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孔子与庄子治国思想比较研究(共含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喝汽油还胖了”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孔子与庄子治国思想比较研究
该文试对孔子与庄子的治国思想进行比较,二者皆认为治国要以修身为本,追求“有为”与“无为”的结合,并在治国理想无法实现之时,表现出“不进则止”的.生存智慧,舍“外王”而回落到“内圣”的境界,同时,二者所构想的理想社会蓝图,“大同”社会与“至德之世”有殊途同归之妙.所以,探讨庄子与孔子的治国思想,其实质在于探讨二者的内圣外王贯通之道.
作 者:宝贵敏 作者单位: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民族出版社,北京市,100013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 “”(7) 分类号:B2 关键词:孔子 庄子 治国思想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的治国主张比较研究
亚里士多德、孔子是古代东西方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前人对他们的政治思想理论研究颇多,但对比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拟对他们的'治国方略进行比较研究,以加深我们对他们政治思想的理解.
作 者:孙守春 作者单位:克山师范专科学校,历史系,黑龙江,克山,161601 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年,卷(期): 24(3) 分类号:B21 关键词:法律 道德 文化孔子与庄子思想文化通同浅说论文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论语》是儒家经典,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着有〈驻子》一书,又称〈浦华经>〉,系道家经典,这两部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观点虽有差异,但是上则同源,中则互补,下则兼容。孔子的伦理学与中庸思想、庄子的自然哲学与事物相对的观点,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而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可以说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与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共同奠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成为了民族文化大厦的柱石。
一、孔子与庄子的先世同宗、文化同源
孔子的先世祖弗父何,原为宋国的太子,让位于宋厉公;弗父何的后人,正考父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三世,曾作〈滴颂>〉,赞美契汤,三次受到册诰为上卿;正考父的儿子孔父嘉在宋国的内乱中遇害,一说孔父嘉的儿子逃难于鲁国,一说他的曾孙孔防叔迁居鲁国;防叔的孙子叔梁纥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故称其鲁国人。庄子是宋国人,宋国庄氏得姓于宋戴公。戴公名武庄,以庄为姓;也有以谥号为姓的,那就是宋庄公,也是宋戴公的后裔,故宋戴公为宋国庄姓之祖。后有庄朝,再后有庄子,所以今人称庄子是宋国的公族后裔。大概又因为祖上衰微,又称他为没落贵族出身。孔子与庄子都受到商文化和周文化的影响,周武王克殷后,把殷都朝歌与河淇间的殷民集中地,封给殷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让其继续统治殷商遗民,并让自己的两个弟弟管叔、蔡叔监督辅佐。但不久武庚与管叔、蔡叔叛乱了,经过周公旦三年东征才被平定。于是周公以成王命把殷旧都及王畿之地改封给文王的少子康叔,国号卫;把商宋之地连同一部分殷商遗民封给纣的庶兄微子启,国号宋;把商奄国旧地封给周公旦之子伯禽,国号鲁。这时周公又将周都由镐京(丰邑)迁于宗周(洛阳),称为成周,并把大部分殷商遗民迁到那里,使殷商文化与周文化全面融合。孔子和庄子所接受的文化是殷商文化,又是与殷商融合的周文化,从地域上看他们都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这里包括商宋文化和邹鲁文化,因此,可以说庄子与孔子所接受的文化是同源的。他们在春秋战国这个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舞台上做出了精湛的表演,分别成为了儒家和道家的代表人物,为铸造中华优秀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说到庄子,不能不涉及老子,因为庄子继承老子,并把老子的学说发扬为道家学派,他也与老子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春秋时宋附庸相邑人,汉为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因此准确地说,老子也是宋国人。