一般/可是今年却以/冷冷的火焰包围我。/我跟丈夫共度了/三十五年。/今天李树一片白/满树累累的花朵。/累累的花朵/曾压低樱桃树枝/而今替不少灌木丛染色/一些染黄,一些染红/可是我心中的悲伤/比繁花更强烈/因为虽说它们/一度是我的喜悦/今天我向它们注目/转头却将它们忘记。/今天儿子告诉我/在远方 郁郁林木边缘/青草地上他看见/一棵棵白花树。/我觉得非常想/去那里/陷入花深处/沉入树旁的沼泽里。”该诗是威廉斯19为他母亲而作,是他的诗学主张――只写具体事物,不谈思想,日常生活中粗糙、丑恶、平凡的事物均可入诗,不应过分雕琢,不使用典故和隐喻,应使用现代口语等等{1}的彻底贯彻。另一方面,该诗又明显地具有中国古典闺怨诗的特点,其所抒发的主题、使用的意象、抒情的主体与王昌龄《闺怨》有着诸多异曲同工之处。

一、离愁别怨:相似的抒发主题

《闺怨》描写的是支持丈夫从军戍边的新婚少妇的悔恨之情。初盛唐时期,国土开拓,战事频繁。“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是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新婚不久的闺中少妇受此时代风气影响,也“教”夫婿辞亲远游,去建功立业,实现其功名理想。彼时,年轻快乐的她并不真正明白离别的痛苦。当春天来临,她盛装妆打扮,登上翠楼,看到楼下路边的杨柳绽出了新绿,心中一动,怀春及伤春之情油然而生。面对大好的春色,她突然感到寂寞和伤心。此时,她才对丈夫外出从军深感后悔。虽然从军有杀敌立功而得以封侯的机会,但这飘渺的目标毕竟难以弥补眼前的孤独与痛苦,闺中少妇真正陷入无边的愁怨之中。

《春日寡妇怨》则是抒写一个新寡对亡夫沉痛、悲凉的哀思。春回大地,萋萋芳草盖满庭院的每一个角落。青草鲜亮的色彩如同火焰,激起了寡妇对往日生活的回忆。而那曾经目睹她和丈夫恩爱生活、被她视为幸福象征的碧草,如今却透出一股阴冷逼人的寒气,使她独自黯然神伤。庭院中那棵白花满枝的李树使庭院更为春意盎然,可那如红如黄的暖暖春意远不如她心中对亡夫燃烧的思念之火,远不能抚平她心中的创伤。于是,她转开头去,却看到远处千树万树盛开的白花,那无边无际的白色曾经是他们夫妻至真至纯的感情的象征,如今却变成了她对亡夫无限哀思的寄托。此时,她只愿到那白花丛中,沉入那泥潭,化作尘土,化作春泥,和丈夫一起长眠地下。

两诗一写新妇的悔恨,一写新寡的哀思,尽管立意不同,但它们抒发的都是同一主题:独守空闺的离愁别怨之情。这也是中国古典闺怨诗的基本主题。而美国现代诗人威廉斯也以此为主题却也并非偶然,它是美国诗人对美国诗歌自身发展的思考的必然结果。

美国早期的诗歌都只能算是英国诗歌的一个分枝,一个附属部分。20世纪初,为了改变现状、破除英国传统,一批锐意进取的美国诗人发起了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新诗运动。从其他异域文化中汲取养分、开创新诗风是新诗运动的最主要任务。于是,作为西方“边缘文化”之一的、与西方诗歌传统大相径庭的中国古典诗歌引起了美国诗人极大的兴趣。他们以《诗刊》(新诗运动的代表性刊物)为平台,大量撰文介绍中国古诗的诗论、诗风和艺术手法。他们对中国诗歌的'研究也很深入,认为中国诗歌的许多题材及其表现风格都是充分现代性的。尤其是愁苦题材,他们更认为是中国诗歌的主要特色之一。正如评论家康拉德・艾肯所说:“愁是中国诗中最始终如一的调子――愁苦,或者说无可奈何的哀愁:好友终得一别之愁;离乡背井思家之愁;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之愁;人生不平之愁;暮年孤独之愁。”{2}新诗运动的关键人物庞德在他的中国诗译集《神州集》更是突出地把这一题材表现出来:《神州集》的19首诗歌中就有8首是抒发愁苦题材的。其中,就包括两首表现闺怨愁的李白的《长干行》和《玉阶怨》。