还有一说,宋国有老姓的封邑,在今山东省单县北有老丘,也是老氏得姓的一个地方,后来老子还曾隐居在这里。庄子由于在少年时就受到良好教育,有“无所不窥”的博学底子,在宋国又受到老子的影响,于是他对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深人全面的研究,对孔子删述CA经)〉,播扬历史优秀文化给予了肯定。他在〈往子?天下篇)中说:“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庄子把遵从仁义礼乐的人称之君子,并说“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mm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庄子对于上古文献的“旧法、世传之史”,还列举了黄帝、尧、舜、禹及周文王、武王的乐章,说明庄子对古文化,包括儒家文化是有研究与传承的,特别是在“内圣外王”政治主张上与孔子是一致的。庄子在哲学、自然科学、文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写下了十万言的着述。
孔子先祖是宋国公族,又亲自求教过老子,吸取了老子谦虚逊让、欲取先与、以柔克刚甚至无为而治的思想,如在〈〈论语?灵公第十五>〉中,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说明孔子不仅不反对无为而治,还高度赞扬了舜的无为教化之功。但由于他出生于鲁国,而鲁国是周公的.封国,故周公对孔子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以周公为榜样,删述〈伏经>、克己复礼,被称为千古圣人,他所遗留下的《论语》成为儒家经典。战国时,孟子继承孔子写下〈猛子》七篇,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使儒家的学说风靡天下。庄子与孟子同是战国时期人,但从未相互攻讦过,这也说明他们是相互尊重的。儒、道二家学说同源,都源于古老的传统文化。儒、道学说的行世又在相互学习与批判中不断汲取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孔子和庄子在这方面都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树起了不朽的丰碑。
二、孔子与庄子都是大爱于人类的先哲
春秋时期,周王朝走向衰落,诸侯称霸、战争不断,二百多年中竟发生了大小四百多场战争,而周初的一百多个封国,后兼并至战国时的七雄。春秋时大国兼并小国,家臣篡杀诸侯司空见惯,在孔子眼中是礼乐崩毁,世风日下,旧规范完全失去了约束。孔子面对严重的社会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他从夏、商、周三代治国的文献中最终选定的是周公制定的礼法,他认为只要“克己复礼”,天下才能归仁。孔子对“仁”的解释是爱人,是关心人生,关爱人类,是一种大爱,是仁治的核心。孔子的理想是做周公,希望有一个明君能够信任他,他要像周公那样做辅政的贤臣。可惜的是,他周游列国,却没有一个诸侯国将辅国大权交给他,反而陈蔡绝粮,宋国遭困,到处碰壁。但孔子毕竟有一次从政的机会,那就是鲁定公年间,孔子当上了司寇,时间虽短,但他也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参与主持鲁定公和齐景公的夹谷会盟,争取到齐国归还鲁国汶阳之田;一件是按照当时周礼的规定,将鲁国季孙氏的费邑、叔孙氏的郿邑和孟孙氏的成邑的城郭拆除,史称堕三都。堕郿邑还顺利,堕费邑孔子却费了很大力气,还失去了季孙氏的倚任,堕成邑动了武,但没攻下来,至此,孔子的业绩也就终止了。孔子本想通过堕三都来彰显他的“克己复礼”的主张,谁知“克己复礼”在实践中处处碰壁,连鲁国都城也遭到了费人的围攻,甚至威胁到鲁定公的生命安全。之后孔子淡出政界,虽又周游列国游说不已,终无诸侯任用,于是退而删述经>〉,并以教书育人为务。
孔子最大的抱负是政治,最大的成就是教育,影响最深远的是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即“仁”。他的“己所不欲无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仁者爱人”是“仁”的核心,是“大爱无疆”永昭日月的。
庄子与孔子多有相似之处,都肯学习,都注重研究,都想解民于倒悬,都想施大爱于人间,庄子在这方面与孔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庄子其学无所不窥,他不仅师承于老子、文子等道家先哲,而且也师承于儒学先贤包括孔子。庄子对孔子删述过的〈沃经>〉的学习研究是非常透彻的,他在〈沃下篇》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这一精辟之论足以证明庄子学习儒家经典之深。在〈驻子》三十三篇中,有二十一篇写到孔子,〈驻子》一书共有寓言故事二百二十七则,其中以孔子为主要人物的就有四十二则。尽管〈住子>〉中的孔子并非是孔子本人,但从对孔子的褒扬与批评中,我们也能看到庄子对孔子的人格、学识还是十分佩服的。《庄子?寓言》记有他与惠施的一次交谈,说到了“孔子六十而六十化”,称自己远不如孔子。《论语?述而篇》载有孔子说“加我以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两则文献说明真有其事。但庄子对孔子以“克己复礼”为手段,想通过复礼推行仁政的做法并不认可,认为孔子是“不可为而为之”,以礼求仁是不可能的。
庄子正是从孔子的失败中汲取了教训,围绕寻求救世良方他作了大量的研究,在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以天道取代人道的政治主张。他的这个主张是要求统治者效法天道,天道是无主观意识的,是无等级差别的,是公正的、齐一的、等同的,又是无为的。故统治者只有放弃个人私欲实行无为的天道,臣民才能各司其职,发挥无所不为的才能。这样天道与人道合一,就能实现天下大治,这种无战争、无掠夺、无厄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才是庄子的政治理想。
庄子的理想通过统治者放弃自己的私欲,对内修养自身,达到与天地合一的内圣境界,自然地实行无为而治,这种理想虽然很好,但统治者也不愿实行。庄子的政治主张被束之高阁,无一个诸侯国愿意实行。庄子于是与统治者不再合作,辞退家乡的漆园小吏,也拒绝齐楚两国的重聘,安于清贫,和孔子一样着书授徒,了却一生。庄子最大的理想是推行天道,实行和谐平等的无为而治,他最大的成功是对宇宙自然规律道的研究,哲学是他最丰富的遗产;他最大的收获是文学,散文、小说、诗歌这些既有滥觞之誉,又有开启之功;他最大的影响是天人合一观,他提出的与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对后人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孔子与人本主义思想
入本主义思想是孔子伦理思想中的核心内涵之一.孔子的仁爱原则、人本情怀、宽以待人、成人之美、关爱他人、以人为善等具体事例及精神实质所表现出来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光辉形象,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闪耀着奇异的光芒.
作 者:张朝昌 ZHANG Chao-chang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刊 名: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AOTO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9(6) 分类号:B222.25 关键词:孔丘(前551-前479) 伦理 人本主义孔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
摘 要: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誉满全球,其美学思想更是其思想的精髓之一。一定意义上讲,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美学家之一,他在美学上的贡献体现在诗教、乐教或艺术教育等论述之中。在孔子之前,虽然有关于美的论述,但大多是只言片语的言论,没有形成系统的美学思想。而孔子之美学思想则较为系统完善,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的主要贡献在于从他的“仁学”思想体系出发,对先前的美学思想做了高度的概括,并向前发展了它,以前所未有的形态,确立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构架。
关键词:论美;感美;审美;用美;美学思想
一、孔子论美
(一)孔子认为美要符合“仁”。所谓“里仁为美”(《论语99里仁》)就是讲的这种美。里仁,代表村里的生活非常文雅温馨,孔子认为这就是“美”。李泽厚先生认为孔子的美学以“仁学”为基础。孔子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99八佾》)也就是说,如果人的内心的里面没有“仁”的精神作主宰,只去讲究外在的礼节,此时,再去追求什么音乐之美,便没有意义了。所以孔子强调,“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99阳货》)即“美”并不是只看外表的玉帛或形式的华丽,也不是只从表面听些钟鼓声,就以为美,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美,而是内心里先被“仁”感动。孔子论美的要义必先符合“仁”,孔自特别重视“温柔敦厚”的诗教,正是“美”符合“仁”的最好证明。
(二)孔子认为美要符合“善”。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美学和伦理学的问题常常结合在一起。如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又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99尧曰》)孔子强调之从政应当遵循五项美德、摒弃四项坏的习惯。那何谓五“美”呢?孔子在此处表面上虽用了“美”字,但实际内容却指“善”。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99颜渊》)故而,孔子所言之“美”与“善”明显是相通的。孔子论美,要符合中庸、符合善。
(三)孔子认为美要符合“真”。孔子所论之“美”与“真”也是相通的。事实上,在孔子的心目中,仁善真彼此旁通,且有一贯性,相互联结。孔子的“吾与点也”的对话 ,充分体现了孔子对“真”的追求。曾点之“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整个气氛代表一种既无造作,也无矫情,轻松自然、平易近人、亲切真诚的“真”情景。