《神州集》对新诗运动产生了极大和重要的影响,而影响最大也最受读者和专家好评的作品就是《长干行》。在译诗中,庞德用传神的语调、鲜明的意象、精确的用词细腻地刻画出一个商妇的离愁别绪,使之成为译作佳品。这首优美的译诗后来甚至被当作庞德的原创作品收录于包括在全球具有经典地位的《诺顿美国文学集》在内的多种文学、诗歌选集中,成为了经典之作。而闺怨诗这朵奇葩也就此扎根于大洋彼岸开枝散叶。由此可见,美国闺怨诗是中美文化交流的果实,威廉斯的《春日寡妇怨》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之一。

二、花草树木:相似的愁怨意象

意象能够表达美妙的神韵,使读者领略真情,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正如沈德潜说:“事难显陈,理难显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郁情欲抒,天机随融,每借物引怀以抒之;比兴互陈,反复唱叹,而中藏之欢愉惨戚,隐跃欲传。其言浅,其情深也。”{3}因此,运用意象来借物引怀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特点。

在《闺怨》中,王昌龄选择以“杨柳”这一自然意象来表现闺中少妇的那份思念、悔恨与哀怨。春光明媚中,少妇看见杨柳即想起了当年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因“柳”与“留”谐音,中国古代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而她当时可能也曾折柳相赠希望他留下来。可最终他们在功名的利诱下,丈夫离家千里征战沙场而妻子含笑泪别独守空闺。如今的她是万分后悔,她的青春年华难道就要在孤独等待中慢慢消逝吗?满眼的柳绿,还唤醒了她懵懂沉睡的自然欲望。“一见柳色而生悔心,功名之望遥,离索之情亟也”(唐汝询《唐诗解》),原来的心理平衡被打破,由对功名的企慕急转为对感情幸福的渴求,在“杨柳色”的映照下,“觅封侯”这一无数人毕生追求的理想,变得是多么浅薄而滑稽。在此,杨柳承载着少妇的离愁别绪,构成了诗中鲜明的意象。

《春日寡妇怨》则是用“青草”、“李树”、“白花”等多个意象来反衬寡妇的哀伤与忧愁。郁郁葱葱的青草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可如今面对它寡妇却感到凄凉,因为她想起了她的亡夫。花满枝的李树原本是多么赏心悦目,可如今也只令她更感忧伤,因为她想起了他们两人共处的时光。而远方那满林望不到边的白花丛虽然美丽,却令她的哀伤更沉重,她只想沉入那花海中那泥潭下去陪伴她的丈夫。三个同样鲜明的意象:青草、李树、白花营造出了一幅百花争艳、青草碧碧、万物欣欣向荣的美丽景象,却更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寡妇的哀怨与忧伤。

一用“杨柳”,一用“青草”、“李树”、“白花”,两诗都是用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作为愁怨意象。这种作法在中国古典闺怨诗中比比皆是,如“朝喜花艳春,暮悲花委尘。不悲花落早,悲妾似花身”(杜荀鹤《春闺怨》)。而花草树木在传统英语诗歌中则没有这样的涵义。以花为例,英美诗人笔下的花主要是甜美,和平,宁静的。如“永恒和宁静的纯洁百合,它的芬芳伴随着我的梦乡”。因此可以说,威廉斯以花草树木作为愁怨意象主要是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

《春日寡妇怨》中另一个明显受到中国诗歌影响的意象是“庭院”。中国古代女子多身居闺中,庭院为闺怨诗所青睐。如李清照的《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就是通过描写庭院景物来反映出诗中女子的愁绪以及她对所爱之人的一种缠绵的、深切的感情。《春日寡妇怨》开篇也出现“我的庭院是哀愁”,既交代了诗中描写的具体场景,也透露出寡妇的心绪,为整首诗的基调打下伏笔。随后的庭院景物描写更一步步地把她的哀伤、痛苦、压抑的心境形象地表现出来。

三、男性代言:相同的抒情主体

《闺怨》和《春日寡妇怨》都是男性作者为女性抒写情怀,为了准确地刻画出她们的心情,两位作者的写法可谓各具特色。王昌龄别出心裁,写愁情却以“不知愁”起句,第二句“凝妆”“上翠楼”正是“不知愁”的具体表现。第三句骤转,“忽见”二字突兀而来,关捩却是“陌头杨柳色”五字。早早透露春色的杨柳触发了诗中少妇的伤感:韶光如箭,蒲柳易衰,青春年华在空寂的等待中悄然流逝。于是她大彻大悟,后悔之心如波涛急涌,不能自已。短短四句诗,从“不知愁”到“悔”,精妙地描写出一个生动活泼的少妇委婉含蓄的情愫。威廉斯则喜欢把绘画技巧用于诗歌创作,他的许多诗歌都很有画面感。在《春日寡妇怨》中,他先从近景――庭院展开,以“春草郁郁”、“李树花开”来反衬寡妇孤独凄凉的心情。后推到远景――“满林白花”,用铺天盖地的白花和李树的白花遥相呼应,使白色成为主要基调,营造出一种寂静肃穆的悲凉气氛。同时,他还独具匠心地利用诗歌形式来表现哀怨的情调。全诗的四个句子被巧妙地以分行形式分成26行,把本来完整复杂的长句拆分成断断续续的短句,使读者仿佛听到寡妇那泣不成声的哽咽和哭诉,感受到她“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的哀伤。悲凉的气氛,哀婉的诉说,清晰地表达出成熟深沉的寡妇对亡夫的一往情深和她的满腹哀愁。

男性文人通过诗歌来表现女子情怀是中国古典闺怨诗的一大特色,但他们许多是借此来抒写诗人仕宦人生失意的襟怀,是借女性之口倾诉诗人潜意识中的隐痛。《闺怨》诗中“妻子”的“悔”实际上正是现实中王昌龄的“悔”。中国古代诗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以“立德、立功、立言”为自己人生价值的标准,因此他们大都积极进取。但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着差距,他们的满腔热血换来的往往是权贵们的无情打击和排挤,仕途之路大多艰难曲折。王昌龄的一生也是如此。他于玄宗开元中进士,授为秘书省校书郎,22年迁汜水尉,后来因事被谪岭南,28年得北返为江宁丞,但晚年又被贬为龙标尉,最后被濠州刺史所杀。真可谓奔波忙碌,却始终无法圆满完成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在“觅封侯”这条艰辛的功名道路上已经走得太远太累的他应该早已心生悔意,但身为“大丈夫”的他却不能大胆而清楚地表达这种儿女情态,因为这是一个“男儿本自重横行”(高适《燕歌行》)的时代,也因为他自己拥有着“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前出塞》)的宏大理想。因此,他只能借诗中女子的口,羞羞答答、曲折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悔意。

男性诗人模拟女子语气在英语诗歌中本就少见,而借女人之口诉自己之情怀的就更是没有。威廉斯的《春日寡妇怨》虽然与《闺怨》有着相似的抒发主题、相似的愁怨意象、相同的抒情主体,但它的背后也绝无此义。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威廉斯的许多作品明显地具有中国诗歌的特点,可他却从不承认他的诗歌受到中国古典诗歌影响的原因之一。毕竟,从文化的深层结构来说,他的诗歌跟中国诗歌还是有距离的。

综上所述,美国现代闺怨诗《春日寡妇怨》与 中国古典闺怨诗《闺怨》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在主题上,它们抒发的都是独守空闺的离愁别怨之情。在意象上,它们都选择了花草树木来表示愁怨。此外,它们还有着相同的抒情主体,即男性诗人为女性抒写情怀。而这些相似之处皆非偶然,是美国诗歌积极借鉴中国古典诗歌的结果,是中美文化交流的产物。

篇2:王昌龄:闺怨

王昌龄:闺怨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简评

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王昌龄极善言情。如果说李白的诗如奔泻的瀑布,那么王昌龄的诗则如蜿蜒流淌的溪流。他以精炼的语言、新颖独特的构思,含蓄委婉的笔法,留给人们悠长的艺术享受。诗贵曲而忌直,一览无余不是好诗。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使读者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这就很耐人寻味。此诗流传广泛,脍炙人口,其特色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有来历,二是有新意。

诗人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评价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 。