二、孔子感美,即孔子美感经验形成论
(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即审美主体首先应有理解力,加上被欣赏客体的特性,才能产生美感经验。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99雍也》)根据孔子的看法,如果一个人本身比较倾向仁厚型,他会较喜欢山,觉得山很美。那么这种喜欢山的美感经验是如何形成的呢?此中“智者动”,是一种主体的智力活动,隐含着对主体性的肯定。审美主体要先有种意向去喜欢山,而山又能表现出厚重的现象,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形成“仁者乐山”的美感经验。
(二)主观的生命情调首先要有充分的人文素养,然后才能深刻体悟意境之美。孔子曾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99述而》)也就是说,审美主体先需经过三层教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然后才能修养出高尚的美感与品味,即达到“游于艺”的境界。由此可见,孔子所认定的美感经验,指的是审美主体的心灵先需经过高尚其志的升华,等充分变化气质之后,才能产生高雅的品味,进而追求意境之美。中国艺术特重意境之美,可说深受孔子“游于艺”的影响。
(三)根据孔子的看法,美感经验的'形成,除了审美主体经过仁学的熏陶外,还因为主体性向的不同,才会有不同的抉择,从而产生不同的美感经验。这种原创性的观点对中国艺术影响极为深远,既开创了中国艺术重“写意”而不重“写实”的传统,也同时肯定了美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互通,心中一定先要有高度的人文修养,然后才能对艺术珍品欣赏与“会意”。
三、孔子用美,即孔子美学思想教化社会的作用
孔子的突出贡献还在于把美学作为一种进行社会教育的工具,即通过美育,提升个人的精神人格,进而提升社会高尚风气,从而匡正人心,端正治国之道,也就是要通过艺术的功能来不断激浊扬清,以美育辅助为邦之道、治理国家。如孔子反对“郑卫之声”,就是因为他认为郑声是“淫声”,“雅”“颂”是和乐,“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99阳货》)。这也是《乐记》中明确强调的道理:“乐之道,与政相通”。孔子的美育思想在他提倡的“诗教”“乐教”中均可见一斑。
四、结语
本文从孔子论美、孔子感美、孔子用美三部分来浅陋论述了孔子的美学思想,意在唤起世人对孔子美学思想在重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美学理论体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摘要]在中西方文化史上,孔子和柏拉图是分别处于东西方的两位思想文化巨匠。探究二人思想的异同,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 柏拉图 论语 理想国
一、柏拉图与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孔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春秋以将,礼崩乐坏,政权下移,民心不古”。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与封建制的交替之际,当时周天子权威日下,日益失去统治各诸侯的权力,各诸侯之间为了争夺权利,“臣弑君、子弑父、少凌长、庶废嫡”的行为司空见惯。传统的礼仪制度失去了权威,道德规范荡然无存。孔子认为出现“礼崩乐坏”的原因在于人们缺乏宽厚仁爱之心,并且认为只有用道德的力量,才能使社会重新回到和谐的关系中,天下才能安宁。于是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来挽救世道人心。
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不稳定时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又受到瘟疫的袭击。人们想到明天就可能死去,于是,无视法纪,为所欲为。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柏拉图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内涵,因而现实生活中便缺少了衡量一切事物的客观标准。为了重建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是非曲直,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正义论”。
孔子与柏拉图的经历也极其相似。青年时的他们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均从政不利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于鲁卫陈蔡之间;柏拉图则远走意大利,两次赴色拉库斯,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当征途失意之后,都选择教育来推广他们的思想:孔子兴办私学,开中国民间教育之始;柏拉图则兴办了“阿卡德米学园”,来传授自己的理论。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与柏拉图都处在天下大乱的时代,并且够面临同样的问题。于是二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仁学”和“正义论”。这两种理论是他们思想的基础和关键。