篇3:闺怨 王昌龄

闺怨 王昌龄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简析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闺中少妇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少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

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诗人介绍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评价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篇4:闺怨王昌龄

王昌龄善于用七言绝句表达女子心中复杂的心理变化,其中,名作《闺怨》是极佳的七言绝句代表作。

《闺怨》

篇5: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解】

1. 闺: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2. 不知愁:又作‘不曾愁’。

3. 凝妆:盛妆。

4. 陌头:意谓大路上。

5. 觅封侯:指从军远征,谋求建功立业,封官受爵。

【韵译】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写作背景】

唐代前期,民族战争和对外战争频繁,大丈夫从军戍边,保家卫国成为一种风尚。因此,从军就成为人们当时“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这位闺中少妇,一定对夫君远行求取功名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呢!否则不会有诗中的“悔教”一语。夫君既是在她的支持下参军,故她的思念和愁绪或许还夹杂着几分希冀,平日这种情感只是淡淡的,像晴空中的几朵浮云,不易察觉,故曰“不知愁”,这是第二层含义。

古代未出嫁的女子都要“三步不出闺门”,不能抛头露面,与男子要授授不亲,但是,当时的少女也不是生活在真空的地方,她们也有三情六欲,所以,从古就传下“西厢记”“粱山伯与祝英台”等反映少女怀春,少女们不甘寂寞,不顾禁规戒律,偷偷与男子相爱的故事和传说。“闺中怀人”其实是可以双解的,说远出的人怀念闺中人可以,说闺中的人怀念远出的人也是可以的。闺怨诗 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赏析】

王昌龄极善言情。如果说李白的诗如奔泻的瀑布,那么王昌龄的诗则如蜿蜒流淌的溪流。他以精炼的语言、新颖独特的构思,含蓄委婉的笔法,留给人们悠长的艺术享受。诗贵曲而忌直,一览无余不是好诗。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使读者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这就很耐人寻味。此诗流传广泛,脍炙人口,其特色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有来历,二是有新意。

篇6:王昌龄《闺怨》

王昌龄《闺怨》

《闺怨》

【唐朝•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一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注释

1.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3. 凝妆:盛妆。

4.陌头:路边。

5.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

6.悔教:后悔让

赏析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使读者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这就很耐人寻味。

篇7: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 :

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全诗意谓:闺阁里的少妇不知愁,浓妆之后兴高采烈登陆翠楼;忽见得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夫君长年征战为封侯。

凝妆:犹豫不决严妆、盛妆。犹珠楼、玉楼,指女子居住的精美楼舍。

陌头:阡陌之上,借指野外,非指街道。陌,田间小路。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

赏析:

诗句写一位少妇登楼为春色所感,巧妙地从她情绪的骤变,细腻地表现了春闺之怨。

蘅塘退士评:“不知愁”曰:“偏先着此三字,返起下文。”即先着意写“不知愁”,然后跌宕出“悔教夫婿觅封侯”,虽然仍不写愁,然而蕴涵的离愁别绪却倍增其中。

篇8:王昌龄《闺怨》鉴赏

内容:

闺中少妇不曾①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使读者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这就很耐人寻味。

〔注〕①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篇9:闺怨 王昌龄 翻译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作品注释:

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

作品译文: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作品赏析: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使读者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这就很耐人寻味。此诗流传广泛,脍炙人口,其特色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有来历,二是有新意。

从思想意义上说,这首诗的价值主要是由第四句体现的,而此句的重点是“觅封侯”三字,这与初唐“属文之士”所“龟镜”的“闺怨之宗旨”,则是相通的。

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以上这篇闺怨 王昌龄 翻译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唐诗,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望大家多支持本网站,谢谢。

闺怨 王昌龄赏析

闺怨王昌龄原文翻译与赏析

谈谈王昌龄的《闺怨》

鉴赏王昌龄的《闺怨》

王昌龄《长信怨》

王昌龄描写春天的诗词《闺怨》阅读

西宫秋怨,西宫秋怨王昌龄,西宫秋怨的意思,西宫秋怨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与评析

李白与王昌龄的故事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比较

威廉斯《春日寡妇怨》与王昌龄《闺怨》的比较(通用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威廉斯《春日寡妇怨》与王昌龄《闺怨》的比较,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