二、柏拉图与孔子思想的相似之处
1.认同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为三种,即哲学家、军人、生产者。认为在政治社会的角色分工中,最适合担当政治角色的就是哲学家。军人,则适合当统治者的辅助阶级,劳动者,则适合当被统治者。柏拉图强调着社会中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的合理性。认同社会中存在着等级制度。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天下大乱的时候。奴隶制的社会伦常秩序生产颠倒与混乱,“礼崩乐坏”正是形容当时的社会情况。自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权利衰微,不能号令天下,齐桓晋文等霸主,“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对礼的僭越,所以孔子认为,要安定,必须拨乱反正,必须“正名”。孔子是倾向于要保护奴隶制的伦理等级制度的。
2.重视知识分子,轻视劳动者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哲学家放在他所设计的理想国家的权利顶峰,这是由柏拉图的哲学认识所引伸出来的.柏拉图说过所有城邦成员皆一土所生,互相之间亲如兄弟,但是上天在铸造哲学家时,在他们身上掺入了黄金,因而他们成为高贵的统治者;在军人的身上掺入了白银,所以军人成为了统治阶级的辅助者,而生产者身上掺入了铜和铁,所以成为了被统治者。并且哲学家代表了理性,军人代表激情,分别拥有指挥和勇敢的美德,而生产者代表着欲望,无论属于本阶级的美德,正如欲望应该被理性与激情控制,生产者是应该被统治的。
正是孔子的倡导和影响,中国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级——“士”开始形成。这些士是从生产劳动的农、工、商阶层相对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而所谓的“君子”,就是指“士”里面杰出的人物。而孔子的“仁学”基本构想,就是要通过道德教化,培养一批有道德理想、有文化教养的君子,然后借助君子的治理,来设计国家与社会走向文明与秩序。而孔子则把“民”当作蒙昧的一班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由此可见,与上层统治者——士阶层相对的是生产者,被视作无知的意思。因对生产劳动者的轻视,不鼓励学生进行劳动生产,乃至有人批评孔子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殊为夫子?”
三、柏拉图与孔子思想的差别
1.文化的态度不同
理想国的教育体现了文化专制主义精神,城邦里的教育都被纳入了政治轨道。教育的工作的第一项就是对原有的教育内容进行审查与删改,描写战争的恐怖的情节,会对培养公民的勇敢美德产生消极影响,所以要删掉。统治者要制定出规则来。凡是对塑造公民勇敢的“无用的”都禁止和消灭。柏拉图称这是“净化城邦”。客观上是在禁锢文化、扼杀艺术。
在那百家争鸣的岁月,孔夫子自己并没有明确提出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类似主张。作为一名学派的创始人,他周游列国,游说诸侯采用自己的主张,也不能说明他就是排斥其他文化的。相反,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话,提倡博学多闻。也相传他向老子问过礼,这都说明,孔子是不反对文化多元化的。
2.妇女地位认识不同
孔子收取弟子,不论门第,不论贫富。但三千弟子清一色的是男性。由于孔子传承了周的分封制中的长子继承制。树立了孔子的男尊女卑的观念,他把妇女排除在受教育的对象之外,更不会考虑让妇女担任官职。柏拉图的“阿卡德米学园”男女兼收、人才济济。并且在他眼中,只有能力大小,没有男女性别之分。他主张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样接受各种训练。他认为妇女也有和男子同样受教育并能够担任官职的权利,甚至把妇女也可以培养成为合格的哲学家——国家的统治者。在所谓文明的雅典民主政治中,广大的妇女是无权享受民主的。柏拉图提倡解放妇女,开西方女性执政的思想之源,思想确实伟大。
通过以上对孔子和柏拉图思想的比较分析,作为东西方文化巨人的孔子和柏拉图虽然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相异之处,我们必须以学术的冷静去对待,以理性的批判去化解,认真探讨中西文化差异的成因,寻求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来充实自己,这是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出路所在。
参考文献:
[1]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43.
[2]休昔底德.佰罗奔尼撒战争史[M].商务印书馆.
[3]蔡尚思.孔子与柏拉图:一种理想智慧纲领[J].中国哲学史,1994.
[4]《论语》.
[5]柏拉图.理想国[M].商务印书馆,1928.94.
★ 论荀子的治国思想